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

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讨论式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讨论式教学论文

第1篇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30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体起来应该:

一是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的训练,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成功激励主要是运用外界令人兴奋的刺激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外界刺激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观念,使他们获得不断完善自我的持久动力和信心。成功激励法的实施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前提,教师要确立三个基本观念。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相信一个成功能产生另一个成功。教师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最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主题演讲括动。久而久之,如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们失败的内在原因,一个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为很多很多学生的座右铭。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有的在这方面认识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好问题。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学会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了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为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正如希腊伯利克里所说的"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因为国家对个体的价值至关重要,故而爱国主义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种体现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应当亦必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譬如在讲到南宋抗金时,一方面讲到岳飞顺应人民意愿坚持抗金斗争,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收复建康等地,在邮城一战大败金军,受到人民的爱戴。岳飞被害后,为怀念岳飞,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与此相对,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卖国贼秦烩,当地人却制作一种"油炸烩"的食品表达痛恨之情,还将秦烩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受到万人永久地唾弃。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面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外激内化,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人物和事例来教育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蒙受冤狱和遭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唐代高僧鉴真克服千难万险,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是很好的榜样激励素材。对那些缺乏人生目标的学生,陈胜少年时立下鸿鹊之志,在中学时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事实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

2、自我教育法

第2篇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教育,实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国内能够学习到国外的前沿知识。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汲取国际最新知识,接触到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理论观点,达到与世界先进技术进行交流的目的。(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生通常都是使用中文教材,初次接触外文原版教材,可激发学生对教材编写体系、作者的论述方法和写作思路等的学习,获得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开阔了视野,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有利于教师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为“专业外语”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作为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必然会加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提高。(4)有利于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设。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去粗取精,保留精华,发展优秀,将对我国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设产生良好的影响。

双语教学的条件

为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开展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师资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方,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土木工程材料的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方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授课,并精调本专业术语,最好具有一定的海外访学背景。专业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对本学科领域有充分的把握,对国际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同时,要求教师对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规范及特点等有较深入了解。由于土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优秀师资的缺乏是实施双语型教学的主要矛盾。

2教材选择

国外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种类较多,通过大量比较国内外教材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教材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实证性不够。外文教材则一般根据作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在综合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就向读者呈现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最后才会有一段全章内容总结。并且,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大量的实验方法、规范、标准,而各国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规范、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的差别,优选国外土木工程材料相关优秀教材。同时,由于我国建筑行业标准、规范与国外不同,应该同时选用一本国内教材作为对比参考。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材料教研室选用的外文教材是J.FrancisYoung和SidneyMindess等主编的、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的“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系列教材”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选用的中文教材是邓德华教授主编的、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第3篇

1.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提问—讨论式中的问题,尚有很大的“争论”或“商榷”的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有的需要弄清概念,有的需要辨别是非真伪,有的需要解决疑难问题,有的需要协调有争议的观点,有的需要广泛采纳多种意见,所有这些都要根据事实,把握正确的概念或原理,进行逻辑性的推理。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有些学生会困惑和茫然,摩擦力为什么会是动力?为什么会是阻力?我都不给予任何建议和答案,就让学生争论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案例。因此,每个学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异。因此,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存在的错误或矛盾之处,经过教师引导、启迪,学生就能逐渐抛弃不正确的推理,减少错误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讨论式,要求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即席性”的发言。“即席性”的发言不仅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具备良好的推理与判断能力,而且要用连贯、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由于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有限,因此需要学生的表达言简意赅,用词恰当,义正辞严,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服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积极的合作态度由于讨论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小组讨论具有“辩论性风格”,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言,听取他人意见。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因此,问题的解决是集体性的。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的协调、协商,能训练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把学习看作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交往,从而使学生具备合作的意识与态度。

二、教学策略

1.设计有意义的问题

在教学中,并非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只有那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成为讨论主题。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常常作为设计问题的参考。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来设计问题。

2.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问,不要提对讨论有暗示性的问题,也不要提含糊的问题。因此,暗示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简单地朝教师提出的方向去思考,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同时提示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

3.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4.从旁指导,提供信息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握讨论的合理进行,教师应从旁指导,提供必要的及时的信息,以增强学生讨论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形成各小组间相互竞赛的气氛。

5.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是指教师在研究学生新的想法或意见时,延迟形成评判与评价的意见。奥斯本认为,如果教师在学生出现想法的时候就进行评价,意欲表达想法的学生就会关心保护他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去思考新颖独特的想法。由于创造力本身依赖于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结合,评价是不可废除的,但要推迟在讨论之后进行。

三、总结

第4篇

本文作者:刘宁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艺术创作中的融汇贯通

“创作”这个词在艺术中是最普及的术语,但却道出了艺术的真谛。“创作”即创造性的工作,所以一件成功的陶艺作品必定是在思想、形式、内容和表现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作品的技法,将技法归纳为一、二、三几点。这对学生无形中是一种限制。学生会有一种惰性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就会跟着这列出的一、二、三点去思考。而其实我们的创作空间是无限大的绝不可按照前人的经验去分门别类来引导学生。在陶艺创作中应该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虽然是做陶艺创作,但艺术视野可以放宽,着眼于各种艺术门类,注重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嫁接。例如,景德镇的戴葵阳就实验性的将油画表现语言与陶瓷高温彩绘相结合,使中国古老的陶瓷上彩绘得到一种全新的诠释。釉下彩人物绘画陶瓷艺术家钱大统用娴熟的西洋绘画技法与传统的陶瓷釉下彩艺术相结合,创作的肖像作品轰动了瓷都陶瓷艺术界。深受收藏界及广大陶瓷爱好者的追捧。再有将釉上彩与中国画里的大写意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这些都开拓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的。

欣赏角度和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艺术形式极大丰富,创作视角极度新锐的时代,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创作热情高涨,对周围的新事物有敏锐的捕捉力。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作品时,也要与时俱进,把自己的目光调整到跟时代的脉搏同步。不能多少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的用一个死格式来衡量学生。例如近些年我国大力扶持动画产业,国内的好的设计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把对动漫的热爱带到了陶艺创作中来,将动漫角色赋予了现实人物的形象,使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又具有时代性,赢得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动漫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产业,而动漫这种形式的受众群体仍然以青少年为主。面对这种陶艺作品,我们就不能用以往传统的欣赏角度去评判它了。它既不符合传统的造型比例关系,又不符合主流的表现手法。面对这类作品,我们就应该摒弃传统的陶艺创作观念,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和技术,包括声、光、电等新媒体的共同使用,使作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层面的人共同欣赏诉求。

第5篇

一、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的内容及基本做法

快速作文训练实际上是一项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强化训练。当代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未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快速作文训练可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因为不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发的潜能,多数学生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强化训练,学生思维变得活跃敏捷,具有了一定的广泛性、独立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使未被开发的写作潜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不但能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水平,而且对其它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传统作文教学是应试教育,而快速作文教学则是素质教育,这责质教育重在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即习惯、能力的培养,重在把写作变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变为一种能力——受用一生的快速写、快速修改的能力并能经受住生活中的各种考验。

(一)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的前提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潜能、智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的驱使,学生就会逐渐地对快速作文训练有好感、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俄国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当学生对快速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时,快速作文训练才会有效。

快速作文教学基础训练把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作为一项内容,这是遵循兴趣性的原则。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源于写作的需要。有了写作的需要,也就有了写作兴趣。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的成功。快速作文课,使学生由传统作文教学的被动消极作文变为积极主动作文。

1.理论引导,激趣生情

学习讲授快速作文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写作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明确了快速作文的意义时,形成共识:快速作文是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写作训练,是跟伟大时代快节奏、高效率同步的训练,是跨世纪一代必须具备的写作技能的训练。

2.结合实际,激趣命题

教师命题,既要注意与《大纲》写作要求同步,与“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同步,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兴致勃勃,有人、事、物可写,有理可言,有情可抒,进而写出真实感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激趣命题,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又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才华得以展露,潜能得以开掘。

3.感悟生活,激趣写作

常言道: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个人情感炽热、感情专注,就能产生灵感,从而使写作具有创新,更具有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丰富素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的真挚情感得以畅快淋漓地表达。

4.动手制作,激趣观察

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兴趣盎然。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求学生制作材料相同、质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平桥、拱桥各一座。然后让学生观察两座桥的承受能力。通过观察及对比,学生都能迅速地总结出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为快速写作《桥》的说明文积累了素材。

(二)积累写作材料和语言材料——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的基础

快速作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之所以得益于课外,是因为它与阅读教学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因为进行广泛的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语言材料。大量的阅读名篇佳作,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受益匪浅。

阅读、积累、写作三者关系密切。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写作是倾吐。要想倾吐得好,畅快淋漓地快速作文,就得注重平日的吸收和积累,不但要多吸收,多储存,而且要吸收得精当,储存得牢固。要用笔记,用脑记。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章”写的《辍耕录》,就可谓是积累与写作的成功的范例。由此可知,厚积而薄发;没有积累,尤其是没有厚积,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快速作文训练把积累写作材料、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坚持不懈地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的。

1.积累写作材料

①班级统一摘记名言、警句及典型事例。②个人自由摘记。要求分类进行。例如:爱国主义的、珍惜时间的、自学成才的、勤奋钻研的等等。③佳作摘要。如:《外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初中生优秀作文选》、《高中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佳作,让一个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可边听边做摘要,或记论点、论据,或记人物的语言等描写。

2.积累语言材料

①每日一名言。由一学生(轮流进行)将名言写在小黑板上,并做以讲解,然后同学们记下来。②阅读教材中的佳段妙语,要求学生不但要背诵下来,而且抄写与摘记本上。③老师“补讲”的名言、成语等,学生也要做摘记。④报刊中的精彩文章及片断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教材。在积累材料时要求学生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积累语言时还要注意多摘记有文采的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快速思维训练——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的关键环节

快速作文训练的关键是快速思维的训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是一个人智慧的标志。在快速作文训练中,思维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要学习快速作文法,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快速思维的训练。通过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开发,进而写出佳作来。

1.多学多记:

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愈多,思维愈广。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班级学生每人均订阅报刊。班级可采取一日赏析一佳作的方法,选取力作,听后共同赏析,定期召开佳作欣赏交流会。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做摘记:①名人语录。②典型事例。上述做法既奠定了学生深厚的语文基础,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

2.设疑提问:

快速作文课上的讲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有利契机。思起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讲评须设疑。有疑却教无疑。师问生,生问生,无疑到有疑,有疑到无疑。如此反复,学生在讲评过程中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就得思想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解疑,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索、积极思维的好习惯,也培养了他们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

3.求异求新:

求异,就是创新,求异作文就是求新、求巧、求好。文贵求异,思贵创新,自古皆然。求异,即求异思维:打破常规,沿着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思考问题。也就是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和构思的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二、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的现实意义及作用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语文能力呢?需要的将是‘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

快速作文教学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这个“快”与传统作文教学的“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之一。写作实践课上,学生看到黑板上的命题,就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地快速审题、谋篇布局、确立主题并快速行文、评改,一点也不能懒散、拖沓和延误,而是一气呵成,迅速快捷,在四十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快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等好习惯的形成并发展成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二,快速作文教学强化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快速作文教学将传统作文教学的“先导后写”变为“先写后导”,这种教学程序上的变革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摆脱了先导后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作文不再受老师指导的限制,思想活跃,思维展开,写作自由,有利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快速地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文章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快速作文教学是积极主动的教学,积极主动地作文,更是写作竞赛。它给学生提供的是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创造的是参赛取胜的氛围。这种氛围,既符合学生乐于参与的心理特点,又吸引着学生竞争取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积极主动作文,既增强了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又锻炼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6篇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

附图{图}

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

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教师统揽教材,学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

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

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

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

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

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

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

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第二步,教学目标认定。上课时,教师将所授课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

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教学目标认定方式要灵活多样。就认定的时间和层次而言,有课前认定

、课中(终)认定,有一次性整体认定,有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认定。教学目标的认定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

什么(知识点),而且应先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认知水平),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达标方式)和最后

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

第三步,指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

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其一,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景和问题情景。转化为活动情景,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

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使学生接受德国赔款问题既是战胜的协约

国对德国人民的肆意掠夺,也反映出和平时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对欧洲霸权上的激烈争夺这一思想教育目标

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导入活动,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样规定的?遗留下哪些悬

而不决的问题”后,教师指出:英、法、美、德等有关各方都想使这些问题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因而

使德国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为错综复杂的难题,然后导入本目内容。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教学目标

之一,“说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转化为以下问题群:秦始皇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了哪

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体现“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上又是怎样统一的?

统一前与统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进行了哪些强制统一?后果怎样?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然后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课文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其二,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关键处可加重语气,放慢速

度,增强语气信息;设计板书要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要体现重点,使用好教具,增强形象信息强度;指导自学

要指出重点,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小字部分),让学生对重点内容反复读,增强文字信息强度;提问和练习要紧扣重点,并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反馈信息强度。

其三,分层达标。有人把课时认知目标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主张低级目标引达,中级目标导

达,高级目标助达。所谓低级目标引达,就是对“识记”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开导、点拨下,学

生经过阅读、预习、讨论等方式达到迅速掌握。所谓中级目标导达,就是对“理解”、“应用”层次教学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引导、探索、质疑等教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逐步达到目标。所谓高级目标助达,

就是对“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

而未能时给予指点。对于课时情感目标实施诱达。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

主要靠教师“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

指导学生达标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

第四步,教学目标测试。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测试不断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

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师对应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编制两套形成性测试题,题目考查的内容要覆盖全部知识

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对“理解”以上水平层次的知识点,要编制不同形式的题目,从各个角度

测试。为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可设计A、B两组预测题进行测试。每节课在教学目标按

学习进程进行完毕之后,在当堂课运用形成性测试题,花5—7分钟时间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可采取测试与课堂作业的形式以提高测试的效果。

(三)评价教学目标

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掌握学习”的重要策略。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时间一般为3—5分钟,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标测试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试后作出正误判断。根据对每个学生当堂测试

有80%以上学生达成作为标准,找出未达标学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知识矫正补救。对目标测试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次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对少数学生

某些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学生重新看课本的某一部分

或指定的有关材料自我矫正。对大部分学生都未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新的策略进行

集体矫正补救,对学生历史知识补救情况进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测试评价。

第三步,课堂达标小结。为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据板

书回扣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把课时的目标整体化、结构化,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二是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肯定成绩,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三是对与下节课有关的重点内容,拟成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反馈”,就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它应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始终。前题诊断测评反馈,以便教师掌握

第7篇

关键词: “问题讨论式教学” 提出核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育学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一种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用得好、用得活,才能给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课讲得生动、清楚、全面,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接受。即所谓“讲懂”、“听懂”并非真懂。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和掌握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才能使知识变成学生思想的产物,做到真懂。在此本文对“问题讨论式教学”进行讨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1.据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扩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讲到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现象中观察到的小液滴的形状,学生都积极发言,争相说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教师进一步提问:液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特性?当学生回答出液体表面的共同特性是收缩趋势,教师接着提问:具有这种共同特性的原因又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与看法,然后用演示实验加以说明验证,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回答正确的学生会继续努力,不正确的学生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人入胜,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趣味感、迫切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如在浸润现象中,提问学生为什么水对木板、玻璃、纸张等许多物体会产生润湿现象,而同为液体的水银对很多物体不会产生润湿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紧扣教材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气,教学互动,让教学的内容在活泼而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同时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乐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采用讨论问题教学法

讨论问题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主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每位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调动思维,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液体的表面现象中,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大小的计算是解答或解释附加压强、毛细现象、气体栓塞现象的主要矛盾。掌握了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方法、大小的计算规律,其他有关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讨论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行的讨论,由于其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不同,因此所得结论不一致,并且不一定都正确,此时教师要特别鼓励敢于提出反面意见和敢于辩论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反面的错误结果比正面的结论有时更能让人深刻难忘。如在空气的湿度中,学生容易出现只从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来体现空气的干湿程度,而不是从实际需要或动物感觉方面来体现。当举例晴天的中午和早上进行比较时,学生就比较易于理解,了解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较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于物理学的应用题就会分析、解题,并且能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如学习了光学就可应用于医学中视力的分析,用于透视、摄片的原理讲解。讨论问题要深入浅出、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液体的流动中,复习旧课联系新课提问:液体的流动与固体的运动有何不同?要求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液体的流动又有怎样的规律?进而引出稳定流、流量、连续性原理及方程等问题。如液体作稳流时,流速与横截面的关系为例:一根自来水管装有五个水龙头,依次为一个、二个……至五个,五个龙头全开后,观察水从龙头中流出的急缓情形;再依次关掉一个、二个至四个水龙头时,水从未关龙头中流出的现象,归纳得到稳流时流速V与横截面S成反比这一规律,即流管Q不变时,S增大一倍,V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反之,S减为原来的一半时,V是原来的2倍。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分析、解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寻求解决问题教学法

第8篇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某一个社会现象或某一问题的一些特定方面展开积极的讨论、辩论以及争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个人的看法或小组的观点,相互启发,达到把问题弄懂、把问题解决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第一,主线原则,也就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第二,“度”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要进行适度的引导,防止课堂讨论太过发散,出现混乱的场面。第三,知识、思想、方法相统一的原则。第四,兼顾其他教学的原则,也就是要把科学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等原则兼顾进来。

3.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3.1讨论内容与时间的安排

大多数高校的物理课分两个学期完成,并且一般都没有充足的学时数,所以要想在大学物理的重点章节(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电磁学、振动与波)设立讨论的内容,就必须解决课时紧张,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的矛盾。所以,可以采取对书本上的主干内容重点讲、对次要和支节内容不讲或少讲的策略,来挤出8-10学时的时间当做讨论课的时间。通常,应该在每学期的期末也就是讲完理论课的时候安排讨论课,在力学、热学、电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几个部分里面选取出相应的版块当作讨论课的内容,应该设立4-6个参考题目在每个讨论版块内,这样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几乎能够讨论到大学物理的每个版块。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讨论课,并且都积极参与进去,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所以,适当地减少大学物理的教师授课时间并增设讨论课,不仅能够保证完成教学内容,还能促进教学效果更好。

3.2讨论式教学的形式

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讨论式教学的形式也不同,应用方式也灵活多变,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课堂讨论的形式。这种方式是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是想要解决一些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就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即兴发表各自的意见进行讨论的形式。这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但是由于大学物理课堂有较多的人数,很可能会有些同学没有机会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发表,所以,课堂讨论的形式适合于小班教学。(2)小组分散的形式。这种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小组分散的讨论形式也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也只适合小班教学。(3)班级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这种方式先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6-8个学生,并在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学生做讨论主持人,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并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讨论结果。若他展示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组的不同,其他同学可以对此提出质疑并展开全班性的讨论。最后在结束讨论前5-8分钟,老师需要对整个课堂讨论做总结发言。

3.3讨论式教学的组织过程

老师要在进行讨论课之前把组织工作做好,用以保证讨论课能有良好的效果。(1)讨论前的准备工作通常,老师需要把讨论的题目在讨论前2周就布置给学生,并对同学们提出讨论的要求与目的。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在讨论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课堂讨论收到良好的讨论效果。(2)课堂讨论老师要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尽可能的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其中,学生能否积极地参加对讨论课能否成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讨论的时候需要把以下几个问题处理好:第一,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老师应该对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充分的利用,引发其他同学积极地参与争论和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大部分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少数几个学生总是发言的现象,通常,这些发言者大多数是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如果不限制这种情况,其他大多数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就会丧失,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不爱讲话的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所以,老师要想办法为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创造发言的机会。第三,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重视,鼓励独创性的见解。老师在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学生发表的观点有分歧的时候,不要对学生的观点立马予以否定,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就算学生提出了错误的观点,老师也不要立马做出结论性的意见,而是要把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讨论式教学法的生命力所在就是不同的观点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课堂讨论后的总结老师之所以要用5-8分钟做课堂讨论总结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讨论中发表的观点是不完善的或者是错误的。老师在最后的总结中要归纳总结讨论中那些分散的正确的观点,并及时指出那些片面的、错误的观点,对其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帮助学生把错误纠正。老师还要对意见不能统一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以供学生借鉴参考,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善化、系统化。最后,老师还要一一评价讨论前学生的准备情况与每个学生的表现。

4.小结

第9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实践教学理论是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确立为改革核心,并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挑战和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课堂的有效性应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依据、中心,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其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思维特点、学习状况以及生活经验等来安排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余地和思考空间,加强学生的自身探索.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纸片折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以中轴将其对折,根据其三条边以及折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总结出等腰三角形具有两底角相等;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中线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等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神圣的,且不记回报,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时,就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互促关系.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可以有多种途径,其中针对初中生的心理、智力特点来说,和蔼、幽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和蔼可亲的态度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畏惧、距离等情感,而幽默风趣的语言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得到快乐,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为什么不会出现其他的形状呢?并加入一些幽默、贴近生活的语言,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具有积极意义.

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提出了发挥创造性的途径.初中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少研究指出,人的想象力在人的发展和进化中具有重要性.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问题就越有创见.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对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巧妙地设置疑点,帮助学生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并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展开,形成多向、灵活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在证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过程中(其中AB,CD为两腰,AC,BD为对角线,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几种证明方法,最终得到多种主要证明方法.例如,通过证明ABC≌DCB或ABD≌DCA;或延长BA,CD交于点F,证明BDF≌CAF,等等.这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设

计中来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学生的言论自由是发挥他们创造性的必要途径.为了达到学生言论自由,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出问题、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并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去学校上学,去的时候车速是36千米/时,返回的车速是24千米/时,则小明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不给学生答案,让他们进行积极讨论、大胆质疑,从“36与24的和除以2”以及“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这两个方面去解答.

二、总结语

第10篇

网络安全实训课程教学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过渡到强化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发展到进行产、学、研结合,深入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嵌入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阶段。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1)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①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生实践活动,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②设置足够的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教学单元的内容。③独立设置项目实训环节。独立的“项目实训”将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其间,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熟悉网络工程设计流程,提高自身网络安全工程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遵守网络工程设计规范的良好职业习惯。2)注重过程考核与知识分享。教师对专业课程实施“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引导学生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考核贯穿课程的每个项目。项目完成后,教师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通过交流与研讨,让同学们分享知识与经验,使他们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师制”项目教学为增强网络安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科研项目研发过程中,利用卓越工程师的体制,结合校内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工程项目,由专业教师和校外软件企业工程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发。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将传统的课件教学改革为结合科研项目的案例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以企业网的安全为主线,将院内科研项目或者企业提供的系统案例分解成相关的模块,融入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的方式将教材的章节内容划分为模块,每节课围绕2~3个实际案例展开。要采用“导师制”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接触校外企业,从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及专业水平。

“虚拟企业”平台按照网络安全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加强实训过程的企业化,积极推行“虚拟企业”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训项目后即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员工的目标进行培养,他们为虚拟网络企业命名,并以成熟的网络安全项目产品为研制目标。实训室为学生搭建企业平台,提供真实的项目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推进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按照企业的模式“分角色”实施教学。表1所示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组包括12~15人。学生被划分为项目经理、网络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规划人员、项目调度人员、安全审计工程师、文档编写人员和安全测试人员,展开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一体化场景教学设计我们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的项目开发模式,采用项目管理机制,设计出工作场景式教学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采用榜样式、“教学做”一体化、行为导向项目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方法,为学生示范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技术细节,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工作过程,提高自身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培养其职业素质。

改革考核手段项目实训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和考核。答辩是课程实训的最后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项目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案、设计制作与说明进行综合答辩。为了提高项目报告的质量,对实训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项目组答辩许可证制度。参加答辩的某项目组在答辩前要获得答辩许可证。对报告不合格的项目组不发放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项目组不能参加答辩。质量评定不仅可以客观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一评价体系基本覆盖了工作过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包括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完成设计的质量、撰写文档的质量、答辩效果等。

第11篇

一、满足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那么,面对日渐式微的语文,我们如何才能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语文的课堂上乐此不疲呢?

笔者认为,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点名学生起来会的问题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少部分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多数的学生因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满足不了被别人认知的需求,往往不能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思考,而是成了听众或看客。所以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调动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在老师和全体学生之间展开的一种以生——生,师——师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同时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灵动活泼,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课堂。很适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口头的讨论。所以课堂上当老师适时地抛出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会为了满足得到别人的认知的需要而努力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为更好地说服别人而努力。这样一来,全体学生就都动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因此,语文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更多学生的被认知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进彼此交流,共享学习方法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千金难买三人行。人情淡薄的社会环境和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当代的学生天天只顾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会经常出现同班同学不知彼此叫什么名字的怪现象,更谈不上同学之间的友好交流,便不会有深厚的友谊了,当然也不会有协作能力的培养了。而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自觉讨论的习惯,让他们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增进交流、取长补短,而且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比如《劝学》中有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句子。句中的“而”,有人认为是连词表顺承关系,有人则认为是表修饰关系。那么到底哪一个更合理?还是两种说法都讲得通?这时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表顺承关系。理由是:作者要先踮起脚后跟再望,两个动词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之前那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而且后面是分号,说明两句话中相应位置的词语用法一样。而“吾尝终日而思矣”这句话中的“而”明显的是表示修饰关系的。另外从语境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是想强调:做事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这句话中的“而”,应该表示修饰关系更合理。

通过讨论,同学们不仅增加了了解,而且还发现原来在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时,可以根据语境和句式特点来判定。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但明确的“而”在此处的用法,而且还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积累了学习方法的目的。

三、提升口语交际,增强思辩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是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学校没有安排独立的课时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作为农村中学的我们更是如此。这就导致多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记得刚接笔者现在带的班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细小,难以听清。根本谈不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甚至,有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直接闭口不言,即使说话也多是一个一个的字或词语,根本不成句,更谈不上有什么思辩能力的体现。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如何顺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着实让笔者担忧。

就在这时,笔者发现讨论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就是讨论。“讨论,即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而交换意见和进行辩论的方式主要是口头表达。所以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笔者把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和讨论式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无论分歧大小,哪怕是一个多音字的读音,一个词语的含义,只要分歧存在,就让他们进行自由的讨论交流。一年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出口成章,体现出很强的思辨能力,已经具有很高的LQ(语商)。更有四个同学已成为学校辩论队领军人物。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力地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在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12篇

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规划,分步、分期实施的原则

对投资效益影响最大的是建设规划。有些高校只重视对具体采购项目的审批,不重视全校后勤的总体布局。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在学校获得大量投资的情况下,学校的后勤建设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而不能教务处考虑一块,科研处考虑一块,各院系又考虑各院系的。在论证实验室建设项目时,应按照实验室发展规划,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应集中财力,重点投资那些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以及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中关键的实验项目,确保资金的投资效益。在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单位所申报的符合要求的项目迸行合理排序,分步、分期实施。

(二)加强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对普通高校来说,在各项后勤的建设中,应把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后勤放在首位;在教学后勤的建设申,应把学生收益面最大的公共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后勤放在首位;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中,应把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的仪器设备放在首位。教学质量是普通高校的立校之本。在项目申报中,高等学校应根据已制订的后勤建设规划,明确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积极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并注意加强办学的特色和优势。

(三)避免重复购置的原则

重复建设是高校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表现,高等学校的后勤大体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为三大类,而各类后勤在管理上又多附属于各课程教研室;从而导致了功能相同或相近后勤的重复设置和仪器设备的重复配套。每个后勤的建设都立足于小而全,不仅占据了较多的实验用房和人力资源,而且造成了同类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后勤建设管理部门应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实验教学大纲,认真仔细审查各教学单位、后勤申报的建设项目,掌握相应后勤的基本设施及设备情况,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重复购置;如校内其它教学单位已有的项目,能够共用的,不予再建设。

(四)专家论证的原则

教学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征求各方面专家、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意见;学习其它高校的后勤建设经验,制订出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除了教学单位的论证外,学校应组织科技专家和采购专家进一步进行论证。在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功能指标上听取科技专家的意见;在学校总体建设协调上听取学校有关部门的意见;在采购和合同签订上听取采购专家的意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论证立项

合理确立设备经费建设项已是确保资金投资效益的关键。由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学科专业、后勤建设发展规划,提出立项申请,填写《后勤建设项目申报书》。申报书应说明对该项目的详细论证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后勤现状;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预期效益分析等。教学单位应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情况,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原则,确定后勤建设项目。经本单位论证通过后,由学校统一组织项目论证会;论证会由分管校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对各教学单位确定的项目进行再次论证;根据投人的资金额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以确保投资效益。

(二)购置设备

采购环节工作的好坏,对投资效益能否充分发挥,有多方面的长期的影响。由于学校所需仪器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一种运作形式、单一渠道就可以顺利完成购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职能部门要把好仪器设备采购关,对数量多、共用性强、资金额度大的仪器设备,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迸行采购;对那些专业性强、来源单一、数量相对较少的仪器设备可采用询价采购、谈判性采购,集体讨论,共同决策的方式采购。职能部门要注意发挥科技专家和采购专家的作用,这样做有利于使用单位更多地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确保购置的仪器设备性能价格比最佳;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防止盲目决策;有利于完善市场采购监督体制,增加采购过程中的透明度。

第1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师德建设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有: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的专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体现,用自己高尚的情怀和觉悟,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渗透到课堂,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主题

和谐校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专任教师尤其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体现师德。专任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和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人”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老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上课照本宣科,或者闲谈阔论。有的大量时间去其他学校兼职上课,反复的机械运动,重复劳动,没有业务上的提高;有的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钻研精神;也有的只顾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每星期上少量的课完成基本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漠不关心。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网络的普及,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较大的冲击,必然会使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仿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有的可能会比较偏激,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错误思想的传导和渗透,这个时候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计和消除。师德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专任教师有高尚的情操,他们才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的内涵,对学生有示范教导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教师必须有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做了很详细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突出实践的能力,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和实训。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要学会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并探索“开放式、研究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上“满堂灌”的演讲者,而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高等职业学院教师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好的科学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继而自己查阅资料,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看上去十分轻松,但这却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被“逼”无奈,反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二)钻研教材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师德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走上教师的岗位,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做好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要备讲授的内容,还要考虑讲授的环节,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授课形式值得探讨、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所讲课程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密度,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懂得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做有源头的溪流,活到老学到老。把教学看成不是“副业”或“职业”的问题,而是终身“事业”的问题。认真备课,练好内功,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切实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方法。

(三)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做课程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相关社会的服务等等。由于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较多,又一时难以见效。一些教师不愿真正花气力进行课程建设,习惯于用现有的教材,买现有的课件,按老框框上课,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受制于课堂、黑板和粉笔。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很有成效。如何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之后,自觉再实践,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尽量形成1:1的学时比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际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边讲边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社会实践、企业调查、生产现场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

(五)课堂外的关怀

老师除上课时间之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上课之前早点来教室,和学生就课程等学习问题进一步沟通,从而进一步进人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疑问。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给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专业的困惑、就业问题等等关心,适当作出一些建议与指导。有的人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无缝隙的就业教育”,专任教师应该积极投人到学生就业工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成功率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4篇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三、结语

第15篇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

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以前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可实际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不少见。有的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没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供学生操练没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了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语言输出为主,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必然要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把英语学得更好。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即必须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其中也包括一定量的语言文化输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习的外来语言.

二、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根植于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想获得理想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不能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教给学生,而应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弥补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在应用英语交际时由于对目标语文化了解不多而很难沟通还产生误会。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文化的导入。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其最本质和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使学生具备“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但语法语义正确的句子有时却并不合乎社会交际的规则。成功的英语教学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使用得体性的意识”。因为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上的沟通,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一些外语教育专家观察研究发现,在与外族人的交际中,语言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但文化错误则容易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音、语法、词汇等纯语言的知识,更要注重文化习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交际能力,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基于生态学的文化输入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理论引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为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

(一)课内进行文化教育

1.围绕教材内容,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教材作为生态功能因子对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发生发展起到媒介作用,即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通过媒介起作用。教材是构建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之上的,通过生态功能主体(教师和学生)主动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来体现其价值。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只粗分为精读和听力两部分。听力课应侧重于对日常生活交往内容的教学。其实一般的听力材料本身就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习惯按照不同的功能分类的,如称呼、问候、介绍、感谢、道歉、邀请、约会、帮助、购物、话题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听力的同时,可把相关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如英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见面爱谈天气,不谈私事,这和英国人普遍矜持寡言的性格有关,而美国人整体上较英国人开放活泼,聊天时容易深入。听力材料中一般也有对西方某些重要节日的介绍,教师可同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如这些节日的来源,如何庆祝,送什么礼物等。精读课应侧重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西方的价值观念等。中西文化在其价值观上差异很大,比如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都和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可具体结合所讲授的课文,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

2.结合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教学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进行词汇方面的文化教学时,应侧重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内涵差异较大的词汇。通过对词汇内涵的掌握,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有助于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如在为英美人祝寿送礼时,就会避免送在我国象征长寿的龟鹤图;在请人吃饭时,就不会点狗肉;而在夸奖某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时,就不会用荷花来做比喻了。

3.在阅读课中适时地介绍文化知识

在阅读文章时,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文章的语言上并不难读懂,可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甚至相差甚远。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学生较容易理解他们题材熟悉的文章,若是碰上他们题材不熟悉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这是由于他们对于文章的文化知识了解太少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对一些“形似神不似”的词语要从文化的角度特别讲解。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讲解,而应向学生讲解语言隐蔽的深层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Friday”(星期五)在英语中有特别的意思,因为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黑色的星期五一说。“Fridayface”,指的是“愁眉苦脸”,“Black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汉语中星期五没有这样文化背景,词汇“星期五”则没有以上特别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表面意义相同,可内在含义大相径庭的词,这些词具有特别的文化特色。龙是中国人特别崇拜的动物,是幸运的象征,具有神圣的色彩,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词。英语中的龙却是一种不太讨人喜欢的动物,甚至还很凶猛。英语国家的人大多认为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很多学生只知道这一文化现象,并不了解其由来。教师在谈及这一文化现象可以加以介绍:这一习俗与英语国家人信仰的基督教有关,在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中,犹太是第13个入席的人,后来他背叛了耶酥。

因此13被当作是不祥之数。直到今天,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楼甚至没有第13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由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并在交际实践中得体地运用。

(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扩大文化视野

1.开设专题文化讲座,采用对比方法讨论

对于一些教材中未涉及到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教师可请人以讲座的形式专门地进行介绍,或者自己多查找相关的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大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采用对比法进行文化教学,必须结合相应的母语文化,学生们对此往往更有兴趣,对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也会更明了,更清楚。学生掌握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多并不代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肯定会顺利进行,因为理论不等同于实践,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目前真正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如可利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中真实地进行交际。

2.阅读英文报刊杂志

报刊杂志具有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的优势,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水平的报刊杂志如ChinaDaily、《21世纪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报刊的方法,如浏览(Scanning)、略读(Skimming)和精读(IntensiveReading)等,以帮助他们根据阅读材料灵活采用阅读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于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教师可适当选择介绍世界主要国家自然环境和风地人情的报刊杂志供学生选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观看英语影视资料

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是一种省时、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外来语言和文化。影视资料实际上是用来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种很具潜力的工具,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可选取某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让学生模仿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很积极的投入到表演和语言交流活动中,口语课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材,而且也能够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渠道。互联网的运用可以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教英语问候语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中、英文不同的问候方式。

学生只需输入关键词,借助相关的软件,就能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课堂上对他们找到的信息加以讨论。学生加深了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