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型农民培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呼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互动机制,为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牵动土地流转,从而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增加投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区采取多种模式加速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仅使外出务工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益,稳步推进了劳动力转移,而且使留守农民实现了规模效益。截止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1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3107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全区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和入股等形式,引导转移就业的农民流转土地38.9万亩,占转移就业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52%。

一、多种途径流转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

呼兰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为推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一是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释放农村劳动力。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鼓励农民以土地转包、租赁的方式,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从而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达6.1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名。二是引进现代农业资本,促进农村集约化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呼兰区注重在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借助企业自身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优势,让农民以土地入股、转包和互换,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了土地流转规模。实现了基地建设和农民的互惠双赢。在抓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注重扶持各类专业大户,按市场规则引导土地向种养殖业大户流转。三是建设园区,流转土地,释放农村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呼兰区加快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以沈家、双井等乡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打造哈肇路设施农业示范带。采取承包地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导外出农民把土地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双井示范园区在300亩土地上建温室大棚20个,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2万元。

二、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稳定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兰区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这篇文章,推动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一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呼兰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发挥阳光工程培训的牵动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全区已形成了数控、电焊、计算机、建筑、服装等专业品牌。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数控专业学员分配到中粮集团、青岛海信等知名企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培训电焊工叫响大连造船厂。近年来,全区共开展技能性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还与200余家企业确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每年可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学员提供输出、维权保障一条龙服务,促进了稳定转移,也促进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论文格式。二是成建制举家迁移,稳定土地流转。农户成建制举家向城镇迁移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从区域范围实现农工、农商转化,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全区已有7669户举家外迁,转移农村劳动力13875人,流转土地11.4万亩,不仅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总量,而且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合作组织,稳定土地流转。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构筑新的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保证。许卜乡蒲井村农民合作社利用外出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建设设施齐全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3500亩,并吸纳本村劳动力110名在生产基地常年出劳务,每个农民年获得工资性收入1.5万元。蒲井村五个钢筋队输出劳动力310人,年创收496万元。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对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配套服务,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为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呼兰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提供保障。一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区政府出台了《呼兰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文件,确定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由区政府统一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承包期内,允许承包人租赁、入股、转包,增加土地收益。乡镇农经中心普遍建立了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区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加大调处和仲裁工作力度。各乡镇农经管理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区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农民和务农职工提供了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二是提供社保政策保障。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照城镇居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增强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三是提供生产经营保障。对于规模经营土地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呼兰区组织涉农部门,全力给予资金、技术和物质支持,使其快速发展。2010年,区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贷款7亿元,扶持农户7.2万户,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并与大专学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科学种田提供指导服务。实施优质粮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丰产、科技入户、农业技术标志性工程等,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土地连片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村民互助小组,帮助外出劳务留守人员春播、夏锄、秋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更新农机具140多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使新型大型农机具得到很好地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质量。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第4篇

一、战略高度有所提升

阳光工程是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技能、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相比之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关键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业后继乏人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二、培训理念更加深入

从阳光工程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理念实现了由“培训”到“培育”、由“办班”到“育人”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培训后还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程保育式服务,通过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政策扶持服务等后续跟踪服务指导,了解学员情况,解决学员问题,实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

三、培训内容更加充实全面

阳光工程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培训生产技术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则是以服务农民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设置培训内容。比如,对于种植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一点两线”全程培训,“一点”就是立足产业发展这个中心点,“两线”就是以技术和田管为主线开展从种到收的技术培训,以成本和效益为主线开展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的经营培训。此外,还要将新型职业农民素养、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金融信贷、农业生态环保等通用性知识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课程体系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通用知识三个模块。不仅如此,农民学员获得教育培训合格证书并通过认定后,每年还要完成不少于24学时的继续教育。

四、培训方式更重实效

阳光工程培训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三段式培训模式(播放光碟―理论授课―田间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培训要求是“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重实效。

所谓“分段式”就是要按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科学划分培训阶段,分阶段扎扎实实开展培训。

“重实训”,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推行送教下乡、田间学校等做法,以方便农民,贴近生产;多组织学员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观摩、考察、学习、体验新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师傅带徒弟”、“技术专家带学员”手把手地指导学员“干中学、学中干”,每个实践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让学员实实在在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参与式”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和主体的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参与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通过灵活运用观摩、见习、实训、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演讲、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员动脑、动手、开口,让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考核方式更加科学

相比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更重视培训考核方式的推陈出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员成绩。将建立“可视化”培训考核体系,以学员论文陈述与答辩或技能演示为考试考核手段,将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以学员的技能提升、知识增加、观念更新、态度改变为赋分依据,测评学员成绩。

六、跟踪服务分量更重

阳光工程主要是通过把有关技术专家咨询电话印在卡片上或登在小报上发给学员,方便学员咨询,或通过走访学员来进行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所以,在培训和认定后就要进行跟踪服务和配套扶持。这就需要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和跟踪服务的平台,比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综合服务中心、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专家服务热线、QQ群等。然后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培育反馈,提供信息、技术、政策服务,了解新型职业农民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多部门的参与协作机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比如,提供不同的融资服务,解决资金问题;为家庭农场优先解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场地租让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5篇

刻苦钻研 成就梦想

大学毕业后,时德吉被分配到农广校工作。在农广校的工作时间里,他一边刻苦钻研理论,一边在教学与培训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这为他在以后的培训中能够得心应手打下了坚实基础。慢慢地,他懂得了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民培训项目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培训中,他看到了朴实厚道的农民那种渴望摆脱贫困现实的期盼眼神,感受到向往农业科技知识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他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强烈愿望。在农广战线上他饱尝了下乡培训的艰辛,体验到了为农民授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彻底弄懂一个生产实践问题而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主动向书本学、向专家教授学,有时还向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农民科技大户、致富能手讨教。他把培训后变化较大的农民总结成典型材料,以此来激发学员们的创业热情。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在时德吉的指导下,水稻班的学员马利,成了远近文明的“庄稼医生”、中级农作物植保员,经常被聘请到四平、白城、山东等各周边城市巡回授课。盛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高俊伟,蔬菜种植大户李洪文先后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时德吉经常与同事一道把在培训后呈现出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制作成科技光盘,在下乡培训时免费为学员发放。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时德吉在2007年与同事制作的《五味子栽培技术》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中播放,光盘也得到了批量发行。他与通化农科院的有关专家一同撰写的《寒冷稻作区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科技论文被通化市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学管理、农民科技培训先进工作者。

热心助农 无私奉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民培育;体制;制约因素 

 

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新型农民的概念界定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尽管观点不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型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来讲应该是懂技术、懂文化、懂市场、懂知识。因此,在加快我国由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对我国农民的培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我们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还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农民培育的体制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着重从管理体制、监督体制、财政体制、经济体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等体制层面上展开研究,以求寻找一种培育我国新型农民的新体制。 

 

一、管理体制——管理不力,没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中有很多部门参与,并且在培训内容、培训专业、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均不相同,操作也比较混乱,这种管理模式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培训资金过于分散,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从中央政府开始就有多个部门参与,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政府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从中央财政划出后,按比例分拨给上述这些部门,再由这些部门分拨给各省的专属部门,这样一来,造成资金分散,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另外,这么多的管理部门势必造成培训机构繁多,培训重复,培训资源形不成合力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如果把每个部门的培训资金与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内容、统一认定培训机构、统一考核质量,这样一来培训资源就能形成合力,资金也能用在刀刃上,培训效果也要好得多。 

 

2. 目标管理混乱,培训部门利用管理混乱套取培训资金 

在上述众多培训部门中,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能不同,所针对的培训对象各不相同,培训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培育对象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扶贫办针对的是贫困人口,农业局针对的是农村劳动力,工会更多是针对农民工。在操作方式上,有的是下乡培训,有的是在职业学校封闭式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一个月,最短的为两三天。培训教材也各不相同。在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形势下,连政府的“目标”也混乱了,值得深思。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机制扭曲,各个业务部门的书面目标虽然都能圆满完成,但其“含金量”就肯定会大打折扣。各部门业务目标完成了,也并非等于实现了中央政府的预期社会目标。另外,由于上述几个部门之间互相不通气,培训信息也没有进行联网,所以一个培训机构就可以用一个部门培训的人员名单,反复向其他部门申报补贴资金,造成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 

 

3. 培训部门繁多,使得培训农民不知何去何从 

如此之多的培育部门让农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去哪个部门培训,想参加培训不知道应该去哪儿咨询,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的效果。 

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如果不整合就会存在资源浪费、资金浪费、重复培训等各种问题。现在新型农民培育的受众面非常广,是个庞大的群体,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新型农民培育流于形式的状况就很难避免。要整合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就需要打破部门利益,需要从中央开始就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所有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整合培育资源,形成培育合力,为农民培育工作作出最大贡献,杜绝利用管理混乱套取新型农民培育资金的做法。这对于缓解当前新型农民培育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意义重大。 

 

二、监督考核体制——不规范、不科学 

 

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具体政策,国家又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取得较好的培育效果,必须对培育机构,培育资金的使用等进行监督,对培育效果进行考核。但是如果监督考核体制不合理,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监督考核体制就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考核指标定得太高,导致只重视数字不重视质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民培育作为国家的一项惠农工程,政府非常重视。随之也出现了培育指标定得过高,而且年年加码,这样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 

(1)资金短缺。新型农民培育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级部门拨款,一是当地部门自筹,还有就是市政府帮扶。上级部门拨款只占10%左右,剩下的都得靠自筹和市政府帮扶。但事实上,每级政府用于培育新型农民的资金都非常紧张,指标太高,资金筹措相当困难,造成资金短缺,影响培育质量。 

(2)缺生源。考核任务越来越重,但能适合参加培育的农民却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些人大部分对培育并不关心,也不愿意来参加培育。所以政府部门在组织过程中只好发一些补贴、赠品等以此来吸引大家参加培育。 

(3)质量差。上面要政绩,下面要完成任务,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在农村拼命招生。至于设立什么专业,是否以市场需求来设立专业并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而是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容易下乡镇操作就开设什么专业。 

这样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考核,这种应付式的培训,不但培育不出合格的新型农民,也严重扰乱了新型农民培育市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制定任务时应该根据国家和地方实力以及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2. 考核机构繁多,浪费培训资源 

由于目前国家对农民培育的补助资金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很多培训学校不仅仅承担一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而是承担多个政府部门的培训任务。比如有的培训学校,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定点培训机构,也是农业局、总工会等部门的定点培训学校。因此就会出现几个不同的检查部门,而且各部门的考核标准还不统一。这样一来,学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各相关部门的检查。每来一个部门进行检查,培训机构都要进行招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这不但达不到检查效果,反而加重了培训机构的负担。培训机构不是把精力放在农民培训上,而是疲于应付检查,放在经营与监督机构的关系上,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由统一部门管理,统一考核标准。 

 

三、财政体制——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经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新型农民培育,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过于严格,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培训学校前期投入巨大,后期拿不到补贴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1. 资金审批不规范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采取委托培训和事后补贴的模式,各培训学校需要先行垫付培训费用,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款。但是新型农民培育考核办法很不规范,其中有一个电话回访制度,即在培育结束后,主管部门对学员电话抽查培育情况。如果被回访的学员没联系上(如换了手机号码或者抽查时手机欠费停机,或者是抽查时恰好人不在,没接到电话等情况),主管部门就可认定学校培训不达标,从而导致培训机构拿不到补贴款。利用这种办法作为资金审批的一个依据是极其不合理的。电话回访作为评估学员对学校的满意度还是可行的,但联系不上学员就认定培训不达标显然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接不通电话会有很多原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怎么就能认定培训不达标呢?显然这种资金审批办法很不科学,也不公平。这样一来,一方面严重打击了培育机构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新型农民培育缺乏资金,影响培育效果。有些相当有实力、培育效果较好的学校不得不停止招生,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资金审批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关系到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生命,作为资金审批部门应该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公正地对培训学校的工作给予认定。 

 

2. 财政补贴不合理 

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但对新型农民培育的补贴标准偏低且不够合理,使得一些有就业渠道、真正想做新型农民培育的学校无法做下去,而一些只想从国家惠民政策中捞一把的培训机构却从中受了益。 

对于。一些投入较高且就业市场较为紧缺的工种,补贴标准偏低,没有与其他培训补贴拉开档次。比如车工培训,补贴金额为每学员800元,电脑培训每学员补贴金额600元。但从投入上看,一台组装电脑的价格只有1000元左右,而一台机床的价格少则数万元,多则10多万元。从耗材费上看,来学习车工技术的都是一些真正想学到技术的农民工,他们大多都很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争抢上机操作,培训学校不但要承担学员占用设备的时间,还需要承担学员上机操作时所需的昂贵的耗材费用。而电脑培训则不同,学员不会天天来上课,因此就耗材费来讲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在培训机构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进行计算机科目的培训。事实上,这样的培训对农民就业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一是市场早就已经饱和了,二是让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的农民通过1-2月的培训后,与那些经过1-2年专业学习的大中专学生竞争就业岗位,肯定不具有优势。 

如果培训学校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及时更新与市场相符的培训科目,长期举办那些既与实践脱节,又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且不能帮助受训者就业的培训,势必将造成更多的农民不愿参加培训,从而影响到国家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国家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投入较高,就业市场紧缺的专业,补贴标准要高,对那些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要降低补贴标准甚至不补贴。在补贴标准的制定上,要拉开档次,体现出鼓励市场紧缺专业的培训,使培训与农民就业农民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训后好就业,就业后高收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冲突——导致培育效果欠佳 

 

市场经济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新型农民培育,本就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设的,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由市场主导。但目前新型农民培育的操作模式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这与市场经济遵循培训需求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目前在新型培育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政府主导行为导致的。如政府制定不切实际的培训指标,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基层政府和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还要千方百计迎合上面各业务部门,尽可能依照上级业务部门事先定好的“葫芦”把“瓢”画好。否则,不仅工作没“政绩”,而且下一年就很难争取到培育资金。由此可以看到基层办学的自主权寥寥无几,不是跟着市场转,而是跟着政府转。还有资金审批的不合理导致培训经费的欠缺,培训机构不但不能赚钱,还要贴进去一部分,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使本来一些很有实力的学校迫不得已只能停办。或者为了赚钱,办一些花费低,但市场饱和的项目。导致培训失去了政府的最初用意,使大家都寄予厚望的新型农民培育成为一种形式,农民也没能得到实惠,徒有虚名、无实际意义。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工培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但其操作模式应该进一步市场化。培育指标的制定,政府的监督考核,政府补贴资金的制定方案,培育内容的设置与培育机制的制定等都要按市场要求来做。要以市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衡量标准进行培训,因为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培训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育什么人才,培育与市场应该是联动的关系。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服务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67-02

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今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作一些探讨。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职业高中。学校位于荆门市城区北郊,融职、成教一体,具有多种教育综合功能。学校占地300余亩,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学历合格率100%。高、中级教师占80%。学校坚持“按市场需求办学,为振兴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强育素质,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质量兴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和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以纯朴宁静的乡村校园造就了一批批“种植、养殖、电子修理、农村实用技术”的致富能人,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和欢迎。学校曾获得湖北省“农村先进职业高中”等多种荣誉称号。作为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呢?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一些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调整目标,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切入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围绕“四大工程”做好服务工作,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做好服务的关键是要找准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切人点,根据“服务宗旨”、“市场驱动”来合理论证、开发新的专业,保留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传统专业,并使之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三农”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学校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根据当地需要,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5期,参训人数达12837人,在参训人员中,已有82入招聘为乡镇(含职能部门)干部,679人成了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162人被聘为企业技术员,19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0人任村组干部。农学专业毕业生刘虎获教育部授予的“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称号,陈丹丹的科学论文《确保茶树扦插成活的关键)和郑新的科学论文(适当移植能加速果树优化进程)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三等奖。

正确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实力。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壮大自己,努力为广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各类实用人才。

二、苦练内功,以培养“双师型”师资为着力点

从人才培养来看,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形成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及能力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要通过学历文凭和岗位技能双证书宋体现。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即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承担得起培养中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较少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知识更新、技术装备更新等问题,造成理论教师知识陈旧,实践操作技能低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学校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着力放在培养“双师型”师资上,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一是采取项目制的形式,学校拿出资金为教师找试验项目,加强对项目的管理,通过项目试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采取校企合作制,将学校教师分期分批派到企业或基层农村进行实践学习;三是聘请社会能人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也为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贴近“三农”,以农民增收为服务点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当地“三农”实际,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根据中国科协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农民总数的0.4%,有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的劳动力只占41.3%,掌握1~2门特色种养技术的仅占2.3%,熟悉1~2项农业新技术的不到5%,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学校所处的镇辖区内总人口6.2万,其中劳动力40163人。由于农业机械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上本地庄稼为一年两熟,农闲时间较长,形成了剩余劳动力总人数达15078人。剩余劳动力多,技术能力差,极大影响了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共转移培训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学到技术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受到了用工单位的好评。

2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投资4.4亿元的荆门市众和纺织

项目完成了在当地东宝区子陵的选址、土地平整和厂房框架搭建,原材料彩色棉是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无需印染,成品中不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好。和白棉相比,彩棉抗病虫能力强,基本不需农药,每亩增收节支400元以上。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学校争取到了3亩彩色棉的试种指标,但是本地是粮食产区,农民对棉花的栽培技术不十分熟悉,因此,学校在当地南桥村开展了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培训棉农1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300多份。学校的这次活动得到子陵镇政府的肯定,镇政府决定将以后的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安排在学校。学校所处的镇是养猪大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00多户,生猪的品质不高,出现的新型流行病不能预防,因此,聘请了长江大学教授开展养猪高级班培训,社会反响很好,效果十分显著。

3 充分发挥星火科技的示范功能,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栽培和早玉米栽培;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如翠扇大豆、无蔓豌豆、886红薯、肉鸽、美国鱼、华梨1号、黑稻、薄壳核桃等项目的推广,为农民增收找到了致富途径。

4 提高农民工职业素质。学校深刻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所处的镇有大小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达万人。多是职业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在从业过程中各种事故、纠纷时有发生,在职农民工培训迫在眉睫,根据这一情况,学校配合当地镇政府开展了多期职工培训,在文化、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融入政策、法律法规、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中一,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2]卢建平,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7)

[3]杨开祖,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第8篇

一、前言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有效半径只能覆盖城市和周边的农村,由于距离图书馆太远,边远乡镇和农村的读者借阅图书十分不方便。随着因特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电脑和手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机构”朝着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中心”转型,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成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半径最有效的方法。

二、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意义

1.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周边乡镇农村的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随着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受到馆舍面积和购书经费的限制馆藏图书数量和种类有限,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与本馆有限的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农村读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3.缩少城乡信息化的差距

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精神生活贫乏。图书馆利用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支撑和精神支柱。

4.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

中小型图书馆开展网络通过网络为“三农”提供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特色涉农信息资源,深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经验

开平市图书馆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资源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对各种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对农业专题数据库资源、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资源的整合开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库、专家论文资料库,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开平市图书馆还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克服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同时解决电子图书、农业科技期刊、视频资源的版权问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内的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特点, 信息资源建设要强调地方性特点。开平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

2.网站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以“开平数字文化网”为平台,整合数字化资源包括拥有农业科技论文、农村各类实用视频、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资源涵盖了文本型、数值型、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数据类型,此外开平市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农村基层群众的认知特点和使用习惯,对上述海量信息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在网站上构建了科学的知识导航系统。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网站的资源,开平市图书馆让读者的借书证“一证多用”,借书证除了可以具备传统的借书功能外,还可以实行网上电子资源的借阅浏览,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利用借书证实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后读者可以浏览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读物以及各种数据库、电子出版物。

3.服务点的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通过建设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将信息服务推送到遍布各镇和行政府村,再通过基层站点传递给农民。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开平市图书馆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设备和线路开展基层信息服务点建设,使基层信息服务点迅速覆盖各个乡镇和行政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信息服务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馆际合作

受到藏书、人员以及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仅靠本馆的资源很难满足农村读者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争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馆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开平市图书馆积极依托"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这一个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立服务平台,向农村读者提供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专利说明书等数据资源远程咨询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5.人员培训

开平市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直接面向“三农”,资源的受众是广大农村读者。与传统文献相比,网络信息的检索方式和获得方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这成为限制农村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开平市图书馆除了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外,还加强农村用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稳定基层服务点信息员队伍,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素质、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素质过硬的信息服务队伍。

第9篇

关键词:基地化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盈利性组织

作者简介:陈遇春(1964-),男,陕西杨陵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程伟(1984-),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民工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研究”(编号:09YJA88010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遇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44-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存在着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的现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一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来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来看则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虽然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多年来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造成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规范化,思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但现有的农机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对于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一)农机培训领域不宽,办学不活。教育培训面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上,由于拖拉机培训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时变动,其培训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制约着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再教育缺乏。目前学校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农机培训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进修,对新式农业机械状况知之甚少,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三)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投入偏少。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机校缺少必要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无培训基地,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较差。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现有教材、教具、教模不能满足培训需要,电教设备落后,利用率低。

(四)农机系统人才的文化结构偏低,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机系统人才资源的区域分部结构不平衡。

(五)拖拉机驾驶员接受培训的自觉性较差。

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对象

一是精心组织普及性的培训工作。结合地区的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好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推广鉴定、农机维修、安全监理、质量投诉、农机认证、科技攻关和农机化信息等培训活动,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并结合实际做好推广技术的培训工作,培训人员总数要实现20%以上的增长。

二是深入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培训。针对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的需要,深入开展对各级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免费论文参考网。培训农机管理人员普及率100%,培训以乡级以上农机管理人员为主,培训内容是国家惠农政策、农机化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管理办法等内容。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是加快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步伐。针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的需要,加快对农机科研推广等技术人员的培训步伐。全年培训农机技术人员80万人次,培训对象为农机科研、推广、监理、鉴定、教育培训等人员,培训内容是结合当前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鉴定技术及安全监理技术等内容。

四是加大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快速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对驾驶操作维修技能的迫切需求,加大农机驾驶、维修等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购买新农机的农民,培训他们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同时结合技术推广项目,培训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开展好农机系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重点抓好计算机应用、世贸组织相关知识和外语培训。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农机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结合农机推广项目,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开展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的发放,利用召开的作业现场会,聘请厂家技术人员搞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3、各相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机培训工作。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培训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影响到农民的经营效益和安全生产。因此,对农机培训事业要在方面多给予支持。

4、抓好教师培训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已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的三个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给农机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新的任务。要看得远,要有预见性,加强对农机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备课,制作电子教案,下载教学资料,制作网页和课件等,已成当务之急。

5、与监理部门合作,搞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免费论文参考网。《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实施,可利用检审验期间或其他时机进行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提高拖拉机驾驶员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另外,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可由监理部门出面,培训学校积极配合,对违章行车的机手举办安全教育学习班,提高拖拉机驾驶员参加培训的自觉性。

第11篇

洞口县2012年来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33个(项),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408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举办县级、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51期,培训人员5878人次、技术咨询2285人次,技术指导员和专家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发表农技推广学术论文35篇,为全县养殖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关健词: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实施方案;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工作实效

1制定“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养殖业)实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2012年开始洞口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由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党组及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畜牧股股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开展。成立技术专家组,组长:总畜牧师,成员:局水产股股长,县农产品检测站站长,县兽医局副局长,县兽医局实验室主任,县兽医局高级兽医师1人。

1.2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和6名技术专家在全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县级12名,分别是县局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股室(站)负责人;乡镇28名,分别是23个乡镇(管理区)动物防疫站站长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黄桥5个大站分管技术推广的副站长,并在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4年培育4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每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2个,4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8个,其中水产养殖基地4个,养牛示范科技基地3个,养羊示范科技基地1个。

1.4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养殖业主推品种为:大约克、长白、杜洛克、黔邵花猪、湘南黄牛、波尔山羊、湘黄鸡、桃源鸡、中华鳖、泥鳅等新品种15个,主推技术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湘南黄牛和杂交黄牛育肥技术、种草养牛羊技术、波尔山羊或南江黄羊新品种养殖技术、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粪污治理以及沼气发电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等18项。

2工作措施

2.1加大对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加挂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和乡镇畜禽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县、乡2级在编人员224人,在岗224人,在岗率100%,在岗人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11人,合计177人,职称人员占在岗人员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县局与每个技术指导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责任状;二是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遴选制度。4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养猪126户、养牛39户、养羊85户、养禽68户、养鱼82户,8个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县基层农技人员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责任制度、多元推广制度五个制度并上墙公示。

2.3做好养殖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的进村入户指导工作技术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指导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务的内容记录在《技术指导员手册》上。技术指导员和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技术服务,排忧解难,4年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和兽医局副局长2位农技推广专家,深入到月溪乡养牛示范户肖和忠的养牛场,进行指导其防寒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生产时,诊断出牛场由于到吉林调运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气病,采取套管针穿刺疗法和内服制酵剂疗法结合方法,对6头患病牛进行治疗,一星期全部康复,减少经济损失4万元以上。

2.4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一是选派98名县级专家和技术员参加农业部、省、市级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班,选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农大参加省级科技示范基地技术培训。二是每年在县委党校组织了3次以上县级养殖业技术推广培训班,4年12期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2488人次。主要讲授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由县级专家和特邀专家(省、市)进行了授课,并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逐项讲解、提问解答,获得满意效果。三是开展乡镇级农技技术培训班,在我县畜牧业主产区的洞口镇、高沙镇、石江镇等主要乡镇,邀请县级专家上课,共组织39期,培训农户3390人次。四是组织8期基地观摩培训班,培训人员418人次。

2.5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如2015年共举办县、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2144人次,技术咨询1236人次。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洞口县政府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养殖业技术推广报道220余篇,在国家、省级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开展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竞赛活动,建立网络书屋账号318个,全年全县共点击1857508余次,下载科技图书和养殖技术资料26390份。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积分单位前四名和个人积分前10名,分别奖励800元和600元。整理装订了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教材、网上报道、技术论文、工作总结等7大本资料。

3存在问题

3.1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际上洞口县县、乡两级没有机构和编制洞口县没有专门的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编制的,特别是水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只有县畜牧水产局水产股2个水产技术员编制。而全县有水产养殖面积62500亩,19880户养鱼农户,全县每年组织3-4次渔政检查(主要查麻鱼机),都要从局、站抽调非专业人员(没有渔政检查执法证)参加,名不正言不顺。2015年乡镇级防疫站编制166名,其中检疫员28名,防疫员138名,防疫检疫任务繁重,兼管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困难。

3.2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2015年1-2月的调查表明:洞口县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养殖工2280人,水产养殖工652人,渔业船员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员320人,村级防疫员600人,乡村兽医350人,兽药经销员110人,饲料经营员160人[4]。

4建议

4.1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制编洞口县只有224名畜牧水产技术人员,78万农业人口,比为1:3482,其中2名水产技术员,比为1:390000。建议县政府解决乡镇畜牧水产技术人员编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黄桥等8个大乡镇水产技术员编制8名。

4.2加强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四种职业农民。建议作为县局和乡镇站2级今后基层农技推广一项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洞口县是养殖大县,养殖规模户多,养殖技术需求量大,每年30万元的补助项目存在着推广面窄、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建议农业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省、市、县财政配备配套资金,建议四级比例为:1:1:0.5:0.5。如农业部支持30万,配套后就有90万资金。

参考文献

[1]唐发铁.对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的探讨[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5,(10):60-62.

[2]龚国斌,刘应高,伍光文.新化县畜牧水产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11):12-14.

[3]曹德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3.

第12篇

[关键词] 服务三农 新农村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1-01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人口流动及其选择性,加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尤其突出。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每年仍以900—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老人、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逐渐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已经占到70%以上。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表示“知道一些”。不少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外出务工。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农村家庭孩子不愿学农务农现象更是根深蒂固,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如果维持现状,不加快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民教育制度,我国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将面临崩溃,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我区的农业发展,使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偏低;农作物周期较长,有些农户不愿承担常并存而来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矛盾。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龄化、妇孺化农业劳动力难以建设新农村,传统农民、兼业农民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确保耕地有人种、科学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加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有根本支撑。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发展农业,才能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新型人力

“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要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是国民普遍共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外延式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无法再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内涵式农业扩大化再生产势在必行。在这一发展道路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转变农业发展建设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供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克服资源、环境等现实约束,落实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变。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着农业总体的发展效果,所以农民的素质关系重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为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互相依托的。存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形成,必将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土地分散,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入手。一方面,通过各种惠农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使其真正融入城镇;另一方面促进传统农民分工分业,培养并扶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证有人“种地、种好地“。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为提高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目前的惠农政策由于务农农民界定困难,耕地规模小而分散,减低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和确立,为农情调度、市场信息、政策分析,以及农产品数量、结构、价格、区域布局调整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群体。对发挥农业政策的集群效应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是农民组织的成长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都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为题集中体现在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更为农民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装备难以发挥作用。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曾指出,若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人的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正在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而不再只是一种追求。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国民的现代人素质,不是发展过程的产物,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始于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马怀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粮50亿斤目标[N];鸡西日报;2008年.

[2]孔云秀;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N];大理日报(汉);2011年.

[3]翁为民;;农民教育培训应重视的四个方面[J];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12期.

[4]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5]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第1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电大,开放大学,区域

2010年7月23日,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正式以“开放大学”命名的学校。它的诞生,将为我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给中国区域开放大学的建设导向提供了一个雏形。开放大学将建成为一所体现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面向广大社会成员的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不管是从社会发展层面上来说,还是从教育创新角度而言,发展开放大学迫切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探索。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级大学,各地方电大也成为当地的远程教育中心,电大已然是全国远程高等教育的主体。

一、依托地方电大构建区域开放大学的重要意义

1.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及2010年全教会精神的迫切需要

中央电大2011年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稳步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2011年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及2010年全教会精神,在稳步推进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毕业论文范文,积极构建国家开放大学,探索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推动中央电大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突破。浙江电大党委书记、校长方志刚在浙江电大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上指出,国家首次将继续教育列入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作为基层电大要快速行动起来,研究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发展能力,为建设一流的区域性现代远程开放大学而努力奋斗。

2.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

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相当于日本的9.3%、美国的11.2%、法国的17.1%、德国的16%、俄罗斯的13.5%、英国的17.1%。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把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方能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建国60余年,我们各级各类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的新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实现由“有学上”转到“上好学”、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由于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我国群众受教育机会并不均衡,传统校园难以满足在职人员多样化的求学需求。远程教育教学形式灵活,学习方式自主,可以另辟蹊径满足这些多样化需求。

2011年3月,湖州市市长马以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工作,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抓好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完善使用机制,形成资源丰富的人才梯队。

3.是构建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或称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毕业论文范文,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因此,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是各国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教育系统要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多年来,地方电大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有用的应用性人才,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湖州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已成为湖州市远程教育的龙头,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湖州电大创建湖州开放大学,将有利于湖州地区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4.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006年5月,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定协议,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经两年实践初步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被专家和主流媒体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湖州模式”。

2010年4月,由湖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和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创办成立湖州农民学院,这是一个公办、公益性质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是一所旨在培养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的教育机构。湖州农民学院成立后将参与制定湖州农民教育培训规划与实施方案;整合湖州涉农教育培训资源;强化湖州涉农教育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考核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力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书写新的篇章。

当下,湖州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给湖州广播电视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地方电大远程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二、构建区域开放大学的思考和探索

1.凝练地方特色,服务当地经济

2010年3月,湖州市政府为进一步发挥好涉农培训的作用,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好充足准备,结合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将各类培训的资源进行整合,决定成立一所“主体明确、功能齐全”,具有公办、公益性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实体机构——农民学院。依托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农民学院”后,湖州市将逐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捆绑培训项目、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农民培训新平台。并最终形成全市农民培训“一盘棋”的格局。

“十二五”期间,湖州市将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毕业论文范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湖州市区域开放大学的建议要紧密结合城市建设的主题和传统发展优势,找准定位,从实际出发,采取多样化、实用性、灵活性的办学模式,通过强化自身特点,在市场中寻求发展的信息和机遇,在强化办学功能的同时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方式促进教育服务当地经济。

2.加速整合资源,拓展教学模式

(1)突出学员个人专业能力培养。开放教育生源来源于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学员需要为中心的“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2)基于网络平台拓展教学模式。开放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而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的知识补充。

(3)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开放教育应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基于原有的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结构,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等模块体系的现代课程结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的相互渗透,增强人文学科及科学知识的教育。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以需求为导向,发展非学历教育

自成立以来,电大的学历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在开放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成就得到社会的积极评价。电大开放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其规模、质量、结构、投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毕业论文范文,更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发展的能力。因此,发展非学历技能培训教育,不断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开放大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才能真正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中央电大作为国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具体要求为指针,立足我国国情实际,借鉴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有益经验,建设开放大学。湖州电大作为电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基层组织,创建湖州开放大学是义不容辞的。在发展区域开放大学过程中,依托电大开放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电大在教学网络基础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经验、完善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2011年时电大改革发展节点上的重大战略机遇年,启动开放大学试点工作已经被列入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地方电大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改革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思路,提出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志刚,远程教育的创新趋势与高水平远程开放大学的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2]温海昌,凝聚力量发挥优势为办好开放大学奠定坚实基础[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3]彭坤明,建设省级区域开放大学的现实依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丁兴富,从超级大学到一流开放大学[J],《开放教育研究》,2009.5

第14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第15篇

农技推广队伍成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着农业推广的效率。因为农业推广工作需要长期奔走于田间地头,工作十分辛苦,同时工资待遇水平又不高,所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普遍比较低,一些技术人员甚至长时间脱岗。一些具备农业推广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扎根农村,所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十分匮乏,工作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水平低。

2加强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措施

2.1完善推广体制

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是在先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大部分制度和政策都是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基础的,政府是基本的操控和管理单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化发展,农业也要进行市场改革,这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发生冲突,因此需要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通过对农业推广问题的汇总分析,我们总结出,目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如下弊端:部门繁杂、人员冗杂、结构零散、业务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如不尽快解决这些弊端,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的完善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积极进行推广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多元化推广体制。既要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大力发展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又要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开辟多种渠道。

2)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制,使其能够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探索并形成“政府十技术十示范”的政府组织型推广模式,产品先导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推广模式;

3)行业引导型的“技术+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推广模式;大户带动、农户连动的“技术十大户能人+农户”的能人效应型推广模式。

2.2创新推广理念

目前我国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尚未认清工作的中心,没有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以农为主、以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之上,仍旧只是以技术为本。在新型的推广模式之中,应该树立起新的农业推广理念、拓展服务的领域,在当前的状况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全程式的服务,使农民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及时的信息服务,并给农民的经营管理与社会生活等带来切实的帮助。在进行现代农业推广之时,应充分注重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使科技推广不再是单纯技术推广,而是开始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种活动,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新型农民,并带动其他农民发夹致富,充分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结合,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管理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3优化推广队伍

就目前的农业推广队伍而言,推广人员的年龄比较大,对推广工作的理论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够进行高效率推广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所以,全面优化推广队伍,进行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十分有必要。首先要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培训要从理论的基础上拓宽到技术层面,培训要结合实际,不搞形式主义;其次,要鼓励工作人员进行深造,甚至是学历的提高;再次,要定期的举办推广大会,给广大农民、推广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一个面对面交流机会。同时,对年轻的推广人员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在考核方式上。不仅以编写论文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对农户所做的贡献。

2.4拓展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