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绩效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人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和阐述的角度不是建立在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正确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员工的沟通、反馈及促进改进等重要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扭曲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成为绩效管理实施中的阻碍以及难以取得预想效果的重要原因。
2培训与宣传不到位
一是在实施前,尽管有的企业可能进行了动员和宣传,但是对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有关操作技能的辅导培训做得不够;二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管理者未能及时对员工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造成了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相当一部分员工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考核者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这应是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时,许多被评价者担心出现不利的考评结果,将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利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3目的与标准不明确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的开展、促进管理提升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而许多企业的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同时,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共性特点,但也须兼顾企业的个性特征。而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在结合实际方面做得不够。同时,以不全面的考核标准或没有针对性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的判断,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二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保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建立配套的保证措施。
1明确绩效管理四种角色的职责定位
绩效管理系统涉及面广,与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全员的参与,但在具体定位中,领导者、管理者、考核者、被考核者的职责又应有所不同。
1.1领导者是总体目标和政策方针的决策者
绩效管理的领导小组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负责设定企业绩效管理的总体工作目标,制定企业对员工的绩效期望,明确具体的管理政策和方针,负责对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等进行审定。
1.2管理者是管理措施的制订者
负责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建立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掌控绩效考评流程,审核各单位、部门考评结果,协调处理考评中出现的问题,保存员工绩效管理档案,提出绩效管理系统改进建议等。
1.3考核者是绩效考评办法的落实者
做好所辖范围内的考评管理工作;帮助下属学习绩效管理理念、办法、流程以及公司的战略目标、部门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员工应承担的职责;与下属协商制定年度、月度工作业绩考评指标;做好绩效评价资料的整理、分析和保存工作;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下属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等。
1.4被考核者与直接主管一起制定业绩考评指标
按照绩效考评办法的要求,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积极参与制定个人绩效改进计划,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和自身能力。
2做到既突出关键绩效指标
又兼顾基础管理指标在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时,如果对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全面管理,则管理的工作量很大,成本高,重点不突出;如果仅抓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管理,对基础管理工作不考核,则造成管理片面、不完善。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取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对其他基础性工作,如部门职责履行情况、部门间配合情况等,均采用考核异常的管理方式,做到“抓大不放小”,减少管理成本。
3保证实施过程的规范
虽然绩效管理在很多燃气企业已经应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企业的中应用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绩效考核依据的标准不明确,由于绩效考核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考核标准也不统一,有部分主管人员甚至以主观意志进行评价和考核,使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全面,有失公允,也易引发企业内部矛盾。其次,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很多企业虽然设定了绩效考核的总目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实施细节标准,导致考核结果不准确。再次,绩效考核方式单一,多数是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或者由部门主管统一考核,考核结果易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其客观与公正性大打折扣。最后,绩效考核结果透明度不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既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构建燃气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路径分析
绩效考核是燃气企业选人、用人、留人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薪酬分配上,而应从企业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高度出发,充分挖掘绩效考核内在价值,体现绩效考核的精神动力,在提高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同时,更能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就是管理者要与公司员工共同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目标、评估绩效目标、应用绩效成果以及提升绩效目标等,将绩效考考核管理贯穿到企业动态发展的全过程。
(一)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进行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
在企业基层、中层和高层等各层级员工中,选择合适的人员,共同组成绩效考核小组,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员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细则,减少个人主观意识对绩效考核的影响,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与公平。
(二)科学设定薪酬体系,强调能力与技术
在企业薪酬管理中,应当充分体现科学合理分配、人性化管理。绩效考核应当根据员工职位等级区分绩效待遇,结合员工的职称、工龄、业绩等综合考虑,向高技术岗位和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员工自身发展。比如,技术服务企业可以设定岗位等级系数,以系数来区分岗位绩效工资待遇;或者设置技术补贴、职称补贴等,并设立专业技术贡献资金项目,每年奖励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员工的薪酬要求。
(三)执行定量绩效考核,注重对员工进行精神绩效考核
精神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也是员工在企业不断进步和提升的动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绩效考核的“薪酬性”上升到“精神和价值”的层面,加强对员工的精神鼓励,使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制式化,提高薪酬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燃气企业提升绩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绩效考核宣传工作,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由于对绩效考核的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燃气企业员工对开展绩效考核的态度不积极,传统单一方式的绩效考核,也很容易成为管理层管控员工的手段,这都会影响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因此,燃气企业应当对绩效考核工作加大推广力度,通过会议、多媒体、通信等各种手段,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教育,增进员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消除其对考核的抗拒和排斥心理。
(二)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切实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燃气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应当基于企业发展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体现绩效考核应有的价值。首先,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前,要充分借鉴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其次,要参考同行业兄弟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次,加大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工作的支持,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进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
(三)对绩效考核过程加强监管,确保绩效考核公平、公正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的制度,绩效考评小组要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将考核结果以合理的形式进行公开,接受员工监督,杜绝绩效考核的形式化、表面化、主观化,甚至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大大提升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再次,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完善国有投资担保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整个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最后,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监管制度,确保对每一个考核过程都有相对应的监管标准,对绩效考核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四、结语
1.1指标建立与企业实际情况脱离
中小企业中绩效管理应该以组织的战略服务为出发点,这一点也决定了组织长期的绩效。企业中的一切经营性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服从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服务。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制定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考核﹑对绩效进行控制以及反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在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比方说指标设立的过于简单,评估的招标没有进行量化等等。虽然这些指标的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局部利益与工作的改进进行一定的指导,但是在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比方说没有考虑其位于动态发展程度比较高的阶段。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业绩目标,考核指标针对不同员工进行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将会指导员工的行为,向组织战略目标的方向迈进。
1.2绩效评估存在不合理性与不公正性
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在评估进行中评估者的主观意愿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评估者的行为还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比方说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都会使考核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员工不是很满意本单位的企业绩效制度,还有一些企业中的员工完全不了解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标准与过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只是单方面制定绩效考核的目标,员工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所以确定绩效目标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认同度,所以员工对于绩效评估的过程缺乏一定的热情。
1.3绩效考评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很多中小企业对国际上的绩效管理方法非常热衷,一些企业甚至生搬硬套国际上现成的绩效考评体系,他们不顾这些绩效考评体系与本企业之间是否相符,对考评对象﹑组织文化﹑战略规划等因素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考评的周期不合理,一些中小企业的考评只靠印象和记忆,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绩效管理正常进行的。
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1及时更新企业的绩效管理观
一些中小企业中绩效管理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理念认识的不透彻。要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将高层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理念的认识问题搞清楚。高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不能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工作能力。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企业员工,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在绩效管理中承担的责任,使企业中的人员都能将绩效管理作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2.2绩效管理体系应该得到不断的完善
中小企业中应该建立起立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说企业中的所有人员都要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清晰的认识,在企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业务流程,这个流程包括企业的提供价值与沟通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到选择价值,将过去的绩效与将来的绩效进行动态的结合,从而体现出绩效管理体系的独特性,不断对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完善。
2.3企业文化应该以绩效为导向
在中小企业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设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应该鼓励员工工作丰富化,不断满足客户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潜力。上面讲到的成效都要求我们在中小企业中建立起一种与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2.4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离不开健
(一)企业员工观念意识落后,对绩效考核缺乏全面了解
当前部分的企业员工不太了解供电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具体含义上都只是停留在表现,这就导致绩效考核的实施无法在供电企业中得到彻底的实施。再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面广,不能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的各个运作环节,企业绩效考核的具体范围不能确定,绩效考核的任务目标员工大都只是敷衍了事,而没有认真去遵守完成。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又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辅导,致使开展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特别是老员工,仍旧抱着“铁饭碗”的思想,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持抵制情绪,阻碍了绩效考核的开展。
(二)绩效考核没有建立公正、公平的相关标准
绩效考核是一项以公正公平为原则而开展的工作,对每一位员工做出绩效评定的时候都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是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的。比如,绩效考核制度上缺少具体的评定标准,也没有评定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绩效评定的过程中参杂了人情世故,“真正的”客观公正加入了不少的“水分”。供电企业基于传统事业单位的思想,绩效考核仅是一项形式化的工作,企业评优选优的工作中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减退。
(三)绩效考核缺少员工支持,且缺乏科学的反馈机制
绩效反馈机制是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绩效任务目标完成之后需要反馈机制对其任务完成质量进行反馈。就目前供电企业的绩效考核来看,普遍缺少科学的反馈机制。实施绩效评定的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做好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绝大部分的供电企业认为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就是利用奖惩制度落实到员工方面,通过福利、薪资等表现出来,理解为绩效考核的目标是利益的分配,而不注重员工对绩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解决供电企业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
供电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通过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笔者就上文的供电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一)通过各种形式让员工全面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生产运作及管理都是建立在员工支持的基础上的,因此,绩效管理落实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培训、企业文化宣传等方式加强管理者和员工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学习和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只有具体贯彻落实于员工的日常生产工作中,才能加深员工对这一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利益获得与企业的利益获得是分不开的,也才能让绩效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二)建立完善企业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
供电企业在探索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绩效管理制度理论性创新建设的眼球。绩效管理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至关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且完善的管理制度得到具体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会提高。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又不能完全摒弃过去的优秀经验,对于工作中存在或者出现的问题要积极采取处理方法,让制度的建设实现动态化发展。
(三)建立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中制度的建立只是一个方面,没有公正公平的绩效反馈也是不行的。绩效反馈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按一定的周期将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便于企业发展取得有效依据,也更便于企业的管理能随时了解员工绩效完成的情况;其二,将绩效考核的成效公布于众,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同时清楚的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家明白自己的不足所在。
(四)构建有利于企业绩效管理实施的环境
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的进行是跟随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的,受企业环境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绩效管理必须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相融合,将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各个环节挂钩,从而创造出符合绩效管理的相关流程。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将绩效管理切实融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绩效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本顺利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资本的定义和本质
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行为、人力资本及管理模式时,提出了组织具有资本的某种特征,组织的这些特征正是人力资本发挥效用的组织保证。Marshall(1961)认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知识和组织之中”,并把组织归入非物质的财富。最早从信息角度定义组织资本是Prescott和Visscher(1980),他们认为厂商拥有的员工个人信息、群体信息和其特有的人力资本就是组织资本。其中,厂商特有人力资本是指员工所具有的某种一定要在该企业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对组织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Tomer(1987),他在其论著《组织资本:提高生产力和福利的途径》中,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体现在组织关系、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信息的汇集上,具有改善组织功能属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具有加快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内部合作、最终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和共享,组织资本是所有人力资本的共享知识,为企业组织所有。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组织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下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创造的,它起始于个体,没有个体,组织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环境和各种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识和专长。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下,市场达到短期均衡时,个别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然而,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本行业中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了行业之外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使该市场上的超额利润逐渐趋近于零,从而达到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绩效优劣之分。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要对此做出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定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1980年,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定位过程。
但是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无法解释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条件下,其经营绩效为什么依然存在差别。根据波特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绩效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
20世纪30年代,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防范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契约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产权归属论、产权结构论与超产权论。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绩效的改善必须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为此,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由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可以看到,契约理论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改善企业绩效。但该理论只强调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完全忽略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交互性和群体性,而恰恰这些特性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三)企业绩效差异能力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也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这是以1984年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通用性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于是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进一步探求,认识到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来源。这样,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能力理论则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能力理论可以说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理论“只见能力不见关系”,完全忽略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没有探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制度安排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知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静态的知识存量还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竞争优势,它只是提供了企业竞争制胜的某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尚有一个关键的过程,即企业对组织知识进行开发,将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可带来财富的增值的资本。企业应当被视作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特定知识积累的方式和过程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通过打开企业这一“黑匣子”,在企业内,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是企业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中的各类知识经过产生,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扩散而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一个由知识的产生开始,经历在组织内部,从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转移达到知识融合、共享和增值,最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示如下:P=f(SOME)
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量的函数。但是,此模型显然只考虑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契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内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才导致了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在团队及组织内部的转移,扩散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一种群体价值。总之,组织内部的知识是组织资本的基础,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不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及技能存量。
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发挥,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说组织知识的资本化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体现了人力资本与特定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绩效关键在于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即组织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基于组织资本的企业绩效差异分析模型。
在组织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邸强等人(2005)也提出了知识是经由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之间创造并传递扩散的。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共同化、结合、外化和内化。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在显性和隐性之间变换,例如,通过员工本身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发展出一套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程序,这种程序是无法言传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员还将相关经验转化为个人内隐知识基础之中,进而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显性和隐性之间的不断反复的转换,进而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共享知识,并归组织所有所用,组织一旦变化或者解散,这种资本将受到极大的贬值甚至消失,企业的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归根到底是这种特殊资本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一,缺乏科学正确的管理观念
企业普遍不能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基本还只是处在人才的招聘、入职离职手续办理、人员的薪酬核算以及社保相关资料的对接办理阶段,只是简单的统计绩效的“考核”,还达不到绩效“管理”的阶段,也不清楚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更加谈不上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没有深刻的认识,自然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的选拔合适的人才,并把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最终导致企业其他各部门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并且配合人资部门的绩效管理。
第二,现有企业绩效管理普遍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反馈
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往往不会和其他部门甚至是被考核的直接当事人事先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工作。这样也就难以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实施过程中的原则以及实施的方案等相关事宜进行全面透彻的讲解,其结果往往就是被考核人忙了一大圈,最后还是没有达到预定的考核指标,或者考核分数比较低,严重打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得到的考核薪资报酬也与考核目标薪酬产生比较大的差距,无疑就会导致员工的慢慢流失。而企业这边,设定的目标和实际的结果有很大的出入,严重偏离工作目标,外加管理者又不会及时与下级员工进行相关绩效面谈,纠正错误的工作方法,共同制定完善和改进日后的工作方案。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对绩效管理产生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公司下发的相关任务目标也无法得到下级积极努力的配合,最终影响员工绩效目标的完成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三,考核方法和指标选择不合理
企业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没有关联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行业性质等实际情况,只是照搬传统的绩效考核模式,而没有从中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绩效管理办法,最终导致绩效目标管理在具体应用时效果很不好。而且,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也不能做出很好的体现,可以量化的东西很少,往往考核就以工作结果来体现,导致员工会在后期的工作中只选择对自己考核有意义的指标来做,忽视难以完成的指标,企业绩效就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和开展。结果就是半途而废,严重浪费企业资源。
二网络化绩效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绩效管理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诸如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平衡计分卡管理以及360度考核管理制度。这些管理方法同新时期现代企业发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对于地铁企业绩效管理的路径探究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发展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提高企业绩效管理的途径。企业采用传统的绩效管理流程实现网络化可以做到对绩效管理进行扁平化管理,可跨越各个部门以绩效管理为主线进行管理。
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信息化
网络对于网络经济有着很大的意义。而企业建立内部绩效管理网络化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内部计算机相互连接组成企业局域网,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考核体系,实现了绩效管理工作流程的简化,同时还利于地铁企业不同部门员工间的竞争。现有企业绩效管理普遍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而网络化的绩效管理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化绩效管理系统主要流程为:开发考核量表,在对员工进行考核之前应设计考核量表并且存入到系统中;第二,确定考核人员。第三,行使绩效考核权力。绩效管理系统中员工受到由人力资源发来的考核名单,根据设定的标准由其对考核名单上的人员进行打分。第四,处理考核结果。绩效管理系统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包括地铁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人员、全体地铁职工以及企业外部的一些客户人员等。系统设计时主要要考虑企业的管理成本、工作的实用性以及工作适应性等。通过地铁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建立绩效管理系统,公开企业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考核体系,实现网络化绩效考核。还可以让全体员工通过登录系统能够对自身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考核情况进行对比,以对自身进行自勉。企业员工可在系统中通过中留言,对绩效管理考核等提出建议。绩效管理人员通过搜集和整理员工建议来改善企业绩效管理。
2建立企业QQ群、微信平台等交流平台
QQ群和微信群等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地铁企业在完善绩效管理中也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QQ群和微信群来进行。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一些绩效管理信息,员工在群内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人力资源和部门员工间的互动也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三结语
我国金融行业主要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其绩效管理机制引入时间较短,而我国的金融IT企业起步则更晚。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绩效考核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绩效考核方面的文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建设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的促进了金融IT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但是与国外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而言,我国的考核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管理目的不明确
由于我国引入绩效管理模式的时间并不长,绝大部分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缺乏明确认识,没有深入了解到绩效管理其实是结合明确目的而实行的,明确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要前提。目前,一些企业经营者将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部分简单的与奖优罚劣制度联系在一起,将考核的成绩作为员工工作结果的评判依据,过分的提高了绩效考核的地位,使得员工的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起员工的逆反心理,使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情绪,导致绩效考核达不到原有的考核目的,也无法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有效的评定,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或惩戒的作用。
2.考核指标不科学
绩效考核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是企业依据自身实际经营和管理情况,明确考核指标,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实际上,不同公司的考核指标应当各有不同,其考核指标不能仅仅根据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应当结合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以及体现的工作能力来综合考虑。绩效考核的指标应当多种多样,从多个方面有效的结合绩效计划来反应员工的工作执行情况和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指标的可操作性。目前,金融IT企业的评价指标普遍倾向于财务指标,各企业往往根据业务发展重点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以及考核办法,主要集中在员工业务规模,工作效益等内容,考核办法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虽然该种考核方式能够很好的根据企业的工作重点来引导企业经营发展方向,但从长远来说,这样一个偏重财务指标的考核,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轻视,容易导致员工过于注重财务结果而忽略了长远目标,员工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形象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由于财务指标来源于过去的经验数据,其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过去经营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为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过于注重财务结果这一评价指标而缺乏其他会对金融IT企业的产生影响的非财务因素考核指标,使得绩效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有失偏颇,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营运实际情况。
3.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虽然绩效管理制度已经在金融IT企业的各个层面逐渐推广开来,但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其绩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甚至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也没有清楚认识绩效管理的真正含义及其管理的一般流程,片面的强调了绩效考核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绩效管理不只是绩效考核,还包含如绩效计划、绩效分析、绩效反馈等其他部分。因而,经营者在制定绩效管理方案时,常常认为绩效管理即是制定考核办法,没有从绩效计划、绩效分析及绩效反馈等方面深入分析,系统的制定管理制度,无法对公司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此外,在绩效管理采取的多半是简单的奖优罚劣方法这样的情况下,该种考核方式给了员工一种绩效管理即是绩效考核的错觉,使得员工简单的将将绩效管理与自身职务升降,薪酬福利等联系在一起,认为绩效管理其实是约束员工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导致员工在内心无法对绩效管理形成认同,继而无法达到利用绩效管理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金融IT行业的绩效管理对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金融IT企业也正面临着关键时刻,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结合前文对我国金融IT企业目前的绩效管理现状及我国国情和国外成功经验分析,下文提出了改善金融IT行业的绩效管理现状的对策,以期帮助金融IT企业解决在绩效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绩效管理作用、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理念,明晰其含义和作用,是企业经营者充分发挥出绩效管理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是企业员工和认同理解绩效管理,愿意在绩效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的关键一步。绩效管理总共分为绩效方案设计、绩效方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绩效结果运用五个方面,是企业管理者分解经营目标,将其落实到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实现金融IT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一个过程。对于目前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关企业员工及经营者误解管理理念的情况,让经营者、管理层及员工树立起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该问题的核心内容是绩效管理被各层人员等同于绩效考核。因此,为避免该种情况,应当将改善对策集中在帮助员工树立起绩效管理并不等同于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也不是为了约束员工行为而设立的管理方法这两个方面。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绩效考核仅仅是该系统的一小部分,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保障而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部。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根据员工职位及员工所对应的职责,同时结合员工的工作过程,从多个方面有效的对工作阶段性结果进行考核,此外,绩效管理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采取何种方式激励员工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帮助管理层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企业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该结果形成的过程,是帮助经营者发现经营过程中不足之处,进而改善管理方法的重要举措。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利用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奖惩,而是督促员工努力,进而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理念宣传,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进而消除员工心中对于绩效考核即是绩效管理的错误印象,消除员工抵触心理,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是促进绩效管理发展的前提。
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比如企业高层领导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一定规模的绩效管理部门,如果在企业规模较小、人员不够的情况下,部门人员可由企业员工代表以及部门领导组成,部门内可分为推进与咨询、培训及考核,申诉委员会三个小组。其中推进与咨询小组主要负责的是企业内的绩效管理推进工作,要及时总结绩效管理工作进程以及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负责解答员工对于绩效管理的疑惑,帮助员工树立起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帮助员工了解绩效管理操作模式、理解绩效管理。而培训及考核小组,主要负责的是培训员工,并依据绩效考核指标对员工工作结果及过程进行绩效考核。如果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则向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写明异议内容,要求申诉委员会进行结果复核,并公示结果。
其次,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是利用绩效管理制度得出科学的结论的前提。而企业的中高层人员的工作比起普通员工来说更加复杂,是绩效考核的难点。因此,企业可以结合国外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妥善运用各种绩效考核方法来丰富考核指标完善体系。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绩效考核分成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横向针对的是企业内同级的不同部门,纵向则是对同一部门及其下属部门,利用纵横方法将企业部门分类,并将绩效考核方式细化,不同部门采取不同考核方式的同时兼顾到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形成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各级部门可根据自身特点,利用总体的考核指标的基本框架细化出适合自己部门的指标体系,将总体战略目标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岗位。
三、结语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由于整个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所涉及到的程序较多,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考评往往较为复杂。目前,乳制品企业的绩效考评层次性较差,即对考评对象没有进行层次性的区分。例如,从纵向上来说,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考评应当是不一样的,管理层可能要更加注重其所管理的部门为企业创造的整体价值,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又如,对牧场的管理层的考核就要考虑整个牧场所提供的原料乳对企业生产做出的贡献;普通员工则可能要更加注重其对基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从横向上来看,不同工种之间的绩效考评区分度模糊。例如,有些岗位需要着重考评其工作量,而有些关键岗位不仅要考评工作量,还要对其工作态度进行重点考评以保证乳制品的安全生产。此外,在绩效激励的方式上,较为单一,大多乳制品企业采用与薪资挂钩的方式,但是实际上并未取得突破性的效果。
二、完善乳制品企业绩效管理的方法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背景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1.做好绩效管理理论知识的普及。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细化,为每个员工制定可实现的绩效目标,以员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基石,将企业与员工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可见,员工对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紧密结合,需要使员工首先了解绩效管理为何物,绩效管理到底与自己的工作有哪些关系,自己在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根据对某乳制品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内部有61.2%的员工不知道绩效管理与自身工作的关系。相反,以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支撑,有着完善的员工培训与福利制度。在对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企业会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使其了解到绩效管理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纠正了关于绩效管理认识上的偏差,转变了绩效管理理念。
2.拓展渠道,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绩效目标的制定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最终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责任细分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这就需要有充分适当的数据予以支撑。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讲,绩效目标要想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就需要对产业报告、行业前景、政府宏观政策、区域销售量与需求量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在这样一个大的数据背景下,再进行微观上的目标制定。其次,从微观方面来讲,绩效目标要注意区分部门绩效目标与各个工种的绩效目标。对于部门绩效目标来说,既要对往年乳制品产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又要对乳制品生产链条上的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对于不同工种的员工来说,则要收集往年考评所涉及到的指标项目数据以及各种谈话资料等。通过对不同种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出与战略目标相融合的绩效目标。在信息收集的质量上,有些企业通过建立信息责任追究制度来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点值得借鉴。
(二)提升KPI考核指标设置的合理性
1.抓住考核的关键点,充分发挥KPI考核方法的作用。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以及设定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何抓住考核的关键点是绩效管理的难点之一。通常情况下,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对岗位职责的评定,即根据事先确定的岗位绩效目标,对照岗位职责进行合理的确定。以伊利集团为例,在选取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时,为了避免绩效计划的片面性以及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以岗位职能与任职要求作为选取标准,另一方面则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的选取标准,两者相互补充,以达到一种较为客观的状态。例如,从灭菌乳的生产流程来看,原料乳验收、净乳、标准化、超高温瞬时灭菌以及无菌灌装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制定绩效目标以及考核时都应当对员工在这些环节的工作进行关键考核。但是,有的企业由于产量、工作计划等因素的影响,把原料乳验收环节没有纳入到关键指标当中。
2.指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多数乳制品企业的绩效管理会区分组织绩效管理和个人绩效管理,这就决定了指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的区别,而不是一视同仁。对于组织绩效管理来说,组织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要与所在部门的部门职责、部门年度经营计划、重点工作计划相关联,旨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价值。对于个人绩效管理来说,指标的制定则不仅仅是要看工作量,更要与个人所在部门的绩效业务领域及关键业务指标、岗位说明书等相关联。此外,KPI考核方法要求目标责任尽可能的量化,加大其可操作性。因此,在制定过程中,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要制定合理的量化标准;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则要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予以相结合,将某一部门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的水平定位为基准值,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
(三)提高绩效考评的科学性
1.区分考评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考评。绩效考评可按照人员类别实施分级管理,针对人员类别(中层管理人员、员工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以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为例,在进行考评时,将所有员工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对于总经理的考核,则主要集中于董事会对其工作的满意度、战略规划能力、公司营业利润、公司营业额、公司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营业计划制定和实施的及时性以及合理性等有关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上;对于中层管理人员(采购部部长、车间主任、生产小组组长等)的考评则主要集中在原料乳的领用以及使用状况、车间小组乳制品生产量、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等因素;对于基层员工的考评则主要集中在工作量、工作态度、未来可挖掘潜力等因素,并且对各个不同工种的员工的考评进行有区别的侧重。通过有针对性的、有区别的考评,使得考评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不仅避免了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负面抵触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2.做好绩效反馈工作,拓展激励方式。绩效反馈的工作需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谈话,以了解到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员工有关工作的心理诉求等信息,进而调整后期的绩效管理工作。乳制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年龄结构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谈话沟通时,除了正式的谈话外,还可以区分群体的进行非正式谈话,并且通过互联网拓展非正式谈话的方式。以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为例,其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方式,与一些年轻员工进行实时谈话,从他们简单的语言表达中抓住有关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期工作调整提供依据。此外,在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中,乳制品企业要不断的拓展方式,例如对员工子女予以教育资助,不仅满足其工作的成就感,而且也使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没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绩效管理,发现学习型人才,给予委托培养等教育的机会等。
三、结论
1.2无法界定工作职责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对于内部工作职责的界定往往都是很模糊的,而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都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那么如果无法清晰的界定企业内部的工作职责,就很难真实的反映出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效果。举例来说,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现出考核的原则、内容、权重的分配以及考核指标的设置等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不够和谐和统一,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在考虑员工的过程中,所得出的考核结论就可能不是公正和客观的,同时员工也是不愿意去接受这样的考核结果的,员工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从而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1.3绩效考核人员主观意识对考核结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都是分为两类的,即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而考核人员的主观意识对定性考核的结果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我国电力企业处于相对垄断企业,其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而这就会大大的提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员工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敏感的,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考核人员的判断是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的。举例来说,如果需要员工对彼此的绩效进行互评,就易出现竞争性攻击的问题,下级对自己的上级通常都会做出较高的评价,一些有背景的员工往往都没能端正的对待绩效考核工作,这些因素对于实际的考核结果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1.4绩效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作为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以绩效考核的方式,电力企业能够准确并且及时的发现企业和员工存在的问题,而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沟通,那绩效考核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现阶段,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都是不够重视绩效考核中的沟通和反馈工作的,还有一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沟通反馈环节,这一环节就只在被考核人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之间进行了。
1.5个人绩效考核与部门绩效考核相脱节。每一名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的总和就是部门绩效,而每一个部门绩效考核的总和就是企业的绩效,所以,员工个人的绩效与其所在部门的绩效是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的,然而,很多企业却将这两者独立起来了,从而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而这一问题就可能会导致业绩较差部门排位靠前的员工是强于业绩优异部门排位靠后的员工的,这与实际的考核结果是不符的,影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同时这样还会降低业绩优异部门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大的打击了他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2做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2.1合理的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在电力企业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从而分层界定企业的关键考核指标,分别建立完善的经营绩效类、客户服务类、安全管理类以及综合支持类等绩效考核的指标库,充分的考虑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的领先水平和基本水平等,建立最为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大力的推广和实行红绿灯制度和内部排名制度。设置员工的个人指标时,应在充分的考虑到岗位差异的基础上设置出更加具体和个性的考核指标,同时编制出相应的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表。
2.2量化考核指标,合理的设置考核的周期首先,对于电力企业的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岗位来说,应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周期;其次,应借鉴交警处罚的形式中的有益内容进一步的完善绩效加减分考核通用标准表,可以量化的指标就一定要量化,而无法量化的指标也要尽可能的将其量化,尽可能的消除因考核人员的主观意识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的提升绩效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
2.3采取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最为有效合理的考核方式应为: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实际绩效监控和指导-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不断的改进员工工作中的问题,以提升员工个人绩效的方式提高整个部门的业绩,同时应合理的设置考核周期。建议对一线员工实行月度考核的方法,管理人员应时刻的关注和评价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的纠正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2.4做好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沟通工作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沟通能够直接的体现出此次考核工作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并且其还应是双向的沟通,以改进企业和员工的绩效为出发点,反馈和沟通工作重点讨论考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因此,绩效考核人员应高度的重视这一环节,做好了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沟通工作,他们才能够全面的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以及对工作的期望,也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5应在充分的结合了岗位实际的情况下设置考核指标绩效考核工作要想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就应充分的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设置考核指标是应遵循统一的标准,所以,每一个层级、每一个部门以及每一个指标之间都应有统一的参照标准,防止指标出现冲突的问题,从而保障绩效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如果能够设置有效并且严格的绩效考核标准,那么就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各个岗位的工作成果,参照各个岗位的说明书设置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出可衡量并且易达成的绩效考核目标。
3总结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绩效管理;对策
简而言之,路桥施工企业就是指从事公路、桥梁生产建设的经济组织。路桥施工的质量、造价、安全等成为路桥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促进路桥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对路桥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对该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路桥施工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的定位方向不明确
这主要是因为路桥施工企业未充分体现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将绩效管理简单地视为绩效考核的一项工作,从而就导致计划、实施和反馈变得形式化。从绩效管理方面来分析,将最初制定的绩效目标满足最终的考核工作作为重点,也就是说,未明确绩效管理的定位方向,所制定的绩效目标的主要认为就是为了满足每年年初以及年末的考核工作。
(二)未有机地将绩效管理和企业整体战略相结合
在绩效管理的整个环节中,可以将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同时要注意的是,要想确保绩效管理战略真正落实,每一位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真有必要的。然而,由于很多路桥施工企业未认识到目标设置与管理战略相互间的统一性,往往是根据施工的内容来要求员工的施工行为,从而就致使绩效管理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互脱节。
(三)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反馈管理体系
这主要是因为在路桥施工企业实施管理的整个环节中,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们之间未树立起沟通和交流的意识,致使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绩效考核、如何制定绩效指标、进行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由于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反馈管理体系就致使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用的信息数据,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的活动中,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导致信息资源得到浪费,从而也就缺乏了反馈工作的有效根据。
二、加强路桥施工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形势下,人才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企业要想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培养出一批人才是很有必要的。在路桥施工企业进行改革后,工作范畴不断拓展,工作量不断加大,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劳动协议,就需要将劳动合同最优,不断优化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在人事方面不存在问题之后,就需要对每一位员工采取劳动合同一体化策略,取消正式工和临时工薪酬待遇的差别,以便让每一员工都能够体会到公平和公正,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力度,促进绩效管理全方位发展
要想促使绩效管理向着标准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就需要不断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也就是说,倘若一个企业缺乏完善的制度,从而管理工作就无章可循,加大管理工作难度,对于路桥施工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因此,路桥施工企业就应该不断优化并完善绩效管理制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员工内心需求、人性化管理理念,逐步引入正确的管理观念,创建满足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思维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绩效管理理念。
(三)创建激励体制,改善薪酬水平
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创建高效的薪酬激励制度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劳动者在施工企业中所表现出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作为企业支付薪酬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在对各项要素进行分配的时候,有机地将劳动、成本、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并改革薪酬及奖惩制度,以便让企业的每一员工都能够体会到单位的尊重和认可,相同岗位的员工都能够获得相同的报酬利于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员工岗位得到了调整,所伴随的薪酬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促使管理技术向着科学化和先进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合理的薪资力度,充分体现出薪资的公平,让每一位员工都体会到单位给予他们的自尊感和荣誉感,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得到公平竞争。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路桥施工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地发展,不断强化路桥施工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需要正确认识当前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真正让绩效管理深入到路桥施工企业管理模式中,以便促使路桥施工企业得到持续化和健康化地方向发展。
作者:周三林 单位:广东华盟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新兵.施工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06)
[2]刘振奎.建筑施工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8(03)
电信企业目前形成了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共存且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MM电信在某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内部改革势在必行。而绩效管理是电信企业完善现代企业运营机制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促进绩效管理的实施与运行效果。
本文系首先阐述了绩效管理的理论,并通过深入剖析MM电信公司原有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论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和必要性,分析了流程再造对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影响,确定了构建战略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引入“平衡计分卡”,确定该企业绩效考核评价要素,使财务/效益类指标与服务/经营类、学习成长类指标相结合;使用“价值树”方法,将该公司的总体战略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选择,建立了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用“月亮图”法确定指标权重,明确岗位考核重点:最后,以逐级签订“绩效协议”的方式,实现企业绩效目标双向沟通、企业与员工发展共进的绩效管理目标。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钢铁企业,绩效考核,思考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5.李学斌.浅谈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01.
1.1基本思想
作为系统工程中的一种结构模型解析方法,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运用图论与矩阵等工具,对系统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判断出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被影响程度,进而揭示系统的结构关系。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产业经济系统分析[8]、电子校务的风险因素分析、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10]、网络谱系结构分析[11]等诸多领域。利用DEMATEL方法建模可以得到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分析指标:根据影响度和被影响度能够判断出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程度;根据中心度能够判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根据原因度能够确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2基于DEMATEL方法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
2.2.1系统结构分析根据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取决于系统中的要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个要素的贡献汇总而成的;而每个要素又具有若干属性,这些属性通过合理的组合蕴含着要素对系统的贡献[11]。从系统、要素、属性三维角度构造一个系统:由n个要素组成,记为Nk(k=1,2,…,n),系统的第k个要素有mk个属性,第k个要素的第i个属性记为Pik(i=1,2,…,mk)。在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中,整个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即为系统,要素为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的4种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分别记为N1,N2,N3,N4。属性是不同能力下的指标,例如盈利能力N1的属性值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
1.2.2属性间直接影响关系与程度的确定邀请m位对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不同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相应的定性判断标准,采用分级比例标度进行描述,给出不同属性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出了0~3分级比例标度的属性影响关系判断标准,该标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或者简化。如果属性数目非常多,当前的分级比例标度难以满足人们的判断需求,可以在现有标度基础上进一步均匀细化,例如在“很弱(0.5)”与“弱(1)”之间均匀插入“较弱”,赋值为0.75,以便区分;同样,对于属性数目较少的情况,可以进行简化,例如只选取“没有(0)”“弱(1)”“中(2)”“强(3)”作为判断标准。总之,关于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系统复杂程度本着“能够区分”的原则灵活处理[11]。
2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应用分析
根据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际和上述模型,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例进行描述。步骤1:分析系统要素记盈利能力要素N1含有5个属性,记作Pi1(i=1,2,…,5),具体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这些属性能够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特征,在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步骤2: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构建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邀请20位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盈利能力要素下不同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定性确定。由于该要素下属性数目相对较少,于是本文采用简化的分级标度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即如果属性Pi1(i=1,2,…,5)对属性Pj1(j=1,2,…,5)有直接影响,且关系为“强”,则rij=3;关系为“中”,则rij=2;关系为“弱”,则rij=1;无关系,rij=0。在这里不考虑属性对自己的影响,即rij=0。于是,按照“众数原则”得到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步骤3:求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将直接影响矩阵R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确定综合影响矩阵为了计算方便,综合影响矩阵近似为T=R*(I-R*)-1,于是有步骤5:系统的综合试验与分析依据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求解方法,获得系由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中心度)按大小依次为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净资产收益率;原因度按大小依次为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讲,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均较大;资产收益率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均较小,这说明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紧密,而资产收益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很弱。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要素下各属性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比较与上述分析一致,不赘述。综上,将上述所有分析结果关联便构建起基于“经营绩效系统—能力—属性”的体现所有指标相互之间关联关系等显著特征的管理模型。与因子分析法[2]相比,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不同能力下的指标间影响与被影响关系,进而确定原因及结果属性。
3结束语
(一)企业计划管理的特征
从计划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精确的制定计划来实施管理,从而便于企业管理者决策,便于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组织绩效考核。因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严肃性。计划管理的意义在于要求企业上下依据计划来实施管理,避免出现随意性问题。也就要求在计划确定之后,必须严格执行,围绕计划来实施管理。二是目标性。计划的本质在于树立目标。通过目标来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一旦计划管理的目标确立不科学、不准确,那必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计划管理的本质就是目标管理,用目标来调整、纠正企业行为。三是实效性。计划管理既要确保计划的实用性,使计划的执行者能够有能力来完成计划,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计划应当如何来制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计划管理变成了一纸空文。四是关联性。计划管理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的管理手段相互协调,来达到管理企业的目标。因此,从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等等环节都需要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协调,才能完成管理目标。
(二)企业计划管理的意义
计划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降低控制企业成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立标准。计划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各个环节确立了目标,用目标为标准来衡量员工行为,从而将标准量化,进而更好的来审核、评价员工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效益。二是风险控制。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匮乏、市场信息反馈速度慢等问题都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计划管理工作能够通过预测市场波动,分析供求关系来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三是监督管理。监督的依据是有法可依,而计划管理工作能够全面的为企业制定详细的指标,使监管能够有明确详实的指标来对监管对象进行衡量,从而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四是组织协调。通过计划管理,指导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岗位的人员,围绕一个总目标,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秩序井然地去实现各自的分目标。
二、当前中小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误区,对计划严肃性认识不足
中小企业多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对于计划管理工作的认知尚有偏差。中小企业多以人治为主,依靠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难以面面俱到。但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认为计划管理就是对自身管理随机性的约束,难以体现管理的灵活性。计划执行有效性的基础是计划的严密性,而这种严密性使企业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以及执行之中,从而督促和落实计划。但计划管理对于员工和业务部门而言,往往还停留在表面计划管理的实现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但在不少中小企业中计划管理在制度层面上还有不少问题。一是计划制定不科学。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存在着重短期、轻上、文字上,计划制定中参与度不够,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管,都导致计划管理流于形式。
(二)制度缺失,对计划管理落实不严格
不少企业管理者片面的认为市场变化的剧烈性,使得计划管理毫无意义,因此制定长期计划意义不大。如在一些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认真进行分析,甚至照搬以往的数据。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计划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一些企业的决策者,都不能有效遵循计划管理的要求,导致计划管理落实不到位。在计划管理后期的评估环节,由于企业计划的覆盖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大等原因都使得其难以有效进行评估,加剧了之后计划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
(三)模式单一,计划管理中缺乏创新性
一是信息技术运用不熟练。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计划管理工作开拓的新的平台,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二是计划管理体系不系统。计划管理内容多样,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建立一整套完备、科学的多维精细管理体系,而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意识不足,保障制度缺失导致计划管理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企业在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制定方面难以有效兼顾,往往看重短期计划,忽视中长期计划。三是计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在计划管理控制监督方面,检测项目不全面、检测时间不科学、评价标准不严格、奖惩措施难落实等问题以及成为了中小企业计划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导致企业计划管理成为了摆设。
三、中小企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与开发的重难点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企业计划管理质量,就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机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计划管理的创新性、提高计划管理监督效能,从而有效提高计划管理质量。
(一)提高认识,增强计划管理的配合意识
企业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必须要有计划,从而真正在企业中营造计划管理的氛围。一是管理者要能够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的随意性管理的观念,加强计划管理的执行力,自身要做好模范作用,确保依法依规管理。二是对于企业相关部门而言,要认真做好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工作,能够自觉地结合工作实践,详细、准确的制定相关计划方案,便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三是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则要增强按计划操作的执行力,能够遵照现有的职责来落实责任制,严格遵照计划的要求进行落实,调整自身工作进度,完成计划的各项要求。
(二)完善机制,落实计划管理的责任制度
一是重视计划管理的时间节点。中小企业要克服短视弊端,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制定自身的中长期计划,充分考虑市场的波动和企业发展战略,将长期计划的方向性与短期计划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促进计划管理的实现。二是重视计划管理的层级机构。企业各个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克服事不关己的思想,特别是要把投资指标、利润指标、成本指标、人力指标、财务指标等要素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详细制定相关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实现计划管理切实可行。三是重视计划管理的评估体系。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应当将计划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纳入考核管理的要素之中,特别是在评估过程中注意计划的跟进和后续管理,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势
对于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而言,主要是以员工的选择行为为标准和研究的重点。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较为有影响的理论主要包括有“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内容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以员工的需要为主要研究的重点对员工进行激励。这种类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将人的各种需要,以及需要的不同内容和结构以及它的层次和所发挥的作用对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内容型的激励理论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包括有“成就需要的理论“”双因素的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的理论”等。转化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以采取一种行为所引起的不同后果为研究的基础和重点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转化型的激励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强化理论、挫折理论以及目标理论等等。
2市场营销理论
说起市场的营销学理论,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和显著的成果,这其中就有一些较具影响力和具实用性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市场营销学理论中最具实用性的一个方法就是营销组合的策略。所谓营销组合就是将公司作为一种营销的工具,让公司本身从目标的市场中搜寻实际的营销目标的一种经营和销售的手段,有些著名的企业家将公司的这种工具主要概括归纳为四种,那就是产品、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以及产品促销这四种。
3市场营销思想对于人力资源激励的作用
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而言,我们可以将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激励活动看作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和活动,那么激励所产生的产品其最为直接的消费者就是企业中员工本身,那么在企业中所有的员工就能够组成一个与激励的产品相互对应的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的群体或市场。
3.1激励活动中的产品-员工薪酬+附加的产品
在整个市场的经济中,对于物质的激励而言就主要是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进行的。企业中员工的薪酬体系集中和直接的体现了整个企业对员工在物质方面的激励,这个薪酬体系主要是用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保留现有的人才和激励有潜力的人才而设立的。由此可见,将薪酬体系赋予激励的功能是整个企业激励活动的重心和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激励活动中最核心的产品就是薪酬。作为整个企业与员工的一种交易,企业员工主要提供的是产品的要素,这主要包括有员工的体力劳动、专业和技术方面以及管理和货币的投资等等,而企业与员工的交换就不仅是付给员工的薪酬和收益,这些只是企业的核心产品,除了核心产品之外,还包括有企业的附加产品,像员工工作的环境、对公司所有员工的管理制度以及人际关系和整个企业的形象、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上级领导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等这都属于是企业的附加产品。因此,对于整个企业而言,他们提供给员工的激励就是这些核心的和附加的产品的组合。那么在激励活动中,员工的薪酬是最核心的产品,而员工工作的环境、人际发展关系以及与领导和同级之间的沟通合作、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企业的形象和个人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激励活动中产生的附加产品。
3.2对于激励所产生的产品进行细分
在市场的营销过程当中,作为一个企业而言,它是不可能对市场中全体的顾客做到完全的满足的。因为市场中的顾客较多且他们的需求又不尽相同,企业必须要做到辨认并为其分配最为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对激励活动所产生的产品进行市场的细分。企业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消费者的市场影响因素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细化。对营销进行细分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企业在激励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激励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消费者就是员工本身,那么在员工所组成的整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中,不同的员工就会产品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么同样的激励策略作用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激励是一个员工的主观感受,是内部的原因,要想将激励的功能发挥的尽善尽美,就必须要使得激励具备有针对性,使得激励更能做到因人而异。
3.3激励中所应用的定价策略
在市场的营销组合当中,能够使得企业产生收入的重要因素就是价格。因为价格在市场营销的组合中是最为灵活的因素,价格的变动是非常快的与产品的特征和所销售的渠道有多不同。员工的薪酬作为激励产品中的核心,因此对于企业激励产品的定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取决于员工薪酬和企业投资方面的收益以及付款的方式等等。对于员工的薪酬而言,主要是以人为本,企业可以在定价的策略上施以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得员工的薪酬制度能够更加的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