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统计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

第1篇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第3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独立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政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7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七)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陕财职院作者发表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财职院作者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对策”、“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等,这说明陕财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同时,高频关键词“电子商务”体现出来该校的专业特色。(表7)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陕财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企业经济、会计等学科的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第4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金融业取得了大的发展,社会对金融统计理论及实务知识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金融专业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数量快速增加,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金融统计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管理和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金融统计是我国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货币信贷和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金融运行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反映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预测金融及相关情况的变化趋势。最终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就金融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原则及途径作一探讨。

一、国内外金融统计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当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开展金融统计课程大多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的比较少,而发展成熟的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寥寥无几。大多金融统计实践教学还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实验和实践性的操作随意性都很本文由收集整理大,更多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践考核而实践,所以,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设置明显不足。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而言,由于缺乏有序的、系统的实践设计安排,并且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都是松散式的管理模式,在校外实践的内容上也是规定不明确,导致校外实践的专业性不明确,实践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的条件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以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为保证的。由于各大学的办学时间、办学质量还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大多数的院校存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对于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而言,总体的教师水平都比较薄弱。通过走访调查,在各大院校中的金融统计专业中,具有高学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开展的不太顺利。二是实验室资源有限,教学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滞后,尤其是金融统计的实验软件研制滞后。

3、缺少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

目前,各大学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建立实践组织、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主要使用的依然是理论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这种考核办法不能对千差万别的实践教学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金融统计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

1、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系统的新变化与金融市场的新发展

在过去20年里,金融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步伐的急剧加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可以落实到金融工具的创新上。金融统计工作应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才能拓宽视野,为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并且按照金融行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金融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在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以求适应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金融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把基础理论、统计方法和分析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相关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金融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

三、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途径及措施

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整体。大学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使得金融统计学科自身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不仅要考虑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不能脱离实践教学活动,又因为金融统计是应用性课程, 金融统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注重实践的特性,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善金融相关理论。因此本科院校应针对金融统计学科的这一特点,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金融统计是融金融理论、金融数据、金融现实问题、金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清楚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的数量特征,而且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对一些金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经常引进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大胆吸收外国优秀教材的优点,适当增加应用前景良好的统计方法,结合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并给出相应的数据,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我国的真实数据作为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金融统计学应将国际统计标准规则和中国实务相结合,以分析研究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学素材要定期更新,足够丰富,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科研型实践模式,即通过专题调研、论文写作、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对金融现实问题的了解。

2、改进实践教学的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可以和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到这些相关部门参与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完善。校内实验室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而建的,它能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就像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一样,会遇到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校应改善实验条件,购买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师资是实践教学完成的保障。目前,大多数大学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都是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老师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在提高现有实践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鼓励高水平师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改善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

第5篇

    一、国内外金融统计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当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开展金融统计课程大多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的比较少,而发展成熟的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寥寥无几。大多金融统计实践教学还只是流于形式。因为实验和实践性的操作随意性都很大,更多的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践考核而实践,所以,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设置明显不足。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而言,由于缺乏有序的、系统的实践设计安排,并且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都是松散式的管理模式,在校外实践的内容上也是规定不明确,导致校外实践的专业性不明确,实践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的条件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以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为保证的。由于各大学的办学时间、办学质量还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大多数的院校存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是对于理论教学团队建设而言,总体的教师水平都比较薄弱。通过走访调查,在各大院校中的金融统计专业中,具有高学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开展的不太顺利。二是实验室资源有限,教学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滞后,尤其是金融统计的实验软件研制滞后。

    3、缺少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

    目前,各大学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建立实践组织、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对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主要使用的依然是理论课程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这种考核办法不能对千差万别的实践教学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金融统计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

    1、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系统的新变化与金融市场的新发展

    在过去20年里,金融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步伐的急剧加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可以落实到金融工具的创新上。金融统计工作应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才能拓宽视野,为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所以,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并且按照金融行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金融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在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以求适应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金融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把基础理论、统计方法和分析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相关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金融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

    三、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途径及措施

    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成的整体。大学金融统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使得金融统计学科自身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不仅要考虑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不能脱离实践教学活动,又因为金融统计是应用性课程, 金融统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注重实践的特性,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完善金融相关理论。因此本科院校应针对金融统计学科的这一特点,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金融统计是融金融理论、金融数据、金融现实问题、金融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清楚我国现行金融市场的数量特征,而且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对一些金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经常引进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大胆吸收外国优秀教材的优点,适当增加应用前景良好的统计方法,结合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并给出相应的数据,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我国的真实数据作为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金融统计学应将国际统计标准规则和中国实务相结合,以分析研究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主要内容,因此,教学素材要定期更新,足够丰富,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科研型实践模式,即通过专题调研、论文写作、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形式,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对金融现实问题的了解。

    2、改进实践教学的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可以和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到这些相关部门参与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完善。校内实验室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而建的,它能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就像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一样,会遇到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校应改善实验条件,购买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师资是实践教学完成的保障。目前,大多数大学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都是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老师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在提高现有实践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鼓励高水平师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改善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其业务能力。

第6篇

一、导言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热门话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计划到2015年实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一半的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以CNKI学术总库(2002—2011年)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专业学位类别、比较研究文献、中文关键词等五个维度展开统计分析,试图阐述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样本选择

1.抽样。打开CNKI学术文献总库,输入主题“专业学位”并含“研究生教育”进行高级检索,且对每篇文献进行诸篇查阅,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检索出2002—2011年这十年间的1199篇文章。检索日期为2012年3月25日。从中剔除年鉴、记者报道、日报、人物与学校介绍等非学术文章,得到有效样本1047篇。

2.对样本的讨论。研究的样本是中国CNKI学术总库“学术文献总库”收录的2002—2011年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学术文献总库里的文献总量万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网站之一。目前已集结了7000多种期刊,近1000种报纸以及众多的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以及国内外1100多个专业数据库,其信息内容是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并以数据库形式进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内容可信可靠,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科学决策的依据。对于教育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通过关键词数量的变化来判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因而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某一领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统的主题标引类型恰能反映出学科的属性以及研究热点、发展方向,能较好地提供给用户与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文献,[3]因此所取样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对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排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来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亚军等人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近10年来,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09年开始,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长率就到达68.2%;从图1中可以直观的看出,10年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况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之后,上升趋势增强,在2010年,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将扩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作为专业硕士进行培养;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将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等内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点,将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4]随着政策的出台和相关会议的召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开始加速度前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关。

2.对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仅44篇,占文献总量的4.20%。从表3的数据变化上看,文献数量呈波浪式增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论文数量最多,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占主要部分。从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上看,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趋于平稳,2011年急剧上升。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变化,与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关系。学位论文体现的是创新,是研究生经过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学术成果,前期的准备时间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现研究成果的一年。不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极少,10年中仅有4篇,数量是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趋势缓慢上升,2011年缓慢下降。相对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够的关注。硕、博学位论文是经过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成果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创新中的主要群体,所研究的领域是引领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待依赖在校研究生在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群体中主要的研究主体,更应该拓宽视野、前卫创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层剖析,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通过对硕、博学位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的较少。

3.对不同专业学位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除了将专业学位分类统计外,剩余的文献均归类到其他综合论述的文献上(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个专业学位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甚少,合计379篇,仅占总研究文献的36.1%。所研究的专业学位类别共29个,文献数量大于10的仅有9个专业。分别是工程、临床医学、教育、农业推广、体育、公共管理、军事、法律、艺术。其中,以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临床医学硕士(57篇)、教育硕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试共有39个专业开设了专业硕士。其中,对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出版、林业、应用心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审计等10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处于空白。从表4的数据变化上看,对29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基本都处于震荡波动的变化形态中,并且在2009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理论、经验方面尚有不足。“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俗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直到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大约10%。在社会上,专业硕士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5]但是,随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加深,相信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国设立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涵盖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艺术、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领域。涵盖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杜玉波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6]可以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着极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项亟待深入开展的课题。#p#分页标题#e#

4.按照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进行统计由表5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较研究的文献甚少,仅有42篇,2011年的文献数量最多(13篇)。以美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相关文献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数量与美国相差4.4倍。由此可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较研究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4),并在2010年急剧上升。美国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源地,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发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历史,已形成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因此,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参考对象。“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其蓝本取自美国,虽然目前还仅仅处于初步的模仿阶段,起步比我国还晚,但鉴于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关注日本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化仍有必要。”[7]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在科研工作中,同国外的相关领域进行比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国的教育状况,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取得权威的研究成果。

5.对专业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统计

“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统计分析某一时段的学术热点和升降趋势,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尽管此类基于数量的评析往往较少涉及热点问题本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但是只要分析的时间段有一定的长度,收集的数据充分且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则此种研究方法就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显示,关键词总个数排名前七位的分别是:“(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744个)、(研究生)培养(模式)(163个)、工程硕士(65个)、(教育、培养)质量(保障)(58个)、临床医学(53个)、问题(现状、对策)(53个)、教育硕士(49个)。由此可以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工程硕士”、“质量”、“临床医学硕士”、“问题(现状、对策)”、“教育硕士”等是近10年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这个结论也印证了的统计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较研究的关键词相对较少,仅有“美国(比较研究)”(32个)。另外,“应用型人才”(6个)、“结构”(5个)、“学位制度”(5个)等关键词尚少,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表6中没有教学、导师等与之相关的词语。尽管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中包含着教学部分,但将其作为关键词,专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还未受关注。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处于弱势。“教学如何教”、“教师哪里来”都应该成为今后研究选题的重要方向。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搜索行为;认知;文献统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9.001

〔中图分类号〕G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9-0003-06

认知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这是一种借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认知过程及认知发展的科学,关注个体用户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和机制。近些年,基于认知理论的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研究逐渐被情报领域所重视,该理论为传统信息查询行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为用户搜索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1国外文献综合统计分析

我们采用检索式(“informationretrieval”or“informationseeking”or“informationsearching”inkeywords)and(“user”inkeywords)and(“cognitive”or“cognition”inkeywords)and(“learning”or“mental”inkeywords)and(“online”or“web”inkeywords)在ELSEVIER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经过层层筛选,获得相关主题文献114篇,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年度分布、专题分布、机构分布及期刊分布的多头归属的综合统计分析。

1.1文献基本统计

1.1.1相关研究的年度分布

从年度统计上看,国外研究人员对信息搜索行为及其认知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尤其是2008年以后相关文献增长幅度比较大,具体见表1。

1.1.2主要研究机构及其研究重点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114篇文献主要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及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在国家和地区分布上,美国、中国台湾、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量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见表2,尤其是美国,涉及有多所大学在研究相关主题,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荷兰公开大学的近期研究很活跃,见表3。

2010年9月第30卷第9期现?代?情?报JournalofModernInformationSep.,2010Vol.30No.92010年9月第30卷第9期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与认知的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研究Sep.,2010Vol.30No.9表3信息搜索行为及其认知研究文献主要作者所在机构及研究侧重点

研究机构发表文献所涉及的主要研究主题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学院视频搜索系统用户体验评估(2009);心智模型对搜索影响(2008);用户搜索帮助系统(2007);面向法律专家的搜索软件系统(2000)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学习理论的用户信息搜索考察(2009);用户搜索意图分类(2008);搜索引擎用户日志研究(2006);搜索帮助系统(2005)荷兰公开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中心学生信息搜索中对信息资源的评价(2009);学生信息问题的解决(2008)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学院信息搜索中的情绪、任务影响(2008);信息搜索中的任务、经验、认知风格影响(200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基于数字图书馆信息搜索的写作系统(2008);基于用户合作学习的搜索帮助系统(1998)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信息搜索中任务排序的影响(2006);图像搜索结果用户相关性判断(2002)台湾中原大学信息管理系基于用户意图捕捉的搜索系统结果排序(2009);基于儿童偏好的界面设计(2004)

事实上,涉及信息用户行为与认知研究的不仅包括大学图书馆信息学院一类机构,而且更多的涉及信息技术研究机构,甚至包括心理学研究机构,而且跨机构合作研究很多。

1.1.3主要研究期刊及其重点分布

进一步我们对上述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了分类统计,见表4,其中“InformationProcessingandManagement”,“Computers&Education”,“InteractingwithComputers”和“ComputersinHumanBehavior”等期刊所涉及的相关文献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InformationProcessingandManagement”其相关文献在所有文献中占到了1/4左右。从表4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期刊都被SSCI收录,且影响因子在相关领域排名都很靠前,由此说明我们获得的相关主题文献其质量都是比较高的。此外我们也看到相关文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除了情报与图书馆学外,还与其他多个学科领域有关,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等,可见有关用户行为与认知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

1.2相关研究主题细分分析

我们采用多头归属方法,将114篇文献进行了研究主题细分统计,具体如表5所示。表5信息搜索行为及其认知研究文献主题细分

年份非图书馆

领域的

信息用户儿童等

用户任务需求

理解搜索策略搜索结果

判别搜索行为

测量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

认知能力情感心智模型学习问题2000年前在这里我们首先将研究主题按照我们所关注的视角进行了细分,具体包括信息搜索中所涉及的不同环境(如图书馆以外的网站)、不同主体(如儿童等用户)、不同环节(如任务需求理解、搜索策略制定、搜索结果判断),信息搜索行为因果关系研究中的用户行为表现测量问题和认知心理因素影响问题(如认知风格、情感、心智模型等),以及行为认知的一个特定现象——学习问题。

根据表5我们发现,在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与认知研究领域里,有大量文献涉及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旅游、金融、博客等非图书馆网站的用户行为研究;此外,我们还发现近期人们对儿童等用户多有关注,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网络环境下用户研究的新特色。

其中不少主题往往是综合表现在某项研究中的,比如大多文献都会以网络信息搜索行为表现作为因果关系研究中的因变量,由此来观测或者是用户的任务需求理解、或者是搜索策略选择学习、或者是搜索结果判断能力、或者是用户个体的认知情感因素或者是不同的心智结构对其的影响。

表5告诉我们,有关任务需求理解的问题一直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2008年,其中大多涉及如何改善用户任务需求理解以提高搜索效果;其次,比较多的研究都涉及了用户搜索策略问题,尤其近年来人们更多在关注网络搜索中的策略特点以及如何帮助用户学习和改善;关于认知风格、学习风格以及情感等因素对用户搜索行为的影响,一直是较经典的研究内容;此外,用户搜索中的心智模型与学习问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其中学习问题研究近几年比较活跃,如何在网络平台下,为用户构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由此探索用户的心智结构应该说是近期研究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关心的一些问题应该说国外在几年前就开始研究了,由此也看到我们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距离。

2国外文献用户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分析

通过对ELSEVIER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我们发现相关用户实验研究方法文献有120多篇,主要包括:观测法、调研法以及心理学实验方法,其中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1],近年来在信息搜索领域有关实验法的应用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当前人们对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作一个梳理。

2.1实证方法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们发现在涉及到用户搜索行为的140多篇文献中,有120多篇论文都明确提到了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观测法、调查法以及实验法,通过对自1983年以来这些文献的年度统计,得到表6,其中2000年以后共有108篇,比90年代增加了5倍多,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相关文献数更是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信息搜索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的方法应用,尤其是采用控制实验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2.2实验法应用研究特点明显

表7是对2000年以来文献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所作的分类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7篇单独的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之外,其余文献均涉及实验法的应用。表7各类实证研究方法应用分类统计

主要研究方法论文数量实验法31问卷法4访谈法3实验法+访谈法13实验法+问卷法29实验法+日志分析法3实验法+作图法2实验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7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7实验法+问卷法+出声思考法5

2.3实验法与问卷法、访谈法结合紧密

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是第二个明显的特征,事实上多方法的结合能够弥补单独实验法的不足,比如因果关系解释信息不充分。

其中,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论文涉及最多。该方法最大特点能够通过问卷方法补充获取与实验变量相关的信息,由此丰富实验变量因果关系的解释;比如文献[2]、[3]、[4]都在获取直观的实验数据之外,通过问卷了解参与实验的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对检索过程的满意度等用户的主观感受数据。

其次是实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与问卷法比较,访谈法的补充能获得更深入的定性信息;比如文献[5]、[6]、[7]在使用实验法的同时,还结合访谈,以了解被试在执行搜索任务过程中研究人员所观察不到的情绪和想法。

将实验法同问卷法、访谈法结合起来会显示出更大的优势,通过问卷可以定量定性了解用户对于实验操作行为的主观感受,进一步通过访谈可以了解被试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的内在原因。各类方法应用的年度分布统计表明,有关实验法结合问卷法、或结合访谈法的研究是近两年用得最多的方法。

2.4一些新方法开始得到关注

从表7我们还看到,一些新方法在用户搜索行为的研究当中得到关注,例如出声思考法、卡片分类法、作图法、日志分析法等等。

出声思考法是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被试在实验中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由此捕捉被试在执行实验任务每一步中的思维过程甚至是情绪,从而为用户的认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文献[8]、[9]、[10]、[11]、[12]、[13]、[14]都用到了此类方法。

关于作图法、卡片分类法有零的突破。尤其是作图法,2008年涉及两项研究,包括文献[15]和文献[16],其中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16]要求被试将他们对于网络概念的理解用图或表画出来,并且进行文字描述,由此归纳出了四种心智模型类型:即技术视角、功能视角、过程视角、关系视角。

实验法与日志记录法的结合,是一个新的研究动向,近几年具体涉及到该方法的文献有[13]、[17]、[18]、[19]、[20]。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的研究[17],该文献的作者在2008年通过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日志数据来了解有关用户对任务意义表征的情况。

3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简述

为了和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从中文数据库CNKI中查找了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相关文献,并进一步针对国内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我们所使用的搜索策略是:首先使用“信息用户”进行搜索,然后在结果中使用“网络/在线/网站/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搜索,最后在结果中使用“认知/心智模型/学习/实验”等关键词继续搜索;所选择的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最终确定相关文献为104篇。限于篇幅,我们将主要的文献作了简单统计,由于时间仓促,搜索难免不够全面,统计表数据仅供参考。

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研究侧重点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35数据库网站用户学习行为实验研究、信息用户心智模型实验研究、网站用户满意度、网站信息构建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11网络用户信息浏览、信息搜索实验研究、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0网络用户搜索行为中搜索语言的使用、搜索效果的评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9信息构建、交互式信息服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3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信息组织研究

表10国内信息搜索行为及其认知研究文献主题细分

研究主题论文数量网络搜索行为及其认知相关问题研究40有关网络用户的应用实验研究27基于网络用户的信息构建研究10基于用户认知的系统及界面设计10针对用户的网络信息服务研究10信息搜索中的学习问题7网站用户满意度评价6用户心智模型研究4用户实验方法研究2(注:某些文献涉及到多个研究主题)表11国内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研究领域文献所涉及期刊统计

期刊名称文章数量图书情报学领域期刊69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1高校学报3学术会议(论坛)论文集2技术经济2制度经济学研究1天津科技1光盘技术1计算机应用研究1现代教育管理1科学学研究1自然科学进展1

从以上统计数字表明,国内相关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因此发展与提升空间还很大,但目前已经显示出向上的势头,据我们了解相关机构的一些研究团队正在加紧步伐,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争取将研究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

4结束语

总体来看,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与认知研究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人们目前更多的是探索合适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来揭示用户在搜索网络信息过程中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内在的心智现象,揭示个体认知或系统因素对其的影响,由此探索性地解释当前网络用户的行为现象,探索性地设计基于用户心理认知特点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但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相关研究近些年来也显示出向上的势头。

第8篇

从国家每年生产总值核算、居民消费指数、通货膨胀率,到美国总统选举方法是否能代表广大选民意志,台湾军购对亚太局势影响,再到足球比赛中罚点球时将球射向球门的哪个位置最不容易失手……统计学已经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统计无处不在

提起统计学,就要先弄清什么是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统计数据: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班干部选举时各人的票数量等。统计学应用广泛,在我国最早的应用领域就是给政府提供了解整个国家的基本运行状况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参考依据。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名词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就是政府通过统计学手段来衡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如今,随着统计方法的进步和社会各部门发展对于统筹规划与决策的需求,使统计学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了大量的军事、政治、政府决策的制定,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统计学就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可以形象地称为“和数据打交道的艺术”。

美国是统计学最发达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统计这个学科,许多非统计学科都把统计作为必修课,这样,当人们遇到了统计问题,也都知道如何去寻求答案。因此,统计专业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成为除计算机专业之外的最好找工作的专业。由于行业需要和立法等原因,医药界成了使用统计最多的行业之一,医药领域也成了统计方法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生物统计也是统计家族中的一大热门。此外,工商业、金融管理、市场和民意调查及各级政府工作中同样大量地、普遍地和经常性地使用统计方法。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细,统计学已细分为数理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分支学科。

各科数学为先 练就宏观思维

很多同学也许会认为,统计学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这类纯理科不同,在所学课程上会涉及西方经济学思想、数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这类偏文科类的知识更多些。而恰恰相反,统计学作为一个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的学科,需要的是非常良好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逻辑思考能力,而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这些基本统计理论学科需要非常良好的数学基础。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从事统计行业的人如今还需具备熟练地用计算机操作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就使得现在的统计学专业加入了许多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C++语言,JAVA语言等,这下好了,完全成了一个数学系专业了。

当初我在高考填专业的时候首选的是经济学,抱着方便调剂的心态填了一个自以为是偏文科的统计学,结果被“有幸”录取。上课第一天拿到培养方案,感觉就懵了,和同班同学交流心态时惊讶地发现大家的感受和我丝毫不差。后来才了解到,部分学校是将统计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或者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通培养的(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一样,专业课有些许区别)。

落差归落差,但在上过前两年的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据结构等)之后,统计专业同学在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相比于别的专业的同学要强很多。为什么呢,拿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来作比较,前两年数学学的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光看课本,这两门学科在目录上无显著差异。但深入学习之后发现,高等数学着重于计算能力,而数学分析重点在于数学思想的形成,学习中对于同一个理论,更多讨论的是它的推导和证明(有些类似高中数学对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不同要求)。所以,同样是学数学基础课,统计学学生花的精力要多得多。一学期晚上看书看到十一二点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外专业所说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基本与统计学专业学生无缘。每到数学考试前,统计学学生要玩命似的演算、推导,看着外系的学生把高数的书随手翻翻就可以及格,那个心情是无比的羡慕啊。

滚过前两年数学沙场,到了大三后,当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和样本时,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大局观,能从容有效地面对和处理问题。很多如运筹学、博弈论、概率等经典问题会迎刃而解;最短路径,最小人力如何得到最大效率等在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问题,在统计学中就是小菜一碟。之前基础课的很多经典理论、思想,在通过进一步地学习初级统计学、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非线性统计分析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时也会一直使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在我看来,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人们都说,学数学的逻辑性强,自己学过之后才有体会。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尝试去涉猎西方经济学知识,后来发现思考能力比大一时进步很多。

统计学教会你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式,故而周围很多同学在考研深造选择报考专业时也很广泛,涉及计算机、经济、教育学、管理学等等。甚至在做毕业论文时,选题也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方程、概率等课题,可以从生物、经济、人文的多个方面入手。我的毕业论文就从交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涉及了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论文完成之后觉得知识层次又更上一层楼。现在回想起来,前面的基础课如同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数学思想的体会,对知识的总结,整个人的逻辑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待到应用时,学习就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了。

专业岗位,可“跨界”考证

除了传统的报考公务员进入统计局或者税务,工商系统之外,给机构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统计公司、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单位。医学统计虽然在中国国内目前应用情况还不普遍,但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且是一个很受立法重视的行业,但可以预见这将是统计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因为统计学接触到的都是行业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数据,所以统计学做的一部分活在外人看来难以精通,外专业人员难以替代。主要的岗位是研究院,可以再市场研究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中发挥作用,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行业乃至社会变化都是是相对准确的。

由于统计学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以及部分管理学基础,统计学的学生考证“玩过界”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如你对会计感兴趣,可以考个注册会计师,对证券等金融行业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业从业资格或者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如果对精算感兴趣,也可以尝试精算师资格考试,甚至考试场调查类的证书都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和精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第9篇

【关键词】金融排斥 农村家庭 收入水平

一、引言

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Chan,2004)。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强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从中可见,金融排斥研究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对金融排斥的研究起于Leyshon and Thrift(1995)基于地理排斥视角的理论研究。其后在国外逐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而中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多集中在2005年之后。一部分缘由联合国在2005年明确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作为普惠金融研究极度相关的研究――“金融排斥”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当然,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衍生出了许多金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徐少君、金雪军,2008);其中有很多问题与国外的金融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金融排斥等(金雪军等,2004;武巍等,2005)。在此之后,中国学者对国内存在的诸多金融排斥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来自中国的理论及经验证据。但是目前国内对金融排除研究的综合论述还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的论文量入手,对国内金融排斥研究的进展进行相对全面的综述,试图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探讨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回顾及变量说明

(一)文献回顾

在已有文献中,从个体与家庭层面,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Elwin(2004)、Rosen and Wu(2004)、Guiso et al.(2008)、Christiansen,et al.(2009)分别研究了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对金融排斥状况的影响,认为这些影响可能通过认知能力、收入和财富能力等途径起间接影响作用。而其他人口W特征如性别(Christiansen,et al.,2009)、政治面貌(Liu,2003)可能通过风险态度、家庭收入等来间接影响金融排斥。对于民族的影响,Devlin(2005)通过对英国家庭数据的分析,认为少数民族易受到金融排斥。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在2010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项目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调查覆盖了25个省/市/自治区,共采访约14960户家庭、42590个人。通过数据处理之后共获得了6399个家庭/户主观测值。考虑到家庭户主对家庭金融决策的重大作用,其中人口社会学特征使用户主的相关数据。

(三)变量模型说明

本文主要关注在农村家庭(居民)各项特征对遭受金融排斥状况的影响。

模型方法上,考虑到因变量为0-1变量,借鉴李涛(2010),用Probit回归模型,即

P■=1 if P■■=α'X■+δ'W■+ε■>0P■=0 其他

其中借鉴李涛等(2010),被解释变量用家庭是否在某金融服务方面受到金融排斥的状况,如储蓄、贷款、基金等,表征家庭是否受到金融排斥。该变量为0-1虚拟变量,若存在金融排斥,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主要解释变量用居民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是否加入社会组织、收入水平等表征,并用Xi表示。控制变量考虑到户主所处行业、及身份对家庭决策影响较大,借鉴王修,马柯,王翔(2009),用户主(居民)是否从事金融业、户主是否为管理者以及樊纲市场化进程指数等作为控制变量,并用Wi在公式中表示。

三、实证分析

本节汇报并讨论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和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

表1 城乡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表

表1报告了城镇和农村两个样本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样本居民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金融排斥状况,其中农村受到更为严重的储蓄排斥和保险排斥。表2中,在户主性别方面农村有更多的男性户主。城镇中的户主有更高比例加入组织。家庭资产上,城镇是从农村的三倍之多。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农村要比城镇第一个等级。在家庭年均收入上,城镇是农村的2倍之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能够明显地从收入和财产上发现农村经济的滞后。

表2 农村家庭金融排斥状况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注:①括号内数值为稳健的Z统计量(Robust z-statistics);②***、**和*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表2报告了农村家庭人口社会学特征、财富收入等因素对储蓄排斥、贷款排斥、保险排斥等金融排斥状况的影响的三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在对家庭受到储蓄排斥的影响上,户主性别并没有显著影响;户主的年龄都有显著的U型影响;教育程度、健康、管理者呈显著负向影响;人均收入呈U型影响;市场化进程指数呈负向影响。在对家庭受到贷款排斥的影响上家庭户主的年龄都有显著的U型影响;家庭户主加入组织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人口在城乡家庭中都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户主的健康程度在农村家庭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有显著性的倒U型影响;农村家庭中户主的事业心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对家庭受到保险排斥的影响上,户主性别并没有显著性影响;户主加入组织、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规模在城乡家庭中都有显著且稳健的负向影响;健康程度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有显著性的U型影响;

四、结论

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的中国家庭为例,本文实证研究了家庭人口社会学特征、财富收入特征对农村家庭受到金融排斥的影响。研究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年均收入对金融排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家庭要获取金融服务更多的以教育、健康、收入水平为辅助条件。

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中国农村家庭受到金融排斥的状况依旧严峻,在当下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要根植农村基础状况,加大教育和健康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同样有助于农村家庭金融困局的解决。

参考文献

[1]Leyshorn A.and N.Thrift.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 Financial Abandonment in British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20(3):312~341.

[2]李涛,王志芳,王海港,谭松涛.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受排斥状况研究[J].经济研究,2010(7):15~30.

[3]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47-52.

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时沿海某省农村金融机构13个信用社的1346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员工在工作满意度6个维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工作满意度通常被定义为员工对比自己期望获得收益与实际获得收益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感受(( Cranny ,Smith& Stone,1992)。通过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是员工对希望得到的报酬与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差距的心理感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组织行为研究者对工作满意度偏爱颇多,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尚未发现有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工作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本文拟通过沿海某省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即性别、年龄、学历、司龄和管理层级等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村金融机构员工人口统计特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方面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及过程研究工具

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有2种手段应用最为广泛:一种是单一整体评估法((single global rating);另一种是由多种工作要素组成的总和评分法(summation score)。单一整体评估法只是要求个人回答一个问题,例如“把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你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工作要素总和评分法首先要确认工作中的关键要素,然后询问员工对每一个因素的感受,每个因素的感受根据标准量表来评价,最后将分数相加就产生工作满意度总分(Stephen P. Robbins,1997)。但至今为止,关于工作满意度都包括哪些关键要素,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说法。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问卷从20个分量表对满意度进行测量,这20个分量表分别为:能力效价、成就、行动、进取、权威、公司政策和训练、补偿、同事、创造力、独立性、道德价值、赞誉、责任、安全感、社会服务、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技术管理、多样化和工作条件(Weiss, Dawis, England& Lofquist, 1967 ) ;泰勒和鲍尔斯(Taylor&Bowers, 1974)通过综合员工对工作、同事、管理者、晋升机会、收人、发展和组织的满意度等7个维度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斯佩克特Spector,1985)通过报酬、晋升、管理者、利益、偶然奖励、操作程序、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等9个构面评估员工工作满意度;沃森等(Watson&Slack,1993)通过工作本身、薪酬、提拔、管理与同事等维度使用工作描述指数(Job Descrip-five Index)来评估工作的满意度。时勘、凌文荃、郑伯勋等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本土情况探讨了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结构。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维度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报酬、晋升、上级、同事、工作本身这几个维度大多数学者都采纳了这几个维度。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并根据对部分信用社员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农信社的实际情况主要根据斯佩克特(Spector, 1985)编制的量表和参考国内学者的量表进行修订。本研究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量表主要从报酬、晋升、上级、同事、操作程序和工作本身这6个维度进行测量。所有构念的测量问题都采用Liken五点量表来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且测量每个维度的题目中都设计有1-2道反向题目。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间卷包括2部分内容,第1部分为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题目,第2部分为基本信息。笔者把所有的测量题目设计成表格形式,表格的左边为测量题目,右边为代表同意程度的数据1-5,然后要求填写者根据对左边陈述的同意程度,在与自己想法最吻合的选项的数字上打“V”。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利用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和分析。

1.2数据收集

笔者利用参与横向课题之便于2007年3月底开始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问卷通过13个信用社的人力资源部发放问卷,然后由人力资源部统一收集问卷再提交给笔者。本次研究的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其中信用社经营班子所有成员都进行调查,部门经理、副经理随机调查该层级人员数的20%,其中业务和职能部门各占一半;部门一般工作人员随机调查该层级人员数的20%,业务和职能部门各占一半;营业部或分社经理调查该层级人员数的20%;柜员随机调查该层级人员数的20%。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截止2007年5月13日,共回收问卷134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72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4.5%.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1.3.1一般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表2-6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即性别、年龄、学历、司龄和管理层级等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男性比例占56.7%,比女性多15.8%;年龄主要集中在2640岁之间,占76%的比例;在学历方面,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占85.3%;在各信用社工作时间10年左右的人较多;在管理层级方面,职能部门一般员工和一线员工占绝大多数。

1.3.2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信度是反映所调查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程度。信度的种类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容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a信度系数等)、评分者信度等。本文采用的是Liken 5分量表,因而在测量信度上,选择内容一致性信度,本研究使用Cronbach a信度系数来衡量数据的可靠性。

可接受的信度是多少,众学者提出的系数大小有多种说法。学者Bryman and Cramer(1997)指出a系数在0.80以上表示量表有高的信度,而学者Gay(1992)的观点认为任何测验或量表的。系数若在0.90以上表示信度甚佳。学者Gay(1992)认为0.80, DeVellis(1991),Nunnally(1978)认为可接受的最小a系数为0.60。而台湾学者吴统雄(1985)认为可接受的最小a系数为0.5 。

通过表7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各测量维度信度Cronbach a系数除了操作程序满意度可信度稍偏低(根据吴统雄的建议仍在可信范围)外,其他测量维度的信度都比较高。

1.3.3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效度是衡量数据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效度是指量表中使用的测量题目能有效测量潜在构念的程度。效度的种类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和构建效度(聚合效度、判别效度、法则效度等)。

本研究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深人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农信社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维度的测量量表。量表设计初稿出来后,并通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位教授的审核,并进行20个样本的试测,进一步修改量表。所以本次研究的量表在内容和结构比较合理,具备内容效度。

1 .3.4工作满意度各测量维度的相关分析

表8描述了工作满意度各个测量维度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通过数据发现,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同事的满意度最高,达到了3.90;操作程序的满意度最低,只有2.50 ;其他测量维度的满意度由高至低分别为:上级满意度(3.4 )、工作本身满意度( 3.32 )、晋升满意度(2.65 )、报酬满意度(2.63)。

从表9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同事满意度与报酬满意度、同事满意度与晋升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其他各维度之间都显著相关。

2人口统计特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1性别

从表10中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性别对晋升满意度的影响显著(显著性概率二0.004

2.2年龄

从表11的分析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年龄对同事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显著性概率二0.620 >0.05)外,对报酬满意度、晋升满意度、上级满意度、操作程序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

2.3学历

从表12的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学历对操作程序满意度和同事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64和0.058,都大于0.05。学历对报酬满意度、晋升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2.4社龄

从表13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社龄(指在农信社工作的年限)除了对上级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显著性概率二0.000

2.5管理层级

从表14的统计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管理层级对操作程序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显著性概率0.143>0.05 ),而对报酬满意度、晋升满意度、上级满意度、同事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0,0.000,0.000,0.005和0.000,都明显小于0.05 。

3结论

通过对对沿海某省农村金融机构13个信用社的1346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员工在工作满意度6个维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得出以下结论:

(1)男性与女性员工仅在晋升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报酬、上级、操作程序、工作本身和同事满意度等5个维度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在晋升、报酬、上级、操作程序、工作本身满意度有显著差异,而在同事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学历的员工在晋升、报酬、上级、工作本身满意度等4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操作程序和同事满意度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4)不同社龄员工在上级满意度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晋升、报酬、操作程序、同事和工作本身满意度5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KMV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因子分析,信用评级

 

一、引 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企业破产和重组事件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各国金融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而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础,公司质量的高低、行为的规范与否及其财务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市场的兴衰。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上市公司中的绩差股与绩优股为研究样本,绩差股选取截止200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被ST的上市公司中的30家为样本和绩优股选取大盘蓝筹股中的30家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共60家上市公司,这60家上市公司全部为A股(研究的股票交易数据和年报财务数据以及相关的其他信息来自大智慧和中国金融wind数据库)。

三、模型的构建及结论分析

针对Logistic回归模型和KMV模型存在的问题,在本文中也做了部分的改进,进而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信用风险度量,以期待能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3.1、Logistic回归模型

对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首先要慎重选择参数。误选参数会导致模型的误判。

3.1.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参数选择

本文选择了能反映上市公司的赢利性,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特性的21个财务指标。我们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为因子分析的工具金融论文,其具体步骤如下:

(1)提取60家样本公司2005会计年度报告的指标数据,利用SPSS13.0现将21个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

(2)利用因子分析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KMO值及Barlett检验值,分析显示KMO值及Barlett检验值符合检验要求;

(3)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共同度,提取特征值大于0.8的9个因子为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687%[2]。其中第一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6.992%,第二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4.646%,第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298%,后边的几个主因子的贡献率依次降低。

(4)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求得9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在运用SPSS13.0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时,我们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方法,求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选择最大方差旋转法。结果分析如下:

(a)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

经KMO和Bartlett检验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的值为838.034,概率,即假设被拒绝,也就是说,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636,根据KMO度量标准[3]可知,原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b)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

因子分析总方差列表中显示前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8,但他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1.687%,在特征根大于1的情况下,有7个主要因子,他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3.64%,模型的解释力度相对较低。并由各个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可知,保留前7个主要因子就可以概括绝大部分的信息,但这7个累积贡献率低于80%。

(c)因子分析的共同度

从因子分析的共同度表中的第二列显示初始共同度,全部为1;第三列是提取特征根的共同度,本文中是在指定特征根大于0.8的条件下的共同度,可以看到,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和销售净利率的共同度较低(低于80%)金融论文,这几个变量的信息丢失较为严重。 但大部分的共同度都在0.7以上,且大部分大于0.8,说明这9个公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各指标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3.1.2、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我们把这9个主因子都引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的BinaryLogistic回归程序包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4-7,4-8所示论文格式范文。

从回归的第一步Cox & Snell 为0.639,Nagelkerke为0.851,大于0.8,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4]。从表4-7可以得到,模型的整体准确判别率为93.3%,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违约判别率还是较好的。从表4-8可以看出,9个主因子的显著性水平都较高,第9个主因子的显著性最大,为0.755,相对来说第2、4及5个主因子显著性水平较低。

表4-7 输出结果

表4-8 模型的回归系数

Variablesin the Equation

 

 

 

 

 

 

 

 

 

 

 

  B

S.E.

Wald

df

Sig.

Exp(B)

Step 1(a)

FAC1_1

.934

1.133

.679

1

.410

2.544

FAC2_1 3.143

1.270

6.130

1

.013

23.180

FAC3_1 2.648

1.498

3.124

1

.077

14.126

FAC4_1 5.401

2.207

5.990

1

.014

221.581

FAC5_1 6.244

2.681

5.422

1

.020

514.663

FAC6_1 -.491

.615

.636

1

.425

.612

FAC7_1 1.775

1.065

2.777

1

.096

5.900

FAC8_1 .686

1.574

.190

1

.663

1.987

FAC9_1 .872

2.795

.097

1

.755

2.393

Constant .480

1.185

.164

1

第13篇

关键词 统计学专业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和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统计学专业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成了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1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目前很多学校统计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模糊,不够明确,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覆盖过宽、都试图培养全才,而事实上并不一定理想。

(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一方面有些高校的统计专业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为主,数理统计色彩过于浓厚。另一方面有一些主要侧重于统计应用分析,而不太关注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思想的传授。这样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3)实践教学有待加强。目前有很多高校统计专业理论教学特征突出,而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明显不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4)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不够。很多学校都突出对专业知识的传授环节,忽视了这方面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面向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体系建设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从开设统计学专业(金融统计方向)之初,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瞄准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以下行业部门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是保险精算、金融证券与风险管理等行业;二是新兴的一些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业务的咨询公司;三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商业统计、仓储物流统计等岗位。

我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金融相关知识和扎实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统计软件,能在金融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管理及相关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目标突出强调了重数学和统计基础、懂金融知识、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等方面。

2.2适应社会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创金融特色”的培养要求,我们构架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

(1)打好坚实数学基础。我们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和泛函等数学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注重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我们开设了概率论、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统计思想。

(3)加强应用统计课程的建设。我们开设了时间序列分析、应用统计软件、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抽样技术、贝叶斯统计等应用统计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方法,并能熟练使用SPSS、SAS、R等常用统计软件。

(4)突出金融统计特色。金融统计是我们专业的特色,我们开设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学等金融课程,为毕业生从事金融统计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2.3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统计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1)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的上机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开发技能。

(2)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主要强化学生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的系统认识。

(3)创新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研、毕业论文、大学创业创新项目、建模大赛等,提高学生用统计方法探索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4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培养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还通过组织课外实践小组、专业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统计报告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结语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统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在40%以上,还有部分优秀毕业生出国攻读统计学博士硕士学位,总体办学效果良好。我们也将不断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加快统计学专业建设步伐,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多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HDXJJG2014-117)。

参考文献

[1] 岑仲迪,曾守桢.从市场需求谈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9(3):95-98.

第14篇

摘要:本文从欧洲能源交易平台上的EEX交易所搜集了2009年至2014年的二氧化碳现货交易价格,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用均值回归过程研究了碳价波动情况,运用蒙特卡罗抽样法对均值回归随机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对比,证明了用均值回归过程描述碳价波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碳价;随机过程;均值回归;实证分析

随着世界上多数国家对温室气体引发环境恶化的观点达成基本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2005年自《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在《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下,每个国家的温室气体(碳)排污权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也就有了商品的属性。碳减排收益对发电商,尤其对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碳价波动的随机过程,对发电商建立投资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学领域,已有学者证明股票价格服从均值回归运动,即股票价格围绕股票价值上下波动。而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市场,因此,研究碳交易市场是否具有均值回归效应有助于揭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规律,对碳价格预测、合理配置碳市场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当下较多学者在进行电力投资时直接假定碳价服从均值回归过程。并没有通过有效的实证分析过程进行推导证明。

基于此,本文研究碳交易市场中碳价格的不确定性。首先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碳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进一步地,运用均值回归过程模拟碳价波动,并用MATLAB对随机过程运用MC法进行数值仿真模拟。通过分析均值回归过程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从实证角度证明均值回归过程对碳价波动过程模拟的有效性。

一、数据来源

国际最大的二氧化碳交易平台是欧盟碳交易市场。其中碳交易所同股票交易所一样,不仅为交易企业提供交易平台,且提供具有良好流动性的碳交易产品。本文从欧洲能源交易所碳交易服务平台的二级现货交易市场上搜集相关碳价现货交易价格(EUA Spot Price)。本文以欧洲能源交易所交易平台中二级市场上EUA现货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近六年的EUA现货交易数据。为便于分析,将原始数据筛除周末以及节假日停盘数据,最终得到1451组有效数据。

二、碳价统计分析及均值回归拟合分析

二氧化碳交易市场同股票交易市场,其价格的波动呈现一定的随机性,因此碳价的未来变动趋势较难预测,本文通过Eviews对近六年EUA现货交易价格走势做初步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4年EUA现货价格波动图以及所收集数据的基本统计指标如图1所示:

均值回归理论是实物期权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理论,在国外该理论最早应用于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的收益率与价格趋势并不是不可预测的,而是服从均值回归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均值回归过程可以降低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进而投资风险,与随机游走价格理论相比,能提高标的资产的价值。

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市场,因此,研究碳价波动是否具有均值回归效应有助于揭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规律,对碳价格预测、合理配置碳市场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碳交易市场中EUA价格是否具有均值回归效应。

假设碳价服从均值回归过程,碳价随机变量满足以下关系式:

dPt=α(μ-Pt)dt+βPtdZt(1)

将dpt的表达式带入上式后,得到pt的表达式:

pt=p0e-αt+μ1-e-αt+β∫t0eαs-tdzs(2)

上式中α,μ,β是待估计参数本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上式中的参数进行估计。上式其条件概率密度为:

fpt|pS=

απβ21-e-2αt-sexp-αpt-μ-ps-μe-αt-s2β21-e-2αt-s

令L=∏N-1i=1fpt|pS为pt的条件似然函数,N表示样本个数。对该似然函数取对数, 进一步地对α,μ,β分别求偏导。令偏导函数等于零,基于所收集的数据,可求得α,μ,β的极大似然估计值为:

α=0.201325 ;μ=7.917014;β=4.506211

对上述估计的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并计算模拟仿真数据的相关统计指标。用式(1)对均值回归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仿真次数N=1000,用MATLAB模拟一千次的数据绘制轨迹图见图2中的右侧图,另外观测值的轨迹图如图2左侧所示,对比二者波动过程。从图1中可以看出,均值回归的波动过程与观测值的波动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图1三种随机过程模拟仿真数据轨迹图比较

为了进一步比较三种随机过程的拟合效果,在此比较其均方根误差。均方根误差即标准误差,它是模拟值与真实值偏差的平方和观测次数n比值的平方根。标准误差对一组观测量中的特大或特小误差反映非常敏感,因此可以很好的反映随机过程的拟合程度。通过计算,均值回归过程的均方根误差为3.31,误差较小,因此均值回归可以较好的拟合碳价波动过程。

三、结语

碳收益对发电商,尤其对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碳价波动的随机过程,对发电商建立投资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学者直接假设碳价波动过程服从均值回归过程,而本文通过搜集数据,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用均值回归过程拟合碳价波动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均值回归过程与观测值的统计指标以及波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均值回归对于碳价不确定性来说拟合度较好。(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aurikka H,Koljonen T.Emissions trad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the power sector-a case study in England[J].Energy Policy, 2006, 34(1):1063-1074.

第15篇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然后提出增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对贫穷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的现状: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三农”问题提出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人们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要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林毅夫,2019)。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问题呢?有学者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也非“三农”问题所能涵盖,而是一个越来越多地和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如何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张车伟等,2019)。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要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资金引导到农村,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徐祥临,2019)。还有学者认为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王乃学,201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2019年9月22日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众多学者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研究当中,有人强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对目前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市场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总结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宋洪远等,2019)。有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在微观层面上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但在宏观层面则没有效应(王萍萍,2019)。也有学者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归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对整个国家的农业总量扩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张明林等,2019)。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行政体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发挥(谭秋成,2019)。另有学者认为,近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始终保持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李国祥,20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毕节市总人口712万(2019年统计),其中93.8%是农业人口。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既要千方百计增加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论文依据贵州省统计资料和毕节市统计资料,通过对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的深入分析,找寻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毕节市农村、农业发展找准方向,进而为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趋突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像毕节地区这样的落后山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框架结构: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2)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1.1前言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分析方法

1.4.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1.4.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二章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分析

2.1毕节市农业概况

2.2毕节市农民收入的变化及特征

2.2.1低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2.2.2高速增长阶段

2.2.3平稳增长阶段

2.2.4下滑回落阶段

2.2.5滞涨性恢复性增长阶段

2.3毕节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分析

2.3.1城市居民收入高速增长

2.3.2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

2.3.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

2.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偏小

2.4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考察

2.4.1传统农业收入比重有所回升

2.4.2劳务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第三章影响毕节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结构性因素

3.2素质性因素

3.3市场性因素

3.4灾害性因素.

3.5闲置性因素

第四章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4.1农业区域结构调整

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2.1种植业结构调整

4.2.2畜牧业结构调整

4.2.3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

4.3增强农业科技含量

4.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1. 研究重点

(1) 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增收难的原因

(2)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 研究难点

(1) 关于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增收难的原因

研究方法、手段:

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分析农民收入变化的普遍性规律,即农民收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分析它的个性特征,即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变化规律。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通过农民的收入变化来定量的进行比较,但是有些潜在的投入是不可以量化的,对这些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就需要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从中找出不同的规律。

3、数据统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