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细分市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05-2010年间,中国醋酸乙烯工业飞速发展,产能年均增速达10%;需求年均增速为6.6%。国内醋酸乙烯市场供需格局逐渐由供应不足向供大于求转变,传统生产企业的扩张和煤化工的进入,国内产能增长迅速,截止到2013年,国内醋酸乙烯生产能力为260.5万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醋酸乙烯生产国,其中中国石化产能为80万吨/年,约占国内产能的30.1%。2013年,国内醋酸乙烯产量170.5万吨,同比增加3.3%;装置平均开工率65.5%。2013年,尽管国内供应量有所增加,但仍无法满足下游PVA、EVA等装置生产需求,进口量为29.6万吨,同比增长10.9%。出口由上年的0.8万吨下降到0.3万吨,同比减少62.5%。2013年,我国醋酸乙烯表观消费量为200万吨,同比增加4.4%。1963年采用引进的日本可乐丽电石乙炔法技术,北京东方石油公司有机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醋酸乙烯生产装置(后改为乙烯气相法),随后我国醋酸乙烯的生产稳步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醋酸乙烯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60.5万吨,为世界上最大的醋酸乙烯生产国家。其中采用电石乙炔法的生产能力合计为140.5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53.9%;采用天然气乙炔法的生产能力为5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9.2%;采用乙烯法的生产能力合计为6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3%,采用生物乙醇法的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3.8%。
2消费现状分析
2013年,我国醋酸乙烯表观消费量达到200万吨,同比增长3.2%,主要用于聚醋酸乙烯(PVAc)、聚乙烯醇(P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和一些精细化工产品中间体的生产。聚乙烯醇简称PVA,国外也称PVOH,具有多元醇的典型化学性质,主要用于生产维尼纶、涂料、黏合剂、纤维浆料、纸张处理剂、乳化剂以及建筑材料等。2013年国内PVA总生产能力140万吨/年左右,产量约65万吨,净出口3.7万吨,表观消费量61万吨,消耗醋酸乙烯近120万吨,PVA是目前国内醋酸乙烯下游最大应用领域。聚醋酸乙烯乳液(白乳胶)是一种以水为分散介质进行乳液聚合而得水性环保胶。由于进入白乳胶行业门槛较低,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白乳胶主要占据中低端黏合剂市场,国内生产厂家众多。2013年中国白乳胶产量近80万吨,消耗醋酸乙烯约30万吨,约占国内醋酸乙烯总消费量的15.4%,是醋酸乙烯下游第二大消费领域。VAE乳液是以醋酸乙烯和乙烯单体为基本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共聚而成的。目前国内VAE乳液生产企业有7家,北京东方有机化工厂、台湾大连化工(江苏)工厂和德国瓦克化学(南京)工厂是国内三家最大的生产企业,产能均为12万吨,2013年国内VAE产量达40万吨,消耗醋酸乙烯约18万吨,约占国内醋酸乙烯总消费量的8.8%。EVA树脂是在高压聚乙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材料,是继HDPE、LDPE、LLDPE之后第四大乙烯系列共聚物。2013年国内EVA产量超过30万吨,消耗醋酸乙烯约6.5万吨,约占国内醋酸乙烯总消费量的3.2%。除上述应用领域外,醋酸乙烯代替丙烯酸甲酯还可作为腈纶改性的共聚单体,由于国内腈纶产量一直平稳,这方面消耗非常稳定。
3我国醋酸乙烯进出口分析
尽管近年国内产能过剩凸显,但主要是电石乙炔法制醋酸乙烯量增加明显,且新建装置远离国内华东、华南主要消费区域,又无法铁路运输,同时由于电石乙炔法产品纯度低,水含量和有机杂质含量高,无法满足下游高端产品需求,2013年,全年进口26.7万吨,较上年净增2.9万吨。另外,我国还有少量醋酸乙烯来自朝鲜及日本,但所占比例较低。我国醋酸乙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2013年的这3种方式的进口量达到27.3万吨,约占总进口量的92.2%。我国进口的醋酸乙烯主要用于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产品生产,以上产品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因此一般贸易始终是主要的进口方式。
4我国醋酸乙烯供应预测
今后几年,我国仍有多家企业计划新建或扩建醋酸乙烯生产装置,新增产能仍将主要采用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且大多配套下游聚乙烯醇的生产,新建或者扩建装置主要集中在我国煤炭电石相对丰富的新疆、宁夏、内蒙等地区,且主要是电石乙炔法。
5价格现状分析
资料来源:由《中国经济统计月报》第6期、第9期计算而来。此外,国家宏观调控对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到8月底,已查处“地条钢”生产企业1856家,窝点662个,炼钢、轧钢生产设备2268台(套),淘汰在建落后炼钢能力1286万吨、落后炼铁能力1310万吨。(二)钢材需求继续旺盛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所消费的钢材占我国钢材消费总量的80%左右。三季度,房地产、船舶、内燃机、机床、电动工具,拖拉机、发电设备和家电等加工制造业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钢材需求依然强劲(见表1)。表1三季度主要耗钢工业的生产情况资料来源:由《中国经济统计月报》第6期、第9期计算而来。(三)国内钢材产量增速回升,但有些因素影响着市场供给1.钢材产量增幅开始回升,品种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第三季度,国内钢材产量为7615.4万吨,1~9月份钢材累计产量达到了21367.97万吨,同比增长25.5%,比2003年全年增幅高出6.1个百分点(见图2)。图22004年1~9月钢材产量同比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统计月报》第1-9期。钢材板带比(板带比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板材和带材的产量在钢材总产量中的比例,它是衡量钢材品种结构优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在三季度有所回升,钢材产品结构较2003年有所改善,但品种结构矛盾依然突出(见图3)。6月份,我国钢材板带比为32.2%,从7月份开始上升,8月份钢材的板带比达到34.5%。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的产品结构明显优于2003年的产品结构。但整体上看,从2004年年初到9月底,只有1月份钢材的板带比是36.4%,其他月份都低于35%,与发达国家的钢材产品结构存在很大的差距。图32004年与2003年钢材板带比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统计月报》第1~8期。从产业集中度方面看,重点统计单位(指规模比较大、中国钢铁工业重点监控的钢铁企业。)的钢材产量在三季度呈下降趋势(见图4)。这说明小型钢铁厂钢材产量增长幅度要快于大型钢铁厂产量增长速度,钢材产业的集中度在降低。造成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是随着钢材价格上升,一些原被关闭小型钢厂又开始生产;二是竣工小型钢铁厂开始投入运营。图4重点统计单位钢材产量占全国钢材产量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统计月报》第1-9期。2.电力紧缺致使某些钢厂的产能难以发挥2004年三季度是我国用电高峰期,电力紧缺的矛盾较往年更为严重,在国家加强用电侧管理的情况下,有些钢铁企业被停产和限产,限制了钢材产量的发挥。3.运输瓶颈较往年更为突出,客观上制约了钢材的区域间流通。在7、8月份,铁路系统90%的运力用于保证煤炭、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钢材运输则很难保证,企业不得不借助公路运输实现流通,但公路整治超载致使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例如,铁路运输费用为0.07元/吨公里,而公路运输费用为0.6元/吨公里,也就是说,公路运输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近8倍。交通运输紧张除了大幅度增加成品流通成本外,还提高了钢材企业原料采购成本。上述原因致使钢材经销商向钢厂的订货迟迟不能发运,导致一些地区的市场供应量下降。4.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上升导致钢材进口持续下降,出口稳步增长,国内供给相对减少
自年初以来,国际钢材价格一直保持上涨势头,而且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价格指数屡创新高(见图5)。国际钢材价格指数在2004年年初是105.9点,到9月底上升到158.1点,上升了49.3%。图5国际钢材市场价格指数的走势
资料来源:/随着国际钢材价格的上涨,我国钢材进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进口持续下降、出口稳步增长。1月份钢材进口量为325.2万吨,但到8月份钢材进口量下降到185.7万吨,下降了42.9%;同期出口由58.2万吨增长到140.2万吨,增长了140.9%(见图6)。图62004年1~9月钢材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统计月报》第1~9期。图72004年1~8月进口和出口钢材中型线材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统计月报》第1~9期。如果对我国进出口钢材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进出口钢材在产品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进口钢材主要以板材和带材为主,而出口主要以线材和型材为主(见图7)。板材和带材所要求的工艺水平、技术装备远高于线材和型材,附加价值也比较高。进口钢材和出口钢材在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反映出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四)钢材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不同品种价格走势不同在国内、国际市场供求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三季度的钢材价格延续了6月中旬以来上涨的态势。到9月底,钢材综合价格达到每吨4999元,比6月中旬上涨了11.3%,基本上回到4月下旬的最高水平(见图8)。与2002年12月~2004年4月的涨价相比,本轮钢材价格上涨走势相对比较平缓。例如,钢材综合价格在1月上旬为每吨4405元,到4月上旬价格为每吨5021元,在三个月内价格上升了每吨516元,而从6月中旬到9月下旬,钢材价格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由每吨4491元上涨到每吨4992元,上涨了每吨501元。又如,2.75~3mm厚的热轧卷板从1月初到3月初的两个月内,价格由每吨3818元上涨到每吨4516元,每吨上涨了698元。而从6月中旬到9月下旬的三个半月内,热轧卷板由每吨3901元上涨到每吨4594元,每吨上涨了693元。不同品种钢材价格走势不同,其中,线材的价格上升到9月初开始呈现出回落趋势,而其他品种钢材价格则一直保持上升的走势。例如,Φ6.5盘条9月上旬价格是每吨3731元,9月下旬是每吨3690元,价格下降了1.1%。0.5mm的冷轧薄板、0.5mm的镀锌板在9月下旬价格分别为每吨6054元和6378元,比6月中旬分别上涨了13.2%和5.4%。图81~9月钢材价格走势二、四季度钢材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将在高位上波动(一)四季度钢材市场供求将基本平衡2004年以来,我国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前两个季度GDP增长率为9.7%,前三个季度GDP增长率为9.5%。从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可以预计,2004年的经济增长不会低于9%。我国经济增长必将导致对钢材的大量需求,按照钢材消费强度(用来衡量钢材需求量与GDP关系的指标是钢材消费强度,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市场经济研究所《2004年一季度中国钢材市场形势分析报告》。我们对钢材消费强度系数修正为0.225,GDP增长按9.3%计算。)计算,预计2004年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3.05亿吨。前三季度表观消费量已经达到了2.29亿吨(表观消费量=产量+进口出口。前三季度产量为2.14亿吨,进口累计0.24亿吨,出口累计0.086亿吨。),因此,四季度钢材需求量预计为0.76亿吨。2003年以来,钢材产量只有在2004年4月、5月环比出现了负增长,这主要因为,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钢铁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下降而造成的。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明朗化后,钢材的环比产量又开始增加。即使以9月份的产量来预测四季度钢材的产量,四季度钢材产量也将达到0.79亿吨。从钢材的进出口方面看,虽然目前我国钢材进口持续减少,出口在持续增加,但是钢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局面在第四季度不会发生改变。不过,四季度钢材净进口量预计只是维持在1百万吨左右。因此总体上看,四季度钢材供给将达到0.8亿吨,略大于需求,在这种供给和需求差别很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供给和需求基本上平衡。(二)煤、矿、运“瓶颈”短期内不会缓解,钢材生产成本总体上仍将增加一是煤炭虽然供需基本平衡,但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与2003年9月份相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2004年9月份上涨20.5%,较8月份涨幅增加了1.9个百分点。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20.4%。随着冬季的到来,取暖用煤需求增加,煤炭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位。二是运输成本上升将会影响到钢材的生产成本。全国交通运输仍然全面趋紧,南北方向的运力尤为吃紧。突出表现为“车皮难搞,汽车难跑”:一方面铁路运输难找车皮,由于计划运力目前主要保证电煤等重要货物的运输,其他货物运输现有车皮量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公路运输成本由于燃料油价格上升而大幅上涨,运力开始下降。三是铁矿石、铁精矿粉、废钢等炉料价格上涨的势头难以得到遏制。由于国际市场对炉料需求旺盛,短缺的状况近期内难以缓解,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国际、国内炉料价格仍维持在较高价位。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钢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将继续处于上升趋势。(三)世界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对钢材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尽管世界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态势不会发生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29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4、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和4.3%,而该组织今年4月份的估计分别为4.6%和4.4%。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将会增加,制造业将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对钢材需求仍将保持高增长的趋势。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竞争压力的逐步增大,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营销模式作为企业产品销售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将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市场营销模式由商品生产企业和各级经销商组成,市场营销模式将对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销售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销售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市场营销作为企业改善产品销售,实现利润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市场营销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驱利避害,发挥优势。市场营销模式根据角度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包括:
1.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
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都是常见的市场营销模式。消费者导向模式是指通过辨认现在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和欲望,衡量其大小,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目标市场,并决定服务于该目标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即"4P"的营销组合。竞争导向营销模式指的是通过对竞争对手及自身优、缺点的分析、制定和实施在竞争中取胜的各种策略。其理论依据是把市场竞争看成一种"零和游戏",即竞争对手多占领一个市场分额,自己就得相应减少一个市场份额,因此要把竞争对手看成是"敌人",运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手。关系导向营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和保持与顾客、供应商、主观部门、竞争对手等的和谐关系来进行营销活动,其理论依据在于买卖双方的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双方的密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实践证明维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因此关系导向模式强调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消费者导向模式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营销模式选择,企业采用"4P"营销,进行大规模营销活动,利用低廉的价格或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竞争实力,通过传媒宣传品牌形象并最终赢得胜利。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实力企业运用竞争导向模式赢得了成功,竞争导向模式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关系导向模式在我国企业的营业实践中得到了重视,成为企业提高关系质量、培养顾客忠诚感,提高顾客光顾频率的有效手段。消费者导向模式、竞争导向模式和关系导向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改善经营与管理,改善销售的重要举措。
2.品牌营销模式、定位营销模式、通路营销模式、商品促销模式
品牌营销模式是当前应用较多的一种产品销售模式,以洗涤用品市场为例,各公司在品牌运作上主要采取品牌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家族化战略,如宝洁公司成为品牌多元化战略最著名的代表。在洗发产品上,宝洁公司就拥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和润妍五个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拥有舒肤佳和玉兰油两个品牌。宝洁公司依靠其强大的品牌推广能力,将其旗下的不同品牌全部塑造成知名品牌。在沐浴用品上,如舒肤佳、西亚斯等,品牌家族化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定位营销模式是指在产品定位上,必须坚持创新,应该根据竞争对手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开发有特色的产品,并结合企业文化特征和消费心理提出新的产品概念,进行定位营销。消费者对于商品普遍存在着求变求新的消费心理,同样以洗涤用品为例,各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洗涤用品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评价指标繁多,人们可以从香味、对头发和皮肤的护理、柔顺等十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只有不断开发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产品内在质量的基础上,还必须提炼具有个性的产品概念,使其核心功能和功能都能充分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路营销模式是指在渠道建设上,集中力量、通过与经销商的强力合作或直接控制终端市场,迅速形成区域市场的相对优势,伺机扩张,推广产品。根据当前的一些营销习惯,企业往往通过两种形式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如直销,即企业通过建立专卖店等形式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如雅芳化妆品、格力空调及其他的一些服装类商品;分销,企业将产品通过经销商、商等一级一级的送到消费者面前,如海尔电器通过众多的销售商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直销由于可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便于厂家更好地了解产品及消费者的需求,因而目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直销,缩短流通环节,对生产企业来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终端营销模式
终端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自产生以来就收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终端营销就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营销。终端营销是直接以顾客为对象,实施各种营销活动,以追求合理、最大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终端营销的优势在于:(1)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处于终端的营销人员都对其产品有着甚为详尽的了解,当消费者缺乏必要的产品知识并要求了解时,他们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自身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2)可以为产品品牌进行最有效的宣传,并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3)可以直接、有效、迅速地反馈产品信息。由于终端营销人员都是由企业直接派出,受企业直接领导的,所以他们能最直接、最清晰地收到由市场反馈的产品信息,并能迅速地向企业决策部门反映;(4)可以敏锐地把握市场导向,掌握顾客需求的变化。俗话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谁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尽先机。(5)可以最大范围地提供顾客让渡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当前由于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从单一产品质量竞争向全面产品服务竞争转化。在当前企业通过终端营销,提供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市场营销,相对与促销和销售来说,实现了一大进步,他比促销更富有灵活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比简单的销售更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通过改善营销模式,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上应坚持以下的原则: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企业的宗旨决定了它只能以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经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营销的载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销售;要敢于打破传统,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模式的选择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商品销售的变化和企业产品定位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炎坤.《中国轿车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现代商业》,2007,2.
[2]李建立,韩进军.《洗涤品中国市场营销模式分析》,载《经济世界,》200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但它毕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必然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所以市场经济中影响公平的各种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会发挥作用。
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运作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百姓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造成较为普遍的不公平感。由于传统体制及信用观念的惯性作用,不少国有、集体企业仍把从银行借款及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当做“国家资金”使用,政府部门仍然热衷于干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而且都不愿或不必对借贷资金的偿还承担严肃的责任。这时市场的发展对平等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作重要讲话时,把平等提得很高,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公平的位置。他说:“要在继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市场经济如果谈不到平等经济活动就无法健康发展。
二、制约市场经济平等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样存在,并会导致分配上的差距。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同样是无情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者,由于资金、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其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的状况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所得利润、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都不可能相同,有时差距还十分巨大。
2.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竞争机会平等的机制,真正做到竞争活动的参与、竞争规则的公正、竞争过程的透明、竞争结果的有效。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同企业在市场中法律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不一样。我国目前的企业立法首先有涉外、国内之分,其次有不同所有制之别。与此相配合,则是在人、财、物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和产、供、销安排的待遇上的区别对待。从而造就不同等级企业在竞争起点,待遇和机会上的不平等。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建立平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艰巨。
3.政府部门过多强调行政管理,滋生了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滥用。行政权力的随意干涉,造成了部门、行业分割和地区封锁。各部门、各行业唯我独尊,利用权力资源对市场实行封锁和垄断,剥夺了非本部门、本行业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制造了本部门、本行业经营者与非本部门、本行业经营者经济条件的不相同,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1]
三、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公平竞争的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市场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独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它必然要求市场竞争的前提、过程和结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平等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大变革时代,应当摒弃传统的狭隘平等观念,树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观点,即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如果要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交换者的平等地位,交换行为的意志自由,以及交换的等价性[2],使全社会造成一种普遍的机会平等的气氛。具体说来,理解下面几点是特别重要的1.从市场经济的前提来看,当资源参与市场的分配,那么谁占有的资源越多,所获分配也必然越多,从而与他人形成一定的差距。如不同地区拥有的不同自然资源、政策资源,不同分工形成的不同的智力资源、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不同的机会资源、企业主与雇工拥有的不同的资本资源等等,参与分配时得都会形成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要解决不同市场主体所占有资源的不同会导致分配结果的差距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最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变成了法律。”[3]环境公平是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条件,是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保证。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所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4]
3.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改革的方式进行的。这就是说,它不是在政权发生更迭的条件下急速地进行,而是在原有的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实现。政府通过制定法令、制度、标准等形式确保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秩序,确保市场交易的效率与公正性。但转型时期的政府既必须保持相当大的权力,又必须高度重视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改革或假借改革之名谋取私利的行为。[5]避免指政府部门始终以“超人”自居。强调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政府职能转换,政府部门是为企业和全体公民服务的“仆人”并非无它经济就无法运转。打击在“放开搞活”幌子下行政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大肆“寻租”等问题。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规则统一、待遇相同、机会均等,使经济运行规则和政府的管理行为真正规范化。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它是由物质方面向精神文化乃至伦理道德层面扩展的社会状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必须相互适应,两者的关系犹如自行车中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平等政府法律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法律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方式。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前提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平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主体的重新架构[J],刘继峰,当代法学,19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但审计服务还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审计服务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审计报告,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双方关系明确而单一,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
二、独立审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政府作为最大的审计信息需求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最早的是1980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它报告;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有关监管政策和上市规则中都将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等。
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进行了脱钩改制,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开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发达完善,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没有委托人的契约人。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对企业来讲,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因为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变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相反,若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可能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业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这部分需求者(其实是管理当局)迫于无奈,为了应付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接受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需求及审计产品质量的高低却与其无关;管理当局关注的是审计费用,往往根据审计价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选择供给方,且质量对需求的弹性小于价格对需求的弹性。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IPO市场,还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对高独立性产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环境。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由于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本结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权,社会公众股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其利益没有制度保障,管理当局很难有自愿聘请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既是被审客户又是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掌握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主动权,这种被扭曲了的审计关系造成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饰报表的现象,公司管理当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会公众了解,因此管理当局存在着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另外,管理当局拥有聘任和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同时还是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因此审计合谋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
(三)社会公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是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更关注审计的质量,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广大的社会公众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相关者们虽然并不承担审计费用,但为了转嫁或降低自身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往往会对审计质量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债权人为保证所贷出款项的安全收回,必须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准确把握。而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独立鉴证,能够最好地满足债权人的这一需求。但从我国的股权结构中可以发现,个人股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的比例还不到30%。股东的股权一般都比较少,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远,基本上没有个人成为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行为,只能成为“搭便车”者。这部分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没有投票权和表决权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换手率。据统计,我国的换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虑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我国的换手率将达到700%-1000%,是美国67%的15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投资股票时是做短线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当作赌场,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谈不上对上公司的信息进行监督。现实中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由于这一部分人为数众多,各自独立地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机构(如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等)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并代为约束和评判审计服务的质量。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审计市场中,应尽可能保证审计服务需求者与其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三、独立审计市场强化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并直接创造或间接调节审计供给。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市场化的效率,但这种行政干预下的市场,缺乏对独立审计的自发需求,审计供求主体之间缺乏正常的供需关系,低价竞争大量存在,审计市场难以正常的成长。近年来虽然审计市场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审计供求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护股东权益,倡导股东积极主义”,即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应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审计中应该保持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聘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东大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当局掌握了聘请主审事务所的所有权力,管理当局有权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工作条件和审计收费水平,在不满意时还能以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鉴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过小,董事会和监事会所起的制衡作用就显得太弱,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管理层谈判时力量单薄。建议在上市公司中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以减轻客户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由于几乎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和监事会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机制才真正是外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各方面的完善。客户是否真正需要独立性高的事务所,取决于管理当局有无向所有股东提供可信财务信息的动机。我国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管理当局很少有动机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而是聘请“独立性低”、“容易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其目的。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几乎都是控股的大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不同。这些股票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使其财富最大化;正因为不能流通几乎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然而社会公众股股东具有需要高独立性、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强烈动机。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扩大社会公众持股份额,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特征,这是奠定形成有效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也是最终可以使公司股东中的众多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包括对独立审计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使股权(产权)真正流动起来的方法。正是由于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与参与,才使“高独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场所需的产权基础得以确立,自愿需求高质量的审计市场才能够被培育起来。
(四)积极引导普通投资者,提高素质提高普通投资者的素质,培养其投资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积极扶持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如养老金基金、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有能力也有激励去关心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治理状况,如有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并派人员参加股东大会等;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同时让境外法人股减持,实现境外股全流通;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成为真正的投资场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关键词:股指期货股票市场积极影响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是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成交时约定好的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其具有保证金交易、引入做空机制、以现金进行结算、每日无负债结算等特点,具有套利、风险回避、资产配置、套期保值、投机、价格发现等功能。1982年诞生于美国的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在其发展历程中,股指期货展现了极大地活力。截止2006年末,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推出股指期货,2006年9月8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10月30日,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启动,拉开了我国第一只股指期货品种上市的序幕。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效地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与国际股市相比仍是新兴不成熟的市场,股价的涨跌不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我国股市价格受政策性、经济形势和舆论面的影响比较大。股指波动剧烈,系统风险较大。这种风险难以通过分散投资加以回避,若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股价大跌,整个系统出现风险。尤其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市场建设初期,股市不仅面临非流通股解禁规模的不断扩大,再融资和新股扩容的不断加快、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大潮汹涌,还得应对在市场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过程中,各项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短期市场冲击。此时股指期货具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将使投资者能够有效地防范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实现市场心理预期的稳定,并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的平稳过度。对于入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由于以往我国股票市场功能单一,没有卖空机制,这些机构资金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被套,由于资金大很难退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使投资者通过有效进行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规避股市系统风险,实现保值与增值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既可为一级市场股票承销包销股票提供风险回避的工具,又可为二级市场广大投资者对冲风险,确保投资收益。2.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稳定股市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因为股指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市场透明度非常高。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提前的消化,减少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投资机会。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社会关系和信息资源、高超的专业技术,充当了股票的“价格制造者”和庄家。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由于在自有资金规模、融资渠道、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多种限制,自然充当股票的“价格接受者”,在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他们明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能够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股票价格指数本身就是大量有代表性的股票的组合,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市场操纵的行为
同时,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股票市场和投机行为找到了一个释放口,能够把股票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期货市场上来,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出股指期货,其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锁定其持股成本,回避股价下跌的风险,从而可以不用过分关注股市行情,以收取股息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动作。同时,也可以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政府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和干预,就可以间接控制资本的流量和流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率。
3.完善股票市场功能与体系,增强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发行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股发行及顺利上市。开发股票指数期货为承销商提供了回避风险的工具,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期指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新股发行试向上网价发行的转变,改变现在计划方式;另一方面可避免二级市场低迷给承销商带来的巨大风险,保证新股的发行与顺利上市。
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也需要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来推动。一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要看他的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还要看他在交易品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成就。没有股指期货交易的证券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善的证券期货市场,国际资本更注重的是回避风险,若无股指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中国股市要真正与国际接轨便是一句空话。许多新兴市场化国家为了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证期货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纷纷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它们不但开设以本国股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还开设以别国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如果我国错失良不推出自己的股指期货,国外率先推出的以我国股指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参考文献:
[1]刘玉生杨继: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马克思指出:“凡是有地租存在的地方,都有级差地租,而且这种级差地租都遵循着农业级差地租相同的规律。”这里所讲的规律是指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形式。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也是土地等级的不同。这种等级表现在位置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是否方便,配套设施是否齐全等[25]。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也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比如,在住房开发建设中,一些较好的地段被某个房地产公司开发经营后,其他的房地产商就不可能介入,只好着手开发稍远稍差一些的地段。城市级差地租的形式也可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指城市内部地段的土地里,由于市场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级差地租II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或企业在同一地块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26]。例如,咸阳以东与西安交接处,在2000年以前还比较冷清,后来国家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多方面追加投资和改善环境,经过四五年的建设,咸阳东南大学城地区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商业逐渐繁荣,即人们通俗所说的这个地段的土地升值,实际上是指这个地区土地的级差地租II大大增加了。位置对城市级差地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使用位置便利的建筑地段,比如靠近销售市场,或者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或者是处于经济文化中心,市场容量大,特别是获得信息等特种资源的费用较低而且容易,因此这些企业能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提高利润率,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另外,这个中心是特指城市功能中心,而并非一定是地理位置中心。
2.2供求理论
房地产供求变化是房地产运行的主要形式,而房地产市场供求之间的对立关系及相互制约关系,又是可以通过房地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及时空关系表现出来[27]。
(1)房地产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房地产数量供求之间的变化,它是供求对立运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2)房地产供求的结构关系,主要是各类质量、品种不同的房地产商品供求数量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3)房地产供求的时空关系,一是指时间限制,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供给一定数量的房地产商品;由于房地产可供消费的时间较长,因而房地产的需求只能是一定时间内的需求。二是指空间限制,由于房地产供求受自然地理、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因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8供求理论是房地产市场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涨落,反过来又刺激和抑制供给与需求。供求关系的变动与价格、竞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以实现房地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8]。市场的供求状况,影响产品的均衡价格,图2-1表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其X轴代表产品的数量,其Y轴代表产品的价格,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供给曲线,两条曲线的交汇点所对应的价格P即为均衡价格。土地的供求是决定房地产市场供求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的供给是基本恒定的,表现为图2-2就是供给曲线SS为一垂直X轴的直线,而需求曲线则是一条曲线,并且可以上下移动。因此我们说土地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土地价格如图2-2所示。在一个城市和地区内,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曲线DD可以向上平移到D1D1,其结果造成土地价格的总体上升。但是由于各种土地的用途可以改变,可以相互转换,如工业用地可以转为商业用地等,因此,就某种用途的土地来说,供给也是可以变化的。另外,由于政府管制和垄断,土地的供给总量也是有弹性的。如果土地供给量增加即为XY图2-1供求与均衡价格DDSSOPMYSSD1D1DDOX图2-2土地供求9S2S2,则价格降低;如果土地供应量减少即为S1S1,则价格升高。如图2-3所示。
2.3价格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地价理论的基础是: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生产要素对产品及其价值所作的贡献的报酬或认为地租是一种“经济赢余”,是产品价格同工资、利息等生产费用之间的余额。而由于地租与地价一样,其存在的基础是土地的效用,即具有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地租越来越被认为是地价的基础。而地价最终还是决定于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又如“影子价格”理论认为,地价是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预测价格”。它是从土地有限性出发,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求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可得到的最大经济效益。这种方法主要是分析土地的机会成本,选择最大效益的机会成本来确定土地价格。它一方面反映土地的劳动消耗,另一方面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在马克思的地价理论中,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具体地说,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使用价值,土地能为人类永续提品和服务。在土地所有权垄断的条件下,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正是因为有地租,才会产生土地价格。这里所说的土地价格的实质就是按一定利率还原的地租,用公式表示为:地价=地租/利率。这里的地租是广义的地租,即包括真正的地租(为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货币额)、土地资本折旧和利息等部分在内的租金。因此,马克思的地价理论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论为基础,同时又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29]。房地产商品的价值是价格形式的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若价格高于价值,投资者就会向房地产业增加投资或有新的投资者加入,导致房地产供给增加,形成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此时,价格又会下跌,投资者也相应减少,直至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对消费者来说,由于价格过高,抑制了房地产消费,因而呈现供大于求,从而导致价格下跌,直至供求关系达到平衡[30]。相反,若价格低于价值,投资者就会对房地产业YOXDDSSS1S1S2S2图2-3土地供给弹性价格10减少投资或投资者减少,导致房地产供给减少,形成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这时价格又会上升,投资相应上升,投资者数量相应增加,直至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同时,消费者会增加房地产消费,使房地产需求增大,形成供给小于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升,直至供求关系达到平衡,价格与价值相符。房地产价格是指在房屋建筑,建设用地开发以及经营过程中,凝结在房地产商品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房地产价格的高低,对广大居民的购买力有直接的影响,进而也就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情况。
2.4竞争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房地产交易主体之间势必产生卖者与卖者,买者与买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而对房地产开发经营形成强大的外在压力。竞争机制是房地产供求关系,价格高低,利润高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内在联系,其功能在于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压力,使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31,32]。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方式主要有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基本方式,主要通过价格竞争,迫使生产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降低物质消耗和生产费用,力争在市场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技术,质量,宣传,服务等形式竞争,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排斥其他竞争者。
2.5房地产市场供求预测
房地产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然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房地产市场预测是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调查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及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以满足确定未来房地产市场经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需要。
2.5.1房地产市场预测的必要性
(1)房地产市场预测有利于平衡和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的需要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们生活的需要又由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消费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为此,要使人们对房地产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推算和估计。
(2)房地产市场预测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开发经营计划通过房地产市场预测,可以了解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对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指导企业自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制定科学的计划和开发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房地产市场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而房地产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只有通过房地产市场预测,掌握大量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和数据资料,才能不断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5.2房地产市场预测的种类
房地产市场预测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进行划分:按经济活动的范围分,可分为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按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分,可分为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按预测的性质分,可分为探索性预测和规范性预测;按预测时间长短分,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等。房地产市场预测的内容主要有房地产市场需求预测与房地产销售预测等。本文主要是对房地产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关键词]市场细分新思考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具体细分的过程中,细分变量的选择十分重要,变量选择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细分的失败。
一、市场细分过于单一的表现
在市场细分时,有的企业由于盲目自信、过于乐观而对市场不加细分,或者为了图方便、省事而选择单一的细分变量。
1、没有界定细分市场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高论:“全国各地都是我们企业的市场,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咋听起来很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但这恰恰是企业进行市场选择时常犯的错误:将全部市场看成是自己的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因为消费者需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不进行市场细分将使我们很难确定明确的营销对象,企业也将面临浪费资源、丧失顾客的风险。
2、仅以产品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是企业根据产品的不同种类来寻找自认为适合的目标市场,这是明显的以生产为导向的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会认为所有奶粉的目标市场都是相同的。事实上,由于消费者年龄的差异,他们在购买奶粉时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奶粉一般根据年龄作为主变量来细分市场,如婴儿奶粉、成人奶粉和老年人奶粉。通过这样的细分,每个市场需求的差异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3、仅以地理因素为标准。处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产品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如在美国,东部人对咖啡的味道要求清淡,西部人则喜欢浓郁一些的。因此,地理因素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市场细分标准。实际上,在早期,由于产量有限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只需要也只能以其所在地区的消费者作为目标顾客。现在,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产品同质现象日趋明显,因此仅以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是远远不够的。
4、仅以人口统计因素为标准。人口统计变量比较稳定,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人数、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取得这些资料比较容易,所以常常它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标准。但是,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并不单纯取决于人口统计因素,而是往往要受到其他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以人口统计因素细分市场并不十分可靠。
二、市场细分过于复杂的表现
和第一种情况刚好相反,有的企业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市场细分时,一味强调要采用多种细分变量,殊不知,“物极必反”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风险。
1、错失一些有利的市场机会。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市场如果分割得过细,一方面会造成市场支离破碎,会给企业将来的市场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细分后的子市场过多,也会给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选择失误,企业很容易错失一些很好的营销机会。
2、会造成营销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个同时针对几个相关细分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因为市场的过分细分而影响了其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营销资源的浪费。曾经出现过一家企业的三支销售队伍在同一天上午拜访了同一个客户的事例。因此企业如果把几个细分市场分别作为服务对象,还必须密切注意细分市场在成本、经营和技术上的联系。
3、会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细分时,如果细分过细,随着财务、定价、促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决策的差异化会引起多项额外的成本。
(1)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对原有产品进行外观、功能上的一些修改,通常需要额外的研究开发费用,这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产品修改成本。进行过分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必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于是生产成本比原先就会有所提高。
(2)会引起存货成本的增加。差异产品的存货管理成本一般要比单一产品的存货成本高一些,因为企业必须为之做更多的记录和审核工作。而且为了避免缺货的风险,多种产品的安全库存量之和也将大于单一产品所需的安全库存量。因此过分的市场细分,必然也会使产品的存货成本有所提升。(3)会引起分销成本和促销成本的上升。由于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企业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分销商,这必然会导致渠道费用的提升;实施过分细分策略后,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通常会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这会降低个别媒体的使用频率,同时失去媒体费用的数量折扣优惠。此外,对原有产品进行修改或推出新产品等行为也必将引起促销费用的相对提高。
(4)会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增设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这样也会额外地增加人工成本。企业在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时,也需要额外的市场调研、预测、销售分析、促销、计划工作和销售渠道管理。此外,还必须依据各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定价决策等等,这些决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
由于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会给企业带来较多的风险,所以企业在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时应考虑配合运用市场泛化策略。
三、市场细分新观念——实行市场泛化策略
市场细分理论产生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把市场细分得越细越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销管理者看到过分细分市场必然导致企业总经营成本上升,因而导致总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细分理论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市场泛化”的理论。
1、“市场泛化”的理论。市场泛化是指企业将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不同需求综合起来,或者说将不同的市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市场,并通过推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来满足这个新市场的需要。在当今市场上,市场泛化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组合音响是CD、VCD、卡拉OK等功能的综合,它针对的是那些有多种娱乐需求的细分市场。
2、“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关系。“市场泛化”的理论不是对市场细分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对客户的细分,是在一个大市场上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而市场泛化则是将客户不同的需求综合起来,
形成一个特定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市场泛化也需要一个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只是它进一步看到了不同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并加以综合而已。因此,没有市场细分就没有市场泛化,不懂市场细分就无法进行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是从“分”的角度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而市场泛化则是从“合”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分的,而且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合的。同市场细分一样,市场泛化也是一种发掘机会、开发市场、应对竞争、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结合运用。在结束初步市场细分时,所细分出的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对企业具有同等的吸引力。虽然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子市场只在整个市场上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市场容量,但是,这类市场却往往在一个企业的营销策略中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如果一个企业轻易将这些市场抛掉,不仅会使其所面对的市场变得支离破碎,而且还会破坏整个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连续性。对于这种情况,市场泛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虽然某个市场的市场容量小、吸引力不足,但是如果我们找出这些市场的相似性,将其进行合并,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容量可观的市场了。无论我们采取局部泛化——只合并众多细分市场中的某几个,还是采取完全泛化——合并所有的细分市场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关键就是要找出细分市场间的需求相似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泛化后所形成的新市场不能与其他保留的市场重复,否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细分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勇:《非传统营销》,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6
[关键词]市场细分新思考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具体细分的过程中,细分变量的选择十分重要,变量选择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细分的失败。
一、市场细分过于单一的表现
在市场细分时,有的企业由于盲目自信、过于乐观而对市场不加细分,或者为了图方便、省事而选择单一的细分变量。
1、没有界定细分市场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高论:“全国各地都是我们企业的市场,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咋听起来很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但这恰恰是企业进行市场选择时常犯的错误:将全部市场看成是自己的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因为消费者需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不进行市场细分将使我们很难确定明确的营销对象,企业也将面临浪费资源、丧失顾客的风险。
2、仅以产品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是企业根据产品的不同种类来寻找自认为适合的目标市场,这是明显的以生产为导向的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会认为所有奶粉的目标市场都是相同的。事实上,由于消费者年龄的差异,他们在购买奶粉时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奶粉一般根据年龄作为主变量来细分市场,如婴儿奶粉、成人奶粉和老年人奶粉。通过这样的细分,每个市场需求的差异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3、仅以地理因素为标准。处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产品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如在美国,东部人对咖啡的味道要求清淡,西部人则喜欢浓郁一些的。因此,地理因素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市场细分标准。实际上,在早期,由于产量有限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只需要也只能以其所在地区的消费者作为目标顾客。现在,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产品同质现象日趋明显,因此仅以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是远远不够的。
4、仅以人口统计因素为标准。人口统计变量比较稳定,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人数、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取得这些资料比较容易,所以常常它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标准。但是,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并不单纯取决于人口统计因素,而是往往要受到其他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以人口统计因素细分市场并不十分可靠。
二、市场细分过于复杂的表现
和第一种情况刚好相反,有的企业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市场细分时,一味强调要采用多种细分变量,殊不知,“物极必反”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风险。
1、错失一些有利的市场机会。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市场如果分割得过细,一方面会造成市场支离破碎,会给企业将来的市场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细分后的子市场过多,也会给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选择失误,企业很容易错失一些很好的营销机会。
2、会造成营销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个同时针对几个相关细分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因为市场的过分细分而影响了其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营销资源的浪费。曾经出现过一家企业的三支销售队伍在同一天上午拜访了同一个客户的事例。因此企业如果把几个细分市场分别作为服务对象,还必须密切注意细分市场在成本、经营和技术上的联系。
3、会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细分时,如果细分过细,随着财务、定价、促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决策的差异化会引起多项额外的成本。
(1)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对原有产品进行外观、功能上的一些修改,通常需要额外的研究开发费用,这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产品修改成本。进行过分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必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于是生产成本比原先就会有所提高。
(2)会引起存货成本的增加。差异产品的存货管理成本一般要比单一产品的存货成本高一些,因为企业必须为之做更多的记录和审核工作。而且为了避免缺货的风险,多种产品的安全库存量之和也将大于单一产品所需的安全库存量。因此过分的市场细分,必然也会使产品的存货成本有所提升。(3)会引起分销成本和促销成本的上升。由于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企业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分销商,这必然会导致渠道费用的提升;实施过分细分策略后,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通常会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这会降低个别媒体的使用频率,同时失去媒体费用的数量折扣优惠。此外,对原有产品进行修改或推出新产品等行为也必将引起促销费用的相对提高。
(4)会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增设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这样也会额外地增加人工成本。企业在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时,也需要额外的市场调研、预测、销售分析、促销、计划工作和销售渠道管理。此外,还必须依据各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定价决策等等,这些决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
由于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会给企业带来较多的风险,所以企业在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时应考虑配合运用市场泛化策略。
三、市场细分新观念——实行市场泛化策略
市场细分理论产生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把市场细分得越细越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销管理者看到过分细分市场必然导致企业总经营成本上升,因而导致总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细分理论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市场泛化”的理论。
1、“市场泛化”的理论。市场泛化是指企业将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不同需求综合起来,或者说将不同的市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市场,并通过推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来满足这个新市场的需要。在当今市场上,市场泛化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组合音响是CD、VCD、卡拉OK等功能的综合,它针对的是那些有多种娱乐需求的细分市场。
2、“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关系。“市场泛化”的理论不是对市场细分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对客户的细分,是在一个大市场上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而市场泛化则是将客户不同的需求综合起来,
形成一个特定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市场泛化也需要一个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只是它进一步看到了不同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并加以综合而已。因此,没有市场细分就没有市场泛化,不懂市场细分就无法进行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是从“分”的角度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而市场泛化则是从“合”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分的,而且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合的。同市场细分一样,市场泛化也是一种发掘机会、开发市场、应对竞争、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结合运用。在结束初步市场细分时,所细分出的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对企业具有同等的吸引力。虽然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子市场只在整个市场上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市场容量,但是,这类市场却往往在一个企业的营销策略中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如果一个企业轻易将这些市场抛掉,不仅会使其所面对的市场变得支离破碎,而且还会破坏整个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连续性。对于这种情况,市场泛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虽然某个市场的市场容量小、吸引力不足,但是如果我们找出这些市场的相似性,将其进行合并,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容量可观的市场了。无论我们采取局部泛化——只合并众多细分市场中的某几个,还是采取完全泛化——合并所有的细分市场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关键就是要找出细分市场间的需求相似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泛化后所形成的新市场不能与其他保留的市场重复,否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各细分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勇:《非传统营销》,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6
关键词高校市场营销策略
1前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激烈剧增。由附表可以看出,1998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为360万人,到2004年底,达到了1400万人,是1998年的3.9倍。高校在校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扩大,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若按每年每人近2000元用于消费品支出来计算,就有大约3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消费总量,这无疑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高校市场,我国企业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开发大学生市场上,多是零售或餐饮企业,资金投入量少、经营规模小、营销深度不够、营销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值得探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2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与普通青年相比既具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情感内涵
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对产品的要求与其同龄人一样:赶时髦,追潮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式样以及包装,希望商品能美化环境、树立形象、陶冶情操。由于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其求美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社会青年更含蓄,讲究自然美、朴实美,更注重产品所赋予的文化、情感内涵,看重形式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比如喜之郎水晶之恋果冻,除了本身作为食品的功能外,它还附加了一层情感内涵——“爱情”观念,因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2.2倡导优良服务
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也体现在追求附着于实体上的文化和品味上。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商品的青睐度。因此,企业应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理念,重视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他们留下良好的产品印象,产生今后还想购买的欲望。
2.3消费动机兼有冲动性和理智性
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稳定,消费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同学喜欢集体结伴购物,选购商品时难免受到同伴影响,忽略对商品全面认真的分析比较,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时带有浓厚的感彩,冲动性购买较多。
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首先,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其次,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大、信息的增多,他们选购商品时会考虑得更全面和细致,表现出较成熟的价值取向。比如,以购买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为例,购前不仅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关价格、性能和市场的信息,甚至还会找专家咨询后再决定购买。
2.4消费行为的实用性与前卫性
由于受有限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的不断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下,容易产生与时尚同步甚至超越的心理欲望。因此,大学生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和式样,以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前卫性还体现在消费方式上,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联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方便快捷;同时对网上购物、“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这些新兴消费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纳。
2.5消费结构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消费类型:
(1)学习投资型。平时生活上省吃俭用,但在学习投资上毫不含糊。如买学习资料、订报刊、参加各类英语、考研培训班等。
(2)时尚信息型。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已成为了大学生的“新三样”。
(3)娱乐休闲型。周末选择唱歌、跳舞,假期选择旅游作为主要消费项目,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成为大学生的普遍愿望。
(4)其他消费。几个要好的同学和老乡偶尔聚一聚联络感情,购买礼物送人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项目中的一个部分。
3高校市场的营销策略选择
抓住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企业就可以抓住商机,有的放矢,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开发“高校市场”。
3.1产品策略
企业开拓高校市场,首先必须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掌握其消费需求的变化特点,开发出能够适应高校学生需求的各类产品。
一般来说,品质好、价格适中的新产品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我国企业应面向大学生推出经济实用、功能多样、具有良好性能的产品,以适应大学生求实的心理。同时,基于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年级这些结构性差异,具有多元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及经营特色,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开发出不同类型和档次的产品,争取在款式、包装方面塑造产品的优势和特色,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需求。
我国企业除产品开发外,还要注重服务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在提供一般的同时,提供热情、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和指导,体现对大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搞好产品咨询、信息传递与介绍工作,为其当好参谋,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3.2价格策略
实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一般来说,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是许多大学生购买商品的基本准则。因而,价格中档偏低、薄利多销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当然,对于少数家境富裕的大学生,企业也可以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着重开发他们求新、求异的消费潜力,合理引导,适当增加一些优质优价的产品以满足其需求。
鉴于高校市场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应采取中低档的定价策略,并在产品销售的同时辅以价格折扣、优惠、送礼等促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也可选择差别定价法,对相同类型的系列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群体的需要。
3.3分销策略
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强,购买商品时希望购买方便、节约时间,因此,他们选购一般商品时习惯于就近购买。企业在进行分销渠道设计时,应尽量将销售网点布置在学校附近或校内,减少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这样的话,一方面可降低商品价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便捷地掌握市场动态。可以考虑下面两种分销形式:
(1)零售终端。直接将超市、零售店设在校园附近。根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武汉的大部分高校校园内都设有校园超市,学校附近也有零售商店。这些企业将目标市场直接指向校园,为师生服务,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2)厂家直销。厂家可以考虑在高校直接设立零售网点,当然这依赖于校企之间关系和企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可根据大学生爱热闹、猎奇的心理,通过卖场欢快气氛和文化品味的强化,以增强对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如有可能,众多商家联盟,营造兼有休闲、购物、观赏功能,集吃、穿、用、娱乐等消费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购物一条街”,往往会令大学生流连忘返。
3.4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适当而到位的促销将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我国企业针对高校市场的竞争也会体现在促销的组织上。针对大学生消费者,企业可采用以下几种促销策略:
(1)广告策略。由于受到学校文化娱乐设施的限制,电视广告对大学生的促销作用一般不大,有效的促销手段是利用阅读率比较高的报刊、杂志、校园海报、宣传单等。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消费特点和心理,将广告定位立足于心理诉求,在感情的传递和表达上,力求动之以情、诱之以物,以新颖别致的商品吸引他们。同时,结合广告宣传举办一些推销活动,如派发赠品、现场表演等,帮助缺乏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的大学生们了解商品性能,引发即兴购买。
(2)公共关系。高校市场的公关活动应主要以传递品牌形象、建立品牌忠诚为首要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在高校中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另外,赞助学生活动也是一种较好的公关形式,比如赞助高校各种形式的竞赛、讲座和各类社团活动,既有利于拉近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企业及其产品的宣传,增强产品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
另外,企业可充分利用因特网来本企业产品的各类信息。在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信息的和传播,结合网上购物,促进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开展“无纸化”促销。
总之,我国高校培养着未来的消费者,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市场。因此,着眼于这个市场的我国企业,应该深入调查、详细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大学生的品位、价值取向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搞好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围绕既定的品牌形象,不断创新服务,制定灵活、务实、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开拓“高校市场”这块热土,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万春.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宋晓辛.我国大学生市场营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快速的成长和市场的变革推动了对国外投资和先进技术的需求的增加,以帮助中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其能源需求。工业部门是进行节能投资的一个特别有前途的领域,因为许多企业使用的设备和工艺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旧设备和工艺。新的建筑和设备对节能技术也是需要的。在中国做生意的障碍是很大的,但只要一个公司建立一个长期的业务发展战略,障碍是可以克服的。有兴趣的公司可对这些投资机会进行调查,手段当然很多,比如利用那些为在中国经商而建立的大量组织、服务机构,还可以从一些重大的事件入手调查。
市场状况:市场的压力、电力短缺、资金短缺以及环境的变坏已为外国公司带来极大的商机,使他们有机会在节能技术方面来分享庞大的中国市场。
最初开始于1978年的市场改革,戏剧性的削弱了国家计划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国有企业所占全国工作总产值由1980年的76%下降到1994年的34%,国家分配的商品由1979年的65种缩减为1995年的14种。在重工业和通讯以及运输领域的价格控制作用已削弱。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尽管少数几种关键项目,如谷类、棉花以及石油产品的价格仍在国家的控制之下。中国正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和配额,以及向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转变,来努力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准保持一致。
作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已停止向煤炭工业发放每年高达2.3亿美元的补贴。煤炭价格1993年在许多地区开始急剧上涨,1994年价格下调后,仍继续上涨。据政府报道,许多煤矿在1995年已开始盈利。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改革在前进了两步后又退回了一步。在宣布了几条措施后,石油市场在1992年开始开放。1994年夏季,政府改变了方针,重新由中央统一管理价格和销售渠道。1994年春季,为了防止社会不安定,政府逐步对居民用煤和用气售价实行控制。电价仍是大幅度调节了的,在多数地区,电价现在比燃料价格上升得快。
通过改革,中国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8-9%的速度连续增长。尽管80年代能源使用的增长速度只有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中国的主要燃料--煤炭的价格,从1978年到1995年仍翻了一番。1995年的原煤产量达12.8亿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含碳矿燃料的生产者和用户。难怪现在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和酸雨问题,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者。这些环境问题由于从生产、运输到最终使用的整个能源系统的低效率而加剧。
此外,部分是因效率低,电力生产没有跟上迅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经常性的电力短缺降低了生产率,并导致生活的不便。问题是如此普遍,以致许多地方报纸象预报天气一样发出计划性的停电通知。电力部计划从1995年至本世纪末到少增加200GW至300GW的装机容量,即平均每年增加24GW。当然,中国无论是建造大型电站的能力还是资金,都不足以完成如此巨大的扩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政府急于想吸引国外资金用于电力领域投资。
当然,政府也很清楚节能在改善与能源相关的经济和环境问题方面的潜力。早在1980年,国家便开始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提高关键能耗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提高所有工业用电机、风机以及泵类的能源使用效率。90年代,政府的目标已将节能投资的责任由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CECIC)由大制造商转化为一个出租协会。1993年,CECIC的贷款加上地方政府的资金补充,共有3亿美元,每笔贷款需要企业提供投资的一部分。
关键词逆向物流电子商务退货处理
1逆向物流的含义
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逆向物流逐渐形成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消费者退货行为。退货的原因很多,如商品质量问题、递送对象错误等。也有可能是零售商没有使用修理商服务,直接将商品退回制造商;也有可能是无缺陷退货,如飞利浦公司每年都会因此造成几千万美元的损失。②供应商产品召回行为。产品召回制度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汽车行业,目前许多欧盟成员国实施了专门的法律,要求制造商在知晓其产品存在缺陷后采取措施进行召回。随着消费者权益的增加,产品召回从最初的汽车、电脑迅速蔓延到手机、家电、日用品等各行业。③国际和法律的环境保护要求。比如德国1991年《包装废品废除法令》通过并成为法律,强调企业有责任管理它们的包装废品,包括收集、分类、循环使用包装物。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电子商务的出现预示着产品推向市场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虽然消费者选择增多,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消费者可能使用即将淘汰的产品或者不需要的产品,并且随之产生了更多的退货和更多的浪费问题。
总之,为了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声誉,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来降低退货与召回损失,提高再生循环利用意识。于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法制规范的三重压力下,逆向物流问题愈发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2B2C电子商务市场的逆向物流
B2C电子商务市场成功地打破了时空界限、简化贸易流程,但虚拟性的电子商务市场不稳定性也大大提升了。主要原因是:其一,信息技术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让产品入门障碍低,大量信息涌入,给消费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增加了虚假信息误导的可能。其二,电子商务市场中有形产品的交易订购和配送与经营者分离,这些分离在给交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其三,无形产品(信息商品)的比例大增,使用之前并不知该产品的质量如何,一旦消费者购买了一次次品,他更有可能马上转向替代品市场。此外,无形产品容易被复制。市场上常常存在大量的"赝品",盗版光盘、非法共享软件都是这类产品,由于价格原因,这些产品往往比正品有更强的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制造商们为此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商品的生命周期。
那么,商家如何在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客户信任和忠诚呢?波士顿公司发现"缺乏良好的退货机制"是导致顾客拒绝网上购物的第二大原因。伴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吸引力加大,几乎涉足于零售业的各大公司无不涉足B2C电子商务领域,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在这一领域内也慢慢得以显现,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其降低成本、增加顾客满意、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慢慢受到人们的瞩目。如何在B2C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处理好逆向物流问题呢?
2.1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妥善处理退货问题
首先,无论是虚拟组织还是水泥加鼠标的B2C组织,一个零售企业要想拥有稳定的顾客群和较低的运营成本,必须拥有一个高效的退货系统。但是,退货绝非无原则的退货,首要的是制定合理的退货政策,包括:①制定合理的退货价格。退货货款包括按照原先的批发价进行全额退款和按批发价打掉一定的折扣两种方式,调整退货价格,可以使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总体利益达到最优;②设计最佳退货比率。比如有些厂商采用零退货的策略,不接受来零售商的任何退货,而在发货时给予折扣。实际上,厂商及零售商可以协商制定一个合适的退货比率以平衡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③明确退货责任。在制造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合同中明确退货商品的权属,只有详细而明确的条款必须在合同过程中就得以体现,才能避免出现纠纷。
其次,是要设计好电子商务环境下退货逆向物流网络。通常B2C的购物网站都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考虑到退货的可能性。由于消费者看不到实物,所以无论购物网站设计的多么富有吸引力,如果不能处理退货问题,消费者只能是好奇的看客而绝非忠诚的客户。同时要尽量避免由于消费者一时冲动购买产品导致的退货情况,这样在"购买"键旁边创建一个"取消"键,让顾客有改变其主意的可能,并且设置服务热线或Email,让消费者在一定时限内有取消订单的权利;②明确退货规则。网络零售商应当把有关退货规定张贴在网站里显眼的位置,同时将商品的特色以及使用方法标注得清清楚楚。比如注明内衣购买慎重,售出不退;产品包装完好十天内保退保换等等。消费者拿到产品后,包装盒中应再次明确具体的退货规定;③选择合适的渠道,保证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能及时到达。同时供应商应提供在线订单追踪;售出后还应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积极地征询顾客意见;④用合适的方式实现顾客退货要求。通常包括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两种,前者当电子零售商在设计购物网站时,就建立一个在线退货管理系统,电子零售商凭借系统进行处理。后者通过第三方来实现的,比如设立退货服务代办点。
2.2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准确快速的获得信息,保证逆向物流顺利进行
目前,逆向物流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数据信息的缺乏,因此应该建立为逆向物流服务的IT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充足的附加信息。
(1)信息收集。逆向物流的信息收集除了退货信息记录外,还主要包括有害产品的召回、过期产品的提醒等信息数据的收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采用通过Email、或者销售网站主页问卷调查等灵活手段获得这类信息。
(2)信息交换。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是物流的两个方面,目前物流(正向物流)常常采用ElectronicDate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与企业(B2B)、企业与消费者(B2C)之间都是采用此数据格式来进行贸易交易或信息交换等。逆向物流目前尚未采用电子数据,很有必要与正向物流加强联系,从正向物流的电子数据中获得逆向物流所需要的生产、销售情况(包括产品的销售地方、销售数量)、顾客使用情况等信息。(3)网络深度参与。可以在网站上专门设置二手交易内容,更好地获得产品淘汰与进入淘汰等方面的市场实时信息。
2.3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对返回产品再处理
虚拟公司或网络加实体公司收到返回的物资和产品之后,可以采用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整修、维修、再利用、再销售或回收(将产品拆散再进行销售)。
(1)重新整修和再次制造。无论是在传统市场还是电子商务市场,缺乏最新功能,但是仍然可以使用的产品,可以放到仓库中以备更新后再次使用。由于设备功能再生的生产制造成本低于制造新品的成本,所以在不少制造商都使用这种方法。
(2)维修。返回的物品有保修的和非保修的两类。非保修产品维修是消费者付费解决问题的,所以对企业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保修期物品的回收。
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和平衡维修成本和新建成本。如戴尔公司对于处在保修期内的笔记本电脑常常采用直接回收损坏产品给消费者予以调换的办法,但调换的部件也并非是全新的,而是来自集中整修后的。
(3)再利用。零部件通常采用再利用的方法,到达使用寿命的设备可以分解为部件和最终的零件。部分零部件状态良好,它们会被放置在零件仓库中供维修使用。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可以直接体现在网站上的二手零部件专栏内。
(4)再销售。有些返还产品状态良好,可以进行再次销售。比如消费者在网站上购买的包退物品,不合适的退给商家,商家经过处理可以再次销售。
2.4不同厂商结合自身特点,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合理选择逆向物流模式
在发展逆向物流以及处理退货等问题时,通常可以自身发展逆向物流或寻求第三方逆向物流等选择。
(1)对于B2C市场中的大型零售企业,他们有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及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考虑自身发展逆向物流。倘若企业自身已经拥有正向物流系统,则可以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通常需要在虚拟公司内部建立专门的部门,单独处理。但如果令顾客满意,仅仅要求顾客将商品寄回某某地址,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多国家都允许顾客将商品交回收集点,比如BP澳大利亚公司与.au公司和Caltex公司合作使用居民区内的便利店接受回收物品。
(2)对小型企业来说,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核心竞争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自身发展逆向物流存在困难,则可以寻求第三方逆向物流,以保证退货顺畅快速的移动。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由于电子商务的分散性特点,其客户遍布范围通常很广,所以寻求第三方逆向物流是大小企业都常采用的方式,很多公司委托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公司承担逆向物流管理业务。由此有些公司也逐步发展成为以逆向物流管理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如美国Genco公司就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化逆向物流管理的公司,UPS公司也接受退货物流服务。
最后,从宏观角度来讲无论是B2C电子商务市场,还是现代逆向物流,暂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WTO的大环境下,要想增强核心能力和综合实力,就不能继续忽视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物流管理。这不仅需要市场探索发展,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对现有的逆向物流管理制度认真研究,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有效规范,最终建立一个适应现代逆向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适当的时候构建强大的信息平台,加强逆向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的信息沟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细分新思考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具体细分的过程中,细分变量的选择十分重要,变量选择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细分的失败。
一、市场细分过于单一的表现
在市场细分时,有的企业由于盲目自信、过于乐观而对市场不加细分,或者为了图方便、省事而选择单一的细分变量。
1、没有界定细分市场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高论:“全国各地都是我们企业的市场,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咋听起来很有大企业家的气魄,但这恰恰是企业进行市场选择时常犯的错误:将全部市场看成是自己的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因为消费者需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不进行市场细分将使我们很难确定明确的营销对象,企业也将面临浪费资源、丧失顾客的风险。
2、仅以产品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是企业根据产品的不同种类来寻找自认为适合的目标市场,这是明显的以生产为导向的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以产品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会认为所有奶粉的目标市场都是相同的。事实上,由于消费者年龄的差异,他们在购买奶粉时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奶粉一般根据年龄作为主变量来细分市场,如婴儿奶粉、成人奶粉和老年人奶粉。通过这样的细分,每个市场需求的差异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3、仅以地理因素为标准。处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同一类产品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如在美国,东部人对咖啡的味道要求清淡,西部人则喜欢浓郁一些的。因此,地理因素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市场细分标准。实际上,在早期,由于产量有限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只需要也只能以其所在地区的消费者作为目标顾客。现在,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产品同质现象日趋明显,因此仅以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是远远不够的。
4、仅以人口统计因素为标准。人口统计变量比较稳定,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人数、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宗教等多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取得这些资料比较容易,所以常常它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标准。但是,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并不单纯取决于人口统计因素,而是往往要受到其他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以人口统计因素细分市场并不十分可靠。
二、市场细分过于复杂的表现
和第一种情况刚好相反,有的企业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市场细分时,一味强调要采用多种细分变量,殊不知,“物极必反”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风险。
1、错失一些有利的市场机会。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市场如果分割得过细,一方面会造成市场支离破碎,会给企业将来的市场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细分后的子市场过多,也会给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选择失误,企业很容易错失一些很好的营销机会。
2、会造成营销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个同时针对几个相关细分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因为市场的过分细分而影响了其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营销资源的浪费。曾经出现过一家企业的三支销售队伍在同一天上午拜访了同一个客户的事例。因此企业如果把几个细分市场分别作为服务对象,还必须密切注意细分市场在成本、经营和技术上的联系。
3、会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细分时,如果细分过细,随着财务、定价、促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决策的差异化会引起多项额外的成本。
(1)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对原有产品进行外观、功能上的一些修改,通常需要额外的研究开发费用,这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产品修改成本。进行过分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必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于是生产成本比原先就会有所提高。
(2)会引起存货成本的增加。差异产品的存货管理成本一般要比单一产品的存货成本高一些,因为企业必须为之做更多的记录和审核工作。而且为了避免缺货的风险,多种产品的安全库存量之和也将大于单一产品所需的安全库存量。因此过分的市场细分,必然也会使产品的存货成本有所提升。(3)会引起分销成本和促销成本的上升。由于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企业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分销商,这必然会导致渠道费用的提升;实施过分细分策略后,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通常会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这会降低个别媒体的使用频率,同时失去媒体费用的数量折扣优惠。此外,对原有产品进行修改或推出新产品等行为也必将引起促销费用的相对提高。
(4)会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增设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这样也会额外地增加人工成本。企业在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时,也需要额外的市场调研、预测、销售分析、促销、计划工作和销售渠道管理。此外,还必须依据各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定价决策等等,这些决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
由于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会给企业带来较多的风险,所以企业在采用多种变量细分市场时应考虑配合运用市场泛化策略。
三、市场细分新观念——实行市场泛化策略
市场细分理论产生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把市场细分得越细越能适应客户的需求。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销管理者看到过分细分市场必然导致企业总经营成本上升,因而导致总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细分理论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市场泛化”的理论。
1、“市场泛化”的理论。市场泛化是指企业将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不同需求综合起来,或者说将不同的市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市场,并通过推出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来满足这个新市场的需要。在当今市场上,市场泛化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组合音响是CD、VCD、卡拉OK等功能的综合,它针对的是那些有多种娱乐需求的细分市场。
2、“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关系。“市场泛化”的理论不是对市场细分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对客户的细分,是在一个大市场上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而市场泛化则是将客户不同的需求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特定消费群体。由此可见,市场泛化也需要一个辨别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并加以分类的过程,只是它进一步看到了不同客户在消费上具有某种相关性并加以综合而已。因此,没有市场细分就没有市场泛化,不懂市场细分就无法进行市场泛化。
市场细分是从“分”的角度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而市场泛化则是从“合”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开发市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分的,而且要认识到市场是可合的。同市场细分一样,市场泛化也是一种发掘机会、开发市场、应对竞争、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市场泛化”与市场细分的结合运用。在结束初步市场细分时,所细分出的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对企业具有同等的吸引力。虽然
1.1溶剂法
溶剂法是最早生产CPVC的方法,工艺成熟。其主要工艺过程是将专用疏松型PVC树脂溶解于有机溶剂(四氯乙烷、二氯乙烷或氯苯)后,加入适当的引发剂,再进行氯化、过滤、沉降、干燥等,该工艺生产的CPVC中氯元素质量分数为64%~66%。该工艺的优点是CPVC产品中氯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易溶于有机溶剂,适合作涂料、黏合剂等。该工艺的缺点是CPVC产品的热稳定性、耐热性和机械性能差,不能用于制作管材等硬质制品。同时其采用的有机溶剂为四氯化碳、氯乙烷等,毒性大、污染严重、能耗较高,目前已经逐步被淘汰。
1.2水相悬浮法
水相悬浮法是将PVC树脂粉末悬浮于水中或盐酸介质中,在引发剂和其他氯化助剂存在下通氯气反应,然后经脱酸水洗、中和水洗、离心和干燥等工序制得非均质氯化产品。该工艺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流程较短;CPVC产品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适用于生产硬质材料;可以通过调节氯化条件,得到氯元素质量分数不同的产品,用途比较广泛。该工艺的缺点是生产过程中有大量酸性废气和酸性废水产生,每生产1tCPVC产品,大约会产生20t酸性废水,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该方法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外采用该方法的生产商主要有美国诺誉化工(Noveon)、日本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Kaneka,简称钟渊化学)、碳化物工业公司(NipponCarbide)、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ekisui,简称积水化学)等,国内有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1.3气固相氯化法
按引发氯化的方式,气固相氯化法可分为热引发氯化、光引发氯化、等离子体引发氯化等。气固相氯化法是将干燥的PVC粉料在紫外光、热、等离子体等外界条件的引发下,在反应器或流化床中直接氯化,制得非均质CPVC。该工艺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流程短、效率高、能耗低、无催化剂、环境污染小,基本无“三废”排放,氯化时间较传统气固相法大大缩短。该工艺的缺点是生产设备复杂,氯化过程难以控制、产品均匀度较差。产品容易因反应热积聚而结块,需要解决好物料分散和反应传热等问题。目前只有法国阿科玛公司采用该工艺生产,于1974年建成6000t/a的工业化装置,产品氯元素质量分数可达67.3%。
1.3.1热引发氯化
热引发氯化是用加热的方式引发氯化反应。杨金平等在采用气固相搅拌式氯化法制备了CPVC。温度为115℃、时间为2h、氯气流量为500~550mL/min时达最佳反应条件。搅拌式氯化法传热效果较差,易产生局部过热结块和产品变色问题,氯化效率较低。
1.3.2光引发氯化
光引发氯化是将PVC树脂粉末在紫外线照射下,置于流化床反应器中氯化,制得非均质CPVC树脂,反应过程中产生Cl•自由基,反应按照自由基取代的链式反应进行。方瑞等考察了采用紫外光催化的气固相法制备CPVC,发现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都能提高产品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和能耗,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h是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
1.3.3等离子体引发氯化
等离子体引发氯化是指在放电状态下,激发气体形成活性等离子体,高能态的等离子体轰击PVC表面,使PVC分子链断裂,在其分子链上产生大分子自由基,该大分子自由基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与氯气进行氯化反应制得CPVC。卢巍等提出了一种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快速引发PVC氯化的气固相合成CPVC方法,利用低温等离子体高效的引发氯化能力,采用过程解耦的思想,将引发氯化和氯迁移过程在两个反应器中分别进行,采用振动流化床和千克级循环流化床进行氯化,实现CPVC的合成,分别得到了氯元素质量分数最高为69%和65%的产品。邓科等研究了在放电状态下,通过低温等离子体生成Cl•自由基,以经过化学改性的PVC树脂为原料,在气固流化床中制备CPVC。结果表明化学改性后的PVC树脂颗粒粒径有较大程度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且树脂皮膜和结晶区被破坏,有利于氯化反应。较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输入电压900V、常压、氯气流量3L/min、反应时间30min、不加入氩气,当CPVC中氯元素质量分数超过68%后,反应速率快速下降。目前国内运用低温等离子体气固相法制备CPVC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用SG-5型普通树脂为原料,完成了100t/a等离子体气固相法制CPVC中试技术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联合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低温等离子体气固流化床制备CPVC试验,克服了普通气固相法反应时间长等缺点,实现了快速氯化。
2国内外CPVC生产情况
2.1国外CPVC生产情况
2013年全球CPVC产能约为32万t/a,其中国外产能占总产能的73.4%,世界前六位CPVC生产商及其产能。另外,日本钟渊化学公司与印度美曼尼公司合资,于2014年建立2万t/aCPVC装置,日本积水化学公司与美国路博润公司联合斥资,于2014年在泰国建立3万t/aCPVC装置,该两套装置均采用水相法。
2.2国内CPVC主要生产商及其生产状况
目前,国内CPVC生产工艺主要采用水相悬浮法,并且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主要CPVC生产企业及其生产工艺。
3国内CPVC研究发展状况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由锦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溶液法研制成功CPVC,并实现工业化生产;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化工研究院采用水相悬浮法制备CPVC取得成功。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对固相法生产CPVC进行过研究,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也开展了气固相方法生产CPVC的研究,目前对于气固相方法生产CPVC的研究大多处于小试和中试阶段。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成功建成1万t/a水相法生产CPVC装置,于2011年9月投产运行,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树脂产品,打破了美、日等国对CPVC产品生产技术的长期垄断。
4结语
(一)制粉小麦需求表现清淡
饲料小麦需求处于谷底2月份正值春节假期,多数面粉加工企业停产放假的时间较往年略有提前,节后复工生产的时间较常年略推迟,整体停产时间增加导致小麦的制粉需求减少。多数面粉厂负责人反映,今年面粉订单量减少,面粉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不高,备货量不足。制粉企业小麦收购量仍偏低,一方面,往年春节之前同期,面粉厂提高小麦库存以应对节后的供应低谷,而今年小麦库存根据需求情况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市场主体预期节后小麦价格仍将偏弱,面粉厂不愿存储太多小麦。面粉加工企业的整体小麦库存较1月份有所减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2月底主产区制粉企业小麦库存指数为47.5,1月底为50,下降2.5。2月份小麦饲用需求继续处于谷底。华北地区饲料企业以采购玉米为主,多数企业已经停止采购小麦。2月份新玉米价格较低,华北黄淮地区新产玉米进厂价为2150~2250元/t,而小麦价格为2550~2600元/t,玉米小麦的负价差较大,小麦没有价格优势。广东地区玉米价格也大幅下跌,小麦价格以稳为主,小麦饲用成本优势消失。
(二)竞价交易投放次数减少
2月份小麦成交明显下降2月份由于春节假期影响,托市小麦共交易2次,总成交量为50万t,平均每周成交25万t,而1月份的托市小麦成交总量为251万t,平均每周成交63万t。2月份,江苏托市小麦成交量为31万t,占全国托市小麦成交量的62%,上月占比为24%。河南省2月份托市小麦成交量为2万t,以2013年产托市小麦为主,占全国托市小麦成交量的3%,上月为41%。安徽省2月份托市小麦成交量为9万t,占全国托市小麦成交量的18%,上月为31%。湖北省2月份托市小麦成交量为8万t,占全国托市小麦成交总量的16%,上月为3%,湖北省开始投放2014年产托市小麦,成交量较大。
(三)农户小麦出售量有所增加
贸易商小麦出售量减少2月份,面粉加工企业反映,散粮收购量较1月份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一些农户在节前出售部分余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2月底主产区农户售粮进度为76%,较1月底提高1个百分点。今年农户售粮进度与上年基本持平;贸易商小麦出售量减少。主要是因为贸易商的小麦基本售罄。
(四)产区小麦价格以稳为主
预计3月份价格小幅波动2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以稳为主。2月底,河北石家庄地区大型制粉企业二等小麦进厂价2600元/t;山东济南地区进厂价2570元/t;河南郑州地区进厂价2570元/t;安徽宿州地区进厂价2550元/t;江苏徐州地区进厂价2550元/t,均与1月底基本持平。2015年3月份,制粉企业的小麦需求预计将较2月份明显增加。因为3月份面粉厂恢复生产,整体开工率将较2月份明显提高,小麦需求也将显著增加。2015年3月份,小麦市场供应可能略偏紧,贸易商售粮不足,农户售粮量预计也不多,不过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已经投放了2014年产托市小麦,小麦市场粮源将得到一定补充,另外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小麦也将陆续轮换出库。3月份面粉消费传统旺季到来,面粉厂整体开工率和小麦需求量有望提升。预计3月份托市小麦存量较少的地区以及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轮换小麦时间较晚的地区,小麦价格将受到较强支撑。
(五)美国产区遭遇极寒天气
国际小麦价格宽幅震荡2月份,国际小麦价格宽幅震荡,2月27日,CBOT软红冬小麦3月合约报收于517.50美分/蒲式耳,较1月底上涨14.75美分/蒲式耳,涨幅为2.9%。2月份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7.25亿t,较上月预测值提高165万t,较上年度增加889万t,再创历史新高。全球小麦消费量为7.15亿t,较上月预测值增加146万t。其中全球小麦饲用量预计为1.40亿t,较上月预测值增加30万t。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1.98亿t,较上月预测值增加185万t。2014/15年度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预计为27.7%,较上月预测值提高0.2个百分点。全球小麦市场仍然供大于求,利空小麦价格。但美国小麦价格经过1月份的持续下跌,在技术面存在反弹需求。2月份美国遭遇了极寒天气,美国一些冬小麦产区缺少降雪,市场担心冬小麦受到损伤,小麦市场看涨心态受到刺激。
二、油脂油料市场
(一)2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价齐降
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价升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426万t,较1月份的688万t下降262万t,连续第2个月大幅下降,也低于去年同期的481万t;2月份进口大豆平均到港价格466.7美元/t,折合到港完税成本在3410元/t左右,较1月份的485美元/t降低18.3美元/t,连续第9个月下降。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114万t,较去年同期增加42万t。2014/15年度的前5个月(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979万t,较上年度同期的2834万t增加145万t和5.1%。2014/15年度预计我国大豆进口量为7400万t,较上年度的7036万t增加364万t和5.2%。2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23万t,较1月份的45万t大幅减少22万t,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1万t;2月份进口食用植物油平均到港价格为838.6美元/t,较1月份的812.9美元/t提高25.7美元/t,连续第二个月提高,主要原因是低价棕榈油进口量减少。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69万t,较去年同期的140万t大幅减少71万t,减幅高达50.9%。2014/15年度的前5个月(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205万t,较上年度同期的353万t大幅减少148万t,减幅41.9%。
(二)2月份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震荡回升
2月份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呈现震荡回升的走势。美国农业部在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论坛会上预计今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8350万英亩,低于去年的8370万英亩;巴西卡车司机罢工,大豆运输受阻,市场预期巴西大豆出口装运将受到影响,带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强劲上涨,豆油和豆粕期价跟盘上涨。监测显示,5月合约美盘大豆期价由1月30日的968美分/蒲式耳上涨至2月底的1030.5美分/蒲式耳,全月上涨幅度达到6.46%。2月份国际市场棕榈油期价震荡上涨,印度尼西亚政府大幅提高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财政补贴,马来西亚政府对3月份棕榈油出口继续执行零关税政策以及市场普遍预期2月份该国棕榈油产量和月末库存量继续下降,带动国际市场棕榈油价格上涨。
(三)利多信息提振,外盘期价反弹
2月份CBOT市场大豆期货价格延续反弹走势,市场价格上涨主要受以下利多题材的刺激:一是本月巴西大豆收割进程明显晚于往年同期水平。主要原因是2014年巴西大豆种植期因旱推迟,加之1—2月过度降雨导致收获进度较慢。二是2月下旬巴西卡车工人罢工影响大豆收割进程。2月下旬巴西卡车司机抗议燃料价格高企的活动持续至3月初仍未结束,巴西国内的柴油以及原材料供应受到干扰,大豆出口也面临停滞威胁,而目前正值大豆收获上市高峰期,部分地区大豆收割受影响。三是巴西大豆成交进度迟缓。主要因农户现金储备宽裕不急于卖豆换钱,通货膨胀也抑制出售积极性。四是2月份美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导致河道和道路结冰耽搁运输,对市场供应产生影响。五是美国农业部下调新季大豆播种面积预期。USDA在2月19日举行的年度农业展望会议上的数据显示,2015/16年度美国大豆播种面积预计为8350万英亩,略低于2014/15年度的8370万英亩。
(四)国内供应压力减轻,粕价快速反弹
2月份连盘豆粕期价持续大幅反弹,持仓量月环比大幅上升,多空分歧持续加大。春节前饲料企业集中备货进入高峰期,导致国内豆粕量价齐升。节后油厂陆续开机,而由于取消订单等因素影响,2月份到港大豆可能会偏低,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整体的到港压力下降,压榨期间市场或将出现一段豆粕空档期,油厂豆粕库存压力步入实质减轻阶段。虽然春节前生猪市场呈现旺季不旺特征,节后市场仍未见起色,不过随着天气转暖,水产养殖逐步启动,由于豆粕价格低廉,部分饲料厂或将加大豆粕替代量,提振豆粕价格,国内豆粕市场迎来反弹机会。同时,巴西司机罢工、美豆的上涨也对国内豆粕市场起到提振作用。
三、3月份粮油市场展望
(一)2015年3月份玉米市场展望3月份,市场将随着气温回升,养殖业恢复发展,市场对玉米需求量开始放大,各地价格会有小幅上行可能。深加工产品相继进入淡季,但东北、华北用粮企业库存低位,企业采购将进一步支撑粮价上行。南北港口受到港粮源较少的影响,贸易主体或将上调收购价格,进而扩大南北贸易利润空间。整体来看,3月份现货价格将延续2月份的涨势,东北余粮情况以及粮质问题将备受关注。
(二)2015年3月份小麦市场展望
3月份,小麦市场走势平稳。一方面制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及中低端面粉生产过度竞争的矛盾较为明显,面粉销售并未在春节的提振下有明显改观,季节性特征正在弱化,很多销售商反映今年面粉销售较往年更差,面粉价格整体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节前制粉企业的小麦库存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预计随着节后制粉企业开机率的逐步恢复,小麦购销有望回暖,但幅度应该不大。考虑到临储小麦的稳定供应,小麦价格走强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仍将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局部地区有小幅波动。
(三)2015年3月份油脂油料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