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题材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题材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题材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题材毕业论文

第1篇

手风琴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广泛作为伴奏乐器外,逐步以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在表演中出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1种乐器。因此,人们对中国手风琴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专业的作曲家很少,造成了多数作品内容、作曲技巧的陈旧,很多前辈的作曲家都说过,手风琴音乐,作为1个年轻的专业,没有它自身特点的作品,尤其是本国、本民族风格与内涵的作品,这个专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鉴于这1说法,本文重点简单阐述了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们善于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他们对于如何运用手风琴音乐手段表现时代生活的题材作了许多尝试。而且,他们的创作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之上。许多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中国手风琴作品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使其不仅被大众接受,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乐曲寓意的理解。作曲家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思维对特定题材内容的精致概括,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民族气节和审美情趣与表现出来。同时,在中国手风琴创作上还体现出创作思维、演奏技巧上的创新等等。

关键词: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创作;特征;民族

ABSTRACT

第2篇

1.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构架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分为校内的星期音乐会和校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其中星期音乐会近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观众太少,上台的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为此,中央音乐学院已经在北京一些高校、社团、外资公司,以及大连、青岛、青海、福建、山东等地建立了艺术实践基地,尤其最近又与深圳音乐厅携手建设实践基地,以长期合作的模式,为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秉承音乐服务于社会的宗旨,搭建艺术表演平台。2012年起,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市选择了100所中学,与之签约合作并建立学院艺术实践基地,为北京几万名中学生送去高雅音乐。同时,又选取一些重点中学开展合作,建立学院的生源基地,既为在校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和舞台,也可以吸收重点中学具有音乐追求和理想的优秀生源来学院就读。

2.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构架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了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术实践基地,自2006年建立以来,始终把发现、培养、使用、留住尖端和紧缺音乐人才置于工作首位。即上海音乐学院筛选出具有潜质的拔尖音乐人才,并输送至基地进行重点培养和艺术实践。大剧院中心则将人才需求情况及时提供、反映至学院,打通双方合作培养拔尖音乐人才的供需渠道,体现了文教结合的优势。实践基地分别由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乐团、上海歌剧院以及上海芭蕾舞团组成。涉及西方管弦乐器演奏、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作曲、音乐学、音乐工程、指挥、艺术管理等专业。自建立以来,为更有效、有序、有利地开展工作,尝试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机制。如建立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术实践基地工作委员会,在明确分工及工作范畴的同时,确定通过每年两次的常规工作推进会议,就合作项目的开展及合作流程进行及时沟通,对每学期开展的合作项目其时间节点、程序、细节等进行条理化要求,使文教结合工作上到新水平,在深入了解和研究艺术教育规律与市场演出规律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和总结出实践基地自身的运行规律。

3.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构架中国音乐学院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本原则,与兰州14中牵手构建西北地区首家中学生音乐教学实践与生源基地。目前又与青岛市第39中(中国海洋大学附中)、长沙市等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和生源基地。院系在与校外基地的合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学院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基地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基地依托单位与院系合作的积极性,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双方受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所必需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的兼职指导老师,保证了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4.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实践构架南京艺术学院以艺术实践季的形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1)社团活动,指团委、各院(系)或其他单位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每位本科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参加一个社团。(2)社会实践,指由学校组织或个人自行联系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各种学校及社会公益活动。(3)艺术实践,指由学校组织或个人自行参加的与专业学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写生采风、展览演出、专业比赛、学术研讨、市场调研、组织策划、就业实习等艺术实践活动。以上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院校实践平台构建的调研结果充分表明:(1)在新形势下,音乐艺术院校进一步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发挥社会联动机制,挖掘各种内外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构建层次化与模块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这是培养具有特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音乐艺术人才的基础保障。(2)通过对这些院校平台构建的途径、方法、手段、效果进行比对分析,说明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教学机制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使基地建设有章可循。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明确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有效实施。(3)实践基地建设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专人负责,设立专用资金,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及时检查、评估和总结表彰,不断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依据社会需求构建社会场所艺术实践平台

音乐院校的艺术实践平台离不开社会场所这个大舞台,如今不断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科技和信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在社会舞台的实践中,必须依据社会场所对艺术实践的需求,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掌握天津艺术实践场所的需求现状,广泛收集社会人群对天津音乐文化、舞台实践的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为教学实践提供社会导向依据,从实践内容、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舞台,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对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乐厅、西岸艺术馆等艺术演出场所;华夏未来、少年宫等青少年艺术交流场所进行了问卷形式的深入调研,掌握了部分社会人群对舞台实践形式与内容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1.市场需求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定期观看音乐会的占10%,不定期观看音乐会的占35%,偶尔观看音乐会的占40%,认为音乐会与自身生活无关的占15%。数据充分说明音乐文化现已渗透到天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高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的一个途径,也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舞台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助推力。

2.观众群体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35岁以下的占25%,36至50岁的占55%,50岁以上的占20%。该数据说明中青年人群为观看舞台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年轻一代的带动作用和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作用将直接推动天津舞台实践的积极发展,使天津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具备强大的后劲。

3.实践曲目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偏爱通俗名曲的占65%,热衷于某位作曲家作品的占25%,曲目风格不限的占15%。该数据说明喜闻乐见的名曲易于大众接受,具备独特音乐审美情趣的群体为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要实现高尖端乐曲及大众乐曲演奏学习兼具。

4.实践形式调查在观看音乐会的人群中,喜爱乐队形式的占48%,偏爱独奏形式如钢琴独奏等形式的占40%,热衷于室内乐组合形式的占12%。该数据说明演奏形式的多样性是丰富舞台实践的着眼点。学生应在练习本专业的同时,加强重奏、合奏、室内乐等形式的学习与实践,从多方面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对于群众关注西洋乐、民乐、美声、民声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群体没有固定的倾向,但由于民族题材的作品、表演形式较国外作品还不够丰富,限制了舞台实践群体的曲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民族题材舞台实践的关注。因此,舞台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也是扩大音乐文化艺术在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曲目的学习方面应中、西方兼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民族题材的作品,使学生立足民族文化,中西结合发展。

三、构建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实践教学是音乐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天津音乐学院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制,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有效构建实践教学育人平台。天津音乐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在每学年暑期学院统一组织的为期近一个月的艺术实践活动,称为“艺术实践月”。这期间,在院领导的统领下,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下,全院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各系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备有序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估。这种全院范围的统筹安排可有效地激发全校师生的热情,确保艺术实践的实施,促进实践教学。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每年有3000多人次参加实践月期间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2)各系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演出实践活动。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多层面的大学生实践机制,如“星期音乐会”等在学院音乐厅、演奏厅举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3)组织和策划好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以上专业比赛、演出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一是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从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角度更新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积极推进高水平实践基地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二是制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以艺术实践学分为杠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具有音乐艺术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精神搭建平台。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校内和校外基地相结合,坚持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坚持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坚持实践基地建设要具有特色和前瞻性、办出新模式,坚持实践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在校内建立了天津青年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实践剧场、天津青年民族乐团实践剧场、舞蹈实践剧场、戏剧影视实践剧场、音乐表演实践剧场,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将排练课与演出实践、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增强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建设了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音乐厅、西岸艺术馆等音乐艺术演出场所,华夏未来、少年宫等青少年艺术交流场所;在武警指挥学院、45中学等院校建立了艺术实践共建场所。积极参加天津市音乐文艺展演———高雅音乐进校园、天津市“海河之春”文化节、天津市“五月音乐节”、达沃斯论坛系列演出等实践活动,以实践平台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服务社会,为天津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完善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参与科学研究、专业竞赛、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天津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更符合时展的需要。学院于2013年在本科生中推行“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办法”。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强化学院专业艺术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分为杠杆的管理机制的形成,最终为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学分适用于在校本科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专业比赛、演出、学术讲座,举办音乐会或舞蹈、戏剧影视展演,发表作品、论文等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学分。分为四类:(1)比赛类,即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优秀奖以上奖项,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作品;(2)演出类,即参加由院、系组织的国家级、省市级及其他形式的演出;(3)音乐会、展演类,即个人或2—5人举办作品、演奏、演唱音乐会,舞蹈、戏剧影视展演;(4)学术讲座类,即参加由院、系举办的专家讲座,以系、部提供的讲座考勤记录为依据等获得相应的学分。

3.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指导作用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容体现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理论与舞台实践的统一。通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措施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同时为了提高选题质量,学校实行毕业论文题目的申报与审查制度,要求题目紧密结合舞台实践,加强对实践的理论思考,有效提升舞台实践的理性思维,保证实践的深度和可持续性。

五、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1.调整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内容传统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弊端。教学计划中提前几年安排好的课程名称和内容在开课时往往已经落后,使得部分学生修选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学分,没有起到拓展视野、增强能力的重要作用。天津音乐学院改革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各专业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要紧密结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舞台实践能力的提升,及时反映有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改革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各专业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课堂研讨、现场教学、一对一教学与小组课教学结合的模式即1+2+X等方式。三是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教师,原则上要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专业选修课。以“大师讲坛”等学术形式定期聘请资深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到校讲学、座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推行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试既是实践平台又是检验平台,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原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天津音乐学院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基础课以“平时+期中+期末”的考试方式为主,专业课则根据课程性质实行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舞台考核方式。特别强调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

六、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第3篇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初探1】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艺术市场专业应首重艺术批评实践教学2】

【内容摘要】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应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实践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市场 批评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艺术市场专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早在上世纪末,全国部分高校就开始探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市场特殊规律的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营销学等课程齐全、结构合理的艺术市场学科体系。

无论是艺术市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还是艺术商品价值判断,都是以艺术现象本身艺术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艺术批评就成为艺术市场建设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就必须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批评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批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尤重实践教学

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消费。需要通过艺术批评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出科学判断与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对作品做出判断并不难,只要熟悉和理解艺术理论和方法就能对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但理论和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术现象本体,这种判断又是否符合艺术市场的规律就成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我国现代艺术批评还相对比较弱,没有形成符合中国艺术实际的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也被引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同时也显出强烈的水土不服。

从内容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是美学理论,并不关心艺术本体的规律,而是通过研究艺术现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会学美学,它与直觉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极端接近。

他们的观点是把艺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一样,承认艺术中只有思想内容是本质的,它使艺术内容脱离这种内容体现的手段和形式,成为一种纯思想的推演和演绎。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对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只能是理论范围无限扩大,语言越来越晦涩抽象,什么都说就是不说艺术,形成了一种学院化理论倾向。

从教学效果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艺术理论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在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理论,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习的结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艺术理论的大杂烩。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更要从艺术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就要求批评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艺术发现力。这种敏锐的发现力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一般说来,直觉就是欣赏者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觉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批评家的洞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是从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敏锐地对现象本质的悟解力。

“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会感受到其独特的音调、动作、表情、形式、画面、题材等,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稍纵即逝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批评所要表达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其天赋的一面,更多的还在于个人后天的学习,是一种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对知识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越多,他的直觉能力也就越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见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同样,“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是经过训练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纯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艺术批评所需要的敏锐观察能力,它一方面来自对人类历史的学习——“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就是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一种实践——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研究艺术现象本体,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才能得出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学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断来,因此,艺术批评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它是保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批评实践教学是艺术市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艺术市场是以艺术商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无法判断或者判断不出艺术商品价值,艺术市场运转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最后崩溃。

艺术商品的价值是由艺术本体的价值和艺术载体的价值两部分构成的:艺术创作作为文化生产,不是纯粹手艺的展现,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显现。克罗齐指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创作技术方面,不在于构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构成,而在于艺术家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精神内容,其形成的物质“外壳”只应该把这种内容凝定下来并传达给他人。这种物质“外壳”的物化就是艺术品,艺术家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独特的个人风格。

艺术本体的价值量是由以创作主体长期的累积劳动量为依据,以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社会影响和时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艺术载体的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原创艺术载体。其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2.人工复制的艺术载体。其价值量也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

3.机械复制的艺术载体。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计量。

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非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价值来决定。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它既是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市场运行和存在的基础,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具有价值或价格的物质基础。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针对具体的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列宁认为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时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艺术品对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价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会给炒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人为的炒作推动下就会出现市场混乱,不利于市场发展和建设。这就需要艺术批评能够对艺术现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使用价值明确和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实践教学也为艺术史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料和理论支撑,促进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同时,艺术市场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但更多的是艺术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管理类学科要想真正反映艺术市场的特殊规律,就必须深入艺术市场内部,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场规律,就必须研究艺术品的经济规律,艺术批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艺术经济规律的关键。

我们强调艺术批评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艺术批评可以包办艺术市场课程建设,也不是说艺术批评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说,艺术批评处在艺术市场学科中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我国目前艺术市场学科教学和建设还比较薄弱,通过加强艺术批评学科建设来促进和协调其他学科建设,有利于尽早形成艺术市场完整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艺术钢琴产业

钢琴自其诞生之日起,已历时三百年。钢琴历史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几乎无处不在,哪里有音乐,哪里就需要钢琴。当谈论钢琴时,我们也许不只是谈论一件乐器,而是在谈论与之有关的千头万绪。它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以及个别的和一般的。

从古钢琴到钢琴的发明,钢琴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风靡全球。钢琴的诞生,给人类的音乐和生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与之有关的时代精神与流行元素。它曾经担任过西方文明东征的使者,从而在东方社会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如今已经不只是乐器,它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商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产业。与之有关的钢琴厂,琴行在市场上不断地得到需求,进而增多和发展,专职钢琴教师的出现和与日俱增的学生人数,成为一个新型音乐文化市场的推动者。加上行政因素,官方考级等使钢琴市场的含金量日益剧增。而与此同时,钢琴琴谱和教材及钢琴唱片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出版商分得了一杯羹。钢琴俨然成为了一个超级的百变明星活跃在现代化社会的流行文化之中。

一、钢琴的演变

通常人们认为钢琴有近300年的历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所创制的现代钢琴为前身。在以后的200年,又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

然而,事实上,钢琴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现代钢琴出现之前,毕业论文钢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们称这一阶段的钢琴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钢琴的发展与飞跃。若没有古钢琴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会产生1709年古钢琴“质”的飞跃。

钢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弦什,将弦什的琴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多弦乐器,进而多弦乐器又演变成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一是以手指拨动琴弦发音的多弦乐器,后与键盘结合成为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以手指拨动琴键,装置于键尾的小缒击弦发音的钢琴。这两种乐器都是现代化钢琴的鼻祖,故统称为古钢琴。

随着现代化钢琴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出现的爵士乐,摇滚乐的需要,古钢琴一似柔弱纤细而又羞涩的贵妇人——也只能归隐于现代社会舞台的大幕之后了。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洛伦萨美第奇家庭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了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钢琴的英文名字叫做piano,piano是意大利文,原义为“弱”,与之相对的是forte,也是意大利文,意为“强”。“可以演奏强弱的新发明的羽管琴键”(arpicembalodinuovainvention,chelapianoeilforte)这个长长的名字后来缩写为“pianoforte”,一直过了大约有一个世纪,才完全简化为今天的钢琴(piano)。克利斯托福里在钢琴上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拨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或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接着,在英国也制造了钢琴。后人对克里斯托福里的钢琴进行了一些改进。1783年,也就是在第一架钢琴诞生83年后,英国人布罗德·伍德发明了踏板获得了专利权。

钢琴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多次改良。虽然开始被形容为锅炉工制造出的粗糙机械,但随着音乐由巴罗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在19世纪已经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1732年,在佛罗伦萨,洛多维克·朱斯蒂尼发表了第一首钢琴作品《奏鸣曲》,钢琴已经传播到了一些国家,专门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已经出现。十八世纪60年代以后,钢琴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钢琴走出了私家音乐沙龙,进入了大众音乐厅,许多作曲家开始投人钢琴曲的制作。

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除了对现代钢琴的音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外,并未对乐器本身做出重大的改革。20世纪初曾风靡一时的自动钢琴也很快被唱机、录音机所淘汰。

二、钢琴艺术的发展

“世无钢琴,我们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几十部钢琴协奏曲了,也就没有贝多芬的奏鸣曲了,硕士论文没有肖邦的钢琴诗了,没有德彪西的钢琴画了,也就不能得而赏之了。”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赋予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

(一)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宫廷、教堂内的音乐活动之外,社会上的活动也很普遍,还有很多专业和业余的音乐家组成的各类音乐团体,广泛开展音乐活动。在这一时期,在器乐领域获得重大发展的就包括古钢琴音乐,故钢琴音乐所用的主要题材就是变奏曲和组曲。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构思巨大,结构严谨,感情表现单一而强烈,具有震撼的效力。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钢琴的奠基人,他的钢琴音乐可分为五类:舞曲、前奏曲、赋格、即兴曲、协奏曲。

(二)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音乐

18世纪下半叶,在歌剧艺术发展的同时,也确立了古典交响乐和奏鸣曲的体裁,把音乐推向高峰的是维也纳的古典音乐派,其中也包括钢琴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钢琴乐是明朗的、乐观的,充满诗意和温暖的情调,其代表人物是海顿和莫扎特。

(三)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音乐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优雅,手法上追求和谐与均衡,音乐色彩细腻,趣味高雅,富有幽默感,代表人物是肖邦。

钢琴的创造者不愧是万物之灵!演奏家们也是值得人们倾倒的。钢筋铁骨的一架五生命的机器,在他们的指尖下一金色的声音歌唱了。我们赞美钢琴,是因为这架机器样的物件能够用各种曲调、风格表达以及传达人们的心声,这才是钢琴文化的起始和终结。钢琴是为了钢琴音乐,也因为有了钢琴音乐而存在的。

20世纪下半叶,钢琴遇到了键盘乐器的劲敌——电子琴,电子琴开阔了广阔的音乐空间,职称论文但这一切都是由机器装置操纵人,而不是由演奏者的指触来变化。虽然演奏者的劳动被大大解放,但乐器和人类处于最间接的状态下,人类难以直接通过电子琴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电子琴的出现如同变异了的钢琴文化的怪胎,就向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简单却乏味。对于真正音乐耳朵而言,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琴音乐,那里没有心灵、感情、人气。而钢琴依旧以其“音乐之王”的高姿态站在钢琴文化的前端,带给我们钢琴音乐的盛宴。

无论哪一时期,那种风格的钢琴音乐,都让人们享受了钢琴文化的内涵,且与其所在的时代紧密相连,具有一定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也可看作是一个世界时代的变迁过程。爱因斯坦曾说;“现实世界只有一个,想象力可以创造千百个世界。”钢琴音乐可以创造千百种音乐I界。这种暗示性的色彩指引人们进入一个音乐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钢琴产业

钢琴在18世纪还只是手工业的产品,工匠们尽力在那里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在那里体现他们对手工艺作品的完美化。可到了十九世纪,钢琴已经成为大工业和大商业了。1827年,巴黎的普莱耶尔雇用了30名工人,生产100架钢琴,有过了几年,生产量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百。也就是说,十九世纪中叶,钢琴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行为,从而这一行业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十九世纪70年代,钢琴市场不断扩展,尤其是在美国,购买钢琴的人几乎像汹涌的洪水滚滚而来。威伯钢琴的销售量如同税收的增长率,以百分之三百六十八的速度递增。钢琴成为巨大的工业后,各类钢琴制造厂风起云涌。当时著名的钢琴品牌包括:Baldwin、Bechstein、Bosendorfer、Brodwood、Chickering等,这些品牌商家和市场上的其他行业一样,为争取更多的买者而相互竞争。而其制造的钢琴也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从钢琴的产生到1850年之问,钢琴还只是高档奢侈品,那时的产量并不大,但利润却不小,那时的价格,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付出相当于他一年的所得,才买得起。而到十九世纪中叶后。钢琴产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市场的需求,1894年,琴价只抵1850年的一半。那时,便是西方钢琴消费的黄金时期,同时期的产量也在很高的一个点上(如图2)而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自动钢琴留声机的冲击,钢琴的占粮一落干丈。从1927年到1932年之间,美国从年产二十五万台跌到了两万五千,英国此时也减产了三分之二。但此时的钢琴厂商不会闲着,“乡村女人弹奏钢琴”成为刺激美国钢琴生产的一个动力,如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广告一样来做产品销售。而这样,我们也可以将李斯特等钢琴大师看作是“钢琴促销员”。

钢琴制造业在市场浪潮中蓬勃发展,其间伴有价格与产量的涨涨落落,但在当今社会其依旧“欣欣向荣”。而伴随着钢琴制造,钢琴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行业的发展比如出版商,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琴者和大量的钢琴教材的出现,一批批的钢琴教学书籍的出版,而这样又必然带动劳动印刷产业的发展,钢琴教师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也包括钢琴调音师的出现。

如今社会中演奏钢琴,从根本上说是娱乐(指大众概念中的钢琴活动),英语论文它是一种集教育投资、社会风尚及经济价值的复杂现象。

虽然在这样的活动中非常缺乏智慧,想象和个性,但它的确成为了巨大的产业和市场,一个具有强烈娱乐性的活动是“双钢琴之战”,最早的“双钢琴之战”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1836年,李斯特和塔尔贝格的“对抗赛”,二者都想通过“竞赛”来获得自己欧洲最强的钢琴手称号。现代社会的钢琴考级和各种钢琴比赛也是这种形式的帆板和延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下表是2006上半年国际钢琴比赛的赛事。

这仅是2006上半年的国际性钢琴比赛,而在全国各地国内的钢琴比赛更是多如牛毛。

钢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纯粹古典的形象。在流动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好莱坞导演将钢琴作为浪漫的道具。留学生论文在大量的现代电影中,钢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浪漫爱情场面中导演都安置了钢琴作为必要的道具。钢琴也曾担任过西方文明东征的使者,正如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乒乓一样。

钢琴及其钢琴音乐带给人类一个不一样的音乐世界,带给人类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神享受。钢琴就像个超级明星一样,一直活跃在人类社会的舞台上彰显其华丽的绚烂!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合订本下半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5篇

周冬雨:

“期待大学里的白马王子出现”

《山楂树之恋》中那个有着羞涩笑容的静秋―周冬雨,今年9月终于顺利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2011届北电表演系本科生的一员。和同是北电学生的窦骁成功搭演对手戏的周冬雨,对大学新生活还是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她和周刊独家分享了她考学中、入学前的生活和心境,回忆复习文化课的过程,她直叫苦:“不想再来第二次”,对于考上北电后的新生活,她也有一点恐惧。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南都娱乐:现在回顾考北电的那段日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冬雨:考专业课的过程还好啦,但复习文化课的生活我绝不想再要第二次……感觉复习专业课,和我喜欢的东西还接近一点,复习文化课的时候我就不太感兴趣。而且因为我出去拍戏嘛,文化课浪费得太多了,丢了太久了,光是拍《山楂树之恋》就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南都娱乐:通过出演《武林外传》的演员王莎莎也是未上大学先红,但她没有通过北电的专业试,你通过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周冬雨:呃,我怎么知道呢,哈哈。

南都娱乐:复习文化课的过程你是怎么突击的?

周冬雨:家人给我请了家教,但我真正复习的时间只有临近高考的两到三个月,那也是冲刺阶段,那时候复习最大的秘诀就是不能死记硬背,老师们也会给我整体地梳理,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没可能把那么一箩筐的书背下去。我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是下午,我会拿这个时间去复习。

南都娱乐:你高考复习阶段是封闭式管理吗?还是会顾及一些演艺活动?

周冬雨:到了最后的时刻是封闭式的,手机上交,交给爸妈,不能上网,不打电话,家人和公司就让我安安心心地去复习。我的经纪人蒲仑当然也知道我的一切动态,但她也不敢找我,只是和我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关心我情绪如何啊等等。有她会不声不响地坐火车到石家庄来,就忽然之间出现在我面前。

南都娱乐:你的经纪人会帮你安排好所有事情是吗?

周冬雨:哈哈,基本上是吧,我一般都叫她姐,有时候还会叫她老娘。

南都娱乐: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有传言你考了离谱的分数,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冬雨:其实我不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个谣言的,我考完了之后再也不去想任何一点关于我考试的事,就想清空脑子,然后就和爸妈去旅游了。蒲姐知道得比我早,但那时候她也不在国内,在巴黎。蒲姐告诉我后,我当然很不高兴很委屈,心想这是为什么呢?谁编的呢?编的这个人很勤快嘛,把每一科的分数都说得那么明确,最让我委屈的是有很多人相信这样的谣言,还根据154分作出各种评论,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就觉得社会就是大人的社会,我就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这么针对我,难道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南都娱乐:知道自己成功考入北电的第一时间是什么心情?

周冬雨:五味杂陈,那天蒲姐告诉我说我过线了,因为蒲姐看到北电的张会军院长在接受北青报的采访时说今年表演系的划线分是265分,我的分数超过了20多分,蒲姐就觉得我肯定过了,最后我父母手机短信也收到了学校统一发短信告知被录取的通知,我就彻底放下心来了,很开心。

南都娱乐:北电就要开学了,对大学新生活有什么期待?

周冬雨:我希望能在军训中活过去,哈哈,感觉军训时间好长啊,要两个礼拜,9月5日就开始军训了,我好怕被晒黑。

南都娱乐:在入学前,你已经很有知名度了,会刻意调整自己入学的心态吗?

周冬雨:会,我会好好让自己早上早起,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我听说6点要出晨功,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南都娱乐:期待在大学里交到好朋友吗?怕不怕你的先红,让大家和你产生距离感?

周冬雨:会希望交到好朋友,我相信只要好好相处,只要我怀着友好的心,很真诚对待大家,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就像和我的高中同学相处一样去交往。

南都娱乐:家人和公司有没有给你制定一些大学的计划?

周冬雨:不会,就希望我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公司方面说他们首先是服从学校啦,说我现在是正规大学生了,不能以公司为最重要了,如果学校规定大一不能出来拍戏,他们就不会强求我去拍戏,尽量利用寒暑假时间拍戏。

南都娱乐:希望自己成为哪个师姐 ?赵薇?

周冬雨:为什么你们都问这个问题呢?哈,我觉得每个人都自己的特点,我要好好学习。

南都娱乐:有没有想过在大学里会遇到一个“老三”?

周冬雨:随缘随缘,看情况,我当然是希望有白马王子出现,但是不好说,公司也说了,不会限制我在大学里谈恋爱。

明星亲身解说艺校造星

“进了学校,老师不会当你是什么星”

周冬雨的入学让外界对制造明星的大学增添探秘之欲,毕业、成名的演员们的讲述,更让所有对演艺事业怀抱梦想的人觉得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其实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有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扮演的那个跑龙套的尹天仇的身影,他的最大梦想“做一个演员,带走一份便当”可以视为表演狂热者的心声,剧中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让人爆笑,也让人隐隐感到小人物命运的悲凉。至今,距离北京电影学院不到1000米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仍聚集许多席地而坐的群众演员,他们的扮相与北电校园的青春身影相比,有着不和谐的老土,非科班出身的他们做着“另一个王宝强”的美梦,只是,王宝强是“千年等一回”,如今“我要成名”的途径,最中规中矩的方法无非考入科班艺术院校,昔日香港有无线训练班,内地有四大名校,也称“四大染缸”―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北电、中戏、上戏、军艺。

艺考不让化妆、考形体穿紧身衣

每年春节前后,各大艺术院校门前都会被各式各样的汽车围得水泄不通,不是举行会,不是某明星来访,而是一年一度的艺术高考专业试。表演系、导演系、摄影系、文学系,无一例外都需要经过专业试考核,最受人瞩目的当然是表演系招生,声、台、形、表的考核分为三到四试,每次几乎都会刷掉一半人。当然,表演系考生也千奇百怪,有打扮时髦的艳女,也有扎马尾辫或清汤挂面的清纯范儿,通常能顺利榜上有名的都是后者。不让化妆、形体考试时要穿紧身衣,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考试规范。

在北电,表演系考场会架着一台摄像机,一方面考察考生是否对镜头胆怯及是否有上镜感,另一方面也用镜头验证考场是否公正公平;军艺则会在阶梯教室舞台上打满灯光,考察考生在舞台及灯光下的表现力。

朗诵、命题表演、面试,都是表演系专业考试必不可少的项目,经过至少三试的重重筛选,考生们才会拿到艺考合格证。此后还需参加文化课考试,也就是普通高考,这个分数很好达到,只要300分左右。

当然,运气当然也很重要,校园里处处闪着慧眼。比如赵薇考试那一年,大大咧咧的个性让她弄丢了准考证险些错过考试,但正因为她在弄丢准考证这一情境中的用情和投入,被她的恩师崔新琴看在眼里,深刻记住了她并给了她机会。即使后来她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说话不张嘴的台词问题”,也没有影响她通过专业试。

赵薇同班同学陈坤运气更好,本来是陪同事参加表演系考试,同事名落孙山,自己随便试试却被录取了。最终,陈坤以专业课男生第一名被录取,同班女生专业课第一名就是赵薇。

1.考表演系普通话要很标准吗?

未必,考官注重的是对表演的感受力

龚蓓(中戏表演系94级 代表作《将爱情进行到底》):“我是闽南人,艺考时台词对我来说是个问题,朗诵时我讨巧地用了表情和身体语言弥补了口语的不足。我选了‘猴吃西瓜’这种朗诵题材,模仿猴子叫声来获得注意,老师会把焦点放在我的感觉上,唱歌我也没练过,就在那唱,不知是谁给我提了个建议,让我唱民歌,我就唱了一首闽南童谣叫《天黑黑》,在场的其他考生听完了都鼓掌。我们音乐老师说我的嗓子是大白嗓,但就觉得我感觉好,就我找对了表现方向。如果说要给考艺校的人建议,就是要把身上的优点发挥出来,让缺点不要吸引人注意,考官注重的是对表演的感受力。”

2.是不是只有俊男靓女才能去考表演系?

也有例外,在中戏帅哥并不吃香。

李宗翰(中戏表演系97级 代表作新《水浒传》):“中戏十分重视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演员,帅哥并不吃香。我考中戏是因为小陶虹,当时我认为跳舞已跳不出巅峰状态,就去参加一些广告、电视拍摄。有一部叫《香港的故事》的电影来找我,女主角是李媛媛,而我演男主角年轻时候,陶虹演女主角年轻时候,陶虹就问我为什么不去考学。我觉得我在广州挺好,有房有车,干吗要去北京?陶虹说你要想在这行干下去,必须去北京学习。后来我就来考试了。我考进去名次也不是特别高,大概五六名。”

开学从军训就开始练演戏

龚蓓说中戏之所以选她,是看中她是一张白纸,可以随便画。真正公平的艺考就像寻宝,考官们用火眼金睛发现璞玉,随后用四年时间雕琢打磨。据北电学生小A回忆,表演系同学进校第一堂表演课其实是从军训开始的。艺术院校的军训并不比综合大学容易,甚至更严,“艺校军训要算学分,算是体验生活的一种,很多表演系的同学娇生惯养惯了,又是细皮,哪经得起在烈日下暴晒啊,于是在站军姿的时候,表演系就会上演轰动一幕,陆陆续续有人扮演晕倒,晕得还真像,既没摔伤自己,又能让教官信以为真。”

中戏表演系学生小B透露,“我们第一次发挥身体条件的优势就是从军训开始的,表演系阵队比别的阵队的休息时间要多,因为每次休息我们都会给教官表演舞蹈,拉丁舞啦芭蕾舞啦,逗教官开心,教官特别喜欢看,所以老让我们休息。我们当时私下聊天老说,军训确实能让人学会表演啊。”

1. 开学之后都会从零开始学表演吗?

是的,至少老师不会认为你是什么星。

杨幂(北电表演系2005级 代表作《宫》):“我在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已经在拍戏了,但进了大学依然对我冲击很大,最受用的是台词课,台词课老师对我帮助也最大,因为台词是最考专业水平的嘛。一开始学的时候,我的台词真的不过关,老师说我有南城音,说我说台词没力气,就很认真地训练我。虽然我进北电前就已经在拍戏了,但这是在大学前我完全没有受过的训练,真的受益匪浅。”

2. 表演系生活是不是和玩没什么差别?

可以选择玩,也可以选择勤奋。

薛佳凝(上戏表演系95级 代表作《粉红女郎》):“上戏还是很严谨的,我们当时每个月都要交读书笔记,每个月要看五本书,晚上我们表演教室都有人的,同学们都自己在排练,有时候占不到位置就只能在草地上排练。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开放式的,很Open,不是属于很规范的那种死板,这种生活很好,让人思路开阔。”

3. 进入表演系等于半只脚踏进娱乐圈吗?

至少在军艺,不是。

王(军艺表演系2003级 代表作《钢的琴》):“我们周一周三早晨要穿军装、胶鞋,扎腰带,要进行晨训的,比如齐步正步走。每星期周五周六周日晚上都要晚点名,而且经常会半夜突发性检查宿舍,睡眼迷蒙就要喊到。但也没有残酷的训练,和正规部队比起来,还是轻松很多。军艺最特别的一点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以谈恋爱’,私底下不被发现可以谈,有的学生谈恋爱了会被叫去谈话。”

修学分花钱找文学系论文

修满学分对表演系同学来说并不那么轻而易举,专业课和选修课、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和毕业大戏五部分构成了总的学分,很多表演系的同学在大二开始外出接戏,难免落掉功课,选修课出勤率也不高,更别说听选修课的专心程度了。北电05级文学系小C爆料:“那次在崔卫平老师的《艺术概论》选修课上,现在演穿越剧很红的女星就坐在我后面,她在校园里算小有名气了,都说她是北电校花嘛,大家也都认识,我观察她,她也不听课,就在那玩手机,果然,第一节下课后她就溜走了,第二节课就没再看到她的身影。”

同是北电文学系的小Q帮好几个表演系同学写过论文:“他们根本就不会写嘛,也没有时间写,就成群结队地找我们帮他们,他们愿意出1000到2000元的价钱作为我们的劳务费,或者是一瓶名牌香水。”

据早前资料,章子怡在中戏的毕业论文是《演员必须学会想象》,同班好友胡静也曾爆料,章子怡刚进大学就说过“我一定要找张艺谋拍一部电影”的话,当时班里同学都觉得章子怡会红,但想到她能红成如今这样的人并不多。看来,演员的想象力真的很重要,敢说敢想,才能成真。

表演系是不会写论文呢还是不屑写论文呢?

那要看你信前者还是信后者了。

杨幂:“毕业是要完成毕业大戏和论文及答辩的。毕业大戏中我演的是一个男孩,戏份不算多,因为当时我还在拍戏,所以老师为我挑了一个戏份少的角色,写论文时期我也是在拍戏,时间很紧张,但我也没找人,白天拍戏晚上写论文,就那样写出来的,乐在其中,我对自己的论文很重视,不可能找人帮忙或,都是自己写的。后来老师拿到论文都很惊讶,说你不是在拍戏么?怎么有时间?我特别自豪,写了1万多字呢,答辩也很顺利。”

李宗翰:“毕业还要写毕业论文,头疼啊,憋了两个星期才写出来,大概1万字以上。也有请文学系的同学帮忙,探讨一下开头应该怎么写,万事开头难。我现在特别想找到他。”

冯绍峰(上戏表演系1997级 代表作《宫》):“上学期间,经常有导演系的来找我拍片段。很多,其实我在学校演的一些戏还挺火的,都是特别有个性的角色,比如张国立《顽主》中的角色,还有《雷雨》里的周萍,还有一些国外经典电影的片段等。我的毕业大戏是演《聊斋》里一个角色,人妖恋,角色有点像宁采臣。至于毕业论文,还真写得一点不头疼,很轻松,分数挺高的,就是把平时整理的笔记,加上老师教的和自己的想法按照体系写在一起。英语,我们艺术生过的是二级,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就过了。”

毕业靠人际关系找戏拍签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像赵薇、陈坤那个班(北电表演系96级)创造历史性辉煌。通常表演系一个本科班是30人,每班能出四个明星已经算多。中戏、上戏、军艺都规定大二结束后学生才能接戏,考上中戏的梅婷就是因为接戏和学校产生冲突最后被退了学。北电倒没这么严格,有个别明星大一接戏也无妨。总体来说,大三才是表演系同学发挥自己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佳时机。

大学期间接的戏多,自然毕业之后顺理成章会被影视公司签约,常常会有剧组到学校挑演员,被相中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这是接戏途径之一。影视圈朋友之间相互介绍也是一种途径,怎么建立这些朋友资源?那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1. 想接戏,要主动出击还是守株待兔?

要看能力大小以及运气如何。

龚蓓:“说来我还蛮幸运的,一年级我去香港玩,我们老家有个朋友是搞影视的,给我介绍一个女经纪人,这个女经纪人一见我就很喜欢我,说和我谈签约,那时候我觉得很恐怖,好像签约就是卖身了,她一直等我等到我二年级,我就和她签了,然后出去接戏,就有人给我安排了。学校不干涉我们,我们出去拍戏片酬的一部分会给学校,所以学校也鼓励我们出去拍。”

2. 大二结束前先接了戏,学校还能不让拍吗?

不放人还是不放人。

李宗翰:“中戏管得很严的,有戏要拍没法请假,比如我暑假期间拍了现在《重案六组》的前身《警探风云》,刚刚拍了十集就不让拍了,最后只好硬生生把我演的那个人变成另外一个,根本请不出来假。但大二结束的时候开始有戏找我,就可以拍了,那是老舍的故事《离婚》,演的是里面唯一一个纨绔子弟,也是小陶虹带我去的,都是好演员,有葛优、陶虹、孙淳等。演完戏特别高兴,学到不少东西。我也看到以后走这条路的希望,而且下半年的学费也出来了,不用再找家里要钱了。”

3. 想拍戏如何向学校请假?

找片方出面最好。

杨幂:“我在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已经在拍戏了,进入电影学院后也一直没断过,只不过为了兼顾学业,我接的戏并没有很多。其实在电影学院接戏的机会很多,也有很多同学外出拍戏需要请假,但我不会自己去请,都是让公司工作人员去请,直接面对老师还是会很不好意思。”

江一燕(北电表演系2000级 代表作《南京!南京!》):“我的第一部电影是大学一年级拍的。当时就是被导演选中,之后的事就是剧组与学校沟通的。”

苗圃(北电表演系98级 代表作《走西口》):“请假其实就是死缠烂打去耍赖,其实现在想想还是不对的,大学时光真的珍贵无比,过去了就永远都回不去了。要是现在能重来一次,我更希望有更多时间呆在学校,好好享受校园时光。”

黄圣依(北电表演系2001级 代表作《功夫》):“我大一就开始拍广告了,后来遇到‘非典’,所以拍戏请假方面还真没遇到什么难关。到了大三大四我们学校本来就是以实践课为主。”

4. 毕业后是签经纪公司好还是进国企好?

第6篇

成为“汉语之星”

2002年,埃莉丝还是个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当时,她做了一切准备,要留学开罗。然而,这一留学计划却在她临行前被突然取消,埃莉丝对这一切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学生宿舍,也错过了美国大学新学年的入学申请时间。她不知该在美国做些什么。

“这位开我玩笑的朋友学汉语专业的,他劝我跟他一起去中国学一学期人类学。那时候,对于中国,我能想到的只有三点:长城、裹小脚和。”

现在,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后,如果说埃莉丝对中国只了解一小点,那不是事实。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复赛上,埃莉丝是那天下午第一个上台的选手。她以流利、悦耳的汉语,让观众和评委赞叹不已,从而进入了决赛。最终,埃莉丝真正成为这次比赛的“汉语之星”。

在汉语之星大赛上,埃莉丝为比赛制作的录像展示了她在练功室刻苦练习京剧基本功的场景。一般来说,搞京剧的人通常从四五岁就开始练习基本功。埃莉丝学了两年京剧,看得出,在这方面,她还有一定天赋。

扎根北京

这带星的绰号并不能完全说明埃莉丝。她自诩自己在北京生活的10年中经历了多个行业的历练,包括电台主持、戏剧制片人、剧作者、演员、歌手、模特、翻译、作家和商人。

“当我决定来中国的时候,我想那可能会是很有趣的半年,仅此而已。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在这个国家待上10年,并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生活。”埃莉丝说。

“我2002年一到北京,就爱上了这个城市。之后我回到美国完成了学业,并把专业改成了用汉语进行的亚洲研究。”2003年毕业后,埃莉丝直接回到了中国,她说,“当时在中国找一份教英语的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外国人都由于非典逃离了中国。”

对于大多数想在中国寻求长期职业发展的外国人来说,似乎教英语是他们必经的一个前期工作。在短期的英语教学工作之后,埃莉丝在美国驻华使馆找到了一份差事。与此同时,她写下了第一个剧本《我爱北京》,并自己制作完成了这个剧目。这个剧本在北京798的哈特中心上演了一段时间。这出融汇中国人和外国人生活、悲喜交加的剧目,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在圈内红极一时。

正是由于这个剧的成功,埃莉丝辞去了使馆的工作,创办了自己的戏剧公司——厚颜猴剧团。据她说,“厚颜猴”这个名字源于她的属相猴。她公司的一些成名剧目,通常都是她混杂着英语、汉语和中式英语来完成的,比如“宫保莎士比亚”、“洋人学汉语”、“致命英语”和“铁兄弟”等。

“厚颜猴剧团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关于跨文化题材的。我们不仅吸引在北京的外国人,还吸引中国观众。我想,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正贡献我们的力量。”埃莉丝说。

迷上京剧

埃莉丝做过的兼职工作跟她在跨文化交际、表演和语言方面的兴趣都比较相符。目前,她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FM90.5与人共同主持“老外看点”节目。

尽管身兼多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年前,埃莉丝决定重返学校。

“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我进了京剧圈。我发现,在京剧方面,我学的越多,就越着迷。”32岁的埃莉丝说,她现在是京剧表演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她说,这一专业的要求实在是太高、太严格了。“我大多数同学都只有十七八岁,而且已经学习京剧10多年了。他们身材也都很适合——小个子,柔韧性令人难以置信得好。我是落在后面的学生,但是我一直努力,我的同学们也都在鼓励我。”

埃莉丝希望通过她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把她对京剧的热爱和西式的戏剧表演风格结合起来。目前,她已经翻译、编辑完成了音乐剧《名望》的中文版,这将成为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在中文版中,原来的芭蕾排练厅被改成了京剧彩排厅。尽管仍是通过百老汇音乐剧的方式唱出来,但是也融进了京剧的元素。原来的嘻哈音乐部分也通过汉语说唱唱出来……这确实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她说。

很明显,埃莉丝目前并没有回美国的打算。

第7篇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 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 。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第8篇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第9篇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 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 。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着名批评着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着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着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第10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族文化;蒙汉兼通;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6-02

呼伦贝尔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巍巍兴安岭和辽阔的大草原培育了许多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英雄民族,被称之为中国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馆。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中的《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之一、“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绿色净土,北国碧绿”等令人陶醉的殊荣,以及呼伦贝尔市实施的“美丽与发展共赢”战略,对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研究、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历史使命,是高校职能赋予呼院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呼伦贝尔学院把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重视民族教育,切实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加强技能实训,传承民族文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统一思想,理清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抓好蒙汉双语教学,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呼院)立足学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输送“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功能,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目前,蒙语授课学生有1800多人,约占在校生的16%,分布在以蒙古语言文学学院为主的12个院系中,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学院大力加强了蒙语授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5个;蒙语授课学生采取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以蒙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现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授课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从蒙语授课过渡为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提高了学生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院面向全院蒙语授课学生,开设了大学蒙古语文、蒙文书法鉴赏等公共课程和蒙语演讲、蒙文书法、民族民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蒙汉兼通”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来不断的强化蒙语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了学院级蒙语授课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增设了蒙语教学管理科,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试行)》和《蒙语教学质量标准》,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要求。同时,学院执行蒙语授课学生学费减免20%,蒙语授课教师课时津贴高10%等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汉语普通话测试都能够达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顺利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2007~2011年的五届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1860人,其中本科生1338人,由于毕业生“蒙汉兼通”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10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开幕式上,呼院作了以《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为题的典型发言,介绍呼院蒙汉双语教学经验,受到高度评价。呼院培养输送的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对祖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竞争,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精心培育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学生歌手“金马镫组合”的音乐表演、学生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蒙语演讲、蒙文书法和民族民间舞蹈等方面的音乐表演,对弘扬高雅艺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呼院把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民间广场舞提升为公共艺术课,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为2学分。如今,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近十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以来,以推广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训练学生公共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使学好民族民间广场舞成为一项集德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常态活动,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活动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呼伦贝尔,建设呼伦贝尔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呼伦贝尔地区拥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4个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五彩呼伦贝尔的人文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他们谱写的壮丽篇章令当今呼伦贝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和民族特色的浓郁,邀请诸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举办社会名家讲坛,促进了交流与合作,神圣的呼伦贝尔为呼院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走特色办学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呼院现有蒙语授课教师124人,占专任教师的18%,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的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呼院蒙语授课教师,在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民族教师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三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与民族艺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近年来,蒙语授课教师发表蒙文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其中,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已列项编写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兀人》、《古代巴尔虎部族》、《巴尔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创作草原蒙语歌曲400多首,其中60首被选入呼伦贝尔草原蒙语创作歌选,“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蒙语授课教师获准主持国家级社科资助项目6项。分别为:中俄蒙哈穆尼堪鄂温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世纪蒙古文佛教文献综合研究;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18~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等6项。

第11篇

>> 对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舞台实践课的作用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发与实践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思考 综合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状况及思考等 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建设刍议 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综合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研究 关于综合性院校钢琴集体课的几点思考 湘江新区深度对接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实践

">中药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办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案的构建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 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单林 叶志明 袁勤 常沁怡 初海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深化、优化这些成果?即既利用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又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则陈述及探讨这些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学;综合性院校;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引言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性音乐教育、以培养国民音乐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二十一世纪以后,部分普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类学科或专业方向(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院校),高校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传统的高等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是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师范生)专业。随着国家教育方针与文化发展的逐渐调整,加之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模式、经济结构形式等层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也产生了新领域。高校音乐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下文简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已历经十几年,并培养出许多人才。但客观地看,综合院校的学科功能和文化优势并未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发展的空间。如何利用并挖掘综合院校的潜能,既科学又有特点的办好音乐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教师的责任。 一、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基本情况

1. 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建制有几种情况,一是将原有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中心规模扩大,功能也提升;二是将校内原有相关部门整合,同时调整、开展相应的学科建设;三是全新建立教学编制,并进行学科定位。在具体的音乐专业培养方向上,综合性大学有较多的选择,但一般会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教学方针的调整,师范类音乐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考虑,综合院校往往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起点,或者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专业或方向,如音乐表演、作曲、音乐学等。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创办一般是在学校上升阶段完成的,因此在人才引进、硬件投入等方面具有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而其学科的建设也常常与学科带头人有关;从整体调查看,多数学校专业方向基本上还是以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为主,其中乐器表演方向也有增加,个别学校甚至选择了以器乐表演为学科突破口,希望能够突出自身的办学特点。从学历教育上看,多数学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的教育正逐渐开展,并且研究生教育的类型主要是专业硕士、教育硕士等,但也有学校甚至还没有研究生教育。

2. 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经过十几年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相应问题也基本显现。首先是办学缺少特点,因为办学师资多引进于师范院校,学术资源较局限,学术点不平衡,且难以整合,虽然其生源可能好于地方性师范类和专科性院校,但师范性质的特征较为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瓶颈;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式的教育,其成果的显现不同于表演专业那样光鲜、突出。其次,多数学校本科教学的特征还未显现,学术性的理念还未介入教学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师资配备不完整,或生源质量不理想,影响学术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最后,这些音乐专业在综合院校里接近于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几乎是呈断裂式;综合院校的文化特性未能提高音乐专业的教育水准,同样音乐专业的开设也没有提升,甚至影响综合院校的文化气质和氛围。因此音乐专业的办学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状态。另外因为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滞后,客观上对本科教育产生了断层。一定程度上,部分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是师范院校的初级复制。 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考虑

1. 学科建设问题考虑

综上所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学科的定位、建设和目标问题,这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参照欧美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经验,综合性大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应该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音乐学科的定位和发展应重视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考生生源特点以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人才培养,要强化生源的强项空间,弱化生源的弱项空间。同时应结合该综合院校自身的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和条件,而合理地设置音乐专业的定位。若定位失误,以后的转型将会比较困难,转型周期也会较长,甚至会长期影响音乐学科的发展。

因此学科的定位应考虑以下因素:高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高校自身的学科分布、人文背景,以及社会需求等,要发掘自身的相对优势,形成独特的科学研究和课程体系。要合理地选择、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目前综合院校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优者事半功倍,劣者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由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久,加之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的音乐专业教学以本科为主,部分并不具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点。事实上硕士点的功能并不仅体现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更是对本科教学的高瞻远瞩式的引领,它关系到本科教学的专业性和高标准,也使本科的人才培养形成可持续性。本科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应与研究生阶段形成有机的衔接,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学科背景和理论优势。所以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背景上的本科生教育应逐渐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 课程设置问题考虑

学科定位后,相应的课程安排则会逐步清晰。高等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作为音乐专门人才的基本素养,其基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还比较接近,只是在课时与深度方面有所变化。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还是集中在表演类和音乐教育类,随着理论课程的增多及社会需求,可以增设类似艺术管理、艺术与科技等方向,综合院校的多学科及课程优势在此均可得以充分体现。对于现存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程上进行调整或拓展,类似于音乐史、戏剧史、文化学、民族音乐、社会学、科技史、管理学基础、现代科技概论等均可或以课程的方式,或以讲座的形式介入。另外应该增加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社会调查与采风机会,即强化实践经验、活动能力,以塑造主动、灵活,既有理论武装,又有实践经验的学生。针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定位及教学模式的相对特殊性,招生中可在某些方面略作调整,应重视基本素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容的考核。目前许多综合院校有些还加强了与国外院校培养模式方面的对接,这些也都在一些音乐专业领域得以实现。因此在入学时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要求,入学后也可以对这些生源的课程设置进行扩充或调整,以适应后阶段学生各项发展或者留学阶段学习的需要。 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思考

1. 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历史并不悠久,但从一开始,上海大学就十分明确了音乐专业办学的方针和模式,并始终对此进行思考、调整、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通过本科教育,培养能够胜任多领域工作的音乐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音乐类课程,并借助于上海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提供给学生专业之外的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学院聘请了多个学科的教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

在办学的摸索过程中,学院已经逐渐找寻到自身发展的特色,并已取得鲜明的成果,同时形成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研究的有机衔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将大量的课程互通,通过设置更多的课程选修等手段,使得任何方向入学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其他类型课程,并且同一理论课程都有不同的程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除了音乐专业课程外,学院还安排了大量的文化类课程,包括不定期的举办讲座,使学生广泛吸收养分。另外学院面对学生还安排了众多的乐团训练实践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乐团的活动,包括以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聆听、参与非音乐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相关知识。

作为具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硕士点的单位部门,学院在学科方面始终在寻找自身的定位发展,如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并行。首先在本科教学中间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和强化,并且是理论与表演同步开展,课堂与采风平行,同时在研究生阶段给以理论性深化,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为题材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的选题。经过数年的努力,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课程建设成果获得2013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此,音乐学院在未来的工作中还会深化、拓展原有的课程,同时继续寻找各学科交叉的新的突破点和方向。

2. 非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古筝作品;艺术特点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经典的传世名作、独特的音韵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古展至今天仍然长盛不衰。在二十世纪,我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但古筝艺术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持续发展。古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旧时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随着曹正先生把古筝引入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古筝艺术得到了更加规范、专业和系统的发展,使 “新筝乐”[1]的艺术道路日趋完善,音乐家们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题材鲜明、体裁多样、演奏技法丰富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征为切入点,从典型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风格出发总结这一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希望在此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该时期古筝作品展现出它们的宏观印象。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概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在经历了十年“”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一重大体制的改革后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古筝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之后,古筝吸收并借鉴了例如竖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其更加多元化。七十到八十年代所尝试使用的诸如击打琴板、琴弦来获取艺术效果的方式,在九十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类演奏方式的使用是一种创新,极大的满足和丰富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以及表现手段。

这一时期中,许多音乐家将其它器乐或是声乐作品进行改编、移植,赋予这些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作曲家以及演奏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束缚,大多数作品采用“人工定弦”的方法创作出来。将西方音乐优秀的形式、织体、调式调性等作曲理论技术融入古筝创作中来,让作品具有了新的音乐语言以及发展手法,使作品更加多元化。

在九十年代我国的大环境影响下,古筝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多种有机因素的相结合使古筝的演奏技法、创作思维及形式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保留原有优秀的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吸纳新的音乐元素,使得古筝在九十年代呈现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徐晓林《抒情幻想曲》(1991年)、《小河淌水幻想曲》(1991年)、《高山情》(1991年)、《剑令》(1994年)、《石榴花开》(1994年)、《潇湘》(1995年)、《无言韵・远山》(1995)、《谐》(1996年)、《无言韵》(1996年)、古筝协奏曲《蜀籁》(1997年);王建民《西域随想》、《莲花谣》、《长相思》、《戏韵》、《湘舞》;朱毅的《楚魂》(1991年)、《祭坛》(1992年);饶佘燕的《黄陵随想》(1993年);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庄曜的《山的遐想》、《箜篌引》;王中山《云岭音画》(独奏)、《彝族舞曲》(独奏)、《溟山》(独奏)、《春到湘江》(独奏)、《暗香》(筝与大提琴合奏)、《秋望》(筝和钢琴合奏)、《月儿高》(筝、琵琶、箫合奏)、《霍拉舞曲》(筝与钢琴合奏)、《汉江韵》(双筝伴奏)、《土耳其进行曲》(古筝四重奏)等。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演奏特点

演奏是最能够体现出古筝本身以及古筝作品艺术价值的形式载体。演奏者通过古筝演奏来把作品上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从而形成或婉转、或高亢、或悠扬、或伤感的曲调旋律,让观众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作品的“灵魂”。演奏是作曲家与观众沟通的媒介。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古筝作品中采用了新的演奏技法进行演奏,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表现作品的内容。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新技法的产生与使用,九十年代更加成熟、合理,在追寻音乐本质的同时更兼具丰富的艺术特征。

1.轮指:是指单手使用两个以上手指按照一定的指序弹奏同一根弦的技巧,它是对传统技法中长音演奏技巧,如大指摇,食指摇的补充和发展。指轮技法在九十年代中应用较广。轮指不仅能表现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也能表现气势壮阔的乐队效果,清晰的轮指给人以珠落玉盘之美感。除规律的正轮和反轮指之外,在许多作品的需要时演变出弹轮、混合轮的演奏方法。

2.琴码左侧演奏:琴码左侧在传统作品中主要是为右手旋律润色、补韵的,起到“以韵补声”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赵玉斋先生的作品《庆丰年》诞生,人们开始认识到左手演奏获得音效的重要性。到了九十年代,对音色的追求也已超脱出中国传统“平衡”美的范畴,进而追求特殊的音响以表现更为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思维理念,所以琴码左侧的演奏开始大量应用。琴码左侧的琴弦没有固定的音高,所以无论在进行单独演奏还是连续演奏时都会获得虚幻、飘渺的感觉,给人以一种不可预见性。

3.特殊音响演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曲家为追求更加新颖的音乐演奏形式,便开始大量借鉴西洋现代派器乐演奏中所使用的一些演奏技巧,这种演奏技巧着重体现在特殊音响的使用上。特殊音响就是指通过擦、敲、击、打、划等方法对琴弦、琴面等一切能发声的位置进行演奏,以获得通过弹奏琴弦得不到的声音。特殊音响的演奏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旋律性,但却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音色。

《云岭音画》是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作品。由《晨曲》、《寨庆》、《恋歌》、《夜火》四个部分组成。在这首作品中曲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技法以及双手轮指、摇指的新技法来体现节日场面,欢快鲜明的旋律加上有突破性技法的演奏让这首作品受到大家的推崇。此曲演奏特点如下:

1.快速指序技法。在筝曲《云岭音画》中,连接四部分的连接过渡句都使用了快速指序的技法。快速指序技法在赵曼琴的《打虎上山》中成功运用之后大量现代作品都采用这一创作技法增强艺术表现力。此技法要求在演奏时指力均匀、音色统一、颗粒性饱满,整个乐句流畅地来完成作品。下见谱例1

谱例1

2.双手摇指。第三部分《恋歌》中运用了双手摇指技法充分的表达出作品中男女互相倾诉、对话时的场景,左右手交替进行同音摇指形成了一种“对答”式的行进方式。在演奏时,注意左手的音色对比与乐句的衔接,朦胧柔美的音色模仿了女性的性格特征,右手奏出的音色相对明亮、高亢,鲜明立体的刻画出了男性形象。此技法的运用既满足了乐曲的意境需要也让古筝演奏技术得到了发展与创新。双手摇指技法是借鉴右手瑶指的技法而来的。双手摇指的技法在演奏中有相当的难度,要求演奏者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的练习方法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完成。下见谱例2

谱例2

3.双手轮指。轮指演奏技法在八十年代就初步形成,更是在九十年代创造性的被使用。右手轮指是此曲的主旋律,左手轮指属于伴奏性的旋律线条并且采用弹轮的方法进行演奏。双手技术与音量上的平衡达到作曲家的写作目的,既有双手轮指的新技法又很好的诠释了《恋歌》部分的写作意境。下见谱例3

谱例3

作曲家们对技术的改进以及运用并不是无目的、无章法的,他根据传统的技法进行移植和再创造使得对表现某种特定环境更加贴切、合理,同时也让音乐形象真实、自然的展现给观众。笔者认为作曲家创作的此类作品对古筝演奏技巧方面是一个突破,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必须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基础才有可能完美的演奏此类高难度技术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反映着九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丰富、灵活的特点。

除了以上几类演奏技法之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笔者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这些新技法的使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与传统技法的不同,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演奏技术的求新求变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才能够保留属于古筝所特有的艺术特点。

三、对九十年代古筝作品创作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古筝音乐的艺术特点在于对“韵”的把握,通过“韵”来追求演奏的意境,再通过意境抒发曲作者的胸怀、抱负和思想感情,因此每个时期的古筝作品在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在技法、创作形式、定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古筝作品的音乐更加艺术化、抽象化,其表现力也冲破了传统的界限,表现得更加宽泛。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过程,因为古筝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与中国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如果生硬的对古筝实行全盘西化改革,那么古筝则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这是作为古筝演奏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在改革开放后,这些作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价值取向的历史性转轨”[2],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音乐“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走的众多创作道路中的一条创作道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风韵,其中的一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技法,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创作,无论是审美上的差异,还是表现上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一种创作思潮,但它决不应是唯一的创作方向。”[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古筝创作在古筝发展中有其必然性,当古筝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将回归到传统,通过传统的艺术处理方法来展现现代人的思维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古筝的发展,让古筝艺术在保留原本优秀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吸纳,让古筝艺术真正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中能够发现,这时期作曲家及演奏家在筝曲创作以及演奏技巧方面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作品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到新的纪元,并以兼收并蓄的发展模式使其在古筝发展史中的位置不可替代。在经历了八十年代音乐家们对古筝艺术多方面探索与创新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更使具有实验性的“新筝乐”成为了当时创作及表演的主流,促使八十年代出现的“新筝乐”日趋完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纵观古筝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筝乐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延续、保留了筝的特质。

古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单纯掌握古筝演奏技巧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演奏,把握曲作者的创作思维、情感表述方式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得到双重地提高。此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古筝作品中诸多新元素的出现必然的,真正做到去粗取精才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样古筝艺术才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革,让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世纪里焕发出新的青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博士毕业论文第79页.

第13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第14篇

当前,一些高校正在开展关于艺术课程构建的相关研究,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高校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成果或展示也逐渐占据一席之位。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如何使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获益,让少数民族艺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为此,记者采访了在高校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少数民族艺术走进课堂面临的困难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祖国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边疆,边疆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内地,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实施以来,美术学类下设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学类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通过对专业目录及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的解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杨洪文没有发现有关于少数民族美术的相关表述。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系统或者是一个专业方向,安排或挂靠在相应的哪一个专业中都没有相关依据。在课程设置中,30%多的公共课程是不能删减的,30%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25%左右的实践课程是硬性规定的,一学期的专业实习是必须进行的,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所剩无几了。

少数民族艺术在本科段美术学类、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民间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工艺传承断代的情况不断恶化,政府和民间的挖掘发展力度也在加强。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地方综合高校,应在专业拓展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安排相应的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是对课程体系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对地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杨洪文认为,民间美术课程性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应该是在大美术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民间美术课程建设方面,紧扣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设计,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适量加入一些田野调查教学活动。突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全方位精通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能鉴赏、能进行新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应用型美术人才。

作为从事新疆文化艺术史研究及自治区重点学科美术学,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带头人,新疆艺术学院教授左红卫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学科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各高校都加强了艺术类学科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如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新疆当代音乐创作研究;舞蹈学开设了新疆舞蹈史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研究;美术学开设了新疆石窟艺术研究、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新疆当代美术研究等,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整体优势;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带头人各方面还不成熟,较难担此重任。表现为:1.高层次人才缺乏。缺少特色专业教师。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后备力量的师资及科研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初步拟定的科研攻关项目和建设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2.在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缺少相关的信息与交流,对于国内外工艺美术发展的整体情况缺少了解和考察。3.科研成果转化难。美术核心期刊较少,刊发文章难度较大,难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高质量的转化。

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得不够和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困扰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永武长期从事对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黑龙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和田野采风过程中,他认为应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挖掘力度并形成课程资源,需要培养深谙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师资力量并愿意为少数民族文化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课程建设新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红卫教授说,第一是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并重发展。要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舞蹈等纳入到高校学科建设。虽然对民族艺术传承保护的成果表现在开设课程、数据库建设、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多方面,但缺乏高校与社会、家庭、个人(传承人)之间立体的保护性互动体系。如新疆,要将新疆民间工艺纳入到艺术学科发展视野中,以民族非物质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整合其他学科并建构有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是当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和传承的首要任务。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2002年,新疆艺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成立,这是新疆高校较早涉足非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教学、科研机构。随后,相继成立新疆土陶试验室、民间扎染工艺工作室、新疆民间图案创作室等,开设了玉石雕刻专业,将新疆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研,推动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该所属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研究基地。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本体特征的理论性研究;二是对民间美术的开发及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将多种形式的民间美术融入到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该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主持、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新疆艺术学院教授李安宁任该整体建筑的艺术总监,副教授塔西・甫拉提参与新疆伊斯兰经学院的建筑装饰设计。多位从事民间工艺的专家参与新疆多项富于民族特色的地毯图案及刺绣图案设计、花布印染和扎染设计,为新疆民间工艺的传播与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是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地方高校要把民间艺人的培养和抢救性保护作为主攻方向,建立生产性、工艺性数据库。民间艺人大多依靠祖传技艺,以自身的力量在生产和经营,产品研发方面缺少专业指导、缺少资金扶植、缺少市场预测和把握,缺少技术扶植。高校要以产品设计创意、创新、审美素养提高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为切入点,与民间艺人及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互动合作实现生产性保护。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木垒县积极展开合作,举办的刺绣培训班,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版式创新进行集中培训。比如新疆妇女刺绣骨干培训班,把原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迈进了一步。从新疆艺术学院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举办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民间美术培训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第三是加强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人才基地建设。全国各地艺术院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不断探索特色办学,而民间工艺美术便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才。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根据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从开发和利用新疆地区的民间美术及文化资源入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改实验。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深化了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新疆艺术学院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疆地区民间美术实践考察活动。还开设“新疆土陶实践教学”“民族装饰”“新疆民间图案手绘”“纺织印染”“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民族土陶”“玉石雕刻”等实践教学,使得新疆民间工艺教学初步形成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到校外实习的课程体系。

第四是加强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地方高校最接近民间,也直接服务地方发展。特别是文化艺术类高校和艺术专业在各地都发挥着繁荣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校内独自设立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等,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人才优势,有良好的学术梯队,这为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实验基地。目前,必须加快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从工艺流程和制作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验、研究和保护。如新疆艺术学院土陶实验室、民间印染实验室等对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不断的实验和设计,推动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第五是加强艺术陈列室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如搜集了印染花布、土陶、民族小刀、帕拉孜编织、民间刺绣、民族花帽等多种民间工艺品。数据库建设。2005年前后,开展新疆民间美术研究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2011年开始建设重点学科课题《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建设》,已经基本建成体系,力图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新疆各种民间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以推动新疆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作为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的学院派代表,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开设了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和黔西北民间美术等课程,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属于理论课,也是学院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紧扣黔西北民间美术研究,在对黔西北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产生认识,形成理论。黔西北民间美术主要属于技能课,黔西北民间美术又是一个“框”,只要是黔西北优秀的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又具备开课的条件,都往黔西北民间美术这个“框”里装,使得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大方漆器、漆艺、黔西北民族蜡染工艺、民间绘画、黔西北陶艺工艺、黔西北民族服饰等。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美术传承人等作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艺术家搭建施展技艺的平台。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注重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深入当地采风,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邀请老艺人或文化传承人进课堂,加强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招收的学生要实行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要从文化课以及实际学习能力上给予照顾和充分考虑。

探索理想化的课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完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达到什么高度才算是理想化的状态,如何达到这一高度?

近10年来,随着自己钟情于地方少数民族题材(乡土题材)创作的深入,杨洪文教授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创作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得空洞与乏味,究其原因就是对地方民族文化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没有能使所表现对象的民族文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自己的情感达到一种有机契合,导致创作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状态表面的呈现而缺乏一种民族文化内涵的支撑,无法直击民族文化的根脉,无法激荡观者的灵魂。因此,在不断调整创作状态和创作心绪的同时,逐渐涉入到承载民族文化的地方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上来。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范畴内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其中很多有价值的功用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成为与现代文化并行不悖和可供溯源的精神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美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大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逐渐消失。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担当起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负起救艺(民间美术技艺)、救人(民间美术传承人)、救学科的重任,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与攻关,搭建起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市场互通立交桥,使民间美术在社会环境和大美术背景中形成自身的文化生态。

杨洪文教授所在学院的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投身到贵州省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中。通过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授民间美术技艺,再通过毕业生进行二次教育和传播,形成了民间、校园再到民间的传播形式,使民间美术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拯救民间美术的目的。还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毕业后也许还会以民间美术为业,开发民间艺术,使其转化为旅游商品,这样使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创新。

第1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日益受到重视,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备受关注。因此,探讨地方高校的发展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急需传承和创新的民族文化而言都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协作,地方高校在其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集聚地,除了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地方高校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能够加强本地区内各民族的交流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在往昔,不同的文化接触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效仿拜占庭帝国。”可见,纯粹属于某一民族的文化很少存在过。与各民族之间自然、感性的文化交流不同,地方高校为本地区内各民族提供的文化交流方式更为明确和具体。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观念的落后及其保守性造成了作为社会变迁主体的人的“价值困境”——对于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缺乏主动接受的意识,从而使民族文化结构缺乏现性因素的碰撞,造成民族社会变迁动力的不足。而地方高校的发展,恰恰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首先,地方高校的师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区的各民族,随着地方高校的发展,来自其他省份、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不断增加,这种大规模的聚居为外地民族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其次,地方高校通过思想观念的传递将外来的先进文化输入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中,有助于改变民族地区保守、落后的文化观念,使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得到有机的融合。再次,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传授知识技能提升本地区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基础,如通过地方高校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以改变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与科学。最后,地方高校的科研进步和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可以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优化民族传统技艺,为民族文化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教育,地方高校除了能够改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之外,还能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水平,提高整体民族素质。

二、地方高校的发展为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

地方民族文化的创新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更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的支持,因为制度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将个体成员的行为与奖惩机制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而地方高校的发展能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第一,地方高校可以在院校范围内建立民族文化相关的研究所、学生社团等组织,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对这些团体进行管理。第二,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文化、民族事务等部门的领导下制定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且完善聘用程序。第三,地方高校可以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活动提供场所和一定的经费保障。如贺州学院“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于2008年拨付建设启动资金20万元;贺州学院给予配套资金10万元,并为本基地配备了相关办公条件和专职人员;2010年基地获得国家财政部支持地方院校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可见,地方高校可以将相关经费直接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三、地方高校的发展丰富了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式

第一,通过课程设置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地方高校开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既能够展现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错位竞争,又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如百色学院开设的少数民族工艺欣赏、民族纹样设计、民族包装设计、旅游工艺品开发等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又可以促使学生对民族图案、手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并运用到现代包装、服装、海报、室内装饰设计中,从而使传统的图案、工艺等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有效提升了百色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而贺州学院的“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则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使大学生直接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针对传统的民间技艺,如蜡染、编织、陶艺、竹藤编织等项目,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或将民间手工艺人请入课堂等形式,使学生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并且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些民族手工技艺,又能够将学习到的民间手工艺的艺术风格和工艺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创新。而在旅游纪念品开发类课程中,师生通过不断地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将地方的一些手工艺品、服装服饰、生产工具、乐器等进行再设计,将其传化为旅游纪念品,通过游客传播到各地,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创新和传播。百色学院教师申报的课题“广西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化开发模式研究”获得了广西社科基金立项,是对民间手工艺创新开发的进一步研究。此外,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将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民族文化创新应用等内容作为选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将一些设计转化成了商品。可见,地方高校通过思想引导、课程设置等手段使地方民族文化艺术深入学生的意识中,有效激发了广大师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有助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后人、焕发生机。第二,通过学术研究、建立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百色学院建立的广西高校优势特色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西南边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广西文科中心的签约基地;贺州学院的“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河池学院的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红水河文化研究所”等都是地方高校建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此外,地方高校可以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合作办学,聘请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业务骨干入校担任指导教师;同时,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也聘请了地方院校的师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作品的创作等。地方高校的教师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如百色学院教师撰写的《广西西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调查研究》、贺州学院教师撰写的《贺州民间特色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性开发研究》、河池学院教师撰写的《壮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提升了本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能力。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专家、学者邀请到地方高校,共同探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习先进经验,深入进行学术交流,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与研究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由贺州学院和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秘书处联合主办、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以及在河池学院举办的“第四届仫佬族文学研讨会”等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通过整理、出版、翻译民族文化艺术有关文献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由于地方高校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高校教师就是少数民族,对地方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而这部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以地方高校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每年发表大量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著,此外,还对民族文化艺术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这些是地方高校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所做出的贡献。如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立项的项目“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将壮族的传奇史诗《布洛陀史诗》进行翻译,并以原古籍抄本五言诗体进行编排,将原文古壮字标注拼音壮文、壮语国际音标、现代汉语译文和英文,对壮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谣嘹歌进行收集翻译而出版的《平果壮族嘹歌》,也是地方高校对地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并向世界传播的一项优秀成果。河池学院教师出版的《仫佬族古歌》《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壮族仫佬族毛南族卷)也对当地民族文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传承。第四,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本地区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地方高校特色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百色学院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基于民族文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民族地区高校民俗学教学改革”、贺州学院“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的立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人才本土文化教育研究——以广西东部多族群区域为例”,以及河池学院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等。第五,通过校园建设、文化活动与学生社团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创新。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校园建筑的风格样式、园林雕塑等设计规划体现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元素,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演出,通过民族歌曲、舞蹈、乐器表演,以及展示民族服装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采风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会民族文化之美;在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如“三月三”“泼水节”等举行节庆活动;在校运会、体育课中加入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可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建设及文化活动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承创新。第六,通过博物馆、档案馆、史料馆的建设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创新积累素材。有条件的高校能够建设地方民族博物馆、档案馆、史料馆等,对本地区的民族手工艺品以及相关的文物、史料进行保存和展示,在对史料进行保存的基础上,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创新的素材,如百色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贺州学院的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机构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贺州学院的“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采集到各种仪式、碑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15000余张,对相关的民间歌手和民间仪式进行了录音录像,已制录光盘200多张,并建立了“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资料室”。研究人员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料,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立项课题5项,主持广西“十五”“十一五”社科规划课题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结语

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民族成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教育密不可分。就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而言,地方高校从树立价值观到传授知识技能,再到引导师生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传承、创新,可谓功不可没。地方高校的人才健全,可以从地方语言(特别是濒危方言)、族群关系、文化人类学、生态美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角度全方位地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可以说,地方高校一直都在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本地区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能力。(注:本文为2014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X2014408)

参考文献:

[1]杨发庭.罗素论中西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岳天明.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