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总经济师论文范文

总经济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总经济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总经济师论文

第1篇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申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茬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将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子系统的影响作具体分析。

一、对会计目标模式的彤晌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基本要求。在会计模式系统中,会计目标模式处于最高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导向,甚至被一些学者作为不同会计模式的标志。

会计目标模式的构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受其文化环境尤其是价值趋向因素的制约。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创造以至个人冒险的个人价值观;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社会价值观。

在全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侧重于将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方向,形成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美国政府及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这种文化观反映在会计目标上,认为保护私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大力倡导社会价值的国家或地区,会计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众利益。由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通过国家利益体现的,这就必然形成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我国社会公众看重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价值也只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价值趋向并未改变。因此,从会计目标看仍然是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基本倾向。

二、对会计规范模式的彤巾

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指导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的路标。对各种会计法规制度和职业道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即为会计规范模式。会计规范展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特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会计法规制度的特征与文化价值趋向密切相关,越是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的统一性越强,强制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如法国的\\\会计总计划\\\、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都具有指令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我国的会计法规更是如此。相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国家,则会计法规制度的灵活性越大,强制力越小,如美英等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注重专业导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提倡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很少具有强制性。

其二,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与\权力差距\大小密切相关。荷兰学者何斯德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中把\权力差距\\\作为衡量各国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权力差距越大的社会,其成员越是认同组织结构、纪律和社会秩序,对权力的不公平分布越能默认,服从性越强,主观判断能力越差。相反,权力差距越小的社会,其成员的服从性越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问题上,必然出现:权力差距大的国家,会计人员喜欢按部就班地执行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完整性和具体性要求较高。不善于进行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死搬教条,依样画葫芦。我国的情况就基本如此。而权距小的国家,会计人员则喜欢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灵活机动地理解和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灵活性及务实性要求较高。美英等国的情况大体如此,法国则截然相反。

三、对会计管理模式的彤晌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会计管理模式取决于国家经济管理模式,但文化环境同样具有影响作用。如同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美国和法国,会计管理模式却大相径庭,不能说与文化环境没有关系。在美国,会计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协会模式\,民间性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权限很大,作用明显,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较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极其有限。这与结构松散的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权力差距及思维方式等正好相符。法国的管理模式与我国类似,属于\政府模式\,即国家基本上控制了全国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力,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作用极其微弱,其主要任务是解释国家的会计法规政策。这与法国比较注重集体主义、权力差距较大、强调社会组织程序、对不确定性问题和不明朗因素

比较敏感等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至于我国,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集权,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乐于接受来自政府的领导,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政府特征。

四、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彤呐

会计核算模式是对会计核算的依据标准、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其构成元素更多地表现为业务技术和方法,因此受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取决于会计的自身运动规律。但如果因此否定文化环境的作用则是错误的。美国与法德等国比较,会计核算的保守程度为什么偏低?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为什么较快?为什么更强调实用性?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从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中找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美国人对社会人生较为乐观豁达,标新立异、求真务实是大多数人的信念追求,重视现实、面向未来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信念追求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会计人员大胆创新的精神动力。加之会计规范的灵活性、会计管理行业的自律性,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较大,客观上促使美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偏向乐观,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此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问题。而法德等国则相反。这说明社会文化越保守的国家,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市场越大。

五、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彤晌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传递方式以及使用对象等进行的综合描述。各国会计报告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同,二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两种区别的存在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一般来讲,凡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社会成员要求公平分配社会权力的欲望较强、对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回避较弱,能够直面现实、敢于迎接挑战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报告较为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既全面又详细,并把满足投资人要求作为首选目标。如美国的会计报告模式,既以信息充分披露又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私人投资者要求而闻名于世。相反,社会价值观念较重、权力差距较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较强、个人成就欲和决断能力较弱、思想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不仅公开化程度低,而且更倾向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例如,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共体指令的最低要求,甚至提供一些经过加工、符合保密要求的会计信息,其透明度很难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报告模式类似于法德等国,即公开化程度较低,强调会计信息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六、对会计监审模式的彤响

会计监督模式是围绕会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组织机构、依据标准以及运作方式而建立的经济监控体系。按照国际惯例理解?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社会审计(民间审计)机构。因此,一个国家的会计监督模式是否

健全完善,基本上可以从该国审计业的发展状况考察,而审计业的发达程度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各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

如果对中美两国的审计发展状况作一比较,将会迸一一步证明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美国,不仅社会审计业发达,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介作用巨大,而且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副总经理专门领导,或由董事会属下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这与美国社会对人性的怀疑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人之本性的传统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文化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当代人的怀疑甚至批判,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痕迹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可以说它对我国审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阻碍作用。当前社会审计地位不高、活动范围狭窄、中介作用有限、内部审计不受重视、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不能独立,无不与此有关。

七、对会计教育模式的彤晌

会计教育模式是关于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总称。会计教育是人类传授、延续和发展会计学文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构成会计教育模式的各个因素,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存在联系,所不同的是,各个因素具体受哪种文化现象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大小有所区别。

第2篇

一、会计的历史定位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同时,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取代了会计核算工作,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使会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是否不重要了,会计人员是否会失业?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是会计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机遇,是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新起点。

2、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要从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即从会计工作总体出发,要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来分析。会计具有管理职能,是因为:(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2)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的需要。企业、事业等单位要进行现代化管理,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本单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上层建筑的需要。体现上层建筑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一种管理活动。(4)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从事管理工作。(5)会计学科分类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4、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现代化包括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方法现代化、会计手段现代化和会计组织现代化。

中国的会计工作进入80年代,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暨全国会计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提出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会计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15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实现会计的现代化、法制化。”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的。

会计工作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其要求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先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国际性;会计工作规范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先进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高要求,国际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终要求。

二、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企业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可以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统一、全面核算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和人员的积极性。

对小企业,有的可以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的可以实行记帐,由记帐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实行集中核算、全面决算,被记帐的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提供的信息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进行决策和评估判断作为可靠的依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提供的信息能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提出。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开放的,既要向国家和社会其他各方面披露会计信息,又要向本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和其他职能部门披露会计信息,实现财务公开。

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是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部和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其要求是:国际相应性,会计工作采用了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规范性,会计工作的组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可比的;国际适用性,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所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同时,还有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

三、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系统因客体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对子系统也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系统管理,如对成本系统的管理,对资金的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而形成会计管理体系。这种立足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也就是全过程管理。

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同企业,因客观条件不同而主要矛盾不同,相应会计管理的中心也不同;有的企业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销售管理为中心。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特点是:创新性、全面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优异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包括在工作中培养,也包括在学校培养。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财务战略分公司财务战略和事业部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按其内容分为资金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它包括战略预测、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等。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落实战略目标,制定实施的方针、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和步骤,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两大部分。工业产权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构成。

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开发无形资产,扩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发无形资产除引入无形资产外,主要是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是指自行设计、申请或接受授权等非转让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它包括:专利权,如企业发明创造的科研成果;非专利技术,如技术秘密、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商标权,如申请注册商标,创造驰名商标;著作权,如出版的著作、设计的软件等;土地使用权;商誉,如培育企业形象等。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加强对资产、资金、成本和利润的管理,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以利润目标为牵头,或以成本目标牵头,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在企业会计管理中,要积极推行各种会计现代管理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使会计监督制度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正确处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外部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单位监督的关系。会计监督与法律规范相结合。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监督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监督企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贪污、腐化和铺张浪费行为。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对知识进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递增报酬,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企业要追求适应经济效益,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而企业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重视知识的生产。对知识的生产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投入。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即会计管理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延伸到知识竞争,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验室的创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使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知识和创新能力,需要用知识对其加强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要求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以便提高进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水平。

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对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会计科学学》进行研究。(2)对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细化。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管理会计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一是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

五、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会计要创新,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一切不切实际的条件、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会计创新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而进行的比较。有的是全新的,原来都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有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改错、纠正、订正),使其正确;这些都是新的因素,都是新的表现,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思想方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体制方面的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

第3篇

一、经济竞争力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个最大的综合产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中的前两位。但若两相比较,无论就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上海都占据明显优势。

1998年,上海GDP总量为3688亿元,人均GDP28253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62%;北京GDP总量为2011亿元,人均GDP18482先,占全国GDP总量的2.53%。两者的差距之所以这么明显,一方面表明北京的经济实力尚嫌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无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求突出其两个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城市。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作过一系列指示,一再强调北京不能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较而言,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其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稍占优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强调首都经济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应该不重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即北京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上海则相反。北京的GDP总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90年是2.7%,1995年降为2.39%,1998年略有回升,占2.53%,但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没能充分发挥国内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经济应有的聚集、辐射效应。反观上海,其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为4.01%,1995年为4.21%,1998年为4.62%,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当然,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北京、上海在国内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太小,在80年代末,国际化大城市在本国GOP总量中的份额约为17%~27%。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布局较为均衡,同时也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体系发育不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重点城市的集散能力、辐射能力有限。就这一点而言,北京尤其应该加倍努力,奋起直追。

2.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比较

如果说经济实力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某一时点的状态指标,代表过去:那么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则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支点,是反映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代表未来,体现其发展的潜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察。支持经济发展的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的发育水平。

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国内是最好的,两相比较,难分轩桎。如北京拥有目前国内最长的41.6公里地铁。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实际吞吐量居国内第一位,1998年达762万人次,新建成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使其年旅客吞吐能力达3500万人次。上海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浦东国际机场全部建成后旅客吞吐能力可达8千万人次,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机场。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虽然属国内一流,但与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些城市一般都有2~3个国际机场,地铁长度一般都在200公里以上(纽约地铁长达1179公里),年实际旅客吞吐量一般在3千万~7千万人次。这些城市在80年代中期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一般已经承担了城市交通30%以上的客运量。而北京1997年地铁运载乘客约5.3亿入次,占全市客运总量尚不足10%,上海这一比例更低。目前,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着北京和上海,这表明与这两座城市上千万人口的城市规模相比,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软件是指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

。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两个最大的科技教育基地,城市人口的素质普通较高。尤其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研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技术人才积聚之地,高等教育普及率达16%,比上海的6%高出近10个百分点,在国内城市中迢迢领先。目前北京共有各类高校68所,在校师生约30万人。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科研人员38万,北京的两院院土超过400名,占全国的36%,比上海的119名多得多。据统计,1997年北京每万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1734人,上海为1152人。北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约为5万人,上海约为4万人。北京的每项指标都优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智力密集度不仅位居国内最前列,即使与其他国际大城市相比也不逊色。

3.经济结构的合理度比较

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二是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从世界上各国际城市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看,以贸易的国际化为先导,并伴随以金融的国际化,引发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带动整个经济走上国际化、现化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度、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1998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6.6%,上海约为47.8%。北京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与其首都服务功能密不可分,而反观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资源的不可逆性使其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困难。尽管近年来,上海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第二产业的基数大,导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但不可忽视的是上海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年递增,且呈加速趋势、这表明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很快,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目前,京沪两地第三产业虽已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世界性的国际城市如纽约的这一比重高达86%,其他国际城市的平均水平也在75%以上。

此外,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也反映在增长极的培育状况上。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增长极应选择那些轻型、洁净、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依据产业特点,国外的大城市一般都选择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北京、上海基于自身的智力优势,也都选择了高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纷纷采取各种倾斜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计划将中关村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而上海正兴建中国第一座科技数码港。就实际绩效而言,1998年北京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0亿元,上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72亿元,北京仅为上海的39.1%。

4.城市开放度比较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现代化城市的许多功能和作用是在广泛的对外联系和交往中得以实现的。大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具有广泛的、高度的融合、开放度很高。考察北京上海两市的对外开放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外贸易水映了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是体现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998年北京进出口商品总额654亿,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贸易依存皮约为12%。而上海进出口商口总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贸易依存度约为36%。这说明无论对外贸易的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北京都要远远落后于上海。纽约、巴黎等城市进出口商品总额在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一般在20%左右,上海已经接近这一水平,而北京的差距还很大。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考察当今世界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史,许多城市都是依靠旅游业起家的。1998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220.1万人,国际旅游收入达23.8亿美元,而同年上海接待海外游客152.7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尚不足15亿美元。在这方面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与北京的政治地位、历史、以及人文特点有关。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成文和近8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几千年古老文化的浓缩点和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汇处,对海内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对中国首访和重访的目的地。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和国际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在这一点上,北京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上海是宁、沪、杭大旅游区的中心,其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但是就国际旅游业的绝对发展水平而言,北京

、上海与其他国际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纽约每年接待海外游客约为2500万人,年国际旅游收人约为120亿美元。

外资利用情况反映了城市经济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程度。目前,北京和上海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两个最大基地。到1998年,上海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8984家,素计实际利用外资246.81亿美元,北京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相当于上海的7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上海的45%。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两座城市在利用外资、吸引外资企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如在北京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外国金融机构多为非商业性机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上海则是我国外资企业营业机构最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浦东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的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

5.区域依托状况比较

国际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它所依托的区域,区域兴则兴,区域衰则衰。区域是国际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和基础,区域的相对发展水平对国际城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决定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城市尤其是象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仅仅依靠城市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周边区域的经济支持,如果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城市经济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和补充。

北京地处内陆,位于燕山山脉的揽抱之中,南面经天津、塘沽与渤海相接。北京的区位依托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近郊区县;二是京津唐地区,三是环渤海地区。北京的近郊区县多为山区,经济结构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较为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很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首都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且三地的经济实力都较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整个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大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传统上经济联系较弱。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区域依托状况则要好得多。它位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点,长江三角洲的前缘,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太平洋,南靠杭州湾,位于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这使它成为海运和河运的港口枢纽城市。同时,上海位于北太平洋西岸中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日本、东南亚诸国联系方便。正因为如此,上海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内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各省同世界各地交往的门户,是中国内外货物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根据距离远近,上海的腹地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长江三角洲,二是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江浙两省其余地区和安徽省,三是整个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密集带,区内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经济协作水平较高,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贸易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是上海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巨大依托。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优势而言,上海处于领先地位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额、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以及外资利用情况等指标来看,上海均占有明显优势。上海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5%,对外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说明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城市的开放程度很高。其不足之处在于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值在GDP总量中尚不足50%,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恰恰又最能反映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因此,上海若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竞争力,第三产业仍需大发展。

2.就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潜在优势而言,北京略占上风

具体来说,其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是全国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具有上海所无法比拟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如果能够实现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实现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将是非常可观的。二是后发优势。就,历史沿革来看,北京传统工业所占比重相对上海要小,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较上海相对要小,有利于实现结构轻型化、洁净化和高科技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本较低。三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对世界各国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际旅游业发展很快,这将会大大加快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

3.就区域依托状况而言,上海的优势得天独厚,而北京的区域依托优势则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上海据以依托的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而反观北京,历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较弱,协作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对京津唐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

,以北京牵头提倡议并统一规划,切实予以研究并付诸实施,优先整合首都经济圈,然后进一步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加强圈内城市经济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北京、天津为首,包括大连、沈阳、秦皇岛、烟台、威海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带,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发挥协调发展、互利互补的优势。

4.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两者的竞争优势各有侧重,优劣互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综合实力很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智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较强,较充分地体现了首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客观地说,两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很强,都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

5.政策建议

北京、上海作为国内经济竞争力最强的两座城市,无疑是我国创建国际性大都市的最佳候选城市。但通过上文中的国际纵向比较不难发现,北京、上海与国际公认的大城市相比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按照从区域性国际城市到全球性国际城市的轨迹循序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当今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发展历程也各不相同。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在体现全球化和知识化要求、符合世界城市一般机能的同时,更应该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以北京牵头提倡议并统一规划,切实予以研究并付诸实施,优先整合首都经济圈,然后进一步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加强圈内城市经济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北京、天津为首,包括大连、沈阳、秦皇岛、烟台、威海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带,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发挥协调发展、互利互补的优势。

4.就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考虑到北京、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两者的竞争优势各有侧重,优劣互现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综合实力很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国际化水平较高;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智力资源丰富,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程度较高,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力较强,较充分地体现了首都的综合服务功能。客观地说,两者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都很强,都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