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运营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终端销售的供货管理规范性较弱,窜货问题日益严峻运营商终端销售的供货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终端窜货率呈逐月上升的趋势,某些省份的终端窜货率高达12%;供货时限不能严格遵守协议,尤其是热销机型,常常出现供货不足或断货的情况;由于退换货流程复杂,存在人为设置退换货障碍的现象,用户对此的投诉率居高不下。
1.2终端销售的营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目标客户需求与终端类型匹配性较弱目前单机销售补贴率较高,销量增加与终端补贴资源相对紧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终端销售缺乏与资费套餐、流量经营及增值业务的融合营销,深度运营不足:营销活动的终端换机用户价值贡献不高,营销活动的目标客户与终端类型的匹配存在较大的偏差,终端未能与业务联动,没有形成营销关联收入。
2运营商终端销售运营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针对运营商终端销售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支撑能力不足、渠道覆盖效率低、供货管理不规范、营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强化终端销售在流量经营、新业务营销及中高端客户保有中的作用,优化、规范终端销售流程、机制等提升终端销售的运营管理能力,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系统运营支撑、库存管理、渠道管理、营销管理、售后服务五个方面。
2.1构建省级统一的终端销售运营支撑系统,订单、物流、平台统一管理终端销售运营支撑系统建设方面,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基于BOSS的省级一体化营销系统,实现一体化的终端销售管理和终端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包括合约捆绑、客户订单管理、全网一体化营销、统一酬金结算;终端采购管理包括需求申请与汇总、订单创建与下发、终端库存管理、终端调拨等。通过一体化的营销系统,实现目标客户的选取、相应营销活动的自动匹配及宣传、订单处理与合约开通、厅店酬金结算的智能化管理;通过一体化的营销系统实现终端申购、订单生成、终端调拨的自主化管理(见图1)。(2)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省级终端销售管理系统,实现一体化的终端结算管理和配送管理,包括销售结算、到货结算、退货管理、价保管理、串号管理、终端分配、平台备货、配送查询等。将终端的供应和BOSS的销售贯穿起来,并通过和ERP等相关系统集成,实现终端厂商到销售的全流程的管理;将运营商的终端销售运营管理相关的各级部门、厂家、平台、社会渠道整合到系统中,使库存管理资源能够共享。依据终端串号资源与实物的一致性原则,对终端串号状态进行跟踪与稽核,确保帐实一致,同时将供货、调拨、退货控制点提到平台,对铺货量、到货地点等提前进行控制,确保终端供应的准确和及时(见图2)。(3)在省级层面建设统一的终端销售运营管理中心,直接支撑地市终端运营服务平台,承接地市的订单、采购、供货、配送等生产性需求。同时建设省级的统一物流系统,由省运营中心负责汇总地市各厅店的订单,完成采购调拨后直接配送至各地市的厅店,减少中间周转环节,提高终端物流效率。
2.2规范终端的采购与库存管理流程,信息流与实物流准确匹配(1)规范终端的订单式采购流程,匹配信息流与实物流。终端串码是信息流与实物流匹配的核心和基础,作为终端信息的唯一标识。通过各个环节的多级串码验证,流转,形成定制终端、非定制终端的完整供应链条,同时利用条码、二维码等设备统一扫描串码,实现订单式采购流程(见图4)。(2)优化终端的库存流程,缩短终端的库存周转时间。调整物流配送流程,减少终端流转环节,将终端由供货商直接铺货到销售渠道,取消市、区县公司的流转环节;地市分公司集中化管理营业厅,区县不再进行终端库存管理;以不缺货为前提的最小库存量为目标,按月考核终端库存周转率,实时监控各营业厅的终端库存情况。对终端统一扫串、统一录串、统一汇总、统一核查,加强对终端库存的全过程管理。
2.3建立渠道分层分级管理制度,多种类型渠道协同提升终端销售规模运营商应建立渠道分层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渠道对终端类型的定位,实现渠道的终端类型区隔。(1)自有渠道聚焦于高端终端机型、明星机型,销售方式以合约捆绑方式为主。一是全力落实新型厅建设,县以上的自营厅全部改造为体验厅。二是连锁化运营,对市、县、乡镇三级改造的指定专营店实施分类分级管理,重点依据终端销量进行星等级划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产品管理、统一供应链管理、统一信息系统、统一考核体系、统一服务标准。三是实施以自营为主、引商入柜为辅的厅店终端销售运营管理模式,每个地市的合作商家不少于两家,单厅合作商家不超过三家,营业厅内的终端专区由合作商家负责管理。四是集中管理,即自营厅由一个大后台营业中心直接管理,减少管理层级,所有自营厅均要实现前台运营(包括选址、VI、销售、服务等)标准化及后台支撑(包括物流、资源、稽核、投诉等)集中化。(2)社会渠道着重于中低端机型、强化机型的多样性、丰富性,销售方式以补贴零售方式为主。重点工作一是打造社会渠道区域分销体系,每地市建设区域分销商3~5个,每县、区确保1~2个优质平台。二是建设连锁卖场,巩固核心卖场掌控,每地市建设1~3家4G连锁标准化卖场,实现渠道覆盖率及4G承载率100%;三是借力终端厂商的销售渠道,发展特色类型终端厂商直供渠道,如对OPPO、金立、步步高、朵唯等以广告投放的方式提升产品溢价,通过高额渠道酬金提升渠道积极性;四是与全国连锁的卖场建立渠道战略联盟,国美、苏宁、迪信通、乐语等自身门店形象较好,强化与这些渠道的长期捆绑;五是扶持零售店4G专区形象建设,以运营商为主导,整合终端厂商、商的资源共同建设4G终端销售专区。(3)电子渠道侧重于客户购买终端的便利性,以增强用户体验为主,加强线上线下的协同。重点工作一是电子渠道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客户可感知的利益优势,以网上商城终端销量占比达到10%为基本目标,围绕购机体验优化和销售能力提升,加大资源投入;二是创新网络营销模式,以明星机型首发、专属机型等形式,短平快开展营销活动;三是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打造在线交易B2B平台,推进代客下单和目录营销,终端厂商/可以在线产品、订单处理、在线收款、在线发货,渠道商可以在线选择机型、下达订单、在线支付、物流监控,运营商可以在线服务考核、质量考核及激励兑现等;四是增强与京东、天猫、易购、亚马逊、一号店等大型电商的合作,以开店的方式进行互联网渠道的拓展。
2.4加强目标客户挖掘与细分,终端营销资源与目标客户、业务、终端类型精准有效匹配这方面运营商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目标客户群与终端型号匹配模型,例如为年轻群体定制外观新颖时尚的手机,为商务人士定制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手机,为老年人群、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定制简单实用的手机。(2)构建终端与业务内置匹配视图,标识终端品牌、价格、操作系统、屏幕尺寸、分辨率等信息,与业务的活跃度对应,动态调整终端的业务内置。(3)构建终端对标库,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各终端的价格档位,终端类型与目标客户匹配;对在售终端和竞争对手同型号或同价位的终端进行政策、价格、配置等多个维度的动态对比。(4)加强终端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包括终端品牌竞争力、公开市场销量、集采市场销量、产品性价比、终端竞争环境、厂家市场投入等,为终端选型和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5)常态化开展终端营销活动,提前布局营销计划,实施全局性系统营销;梳理全年营销时节,达到持续性全年促销;细分目标市场特点,紧抓营销节点重点开展促销活动,提升营销效率,一般要求提前6个月进行规划、提前3个月进行活动策划、提前15~30天进行预热、100%准时上线,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2.5优化终端售后网点布局及运营模式,搭建快速、多渠道的终端售后服务体系(1)完善终端销售售后网点布局,完成维修中心(市)、维修点(县)、接机点(镇)三级覆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级售后网点布局根据业务量调整(2)优化终端售后运营模式,分地市运营,不同级别网点匹配不同运营模式,以售后平台运营为主,本地售后服务商为辅。(3)缩短终端的维修时长,提升维修响应速度,理顺维修中心—维修点—接机点之间的双向物流,实现当天配送、终端维修不出市,以及市/县区客户维修时长不得超过3天,乡镇客户不得超过5天。(4)建立终端售后的授权合营模式,吸纳优秀社会服务商参与终端售后服务,加强县级分公司售后接机点覆盖,完善细化接机点柜台、售后网点VI规范与服务规范,对售后服务按量核算维修补贴。
3结语
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指对体育场(馆)运营企业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以及改进。而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概念的引入是因为: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在设计或运作其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时,其核心的构成要素“系统中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以及行为主体的有限理决策被忽略了。事实上,这些有限理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为了完成其服务创造和为客户提供满意、优质、高效的体育场(馆)服务(包括公益服务和和市场服务,以下都简称“服务”),而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行为决策活动。
2、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的构成
从行为科学的视角来看: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是由许多体育场(馆)服务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决策行为主要指对体育场(馆)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具体可分为服务资源的采购决策、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服务过程的保障决策这4步相互关联的链式决策行为。
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是指对体育场(馆)建筑资源及各种服务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销售的策略集合,具体包括: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销售策略、体育场(馆)各种服务资源的开发与销售策略如体育场(馆)是否需要冠名,与冠名赞助商如何合作?在体育场(馆)举办的某项大型娱乐或文体活动是否需要赞助?赞助合作协议规则如何设定?是运营团队自身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还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营销公司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等等。
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是指为体育场(馆)各项服务的整合及价值增值而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的策略集合。例如,体育场场(馆)运营团队针对体育场(馆)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后,需要决定与这些招商的合作单位的合作规则如何,以及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有哪些?都属于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
3、总结
(一)我国体育馆的优势
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是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的,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角度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标准体育场分布,还是一些非标准的体育场分布,都极大的带动了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接触体育的需求。在我国,标准的体育场馆的战地面的已经突破了十五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非标准体育场馆也达到了七亿多平方米,从分布角度来说,我国的体育场馆分布相对分散,其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我国体育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动力,在奥运会的筹办期间修建了诸多的体育场馆,也将一些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完善,带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情况还是十分乐观的,其积极的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强化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还不是十分完善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馆设施不健全
无论是从我国体育场的分布情况来说,还是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观的展现出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
(2)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运动需求,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还是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经济原因是导致我国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3)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们对体育场馆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体育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产场馆存在的方式,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需要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于国际化接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接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人才管理
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因此,在优化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人才的管理,使得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与人才的优化结合起来。首先,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在招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式的引进模式,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体现出多元化,即集合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全面化的提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在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实际操作性,即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能,并适当的引进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可见,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中,以强化人才管理为基础,推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为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这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进行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则无法取得长足的效果,要将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融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辅助政策,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也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得到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多数企事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那么,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转变体育馆运营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之,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深层次的进行改革,带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方式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大的借助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四)强化自律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借助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正确的,也是能带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赖于政策和制度,其还需要充分的发挥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自律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管理机制。比如说,体育馆运营管理可以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不同进行不同的战略性的规划,使得战略性的规划工作得到发展,将体育场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地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够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说强化制度管理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规范,那么,强化自律管理则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二度提升。
三、总结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状态下,所以必须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因为企业正在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理念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经过学习,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企业的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并没有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无法发挥先进理论的作用。
1.基础管理水平低,运营管理方式不细致
当前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理念,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上,让企业收到效益较少。据2013年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工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北京市2000家工业企业调查中,有健全的原材料消耗额定的企业只有60%,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5%,有完整原始记录的企业占40%,有比较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企业仅占有28%,能够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8%。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引入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争取跟紧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我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依旧存在问题,跟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异,主要因为我国企业实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方式时间还短。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运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但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同样落后,企业运营中矛盾比较突出。但是企业在选择更新的时候,企业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技术和设备,而忽视运营管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运营体系与传统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服务过程改善要求更大,市场环境随时都在变化,企业的运营理念和产品也随时变化。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对企业运营模式有很大影响。
1.现代运营管理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发生重大改革,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企业的运营需求扩展到非制造业的营运过
程和运营系统的研究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控制三方面,把整个运营过程细化,把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配送适时的加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制约,企业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增加发展速度,而企业的效益相应的决定企业发展规模,企业高效益是企业的运营核心和关键,所以企业发展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决定。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急需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企业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产品研发、产品特征、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造成影响。
三、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不仅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转变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管理模式等,优化企业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改革。
1.提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认识,让工作人员可以自觉的追随现代中国企业运行管理趋势,通过完善内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理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市场发展背景下的新社会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便于做出一些科学化的策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生产经营成果。而世界上一流企业重视的则是企业经营中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过程,要注重经营的过程。
2.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企业的运营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结合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完善企业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完善员工工作状态,构建适应时展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我国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运营管理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新运营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1.1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
标准体系框架采用的结构主要有一维或二维,前者的优点在于直观简洁,后者的不足就在于容量偏小,且只能简单地表达出标准二维要素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标准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对象、级别与内容,若标准要素存在错综交汇时,则该结构不仅不能明确定位其在整个框架体系中的位置,还易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印度国际著名标准化理论与实践家魏尔曼博士在广泛比较的基础上,最早提出采用标准层次(X轴)、专业序列(Y轴)以及行业门类(Z轴)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思想,该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每一维结构中增加小门类,改进了二维结构中容量较小的缺陷,使得该结构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在魏尔曼的三维结构思想中,X轴、Y轴、Z轴都是相对独立,三个坐标轴结构形成的立体区域构成了相应标准体系的范围。(X,Y,Z)坐标位置决定一个点,这个点一般而言是在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子体系,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框架的分解深度(X,Y,Z)共同决定子体系的大小,一般而言,要想提高子体系的有序程度就必须精细地划分各维度缩小维度的范围。本文采用魏尔曼的方法,根据高速公路公司的实际情况,设定X、Y、Z这三个属性维,其中:X轴设定为标准分类,Y轴设定为运营管理标准门类,Z轴设定为运营业务系统。
1.2框架结构模型各属性维的分解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中,对各维的属性细化分解。由于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建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所以三个属性维均以运营管理标准门类为主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其余二维的属性分解应以主维为参照标准,为达到三维之间最小的重复性以及最大交叉性,同时三个维度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为达到三维最大的覆盖性和最小的重复,具体分解原则考虑以下4种关系。(1)共性形成的制定关系。共性关系含义是需要从底层中的各个标准间挖掘出共性的东西,并加以归纳和总结,最终集合形成标准性的文件、制度等。(2)指导制约与贯彻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中存在两类标准,一种是推荐性标准,另一种是强制性标准。前者与后者相比,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下层标准依照上层标准,上层标准指导下层标准,下层标准不能违背或与上层标准冲突。下层标准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3)互相补充的关系。主要是体系间的补充、下层对上层的补充等。其中,上层标准是普遍适用和综合性特点,下层标准更多是专用性和个性。因此,上层标准和下层标准之间形成互补关系。(4)互相协调的关系。所有的标准都是用于指导产品生产、提供服务、管理实践,因而要达到运营管理标准化的目的,所有的标准必要建立协同关系。
1.2.1标准分类属性维(X轴)的分解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4类,故将标准分类属性维分解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这4个节点。
1.2.2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Y轴)的分解
(1)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的一次分解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化涉及基础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内容,故本文先将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一次分解为: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节点。(2)运营管理标准门类属性维的二次分解1)基础标准:涵盖标准化导则、符号与标志标准、术语与缩略语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等内容。2)管理标准:由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构成。3)服务标准: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等。4)工作标准: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作业人员这三层的工作标准。
1.2.3运营业务系统属性维(Z轴)的分解
运营业务系统属性维的分解主要考虑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分解为: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6个节点。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可得如图2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该模型为一次分解模型,还可以进行二次分解,对所需要的坐标轴进行二次分解,这样能得到更加科学、精确的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三维模型。
2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构成
2.1框架结构图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应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建立一个“量身定做”的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该体系涵盖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工作标准四大子体系的标准体系构架。着力点在于对人、财、物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和服务标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共分3个层次、4个子体系,4个子体系构成四大模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如3所示。第一层是通用基础标准子体系。这个体系由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等二级子体系组成,在高速公路企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并普遍使用。第二层是管理标准子体系和服务标准子体系。管理标准子体系对高速公路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顺利运行。服务标准子体系主要为窗口提供的服务行为提供技术上的依据和规范,包含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流程等多个二级子体系。第三层是工作标准体系。它的上层标准体系是管理标准子体系和服务标准子体系,实质上就是落实所有岗位职责,且制定岗位的作业要求。
2.2主要内容
(1)基础标准子体系(第一模块)结构:由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理统计标准等二级子体系组成。标准化导则主要包括标准化管理基本规定、方针目标管理办法、标准体系编制原则等通用基础标准。术语与缩略语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术语和缩略语标准,高速公路企业制定的用于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用的概念定义和(或)术语含义标准以及高速公路企业将经常用到的较长词句缩短省略成较短的语词并将对照关系制定成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的符号与标志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对符号与标志的样式、颜色、字体、结构及其含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数理统计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企业的数理统计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等。
(2)管理标准子体系(第二模块)结构:由综合管理、收费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路政管理、机电与信息运营管理、服务区经营管理等6个二级子体系构成。综合管理标准还可分为党群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后勤保障管理标准、安全与应急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节能与环卫标准、文化建设标准等三级子体系,其结构见图6。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涵盖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监督与考核以及薪酬与福利管理等。财务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资金和资产管理标准、预算管理标准、会计核算管理标准等。后勤保障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会议管理、接待管理、印章管理、车辆管理、采购管理、物业管理、宣传管理、文印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的相关标准。其中,公文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行政服务的有关行政公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在行政服务活动中应该规范的公文写作、格式要求等的标准。信息管理标准主要包括适用于高速公路信息化的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高速公路信息化所需的网络管理标准、信息管理等标准。安全与应急管理标准包括安全、卫生及相关应急管理标准,含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上报程序、检查与处置程序标准,安全管理、安全防护等标准,设施、设备安全标准等。节能与环保标准主要是落实国家有关节能、环保等相关标准,制定办公环境卫生、绿化等相关管理标准。党群建设标准主要是围绕党建、团建、工会及妇女工作所制定的相关管理标准。文化建设标准主要是结合高速公路公司实际,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工作规范等标准。
政府对一地的旅游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同时也有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建立旅游品牌的责任,依托当地旅游局建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贵州省旅游局在微信用户激增之际,于2013年4月建立官方旅游微信平台,与其官方微博协力宣传贵州旅游资源并提供资讯信息。调研者于2014年3月1日至9月12日跟踪和观测贵州省旅游局微信平台的运行和内容情况,为了对其微信行为进行针对性比照,以观测期内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信息作为观测内容(期间包括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及中秋节四个小长假,便于将其在法定假日、公休日和工作日微信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对网络文本进行收集并整理。统计数据包括观测期间微信的数量、微信的内容归类及微信内容来源三方面,剖析贵州省旅游局微信平台的行为及特征。
(一)旅游微信公众平台数量统计调研者在2014年3月1日至9月12日对贵州省旅游局开设的微信公众平台内容进行文本收集和整理。在观测期内,共微信355条。为便于具体分析,以14天为一周期进行数据统计,区分公休日、工作日及法定假日,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可以发现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的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贵州省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多在工作日微信,其比重占观测期内微信总数的94.6%;第二,工作日每天微信数量在1—5条之间,其中每天3条微信的时间居多,而在公休日和法定假日,极少微信。这一现象也与旅游局作为行政部门,其工作人员在公休日和法定假日不办公相符。从微信公众平台运行的角度探析工作日、公休日、法定假日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受条件限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区别于微信私人账号,微信私人账号依托稳定的网络信号和智能手机就能进行信息的,而微信公众平台的行为受所使用的设备限制,其信息的需借助电脑、笔记本等设备来完成,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在休息日和法定假日无法使用工作电脑来完成信息。
(二)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分析经过信息收集和整理,将贵州省旅游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将其分为5类:第一类贵州旅游文化、资源介绍,主要是旅游线路推荐;第二类为贵州各地资讯,主要是营销推广、促销优惠活动;第三类为咨询反馈,主要将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贵州省旅游资源、旅游投诉、旅游线路等咨询中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第四类为旅游小知识、便民服务信息;第五类为其他,不能归为前四类的均包含在此类中,包含对旅游行业和专家的访谈内容,旅游者在贵州旅游后的游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的内容主要为第二类,即贵州省所辖市(自治州)、县的资讯以及优惠奖励活动介绍,所占比例约为观测期间微信总量的62.5%,数居于第二位的是第一类,即对贵州各地的旅游资源的图文推介以及经典旅游线路推荐,比重为18%。由于第三类咨询回复型微信是对一周内发生的游客咨询问题的集中反馈,因此,该类微信每周仅为一条,且通常在一周的最后工作日内。而第四类为旅游知识、便民信息,该类微信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便利。其他类是将不能包含到前四类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到的,内容不具有同一性特征,且数量较少。为了获得贵州省旅游局微信平台在法定假日信息和内容的情况,将观测期内涉及的“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四个小长假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如表3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在法定假日的信息较少,其内容以旅游资讯类为主,自“五一”小长假假期开始,微信平台均会对假日期间旅游景区、饭店运行情况及旅游流量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阐述。调研者也对四个小长假前一周的旅游微信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假日前期的旅游微信并未因小长假将要到来有所调整,仍以新闻资讯类居多,旅游资源、景区、产品线路的推介较少且不具有吸引性,这不便于在假期前对旅游产品进行推广,推动潜在旅游者向现实旅游者转变。从观测数据可归纳出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内容的两个特点。第一,旅游微信的内容以图文相配的形式出现,但图片数量较少且图片价值和质量不高,仍以文字内容为主,而微信内容中出现大量的文字将会降低使用者的阅读兴趣和关注点,而减少文字,插入相关内容的图片不仅能吸引注意力,而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贵州各地旅游资源以及经典线路的推荐,更需要注重图文结合的手法,增加图片资料的展示并配以简短、精炼的介绍,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第二,旅游微信内容的来源表现出原创性不强的特点,以新闻资讯为主,多是对各类报刊、网站信息内容的摘抄,其中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新华网贵州频道、金黔在线、贵阳网为主要信息来源,而新闻资讯的特点是精简短小,注重阐述事实,而每日的微信内容均为新闻资讯时,则会让使用者产生疲惫感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不利于迎合使用者的关注点。
(三)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根据网络文本的整理和数据分析,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的内容和行为有如下几个特点。1.内容稳中求变,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性尝试如的咨询回复类微信,将一周内游客提问最多和最热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集中进行解答,而该类微信在2014年3月21日的微信平台内容中出现,且一直持续到观测期结束。而在五一假期、端午、中秋假期内的贵州省假期旅游业运行情况的简报也是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对贵州省在假期中出现的投诉、旅游景点提供服务质量的情况、饭店接待人数、假期旅游创收等情况进行了统计说明,但清明假期却未对假期内的旅游业运行情况进行通报。2.行为未形成规范性准则,随意性较大从微信内容来看,内容的选取不具有规范化,如咨询回复类微信,多出现在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但也存在某些周次没有咨询回复类微信,这样不仅会增加旅游微信推送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规范有序的微信固定栏目,而且也会使微信使用者对旅游微信平台产生不规范、不专业的感觉。从微信的频率而言,在工作日旅游微信平台微信为1—5条左右,但也存在工作日未有微信信息推送或长时间段没有信息更新的情况。观测期内的2014年7月19日至2014年7月27日、2014年8月1日至2014年8月8日两个时间段没有任何微信内容更新,微信平台的工作人员也未在该时间段前或后对此阶段未有信息更新进行解释和说明,不能体现出微信的人文性和微信使用者的互动性。3.信息内容单调,时效性不强从观测数据可发现,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的信息以各地资讯为主,占总信息的62.5%,而资讯类信息的则需要讲求时效性,但因为贵州省旅游微信平台的微信工作多在工作日完成,很难达到及时性的要求,失去了原有信息的应有的阅读价值。除此之外,的内容中资源介绍及旅游咨询服务的较少,不仅不利于达到对旅游目的地宣传和旅游产品推广的作用,而且其与微信使用者的互动程度不高。
二、提高旅游微信平台运营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加大旅游微信管理力度,聘用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微信作为宣传贵州省旅游资源、树立旅游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需招聘专业人员对微信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从微信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不仅在工作日会利用零碎时间浏览微信内容,而且在公休日和法定假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信息浏览和分享的情况更为普遍,若微信公众平台不能抓住和利用公休日和法定假日的时间进行宣传营销,将失去竞争优势,无法吸引和培育有价值的旅游消费群体。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来看,到微信平台的内容需经过有效筛选,不仅要达到有目的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能吸引微信使用者的注意力进而阅读信息,并在阅读后进行分享达到广泛传播的作用。因此要对微信平台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微信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抓住其关注点,选取具有价值的信息推送给微信使用者。
(二)扩大微信平台信息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原创性欠发达地区旅游微信平台的内容多摘抄自各大报纸以及门户网站,且多为新闻资讯类,新闻资讯的特点是简短精练,但资讯类的微信只描述发生的事实,趣味性不强,且文字比重大,不能凸现其目的地的旅游特色,微信使用者仅会对新闻进行浏览,不会深入阅读,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现有省内旅游市场的繁荣,而且也须进行毗邻省份客源市场的开发,而在进行省外旅游宣传时,需要进行旅游产品的推介,将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图文形式展现,让潜在旅游者了解欠发地区省份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建立起旅游形象,认知旅游品牌,才能在进行旅游决策时,选择和消费贵州旅游产品。增加原创性信息的创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强目的性地向微信使用者传播旅游信息和旅游理念,形成自己的微信特点。
(一)深圳模式——政府多部门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深圳市公租房运营管理主体涵盖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深圳市住宅租赁中心等政府部门或政府委托授权下的事业组织;其公租房保障范围确定较为合理,覆盖本地户籍的家庭、单身人员以及非本地户籍的家庭以及国内外引进人才;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存在体制内部监督现象,缺失外部监督力量,主要由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进行自我检查、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头管理若协调不得当,则必然导致公租房审查程序冗繁。深圳模式下其程序审查需经过三层,面对住房需求迫切的中低收入人群,对本就稀缺的公租房资源,申请者需等待更长时间,政府管理效率有待提高。(2)就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深圳公租房租金设置不尽合理。对“夹心层”群体而言,公租房的吸引力正在于其优惠合理的租金设置,但因前期调研工作未落实到位,深圳公租房租金标准过高,出现保障对象弃租现象,公租房保障功能未能发挥。以2007年深圳市建设的2730套公租房为例,直到2010年末,才有894户入住,其入住率仅为32.75%,而2008年深圳福田区配租成功的300多套公租房在第一批租房两年租赁期满后,绝大多数租户不再选择续租。(3)房屋的配套建设、物业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目前深圳市营造的公租房多为临时筹建,房屋质量、配套建设以及社区服务都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公租房社区在水电、防盗、电视网络等基本配套项目存在工作缺失现象,很多社区表现为公共居住环境差,租户满意度低。
(二)重庆模式——政府专门机构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与深圳模式不同,重庆公租房运营管理由专设的公租房管理局专门负责,其职责涵盖公租房规划、房源储备、配租审核、监督管理等;保障对象十分广泛,无住房者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家庭皆可申请,保障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主城区无住房的人几乎都可申请公租房;租金设置相对较为合理,大致为主城区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的60%,其标准设置以户型大小为参考;租赁期限设置较为合适,最短为一年,最长为五年,从承租人具体情况加以确定。2.存在的主要问题。(1)准入机制设置过低引致“挤出”效应。重庆模式下,保障对象范围设置很广,限制较少,容易导致部分亟待解决住房困难的群体无法享受政策的优惠。重庆的公租房社区主要位于二环附近,而重庆的二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此租户居民的出行成本较高,合理优惠租金的优势被削弱。导致中低收入人群即使符合申请条件,亦不愿租住。(2)管理主体相对较为薄弱,监督管理工作滞后。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有助提升公租房运营效率,但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仅有45名工作人员,却需面对截至2014年初已经竣工的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重庆对公租房建设运营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困难,某些社区空置公租房违约事件仍然存在。面对巨量的公租房出现,如何对公租房住户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3)重庆市公租房运营管理制度规定租户五年租期结束,可对承租房屋进行购买,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很大部分先期承租行为的目的皆为“购买”,其购置意愿较为强烈,若随后的公租房融资建设无法跟上步伐,则将有可能出现“无房可供”的尴尬情境。
(三)上海模式——市场化运营模式1.主要内容及特点。从运营管理主体来看,上海通过设置一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租房运营企业,在“全封闭”的模式下具体实施公租房市场化运作,其职能集中在房源供给、租赁管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等;保障范围设置宽泛,不要求当地户籍,符合经常居住一年以上、有一年就业合同、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条件即可申请入住公租房;公租房的监督管理,主要由上海市、区两级制定规范化申请审核检查办法,以定期或随机的方式进行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上海市在保障对象准入标准中,并未设置收入门槛,容易导致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与可供房源之间形成巨大落差,造成真正存在住房困难的群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2)对居住年限、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方面加以限制,可能会对很多底层外来务工人员产生“挤出”效应。这部分群体普遍存在未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社会保险等情况,由此无法申请公租房。这部分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群体被制度排斥于保障体系之外。(3)上海市取消了收入与财产的限制,住房面积的要求更是宽松至人均15平方米的条件,试想一户三口之家拥有上海市将近45平方米的产权房,依据目前上海市的房价行情,整套住房的价值将超过100万元,如果拿去置换,完全不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而且拥有产权房的申请者,如果成功申请到公租房,极有可能将公租房或产权房对外出租,赚取租金,将产生很大的寻租空间。(4)监督管理机制不甚健全,尽管上海要求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制定规范化检查办法,但具体执行效果不理想,过多集中于检查运营机构的申请审核状况,未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导致很多违约甚至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惩处。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住房保障的实现方式,并以法律权威为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依据。如美国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先后颁布《国家住房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国家经济房法》等法律,力图透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住房保障的目标。
(二)充分调动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对我国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不能仅靠政府责任强化这一手段,还应看到非营利组织的巨大潜力,应注意引导非营利性机构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法国建立低租金住房联合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法国相当部分的公共住房营建、投融资平台构建以及运营管理职责,而法国政府更多为其提供政策倾斜,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三)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管理美国和我国香港在动态管理手段实施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美国的地方管理机构以5年为周期重新审查接受房屋补贴的低收入人群,若发现其不再符合政府规定的范围,则将取消其享受政府补贴的资格,不再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香港房委会也经常对公共住房申请资格标准进行审查,防止出现租金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脱节现象。
(四)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公共住房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保障。新加坡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公共住房建设以方便居民出行为要旨,其主要在公交车站、地铁出口等附近营建,“组屋”住宅施行24小时紧急维修制度,为居民住户营造出安心、放心的居住环境。我国香港地区重视公屋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完成,并对学校、商场、文化娱乐项目等进行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发展建议
为解决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运营方式,保证住房公平目标的实现,提出完善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建议。
(一)理清公租房参与主体角色,形成有效良性互动根据社会治理理论,政府并非社会管理的唯一有效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职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像公租房资源这样的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当以各种形式积极促进非营利性组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二)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公共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的完备很大程度仰赖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在法制治理模式下,所有的参与主体都应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应通过多样的媒体宣传手段,在社会征求意见基础上,拟定意见稿,充分参考民意、反映民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公租房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准入机制从目前我国的公租房建设来看,房源数量有限,必须把好入口关,否则将导致高收入阶层的投机行为,损害公租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准入机制的完善主要在准入与资格的审核上。1.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公租房准入标准的设置与社会公众和承租人有着密切联系,应积极汇集民意民智,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准。关于申请对象身份的认定,户籍不应成为公租房申请的障碍,只要申请者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其收入无法保证其租住到合适的市场化住房,就应保障他们的居住权。对于申请对象条件的限制,必须对财产设置严格要求,保障房体系内的群体必须为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的人员,政府应科学、合理地综合考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房租水平等,合理地划分公租房收入线以及总资产量化标准。2.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公租房的审核程序必须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申请者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审核工作带来很大麻烦。申请者财产和收入审查工作十分繁复,若仅靠政府进行审查,行政效率不高,且存在浪费行政资源现象,作为运行模式的重要参与者,非营利性组织可依靠其专业性、贴近基层、灵活性等优势在公租房准入程序审核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申请人的工作单位应提供初审意见,据此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复核,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任何参与主体都可行使其监督职能。其次,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给公租房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将有效确保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保障对象的住房变动以及收入变化情况,目前上海市廉租房建设中采用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值得推广,政府部门之间应当构建信息交换平台,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共享。最后,可根据保障对象的表现,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与保障对象的银行贷款、保障房申请直接挂钩。
(四)合理设置租金标准政府、社会公众、承租人等参与主体应通过相互协商,确定公租房的租金标准,不应由政府或者产权者单方面确定。租金标准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承租人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标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极端。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如地方立法确定租金控制水平,主要通过承租人投票表决,多数人认为租金过高,则可适当调整租金的标准。我国可根据治理机制,通过定期举办价格听证会,保证听证会程序的透明化、规范化,充分征求承租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广泛参与主体的利益,避免出现“听而不证”的现象。
(五)重视并加强退出、监督管理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障对公租房使用效率的有效监管。首先,应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监管优势,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贴近基层的民间团体,可与承租人之间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更容易获取其信赖,也更容易收集其所需数据。可以两年为周期定期检查承租人的收入变化、住房使用状况等,不定期抽查承租人的租赁行为是否规范,有无私自改变租赁用途现象存在。其次,应建立健全有效互动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基本的监督渠道畅通。最后,应不断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大惩处力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都需要参与主体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此外,我国的公租房建设也应注重配套管理与服务的跟进,争取实现公租房建成后相关配套服务能马上运转,以吸引更多的“夹心层”群体申请入住。
四、结语
1.1服务模式因区域而立
德国目前共有加油站约1.5万座,几家大石油公司如Aral、壳牌、埃索、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和BP拥有全德国一半以上加油站。这些加油站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在城区,一般采取加油站-便利店的模式。而在高速公路和郊外则大多采取加油站-便利店-快餐-洗车-休闲等服务模式,形成一个综合区。可以说,服务模式做到了因地而异。
1.2经营模式多样化
德国的加油站可分为石油公司经营的品牌加油站和独立经营的社会加油站。石油公司自营加油站又细分为自有自营、自有他营、特许经营、经营等几种模式。当前德国加油站出现了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社会加油站组建连锁集团,实施规模化品牌经营,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与石油公司抗衡;二是加油站逐步向便捷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3突出非油收入
当前,加油站经营步入微利阶段,盈利点逐渐向辅助服务业务转移。在德国,非油营业收入已逐步提高到占整个加油站经营收入的60%,而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1.4配送业务专业化、社会化
德国加油站主要通过合同的方式,与专业运输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运输协议,实现配送业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降低运输成本及各类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
1.5管理自动化程度高
加油站硬件设施技术含量高,基本实现了加油站管理自动化。德国加油站全部实施自主加油。安装加油机油气密闭回收装置和地下水防污循环使用装置,大大降低了加油站的油气挥发度和地下水源污染,使得加油站能够在安全和环保环境条件下开展经营。
1.6油品价格市场化
德国加油站的油品价格随市场波动较为明显,价格传导机制发挥顺畅,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段的加油站价格不同。同一加油站工作日和周末价格也不同。
2对油品销售终端品牌管理的启示
2.1诚信为本的社会文明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德国社会文明程度及诚信度较高,人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管理的强制性,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大为降低。一是自有他营承包方或特许经营者,不需要专门的检查和监督,能够严格、自觉、诚信按照品牌管理要求,执行公司的VI及规范化服务标准。二是习惯于各项自助服务的客户,对自己认可的品牌加油站非常忠诚,能够对营运商承诺的油品质量、价格及服务做出积极正向的反馈,这使企业能专注于品牌承诺下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三是自助加油就是在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推出的自觉、自主、自助服务。德国加油站全部采取自助加油形式,加油现场基本没有员工提供加油服务,站内为数不多的员工除偶尔擦试清洁机油机外,主要在便利店提供非油销售和餐饮等服务。目前,国内加油站自助加油方式还在推广阶段,各公司的加油站仍以加油工加油操作为主,加油工占石油销售公司人员的80%左右,人工成本高,影响公司创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自主加油推广缓慢的形成因素,除企业管理创新不足外,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客户消费素质有所欠缺,也是重要的方面,尤其是自主付款、安全操作等环节,对客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还难以得到满足。所以,推进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社会诚信机制逐步完善、全民消费素质日渐提高,中国石化企业也负有一份责任。企业应该完善、坚持、推广自助加油的消费模式,重视客户体验,与消费者一起促进诚信加油消费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新消费模式,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引领作用,来引导消费者树立诚信意识。
2.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员工对品牌的认知
德国加油站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了顾客和员工的满意。从顾客角度来说,加油站为顾客营造了一个干净舒适和温馨便捷的购物环境,使购物变成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享受。从员工角度来说,采取自助加油的形式,避免了员工在相对恶劣的室外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顾客的满意也增进了员工对所从事工作的自豪感,员工的满意度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目前中石化销售企业中,加油站一线操作人员以劳务工为多。由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待遇总体上偏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品牌认知度都受到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不高,队伍流动性强。销售企业应抓住改革契机,推动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股权激励等绩效考核机制,激活内部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自觉执行品牌价值承诺。
2.3理念创新和技术改进为品牌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创新在德国的加油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上文所述,自助加油、实现油气回收的采用率接近百分之百,体现了技术的创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则体现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中国石化销售系统也进行了一系列营销模式创新探索:如建立成品油终端销售电子商务网站、探索实施成品油直分销的B2B、O2O营销模式、加油卡B2C营销模式等,以适应和满足互联网大潮下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需求。总部要继续不断鼓励创新,及时推广成功的创新经验或模式,打造国际一流、引领先进的品牌形象。
2.4便利店提供多种服务项目促进品牌传播
(一)“运营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与教材内容体系的混乱
如果仔细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教材的第8版、第9版、第11版和第13版,不难发现最新的第13版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及前3版清晰,例如在第13版中,第二篇是“制造、服务和医疗流程”,第7章“服务流程”和第8章“医疗流程”,就会引发医疗是否是服务、服务是否包含医疗的质疑,同时也显现了服务业的包罗万象和其运营活动的差异。第三篇“供应链过程”和第四篇“供应与需求计划”,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来看,前者应该包括后者。当然,第13版内容体系问题还与该教材的视角有关。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运营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置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然而,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两门独立课程,各有侧重,前者针对个体,后者针对链上的群体。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应该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有限目标,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章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有限目标为准则。
(二)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多元化
MBA是在职学习,MBA学员既有来自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来自于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即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也有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宁波大学MBA为例,现在校的MBA学员350人,其中来自制造业的占15.43%,服务业的占50%,政府机关的占16.29%,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占18.28%(详见表1)。其中,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其运营活动更接近服务业。而“运营管理”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制造企业为背景的,却有近85%的学员并非来自制造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密切相关,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学员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多数学员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从工作岗位来看,所在单位高管仅占16.57%,中层管理者占40%,主管等基层管理者占25.14%,普通员工占18.29%。MBA学员中,中、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占83.43%,而中、基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本位主义,不在运营管理岗位的学员对本课程缺乏兴趣,普通员工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为学分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31.71%,30-40岁占63.43%,40-50岁占4.86%,没有50岁以上的学员(详见表3)。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95.14%,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职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行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多元化,使“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批量生产(中批或小批)方式与MBA学员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MBA学员的年轻化不仅导致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由于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现在能否用得上”作为学习的取舍标准,以提升学历和积累人脉资源为主要目标。另外,MBA学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课程学习,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业的三重压力,对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保证。笔者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相关案例,由于案例文本比较长,一般至少提前2周将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学员,课堂讨论时发现提前看过案例的同学不足15%,学员抱怨没有时间,大多数同学都是课堂上走马观花的看看案例,没有提前准备的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的多元化诱发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运营系统、运营活动和运营流程都充满信息化的元素,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使现有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显得陈旧过时,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同时使任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正是上述困惑,使“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仝允桓教授在宁波大学MBA教学合格评估会上介绍,在全国各高校MBA教育中,“运营管理”是难度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指导小组主办的“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来自于全国MBA培养院校的“运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会积极性很高,每次会议除专题报告外,都会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企业考察,也曾多次组织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培训。该教学研讨会的连续性和任课教师参会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反映了任课教师期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运营管理”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面对现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重要课题。
二、MBA“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MBA“运营管理”可以从课程内容拆分、制造企业运营与服务企业运营分离、学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这一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具体而言,将“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前者针对制造企业,后者针对服务企业。
(一)“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的概念得以拓展,生产包括了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前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后者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制造与服务有机结合,许多成功企业也经历了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如美国GE公司、IBM公司,但这些成功实践都不能改变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本身的差异和自身的规律。首先,服务具有无形性,即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不能称、也不能量,而产品是流程在物理维度中的有形产出。这一特征对企业而言,产品创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服务创新则无专利可言;对顾客而言,在购买前有形产品可以使用而服务则不可以。其次,服务具有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服务需要顾客的参与,与顾客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并贯穿整个服务活动。产品制造可以将生产与消费分离,有形产品的生产无需顾客直接参与。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运营系统设计(如选址、设施布置)、流程、运营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变化。再次,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难以度量。产品质量有其客观标准,质量可以测量。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服务具有易逝性,即指服务能力的时间敏感性。顾客的输入是服务进行的前提,服务不能存储,如果顾客没有按照预计时间出现,服务能力就会白白浪费。库存能够对产品生产能力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能力规划、生产计划等存在差异。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专门对服务运作管理进行研究。制造是产品导向,服务是行动导向,不能把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搬到服务运作中来。可见,“运营管理”课程拆分有利于探索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各自的规律,有利于运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现实问题。
(二)“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MBA教学
现在“运营管理”涵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内容庞杂不仅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从MBA学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内容确实和自己的工作无关。“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之后,MB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与工作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拆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也有利于案例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研读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和引进翻译的MBA运营管理教材,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教材仍以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主体,插入部分章节讲授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不够系统、蜻蜓点水,如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马士华的《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上海交通大学季建华的《运营管理),吉林大学李全喜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J.Stevenson)的《运营管理》(第9版),杰伊•海泽(JayHeizer)和巴里•伦德尔(BarryRender)的《运作管理原理》(第6版),戴维•A.科利尔(DavidA.Collier)和詹姆斯•R.埃文斯(JamesR.Evans)的《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第2版),罗伯塔•S.拉塞尔(RobertaS.Russell)和伯纳德•W.泰勒的《运营管理:创造供应链价值》(第6版)。也有少数学者的教材试图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整合在一起,但逻辑体系混乱,研究对象不明,如前文提到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第13版),杰克•R.梅雷迪思(JackR.Meredith)和斯科特•M.谢弗(ScottMShafer)的《MBA运营管理》(第3版)。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有利于运营管理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三、结语
尽管FTTH业务采用的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大大简化了网络结构,节约了网络建设成本,但由于ODN(光缆网络)将光纤直接引入了用户住宅,使用户终端配置引发的故障概率大大增加,要求上门服务的次数远远大于传统话机终端接入方式。安装维护难大则表现为:光纤接续安装与建筑楼体基础设施施工不同步,住宅交付后光纤受到损坏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主干或分支光缆受到挤压造成的光衰增大使处理起来更加困难。业务支撑系统则表现为:用户业务开通需调度的资源多,涉及业务支撑系统(BSS)与运营支撑系统(OSS)等多个系统,不同的接口语言增加了业务自动开通难度。故障判断处理难度大则表现在:从用户终端到运营商的局内接入系统之间经过的业务网络、设备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增加了故障产生的概率和判断的难度。同时,FTTH业务尽管终端线路采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方式,但用户终端设备涉及的前端网络全部实现了系统化和IP化,维护人员的能力还无法完全达到新一代网络维护业务处理的要求。
二、提高运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2.1提升FTTH施工标准和装机要求
FTTH前期住宅施工工程中,主要涉及楼体建筑内通信管道及用户住宅建筑内通讯配线管网。对于新住宅楼,通信设施尽量做到竖井、配线箱空间独立,这些属于业主所有的并由业主使用的通信设施应作为住宅的基础设施,在工程施工管理界面中由住宅建设方负责统一建设,并在住宅工程土建设计中预留符合通讯运营企业要求的资源,与住宅建设工程同步建设或延后施工,这样才更有利于保障通讯设施的完好,同时避免因二次施工对通讯网络的损坏。对于光进铜退的FTTH转网施工,应更加注重光信号强度,从皮线光缆进户布放、光缆熔接,原有的配线网络三个方面达到业务承载要求。当然,在FTTH装机中还应保留一些维护人员养成的习惯性维护操作,以光纤熔接为例,公网运营商因为覆盖区域和用户数比较大,一般采取布置迅速、更易于操作的光纤冷压方式,但石化通讯在实际运营中发现,传统的热熔方式成功率和连接质量较高,障碍率低,便于操作,更适合用户相对集中,网络起点较高的专网运营商使用。
2.2全力实现业务自动开通和下发
用户终端设备ONU承载多业务,需要业务支撑管理(BSS)与运营支撑系统(OSS)共同协作,包含业务的动态开、关、停、复及增值业务等操作,开通流程复杂,涉及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开通系统、承载系统、AAA认证系统等多个系统之间的交互和配合,对人员要求高。应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BOSS)实现BSS/OSS业务系统对接,利用相应的逻辑关系调用MML(人机命令)指令实现业务自动下发。当然,此项工作必须依赖精确、细化的资源数据库,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承载、不同设备的终端用户要做相应的资源数据库,还应根据业务系统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修改更新。使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做到营业到终端管理整个业务开通流程现完全自动化,做到运营人员零接触,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2.3智能ODN定位和光链路诊断
FTTH业务除了大量的ONU设备外,光纤入户的规模部署还带来了一张巨大的光分配网络(ODN),其中包含了海量的光纤及接续节点,以大庆石化通讯运营的东城领秀II期为例,包含18个光箱节点,72个设备PON口和1:64光分路器,尾纤数量达到4608条。如此多的光纤,再经过多级分光,其连接关系难以识别,在发生故障时,仅仅依靠光路导通测试或网管进行终端故障排查和后续处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智能ODN的提出,能够在不改变ODN无源网络特性的前提下,通过OLT(光线路终端)与ONU之间信息全面管控,为网络增加一定的智能特性,从而实现光纤连接的识别和管理、端口状态收集、端口查找、物理地址寻址等功能。智能ODN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前面提到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将ONU设备前端涉及的主干光缆、光交接箱、分光器、分光子网络、设备编码、OLT端口、业务VLAN、IP等信息完整的导入数据库,并生成逐级的逻辑关系,加快故障ONU的信息查询。或者利用OLT的AMS网管系统将上述信息在ONU中进行详细的标注。当然,智能ODN主要解决了海量光纤的连接和定位问题,当网络出现光纤损坏、ONU故障、底层电路交换网络等故障时,可通过局内OLT网管进行初级判定。但在ONU无法监测自身状况并向OLT发送报告时,则需要依靠外部测试手段进行测试,一般采用光功率计和OTDR(光时域反射仪)混合使用的方案对光纤线路进行诊断。应注意的是在使用外接OTDR时需要中断网络连接,即使是小的故障排查,也需要中断工作。因此,对于一个ONU诊断应采取节点逐级测试的方法,而ONU大面积掉线,可采取从OLT和ONU的双向测试,实现故障的精确定位。除了前面提出的几点以外,提高FTTH运营管理工作还应提升各级运营人员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最重要的是从岗位维护人员到真正的综合型技术人员发展,知识和技能都要提升,以适应FTTH业务从传统电话向互联网IP技术的应用。
三、结语
(1)不断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有利于地开创新的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以及他们工作中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更有利于人们不断地创新医疗保健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以及人们日常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将无线通信从固定方式发展为新型的移动方式,从而更进一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2)国家不断地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则进一步有利于我国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造福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我国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
1.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1)就当前世界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希望在我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信息化,但仍需要人们不断开创新通信信息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
(2)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之一的三大通信网络运营已基本都做好了3G网络部署及其相关业务的发展规划,并且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实现3G通信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工作、实现通信网络管理的新型化,创建通信网络管理的新型管理体系。
2.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措施
(1)要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首先必须实现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高素质的实现,可以使相关的部门制定出一个大致的培训计划对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技巧。可以让培训管理人员就会召集他们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计划的评估,然后再根据之前的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内容的相关调整。最后再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最有效的人员场地落实培训的各项检查,最后进行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培训。
(2)丢弃原有的落后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方式和方法,开创新型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方式和方法,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组织机构两方面对现代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企业组织的运营进行管理,从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现代通信管理体系。
(3)要合理的管理现代通信技术运营体系,探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则无疑是现代通信技术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建设IT基础设施,对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精准的运营管理模式,从而创建更好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1.1“农超对接”参与者博弈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存在违约的可能性。除去一些不可抗力而导致的不遵守约定现象的发生,例如自然条件突然改变等,合作双方的违约大多属于主观上的不遵守合约。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或在某些方面不按事先约定的情况完成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供货时间、供货数量和供货质量方面。在供货时间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方不能在合约限定的时间内出售质量达标的农产品,使得超市货源短缺;在供货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应方不能按合同规定提供给超市所需数量的农产品,影响超市的销售利润;在供货质量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未能按合约中规定的管理方法生产农产品,使得最终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合约的规定。同时超市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经营或者其他影响超市经营利润的原因而出现违约情况,主要体现在拖延采购时间、提高采购质量标准以及拖欠采购货款等,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本文从博弈角度对“农超对接”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超市与农户在订立合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双方之间的合作是不完全信息的;当农产品交易时价格已经确定,此时双方博弈是完全信息的,构成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也就意味着“农超对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对彼此的特点、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都完全掌握,但当事人在选择各自的行动时不清楚另一方采取的行动。假设超市与农户交易农产品的价格为B,农户生产成本为C,超市收益为R,双方违约损失为D。则双方将会根据不同的行动策略获得不一样的收益函数。
1.2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不仅关系到特定产品本身,而且双方交易产品的质量会与超市的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超市在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更希望R-B>O的发生,因为这会给超市带来稳定的利润;但如果超市不履行合同在超市将会发生-∞的损失,这是因为违约将会影响到超市的整体形象品牌和经营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双方将会发生R-B>O。但B与C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一是当B>C时,即双方合同定价高于生产成本时,此时生产者将会根据D与-ω的关系选择是否履约,当D>-∞时,生产者将会选择履约,根据博弈分析无论生产者履约与否超市都会选择履约;二是B<C时,即双方合同约定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超市将会根据生产者采取的行动选择是否履约,当B-C>-D时,生产者会履行约定,根据博弈均衡分析双方都会选择履行约定,当B-C<-D时,超市根据生产者选择的策略空间将会是违约,此时的博弈结果为农户不违约而超市违约。从对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可知,影响双方均衡结果因素主要为B与C之间的关系以及违约金D的大小。从上面分析结果可知,超市与生产者之间保持均衡状态的前提是B-C>O或者违约金D足够大到双方都不敢违约。
2完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合作机制的措施
2.1完善激励机制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激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是对合作关系中的一些促进合作关系的行为给予奖励的行为;负激励是指对合作关系中妨碍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行为,如违约、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不按时间交易等行为。基于此可以增加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合作运行效率。生鲜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健全厂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交易农产品的质量,也能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从而推动超市和生产者共同发展。为了保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完善。第一,加大违约赔偿力度,即增加D。也即意味着如果超市与生产者中的其中一方违约都将会遭受巨大的违约赔偿,许诺合作和背信承诺都会推动合作关系的建立。第二,增加对生产者的支持力度。在“农超对接”供应链中,超市不只是一个合作伙伴,而应该起到对生产者的支持作用。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以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及时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超市处于“农超对接”的主导地位,可以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及特色产品方面对生产者进行指导,以此来稳固双方的合作关系。
2.2完善利润分配机制
在博弈情况下双方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过程确定供应链整体最终利益的分配。生产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因此生产者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超市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引进优质的农产品,吸引消费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生产者与超市之间通过不断讨价还价确定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关系。“农超对接”供应链整体的稳定需要博弈双方对农产品销售价格达成共识,确定双方满意的利益分配,使生产者与超市都可得到应有的收益。
2.3培育共同价值目标
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关联企业长期合作的重要保障,农户和超市要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客户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品质至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来说,品质不仅包括交易的农产品的质量,还包括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效率问题。这就要求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各参与者都要遵守相关标准,保证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此来促进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1.部门人员主动工作意识不强
岗位职责不清晰,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敢于担责的意识不强,在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够,对运行、维护的指导不够。
2.工作没有形成闭环,工作计划、执行、监督、考核、整改等五个方面执行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维护部、发电部定期工作没有核查到位,重复缺陷抓的不严,煤场掺配掺烧缺乏有效监管等方面。返工工作较多。
3.部门人员普遍缺乏经营意识。
专业专工对电力市场形势缺乏认识,对检修技改等工作安排缺乏统筹,项目投入、产出、费用出处等不够关心。工作瞻前顾后,不敢拍板,往往造成进度缓慢,更加起不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整改措施
以节能降耗为中心,以耗差分析为抓手,以安全指标为约束,始终把降低机组能耗、提升机组效率作为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上狠抓闭环,在运行管理上精益求精,在技术管理上精雕细刻,指标包干到人,严格绩效考核,全力完成各项责任制目标。具体工作包含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
随着脱硝项目的投产临近,对BOT项目的管理任务将更加严峻,我们将按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技术管理和减排核查,确保生产安全和形象安全。同时,我们还将从员工安全素质培养和配合做好安全监察工作两方面着手,将安全管理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入管理。
2.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是保障企业稳产创效的先决条件,将从制度、责任、维护、效能四个方面入手。借鉴邹县电厂“实事求是、尊重技术、责任心强、雷厉风行”的十六字方针,树立设备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精细化设备管理与考评体系;强化技术监督,将技术监督相关工作及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各个岗位,依靠绩效激励机制,使设备运行状况真正成为员工关心、上心的事儿;细化设备保养,加强巡检频次,丰富监测手段,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并将其纳入生产一线班组建设和业绩考核;建立设备运行状况评价机制,重点加强重复缺陷统计、考核、治理,不断减轻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重复工作量,解放劳动力。在做好收益预测的前提下,组织规模性技术公关和改造,提升其设备运行效能。抓实技能培训工作。目前维护部大部分正式员工实操能力欠缺,大部分忙碌于办票、领料等事务性工作,检修工作主要依赖于外聘检修工。一来造成了企业开支增大,二是由于外聘人员的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针对这种局面,一是对全厂设备主人进行全面梳理,要求以我厂正式员工为主,提高责任意识。二是会同安监、物料等部门加强监管,要求物资库房领料以外聘员工为主,现场消缺时设备主人必须在场,并亲自干活。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发挥外聘高级工的特长,通过言传身教、现场讲课等形式提高维护人员的技能。
3.加强运行管理
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调动和发挥运行人员的积极性。我部门打算通过到邹县电厂调研学习,通过接班、巡检、监盘、操作、交班五个工作模块和缺陷管理、工作票、操作票、异常处理、值班记录五个后台模块的完善建设,力争通过数据共享,实施监督,做好“引导、纠偏、评价”工作。加强运行对标管理,以集团公司标杆为目标,科学下达月度经济运行指标,通过小指标的精益管理,精心操作调整,来促进大指标的不断优化。加强运行班组长管理,长期以来,运行值长定位过低,在完成当值调度工作之余,很少参与班组建设管理,部门管理,对运行方式和缺陷处理也缺乏关注和意见建议。今后,我部将指导发电部加强对运行值长的考察考核力度,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共同做好运行方式管理、指标管理及缺陷管理等迫在眉睫的工作。
4.抓好技术监督管理
技术监督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设计所有的技术专业,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厂的技术监督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对生产管理的指导性不强,前一阶段发生的尾部烟道飞灰可燃物超标就是很好的证明。今后,我们将务实做好技术监督的组织工作,严格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技术责任,不断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一是把技术监督项目、指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作为监督管理的最基础工作,杜绝因为个人经济利益而掩盖问题,不报告或晚报告设备存在的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提倡和鼓励生产技术人员自行“揭短”,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抓好技术监督分析,找出设备状态变化规律,找出薄弱环节,想办法解决或重点监控,要未雨绸缪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三是加强专业协调配合,由于涉及专业较多,设备、系统也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加强协调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抓住技术监督的主要环节,抓住影响安全和指标的主要环节,提高设备经济健康水平。四是注重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当然前提是做好收益测算。
5.加强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不仅仅是安全监察部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来只有我们才掌握准确、适时的可靠性支持信息,特别是设备、系统的故障原因。二来可靠性信息汇总后将更加科学地指导生产部门的工作。两方面都要促进。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对机组检修中的重大非标项目、检修施工的组织管理,大小修前的招投标、备品、材料和劳力调配准备,较大技改项目的质量、进度控制等关键环节要从优化检修计划安排和改革工艺工序入手,以减少不可用小时,提高可用率;对“四管”泄露应当作为重点项目中的重点来控制,以减少非计划停运次数和停运小时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加强上煤机械维保、加强捞渣机养护、加强掺配掺烧同样可以避免设备因为“吃不饱”或“拉不出”而导致的停运事件。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间公路设施和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公路货运量在整个货运行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以公路货运的机动灵活特性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更显优势。却在公路货运行业内,许多货运公司在组建自己的车队进入货运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运输企业和货运展开货源的竞争,与货主间进行价格、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等成交条件的讨价还价显得无能为力。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创新调整,根据各企业经营的业务项目,在不同的岗位上,构建、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道路。
一、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2009年中国经营公路货物运输企业超过512万家,拥有营运货车642万辆。其中:拥有10辆以上汽车企业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95.16%,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在开拓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业务中需要规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结算,因欠缺足够的周转资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业内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岗位人员配备不齐造成整体性管理团队不健全。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公路货运企业,既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组成团队。目前大多公路货运企业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特别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匮乏现象已到了影响生存问题。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运作不经济,操作风险过大。随着运输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路货运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流程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过大,造成运输服务质量差,因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运行条件
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行业特点造成,但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是每家货运企业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由之道。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推行“单车核算”的保障制度。“单车核算”是指以从事公路运输营运业务的单台车辆的收支和配比综合费用,求取营运利润的核算办法怎么写论文。单台车辆是公路货运责任单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能适应货运市场多变的环境和符合货运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数据资料,是推行责权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内部交易价格与完成货运量任务的双行控制办法。内部交易价格是企业内部交易结算和责任结转所用价格。内部交易价格可作为部门之间合作,作业活动时空协调,经济责任承担的约束标准,更有力地推进责权利管理;同时,促使各责任单位以多种方式完成货运量任务,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价量双行控制管理目标。
(三)执行“谁负责谁承担”的分配方式。调整负担运输产品成本是“业务”,转变为承担责任成本的是“部门或岗位”。为了实现责权利协调统一,调动各环节的责任人的积极性,在整条物流供应链里,做到责任明确,量化细化到不同业务流程和责任单位上与效率,效益,效果挂钩,充分体现“按时空责任分配”。
从管理模式应用角度上说,构建、运行每一种管理模式关键在设定运行必备条件和选用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开展执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业务或岗位环境下,企业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一)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发生的费用支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建立成本中心,把发生收入全额上交,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在创新调整资源思维下,由于公路货运企业供给固定成本高,设施和设备专用性强,不同运输产品之间有独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运输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只能适应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当公路运输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和高附加值货物的比重不断增长时, 企业必然选择零担公路货运业务来满足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运输产品,建立一套对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运输产品适合的一站式完整的运输单证,流程,解决一次运输过程中要与多方承运者发生转换成本,同时,处理在一定范围内不确定性成本划分标准。除了重视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预测、决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层要求会计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运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加强对运营成本事前预测、决策,及时地调整运价和运营标准成本,适应对零担业务和各种新开发的运输产品管理变动需要。更灵活,更实际应对竞争对手的变化。
(二)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货运行业,许多货运公司都在选择组建自己车队或建造营业网点的发展路向。当它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竞争,除了与其他运输企业开展的争取货源的竞争外,事实上面临着与货主间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成交的竞争,也同时面临与其它的运输方式的竞争、宣传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运输质量的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其实价格是竞争核心,在运输服务方式相似的情况下,运价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运价是货主选择承运者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竞争和运输质量是竞争基础,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保证运输质量水准时,也就是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价格与质量、服务实现有效地平衡,最终运营利润低于投资收益,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扩张发展计划的实现。
在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有效地平衡为出发点,凡建造每个营业网点都作为物流利润中心,让其成为既负责物流收入,又负责物流支出,并负责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一定数量资产的物流责任单位,亦即对物流成本收入的发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该物流利润中心的领导者具有控制物流价格、物流业务和所有相关费用的权力,每个营业网点与货运企业的各操作部门之间提供货源、物流服务,其收入按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物流成本按其实际发生额转移,虽则其收支都是虚构的,但对于物流系统内部的某个部门来说,本来可能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将其确定为一个内部人为利润中心,这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每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意识,也了解物流成本的节约对本部门业绩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改善本部门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对货物运输质量事故所发生的货物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错运以及由于失职、借故刁难、敲诈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归入各物流利润中心承担,通过制定货物运输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对接,杜绝发生重大货运质量事故,严控货运质量事故频率,货损率,货差率;奖励达标的完成运量及时率,实现货物安全优质送达,承托双方都受益,各方经济利益得到维护。
当然,在利用利润中心管理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几个责任中心共同承担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就多负担,受益少就少负担的原则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费用不合理分配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要合理。这是合理评价各物流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促进各单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证。合理制度在内部转移价格,是加强物流系统内部资金、成本、利润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观评价各利润中心的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物流内部结算价格是指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物流的结算价格。一般可分为成本定价和利润定价两大类。成本底价是依据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一般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定价,因为实际成本定价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转移不利成本差异,不利于分清责任。而按标准成本定价可以克服这个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它不符合利润中心要考核效益、评定利润的要求怎么写论文。所谓利润定价法是指各利润中心之间结转物流业务是除成本之外,还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转移价格;另外,也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
(3)除了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和对费用计划标准控制外,公路货运企业还需要衡量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销规模等方面的实际获利情况,主要环节是进行赢利能力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关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处理,把所获利润划分到各运输产品、货源地区、促销渠道、顾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较每个因素对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大小以及其获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物流服务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
(三)公路货运企业以“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
市场是第一位的,客户也是第一位。“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盈利最大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对于一个多环节、多工种的联合作业系统的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来说,需要参与运输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者运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承载器具、站场设置等,通过各种作业环节,将货物这一运输对象,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活动过程。而制造企业的产前产后物流多采用整车运输,公路货运企业对于整车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管理应充分发挥主动发现、创新、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及时了解市场的终端和供应链的始端变化信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配送企业、仓储和加工包装企业、货代以及消费者可用需求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询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最佳流程。
当今的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选网络组织结构,打破单纯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运量—运力平衡”做法。推选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即:“链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担,整车,空运(或铁路)运输方式特点,优势构建零担联运快速干线。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合约,性协作,该模式适合城市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游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游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灵活的综合,以降低社会运营的总成本,最终让需求者成为最终收益者并得到满足为目标,实现相对“运量—运力平衡”结果,让供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存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个性需求变动大,而企业自身资源贫乏之下,企业管理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此,笔者认为,通过创造条件构建稳健性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创新调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取运行运营管理模式,扬长避短,创造合理运营管理环境为公路货运经营服务,适应货运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物流运输管理》王风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2、《物流运输管理》张敏黄中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物流运输实务》王庆功中国物资出版社
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部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增加本身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而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好,才有可能达到运营管理的高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我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阻,而关于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
1.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依据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人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重视度不够,下面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我国企业内部人员原因。许多企业中超过半数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时,只不过是财务部分和项目部门的工作任务,跟企业中其余的部门无关,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运营管理和管理时并不是多方合作,而是单单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这两个部门的合作,而现存这种观念的企业人员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实施好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不单单要依靠财务部门与项目部门之间的合作,还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这样才可以让企业上下一条心,完成企业的运营管理额项目管理。第二,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有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工作,但因为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够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
2.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控制力度不够
上文中提到了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外,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够也是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够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对材料的价格无法进行准确的估算,这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力度不够的重要表现。一般看来,企业中负责采购材料的主要部门是企业中的项目部。而因为企业在之前并没有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确立完善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对策,而且企业中的项目部对材料中的市场价格无法准确估算和进行把握,致使企业发生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偏高,从而增加了材料的成本预算,增加企业成本。第二,我国的许多企业即使有采取适当的成本价格购入材料,但因为材料进入仓库后,没有对进行完善的保存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就可能会出现材料损坏,钢铁腐蚀等现象的发生,而往往这样很可能使材料的重复利用率降低。
3.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日发凸显,其中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这一问题成为了阻碍企业生产发展中重要的障碍点。根据我国大部分企业状况来说,在企业经营成本上,其管理制定体系不够完善,制定内容不够合理。而在一些企业也进行了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管理,而且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进行了制定,但因为加入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属于技术类人员,所以对其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制定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对企业切实可行进行分析,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营成本上,缺乏可控性,使其管理方法无法进行实施。
二、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综上可得,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都面临着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问题,所以,下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加强运营成本以及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1.提高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
第一,应使企业中全部部门中的人员加强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应把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单单看成是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的工作,应把各个部门加在一起协调合作,从而进行有力的管理和合作。第二,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根据在实践操作中的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现况,制定出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健全其机制,采用有用的管理举措,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水平。
2.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控制
首先,作为企业的项目部门来说,应当在购买材料时,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争取能够使用最少的成本购买质量达标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项目的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其次,企业内部的仓库管理部门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做到定期的盘点,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内部所耗用的材料不必要的浪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内部成本价格,促使企业内部整体的运营成本得到更好的提升,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的预算偏高,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无法实现高水平提升的情况发生。
3.健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体系
第一,要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在制定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中,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可行性的分析还要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项目能够实施。第二,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过程中,要对其实施计划的本身给予重视。在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上对合理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实施,把在实际中使用的运营成本和计划中制定的运营成本实施一对一的对照,从而对所出现的运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提高企业的生产。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