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安排不合理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

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第2篇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资讯充斥着互联网,使信息具备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择性。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助力于现代化教学改革。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以下7种: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最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最后,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准确、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3结语

第3篇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方式转变的促进

1.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

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前以单一的书本和知识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模式,转变为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教师课前备课、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资源,如更加详尽全面的课本知识文字信息,声情并茂、直观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对于课本中的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氛围,实现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新知识教授和讲解,也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而声音、模拟演示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也更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更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这种信息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以及课程教学效果。

2.充分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资源进行课前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与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双提高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备课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资源和素材,使得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加丰富有趣,但教师在资源和素材的选取上还应加以甄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符合初中生心理、兴趣和学习思维特点的,利于不同学习能力和程度的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一面,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实现两者效率的双提高,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多媒体电教等技术的应用,更便于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针对性辅导。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以及备课资源的统筹总结,可以从中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从教学中有所学,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信心。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转变

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一的“书本加黑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书本加课堂笔记”的被动学习模式,这种方式不仅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也不符合和体现我国一直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往往难以得到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和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和知识获取的多样化、多元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相关知识信息,有利于学生和学生间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多渠道和动态性特征,给学生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配合,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的富有成效,学生间更加学会合作。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4篇

关 键 词:山水画教学 观赏 临摹 写生 基础训练 创新思维

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古老画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历来绘画美学思想也曾有过各持己见的观点,譬如有的在艺术实践上过分偏重于师承古人笔墨,强调继承性而忽视结合生活实践的创造性;有的过分强调抒情、写意“神采为上”,而忽视性质、理法;有的过分强调毫发毕肖“谨毛失貌”。但是,优秀的传统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用。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懂得两个法则:其一是古人之理法;其二是自然之理法。只有把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将状物与抒情、摹景与运情相统一,才能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宾虹先生是近代山水画史上一个集大成者,他贯通古今未来的秘诀为“于传统溯求本源,与未来以求开放”,就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大胆变革,要有“创新思维”,要注入“时代精神”。要学习传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就是继承有生命力的部分,剔除其过时的陈旧的糟粕部分,代之以新的内容,这就是发展。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摹和写生辩证统一的训练与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学生对传统绘画接触甚少,所以在山水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WWw.133229.cOm学生必须“观赏”历代名画,教师要通过对历代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概况、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读画、临画、摹画,先会“古人之心”,与古人对话、交心,从而揣摩优秀作品的意境、气韵与笔法、墨法。在读画、临画、摹画的同时,还要注意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是山水画教学的根本。

我们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作品来,因为技法的产生毕竟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结果。如何了解和学习古人作品中的传统技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山水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这样必然和当今时代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探讨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历代有许多画家在不断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宋代郭熙力主“饱游饫览”;元代赵孟力主“久知图画非儿戏,满眼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力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作画”;清代石涛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近代画家齐白石画螃蟹,案头养螃蟹为师,日夜观察,方能画出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他们在深入了解自然、了解生活的基础之上,把握自然万物之灵魂,从而创作出许多造诣颇高的作品。所以,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脱离不了“自然造化”的支撑,脱离不了“创新思维”的支撑。在山水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处理好这个基本原则。

一、课堂临摹是掌握古人理法的重要途径

在山水画学习中,临摹可以使学生对历代优秀作品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在具体的学习中,对那些优秀作品的意境营造、构图经营,以及皴、擦、点、染等技法的掌握,必须通过有计划地临摹研究,才能懂得何谓传统,传统涵盖了哪些因素,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才能将自然观察所得的深刻领悟重现于笔下。

临摹分对临、摹临、背临三种。在山水画基础训练中,更注重于对临、背临,使学生对范画作最大限度的再现。

在对临教学中,“形似”易而“神似”难,所以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先会古人之心”,教育学生“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要首先体会大师作画时的背景和心境;其次用心揣摩其笔墨关系和用笔的力度、节奏。有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古人笔意,可以将范画某一个局部进行放大研究,去体会其用笔的抑扬、顿挫、徐疾、轻重、虚实和墨的焦、浓、淡等感觉,从而临出范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说:“名家临摹古人,得其笔墨大意,疏密参差,而位置不稳,位置妥帖,浓淡淆杂,而远近不分。树木有根株,或偶失其交互;泉流有曲折,或莫辨其去来。苟能瑕不掩瑜,论者犹宽小节。画贵神似,不在貌求。”明代董其昌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临摹贵在把握范画的精神内核,而不在一笔一势。先要合古人,后要离古人。在具体对临中,要求学生用笔有力度,笔在指间,指实掌虚,运用腕、肘、臂、肩,去体会平、圆、留、重、变的感觉,去体会笔笔见功夫、笔笔有通情、笔笔有醒透、笔笔有脱尘、笔笔有相生的主要感受,从而求得“形似”和“神似”的效果。

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之上,离开范画从而进行临摹,通过对范画的深刻印象,而再现其风貌,使学生逐步稳定自己所学的各种技法,使学生的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课外写生是掌握自然理法的重要环节

在山水画教学中,一要重临摹,二要重写生。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写生,使学生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的规律。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对象是静止的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环境、气候、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看如此,侧看又如此,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深入生活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远山近山,正面山侧面山的多样变化。自然界的树木、烟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节也不同。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这是说,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一山百态,一树百态,百山一理,百树一理,有势的把握,有质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要讲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简后繁,由静到动,从而循序渐进。

1.树木写生

学生初到自然界写生,因不了解树木形象特征及其结构,可先用铅笔或钢笔对树的正面、侧面、背面等各个角度进行写生,使其了解树的生长规律,然后再用毛笔,先由树干下笔,注意用笔的笔势、力度,在画树干的同时添枝加叶。这样既能认识它的生长规律,又可兼顾造型练习。同时重视用色用墨的观察、体会和写生。在写生树木时,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要有所取舍。注意树在四季的各种状态、早晚的各种状态、南方树与北方树的不同状态、山林树与平原树的不同状态、背光树与受光树的不同状态……从而善于准确地捕捉自然中最美、最生动的素材入画。在写生中,还要注意到自然界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树木枝叶美的穿插组合规律,不是自己能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用对比、平衡、节奏、统筹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去锻炼构图处理的。

2.云水写生

潘天寿说:“山无水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水家要“青山洗面,白云为衣”,要了解大自然的烟云万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毛笔或铅笔对自然界云、水进行写生表达,了解云、水在不同时节的变化特点。当直接用毛笔写生时,注意水墨浓、淡、虚、实的变化,体会春夏云水和秋冬云水的不同,体会大山云水和平原云水的不同。用真心、真情去体味中国画笔墨在表现自然云水时的无穷变化,力求学生胸有大千,囊括万象,这样才可创造出“画中有龙蛇”“腕低有鬼神”的作品,才可营造出富有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境界来。

3.山石写生

山水画以树、石为骨肉,以云、水为灵魂。树木、云水、山石是一幅山水画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画好山石也是写生练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写生中同样要求学生先运用铅笔或钢笔,具体而严谨地勾画出山石外形,山石本质结构,使学生对山石在各种状态下的丰富变化熟记于心,用心去体味自然山川的精神内核。然后用毛笔去寻找自己的感受,利用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疏密、组合、交错等去表现山石、山川形态的微妙变化,把握自然山川在潮汐阴晴风霜雨露中的千变万化。用笔要有顿挫、刚柔、转折、虚实。一张画中只有线是统帅,是首要的,像建筑中的钢架,没有线,墨、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求学生力求中锋用笔,线要遒劲,要毛,要沉着,不能草率;用线要追求毛、涩、辣、变,沉着入纸。龚半千谈到用笔时曾说:“线忌草、忌梗,要遒劲。”草,就是软弱;梗,就是枯硬;遒劲,就是内在的,像崩着的弓,箭还没有放出去,有内在的力。古人在山水画中用笔力求“点如高山坠石,横如万里阵云,垂如万岁枯藤。”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写生中,在把握用笔用墨的同时,更要体味山川的精神,要用哲人的头脑、诗人的情怀,去体味大千自然,用真情去感悟自然山石、山川。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心灵与自然沟通,用思想与自然对话,以求“物我共化”的心境,从而给山石铸入灵魂。

三、创新再生是艺术教学的精神内核

在山水画教学中,通过临摹、写生教学的有机结合,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与时代合拍,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传统绘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握“古人之理法”和“自然之理法”,把传统技法与自然感受加以“生化”,从而写出“胸中之山”。潘天寿说:“学画时,须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须懂得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古人理法,亦须舍得了自然理法,即能出人头地而为画中龙矣。”山人曰:“于无心处写鱼,于无鱼处求美。”就是说,绘画不可照搬,而要注入人文内涵与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山水画本真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美。”要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纯任自然,才为画中龙矣。近年来,由于一些教师或打着课程改革的幌子,忽视传统研究,宣称“当随时代”;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宣称“弘扬传统”,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只注意把具象如实的稿子经过所谓的取舍加工再现于画面,或把拍摄到的自然山水不加修饰地照抄过来;或让学生无的放矢盲目寻找所谓的创新感觉,出来的作品表达什么,学生自己都说不清楚。这种简单、刻板、幼稚的创作和教学观念,对开发一个人表达自我感悟,对提高生活的认识、对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他们给学生想象力赋予的不是翅膀而是包袱。真正的继承不是打上强心针使其延续,真正的继承是“泥古而化之”,是“先合后离”,是“先过河,再拆桥”。创新不是“拔苗助长”,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像练武一样,先练熟了“十八般武艺”之后,新招术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再生、发展、创新。所以,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身为美术创作前沿的教育者,必须追溯古人之法,体悟自然之法,探索创新之法。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受传统文化,不懂传统文化的人,犹如没有吃母奶的婴儿,总是缺乏营养的滋补。所以,我们要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力求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赋予山水新的品格,营造新的意境,寻找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感觉。只有深入挖掘和培养个人生活感受,由具象的形“生化”为意象的境,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才会开辟出一个新境界。所以,山水画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勾、皴、擦、点、染的笔头功夫,更要通过欣赏、临摹、写生等灵活多变的方法,给学生以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感觉的传导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黄宾虹谈艺录》南羽河南美术出版社

[2]《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上海远东出版社

[3]《石涛与画语录研究》 韩林德江苏美术出版社

[4]《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浙江美术学院

[5]《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浙江美术出版社

第5篇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版权所有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版权所有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第6篇

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教师的从教之日。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学校领导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活动方案《奔向》也被选送苏州。年4月,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年4月,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喜怒哀乐。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目前。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课上,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课上,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第7篇

关键词:内涵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67-03

盐城市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已成为盐城一小发展的目标。近年来,盐城市第一小学始终坚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学校教育品质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多方投入,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

2013年,是盐城市第一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飞速发展的一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对校园网络前端进行了改造升级。本次升级对学校网络中心改造,部署了一台高性能核心交换机,加装了防火墙板卡作为整网的出口,保证了全校出口的安全性和出口的带宽保证。无线网则主要通过加装无线控制器板卡配合支持11N的无线FIT AP方式。其次,学校还对部分校区进行了无线网络改造,师生们可以在这些区域随时随地、无拘束的连接到网络,依托无线完成各项办公事务。新的无线网络在网络互联、认证管理、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了良好的兼容和互补,同时也为学校下属实验小学东校区、聚亨路校区、盐渎校区的无线网络改造预留接口。

暑假期间,学校还在实小校区新建了一个自动录播教室,该录播教室配备了两台高清摄像机和三个高清摄像头,可实现全程无干预高清摄像并进行网络直播。该系统可以智能拍摄教师的多种景别,如全景、近景、板书等,能够自动实时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课上完后,任课教师就可以观看该课的完整视频。该系统已成为学校教师试教或上微型课的好助手。

为了做好数字化学习工作,在平板电脑未到位的情况下,学校还利用已淘汰的教师用笔记本电脑组建了一个数字化学习教室,搭建了开源的网络学习平台eFront,保证了两个校区三个实验班级的数字化学习工作。

二、共建共享,加速网络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发展前提下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盐城市第一小学立足于学校网站,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师生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盐城市第一小学网站为“全国中小学优秀网站”,从2004年起便蝉联全市“窗口学校”网站评比一等奖和“江苏省中小学网站评比”一等奖。如今网站访问量已达420多万次。其中,精彩纷呈而又富有品味的系列专题网站的建设,使学校网站的资源更加丰富。

《四季青语文网》如今已不但是一个关注阅读和写作的纯粹的语文学习网站,而且是一个涵盖理论研究、集体备课、课题指导的语文综合网站,同时还是盐城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基地。

《智慧树小数网》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擂台”“在线辅导”等栏目,教师定期为学生“趣味小数题”并在线为学生“答疑解难”。以此为重要载体,学校已组织七届万名学生共同参与的“数学节”活动,让数学的世界在儿童心目中变得更有情趣和魅力。

特色网站――《家庭实验室网站》在2013年开展了第四期网络投稿活动,共录用学生实验稿件700多篇,评出科学之星43人,特色班级三个。依托该网站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于12月26日通过了省规划办组织的中期检查。

目前,盐城市第一小学校园网现已开通各类专题网站30多个,丹顶鹤文学社、鹿鸣足球俱乐部等“学习园地”更是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此外,学校还将内部的期刊全部数字化并在校园网上,这些电子期刊模拟纸质读本,图文并茂,无需下载就可在线阅读,很受师生与家长欢迎。除自建资源以外,学校还通过购买的方式增加教学资源。新增数字资源700多G。

盐城市第一小学注重发挥“长三角网络联谊学校”的桥梁作用。近年来,学校经省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与上海嘉定区城中路小学、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两所联谊校在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数字资源方面互通有无,努力发挥各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校际联动发展。

盐城一小还积极参与省精品课程库的建设工作,2013年,学校完成了多节省“教学新时空”的摄制和全省直播工作,内容涵盖语、数、外、体育等多个学科,为全省完成录制任务最多的基地之一。

三、积极探索,增强数字化学习实效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开展也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崭新平台,在校内营造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

2012年,省教育厅在全省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即“e学习”)试点工作。作为全省首批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盐城一小立足于语文、数学、品德等重点研究学科,在教材、教学、评价等领域上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研究。

实小校区依托省重点课题《多元构建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开展“‘e学习’环境下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共生效应结合”的研究。在校内研讨会上,郜中华老师在“e学习”环境下为大家执教了《条形统计图》一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肯定了执教老师做到了“心中有本、眼中有生、脑中有谱”,让网络成为有力的学习支撑。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12年江苏省“领航杯”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活动中,实小吴洲老师获小学数学组一等奖,获得省内同行的极高评价。

聚亨路校区则在现有条件下,自主搭建平台,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刘慧老师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习《恐龙》一课。他们读课文、查资料,现场就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读书成果反馈。随后,学生又通过自主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形式,了解了更多类别的恐龙。在数字化平台上,刘老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其他同学在聆听、评价之后,还通过平台进行了现场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介绍者。最后,刘老师还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出了三个热点话题,布置同学们通过猜想、调查等形式进行自主延伸学习,并把学习成果发表在“博士论坛”上。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师生互动流畅高效,体现了e学习的特有优势。部分班级还利用班级网站开展无纸化作文教学,学生在网上发表、互阅、互评、互批作文,老师进行终评并定期组织班级作文评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2013年江苏省小学数字化学习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在常州举行,盐城一小的论文《且行且思――数字化学习项目实践及反思活动》入选此次观摩研讨活动的发言论文并入编论文集。周旺纯主任作为盐城市唯一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在全省产生影响。

2013年5月起,盐城一小还与盐城清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人人通”试点项目。目前已有6000多名学生利用智能英语学习系统进行在线英语学习,效果很好。

在信息化的支撑下,盐城一小教育科研的领域与方法得到了促进、支持、扩展和延伸,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年来,在各类正规课堂教学比赛中,学校老师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各类一等奖近20项,有64项“十二五”省市课题成功开题并向纵深推进。在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获奖数量与获奖层次在全省领先。

四、专家引领,凝聚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

1.有序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2013年,学校部分校区增设了电子白板。为了让老师们能尽快应用,各校区综合部及时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培训工作。规定好培训时间,由专业技术教师分学科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培训中做到讲练结合,过程中有跟踪,结束后有考核。此举有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中的使用效率。

2.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研究

自动录播系统是集数字化校园电视台、数字化教学录播系统于一体的新型数字教研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与运用,一方面实现了校内研究课、展示课等精品校本课程的自动录播、网络直播工作点播等功能,便于开展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教师自主化研课、磨课活动;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学校成为大市云教育教研视频基地,充分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及时反思,逐步开发、丰富并完善其在学校教学系统中作用,努力打造信息化精品课程体系。2013年,周雪梅老师运用自动录播系统备课,其所执教的课先后获得市、省思品学科教学比赛第一名,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一等奖。现在,录播教室等校园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学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强有力的阵地。

3.有力推进“教师阅读工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提高教师们的知识储备,各校区纷纷成立了教师“研读”书社,开展“周四开讲”、“教师论坛”和“相约星期六”等网上沙龙活动。

不久前,学校在实小校区隆重举行了教师阅读主题活动暨“半亩方塘”网站开通仪式并邀请了市内专家莅临指导。网站设置“好书微醺”“美文邂逅”“生活品茗”“文卷载册”“风景在线”“围塘夜话”和“佳音传送”七个栏目,均为论坛格式,每个板块均可互动交流。各版块以读书会成员和各学科阅读组组长为版主,引领全校教师共同关注、发表文章、互动交流。

以上举措,使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2012年起,盐城一小有10多名教师获市级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有4名教师获省基本功竞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基本功竞赛特等奖。目前,学校在岗特级教师已达20名,在全省同类学校遥遥领先。

五、注重整合,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为全面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相关部门的分工与整合。2010年,盐城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担负着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管理、服务、维护的职能。学校成立网络管理中心,各校区也配置了网管部门和专职人员。2011年,学校还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十二五”规划》,保证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盐城一小还注重以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2013年,学校正式启用数字校园软件系统,将原先分散的校园网站应用模块进行整合,统一认证,统一数据库。包括数据云共享中心、信息中心、教务管理中心、教研管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成果输出中心等六大中心,涵盖资源教学、智能备课、网络测试、教材管理、教师档案、学生成绩、校产管理、电子阅览、校友名人等应用模块。

新学期,学校还启用了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要求各校区、各部门及时上传各类文档,如《教学计划》,便于教务工作人员随时作出教学决策;《工作总结》,便于各部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练习汇总》,便于老师们及时调整授课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进一步适应集团化管理的模式,减少公文流转的时间,及时对事务进行监督,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及时通讯。2013年,盐城一小还部署了《协同办公软件系统》,从上级来文的接收或集团拟稿,到文件的流转和执行,再到执行结果的反馈及归档,全部实现无纸化。管理人员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甚至是智能手机,就可以进入办公系统,随时查看公文的执行情况。此外,学校还在部分校区之间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网络中心安装的视频会议软件,老师们只要利用手头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主持或参与会议,避免了车马劳顿,节约了工作时间,减少了管理工作对日常教学秩序的冲击。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一项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的事业,无论硬件投入、软件管理还是实践、应用、研究都需要我们持续加强、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盐城市第一小学将以更加务实创新的精神,高标准建设“数字化一小”,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成为促进学校实施新课改、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大特色,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之路。

第8篇

关键词: 理工融合 教研结合 知识共享体系 教育信息化

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但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却没有跟上步伐,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应区别于本科教育,但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多数只是本科课堂的简单延伸,甚至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不如本科。教案陈旧,没有结合新的学科前沿与应用、让学生自习、让博士生代课成为研究生教学中的常见现象[2]。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无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和创造力[3]。

各高校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创新,在培养环节中做了一些改进调整,但受传统观念和学科组织的阻力,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4];各院系各专业间未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合理推进的局面[5]。

2.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课程教学。

在对研究生、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调研时,绝大部分都认为课程教学环节十分重要,一些对论文、科研有帮助的核心课程,开设的标准、质量和要求甚至应该提高[6],有部分学生反映知识点的应用和学科前沿涉及太少,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

2.2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最主要的获取学科知识的途径。课程学习一般只能覆盖最基本的知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运用到的学科知识与方法,大部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学生的讨论学到的。

2.3学术交流。

学生在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了解到所学学科的前沿领域及新的理论和方法。南京理工大学有针对研究生的定期学术交流论坛,且每个学院都会举办“学术交流月”,但大部分学术交流活动参与者是博士生,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仅仅停留在课题组定期举行的学术研讨。

2.4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体现知识运用的阶段,大部分研究生都愿意参加专业实践,但认为机会太少,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习机会。研究生导师则认为目前专业实践现状并不好,学生实践种类杂,多数从事的实践与专业并无关系,不仅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且对学术研究无帮助,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

2.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贯穿研究生培养整个阶段,是研究生训练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导师与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位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地把关,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质量。

2.6导师因素。

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最显著的特点,导师自身水平、指导方式、指导时间等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有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和“导师组”的形式,联合指导研究生培养。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像制度规范、学科文化、学科组织、制度规范、资源配置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存在影响。

3.研究生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根据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我们从构建知识共享体系,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试点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创新。

3.1理工融合,构建知识共享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些促使高校更加重视理工融合[7]。

理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力学、结构工程等学科,以理科为主,同时包含工科专业的学科设置,是实现理工融合的重要基础。

通过理工融合的课程设置,建立知识共享体系,使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有机互动、相得益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发散、吸收、交流学习、共同创新的过程。构建知识共享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积累、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构成三大部分。第一阶段是知识积累。在研究生入学至研一课程结束期间,完成知识积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第二阶段是知识转移。此阶段是核心环节,主要渠道有面对面接触与交流,电话交流,书面交流,数据材料交流。在此提出几种适合研究生的新型交流模式,如虚拟交流、论坛讲座、团体讨论等。该部分的实践以团队、项目为依托,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具体的科研过程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5]。时间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参与项目组课题研究、论文开题至论文中期答辩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整合,是整个体系的升华阶段,是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关键,集中在研二下学期至研三阶段。

整个知识共享体系构建过程中,研究生能够获取新知识,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将获得的知识内在化,在知识转换、共享的过程中形成有机整体,使得个人知识不断丰富,形成学术创新的能力。

3.2教研结合,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

完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主要集中在完善课程论文反馈和课程报告机制。

课程论文是研究生教学中一种较普遍的课程考核形式,但该种考核缺少任课老师的反馈,学生只看到分数,而且大部分课程反馈集中在学期末,这样的模式造成学生即使写了不少课程论文,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仍十分有限。因此,应完善课程论文反馈机制。首先,要加强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观念转变,才会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此外,要建立起专门的课程考核反馈制度,督促教师及时反馈。对于反馈方法和策略,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针对论文写下详细评语后通过邮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要求研究生针对论汇报和讨论。反馈的时间不应集中在期末,老师应注意日常的反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又可以将反馈分散。最后,反馈是否及时是影响教育评价反馈作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论文内容比较熟悉,这样反馈效果较好。

课程汇报机制是指教师提前一个月将该次课程的主题向学生公布,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组织并消化资料,制作PPT进行课堂宣讲,同时留给学生提问及讨论时间,课程以报告内容和课堂表现作为综合的评分依据。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转变角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观能动地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获取资料、整理资料、解读资料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捕捉新的信息,更新知识十分重要,学生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宣讲讨论又可以形成内容的互补,同时教师能给出正确的引导、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停留在文字表述,而是较为立体地呈现,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资料整理能力等,在内容、专业性及态度上能看出学生明显的差异,评分标准较为客观。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知识量具有局限性,更多学生的参与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论题,这种反馈模式有助于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教学相长。

3.3实现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压缩课堂教学内容的总容量,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通过完善自主学习策略、完善网络教学系统,提出实现微课程信息化改革。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类型多样及基础差异离散化等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材料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采用网络多媒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网络学习在本校还未有实践先例,我们在理学院光学工程专业采用微课程试验,通过课堂讲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以期得到研究数据,为后期网络课程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据。

4.结语

本文从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对研究生现有教育形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理工融合的知识共享体系,改善课程学习反馈机制,总结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强烈的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生培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1-2.

[2]杨旌,吴鹏.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0-172.

[3]袁博.论研究生课堂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错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25-28.

[4]李l东,李敏,欧阳琼,林志彬.研究生课程学习新模式的尝试及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58.

[5]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80.

[6]刘春惠,李秀峰,党传升.理工融合教育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2004:72-77.

第9篇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创新思维 意识 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从互联网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之日起,就不断有人致力研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来帮助人们学习。教育应用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下面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呢?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画效果,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1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

在制作计算机课件时,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闪烁”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角的认识”中有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这几下“闪烁”,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2在课件中适时隐去实物,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小学生更不例外,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例如:教“角的认识”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3在课件中出现动态演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有无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又深刻地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3运用多媒体设计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

第10篇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第11篇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XX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XX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XX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XX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第12篇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市。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市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市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被评为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第13篇

深圳市布心小学教学设施先进,功能用房齐全,育人环境优良,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素质全面发展的乐园。学校成立了教育创新、教学指导、科研信息、后勤服务四大中心,以突出教育信息化优势为重点,初步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化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能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构筑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有突出影响的喜人成果,不仅获奖面大,而且获奖层次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坐落于深圳市东湖之畔的布心小学创建于1988年3月,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确立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且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活动,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

“数字化实践”抢占先机

作为一所省一级学校,为了达到更高的办学高度必须确立一个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办学目标,指引学校前进的方向。布心小学校长宋声鹏在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之后,果断、及时地提出了“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对于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宋声鹏校长有自己特殊的想法。他认为,品牌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他将布心小学定位于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即要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教育活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数字化育人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在宋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教育建设与发展之路,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显著成绩和社会效果。

在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主办的三届“科技信息节”活动中,布心小学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三届活动,学校一举囊括了五个比赛项目的一等奖,并且还获得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绩效评比罗湖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学校还连续4年组织学生参加深圳市学生网络夏令营,获奖成果和人次居于全市首位,连续三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并被授予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8月,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布心小学作为从全国筛选出的取得突出成绩的7所学校之一,宋声鹏校长应邀向大会作了精彩的经验报告。同年10月,学校又承办了全国“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讨会,由其所提供的两节现场课受到了来自中央电教馆和全国各地实验学校的专家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2006年,在深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布心小学成绩骄人,共获奖17个,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7个,一跃成为深圳市和罗湖区的获奖“专业户”。与此同时,布心小学还荣获了“2006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 称号,宋声鹏校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2006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校长”。

布心小学在信息化教育上所取得的成绩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的布心小学,在教育局组织的信息资源共建中,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无偿捐献了1万多个资源包,为全市创建信息化特色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合作化精神”洋溢校园

要想让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学校认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开展数字化教学与打造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特色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布心小学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来讲,有一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创建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布心小学首先引导全校教职工更新观念,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以提高学习力、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和职务进修,并将信息素养培养、培训纳入师训必修课程。正是在这种新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全校上下认识一致,行动统一,形成了一个“我在学,你在学,他在学,大家学”的浓烈的学习氛围,主动地学、自觉地学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次,学校有计划、分层次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确立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分类分层”的培训考核制度,按照“行政推动、专家引领、现场研讨、制订规范、及时检查、促进发展”的思路实施。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常规设备的使用、保养知识,以进一步提高常规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另外,还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教师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和博客等建设。发挥名优教师和市、区骨干教师的作用,由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引路与探究。第三,学校在大力宣传建设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总结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为师生的学习和创造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深圳市的网络夏令营和罗湖区的科技信息节活动中,学校精心组织,千方百计为师生参加活动创造条件,使比赛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机制改革”推陈出新

宋声鹏校长十分注重领导班子建设。他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一个坚强有力、勤政廉政的领导集体,所以,学校始终非常重视“集体心理气候”的营造。学校一直在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使教师们能够坦诚相待。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学校建立了健康、高效的议事制度。在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上,在评优、聘任、招生、选拔推荐学生等工作上都实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以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会议,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意见,并与家长们一起商讨学校发展规划,使得学校的工作纳入了全体教师和社区居民的监督之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14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资源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及其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的说,能用来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1]。

1、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系统,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网络机房等“物”的环境。也包括维持这些“物”的环境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它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2]。

2、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教育机构人员、专家学者、IT行业教育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开发者、教辅管理人员等。它是数字化教育信息生产者、设计者、传播者及管理者的集合。

3、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及其类型。通常简称为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了的教育信息的集合,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其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等类型[3]。在线讨论、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等。

(二)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从以上涵义描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与教育信息化资源是部分和整体、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任何一个要素整体功能将为“零”。形象的说这三个要素犹如组成水桶的3块桶壁,决定水桶盛水多少的不是看其中的长板有多长而是看其中的短板有多短!其效用关系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用=资源整合程度×Min(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效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1、“十五”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投资1800万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于2001年初建成了校园网,之后对校园网进行了五次扩容、设备更新的改造,现有主要网络设备:核心路由器2台,防火墙2台、核心交换机3台、汇聚交换机19台、二层接入交换机170多台。学院网络中心现有各类服务器40台。学院用于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台数约1200多台,达到每7生一台。学院有多媒体教室14间,多媒体教室比率13%。学院有1000用户的网络版趋势杀毒软件一套。学院磁盘阵列存储能力14TB。视频会议系统1套。

2、目前,校园网信息点覆盖家属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办公区、图书馆、后勤服务区所有场所。校园网楼宇之间达到1000M,各信息点桌面达到100M。

3、校园网域名:gnun.省略。公网IP地址:申请公网CERNET IP地址6000多个,Chinanet地址1个。学校校园网现有两条百兆出口与互联网连接。

4、在系统平台的建设方面实现了DNS、WEB、E-MAIL、、上网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实验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原理实验系统、计算机类考试系统、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校园卡结算、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综合消费、控水、控电、圈存转帐、门禁等功能。

(二)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

1、信息管理机构人员方面,我校专业从事信息化资源管理方面的机构只有三个:一是网络中心,现有12名工作人员;二是电子阅览室,有工作人员3人;三是精品课程制作室,目前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中有部分属兼职工作人员与无专业能力的临时工。

2、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方面,我校有院长课题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做过问卷调查,随机选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抽取有效样本200人,依据《标准(教学人员)》设计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部分。在此本人引用研究结果:(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同;(2)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和能力薄弱;(3)被调查对象应用与创新意识淡薄。

(三)信息资源建设与使用方面已建成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

1、数字图书资源:拥有超星20万种,匡九羽60万种, CNKI(1994年至今的CJFD、CDMD、CPFD、CCND四个库, 127个专题);2、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等数据资源。3、精品课程: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校级精品课程。而其中只有5门能基于网络平台下正常运行;4、尚未建立校级的教学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在线讨论等信息系统平台。

三、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构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处于失衡状态。主要矛盾表现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该矛盾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存在,因为有钱可以很容易买来设备,但对于促进人的素质及知识信息的发展却没那么容易与迅速。我国在这方面已经从重环境建设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及师资能力观念的培养。就像以前没锅(环境资源),现在有锅了,种哪些菜(信息资源)和菜怎样做(人力资源)合吃者(学习者)胃口就是主要问题了。而在我校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都相对甘肃省别的高校落后,与发达地区更无法相比。尤其更存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四、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在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方面

1、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有线信息点覆盖率达到98%及无线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发挥好网络基础服务,合理构建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信息化平台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开发和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推行实名制上网和实施网络安全监控;建设IPV6实验室及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最终实现在校园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课程都能通够通过校园网实现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四A理念(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CORE)的“数字校园”。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点的覆盖论达到98%(2011年-2013年);2、2011年,争取完成新校区图书馆、实验楼、信息楼等楼宇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新旧校区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与校园网的10G带宽的联接。(2011年);3、完成南苑1-2号,中苑1-3学生公寓网络延伸,信息点进学生宿舍工程。(2011年-2012年)4、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2012年―2013年)。5、全面推行实名制上网和网络安全监控(2011年-2013年)在学院管理范围内,全面实现办公室、教职工、学生及其他人员实名制上网。实施网络安全监控设备及软件,促使学生安全、健康上网。6、甘南州教育科研网节点建设(2011年),继续与教育厅科技处、省网中心及CERNET甘肃分公司协调,将CERNET甘南州中心节点设在我院。发挥我院在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7、IPV6实验网的建设(2011年-2012年)为向IPV6网的逐步过渡,建设IPV6实验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2、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方面

加快建立或完善:(1)学院协同办公系统,形成学院内部通信平台、内部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文档管理自动化等功能。(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招生工作、入学管理、宿舍管理、学生学籍、学生事务、助学管理、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团委工作、思想政治、综合测评、就业指导、离校管理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著作/论文/专利/鉴定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收引、学术交流、科研情况、科研考评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有环节:机构编制、人事档案、岗位竞聘、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岗绩考评、工作考勤、劳资福利、选拔培养、人才交流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5)国有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设备的基本信息、需求计划、市场调研、招标采购、资产登记、使用日志、维护保养、实验室、材料物品、房屋土地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6)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管理、招生管理、收费管理、学员管理、成绩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一体化、网络化管理,把继续教育学院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7)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浏览实验信息、预约实验、查询实验成绩、预约实验审核、批改实验报告、实验信息等功能。(8)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对餐饮、公寓、洗浴、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医院、车队与能源动力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9)统一门户,统一门户面向学校所有教师、教辅人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采用先进的单点登录技术、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10)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并维护用户基本信息库(含国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帐号(卡号)、密码(采用单向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与用户身份(教职工/学生/校友/特殊访问者)等),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

(二)在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以“拿来”为主,自建资源库为辅。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一门较优秀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与学科专家等,且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结合我校目前尚未开发过一门网络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应该通过收集国家免费的优秀信息资源、购买或请求共享名校内部优秀资源、使之本地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开发校本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

1、加快精品课程和校内优秀课程建设统一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的建设,帮助教师以自助建站的方式定制内容可动态编辑的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网站,实现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素材上传,并最终实现在互联网或校园网上的课程的网络应用系统。

2、民族特色资源――藏族文化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1)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为目标,通过建立多媒体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使原本分散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横向集中、立体共享,最终建成集多媒体信息收集、分析、、交互为一身的综合多媒体数据库,实现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为政府、企业、民众等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媒体数据信息服务,向海内外客观、全面地以多媒体信息介绍和展示甘南州的历史和现实。(2)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建设,以拉卜楞寺院所藏藏文古籍文献为基础,幅射青海、四川、云南、,形成轴心的网状文献搜集、整理分布研究蹲点,最终把全藏区所有物质载体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料,一应俱全制成电子图书。(3)藏文信息平台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进行藏文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我院藏文化研究中心典藏中心、研究中心、专播中心的成果进行筛选、整理以互联网网站的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我院藏文版网面及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建设藏文信息平台,全面传播我院安多藏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资源等。(4)藏语音教学系统,涵盖了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的全部功能。使藏语言教学教学信息化,藏语音教学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通过电脑,利用声音,音乐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1、聘请省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我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讲座。

2、切实转变(更新)观念,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领导管理层层到普通教师大部分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硬件环境的信息化,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就是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是上网,经常听到的就是――网上什么信息没有?找见了学就行了。夸大了网络的教育功能,似乎环境建设起来了,信息化的学习就自然发生了,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当然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没有深入思考研究这个问题。(2)普通教师:认为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学校的事。(3)网络中心:我的职责只是搞好环境平台的维护,至于信息内容那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因为我不是搞教学的。(4)学生:上网就是娱乐。等等。所以首要的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与培训,转变观念。

3、成立专门的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机构,形成信息化人力资源团队,制定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我校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信息资源开发的专门机构,只是依靠教师单打独斗,形不成战斗力。而且构建一个有效的良好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教学系统不是一两人能完成的,况且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技术条件。加之没有要求与奖惩措施,也没人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

4、强化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不妨先强迫学生及教师利用。从网络流量、电子阅览室的访问及数字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这些仅有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率都极低。这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教育信息资源将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当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培训很重要,我们一直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学生对信息化资源使用率很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长期的信息资源建设缺失,无多少适当的资源可用而导致学生及教师对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淡化。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使信息有人消费。在这方面课借用兰州大学的做法,对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或相关信息资源丰富的课程我们规定其中的约三分之一的课时必须依靠网络进行,并计入考核。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目的是唤醒“尚在沉睡”的信息化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兴趣。

总之,作为甘肃地处偏远藏区的一所高校,我们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群体中。我们要认真调研寻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以第五次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53.

[2]陈庄,刘加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14.

[3]孙凡士,田小勇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科学出版社,2008:18

[4]何俊丽.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情报探索,2005,(6)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求人们把学生就业的单位这个重要的一方综合到系统中来,高校、学生与就业单位形成互联沟通的有机系统。社会上的各个公司需要人员时,把需求的岗位、职务、人数、能提供的福利待遇等通过学校到高校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查看招聘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也可把个人的简历到平台上,供用人单位选择。高校的学生可联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聘请有社会实际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培训和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和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成为单位所需的人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经过考察后有选择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参观实习,为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尽早了解社会,体会社会所需,使学生所学不会和社会脱钩。要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所遇到的问题,对高校改进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演变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建校短短的几年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还不是很完善,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待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

1.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简陋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简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而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民营高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信息化平台也受到了阻碍,学院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未能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在学院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学院很想为学生多考虑,更全面些,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学院没有广泛、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供学生反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个人能力、解决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院的信息化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果能加入就业信息、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的信息化教育的平台会极大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学生了解专业的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各个专业在学生入校前都已经设定好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学生入校后是按照学校所设计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虽然设定的培养方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学校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围绕学生喜欢学的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延伸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等开展教学。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渠道,收集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等等的建议,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就能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本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海口经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科研型人才。就拿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会展等多个专业,但是在入校之前或者进校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的理解甚至还是停留在表面,对自己的实习、就业方向都不明确。学习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误认为工作后就是做管理人员,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初在酒店做服务员也很不理解,觉得低人一等。

3.缺乏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学生实习时学校未能在信息化方面起到帮助的作用,有些学生实习就业时不是所学的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房地产销售实习,还有的做文员,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收入较高,文员比较轻松。学习旅游管理、高尔夫、会展策划、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渠道大部分是酒店,少部分在旅行社。学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做营业员或收银员,大部分同学的专业也是不对口。

转贴于

4.缺乏就业合理反馈渠道的信息化平台

高校学生实习后就业是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期望岗位和企业提供的岗位差距较大、薪酬低、福利差等困扰着所有的大学生。例如: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误认为酒店管理毕业后一定从事的是管理岗位,但就业后从事的是服务岗位,为此有很大的失落感。怎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不要太计较岗位职务和工资待遇,只是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要有不怕苦、不怕受委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的思想。在学校时就要教育和引导。二是要适应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的角色的改变,在学校时有些学生会偶尔迟到、旷课。学院的电梯明明写着:“教职工用,学生请走楼梯”的字眼,但多数学生找个机会就去挤电梯,这些不良的行为在学院时只是教育为主,但到社会上进如企业以后,遇到与企业制度不符的行为,企业往往是以罚为主、教育为辅,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很多学生到企业后很不适应。学校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向前辈学习,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准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院如果能提供一个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和用人单位能提供岗位所需人员的能力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校学不到但又喜欢的行业要求学校提供一个培训,学校通过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的培训形成的渠道,学校和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反馈和沟通,能很好地验证社会上所说的认为大学生毕业一定要做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吃不了苦,受不了委曲,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建立一个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平台,在高校、就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用人单位和及时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招聘岗位、条件,也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有所侧重,更能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新平台的建设提供这种平台以及渠道,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传达出所需人才的信息,信息传出后又能得到及时地回应,使企业招到所需人才,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海口经济学院只能通过每年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殊不知,也许为时已晚。

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学院的分管领导要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过程,考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成果,及时找出阻碍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能很好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起到引导、监督、推动作用,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高校教育信息化体制改革创新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

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把高校、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全面地整合为一体,高校的就业办能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和技能操作的期望。只有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才能更好地根据双方反馈的信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队伍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院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学院信息化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上会出现误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要提高信息化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深入实践的调查能力。其次,参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信息化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除学院的专职信息化教师外,可找一些计算机精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维护,减少专职教师的工作量。

3.提高信息化效率

民营高校的资金有限,为避免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资金投入硬件、轻视人员培训的现象,高校信息化平台能反映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状况、招生情况、教师短缺情况及其使用效益,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4.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有时更新不及时,造成信息的不畅通,每天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要及时输进平台,方便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当前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院要及时更新数据,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5.完善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研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