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师引领不够
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
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新课标中“语文素养”的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4)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5)语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语感不是小学界解决的主要问题);(6)思维水平(要求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要有所思);(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学生现代的人文素养。
鉴于上述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规范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自主进取的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而且,这也不排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硬性的规定。比如有些优美的语段,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矛盾的。
三、偏离教学目标
一教师在上《蝙蝠的飞行》(人教版老教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读课文后,按课文所说的,分小组在组内某一个同学身上做实验,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上“探究”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是: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这个奥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较明白的,做了这个实验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了。二、就算学生做完实验终于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难道学生在课中得到的实验技能是语文课的应负责任吗?回答是否定的。
关于探究学习,教师也应当明白: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如:1+2=?如果只要求知道等于3,这是“接受学习”;如果要求弄清楚是等于3吗?这是“问题学习”;如果要求搞清楚为什么是等于3?这就是“探究学习”了。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课的探究性学习,两者的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提倡学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语文课的内容都可以充塞进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深入思考:这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为语文服务?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偏离这一目标,再热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四、忽视智能培养
在十几节语文课中,几乎无一教师进行文章脉络、层次的理清工作。语文课是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中感悟。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忽略了对文章结构、行文线索的领会,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读起文章来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会结构不清、思路不顺。这是非常需要引起教师们注意的。
逻辑思维-数学智能,是人的八种智能之一。教育要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优势智能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所谓关注,就是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不同的学科发展不同的智能,语文课同样负有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特别要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抓住机遇,经常培养,不能只教“纯语文”。
五、教法图新怕旧
一位教师上《飞夺卢定桥》(人教版老教材)时,对于课文的时代背景只字未提,导致学生学习课文时,出现了理解偏差。那么对学生不够了解的时代背景,这位教师为什么不作个介绍呢?课后,我们与他交流,才知个中玄机。他说:“如果我讲了,不就是用老办法——传授式教学了吗?”
当然,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是有其缺陷的。特别是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把知识往里塞。学生变得厌学、怕学,招致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片讨伐声。探究性学习的出现多多少少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我们有时总是矫枉过正,该讲的不敢讲。其实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式学习,都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守一法,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实事求是地运用适合学生、文本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六、课堂虚多实少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才精彩纷呈、充满生机。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相互矛盾的一个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两者都不可或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自由散漫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两者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中难以实现和谐统一,这样以来,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是目前的课堂生成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目标虚设,课堂流于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错误地误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地给学生支配,由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预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面前的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沉闷、被动的现象,反而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然而,这种只注重了便面形式,却忽视了真正教学内涵和教学目标的课堂,它又具有多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放任自流、浮于表面形式的课堂浪费了资源和生命。
2.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自身的价值,新课改提倡老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科学严谨大态度世纪课程目标,精心准备并灵活的运用教学预案。可是有些老师虽有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但在课堂上死守教学目标,呆板的授课。在教师看来,有效的思路就是他原先设定的思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枢纽。这种观点导致了,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难以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难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不复存在,师生与文本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也消失了。忽视生成资源存在的典型代表的课堂“随着教师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似乎走进了一个圈套,配合着老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提升学业质量的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动态课堂,崇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动态生成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从理念与实际备课中做充分的准备,根据课堂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有利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让学生不但获得知识,又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历。可以从课前预设、思维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氛围还有学生基础等来完善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1.进行学程的构思
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为依据,确定“为了学习而构想”的学成构想,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构思中去,要尽最大可能的联系学生的需求与可能性,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第一,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引进高效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构思不能简单的从课本或从教师遐想的问题和凭借经验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真实具体的情况着手。因此,关键是要把握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之间的矛盾,指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第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构想中去,任何学生都有对教学构想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这些都不可以用成人的看法去判断和权衡,相反应该在教学构思中要受到尊重。
3.进行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
立足于动态生成,强调系统开放,突出互动影响,重视从整体上构思,动态的课堂意味着他就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构想,更不是原封不动的进行的精密筹划。为了使整个构想留有更大的包容性质、自由性质,为创造教学资源打下基础,为个体知识的生成提供可能,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给学生与老师更多的空间。
(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在渗透情绪调控能力时,有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了当前学生当前年龄段所会出现的一些情绪问题,而没有注意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缺乏了足够的针对性,而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采用的同一种模式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
(二)方式选择不当
在对学生进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时,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曾经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都偏向于用讲的方式,例如直接告诉学生们当遇到什么情况时应该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这样小学生也许仅仅只能够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而难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却难以很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绪。
二、解决改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所遇到的问题的措施
(一)依托从教材,改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改善时,需要依托于教材和学科知识。因此,需要充分的对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情绪调节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并将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合到知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情绪调节的内容还是契机的把握都必须以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为支架。因此,需要对语文教材中响应的情绪调节教育资源进行挖掘,让学生们能够从小就养成来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就拿语文学科的内容来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蕴含有相当丰富的情绪调节方面的资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都是选材来自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贴近。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寓言童话以及历史典故等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空间,更是为改善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例如在《钓鱼的启示》这一课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烦躁情绪控制调节方面的教育。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能够知道钓鱼需要耐心,同时还能够明白在做任何事时都需要戒骄戒躁。
(二)加强针对性
改善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需要具有应的针对性,需要注意到以下的几个方面:(1)针对学校的具体兴趣,主要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来源与学生的家庭情况;(2)针对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具体特诊和现状,例如小学生的情绪理解、冲动行为等方面的内容;(3)针对小学生典型的情绪事件。
(三)将情绪控制渗透到教学之中
对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行省头,角色效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角色效应,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作家、画家、导演、记者等)或作品人物的生活角色状态。而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作为“小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学”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小学生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这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担任与作品有关的“他角色”,或扮演起向往的特定角色,情况就大不一样,小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生活状态”,打开作品的窗口,与作品中人物真诚对话,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开启创造的心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最常用的角色扮演方法有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角色扮演游戏。朗读是小学生最为重要的基本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多读少讲,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课文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读出人们忧郁、悲伤、沉痛之感,在“父亲”发现儿子时要读出那种欢欣之感。从对课文的尽情朗读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父亲”的情绪变化的特征,其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自然地随之起伏,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增进对自己情绪的觉察、理解以及移情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