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糖尿病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心理疏导护理措施由于骨结核和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很容易在患病期间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致使病情的康复、身体的免疫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作为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患者的康复治疗,即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病因和病况的主要治疗过程和手段,鼓励患者积极正面的面对病情,树立抗击病魔的自信心,同时对有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担心的是结核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家属,针对这一点来说,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整个病因的产生,并以康复出院的人为例子,现身说法,使患者摆脱自卑、失落情绪的困扰,并且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一直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找到患者的失落点,随后对症下药,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心情开朗。
1.2饮食护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考虑到患者虽然患有骨结核合并糖尿病,但不能只注意一种疾病的饮食护理,要兼顾两种疾病的病情,合理搭配饮食,适当增加糖类的摄入量,不要过于严苛,同时三餐的饮食搭配要合理,每餐尽量保证有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出现,以此来增加患者对葡萄糖的慢吸收,增大胰岛素的释放量,同时要在饮食中增添牛奶、大虾等高蛋白食物,以此促进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由于结核病有一定的中毒症状,故要鼓励患者每天保持一定的饮水量,促进毒素的排出,通过对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护理控制,来保证疾病的快速康复是有效的护理手段之一。
1.3用药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后遗症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现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尽量避免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的负面情况影响治疗的整个进程,但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用药较为繁杂,同时服药后反应较为复杂,如患者在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时,会由于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尿糖呈现假阳性的问题,而当患者服用利福平后,排出尿液会出现桔红色,使患者产生焦躁情绪,因此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尽量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的思想负担。
1.4消毒护理措施由于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在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使用双层纸巾,同时对于患者使用的餐具,要做到定期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一次性餐具在使用过后,要进行集中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同时患者居住的病房,也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扫,保持通风,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1.5康复治疗护理措施患者在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并要叮嘱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测尿糖、肝功能、血糖等指标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同时患者若发现任何异常,要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最好做到每天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提高肺活量,且要保证每天饮水量的合理摄入,提高免疫力。
2结果
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4例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理,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维持稳定,同时患者也基本掌握了病情的主要缘由,能够自行检测血糖、血压,并能够坚持服药,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护理治疗效果明显。
3小结
1.1DSN及其相关概念定义统一作为专科护理的起源国,在1921年就对DSN已经有了清晰权威的定义,并且这些定义为澳大利亚、荷兰、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所引用:DSN是属于高级实践护士(APN)中的一个专科分支,指具备一定执业资格、在糖尿病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具备相应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能力、能熟练运用糖尿病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美国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以高级糖尿病管理护士(BC-ADM)、糖尿病教育护士(CDE)、糖尿病专科护士/开业护士(CNS/NP)的身份进行专职的糖尿病工作[10,11],调查显示,截止2004年,美国共有14689名CNS/NP。
1.2学术权威管理机构成熟,培养认证体系统一直到1980年美国的护理专科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成熟历时70多年的糖尿病专科护理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自下而上发端于学术权威系统、网状交叉管理模式为特征的统一培训认证体制。以教育部提供的DSN培养的教育基金、政策支持为基础,美国国家护理联盟评估委员会(NLNAC)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委员会(CCNE)制定的糖尿病护理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托,来对DSN进行育培训,培训结束之后,将进行统一考核,通过以后颁发糖尿病专科资格证书,证书是全国承认的。而证书的颁发和认证主要是由美国护理专科委员会(ABNS)在各地州的全国护士局联合委员会(NCSBN)协助来进行的,同时美国糖尿病教育者资格认证委员会(NCBDE)专门负责糖尿病教育护士(CED)进行认证、美国护士认证中心(ANCC)负责糖尿病管理护士(BC-ADM)进行认证,而认证的标准是由国家能力认证组织(NOCA)创建的独立性权威认定组织认证机构委员会(NCCA)进行建立的。而准入标准不断在提高,1974年,美国护士协会(ANA)提出专科护士需达到硕士学位水平。2004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提出,至2015年,包括专科护士在内的所有高级执业护士需统一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完成1000h的临床实习。
1.3工作地点以社区为主,以合作实践为主要工作模式美国DNS工作是以合作实践模式在社区和病房进行。①社区:美国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主要工作场所是集中在社区的糖尿病中心,和团队(由坐诊医师、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治疗师、社区护士或家庭护士组成)一起对社区人群开展糖尿病教育、个案护理等,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马上与中心联系。②院内:院内的工作模式是以糖尿病护士为枢纽,各个病区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为辅助。糖尿病联络护士负责对病人的初步评价、转入,糖尿病专科护士针对病人情况进行专科评估、确定问题、做好记录等,同时也肩负着对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糖尿病护理知识培训。同时,在美国DSN拥有处方权,这让美国DSN工作更具独立性和多样性。
2中国糖尿病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2.1DSN及其相关概念不统一在1990年,我国才第1次提出专科护理概念,落后美国90年,并且我国的糖尿病专科护理概念是引用了美国的DNS概念,由于国情和资源的不同,在引用外国对于糖尿病护士定义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概念。专业护士(SCN):在某些特殊岗位,要求护士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3个月~6个月专业培训,获得相应培训证书的护士称为专业护士,对学历没有特别规定;而有的护士为专科护士(CNS);专科护士是护理研究生毕业并获得专科护理能力认定资格。所以目前在我国对糖尿病护士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分类和定义。
2.2权威管理机构不健全,理论上引用美国培养模式,实际尚无统一培训认证体系虽然在1992年,我国香港就已经诞生了第1批DSN,但是在2000年,我国大陆才开办了第1个专科护理培训班,落后美国91年,我国的培训模式是引用美国的成熟模式,但在管理模式上不同于美国,我国是由卫生厅自上而下发端于权利系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没有权威的专科护理培训认证机构,所以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DNS仍处于低层次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DSN培养尚无统一模式,具有地区多样性。组织形式大体分为3种:①中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等以与我国香港联合办学为主。②内陆地区如贵州省、湖北省以自主办学为主。③部分特殊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直接派送出国学习,如邵逸夫医院直接将护士派送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的糖尿病中心进行直接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以3个月和1年为主。培训形式主要采取江苏省的脱产分阶段集中理论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贵州省、邵逸夫医院培训形式是全脱产学习。最终考核则是医院自行组织考试形式和内容,一般为笔试考核、护理实践技能考核、组织答辩。护士考试合格之后培训组织自主颁发证书,证书与美国不同,无法实现全国承认。在准入条件方面,与美国较高并且统一的准入条件不同,我国无统一准入条件,各地区要求不一样,基本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2年以上工作经验。总之,国内的培训准入标准、时间、形式、内容、证书认证尚无统一标准。
2.3工作地点以病房为主,工作内容繁杂,角色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DSN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病房而不是社区,但是工作模式与美国基本相同即以糖尿病护士为枢纽,各个病区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为辅助。由于国内编制数量少,医疗资源有限,所以国内糖尿病专科护士较少,大多数都身兼数职,常常要完成与专科职责不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了护士的负担和降低了护士工作质量和热情。我国有部分DSN在社区工作,通过健康宣教、筛查管理、随访,对社区糖尿病人、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建立一对一管理模式和双向转诊,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我国的门诊DSN主要集中在香港,工作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临床管理、教育工作、护理顾问、临床研究,而且除了香港的DSN有处方权,我国其他地区的护士没有处方权。
3展望
1.1典型症状
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
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血脂异常特征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或升高,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比例升高。以上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硬化的作用,并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危险。应为它更容易被氧化,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基化,糖化密度脂蛋白也易被氧化,并且加强内皮受损。
3血脂的降脂策略
首先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毫克∕分升,其水平降低30%~40%。其次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后是降低甘油三酯,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当甘油三酯在150~199毫克∕分升时,其治疗措施是:非药物性治疗。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
4降脂的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多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在使用起来安全、有效、价廉,属于广谱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对动脉硬化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降血脂药物:他丁类和脂比妥。
4.1他丁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6种。在相同剂量下其调脂强度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由土曲霉菌培养液提取,是世界上最先上市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口服。
辛伐他汀:口服吸收良好,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普伐他汀:为半合成品,是不经肝脏CYP450酶代谢的亲水性他汀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但降TG作用较弱。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98%),几乎全部经肝脏代谢,因此,其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调脂药。氟伐他汀亲水性强,不良反应及肌病发生率远较其他他汀类药物小。
阿托伐他汀:为新型长效他汀,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调脂,多数人用药10mg/d即可得到较满意的疗效,最大用量可为80mg/d。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
瑞舒伐他汀:为新型高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作用为目前上市药品中最强。
其中,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降脂处理的,唯有辛伐他丁效果甚佳。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4.1.1治疗
对53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与观察。男3O例,女23例,年龄(61.7±9.71)岁;对照组60例,男3O例,女30例,年龄(58.1±7.89)岁。口服辛伐他汀20mg/d。服药前及服药后八周对患者分别测定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HDL-ch(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TG为1.95±1.09,治疗后为1.57±0.90,P值为0.02;治疗前TC为4.13±1.10,治疗后为3.47±1.05,P值为0.0004;治疗前HDL-ch为1.01±0.30,治疗后为1.12±0.26,P值为0.03;治疗前LDL-c为2.07±0.99,治疗后为1.78±0.94,P值为0.04。结果证实了患者在口服了辛伐他汀8周后,可见,TG,TC,LDL-c水平降低,HDL-ch水平升高。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后,均疗效甚佳。
4.1.2功能
辛伐他汀对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有明显降脂作用,对三酰甘油也有降低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2h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肝内广泛首过代谢,蛋白结合率高达95%,半衰期为3h。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常用量为10~20mg/d。辛伐他汀40mg/d降低TC、LDL-c、TG的幅度明显优于20mg/d,达标率明显提高,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起始剂量可调整为40mg/d。
4.2脂比妥
4.2.1治疗
对3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12~24小时禁食后的采血检测确诊,其年龄均在68±3岁。口服脂比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1.05g,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均保持日常饮食。治疗八周过后:治疗前收缩压为18.6±1.8,治疗后收缩压为17.9±2.2;治疗前舒张压为11.0±1.5,治疗后舒张压为10.8±1.3;治疗前心率(次∕min)74±4,治疗后心率(次∕min)76±8。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治疗前总胆固醇为6.7±1.1,治疗后总胆固醇为5.8±0.9,P值<0.01;治疗前甘油三脂为3.4±0.9,治疗后甘油三脂为2.1±1.1,P值>0.05;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8±0.11,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1±0.17。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显效为19,有效11;无效0。总有效率为100%。
4.2.2功能
脂比妥是一种降脂新药,含有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对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的竞争抑制作用,能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催化的HMG-COA向甲基二羟戊酸合成TC的前体物质变化,从而使血清中的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降低,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3],而HDL-ch已被证实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从而对糖尿病也具有预防作用。该药在使用后血压及心率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脂比妥是中药红曲制剂,有健脾消食,除湿祛痰,活血化瘀。用于脾瘀阻滞,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也可用于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其效果显著。
4.3结果
糖尿病患者,经过辛伐他丁类和脂必妥药物治疗后,使患者的血脂均有下降,总胆固醇也明显下降;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心率也明显的下降。但是该药在使用的时间上面,必须要坚持使用,疗效才更加显著。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DN患者8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9:13,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14±8.63)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8例,初中以上1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25:17,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4.25±9.03)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0例,初中以上12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积极的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及血糖指标;保持病房卫生与空气的流通等。研究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环境护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并定时予以通风换气,加强对室内病菌的监测,以降低感染风险;②心理干预: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及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于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使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说明负面情绪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同时加强与其家属间的沟通,使患者得到家人的支持与关心;耐心向其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疏导其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③饮食护理: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④运动指导:可指导患者做一定量运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肾内脂肪的沉积,可以使尿蛋白的排泄率下降。
1.3观察判定指标
心理状态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分值与心理状态成反比。观察并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各项生化指标(BUN、SCr、UAER)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SDS评分(27.71±5.8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4.52±7.34)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2两组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对比研究组各项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DN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较为多见,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且预后差等特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是护理人员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与医生医术有关,而且还与护理人员的配合密切相关,故优化糖尿病肾病优质护理措施对DN患者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84例DN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予优质护理干预的研究组SDS评分显著低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表明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原因分析为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及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使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说明负面情绪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通过分析两组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可知,研究组BUN、SC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对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助于病情的康复。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予以科学健康的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严格控制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同时指导其做一定量的运动,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减少肾内脂肪的沉积,并降低尿蛋白的排泄率。另外黄玲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服务应用于DN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积极性。原因分析为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使患者感受来自护士的关爱,对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不仅可缓解其负面情绪,而且还可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也就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关于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质量,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4结语
糖尿病与肺结核均是当今人类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二者常并存,合称为糖尿病结核。其临床表现与单纯糖尿病或单纯肺结核不同,治疗上也不像单一的糖尿病或单一的肺结核那样简单。临床上应警惕糖尿病结核的发生。伊春市林业二院2002年1~12月收治的28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整体化护理,与2000年1~12月收治的25例未实施整体化护理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疾病控制与康复效果进行对比,旨在探讨整体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疾病控制与康复的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组:2002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其中菌阳患者16例。对照组:2000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其中菌阳患者14例。
1.2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糖尿病诊断依据1995年WHO对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肺结核根据痰检结果、胸部X线片所见及临床表现为确诊。
1.2.1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结核病的确诊(1)糖尿病患者体重明显下降,排尿次数增多,尿糖或血糖增高,不能用饮食和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解释。(2)近期PPD试验转阳者,应密切追踪观察。(3)肺部出现病灶,抗感染效果不佳者。(4)糖尿病并发肺结核X线片特征:病变示短期渗出浸润后趋向于干酪样坏死、液化,呈现广泛支气管炎及空洞。增殖性病变、肺部纤维化及胸膜粘连少见。有关资料证实了X线片上病变以干酪样变最为多见,渗出浸润次之,纯渗出性病变及纤维增生性病变均少见。有空洞者占75%。空洞多呈多发性。X线片上多表现为双肺或一肺占1~2个肺叶,或肺段为主的干酪病灶及不规则的液化区域。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结核,在X线片上所见以侵犯肺门部开始,向肺中、下部扩展的渗出浸润病灶为主。
1.2.2肺结核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情况肺结核患者有下列情况者,应注意有存在糖尿病的可能:(1)肺结核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2)用INH、PZA、EMB或PAS治疗出现尿糖或血糖波动;(3)结核病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出现血糖波动;(4)经抗结核化疗,病灶经久不愈,甚至进展恶化或痰菌持续阳性。糖尿病与肺结核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两病可互相并发,临床上以肺结核较多,且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一般认为与免疫力低下、易受结核杆菌感染有关。
1.3全面护理方法从2002年1月起,临床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特点,对28例患者从心理、社会、饮食、消毒隔离、运动、用药护理及出院指导各方面进行护理,并与2000年1~12月的25例未实施全面护理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实施护理病例组28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与对照组25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比较,二者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比较病例组28例患者中16例痰菌阳性患者与对照组25例患者中14例痰菌阳性患者痰菌阴转情况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中痰菌阴转情况比较病例组中菌阳患者6个月、9个月痰菌阴转率为81.2%,而对照组6个月痰菌阴转率为64.2%,9个月则为57.0%,经比较病例组16例菌阳患者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菌阳患者痰菌阴转率,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3护理措施
2002年1~12月对病例组28例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引导患者适应环境。患者离家住院,不能随便会见亲人,且要忍受疾病折磨,担心自己能否医好,预后如何,不适应集体环境。我们要引导患者进入角色,给予适当的启迪与疏导,调动家庭、社会的一切有利因素,优化医院环境,密切医患关系、病友关系,使之逐渐适应医院生活。(2)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前提下,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主动接近患者,进行技巧性谈话,使患者感到受重视、受尊敬,妥善治疗、护理,增强其恢复健康的信心。(3)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对于咯血患者,大咯血可能引起窒息,少量咯血可能长期不止,这些都可能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我们要尽可能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多陪伴患者,告诉他们,我们随时都会在身边,他不会有危险的。
3.2加强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充足的营养。所以,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我们要合理配制膳食,才能既控制好血糖水平又有利于肺结核康复。
3.3严格消毒隔离做好患者食具和生活用品消毒,痰液吐入痰杯,集中消毒处理,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室30min,预防交叉感染。
3.4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减少身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若无咯血或体弱卧床等不宜活动症状,可根据年龄、体力、病情,每日做适量运动,可采用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方式活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袜,注意足部的保护,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坏疽。
3.5做好用药护理(1)教育患者应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护士随时观察药物有无不良反应。(2)教会患者如何应用胰岛素。指导患者自测尿糖,每增加一个“+”,增加胰岛素4u并将胰岛素置于4℃冰箱中保存。
3.6出院指导继续坚持要饮食治疗,教会患者自测尿糖、血糖,并以此来调节降糖药物的量;合理配制食谱,强调饮食对疾病的重要性,按医嘱继续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定期查血糖、尿糖、血常规、痰结核菌、肝、肾功能等,出院后需继续用胰岛素的患者要对其说明胰岛素的用法、作用、器械消毒、低血糖的处理等,并嘱患者随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讨论
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同一位患者身上这两种慢性疾病,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一个人同时患糖尿病和结核病的机会也较过去明显增加。血糖水平越高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越大,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比例更高。患糖尿病后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上年老体弱,都是诱发肺结核的原因。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需要降糖、抗痨双管齐下。血糖水平高者合并结核后病情更重,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要在规范的抗痨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病,具有病变广泛、痰结核菌阳性率高且转阴慢的特点。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功能降低,发生肺结核后可以出现中毒性肺结核,胸部X线片表现大范围病变、多空洞,如果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肾病则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肺结核与糖尿病可呈现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治疗上必须二者兼顾。护理的目标是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最佳护理。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其临床表现与单纯糖尿病或单纯肺结核不同,治疗的难度也不像单一的糖尿病或单一的肺结核那样简单,必须同时对两种病进行治疗。糖尿病治疗目前以教育为前提,长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合理应用降糖药物为基本措施,其次为进行终生性综合治疗。
1.1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乡镇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农村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乡镇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院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护士在向患者做卫生宣传时,及时的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身体、科学的服用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还能延缓该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长寿等。同时,稳定病人情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农村群众主要依靠农作收入及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劳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院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从思想上纠正患者的错误,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在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态,提升内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1]。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2];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静、乐观的心态好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是医护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80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③认知功能正常。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1.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1.3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2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足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往往久治不愈,严重者需要截肢,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可以降低致残率,因此本病的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将本院2003年1月以来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运用中医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9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5~73岁(平均57.2岁)。糖尿病病程1~22年;25例仅表现为下肢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12例足溃疡表浅,3例溃疡深至骨质,2例趾坏疽严重;合并感染12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感觉异常者无一例发生足溃疡,足溃疡表浅者全部愈合,深度溃疡治愈2例、好转1例,坏疽2例中1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无截肢致残病例。
1.2治疗方法
(1)严格控制血糖:应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餐前7~8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2)控制感染: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2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埃希氏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变形杆菌(1例)及混合感染(2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3)改善血液循环:选用前列腺素E1(PGE1)、654-2或脉络宁每日静脉滴注,同时应用中药。糖尿病足在祖国医学中属“脱疽”范畴,在肢体缺血未出现坏疽时辨证多属阴伤气耗、阴寒下注、阻滞经脉所致,治以益气阴、温经祛寒,选用制川乌3~6g(先煎)、北细辛2g、生黄芪15g、北沙参15g、独活6g、桂枝5g、苏木10g、地龙10g、枳壳10g、生姜皮10g,1剂/d,水煎服。若肢体皮色紫红或有色素沉着,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若肢体缺血合并感染出现肿胀疼痛时,治以清热祛湿为主,选用土茯苓30g、米仁根60g、忍冬藤30g、生甘草10g、白藓皮10g、菝葜30g、紫花地丁30g、玉米须30g、垂盆草30g、地耳草15g,1剂/d,水煎服。(4)改善末稍神经功能障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可缓解神经痛。
2护理措施
2.1情志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肢体缺血或外周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皮肤一旦破损或有感染则经久难愈,加上糖尿病本身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医疗负担重,患者情绪往往比较消极、焦虑,进而加重肢体局部缺血,影响愈合。祖国医学认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和,为此要注意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经常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中医认为以正言劝导法,言之以其善,“疾虽久,犹可毕也”。治疗上尽量为患者精打细算,减轻经济负担。
2.2饮食调护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间平衡。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食,原则上是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1/3[1],忌烟酒,避免饱餐。食物以低脂、低热为主,古医经早有“膏粱之变”之说。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较差,而创面修复又需要足够的营养,饮食中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此外,根据患者体质指导其适当进食猪胰、玉米须、山药、豇豆、豌豆、茭白、苦瓜、葫芦、蚕蛹、洋葱、菠菜根等降糖止渴的食物。
2.3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三大治疗方法之一。糖尿病足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对足的保护,要选择合适的鞋,运动后要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的痕迹,有足畸形或足肿胀的患者以散步为宜,不宜做较剧烈的运动;运动后出现下肢疼痛,不要再坚持运动;对足部有开放性病变的,有坏疽、急性溃疡合并感染的,应卧床休息,不宜行走。
2.4局部皮肤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观察皮肤情况,注意有无水泡、肿胀、擦伤及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感觉异常、足背动脉搏动和弹性。无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易发生感染,要尽量保护其足部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伤害。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睡前用38℃左右温水浸泡双脚15~20min,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仔细地观察双足,对有足癣感染者,则用有抗真菌、护肤作用的一枝黄花30g、土大黄30g、白芨15g、生甘草10g,每日1剂渍洗;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天,要穿软而宽松的棉袜、棉鞋;对于足部皮肤易干燥者,可涂上一层薄的油脂;避免脚边放置电暖器、热水袋等;禁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指导家属学会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已有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形成后,采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之功效的三黄洗剂(生大黄、生黄柏、生黄芩各30g加水3000ml煎20min)浸泡患足,38℃左右,每次20~30min,然后局部用红外线照射,距离30-50cm,每次15min。对于溃疡较深,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的患者,行切开引流或清创,用分步蚕食法清除坏死组织,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三黄洗剂浸泡、红外线照射,再选用双黄连、赛胃安、维生素E等交替涂敷创面。对于恢复期创面,肉芽新鲜脓液较少时,泡足后,用中药生肌玉红膏外敷,以助生肌收口。
2.5健康宣教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时间为发病后10~15年,若血糖控制欠佳,病史3~5年即可发生[2]。因此要让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觉地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注重饮食及药物治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足部的保养及护理,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糖尿病一般知识教育外,还应重点包括糖尿病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足部评估、足部护理及自我保健等[3]。科学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适当运动、出院指导,能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预防糖尿病足的感染[4]。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5]。
【参考文献】
1李清华,李清江,蒋文,等.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33.
2李仕明.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3王珩.老年Ⅱ型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中国疗养医学,2005,14(1):52~53.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男51例,女39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8.36±5.29)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2.36±5.22)年,合并症:高血压26例,心脏病29例,周围神经病变24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糖尿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环境舒适,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病房,保持病房内卫生温馨,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窗明几亮,为患者提供温馨环境;医护人员要注重着装的整洁与安静,严禁浓妆艳抹,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患者入院后,对其社会背景、住院次数、文化程度等进行观察,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宣传页等告知患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健康教育方案,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使其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糖尿病病程较长,同时用药较为复杂,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并发症等,因此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证充分的耐心,对患者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放松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焦虑状况,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③在饮食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饮食习惯及爱好,在保证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与其饮食习惯一直,少食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的清淡食物,合理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通过运动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调节,然而糖尿病患者多年龄较大,因此在运动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体力、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制定详细的运动疗法。
1.3疗效判定
显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6.8mmol/L,餐后2h血糖<9.5mmol/L;有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11mmol/L,餐后2h血糖<15.8mmol/L;无效:治疗后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40%)
有效23例(51.1%),无效4例(8.9%),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治疗显效14例(31.1%),有效20例(44.4%),无效11例(24.5%),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护理期间出现1例糖尿病足
并发症发生率为2.2%,参考组护理期间出现4例糖尿病足、3例视线模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等方面的综合性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好转率。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护理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约占脑梗死患者的14%,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较非糖尿病老年人更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约1/3患者脑梗死发病前不知患有糖尿病,仅于全面检查或出现合并症时才被发现。但因常用药物,如静滴葡萄糖、甘露醇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与治疗非糖尿病脑梗死相同的药物都含有葡萄糖,如未查出原发病,机械应用上述含糖药物就会加重病情。所以及时诊断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为此对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排除有无糖尿病甚为重要。实施护理时要根据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重视对原发病的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0~2002年共收治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老年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3~82岁,平均73岁,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患糖尿病≥10年28例,<10年20例,起病前未诊断糖尿病8例。参照WHO诊断及分类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瘫痪肢体肌力0级7例,Ⅰ级9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0例;伴高血压23例。
2护理
2.1饮食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控制饮食才能稳定病情。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病情轻重、营养状况及饮食习惯,估计出每日所需总热量,合理安排饮食。一般按早、中、晚1/5、2/5、2/5的规定,定时定量供给患者应摄入的食物。并仔细检查热量卡的过量与不足;(2)脑梗死患者多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故应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黄油、甲壳类鱼和动物内脏,特别是心、肝、肾、脑等,应选用瘦肉、鱼、禽类。禁用动物脂肪,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3)脑梗死患者多有吞咽难而需鼻饲,故应准时、定量,保障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以能调整代谢的紊乱及控制病情;(4)脑梗死患者多长期卧床,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故主食应用高纤维素饮食,通过胃排空延缓,肠蠕动时间改变,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等作用,使糖吸入减慢,还可通过减少肠激素,减少胰岛素释放及增高周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代谢加强。此外,还有软化大便,减少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作用[1]。
2.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观察瞳孔的改变,如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并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如:节律加深加快,或变慢变浅且不规则甚至发生陈—施呼吸等,则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2.3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定时监测血糖,静脉应用胰岛素者,要做到:(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若血糖高于25~30mmol/L,即采用小剂量胰岛素6~12u/h加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血糖为20~25mmol/L时,按5~6u/h滴入;血糖在20mmol/L以下,可按糖∶胰(2~4)∶1的比例加于糖盐水滴入,逐渐使血糖控制在8mmol/L。(2)观察低血糖反应,脑组织的糖原贮量极少,需从血中摄取葡萄糖。脑组织缺糖、缺氧、缺能量,会引起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6h,即会有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病愈后可遗留各种脑病后遗症。当患者出现心慌、心悸、饥饿、无力、手足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增加、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时,应考虑是否有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则应立即停用降糖药物,轻者食用糖、进餐即可,重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
2.4口腔及预防褥疮的护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易被细菌感染,为了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可用漱口液漱口。对伴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患者要及早鼻饲,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及皮肤干燥,并勤翻身按摩,避免骨骼隆突处长期受压,尤其对潜在性皮肤损害要及时发现并加强护理。
2.5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恢复较慢,有的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少数患者悲观失望。应根据慢性病的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告诉他们目前的状况、化验数据及预后,依据个人背景不同,采取患者能接受的形式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功能锻炼应视患者的年龄、性格、爱好、病情特点选择安全、简便的肢体功能训练及恰当的活动方式。长期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使最大摄氧量增加,肌肉活动能力增强,锻炼可使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胰岛素的受体数可上升。相反,长期休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锻炼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这样极有利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防治。运动也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乡镇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农村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乡镇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院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农村群众主要依靠农作收入及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劳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院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1]。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2];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心理护理
近年来,内科躯体疾病并发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内科躯体疾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且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现象十分普遍,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对这些患者的积极治疗。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调查了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以了解抑郁症患病率以及心理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1.2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以总分≥35为严重抑郁症,20≤总分<35为轻、中度抑郁症,8≤总分<20为可能抑郁症,总分<8为无抑郁症。将总分≥20的1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再次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85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见表1)以总分≥20为有抑郁症,从表1可以看出,85例糖尿病患者中,共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18.82%。
2.2男女患病率比较
男女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3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护理前一般情况比较(见表3)对于16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再分为2组,每组8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组进行心理护理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抑郁量表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共2周。主要包括:(1)消除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恐惧感;(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3)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心理护理。2.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实验组在治疗2周后,其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793,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322,P<0.01)。
三、讨论
(1)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弱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可以从闷闷不乐发展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甚至可能有自杀等过激行为,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误诊十分常见,Feld-man等报道的328例内科疾病中,有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被漏诊;Schwab等[2]报道的153例内科疾病中,有34例抑郁症被漏诊。造成抑郁症漏诊、误诊的原因可归纳为:①情感体验较含蓄,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代之或抑郁症伴随躯体疾病;②以躯体症状为主诉;③症状不典型;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抑郁症与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等同,故患者不愿意诉说或掩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情;⑤内科医生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故不能正确识别抑郁症;⑥一元论诊断原则造成。本文所调查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所调查人数的18.82%,低于陆林等[3]报道的23.7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6例抑郁症患者中,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3)抑郁症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身疾病,它又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此外,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消极、低落,不配合治疗,或不能坚持长期控制饮食。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病情严重而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患者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后就会“成瘾”,从而拒绝使用,以致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研究表明,抑郁症不仅是糖尿病的严重后果,也是糖尿病不易控制、加速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原因。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和生活信念,个别患者有自杀念头,使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有序进行。有学者发现,血糖控制水平欠佳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4)本次调查显示,抑郁症多见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这可能与此年龄段的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且处于退休的年龄段,存在心理失落感等有关。
(5)应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表4表明,对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其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所以,应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充分理解目前虽然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得以控制并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影响其健康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控制好血糖就能防止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得以长期、有序进行。
四、结论
糖尿病伴抑郁症并不少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应针对非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继续医学教育,以降低抑郁症的漏诊率、误诊率;同时,应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FeldmanE,MayouR,HawtonK,etal.Psychiatricdisorderinmedicalinpatients[J].QJMed,1987,63(241):405~412.
[2]SchwabJ,BialowM,ClemmonsR,etal.Thebeckdepressioninventoryindedialinpatients[J].ActaPsychiatryScand,1967,43(3):255~266.
[3]陆林,黄明生,孔学礼,等.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34~236.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糖尿病病人就医问题,又能充分考虑病人经济负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以避免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