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介市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
(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钢结构 焊接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1钢结构焊接的相关问题
1.1焊接变形
焊接变形包括许多种类,主要就是纵向、横向、多角变形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焊接受热不均匀,对于钢结构的外观、尺度、受热时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和控制,不能在根本上对焊接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导致技术性的焊接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施。在矫正复杂变形的钢结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参与变形现象,如果矫正再次无效,就会使更结构的产品直接报废。另外,在进行钢结构的变形现象出现的时候,不利于进行下一步的焊接工作的开展,在基础性的环节没有做好之后,就影响以后的焊接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
对大型的钢结构进行焊接过程中,如果是各个焊接部位的焊接温度不同,再加上对矫正技术的失误应用,就会使刚结构的构件受到一个残余应力,这样就会使钢结构焊接不稳定,导致钢结构的框架对整体的结构产生较高的约束的力量。尤其是对多跨度的钢结构材料来说,它的节点较多,受到的力的方向较多,受到的力也较多,在焊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均匀的受热,就会使各个受力的点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导致残余受力的事项不断强化,使其变形程度不断加剧,不利于钢结构材料的焊接事项的完善进行。如果焊接残余应力现象一直存在,就会使钢结构构件的刚性降低,就会影响其承载力极限,导致二阶效应的现象不断出现。
1.3突发性断裂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突发性的断裂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实践较短,断口有较整齐切割的状况,这种状况很危险,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焊接事项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焊接电流突然过大,或者是焊接速度瞬间变慢,导致钢结构的承受力与预应力在准备状况应付不过来,就出现了焊接线的能量起到加大的现象,致使晶粒的体积增大,使焊接区域的钢结构韧性不断降低,就会出现突发性的断裂现象。
1.4其他焊接质量的缺陷
其他的焊接事项的缺陷有很多,主要就是包括焊缝边沿的互咬现象、焊瘤体积较大、出现较多的气孔等,对于大型的工业钢结构厂房来说,主要导致焊接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的技术不过关、设备的使用不合理、材料的运用科学、焊接流程的错误等,都是导致焊接失误的主要原因。所以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在今后的焊接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重点焊接流程的建设环节的重点要求,真正将焊接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并且将细节性的东西把握起来,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焊接建设事项的研究,才能使焊接事项完善进步。
2钢结构的焊接质量的控制
实践对于钢结构的焊接技术的实践提升事项来说,就要将管理控制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使人为的、设备的、材料的技术施工事项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真正将钢结构进行科学有效的焊接。
2.1人为因素的实践研究
对于人为的原因来说,这要包括其技术知识基础不过关,并且对于更好的技术的应用重视不起来,不能灵活的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革。加强对技术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基础性的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提升,是他们认识到更好的技术流程是什么;在进行实践性的技术支持来说,就要将设备、材料的施工注意事项掌握起来,把握较好的技术流程进行施工,真正将焊接技术中的有关经验教训进行今后的渗透应用,使自身的技术能够不断地提升;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人为原因出现的时候,主要就是技术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对于施工建设没有较好的重视起来,不能将技术进行有效的灵活的运用,这样,就应该将技术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使焊接施工人员能够不断将自身的技术施工与钢结构的焊接事项联系在一起,使遇到较大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真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创新技术提升;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合格证进行有效地检验,把握重要的技术施工事项的现场实验,使技术性的环节能够在进行焊接基础的稳固。
2.2对设备质量的实践研究
要加强对施工焊接设备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研究,把握较好的设备的施工事项的研究,对于采购的焊接设备来说,将其中的生产厂家、生产地点、生产日期进行完善的研究,如果发现有问题的设备出现,就要进行及时的更换;对于技术人员的设备使用来说,就要进行事前的实验,使技术施工人员能够对设备的使用事项不断地掌握起来,真正将自身的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结合起来,把握较好的流程进行施工,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地运用;把握设备施工过程中的灵活技术施工要求,真正将焊接机械设备的电流供应、焊接事项进行灵活的施展,使机械设备在进行有效使用,而不是对其进行死板的施工,在遇到各种施工技术的困难的时候,应该进行对电流、对焊接点的选取、对出现故障的事项进行研究,真正将机械设备进行完善的改造利用,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能力。
2.3对材料使用实践研究
对于焊条、焊丝、焊接母材、焊剂的选取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关注,和检验设备一样,对其外观、整体质量、生产合格证、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生产地点进行观察,发现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保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强化;对材料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与机械设备进行结合实施,使自身的技术能够渗透到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的应用过程中去,使自己能够不断在焊接施工过程中,完善地将技术创新使用进行有效的施展。
2.4 焊接变形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2.4.1 局部变形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首先在设计时要尽量保证加工构件各部分的刚度和焊缝布置的均匀性;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焊接顺序;最后,对于形状不对称的构件,逐步矫正后再进行总组装焊接。对已经发生局部变形的工件,如果变形很大,可以采用边烤边用千斤顶顶的方法矫正;如果变形不大,可采用火烤方法矫正。
2.4.2 侧弯扭曲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侧弯的情况:焊接之前要挂线检查平台的水平性;构件在运输、堆放时保持受力的一致性,不使侧向出现大应力。扭曲的情况:在下料前要对各节点进行放样,按照放样的尺寸进行下料;拼装节点的母材与连接角钢之间要卡紧,点焊固定后再进行拼装;构件在拼台上拼装时,要保持主装基准面水平。在发生侧弯时,采用火焰法在侧弯的地方用三角加热法矫正,或辅助用千斤顶矫正。一般的扭曲采用千斤顶和火焰烘烤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矫正,扭曲严重的情况,可用火焰打开主焊缝,将翼板分别矫正后再进行焊接矫正。
2.5 其他焊接缺陷的控制措施
2.5.1 焊缝尺寸不合要求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坡口形式和角度以及装配间隙,对于大型和重要坡口最好采用机械加工;合理选择工艺参数;根据装配间隙的变化,随时调整运条角度和速度。焊缝尺寸过小的焊缝应补焊,焊缝尺寸过小的焊缝应磨掉。
2.5.2 裂纹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首先要限制母材及焊接材料中有害杂质的含量,特别是硫、磷含量要严格控制,一般硫的含量小于0.045%,磷的含量低于 0.055%;其次要调整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最后焊条和焊剂在使用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烘干,还要认真焊丝上的油污和水分等。
2.5.3 焊瘤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尽量采用短弧焊接(弧长≤焊条直径);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适当加快焊接速度使熔池温度不至过高;保持正确的运条角度;根据不同焊接部位严格控制熔池大小。
2.5.4未焊透的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使用较大电流焊接是防止未焊透缺陷的基本方法;角焊缝时,用交流代替直流可防止磁偏吹;合理设计坡口并保持坡口清洁、用短弧焊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未焊透的产生。
3总结
钢结构的焊接工作是比较复杂的一项技术,由于钢结构的强度比一般材质的铁质材料要高,我们在进行焊接过程中,如果对一些重要的细节重视不起来,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使我们的焊接工作出现困难,所以我们要根据这一事项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才能得出想要的实践改革办法。
参考文献
1]刘坤,王士奇,王玉华.钢结构梁柱检焊混合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J].钢结构,2008(7)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1.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虽然对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制定了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显得相对滞后,也未出台鼓励和扶持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没有扶持举措,对不盈利的农业保险来说,很难通过中介达到展业的效果。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3.人素质良莠不齐,专业中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人来源复杂。在农垦系统,分场和连队从事农业保险中介的人等均是财务部门人员;在农村,乡镇和村里多是由经管站相关人员从事中介活动。这些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差别较大,再加上由于缺乏正规培训、保险知识匮乏、对所的保险险种也不很了解、人员流动性又很强,因此产生了许多损害客户和保险公司利益的行为。
4.人和经纪人业务范围不清。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和保险经纪业务划分不清。许多农业保险中介者既是人又是经纪人,有时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有时又代表投保的农户利益,自身都很矛盾。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混同于保险人,导致其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农业保险中介行为不规范。部分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这种情况垦区甚于农村,因为垦区指令性事物多于农村。主要表现在欺骗误导客户、欺骗保险公司。这些都损害了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
二、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立法支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原有的、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同时坚决查处侵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中介活动,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中介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中介入的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境外先进有效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险会计制度、年度审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公司信誉评级制度等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如保险人公会、保险经纪人公会、保险公估人公会等,为行业自律提供保证。
(二)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
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应健全组织架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独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确保公司有效运转。保险中介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征,在人事、薪酬、培训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机制,用现代管理手段搞好自身业务管理和营销管理。
(三)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各类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中介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执着追求、立志终身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农业保险中介队伍,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人或经纪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对当地的风险等信息掌握较好。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等。
(四)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合理分工,能使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而将产品销售、理赔等业务领域交给保险中介来完成,而且其人、经纪人和公估人等中介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
(五)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其原因既在于传导主体行为的被动性,又因为传导工具的无效性。以信贷途径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低效性的根源。要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有力手段,利率的中介指标的作用必须有效的发挥,利率市场化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对比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共同进行传导,同时信贷传导途径仅作为传统利率传导途径的增强机制、补充机制,并不成为主机制。然而在我国,信贷传导途径表现特别突出。信贷传导途径主体之间的博奕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低效性。既然我国信贷传导途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那么信贷传导途径的任何“瑕疵”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其传导主体之间的博奕性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难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商业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实施放贷行为。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真正决定因素是新贷款的可获得率和旧贷款的偿还率。由于我国这两项比率都不高,因此对扩张性货币政策,信贷途径的作用趋弱。信贷传导途径的局限性使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利率中介指标发挥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成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关键在于一些货币金融变量的变动能够相应导致总需求的变动。而在货币政策变动引起需求变动的传导过程中,利率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下图可以说明:
利率要能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到决定作用,利率必须能自由的发挥其资金供求指示器功能。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基准利率的制定来影响市场利率,让利率恢复其本身意义,即货币资金的价格。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利率高低,逐步实现从以信贷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向以利率为主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转变。利率机制的有效性将降低信贷途径主体的博奕性,有利于中央银行真正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微观行为的决策者,资金的供求平衡能够更好的实现。
信贷途径的无效性和利率途径的有效性促使我们采取措施尽快实现这一转变。而利率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接下来将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分析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利率是储蓄者与金融企业、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在资金方面达成交易,是各经济变量与经济主体之间互相联系的关键要素。利率的资金供求指示器功能要求利率必须得到回归,即真正反映资金供求,而不是人为的规定,这就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各方面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国债利率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储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利率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关系决定,加大市场力量决定利率的成分,即各类存贷款工具和债券应根据自己的内在特征,如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期限及使用的方便性等制定不同的利率,使其利益和风险正相关,而与流动性负相关,在三性平衡中实现利率中介指标的指示器功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状态自主制定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的指定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将会使货币市场包括导向性利率在内的不同利率水平之间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利率市场化将加快资金在各个市场的流动性,有效地传递货币政策信息,迅速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利率机制将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机制。
在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央银行主要利用利率中介指标,通过对基准利率的制定,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情况结合客户的需求情况,让利率真正反应资金供求,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从以信贷为主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向以利率为主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必须结合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客户各方主体利益,并对现在利率体系本身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格局。我国利率体系发展的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系为核心的、中央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具体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及存贷款方面,要扭转过去那种由中央政府按照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制定利率的做法,一方面,使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成为既尊重市场利率水平,又能体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意图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基准利率和现实的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2、发展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形成真正的、有影响的市场利率。
3、通过法定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化,制约和引导民间利率,以实现高效、统一、有弹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只能抓住时机逐步进行,并且注意把利率市场化过程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化结合起来,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客户利益结合起来。在完善中央银行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使客户切实获得方便、优惠的金融服务,让好项目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实现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
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各方主体的协调、配合,作用于宏观经济和微观基础,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功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道路以渐进式为佳,特
别在我国,微观基础、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等方面还缺乏很多必要条件,渐进式道路是首要的选择。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必须尽快完善以下条件。利率市场化要求放开利率,利率的高低由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决定。
1、宏观经济稳定。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对双方行为的约束。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波动幅度,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利率一旦放开,在无完善监管机制时,银行就会出现道德风险,为追求高收益而提高利率,容易引发借款人的冒险行为,而且宏观经济不稳定会使企业投资的不确性增加,还会引起企业对短期信贷的过度需求,易导致短期利率骤升,对利率市场化极为不利。
2、微观基础的完善。这里的微观基础我们理解成商业银行和客户(企业)。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映,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若强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用别人的财产去冒险,而不顾利率水平高低,从而发生恶劣后果。考虑到银企的企业化现实,可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
3、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尊重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必须加强对市场的有力监管,克服市场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使利率真正当好资金指示器功能。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自由化成功实现的前提。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大大改善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例如,1998年完成了中央银行九大区域分行的设立;根据国情实行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模式;整顿和维护金融秩序;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降低其不良资产;出台《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力度,等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金融监管也存在多方困境,如分业监管形成监管真空;监管的“时滞”明显;金融监管手段单一;金融监管人才缺乏;等等。如何尽快使金融监管摆脱困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推进创造条件,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各种条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如国有商业银行未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许多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不完善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而没有相应的金融监管,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
4、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完成,利率市场化也就彻底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应具有如下特征: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建立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证券市场总体呈稳健和创新之势;国债市场建设有起色;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迈出新步伐;公开市场业务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增加了交易品种,改善了交易方式。这一切都积极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发展。但金融市场仍存在多个缺陷;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影响利率对其它企业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影响利率作用的深化;市场监管不完善,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功能扭曲。从长远而言,要尽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给中小型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一个大致公平的融资环境,培育高素质的投资队伍,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提高信用评级服务质量,为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鸿儒.漫谈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2]刘锡良等.中央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3]易秋霖.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212.
关键词:装表接电;处理方法;安全隐患
一、前言
在电能的供应和使用问题上,如何保证供电质量,且安全、经济地把电能传送到千家万户,装表接电作业人员担负起了重大责任,通过对用户报装内线,工程的总结验收、装表接电、定期对用电设备的检查,电能装置以及附属设备的正确安装等工作,达到准确计量合理收费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把装表工作做好,要做到解决装表接电的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如何有效提高装表接电的工作质量,解决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隐患问题,完善我国供电工程的发展,已经是建设电力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装表接电中存在的隐患问题
(一)窃电问题
众所周知,每一户人家的用电都是通过统计和测量,进行收费的,每一度电都是有国家规定的价格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计量标准来使用计电设备收取用电费用。窃电,顾名思义,即是指利用一些非正规手段,避开计电设备进行用电,利用不计费电能和非法占用电能等行为。①在电力供应企业或是其他单位,个人供电用电设施上,擅自接线,避开自家的计电设备,这种行为是非法用电,也即是窃电的一种;②非法使用用电充值卡或是利用用电充值卡进行电能占用;③用户私自增加电力容量,并上缴小容量的电费,也就是说,花小容电量的钱,用大容量的电,这种现象大部分出现在用电量比较大的企业;④非法改装、破话计电设备,也即是电表,使其测量不准确,利用这种方法的窃电行为不易被发现和查出,对于电能的流失来说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窃电行为。随着电能计量技术的科技水平不断的前进,窃电者们可以运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查处,一个电能计量表对用电量的计量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电压、电流和功率三个方面,而这就是窃电者们所要运作的方面,其目的是使电能表慢转、不转和反转。窃电者的窃电手段有很多,大致分为4种:欠压法、欠流法、移相法和扩差法。欠压法是利用改变计电表的接线方法,造成电压回路故障,使其电压回路故障失压,从而导致计量用电量的减少;欠流法如同上法,其目的是使电流回路线圈故障,无电流通过,货值通过部分电流,使其减少对电量的计量;移相法是改变电能表正常接线或接入与电能线圈无电联系的电压、电流,有的利用电感或电容特定接法,来改变电能表线圈中电压,电流间的正常相位关系,使电能表转慢甚至反转;扩差法,窃电者私拆电能表,改变电能表内部的结构性能,使电能表本身误差扩大,以及利用电流或者机械力损坏电能表,改变电能表的安装条件,使其少计电量。窃电者的此种行为已经触及了国家的利益,甚至私自改装电表会给企业、居民造成安全隐患,对于此种现象应给予大力的打击与控制。
(二)接电安装上的问题
一般新式单相电子式电表表尾都有两根校验用软铜线,或长或短,如果在安装时,不小心将软铜线和火线接触,一旦电表启用,第一时间就对造成短路,电表内部的电子器件烧毁等事故。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了电子计电器,预付费电表,但也有很多的地方仍在使用老式电表,这就需要厂家在更换电表时要格外注意了,不能按照习惯来更换电表,那样会很容易就造成事故的发生。
三、隐患问题的处理
(一)窃电问题的处理
要防止窃电问题,首先要强化装表接电的业务与管理,加强对计电表的保护,尽量不要让有心人接触到计电表。加封重要装置,如互感器的2次接线侧、表计的表盖及接线盒、接线端子等。计量柜一定要加装封条,封印,并且封印记录要完善,定期检查封印编号与封印是否完整,如出现不完整时立刻检查所有计量柜中的计量表,看是否有窃电问题出现,并予以排查。检查计量柜外部接线口是否有电线在外,如有,需将线装入计量柜,防止有心人在计量柜外接短线窃电。对于各个计量柜要有确切的记录,这样如果用电量有异常时要立刻检查是否有窃电现象发生。对低压三相用户,要避免经互感器计量而采用额定电流较大的3只单相电能表计量。对装表接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要尽可能采用防窃电装置。
(二)故障表计的处理
在计电表发生故障时,供电公司要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要耐心,细心的讲解故障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并且在维修好故障之后,对计电器的其他未故障部分进行检查,力求不出现其他故障。对于一些陈旧、老化问题严重的计电表,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更换。也有电子表出现计数器乱走字的现象,这就要根据其实际用电负荷及正常月份的用电数相结合,做好退补电量工作并让用户认可,既不能损害供电企业的利益,也不能损害用电客户的利益。对于农村的低压现象,供电公司也应给予相应的解决,使用户都能安全、稳定的用电。
事故往往发生在大意马虎处,不要按照惯性思维进行装表接电作业,要视情况而定。这样会给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增添一份安全的保障。
四、结束语
对于装表接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与维修的管理,是保障供电系统安全的重要部分。如果不能尽快的维修、更换已损坏的计电器,就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得不偿失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于社会意义而言,是正常生活的保障,容易引起整个地区的线路短路,使得更多的用户失去电力供应,这对于线路管理来说属于一个重大的工作失误。所以,解决接电装表工作问题,在整个供电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加强接电装表工作是目前为止供电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提高装表接电的作业效率,解决用电的安全性问题,创造一个更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
参考文献:
外来品牌像好利来等和本土品牌
在食品和礼品市场丰富的今天,越来越理性和趋向于实惠的消费者,对月饼只是应景性地品尝一下,厂家一贯重视的团购也转向其他更为实惠的时尚礼品,月饼的主角地位已经被动摇。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需求是市场动力的源泉,当需求下降时,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了,所谓的月饼危机早在几年前已经出现,月饼传统的工艺和华而不实的包装不仅桎梏了月饼市场的发展,传统月饼消费观念以及“冠生园”事件等引发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月饼经济的逐渐衰退。
所以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生产采取的是定量保守策略,避免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但是,月饼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很注重节日文化,月饼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白了,中秋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节日,而月饼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产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积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另类”礼品一点点分食中秋礼品市场的同时,月饼销售的短期限内,还是依然带动了包括商业、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印刷、广告在内等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了上亿元的市场消费额。
从中秋礼品市场的构成角度来看,呈现出“情趣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从呈送者和收受者来说,如今的丰衣足食已经使得人们不再把月饼当作是稀罕的美食,虽说有古语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品的价格未必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秋礼品的无形要求也在无形中提升,比方说,一定要和中秋节本身一样,有供咀嚼回味的内涵,一定要有值得反复赏玩的情趣,一定要能体现馈赠者的个性和受礼者的品位,等等,足以证明礼品市场越来越倾向个性化与情趣化。
于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需求,自然就出现了不少符合潮流的礼品。
从06年流行的普洱茶也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既有类似月饼一样团圆象征的外形,也是流行趋势所至。我公司以厂价推出的最新中秋礼品普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价位,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特殊需要的还可以定制。
比方说,从实际情况看,随着科技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科技产品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潮流,尤其是在礼品选购上,让人们又多了一种选择。
钧瓷自从登上两届博鳌论坛之后,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又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峰,对于中秋节这个除去春节外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钧瓷在文化和市场的接轨上,又作了一次尝试,这次进行中秋礼品市场尝试的荣昌钧瓷坊打造的“中秋团圆瓶”,应该是给中原的中秋礼品市场增添了另外一种颜色。
中秋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这个同样是圆形的钧瓷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涵上,都继承了博鳌论坛国礼的路子,结合钧瓷让人浮想联翩的特点,体现了中秋的民俗文化。
参与设计的大师介绍,实际上,这样的结合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实用消费的心理,这样的一个把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也是把艺术作为市场,把市场艺术化的同时完成与传统文化的接轨。
这样的尝试对于钧瓷来说,应该算是又一个商业上的突破,就算脱离了中秋节的时间主题,由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可以独立存在。
保健品是有着明显淡旺季的
快速消费品,由于中秋节送礼风气盛行,为保健品注入了强心剂,成就了保健品的一个销售旺季。
另外像糖果、副食品等等,都可以被商家贴上一个“恭贺中秋愉快”的标签,针对中秋节大做文章。
餐饮也是一个消费的高峰期,在中秋节期间,不少在外忙碌的人都会选择和家里人团聚作为最好的礼物,某商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预定情况,多数都是十几个人的大圆桌,基本上是一家老小,祖孙同堂来享用团圆饭的居多,今年马上就要迎来又一个中秋节预定高峰了,合家前往饭店吃“中秋团圆饭”,已经成为中秋一景。
另外,注重生活品位、追求幸福感、崇尚文化和仪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从“物质时代”迈向“后物质时代”,手机短信、互联网、速递公司、邮局已经成为中秋市场的“新宠”,大大地“火”了一把。
短信有望为运营商和网站“掘金”掀起又一大热潮,许多网站都像往常一样推出了“月饼贺卡”。看得见,吃不到,虚拟世界带来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只有淡季观念,没有淡季市场”,产品由于受到人口流动、购买力、购买周期的影响,常常会在某一时段出现销售持续低迷,这个阶段内销售额有一定程度降低,我们通常就称其为“淡季”,许多产品的淡旺季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市场中介组织的产生是由传统的政府高度集中的资源控制权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和市场分散转变的产物。从重塑国家和社会间权力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应逐步转变职能,把本来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职能逐步放权于社会和市场,不断发挥市场自主调节能力,让社会中介组织逐步承担起桥梁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正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在农村经济领域对政府职能转变后的替代与补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具体体现。
1.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重要的制度变迁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的制度变迁与之相适应,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便是其中之一。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不断消除传统体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市场体系,真正实现城乡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秩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的市场机制能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健全的市场体系能促进市场主体的有效经济活动,在传统计划经济逐步退出的农村,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中介组织,并且通过这些市场中介组织功能的发挥,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从而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加趋于完善。
2.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要求,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经济领域,市场中介组织的参与能够促进这种转变并弥补政府职能转变后形成的职能缺失。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与市场明确的职能边界划分,只有明确的职能划分,政府才能切实保障和履行应承担的职能,市场也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此外,由于政府具有天然的权力扩张的本性和资源优势,并且政府在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强势地位,从而引发权力异化,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而成熟的市场中介组织则能够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规范政府行为,代替政府发挥很多本不必由政府负担的职能。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发挥其调控宏观经济,为市场主体稳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使市场主体向政府部门寻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减少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公平竞争因素和成本。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部门对于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也同样存在着需求。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也内在地要求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权力弱化后的承接者。
3.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采取企业化的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中自主的市场主体,具有利润最大化目标,其自身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具有专业化的市场优势,可以向农户定期公布更准确的市场信息,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带动下,通过向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能够引导农户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推动具有优势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向专业化、一体化、区域化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4.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弱化农民市场风险的需要
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具有自然的弱质性(或自然风险)和市场弱质性(或市场风险)双重不利因素。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与气候、季节等因素存在直接相关性,人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然风险,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然风险。而市场风险则不同。从根本上说,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在市场上得以弱化,例如,由于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得到部分地弥补;由于政府再分配职能的体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但是,如果农业生产中的市场风险不能消除,则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双重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通过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使农产品供求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弱化农产品市场风险。
5.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减少交易费用的需要
根据科斯的产权经济理论,当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时,建立一种经济组织是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市场中介组织正是交易费用的产物。“市场中介组织的形成能够减少交易费用”,[2]使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就农户经营而言,中介组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功能和途径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可以实现农产品交易的规模经济。在中介组织的作用下,农户由分散购销变为集中购销,单个农户的有限剩余形成规模剩余,提高了交易的集中性,有助于农户争取有利的交易条件,同时,大批量交易可使流通费用降低,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避免农户在市场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第二,通过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可以简化交易关系。交易成本的大小与交易主体和交易次数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这说明,市场中介组织开展的交易是有效率的,而且交易者越多,中介组织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也越明显。第三,通过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可以节约信息费用,提高信息质量。中介组织信息来源广,范围宽,寻找市场信息更专业、更可靠、更全面,它能够用市场的超前性预测去消解农业生产的滞后性,并可根据价格信号来协调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从而合理组织农产品购销流向,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交易损失。同时,还可减少单个农户直接交易时的信息搜寻次数,节约信息搜寻费用。第四,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还可以抑制各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市场中介组织拥有信息优势,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具有较高的商品知识和质检手段,可以强化质量检验;市场中介组织交易纠纷处理能力强,有能力解决合同履行中的纠纷,提高交易中的机会主义成本。二、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订单”和期货交易,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制约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我国农村“重农轻商”的思想文化观念源远流长,商品经济意识较差。此外,农民大多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之中,商品经济、商品流通、商品交换的概念和意识还没有形成主流社会认识,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自给性意识一直较强,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制约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对于市场信息的需求更迫切,依赖性更强。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需要以下几类市场信息:市场环境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供给信息、市场价格信息、营销渠道信息、促销手段信息等。但是,目前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从总体上看,一是对于全国大市场来说,信息量远远不够,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不能得到信息的指导;二是信息渠道不畅通,有的到不了乡村基层,使众多的龙头企业、种植户和运销大户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三是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包含的要素不全、不准确;四是信息滞后,即时信息十分短缺,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3.农产品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农业经济生产中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与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地批发市场少,具有商品集散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物流中心更少,使得农产品在流通中损失较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不仅城市市场规模大于农村,而且综合性市场多于专业性市场,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原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服务单调,缺乏竞争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而其他一些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个体经营者缺乏组织,规模较小,力量分散,更加无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足,同时,大多属于初级状态,功能也比较单一,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出售产品,交易成本过高,这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经营。
4.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制约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十分突出,以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传统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影响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条块分割造成地方市场运行边界硬化,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各批发市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信息网络联系,市场信息出现分割和离散状态,无法形成高效和统一的价格形成机制,现有批发市场所生成的价格信号对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十分微弱。这种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形成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以及市场中介组织、社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法规等建设还不完善。
5.制度创新滞后制约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无论从制度或市场因素看,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流通企业改制的重要目标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如何实现转制方面问题颇多,购销体制运行不畅。因此,当前农业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农业的生产上,而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上,表现为农产品顺价销售困难,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这些困难,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产品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但其根源是多年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是“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滞后引起的”[3]。由于农业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制度创新滞后,致使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受制于农业经营制度和市场中介组织制度创新的影响而制约了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
三、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措施
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农产品市场交易收益问题,即如何促进农产品更为广泛地参与市场活动并不断拓展农产品参与市场的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交易的收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有利于使农产品的生产与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真正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因此,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应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直接为市场各类经济主体服务的组织,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化有利于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更好地发挥其中介作用,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因此,中介组织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努力建设多元化的市场中介组织。
2.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应根据农产品产地的资源与产品优势,建立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广大的带动作用。此外,鉴于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应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适应农产品市场专业化服务的特征。为此,需要建立适应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要求的教育培训机制。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术特别是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专门人才,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3.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要走信息化的道路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中介组织作为以信息为依托的高智力部门,快速、灵活、有效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加工是决定其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中介组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提供更多具体的、实用性强的信息,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可以利用用户多、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及其直接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中介组织之间形成技术资源共享,在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信息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宽领域、高层次、快速而有效的信息服务。
4.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要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
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是农产品向非农业转化的途径,也是农产品由自给性产品转向商品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低,从而传统的观念也没有相应的转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从政策的层面上来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转变观念,克服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等的狭隘观念,切实树立起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坚持产销并重,突出市场的调节作用,坚持按价值规律办事,追求增产与增收统一,做好宏观调控中市场预测和信息服务,建立逐步开拓市场的有效机制。
5.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产品交易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4]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常见问题;措施;创新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市场发展越来越大,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特别是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中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满足质量、安全和进度。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措施。
1 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1.1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筑施工中施工者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以前是种地养猪,现在是砌砖抹灰。对他们来说建筑就是干活、就是打工,对建筑的技术、工艺要求知之甚少。而施工中不可能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因此施工技术强化难度较大。其次,易造成因施工者材料的使用不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如施工中配筋不足、配筋间距大等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建筑物墙体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固性。又如混凝土搅拌中,水灰比例不合适,导致混凝土松散、表面粗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
1.2施工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材料入场把关不严。目前,建筑材料市场鱼龙混杂,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选购材料时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购入材料的质量。第二,材料储存问题多多。施工中为方便材料使用,只顾领料便利,不按要求存放材料,导致材料乱堆、乱放问题严重。一方面造成了材料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在特殊天气等情况下易导致材料的变质,致使材料的不能使用或使用性能降低。此外,材料的不按规定堆放还会使施工现场显的杂乱无章,对安全、有效施工造成干扰。再次,领料程序混乱。如领料随意,想什么时候领就什么时候领,完全不顾施工中的配合,致使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又如,领料没有规划,领多了用不完,堆放在施工现场,领少了,不够用,影响工程进度。这些问题都突出了领料管理的混乱。
1.3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安全意识的淡薄。一方面各部门领导的安全意识不够强,这边讲安全,把安全挂在嘴边,那边又违反规定,比如调派没有特殊职业操作证人员去进行电焊工作。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培训中玩手机、打瞌睡,培训过后还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同时也说明了安全培训效果不佳。当发生安全事故时,有的推卸责任,有的庆幸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等,这充分说明了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含糊不清。其次,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而在实践的安全管理中常常本末倒置,往往发展成为事后亡羊补牢。如在施工中未设立施工标志,导致他人误入受伤,然后才想起立一个牌子、设一个标志,不是为时已晚吗?建筑施工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那将是非常严重的,事后诸葛亮、亡羊补牢的办法都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的、负责的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再次,安全管理制度难落实。虽有有安全管理制度,但安全管理的实施却不按制度进行。一方面是由于安全制度不完善,无法适应安全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忽视,在实际管理操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人管大于法管,致使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实施此外,安全管理的监督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对突发安全事件的预案不足,导致特殊状况发生时施工人员不知道如何避险、如何正确施救。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应积极解决,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 解决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措施
2.1完善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工艺复杂,工程量大,在技术管理中,一方面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做好图纸设计意图、施工技术交底等工作,让所用人员对工程施工及技术要求有一个明确的、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工作,让相关人员能规范的执行每一步施工操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做到按质按量准时完工。
2.2料管理个对策
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它与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材料管理、施工人员管理等都有很大关系。其中材料管理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先要做好施工材料管理。第一,做好材料进场管理,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的合格数、量的准确。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第二,做好材料储存管理,确保材料堆放的规范,无乱堆乱放现象及因储存不当引发的质量问题等。第三,做好材料的领取、使用管理。材料领取要有条不紊,材料的发放、领取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避免材料的浪费及“小仓库”的泛滥等问题出现。
2.3重视安全管理
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与人或物中,但物的不安全因素归根结底是有人的因素引起的,因此做好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好人的管理。首先,做好施工制度、规范的建立、健全,并保证其实施。同时,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制定有力的监督措施。其次,做好人员培训,对安全方面也进行必要的、严格的培训,并进行相对培训效果评价,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确保施工队伍的综合能力和凝聚力。再次,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安全监督,相互监督、互相提示,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此外,还有施工机械管理等,都是施工管理的重点。不过建筑施工管理,各项管理都是相互联系的,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2.4 注重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构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平台,是建筑施工管理的发展趋势。如以多媒体等现代方式进行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能有效的提高受训者的兴趣,直观的表达方式适合建筑施工者的学习和领悟。又如,在企业网站创建安全论坛,广泛与施工者交流安全知识,潜移默化的提高施工者的安全意识。同时,建筑施工管理应注重职工的精神风貌的培养。积极的丰富施工者的精神世界,使其保持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之,不论进行怎样的建筑施工管理,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等确保其实施。其次,从领导到员工必须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以身作则配合管理人员实施建筑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的安全与施工质量。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积极的企业文化,以精神的力量指引和激励员工进行工作。
3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所以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已的长处,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同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还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尽可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质量和安全,同时为施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造价;管理;解决措施
工程造价是整个项目一切管理的关键核心。各项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将造价降低,将效益提升而进行的。项目的建设造价也就是普遍说的项目建设成本,对项目建设成本的良好控制是对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工程造价能有一个很好的控制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节约建设资金的同时,高效创造更好的效益,这种效果可以说是项目建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问题,投资金额在一级级的款项拨付过程中,真正能落实到工程实施建设中的金额可以说已经降到很小,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一、有关造价综合管理
建设工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主要可以将其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概预算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应编制不同的概预算文件,相关的文件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交工结算及竣工决算等几种。不同的概预算文件其相应的编制指标即依据也是有所不同的,且也要实时的根据不同改革制度下不同的形式对所编制的文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保证各项标准集计算指标确实是协调可行的,但大多实际施工中又会出现一些由于项目建设各方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直接导致工程出现了难以解决的“三超”现象。业主方直管单一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资金筹备不足,或投入资金没有相当的科学依据;而对于设计单位则常出现设计深度不够,最终直接导致投资总体的偏离;监理方则由于受到业主的委托,而只局限于对施工质量及进度的严格控制,基本不顾及实际施工的客观原因,对相关的造价方面工作考虑也不够详细周全。因此,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深入地协调与沟通,建立各方之间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及管理的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有各方自身原因给造价投资带来的失控现象,并及时给与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贯穿了项目的始终,设计阶段可以说也是对造价实现良好控制的关键阶段,所以要更好管控造价,则需要对相关的设计人员进行良好的经济观念提升过程,因为设计阶段可以说是项目建设前期比较重要的造价控制阶段,如在此阶段就不能进行较高强度的管控,则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的进展都会变得十分的棘手,不仅是工作的进展显得杂乱无章,更拖慢和延长了工程总体的施工进度。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责任分配,采取设计与投资额相协调的模式是工序能够得以有效推进。对于设计而言,设计人员要严格把好设计中的预算关,大力推广对与设计的限额控制,使该阶段的造价变得有效可控。
三、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地方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出台,及相关的制度管理,使招投标这个建设阶段在国内不断得到大量推广,很大一部分建设施工单位都随之进入了招投标的市场,但在整体实施的过程中,距离国际上的标准程序还差很大一截,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完善。参与招投标的双方要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对双方互利共赢目的的达成。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而言,预期相关的主要因素则是相应的施工方案、标底价格、施工工期及施工质量等几项,所以一般情况下上方不太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建设工程中常会对建设工程的利润进行一个大概的计划,常称为计划利润,一旦想超出计划,则要靠企业对内部加强管理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对于预算成本一般是要有国家的平均定额标准来进行制定,降低成本是有限度要求,一旦低于工程建设所需的基本成本,则施工是很难得以继续进行的。因此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合理的报价,以维护各方的合理的利益。真正通过招投标这个平台来实现对最具竞争力企业的选取,从而对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四、设计变更的造价管理
总结这几年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实际建设投资超概算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设计变更过多,且大多为增加投资的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发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方面的原因等等,具体原因不再一一列举和分析。交通运输部及我省交通运输厅,对于高等级公路设计变更的管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文件规定设计变更分为一般设计变更、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等三类。对于较大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实行审批制,业主在申报设计变更时需要将设计变更理由和论证材料一同上报;一般设计变更由业主自行审批,但每半年应将汇总情况上报省交通运输厅备案。
五、公路建设工程决算的管理
概算、预算仅仅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预测值,工程决算应该是对建设项目实际造价的反映。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工程决算的管理工作。交通部2004年印发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决算编制办法》,目前我省高等级公路项目按照决算编制办法的要求,没有编制工程决算的项目不安排竣工验收。按照部编制办法的要求,工程决算应在竣工验收前向交通主管部门报送,虽然办法中未要求是否进行审核,但我认为对工程决算进行审核很有必要,特别是对那些超额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即对工程计量支付资料、变更台帐、财务支付凭证、各种支出合同协议、设备购置合同及清单等详细对照,审核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真实性是考核工程决算的各项费用与实际发生是否吻合;合理性是考核各项费用支出与我省其他类似项目的造价情况是否有较大出入。通过审核提出对项目工程决算的合理评价。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飞速进步发展,高层建筑在我国各大城市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给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受力性能对于一个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设计,建筑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空间组成特点,而不是详细地确定它的具体结构。 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式的竖向稳定和水平方向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构件所组成,因此结构必须能将它本身的重量传至地面,结构的荷载总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选择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与地基土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必须对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墙的数量和分布作出总体设想。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其原因有两个:其一,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其二,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 与竖向荷载相比,侧向荷载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而随建筑高度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在所有条件相同时,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震的作用效应更加明显。在高层建筑中,问题不仅仅是抗剪,而更重要的是整体抗弯和抵抗变形,可见,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性能与低层建筑有很大的差异。 2结构选型阶段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2.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2.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在新规范中, 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资料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3地基与基础设计方面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 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转贴于 中国论文4结构计算与分析方面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或ETABS、SAP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4.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实际上在新老规范中都有提及,只是,在新规范中根据大量工程的实测周期明确提出了各种结构体系下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4.3振型数目是否足够。 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 4.4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一段时间以来,大底盘,多塔楼的高层建筑类型大量涌现,而在计算分析该类型高层建筑时,是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并按多塔类型进行计算,还是将结构人为地分开进行计算,是结构工程师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多塔间刚度相差较大,就有可能出现即使振型参与系数满足要求,但是对某一座塔楼的地震力计算误差仍然有可能较大,从而便结构出现不安全的隐患。 4.5非结构构件的计算与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观或功能要求且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均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新规范中增加的非结构构件的计算处理措施进行设计。5结束语 总之,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不能仅仅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而忽略结构方案的实际情况,应做出合理的结构方案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峻,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J],中化建设,2008[2]范小平,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相关的几个问题应用分析[J]福建建材,2008 [3]李国胜,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关键词:道路桥梁 桥梁病害 桥粱加固
一般而言,路桥工程建设必须要考虑作业环境、条件与施工技术、工艺的衔接。尤其是对道路工程的基础作业而言,就必须要侧重考虑路基土的性质、作业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后期道路养护等,以此才能因地制宜、方法得当的控制好基础工程的作业质量。避免因为土质基础环境不良(淤泥、软土、亚粘土等)而未能做到及时控制导致工程质量、功能受损。
一、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
关于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认识。微观上看,桥梁结构在建设的时候就是要求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作用于其上面的外力;与此同时整体结构的各部分又要求要有足够的刚度,以此来保证桥梁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形;总体结构还要有耐久性。也就是说,这些微观层面条件的不满足将直接导致道路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发生。宏观上看,则可以将可能导致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原因分为五个大的方面。(1)桥梁在设计阶段就已经不符合实际的荷载要求;(2)桥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质量或者是结构不符合标准;(3)桥梁在建设完成后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4)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结构造成损坏;(5)桥梁所处位置本身的地质缺陷。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结构的危害发生,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护。
二、加固技术研究探讨
(一)加强地基处理
深层搅拌法加固桥头软基。该地基加固工艺需要深层搅拌机械设施,主要利用浆料或水泥这类的固化剂作为原料。具体设施作业时,要通过设备的搅拌机的叶片搅拌、吸收空气水分、以及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反映,才能使桥头软土地基转化为性能良好的复合地基,从而能够使桥头软土地基的荷载、承载效用提高,降低沉降量以及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达到加固道路边坡稳定性能的目的,进而避免了跳车现象发生。
(二)道路桥梁加固增强技术
本文以最常见的道路桥梁结构形式的上部结构及其常见的加固方法进行说明。梁式桥上部结构加固增强技术主要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部粘贴加固法、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采用增大构件的截面面积,根据荷载大小和净空条件不同,可分为以加大截面面积为主和加配钢筋为主两种加固方案。外部粘贴加固法系用型钢、玻璃钢等材料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剂粘贴在结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构件尺寸受限制但又必须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场合,必须保证粘和剂的质量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指运用预应力原理,在增设的构件或原有构件上施加一定初始应力的一种加固方法。采用对受拉区施加预加压力,可以抵消部分自重应力,起到卸载、减小跨中挠度、减小裂缝宽度或闭合裂缝的作用。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通过增设支撑或桥墩,把简支变为连续、在梁下增设如钢架等加劲梁或叠合梁,以减小梁内控制截面峰值弯矩,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在桥梁墩、台基础稳定,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增设承载能力高和刚度大的新纵梁,这些新梁与旧梁连接在一起共同受力。由于应运中的车辆荷载在新增主梁后的桥梁结构中重新分布,使原梁中所受荷载得以减少,加固后的桥梁承载能力和刚度得以提高。当增设的纵梁位于主梁的一侧或两侧时,兼有拓宽的作用。此法适用于梁体结构基础完好,而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合。
(三)桥梁结构加固新技术——锚喷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喷机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利用喷射口与锚杆、钢筋网等配合起来一起使用,这样就促进了锚喷技术的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证实锚喷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增强。喷射硅在工艺材料及结构等方面与普通现浇硅相比有许多优点,普通的现浇硅在施工的过程中需加人速凝剂,进而使其具有快凝、早期强度高的特点;但是,现在的喷硅射技术不用或只用侧向模板,在运输设备的时候,因为其非常的小巧,所以非常好运输;在浇筑的过程中它可以独立完成丁作的程序,而且它的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并且它施工的速度非常的快、完成工作的效率非常的高,进而就节省劳动力;并且它的可设计性非常的强,可以按照加固整治的实际需要施喷出各种结构类型,用它施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中断正常的交通秩序。
(四)粘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采用专门的树脂将碳纤维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拉表面,碳纤维与原结构形成新的受力整体,碳纤维与钢筋共同承受荷载,降低了钢筋应力,从而使结构达到了加固和补强效果。此法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和截面尺寸,不改变净空高度,施工方便,对原结构几乎不会造成新的损伤,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根据受力分析可进行多层粘贴进行补强,其方向性也可以灵活掌握。魄氧树脂在温度高于60℃时会呈现软化现象,而桥梁—般受到阳光直射,桥面温度高于60℃的可能性很大,不利于采用树脂胶作粘贴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结构设计和施工状况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发挥,在分析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的具体因素发生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等必须征询,建设单位必须要重视桥梁结构疾病治疗、桥梁结构采取有效的加固方法,避免桥梁结构出现破损。
参考文献:
[1] 韩国良.道路桥梁结构病害及加固流程、技术设计分析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 (12)
[2] 任广泉,郝宏伟.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11)
[3] 王丽.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价值工程. 2011 (06)
关键词:土木建筑;施工质量;安全保障
一、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从建筑施工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了就好了,而是每个环节都必须达到质量要求。
(一)项目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环节、很多部门,程序也很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合同是土木施工的重点,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二)施工中的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加的突出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施工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有害气体、噪音、地震、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污染,是现在土木建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创造。
(三)安全问题
无论是任何行业,安全生产是核心内容,土木建筑的安全问题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它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场地设备,施工人员和技术安全等内容。建筑施工露天高空作业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安全操作的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的主要是由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层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施工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其中高空坠物、硬物撞击、坍塌以及漏电等是多发事故。我们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人的安全问题,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能看到,哪个施工场地又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重视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施工时,我们要对现场社备,施工人员先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场地干净与否,工人是否带有安全帽,高空作业的装置是否安全,施工技术是不是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
(四)工程质量问题
“豆腐渣工程”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否真正的安全,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都取决于施工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美观和适用等各方面要求。现在的科学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仍有些单位和个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虽然现在的建筑质量在不断改善,可是仍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这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不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 ,盲目追求利益,才出现了那么多“垃圾工程”。常见的几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事先编制的施工进度控制表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单位未制定合理的监理实施方案,在拐角和节点部位粗糙施工,对于防水隔热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暖通和厨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个别检测单位责任心差,检查验收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的高楼大厦都是浪费国家资源。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是直接产生筑施工事故的原因,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从源头抓起,要保质保量的去施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加大建筑施工质量监察力度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
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逐个逐项检查。 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例如:脚手架的杆件需要经过计算确定,连接件可靠稳定,安装拆卸时注意安全保障。对于进行高空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专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而且必须在天气适宜、无大风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包围严实,防护网设置完善,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对于危险系数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部位应进行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在施工要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同时加大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二)提高现场施工水平
提高环保施工水平,保护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看电视总看到的广告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纲领,我们要把它运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技术,减少灰尘、固液废弃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噪音,避免打扰周围人的生活,使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选用环保优质的结构材料,减少反光,保证工程质量。
(三)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原则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问题措施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机械、电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有关安准要求,并对其颁发准用证。新购置的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行验收,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责人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机电设备的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三、结论
一座高楼的好坏,取决于它起时的根基是否稳,土木 建筑工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象征。我们去旅游时,总会记住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仅象征时代的进步,也在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建筑施工水平,改善建筑环境是每个建筑人的责任,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施工有质有量的进行,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筑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电气化铁路中的接触网补偿装置是自动调节接触线和承力索张力的补偿器及其制动装置的总称,它安装在锚段的两端。作用是当温度变化时,线索受温度影响而伸长或缩短,由于补偿坠陀重力的作用,使线索顺线路方向移动而保持线索的张力恒定,稳定接触悬挂的技术状态,对保持良好弓网关系、减少故障有着重要意义。
棘轮补偿作为电气化铁路补偿装置中的一种,以其具有的占用空间少、转动灵活、传动效率高、防腐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断线制动、缩小事故范围等优点,而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杭深客运专线棘轮补偿装置运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从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隧道外棘轮补偿装置(见图1)常见问题
补偿绳偏磨问题
常见补偿绳偏磨现象:
棘轮本体不垂直,小轮补偿绳与大轮齿牙发生摩擦(见图2)。
棘轮本体不垂直,大轮补偿绳与本体齿牙出现相互摩擦(见图3)
补偿绳偏磨引发的后果:补偿装置补偿绳出现与棘轮齿牙相摩擦,如得不到及时整治处理,导致补偿绳本体出现明显损伤,发生断股、散股,易引发断裂而导致接触悬挂塌网事故。
原因分析:棘轮补偿底座架构存在缺陷,安装后无法达到水平垂直状态。棘轮底座各部连接螺栓紧固力矩不达标,运行中底座出现歪斜。棘轮旋转底座竖轴调整螺栓未调整禁锢到位,造成棘轮受力后出现偏斜。棘轮安装过程中及与接触悬挂连接受力后,施工人员未对棘轮垂直度利用水平尺进行验测调整,造成棘轮偏倒值超出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棘轮偏倒值a≤5mm的要求(见图4)。棘轮补偿绳在线槽内出现不规则性缠绕,补偿绳靠近一边侧缠绕时,容易发生与轮齿相磨现象。
整改、解决措施:检查棘轮补偿底座架构角钢,如存在明显扭曲变形情况应立即更换,并利用水平尺测量底座是否水平。调整棘轮旋转底座竖轴调整螺栓,将水平尺紧贴在小轮端面,检测垂直度,棘轮调整到位后,禁锢竖轴螺栓。棘轮在安装时或调整后,作业人员要利用水平尺测量棘轮中心线应保持垂直,棘轮偏倒值严格控制在5mm以内。线槽内补偿绳缠绕排列不规则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将补偿绳进行拨移,使之自然顺畅缠绕。
补偿绳扭绞问题
补偿绳扭绞现象是指因为平衡轮的不水平,造成补偿绳出现旋转甚至相互扭绞(见图5)。
补偿绳扭绞引发的后果:补偿装置出现平衡轮不水平、补偿绳出现旋转相互扭绞情况时,如未及时处理,将导致补偿绳从平衡轮槽内脱出或因补偿绳出现扭绞导致补偿装置失去补偿作用,棘轮无法转动,补偿坠砣无法随着温度变化而自由升降,接触悬挂弹性降低等情况,造成接触悬挂弓网参数发生变化异常,极易引发弓网故障(事故)。
原因分析:施工作业人员在补偿绳裁剪过程中,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将不锈钢油性软钢丝绳在线盘上盘绕所存在的扭力进行有效放散。补偿绳在棘轮两边的小轮上缠绕过程中,补偿绳两个端头在与棘轮本体上的楔形线夹通过回头固定时,补偿绳自身的扭力不在一个方向,固定后应力无法放散,补偿绳受力后产生扭绞,平衡论随之出现偏斜不水平。在接触网线索(承力索、接触线)架设起、落锚过程中,终端锚固线夹与线索连接时,线索存在扭绞,导致平衡轮不水平,引发补偿绳出现扭绞。
整改、解决措施:利用手扳葫芦将补偿装置与线索分离卸载,抽出补偿绳释放扭绞力后,重新安装。单纯的平衡轮不水平,倾斜角度不大的,可利用平衡轮双耳连接线夹的可旋转性达到水平,也可通过对终端线夹接触线面的调整达到水平。
隧道内补偿坠砣卡滞问题分析及整改措施(见图6)
设备现状。坠砣限制架安装不垂直、不平行。坠砣码放不规整,致使坠砣与滑到角钢之间摩擦力增大导致卡滞。
坠砣卡滞存在的隐患。补偿坠砣一旦出现卡滞现象,使其不能顺沿滑道自由升降,同时改变了接触网的张力状态,影响机车受电弓正常取流,技术参数发生改变给行车安全和设备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导致补偿装置损坏、弓网故障等情况的发生。
原因分析。导致限制架不垂直,主要是因隧道壁的原因和槽道预留高度不合适,限制架安装后,限制架与槽道固定的底部与中部支板距离不能保证限制架垂直。
两个垂直角钢不平行,主要因安装过程中上下横向角钢错位所致。
整改、解决措施。对限制架支板距离短,偏差在10-50mm之间的可在槽道与横向角钢之间增加垫片,达到限制架垂直的目的。对超过50mm以上的要采取更换加长的支板,使限制架垂直,位于坠砣导向槽中心。两个垂直角钢不平行的调整,以上部带导向轮的横向角钢为基准,前后移动中部、下部横向角钢,调整两个垂直角钢的平行,达到相互不卡滞的目的。坠砣的横向、竖向中心对齐,两列坠砣的重心保持在补偿绳的垂直中心位置,调整两边限制架的位置,使坠砣导向槽与限制架角钢在中心位置,不发生卡滞。
建议
棘轮补偿装置生产厂家,应按照补偿绳线径,在棘轮槽道内设计补偿绳导向槽,使补偿绳能够按照导向槽自然、规整进行排列缠绕,避免补偿绳在温度变化下,出现交错叠加、无序缠绕,提高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稳定可靠性。
通过杭深线(浙江段)开通运行三年多的经验,棘轮补偿装置的运行质量如何,除了设备自身设计、性能外,对运营管理单位来讲,应加大员工队伍的技能培养,严把施工质量验收关,充分掌握设备安装、调整工艺标准,提高日常巡检效率和质量,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从设备管理、技术保障上下功夫,为客运专线接触网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轨道交通
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维修工程部供电中心)
参考文献:
[1]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保险中介市场规范性
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保险中介人。目前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三种。根据我国相关保险法规的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公估人是独立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以外的中介服务机构,其接受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单位。三者之间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是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一、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性不足
从目前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滞后,中介机构得不到有力的引导和扶持。虽然颁布了《保险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相对滞后。有些保险中介法规规定了市场进入的条件及其考核办法,但在保险中介交易秩序的维护、保险中介市场环境的建立、保险中介市场环节及其监督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失信现象的存在、保险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等。
(二)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观念淡薄
为追逐眼前利益,保险中介机构紧紧围绕的是保险公司和大客户,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也不打算面对社会公众宣传自身品牌和功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相当多的人对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的业务几乎不了解。作为被保险人,往往把中介机构等同于保险公司;有的虽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中介机构为自己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对中介机构有所了解,但对于如何借助中介机构进一步搞好保险公司的经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还不能与专业保险机构建立良好的信任及在此基础上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甚至将其作为竞争对手来看待。
(三)保险人的角色定位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有关管理规定,保险人分为专业人、兼业人和个人人三类。保险人角色定位不明,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人在《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而保险公司内部的保险营销员实际上就是个人保险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人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保险公司没有将他们纳入公司内部编制,他们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建立在委托合同上的委托关系,不仅不能够享受与保险公司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且连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养老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二是兼业人的角色定位不明。早期的保险中介人主要就是带有保险市场特有色彩的兼业人,他们对我国早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有些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来源于兼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兼业人出现角色错位或不到位现象。角色错位是指兼业人作为投保人的代表,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代表投保人的利益,同保险人进行谈判,签订保险合同,赚取手续费;角色不到位是指因激励不够、缺乏专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兼业人只是充当了保险产品展示橱窗的作用,销售努力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营销渠道应有的功能。
(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特别是保险经纪和公估从业人员人数少,经验缺乏,技术水平低,与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员工持证率有相应要求,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保险中介机构的持证率偏低。2005年9月,中国保监会组织辖下各保监局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人员持证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此次统计的机构有1575家,从业人员47316人,平均持证率为58.76%,其中公司39708人,平均持证率61.85%;经纪公司4686人,平均持证率39.31%;公估公司2922人,平均持证率47.98%。此外,即使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也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从业技能、经验和能力。
二、促进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渠道应有功能
对于保险中介机构来说,保险公司和社会公众均是其顾客。保险中介机构应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信息,特别是保险中介的职能和作用,以启发、推动或创造对保险中介服务的需求,同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促进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可达成以下共识:保险中介是保险企业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成员,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发挥渠道的协同作用,使用共同的后援支持系统,从多方位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同时,营销渠道常常被视为保险公司或金融集团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其次,建立和发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优势。应继续坚持严格的资格认定标准。可以在基本资格考试的基础上设定分级分类的资格考试,以对从业人员进行更高专业技能的认定。在执业活动中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还应争取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定期培训等途径,接受再教育,掌握最新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动态,以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保险业需要。最后,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保险中介机构应合理使用和培养员工,既立足于员工个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生理、心理、人格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纳入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之中,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保险中介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保险中介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中介服务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这一行业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守法遵规、诚实信用、客户至上、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保守秘密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险中介业的诚信建设,减少失信行为,而且有利于保险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险业整体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