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材料论文范文

建筑材料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材料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材料论文

第1篇

一些建筑企业将细砂替换成粗砂进行取样检测,没有及时调整砂石的含水量,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材料检测标准来检验碎石颗粒级配,在建筑其他材料取样过程中,只抽检质量好的,忽视砖材掉角缺棱的问题,并且没有按照建材要求来检测材料的抗压强度,出现材料技术与质量隐患等。

2、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2.1控制建筑材料检测的工作细节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要重点对检测工作的细节加强控制,特别对于检测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细节要加以强化,要根据建筑材料的理化性质,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温度与湿度变量,提高建筑材料检测的准确性,做到对建筑材料全面地检测,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2.2设置科学的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应该突出关键性的检测项目,只有选择适宜的参数才能够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的质量,也才能发现建筑材料存在的隐患与问题。由于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已达到提高建筑材料检测效率,提升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系统性目标。在具体的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强制规范和行业材料技术标准,设置合理而科学的检测体系,例如:在水泥检测中应该将细度、标号作为重点项目;在骨料检测中应该将粒径等级、含泥量、理化稳定性作为检测重点,已达到对建设质量、效率的保证。对于特殊的建筑材料应该重点控制检测项目的完整性,使特殊材料的性质和质量保持在技术和设计的需要范围内。

2.3规范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和操作规范和严谨是取得高质量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水平的保障,特别在建筑材料多样和工程结构复杂的今天,必须通过规范和熟练的建筑材料检测,才能够确保对建筑材料质量和性质的准确检测和科学认定。应该建立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责任体系,树立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规范意识,使建筑材料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设计和压球合理制定建筑材料检测的方案,踏实进行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以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保障。

2.4科学处理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建筑材料检测工作具有分散性、专业性的特点,加之建筑材料种类众多,建筑材料检测得到的数据和结果往往具有离散性、复杂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出现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偏差是常见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科学处理。应该对偏差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探寻误差产生的原因,做到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的有效认定,使建筑材料检测结果回归到建筑材料真实的状态和性能,以便建筑施工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因建筑材料检测数据而产生的建筑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

3、结语

第2篇

1.1历史背景分析。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一定影响和心理暗示。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目前,诸多建筑师认识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延续。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研究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所有材料的总称。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现代建筑师们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免的相互交织。而处于这种世界发展趋势之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2.1传统与当代建筑材料的结合。传统建筑材料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单一的材料,通过和当代新材料的结合,赋予传统建筑材料艺术的气息。根据传统材料的不同特性和新型材料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给现代建筑带来强烈的传统艺术情感,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材料的不足。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下,钢节点的采用很好的弥补了木质结构的强度弱的问题,而当代把钢木结合起来作为新的建筑材料,也成为了当代木构的主要特征。如Tarnow小礼拜堂,它位于波兰中部维斯瓦河岸边一个小村庄里,由私人投资修建(这在波兰来说非常罕见)。该教堂是作为地方社区一个冥想和祷告的地方而建,完全由木材搭建,除了有一堵玻璃墙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窗户,这堵玻璃幕墙是祭坛的背景,在教堂内部,你可以通过遥望河流和遥远的地平线达到安宁。木构件通过井字状的钢节点把竖向设计得非常精致、巧妙的支撑构件和斜方向的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就好像木构件只是简单的靠在一起一样,同时和木柱周围的数目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非常轻盈、迷人。这些新旧材料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时间和历史划过的印记,是新旧时代变换的象征,象征着勃勃生机。

2.2传统建筑材料融入现代新技术。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虽然使得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但是同时也推动的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化。每一次的技术改革,都使得建筑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与结合,使二者又撞击出了新的灿烂的火花。新技术与传统材料的结合,赋予了传统建筑材料新的生命,使得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改善,使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领域更加广泛,传统材料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现代建筑塑造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传统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赋予了传统材料的节能塔形,这是传统材料的延续与发展的体现。在芝贝欧文华中心设计中,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对当地的棚屋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从中提取出了“编制”这一构筑模式,他把封闭的屋顶面向天空敞开,把外侧的木肋弯曲向上延伸收束,高低起伏变化,并且获得了较抽象的”容器“意向图。它的外形是由计算出的流体力学模拟气流空洞试验决定的,同时达到了自然通风和减少风载荷的目的。

2.3传统建筑材料融合新加工工艺。材料自身不是永不改变的,传统材料自身只有经过进化、改革、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新型的加工工艺让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质感、重量等性能发生变化,使得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色泽、光泽、文理,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在当代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著名建筑师阿道夫•鲁斯,把各式各样的石材运用现代机械经过切割、加工形成面纱的感觉。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具自由行和轻薄感。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展览馆中见证了薄石表面的可能性。他那介于真实表面和反射表面之间的空间(水池、抛光玛瑙石、大理石、浮动的玻璃和层层叠叠的石灰石隔板),给人以梦幻般的室内空间。同时密斯采用石结构在光、反射和强表面之间,在玻璃的透明性和石板的不透明性之间各种变换。在密斯的作品中石材的颜色和比例都给人呈现出迷人的感觉。石材的使用使建筑自身增加了不少的色彩,令人更加着迷。

3结束语

第3篇

1.1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

生态建筑材料也称绿色建筑材料、环保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材料的获取、材料的制备、材料的使用和材料的废弃再利用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荷最小且对人的健康有益的材料。

1.2生态建筑材料的特点

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所以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环境污染小,避免温室效应和破坏臭氧层;再次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生态建筑材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原材料的选取尽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多用废弃物。(2)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3)在材料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4)材料的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改善环境为目的。(5)副产品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环境负荷小。(6)具有地方特色,降低运输能耗。(7)包装材料尽量少。

1.3生态建筑材料的分类

不同的研究者对生态建筑材料的分类不同。有研究者认为可分为: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和环境功能性建材;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型建材;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根据生态建材的性能分为:节能型、利废环保型、安全舒适型、保健型和特殊环境型。

2无机生态建筑材料

2.1生态水泥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泥,从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铁路到架桥等,这些建筑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水泥行业也给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每生产1t水泥要消耗大约2t的石灰石,0.4t的标准煤,同时排放约1t的CO2,还有含NOx和SO2的粉尘和烟尘。我国的水泥产量在2013年上半年已高达10.96亿t。据此计算,水泥行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水泥生产时的高温环境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垃圾,且水泥行业可以消耗大量的工业废料,如粉煤灰、矿粉、硅粉、煤矸石、钢渣等。可见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共存,发展生态水泥是水泥行业的正确方向。生态水泥是指利用固体废弃物及其焚烧物为原料,应用一定的工艺制成的无公害水泥。生态水泥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程度;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寻找新的水泥生产原料。

2.1.1高贝利特水泥

高贝利特水泥属于硅酸盐水泥系列,其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与硅酸盐水泥大致相同。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的热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酸钙的分解;二是高温矿物的生成,主要是阿利特的生成。传统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成温度一般为1450℃,其中贝利特的含量为20%~30%;而高贝利特水泥熟料中的贝利特含量为50%~55%,贝利特的烧成温度为1200~1250℃,所以生产高贝利特水泥可以节约大量的燃料,降低CO2、SO2以及NOx的排放。另外,高贝利特水泥原料中钙质原料的含量较低,可减少石灰石的用量,也可选用品质较低的石灰石。高贝利特水泥的3d、7d强度比通用硅酸盐水泥低,但28d强度基本持平,90d强度会超过通用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比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热低,干缩小,抗冻性及抗碳化性好。

2.1.2少熟料和无熟料水泥

少熟料和无熟料水泥是指在水泥中少使用或不使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一类水泥。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火山灰、硅灰、钢渣、煤矸石以及石灰石粉等。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采用混合材取代部分水泥熟料已经有了较完善的技术标准。在欧洲,掺混合材的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掺混合材的水泥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掺混合材不仅节约了能源,使废渣得到了二次利用,而且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善水泥的性能。少熟料水泥中的混合材通常需要在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2的作用下进行二次水化反应,无熟料水泥通常需要添加碱组分来激发水化反应。无熟料水泥方面研究比较多的有碱矿渣水泥、石膏矿渣水泥、钢渣矿渣水泥以及砌筑水泥等。

2.1.3低温再生水泥

我国正大力发展基础建设,这必然会导致建筑垃圾的大量产生,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废弃的混凝土要达到近亿吨。国内外学者对废弃混凝土利用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低温再生水泥是从废弃混凝土中分离出水泥石粉末,在650~700℃下煅烧所得到的水泥。再生水泥降低了水泥行业的能耗,而且高效地利用了废弃混凝土。胡曙光等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下煅烧得到的胶凝材料对水泥水化的影响不同,其中在650℃下煅烧得到的胶凝材料可以加快水泥的水化和改善水泥的凝结硬化性能。

2.2生态陶瓷

2.2.1抗菌陶瓷

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但是微生物的存在也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1996年,在日本全国范围内爆发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事件,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和近年来的禽流感,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抗菌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菌陶瓷是陶瓷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抗菌新功能的陶瓷材料。抗菌陶瓷根据抗菌剂的种类可以分为3种:金属离子掺杂型抗菌陶瓷、光催化型抗菌陶瓷和其他抗菌陶瓷。抗菌陶瓷的生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干燥胚体的表面添加抗菌剂;另一种是在陶瓷所施加的釉中添加抗菌剂。金属离子抗菌剂主要是Ag+和Cu2+,其作用机理是这些金属离子可以固结生物体中的蛋白质。我国有很多学者对TiO2光催化抗菌陶瓷进行了研究,TiO2是一种典型的半导体氧化物,光照射使TiO2表面产生空穴,这种空穴与表面吸附水或OH-发生反应生成•OH。•OH可以氧化大部分的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生成对环境无害的CO2和H2O。其他抗菌陶瓷主要是通过多种抗菌剂复合使用,产生良好的抗菌效果。胡海泉等研究了光触媒系和银系的复合抗菌陶瓷,发现其在黑暗中24h内的杀菌率为100%。

2.2.2陶瓷透水砖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路面越来越多,这些路面由于透水性差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雨天排水不及时易引发事故、雨水进入地下水的渠道受阻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陶瓷透水砖是以工业废料、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为原料,经过粉碎、压制成型、低温烧成等工序制得的具有一定的透水功能的建筑材料,将其应用于城市路面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而且可以吸收车辆噪声。吕淑珍等以萤石尾矿和珍珠岩废矿粉为原料制得陶瓷透水砖,该产品完全达到了透水砖的技术指标。殷海荣等利用陶瓷废料、黏土、废玻璃为原料制得陶瓷透水砖,其透水速度可达0.10cm/s,砖的强度可达12.1MPa。

2.3生态玻璃

2.3.1自洁玻璃

自洁玻璃是指表面具有纳米级光催化剂TiO2薄膜,在光照作用下能自发地分解表面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的玻璃。自洁玻璃表面具有超亲水性、亲油性和光催化性。在阳光作用下,TiO2半导体以其特有的强氧化性使污染物分解成相应的无害物质,不会污染环境。刘欣等研究了用矾离子缩短Activ玻璃表面的TiO2薄膜的亲水性光致时间,发现矾离子注入能量为90keV、掺杂浓度为6×106ions/cm2时玻璃的光致亲水性最佳。王承遇等采用溶胶-凝胶法离心镀膜工艺在玻璃表面制备ZnFeO4-TiO2复合膜,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ZnFeO4-TiO2复合膜自洁玻璃的光催化效率比TiO2膜自洁玻璃高出4倍以上。

2.3.2泡沫玻璃

泡沫玻璃是一种以废玻璃或其他各种富含玻璃相的物质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磨细、添加发泡剂等材料,均匀混合形成配合料,再将其放置在特定模具中,经熔融、发泡、退火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气孔占体积80%~90%的隔热、隔声材料。与其他无机隔热材料相比,泡沫玻璃具有导热系数小、不燃、不吸水、可锯可钉、强度高等优点。很多学者对泡沫玻璃这种生态材料进行了研究,方荣利等利用粉煤灰研制泡沫玻璃,通过试验得到了各原料的配合比,制得的泡沫玻璃质轻、高强、保温性能好,为粉煤灰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涂欣等以废玻璃、脱镁硼泥为主要原料,探索了制作泡沫玻璃的最优配合比,并对发泡剂、助溶剂等添加剂的掺量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可制得气孔分布均匀的泡沫玻璃。

3结语

第4篇

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够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性,为施工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具体说来,建筑材料检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确定好试验检测项目。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进场检测项目需要服从国家、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例如配置混凝土所需要使用的水泥,就需要按照批次进行检验,保证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和细度符合规定的要求。由此可见,实验检测项目的确定是检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工作。其次,需要保证好检测环境的湿度与温度。湿度和温度对于建筑材料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说在检测的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湿度和温度,不能够超过允许的变化范围。

二、建筑材料检测的控制方法

建筑材料的检测要讲究方式方法,并且按照材料使用的顺序进行。具体的检测环节和方法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进场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说起。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在进厂使用之前,一定要事先进行检测,需要检测的材料包括土建、电材料、水、节能材料等具体施工材料,同时还需要包括建筑主管单位和监理单位确定的必须要进行送检的材料。对于这些材料,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进行检验,对其外观、尺寸、数量以及性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对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在这个环节中,根据材料检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送检、见证取样送检、监督抽检以及不合格产品复检等。当建筑材料进行入场复检的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要求重新取样双倍复检的材料,必须要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之下进行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够使用。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需要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监督之下就地封存,并且要通知质量监督人员做好见证工作。其次,从材料进场之后的质量检测环节来讲,材料进场的时候,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现场检验和验收工作,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一定要事先审批,质量合格之后方能够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人员需要开展有效的巡查工作,将建筑工程材料进场复验的情况作为监督工作的中心,要保证进入到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要能够和规定的建筑材料在规格、品种、型号以及编号上保持一致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在每次检查完成之后需要认真的核对施工记录以及建筑材料进场的复检结果,看建筑材料进场复检的数量、频次和检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严禁存在先进场后检测的情况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不同品种和型号、不同批次的建筑材料检测的方式和要求不相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各项建筑材料的质量性能。最后,需要将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相结合。当前,建筑工程检测管理软件在对材料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并不完善,一些软件系统功能较差,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到检测的结果和效率。为了能够提升检测的效果,更好的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就需要完善检测系统,并且将检测系统和当前的检测方法相结合,及时准确的为各工程项目材料的检测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准确数据,尤其是涉及到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方面。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发挥建筑材料检测的效果,实现检测的目标,相关人员需要提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好的控制质量,并对所有建筑材料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对建筑工程的编号、名称、监理单位等信息进行登记,使得这些信息在收样管理、报告编制等系统中得到调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建筑材料的样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保证样品的采取要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取样完成之后需要立即进行包装或者是进行标识,并且要派专人送检,避免因为程序不规范而使得样品收到污染或者和其他的样品混淆而影响到检测的结果。当前存在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例如由很多的建筑单位送检人员不固定,导致了混凝土抗压试件在送检的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导致一组或者是几组试件因为偏差太大而不能够确定其代表值,造成检测结果无效。

三、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处理

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除了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合理利用检测技术保证检测工作按照规定完成之外,还需要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升其精确度。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数据的修约取值角度来讲,即在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读取和记录原始数据的时候,需要在最小刻度之后再估读出一位估计值。但也存在着特殊情况,例如游标卡尺和千分尺,只要是读数到最小的刻度就可以。数据在计算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修约,在计算出结果之后按照规范中四舍六入五单双的规则进行修约即可。其次,对于材料检测数据的误差要进行区别对待。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由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熟练程度各不相同,且材料的匀质性、检测设备、环境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检测的数据,使得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因此对于不同因素引起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具体来说,对于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如果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是能够允许的,但是超过了规定的范围就需要重新试验,将同一个样品分成两个或者是三个试样,用相同的方法在同一个检测仪器上进行试验,检验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的误差称之为平行实验误差。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个样品在不同实验设备检测中所获得的结果误差则称之为再现性误差,对于不同的误差需要区别对待。最后,需要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在很多的检测项目中,规范中都规定了一组内误差的处理方式,例如一个检测组当中有三个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误差,当检测的结果出现了不评定的情况时,说明在建筑材料检测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的查明原因并纠正,再进行重新的检测。不能够将个别偏差较大的数值调高或者是调低达到规定的范围,一定需要重新检测,确保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四、结束语

第5篇

新型竹材是以天然竹子为原材料利用先进的复合重组技术和各种工业化工序将竹材加工成各种不同尺寸规格的建筑用材,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物理特性和更广泛的使用空间,以满足现代建筑对材料的要求。现代竹材主要代表有竹材重组材、竹材层积材、竹材胶合板等。

1.1新型竹材常见类型(1)竹材重组材竹材重组材是将低质材(小径级材等)加工为竹束,经干燥、施胶、组坯、热压而成的板状或其他形状的竹质人造复合材料。竹材重组材的生产工艺简单,突破了传统工艺中的切削加工方式,保持了天然竹材的纹理结构,合理利用了竹材纤维材料的固有特性,保留了竹材原有的物理性能,具有纵向强度高,加工性能好,材质利用率高(90%以上)等特点。现已应用于建筑结构用材领域。(2)竹材层积材竹层积材是当前比较适宜的竹质结构用材,主要分为板材和方材两种类型。制作工艺一般是将天然竹材剖切成厚度为0.8~1.2mm、宽度为15~20mm的竹篾经气干、浸胶、干燥后沿出成品的同一方向层叠组坯后胶合压制而成[5]。我国生产竹材层积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原材料的加工、板材的制造技术、工艺设备配套方面均成熟稳定,致使其成材率高,生产成本低于竹集成材。同时该种材料其纵向强度和刚度很高,比较能够适应现代建筑行业在结构材料方面的需求。(3)竹材胶合板以竹帘胶合板为代表的竹材胶合板主要以竹材或竹质废料为主要原料,经现代工艺加工处理成不同几何形态构成单元,再通过浸胶压制成为各种人造板材。主要类型有:竹帘胶合板、竹编胶合板、竹席竹帘胶合板、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等。竹帘胶合板是以棉线、麻线或混纺线为经线将厚1~3mm、宽10~15mm[5]的竹篾连成长方形的竹帘,经干燥、涂胶或浸胶后的竹帘纵横交错组坯后热压胶合而成的人造板材。具有材质均匀、不易开裂、不霉变、不变形等特点。

1.2常见新型竹材力学性能与常规建材比较表1中给出了三种常用竹质工程材料与常规建材的力学性能比较。竹材重组材、竹材层积材、竹帘胶合板三者的密度均接近于水(1.00g/cm3),相较质软浮水的一般木材要结构致密的多。在力学性能及其稳定性方面,竹材重组材最优,竹材层积材次之,竹帘胶合板较弱。竹材重组材与竹材层积材在静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方面、弹性模量三项均超过木材,三者的各项力学性能优于一般的木材。在同钢材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较中,虽无法达到与之相等的优异性能,但新型竹材的良好物理学性能和可塑性,能够成为常规建材有益补充。通过现代工艺的改性手段使新型竹材在力学性能变化上较为明显,在这三种竹质工程材料与原竹材料的比较中,密度均超过原生竹材,结构更为致密,强度更高,其中竹材重组材的综合性能最为优秀,静曲强度、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等值均超越原竹材料,且有不小提升。竹材层积材在提高密度和材料强度的同时,其他的三项性能基本未有损失,与原竹材料持平。而竹帘胶合板在提高密度和材料强度的过程中,也未见另三项力学性能有明显减弱。三种新型竹质工程材料在力学综合性能上表现良好,很好地解决了原竹材料联接节点刚度过弱和不均匀的缺陷,且有利于统一材料规格,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建筑工程活动。

2新型竹材建筑案例分析

2.1“十字宅”(图2~3)该项目由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福建和其昌竹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合作的一个建筑项目。主要目的是研究出模式化的胶合竹(竹材胶合板)建筑样板房,开拓胶合竹材料的市场前景。“十字宅”项目定位于具有居住性质的高档住宅,整个方案兼有展览性质。其单元体外部形态为两个相互交叉的长方形体块,交叉处为室内公共空间,其四周空间相对独立。可作为其他住宅的基本功能布局。值得一提的是胶合竹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纹理自然的特点,因此建筑结构为完全外露式,使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很高,极具美感。房屋整体采用胶合竹作为结构材料,主体结构为门式刚架体系,主要采用两种规格的龙骨柱,分别为尺寸100mm×200mm、跨度3900mm和尺寸100mm×200、跨度4200mm。并间隔1100mm设置一条龙骨[3],通过金属连接件与建筑龙骨柱进行连接,这样便能够形成完整的胶合竹框架结构。由于保温隔热的需要,各龙骨之间设置了厚200mm的绝缘材料,相应在转角的处理上则布置200mm×200mm的方形胶合竹柱。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面,“十字宅”运用拓扑变换手法来衍生单元体的建筑空间。整个设计通过延伸、转角、缩放、变形等手法强调了建筑造型上的连续性。而整个建筑的平面更像是一种有机生长的网格,各类的植被镶嵌其中,良好地适应功能要求与周边环境,可以看出在材料尺寸的选择方面进行过大量的分析与实验。

2.2石榴居(图4~6)同样出自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穆威团队的还有设计于2011年的“石榴居”项目,该房屋坐落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前的空地,建设完成于2012年。该项目目前是我国国内预制化程度最高的胶合竹建筑,建造面积为60m2,设有客厅、书房、露台、庭院等功能区,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而由于预制化程度极高,施工仅用时25天。在结构设计方面,“石榴居”使用整体预制的胶合竹作为结构材料,主体结构为30mm×600mm的门式钢架体系,主体构件和次级构件均为工厂预制,房屋的装配过程就好比是搭积木,建造速度非常快。整体宽6m,长10m,门式钢架最高点6m,总体造价与混凝土结构持平[10]。胶合竹材料在其中扮演了结构用材的角色,由于它通过特殊工艺将原竹材料改性,使得力学性能大大增强。以上两个胶合竹建筑的实例同样也为现代胶合竹建造体系研究的探索做出了贡献,设计者希望能将“宜家”装配式建造的理念植入预制居住模式,渴望得到一类新的快速住宅体系。

3新型竹材的发展现状

国外对于竹制胶合板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相继建成了竹纤维板和单板的生产线。我国竹类材料的开始较晚,最近10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竹材不仅应用于室内装饰,在室外应用频率也大大提高,应用的方面也不再局限于建筑施工的模板、脚手架,而逐渐在向现代轻型住宅、大型高层建筑和桥梁的建设领域拓展。1995年颁布的《胶合竹模板JG/T3026-1995》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竹材行业的发展,在2004年时被《胶合竹模板JG/T156-2004》所替代。同时,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竹质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引用,主要代表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在竹材工业发展良好势头的背后我们也存在许多局限。首先,新型竹材技术不够成熟,例如竹材重组竹的制备中所使用的胶粘剂主要是酚醛树脂胶粘剂,但其在可持续方面不利于环境保护。再如竹材重组竹本身具有一定的室外耐霉变和耐腐蚀的性能,但目前对其的应用大多限于室内的表面装饰和部分类型的家具制作,在室外应用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结构用的竹材层积材产品,以我国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所能生产出的竹材厚度较薄,难以满足建筑结构用材对于该材料的需求,而且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不够,耐久性不佳。再者,新型竹材从原竹到最后的成品要经过十多道工艺,这之中对于设备要求很高。如何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竹材利用率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新型竹材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仍旧不够。最后,近10年来,国家和有关各级政府虽开始加强对竹业生产的资金扶持、行业管理以及科技推广工作。但目前,由于业内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与系统施工技术指导的匮乏,加之社会上对竹材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新型竹材推广运用工作取得的成绩还十分有限。

4结语

第6篇

1.1取样试验。材料在进行检测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取样,为了保证数量的要求,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取样,取样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为了不影响试验的准确性,进行取样时一定要选取最好的样品,对于相同一批材料要随机抽取不同的部位,并取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样品,取样的部位、取样的方法以及取样的数量都必须需要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同时材料在进行试验时,它的部位、数量以及方法都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偏差。

1.2环境温度与湿度。建筑材料的性能受有很多因素影响,例如湿度以及温度,为了使试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在标准中对于材料测试时的环境条件以及养护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严格的遵守这些相关的规定。

1.3数据处理。在进行试验检测时,对于不同的材料,要对其试验的结果数据进行取舍,为了避免试件在试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离散性,并导致试验结果与标准存在严重的差异性,我们就要在试验中要特别注意,试验结果的数据时常会出现高于或低于预期的结果,而同一组试件中数据也有相差悬殊的情况出现,每种材料的取舍方法都有明确的标准,因此绝对不能只将数据的结果进行简单的相加来计算。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并且查明真实的原因,及时做到重复实验,这样才会避免同一试件的各项性能指标出。

2目前在建筑材料检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建筑材料检测的情况来看,受到竞争压力的影响,一部分的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往往在材料检测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之检测工作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了材料检测结果失真,检测合格的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施工标准和设计要求,下面就具体分析以下存在于材料检测中的诸多问题。

2.1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涌现出来,在众多的公司中,有些公司实力雄厚,有些公司在经济实力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就会相对较差,也就是说我国建筑行业中企业实力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导致了建筑材料问题丛生。一部分企业在材料质量重要性方面认识不够透彻,检测工作是浮于表面;有一部分公司目光短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以次充好;还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对于质量检测不闻不问,毫不在意。这大大增加了工程隐患,影响工作质量。

2.2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建筑工地在需要建筑材料的时候,将收取到的材料根据批次取样然后送检,这种做法大大的延长了建筑材料的堆放时间,而且企业对于材料的验收也是十分的不方便。检测现场和施工现场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场地,而且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的取样一般都是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而检测单位的人员只在检测场地对样品进行检测,而且只对送来的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这就导致了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实际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因为我国目前有很多的建筑公司都是股份制公司或者是私人进行承包的。为了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同行之间的竞争更是“不择手段”,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市场的“乱、假、缺、低”等现象。

3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其具体的控制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3.1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之前,就必须要经过全面的检测核对,工作人员要将设计图纸、文件以及各种合同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和了解,从而为检测工作提供依据。然后就是需要进一步了解材料的规格、强度以及等级品种等,选购材料时,就能够充分的保证材料的价格和质量以及供货的及时性,能够有效的选择优秀的供货厂家,这样既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又能很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成本,对于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2材料进场的质量控制。材料在进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非常关键,对于每一种进场的材料,检测人员都应该从品种、规格、强度、型号等全方面入手,要将这些数据信息与施工设计要求一一对比、核实,从而判断两者是否完全一致。只要是进入施工场地的材料,不管是原材料、部件、还是半成品,都需要产看生产编号、规格以及质量合格证书等,同时还应该具备质量保证材料,合格证上要标明日期、公章以及批次等,发现标识标注不清的材料要进行重抽检或者要求厂家退货。

3.3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材料进场以后的质量控制不可忽视,很多人员会认为,材料既然能够进入施工场地就说明质量过关了,也就不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材料虽然确认合格后进入了施工现场,但是在存放、搬运等环节中很有很可能会出现影响质量的因素,必须存放不规范,同一型号的材料没有归类,搬运中出现碰撞,损坏等,这些都会导致施工出现问题,因此,即便是材料进入场地之后,管理人员也必须要进行严格控制,做到规范化,统一化。要建立专门存放材料的库房,并且不能存放与本工程无关的材料及物品。

第7篇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到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预计1999年新型建材产值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接近20%。,全国新型建材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机关报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1、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决的墙体材料中据点地比便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经过近2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的第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的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的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其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的增值税务局,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材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2、保温隔热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例如,1980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3家生产厂,年和平能力不足万吨,只能和平品种单一的散棉,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3家企业,年产8000立方米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1996年全国产量约80万吨,其中矿岩棉约20万吨,玻璃棉约4万吨,泡沫塑料约5万豆子,膨胀珍珠岩约600万立方米(约含45万吨),其它材料6万吨。我国保温材料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仅占产量的10%。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村工业的当务之急。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保温材料经过3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高速,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赳不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上百条生产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投入不多,造成了投资效益低,供过大于求的局面。

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的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1995年新型防水卷材产量4200万平方米,约占防水卷材产量的5%。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纸胎油毡仍占防水卷材的95%;二是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假昌产品充斥市场;三是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防水材料工业亟待调整结构、规范市场。

4、装饰装修材料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建筑材料品种之一。它的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8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花色品种已达4000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产值约为400亿元。1991-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递增速度30%左大路。1996年主要产品产量为:壁纸、墙布2.1亿平方米,塑料地板3600万平方米,建筑涂料65万吨,塑料管道9万吨,塑料门窗近1000万平方米,化纤地毯450万平方米。目前三星级的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帮到自已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的装饰装修有30%-40%可以做到自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

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对于能源和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4的来说,国民经济和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目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仍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近80%,能耗高、毁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每个消耗22亿吨的粘土资源,制砖毁田约12万亩,耗能8200万吨标煤,同时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机关报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建筑业的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天津、成都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0%,减轻建筑自重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2.4亿平方米的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著效果,以"八五"期间为例,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就累计节约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2200多万吨标煤,减少毁田约15万亩,利用工业废渣9500万吨,减少三氧化碳排放量2300万吨。作为与建筑业关联性最强,70%的产品应用于建筑业的建材工业来说,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纳入到建筑设计、施工规程规范中,以推广应用新型那样工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不仅社会效益可观,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如建筑上应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一项的费用,就远大于用新型建材顶替粘土实心砖所增加的费用。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

三、新型建材及制品展望

按照建材"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将着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值"九五"期间以20%-25%左右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产值接近1300亿元。其中乡以上独立核算产值800-900亿元,占建材工业总产值的20%。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骨干企业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先进企业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1、部分新型建材产品2000年及2010年预测

(1)防水密封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达到8300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全国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达到60%。到201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将达到2.5亿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50%,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将达到80%。

(2)保温隔热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40万吨,玻璃棉5万吨,膨胀珍珠岩30万吨,硅酸铝纤维4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60万吨,玻璃棉10万吨,膨胀珍珠岩40万吨,硅酸铝纤维8万吨。

(3)矿棉吸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2000-2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4000-500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将有部分产品出口。

(4)装饰石膏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7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1400万平方米。石膏板2000年需求量约8000万平方米左右。

(5)建筑涂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为100万吨,中、高档建筑涂料将占较大比例。预计到201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将达到160万吨。

(6)塑料异型材和门窗。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异型材需求量为20万吨,可组成1000万平方米塑料门窗。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异型需求量为50-60万吨,可组成塑料门窗2500-3000万平方米。

(7)塑料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为8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将达到1.5-2亿平方米。届时,各种塑料地板(包括弹性卷材地板、半硬质塑料地板、柔性卷材地板)和各种功能地板)抗静电、防腐蚀、防火、保健)的品种、档次将有显著的提高,可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8)塑料管道。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为40万吨(其中33万吨为排水管、7万吨为给水管),塑料管材与管件不配套基本可解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其品种包括塑料给水管、电线导管、冷热水管、燃气管等。

(9)壁纸、墙布。预计到2000年,全国壁纸、墙布的需求量为2.5-3亿平方米。胶印壁纸、全天然壁布、水墨印崦及其他功能的壁纸将进一步发展,可基本满足高级宾馆、饭店的需要。预计到2010年,全国壁纸壁布需求量将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并有部分出口。

(10)化纤地毯。预计到200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为12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将达到5000-8000万平方米,品种基本可配套,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建筑物对抗静电、阴燃、防毒、防沾污、耐磨等功能的要求。

2、"十五"期间新型建材行业发展重点

新型建材将成为第十个五个计划期间(2001-2005年重点发展行业。

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比例将由"九五"末期的28%增长至35%。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不水平、规模的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

积极推广UPVC塑料管及其它新型塑料管。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80%、穿线管90%。外墙雨水管50%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铸铁管,约需各种管材管件16万吨左右;室内上水管和供暖管分别有30%和20%采用柔性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50%;村镇供水管道80%采用塑料管,下水管道15%使用塑料管,共需UPVC管道20万吨左右。

新型防水材料重点SRS、APP、APO改性沥青油毡,工程量将达到防水材料市场的55%以上,用量约7000万平方米,逐步淘汰纸胎油毡防水材料。高分子防水卷材工程应用量将达到20%,用量约5000万平方米,防水涂料工程应用量达7%,年用量约6万吨,特种机关报型防水材料应用量将占防水材料应用量的80%以上。

新型保温材料产量将达到70-80万吨(不包括膨胀珍珠岩)。重点是加强各咱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中应用量占当年应用量比例达到35%。

建筑装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高档发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化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使装饰装修材料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工程产值约4000亿元。

四、对策与建议

1、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

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2、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总收入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效益好的产品开发。力争在下世纪30年代从总体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同水平,在2015年部分有条件的产业率先实现化。

近期应加强中高档外墙涂料的研制和开发,注重承重的复合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促进厨房卫生间产品的系列化、配套化开发,另外还应加强功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优化产品结构。

3、加强产品在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加快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应用步伐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于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市府、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机关报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第8篇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

3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的选择方面,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9篇

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建筑材料的性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建筑材料的试验过程中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此相应标准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规定,试体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拆模前的养护温度为20℃±l℃,相对湿度应>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1℃。又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5)等防水材料,其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进行拉伸试验时要求室温控制在23℃±2℃。

2加荷速度控制

通常情况下,在对材料进行荷载试验时,加荷速度的快慢对测定结果都有影响。如果加荷速度过快,试件的变形将滞后于加在其上的荷载,测出的强度值就会高于材料固有的强度。因此,在试验过程中要根据相关技术标准以及操作流程掌握加荷速度,一般要保持连续和均匀加荷,观察试件开始变形并接近破坏时,就需要停止加荷,此时测出试件的最低荷载值并记录。

3试验误差控制

任何试验过程都有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在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的过程中,即使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开展试验,但是试验结果还是会受到检测人员的操作、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材料自身匀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出现误差。误差出现后如果还在相关标准的允许范围之内,是可以用于检测结果判定的。通常情况下试验中产生的误差有3种:1)对同一组试验试件之间如果出现超出相应标准的误差,就需重新进行试验。例如,混凝土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值中,有两个测定值与中间值的差值均超过中间值的l5%,则该组试验无效。2)将同一试验样品分成2~3个试样进行试验,采用相同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即平行试验,如果其结果的一致性,可按照相应的标准得出结果。例如,砂的筛分析,两次试验求得的细度模数之差≯0.20,表现密度两次试验之差≯20kg/m3。3)将同一试验样品在不同的试验仪器上进行测试,对比其试验结果。例如,将水泥、钢材等匀质材料的样品等分为两份,l份交当地权威性的测试中心,另l份留本单位,分析比较两个测试单位的试验结果,如果相对误差较大,应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根据需要这种试验每年可进行l~2次,以提高试验质量。

4试验数据处理

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由于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同一组试件的试验结果也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对此,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关规范标准也要求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取舍。例如,水泥胶砂的强度抗折试验,如果出现3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的±10%,就应该剔除该数值,并计算平均值。在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中,数据的修约方法应按GB/T8107-87《数据修改的规则》进行,并按标准规定保留相应的位数,其尾数要按“四舍六入五单双法”处理。如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规定,钢材(包括钢筋)的性能试验结果,应按照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修约。如果未规定具体要求的,强度值≤200N/mm2时,修约间隔1N/mm2;强度值在200~1000N/时,修约间隔5N/mm2;强度值>1000N/mm2时,修约间隔10N/mm2。修约间隔为5N/mm2时,其简易方法是:要修约的尾数位数值≤2.5的修约为0;尾数位数值在2.5~7.5时,修约为5;尾数位>7.5时修约为10。例如,某钢筋试验后计算的6b=487.8MPa,修约后6b=490MPa。对于实验的最终数据,可能会出现让人吃惊的结果。如有的数值比预期高出很多或者很低,同一组试验试件之间结果相差悬殊,或者出现矛盾的现象,就需要检测人员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后再进行复试和复验。

5结语

第10篇

对于建筑物来说,防水材料也是必备的。在传统的建筑中,每逢雨季就要考虑到防水的问题,要不然屋子就会漏雨。没有好的防水材料必然会带来这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不断前时,防水材料的生产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现在有多种多样的高质量的防水材料,如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这些高质量的防水材料让现代建筑不怕雨季。

二、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一)对先进建筑的模仿。新型建筑材料在使用中,如何做到更加坚固、美观大方,也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门学问。建筑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发挥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吸收国外建筑风格的长处,做到中外建筑艺术结合的作品更为现代社会所尊崇。从古希腊建筑的俊秀、古罗马建筑的坚固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典雅,到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时,我们可以借鉴仿生学的方法,模仿历时和共时建筑的精华为现代建筑服务。很多城市修建的体育场馆,采用了“鸟巢”的风格,无疑就是仿生学成功运用的典范。充分运用仿生学原理,再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安全、环保,让现代建筑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建筑材料。虽然建筑在现代更多的是一种模仿,但是模仿不能完全照搬某一种形式,必然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建筑材料。总体来讲,对建筑材料的使用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地区它能很好地适应温度、湿度、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等条件。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还不太好的地区,在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方面,一定要做到不能过高于其生活水平,而且所使用材料要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浪费原材料。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还要尽量做到生态建筑施工。近年来,在选择建筑材料方面,我国建筑行业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思路。

三、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应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二十世纪,我国在建筑方面相对落后,人们热衷于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并且形成了一种习惯定式。自本世纪近十多年以来,开始尝试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它具有耐用、环保、利于健康的特点,因此应加大力度进行推广使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新型建筑材料的益处。其次是各建筑公司在施工时要制定计划,并把新型建筑材料的与传统建筑材料的价值比做出来,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

(二)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要合乎规则。使用什么样的新型建筑材料,如何使用这种材料,在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物、不同环境条件下应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套,要安自然的规律来办事,不符合规律的一定不能用。当然,新型材料的推广使用,还应做好示范引领工作。如在大城市的具有地标性的建筑中,可以率先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这样通过在一线城市的使用,就会带动二线、三线城市使用。

第11篇

目前建筑行业缺乏统一的制度标准,导致检测的结果存在不同的差异。首先应健全检测制度,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检测,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的相关因素进行改进,严格的按照检测标准实施,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后从完善设备方面着手,正规的企业单位应当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缩小检测的误差值。实施对检测人员的考核,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应该改良技术,规范管理,制定相关的建筑材料审核制度,按照制度办事,定期检查仪器的精准度,及时更新设备,避免在检测中出现失误。把握好检测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必然能够改善建筑质量。

二、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一)进场前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掌握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有关文件,熟悉文件对材料规格型号的要求,认真查阅相关的质量标准,学习材料的基本性质,对材料的特性有全面的了解。必要时可以向业主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掌握材料的同时,要仔细考察供货厂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又能降低工程造价。作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不定期抽查工地重要的配件和设备。

(二)进场时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单位的相关建筑材料进场的时候,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必要的检查工作,确认好材料的品种型号等信息,还要与施工单位的文件做详细的对比,判断是否符合要求。监督工程师应定期抽查原材料质保资料、产品合格证及检查报告,一经发现生产信息与产品本身不符合,应当及时暂停施工,更换产品。

(三)进场后的质量控制施工现场不能存放不合格的材料以及与工程无关的材料。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所有进入现场的材料必须是与提交材料规格型号相一致的。材料必须分类摆放,贴有标识,界限清晰,避免使用时造成材料混乱,为了方便追踪工程质量,重要的材料必须有相关人员的专门管理。对于厂房的相关材料,应当反复审核其相关质量保证,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应当及时的复检,对于标识不明显或者模糊的材料,应当对其统一的额抽测检测与实验。检测时,应采取科学而又普遍的取样方法,对于材料的取样,必须根据相关要求规定进行,保证其取样的检测结果具有普遍的说服性。

三、结语

第12篇

1.1烧结砖的检测建筑材料中的烧结砖包括了多孔砖、普通砖以及空心砖,因此在进行检测的时候,需要从泛霜、外观质量、抗风化性能、尺寸偏差、抗压强度以及石灰爆裂等方面进行检测。

1.2建筑生石灰的检测在对生石灰进行检测的时候,主要是从生石灰的产浆量、氧化镁、二氧化碳、氧化钙以及未消化残渣的含量进行检测。

1.3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检测主要检测单位面积质量、面积及厚度、外观、可溶物含量、拉力、耐热性、低温柔性、延伸率、不透水性。

1.4建筑石油沥青的检测在对石油沥青进行检测时,主要从溶解度、延度、针入度、脆点以及软化点等方面进行检测。

2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程度措施

2.1做好试样取样工作,控制温湿度影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时候,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多数都是采取从不同的位置进行随机抽样的方式来选取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在进行抽测的时候需要保证取样的数量,以及选取检测样品部位的全面性,这样就能避免了因为取样不合理而造成的检测结果误差大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在进行检测时候,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温湿度,严格的对检测环境进行养护。因为很多的建筑材料都会受到温湿度的影响,水泥检测样品所在的环境温度要求为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

2.2注重设备的操作检测设备在建筑材料的检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检测设备操作的好坏,会对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对钢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若是检测设备的实际加荷速度超出检测的要求时,就会造成钢材料的屈服强度检测结果比实际值高出很多。因此,在使用检测设备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设备的加荷速度,避免出现加荷速度过快。一旦在检测的样品材料出现变形即将损坏的时候,需要对检测设备的油门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要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检定,对检测设备的各项参数及时的进行校准。

2.3尽可能地降低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三种常见的误差。首先是在同一组的试件材料检测数据中,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误差。因此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若是误差超出了建筑工程所规定的范围时,需要进行重新的检测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平行试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差。若是误差超出了建筑工程的所范围时,也是需要将同一个样品划分为两个以上的试验进行重新的检测。第三种误差,是在建筑材料进行比对的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将同一种样品分别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上进行试验时,所获得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通常这种检测方法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我们可以利用相对误差来校准试验结果,将试样合理的划分为两份,其中一份提交到具有一定权威性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专门检验,另外一份可以在本检测机构完成检验,如果二者检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则需要尽快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每年展开两次对比试验能够确保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4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之后,首先是要对检测结果的各项数据及时的进行处理,这样是为了避免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同一组的检测样品若是检测的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分散性,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在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的技术指标来进行,一定要排除不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就进行平均处理的现象。若是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指标不达要求或者异常的时候,需要对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分析研究。若是分析检测结果与检测指标相差太大,就需要对所有的检测材料进行重新的检验。

3结束语

第13篇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

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的现象。首先,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知识的教授较为欠缺;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出入,脱离了工程实际;最后,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培养。

1.2产学合作欠缺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中关于建筑材料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若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实习教学脱离了实际将毫无意义。部分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开展中缺乏产学合作。在实习教学中依旧沿用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市场对建筑材料行业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早早被社会抛弃了,学生出了社会以后,在学校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对企业与市场要求的新技术毫无所知,进入企业后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3师资力量薄弱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技术的革新相当的快,在其实习教学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非常的高。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这里的薄弱并不是指缺少教师,而是指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当前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几乎很少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市场的新要求以及新技术了解不多,影响了实习教学开展效果。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融合渗透

本人认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与施工现场进行紧密结合,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时,可以引入实际工程施工图,通过图纸对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进行讲解,让理论知识与建筑建构紧密结合。

2.2通过产学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新技术革新较快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产学合作是搭建企业与学校平台的最佳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大大缓解校内实习基地紧张现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毕业后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踏入岗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产学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根据要求对实习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3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当前高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影响了该专业正常实习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培训,或是安排教师外出进修;(2)借助合作企业的量培养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的安排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参加实践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3)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进行轮岗,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4)引入合作企业优秀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3小结

第14篇

1.1建筑材料

从建筑材料本身来说,其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而且品种繁多,包含的性能多样。其中包括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的复合材料为主。无论是从材料本身的性能还是从建筑材料的用途上都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材料。另外,建筑材料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在不同的建筑结构中都有所应用。另外,建筑材料主要占据了建筑工程整体造价的二分之一左右。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材料类型,无论是在风吹、雨淋还是在腐蚀性相对比较强的环境中都应该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现如今,随着建筑行业的高效发展,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对建筑材料的类型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不仅要对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对其经济性和实用性也非常重视。所以,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做好建筑材料的选择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高效进行的关键。

1.2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社会工作的每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就在逐渐增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主要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其中:第一是人类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对其进行索取,应该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第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还应该从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有考虑后代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行政机构中政府的基本职能,逐渐应用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的呢绒,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工程。最终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幅员比较辽阔,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多,对于建筑材料来说,不仅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在使用量上也比较突出。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对建筑材料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因此需要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还应该加强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而提升材料的可再生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相对比较科学的专修方式来对建筑结构进行修饰。

3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15篇

从现有研究看,对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还得从其物流费用的主要构成谈起,纵观现有研究,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如美国物流协会)和专家(如王之泰。2003)比较一致的看法,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构成,而从体制和机制的角度来看,构成中国物流的费用还得包括一些有制度引起的物流费用。因此,笔者根据这些既有研究,结合自身在建筑工程造价领域研究的成果,认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主要由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构成,硬件因素是指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一些费用,可以通过直觉的计算来衡量,如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可根据工程所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按照运输工具的公里数计量,因而与工程所在地物流基础设施本身有很大的关系。而软件因素是指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间接产生的一些费用,往往是可以控制或者通过调节来达到降低这种费用的目的,如管理费用,这些与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财务费用、办公开支等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来说,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受到硬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软件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开支过程中,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找出物流费用控制的根源。本研究结合笔者研究接触到的一些建筑材料费用实际情况,构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因而,要促进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节约,达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目的,需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软硬件因素,同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物流费用降低的作用机理,以准确分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的因素,才能为科学控制物流成本做好支撑。

二、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一)分析方法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都采用李克特量表所提出的五级量度,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上述提出的理论模型,考虑到变量的可直接测量问题,采用潜变量的测量方法。同时考虑到变量之间存在多变量关系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起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分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节约情况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构成重要性分布,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笔者对国内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情况展开调研,利用SPSS17.0软件和AMOS软件对选取的约210个样本进行分析(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影响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因素的构成,更准确地测定其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笔者通过走访建筑企业以及拜访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以及工程造价相关专家,为展开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对近六十个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数据。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网上调研主要是区域比较远的地区,利用朋友资源展开调研。

(三)影响因素指标设计根据前述概念模型,对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三、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调研共收到110份问卷,对问卷进行了整理,提取了104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利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总体α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9,符合信度要求,说明获得的数据是有效的。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影响因素赋值后,结合构建的概念模型,在AMOS17.0上画图,并导入数据,进行运算分析,这些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3:从表4可以得出,上述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这说明这些因素是构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一步的分析,尤其是AMOS进行的效应分析认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中的体制性成本对物流费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依次是物流技术的创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成本和保管费用等,他们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控制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控制好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必须从改善建筑材料物流体制,提高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筑工程造价中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建筑行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建筑工程施工主体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不断健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建筑材料物流运输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建筑材料的物流效率。一方面,加强对工程造价中物流成本的核算,真正将建筑材料物流成本控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内容上。另一方面,应重视物流成本的监督工作,将各个物流环节中产生的物流费用做好与其预算的对比,并及时改进,将业余成本产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二)改进建筑材料物流的体制机制国内物流现代化的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物流体制落后产生的额外成本还比较多,因此要改进国内物流体制机制,降低物流环节繁杂的收费,真正降低物流成本,如取消一些公益性公路和路桥的收费等,另外对于物流环节征收的税费应予以减免,一方面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有物流需求的建筑工程方降低成本。

(三)提高建筑材料物流中的技术创新力度建筑材料的物流与一般物流还有着不同之处,如环保的要求,因此,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物流技术,如散装水泥罐车运输、水泥预制构件加工、预拌混凝土直接配送建筑工地等,推动建筑材料物流发展。另外,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在建筑材料物流中的运用,如以建筑材料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网络为切入点,以物流配送为纽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建筑材料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络,达到组织高效、业务运转方便、物流配送快捷的目的。

(四)夯实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以建筑材料物流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匹配、衔接顺畅的建筑材料物流网络,包括建筑材料供应的贸易园区建设、建筑材料加工的场所建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同时要有侧重地加快对特殊运输的投入力度,尽量满足区域内建筑材料物流需求,形成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为建筑材料物流运作提供高效的设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