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优秀教育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

第1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到会并发表了讲话,来自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兰州、武汉、南昌、广州、青岛、厦门、苏州、唐山等20多个城市及陕西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领导莅会,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上海市市西中学林勤副校长等40多名不同城市的知名中学校长参与论坛,来自海峡对岸的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介绍了讯息科技装备在台北高中以下学校的配备与运用情况。德州仪器等10家知名教育装备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盛会,并为大会带来了前沿技术展示和校园应用案例。

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已分别在南京、广州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围绕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研究探索书香校园智能化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本次大会在报告质量上严格把关,主论坛、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以及实验教学分论坛均呈现出了多份精彩的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论坛上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的报告,为大家展示了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本位思考,勾勒出成都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另外,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发言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李校长以轻松、幽默的演讲风格,为教育装备工作者解答了学校装备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本届论坛的2个分论坛也同样精彩,报告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来自教育装备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方针指导,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还有来自企业方面对于教育装备研发和试用推广的案例。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龙树基主任在实验教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试论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的报告。龙主任通过枚举广州市的部分特色幼儿园案例为与会嘉宾勾勒出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装备方面的发展蓝图。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宋涛科长在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重视细节规划 成就技术之美》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案例图片阐述了信息化装备配置在工程施工和后勤应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细节规划来实现信息化装备技术之美的观点。

本次论坛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40篇论文获鼓励奖。

第2篇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一、主论坛之高屋建瓴

从总揽全局的角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他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服务于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专题研究。乔处长同时指出,2013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对于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提出了“技术提供动力、形式改变行为、装备推动发展”“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技术装备方法论。后主任从教改着眼,通过案例举证,剖析了现代教育装备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共鸣。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介绍了他们通过教育装备工程建设、建立多层面联动机制,在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许原芝主任介绍了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来逐步提高教育装备发展水平的做法。

除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主题报告外,主论坛还深入到了校级层面,由知名校长进行经验交流。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的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了走班制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把先进的电子设备、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活动引入课堂,同样在打破班级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思维训练途径的装备配置新思路。作为特邀嘉宾,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作了题为《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之配置与应用》的报告,通过生动翔实的视频资料为大家展现了海峡对岸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别样视角。

二、分论坛之各抒高见

为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的教育装备工作现状,本届论坛还分设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分论坛。

“信息化建设”分论坛的专题报告从校园信息化的整体系统构建到终端应用优化,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智慧校园”建设中一批可圈可点的案例。成都市龙泉区教育局从创优网络应用环境入手,引领学习空间人人通达;宁波市实验小学以信息整合展现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沈阳市新民高级中学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建设高中历史专用教室;成都市成华区依托“微格”理念,实行全域录播创新实践……这些案例无一不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实验教学”分论坛主要是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相关领导和学校校长从实验教学与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向与会嘉宾作报告,这些报告既有来自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指导方针,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如,都江堰教育局吴介才副局长作的题为《夯实技术装备基础 开启素质教育新篇》的报告,针对都江堰地区学校在遭受“5・12”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教育局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契合行动的科学做法,带领受灾学校师生走出了灾难的阴霾,踏上了一条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特色新兴之路;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肖松副校长介绍了学校通过国学馆来弘扬国学文化魅力,滋润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徜徉在“诗意人生”中;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瞿泓副校长作的题为《以课程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报告,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该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给教育装备同仁很多启发。

三、论文案例之精华撷英

除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外,本届论坛还有一个亮点:征文活动和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活动。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公正评审,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另有40篇论文获鼓励奖。

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分为六大主题:书香校园、特色课程装备、体验中心建设、专用教室装备、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选送了生命科学、物理、地理、音乐等学科的4个高中创新实验室案例,最终,徐汇中学的“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获得了优秀案例奖。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罗一华主任在点评时指出:“多样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需要一批与之相匹配的创新装备来助推、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成功的案例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用实验引导创新,具有充沛的教育教学活力,是创新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最后,专家组对本届论坛的举办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来自不同地区的装备管理者都希望能借助论坛这一难得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第3篇

一、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爱岗敬业”就是要视责任为生命,“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视责任为生命就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岗位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就能把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我们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有了责任心就会自觉地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把敬业精神升华为事业精神,自觉地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天职。

根据我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师德的意见,大多数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问题。如体罚学生,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自己教的学生搞有偿家教等问题,都是教育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向优秀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不断的自我潜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进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

(三)要建立师德水平考核制度。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应调离其工作岗位,直至淘汰出教师队伍,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

(四)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注重师德典型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每年一度的“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的评选活动,让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作出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们学习的楷模。“修师德,树标兵”,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歌颂先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下,教师要准确、全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思想,领会新课程精神,用新课程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只有经常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教师,才会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成为这个时代的优秀弄潮儿。

二、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现代先进的技术教育手段,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将不仅使学生而且也能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为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会懂计算机,而且会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老师等资源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每位教师会制作powerpoint,会进行简单的flash制作,会进行熟练的文字处理,通过这些,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实现备课、上课、辅导的高效益。

(二)建立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园网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学校可以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管理和学校教学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工作,为老师们备课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开发了湘南中学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效果、辅导效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我校目前购进了一批电脑,设置了备课一室、备课二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也建立了湘南中学校园网站,为展示学校形象,彰显教师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网建设,开展诸如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教师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也为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水平提供帮助。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主张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校园网的建立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重视课件建设。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务处可以要求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上交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务处统一组织交流评比。对那些优秀课件由学校组织送交上一级教育部门,获取更大荣誉,以激发全校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研中去,通过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教好书,而且要会教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研,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年轻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规定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并使之固定下来,使校本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新课程培训、高考考试大纲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等。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专家讲座、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形式。学校还可与一些名校建立联系,邀请名校有关专家、学者、教师来传经送宝,为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我校目前与长沙市一中、宁乡市一中、湘潭市一中等三湘名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在教师培训上进行互助,共同成长。

(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制,给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事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是备课组集体评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个人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次教学的建议等记录下来,录入电脑收藏到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上。这样做既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又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提倡办公桌旁的交流,各年级安排办公室时应有意把同学科教师的办公桌安排在一块,方便老师们在每节课下课后及时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交流。这种办公桌旁的交流往往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三)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在工作中除了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外,还可以将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甚至常规课的情况进行课堂实录,刻成光盘。这样做,既可以让教研组的老师们在评议研讨的时候再次观看,也可以让执教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反思本堂课的得失。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四)参与课题研究。学校要鼓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能带动全校教师兴起教研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于课题研究,学校应从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让教师们安心于研究,安心于探索,实现本学科教学教研的发展。目前,我校国家级课题“教师成长中的自我反思”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已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国家级课题“高中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模式探究”也已处于攻坚阶段。此外还有两个关于电教与体育器材的课题研究也已处于开题阶段。课题研究,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校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点上应大开方便之门,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写论文,多发论文,并且想方设想为教师论文的发表提供有益的平台。学校可每期组织一次论文评比,对那些获奖论文,学校为其免费发表。教研室应制定相关措施,激发教师撰写论文的兴趣,对教师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我校教师撰写论文呈现了可喜的局面,教师们兴起了写作论文的,有不少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也有不少教师的在全国一些报刊杂志上。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教师撰写论文方面,学校还应出台一些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全校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顺应时展的潮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教育技术;在线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51―03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杂志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由90年代初期传统杂志的简单数字化,到数字媒体的杂志化再到现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已经形成了三种形态并存的局面。[1]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XPLUS、ZCOM、POCO等为龙头的一大批专业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平台,市场注册资金不断涌进,杂志订阅和下载人数月月攀升。如开发了POCO的广州数联软件,“2005年2月获得IDG2000万美元的第二轮注资”,[2]“该杂志2007年已有超过3000万注册用户,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3]然而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国内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多是非学术类杂志,主要是以时尚、消费类杂志为主。学术类杂志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然我国教育技术界也曾创办了《教育技术通讯》、《信息化教育通讯》等一批电子杂志,然而,此类电子杂志仅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的论文,或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通不过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传统杂志的互补作用也很有限。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事实上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及其特性

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阶段,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笔者结合有关文献资料[4],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为创作手段,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可以在计算机及其他终端设备(包括PDA、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上进行阅读,并能实现传者和受者之间互动的电子出版物。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具有以下特性:

1 多媒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是多媒体形式的,与传统杂志和以往形态的电子杂志相比,在创作手段上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论文”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吸引读者注意力。在杂志表现形式上,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通过FLASH动画、背景音乐、超链接等传播手段,更加注重杂志的视听效果,使读者的阅读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2 在线性

在线特性是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又一重要特性。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阅读者只要登录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或发行方提供的阅读器进行免费阅读,也可以将杂志下载到电脑上进行阅读。在线特性使得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传统杂志。

3 互动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可以实现创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通过杂志中的留言和评论功能即可对杂志“论文”发表看法,并与其他读者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如果创作者也在线,还可实现与原创者的直接对话。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读者还可以通过交互按钮和超链接等形式实现与杂志的动态交互。一些杂志甚至还允许读者对杂志中的文章直接进行修改,实现与杂志内容的直接对话。

其他特性如传播及时快速、发行门槛低、传播受众广、免费或低成本阅读等,笔者不再详述。

二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可行性

1 具有数量庞大、专业水准高的创作群体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以创新改革为专业灵魂,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专业应用特色的新兴专业,自专业创办以来,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范院校、理科院校、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军事院校、综合大学等各类别、各层次院校大都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30年的风雨历程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日益壮大,从业和研究人员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且大多数人员都具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实现从传统论文写作到多媒体论文写作的转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提供“论文”素材。

2 具有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的读者群体

首先,我国教育技术界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其次,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远程教育、企事业单位等教育技术的服务领域也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群,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学刊物读者群就数目惊人;第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全民学习氛围的日益浓厚,客观上都推动了社会对教育技术类知识的迫切需求和日益庞大读者群的形成。

3 制作和发行成本低、教育及社会效益高

首先,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制作和发行成本较传统杂志低,随着读者群的日益壮大,个人消费成本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其次,教育技术类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服务于文化、教育领域,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质,因而杂志的创办必然会得到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广泛支持和赞助;第三,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校校通工程、网络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程,已经使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初具规模,然而资源建设尤其是优质资源尚显匮乏,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这支优质资源活水必然为其注入活力,因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创办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第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网上易得、免费服务社会,服务教育且优质高效的阅读体验必然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意义

1 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在线免费特性,使其受众面相对较广,传播受众将会是传统印刷杂志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国外感兴趣的人同样也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轻而易举地看到我们的杂志;其二,传统杂志中的学术论文都是文本形式表达的,专业性较强,其知识往往不易为普通读者或基础较差的读者看懂,从而流失一大批读者。而多媒体形式的论文由于集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直观、深入浅出,较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可以吸引和培养大批读者。比如,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通过几幅“鱼牛的故事”的图片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其理论涵义,而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易被人理解。其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往往采用动画、音乐等表现手段,制作精美、声画一体,使阅读恰似一次视觉盛宴,容易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

2 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黎加厚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提出:“创新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灵魂”。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学术界尚不多见,因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它的成功创办不仅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特长,提升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形象,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科创办此类杂志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教育技术界“首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学术界其他学科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浪潮,形成社会对电子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降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促进作者与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影响了其在传统杂志中的发言权,使其智慧和才识得不到表达,不为别人所见。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降低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给了他们一个应用多媒体表达观点的机会。如生活中书面语言表达不流畅、但动画做得很好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采用图片、动画、文本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我观点和智慧,创作具有一定学术性、教育性的论文。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让一些人用口头语言表达自我思想和观点。另外,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还能很方便地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一个主题下广泛地集中众多人的智慧,开阔彼此之间的思维和视野,促进作者、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四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电子杂志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难免会碰到艰辛和困难,因而教育技术界在创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要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能享有与传统杂志作者相同的学术地位,并使初始创刊中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得到妥善解决。

2 形式要多样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在以多媒体论文为主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多媒体作品、传统论文、专家访谈录像等。对于多媒体动画、电视短片等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教育性就可以适当收录,甚至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自制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包括PPT等也可以考虑少量收录一些。总之,杂志形式要多样化、多元化,使杂志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3 读者定位要“大众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定位上要面向教育、面向社会,既要考虑教育技术高层研究人员,也要照顾到一般的教育技术读者群,使其更趋“大众化”,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内各个层次的研究和从业人员都看得懂、喜欢看的电子杂志。要更多地与传统杂志寻求互补,更多地吸引传统杂志流失的读者,充分挖掘社会各阶层的读者,使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更广泛地传播教育技术文化知识。使其在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技术一线工作者,以及对教育和技术感兴趣的人群中产生影响、激发共鸣。

4 内容应短小精悍

相对传统的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会占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而读者的注意力耐性相对有限,因此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作品要短小精悍。多媒体论文所占版面要少,多媒体作品也要短,访谈录像既要短更要精。杂志论文、作品总量上也不能过多。可以采用出旬刊、周刊的方式增加杂志内容。

结语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以其多媒化、在线免费、可互动等特性,在未来必然与传统杂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丰富我国的图书杂志领域。笔者认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学术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技术学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既是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期增进教育技术界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笔者希望本文能引起学术界更多同仁对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关注,并尽早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参考文献

[1] 熊艾华.我国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向轶丹.多媒体网络杂志横空出世[DB/OL].

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技术学;地方普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61―05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壮大,学生就业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并不是市场饱和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1]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专业的特点,始终坚持“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以“能力本位,知行并举”的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具有技术动手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简称‘三力’)的地方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知行无缝对接、实训持续不断”的实践指导思想。[2]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定位、两个层次、三个方向、四类模块、五大实践、六类能力”[3]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顺应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地方的教育技术人才需求,为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学生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增加了有力的筹码。

一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 结合地方,突出特色,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校的实践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教育技术学专业经过多轮的调研、考察及论证,根据地方人才需求及专业发展特点,逐步建立了“1+2+3+4+5+6”的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基本含义包括:

(1) 一个定位

一个定位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具有‘三力’的应用型人才”,即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培养综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具有一人多岗的适应能力。此定位基于地方实际需求,如地方中小学条件有限,信息技术教师除担任教师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兼任管理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网站)维护、课件制作、电视台(广播台)管理及节目制作等工作,要求具备“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能力素质。

(2) 二个层次

二个层次是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本质,主要培养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培养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才;二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

(3) 三个方向

三个方向是指该实践体系涉及并服务于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技术。

(4) 四类模块

四类模块是指该实验教学体系中,主要开设四个类别的实验教学项目模块,分别是: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模块、多媒体技术实验模块、教育影视技术实验模块、网络技术实验模块。[4]这四类模块分设在三个方向及以教育技术实践基本技能为主的实验课程,共同构成“山”字形实验课程体系。

(5) 五大实践

五大实践是指在确保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开设的五大课外实践活动分别是:综合型实验项目、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教师课题和项目开发。

(6) 六类能力

六类能力是指该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分层次、分类别,循序渐进地展开的,总共将学生的能力分为6个类别,按照能力的层次由低到高以及能力的整合度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6类能力分别是:工具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与职业对接能力、整合各种媒体制作技术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既体现了不同层次人才要求的分层次、分模块结构特性,又按照系统论的思路相互衔接、融会贯通;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满足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需要,巩固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对于学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原理和技能的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2 丰富实践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将课内实验划分为“基础型”、“综合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5]

(1) 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6]

1) 基础型实验:旨在系统强化学生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必修实验;基础型实验包括基本技术与精选的验证性实验。本类型实验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基础,需重点练习,为以后开展高层次专业实验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初步的科研能力。综合型实验包括提高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性实验是在掌握各实验基本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以知识和技能整合为目标而开设的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规定实验的目标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完成实验过程。

3) 应用创新型实验:突出大学生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科学研究、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技能大赛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等进行。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或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题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预约实验室。学生通过应用创新型实验的开设,以期能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提交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完成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获奖等。此类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提供一个平台。

(2)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

在完成常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推出以“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模块。其目的是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职业技能训练主要采取设岗预训、随岗观摩和顶岗实习的实习预训制度,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推出不同的训练模块,实现分层次、个性化培养。[7]每个学生在实习前必须通过各个实践模块的信息技术能力测试,否则不能参加实习,也不能按期毕业。除此之外,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每人4 次教育实习课;2)独立或与学科教师合作至少制作一个课件或数据管理系统;3)制作一个20分钟的电视节目;4)制作一个个人网站;5)组建一个局域网;6)参与机房管理;7)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些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创新应用的综合能力。

(3) 实践教学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利用教育技术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媒体传播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等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互为促进。一方面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引入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承担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任务,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这种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植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加速了教师科研项目的进展。

二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发掘学生潜能

实践采取多元模式开展教学,即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导师模式。

统一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适用于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采取分班分组教学,统一安排,实验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综合。

开放模式:适用于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每个实验室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可供选择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验。

导师模式:适用于应用创新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课外科研活动、职业技能训练、各项竞赛和大型实践活动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学生实行自主管理,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导师既在专业上指导学生,也在思想政治、做人、成才、生活上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精细程度。

2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学以致用”的“三学一用”实验教学方法。

以“问”导学――将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启发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一直带着问题进行各种创新尝试,通过实践体验认知专业理论,通过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潜力。

以“做”带学――积极推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以任务驱动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学生除完成一个个课内实验任务外,还依托大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基地、网络工作室、录客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能力拓展训练、项目研发等实训任务。[8]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由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主导和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协作梯队,在学生中形成“传、帮、代”的优良学风。

以“赛”励学――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相关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创新实践。每个学期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安排各类竞赛、课程作业展、考察汇报与创作实践等。[9]

学以致“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并与企业合作,将项目实践带入到创新实验中,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建立实验研究的基地,一方面为基地实习学生搭建了内容丰富、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不定期提供现实项目供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如提供课件设计、网站设计等有偿服务),同时形成企业与学校结合的纽带,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3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信息化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CAI课件-计算机仿真等方法辅助实验教学。学生可通过在线教学资源预习实验,书写并上交实验报告。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对于部分实验采用虚拟、仿真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4 规范实验考核,突出能力评价

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我们制定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成绩考核办法》,规范实验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学生实验成绩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平时成绩占60%(包括实验态度与表现5%,实验预习5%,实验操作过程及能力25%、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25%);实验考试成绩占40%。应用创新型实验单独记学分,采用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考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有创新者成绩从优,公开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和活动中获二等奖以上的学生,可直接获得应用创新型实验的学分,且成绩从优。建立了“平时成绩记分簿”、成绩档案和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实验考试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特点采用操作考试或试卷考试。具体如图2所示。

5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践质量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积极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合适、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以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保障实践教学质量。[10]

三 健全开放管理体制,构建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1 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

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教学、科研、毕业设计和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开放实验考核体系和开放实验激励与制约机制,保证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根据实验完成的数量和效果,综合评定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质量、工作实效和贡献大小。如开放实验成果能获奖,将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一定奖励;如未完成任务,则将追究责任,并适当追缴一定的设备损耗和耗材费用,从而保证开放实验的质量。

2 构建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能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提供交互式的、反馈及时的在线服务,在学习进度和教学信息的呈现上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控制权。教师可在线申请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学生可在线查阅实验资料,包括实验课程、实验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教案等。学生可以在线查看教师开放的实验项目,并可自由申请实验项目;也可以自主地选择实验课题,并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预约,同时可网络进行协作学习和共同创作。

3 完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继续推进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日益完善的资源库服务系统,广泛收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典型课件、典型视频教学案例、实验素材资源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实验教学资源的上网。同时,要依托现有的设备和师资条件积极开展网上实验和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开展主要专业实践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

四 实践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我们在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各方面达到了良性循环。

1 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成果

2 人才培养成果

由于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健全,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良好。近四年,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证书考试通过率为100%;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50项;获得校、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立项14项;获得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且多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实习学生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的人数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每年的优秀实习生讲课比赛中,都能获得奖项。近几年毕业生始终保持了100%的就业率,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岗位、公务员、公司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相关岗位、考取研究生等,就业质量相对良好。[11]许多毕业生成为各级教育技术机构、媒体机构及公司网络建设和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骨干。

五 小结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有必要结合地方特色,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构建了“1+2+3+4+5+6”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和就业指导培训为重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以赛事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挖掘学生实践潜质;以科研创新为导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取得较好效果,望能够给其他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3-76.

[2][4] 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3] 王锋,郑卫兵,郑忠梅,徐小双,赵呈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 (8):51-55.

[5]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叶力汉,胡小勇.创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47.

[6] 邹霞,钱小龙.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80-83.

[7][8][11] 徐小双,童三红,陈吉利,郑忠梅,王锋,黄克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 (12):106-109.

[9] 张剑平,章苏静.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8):35-41.

[10]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Gener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G Yun1,2WANG Feng2 LIU Qing-tang1 ZHENG Zhong-mei2XU Xiao-shuang2 HUANG Ke-bin2

(1.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Hubei 438000,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specialized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college, has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has developed a uniqu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ed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us these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ocal general university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育技术学”专业(编号:TS11010)、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第6篇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第7篇

二、协办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大学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NTEL(中国)有限公司

三、会议内容:

1、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改选

2、学术活动

(1)为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获奖单位、作者,组织奖获奖单位颁奖(2)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获奖作品观摩交流会(3)“班班通与地区教育信息化”专题学术报告(4)高校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建设研讨会(5)新技术设备展示

3、参观考察活动

四、参会代表范围

1、协会第五届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会长候选人

2、地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建设负责人

3、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案例、论文、网站、叙事、课程包、PPT获奖单位、作者,组织奖获奖单位

4、“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组长

五、会议时间、地点等事项

3、会议报到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11月7日 (星期日)全天报到。8日―9日开会、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上海锦雪苑酒店(第二军医大学招待所) 地址:海市杨浦区翔殷路631号电话:021-81872600

2、乘车路线:

上海市的交通十分便利,本着“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请自行到会。

(1)上海虹桥机场:25公里,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转8号线至翔殷路站,2号口出站,步行1分钟可到酒店。

(2)上海浦东国际机场:35 公里,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转8号线至翔殷路站,2号口出站,步行1分钟可到酒店。

(3)上海火车南站:30 公里,乘地铁1号线至人民广场站转8号线至翔殷路站,2号口出站,步行1分钟可到酒店。

(4)上海火车站:20 公里,乘地铁1号线至人民广场站转8号线至翔殷路站,2号口出站,步行1分钟可到酒店。

(5)上海虹桥火车站: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广场站,换乘地铁8号线,至翔殷路站下车2号口出站,步行1分钟可到酒店。

六、费用标准

锦雪苑酒店(四星级):标准间360元/间(双床),360元/间(大床)。行政间460元/间(双床),460元/间(大床)。因锦雪苑酒店房间有限,在附近还预订了海外宾馆的部分房间。海外宾馆(三星级):标准间260元/间(双床)。住宿费用自理。

会务费800元。由于锦雪苑酒店是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单位,因此,会议出具“第二军医大学招待所”的正式会务费发票。

七、会议须知

1、 11月份是上海的旅游旺季,会议住房有限,不安排家属住宿。

2、 报到时,会务组凭回执后的登记表接待,无回执人员不安排住宿。

3、 回执请务必于10月20日前发到协会秘书处。

4、 10月25日协会将以回执为准,向宾馆订房间。按照回执先后顺序,尽量满足预订房间价格的要求。

5、 发送回执后,因故不能参会者,务必于10月25日前通知协会,否则需缴纳一天的空房费。

6、如有其他希望参加会议的人员,请务必在10月20日前与协会联系。联系人:岳华电话:010―6641903866490963 传真:010-66490962 电子信箱:,此信箱收到后有自动回复。

第8篇

克难奋进,努力实施教育现代化

———芙蓉区杉木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杉木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来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近几年,我校按照《长沙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工作。我们本着重硬件更重软件,抓管理更抓利用,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配备、管理、运用”一体化,在全校上下掀起了广泛使用现代教育设备、大力提高使用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实现了边远小学教育的现代化。现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向评审组作以下汇报。

 

学校概况

    学校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交往” 为育人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构建素质教育的广阔平台,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活泼的课余生活环境”;以“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实现素质教育新跨越”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奋斗目标,加快教育装备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虽说学校现只有6个教学班,272名学生,17名教职员工。但是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被授予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人次,市“芙蓉百岗明星”称号1人次、区十佳师德标兵1人次、区“爱学习求上进”家庭1人次、区优秀教育工作者10 人次、区青年岗位能手2人次。88%以上的教师达到了大专学历,其中47%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或本科在读,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100%的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

    我们没有辜负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期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扎实工作,近几年来学校一学期上一个台阶迅速发展:教学楼装修一新、水冲式厕所悄然而起、塑胶跑道平铺而来、通透式围墙朗然而立,花坛里绿草皮蓬勃生长,走廊边迎春花敞开胸怀,校园里孩子们健康成长,教室里队角熠熠生辉…… “市五运会先进集体”、“市文明单位”、“市体育达标先进集体”、 区“规范化小学”、区“巾帼文明示范岗”等都是我们发展的见证。

    学校信息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备。现拥有多媒体教室一间,学生计算机房一间,学生计算机22台,一套闭路电视系统,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各一台,课件制作室一个,组建了蒲公英电视台,开通了校园网,用ADSL 连接上了因特网,班班已实现了四机(电视机、计算机、投影机、录音机)一幕进教室。学校共有计算机37台,图书室已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据统计,学校现有的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资产已近30 万元。学校的网站已建立,各班都有反映自己特色的网页。同时,学校还拥有一个学科较齐全、内容丰富的音像教材资料室,有一支热心于信息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明确认识,全面规划

     在全球信息化日益增强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化更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这是我校行政一班人在新形势下对教育发展的共识。我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了《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工作计划》、《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中。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小组,按《新课程标准》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学校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定目标和任务,出台了系列奖励政策,落实了具体措施,建立了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学习和钻研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每学年都拟定有《现代教育技术年度工作计划》,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可行性。

   二、加大投入,配置设备

      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以现代教育设备、装备为基础和条件的。硬件重"硬",是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保证,而经费和投入则是关系到教育技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把多方面筹措技术经费,加快硬件配备达标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我校教育技术经费的筹措思路可称为"四个一点":

1、上面拨一点

   区教育局拨11万元,赠送多媒体教室学生课桌椅52套。

2、乡、村支援一点

乡政府支援1万元,东岸村支援4千元,杉木村支援5万元并为学校进行电网改造、做好了各教室的防盗门窗。

3、学校挤一点

   学校千方百计节省开支,办公经费向教育技术投入倾斜。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近2万元。

4、价格压一点

   学校每添置一套设备,总要货比三家,多方打听,压价刹价,确保物美价廉,盘高经费利用率。例如:我校的校园网、计算机房的建设,我们十多次到市场了解行情,拟定了标书。因我们的标底接近成本价,5家公司全部溜标,后来通过竞争性谈判,以20万元成交。又如我们总务处购来的计算机罩为每套4.4元,比购买的同一档次的低将近5-6元。

    在目前学校教育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校抓住区委、政府改造薄弱学校的契机,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筹措经费,确保教育技术经费能满足教育技术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没有号召家长捐一分钱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这四个一点,集涓涓细流成大河,克服困难艰难地实施着教育现代化工程。并推动这个工程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已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三、强化管理,完善机制

 我校 从上到下,认识统一,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装备效益,确保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我校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管理监督工作。

(一)组织管理

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教育技术组织运行机制。

1、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领导、学校行政、工会负责人联合组成,主要工作职能:规划设计学校近5年的教育技术工作蓝图;布置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上级有关教育技术工作的文件、精神并研究讨论具体落实措施。

2、学校教育技术工作小组

    由教导处领导,现代教育技术专职人员2人、科学教师等组成。主要工作职能:负责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制订教育技术学校工作计划;负责电教设备教材的管理保养及为教学提供教育技术服务;做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检查;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工作意见等。 

3、各教研组、课题组

    在教导处直接领导和教育技术组的服务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研究等。学校为各教研组、课题组各订教育刊物一种,并设立了研究经费保障制度与措施,研究人员福利待遇优先落实。

(二)制度管理

    我校教育技术工作管理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到人,先后制订了《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电教设备使用制度》、《电教设备维修制度》、《计算机房管理制度》等并做到公布上墙。 

(三)资料管理

1、电教硬件、软件按规范登记、造册,并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2、电教设施、设备借用、保养、维修记载齐全。

3、电教课记录及时。

四、加强利用,深入研究

配备好、管理好教育技术装备最终的目的是在于"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会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教育方法更新,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努力在"用"的实际、实效上做文章。 

(一)培训师资

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培训的统一规划。利用寒暑假以及每周二、周五的中午培训教师。先后举办了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操作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网络知识培训;并选派李宏老师参加市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派许芳校长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实验二小、湘潭市和平小学参观学习,派杨欣主任到南京天妃宫小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蓉园小学、燕山小学学习。如今全校教师全部接受过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网络知识培训。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检测考试。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从不会开关计算机到运用计算机绘画、打字、上网查资料等,他们的技术素养也在一步步提高。

(二)常规利用

    多媒体室、计算机房、图书室、仪器室得到充分利用,“四机一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上课的学科覆盖率达100%,课时覆盖率近50%,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科研工作

我校以科研为先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平台,丰富、充实、完善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近年来我校教师论文、课件获奖情况逐年上升,据统计,2001学年度有《在科技、劳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等3篇论文获市级奖励,《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10篇论文获区级奖励;2002学年度有《刺梨和妈妈》等2篇论文获省级奖励,《网络德育实施的新途径》等10篇论文获市级奖励,《新教材、新教法、新感想》等7篇论文获区级奖励;2003学年度有《小议CAI课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简化多媒体课件和运用》等5篇论文获省级奖励,《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与教育干预》等7篇论文获市级奖励。另外,今年我校有8位学生的科技创新方案获区一二等奖。我校《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化运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题已开题研究。

五、应用推广、形式可喜

近年来,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学会制作投影片,编辑录音磁带、录像带,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常规电教媒体与现代电教媒体同应用教学软件优化组合,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站自己建,网页自己做,目前,我们于今年9月开辟了学校网站,11月份又开辟学校动态网站,网站上有“学校简介、校园风貌、教育科研、校园新闻、教师园地、德育工作”等栏目,我们利用学校网站进行管理交流。尽管我校的规模比较小,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我校的利用率却很高:计算机网络教室周末向学生开放;校园电视台已直播家长会校长讲话、“率先说好普通话,我与学生心连心”演讲比赛以及禁毒知识学习等节目;校园网上每天都有新的课件上传;网络中心每周都有校园新闻……现在,全校教职工已经掀起了一股用网络教学、用网络管理、用网络学习、用网络交流的热潮。进入学校才几个月的年轻教师,用在网络上获取的资料备课、用在学校教学资源库上下载的各种素材、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在校内公开课、汇报课上获得了一片称赞。年过半百的中老年教师,也操起了鼠标,在浩如烟海的网站中学习,在网络上向全世界的资源库搜索资料,用在资源库上获得的各种素材、课件编写教案。几十年来各个学科知识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就是学生认知领域上存在严重障碍的地方,在多媒体技术的演绎下,变得直观形象、简单易懂。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和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激活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今后发展思路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变革教育,以信息化来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快速发展。

    2.创建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进一步增添和改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设备,扩建“电子阅览室”,建成高规格的校园网。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能力。

    3.引入名校的教育资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抢占制高点”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从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安排有限的办学经费;从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来培训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指导激励教师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已初步摘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在学校管理、育人环境、教育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和我们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奋斗,我们的杉木小学明天将更美好!

                                                 

第9篇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

出生日期1:980-05-13

性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厘米

体重: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

应聘岗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家教

岗位描述教师(有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2年期望月薪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本科)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最高学历硕士

专业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电脑水平良好

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良好

教育历程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原渝州大学)

2004年通过全国联考,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方向)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重庆长安中学(203中学)实习教育教学工作

2003年8月,新教师上岗培训(区县级)

2003年8月至今,重庆某省级重点中学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为人最大优点:塌实肯干,有自己的思想

工作最大优点:善于反思,教学基本功扎实,教研教改能力强

工作期间:

2004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一等奖

2005年4月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初探》被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和《今日教育》评为市(省级)二等奖

2003年12月撰写的论文《激发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被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省级)三等奖

2004年12月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作为优秀论文全校宣读、交流

2003--2004学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2005年以校骨干教师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区(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2005年所教授的学生参加区(县级)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

大学期间:

毕业论文《化归思想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被评为优秀论文

1999年10月,参加祖国颂歌吟比赛获集体一等奖

19992000年,被评为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19992000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02002年,获一等专业奖学金两次,二等专业奖学金两次

第10篇

以省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契机,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电教中心以振奋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全心服务于教育的工作姿态,以“扎实研究,实用培训,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为载体,促进新课改的深入,促进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秦淮教育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课题引领,教科研并重,扎实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做好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电教课题结题工作

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加强“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并将有关教育技术活动上传到市教育技术研究网上。必须谋划“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加强信息学科教学研究,强化学科管理

(1)积极参与学科教学视导,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等现状,特别组织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计划组织全区高中研究课两次。

(2)针对新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信息学科教材重新变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和有反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全区小学研究课两次,初中研究课一次。

(3)组织小学信息学教研片,将以东片和西片(含城外)设立片级教研网,确定东、西片召集人,并开展片级活动。

(4)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省级“会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组织小学、中学信息学科优质课评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比赛。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建和探究性学习等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机房)作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本学期全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网络下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

(二)继续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

1、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件(网件)制作培训班,要求,每校推荐一名教师,第三周报名,第四周开班,上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训,资料费150元/人。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省级网络管理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专职计算机教师,并逐步实现网管教师“持证上岗”。

3、配合有关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及专题性讲座等。

(三)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继续及时维护、更新秦淮教育网站(含进修学校的网站),继续推进网上“政务办公”和资料、信息的网上传递。宣传秦淮教育动态、信息、配合区教育局城域网站的筹建工作。

2、积极配合基层学校宽带接入工作和学校网站(网页)制作,进一步强化“教育一线通”的信息应用工作。

3、督促、检查学校“文明网络室”开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让学生“进机房,用机房”。指导各校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外活动。

4、加强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费”的收费工作。充分用好“一费制”中的“信息资料建设费”政策,为各学校征订有用、实用的电教教材软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带(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学生)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资源建设费,(原电教代办费中80%部分,即小学4.8元/人、中学(含高中)6.4元/人)的收缴工作,力求做到开学后一个月内上交区进修学校会计室。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费,在帐目上要设独立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年底对信息技术费的使用进行抽检,违规学校不予年审或取消收费资格。

(四)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全区教育技术(电教)论文的评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比。

2、市中小学网络文明夏令营的活动总结表彰工作。

3、市、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CAI优秀教案(课件)评比表彰会。

第11篇

由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The 15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简称GCCCE2011)于2011年5月29日至31日隆重召开。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是一项国际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汇聚世界各地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教育工作者、校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有关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创新。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会议已列入美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会――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议列表。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相关问题,推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界同仁的交流。围绕此主题,本次大会开设了十个子会议进行深入讨论: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件设计、数字化测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中小学教师论坛、博士生论坛。本次会议共吸引了500多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其中正式代表240人,嘉宾40人,研究生代表220多人。

二 论文集主题与作者信息

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吸引广大学者的积极参与,本次会议收录的论文被IEEE出版,并送交工程索引(EI)检索。当然,这也是前14届高质量的会议成果铸就了今天的国际认可,从这一层面也可看出主办方为促进学术繁荣所做的努力。

1按论文主题划分

本次会议收到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学者积极投稿,共收到论文1327篇,经过严格的评审后,录用论文414篇,录用率为31.2%。其中张贴论文73篇,大会最后还评出优秀论文22篇。论文集紧密按照大会主题进行编订。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和教育软件设计”来稿数量不相上下,依然沿袭往届的特征,说明在计算机的教育应用领域,学习环境的构建和教育软件的设计是热点。“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的篇数紧跟之后,并且与往年相比,数量有所上升,表明在游戏中教育和组织非正式学习受关注度较高。而“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往年相比数量有所下降,这与大会召开的地理位置相关:本次会议在大陆召开,而此主题研究者多为台湾地区。经研究分析,本次大会研究热点和重点话题基本与往届相同。

2按作者来源划分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的作者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笔者按照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得表2:

分析表2的数据得知,除了中小学教师论坛,其他主题论文的作者半数以上来自大陆地区,除了地理优势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陆地区的研究者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三 会议内容聚焦与评述

会议邀请来自于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非洲等地教授、学者做了四个大会主题演讲和十个专题讨论会,另外还组织参会者对杭州胜利小学进行半天的参访活动。

1大会主讲

香港大学罗陆慧英教授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为题,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组成,任何一个单一的教育创新的做法都不会成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把信息和通信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对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的“破坏性”转型。罗陆慧英教授以一个园区的变化为喻,提出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处理教育创新问题,并给出了五项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条件:一是政策,即跟变革相配合的明确的政策方向和压力;二是鼓励和支持策略,即适当的政策措施以栽培崭新实践的出现;三是专业连网,即教育人员专业战略协作和联网机制:四是为学习而建的架构,即机构学习是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是学习•信息技术•技术,即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创新的物质体现、中介和基础设施。罗陆慧英教授的报告从系统的宏观角度深刻分析了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创新,但是教育创新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艰难,需要五项条件统筹配合。

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深化融合,支撑创新――关于教育中长期规划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思考”。杨宗凯教授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组长,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及国际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需求为背景,阐述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在报告中,杨教授指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处于起步、应用阶段,并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方针、工作方法、整体风格以及四部分的成果,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前学习到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最后杨教授还欢迎大家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意见稿推出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考。

台湾科技大学黄国帧教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移动与泛在学习的研究趋势与应用”。在报告中,黄教授完整的介绍了移动与泛在学习的定义、实现架构及研究趋势,同时结合实例说明过去的教学工具与策略如何与新的科技结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黄教授已发表超过350篇与数位学习及智慧型系统相关的论文及著作,在演讲中,黄教授展示了多个在自然科学及乡土教学方面的实际应用策略及成果,不仅为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内容,还为研究生树立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研究的典范。最后,黄教授总结说“教育为本,科技为用”,指出了所有的科技都是教育中的工具,教育才是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大会最后一天下午以“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为主题,分析了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班班通到教育云的发展路线。在报告中,祝教授先介绍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绿色班班通”解决方案以及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应用状况;接着推出基于大教育装备的“绿色教育云”开发计划,介绍其核心技术及服务框架;最后就如何通过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介绍具有前瞻意义的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建模,以及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技术标准研究进展。据了解,电子书包已经在上海、扬州的部分学校进行开发使用。祝教授的报告内容吸引了众多华人的兴趣,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纷纷提问,表示对此研究的支持和认同。

2 部分子会议报告综述

据统计,此次大会的子会议共有182场,同一时间段有5场报告在同时进行,笔者选取部分报告进行综述分析。

(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移动和泛在学习,创造了这两种新型的并极富潜力的学习模式。移动与泛在学习(台湾称为“行动与无所不在的学习”)历来是GCCCE大会研讨主题之一。从本次会议的收录论文来看,移动和泛在学习以台湾学者研究为代表,并以自然科学和英语学习为实例,以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当下流行的技术设备为工具和手段,以实证研究等为研究方法,探讨相关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活动等。

(2)教育游戏与非正式学习

在娱乐中学习的思想催生了教育游戏,经统计发现,该主题主要是台湾地区研究生作为毕业论文的热门选题范围之一,研究的思路是以一定心理学方法或策略为基础,用量表、问卷等工具,并结合各种教学策略,设计各种教育游戏,对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佳燕的题为《目标层次与鹰架策略对国小学童程序设计学习成效与认知负荷之影响》和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宋涵钰的题为《基于凯利方格之游戏学习模式对改善学习成效及态度之研究》为典型。此类选题的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值得大陆的研究生借鉴。

(3)ICT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华文教学中写作课程的教学是一大难点,很多非大陆地区的华文研究者都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ICT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报告中,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苏彦宁团队的《导入网络同侪互评策略于国中写作课程之学习环境建置与初探》和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司Jo KimLee团队的《线上作文互评功能在教学上的设计与使用》不约而同的用到学生的线上互评策略,此策略吸引了与会者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该主题的主持人陈明溥教授最后总结时指出,在华文教学中,不管使用何种策略,对社会性软件的选择很重要,而学生对社会性软件的使用热情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或学习活动设计相关,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或学习活动的设计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点。

(4)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从论文投稿和报告数量来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师范大学蔡苏代表他的团队做了题为《基于三维交互虚拟学习环境的案例开发与探究》的报告,报告中以四个众所周知的数学案例――天体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单摆运动展现了三维交互的虚拟学习环境,最后还用增强现实技术现场展示了这四个案例,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注意和探讨。不得不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尤其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宽泛。

(5)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

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是计算机在非正式教育领域应用的典范,但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在往届的GCCCE大会中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就受到专家及学者深刻探讨,当然此次大会也不例外。台湾师范大学张基成教授的《台湾企业数位学经验与个案》的报告是有关中小企业网路大学校在台湾的实施和推广。这个网路大学校的建设是为满足台湾企业从业人员、中小企业的自主性学习需求,课程内容浅易入门、广而多元,为台湾中小企业营造了数位学习的氛围,其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学习入口网、学习平台、教材管理、学习服务、组织学习、推广服务和专案管理。这个中小企业网路大学校为逐渐兴起的企业大学的建设提供一个好的案例。

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老师的《企业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以苏宁电器的员工培训为例,介绍了他为苏宁电器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的阶段成果。针对苏宁电器的要求,张老师对苏宁电器进行知识管理、培训教材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和e-learning策划。张老师的研究告诉我们企业培训没有通用的课程,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员工培训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深入研究企业培训,先深入掌握企业各个岗位和员工特征。

四 GCCCE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经笔者调查统计,发现到会作报告的专家学者多是教育技术专业的背景或是与之相关专业的背景,徐州师范大学更是有20多名研究生参加,可见此次大会在教育技术人心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电教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分支阶段,不仅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越来越深入,更因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和使命。

1 名称问题

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的意见征求稿,提出将“教育技术”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此问题,《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通过新浪微博平台广泛征求了改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众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家参与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根据微博留言可知大家意见不一,总体认为教育技术更名是必要的,但是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次更名的现象: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后来更名为“视听教育”,再到“视听传播”,发展至我国曾有学者(至今有学者)称为“电化教育”,最后到广为大家接受的“教育技术”。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的名称变化过程中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教育技术是否要更名,免不了要考虑技术是否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纵观此次会议中所有专家学者在报告或论文中所用到的技术发现,专家学者们都在强调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提出新的技术,只是技术使用过程中方法的创新。鉴于此点,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更名还没有更名的必要。但是在此次会议中,许多大陆的专家学者提到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他们指出我国还处在教育信息化的起步、应用阶段,要达到教育与应用的融合发展还需要经过融合和创新阶段。另外“教育技术”的名称毕竟是从国外引进,并不具有中国特色。考虑到以上两点,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在微博中提出的更名为“信息化教育”的说法,同时“信息化教育”说明了教育技术的重心在教育,从而避免了教育技术姓“教”还是姓“技”的争论。

2 技术促进教育

正如台湾科技大学主题报告时所说“教育为本,科技为用”,教育技术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在教育,任何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相关技术)都是为提高教育的手段。我们关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更强调是各种新技术下的教育能否得到提高甚至改革。

此次GCCCE(2011)大会“数字化学习与企业培训”的主题会上专门安排了一场由清华大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钟晓流教授所做的题为《关于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研制》的报告。2010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下称“标委会”),专门从事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钟教授的报告内容是标委会提出的在2011年开展并完成《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研究与制定工作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的研究与制定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50所高校的65位专家和教育技术领军企业的10位专家共同参与的,并分为六个小组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制定:供配电、网络和建筑物理环境,音频环境与扩声系统,视频环境与视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语言实验室与教学资源系统,系统集成。声、光、电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许多方面,《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的六个方面正是在声、光、电等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同时改善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并彻底改变了一黑板一粉笔的教学设施。

技术促进教育的最好证明就是教学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多媒体教学环境规范建设》研究与制定正在落实着这一点。对于整个教育技术行业来说,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是教育技术行业的核心工作,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当然,教学环境的规范建设只是标委会对教育技术行业标准研制的一方面,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他的标准也会相继出台,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业标准做出努力和贡献。

第12篇

[关键词] 协同创新; 教育技术学; 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推动与示范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徐福荫(1944—),男,广东广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电视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E-mail:。

一、课题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需要,自2010年开始,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因此,急需大量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标志着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问题:(1)未能很好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师范生;(2)未能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3)本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存在“重常规教育实习、轻顶岗教育实习”的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从2007年起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二、指导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坚持协同创新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坚持协同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培养各种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借鉴与超越国外经验,创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特色专业。

2. 遵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结合中国国情、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创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3.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4号)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内专任教师到基础教育部门、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校进行交流实践;建立行业人员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发展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6.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与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培养,建立学生到基础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电视台、IT企业等实践基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实习机制与考评机制。

三、实施方案

通过“提问题、搞调研、定目标、搭平台、建模式、出机制”的技术路线,有序地开展本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

1. 开展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广泛调研了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国家教育宏观政策导向、中小学校对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才需求,从而明确教育技术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 研制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制订适合信息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加强教材建设与双语教学

注意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更新,充分反映本专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内容,建设课程教材与优质资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提升双语教学质量。

4. 搭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改革实践教学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行业等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教育实习环节,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模式。

5. 改革教师的培养使用机制,提升质量

培养与引进并重,制定吸引、培养和激励人才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本特色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四、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师范生培养机制壁垒,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动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教育信息化部门、地方中小学校、IT企业、国外高校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范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1. 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选择教育技术学科有影响的国内高校,实施校际合作计划,搭建院校协同培养平台。(1)学生交换。如派出陈虹妃等赴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接收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同学前来交换学习。(2)师资建设。合作开展师资建设。交流借鉴,如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教授互聘。(3)科研合作。就本学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合作研究、互通学术信息、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4)教材开发。联合兄弟高校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2. 开展院所协同培养,吸纳教育技术学科前沿成果

加强与各类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机构合作共研,共同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2)师范生参与研究,增加师范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如与协同教育研究院、学院远程教育研究所、信息传播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给师范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

3. 开展院政协同培养,支持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通过与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合作,锻炼和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例如,与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合作开展了《教育信息化促进广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与广东省中山市、肇庆市合作建立了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以及广州市天河区等地教育局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

4. 开展院地协同培养,支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专业人才协同培养。(1)指导一线教研。本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等教学研究,提供指导。(2)学生跟岗实践。结合用人单位需求,锻炼和培养专业人才。如通过导师带队,派遣研究生、本科生到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进行实习观察、跟岗实践等,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上岗能力和就业地区覆盖率,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5. 开展院企协同培养,增强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

与IT企业、教育电视台合作,协同培养师范生的媒体制作与技术能力。例如,本专业和广东省惠州市TCL集团签订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合作协议,创建创新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签订建立广东数字教育研究院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为推动广东省教育信息化进程服务。

6. 扩大国际交流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通过多元渠道吸取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1)专家讲学,如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部主任苗逢春博士等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2)师资进修,如组织黄昌勤、穆肃、况姗芸等一批年青骨干教师赴欧美等国进修;(3)学习交换,如派出师范生分别赴韩国汉阳大学、新罗大学,美国俄亥拉荷马州中部大学、恩波利亚州大学等开展短期实践、交换学习等;(4)双语授课,如归国博士赵建华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等。

五、创建“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

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全方位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更新课程内容结构

设置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图3所示),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 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1)更新课程知识。综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徐福荫、胡小勇教授参与编写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把教材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徐福荫教授主编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训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徐福荫教授主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把实验教材内容融合进本专业课程中。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块要求,本专业相应开设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概论”等课程;结合基础教育开展机器人竞赛要求,开设了“机器人原理”等课程。(2)注重能力培养。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以“以生为本、知行并举”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3)开设人文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等。

2. “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 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三类型、五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平台扩展体系。建立基础教育部门、电化教育馆、电视台、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例如,与广东省中山、肇庆等地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广东士丹尼电脑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动漫制作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校外学术交流的机会等。

3. “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开展“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 三结合的创新技能训练。(1)创新实验。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组织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外科研。通过导师提供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3)专业竞赛。开展大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DV作品大赛等系列专业竞赛,找出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建立课程教学与专业竞赛、创新能力培养相对接的机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4. “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优化教育实习环节

针对如何将本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有效衔接的问题,坚持时长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展“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 三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1)科学编队。一种是统一编队,选拔优秀教师带队组织师范生成立实习队伍,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倡导异质分组,特长互补;另一种是混合编队,将本专业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师范生组队,委托实习学校全面指导,促使学科互补,形成良性循环。(2)顶岗实习。将常规教育实习拓展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如图4所示),分别与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中山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省肇庆市)、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教育部门合作,开展用一至二名本专业师范生顶替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将教师置换进行脱产培训。(3)专项训练。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要求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要求设置实习内容,通过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班主任、科研调查、校园信息化建设等专项任务,全面提升本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5. “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从师范生入学到毕业,建立了“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导师指导。(1)专业导师。在校期间,学生以小组(4~6人)形式由院系分派导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负责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业指导和非学业帮助等。(2)实习导师。教育实习实现“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业导师兼任或其他老师担任,校外导师则由实习学校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教学骨干担任。学生在实习单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校外导师进行考核评定,再由实习学校加以确认。(3)论文导师。实行师生“一对一双向自愿选择”和“一人一题”的办法,选题来源多样化,包括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选题、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选题、师生共同协商提出选题等。

六、成果创新点

1.创建了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本专业师范生培养机制壁垒,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进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院校协同、院所协同、院政协同、院企协同、院地协同、国际交流,创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从而,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2. 创建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全方位改革本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更新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平台”三结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验、课外科研、专业竞赛”三结合,强化创新技能训练;“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优化教育实习环节;“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三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创建“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求,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范生。

3. 创建了“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为国内同类专业首创

将常规教育实习拓展到“科学编队、顶岗实习、专项训练”三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采用统一编队和混合编队两种科学编队方式,分别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顶岗实习,设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班主任、科研调查、校园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训练实习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升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七、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 深化教学改革,显著提高本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

本成果培养了一批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范生。2007年以来,学生获得113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2项国际级奖,79项国家级奖;学生就业率高,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2. 成果辐射广泛,社会反响好

本成果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内、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经验交流会、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以及东西部教育技术系主任协作会议等学术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和成果推广,国内外同行对本成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J].浙江教育技术,2010,(3).

[2]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吴鹏泽,黄碧云,付俊.加强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23~27.

[3] 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5):3~9.

[4]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叶力汉,胡小勇.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

[5] 秦炜炜,徐福荫.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3):100~105.

[6] 刘广,徐福荫.美国专业认证体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07,(7):86~90.

[7] 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2~37.

[8] 徐福荫.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28~32.

[9] 黄慕雄,张学波.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第13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小岭中心小学教师--刘春霞。现年39岁,教龄17年,大专学历。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在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认真参加教改实践活动。本人系统地学习了 “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认真记录心得笔记,用所学的教学理论充实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几年来先后参加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XX年,我市实施新课改,本人参加了学科培训,并经过培训,提高了思想认识。在学校承担了科研课题研究,在课改年级开展实践活动,参加课改研讨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此,本人被评为阿城市课改先进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及哈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在这几年里本人先后撰写了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探求自然知识》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校本培训在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中的思考》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阿城市一等奖;《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获哈市论文一等奖。

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学科带头作用,先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XX年9月,自然学科教学研讨课《食物的营养》获一等奖;

XX年1月,被评为哈尔滨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工;

XX年7月,自然学科《种子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XX年12月,自然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食物营养》获省级二等奖;

XX年6月,自然学科《花的构造》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XX年6月,综合活动教学设计《校园环境的调查与设计》二等奖;

XX年6月,自然学科研讨示范课《种子的构造》;

XX年6月,第三其后备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电路》获二等奖;

XX年10月,获得阿城市学科教学大赛《我的手》一等奖;

第14篇

在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电教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局2011年度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电教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浓厚电教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齐心协力,谱写夏邑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工作要点和目标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1、强力推行农远工程示范校、示范乡创建活动,把示范校作为本乡(镇)教学教研的培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校带动作用,切实把农远工程设施用好、用活、用规范。按照农远工程示范校、乡标准,每个乡(镇)至少树立1所模式二示范校,所有乡(镇)一中都要达到县级模式三示范校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至少推荐1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农远示范校并确保验收过关。

2、按照省厅、市局有关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启动“班班通”工程作准备。本年度要对所有农远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县电教馆将组织力量对其中二分之一的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整改办法。

3、积极探索“班班通”、“堂堂用”的建设和使用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争取推出2~3所试点学校。

4、举办全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的优质课、应用论文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选,以评促用,推进农远工程应用水平的普及和提高。

5、举办针对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和说课比赛活动。

6、努力探索并建设起县、乡、校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着力提高乡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待遇。

7、分片分学校召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活跃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气氛。

8、做好上级交办的有关信息普查数据填报工作。

(二)电教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电教教材费政策、教材准入政策,做好电教教材的征订、发行和归档入架入库造册登记等项管理工作,确保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管好用好电教教材。

2、建立电教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库,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统筹和协调,在省市资源开发规划框架内,有计划地开发适应我县的和中小学课本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尝试开发研制专题式多媒体教材。

3、加强电教教材的使用研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电教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质量服务。

4、配合省教育厅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开展,县电教馆拟运用“三分屏”录制软件制作一批优质课、名师讲座和专题教育资源光盘,以光盘培训、光盘送教下乡的形式传播学习,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启动县基础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建设(含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功能),为教育信息网络化打基础。

(三)学校电化教学

1、继续开展好电教观摩周活动。要以乡、校为单位围绕一个学科或一个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摩研讨活动。县馆筹备召开一次全县电教观摩教学活动。

2、做好2011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电教论文评选工作。开展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争取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上取得新突破。尝试开展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开通夏邑县中小学生作文网站,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3、加强电教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小技巧、小想法入手提炼小课题,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以实用管用为前提打破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以草根教研为主体,推动课题研究出现新局面。

4、建立电教教研的学科骨干队伍,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电教教研。

5、对县直中小学校电化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第15篇

此次论坛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各城市教育装备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了各界朋友、各位嘉宾的关心和关注。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理事会,向所有支持、帮助、关注论坛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届论坛是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一次“平等、合作、学习、交流”的顶级峰会,是一次引领中国城市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高端论坛,也是一次促进教育装备部门、学校、教育企业密切合作的交流平台。无论是论坛的举办方、发起者,还是参会的嘉宾、代表,或是优秀的企业代表、观众,都分享到了论坛的成果。可以说,本届论坛达成了既定目标,获得圆满成功!

本届论坛在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规模之大:本届论坛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知名企业蓝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等14个城市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共有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成都等17个全国重点城市,珠海、苏州、佛山、唐山等28个知名城市的教育装备部门及学校、知名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规格之高:本届论坛的轮值城市—广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其教育装备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为本届论坛增色不少。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薛彪主任到会致开幕词,并对论坛的学术性及对教育装备行业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广州市教育局吴强副局长致开幕词并宣布开幕。本届论坛协办方—蓝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辅导电视运营公司董事长张新华先生也到会致词。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教育装备部门都在主论坛上作了报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网件(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业内国际知名企业均受邀作技术报告。

内涵之丰富:本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均衡化开展工作,本届论坛充分领会“十二五”教育规划精神,与时俱进,无论是主论坛还是分论坛,都围绕“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装备标准化建设”等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点议题进行;本届论坛还开展了征文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299篇,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有5篇论文获得了优秀奖,为提高论坛学术水准、推动广泛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论坛安排了参观广州市特色学校及考察业内知名企业,使各位代表亲身感受到了广州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了教育装备在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强大推动力。今天下午,我们还将驱车前往中国第一个特区城市—深圳,相信我们将能更深的感受现代教育装备的强大感染力。

影响之深、之广:首先,本届论坛参会人员涉及教育装备阵线、教育教学阵线、教育企业阵线,能密切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协调发展。其次,本次论坛将极大提高主办城市广州在教育装备行业内的知名度,并将有效推动其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台北市教育局督学以及台北市、高雄市相关学校校长参会,介绍台湾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扩大了交流覆盖面和论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