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管理论文

第1篇

企业管理中针对企业统计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提出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经营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统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汇总来对事物本质进行阐释,让事实更有依据,更加真实清楚。不仅这样,数据统计真实,、完整,还能更加科学的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企业根据这些还能不断适时调整,及时定位,把握市场发展规律。这些信息都依赖于企业统计工作来更好的完成。首先,数据统计工作,要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及时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情况,根据这些数据,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其次,数据统计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一定问题,例如: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营销情况、经营情况等等。最后,企业统计要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情况随时做一个调整。能够反映出企业质量内容。总之,人员素质和统计体制的提高和完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方面。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统计体系的建议

1.从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方面来看

首先,在企业统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要让统计方面的职责更加全面,责任更加清楚。企业要明确制定企业的统计标准体系,在数据报送等方面都要按照相关制度办事。企业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和自身不同特点来制定,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和公司具体实际情况。其次,每一个部分之间要相互配合,明确各部分的只能和统计任务。统计工作要按照要求进行,要坚持“全面、系统、准确、及时”的原则,严格执行。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当中,不仅要在内部制定好企业管理统计的计划,同时,还要让数据统计更加完整和系统,及时根据数据作出相关的资料分析。最后,还要建立统计信息的多元化。信息主要来源就是基层工作,企业管理中基础信息要向各职能部分来完成汇总情况。各职能部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完成基础信息的搜集工作,然后在向上级领导逐层上报。以此,来满足公司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从企业统计指标统计方面来看

企业统计工作,要规范,同时,企业在设置企业统计要科学,统计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都要完善,克服困难因素,处理好供求关系,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按照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和指标,进行合理的设置。要满足企业发展业务的需求,坚持正确的理念。明确指出的是,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满足企业业务拓展的需要,坚持超前理念,扩大统计指标规模,以规模效应为各类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坚持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业务的发展前景需要的基础上并提供重要信息。

3.从信息网络安全方面来看

第2篇

关键字:几何分布,统计特征,次序统计量。

TwoStatisticalCharacterizationofGeometricDistributions

QuzhouUniversityofBroadcastTelevisioninZhejiangProvinceLuoLi

Abstract:Wemakeadetailedstudyofusingtheorderstatisticstodepictthegeometricdistribution.Thefollowingtwoconclusionshavebeendemonstratedinthepresentpaper.First,ifthereexistssuchthatisindependentoftheeventand,thenisgeometric.Second,ifthereexistsasuchthatisindependentoftheevent{}and,thenisgeometric.

Keywords:Thegeometricdistribution,statisticscharacteristic,ordercountamounts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引理6:设对同及独立,则对有。

注:文献[2]中对k的限制为,事实上从证明过程上看可以放宽为。

引理7:,由二元方程:

可得如下结论:(1)当时,对中有根;当时,对中有根;(2)当,;当,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当k为奇数时,

即。所以,不论k是否为奇数或偶数,都有,即对单调下降。

此与矛盾,进而假设不成立。

所以对(或)有,则一定存在s0有.进而只有在时,才有及对一切的(正整数).进而,.即X1服从几何分布。

参考文献:

[1]Arnold,B.C.,Twocharacterizationsofgeometricdistribution,J.Appl.Prob.,17(1980),570-573.

第3篇

关键词基层统计站;统计规范;统计管理

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这一数字来源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基本统计调查对象逐级经上报、整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可见,基层统计是构成国家统计的基石,基层统计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国家统计数据是否正确、科学、权威。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今后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统计部门作为国家发展数据的权威机构,责任重大,应狠抓数据质量,切实做好统计工作。因此,基层统计站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直接面对统计调查对象的基层统计站工作人员,感触颇深,下面就以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对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基层统计站的工作现状、存在难点及成因分析

1.省市政府对统计工作日益重视,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政府、单位要切实加强基层统计工作,要求各基层统计站选聘站长、首席统计员及助理统计员并给予相应的货币补贴,组成较为稳定的基层统计工作班子,自此,基层统计机构得以健全,统计力量得以加强,统计质量得以提高。

2.报表收集是基层统计工作中的最大难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基层统计部门汇总、上报进度,妨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虽然统计部门对每份统计报表上报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但相当一部分企业仍迟迟拖报,需经多次电话催报,个别企业需由统计部门开出催报单后才将报表报来,出现这种现象有几方面的原因:

(1)统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时间差,这是造成基层统计报表难以收集的最主要因素。据了解,很多企业规定每月最后一天结账,而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超前于会计制度,且遇节假日非但不延迟反而要提前报送。如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B201表)规定每月28日即报,可这时企业未曾结账,产口出入库数还无法确切提供,只能是有多少报多少,无形中低报了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

(2)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总认为这纯粹是为政府服务的,对企业自身没什么用处,能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或奖励的只是极少数规模大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无资格享受。

(3)企业统计人员不重视且更换频繁,因为他们很多人本身是会计人员,兼做统计,认为自己的主要岗位是会计,而后才是统计,当统计工作与会计工作相抵触时,往往是先做会计工作,之后才做统计工作。

(4)多头报送也是造成报表难收集的一个原因,企业除了向统计部门报送报表外,还需向各行业主管部门报送报表,加大了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而这些报表究竟发挥了多大用处还有待考证。

(5)统计部门与企业缺乏沟通,工作方式、方法生硬,统计报表没完没了,企业怨声载道。

3.统计数据受政府强力干预

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计划经济的统计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每年初的经济指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且有愈演愈烈,愈来愈复杂之趋势。今年是实行绩效考评的第一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统计数据的结果,政府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更高了。尽管任务年年加码,却也能年年超额完成,丝毫不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基层领导为保住乌纱帽,是你要多少,我就有多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由此可见。

4.基层统计基础规范工作也较差,表现在:

(1)报表数据质量不容乐观,以我经手的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每月平均有30笔左右的错误,主要是漏填、错行、累计数报成当月数、计量单位错误、单价偏差过大、逻辑错误等,为修改错误要来来回回好几遍,加大了无谓的工作量。

(2)“三无”报表时有出现,有些企业统计人员忘性大,只顾着填数据,一填完就发出去,企业名称、企业代码、填表人等标识统统没填,为寻找这些无主报表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耽误了上级汇总。

(3)对统计台账不重视,不按规定程序先填台账,再填报表,而是直接从财务账簿中读取数据,过后再补台账,以至于有时会出现账表不一现象。

(4)持证上岗制度还有待加强,有些企业人证不一,做统计工作的是这个人,持证的却是另一个人,或因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刚培训完就辞职走人,而新接手的未培训,个别人员甚至连上岗证还未到手就走了。

5.统计部门地位低下,且远远低于税务、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很多群众都认为,统计部门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不知统计为何物的人;社会公众统计意识薄弱,存在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的消极思想,总觉得国家统计数据与个人没有直接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时统计宣传少而又少,只有大型普查时才见到统计宣传。

6.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薄弱,领导干扰现象严重,统计执法难执行。当前,各级政府为留住企业,执行“亲商”政策,严令禁止各部门以各种名义下企业检查,即便是因企业不履行有关义务而需执法时,总有领导出面为其说情,统计执法就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现从统计站的工作角度谈一些个人设想和建议

综上所述,基层统计站建设近年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这也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2007年开始,各级政府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对政府工作政绩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其中各项经济指标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无疑是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本部门能在年终绩效考评得高分呢?从统计角度来说,应从夯实统计基础,强化统计规范,加强统计管理方面入手。基层统计站犹如“夹板层”,对上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及名目繁多的各项检查,对下要千方百计地让企业按时保质报送。

.积极推行“在地统计”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在地统计即按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归入当地统计范围,在地统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统计原则。推行在地统计有利于全面囊括统计调查对象;有利于真实反映社会发展情况;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建议成立统计事务所,全面企业有关统计业务。从企业统计登记、搜集凭证、建立台帐、编制报表等一系列统计工作。统计事务所统计业务可极大提高统计基础规范、统计报表质量及统计时效性,是统计管理制度的创新,符合我国基层统计的实际需要。统计机构可依照《公司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自负盈亏。统计可大力推广。

3.建议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垂直管理,职责明确,上一级管好下一级。这种管理体系的优点:一是可减少甚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二是有利于各项抽样调查及普查的开展;三是有利于基层报表直报制度、基层数据库和超级汇总制度的实施,提高统计质量,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实现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吉林、山东等地率先执行垂直管理体系后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建立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数量不多、功能齐全、易于操作、能与会计制度较好衔接的统计报表制度。既要大胆删减已经过时或现存作用不大的部分统计指标,改变各专业各自为政、重复交叉、互不衔接的局面,努力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性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统计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尽量减少无效劳动,同时又要注意紧紧围绕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调整统计指标,完善调查内容,使指标设置更科学、合理,并能快速便捷地从财务数据中读取数据。

5.加强与企业统计人员联系沟通,包括工作沟通和感情沟通。具体做法是:一是每半年召开一次规上企业统计人员会议,培训专业知识,对工作中的问题释疑解惑,传达最新统计精神。二是每年评选一次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让企业统计人员在感觉到工作受重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温暖;三是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既学习了他人先进的工作方式,又放松了心境,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四是建立报表友情催报制度,即在每份报表报送的前两天,通过发送传真提醒企业统计人员可以开始准备有关工作,并将填报中需要注意改正的问题一一列明,此举试行一年来收效甚大,受到企业统计人员欢迎;五是有计划地安排时间下企业具体指导,查看企业是否按规定持证上岗、留存报表、建立台账、数出有据;六是逢年过节时可通过短信等形式问候祝福,为他们的私人事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通过联系加深了感情,使企业统计人员从个人感情上愿意从事统计工作并自觉地将工作做好。

6.强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统计数据库,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各基层统计站配备计算机、传真机等设备,建立数据库,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传统手工统计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利用计算机、传真机等设备,使统计资料的整理上报方便快捷。建议逐步推广网上直报范围,既能方便企业,又能缩短上报时间。

7.加强学习培训,一方面要对各级统计机构中统计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形成定期的学习制度,提高统计机构人员自身业务理论素质,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企业;另一方面在企业统计人员上岗培训中应重点进行具体业务培训,针对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的每一项指标进行认真讲解,务必使大家弄清弄懂每项指标如何从财务数据中取值,如何计算,得出统计报表中所需的数据,这是提高报表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8.在全社会加大统计宣传力度,拓宽统计宣传渠道,提高公众统计意识,让统计成为全民关心的事业,要让群众认识到统计数据与我息息相关;同时,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对干扰执法的个别领导给予行政警告,记入年终考核,提高《统计法》威信。对严重违反统计法规却不接受整改的企业坚决予以处罚,并在社会上公布,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9.建议当地政府制定一些有关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济总量。如市政府2005年曾对新增产值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2006年对当季度产值同比增加1500万元以上、累计产值同比增加数按季度平均达到1250万元的企业给予安排火电富余电量,在现行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降0.1元,很多企业因此得到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奖励,生产劲头更足了,建议今后可多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如节能降耗奖等。

参考文献

[1]/tjgb/ndtjgb.2007.8.1.

[2]罗放华.统计制的理性探索.统计研究.2007.5.

[3]陈志林.统计中介应运而生[J].中国统计.2005.7.

[4]范宝良.基层统计报表收集思路.中国信息报.2007.8.

第4篇

卫生统计质量一共包括卫生统计服务质量和卫生统计工作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一个来解释,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也可以说是卫生统计的服务效果,他包括多种质量的特性,可以反映卫生统计在技术方面的水平、在整体管理方面的水平和在统计服务方面的水平。卫生统计工作质量其实就是和卫生统计有关的管理工作,包括与统计服务质量相关的人员配置、设备的采购和经费的多少等。还有技术工作和思想工作能对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保证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两方面并不完全对于对方而存在,卫生统计的服务质量由工作的质量决定,而服务质量又是卫生统计在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卫生统计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又要保证工作质量,应该在以工作质量很好前提下,来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卫生统计质量和控制的因素

(一)有关部门对卫生统计质量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部分单位对于卫生质量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足够专业的人员来专门进行卫生统计的工作,而且工作的环境、设备都不够齐全,待遇也不够好,所以有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干。但是,卫生统计的最初阶段是对于数据的收集,而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卫生统计最终的质量。以医院为例,目前有些医院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在填写统计报表时存在填错空或者漏填空的情况,使收集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最后医院或卫生局的卫生统计工作将变得更加困难,而且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就影响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二)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卫生统计是一项对专业技术性要求高、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它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活动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统计学的一般规律。以医院为例,医院不仅要找统计学专业好的,还要考虑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但我国目前卫生统计人员大多分成两类,一类是医疗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或老护士,转行来做卫生统计人员,但是他们没有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类是刚从经济类或是统计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拥有卓越的统计学类的知识,但是医疗经验和知识基本为零。这就导致我国卫生统计人员在医疗和统计方面的知识结构不够统一,不能保证医院的卫生统计质量。

(三)卫生统计的环节和资料过于分散

比如,医院的统计环节包括挂号、就诊、拿药、检查、住院等一系列的看病过程,十分繁杂并且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与最后卫生统计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环节的数据不够准确就会影响整个统计的最终结果。但是在一些医院的统计室里,只包含上述所有环节中的一部分环节的数据,其他的数据都在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科室,这就使得统计的数据资料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的比较核实,这就容易引起最后卫生统计的片面性从而影响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卫生统计信息化程度不够全面

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有些单位网络服务不够发达,不能将信息及时共享,而且缺乏信息统一的标准和信息一体化的设计,统计的信息不够全面,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没法形成共享,就难以被有效的利用,降低了处理信息这项工作的效率,所以信息系统整体的功能也被影响了,也就是影响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三、提高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增强有关部门对卫生统计质量的重视程度

应该大力向各个单位宣传卫生统计的重要性,特别是领导要重视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工作,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适当的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工资来吸引一些专业技能十分优秀的人前来应聘。并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加强现有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素养,健全相关的机构,使卫生统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二)增强卫生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各单位应该将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卫生改革的情况结合起来,对卫生统计人员进行医疗方面和统计专业方面的知识素养的培养,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班,分为与卫生统计有关的基本医疗知识培训和统计学知识两门课程,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培训所有的课程,只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上课,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人员的知识强化,提高卫生统计质量的管理。再就是要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让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每一次数据处理都要认真,不能粗心大意导致数据不够准确,这样可以通过减少人为的失误,来提高卫生统计的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卫生统计资料管理室

因为过于复杂的环节和过于分散的资料都不利于最后数据的统一处理,所以应该先让各类统计数据来源于各单位,所以应该先在各科室登记好原始数据,然后设立专门的人员将其放置在专门的地方并进行定期的检查,这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准确的原始数据资料,最后在需要进行卫生统计最后处理时,相关的科室就可以相互结合起来,将数据作比较和核对,使资料可以统一起来,这样可以加强卫生统计的管理,确保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深入普及卫生统计的信息化

实现信息的统一共享,各个科室应该定期的一起举行一个会议,将这一段时间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进行核对和共享,使这些统计数据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圈,并在其中快速传递,并建立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在网络上设立一个平台,有专业的人员在那里。在相关人员遇到问题时能有处可寻,大大的提高了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卫生统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第5篇

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开阔思路,提升其领导决策能力。医院管理者从统计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发现医院工作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体措施。比如,通过分析医院工作效率数据信息,可以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及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平均住院日可以反映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分析诊断质量相关数据,可以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方面的管理,促进医师专业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析医院医疗质量数据,可以加强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真实记录,以此反映出医院真实的质量;通过分析医院医技科室的质量数据,可以全面了解大型医疗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对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更为明确的了解;通过分析医院的费用结构数据,认识到医院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最终提高医院经济效益,而患者在此过程中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使用到合理的用药;通过对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使医院根据疾病的不同规律和特点,合理分配床位,合理配置人员、设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以上各种分析都是基于统计信息而得出的,这有利于医院树立医疗品牌,提高其社会信誉,打响医院知名度,最终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制订合理的计划,引导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合理目标是任何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医院要依据各科室相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运用医院的统计信息为接下来的工作制定一个预期目标。信息统计人员要对各科室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整理,让医院的管理者、领导者对各科室的情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将住院病床的使用率、出院人数、平均住院日及日平均住院人数等各项控制指标分派到各个科室,让科室明确工作指标与具体任务,这样一方面服务于阶段性的计划,另一方面又能服务于长期目标,让医院能够循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发展。

3统计信息有助于医院对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分析

综合性的统计信息分析是医院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医院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水平,建立完整的合乎科学的统计信息分析体系,以期达到科学使用统计信息的目的。医院通过比对分析不同时期的各项医疗指标,找出其中的差距所在;通过与同级医院之间相同目标完成情况的比对分析,从中找出对医疗工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然后提出有效的建议。医院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信息分析,了解社会对于医院医疗工作的各种要求,把准医疗需求变化的走向,做好医疗布局的调整,将院内的各项资源合理分配利用,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进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开发

医院作为专业知识人员密集区域,怎样将各个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提升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出效益,这对于医院的管理和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医院的管理者可以将医院的统计信息作为确定和完善各科室规模建设、医院人员编制、人力资源调配的准则,使之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效合理的目标。通过统计信息可以看出:①门诊规模是否扩大取决于门诊量的升降情况;科室规模建设取决于就诊病人及疾病分类信息,如近些年慢性非传染类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发病率的提升,医院就应该购置相关的医疗设备,并成立与之相配套的科研实验中心。②根据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医院内的已有设备利用情况决定要不要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避免出现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③通过统计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到医院重点项目上,让医院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5结语

第6篇

“统计表”的教学,是初步统计基础知识的起始课,它既不同于计算、应用题等教学,又与计算技能有一定联系,是实践性很强,应用极广泛的内容,而且是下阶段制作统计图的依据。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克服重计算,重应用题解答,轻统计表的倾向,按大纲和教材要求,切实教好。

“统计表”一节共4个例题,在结构上有其共同点:1.确定调查的内容(学生身高,考试分数,男女生人数,试验田播种的亩数等)。2.收集原始数据的方法(记录单的填写,直接记录法)。3.数据的整理。4.数据的分类(栏目的确定)。5.统计表的格式要求与制作。例1、例2是单式统计表,以数据的整理为主;例3、例4是复式统计表,以数据的分类为主。

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为科研、生产服务,是对客观事物的评估,为正确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才是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按有关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在教学例1时,教师出示原始数据后,不宜过早也出现教材中已整理好的统计表,而应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你从手中的记录单中可以看出哪些内容?”(学生的身高、谁最高、谁最矮、1.4米-1.5米的人数……)之后再学习教材,看看教材是怎样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的。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对调查内容应怎样取舍,对数据应怎样整理,才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教学例2前,设问坡度可略高一些:“如果要了解我们班某一次数学测验成绩,你打算做哪些工作?(了解每个同学的分数并做记录,及格人数,不及格人数,按10分一段,数一致各分数段中的人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再对调查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并一起完成表头的设计和统计表的绘制。通过默读教材,使所学的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7篇

所谓的医疗统计,具体的说是搜集相关信息,然后结合统计学知识,反馈医院的工作运行情况,描绘医疗活动的存在特性,分析服务品质,论述医疗活动中潜在的问题,进而加以完善。之所以开展统计活动,最关键的是为了方便院方开展管理工作。其能够为决策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更好的带动医院的进步。

2医疗统计的意义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病案管理亦可以被划分到统计范围之内。通过分析统计信息能够得知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分析病案我们能够得知医疗技术的情况,以及服务工作开展的是否到位,医生的能力怎样等等的一些内容。通过上述我们得知,统计的意义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单单能够体现出院方的工作状态,还能够监督经济管理工作。它本身是数据记录活动,它可以提供最为真实精准的信息,在开展考核活动的时候其意义更是重大。同时,通过分析数据我们还能够得知当前医院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而结合问题提出应对方法。总的来讲,该项统计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医院的工作状态,还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方向。

3医疗统计对医院管理的作用

3.1通过医疗统计我们能够获取最为真实的信息

该项统计活动是在搜集并且汇总相关信息的前提下,结合统计学知识,反馈医院运作情况的一种活动。因此其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活动总结,测评以及科研情况和重大问题的出现以及费用的使用等等的内容。由此可知,该项统计活动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医院的管理情况。身为信息统计,其可以为所有的人提供自身需要的信息,比如我们想看总结就可以在统计管理中获知。由于医院的资源是有剩余的,所以为了不产生浪费,管理人员可通过分析统计数据进行资源调配,这样就能够防止资源浪费,实现有序发展。我们都知道医生的职责就是拯救病患,他们的能力高低是判定医院水平的标准,经分析统计信息我们能够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了解,进而结合其中暴露的问题对医生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工作。行业本身就存在竞争,对于医院来讲亦是如此,只有存在竞争才能够进步。要想赶超别的医院,就必须强化本身的技术水平。然而这也需要分析医疗统计来实现。

3.2辅助医院开展正常的诊治工作

虽说医院是一个大的综合体,不过它有非常多的小的部门。这些部门有一定的权限。医院的每个科室都会接受跟本科室相关的病人,医院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每个科室就诊病人的各项基本情况作出统计,对入住病人的人数做出统计,对治愈病人的情况作出统计,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记录等。经过统计能够反应出所有的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而可以让这些部门根据当年的病患发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还能够降低医生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任何治疗都面临风险,经过统计我们能够得知风险最易发生的区域等,此时医生就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这样就能够降低问题的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提升治愈率。总的来讲,通过统计,医生能够得知治疗中潜在的问题,增加治愈的可能性,降低病患的痛苦,还可以为医生赢得好的名声。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患者就医本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通过医疗统计提供的数据可以明显的对治疗过程加以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治疗时间和改进用药种类,可以说这种改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对于病例信息的分析,还可以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毕竟医院是一个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地方,一旦发生感染事件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无法想像的。所以,通过统计各科室数据,当发现无菌手术感染率有所变化时,可以针对相应问题做出相应变化,以达到对此类问题的防治,防止大规模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

3.3医疗统计还可以作为一种监测体系存在

医院虽然说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神圣地方,但是也难免会有那么一些素质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存在,为了防止事件的发生,必须针对医院的各项工作做出相应的监督。但是如果医院大肆的针对监督做出很多工作,那么医院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就这个问题来说,医疗统计本就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通过医疗统计数据来监督医院的资金运转情况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医疗统计是将医院的各项工作通过统计、分类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的记录的,对于医院的资源利用与资金运转都会有非常详尽的记录,管理者可以在特定时间对本项统计作出检查与审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的发生。

3.4为决策者提供最为原始、最为真实的数据

医院的发展方向是根据社会发展方向来进行的,它的宗旨是济世救人,但并不代表它的发展方向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代表在一些重大问题面前处理方法也是一样的。管理者要想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有最为真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最为真实的信息来供自己阅读与了解。医疗统计信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决策者们要想掌握医院运行的各项真实数据来达到医院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医院之间的差距,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等等,那么他们就必须借助医疗统计信息来改变自己的决策。

3.5为医院各项考核提供数据

良好的竞争会带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医院来讲同样如此。如果不想被淘汰的话,就要从多方面提升医院的能力。为医生创造平台来提升自身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在竞争中进步。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对所有的员工的工作水平有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他们的情况做出培训决策。而此时统计就发挥了强大的功效。

4结束语

第8篇

企业工作数据分析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会影响原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原始数据是产出统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规范性会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正确性;而完善、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分析统计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物资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和调整工作岗位,直接引发数据存留弊端。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生产实际及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统计分析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库存的物资积压、报废物资及积压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的消耗规律、物资特性、生产经营实际,有效地评价和测试与企业物资采购过程相关的物资管理和核算制度,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机制及体制等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企业物资管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2.促进企业搞好生产建设。在物资管理中运用统计分析,是搞好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同时,收集企业生产的原始数据、编制生产物资统计报表,是企业制定物资储备定额、组织货源、编制物资计划、调配物资的重要依据。3.支撑企业物资管理。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是企业领导作出决策的支撑,也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借助物资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其统计作用、整体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分析的决策、咨询及信息作用,并为企业领导和统计分析工作架起沟通桥梁。4.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资采购管理,还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制定规划、计划、施行宏观调控、决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三、统计分析的前期准备

1.明确物资统计分析的目标、基本要求。物资统计分析要具备一定的及时性、统一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另外,统计分析还应明确分析目的,依据分析目标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并筛选出具备主导作用的数据资料。2.核对统计数据。核对物资统计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关键点,也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方式。企业搜集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填报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原始数据汇总及报表前,统计人员需认真核实和检查统计数据,如果发现上报的资料出现差错,应在上报后的24h内及时处理,不能将错就错或隐瞒错误。3.范围及其有效性。60大类物资的库存、调整、周转、报损、盈亏、暂估入库、消耗及收入等情况,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范畴;而《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也是企业物资统计分析的最原始资料。企业物资数据统计分析的时间节点属于时效性,它也是确保数据统计信息有效的重要条件,否则再完整的数据资料也是徒劳的。4.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物资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收集的数据相结合,不能无依据地罗列数据资料,也不能单纯的围绕数字进行谈论;认真分析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实际生产情况,得出确切而具体的分析结论。

四、物资管理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企业实行物资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多数企业使用《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采集数据资料,所属单位的收入、库存、盈亏、暂估入库、周转、报损等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的范畴。采集、留存原始数据可以规整地反应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其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和范围均需符合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现代化的需求。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指以数据整理为基础,凭借统计运算得出结论,这也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及核心,同时应遵循数据分析的关联性。原始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及范围应符合信息传输及数据处理的现代化需求。例如,企业60类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中:期末库存+消耗=收入+期初库存,相反“期末库存=收入+期初库存-消耗”。3.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汇总、归类的过程。因为收集的数据多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无序的,数据分析统计之前,要依据分析统计的要求及目的核实数据,剔除不真实部分,然后分组列表或者汇总,进而使原始资料系统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以反映数据的初步分布特征。定期分类整理各种统计资料,装订成册后进行归档立卷,保证资料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4.保障原始台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物资统计的原始台账和记录的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晰,数据要真实可靠,从源头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全面审核搜集的数据资料,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以保障统计资料无误。5.显示统计资料。以统计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绘制统计资料,更为系统有序、简洁明了的显示统计资料。

五、结语

第9篇

在基础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我院将推行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这些管理工作都要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主要流程为:科室成本统计—作业病种成本统计—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统计—全院平均成本计算—病种成本计算。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能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科室的经营状况、行业平均水平、医院资源配置等内部运营信息,同时也了解到如价格是造成目前医院政策性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与医务人员的技术劳作相关的价值全部被严重低估,是调价的重点等外部影响因素,从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成本控制,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对医改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统计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

2.1选人用人公平、公正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及职称动态管理,打破论资排辈的旧的用人体制,根据业务能力可以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在竞争中,通过竞争者的工作数量、工作效率、经济创收等情况的统计数据,系统、准确、客观地反映他在技术、知识、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本绩效,让数字来说话,杜绝了“人情分”、“主观分”,真正体现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用人原则。由此可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以优质的服务、精专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2岗位配置合理、高效

通过对全院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各科室人员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发现有工作负荷不均衡的现象,尤其在护理工作中较为突出。为此,人事科与护理部以科室护理工作量统计数据为依据,制定并实施“护理动态岗”,对忙闲不均的人员进行动态调配,将人力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发挥出人员的效能,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统计工作参与契约化目标责任制管理改革

医院建立了以岗位要素为基础的科主任契约化管理体系,利用科学的统计预测方法,根据行政、临床、医技工作重点制定关键业绩指标(KPI)管理指标,制定出了每个科室年度的效率指标(包括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病床使用率等)、质量指标(包括三日确诊率、抢救成功率、甲级病案率、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等)、服务指标(患者满意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等)、成本指标(包括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物耗比、人均医疗收入等)、创新指标(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数、科研成果)等目标值,对每一个科室完成的情况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明确科主任权责利,进一步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整体目标的顺利达成。

4统计工作参与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医院改变原有以收支结余为基础的绩效分配方案,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保存量激增量”的分配原则,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优质产品产出为核心,与“岗位风险、责任大小、成本控制、工作质量、工作数量、考核结果相关联”,这就更突出了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所有考核数据均来自医院信息系统(HIS)及病历首页的信息,体现了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为绩效核算和分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5统计工作参与医疗管理改革

5.1开展统计信息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除做好常规的月、季、年统计报表外,我们针对深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如单病种专题分析、死亡病案专题分析、交通事故伤收治情况分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分析、住院患者结构分析及门急诊患者结构分析等,为实现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了前提,并为医院管理者准确掌握医疗市场信息提供参考,从而能够及时确立服务主体,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5.2实行全院“一张床”

第10篇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第11篇

中储粮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与定位必须适应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统计工作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当前中储粮统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难点,直接影响统计工作的发展与定位。

1.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统计数据信息需求主体多元化,统计数据从原来定期只向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管理者等提供,变成向企业内部与外部一大批相关部门提供,需求主体日益增多;二是统计数据的用途逐步延伸中储粮管理的各个领域,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2.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统计数据的协调性还很差,统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统计分析的内容比较单一,统计分析的范围较小;三是统计调研分析的水平不高,对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对企业业务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因素分析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等;四是针对企业的管理,统计的预警、预测还比较薄弱,统计监督体系还不够全面、科学等。

3.统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工作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机构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建设与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中储粮的统计机构虽然设立,但从直属库到分公司都不是独立的部门,造成了统计工作与各部门的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数据取得的渠道不够畅通,重复劳动严重,队伍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4.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中储粮总公司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实施,大大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但由于企业统计信息需求的成倍增长和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现行统计工作一大部分还靠原始手工汇总,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5.统计工作重心转型进展缓慢。一是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部分企业统计工作还处在只单纯为上级部门上报统计报表,将统计工作运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不高;二是统计工作的重点虽然已发生转移,但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质量不高;三是统计工作的重心转型后,从管理的角度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方法,工作的标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使转型后的统计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运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手段、这些都是统计工作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二、如何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定位

1.加强完善三个统计基础工作,确立坚实的统计工作平台

1.1加强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科学核算行业标准。一是要加强统计核算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扩宽统计范畴,改变现行统计对反映企业外部信息、企业发展等统计领域不健全的现象。二是要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数据协调性,改变当前专业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适用性,对于每一项新业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统计专业核算标准,建立一套政策性粮食应急处理统计办法,及时反映紧急状态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使统计工作更适应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

1.2加强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创建优良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从统计管理体制上对统计机构进行统一行政划分,改变由于统计机构设置的依附性带来的有名无实的工作环境现状。二是要加强统计工作的沟通能力,加强与企业其它部门的有效协调,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作为手段保障;三是要加强统计法制管理的力度,有效避免由于客观原因给统计数据带来的行政干扰。

1.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营造勇于创新、稳定、和谐的行业氛围。一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与活力,培养统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大量输入统计工作专业人员创造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行业风气;二是从行政管理上,给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行业保障,提高统计人员待遇,建立岗位职称制度,提升统计岗位的向心力;三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拓宽统计人员的发展方向。

2.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努力实现统计工作的两个提升

2.1提升统计信息产品质量,深化信息产品决策与指导作用。一方面要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一是统计分析要具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司的统计信息产品平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点问题与运行情况定期。大力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把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向企业经营管理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制更高层次拓展,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2.2提升统计监督检查的作用,强化统计工作参与管理手段。一是有效实现统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紧密结合,通过增加统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其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监督检查等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搞活经营和科学管理。二是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统计监督检查体系,以此作为参与管理的手段;三是成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检查部门,负责统计监督检查工作的研发、组织与开展,通过监督检查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使统计的作用充满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使统计监督检查作为一种工具,努力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3.不断探索统计工作的发展理念,完成统计工作重心的三种转型

3.1统计的工作形式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迈进。一是要认真研究了解、跟踪企业管理过程需要什么统计信息,把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系统性作为统计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新的经济形势下;二是从企业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的统计资料下手,根据统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解决企业统计什么的问题,注意统计信息搜集、传输、整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问题,加快统计资料向信息转化的过程。

3.2统计的系统规划要从事后反映向决策规划未来过渡。要有效利用统计数据资源,真实的记录过去,准确地分析现在,合理地规划未来。也就是利用事后性的经验,对经营中的操作进行控制和指导,对企业未来进行前瞻性分析,不再局限于对结果的滞后反映和单纯提供统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预测、规划未来,并对企业管理活动按规定目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评价。只有实现了这一过渡,统计才具有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第12篇

1.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一些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现实环境进行统计指标的确立,在信息管理模式下,缺乏必要项目的设定,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对于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应用,没有评价标准。信息管理统计指标是具有全面性的,指标体系的数据与数值要实现对接,没有根据环境进行信息管理统计工作的设定,就会使统计工作陷入片面的情况。

2.企业的部分信息统计指标概念模糊。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企业在统计指标的信息管理上,缺乏准确的分类和清晰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也具有各自发展的道路,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要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正确的含义,数据与数值就无法进行对接,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就容易多项对应一个指标,而有的指标下又没有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造成统计工作混乱。

3.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增加或者变化。但是,当前阶段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信息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变化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企业就无法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促进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对策

1.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符合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要更好的制定决策,就要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认知。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统计指标,运用现代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工作更具实效性。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既是企业一个点上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动态。

2.强化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体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决策者可以根据统计信息的类型和数据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因此,在科学性和应用性上,统计指标体系要正确评价企业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时,明确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信息。统计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统计管理软件与之配套,使用好综合的管理与操作模式。

3.加强企业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包括统计监管制度、独立的统计部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从管理体制改革上入手,强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以动态控制的方法,实施监督和引导,保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任务,还有更多的现代化手段能够应用的企业发展运行中。

三、结语

第13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问题意义与作用思考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如射洪县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政府统计网站为宏观决策考虑的多,为企业服务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网络,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第14篇

1.1信息化薄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分析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作为医疗的前沿,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相对薄弱。医院信息化薄弱问题一方面来自管理层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问题;另一方面,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医院将精力投入在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上就难以投入过多的精力。

1.2信息化统计内容单一

在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统计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一些医院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信息统计内容还只局限于对病人的病例进行统计。由于统计内容的单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分析数据,对于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不能发挥出统计数据实际的价值。

1.3信息化统计专业性差

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缺乏统计的专业性,目前,医院所采用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HIS医院管理系统和CIS临床信息系统,这两套系统主要功能是降低劳动化强度辅助医院进行人和物的管理,而对于统计数据适用性并不强。所以医院信息化急需具有专业性的统计系统,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帮助医院进行管理和医疗能力的提高。

2发展对策

2.1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信息集中在医院的信息科,如何快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提取是信息科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的准确性是信息统计工作必须严格管控的内容,在现代化医疗体系建设中,把握信息的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信息内容评价标准和信息应用规范,信息数据的应用具有3个主要特征,一是准确性,二是适用性,三是及时性。统计信息的评价标准和应用规范主要围绕信息数据这3个主要特征进行确立。

(1)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真伪进行判断,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够成为有效信息,在医院中如果误用了错误信息数据则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首先要明确信息的来源,其次要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别,最后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价。

(2)信息的适用性

在医院的信息管理中,如何从大量的信息内容中获取对信息应用目标有用的数据是信息管理的内容之一。信息的适用性选择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避免“张冠李戴”造成信息错用的问题。信息的适用性原则主要从医院自身的信息采集为标准,因为不同的医院在信息产生上都不相同,只有利用自身的信息才能确保信息的适用性。

(3)信息的及时性

信息具有时效性,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信息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信息采集和统计时,必须要以最新数据为价值参考,加快信息刷新的频率,降低失效信息勿误的可能性。信息统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医院建立信息及时交流的基础上,只有增强科室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保证信息及时被利用。

2.2科学化管理

利用大量的数据统计促进医院科学化管理是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医院信息统计科学化管理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工作目标:

(1)信息统计的评测

信息统计的评测功能可以对医院的人员、设备、耗材等进行统计,还可以对近段时间的医患病因进行统计,通过对医院各项数据的统计与近期医患病因的统计可以分析出在某段时间医院需要加强某方面医疗的能力。利用信息统计的评测功能还可以对医院某一专项的医疗水平进行评测,统计医疗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医生及时调整医疗方案。

(2)信息统计的决策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进行中,对于来自各个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帮助决策者正确判断医院经营方向。并且通过对本院的统计信息可以快速找到医院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依靠准确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医院改革的参考。

(3)信息化统计的监督

医院医疗和服务的质量是医院水平的重要表现,医院信息统计可以对医院的各个科室、每一位医生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进行一个时期的统计,通过数据可以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科室的医疗质量和个人的服务水平。信息化统计的监督功能是保障医患关系融洽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认真性,而信息化的统计数据则是衡量和监督医生和护士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参考。

3结语

第15篇

统计信息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医疗的全过程和医院各服务范围之内,统计工作人员均参与到统计工作之中。而在医院决策和管理工作中,医院会不断对这些统计信息加以运用,即通过反映的信息对医院医疗人员、设备、技术等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制定。例如,医院经常通过门诊、病房、科室的统计报表而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与数量情况;并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病人病发的情况与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医疗资源供应与医疗技术准备工作等。除此之外,医院还会通过全面的统计信息与数据掌握医院科技医疗水平与医疗队伍力量的发展情况,进而为医疗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制定科学决策,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统计信息为医院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医院管理中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有效途径

1.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对医院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成本核算,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能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医院统计信息能为医院成本的划分提供依据,为医院病种的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且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应由统计人员提供相关资料后方可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因此,医院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信息,以此为依据加强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统计信息进行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其成本支出与效益获得的比例,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2.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各要素的科学分配

医院统计信息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特点,医院要想利用统计信息为其要素分配提供保证,就必须充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尤其重视数据采集时的准确无误。在医院各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确定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技术标准、科室风险程度及管理标准等,以调动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责任感,按劳分配的同事兼顾公平原则。另外,医院还要根据统计信息与数据改变单一的依靠经济指标来考核科室与个人的管理模式,要增加各科室及个人诊疗人次、科室占用床日、住院人次、年度新业务技术等指标来客观反映各科室及个人的劳动强度、风险及技术水平信息,以此促进医院分配与工作业绩考核科学性的提升。

3.统计工作参与医院决策、分析及计划制订

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始终,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更是医院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基础。为了提高医院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必须强化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与决策中的参与作用,使其参与医院决策、分析与计划制定的环节中。为此,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应该规范其日常工作行为,积极将统计与掌握的门诊量、住院变化情况、诊断质量情况、病房使用情况、医护人员配备情况等医院多种信息与资料在论证后上报给医院领导,使医院领导及时掌握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统计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医院的各项资料进行前后期纵向对比与行业横向对比,找出差距或问题,以此为领导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统计工作参与医院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从以上内容了解到,医院管理是多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医院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行。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规范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统计信息可以验证医院管理行为,对其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医院应该积极发挥统计信息的这一职能。为此,医院统计人员要经常检查和反映医院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日常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关系到决策制定的重点内容如门诊人次、病床使用率、手术人次等经济指标和病人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规范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医院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