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类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成教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校成人学历教育有高起本、专科(高职)和专升本三种,招生的学生具有高中学历或者专科学历,他们多数没有考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较差,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好。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该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成教学生的学习形式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和函授,高校对成教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授课时间多数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安排的授课学时较少,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解学纲、重点和难点知识、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学生以自学为主,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合学生自学。
(三)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特点
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点。实践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性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成人性特点是指教育的对象成人具有自身的身心特点、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工作技能,希望看到直观明显的教育效果,课程内容太难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适应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
(四)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终身教育,针对成人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问题
(一)开设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似,忽视了成人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如果成人教育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成教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应用性和技术性知识太少,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许多学生毕业以后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不会网页设计,不会网络维护,不会组装和维护电脑,也不会图像图形处理,只是拿到了成人教育毕业文凭。
(二)课程内容难度较大
成人教育专业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对比较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成人教育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授课学习为辅,课程多为集中授课,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很少。而很多高校在设置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相同,增加了成人教育学生课程学习难度,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该门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
高校的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大多侧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由于授课学时限制,很多和理论教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被省略掉,即使开设实验课程,实验学时数通常会被压缩,实验内容大多是原理性验证实验。依照设置的课程内容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比较多,但运用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能力比较低。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工作一线,很多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学习到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中的技术。他们迫切想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工作技能,对技术和操作知识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四)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
课程教材通常由任课教师选择,成人教育课程教师通常是高校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兼职给成人教育专业上课。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通常会直接选用给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生上课用的教材,忽略成人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课程教材不适合成人教育学生。
三、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依照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及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起到方向定位的作用,是整个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成人性等特征,成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因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水平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应用技能。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和操作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开设课程应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建议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开设这几类课程:统考课程、证书课程、实践考核课程、专业技能竞赛课程、就业方向课程。
1.统考课程
统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统考课程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2.证书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就业资本,可以开设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把课程内容和考证结合起来,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和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获得证书,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就业。IT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例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CCT)、行业认证(包括微软认证)、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印度NIIT认证、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认证、北大青鸟ACCP认证等。这些证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受到社会的青睐。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对应的认证考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竟争上岗能力。高校成人教育计算机类专业可开设的证书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3.实践考核课程
计算机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课中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很多计算机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重。计算机类成人教育专业可以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4.专业技能竞赛课程
全国有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多媒体制作、图形设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含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等。例如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比赛中有很多计算机应用专业比赛项目,还有很多技能大赛组织的各种编程语言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成为学校专业技能教育和企业的交流平台。成人教育专业应该根据一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实训教学,技能竞赛引领课程教学,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平时教学,把竞赛任务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验证的小任务,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推进,使学生逐渐完成这些小任务,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竞赛强化练习。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去引导激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比如,学生获得各等级技能大赛名次,可以获得课程学分,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纳入相关课程考核成绩中。
5.就业方向课程
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方向有网络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通信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等。成人教育专业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例如软件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因此,该专业方向可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net课程、C#课程设计等。
(三)选择适合成人教育的课程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达到培养成人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高校不应该照搬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而应该在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基础上,选取应用性、实践性强、适合成人教育的一些教材。教材内容和章节分布应适合成人教育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
(四)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
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应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着促进课程良性发展的原则,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强化。
1据社会需求分方向分层次灵活开设实践课程
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可分为两个方向:教学方向和教辅方向。需求方向不同,培养方向也不同,开设的课程也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对教学方向人员来说应重点培养他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绩效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等能力,因此该方向的课程应开设诸如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教学系统设计等课程。而对于教辅方向人员的培养则主要提升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创设学习环境的各种实践能力,特别是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可以开设诸如计算机操作系统(linux、windows等)管理、网络课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的课程。如此,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也加强了教育过程方面的实践。
社会除需求方向不同外,对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实践应用类课程的开设还应根据层次的不同有所侧重。如,师范类专科生和本科生在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实际的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小学教学、计算机维护、网络教育资源检索和管理、教育资源开发等),这些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专科生一般在小学任教,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则专科生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注重教学模式实践和教学设计过程实践等。而在研究生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已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这些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加以验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该阶段开设的课程可侧重教育资源总体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等(如,探索新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分布式教育资源库建设等)。
2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解决实践活动中设备匮乏问题
对于实践应用类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多练才能牢固掌握理论和实践,而实验设备是学生学习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由于教育技术学实践课程涉及的实验设备范围较广(如,计算机机房、网络实验室、音视频采录编辑设备等等),且设备老化及更新换代频繁,各种原因造成大多数学校的实验设备紧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积极争取学校及国家财政支持,不过这种方式要从学校整体考量且周期较长。在设备紧缺的情况下为保障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以采取一些临时的解决方案。比如,尽可能采取分组的方式分批实践来缓解压力;如果实践活动中所需设备是普通设备且大多数学生拥有的情况下(如,计算机设施等),鼓励学生自带设备,既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也能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一般情况下实践设备开课阶段的学生才能借用,这不利于学生熟练操作设备能力的形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课部门可以通过扩大设备借用对象的范围及延长借用时间来保证学生实践中对设备的需求。
3系统化开设实践应用类课程
当前课程的开设不管是课程内容上还是开设时间都是阶段性的、相对孤立的,可持续性较差。这会造成学习内容隔离孤立,学生不知道学习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习任务完成即可,还会认为对于大学的学习只要在特定阶段完成其对应课程的学习且考试过关能拿到毕业证即可,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系统化开设课程可以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并根据解决步骤学习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有总体认识,还能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及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这就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流”,而不再是“点”了。当然,系统化开设课程除具有整体性、阶段性,还具有动态性。课程设置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动态调整(如,设计开发网站系统的学习可以对数据库知识、网站后台语言学习、后台及前台页面开发等重要知识根据系统化教学的要求动态调整学习顺序)。
4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应用类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探究式教学、情景化教学、网络协作学习等)。但当前我们教师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上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的模式,学生学习中缺少动力和热情,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学模式有必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及内容灵活多变地加以选择。
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掌握较强的技术知识,且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与现实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以适应从业岗位的需求。但由于课程的开设具有阶段性,学生不了解各阶段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学生易养成只听讲而不实践或照本宣科地按教师提供的案例完成实践,根本不深入思考,造成实践能力欠缺。
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动手实践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如,在教育技术学网站系统开发类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基于真实案例的教学方式。由于它是以真实案例实践为基础的,对学生来说这个项目要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对具体实施方式充满期待,那么学生自然会期待项目的实施效果及通过技术实施的过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真实的网站系统案例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要完成它必须细化项目,细化后的模块就涉及各块具体的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系统化,还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各阶段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互动交流,而不能让学生只听不练、不思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所谓翻转课堂,也称翻转学习,即学生在课下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提问或开展项目实践应用实验协作学习和深度研讨等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能充分发挥利用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的自主性,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即时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强其学习交流能力。在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释疑并进行学习反思,能内化所学知识。在课后,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实践,形成举一反三的效果,真正达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需求中的目的。
5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
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各种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特别是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学习。实践应用课程注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能的形成,而技能的形成少不了观摩、实践,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技能。不管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模式,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加以引导,学生学习后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反思意识。此外,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只有强化后才能成为长时记忆,学生对课堂上教师的持续讲解和演示并不能牢固掌握,只能课后通过笔记、视频等资源强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源对实践应用课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样的视频资源可以借鉴微课的形式形成微视频,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的教学活动的视频。特别是计算机实践应用类课程,其微视频制作简单,只需将教师的演示操作录屏即可,课程结束后将其分享强化课堂知识,且随着云盘等存储空间的兴起,完全可以满足微视频存储需求。
6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实践技能
对实践应用类课程而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直观的就是实践后形成的作品等成果。当然在评价其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不能只是教师,还应该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等,其中互评不仅能找出他人存在的问题,也能查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竞赛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
二、总结
我国在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和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实质等效性,制定了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的7项指标共35个观测点和补充标准的3项指标共19个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涵盖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国际等效要求,是专业工程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要求。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具有专业认证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专业个性化教育新途径方法,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以认证标准为依据,设置多个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个性化教育模块,开展满足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目前,学院设置了9个个性化教育模块包括14个个性化教育小组,其中7个模块均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认证标准,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指导教师负责个性化教育实施与考核。
2专业认证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1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工程基础知识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置个性化教育工程基础教育模块,不仅开设化工原理工程设计强化、化工过程控制、学科导论、反应工程等特色课程,还计划开设工程创新、工程导论等工程课程,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加强学生单元操作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实验过程设计的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
2.2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实训:学院建有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配备各种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风机)、多种型号换热器、分离设备、反应釜、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等,并将设备剖解,使学生直观了解化工常用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在化工实训基地,学生根据现在有装置绘制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安装设备管道,并且进行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完成贴近实战的工程训练。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而且系统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学院仿照药品生产环境,模拟药品生产过程,建有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种类齐全,有各种生产和检测设备100余台件,可完成片剂、颗粒剂、针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多种剂型中试规模的制备、包装以及质检工作。学生可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现代制剂等不同的操作单元的学习实训,达到专业认证的工程实践要求。顶岗实习:依托学院合作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学生进入工厂参与实际生产,由厂方安排学习岗位,采取“一带一”模式(一名职工带一名学生),在2-4个不同的生产工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安全教育、生产培训,生产工艺流程学习等环节,掌握实际生产操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可研报告实训:学生在学习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基础上,指导老师给定某化工建设项目及其参数,指导学生开展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厂址选择、工程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及机构定员、财务分析、经济评价等工作。然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的对拟建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评价实训:针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讲授安全基础知识、安全评价涉及标准和安全评价实际工程设计文件,指导学生撰写安全评价报告,学生能够得到安全评价的基本培训,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轨。
2.3开展创新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制药实验中心,搭建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题目,在自主实验室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创新型实验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以实际工厂为背景,完成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学生利用CAD软件,绘制物料流程图、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然后学生进行合成氨造气工段的工艺计算。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主要设备工艺计,最后绘制合成氨造气工段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通过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3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个性化教育模式与专业认证标准接轨,突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46项。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训练等措施,发展了学生个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就业,个性化教育调查显示学院个性化教育模式受到90%以上学生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符合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块,满足了个性需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非常高,促进学院化工制药专业排名,提升学院知名度。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