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学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学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三三六”教学模式,语文高效课堂

 

“三三六”模式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了解借鉴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何为高效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说法法不一,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即课堂教学45或40分钟内,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课堂教学的高效,学生自学能力是保障,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前提。

一、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保障

1、学生自学能力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观摩中,从展示的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说明学生自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就能体现对问题理解的独到性、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学习的目标性更加明确;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分组学习讨论时,学生才能在学习展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或其他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可以说,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由此更加说明,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还是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论文,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文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

学好语文,五种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养成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能有助于学生字词句含义的正确理解,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要巩固小学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为学生自学语文打下基础。二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课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关键词、佳句、名段积累,影视中经典语句的记录,这些都是增大学生知识量、为学生写好作文打基础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增大知识容量,提高语文素养。五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以五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在引导点拨中提高。

二、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遵循汉字、汉语自身的规律”,从中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途径。围绕《课标》确立的总目标、年级目标,理清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吃透教材为主攻目标,提高语文教师准确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通读语文教材,结合《课标》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做到单元教学目标清楚初中语文论文,每课应掌握的知识,心中有数,读写听说的要求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拓展教材,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准确驾驭教材。

第三,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适应学生“四个能力”培养需要,根据汉字和汉语的自身规律,结合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探讨“读写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技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就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言,高效课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模式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不能就模式的探究忽略了高效课堂的根本。所以,实施高效课堂要因地、因学生、因教师而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寻求自身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高效。

首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初读发现的。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预习中,通过预习在解决已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把这些新问题汇集梳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其次,围绕学习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教学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六个环节中,选择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环节。预习交流这个环节很重要,要围绕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个人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预习问题的理解程度、效果。明确目标这个环节是在预习交流基础之上的,这个目标最好是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学生自学难于解决的问题,把它们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目标初中语文论文,明了具体。目标设置的内容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能够解决的问题,目标设置要精要。小组合作这个环节是小组内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相互讨论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能通过自学完成的,没有必要讨论,自学完成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展示中,直接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展示或者是学生交流学习汇报这个环节,要充分展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怎样,都要求师生耐心倾听,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检测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有深有浅,甚至有些离谱,无论如何,都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善意纠正有错的地方。既要做到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有效的知识,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在众多答案中,让学生感悟如何正确理解问题。

其实过去的很多做法都是高效课堂的体现,洋思中学的经验、问题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都体现课堂的高效。真正做到高效,要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切合自身实际,切合我们农村中小学现有实际,认真探索,创造出自己的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第2篇

1.做好语音教学

要先让学生掌握好语音知识,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梁仪在认为,“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语语音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在第二学期的期末阶段,全班应该有超过90%的学生能够将48个国际音标正确地读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到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还能根据所听到的读音来写出较为简单的词汇。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落实语音教学:学26个字母时,教师可以先从归纳字母读音入手,能够将字母以及音标明确地区别开来,而且还要讲授部分比较简单的发音要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解单词的音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开音节、闭音节,分清辅音以及元音,能够准确地朗读长元音以及短元音;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运用单元综合技能训练课,最大限度地配合教材的单元语音练习任务,有步骤地学习相关的语音、语调内容,例如,重读、连读、浊化以及字母组合和失去爆破等。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看,在“Isthisyourpencil?”这个语音教学片段中,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辨别元音音素[i藜]以及[e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如下操作:首先教师讲解双元音[i藜]以及[e藜]的发音方式,然而开始相应的听辨音训练。它要求学生能够听辨音标,而且教师也要向学生朗读以下成对出现的单词:hair-hear,ear-air,dear-dare,fare-fear,beer-bear,chair-cheers,然后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所听到的元音,可以按照下面步骤进行T:hair;Ss:[e藜];T:hear;Ss:[i藜];然后让学生听辨单词,教师要随机地朗读以下的词汇:hair,hear,ear,air,dear,dare,fare,fear,beer,bear,chair,cheers,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听的内容圈画出教师所朗读的单词。在此基础上,要开展相应的口头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朗读下面的句子:(1)Dear,IhavetwoearsandIcanhearyou.(2)Pleasedrinkthebeeronthechair.Let’scheers!(3)Dareyoucutyourhairintheair?

2.善于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要在将记忆内容遗忘之前,尽可能早地、有规律地进行复习以及运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听、读,也可以写,还可以说出来,这样不断重复以及运用,就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单词。例如,学生在学习单词apple时,可以说,Applemobilephone,也可以假想吃苹果时想起apple,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授俗语,“One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这样以来,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想起了现代科技,还学到了如何养生。

3.语境学习法

在运用语境学习法开展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有清楚的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能够熟练地创设多种语境,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借助不同的句式或前后文学习单词提供较好的语言氛围。例如,教师在讲到新单词water时,可以拿来水瓶浇花、也可以喝水等,这些场景都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教师要及时地向学生展示下列句子(1)Iwanttodrinksomewater(.2)Imustwaterthemeveryday.学生从这两句话中就能够大体上把握住(1)句中的water含义是可以喝的水,(2)句指的是动作“浇水”。在这种语境下,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water一词的用法以及词性。

4.开展实物、图片、游戏教学

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更能够接受实物以及图片。那么,运用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更为丰富、生动、形象、直观以及立体的词汇,学生也会牢记这些单词。从初中英语来看,绝大部分名词以及动词都是用来表示非常详细、具体的时间、人物、地点、事物以及动作,如watch,clothes,cup,smile,jump,run等。这些单词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场景、实物或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刺激了学生的诸多感官来感知词汇,从而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搜索、选取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Unit11Whatdoyouthinkofgameshows?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浏览当地影院首页的相关内容,学会talkshow,soapopera,sportsshow,sitcom,gameshow等词语,这样不仅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5.教授构词法知识

初中阶段很多英语词汇的构成和含义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教授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就能够很好地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在猜测词义方面的技能,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词汇学习时的自信。比如,可以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单词health来推断出healthy、unhealthy的含义,也可以根据teacher推测出teach、teaching等派生词的含义;利用非常熟悉的meeting与room,class与room,让学生推断出meeting-room以及classroom的含义等,这都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迅速而有效的掌握相关词汇。

6.让学生自由交流

从英语学科来看,它属于语言学科,不仅要听读、写译,而且最重要的是说,也就是交际。交际是语言学习最为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人教版教材仍然坚持了“交际教学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Freetalk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出一些生词。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9Howwasyourweekend?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询问学生:“Didyouplaysportslastweekend?”“Whatdidyoudolastweekend?”“Whatdidshedolastweek-end?”学生往往就会脱口而出一些词组,例如visitaperson,gotothebeach,stayathome,dosomereading,studyforatest,playbasketball,cleanherroom等。通过此过程,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出本节课的一些生词,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学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总结和反思

第3篇

这一环节又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以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的气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文章潜心设计“提神”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增强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步:认定目标。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认定后,便以此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开当堂的教与学。这就克服了语文课堂随意性大、学生无从把握的普遍弱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步骤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生易于操作的特点。

二、达标

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共包括四个步骤:

第三步:导读提示。依据投放的目标,教师向学生提示完成目标的方法和自读教材的具体要求,或者设计出启发性导读思考题,为学生充分自学明确指向。这样,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就能有遵循、有目标,既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无事可做或做“无用功”的弊病,又能有利地消除学生对自读要求或思考题的畏惧心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且,这一步骤正遵循了“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教学新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步:自读教材。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自读教材(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形式),按时完成教师要求或勾画、整理出导读思考题答案,并随时记录自读过程中的感悟或疑问,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和发散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第五步:分组讨论。充分自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组内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以四人为宜;且尽可能使小组成员优、良、中、差生兼有’。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逐一发言,交换导读题的答案和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见解、领悟,提出各自的自读疑问并展开讨论;记下组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以便在教师答疑时提出。

这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

同时,还全面培养了学生听、写(听、记他人发言要点’、说(提出个人见解)和思维(理清他人发言思路,整理自己的发言思路)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各组讨论情况,以便在答疑和总结中有的放矢;要求学生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在这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和指导讨论的主导作用。

第六步:解疑答难,总结提高。教师抽查各组讨论情况;解决各组存在的疑难问题,也可以由各组互答,教师点拨;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这一步骤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有利于养成“学求甚解”的良好习惯。此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几个步骤有机地组成了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

它始终以思维训练作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验标

这一环节也包括两个步骤:

第七步:达标检测。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取书面笔答、口头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第八步:补偿迁移。对于达成度较低的目标或普遍性错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讲解或练习,矫正错误,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知识“堂堂清”,进而“单元清”、“学期清”。

对达成度较高或达成度较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纵向或横向迁移训练。纵向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运用已获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横向迁移则是指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扩展到课外进行比较性阅读、写作等,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自身的读写能力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环八步”的课堂教学流程很好地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主导、主体、主线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消除语文课堂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学“无用功”,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4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文化跨文化意识

英语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因此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一.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在学习、理解、交际中,特别是在交际实践中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究竟有什么意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L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也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有效地交流,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两大方面: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这两方而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具备语言能力是无法很好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问题的。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渗透“跨文化”教育,及时挖掘学生潜在的跨文化意识。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师生观念

转变师生观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视,其实,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故有的概念,让他们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把学生学习外语的方向从应付考试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绝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已。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逐步使学生对这些文化规则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主动使用,发掘潜在的文化意识。

(二)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文化背景介绍,那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活学生对于跨文化意识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

(三)渗透教学全过程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身势语言和中国的作一番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身势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同时要用心捕捉教材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可用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四)鼓励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不失为很好的适合高中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用资源。把谚语作为窥探文化的窗口,会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英语语言的奥秘,并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抓住重点,综合设问

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课文的阅读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二、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七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讲究设问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课堂创新:人文关怀的亮点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对具体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师应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找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时候学生却与这个“老师”擦肩而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创新,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例如,每节课的前5分钟,可以让2―3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内容不限,可以任意选题),这种口头表达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训练能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写作的束缚太多,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新闻点评” “时事开讲”,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经典诗词”“小说新编”,还可以是“名人足迹”“史海拾贝”“心语低诉” 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别的好。而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趣味性,例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这样的课文很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来表演一个情景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能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活泼。

二、关注生命:人文关怀的原点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饱含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运、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文章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人生历练的文章,例如《组歌》中对于的描写,经历艰难险阻只为完成征程,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深刻感知文章内容,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们能真正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

语文教学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

三、关心生活:人文关怀的落脚点

语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

第7篇

初中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能够启发学生有兴趣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不论是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学习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有兴趣的上科学课程。当然这些也是初中科学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科学启蒙的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若要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初中科学教育中去,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条件就可以的。它所要求的时候初中科学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相关德育教育的内容,针对德育要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且还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作出自觉性的努力,从而让教师的教学全面的体现出科学学科的教育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首先,科学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科学观和人生观。因为显示人的素质的主要标志就是人生观和自然观,因此,我们在将德育渗透汽科学教学当中的时候,必须要瞄准这个观点,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根据初中科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充分的发挥该课程内在教育因素,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让学生们通过仔细的观察、亲手实践来认识客观的世界,并对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不断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教学进行有效的人生观和自然观的教育。只有明确了科学教师的德育意识,在加之平时在教学设计方面力求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促进科学学科教育中德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富有真情实感

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实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如若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纯洁的真情实感,那么就会潜意识的影响学生。那么我认为真诚的爱与宽容的心是每一位教师的从教之德,不论是后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善待他们,最还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爱护他们,并且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素养教养、广博的知识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例如,在初中高科学教学课堂上,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通常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科学方面要实事求是。尤其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参半点虚假。不过,既然要这么教育学生,那么教师就必须先要以身作则。在“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中,我在讲解花的基本结构之前,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朵花,不过因为学生的好奇心会带来很多各种各样种类的花。接着学生们纷纷问我这些花的种类、名称,结果我只能是作答一小部分花的名称。想到这里,我平时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但是我自己的却不能起到带头的作用,既然不懂那就不能装懂,我也要向学生学习,善于问问,大胆的承认自己所不懂的地方。所以我就要大大方方的告知学生:“同学们,对不起,这种野花的名称我不是清楚,如若同学们不着急的话,我现在可以去翻阅资料进行查阅,或者是课后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收索其图片以便于认识。其实,通过这件事情,不仅教育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还教育了学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进步。

3科学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学要进行巧妙的结合

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的把握住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点,将渗透的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便于达到恰当、和谐、交融的效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接受解教育,有助于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下面是我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汽德育进行教学的几个例子。

3.1在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较多德育的契机

例如在讲到《能量的相互转换》等内容的时候,首先可以为同学们介绍其神州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它主要是依靠我们国家广大科技运功的辛勤工作、团结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规矩、服从班级、组织、集体,积极的参与团队的活动、班级中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公益劳动等。当我讲到生物的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对父母的责任感,以及对家庭一切的责任意识。以上是通过对可学生优秀事迹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教学都是初中科学教科书上所提及的,我们完全可能从其中挖掘出德育的契机。

3.2通过科学课程的部分练习题我们能不露痕迹的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教学生计算这样的哈一道题:在2004年12月27号那天,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域发生了里氏8.5级的强烈大地震,并且还引发了较大的海啸,波及了东南眼和南亚多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根据有关的智力哦现实:8.5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如一次7级的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1.98×1016焦,那么这些能量就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的发电站工作多少天所发出的总能量呢?请问同学们对于以上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吗?在引导了学生得出了第一道题的答案为229d之后,我接着就随便的说了一句:“一个月是30d,那么229d就相当于是7个多月咯。”于是这会学生们就会用心去领会,不一会,以为学生站起来说:“8.5级的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太大了,我以后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将这些能量完全给结合起来。”另外的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我长大了之后,一定要从事地震研究方面的工作,一定要争取在地震之前、海啸到来之前就要做出精确的预报,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我的继续引导之下,其他的学生也纷纷的展开了讨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明白了要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志向,有助于培养他们长大之后为人类、为祖国做出重要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在讲解“为什么鸡蛋去碰石头,鸡蛋会碎呢?”首先,我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进行解释;接着,我引用了陶行知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发的嘴骂自己”,以这实际的、学生常用的话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品质的教育,在教学生力的同时,还是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从而学会与人互帮互利、和睦相处的性格、品质。

第8篇

一、不嫌麻烦,重组课堂格局

传统课堂总是桌列整齐,学生端坐。若有展开讨论也常是范围极小・或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少有挪桌拼凑组合之事――这在老师看来,是很麻烦的事――殊不知,课堂过分死板,学生极易疲倦、走神,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精力只能集中15分钟左右。倒是较大的“变动”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课堂动起来,打破常规的课堂格局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刺激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可以以组为单位扎堆讨论,也可以“派”(意见趋同者)为单位深入探讨,亦可三桌五桌围圆或围方,等等,力求形式多样,范围较大,尽量把课堂生活化、生动化。比较成熟的课堂讨论可以借鉴演讲会或辩论会的形式,有主持、辩手等名号,更能激起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不赶进度,要合理把握节奏

课堂讨论应根据教学需要而设置,一般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来设置讨论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激活思维,展开讨论。学生在根据文本获取信息以及合作探讨整合知识形成观点到辨伪去妄的过程中,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它的效果不错,费时也颇多,再由于课堂讨论,学生人多嘴杂,必然不完全合乎老师的预期,枝枝蔓蔓的情况难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要紧,只要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是个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着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放任自流”,我们老师可以当“导演”,“导”着教学主线让学生“演”。也许课时会拖了一些,但也应视为合理的教学节奏。从表面上看,讨论使进度慢了,教学任务好像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课堂讨论还是有效果的。不但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如在教学名篇《黔之驴》时,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展开讨论。结果发言五花八门,有说驴应找户人家避祸的,有说驴应找到驴群以集体力量保护自己的,有说驴叫来猎人击杀老虎的,等等。这些同学发言时态度认真,丝毫没有随便嚷嚷的意思。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他们的意见,但从那兴奋的神态和踊跃参与讨论的学习态度来看,我们能随便否定吗?我只是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表述,再组织其他同学提看法、作评价。下课后,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感触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律动。

三、不信马由缰,自然把控局面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个综合过程,也是一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着客观差别,讨论过程中,难免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趁机歇闲甚至捣乱,而有些学生则乱发问,这是课堂讨论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难点。我想,一方面是学校、班级要抓好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是教师在执教中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善于调控局面,学生讨论,老师巡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话题。一旦出现“偏题”,教师要及时提醒提示,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如果出现冷场,教师要出场主持,烘热课堂气氛,激活思维,使讨论不致陷入僵局;如果个别学生唱独角戏,教师就要在肯定个别学生的同时多多鼓励其他同学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获得锻炼口才、发展思维的机会。还要主动接近潜能生,不歧视不讽刺,给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开导和指导,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因有的学生的问题听起来有点乱而老师不予关注和回应,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学生乱发问,只要他们不是存心捣乱,就不是坏事,说明了学生能放开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润物细无声”吧,哪怕给他们一次友善与理解的微笑,一句肯定与鼓励的话语,一瞬间赞赏与期盼的目光,一个宽容与信任的手势,他们也会受到亲切而有益的教育。只要我们能大度而睿智地坚持下去,课堂终会在我们把控之中。

四、不轻易评价,注意激励学生讨论发言,老师作出评价,仿佛“古已有之”,仿佛己成讨论教学的定势。在这“评价”中,不知包含了多少老师的权威,不知抑制了多少欲发的新芽,不知使多少学生永远走不出“权威”的影子,不知使多少生动的生命失去个性而成为课堂这个统一车间生产的产品。这,都是“评价”的不慎啊!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和思想内容的战斗性,新时期的学生较难理解,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做的解读,难免有偏颇和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文论世的学习习惯,对这些偏颇和错误就不能简单地评以对或错,而应细心引导,热心呵护。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想法要少评、精评,话语要富有感情,多采用激励语,使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发展要以兴趣、需要、动机为支撑。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和赞同,而在具体讨论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这时老师应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的错误,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力求让评价成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讨论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乐趣。可以说,老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积极的参与状态和不同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更能使学生思维开放,活力四射,主动发展。

五、不越俎代庖,放心组织交互学习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法学法 主体意识 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

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

四、初中语文的有效教法与学法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2.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3.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11篇

1.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听,那教学就没了有效性。教学导入的激趣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谜语、成语、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多媒体导入。总之,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

1.2教师讲解思路要清晰,点拨要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听课效果就会更好,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的讲解点拨在教学中不可或缺,但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才能开发学生潜能。蜻蜓点水或拖泥带水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1.3教师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加强语言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学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提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3.给学生时间,做学习的主人

3.1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3.2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因此,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3.3给学生留足当堂练习的时间

第12篇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山东:山东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朗读 欣赏 对话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将近占了课文总数的一半。教材中的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教学是达成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一个最佳途径。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围绕散文的基本特点展开,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引领学生迈进散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及理趣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散文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入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笔者教学散文时,根据文章或语段内容有时安排齐读,以营造一定的气势;有时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以感知课文内容;有时指名作展示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及对文章形式之美的感知。再次,朗读要抓住文本中精彩的、重要的、关键的语句,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由读好句子到读好语段,直至读好整篇课文。

三、教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读起来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

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语言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趣,推敲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融情于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推理,富有哲理性,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语言的优美及表达方式的巧妙。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诗味。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从其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那背影就是一个“动情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关于对背影描写的语句,咀嚼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散文要树立“对话”的理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阐述。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把阅读、思考、分析、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实现多向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具体方法是通过朗读、思考和对话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既要注重诵读,又要重视鉴赏;既要注重自主探究,更要注重对话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彰显学生对散文解读的个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第14篇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较为呆板,缺乏必要的灵活变通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征,它是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将来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即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有些死板,刻意追求固定的教学模式,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与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在花费大量心血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无法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及时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有些过于庞杂,反而影响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注意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它主要是向学生教授母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书面语或文言文。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与多元化的视听效果,反而让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教学情境当中。长此以往,反而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有语文教师甚至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多媒体教学而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资料,大大浪费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间过长,反而导致学生眼睛的疲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桥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充满热情地阅读。一些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会通过投影仪来帮助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眼睛经常会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有时也是因为语文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从而使得学生几乎整堂语文课都是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下完成的,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眼睛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多媒体课件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并不代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文教学服务,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传统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多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功能,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补教学。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就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的即时性以及师生间交流的情感性等仍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者的有效且充分的融合,将有利于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姿。

2)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根据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强化与其他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与自主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就应该以此作为制作的依据,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制作的基础,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的应用。当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把自己变为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员,而是应该合理把控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应用进度,把学生的知识反馈与备课思路完美结合在一起,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助。这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对多媒体课件的适度、适时应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独立主动的思考,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

3)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有效性

第15篇

(一)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转变。

新课标中明确表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目的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更需要通过评价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善,使其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中明确表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采用最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主导过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掌控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管理,往往规则过多,约束过多,教师借助于权威来维持课堂秩序。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关系疏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比较疏远,部分学生被动的应付教师的教学,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比较差。有的学生是畏惧教师的权威,上课提心吊胆。这些情况都不易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也就是说,只看学生的成绩高低,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能力、思想、技能、素质等领域。这违背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面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解决问题,改善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达到新课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浅显的方法策略。

(一)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教育。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师要建立教学民主化的观念。这要求语文教师真正具备民主、平等的观念,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不能对某些学生就偏爱一些,对某些学生就多加歧视,要不偏不倚,对每位学生都要真诚的帮助。同时,也要对学生多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宣传,让学生多了解关于新课程理念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主动参与相应的教学管理。对于学生的家长,也要向他们宣传新课程的理念,使家长理解新课程理念,支持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对于语文新课程的评价制度,一定要完善好、落实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首先,要营造出一种好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的方法、内容等的多样化。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不断进取的精神意识,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提升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其次,在实施多元化评价方面,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听取专业评核小组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代表的评价,不能只考虑终结评价,也要做到有过程的评价,并且要坚持有量化考核。评价一定要公平、公正、客观,不能只注意到教师所做的那些易被观察到的劳动,也要把教师所做的那些不易被观察到的隐性劳动纳入评价之中。

(三)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要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便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改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与组织管理者,一个活跃且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做好精心准备,教学时主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的手段,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以鼓励、激励为主,尽量少的采用惩罚的手段,通过精神与情感的激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慎重的对待,如若处理不恰当,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行为,甚至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预防工作,使问题行为不易于出现或者在处于萌芽阶段时便予以解决。

(四)教师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