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绘画论文范文

幼儿绘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绘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绘画论文

第1篇

美是一切的开始,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语言。儿童画并不仅是一幅画,还是幼儿的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幼儿表现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于三岁的幼儿来讲,绘画有一定困难,因为这时的幼儿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动作很难控制。因此,他们的绘画,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然而,正是这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甚至是他们在艺术领域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想,首先应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能激起欲望,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兴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励中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开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幼儿绘画技能。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一切都很陌生,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笔宝宝跳舞》,向幼儿介绍笔宝宝住在盒子里,它们每天都要到纸上来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励幼儿在纸上涂鸦,教师用提示的方式"笔宝宝会不会跳圆圈舞呢?再跳一个方块舞好吗?启发幼儿画出图形。又如在进行横竖线交叉画网格这一技能的学习时,本学期活动"抓住大灰狼"的游戏情境,用网网住大灰狼,幼儿积极参与,并且能兴致勃勃跟随教师一起来观察网,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轻而易举地为横竖线交叉画网格奠定了物象基础。为了使幼儿绘画活动更直观,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还经常采用把纸剪成大树的形状,启发幼儿在上面画上大苹果;或者剪个纸盘,启发幼儿画饼干或糖果用来招待客人等等。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激发幼儿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可以经常给幼儿一点小小的奖励,如:贴个小红花等,每当幼儿得到奖励时,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一番,在他们看来,得到老师的奖励就是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对绘画充满了信心,这样经常得到奖励,渐渐地,幼儿不害怕绘画了,落笔大胆了,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兴趣。

2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让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喜欢的画

光有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认识的生活 ,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

采用游戏的方法。(1)涂色游戏:涂色游戏就是教师画好物体形象的轮廓,然后让幼儿涂色。如:请幼儿涂红苹果等。(2)添画游戏:添画游戏就是教师画出一副图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请幼儿添画一些辅助物。如:教师画美丽的金鱼让幼儿在金鱼嘴的前方添画小泡泡。让幼儿主动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我觉得刚开始教幼儿画画时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事物,如用点画"飘落的雪花"、用短线画"绿绿的小草"、用圆画"苹果、气球"等。圆是绘画活动中最早的图形,画圆圈时,幼儿往往急于将起点和终点合拢,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边画边说:"圆圆慢慢圈起来"。又如:画葡萄时说:"一个小圆,三个伙伴,许多小圆靠一起,变成葡萄一串串。"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印象和兴趣。

3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鼓励、肯定、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所以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以及 "添画、吹画"等活动。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观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帮助。比如:在绘画《毛毛虫》时,许家荣小朋友平时聪明伶俐,画得很快,然而毛毛虫的身体却总是画成三角形,他几乎生气了,说自己不会画,看到这种情况,我说你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他仔细看了看别人的画,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说:"李老师,我慢慢地画,毛毛虫的身体就圆了。"说完后开心的笑了。

第2篇

1、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

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2、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

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二、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2、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民间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再者,民间绘画是民间艺人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再进一步揭示民间绘画的精神内涵,使幼儿了解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蕴。

3、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既抽象又枯燥,使幼儿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基于此,笔者尝试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幼儿眼中充满了乐趣,枯燥的练习也因游戏的介入变得形象、有趣。

一、使数学游戏化

生活活动在幼儿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变成幼儿感兴趣的具体事物。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情境对幼儿数学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是这些经常的、重复出现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数学学习产生着不断积累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情境,就可以引导幼儿很好地进行感知和体验。例如,幼儿园每天都有加餐,食堂阿姨每天会为幼儿提供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饼干,幼儿对形状大小不同的饼干充满了兴趣,个别幼儿会不经意地喊出:今天的饼干是方的;今天的饼干是圆的。笔者发现这一现象后,特意在幼儿吃饼干之前加了“说一说”“比一比”的环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让拿着相同形状饼干的幼儿比一比饼干的大小,将形状、大小这些数学知识,随机渗透在生活活动中。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形状的认识,笔者随机引导幼儿多动脑筋,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饼干变成其他形状。幼儿一听都特别开心,他们有的把饼干变成圆形,有的把饼干变成长方形,还有的把饼干变成心形,玩得不亦乐乎。在把饼干变形的过程中,幼儿还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笔者只是利用幼儿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了数学中形状和大小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减少了浪费,还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又如,在每天玩具时间结束后,笔者增加了“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教学环节,让幼儿自己将积木、毛绒玩具、串珠、插片等送到不同的玩具箱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简单的整理。另外,笔者在每天户外活动时,注意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有的房子的门和窗是长方形的;有的房顶是三角形的;有的树干是圆柱体;有的树叶是三角形的;有的花瓣是扇形的等,这样既能教会幼儿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又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各种图形。总之,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幼儿就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提供丰富材料

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媒介,它承载着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但要形象、直观、具体,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例如,笔者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串珠和漂亮的绳子,让幼儿为自己或者妈妈制作漂亮的项链。幼儿串得非常开心,在满足自己串珠体验的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探索按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分类穿在绳子上,分类排序的数学知识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渗透进去。幼儿对插片比较感兴趣,因此笔者为幼儿选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插片,还特意选择了标记数字的插片。幼儿在玩插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拼出了各种图形。有的幼儿按照一定规律的形状进行拼插;有的幼儿按照一定颜色进行拼插;还有的幼儿按照数字大小进行拼插。小小的插片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掌握了按规律排序与数的相关知识。

三、创设教学环境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与他息息相关的环境,创设一个可以和幼儿互动的主题墙饰环境,可以起到提升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班级走廊墙上布置了一面游戏墙,并在墙上粘贴了大小不同的插片松树。在玩插片时,笔者引导幼儿说出哪棵树大、哪棵树小,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感知大小和数量关系,学会排序。夏天,笔者布置了漂亮的花衣裙,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图形的小贴片,并在旁边贴上几张物体排列的模式图样,让幼儿按照图样把贴片贴在花衣裙上,同时还鼓励幼儿想象不同的样式来贴,看谁把花衣裙打扮得最漂亮。幼儿贴出的样式很多,有的把各种颜色的小花按一定规律排序;有的把不同形状的图形按一定规律排序……看着这些作品,笔者为幼儿欢呼:能做出这么漂亮的花衣裙,你们真是太棒了!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既锻炼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又掌握了与按规律排序的相关数学知识。

四、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了让大班幼儿掌握按规律排序的相关知识,笔者设计了“去魔法王国参加舞会”的游戏。在参加舞会的路上,设置了各类障碍(从实物到图片,由简单到复杂),只有闯过所有关卡,才能进入魔法王国参加舞会。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一路闯关特别开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受到了幼儿的极大欢迎。

第4篇

拔苗助长的考前美术教育

青年人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而我们的太阳,考前的考生们却在不断训练概念性的考前素描中抹杀了学生发现自然的能力,使学生训练了一套“好活”,从而失去了自身发现世界的眼睛。最好的年龄,最有发展的年轻人只为功利考学,在不断的考前重复的概念性的训练中葬送了自己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感受力,而现行的素描、色彩、速写的考前模式与中国自身美术观念没有任何关联,也就是说我们为这样的考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几代人的将来艺术前景堪忧。

大学本科的教育问题

1.美术教育没有自身的教学体系。现今的学院教学是百年前引进西方的学院的写实造型、写生训练并借助民族传统形式与材料加以表现,逐渐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的中西结合谱系,现今体系与百年前学习西方的体系的并没有太多改进。体系落后,方法老化,专业教学与史论教学互不相干,没有产生互渗关系,中国传统画论美学更没渗透到艺术理论的教学中,美院之所以比其他综合类美术大学“好”,主要是靠美院有一批名师,而不是美院的教学体系。

2.重“技术”的培训,不重“人才”的培养。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次才是专业或技术。现今的美术学院是“技术学院”,是“绘画技术”、“雕塑技术”、“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学院,仅是技术的训练,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素质。再加上学生高中之前及家庭教育的综合素质没有跟上,想在大学提高,只是天方夜谭。

叶圣陶说,若有人问什么,我的回答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大学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技术”或“职业”的培训地,也就是说,即使你毕业不从事你的专业,你也能很好地完成、做好你所想做的其他行业。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没有完成自我的人格与意志品质等,你不但本专业学不好,更干不好其他专业,那么这样的结果必会为社会造成后患。这种教育不只是大学单方面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及本人共同完成。

硕士、博士泛滥

盲目的提高学历层次及社会对学历的需求造成了硕士、博士泛滥,出现了绘画水平硕士水平比不上本科生,博士水平比不上硕士生。实际上美术学博士原本就是以理论研究为宗旨的。

现今,艺术升级为一级学科门类,全国美院或地方院校拼命争设博士点,许多并不够条件的也在争抢这份“羹”,又并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也能享有“博导”的头衔,这样的“博导”在制造一批一批怀揣着不同目标的“博士”们。官方高举引导名利的大旗,并设定了名利等级,高等美术教育便成为了集体追逐名利的竞技场。

不规范的评价体系

1.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美术学在学科制度上一直在“文学”门类下作为三级学科方向,而中国的教育是起步是引进西方的,现在艺术学科升级,各方面也都是在探索过程,关于学科评价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现行方式。要建构中国自身的教育谱系,艺术理论思想与有系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目标,有与之配套的实践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成果如何评价?教师的创作成果、设计作品,靠获奖。学生的成绩如何评价?靠分数。

2.职称评定体系。这是一种不平和的体制,休想让教师清闲,大学教师的任务繁重,要教学,要教好学,又要搞好“科研”,“科研”这一词界定本身就存在问题,艺术家要搞“科学研究”?“体制”希望大学教师:(1)有出色教育教学能力;(2)又要有超群的外语水平;(3)还要有顶级的绘画水平;(4)还要有“高级”的“学术”水准,要求教师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或者CSSCI的期刊上,才算有学术水准;(5)要有“科学研究能力”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要求美术教师要有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项目”方可符合所谓的相称的职称。

教师大量的时间忙于论文、项目及参加美协的展览活动,自由的时间被迫出卖。无欲则刚,给教师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让高校美术工作者静下心来做事吧!

3.艺术创作评价体系。中国近百年美术评价体系也是西方的,又是在浅层的画面制作效果或工作量多少来“计算”作品的“优劣”。国家展览给艺术设定了错误的目标与错误的导向,展览多是虚假的矫情之作,没有深入骨髓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更见不到也不存在传统中得“逸品”的作品了。现今,急需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的美术作品评价体系,即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要引导提倡创作符合中国自身审美要求的有相当艺术格调与境界的美术作品。

学科与职称评定的结果:1.对高校教师的身心压力;2.忙于职称,疏于教学;3.为社会制造更多“著作”、“论文”垃圾;艺术评价的结果是为社会制造了一批虚假的“大垃圾”。

给九大美院自由,他们自身更懂得评定体系。下属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定位要准确。

研究学术需要评定吗?学术研究首先是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做好学术研究。它不需要哪个单位或机构来评定这属于什么。不能一味地追逐而要问为什么追逐?大学沦为了实用与适应主义,变成了世俗化与功利化的场所,大学应是培养精英的地方,是引领而不是去盲从。康德认为艺术和审美具有超越功利性的“自由”秉性。太多实用与现实而缺少精神,缺少那自强不息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也正是我们的“大学精神”。

师范教育的问题

师范类学校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教育应把培养目标确立明确。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教学法。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育实习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相脱节。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小学的问题,中小学、高中对美术教育不重视。美术在中小学不能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必将影响将来的发展前景。现今美术被升为了一级学科,是否在中小学中,美术也可以从“副科”升为“主科”呢?

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明确: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而不是把目标定的跟美院一样,大学教育有其共同性和一致性,但各个大学办学应该有自身的特色,更应该发挥自身的地域及历史文化优势。

解决的出路

1.爱好从小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育可救国,从幼儿园开始着手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要逐步加强,而不是到高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那么赶快学美术吧,家长、学生都有这种心理,学生不爱自己的职业,没有兴趣一定学不好。米开朗基罗十三岁进基兰达约工作室学绘画,老师认为他学晚了,毕加索十三岁的素描作品已经相当于世界级大师的水准了。艺术是一个高尚而崇高的行业,不要玷污了她,想要成才,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2.大学前的多样化的学习,国画、版画、油画、雕塑、设计等要在考前有相当的基础与熟悉程度,而不是到大学毫不知其主业为何物。

3.建立“大美术教育”系统。

中国美术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应该是一个连贯的完善的自成系统的整体体系,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连贯的培养计划。而现今,这几个环节互相并没有干系和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小学、初中、大学他们之间要形成一个纽带,他们之间要建立一种纽带关系。如果形成一个“大美术教育”的系统,那么美术人才会从小学或幼儿开始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健康的起步,通过初中及高中的逐渐的美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绝非今日的考前一两年所能企及,那么大学美术教育就自然可以想象。

第5篇

【摘要】黄格胜的成长环境独特、生活独特、体验独特、学养独特,必然有独特的题款艺术风格,他的每一张山水画作品题款艺术就如同他生命里一个小点,这些小点连成一条直线,无限延伸。

【关键词】黄格胜;题款;山水画

中国画十分讲究形式美,在视觉上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才有兴趣去欣赏和研究他的作品。在题款的形式美的研究方面,清代的方熏在《山静居画记》中曾说:“一图必有一款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这就说作品的题款,不管是名款还是藏款,题款的位置要恰当,作品形式美就会充分体现,反之,就会破坏画面。题款在画面上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并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款字如何安排是根据作者的构图和实际效果来确定的,并无一套固定的框框。对于功力深厚、修养有素的中国画家来说,完全可以凭其艺术感受在画面安排好题款的位置与写法。从原则上来分析,题款也并无定法,它始终为画家们提供着驰骋才思的广阔空间。

1950年9月30日黄格胜出生于广西鹿寨县。原名黄革胜,因为他出生于革命胜利之前,所以其父亲为他取名为革胜,意为革命胜利,新的生命来到新的社会。直到1981年他在广西艺术学院读黄独峰教授的研究生时,由于个人学养及艺术境界的不断提高,遂改名为格胜,这样既没有改音,又有了传统国画文化韵味,使人想到了“人格”“风格”“格调”等含有文化意味的字眼。所以他在1981年以前绘画作品的题款中都是用黄革胜,之后的绘画作品的题款才是用黄格胜这个名字。

在意识形态和构成上,黄格胜从来都不拘泥于一种表现手法,而是根据画面和所要表现的对象去灵活运用。因而黄格胜的作品题款就更需要一种智慧,他的每一张作品就如同他生命里一个小点,这些小点连成一条直线,无限延伸。黄格胜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者型画家,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储备、专精的艺术表现力;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倔强的性格、幽默的语言表达。他的每一批作品在保持他基本画风的大前提下而又有新的探索,而不是在重复自己已有的那些技法和构图,有了新的画面,对题款的形式安排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图上则开合有度,疏密有致,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一、黄格胜的山水画作品的题款款式

(一)单款:在一幅山水画作品中,如果只是单属作者自己的名号就称之为单款。黄格胜的山水画作品中的署名一般为“格胜”二字。

(二)长款:在黄格胜的长卷山水里面,绘画的题款基本采用长款的形式,题款的形式有方形,也有三角形,始终跟画面保持整体的协调,不让题款的形式与画面脱离关系,如代表作品《社水秋色》《古镇流芳》《烟雨漓江》《梦绕魂牵青山寨》。

(三)藏款:对于画面已经很完满的,则可以只题穷款。在黄格胜的许多山水小品里面,因为构图的需要,在这些作品上面只写上“格胜”二字,采用藏款的形式,如灌阳系列作品《古树虹桥聆听泉》《白石碧水两相映》《水涌莲花白如玉》等。

二、黄格胜山水画题款艺术的特征

在当今的山水画坛,不“装神弄鬼”的黄格胜反而标格突出,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好处。黄格胜的成长环境独特、生活独特、体验独特、学养独特,必然有独特的题款艺术风格,黄格胜没有去追求表面文化的表现,他不会在他的画面上题一些自己都弄不清的句子,不会题句子不通顺的假文人画诗句,他画的题材是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所以他画面的题款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语言幽默诙谐,常用乡土民谣俚语,或自编打油诗,或直接用大白话、土话、俗语。

(二)题款年月记采用公元纪年。

(三)题款款式以单款为主,长卷多用长款题写,山水小品及册页以藏款为主。

(四)题款常用隶书题画名,行书题画款。

艺术作品要想让人民理解,要有好作品面世,那画家本人必须融入到里面去。黄格胜的山水画艺术立足广西,对乡土对家乡百姓有深切情感的创作,也就是一种民族本土性的创作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艺术家在各种因素中失去了方向,很多画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给丢失了,以至于作品洋不洋,土不土。“当代国际哲学意义中最强调的就是‘直观感受’,就是艺术家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一切生态的一种直观感受的描写”。

三、黄格胜山水画艺术题款的当代性

著名学者黄宗贤这样评价黄格胜:“黄格胜先生走的是真实的道路,与之相反的就是一条异化的道路,异化的道路忽视了对生活、对本土的感情,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异化掉,相比之下,黄格胜的艺术文化内涵就是十分深刻,并且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黄格胜山水画的题款艺术也是他真性情的一个体现,他始终认为绘画创作就是要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把自己的豪气、理想、性情在画面中暴露出来,让世人去评价。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画家更多的还是要关注生活,做到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题款艺术又何尝不是,当代很多山水画家,绘画题款总喜欢用些道、禅之类的字眼,或者是引用些唐诗宋词,观其画面,题款与之没有丝毫联系,与其这样还不如真实点。

纵观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关键是如何让这种审美与民族性和谐契合,黄格胜题款艺术的当代性意义,最大的突破还是在题款的语言上,有一画家曾在河南郑州看黄格胜的“锦绣中华行·太行篇”的系列太行作品题款的画题“太行真幽”“太行真大”“太行真美”“太行真壮”“太行真雄”……惊叹画题还可以这样,其实在黄格胜心目中,太行的真实面目就是壮、雄、大,所以他的系列作品在画面上表现的内容也正符合创作艺术理念——画面要有大气象,他对太行的真实感表现出来。反之,换些诸如“太行仙境图”“太行高秋”之类的画题,反而与他画面的形式不相协调,同时也落入俗套。黄格胜画了一批苗寨作品:《苏醒》《叠彩》《沧桑》《耸峙》《仙境》《葱茏》《静穆》《清静》《巍峨》《听涛》《野逸》等。这些作品均以两个字作为画题,这些作品都是黄格胜精心构思,把对桂西北苗寨的体会用独特的绘画手法表现出来。

绘画的题款最终也能体现一个画家文化修养的高低,因为就绘画的步骤来说,题款是作品完成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不能让题款破坏画面已有的形式美感,同时还要让题款来为画面增色;其次,好的绘画作品必须有好的画题与之呼应;再者,题款的书法十分重要,这也需要书法和绘画风格相适合。黄格胜绘画水平和绘画状态已经处于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他从来不满足现状,仍然勤奋写生,勤奋创作。他甚至开始把他的一些在绘画技法上的心得体会题款在画面中。在苗寨题材的一幅作品题款中:“芦笙铜鼓偶相闻,水墨画以干后似未干为好,二零零九年元宝山写生。”这些体会无疑是黄格胜多年来对绘画的认识与总结,对于现代的水墨画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

陈传席先生说过:“聪明,一切成功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吴冠中在北京几十年,却未被北方风格同化,仍然保持江南的秀润味。殊为难得,聪明人很难被同化。”黄格胜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后,努力地使自己传统的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有所提高,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风格,曾说:“没有风格也是一种风格。”黄格胜在绘画上不仅天赋极高,而且特别勤奋,黄格胜儿时的经历以及中年的苦学,使他明白想要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得勤奋还需坚持,因为机遇不单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留给有实力的人,黄格胜一路走来,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立足于广西本土,开创雅俗共赏、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绘画语言风格而自成一家。如果说黄格胜的山水画艺术是黄格胜多年努力烹调出未的美味大餐,那么黄格胜的题款艺术就是这道大餐里面的佐料,对这道大餐的味道进行一个调和,更彰显出这道大餐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1]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的题款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2]顾平,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一艺术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黄格胜,画旅文存[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4]左剑虹.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艺术之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第6篇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大中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许多联想:中国菜、茶文化,书法、国画艺术,中医中药、经络针灸,古典诗词,旗袍、唐装,故宫、长城、江南园林等古典建筑,三纲五常、忠孝仁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佳节,祭祖拜佛、养生炼丹,人生礼仪,神话传说,民间娱乐……这些无不是传统文化现象。也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分类: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主修中国画课堂上,我还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为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我负责中国画教学,其中零零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一人,零一级美术专业班二十二人,零二级美术专业班四十三人,零三级美术专业班三十七人,零四级美术专业班四十六人,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术。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班,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专业课程:时间分散。

目前江苏省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相对教多,其余的师范学校大约每周4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反映,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以至于有个别的学生在新课结束之后,容易彻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课时再重新拾起来。对于之前所学的内容,学生真正能够最后保留下来的比较少,缺少一个慢慢“反当”的消化吸收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

四、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我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给学生设书法篆刻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文化修养。

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纸上的舞蹈。这是非常形象、非常贴切的说法。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这方面的内容添加进来。尤其是在写意画,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古人把画兰竹梅等称之为“写”,所谓“喜写兰,怒写竹”就是这个意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这样写道:“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他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