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涉农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涉农专业论文

第1篇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1.2 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1.3 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1.4 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第2篇

关键词:职高;农学;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在量上的保证

在量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保证数量。学校只有开足专业课程,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专业技能课第一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第二学期每周安排6课时,第三学期每周安排8课时,第四学期每周安排8~10课时。第四学期,学校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基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相关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和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专业课程在质上的保证

在质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学习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可以按学生人数的多少来设置专业教师。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每一门专业技能课在实作时,每20人必须有一位实作教师。否则,学生容易偷懒,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专业理论课在传授时,一是注意知识的深浅度,宜浅不宜深;二是必须加强实作课。实作课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专业理论课宜浅显,课程数量可以少开;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作课宜多开,每节课的内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我从事多年的农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技能课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视频教学为辅,多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学生光看也不行,别人的技能不会变成自己的,还必须动手。(二)教师演示要慢,要讲得详细,技术要领要到位。(三)教师不仅仅要演示,同时也要学生看到老师的技能所要达到的高度。(四)学生动手时,每组必须有老师监管,或是每组要有先后顺序,力求安全。(五)出现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处理。(六)学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废食,出现问题就不练了。学生的技能还是要严格按大纲或高考要求来做好的。(七)学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进行有效管理。

三、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代接轨

农村中职教育本来就有滞后性,如果还不能与时代接轨,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学校要时时更新课程,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接纳、所需求。学校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社会反响、学生的反馈等综合考虑开设专业课程及课时。

四、专业课程必须与企业和社会接轨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才能达到学生好就业的目标。校企合作是一条路径,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业的需求。但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走向企业,跟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教自己的书,完全与企业和社会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组织学生进行各级竞赛

各专业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1~2项专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竞赛或技能展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以及比赛素养。技能竞赛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目的。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同时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市区级比赛、省级比赛、甚至国家级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特色专业课

各个地区都有“拳头产品”“龙头产品”或者有支柱产业,学校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开设各地区的专业特色课。比如,涪陵的涉农专业就可以考虑开设榨菜栽培与加工、柑橘栽培、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这些特色专业课程可以带动和支持地方经济,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学校也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与当地有关部门相配合,开设各种特色短期培训班。如,农民工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等。

第3篇

(一)融资环节财务风险

合作社一般资产负债率低,所有者权益总额远远大于负债总额。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必不可少,一般企业融资顺序通常为留存收益-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并非如此,它不能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或者股票,外部融资渠道较窄,通常的融资顺序为未分配盈余-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风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这种资本结构以及特有的融资顺序,也造成了合作社特有的融资风险点: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资本的不稳定性。

(二)投资环节财务风险

相较于一部分发达国家,我国大多数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为专业性且规模小的经济组织,而作为合作社的成员———农户收入水平也不高,可支配资金少;此外小农户求稳定、怕风险的特性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对合作社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群众对它的认知度低,有一部分农户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投资力度欠缺成为合作社财务风险点,会影响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投资项目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者投资风险分析,决策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

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发展的需要以及受资金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少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一般是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内部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等,这就形成了合作社的对内投资。一些合作社由于没有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账目又不十分清楚,往往对固定资产、农业资产、产品物资等资产未计提折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资产管护资金没有角落。有的合作社缺少必要的账簿记录,这就增加了资产流失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2.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不完善,极易滋生财务风险。首先,合作社内部缺乏明确的部门划分以及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并且对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作为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制约。但是,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成员大会、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督流于形式。最后,农民合作社现有的内部控制手段不能适应ERP环境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会计核算手段日益高效化、科学化,但合作社内部控制措施仍停留在手工勾对的方式上,形成了内部控制的盲点,加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农业服务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信息渠道主要为各种会议和文件,信息形态多为各种规定、指标和要求等指令形式;内部信息渠道主要是管理者与社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和报告、报表等,所提供的信息是常规的、零碎的,或者属于决策者能够观察到的状态信息以及一般的要求意见,并且社员接受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受其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关系影响。信息渠道单一与传递不规范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加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农业产品相较于商业产品生产周期长,受供需作用的影响,价格波动大,农产品收益不确定性加大,而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难以为社员提供可靠有效的产品品种、价格、交易、市场供需等信息服务。这些都不利于合作社拓宽投资方向,分散财务风险。

三、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合作社内部控制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合作社内部应该有明确的部门划分,如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信息部等。销售部搜集市场信息,开拓销售市场,预测农产品价格;做好上联企业市场,下联农产的协调工作,搞好农产品的分级、分等,既要保证合作社社员的正常经济利益,又要保证向客商提供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财务部协助理事会研究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方案、收支预算、年终决算、收益返还以及受益分配方案等;做好合作社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和往来结算,并定期做好财务报表,将财务核算情况报告理事会,为理事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生产部协助理事长搞好生产经营,负责与相关企业、客商、社员签订生产合同订单,安排生产任务,落实生产计划;负责做好经济效益预测,科学安排生产计划。信息部则负责调查、搜集市场物价信息,适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送种子、农药、化肥、建材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最新物价信息。

(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

第4篇

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全面检验其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目前,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但高职涉农专业很多毕业生的科技写作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我们走访过的几家园林公司、高山蔬菜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写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但我们一些学生连写作基本技能都不具备。有的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强,但写作上的缺陷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其的满意度。因此,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加强对其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大都安排到三年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学期,而这个时间又往往是学生找工作应聘的时间,因此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查资料、做实验和撰写论文。有些学生不是通过艰苦细致的试验完成毕业论文,而总希望能走捷径,没有实验数据就虚造几个,或者在网上或杂志上大段抄袭文献,东拼西凑成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就难免了。有的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还有的指导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要求不严,写好写坏都让毕业,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很不公平。这样不利于学生毕业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把好选题质量关

目前,我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上是由本专业教师提供一些毕业论文的选题,然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样不会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大的偏差,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选题的兴趣和偏好,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从前几年我们专业学生选题的情况来看,理论性选题偏多,而结合学生所处实习岗位的实际,生产实践需要的选题偏少。教研室要组织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习目标以及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每一个题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选题的新颖性。要坚持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既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又要有较强的生产实践意义。

2、实行师生互选制度

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就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教师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学生。老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与本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沟通和互选。学校可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和长期研究的课题方向等,方便学生选择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教师。

3、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

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特别是论文撰写能力的高低,以及教师的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职涉农专业的大多数指导老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有的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精力分散,投入不足。由于毕业班的学生大多在校外基地实习,而教师在校内兼课,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沟通不充分。因此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指导老师定的题目不符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而学生的自选题目也可能与导师的长期研究方向不吻合。因此,校内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的修改等多个方面都要层层把关。这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要适当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指导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也可聘任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厌学,流失

通过多年对涉农专业厌学、流失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源质量差,多数学生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被中招淘汰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时很多都是被教师所放弃的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基础差,学不进去;素质差,不愿学。从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的不愿学。时间一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或开展的活动都不感兴趣。进入中职学校,选择涉农专业很多学生,不是兴趣爱好,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冲着免学费和助学金来的。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啥时间不想混了,也就辍学流失了。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没有高学历的人发家致富,从而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学而无力、学而无用,不如让孩子打工经商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家庭没有了土地,让整个家庭和学生脱离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丧失了涉农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职学生能够找到的工作,大多也是初中毕业学历或文盲也能够找到的工作。故而,在许多家长的心里,认为读中职跟不读没什么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三、学生在学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中职学生调皮捣蛋的多,免不了学生中间存在欺负老实人和打架斗殴现象。难免有些学生受不了欺辱,又不懂得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便放弃学业辍学回家。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遭不得一点挫折。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导致辍学。

四、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吸引学生。部分学生还是热爱学习、有进取心的。他们渴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诙谐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然而,不少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对于文化底子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炼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五、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我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的课堂还是“黑板上学技术”,很大程度影响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质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实践机会。专业教师也尝试开垦校园一些闲置土地,按组分块,按组整地播种,但由于假期的到来,往往有种无收,学生看不到好的收益,看不到专业的希望,从而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专业教研组不断的调整课堂教学,不断的研究、讨论、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防范,探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一、出口决定入口,扩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门路,用高就业高收入吸引学生是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与流失的根本途径。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让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也要认识到面临的责任和挑战。我们以历届优秀毕业从事涉农生产生,先进创业事迹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以成功的案例来激励涉农专业学生,相信我们所学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加强学校学生管理,改善学校学习环境。我校为寄宿式封闭学校,比较适合准军事化管理。学校实行领导和班主任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从而遏制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再加上学校配套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把课堂搬到田间、农场和涉农企业进行。教师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对现行教材取舍增删,灵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传统讲授式为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揣摩学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学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学生就能安心学习,学习也才会有动力。我们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注意收集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母校做创业励志演讲,激发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很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素养,从而防范学生厌学,减少学生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龚强.中职厌学因素调查及解决策略研究【J】.优秀硕博论文,2006

第6篇

关键词: 涉农专业学生 就业焦虑 调适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产生了就业焦虑等问题。大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就业焦虑的症状显得更严重,值得我们深究和思考,不仅要发现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更关键的是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是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情境来临时,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就业焦虑是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

就业焦虑有三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二,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使得焦虑程度加重,持续时间更长长。范围小、对自己影响较小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短;第三,就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而焦虑症常有不自主的发抖或震颤的精神运动性不安症状,也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过高是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有较高的工作起点,从而改善经济状况,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和意识或多或少停留在坐等分配和跳出“农门”的层面上,片面追求专业对口的现象仍存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对职业期望值过高。

(二)涉农专业高职生源素质,专业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涉农专业生源减少,质量下降;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开放型的思维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生活阅历和见识不广等直接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职业岗位的决策,使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大,焦虑症状严重。

(三)家庭及亲友方面。

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变化中,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还不健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大学生,有一部分学生“走后门”、“凭关系”选择到好职业,导致学优生却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其家人及亲友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亲戚朋友不能帮助推荐好的岗位,因而忧心忡忡。也有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人的期望,或与家人的就业观念不一致,因而引发就业焦虑。

(四)学校方面。

1.近几年,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指导方法不够灵活,满堂灌输理论,案例运用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际训练机会,因此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尤其对于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明显存在诸多不足,如就业指导课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导致课程内容不完善、单一性和零散性问题突出。

2.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迫切希望学院帮助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的形势,毕业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如学院的就业心理指导缺乏针对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

(五)缺少创业资金。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创业,除具备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创业资金,而涉农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富裕,很多学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国家虽然有青年创业基金,但向高职专业学生提供的特别少,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一)高度重视,合理引导毕业生找准定位。

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必须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引导学生坚定就业信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认识到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是就业最有力的保障。其次,引导毕业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需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缓解就业焦虑。

(二)健全劳动市场用人机制,完善农业类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为实现合理就业提供重要保证。2002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没有执行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确定不同学历的劳动者工资的最低标准,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确保涉农专业高职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应的职业岗位。

(三)加大扶持力度,打造“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

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涉农专业高职生的扶持力度,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为其搭建一座“零门槛”、“零成本”的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可以集中建立一个孵化基地,通过整合政府、金融、媒体、企业等各方面资源,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涉农专业高职创业者提供创业导航、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创业沙龙等各项服务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专门为高职涉农专业创业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辅导。

调查发现,学生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城乡差异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高于本科院校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学生在复杂的就业过程中,面对就业的困难、挫折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等,会出现多种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学院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询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焦虑。

参考文献:

[1]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

第7篇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第8篇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第9篇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技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第10篇

(1)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视野是广阔的,他必须站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而不是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具有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过程之中,选择和利用一切资料,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商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只拦路虎,当学习结束后,学生从中所获取的知识将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研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农民接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培养起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技能。这种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邀请当地农民、干部、技术人员讲课,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当地基本情况,诱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及动机;还要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的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专题讲座也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依次进行。

(二)指导学生提课题和选课题

课题由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相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为学生勾画若干大的概念框架,这些框架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细化,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范围要小,操作性要强,必须立足运用课内知识、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千阳县水沟镇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实践教学中,在展开工作前,通过调查了解,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农业专业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怎样才能使科技与农业生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3)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4)病虫害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5)绿色农业的现状、前景,应当怎样科学地实施绿色农业生产?(6)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7)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8)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教师提出部分研究课题外,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若干课题,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后公布。每名学生从中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也可另立其他课题。

(三)成立课题小组

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教师可作优化调整。每个课题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上下联系、记载活动情况和汇集资料等工作;并为每组选聘一名蔬菜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我们组建了6个课题组,水沟镇有6个行政村,每个课题组对应一个村展开调查研究。

(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由课题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共同设计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导教师审看和评阅,指导教师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后,小组再进行讨论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对可行为止。

(五)小组实施合作研究

各课题小组按照研究方案,由组长根据人员情况及研究要求,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课题组要根据研究要求开好阶段性的小结会议,每个成员如实地交流各自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全组共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同时拟订下次活动计划和方案。一个课题往往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调查和反复的研究,直到他们能够界定问题,并形成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蔬菜的无公害生产”这一课题研究中,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农民、蔬菜协会工作人员、村镇干部,了解到水沟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西红柿、黄瓜等品牌蔬菜生产的旺季,病虫害严重发生,仍需大量施用农药。为什么所谓的无公害蔬菜却离不开农药呢?面对这种状况,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是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提出对策,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的理解,煅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六)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依据课题方案,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练为某些结论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全组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交给指导教师审看,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再次讨论和修改,直至定稿。这个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

(七)举行总结报告会

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在组间进行展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最后召开总结报告会,邀请村镇干部、蔬菜协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及教师作评委,进行答辩。各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评委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还对促进当地生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得到承认后,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班开展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学习的切入点不同,这样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2)对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引导,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并开展研究工作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应经常反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各种课题,为学生创造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应明白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灵魂,即灵活的技能、广泛的知识以及思考的习惯,总是努力寻求让学生学会为学习承担责任的方法,要确保课堂的学习,以得到相关的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宗旨,时刻作好准备去应付来自于学习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的一切学习促进方案都要把知识内容放在一个概念框架内来考虑。

四、在涉农专业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第11篇

本校05年底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07年评为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06年-08年,连续三年被渭南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职业培训先进单位”;2010获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一.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涉农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 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现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校对口单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养殖等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职教特色鲜明。学校坐落在合阳县城凤凰东路,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人,高级教师27人,本科以上学历9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积极钻研现代教学理论,编写教材、教参,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探讨和实践各类课型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市场,定向培养,精心铸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宽、实、活”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合阳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我校办学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台达电子厂(东莞)有限责任公司合阳技工培训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向培训基地”。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开设涉农专业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谋划发展方略,以建设“西部果畜强县、煤炭工业重县、生态旅游名县、品牌教育大县、文明和谐新县”的五县战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为农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与培训,夯实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满足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合阳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县委书记樊存弟、县长陈振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科级干部会上大讲职业教育,统一全县党政干部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点。为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由副县长冯西英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措施,明确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畅通专业教师引进渠道,落实了教师保障措施。从2008年开始,按照“政府给编、财政出钱、学校选人”原则,由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聘非师范类应届

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2008年引进专业教师5人,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4人,2011年计划引进专业教师5人。近三年来,我校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职教职能,先后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再就业培训工程,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办学的质量效益与特色

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专业技术类教师5名,文化辅导教师2名,基本达到省示范农校具备的条件,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训、示范、推广”的模式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立足本地实际,以“培训、推广”为重点,发挥涉农专业的服务作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本人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农民学习的实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们举办了果树栽培、奶牛养殖、奶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2240多人次,通过培训种养专业户掌握和提高了种养技术,并成功地带动了本乡16个行政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生猪养殖、药材栽培、花卉种植等培训班25期。农技服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图书,通过培训及上门服务,农民普遍受益,避免了农民因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2.抓重点项目,发挥涉农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达到培训效果,扩大影响,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学校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建设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自辟示范菜园。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300头以上,年创收3万元以上。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香菇生产场地,依据本县特色,兴建了红提葡萄示范园地,每年正月技术人员对葡萄苗的培植进行现场示范,中途对葡萄管理和施肥进行指导,保证了葡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县种植面积上升到目前的2100亩,种植户128户,亩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园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农民仅此一项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县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本乡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争创省示范性涉农专业,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几年来,合阳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对照学校建设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涉农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满足本县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我们经研究决定,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强调实施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合阳职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合阳职教中心一定能成为一所全县农民满意的名副其实的县级示范性农校。

综上所述,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敬请批复。

申请学校: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第13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 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 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 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 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2优化外部环境 转贴于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5)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国家有关立法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政府主导型”模式。其结构如图4。

第14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5)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国家有关立法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第15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 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 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 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 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 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 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 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 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 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 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 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