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德育原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第1篇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本中的大多数篇目都涉及所谓“历史背景”。而以“历史背景”之昏昏,就无法达于课文内容之昭昭。就拿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大都反映难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为时而作,有感而发,内中蕴涵着他极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鲁迅当时处在下,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不能够直接表达。加上学生的年龄、经历、思想水平、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有关史实不甚了了,加大了学习鲁迅先生文章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史实,弄清楚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

二、课文当中涉及成语、典故、历史人物

中学课文里,有许多涉及历史典故。教学中,要言不烦地讲讲这些成语典故所包含的历史故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风趣开心,让学生在风趣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积累写作素材。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仅一百多字的词就用了五个典故。五个典故五个历史人物五个历史事件,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是词人的托古喻今,抒情言志,都写得凝练形象,情酣意深,能发人深省。岳珂在《程史:稼轩词》中说此词“微觉用事多”,整首词由五个典故构成似乎是太多了,但词人要反映复杂的事和思想感情,而且是带有启发性、警告性的,又不能讲得太肯定,只有用典是最好的方法。假如不向学生介绍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北宋的形势,不解释典故的由来,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文言部分

有一些课文的出处本身就属于《史》部,有许多课文,其出处就在于古文献中的《史》部,《史》部皆史。《左传》《国语》《战国策》既是历史著述,又是古代文学作品,人称“历史散文”。《史记》熔史、文于一炉,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如有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选自《后汉书》的《强项令》,选自《史记》的《细柳营》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讲授文言文,重点在字、词、句与文言文的语法。但,如果教学仅限于此,不结合字、词、句、篇适当讲解有关史实典章,学生就无法真正弄懂课文,仅只能就字论字,达不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教学目的”。

四、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的差别,就是语言、文字自身演变的历史

中学教材中所说的古诗文,起自春秋,终至近代,前两千八百年,时代可谓久远了。选入教材的诗文近百篇,材料也比较丰富。如果从古代语文自身发展的角度,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语言现象,探索发展规律,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语言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会古今不分,望文生义。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五、同一体裁的古文篇目都是按古及今的历史脉络编排语文课本中的古文部分,除诗歌外,都是按古及今的脉络编排,先秦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依次以降,一直到晚清。

另外,即使在同一朝代,结合作品比较而作串联性介绍,也可看出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课文中的历史因素很多,但由于学生识记历史的程度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这许多历史因素熟视无睹,避而不谈,不仅造成了学生因缺乏起码历史知识而导致知识结构畸形症,也由于摒弃历史因素于语文知识外,致使学生无法更深入更完整地掌握有关课文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当务之急,是必须重视历史因素的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历史因素的教学?

首先,学校、学生应正确对待历史教学,这两年历史与政治科合为综合科,成为中考科目,但仍得不到重视,特别是农村中学,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常常是语文教师代替,而且开不够《大纲》规定的课时,不少教师认为九年级再背历史还来得及,历史课的教学也就随随便便。解决的办法是平等对待各个科目,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配备合格的历史教师,向学生宣传历史的重要性。“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与语文教师默契配合。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迁。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把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根据课文里的历史因素,让学生在授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或教师补充历史史料,帮助学生预习。语文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就经常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这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识讲得太多,训练太少,长此以往,又会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忽略了这些知识性问题,学生理解课文就会遇到障碍。如何妥善处理讲授知识和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读写训练这二者的关系,就成为语文课上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这里,预习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材料,可让学生上网查阅,也可根据需要,印发给学生或通过课件展示。

第三,教师应广泛利用存在于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因素,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教科书中的历史因素是不与历史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师不能守株待兔,坐等条件具备后,学生通过正常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途径而使历史知识得以充实完善,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讲解,但也要有所侧重,不能因重视历史因素的介绍,而忽略课文的重点。第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在听、说、读、写中增进知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是用来认识世界感受万物的,单凭课堂教学,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失偏颇,认识的不足也会造成课文理解的失误。这就得从课外摄取知识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他们观察事物、评价事物的能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时代风尚,让学生每学期读一部中外名著。在欣赏名著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巧妙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记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事迹。一学期一本名著,中学阶段六年十二学期十二本中外名著,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文学视野,而且间接丰富了它们的文学史知识。这些,作为当代中学生,无论是他们面对高考,还是他们毕业走上社会,都是必须的。中学生光看还不够,还要多写、多记。再精彩的故事,再鲜明的人物,天长地久,也会慢慢遗忘,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较长久地存留下来,建议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或是一本课外笔记,专记有启发意义的段落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坚持下来,既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看到课文中的历史因素,学生根据储存的知识就会心领神会。不需要再费时寻找史料了。

第2篇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对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进行优化

教师要精心的组织和创设,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革新,对师生关系重新塑造,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和学生平等相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一是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学生对教师足够的尊重,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足够的积极和向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将民主方式应用过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愉快的上课,传授知识,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时甚至一个微笑,都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在课堂中,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二是对学习期望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提出,如果教师有着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向上;如果教师只有较低的期望,那么就会对学生的进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注重形成和发展学生们的情感和态度。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有着合理的期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对于学生获得的一些进步和成绩,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扬,促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命令式或者灌输式的语言是尽量避免采用的,如你听我说,我告诉你等,要将那些商量式和鼓励性的语言大量应用进来,如请听听我的想法、请你继续讲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将这些语言应用过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2]

二、对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因此,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解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和素材都是适合心理辅导的,并且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营造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大力钻研,对本学科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可以对典型课文进行选择,以便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开发和训练。通过感悟故事清洁,深入体会营造出来的教学情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品格的探讨和分析,来给学生们人文内涵的熏陶,对其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进行培养。只要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给挖掘出来,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大力培养。

要想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就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机会进行把握,反复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应用过来,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应用过来,对教学结构合理设计,通常是激发、探索、总结和探索,鼓励学生再创造。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欢喜,帮助学生对自我更好的认识,这样方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心理素质教育,互相渗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文章都是描写英雄的,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环境进行分析,将那些对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语句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对此细细阅读和体会,这样就会有触动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3篇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一、引言

我国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私塾教育是我国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引进,私塾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然而,受到所授知识内容的限制,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私塾教育比较相似: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个人能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和老师们都渐渐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究竟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而多元智能理论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又该怎样运用到孩子们实际的教育中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去,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

二、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构架》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类智力因素只由逻辑数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组成的这一说法;而提出了与人类智力相关多重因素,如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其中也包括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充实智力的评判标准。而相较于之前传统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无疑符合现下我们提畅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可以发现我们对“人”自我能力的发掘有了更多的进步。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也符合我们不断发展的认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往这一理念中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有极大生命力的。

多元智能理论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强调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注意学生是否有自己专长的方面,对于这一方面应当积极培养,而学生如果有些学科赶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我们也不应该予以指责。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学,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些忽视,导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不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使得语文教学又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就小学教学而言,让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裨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观念问题

很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还比较老旧,仍采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教育观念。对待语文教学只讲究两个字:一是读;二是背。采取的课堂方式就是领读和听写,这两种方式在巩固小学生语文基础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采取这两种方式则显得过于呆板,且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很难做到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语句、词汇的积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地背记汉字,而应付老师的课堂听写是非常痛苦的事,而且即使背下来了,也大都是短暂记忆。如何让孩子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们的一大难题。

3.区域方言问题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没有规范的学习方法让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这一时期,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模仿。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普及普通话三十多年,且普通话作为我国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但是很多地区受到方言影响,孩子即使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下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后与家人的交流仍然使用方言。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其中,则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老师自己应该做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且都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语文课堂的一切资源,跨出应试教育的老观念,将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

其次,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化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音乐天赋,那就可以多推荐一些歌曲给他,让其通过唱歌,记歌词的方式学会掌握文章的节奏韵律和生僻字词;如果有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出不一样的天分,那么可以鼓励这个学生多多进行课堂演讲等,并且还可在在课堂推广,“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学生展现出较强的表演天分,则可以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简单的小话剧,让同学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本知识,并且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最后,针对地区方言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也可以较好解决。由于方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孩子还处于模仿时期,因此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多元智能理论中将孩子的语言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标,指出儿童阶段是最佳语言的学习阶段。而作为老师可能很难改变学生家庭的语言氛围,但是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为孩子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普通话。

四、结语

本文已经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介绍,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且细化出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又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已经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强化他们的天赋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则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国内外较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理论投入教学实践当中去,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并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杨璐.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桂芝.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52―01

一、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1.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会听,就是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主要信息,尽量做到少动笔,听后能对重点进行概括。如果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属于弱势智力领域,那么,除了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外,多元智能理论更主张从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入手,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中。

如一些古代优秀诗词,被作曲家谱成曲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改编自诗经名篇《蒹葭》的《在水一方》等,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已经记住了歌词。没有谱曲的,干脆就让学生以熟悉的曲调或现编曲调唱出来。这样一来,听歌唱歌兴趣盎然、背诵诗词当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古代几个别名居士的文人,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帮助记忆:“李白爱青莲,清照号易安,苏轼住东坡,居易居香山,松龄号柳泉,欧阳六一欢。”

2. 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新课标的一条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写起来头头是道,说起来张口结舌的学生。那么,我们应尝试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进行各种活动、创设各种情境,多方面锻炼学生的会话能力。如打电话、采访、当导游等多种活动和批评、祝贺、借物等各种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得到提高。

3.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现代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提炼文章的中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在寓意,根据字面的意思猜测文章的情节发展等等。这些能力,就需要用到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逻辑智能。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逻辑智能,老师就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步步引导,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帮助学生寻找文章的内在逻辑。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初读并不能理解作者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或许还觉得父亲的确有点“迂”,我就抓住父亲短短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逐句分析了父亲话语背后的心理活动,并以“我”的几次流泪做关照。一节课中,学生从当初的嘻哈嘲笑到后来的眼含热泪,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父爱的洗礼。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牵涉到各种多元智能。例如,让学生写关于建筑物的说明文就需要用到视觉――空间智能,写朗朗上口的韵文诗歌,就需要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写思维缜密的议论文,既要用到逻辑智能,还需自知――自省智能的参与。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让他们各尽其能,必然能促使其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的迁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充分认识学生智能存在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尽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但是不能强调某一或者几种智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智能的发现、培养,因为每种智能对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学生智能存在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智能强项,挖掘、引导智能弱项,达到优势互补。

第5篇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资源;开发;利用

课内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会提高学习兴趣;广泛的课外语文实践,使我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与练习,更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熟练的语文技巧。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因此要正确设置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能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

兴趣。

3.互动式教学缺乏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初中语文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够积极的态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总会将学校所学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与家人进行分享,而家人也都会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与实质回馈。在本教学方案中,有一项活动是找家人、教师、同学分享自己制作的未来名片,并请他们填写建议或回馈。这种师生的鼓励互动,在无形间鼓舞学生朝着梦想前进,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未来志愿是被认同的,被支持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让他可以在实现自己未来志

愿的过程,继续坚持下去。

通过课外小说、漫画、电影DVD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也可以带回家自行观看。学生在观看书籍或电影时,多少都能对未来想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外,继续接触未来想象议题,进行潜在课程。学生具有决定最有价值的未来之能力,能制订实行未来志愿的计划,并具备执行的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懂得要先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预测未来趋势,透过批判性思考与价值澄清的分析,决定出最能展现社会价值的志愿,成为世界公

民,并且制订计划努力执行。真正达到“能够创造有价值的未来”这个学习目标。学生一开始都很快地想到自己以后的志愿,但是当学生要去思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时,他们先是愣住,接下来开始很认真去思考这个未来志愿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一旦想出来后,会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志愿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不用等到长大就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2.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也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在启发式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语文、获取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取语文知识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3.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因此,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强调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力等去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强调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对学习任务所内含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体验与感悟。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语文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认知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化。

4.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

对于加大投入教育经费,通过调查,除了教科书和工具书外,其他课外资源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尤其是电视、投影、课堂教学中的辩论会、研讨会、公共设施、具有实践性的采访、报告会等利用率都在10%以下。

参考文献:

[1]潘云忠.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上,2014(05).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激活各种智能,整体感知课文以及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通过特定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以达到智能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把智能开发与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特长,发展潜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发挥不同学习特长,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1.点亮

“读写听说四盏灯”,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显著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听、说四盏灯”(洪宗礼语)缺一不可,只有点亮这四盏灯,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2.加强阅读理解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语文虽属文科,但与数学逻辑智能关系密切,如阅读一本书,产生一些感想,发展一个假设,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检查一个调查统计表,写下一则工作报告,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归纳某个杰出人物的贡献,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均离不开数学逻辑智能。

二、为教学带来启发

1.个体差异

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情感和兴趣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体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特点进行了不同组合,都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优势。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多样化发展,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进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机会。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教学目标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积累,作为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掌握语文的应用方法,培养其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智能理论的应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相互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认清楚学生的发挥不是单一的,他们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着重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掘和开发,促进智能的发展,做到日益提升的效果。

3.教学策略的目的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能的平衡发展,根据个人的具体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智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制定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对课堂产生兴趣,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设计教学方面,教师要选用能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的习惯和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和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结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具有导向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和课后作业进行的,该类评价只能看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并不能彻底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要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智能素质。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到这一点,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教学上,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语言智能的测评,更不能简单的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测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种智能组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的限制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必然性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必然要求了学习的多元化发展,以探究、合作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强调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多元智能的多元化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能力与价值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制定的方针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反应出多元智能化的优势。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找到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把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结语

“多元智能化”代替了“一元智能化”实现了学生的综合性能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四个部分,强调语文在生活运用中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这一难点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要在具备完善的教育技能之上,还要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在教中学,吸取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意识,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优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于提升弱势智能、强化优势智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探索出更广阔的语文发展空间做出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5(66):31.

第8篇

【关键字】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多元智能理论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主要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将其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中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生物生理的一种潜能,而潜能是指人的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教授将人的智能主要分为8中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沟通、自我认识以及自然观察等。因此,他认为人类是有着非常完善的智能谱,是一种多元化智能。以上8种智能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智能,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之处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不一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正确的对待智能的差异性,使其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智能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一)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指人们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个人可以自行组织语言,将某件事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采用语言智能的培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与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活动,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创设言语的练习,提高听说教学,激活语言智能。第一,要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通过简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件事的观点、意见等阐述出来;第二,培养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教材的能力,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掌握阅读时的节奏感、语气、语调等,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文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应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讲究语言课堂的艺术性。

(二)多元化教学加强逻辑,提高数理智能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性。其中数理的推理和运算,主要是对各种事物的关系进行叙说,例如:案例对比、事情因果、语言逻辑等,通过对数据的推理和运算,得出结果。加强学生的核心智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者认为数理智能不仅只存在于数理化等科目中,还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数理智能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点拨的教学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维[1]。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个网络话题来进行口头作文,教师应在一旁指引,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语言逻辑等进行深入指导,指引学生去推敲作者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情境。

(三)利用高科技进行教学,点亮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在人脑中构成一个空间世界,使得学生掌握空间智能的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如:人们对线条的构思、形状、色彩、结构等方面的敏感度,再构成一个图形,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存在厌学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课本缺乏视觉空间感的原因[2]。所以,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将重点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片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视觉效应,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进音乐艺术,加强音乐节奏的智能

音乐节奏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个人感受,记忆和辨别等音乐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演奏和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社会性充分表现出语文与音乐艺术的联系。因此,有效的结合音乐资源,将教材与音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素材,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指引他们进入设计好的情境中,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意境。例如:教师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中,可以先播放一段《水浒传》的相关画面,再配上一首《好汉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五)人际关系智能,加强自然观察智能

人际关系是所有智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可以让学生能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感觉、意图等,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开展学习小组,进行相互探讨、交流等,可以相互学习,并获得不一样的见解,从而解决问题,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分组,并给予各小组一定的指导和面对面的探讨,从而有效的落实学习任务。

(六) 加强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升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是指观察、认识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生活的能力进行有效调节。核心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反思、重建。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场合的情境设置,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自主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疏理、开启自我认知智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对语文教学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才能充分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新视野、新思路。才能加强创设,把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引入课堂教育的实践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里选收的剧本都是选场,主要是戏剧文学,篇数虽少,但其教学意义甚大,如果教学中像讲授其他课文一样,也采取传统讲析的方法,戏剧中本来生动的形象,动人的音调,广阔的生活场景,由于教学方法的呆板而变得干瘪枯燥,学生感到乏味,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参与扮演剧中角色,那么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戏剧文学,同时也能有效地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得以运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戏剧;语文课堂教学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rama

Li Yue-hui

【Abstract】There is a far-reaching t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e very few plays adapted in the Chinese textbook.The plays, including lifelike characters, vivid tone and daily scenes, would be boring for the students i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adopted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could be into learning plays when they are given chances to play roles meanwhile the Multivariate intelligent theory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Multivariate intelligent theory;Drama;Chinese teaching of classroom

戏剧是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科技(如声、光、电技术)熔于一炉,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矛盾,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形式。戏剧作为一种古老又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超越种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超越地域疆界的空间隔阂;超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界限,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纵览戏剧自出现以来的漫长岁月,它不仅作为我们人类的娱乐形式,同时它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教育必要的一部分。英国著名戏剧家、教育家布赖恩·威认为:戏剧首先是一种促进孩子作为人类一份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戏剧教育开发每一个人。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博士也认为:通过戏剧开发人的潜力应包括各种能力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少数天才。事实上,我们将学生参与戏剧活动能培养的智能可列如下关系表格(如表1):

表1戏剧活动组别 可培养的智能

编剧组 语言智能(用书面表达故事情节、角色特征)

导演组 人际关系智能(配音演员的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对演出的统筹、计划管理能力)

演出组 身体-动作智能(对角色的理解及表现能力)

剧务组 空间智能(背景画创作、道具颜色选择及动手布置能力)

配音组 语言智能(理解角色与演员动作动调配音能力,加入

旁白等);音乐智能(对剧目背景音乐的选择能力)

实践出真知,下面就剧本教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可操作性原则,我们在教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层面:

1. 注重剧本教学作为一种重要课外活动的现实意义 演戏历来被看作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小学教育把戏剧看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例如孩提时期的“过家家”,少年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将有些情节较为生动的小说、童话、文言文改编成剧本,举行把“课文搬到舞台”的课外活动。有些教师指导学生把《皇帝的新装》、《唐雎不辱使命》等改编为话剧,让学生自导自演。近年来,戏剧被引入课堂,作为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手段。将戏剧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改变学生仅仅作为“接受者”的局面,也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因此是一种值得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2. 注重学生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从中受到艺术情趣的熏陶,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例如,在讲授《石壕吏》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太婆、老翁、借宿人,两名差役等角色,按照课文内容对“有吏夜捉人”一节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体会“安吏之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诗人深切的同情之心。再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教师在讲授完后,让学生扮安陵君、秦王、唐雎,让他们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把各自扮演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总之,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活动任务的原则,以求操作时游刃有余 让学生组成剧组,选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当“导演”,擅长美术的画“板景”,擅长音乐的配乐、选曲、伴奏,擅长表演的扮角色,擅长口语表达的配音。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安排:讲课前几天找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担任角色去排练,要求是:①要化装;②要演出人物的性格,要背台词;③语文科代表当导演。擅长音乐、美术的同学根据文章剧情创设场景。其他同学都是评委,看看他们之中谁是最佳扮演者,谁表演的细节有差错。这样,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各取所长,广泛参与。到了上课那天,同学们用挑剔的眼光寻找表演同学的失误,而台上表演的同学个个信心十足,准备充分,加之美丽的“板景”,合拍的乐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扮演骗子的同学时时不忘转动眼珠;扮演皇帝的同学真得准备了好几身衣服,还带上的王冠;扮演忠心耿耿老大臣的同学还驾上了一副自制的金丝边眼镜。他们一上场就到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表演过程中,表演的演得认真,观看的看得仔细,换“板景”的乐此不疲,配音、配乐的步调一致,骗子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各种智能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以戏剧教学为突破口,触及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尽管还不很全面,不很深入,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愉快学习境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还有一些成效。具体如下:

1)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的框架模式,使课堂教学的通道完全敞开,打通多角度思维模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2)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模式,使课堂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特潜能的创造型学生。

3)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可以突破过去习惯于求同的教学模式,而开始对同一对象的思考的重要进行求异。质疑争论,点拨触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为学生求异思路开创了良好的环境。

4)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可以使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注入模式、平面模式转为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立体模式。

实践证明,在思维完全置于开放的今天,社会迫切需求一种新模式的课堂师生信息交流平台,而戏剧表演活动就是顺应学生求知广阔天地中的一缕春风,吹拂着每位莘莘学子进取之心!

参考文献

[1] 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深化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促使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有一些教师尝试进行新型的作业设计,但只拘泥于零散、局部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因此,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改进语文作业在设计上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将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引入到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中去,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座桥梁,是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一、多元智能的含义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智力方式都不尽相同,因而学生的知识表现特征也就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个体的差异,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作业设计的指导意义

(一)注重差异性,树立相信学生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七种或七种智能以上的潜能,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如果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刺激再加上个体的主观努力,每位学生都能成才。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作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注重多样性,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向着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个体智能的不同特征和可能存在的潜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设计作业,多改变些作业类型和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作业。

(三)注重开放性,树立个性化、重过程的作业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要讲究作业的个性化设计,提倡区别对待,设计“分层作业”。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片面地关注结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一)多样化作业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智力的多元化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

1.作业内容的多样化。

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注重联系生活,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其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设计:端午节到了,让学生思考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并以各种方式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如教师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找找广告牌、电视剧等出现的错别字等等。

2.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作业形式是开放的、丰富的,学生应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除了常见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几种新的作业形式:分层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探究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例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之后,可以进行这样的作业设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眼中的雪或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出发,写写生活中的景物。

3.作业评价的多样化。

作业评价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种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多样化,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改变传统的对或错,分数高低的评价方式,以独特有实效的评语来代替也是不错的方式;最后评价主体要多样化,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总评等多元评价。

(二)情境化作业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在智能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智力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提醒中学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完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总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是什么样的?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春天是什么样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但“饱含什么感情”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学生并不容易把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作业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关于春天景色的图片,并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春天的诗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专题作业设计

专题作业是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来的,是基于主体性教学活动而言的。专题活动常常是跨学科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既要动口、动眼, 又要动手、动脑, 既要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因此,让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如学完《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可组织学生探究“家乡有多少桥”,并了解这些桥的历史渊源、桥的结构;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可要求学生课外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文章等。这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技巧;练习;差异;习惯;习语;能力;机会

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进行交流。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因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最本质的特点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我们正是用听、说、读、写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英语教师们常常感觉学生在学英语和用英语时,英语潜在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比如:上课沉默寡言,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在交际活动中,想法很多很好,苦于无法表达等等。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在学习中忽略表达思想的技巧

虽然我国的课本经常修订,每个一段时间都吸收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汇,词汇难度也不断加深,但是其逻辑思维结构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自己去掺进表达思想的技巧,那么逻辑思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比如: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复杂的思想。七年级课本有这样一句话“Nexttohehotelisasmallhousewithaninterestinggarden”.意思是:旅馆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小房子有一个有趣的花园。其实要表达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这样说:Nexttothehotelisasmallhouse.Thehousehasasmallgarden.这样化难为易,既避免因句子太长出现语法错误,又能恰到好处的把意思表达出来,易于表达,也易于理解。

二、没有真正的替换练习

如果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或英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传统的英语替换练习不是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下的替换,而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比如:Iloveyou(我爱你),按我们的替换方法就是把you换成her,my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没有什么意义的替换并没有启动思维。句子的基本结构没有变,若听不懂Iloveyou,肯定也听不懂Iloveher。如果替换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toyou等,或者给对方讲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告诉对方那就是love——爱,这样以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清楚,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直到对方明白为止。

三、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习惯表达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从描述上来讲,西方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中国人正好相反,从时间上说,西方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中国人是按自然地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在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差别需要平时的留心才能掌握。

四、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待于养成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gofi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you。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五、习语掌握的少

什么是习语呢?说白了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像北京人说“盖了帽了”,外国人很难理解,这就是习语。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难的东西就是“习语”。和美国人交流时,若能适当的运用美国习俗,对方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很爱与你交流,并把你当做朋友。因此,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多记住一些习语是非常重要的。:

六、缺乏猜测能力

听不懂是说不好英语的原因。之所以听不懂,往往在于缺乏猜测能力。如果能把对方的心思猜透,不用开口就明白了,在沟通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试想一下,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能“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要说什么。猜测对学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七、练口语的机会少

咱们中国人把英语当成了一门学科来学,花在寻找语言规律上的时间太多了,真正动口的机会少的可怜,很多学英语的人又不善于创造语言环境,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说过“舞蹈是跳出来的,汽车是开出来的,游泳是游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练口语的机会少,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如果不开口说,就永远不会说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方面。俗语说:熟能生巧。要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要加强说的量。而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砍掉或随便应付新教材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活动。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逐渐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中国人学习口语时,提倡背句型。这只是学习口语的初级阶段。要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必须在背熟大量的句子之后,多开口。否则,仍不能说好英语。

参考文献:

1.方亚中《实用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第12篇

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农村中学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课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质素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开发资源的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舌头语是口头语言,作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能够创造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周而复始,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并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空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把一切智慧和美好、愚昧与丑陋一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于古今天地之中。”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地区图书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可以动员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在读中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发表对共性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3 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上时代烙印,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知识。

广大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语文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第13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相比,《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以其高度理论、高度抽象、高度系统、高度概括等特点而著称,因而也就增加了理工科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教材的难度。为切实了解“原理”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增强本门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秉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河南理工大学,兼顾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过去多年“原理”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学习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开拓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教师授课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新型教学路径,真正为实现“原理”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参考。

从总体上看,自从“05方案”实施以来,“原理”的课程教学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起色,例如在总学时分配上,适当加大了课外学生自习的比重,更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我校在保证48学时不变前提下,40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8学时用于课外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省内同比分配的院校见河南师范大学,而以郑州大学为首的省内其它高校,如河南工业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则更加重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拓展为18学时。但是随着各个高校在积极推进“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大致梳理如下:

1 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

学校内部,尤其是部分理工科院系的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与中央设置该项课程的初衷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在实际中出现了“口头上重视”,但实际执行中不到位等现象。尤其是对教学工作、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社会考察,在职培训,师资队伍的补充、对学生的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教师在很多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个教师一学期平均能上5-10个课头,且大部分高校大班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授课的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使得一些教师甚至疲于上课,更不用说去切实保证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此外,对教师的全员培训、轮训、攻读学位以及收入水平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教师的成就感和地位相比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针对“原理”课学校重视度以及任课教师自身满意度所做调查情况统计:

2 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2.1 责任心不强,教学投入精力不够

“原理”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国际和社会的热点,深入、实时地了解社会,结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为课程注入新的内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是教师让学生信服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必要条件。这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意味着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但是很多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都不够,一些教师仅仅把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任务,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仅仅只能停留在造器的层面。[1]相关统计表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其“自我感觉的职业社会评价较低”,“对职业的社会感觉并不好”,“7.9%的人在寻找机会,想早日离开”。[2]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热爱、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方面做的不到位。

2.2 教学方法陈旧,时效性不强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传统的理论讲授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自己为主,不关注学生的反映,不能针对当前的形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教学,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实践证明,“原理”教学吸引力如何、说服力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具有令人尊敬、爱戴的凝聚力,是增强“原理”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否则,以老思路,老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工作,感受不到教学的喜悦和成就,一定程度上也会消减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对职业的兴趣。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

在对“原理”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对于“你希望《基本原理》课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希望采取师生互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18.6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专题讲授过程中尽量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而也有近9%的学生希望采取学生自学,老师解疑的自主学习方式。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希望教学方式的革新,希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其它调查中也有情况显示将近半数的同学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一般,这说明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这就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倾听学生的想法,通过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才能使“原理”课真正走出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2.3 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原理”课的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青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解决思想和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困惑。但是,今天的大学生不同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传播带来的多维影响,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因子,他们将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生活选择,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一部分人逐渐淡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许多学生又变得极为功利化和实用化,加之“原理”课的思辨性、理论性又较强,因此许多学生对“原理”课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原理”所讲述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较远,甚至认为内容过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较差,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及格,31.7%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帮助,也有11.8%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而自主学习。

2.4 经验与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反馈,我们立足理工科院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以及师资配备特点,开始尝试性地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经验和明显成效,比如08年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基本原理概论》课跻身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优秀课程之列。同时围绕“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和改革,把多媒体手段应用作为专项研究的重心,在“原理”课教学中全面植入现代化教学新手段,不仅目前基本原理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可以熟练制作、应用多媒体从事教学,显著提升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网络课堂辅助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搭建起与课程配套的“课程网站”、“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有关“原理”课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媒体素材、试卷素材、题库、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还通过设置“课程博客”,使任课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及时交流,既能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又能够较快地了解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从而大大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改革都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与探索道路上,肯定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政策解读与具体落实的时间过渡、教师转型与学生适应的过程磨合、兼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矛盾等等。但是有矛盾就意味着有转机,有问题就有前行的动力,随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发展,“原理”课肯定会成长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欢并终身受益的示范课。

【参考文献】

[1]李凯城.领军之道: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第14篇

[关键词] 学习策略 大学英语 元认知能力

一、引言

关于英语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很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出了研究。文秋芳对英语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前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强,英语学习富有计划性和主动性;后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淡薄,英语学习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由此可见,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在我国,学生的英语学部分只是盲从于教师,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了学业之后仍不知去如何学习,也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策略。

20世纪70年代中期Flavell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并强调它作为管理职能角色对认知过程的监控、调控作用,而且,作为元认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者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知识,是用来控制管理认知过程的知识。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思考,是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以及认知活动完成后所进行的自我评估,元认知策略是高一级的管理技巧,是成功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O’Malley and Chamot)。同时,二人认为元认知与认知、社交策略组成了学习策略。O’Malley和Chamot进一步将元认知策略划分为计划、选择注意、监控和评价四类并指出没有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方向和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和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的人。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元认知策略教学现状与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展开了广泛研究。他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近几年来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还是偏重理论研究,具体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在教学环节上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习策略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至今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各类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学生缺乏学习策略使用意识,运用水平也不高,据笔者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发现有些学生甚至很少运用学习策略中的具体方法;学生认识不到元认知策略作为管理职能角色对认知过程的监控、调控作用,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英语学习可以用元认知策略来监控,以便达到最佳语言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帮助他们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思想,学会使用元认知策略进行自主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解决方法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无计划性和无明确目标方面,可以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计划性,如首先制订短期计划;其次帮助他们制订长期训练计划和具体任务计划训练。我们可以利用学习者合约来帮助学生制订计划。“签署学习者合约”被证明是教学实战中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Dickinson提出的。这种合约要求学生不仅决定做什么,而且决定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等,合约的内容越细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按时完成,然后,决定签署合约。

通过学习档案培养学生使用评价性策略,在学习档案中以书面形式记录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某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是对照某一阶段学习目标,反省自己,对该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在这里,笔者还要特别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形成性评价策略。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建立自我和相互评价表等方法,尤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SA)。自我评估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在评估方式,有很高的效度和信度;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对自己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作出记录和反思;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和改进作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师提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的依据。

四、结论

教会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来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但是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应该首先接受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培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传授相关知识并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者应把元认知策略写到教材中,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在学习时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1).

[2]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第15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人本关怀

引言

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有利人才的培养,还便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目前在许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开始对激励机制进行加强,而且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在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只对学生的进行激烈是不过的,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还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兴趣,下面我们就从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励是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手段,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合理有效的激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需要。因此,我们才采用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论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通过激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采用的激励机制,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运行系统,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其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其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将教育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教育管理的引导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和教师一定的信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当中,人本关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学生的心理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建立起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将激励机制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形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方法,只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进行被动的学习。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才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极为庞大的智慧群体,虽然他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心理需求中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将其这两个智慧群体的共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教学管理模式中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在对学生还是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学校都应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中人文关怀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基础,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以人为本主要从而这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它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组织全体成员的意见,要注重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以便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

二是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要,然后把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是监督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委派具有一定职位的领导,或采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和监控,以确保它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决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应该具有多样性。

4.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

2.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大大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目的。

3.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将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激励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去部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在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