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政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大学生部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形色兼备的网络世界、人们的道德意识的淡薄、社会拜金意识增长,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更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根据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现状,笔者探求史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我们现在所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立足于高校实际,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体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缺乏敏锐性政治论文,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不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忽视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探讨。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不能对大学生指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2.大学生自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的失灵。
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虚拟条件下网民交往的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地位尊卑的垂直型关系,但由此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社会训控的功能在逐渐丧失。我曾在网上下载到这样一份《电子空间的独立宣言》:“我们没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也不愿意要这样的一个政府。我宣布,我们正和建设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空间,它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专制体制完全不同。”“我们正在制造的世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它没有特权,没有因为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或出身而形成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表达他的信仰” 。“但愿它比你们以前的政府建立的世界更人道、更公正。”这样的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而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3.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
08年笔者对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学前系300名学生就“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细心、有耐心、平易近人97.5%
脾气差、没耐心95.2%
义务强、水平高80%
业务水平低、能力差83.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57.5%
教学枯燥、不负责63.2%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1.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中政治课的延伸,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内容是重叠的,为此就应注意处理好与高中已学内容知识交叉部分的讲授,防止学生产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高中课程的重复,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专题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关注社会问题为特点,同时要求教师要打破教材体系,从纵横两方面整合课程内容,这样才符合大学生思想具有社会性、认知具有能动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也存在知识的重合,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也有相关的表述,专题式教学可以根据教材体系,挖掘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不同课程的重合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既有效确立不同课程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又凸显不同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2.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高度压缩,表述抽象、理论性强和跨度较大等特点,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如果仅仅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忽略教学时数、学生层次、院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熟知教科书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打破章节的限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形成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而鲜明的若干教学专题。
3.构建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应注意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教师来说也就形成不同的讲授风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专题,这样可以把每一位老师的特长和个性充分体现,课程具有了个性特征,才更容易打动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教师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原来分别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学为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专题式教学将教师从现有的教学任务繁重“、一人一讲到底”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个人只需完成所负责的教学专题,这也就意味着一位老师一个学期只准备一个或两个专题,备课时间充足,甚至可以弥补教师本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相关问题讲精,讲透彻。因此,专题式教学是解决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理论结构矛盾的有效手段。
二、思政课中实施专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教学大纲,归纳教学目标
专题化教学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因此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但是这个创作要有标准和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目标,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各有偏重,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专题化教学,所有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共同归纳出若干个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原有教学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2.针对教学专题,整合教学内容
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专题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要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理出,然后重点讲授,理论本身要系统而彻底,也就是要有的理论根据,观点正确而清晰,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但仅仅把课本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合还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如果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与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大相径庭,达不到学生听课期望,即使是专题教学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自己讲授专题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备好课。在确定专题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历层次等具体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对专题内容和方向做出调整。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各专题内容的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专题教学法,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但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施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从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等要素出发,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研究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师生双向交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营造共同探讨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对这门课程学习有兴趣,学习的内容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结合专题化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
1.两种爱国观的起源
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是通过暴力掠夺和征服而来的,需要有集中的权力来维持统治和存在,同时,本民族国家和其他民族国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相互斗争而产生更为强大的民族国家是宣扬狭隘民族主义的统治者的主要观念。统治者一方面需要人民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利益,对外采取各种偏激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借此控制人民的思想,在内部巩固其统治地位。从历史上看,只要有暴力和征服,就势必出现狭隘民族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这是统治者用以侵略和维持统治的外衣,而人民则在不知觉中成为被掌控的对象。不同的爱国观通过教育传播,最终在人民的意识中形成,因此不同的教育观念,也会对人们爱国观产生重大影响。
2.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下的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观念
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比起遗传素质和自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教育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与环境所提供的后天条件充分结合起来,促进人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学生处于青年价值观和认识观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两种爱国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自由主义者在教育观念上依旧强调人的自由。其中典型的教育理论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自主发展的人。教育并非是指导性的,而是帮助和促进型的,教育的作用是为受教育的对象提供资源,由教育对象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建构主义者则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教育不能把概念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受教育者,不以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对知识概念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以自身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故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人民爱国情感也是自主选择的。人民不受政府宣传的“主流思想”左右,而是理性客观地看待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根据自身的体验来决定个体对国家的情感。而狭隘民族主义者则要求牢牢掌控国家的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政治功能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与社会中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学校中所传播的政治文化一般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受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容易形成与统治阶级相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自觉地维护民族国家所谓的整体利益。狭隘民族主义正是看中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对人民灌输以“爱国”概念,同化民众思想,打着“爱国”旗号掩蔽其统治的本质。更有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外来的文化和知识,使民众置身于无从选择的境地。教育本是使人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而推行狭隘民族主义的国家却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利用教育推行其所谓的“爱国观”宣传,达到维护统治者地位的目的。此时,教育已成了统治人民的手段,而非服务人民的方式。
二、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
1.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爱国观的比较
自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同为意识形态,都是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都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以及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以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意识形态之下爱国观作为政治意识在基本性质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它们同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和历史中诞生的,具有时代性。其次,这两种爱国观皆会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调整性和指导性。但是,两种爱国观也有着根本不同。自由主义的爱国观以公民个人为出发点,将国家视为契约条件下的工具,强调公民在私人财产和利益得以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自发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观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将国家视为民族的象征,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成员被民族意志统一情感,被要求对国家绝对忠诚。
2.两种爱国观对现实问题的态度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
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
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
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
行之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必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特征,“90后”大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又存在极强的依赖性;有充分的能动性和独立意识,又缺乏面对挫折与困难的高逆商;有务实的价值观,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又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规划能力;休学和退学现象大都存在于有严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融入感和适应性较差的学生身上。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更需要重视细节、过程和痕迹管理的精致化工作理念,关照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精致化育人理念与实现
(一)关于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基本阐述。
精致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由台湾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认为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是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精致教育理念的提出同时适应了代际替换不平衡的社会趋势,和鼓励创新与融合的时展特征,确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管理境界的宗旨,将管理学领域的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思想相互融合,引导大学生在规则意识下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因此,从内涵上说,精致教育理念即体现精心、精致、精品、精益求精,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以理念体现文化,以文化教化人心的人才培养过程。从特征上说,应当遵循卓越性、绩效性、科学性、创新性,重视细节与过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具体内容及环节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针对不同个性发展特点、不同年级、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为精致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师主体“四精”理论与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施主体之一,要在实践中体现“四精”,即精心、精细、精品、精益求精,这四个维度之间呈现递进关系。“精心”更注重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态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精致化教育的实施环节、过程把握、信息反馈、阶段调整,精心为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径;“精细”更注重精致化育人理念在原则上的明确,制度上的完备和程序上的规范,这种明确、完备与规范的状态并非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更关注其原则性和关键点;“精品”即精致化管理的成果,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初衷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应当注重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实践成果,不断总结提高;“精益求精”即精致化管理的内涵追求,强调在精心设计、培养,精细育人环节、关键点、原则、规范的确立和遵守,已经精品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仍要不断追求卓越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思想育人无终点,始终保持对个人发展潜能的不断认知。
(三)学生主体“四性”理论与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笔者认为,学生作为精致化育人的重要主体,应当完成“四性”的认知和改变过程,即被动性、主动性、批判性、建设性,这四者之间同样呈现出先后逻辑关系和个人认知发展特点的规律性。“被动性”即区分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差别,学生应明确大学不同高中时期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学教育的自主性逐渐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主动性”即与被动性相对应,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更多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对问题的预判能力和解决能力,能独自面对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批判性”即敢于表达自我、挑战权威,在充分认知和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现象、不适应个人发展的状况有批判的意识,树立批判的精神,大学的责任在于培养敢于领先时代,具有前沿思维,拥有独立精神和完善人格的人,因此,这种批判性的倡导更是为了重建与创新;“建设性”即有意识的培养的锻炼自己为改善环境、改革机制、改变弱点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批判性的重建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要通过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自下而上形成的反馈和建设机制,不断完善精致化育人理念的成熟和发展。
三、精致化模式构建
通过问卷调查围绕《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在各大高校具体开展落实情况,以福建省高校推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践为主要调查对象。全面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调查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精细化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
对于精细化理念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盲目追求工作中巨细无遗,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执行中注重制度的刚性而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这是福建高校实施的精细化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辅导员反映:过多细化量化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只顾着埋头做事,而无法考虑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同时在执行规章制度中,没有把制度的刚性与执行中柔性要求相结合,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忽视了人性化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需要得到师生的认同,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教育和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严格的评比等“刚性制度”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将会导致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在路径上进行积极、全面、有效的探索并且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做出了众多量化和定性考核。例如每周要下学生宿舍和学生谈话几次,做几次家访,认真撰写工作心得,定期给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而对于全校师生如何共同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探索并不多。例如对专业任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基本都没有涉及到。当问到“你们学校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方面做的如何的问卷中”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对现代媒体的充分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水平重要途径。调查中显示:当问及“学校在利用现代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专题网站、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得如何?”时。高校正是对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包括对现代媒体利用不充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受阻。
(三)对思政运行机制、执行保障探索不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到位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健全思政运行机制,强化执行力,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中发现,高校做了大量思政工作,但是落实在学生身上实际效果并不佳。例如运行机制不健全,执行保障和有效激励措施没有跟上,有效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执行队伍素质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导致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4]。调查显示: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做的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高校都设有校级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从校级、院(系)和班级三级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方面如何?”。调查结果说明了由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执行保障不够健全,高校在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落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精细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对策
精细化视角下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强化理论学习,警惕精细化误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科学水平
强化精细化理论学习,加强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认同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进行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科学化。全校开展精细化理念学习时,必须让师生意识到:精细化绝不是搞“繁琐哲学”,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审时度势,突出工作的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其次是精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把握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5]。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中必须让全体师生警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误区: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盲目追求巨细无遗。过多的细节管理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限制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是过分注重“刚性管理”。制度的刚性固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精、细、准不同于企业生产活动,需要实行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过分注重“细节管理”而忽视“战略管理”。一定程度上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解决关键问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精细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执行保障力度,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工作责权明晰、科学高效,党政齐抓共管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健全思政组织领导机制就是要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思政教育日常工作运行制度,明确思政教育岗位责任制,保证思政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强化思政工作流程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形成公平、竞争、激励的工作环境。通过岗位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制度规范化、考核标准化使各工作环节相互配合,有机联合,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思政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和思政工作科学性的前提。党政干部、共青团员、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主体、专职人员、组织保证。具体来说这支队伍可以从领导队伍专家化、思想政治理论队伍务实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保障的科学化[5]。
(三)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细化视角下要求思政工作者关爱和尊重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了解和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方法现代化、科学化。教育内容贴近实际,才能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中国梦内涵着理想信仰、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学子梦等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同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中国梦教育中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同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人际交往、职业心理素质、就业创业等内容纳入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和生活化。教育方法现代化着重教育上科学性和教育覆盖上的广泛性,使教育达到每个角落,实现细致化[5]。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主旋律、学校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宣传辐射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生动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QQ群、微博、博客、微信、易信等新媒体的教育辐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
(四)建设“四为一体”的长效合力机制,保证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决定性、乐观、主观满意程度等积极的人格都能够借助积极的感受而持续地累积获得,在个体经受了社会生活中非常多的积极感受后,就会自动地提升积极感受的基准线指标,就会自觉地提出越来越高的需要,进而推动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感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借助自身资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一方面,应当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加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属于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前提,也是激发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与增强生活信心的基础保障。心理学的分析证实,决定个体情感情绪等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与认知,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想正视问题、困难,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绪问题,提高积极感知幸福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掌握积极地调控情感情绪的方式,像是放松的方法、转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强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应当启发大学生懂得积极地应对以往的得失,增强以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应对现实且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期望,敢于挑战一切事物。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的个体都具备潜力与优势,只有培育与增强个体本来具备的积极能力,才可以消除个体的消极思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通过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且进行激励与引导,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现积极向上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自我的积极潜能与品质,懂得自我控制与调节,确保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泛化,进而可以在大学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积极心理学注重所有人的自我发展要求,且以此当作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营造情境、提供基础、创设机会的前提条件下,让人塑造良好的品质、思想,最终推动人的健康发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懂得给大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社会环境中融入个体的积极品质以及感受且进行考察,明确积极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互相影响的理论。提出,环境跟人都具备能动与受动的方面,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创造的。换言之,环境创造了,同样的,人也创造了环境。为此,基于的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并且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品质以及情绪情感感受也跟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需要借助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以使修德、好学、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可以组织班风大赛,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节,以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还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以创设多样性的社团文化。并且,高校还需要体现舆论宣传的功能,懂得通过一系列的传媒在学校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积极的学校文化中感受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统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学校环境的创设,进而给大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战场。高校能够联合家庭、企业、社区等,建设积极的实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积极感受,并且强化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三、结语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人文关怀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教育要求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状况、政治进步状况、道德提升状况、心理和谐状况、价值实现和权益维护状况等方面。人文关怀教育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选择和课程设定形式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式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过于社会化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中,经常会包含老师对于事件的认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对事件的全面认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内容,作者认为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特定科的模式较好,其定课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而临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人文关怀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可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占有很大比例,它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学生对未来、社会、社会事件等认识,以及学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会之后的处世行为、工作态度等。总之,人文关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定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和开发教育内容。
三、人文关怀教育方法和途径
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质看,人文关怀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包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素质状况、专业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即未来发展状况等。因此,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了解过程中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深入访谈。总之,要求教师做多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其次,是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为了提高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与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需的人格品质等结合。关于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形式,课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关怀教育的组织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询室,当然也可以建立网络,通过网络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根据学生的状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培训一些专任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
四、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
我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仍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够
在大学生中,很多人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必要进行创业,将创业当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创业是适合少部分人做的,觉得自己缺乏创业的能力,也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对自己去创业没有自信心,缺少敢拼、敢闯的韧劲。对于大学生的这些认识其实就是对创业的理解不够、不透、比较狭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师在平时的引导过程中,涉及创业方面知识较少,导致了学生缺乏创业认知,进而造成了对创业的片面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不主动去了解创业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形式单一
针对目前高校的现状,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能融入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创业教育有些被边缘化,学校没有真正将创业教育重视。很多大学生了解创业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而真正将创业课当做一门课程进行全校范围内上课,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例如,学生学习的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冶金、材料、土木、会计等专业,那么如何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创业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人一提到创业就想起做销售、开工厂,那是很狭隘的思想,其实创业无处不在,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考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分析市场,从中找到创业的项目。这些创业能力都是需要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见、多闻、多思,因此,高校中的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创业课程,还需要专业课老师在上课期间做相关的辅导,通过多角度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三)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环境在我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就现阶段而言,还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社会条件。首先,社会难以给足够的创业空间和技术支持,导致很多具有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在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放弃创业。其次,关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倾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多,保护大学生创业者权益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合体,它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的有效联合行动才能形成一股合力。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为社会带来一股新兴的创业方式与想法,它也是一种拉动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培养、挖掘、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
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塑造大学生的创业人格。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当做单一式的灌输和传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有创业思维,进而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重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一,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第三,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并与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有机结合,让创业计划大赛成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第四,带队学生考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明白企业的困境,感受企业的艰苦奋斗精神,分享创业成功的快乐。第五,重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平台。
(三)采用宣传激励教育、典型教育、咨询服务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法不足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宣言性立法,缺乏实践性和可诉性;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又给高校过于广阔的空间,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处理时偏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统一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这种随意既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同时也浪费了管理资源。
2在违纪学生的处理中未能保证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起事前预警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其次是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没有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听取申辩,导致处理结果不够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转变,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查事件中不能保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处理的过程也没有公开并接受监督,所以很难保证公正和公平。并且在处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关怀,可能会导致部分被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变得自卑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或者报复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违法、制定程序不规范、解释混乱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保持教育法制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首先是完善教育法体系,符合立法的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教育立法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坚决修改或废除,合法的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而存在;这些规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严肃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动制定一个规范。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监督,来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
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个强调公平与秩序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管理学生来营造出一种“法律至上”的氛围,当学生对法治有了肯定的态度后,自然就会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识。这就要求高校从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客观环境来说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从精神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并且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岗前培训,通过讲解学生管理案例来提高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法概论》或是《教育行政法》,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队伍进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首先,要让管理者对各项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练运用。其次,是让管理者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最后,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管理,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评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以教育为先,严格管理的同时慎用处分。学生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对象,更是整个高校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以往重管理而轻服务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学生也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当自身权力受到侵害时,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学生主体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本”这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既是时代的进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4加强大学生法纪方面的教育
时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也应该拥有法律素质,守法、懂法并且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加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会对其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大学时期很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的误导而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候如果高校因势利导,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健康成才。同时很多学生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也会让他们受到了侵害却无法解决,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二)自媒体的特点
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不仅具有新媒体本身的特质,包括互动性、实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也拥有自身独特的特质:1.平民化、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发言权控制在电视台、广播台、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人手中相比,自媒体则控制在普通大众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注册、管理账户、添加关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一切基于自己的爱好,极具个性化。2.门槛低、易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大投资大制作,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渠道中,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拥有自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3.开放性、复杂性。由于Web2.0的开放性,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发表观点。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自媒体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编辑的权力被削弱。4.可信度低。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信息也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信息者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5.创新智能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不断发展,新兴的个人门户类网站,例如微信公共订阅号等,凭借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笼络了一大批受众。另外,个人门户创新性地将消息进行智能推送,使这批受众固定化。智能推送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可选择性,更使得消息方和受众能够密切地交流沟通,加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
二、自媒体带来的影响
(一)自媒体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校园网站等常规宣传阵地,自媒体的加入拓宽了校园信息流通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争取了时间,拓展了空间。自媒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的都是自我的真实感受。高校借助于自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式的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解决困难。③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媒体基本实现了人人传播,点点传播,使传播内容可以更快更多更及时地到达传播对象。即时性是自媒体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邮箱、博客传播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不能一步到位,在传播对象看到之前仍存在时间差。而基于手机传播工具的自媒体的传播可以让传播对象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当下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即可接收到自媒体的信息,大大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3.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从辅导员人际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然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校园社区逐渐建立,这些都是高校努力进行的尝试,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工作形式,高校建立人人网公共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校园手机报,教师利用QQ、飞信、微信等账号联系同学等都是教师利用自媒体做出的全新尝试。
(二)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也可能在纷乱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迷失自我,无节制地接触观看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自媒体大大提升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其次,由于自媒体的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信息时并不会经过审查,所以使得多种思潮大量来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各种外界信息的客观辨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展范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④最后,自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新型的社交媒体,更要学会新技术,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平台。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逐渐重视起来,教师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但是当大家刚刚掌握了QQ、飞信、人人网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之后极短时间内微信又腾空而出。新媒体技术革新之快,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好微信等新型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的工作创新
正因为自媒体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之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开辟新的平台和阵地,加强管理层面、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方式读解当下的政策思想,使其深入人心。
(二)拓展全方位自媒体传播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自媒体,开创全新的工作平台。高校利用网络社区,例如校园网络社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APP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自媒体,加大信息传播力度。教师开通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等渠道,建立和学生日常交流的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培养多元化辅导员人才队伍
辅导员队伍中不仅要吸收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教师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和运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朋友圈”,以便达成形式和情感的认同,掌握言论主动权,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效果。
(四)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从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抓手,高校应出台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加强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的建设,在提供舆情表达和信息汇集空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律自查机制。⑤为了加强监管力度积极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⑥总而言之,自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教师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掌握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媒体的弊端,尽量让大学生主动排斥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吸收正能量。如何最终落实创新工作模式,真正将自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仍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挑战。
作者:牛小游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
②“自媒体”百度百科:/link?url=cKApy1aODjYBahqJFrcrW.
③丁凯,宋桂秋.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④林伟荦.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