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流管理论文范文

交流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流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交流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魏晋北朝胡族农业化饮食交流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谢和耐曾在其名著《中国社会史》中言道:“正是地理环境促使形成了某种生活方式并强加给它一些限制。在某种海拔高度之上和某些气候条件之外,小麦就要让位于大麦了,蒙古那辽阔的草原牧场更有利于大规模的饲养业而不是农业,需要大量灌溉的水稻种植业最理想的选择地是温带和热带那些能灌溉的平原。”[1]而事实也确如其所言,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大体而论,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完全迥异的生活方式,或曰饮食方式,即牧区饮食与农区饮食。这种情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改变,由于匈奴、鲜卑、氐、羯、羌等胡族的大量进入内地,导致中原腹地和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地区处于半牧半农的状态之中。胡族在和以农业为生的汉族的长期接触交流中,渐渐放弃了传统的畜牧业而开始了农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胡汉民族饮食方式、饮食观念以及饮食风俗互相交流的过程。

中国农业与牧业之间有着比较明确的分界线,谭其骧先生认为:“(东汉末以后)黄河中游大致即东以云中山、吕梁山,南以陕北高原南缘山脉与泾水为界,形成了两个不同区域。此线以东、以南,基本上是农区;此线以西、以北,基本上是牧区。”[2]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开始大量内迁,使自己完全处于一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其传统就受到汉族文化传统的剧烈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生产对牧业的冲击。

自汉代开始的胡族内迁至西晋时已蔚为大观。西晋初期,西北和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羯、羌、乌丸等民族已大量进入黄河流域。江统在《徒戎论》中分析当时形势云:“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汾河流域匈奴“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各郡有羌人;扶风、始平、京兆等郡有氐人[3]。西晋末年时,太行山区已遍布杂胡,“群胡数万,周匝四山”[4];北魏初年“西北诸郡,尽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5];北魏末期和东、西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6],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阳甚至专设下四夷馆以接待四方附化之人。此可见胡族向中原地区的迁移是持续不断的,分布的地区亦越来越广,从甘肃、陕西、山西逐渐扩展至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遍布整个中国北方和西北方。

注释

[1](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2]谭其骧:《长水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3]《晋书》卷56《江统传》。

[4]《晋书》卷62《刘琨传》。

[5]《通鉴》卷81“太康元年引郭钦上疏”。

[6]《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

[7]《晋书》卷97《北狄·匈奴传》。

[8]《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9]《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10]《晋书》卷105《石勒载记》。

[11]《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

[12]吉发习:《嘎仙洞调查补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无法否认,在和汉族的杂居中,胡族内部始终有一部分顽固地坚持着游牧生活,但到最后他们都走上了农耕的道路,并且不乏成绩斐然者,如羯族石氏、鲜卑拓跋氏、氐族苻氏等。今以当时的“五胡”为例对此加以探讨。

五胡中匈奴族是最早开始内迁的,西汉末期由于内乱,匈奴五千余落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开始迁徙,居于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汉朝政府“岁给丝绢钱谷……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7]。可见,从这个时候起,与汉人杂处的匈奴人已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与汉族编户农民相同,那么这个时期肯定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并且享受到不输贡赋的特殊待遇。汉末魏初,和汉族杂居的匈奴人越来越多,主要分布在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由于长期和汉人杂居,其族人的汉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刘渊、刘聪等人皆饱读儒家诗书,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与汉人几无差别,其鼓励农业生产必然无疑。只是内部纷争加上兵戈不息,致使国祚不长,其统治区域几无宁日,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再看关陇南缘的氐族。我们无法从史书的零散记载对氐族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加以确切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氐族全面而大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当是在进据关中,并建立了前秦政权以后。当时氐族统治者的汉族文化素养很深,加上王猛等一批汉族知识分子的参政,其政权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劝课农桑的政令屡见于史书,如苻坚“亲耕藉国,其妻苟氏亲蚕于近效”[8],并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特点下令推广汉代的区种法,还征发富室的奴隶“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在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前秦出现了“田畴修辟,帑藏充盈”的安定繁荣局面[9],可见在东晋时期农业生产已完全占据了主要地位,麦、粟、稷成为氐人维持生活的最重要的物资。

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国家之前,所需军粮除一部分自给以外,其它皆掠夺而来,如《晋书·孝愍帝纪》说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随之蝗虫泛滥,“时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国时“分遣诸将收掠野谷”。这或多或少有战争不断,居无定处的因素在。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10]石勒的后继者也继承了他发展农业的政策,如石虎就对“田畴不辟,桑业不修”的地方官员严加贬抑。在上下的一齐努力下,羯族石氏统治区内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国仓丰盈,石虎就曾经“以租入殷广,转输劳烦,令中仓岁入百万斛,余皆储之水次”[11]。农业生产的发达可见一斑。

在内迁的几个民族中,鲜卑族应该是农业化最彻底的民族。在他们还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时,畜牧和狩猎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收集了许多陶片、石器、骨器和角牙器等,其中狩猎工具占多数,并有大量的野猪、野鹿、野羊等动物骨骼,这表明这个时期狩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在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在其酋长力微的带领下游居于鄂尔多斯草原,其以畜牧为生是可想而知的,及至四世纪初建立代国之时,其统治区内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故这个时期可能就是粮食初步进入鲜卑生活的时期,如《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曾言:

(利鹿孤)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若东西有变,长算以縻之,如其敌强于我,徙而以避其锋。

此处虽指的是鲜卑秃发氏的情况,但据此可推知拓跋氏亦大抵如此,自己本部族人仍以畜牧为业,而以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补充国用,主要是用于饲养牲畜,人的食用粮食是少量的,只到四世纪中期即拓跋什翼犍时期情况还是如此,如他曾经想要修筑宫室,其母平文皇后曰:“国之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卒难迁动。”[13]这即表明这个时期他们尤习于迁徙之俗,农业生产自然不可能有很高的地位。

粮食真正进入鲜卑拓跋氏的生活是在建立北魏以后,拓跋珪“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14],其氏族成员开始转化为编户农民,农业生产的比重自然有所提高。另《魏书·食货志》记载: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

这条材料表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部落成员很多都已经成为封建性质的农民,劝课农桑也成为北魏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长久以来的畜牧传统并不能轻易地改变,农业取代畜牧而成为国家的主导经济,粮食取代肉类成为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食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北魏统治者对农业十分重视,在入主中原以后不断地“教行三农,生殖九谷”[15],各给耕牛,计口授田,但事实上从事这些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农奴、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和新民[16],鲜卑本族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还不普遍。在前中期他们真正重视的还是畜牧和狩猎经济,国家建有四个大型的牧场和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苑囿,这些牧场和苑囿不仅仅水草鲜美、适宜放牧的漠南、河西有,而且连黄河以北的许多老农业区亦变成牧场,孝文帝命令宇文福:“规石济以西,河内以东,距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17],当时上谷(河北怀来县境)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大半,以赐贫人”[18]。除此以外,当时的个体畜牧业也十分发达,如尔朱荣在秀容(今山西原平)的“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19],私家有马千匹者为数亦多,这也使相当数量的农田化为牧场。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在鲜卑人的心目中农业次于畜牧,粮食次于牛羊肉,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北魏初入中原,正是兵革并起的时代,不停的战争客观上需要大量的战马以拟军警之备;第二,长期的战乱导致农业人口的锐减和农田的荒芜,史载,“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20],“太祖定中原,接丧乱之弊,兵革并起,民废农业”[21],这客观上给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资源。第三,饮食习俗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民俗现象,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胡族对充满鲜膻气的牛羊肉有着执着的喜爱,在前中期,北魏和汉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的融合还未达到使胡族完全接受五谷杂粮的生活方式的程度,例如: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

而茶被称为“酪奴”,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22]。

这一“怪”字和“耻”字便反映出当时胡汉两族在饮食方式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故而,对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之食物的畜牧业便十分重视了。

但是,农耕与畜牧在食物能量生产力及人口供养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初步估算,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唐代可供养62.5人,同样面积的草场却只能供养6人[23],如此悬殊的能量差距促使北魏在面对人口逐步增多、胡汉融合程度渐深、军粮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农业,如吕思勉曾说:“野蛮之人多好肉食,然后卒改食植物者,实由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之故”[24],而一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农耕是最后一着生计策略,而只有当狩猎采集民族没有任何现实的选择之时,他们才会从事农耕”[25]。故而牧场开始废弃,苑囿大量被罢,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延昌二年又“以苑牧之地赐代迁民无田者”[26],这是政府从根本上的改变。《魏书·和跋传》记载平原太守和跋死时嘱其弟说:“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27]这表明一般鲜卑贵族也和汉人一样,开始广畜田宅,以田地作为资生之业,粮食自然也就成为一般家庭的资生之物了。

另外,我们从北魏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也可看出农耕在整个北魏经济中所占有的份量。从该书的内容结构看,农业放在种植、畜牧之前,这表明农业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次,从卷六的标题次序看,牛在马、驴、骡、养、猪、鸡、鹅、鸭、鱼之前,也体现了农耕是重点;最后,如果把畜牧和种植合起来看,种植业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畜牧业,二者的比例约为79.09:20.98[28],显而易见,农业已完全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自然毋须置疑粮食在鲜卑人饮食生活中的地位了。

其它北方、西北方、东北的民族如吐谷浑、高昌、龟兹国等在这个时期也或多或少地从事着农业生产,如《北史》卷九十七记载:

(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引水溉田。

(焉耆)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

(疏勒)土多稻、粟、麻、麦。

同书卷九十六记载吐谷浑“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龟兹国“人以田种畜牧为业”[29]。另《三国志》卷三十言乌桓族“耕种常用布谷为候”,《魏书》卷一百亦载勿吉族“有粟及麦”,室韦族“颇有粟、麦及穄”。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断言在高昌、焉耆、疏勒、乌桓等少数民族区域内农业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至于究竟有多大的份量尚无法断言,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民族都已经开始了农业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胡族农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粟、麦、稻,换言之,小米、面和大米开始成为胡人饮食生活的重点。黍在中古文献中一般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为黍子、糜子,籽脱壳后称“黄米”。它的特性是耐干旱,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强,故常常作为开荒的先锋作物。先秦时黍与稷并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到两汉时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经济的凋弊和土地的荒芜,这使得黍的先锋价值再次凸显,当农民拿起锄头走向杂草丛生的土地时,种黍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如《齐民要术》卷一《耕田》记载:“耕荒毕……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卷二《黍穄》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如此广泛的种植使得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回升,品种也较以前大为增加,《齐民要术》中记载有包括《广志》在内同时代近20个黍的品种。黍在此时大致有三个用途:一是做饭和粢饵、煮肉羹的配料,如《齐民要术》中所言黍臛;二是用于食品酿造(助发酵),如饴糖;三是用于酿酒,前秦赵整《酒德之歌》云:“获黍西秦,采麦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30],《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4种以黍米为原料的酿酒法,如作春酒法、河东颐白酒法、黍米酎法等等。

黍在新开荒时占据主要地位,但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粟就取代了黍而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言:

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也,非指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

以稷代指五谷本身也就说明了粟在当时农作物中的主导地位[31]。粟的品种繁多,《广志》原载有11个品种,《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又新增加了86个,并列有11种以粟为原料的酿酒法,这反映出粟的生产在当时十分发达。当时少数民族占据的黄河流域粟的种植十分普遍,《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传》记载北魏献文帝派他攻克肥城,获粟30万斛;攻破垣城,得粟10余万斛;攻占青州东阳,获仓粟85万斛。《晋书·刘聪载记》也曾记载慕容白曜攻郭默与怀城,“收其米粟80万斛,列三屯以守之”。统治阶级的赏赐和赈济也以粟为主,史书的记载不胜枚举:

赐畿内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32]

(韦)朏以家粟造粥,以饲饥人,所活甚众。[33]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粟类作物更是大面积种植,租庸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交租粟二石,以粟作为纳税的标准,充分体现了粟在整个农作物中的地位。而这一点我们亦可从《齐民要术》的谋篇布局中看出来:粟排在其它作物之前,其次是黍,再次是粱秫,最后是大豆、小豆和其它作物,显然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麦是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另一种粮食作物,许多少数民族很早就已开始种植麦,如《魏书》卷一百记载勿吉族“有粟及麦”,室韦族“颇有粟、麦及穄”。《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张既传》言张既大散关追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讨伐前秦,想“待麦熟,取以为军资”,苻坚却抢先一步。《魏书·释老志》载拓跋焘至长安,“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周书·刘璠传》说同和郡太守刘璠廉洁,“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终不改”。从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勿吉族、室韦族、氐族、鲜卑族、羌族都已经开始种植麦。

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差异,水稻的种植一般在秦岭——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所谓南方“饭稻羹鱼”。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水稻也有少量种植,左思《魏都赋》云:“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水澎稉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34],说明曹魏时邺城附近除种植稷黍外也有水稻的种植。北魏水稻的种植情况我们从当时中原士族杨元慎和南朝陈庆之的对话中略知:

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35]

杨元慎以稻粱来指代日常食用之物,至少表明北魏有稻粱的生产。但北方由于战乱的影响,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稻的种植总体而言并不很普遍,只是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有种植,“水种秔稻,陆艺桑麻”[36]即是此情景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稻品种体系已经颇具规模,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北方气温较低,耐低温的粳稻是北方农民当时的最佳选择,所以《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粳稻的品种就有13个,如黄瓮稻、黄陆稻、飞蜻稻、赤甲稻等等。

胡族的内迁使得族人远离了草原与大漠,当他们拿起锄头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他们或许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将使自己的饮食生活发生多大的改变。由于农耕所提供的饮食原料远不同于昔日,所以他们的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餐桌上不仅有自己熟悉的牛羊肉(当然,这得视各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而论),还有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不仅有奶酷与奶酒,还有汉族人以黍、粟、麦、稻等酿造的各种醇郁的美酒。自然,汉族人在这种杂居中也获益非浅,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就是在这种交流中逐渐走向了博大精深。

胡汉的杂居使得双方的饮食生活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饮食原料上来看。胡族的农耕化使得五谷杂粮取代牛羊肉而成为饮食生活的主要部分,日常饮食生活基本和汉族人一样,如《十六国春秋》记载羯族石鉴“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邺中记》言羯族在过寒食节时“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不仅如此,胡族的上层人物中不乏美食专家,如氐族苻朗,“善识味,咸酢及肉,皆别所由。会稽王司马道子为朗设盛馔,极江左精肴,食讫,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小生耳。’既问宰夫,皆如其言。或人杀鸡以食之,既进,朗曰:‘此鸡栖恒半露。’检之皆验。又食鹅肉,知黑白之处,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之差。时人咸以为知味。”[37]做为少数民族人,苻朗不仅对北方汉族的饮食而且连南方饮食也是如此熟悉,甚至远远超出了一般汉族人,如果不是长久浸润于此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这里也可看出,至少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饮食生活已基本和汉族一致了。而就汉族来看,战乱、荒芜的土地、胡族人的影响也使得畜牧业在汉族生活区有所发展,牛羊肉的总体数量有很大增加,这使得一般家庭的肉类食物比重明显高于汉代。[38]

其二,从酿酒的原料来看。胡族以前由于生活区内不产粮食,日常所饮之酒以果酒和奶酒为主,但农耕化以后,不仅仅喝汉人酿造的酒,自己也采用汉族传统的酿造工艺,以米、麦、粟为原料进行酿酒,《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5种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的酿酒法,如酿白醪法、冬米酒法、九酝法等;有14种以黍米为原料的,作春酒法、河东颐白酒法、黍米酎法等;11种以粟为原料的,如造粟米酒法、作粟米炉酒法等。而酒麴,书中记载有九种,其中八种是小麦麴,一种是粟麴。当时不仅酒的品种多,酒的消费市场也很大,如洛阳,“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其中不乏酿酒大师,如刘白堕,他的“鹤觞酒”“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踰于千里”[39],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其三,从加工方法上来看。这时期加工牛羊肉时往往喜欢加米和面,从表1(据《齐民要术》卷八和卷九的记载列)可以看出,这十二种菜肴皆少不了米和面这二样东西。我们知道,在汉族传统的鮓法和菹法中米(糁、米饭)这一配料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便于发酵,但在上述羊蹄臛等方法中显然并不是为了发酵,而是为了“口调其味”,以此来冲淡牛羊和野味的鲜膻气。另外,有些菜肴如酸羹法加糖、兔臛法加酒进行调制很可能也是为了此目的。胡族人对鲜膻气情有独钟,在未和汉族杂居以前不可能以此种配料来损却其味,故只能是在适应农耕生活以后才有可能采取这种作法,或者也可以说是汉族吸收了胡族的烹饪方法而加以改进的产物。

表1

类别——|菜肴及烹饪法|用料

羊肉类

————|羊蹄臛法|羊蹄、羊肉、葱、豉汁、米、生姜、橘皮

————|酸羹法|羊肠、饧、瓠叶、葱头、小蒜、面、豉汁、姜、橘皮

————|羊节解法|羊,米、葱、肥鸭、羊、猪肉、蜜

————|羊盘肠雌解法|羊血、羊脂肪、姜、橘皮、椒末、豆酱清、豉汁、面、米、羊大肠、白酒、苦酒、酱

————|肺法|羊肺,羊肉、粳米、姜

野味类

————|兔臛法|兔、酒、木兰、葱、米、盐、豉、苦酒

————|蒸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肫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熊蒸|熊、豉汁、糯米、薤白、橘皮、胡芹、小蒜、盐、葱、姜

————|蒸鹅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鸭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同时,在《齐民要术》中我们也看到这个时期汉族传统的羹臛法也有一些改变,如表2所示(仅列荤配料):

表2

序号|菜肴及烹饪法|主料|配料|

1|芋子酸臛法|芋子|猪羊肉、|

2|鸭臛法|鸭|羊肉|

3|鳖臛法|鳖|羊肉|

4|瓠叶羹法|瓠叶|羊肉|

5|椠淡|鹅鸭肉|羊肉|

6|鱼鮓法|鱼|猪牛羊肉|

7|菹肖法|菹菜|猪羊肉、鹿肥肉|

8|缹瓜瓠法|冬瓜等|猪肉或肥羊肉|

9|缹菌法|蘑菇|肥羊肉或鸡肉等|

10|苦笋紫菜菹法|苦笋、紫菜|乳|

以牛羊肉、乳为配料来烹制鸡鸭鹅以及各类蔬菜,这显然也是胡汉饮食交融的产物。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交流互联网

一、电子商务离不开信息交流

企业与消费者对偶是主要矛盾。在交易活动中,这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方都拥有不为对方所知的“私人信息”: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包括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要求而企业知之甚少;企业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信息而消费者则不清楚。不对称的信息损害的不仅仅是信息缺乏者也包括信息的拥有者,因为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将阻碍交易的进行,从而双方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管制,要求明码标价、产品质量认证、提供说明书等;二是参与者“发信号”,比如企业做广告,消费者向售货员说明购买要求、接受厂家的市场调查等。“对称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企业在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的消费者测试和试销,在销售阶段所做的广告宣传和企业公关活动都是为了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促进销售的行为。同样,在电子商务中还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包括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活动就是信息交流活动。正是由于电子商务活动依赖于信息交流,而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正是电子商务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信息交流工具的互联网的优势

在互联网应用于电子商务以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往往难以兼顾,而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了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众多优点,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

1.覆盖面广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传输干道。到2001年底,全球已有5亿用户上网,而且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的网民人数从1998年底的210万已经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4500万。这一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沟通范围最广的媒体,这为企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覆盖面广的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联系着市场营销的各种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主体都在同一平台上,这为在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2.交互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交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在各种交流手段中,口头交流是双向交流,但范围有限;信函交流速度慢;电话也是双向沟通媒体,但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视、广播属于单向传播媒体,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利用互联网能够交互式地提供信息,交流双方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大大缩短了用户信息反馈时间,使企业能迅速觉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形成闭环营销正反馈系统,在操作中实施动态跟踪监控,企业的柔性和组织与环境的互适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3.信息可存储

互联网联结的是计算机,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普通电话无法存储信息,在传递信息时,交流双方必须同时在信道两端,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为提高接触率,广播、电视都只能重复发送信息,这又会提高成本。而网上信息是存储在服务器里的,只要服务器在工作,对方可随时接收,这使交流具有了跨时空的特点,有助于扩大交流的范围。

4.可传递多媒体信息

互联网可同时传递图像、文字、声音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信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适合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效果好。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5.开放性和共享性

用户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平等使用这一工具而不受限制。一般的大众传媒信息有很多障碍,如身份、信息内容、财力等,而互联网的限制则很多。这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通过它和接收信息,提高了信息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在企业内部,互联网和内联网、外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能被不同部门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

6.经济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码进行传递,可以节省在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所需的大量印刷、场地、邮递、交通、人员等费用。对制造商来讲,与顾客直接交流将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从而使营销链条缩短,能节约销售成本。交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开拓市场也有帮助,传统的交流方法由于成本高,商家为节省费用往往将顾客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与前者经常沟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低价值客户也能得到这种服务,从而吸引更多顾客。7.功能集成

互联网将传统市场营销中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流,如广告、市场调查、交易指令的传递等集于同一平台,使得市场营销的大部分工作,如信息收集、收款、售后服务等都可借助于互联网、内联网一气呵成,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程营销的渠道。对消费者来说,互联网让复杂的信息交流简化为简单的点击行为,从而使他们的购物变得更方便,商品信息查询、比较、购买、售后服务都可坐在电脑前,按动鼠标就能完成,还能节省时间和交通费,降低了购买成本。

8.一对一沟通

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著名商务网站Amazon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9.信息可检性

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序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灾难。用户寻找信息时,如果信息搜寻困难,成本太高的话,他就可能放弃搜寻。这对于信息交流来说,是一种重大的障碍。互联网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这不仅对搜寻者有利而且使发送者接触目标的机会更大。

10.交流隐蔽性

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也没有第三人知道交流的内容,因此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用户来说,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用于市场调查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用于交易时,使交易也具有隐蔽性,对于许多不愿意在购物时被别人打扰,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购商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一特征是他们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

三、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1.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2.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

3.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4.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第3篇

根据布鲁纳“发现交流”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每当考虑一个教学环节时,总要想一想:学生有困难吗?如有,就要设计帮助学生攀援的坡度;学生能掌握吗?不能掌握,以后还会教到的,就留一个“埋伏”,待以后再解决;学生已经懂了吗?懂了,就不要搞形式主义,浪费课堂中珍贵的教学时间。尽管老师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要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要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第4篇

1.1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尽管学校、系部、教研室包括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但就总体而言,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在实验室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师生间缺乏交流,实验、课程设计都采用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方法。在实验设计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机械性地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知所措。

(2)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一是机械性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不能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工作的益处,学习兴趣也无从谈起。二是学校实践教学普遍时间较短、课时较少,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实际操作内容,课程已经结束,而学生在课堂之外又没有其他渠道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放弃。三是教学与实际脱节。学生清楚地知道实践教学环境只是对现实的模拟,即使敷衍了事,也不会产生任何后果。因此,个别同学学习态度极不认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感觉效果不甚理想。

1.2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开发真正有效果的实训基地困难重重

企业的开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利润,而学校的开设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两者追求的不同决定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分歧。企业需要的理想员工是不用培训即可直接上岗的熟练工人,而恰恰学生都是毫无实践经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培训的“职场菜鸟”。此种培训的成本企业既不愿自我消化,又无法从学校获得补偿。所以实践中,企业往往不愿与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同时,作为企业的员工,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企业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劳动来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如果企业的资深员工被学校聘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企业的正常工作,这也是企业所不愿接受的。

(2)普遍教学难以实现

一方面,企业接受的实习学生数目有限,企业不希望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更换实习学生。所以学校只能不断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来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适宜去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范围有限。大一大二学生基础不牢,大四学生又面临就业,只有大三学生较为适宜。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只能使少数学生受惠,难以实现普遍教学。

2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构建

2.1建设构想

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术性组织—物流协会,与物流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经营性物流企业,以本校学生为经营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员工,以物流协会骨干成员为企业管理者,真正进行物流经营运作。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物流实际运作中学到真正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更方便的物流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

2.2建设步骤

(1)实践教学业务种类确定

根据近年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现状,快递已经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而大学生是使用快递的主力军。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9%的同学进行网络购物,82%的同学每月收取快递1次以上,46%的同学经常使用快递。如果针对快递业务进行实践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快递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人员,其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恰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学生轮训的要求。校内师生希望校外快递公司能够提供暂存服务和代收代签服务,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快递公司难以满足此种要求,客户的需求也为建立校园快递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生快递中心,模拟快递企业实际运作,成为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首要选择。

(2)校企合作伙伴确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周边分布着顺丰、宅急送、申通、汇通、中通、圆通、韵达等数十家快递公司,日均处理快递400件左右,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其中申通快递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因此,2012年6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申通快递大连分公司旅顺营业部合作,共同组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引入校园。

(3)实践教学形式确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专业社团活动和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训周期为一年。在第一学期,以物流协会的名义,组织对快递业务实际操作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常态化的社团活动。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实践课《快递业务模拟》。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快递业务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快递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采用分组轮训的形式,安排学生到校园快递中心内进行实际操作,保证每名参与同学每星期至少有一次参与快递业务实训的机会。

(4)实践教学内容确定

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的业务流程与快递企业营销服务部完全相同,提供的是校园内“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服务。主要包括2类实训内容:一是快递邮件的派发,从快递的卸车与清点开始,包括快递的短信通知与标记,快递的上架与排列,快递的派发与登记,到付邮件运费和货款的收取,快递的信息处理以及问题件的处理等工作。二是快递邮件的收寄,包括快递禁寄品和限寄品的了解,快递公司的选择,快递费用的计算,快递单据的填写,快递邮件的包装,快递费用的收取,快递邮件装车与快递信息录入。在此过程中,快递企业派遣资深员工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定期进入校园快递中心指导工作。本校物流管理专业指派专任教师,负责该中心的日常管理。参与学生进行分组,负责该中心的具体业务操作。

2.3实施效果

自2012年6月校园快递中心建立以来,已对物流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同学进行实训,参与同学超过150名,此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生覆盖率达到33.7%,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本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企业和学生3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三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教育;企业获得了业务利润,又减少了运营成本;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结语

第5篇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2.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

第6篇

摘要: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应以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企业间稳固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建立模块实习基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对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企业物流与从事物流的企业两大块。不同的企业其物流有不同的特点:如零售企业中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大卖场、连锁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都不相同。某些特殊行业的物流还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从事物流的企业是指专门承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和实施物流系统集成服务的第四方物流,具体岗位涉及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管理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管理等。

(二)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物流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借助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行业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基地,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形成教学、科研、企业间的稳固联系。例如在美国,各商学院都不遗余力地确保教授们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并获取丰厚的回报。他们定期地向大公司提供咨询,学生们从教授的亲身经验中受益,公司们对此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才是最终的受益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

二、物流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物流行业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宽带”型的。除了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化,有些岗位,如仓储管理软件编程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除了“宽带”外,培养目标还要注意专业化方向,只有这样,面对涉面广泛地物流业,高职学生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现代物流行业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成,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之上的创新行业。因此,需要增加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如“仓储策划和投资分析”、“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即,’.“物流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针对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又增加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与国际结算”等课程。现代化和国际化,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宗旨。高职主要是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操作性劳动者,因此,要增加实践课以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在校内实验室上课或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来实现。

三、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上的几点思考

(一)学科体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多项核心课程,内容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如物流基础、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等等。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定位不明确外,还易出现两个问题:1、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表现在:(l)教学内容重叠。因为物流是一个新的专业,且有很强的综合叉学科特点,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专业体系,因此,现有的书籍很多在内容上相互重叠;(2)各方面知识泛而全但深度不够的情形非常普遍:(3)理论阐述居大多数,有案例也多不透彻,可操作性差,非常不适于高职教学。2、学生定位职业难。物流管理涉及专业方面广,高职教育时间比本科教育短,若所有课程都学,必定不能专精,且给学生造成迷惑和误区,分不清职业方向,不利于学生早定方向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例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报关这三种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差别就非常大。课程开全对学校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只开设部分课程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二)对“模块思路”的探讨

针对上面提出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可否打破现有的“以书本定课程”的习惯,而改为“以书本服务于模块”的思路。即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从业岗位群上进行划分,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数个模块,如: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功能管理(含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与投资经济分析等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数个模块进行学习,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即可进入实践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也以模块为单位,直接与相应的模块企业联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与实习。这样,教学有套路,师生有方向,能够将有限的精力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培养出更成熟更专业的物流管理高职人才。

(三)采用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

第7篇

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物流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大都建有良好的物流实验室,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高校担负着培养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的任务,物流管理高级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物流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更应具有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较好的管理技能。但这些能力不可能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还需要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法。经研究发现,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够规范。

大部分院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时,因经验不足,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学时数偏少。虽然有些院校制定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投入不足或师资缺乏,有的院校用多媒体演示或简单的软件模拟替代。在学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方面,学校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导。学校不安排统一实习,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实习与否,实习质量怎样,不得而知。这些都导致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不理想。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沿用简单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仍旧保留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实践教学对素质能力的培养。而物流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重视实际操作,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物流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最终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低于社会的需求。

(3)实践教学保障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在本校交通运输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该专业起步晚、投入资金不足,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实践教学设施借助于其他专业。有些院校建起了实验室,但是专业软件配备不足,规模小,这样的实验室只能模拟业务流程,无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仿真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虽然相当一部分院校都有与之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但是实际上企业由于担心泄露内部信息与商业机密,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尤其是课程实习。学生勉强进入企业实习后,很难真正进入业务角色,无法了解物流的真正内涵,企业内部员工也不愿意传授实用的业务知识,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校外实训只能让学生获得浅层次的了解。

(5)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物流专业教师不是从交通运输类、管理类、经济类等其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就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转型而来的教师不仅知识结构老化,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相应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经验不足自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教学要求。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8篇

关键词:管理;沟通;探究

师生沟通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适时、恰当的师生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采取相应的方式,使其健康成长。师生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应当引起教育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师生沟通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既然是沟通,就应该使沟通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然而在现实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在于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高高在上,以智者、仁者的口气训导(或训斥)学生,不问事情的缘由,漠视学生的情感,要求学生怎么做,不怎么做,学生只能“从命”而不能自行其事甚至质疑。

2.师生沟通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中,往往是老师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学生,用怀疑的发问了解学生,而学生则是竭力回避老师的目光,穿越雷区似地小心翼翼的回答老师的问话。师生间缺乏沟通的基本要素——信任感。习惯成定视,一旦有打架斗殴等违纪事件发生,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德育部门的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有“前科”的学生,第一判断即锁定这些同学为“嫌疑人”。调查问讯一波接着一波,这些学生心里能受得了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破罐子破摔,成了人见人厌的坏学生。

如何使师生沟通形成以学生倾诉为主体的“绿色通道”,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效方式呢?经过研究总结,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1.拉家常式。所谓拉家常式,是指沟通的切入点要自然亲切,话题生活化。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座位,倒一杯水,面对面地、毫无拘束地开始谈话。老师可以问问学生的生活怎样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老师要和蔼而平易近人,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插入自己青少年时期美好往事的回忆,来缩短师生年龄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谈话的亲和力。拉家常式师生沟通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刚接手的班级或年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为今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

2.避重就轻式。对于学生的违纪事件,老师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处理。对于事件中违纪的学生我们不妨避开事件本身,就一些集体建设、家长期待、学生考试成绩等问题进行师生沟通。违纪学生往往想的是接受严厉处置,而老师的谈话却避开重点话题,会使学生心存感激,进而主动坦诚地承认错误。这一沟通方式在学生违纪时,老师有意制造“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行为,冷静检查自己的言行,通过反省再认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避重就轻式沟通方式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是和稀泥,而是一种策略,目的是在不升级原有矛盾的基础上,给违纪学生更多自主的权利——自主反思、自主反省、自主判断。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冷静应对事物的态度,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虽然现代传媒发达,但是传统的方式如书信(或小纸条)式的沟通,尽管篇幅简短甚至只有只言片语,但就其效果来说仍是不可低估的。有消息报道说,师生沟通中教师所写在纸上并签了名字的几句话被学生长期收藏,甚至被视为座右铭。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作一副简单明了的漫画,赠给学生,学生居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见,在师生沟通中要想提高效益,发挥作用,一定要给学生可以珍视的东西——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甚至一个定格了的举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沟通中要以激励为主要目的。所谓激励,意在激发、鼓励。

参考文献:

1.杨清.心理学概论.

第9篇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多岗位见习锻炼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

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第10篇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大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不断重复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方法难以得到贯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加大,其教学质量通常无法达标。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想象空间被限制,知识的迁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施展,最后培养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建设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对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活动,它同时还是生产、科研、社会实践等一般性的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扩展,具有很高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同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的实验环境逼真,操作性强,可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而且能够把相对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整体效果,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就得到了满足。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层析的专业,它所涉及到的应用面相当广泛,其教学工作也就有难度。当社会市场需要培养职业性人才时,实践教学模式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案都对市场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当前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而言,职业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更需要社会物流业市场不断提出高标准和需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市场发展需求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市场上现有的各种岗位。根据现有的物流市场人才结构分析,物流管理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且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当前的物流市场需求不断的增长,物流行业也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因此,对我国的物流市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上来看,宏观管理层次人才和微观管理层次的人才是其主要需求。所以在高校里面,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实践型人才,从各方面调配人才资源,争取达到物流管理市场和专业的人才优化,达到人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因此,高校内的物流管理专业有必要与社会市场需求相挂钩,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优化实践的教学体系,培养社会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如何系统的构建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革新教学技术

首先需要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使用社会市场的直接需求,有目的的设置课程内容,使之更符合实际市场的需要,并要保证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性。其次在课程教学的手段上可以革新,互联网技术给课程教学手段提供了直接可供实行的工具。模拟实际教学、案例教学、学生调研都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最后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设立相应的见习和实习时间,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和健全高校内实践基地设施建设

在建立一系列基础设施之前需要整体规划高校内部环境,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整个规划项目。采用硬件设施同软件设施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的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组织和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建立高校内实践基地时需要考虑实际的学生需要,而不能盲目建设。

3.强调产学合作科学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是其主要目标。但是作为企业,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专门性人才是企业的人才需求。虽然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仍然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实行产学结合,相互配合。高校培养物流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物流业对高校提出高校准和高要求,在就业择业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这样双方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4.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第11篇

1.实践教学目标明晰化评价

目前,大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定。但在目标描述中:大多为总体目标。如: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物流行业培养工作在物流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决定实践教学目标为授予学生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意识;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具体可考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以质量评价系统为核心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即要将实践教学目标更明晰化、指标化、量化研究。

2.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前提下,制订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课程中的专业技术按照构成要素如工作流程、技巧进行分解,遵照教育规律形成若干训练单元,即实践教学项目。对每个实践教学项目实行实训的目标、内容、进程、时数、环境、教师、经费、实训后的检测考核办法等进行规定,从而形成涵盖实验、实训和实习的,规范的实践教学指导文件。这些文件又随专业的发展和行业技术的变化而不断修订。

3.实践教学条件企业化评价

实践教学条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职业素质和对该专业的喜好程度。二是外部条件,即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期合作机制。因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化的较佳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载体,而其能正常生产运营是根本;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期持续合作需要良好的机制去推动而不是仅靠个人关系。所以,借鉴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实践教学条件企业化研究是培养合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4.实践教学师资“双师型”化评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因此,培养一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物流教育中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

从实际物流管理专业师资普遍年轻的现状出发,制定能推动“双师型”化的政策。以便从机制上推动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在科研经费、企业联系、学校待遇等方而制定鼓励政策,并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中青年教师科研与项目开发的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设立教师科研基金,改善科研条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横向课题在教师的职称晋级的重要性。

5.实践教学管理项目化评价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其管理也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设置、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制订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加强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化评价

物流行业处于全面优化升级,学校教学也要跟上这个步伐,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该专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之一,由此可见,在高职物流教育中更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评价。

7.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化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制定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系统地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价值性的评判,并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实践教学评价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实践教学评价是重点,应在评价指标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化为核心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珠三角由于产业升级,多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多院校设置物流专业,而物流学科作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年轻应用型学科,在“双师”教师数量、实践教学条件和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其他成熟专业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具备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堪忧。要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物流产业迅速优化升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所在,其具有目标明确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第12篇

1.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

1.1.1整合推广示范建设成果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服务与地方经济的特点,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广与整合了区域内专业建设典型行业、优势院校以及企业优势的教学资源,辐射区域由于借助了网络平台,已经覆盖全国,带动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解决非示范性院校欠缺社会资源,发展空间不足以及师资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1.1.2提升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专业教学提供系统、全面、先进的行业资讯、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也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只有不断更新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文/王峰与完善教学资源库,才能使其用途有保障,在资源平台上展示最前沿的专业教学资源。并且不仅仅是校内的学生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受益对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社会服务能力还能通过分享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上,以使社会从业人员也能够查询信息、专业学习以及资料下载等,帮助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使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提升。

1.1.3顺应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振兴物流业提出了诸多改革举措,鼓励发达地区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引导中西部地区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给物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将会出现大量精通纳税、报关、物流技术以及外语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近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工作虽然有一些成绩的获得,但还没有深度的校企融合、改革专业教学,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合作还过于浅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适应经济的发展,建设校企合作共享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1.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2.1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多样化

目前的高职院校一般都在教室安装有投影仪,建有宽带校园网,有些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电脑,专业课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学校的科研服务、专业教学改变单一的上课形式,避免重复备课相同内容,较少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便于对学校信息硬件的更好利用,使教学更加多样化。

1.2.2有利于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科这项系统工程非常复杂,有较大的工作量,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还要一线了解情况、与行业专家交流以及手机信息与数据等。经过以上过程的历练,就可以将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专业实践经验全面的提高。其次,一个专业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都被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了整合,有许多丰富的、大量的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包含在里面,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性,专业教师就能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了解行业动态,从而改善教学方法,全面扩充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将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在促进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整体提高。

1.2.3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与建设,能够推动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将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深刻挖掘,在不断更新组合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新其观念,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引导型”、“研究型”的转变,帮助学生更容易与社会接轨。

2、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研究

2.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2.1.1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库,培养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新模式

对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以装卸搬运、货代、公司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以及流通加工等流程为载体,将职业岗位的标准相融合,对本专业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进行分析,探索新的订单驱动模式,将不仅具有竞争优势与区域特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还符合人才的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出来。

2.1.2使教师充分认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完成,是需要众多专业教师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但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片面的把教学资源库当做可有可无,认为教学资源库并不能帮助其更好的上课与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并且,一些教师有着较大的工作量,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社会实践、科研与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还要分担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繁重任务,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另外,一些专业教师,尤其是老年教师,对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还没有掌握,不懂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知识,因此,也就无法指导学生自主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所以,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各院校都要积极的加强,将教师的教育观念努力改善,使其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认真完成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建设进度科学安排,协调与激励工作认真做好,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

2.2.1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库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反映冷淡

在现实中,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学校辅助教学中的运用较多,但在服务于企业方面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在企业中,其追求的是最大的效益,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

2.2.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以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遵照国家要求,要有可操作性、系统性与教育性。建设与应用标准应该有助于教师工作效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上课的益处应该让师生都感受到,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与教师参与,并且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不断更新。

2.2.3专业资源库建设资金不到位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经费由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共同负担,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院校资源库的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资金并没有到位,并且向物流企业筹集资金也有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学校资源库建设缺乏资金,影响物流专业资源库的建设。

2.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对策

2.3.1调动行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从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上来看,多家物流单位都愿意与学校合作,一同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但有着企业还是积极性不够,因此,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政府出面,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措施,引导和刺激企业加入校企共建的大流,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2.3.2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群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原则是“实践、实用、实际”按照体验与认知、技能考证与岗位实训、生产顶岗实习与综合模拟实训这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特点体现“分岗位、多方向、重操作”,指导课程与校内实践技能课程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有机的结合学生专业实战与专业模拟、技能鉴定与实践训练、综合训练与学生岗位训练。同步进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与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职业通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形成个人发展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并进的局面,从而实践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2.3.3政府应加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政府要一方面在地方政策上支持与引导,不仅仅在文件与口头上支持,还应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相应政策,牵起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库的桥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要支持经费。对于隶属政府的地方性官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政府应概予经费支持,对资源库建设的正常运行从资金上给予保障。

3、结语

第13篇

在电网中,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用来合、分无负荷的电路及电气设备,其功能主要包括实现输送电力和安全隔离的作用,即在合闸状态能可靠地通过正常工作电流和规定短时间内的异常(故障)电流,而在分闸状态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点,使负荷侧电力设备与电源安全隔离。对隔离开关的功能要求相对较少,所以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灭弧装置,不能用来接通和断开负荷电流。高压交流隔离开关是户外式结构,绝大多数处在比较恶劣的户外条件下运行,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以保证在雨、风、冰、雪、灰尘、严寒和酷热等条件下均能可靠地工作。

2隔离开关常见的故障

隔离开关运行中常见的故障类型有以下几种:瓷瓶断裂故障、机构问题、导电回路发热。在系统运行中,隔离开关有比较多的缺陷和故障,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机构问题,包括操作卡涩以及合分闸不到位、锈蚀、进水受潮、干涩、机构卡涩、辅助开关失灵等,这些缺陷不同程度上导致开关合分闸不正常,拒动和合分闸不到位;其次是导电系统接触不良使得导电回路发热异常,其原因是开关触头弹簧失效使接触不良或者是合闸不到位,还有导电回路松动、开裂等,还有的是导电回路结构不良的问题;对安全运行威胁最大的是瓷瓶断裂故障,影响最为严重。

2.1瓷瓶断裂故障

发生这种故障的隔离开关尤以220kV等级为多,有的发展成重大事故,所以影响极大,支柱绝缘子和旋转瓷瓶断裂问题历年来都有发生,有的是运行多年的老产品,也有是刚投运才一年多的新产品。

绝缘子断裂与电瓷厂产品质量有关,也与隔离开关整体质量有关,绝缘子浇制不均等问题,此外还有水泥胶装的问题。另外质检手段不严也给运行留下隐患,有缺陷和有隐患的绝缘子没有被检测出来,被组装成产品后,对安全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

除了支持绝缘子外,旋转绝缘子断裂故障也时有发生,旋转绝缘子操作时主要受扭力作用,瓷瓶断裂事故至今仍不能有效的予以防止。

对瓷绝缘子断裂问题,必须要综合进行治理,首先从源头上抓起,绝缘子制造厂要严格工艺,稳定生产过程,每个绝缘子都应经过认真检验,保证合格品才能出厂,隔离开关制造厂要把好外购件关,加强检验,提高隔离开关整体质量。对同型号隔离开关在手动操作时比较其操作力矩,如出现操作困难,切忌强行进行操作。更好的方法是要开展隔离开关支柱瓷瓶缺陷检测新技术的试点和推广,进一步研究开发瓷瓶缺陷在线监测工作。建议在小修或大修检查时,应适当增加空载机械操作次数,以提高瓷瓶缺陷在停电操作中暴露的概率,有的检修时只操2~3次,实在太少了。

2.2机构问题

机构问题表现为拒动或分合闸不到位,往往在倒闸操作时发生。很多情况下故障不会扩大,现场可以进行临时检修和处理,当然会耽误停送电时间。发生问题的以老旧的GW4、GW7型开关居多,还有GW6隔离开关曾发生合闸后自动分闸故障(主要是平衡弹簧材质和工艺不良,甚至在运行中平衡弹簧锈断);GW10、GW11产品曾发生闸刀三相拐臂的角度调整不对,机构输出轴法兰角度调整不到位,扇型齿轮爆齿,导致万向节法兰与机构法兰连接螺丝被切断、机构的限位开关铸铁件被打断、分合闸不到位等故障。

隔离开关在出厂时或安装后刚投产时,合分闸操作还比较正常。但过不了多久,有的在一、二年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有的因机构进水,操作时转不动,有的会发生操作时连杆扭弯,甚至转动瓷瓶与滑线轴间已拧成麻花,还有的在连杆焊接处断裂而操作不动。总之,由于机构卡涩问题会引起各种故障。

操作失灵首先是机械传动问题,早期使用的机构箱容易进水、凝露和受潮,转动轴承防水性能差,又无法添加油,长期不操作,机构卡涩,轴承锈死,强行操作往往导致部件损坏变形。另外,产品的传动结构设计不合理,操作阻力大也是重要原因。有些产品导电杆合闸限位与电动机配合不当,操作中造成涡轮开裂。有的GW4型隔离开关的闸刀机构传动主轴与垂直传动轴连结,采用半圆柱吻合结构,在电动操作时由于半圆柱变形发生相对位移,使合分闸不到位。还有由于接地刀锈蚀,使轴销断裂而无法操作。此外还有辅助开关问题,包括切换不到位或接点接触不良,导致电动操作失灵,这类问题,在设计制造阶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试验研究,并且负责地做好每一台开关的出厂试验,决不能把缺陷遗留到运行现场。

隔离开关机构箱进水以及轴承部位进水现象很普遍。金属零部件的锈蚀问题也十分严重,包括外壳、连杆、轴销、弹簧等。曾发现有的GW6开关的中间机构箱上的防雨罩竟会锈蚀到不能碰的情况。操作机构箱外壳也会严重锈蚀。加之措施不当,导致机械传动失灵,导电接触系统造成接触不良。改进措施如机构箱改用不锈钢材料,对触头系统采用干工艺,对转动部位做到全密封防水,以实现终生免维护。

2.3导电回路发热

2.3.1隔离开关发热原因及特点

①运行年数长,设备趋于老化,静触指压紧弹簧特性变坏,也可能是静触指单边接触,触头夹紧弹簧松弛变形,夹力不够导致部分触指与动触头不接触,使触指与动触头接触面减少,动静触头存在污垢,还有是长期运行后材料易氧化锈蚀接触电阻过大增加,触指上有明显的烧伤坑点而造成。②合闸不到位或剪刀式钳夹结构夹紧不良。合闸角度存在偏差,致使接触面不够,连接螺栓紧固不够或过度致使螺栓断裂。③迎峰度夏负荷较大时发热频繁。④常年处于稳定大负荷状态。

2.3.2隔离开关发热的处理

①进行温度监测,根据发热温度及发展速度决定是否需要向调度申请改变运行方式或减少负荷。②改变运行的方式。③检修:隔离开关检修一般更换静触头弹簧夹和烧伤触指,清除动静触头氧化层,清洗动静触头,涂导电胶,紧固螺栓,彻底的办法是更换静触头。采用动触头两步运动的转动式或插入式触头结构将使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用户加强维护和坚持红外监测是减少和发现导电回路发热故障的有效手段。运行部门还应继续总结经验,希望通过制造厂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使国产高压隔离开关的产品质量和运行水平得到提高。

3隔离开关的运行巡视及维护

巡视工作是发现设备缺陷的有效手段,运行人员巡视中多次发现接点处有微微蒸汽,然后测温发现过热点,在特殊天气组织人员巡视,检查接点有无冒汽,雪水融化,设备上有无悬挂物等。应每月对端子箱、端子排清扫,清除浮灰,堵洞,用丙酮擦除机构部分油垢,检查三相动力电源及激励电源是否正常,处理操作失灵等缺陷。每次设备停电,都安排检修人员对隔离开关支撑瓷瓶及相关的独立支撑瓷瓶进行防污清洗,采用灰垢型清洗剂涂在瓷瓶上,数分钟后即可擦干净,然后用清水湿布擦几遍即可。对加热器进行改造,对端子箱、操作箱加装密封圈。在维护中发现端子松动,保险熔断,小开关接触不好,接地刀闸辅助接点转换不良等故障,都应及时给予了处理。每年冬季来临之前,对GW7-220型隔离开关支柱瓷瓶下部铸铁钻孔进行疏通,保证出水正常,防止结冰冻裂设备。

4隔离开关运行维护、检修方面建议

①年度开关单元检修时,加强对220kV母线隔离开关检修,应列入计划和规定。②隔离开关触头弹簧部件更换或整个静触头的更换应该视老化程度缩短周期。③动静触头接触面的电阻是发热的主要原因,检修后隔离开关导电回路电阻测量也是检验检修质量的手段,合格与否作为检修设备投运的条件。④接点在线温度监测是发现接点发热的主要手段,设备接点发热比较隐蔽,巡视发现较为困难,在线测温应进一步加强;重点测温是对普测发现温升超过一定值的部位定期进行测温;疑点测温就是负荷较大时对大负荷点及可能发热的部位进行在线测温。⑤建立接点过热的有关规定。⑥隔离开关接触器很多无防护罩,运行中容易发生误碰,应考虑补装完善。运行维护中要注意端子的紧固。箱门的密封圈易老化,要经常更换,良好的密封可减少维护工作量。

5结语

通过对部分隔离开关故障引起的事故的了解,对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大面积停电的现象,我们必须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应加强工艺质量管理,根据设备自身结构进行灵活处理;对于日常巡视,应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发现故障尽快查明原因并排除隐患,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隔离开关的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高,建议各单位以安全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完善化和更换,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史国超.中小型水电站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制造安装检测实用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第14篇

1.1订单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理性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明确三方职责,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2006年至2009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就曾经与“德邦物流”联合举办“德邦物流班”。

1.2学工交替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践相互交替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以专业公选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企业以参加特定的生产实践为主,并学习实践内容相关的专业限选课程。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0年开始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联合进行校企合作,采用这种模式运行培养了近300名物流人才。

1.3项目运作式

这种模式围绕物流生产或物流某一运作环节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企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物流作业员直接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2-2015年,连续4年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送去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接受行业高管对物流配送实训的课程教学。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观念存在误区

物流管理具有基础环节繁多、科学体系性强、现代科技含量高以及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学校更应注重开设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实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两个方向共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毕业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达63%,但对其满意度的评价则较低,均值仅为33%。这意味着学校今后需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软硬件资源配置问题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源包括实训平台、师资以及实践教学教材3方面。实训平台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依靠企业的,企业既要保证正常经营,又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践教学,还要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到底应投入多少资源才能基本保持与学生数量相匹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师资方面,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究竟谁应该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及指导,存在争议。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真正来自企业的教师并不多,而企业当中有教学经验的就更少。实践教学教材方面,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传统的教材理论多,很难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模相适应。

2.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很难得到相关政策支持

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国家、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但这又与学生管理产生了一定冲突,需要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3.1形成互惠多赢的科学机制

学校为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在不断探索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已经连续两年以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为研究案例,通过物流调研报告为企业解决问题作为学院“挑战杯”项目,在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师生在物流行业的科研能力。企业除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外还可以冠名学校相关专业比赛,如“全国商科物流技能大赛”等。

3.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校内外资源配置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是核心关键。建立先进的集教学任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ERP沙盘模拟实习室,便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物流实验室。打造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是人才保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考取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将考核结果和职称评定、工资等挂钩,形成良性机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双师条件的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是有力补充。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联合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合作编写了两本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力求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3.3政府的政策支持

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政策文件,从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加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要求;对建设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于2012年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共同申报省级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得到省教育厅15万元的经费支持,给予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大力支持。

4结语

第15篇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的百所“211工程”学校之一。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负责面向海外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育的机构,设有汉语言专业,来华留学生多在此学习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学院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按学历划分,有短期语言培训生与四年制学历生;按国别划分,有亚洲、北美、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按来源划分,有自费生、交换生以及各类奖学金生。在同等性质学院中,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留学生人数处于湖南省各大院校的领先地位。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

彭庆红与李慧琳在《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中,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大陆地区30所高校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进行查询,综合考察后,认为可将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一是综合学院模式。即学校设立集招生、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文化交流学院),全面负责学校各类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对外宣传、咨询、招生、录取及留学生入学后的学籍管理、签证管理、教学教务及日常生活管理。二是隶属于或独立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单独的汉语文化学院并列的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对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所采取模式的优势在于分工明确,职责的划分更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各部门之间经常存在沟通不到位的情况,处理事务的效果不佳。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吸引留学生并推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现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30多人,均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识渊博,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拥有赴国外学习与执教的经历。课堂上,他们悉心指导,耐心讲解,课下还会热情地辅导水平较为薄弱的同学,正是他们的出色工作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得学院深受留学生的一致好评,促使留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2.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留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外,学院还为他们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留学生了解湖湘文化,更好地适应在校生活。例如,每学期开学初都会举办迎新联欢会,让他们相互认识,增进友谊;学期中,还会为他们开设语言实践课,参观湖南各地的名胜古迹,提高其汉语实践能力,加强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另外,学院也会组织留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中文歌曲比赛等。

3.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郑兴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为了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首先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概况,其次对该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与基本方法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9-02-19-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15年2月第7期Feb.2015NO.7了及时了解与掌握留学生的动态,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助理,协助授课教师进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随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上课及出勤情况;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努力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警告,屡教不改者要上报给上级部门。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留学生开放,若发现他们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也可以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努力,学院的留学生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特殊却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思考,需要改进。

1.当务之急是建立标准统一的留学生入学评价体系。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对基本上将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归纳为:确认留学生的身份是否安全,一旦完成注册,便进行分班考试(笔试+口试),根据考试成绩将他们分到不同的班级中。因此,借鉴国外大学已有的优秀经验,制定一套成熟的入学评价体系,是改进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优化留学生的生源结构。2010年9月28日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留学中国计划》,提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从最初单一的本科生发展到本科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生、研究学者和短期生等6个层次。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当前的留学生主要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短期生,且后者占据绝大多数。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及遥远的非洲国家,且大部分是中文水平为“零基础”的自费生。为了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学生的生源结构:首先,严格要求入学门槛。根据规范的入学评估体系,筛选出高中毕业成绩优秀和素质高的学生入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升,让高层次优秀的留学生融入校园,培养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其次,本着巩固亚非国家,延伸至欧美国家的原则,积极扩大欧美国家生源。

3.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采用趋同管理。趋同管理,指的是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是比较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取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地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宿、一起活动的同化管理,而应该是在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多元化背景中的趋同管理。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湖南师范大学目前对留学生仍实行特殊管理政策,由独立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一切事务。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学习生活,应该是和中国学生吃住一起,使用统一的书本学习同样的知识,但他们又与中国学生不同,体现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因此对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是必然趋势,构建留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也迫在眉睫。

4.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学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留学生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的国家,已习惯于以产业经济的思维方式看待留学生教育。如美国成立了多个国家和民间的基金会,最著名的如富布莱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它们会以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支持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不但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还实行自费留学生贷学金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学费问题。湖南师范大学要想使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必须要完善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增设奖学金类别。例如,日本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十分重视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均设立了各种类别的奖学金,帮助留学生。相比之下,湖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主要会获得来自中国政府、孔子学院、省市政府及外国政府的奖学金,几乎很少会获得院校、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为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缓解他们的经济实力,增设奖学金迫在眉睫。其次,允许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