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开题论文范文

德育开题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开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开题论文

第1篇

一、问题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导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关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与教学内容要求相联系的、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气氛等因素的综合。它不是简单等同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提问,学生被动解答,因为“问题”是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不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下一番功夫,从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与思考深度尽可能的去分析,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激发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不懂、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从不同那个方向看》时,就用下面一段话来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一首古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不一样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去探索知识。

2、着力于放,扩大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人才。例如在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固定两根木棒,动第三根木棒,观察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而此时两根木棒的位置有何变化?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前面还学习了内错角、同旁内角,它们与两直线平行又有何关系呢?学生的思维成长点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自主探索有关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知识。

二、尊重、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

学生不向老师提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教师指责和被同学嘲笑的风险。要想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如谁先提出问题,谁敢提出问题老师就表扬他。

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我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我还要深,我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这些话语给了学生敢于提问题的胆,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每一课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点或问题。但是日常生活中认为理所当然应当是这样去解释的现象,在学习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这与学生从生活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相冲突。例如,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在学习之始,先引入了数学鲁教版课本46页习题8.3图,生活中设计师用线组成了美丽的、幻妙的图案,除了相交线外,直线a与b直观上看是不平行的,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平移的方法能验证平行,学生看到了实质,他们可能对这个知识产生很深的印象,此时我们进一步引导,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验证它们平行,撕掉它们的伪装呢?

不仅揭示了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原因,同时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达成预期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的状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思维的动力,没有了问题就很难进行思维。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新问题,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途径,并且与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但综观中学问题教学的现状,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的适当互补。

让学生做问题的拥有者并不排斥教师的提问。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扭回教学正轨。建立在学生问题上的引导式提问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憾,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质上学生仍是问题的拥有者。

2、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设计“教材化”

课堂提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目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

问题层次偏低。不少中学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仍然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目前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计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难免封闭、静态,不是随着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动态生成,因而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偏难或偏易,漠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难以形成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教师所提问题实际上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师较高层次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阳光体育” 大学生 评价作用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学校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强化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的“阳光体育”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旨在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体育锻炼热潮,是提高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的迫切需要,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更加积极的响应“阳光体育”运动,做好体育课程的革新工作,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开展高校“阳光体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生人群中普遍存在体能素质低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注重专业学习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能素质要求降低。高校“阳光体育”正是一项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课外锻炼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大部分高校中普遍都存在着课外锻炼活动项目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高校中的课外锻炼主要是以早操、业余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开展的。全国有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早操制度,不过仅仅局限于一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持续时间为15分钟左右,以跑步和广播体操两种锻炼方式为主,由于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早操锻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起不到显著的作用。很多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都组建了各种业余体育锻炼俱乐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业余体育俱乐部往往会受到开课时间和经费问题的限制,组织的形式有较大的随意性,且普遍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体育锻炼周期,达不到体育锻炼的预期目标。

大学生缺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大部分的大学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90分钟,而“阳光体育”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要求为一小时每天,而且由于是没有组织和规律,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测试学生体能素质工作实施不到位

与“阳光体育”同时启动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检测“阳光体育”开展效果的标准,也是“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学生体能素质的检测系统,有超过一半的学校仅仅采用了生理指标测试与体能测试结合的检测方法,并没有结合体能测试科学的安排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而且受学生自由选课的影响,像田径这样的能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体育活动变得无人问津,表明了当前的体能检测工作与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目标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在《标准》中提高了学生体能素质达标的标准,这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在大部分高校中,体育课程都没有开设理论课,没有对学生进行关于体能测试的目的、方法的正确指导。大部分学生仅是将体能测试作为毕业或获取奖学金的必要渠道,由于学生缺乏教师对体能测试的监督和指导,出现了少数学生采用作弊的手段通过测试的现象。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在我国高校进行的体能测试还停留在数据第一的浅显层面,并没有和增强学生体能素质联系起来,没有起到《标准》的指导和干预作用。

二、针对高校“阳光体育”问题的对策

高校“阳光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内容安排不合理、效果评价不科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阳光体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大学生体能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途径。

(一)着眼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

学校要以“阳光体育”的宣传口号为主线,对活动的开展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并制定一系列可行性的标准。着眼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严格遵守“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限,保障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实行。学校还要将解决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问题计入“阳光体育”的范畴中来,以适当的绩效标准及职称评定标准来保证体育教师的教育质量,真正的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二)健全学校的体育组织

学校的体育组织既有学生自己成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也有由学校和老师创建的体育活动组织。对于学生自己成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学校应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学校可以根据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支持,促进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将它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学校可以从学生群体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健康为宗旨创办一些娱乐与竞赛结合的综合型体育活动组织,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重视体能测试的评价作用

高校要着重完善体能测试系统的评价作用,只有检测出学生的真正体能素质,体育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程安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进行指导和监督,做到体育与科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阳光体育”的评价作用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阳光体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阳光体育”是一项以学生健康体质为首要目标的活动,开展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走出教室、跑向操场、享受阳光、拥抱大自然,投入到体育锻炼的热潮中去,能使大学生成为阳光、健康、自立、团结的一代新人。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大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 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开题报告范文: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开题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

二、开题报告范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第4篇

[论文摘要]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项目,聘请了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和监督体育学科课程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使校本课程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推进。而在所开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科委员会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评价计划,跟踪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随时调整实施进程,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从而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实施,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第5篇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第6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第7篇

本文作者:唐荣红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阳光体育视阈下高校健美操开展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时间不足高校大学生因为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实践去从事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提升大学生的活动质量,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就目前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效果来分析,大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时间不足,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如何提升大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有效性,成为短时间内健美操锻炼的重要保证。2.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健美操活动的开展也变得缺乏创新和改进。这些守旧的教育思想,在影响学生参与健美操开展的同时,教师在树立健美操教学意识、健美操开展频率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摒弃应试教育的阻碍作用,保证健美操开展的效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在实施教育质量考核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体育开展效果,就健美操教学而言,学生的参与度、健美操的氛围等,都是教育理念创新的外在表现。3.体育场馆设施影响高校健美操的开展当前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场地不足、设施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效果。健美操这一运动,对活动场地的要求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为低一些。但是,正是这种要求下,如何构建优良的健美操活动场地,是提升学校阳光体育开展效果,促进健美操有效实施的途径。另外,因为教师队伍配置等原因,当前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效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健美操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专业的健美操教师,是保证学校健美操开展效果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师资优化等,提升学校健美操教师的配备,以更好的提升学校健美操教学的效果。

提升健美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创新健美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化的健美操教学在学校阳光体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体育工作理念,以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提升学校体育开展的效果。健美操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实施的过程中,更需要健美操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由于健美操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这对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时提升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创新健美操教育理念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健美操效果、兴趣的研究,为实施科学化的健美操教学提供基础。在学校健美操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健美操比赛、组织课外健美操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例如借助青年节、元旦等节日,举办各种健美操比赛,给予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健美操技能的有效发展。2.加大学生参与健美操的比例学生作为阳光体育参与的主体,在阳光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要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好学校教育资源的协调和使用,在保证学校健美操顺利开展的同时,本着下面的几个原则,促进健美操活动的开展效果:首先,做好学校健美操活动与校外健美操活动的有机结合;其次,处理好群体与个别学习的关系;再次,以学校节日为载体,组织举办健美操比赛;第四,处理好健美操教学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学校健美操开展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健美操开展的效果,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3.在把握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方向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进行不断创新、改革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课作为阳光体育实施的主要阵地,需要体育教师等,加强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研读,在实施健美操教学时,能够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健美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到健美操开课数量的决策等,都要遵循科学化和人性化,为真正实现健美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智力和技能支持。4.加大对健美操教学场地设施的创建为了更好的保证大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时间,需要高校在健美操开展方式、开展内容、开展频率方面做好有效的研究,以提升高校健美操开展的效果。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水平,是保证大学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健美操锻炼的物质基础。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维护管理上做好一定的倾斜,在促进高校健美操有效开展的同时,以高校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目标,保证学校阳光体育不会因为经费短缺而无法开展。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选用有专业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通过上述研究,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健美操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中的定位、功效的发挥、实施的方法等。在科学选取健美操教学内容之后,通过对高校各专业大学生兴趣特点,提升健美操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升高校健美操开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的支持。为更好的实现高校阳光体育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8篇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第9篇

一、德语论文题目背景和意义(宋体小三加粗缩进2字符)

(内容宋体小四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选题的背景、意义和题目理论研究价值或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充分搜集国内外研究此类论文的最新资料,全面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中应列示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

三、德语论文中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预期解决的问题。)

四、德语论文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应列出使用的设计方法和预期的实施方案。)

五、论文进度计划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根据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写明的建议进度计划安排,制定个人具体的时间计划。)

六、论文参考资料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应列出开题阶段所用到的参考资料,并写明所选资料的出处、书刊的版本、期号等。包括德语和中文的材料)

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一、德语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按照学校规定模版填写,所有页面的页边距设置为上:3cm、下:2.5cm、左:3cm、右:2.5cm,装订线在左侧,论文开题报告正文的行距为20磅。

二、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封面上的一些栏目内容如果为空,可以不填,但不能将空栏删去。

三、对于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封面上“协助指导/联系教师”一栏,若填写协助指导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协助指导教师”;若填写联系教师姓名,将该栏改成“联系教师”,并且将宽度调整为与上一行“指导教师”对齐。

四、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封面上的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数字字体为TimesNewRoman,例如“2005年12月31日”,字号为小三号。

五、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封面上填写学院名称时,学院名称前后各空一个汉字符。

六、德语论文开题报告内的页码格式为“-1-”、“-2-”等、字体为TimesNewRoman小五号居中。

七、本填写说明只供学生撰写德语论文开题报告时使用,不要装订在开题报告或毕业设计中。模版中红色字是对字体、格式和填写内容的说明,开题报告撰写完毕后,应将红色字删去。

青岛德语网

开题报告范文:

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

摘要: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从研究论文题目的选择、选题的可行性分析、文献综述的撰写以及研究计划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在研究生开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开题报告;研究生;创新;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86-02

引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有良好创新素质的科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一跃迈进高等教育大国之列,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代表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多[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更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在1999年时,我国招收的研究生仅为8.6万,其中硕士生为6.5万,到了201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为53.4万,其中硕士生为47.2万,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大发展时代,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在学校教学设施与科研资源、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与质量、研究课题与经费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李岚清同志在第十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工夫。”可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数量扩张的迅速发展阶段后,已逐渐迈入一个坚持质量导向、注重质量提升的新时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学位论文的开题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2]。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4]。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在教学与科研实践方面的相关经验,详细介绍在研究生开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

一、确定研究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是否得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每年招收研究生数量逐年扩增,找一个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生又能胜任的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5]。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去提炼,因此,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常常需要多方面的讨论与推敲[6]。研究课题,无论是布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都必须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般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老师已有的科研项目来选,这样的选题常常是在导师的研究方向内,有利于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也有助于发挥本专业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在选题中导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学生有选题的自主权,但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由。恰恰相反,导师要留给学生更多选题的余地,就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6]。一个好的导师,会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兴趣,考察课题是否合乎他们的兴趣,导师不应该凭着个人研究偏好来指导学生,同样也不能因为个人对某个课题不感兴趣就给学生泼冷水[7]。

二、论文题目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生开始论文研究前还需要对论题进行可行性论证。这主要是由于并不是所有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制约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很多,这就要求对完成研究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去选择论文题目。研究生作为研究的新手,往往认识不到选题的可行性牵扯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导师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既充分了解所选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研究动态,充分估计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又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通常,导师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现实地从“课题研究理论是否可行?所必须的实验条件是否具备?研究者的基础和能力水平是否能胜任?”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选题的可行性[7]。要鼓励学生主动就可行性问题与导师进行探讨,防止学生在设计一些不可行的研究课题上浪费时间。

三、撰写文献综述

在确定了一个重要的设想或选题之后,首先要进行文献查阅,查阅与本题相关的重要文献。无论是什么学科,研究生都必须很好地熟悉文献资料,学会如何查找、阅读、吸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评论。真正的文献综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哪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哪些是遗留下来尚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他们所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如何?这样的文献综述既能体现开题人对本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把握,又很自然地把自己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学术价值凸显出来[8]。

通常情况下,许多本科生对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各种期刊并不熟悉,但是,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弄清楚,哪些是与他们论文有关的重要刊物。在推荐学生阅读文献方面,有三类论文值得学生首选参考:导师自己的研究生论文对学生往往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可以从中看出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领悟到导师也曾经历过一个起步阶段。第二类论文是本校学生就相同领域写过的优秀论文。学生们需要对这些论文的目的、方法及研究结论有大概的了解。第三类值得学生参考的论文是其他国家大学。作为导师,要经常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是最新的期刊,哪些是最具有权威的,哪些期刊的受众较小,哪些期刊的读者群较广。这些讨论对引导学生熟悉文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经历,比如你的论文在哪里出版的等。

导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查找、阅读文献,还要指导学生面对大量的文献,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占有文献材料还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要想从占有的材料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还得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导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到,运用文献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部分,要将学生的研究与相关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思路联系起来,要使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同时能够发现和探索新想法,他们的论文质量取决于他们是否对相关领域作了充分的研究,而他们在阅读时记下的笔记的质量则是衡量他们是否很好掌握相关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7,8]。

四、设计论文研究计划

选题确定后,就要制定论文研究计划,以便能够及时地开展研究工作[9]。当学生设计他们的论文研究计划时,导师要保证学生们正在进行超前的思考。学生不仅应该计划好论文形成后的基本框架,还应该拟定一张粗略的时间表,并向导师展示研究设计、论文计划和工作时间表,而这些都需要规范的评价并进行修改,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定期地讨论计划和时间表是非常有益的[8]。目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研究计划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时间进度安排等内容。由于研究生缺乏科研经验,他们不一定知道该如何进行导师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正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进行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他们需要导师的及时指导。导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确立论文研究目标,抓住论文要点,把论文的研究方案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内容。研究方案设计是选题思路的展开和细化。对于研究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分解成几个关键性问题,然后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去解决它。研究方案设计的质量,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在研究计划安排过程中,导师通常比学生更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对课题的时间安排也会更合理一些。导师也应提醒学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要定期调整时间表,确保它始终是现实可行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作为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他们能够对现实问题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观的敏锐眼光,学会选择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其凤,王战军,郭,翟亚军.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红.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78-79.

[3]陈明功.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5,85(3):112-114.

[4]曹正善.论开题报告的逻辑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9-12.

[5]辛逸,黄延敏.开题报告质量控制的程序与要素[J].中国高教研究,2010,5:30-32.

[6]阿迪拉·艾山,秦洁.加强选题和开题报告管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0):1526-1528.

[7]萨拉·德拉蒙特,保罗·阿特金森,奥德特·帕里.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王彦.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提出及含义

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此后,该组织分别在泰国曼谷和日本东京召开了项目规划会和项目中期研讨会,1991年11月在泰国曼谷召开了项目的终结评估会。这三次会议标志着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诞生,也标志着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1991年,该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东京召开了有关创业教育的会议。会议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及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从狭义上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新。截至2013年9月,全国独立学院达300多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是独立学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1.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改革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与挑战,需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一般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个有机方面。目前,高等学校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高校创业教育适应了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把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机制,因此可以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研究,不断深化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2.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发突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大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大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出台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作为刚刚兴起、历史仅有十几年之久的独立学院,在创业方面,它有着其他高等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资源、学生的情商很高、有个性化的思想,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就业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很多人敢于尝试创业活动。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和鼓励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独立学院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的出现时间与高校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几乎同步,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独立学院成立初期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整体发展,对创业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存在创业教育氛围不浓,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一些问题。

1.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郁

创业教育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很多独立学院仅把创业教育当成讲座来实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即使是开展创业教育成果突出的独立学院,也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2.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不够科学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载体,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等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高校迫于就业压力及评估的需要,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走过场,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现象。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创业教育也相对落后于其他公办一本、二本院校。目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相对不完善,对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没有形成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果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产生了脱节,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3.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合理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独立学院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独立学院要高质量地进行创业教育,客观上需要建立一支精于业务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00万左右,但我国高校创业师资培养却起步较晚。例如:我国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成立以来,截至2011年2月,该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但是这对于庞大的创业教育需求来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经管类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构成,这些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因自身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还主要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因此创业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四、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应实事求是地针对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更多的、积极有效的尝试,不断开发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1.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创业文化氛围能够唤醒师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崇尚创新、冒险精神,倡导创业理想,树立创业信念,充分激发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鼓励和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推广创业宣讲活动;经常邀请知名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讲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大校际间、校企间的合作,使一些成功的创业模式深入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领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2.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意见》,将完善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独立学院一方面要结合《意见》的精神,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构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3.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很多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重视实践教学,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途径来进行:第一,坚持“走出去”,即各独立学院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与模式,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多出去参加相关培训以及在企业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技能。第二,坚持“引进来”,即也要从社会上引进实践型的创业教育专家、创业者和企业家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些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绩的创业导师现身说法将会极大地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

五、小结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发强.浅析社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3,(06).

第11篇

大学生作为一个成人学生群体,其个性的独立与经济的不独立之间的冲突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不合理的趋势。在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文章中,视角多放置于消费形态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消费具体行为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是对以往研究的一个补充。

在实践方面,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作为一个关乎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问题,对它正确全面地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本文运用一系列量化指标对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描述,这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 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当前,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文章并不多,撰文者多将视角放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和消费引导方面,借助心理学方面知识进行分析的占多数。但这些研究的共性问题是对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调查材料的收集和量化分析显著的缺乏。这使得建立问题本身情况之上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显得苍白无力。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的这种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有关消费形态和消费具体行为的资料,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对我校的非理性消费作描述,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补充。

三、 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 引论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大学生为理性消费

(一)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消费状态描述

(二)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具体行为描述

五、结论

四、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问卷调查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刘佳刚、刘乐山. 非理性消费行为模型建构及启示.经济消费.XX(4)

[2]傅晓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其道德防范.云梦学刊.XX(6)

[3] 徐磊.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北京社会科学 XX(2)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 XX年09月05日——XX年09月13日

2.开题报告 XX年09月14日——XX年09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 XX年09月28日——XX年10月27日

4.完成初稿 XX年10月28日——XX年11月17日

5.完成修改稿 XX年11月18日——XX 年11月28日

第12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1.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论文,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论文。

(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13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1.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

2.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2.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万方数据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2.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论文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

3.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3.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3.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第13篇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的存在于一定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传承于民间的各种社会事象,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游艺的方面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单项和多项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种情况,但一般来说单项资源开发的情况很少,多数是多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的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地域性

俗语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民俗在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受本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就决定了民俗现象的地域差异。例如在中国西北部草原牧区,一些与骑马相关的游艺、竞技习俗就带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历史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对历史民俗的评价。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一个地区始终有人类生活,那么这个地区的民俗演变就会是不间断的。今天人们将民俗作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要考虑对已经成为历史遗存的历史民俗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把握如何开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例如有些民俗博物馆在展出旧时代妇女三寸金莲的小鞋时,不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这对实现民俗旅游启迪智慧、教化人生、陶冶性情的目的就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对当前民俗发展的影响。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开发后对当地民俗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如果其作用是扬善抑恶,推动民俗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这样的民俗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资源地方的精神文明发展。

(三)社会政治性

所谓社会政治性,是指这种资源是在一定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下形成的,展现、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反映本社会政治、文明之人文风貌。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俗风情旅游,主要展现民族团结和睦的风貌,展现历史上的盛大和衰弱和现今自强不息的人文风貌。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和带有迷信色彩、殖民色彩的不健康的人文活动,应排除于旅游资源之外。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连续而没有中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饮食到起居,从方式到装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种文化活动广阔而深厚,礼仪文化、风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可谓包罗万象,形式多样。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二)盲目建,特色少

很多民俗旅游景点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粗制滥造。对景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状况,景点项目本省的吸引力、区位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没有本着“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原则,匆忙上马。民俗村,文化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相互模仿,照抄照搬。致使大多数的民俗景点缺乏新意,缺少特色。

(三)重开发,轻保护

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取所谓的“最大经济效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资源严重破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衰退甚至已经消亡。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一品为了实现大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开发资源内容肤浅,宣传不到位

任何民俗事项都是当地人在特定条件下为生活得更好而自然形成的,它们有其特定的功用、意义和产生的原因。有些地方在恢复民俗事项时,只重形式,没有对其文化内涵予以深入的考证和探讨,而是从谋利和迎合游客的角度出发,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具有直接功利性的功用,使之成为某种廉价消费的快餐,从而使纯正的民俗变了质,失去了真正的文化意义。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是当地人为了短期的利益驱动而造成的,它们是没有长远经济眼光的行为的结果,这些行为只能破坏民俗的纯正性。民俗文化的破坏虽然是无形的,但其带来的损失并不亚于文物等珍贵的有形物质的破坏带来的损失。它的破坏会打击游客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声誉,进而阻碍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四、做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确保“原汁原味”,避免雷同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低俗心理,对其民俗暗示的捕风捉影开发“色文化”的球。就比如湖北巴东纤夫再现神农溪畔这一事件,当地政府挖掘、整理纤夫文化遗产,弘扬纤夫“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纤夫精神,并以此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无可厚非,裸纤作为当地人民过去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应保护下来的,但是作为旅游资源大力推出是不是就有一种靠“肉感”赚钱之感?不仅破坏了其神圣性,同时对其文化也是一种亵渎。

(二)抓住自身的特色,不盲目模仿

民俗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文化背景,不管这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它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浓缩。许多地区把一些不是这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套用在自己的景区里面,这虽然在表面上很吸引游客,但它却违背了民俗旅游的核心,脱离了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一些真正对民俗旅游感兴趣的游客,他们是不会来这样的”假景点”的,这些景点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很好,可能暂时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上看,却失去了民俗旅游的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对自身定位的模糊,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很难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而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三)坚持保护第一,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否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一些问题和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任何一个民族亦或者是民俗的形成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就比如在藏族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天葬,亦称“鸟葬”,天葬师把尸体背朝着天,折断四肢,在尸体中央和两肩用力撕开皮肤露出肌肉,然后退开,苍鹰铺天盖地而下竞争啄食。天葬台上剩下骷髅时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至今仍流行天葬。但是如果把天葬作为旅游资源的话,会让藏族同胞觉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是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的。但是同时,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豆沙关悬棺,作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的悬棺群,被称为“悬棺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因此,在开发民俗资源的时候要做到合理取舍,重视民俗资源的保护。

(四)深入研究开发项目,加大宣传

旅游资源的魅力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特色,曾似相识往往激起旅游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闻所未闻往往唤起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有计划的对将要开发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深挖其丰富内容,在开发是应将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做为开发重点,这样才更能突出其资源特色。另一方面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五、结论

第14篇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一次和二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一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一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12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一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一则污染水体,二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1998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1999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一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三、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五月一号到十月一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4、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一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一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二层双管、单沟二层四管、单沟二层六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一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一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一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一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第1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主体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有创意的表达”是课标对新形势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的一个新目标,需要我们对于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认真的揣摩。根据目前学生写作水平的现状,达到“有创意的表达”还需要不断努力。

一、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基本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重心就是放在对学生的研究上,不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法的研究,我们之所以把学生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为前提。理论指导、调查分析和活动促进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建立,缺乏基本语文理论的语文学习,形成理性认识是很难的。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对文体等基本知识缺乏基础,不完全的认知是作文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作文抽样调查两种形式。通过开展系列促进学生练笔的活动,与未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做对照,验证课题组提出的改进策略的正确性。这些从实践中来的活动、调查数据,都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课题素材。

二、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价值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如何落实语文新课程的策略研究,在目前对新课程研究中,像这样从一个点切入来设计课题研究的为数不多,特别是对作文教学的“有创意的表达”专题课题尚属首次。在今天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帮助一线教师正确领会、解读新课程标准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实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1.启疑、激趣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2.创设最佳的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

3.尊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 “假如你看到了这种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感觉他们俩谁理解得更合情理”等等。这样,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在实践中,我深深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同时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教育批评的元基础与语文建设[J].语文建设,2007(12)

[2] Л・M・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王玉琴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25)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