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素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素质论文

第1篇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

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

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

第2篇

医学的医学性和人文性都很强,诊治形形的疾病,需要有理科的实证精神,面对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方面千差万别的患者,又需要有文科的沟通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因缺乏沟通能力和表达不当而引发的医患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①思想认识偏差。人文素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并不直接产生价值,医学研究生尚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受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更重视物质追求,讲实惠、求回报,重临床、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容易忽视人文素质修养。②生物医学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处于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之下,这种医学模式本身对人文素质重视程度不高,其影响非常深远,大到教育体制、院校课程设置,小到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精力的投入,难免受其影响,虽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广泛接受,但真正完全建成这样的体系尚需时日。③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我国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医学院校从理科生中招生,学生重理轻文,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多为单科型医学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医学学科为主,注重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的教育培训,人文社科课程少,重视程度低,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与职业操守养成。

2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2.1调整培养理念

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寻求真理,并不是简单传授已有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为基本内容。因此基于该培养理念,当代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知识,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我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应用型医疗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积极与世界水平接轨,紧跟并超过发达国家研究水平的国际化研究人才。

2.2改革教学模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调整以下几个方面:

2.2.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医学研究前沿研究生要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应经常更新,研究生教材应定期更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同时,考虑到教材有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在课堂上还可以参照最新文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激励学生捕捉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2.2.2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学须区别于本科生,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究生个性发展,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2.3创新考核方式,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采用多元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如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可采用笔试、实验考试等相结合方法,通过笔试考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考试考察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和分析能力。研究性专题可以通过综述、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据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相关内容作一个小的综述,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判标准,兼顾学生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创造一种自由开阔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为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可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2.3.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坚持医学知识技能与人文知识修养并重,强调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并举,注重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和学术道德,发扬和传承优秀医学文化。开设与医学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开设临床科研面临的人性与伦理相关的专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等。

2.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欲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学科较薄弱的医科院校,可送本校教师去进修人文专业,提高本校教师人文素养,也可请相关人文专业院校教授来本校开设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其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有学术不端或个人道德修养的导师应严格把关。

第3篇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第4篇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甚至缺乏基本的课程安排。部分教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单一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尚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没有从宏观角度去思考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崇尚科学真理、提升劳动技能与弘扬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很多学校不能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以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个层面24个字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由于学制、体制等诸多原因,人文课程比重很小,课时不多,内容单一,加之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人文素质教育很难取得实效。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也是当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文知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树立,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机械化,不应试图以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协调人际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能够经久不衰。高职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性格、地域、文化的差异,会产生误会、矛盾等,要做到宽容大度,以礼待人,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供了良好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可以成为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爱国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能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4次,可见在孔子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应想到他人,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即尝试搭建以《中国文化纲要》《大学语文》为纲,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为辅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高职院校应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政策机遇,建立1~2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考试方式可以列为考查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专门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理念,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创新意识。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专业教学相融合

“两课”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年来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研教学中。在“两课”教学设计中要进一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长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在实习实践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切实、更深刻、更持久、更有说服力。

(三)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校内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应对学生实习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则对自己做出综合自评,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四)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

第5篇

在高校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唯一不能动摇地位的科目就是英语,英语课程可以说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英语课程无论是在课时的安排上还是在师资力量的安排上都应该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点工作,因此,对于英语课程的阅读教学也一直是院系各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本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来看,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在英语教材中,不仅符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知识思想性,只要课堂的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那么使用该教材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对该语言背后文化的一种了解,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学习文化的一个过程。而要想学习到英语的精髓或是学好英语,就一定要正确把握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社会习俗,二者具有直接而又相互影响的联系。英语作为高校一门语言性质的基础课程,阅读和理解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果英语阅读教学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理念,那么对于学生学习英语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将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在学校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再将自身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那么英语的阅读式教学就一定可以紧密地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培养有效融合在一起。

2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实践探析

(1)利用教材内容,强化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是非常之多,而到底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或是在互动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更多的人文素养知识,则是英语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例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对教学过程中的话题进行设计,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话题进行展开,了解当前的就业局势以及存在的就业问题,从道德责任感、诚实守信等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灌输人文主义素养。例如在讲到第二单元success时,在导入部分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什么是成功,他们定义的成功是什么样子,也会列举一些时下炒作厉害的事件,如郭美美等,让他们去辨别什么样的成功才是值得推崇的,什么样的名望才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2)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化差异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和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门语言类科目,尽管英语没有汉语那么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在英语教材中仍旧包含了很多区域间的文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部分词汇、语篇、问题以及主题大意等进行文化层次上的对比,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在英语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文化特征,那么就会使得他们对不同的文化拥有自身的态度和想法。这对于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英语的阅读课堂,使得自身的想法观念得到释放,这对于学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后踏入社会都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在讲解阅读教程第三单元DesireforaChildwasnearlyTragic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法官,会如何处理这位妇人,进而引发出法理与人情究竟如何权衡的思考,最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在东西方司法文化的碰撞交织中激发辩证思维能力。

(3)积极改善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融合,这是对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一种极大的挑战。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老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制定一定的教学规划,确定好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日后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上台表演、将文章内容话剧化等等,以此来让课堂更加有趣、更具新引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优秀素养。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拥有一定的现代教学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另外通过话题论文这种开放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自觉参与进来,并把他们纳入到终生学习的轨道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4)不断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教师自身的素养包含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要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还要有育人意识和敬业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教师的品行、生活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是非观念、思想修养与道德风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教师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在讲台上就再不单纯地代表个人的素质,更是课堂上一种最为直接的教育手段,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结束语

第6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了医学模式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对于培养未来走向社会的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医学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古今结合、兼容并包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学说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这种容纳古今、兼容并蓄的精神与胸怀,其影响必将深远。

(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中医文化的理论精髓主要是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将人作为核心,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中医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因为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史、哲作为基础,以中医名家、典籍、文物、史迹等为对象,内涵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中医文化不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经过调查、了解

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

近年来,在国内的中医研究中,有着一种向着西医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在学校中西医受到特别的青睐,而且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掌握能力逐渐削弱。

(四)医学院校中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不太懂医学;懂医学的教师,人文传统教育功底未必深厚;既懂得医学知识又懂得古文献知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医学院校严重缺少医学和人文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终会影响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工作。

三、积极探索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加强对医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梳理出中医文献的发展脉络,明确一些医药文献的版本、目录,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基础知识,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二)加大医学教材建设力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选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在整理选编教材时,要注意发挥经典文献的作用,并且“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加强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医经典之中”。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将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

由于中医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与多学科联系密切;所以,在医学院校中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四)教师知识结构

亟待改善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以及人文素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从目前从事人事教育的教师培养中,对于他们的知识空白进行完善、弥补;其次,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在多学科中的培养力度以及突出中医文化内涵培训力度。

(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讲授中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调动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这样在中医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六)中医文化的内在精髓仍需挖掘中医文化的深厚内涵

第7篇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高等院校整体的重视程度到各高职院校自身,再到高职学生自身都存在着多种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职业定向性,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为社会培养特定岗位的人才是其培养目标;二是教学活动实践性强,高职教育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从教学内容、方式和性质上都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教师的“双师素质”特点,即其教师既具备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又拥有实践指导的经验;四是开放办学,因为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纽带,开放性是其必经之路;五是毕业生的“双证”特征,既拥有学历证书,又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六是专业开设较为灵活,高职教育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也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意义;七是教育服务的区域性特征,高职教育往往都是就当地人才需求开设课程,是地方发展的产物;八是课程建设的务实特征非常显著,高职教育专注于培养某个行业的的高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个人想法和现实差异较大;二是文化课基础差,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扩招幅度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乐观;三是个人素质同高校要求不相适应,往往因自身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四是学生往往缺乏对人生清晰的规划,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生活都很懒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五是学生普遍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由于现在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进入高校脱离家人的呵护,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挫败感,有些逆反情绪还很严重,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分心,考试作弊;六是思想政治上大多积极向上,特别是文科学生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他们往往积极的申请入党,政治方向正确;七是学习生活上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多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高职院校整体工作规划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容易造素质教育逐步边缘化,把精力大多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就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非常少,表现为上级教育部门检查少、本院校考核少、课时安排少,这些无一不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2.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没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一些源于对口中职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来就很薄弱,一两年的高职教育很难让弥补他们这些年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口,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生源,这一现象更加显著。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和相关活动都持积极的态度。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课程和相关的教育活动,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普遍发生。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突出职业特征,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停留于形式、过场,往往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没有结合高职自身的特征,因此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5.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缺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师资资源不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造素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多数高校,已越来越强化自身作为整个国家社会文化中心的地位,对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表现出崇尚科学技术、拒绝传统文化、科学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片面重视科技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只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发展不全面。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片面的地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院校严重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体现为: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较为片面,大多是对能力、就业的强调和指导,而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作出有效的指导;缺乏就高职院校为何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阐述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和重要性上,对未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向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根本不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了。3.高职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多数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抱着学好某一行业技术的目的学习,对人文素质的学习缺乏学习热情,即便是学习,也只是为了拿学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观是能否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双管齐下,同等重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高职院校一定要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教学误区,要坚决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位。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必要,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得以强化,才能更好的落实人文教育,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要在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让自己成为品格高尚、技术一流的楷模,以身教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合理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落实与专业课并重的原则

1.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课时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人文素质必然需要在后天教育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一定要从课程教育着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占据了90%的课时,学校重视、教师重视、学生也重视。要想保证人文素质课程的落实应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在已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上还应当倡导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开设像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新闻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课程,安排适当的课时,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和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学科重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品性、创新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考核方法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采用多种方法,拓展人文素质教育

1.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前的一种准备教育,它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训两块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必然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进行:一是专业技术课教师要在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科技中的美学因素,渗透美学教育,在专业知识的讲解时应结合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进行讲述。二是专业技术课教师应注重对科技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创新、奉献等精神的提炼,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处处需要人文素养的存在。2.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开展丰富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展示、学习和提升提供平台,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举办校园演讲大赛、辩论赛、体育竞赛等各种比赛活动,这有利于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第9篇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2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第10篇

(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内容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由自身素质、学习研究素质和拓展性素质,依据这三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分级指标,才可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索或实施有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自身素质指标应该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素质;学习研究素质指标应该包含在研究生开展的学习科研活动中所体现跟人文素质相关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质应该包括医学研究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等拓展性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从上面各具体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已经认识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测评方法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定量的测评方法,把许多测评的内容量化。目前,高校运用最多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医学研究生在一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关于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的成绩,“X”指关涉人文素质提升的各奖项的总数,“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质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首先需要在高校根据确立的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分项指标,组成由控制相关指标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教育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同时要成立具体的教育评价工作小组,由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部分学生干部等,负责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第11篇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有关人的学科,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服务更是对人的集科学、艺术、爱心于一体的工作,护理——布满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当代的护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核心,但是伴随着护理工作人性化、人文化特征的日趋明显,护理人文教育也应该成为现代护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练习,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要。如何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护理教育工作者积极思索的新问题,也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光荣使命。本文试就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目前状况及培养的必要性和办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推进护a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1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目前状况

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学生理科生居多,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在“实用哲学”考试风的带动下,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熟悉不足,对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或偶然问津甚或无暇顾及。虽然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业的重要性,并为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部分护士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症”仍然清楚可见,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摘要:

1.1价值观迷失,出现信仰危机

人文精神和德育是沃土和庄稼的关系,土壤不行是种不好庄稼的[2。在繁重、单一的课业压力下,加之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导,部分护士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家园迷失,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极其淡薄。

1.2缺乏奉献精神,专业思想不牢

部分学生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只因护理专业就业市场相对宽松,便出于功利目的而选择了护理,却缺乏专业所需的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再者,认为护理工作属于技术含量低、重复、繁重、琐碎的体力劳动,这个职业不被人尊重甚至被人瞧不起,因而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观念不牢固的学生大有人在。

1.3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较差

有的护士生专业知识、书本知识把握很好,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把握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单一。各方面能力比如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心理承受、抗挫折能力等比较匮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担当跨世纪的重托。

2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而对从医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则是在本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为医学界所广泛关注。时代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职业的性质等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2.1现代教育的双向需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个羽翼,没有科学教育,人类将永远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体。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二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高度重视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2.2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此同时,护理模式也发展到今天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人文理念、人文情感,这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说,重视提高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势在必行。

2.3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新形势下,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把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人文素质的内容相吻合,在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今天,培养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4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护理职业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假如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3。作为护士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3探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日渐融合,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形成立体多维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尤为重要。

3.1更新教育思想理念

转变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观念是实施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高瞻远瞩,顺应时势变化,树立综合教育思想,熟悉到素质教育的战略性地位,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把握住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内涵,培养由“专才”向“通才”转化的护士生。

3.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

有关探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许多护理院校在课程的编排上都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为了提升护士生的人文素质,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资源的配制、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同时对护士生人文素质培养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功能,大胆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要深刻熟悉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熟悉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其次要整合人文师资力量,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摘要: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观念,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和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4彰显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激励和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功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首先,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都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布置南丁格尔的名言等,能给护士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4。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通过“生命关怀教育”“护士礼仪大赛”“护士形象设计”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更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再次,引导护士生积极参和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的亲历亲为中感知患者所需的人文关怀,从而熟悉到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紧迫性、必要性;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农村、乡镇送医送药,访贫问苦,进行志愿者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3.5发挥文学鉴赏功效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运用高雅美丽的语言,传达着浓郁博大的情感,渗透着意蕴深刻的哲理,饱含着对人生社会的思索,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莫大的感染力量,对丰富护士生的人文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功能。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喜好喜好为出发点成立各种文学社团,象诗社、戏剧社、小说协会等,或者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音乐、美术、书法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吟唱、朗诵和创作展览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鉴赏、创造作品,这个过程必然会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人文素养。

3.6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培养是目的,评估是手段。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有效办法。护理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士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完善护生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形成综合评估体系。比如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把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和学生的实习点分配、就业推荐、学位授予挂钩,逐步完善护士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贾彩风,黄志红.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目前状况和策略[J.护理探究,2006,20(26)摘要:2439-2440.

[2吕一军,赵降英.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摘要:414-416.

第12篇

1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目前状况

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学生理科生居多,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在“实用哲学”考试风的带动下,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熟悉不足,对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或偶然问津甚或无暇顾及。虽然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业的重要性,并为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部分护士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症”仍然清楚可见,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摘要:

1.1价值观迷失,出现信仰危机

人文精神和德育是沃土和庄稼的关系,土壤不行是种不好庄稼的[2。在繁重、单一的课业压力下,加之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引导,部分护士生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家园迷失,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极其淡薄。

1.2缺乏奉献精神,专业思想不牢

部分学生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只因护理专业就业市场相对宽松,便出于功利目的而选择了护理,却缺乏专业所需的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再者,认为护理工作属于技术含量低、重复、繁重、琐碎的体力劳动,这个职业不被人尊重甚至被人瞧不起,因而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观念不牢固的学生大有人在。

1.3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较差

有的护士生专业知识、书本知识把握很好,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把握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单一。各方面能力比如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心理承受、抗挫折能力等比较匮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担当跨世纪的重托。

2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而对从医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则是在本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为医学界所广泛关注。时代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职业的性质等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2.1现代教育的双向需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个羽翼,没有科学教育,人类将永远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体。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二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高度重视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2.2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此同时,护理模式也发展到今天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人文理念、人文情感,这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说,重视提高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势在必行。

2.3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新形势下,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把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人文素质的内容相吻合,在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今天,培养护士生的人文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4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护理职业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假如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3。作为护士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3探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日渐融合,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形成立体多维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尤为重要。

3.1更新教育思想理念

转变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观念是实施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高瞻远瞩,顺应时势变化,树立综合教育思想,熟悉到素质教育的战略性地位,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把握住护士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内涵,培养由“专才”向“通才”转化的护士生。

3.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

有关探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许多护理院校在课程的编排上都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为了提升护士生的人文素质,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资源的配制、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同时对护士生人文素质培养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功能,大胆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要深刻熟悉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熟悉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其次要整合人文师资力量,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摘要: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观念,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和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4彰显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激励和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功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首先,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都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布置南丁格尔的名言等,能给护士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4。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通过“生命关怀教育”“护士礼仪大赛”“护士形象设计”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更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再次,引导护士生积极参和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在临床实践的亲历亲为中感知患者所需的人文关怀,从而熟悉到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紧迫性、必要性;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农村、乡镇送医送药,访贫问苦,进行志愿者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奉献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

3.5发挥文学鉴赏功效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运用高雅美丽的语言,传达着浓郁博大的情感,渗透着意蕴深刻的哲理,饱含着对人生社会的思索,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莫大的感染力量,对丰富护士生的人文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功能。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喜好喜好为出发点成立各种文学社团,象诗社、戏剧社、小说协会等,或者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音乐、美术、书法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吟唱、朗诵和创作展览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鉴赏、创造作品,这个过程必然会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情绪、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人文素养。

3.6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培养是目的,评估是手段。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有效办法。护理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士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完善护生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形成综合评估体系。比如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把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和学生的实习点分配、就业推荐、学位授予挂钩,逐步完善护士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贾彩风,黄志红.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目前状况和策略[J.护理探究,2006,20(26)摘要:2439-2440.

[2吕一军,赵降英.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摘要:414-416.

第13篇

1.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自身人文知识不足。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第14篇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品质发展的程度,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与修养。发展人文素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006年国家教育部文件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文件中对高职生德育要求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一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表明了高职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语言承载着它相对应的文化,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有助于这门语言的学习,掌握语言也能更好得理解其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培养的人才素质包括:“具有人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21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的途径

高职英语课程蕴含丰富人文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一堂课就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是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技巧适时,适度地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根据英语课堂任务及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分组合作能在大合堂教学中有效组织课堂活动,这样能使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而不致于被留在遗忘的角落里。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更新传统英语教学方法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既传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可是书本,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每堂英语课开始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freetalk的活动,可以谈论最近校园内发生的新鲜事及国内外大事。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接触大量中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辨文化的良莠,吸收其精华,去除糟粕,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选取恰当教材并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素材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本着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蕴含人文精神的原则,选取恰当的教材,这符合教材育人功效的初衷。刘继华认为“外语教材的编写,除了注意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好的教材为开展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所提供的背景,增加相应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ThedancingBeijing”中,讲述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那些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乐观无畏,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得。借此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想将来事业有成,必须坚定方向,目标专一,乐于进取,绝不言弃,这是一种精神动力。通过以上讲解与分析,教师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强化课外英语文化建设校园师生学术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课程,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校园各种社团活动,文化节和艺术节等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补充课程。围绕英语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知识大赛、英语文化艺术节、英语广播、英语墙报、英语讲座、英语角及具有专业特色的模拟英语面试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生活,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锻炼平台,在实践中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第15篇

1“.虚拟仿真”教学法,实现临床场景的真实再现

按照“模拟、仿真”的思路。通过建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诊室等现场环境,采用模拟病房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近似临床情景的环境下学习,通过设计、模拟临床病例、临件场景的再现,启发学生对其蕴含的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点和人文精神的把握,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2.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

即提出实际病案,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做出初步的医疗决策。通过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由1~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材料,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移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电子课件、CAI教材、文字建材的建设,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抽象、乏味、难以理解的弊端,从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师生互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网站的建设,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促进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4“.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临床诊疗的急救、就诊、手术谈话,医疗礼仪等场景,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摄像后,回放讨论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和知识点。如“临床各种情况下的病人问诊”探究性实验,教师讲授示范问诊的基本技能和人文关怀中的要点,学生自主练习,自行选择不同案例,查阅资料,设计问诊方案,具体实施,自行进行问诊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总结,分别由同学和老师做出评价和分析。

二、构建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学体系

1.构建一个基础,一条主线,全程渗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高校“两课”为基础,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制度等课程等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2.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虽然国内不少高校已出版的一系列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教材如《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应用卫生法》等,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仍存在视频音像教材相对缺乏,各套教材体系不够完备,标准不够统一,内容长短不一,使用范围相对局限等缺点,因此编写一套体系完整、适合全国范围通用的标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已经是势在必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各自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辩论赛、书画展、演讲赛、临床技能学竞赛、文艺演出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思想,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全面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锻炼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独立院校和医学内,应该积极发挥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医学生通过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团体积极参与各类具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献血、器官捐献、红十字会捐赠、爱国主义教育、义工、义卖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甘愿奉献的牺牲精神。

5.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的移动教学平台

独立学院医学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氛围,如平面媒体以校园的广告栏、各类宣传栏、宣传标语等,或者以通讯软件、QQ群、微信圈、博客等,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引导和推动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树立,有助于开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实现多样化、立体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