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与生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传授方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中职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工作人才,所以符合行业需求是很关键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建筑装潢,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制作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这些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比较落后,甚至有些知识是错的,所以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增加学生的竞争力。这逼迫学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越来越趋于生活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小时候,师从雕塑家费罗基俄。学习的第一天,费罗基俄就要求他画鸡蛋,正着画,反着画,横着画,竖着画。画着画着,达芬奇就问老师为什么要他整天画鸡蛋,老师说,每一个鸡蛋都有独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是不一样的,于是达芬奇在老师的教育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画家。这就说明了美术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书本的束缚,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二、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中职美术生活化在社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现出了很多显著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中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对社会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时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美术鉴赏与画图。而是要求具有独立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所需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组织关于此类的实践活动,即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中职美术教育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因为它的就业是面对社会,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都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教育要面向社会,必然要开放。中职美术教育既然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因为以后的工作还是要自己完成的,没有人会帮助你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出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成果市场化。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现有的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美术行业的发展。而现在的学校一般还在沿用以前的老教材,所以教育部门要加大教材的研发力度,使之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重视教学环节的创新环节,还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企业所需的技术。并且将技术提炼和整合进入课堂。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真实的工厂中,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环境,了解未来工作的情况。生活化,也并不是仅仅要求面对市场,还不能脱离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还有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写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世界上许多的发明都取自于大自然,走进自然,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会带给学生很多灵感。关于教学过程情景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如同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师可以去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去上课,设置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去解决,在场景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的场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学习环境学认为:课堂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上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技术,了解到高科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对美术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学习的目的是用,所以一个学生的价值,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多少,而是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仅仅以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无疑会大大扼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价值的创意尽快投入市场,这样学生的创新激情将大为增加。
三、结语
然而,就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态势。教师在课堂上抽象地教学生美术理论,对素描和色彩的教育也只是静态地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介绍而实现的。即便有实物的介绍,也是机械的无生机的实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美术学习一定是机械、呆板、无生气的。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二分状态,与观念、体制及财力等因素紧密关联。其一,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是受到西方社会的艺术(美术)观的影响。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艺术(美术)观念正逐步影响着国人。西方社会艺术(美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后,就或淹没在对世界本原的执着追求中,或迷失在理性的分析和建构中。这让艺术(美术)走上了与日常生活分离的不归路。艺术(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理性建构。如塞尚认为要用“锥体、圆柱体来描绘物体”。西方社会中出现的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艺术形态常常被人称为“贫乏的艺术”。这种与生活脱离的“贫乏的艺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传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一种时髦而出现在中国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少教师以学生看不懂的美术作品作为有课程水平的标志,这必然会让审美及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其二,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现有的教育体制相关。尽管在教育问题上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一直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高考的指挥棒成为义务教育的无形导向。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高度重视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诸如美术、音乐等课程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相对于语、数、外课程而言,课时较少、重视程度不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美术教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通病。课时少,教师很难带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和观察作品对象的真实的样态。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和教师仅仅满足课堂上的填鸭式灌输。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说教。现有教育体制让美术教育几乎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美术课堂中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更不能通过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去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其三,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教育投入的不足紧密关联。美术教育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系统工程。受财力和编制等问题的制约,师资缺、财力投入更缺成为不少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真实写照。据相关统计,我国不少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在一些城镇地区,美术课程的开课率仅仅为73%,而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开课率更是不足70%[1]。即便是在开课的很多地区,受编制和财力的影响,很多的美术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如很多地方是由语文教师)兼任。而多数兼任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美术课程及相关的教育规律有很清楚的了解,这就必然使得兼任教师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法应付课堂教学。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一定会脱离日常生活而呈现出涂鸦式的说教模式。
二、让美术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脱轨,使得美术教育成为无关情操陶冶和品质塑造的空洞的说教,美术对人的审美功能和塑造功能也就无法体现。美术课程成为应付素质教育检查的鸡肋课程,这使得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审美能力提高及美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现今社会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分离的现状,重新塑造美术课堂的积极功能,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改变美术与生活二分的异化状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美术)形式和艺术(美术)作品盲目跟风和无甄别接纳的错误行为。总体而言,西方现代艺术(美术)是建立在理性建构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性是西方社会摆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理性对抗神性的最初时期的确也产生了诸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美术)作品。但是理性的抽象性无可挽回地将艺术(美术)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分离开来。在理性的作用下,很多艺术(美术)作品成为无关生活的思维建构,艺术(美术)也通常成为少数精英们把玩的对象。这种脱离生活的贫困艺术(美术)无法让人感受到艺术(美术)的美感,更不能陶冶人的情操,已经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批判的对象。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自觉审视外来艺术(美术)形式和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在学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过于而否定艺术(美术)与生俱来的现实性和对人的品质的塑造性,让艺术(美术)教育重回日常生活之中。其次,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现阶段美术教育之所以出现师资短缺,美术课程流于形式、美术教育成为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正是源于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性。应试教育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应试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
1.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的结合
高中时期对于整个学生时代是非常关键,对于整个人生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一个人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一个重要时期,受外界影响会比较大,接收新生事物也最快。所以,高中美术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高中的美术教育工作是个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现实的生活教育是艺术道路的向导,只要把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完美的相结合,它会源源不断地给艺术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
2.美术教育的方式要贴近生活
传统的教育是枯燥的,之所以枯燥就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脱离现象。首先在课程的安排上就有问题,因为高中生有来自高考的压力,每天有做不完的模拟考卷、习题集等,除了艺术类考生以外,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在尽量压缩与高考无关的艺术类课程。每周只安排一节美术课,甚至有的学校完全用其它的主课将它取缔了。这给高中生学习美术、培养审美能力带来重大影响,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劳产生了缺失。高中时期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个人生活都是相当无趣的,艺术教育的课程无疑会给枯燥无味的高中生活增加不少的趣味性,为了减轻来自高考的压力,高中的美术课程中需要加入一些非常具有趣味性的东西。传统教育在美术教育上还止步于枯燥的理论讲解和简单的绘画技术。正如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除了理论和绘画技巧的讲解以外,美术老师要带领学生去体会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来帮助自己在美术上的造诣,将生活故乡的地方特色带入到美术创作中来。比如,过年家里贴的年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年画的故事由来去激发学生对年画的二次创作。还有民间的剪纸艺术,周末有时间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这些民间艺人家里学习,然后教大家自己动手裁剪,比方说过年的时候剪好的作品就可以用来装饰自家和邻居家的窗户,给父母、社区的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让他人也领悟到生活带来的美好,学生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美术贴近生活后发生的奇迹变化是多么的美好.
3.高中美术教学脱离生活经验
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带去美感,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去充足,不至于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又陷入精神的空虚。特别是高中学生时期,正是高中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必须要让他们在各门科学之间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全面接触这些之后,高中生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好那一科。可以把那一科当成以后自己职业的延续,当成一辈子的职业。然而,有些高中教师在教授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没有把美术这门艺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总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似乎自己都提不起兴趣去教学,那么这样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去喜欢、爱上这门艺术。教科书都很死板,而艺术是相当有灵气的,不能老是墨守成规,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景点。比如,苏州园林建筑、乌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婺源的篁岭油菜花梯田、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等等,除了高三的学生以外教师完全可以组织一次写生类的活动,这也是开展高中美术教育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可以大力推广。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些地方不仅有美术价值,在文学上、建筑学上都是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一样,学生用自己的双眼把自己观察到的视线内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其表现出来。画的创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画作呈现出来的结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艺术创作的不确定性让生活变得惊奇,让高中生对生活、对艺术充满了期待。这在培养高中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自己思考、观察、揣摩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的良好习惯,一个很好的培养高中学生思维模式的机会。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观念 内涵 教学态度 科研能力 差异性
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引入的戏剧术语,用以表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社会学将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应有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综观当前正在发生的重要而深刻变革的教师角色内涵,其中贯穿着学校、社会、学生和自我等综合因素。现代视觉文化时期,美术教师在新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在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课堂知识由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组成。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专注地讲教材,而是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如在造型绘画训练中,虽然教材上只是让教师教授用线造型的方法,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就不拘泥于造型表现的准确,而从“线”是人类表达最便捷的形式导入,从远古岩壁绘画到科学家的实验记录,从军事家的侦察示意图到导演的表演分镜头,从艺术家的构思草图再转回到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线有了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用线造型。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只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存在变数的新领域,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的过程。
一、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美术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而美术新课程中所突出的美术史论、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地理等,都将决定着美术教师必须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并且要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戏剧、音乐、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知识有所了解,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开放状的新型知识结构。随着当今图像和影像的激增,美术教学会随着视觉文化的到来,涉及精致艺术、工艺与设计、表演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美术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经验去理解和质疑现代视觉文化;关心课程之外流行的视觉文化产品;关心美术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既不能迁就世俗文化,又不能脱离日常文化生活而过于追求艺术;既要联系生活,又要与生活保持距离。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多发的“奇想”,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新科学”或“新技术”的时候,就要加倍的学习。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具有科研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师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们每天进行重复性的教学活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发现,教师的行为改变,可造成迥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则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美术教学特点,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如临摹教学中,可对临摹的概念进行拓宽,对作品原作进行取舍,使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了舒展的可能,而且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美术教师,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所感,才会懂得怎样去爱护他们、引导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快乐。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了舒展的可能,而且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美术教师,只有知道学生所想、所感,才会懂得怎样去爱护他们、引导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
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型,它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课题是以体现“荷塘悦色”为主题的“寝室文化”。主题中的“悦”字,是以快乐的体会为主,来突显我校在学校教学中的新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色”字则可以在色彩上加以理解。它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
[关键词] 寝室文化 感悟 创新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扩大了两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一下了多了起来。这里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是回家的,他们一般都是住校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是平均16人住一个寝室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住校条件,练就了我们荷叶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寝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格完善的重要舞台,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区。我想通过开展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提高寝室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一个温馨、和谐、个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
寝室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分三年完成,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寝室美化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目前困难的寝室居住条件下美化自己的寝室。学会在苦中发现快乐!第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美化寝室的同时,发现目前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提出更改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会做一些具体的方案。第三阶段,因学校现在开始要新建学生寝室,让学生来参与设计新的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会绘制寝室设计效果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一阶段的方案已经实施成功,而且是效果明显的。开学初,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对寝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问卷调查表也是初一学生学习了美术第三课《图表设计》后,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设计了很多的表,我们就采用了其中比较好的来进行调查,那几位设计成功的学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学习成功的感受。而我的教学也做到了“以教促学”。在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对现在的寝室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电风扇,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对寝室进行美化。
调查统计结果:
(1)50%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寝室居住条件是还可以的, 50%的同学认为是凑合的;
(2)7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电风扇;
(3)67%的同学希望有热水器;
(4)75%的同学希望寝室有管理员;
(5)2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可以锁的柜子;
(6)80%的同学要求寝室要美化,最好有植物;
(7)还有一些同学希望有空主调、电脑等。
当我看到我们学生这样写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写出要求并不是太高,而是我们疏忽了他们的要求。与是,一整套方案在我脑子里形成,我要利用我的美术课堂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就是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美术课程得以实践、应用,让学生能通过调查、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增加了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的第一阶段成果:
1.前期调查
2.寝室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利用初一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第三课《图表设计》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寝室问卷调查表”,以提高学生对图表学习知识的理解及设计、动手能力。
3.我校目前学生寝室现状
学生感言:我们的寝室是很单调的,白白的墙、白白的天花板,除了柜子和床外,寝室就没有其它的任何色彩。上铺的同学,每天睁开眼睛都是白白的天花板,整个寝室看上去没有活力。
4.寝室美化方案设计:由初一的同学金俊红带动学校各年段的学生来参与设计。方案主题为:寝室文化――视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1)寝室标志;(2)寝室小海报;(3)寝室美化室内设计图;(4)寝室自制植物;(5)寝室自制寝室盆景;(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5.寝室文化――视觉文化方案的具体开展与记录
(1)寝室标志设计
2009年开学初,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中,第一课上的就是“标志设计”,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自己的寝室标志设计,学生都很来劲,很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其中很多作品,都做的很优秀。我让学生将自己做的作品贴在自己的寝室门口,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寝室设计了标志,学以致用,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2)寝室小报设计、制作
结合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四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教促学,使我们的美术课便得更生动,让学生明白,美无时不刻地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看到了吧!紧张的体育测试,让我的两只脚丫
很痛,但我还是坚持了,我成功了。
(5)自制寝室盆景
哦!这里有可爱的小植物哦,这是什么植物呢?学生们讨论起来,老师也说不出它的名字来,“对了,去问班主任,他是生物老师啊!”有一个学生喊到。“我们把它种起来吧,等它长大点也许我们就认到它了。”在学校的学生寝室后面的荒地上,学生发现了小植物,其实那里有些垃圾的,但是学生一点都不怕脏,用手把植物移植到自制的花盆里。没有挖的工具,他们就用老的、断的小树枝来挖,可谓是就地取材。
(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结合学校寝室美化评比活动,让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也参与进来评比,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拓展。学生对自己的寝室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这样写到:寝室,再过一年多,我们就要离开你了。到那时,依恋不舍便会在心中弥漫。寝室,虽然和你在一起有苦有乐,有泪有笑,但在我眼里,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看了“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中如何插入目录页码
2.论文中怎么插入目录页码
3.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熏陶功能为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了独有的功能。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着手,注重大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担当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大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李顺庆,秦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 艺术探索,2007(04).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综合教学 实践研究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2] 勒玉乐.新实践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7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美的正确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美术教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认真钻研,领会,探究,实施把握新的教学局面,围绕“趣”字展开教学。转变上美术课学生就想到临摹,转变以教师为本成为以学生为本,转变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像高中学生那样重复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而要更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视野,这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价值去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三、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
传统美术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把美术课上成描绘,临摹,照猫画虎,而艺术作品它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模仿,而是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是在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中表现自己的个性,画出自己的风格。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要适应时展,新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现代学生的发展趋向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的。不仅要关心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同时新课标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创设各种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如摸摸,看看,画画,做做等,加强学生内心体验,把自己内心活动真实再现于画面,使学生畅所欲言,把所思,所感,所想常用美术语言记录下来,把对未来的憧憬蓝图勾画出来,做到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昨天的“要我学”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背景的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天赋,智力有所差别,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一把尺子衡量,展示同一平台去量化,结果使评价单一化。显然,现代初中学生的美术评价就更多变化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到创作与生活适应等各方面、不同层次做出相应的,恰当的分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析和评价,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我们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育熏陶,接受美学,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2]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年33期
[3]崔开明;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我们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使学生明白学习美术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一名“小画家”而是通过参与美术的学习个性创作活动过程,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和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多智能的发展,更好的生存。
我们准备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1.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评价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时要求准确把握:“实践―发现”的过程;“讨论―创作”的过程;“自学―交流”的过程;“在创作―论证”的过程;“争论―统一或不一定统一”的过程……从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索――内化”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就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解放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先评价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改成评价“学习效果”,决不仅仅改变了评价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赋予它一个全新的内涵。 3、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已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学生学习的指令者”。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研究动向,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2)认真开展课题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创作能力。
(3)开展美术兴趣小组,积极进行展示。
(4)加强管理,注重记实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5)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以行动研究法边执行课题的研究、边进行活动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边对研究策略进行修改。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⑴选择科研思路,确定课题切入点,成立个人课题。⑵收集、整理、学习有关学生个性化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美术个性教学理论、个性创作教育理论等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向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目标及具体措施:全面实施研究方案,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 收集、总结我校在培养学生个性创作能力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及相关资料,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个性创作意识和个性创作能力的基本策略; 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和反思。
第三阶段:目标及具体措施:实践、反复深入研究阶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步的研究、反复总结、层层深入。注重资料和积累,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善于总结、反思。注意理论的积累,并撰写阶段性的论文。
第四阶段: 课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进行解题报告整理。邀请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进行课题总结论证,完成结题工作。
四、研究成果
从课题立项以来,我积极准备,认真研究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当地的优势和教学特色,以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创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
五、课题研究中注意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是由于美术课的特点课时有限,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和时间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二是由于农村经济等条件所限,学生在创作中精力与资金投入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三总结经验及反思还不够极时、到位,在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好经验,好方法,应该认真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四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辅导及评价还不够及时、准确,值得沉思与改时。今后,我们会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科研工作,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论文摘 要:在现代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寻求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新的校外环境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高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环境更加合理化,从而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都能感觉到,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美术课程改革精神,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并不是一定要编成教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美术教学中, 把身边的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开辟美术教学的新天地。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环境和空间更加广泛。
一、户外写生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外出写生不单纯是普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景速写课,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培养美术兴趣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同时,外出写生又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教学组织系统,必须尊重艺术专业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学学生专业知识的特性,实施有目的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全方位的管理手段,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美术技能、艺术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逐渐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为以后考入理想的大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讲,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外出写生课,就是引领学生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此外,外出风景写生活动还是一项集体活动,在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在自然风景优美壮丽,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在感慨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学生们通过同吃、同住,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使他们逐渐意识到集体的存在和集体的力量,学会热爱这个集体,学会关心他人;引导他们接触了解农村偏远地区的艰苦条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促使学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树立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中学美术教育写生教学训练,是一种兼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需要不断变化、更新和成熟的,作为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推进风景写生教学的合理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聘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形成讲座课程
聘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跟老师沟通,不仅是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老师接受新思想,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专业绘画领域的学生更是机会难得,他们将从专家讲座中获得大量信息:一是高校的专家们可以把外边有特点的东西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带进来,以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同学们更直观地看到不同的画面,更容易横向的比较,找出差距,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对自己进行定位;二是高校老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指导学生作画,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的绘画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三是增强学生的专业优越感,学生在和高校专家名对面交流中会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他们在学画的过程中充满自信,使学生在增强眼界的同时更能坚定他们学画的信心。
三、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美术展览
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重要的美术展览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美术作品虽然对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却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对艺术的修养,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艺术是对心灵的洗礼,我们不需要用什么艺术理论去理解它,只要看过,感受过,就是熏陶。
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老师针对典型作品进行讲解,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力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培养所获得的特殊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特殊能力呢?组织学生到美术馆观看美术展览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
美术展览会把我们带入美术这一特殊的视觉艺术领域,使我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精细鉴赏艺术杰作的过程里,训练对视觉图像和形式美的敏感观察能力,培养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美术作品帮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产生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国美术教育》,2005.
论文摘 要: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从事多年美术教学工作,我们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美术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尊重,爱护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重视学生全面提高课堂实践,探析教师如何选择生动内容与教法,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和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家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美术课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其次,设疑解难,启发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中,设置并提出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探索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动力。设疑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设疑,提出启发性问题,步步诱导,层层点拨,促进思维,从而解决教学要解决的重点与疑难问题。
第三、沟通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情感是求知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我们在课堂上要寓理于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心思与教态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兴趣。往往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真情的话语,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师生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就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完成。
第四,培养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未来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所用教材与教法的反应,他们的优点、弱点,以及问题之所在。教师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机会,使之充分发挥;对于他们的弱点,则努力找出原因,设法弥补;对于他们的各种问题,都详细研究,帮助及时解决。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得过死。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判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 》 主编: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