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

社会公德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公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公德论文

第1篇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作为公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关心他人;有比较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能正确地理解社会公德的社会作用,对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有较清晰的认知。在现实的公共场合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中能相互尊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来看,他们的公德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近几年媒体曝光的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的表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社会现实,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个性自私化,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人养成了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思维模式。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二是个性自由化,公德意识淡漠。近些年尊重个性自由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但部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却走向异化,张扬桀骜不驯、标新立异成了其追求的时尚。在追求个性的招牌下,在学校和公共场所我行我素,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识。三是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公共生活中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诚实守信不足,缺乏社会文明观念。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说谎、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解读

分析上述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的主观问题,也有当前社会环境和成人群体的客观原因。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看,主要是自由思想的异化消解了公德规范的约束力。近几年,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大众观念的解放,以往被压制和否定的个性张扬重新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盲目自信、狂傲,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欠缺最基本的谦虚和宽容品质。在其“尽展”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只奉守自己的自由至高无上,而缺乏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的尊重,缺乏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少数大学生甚至极端地把自由等同于“非公德主义”,即把公德规范看成束缚个人自由意志、自由发展的枷锁,他们主张摒弃社会道德,否认公德规范的积极作用。在现实中他们拒绝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化,以至于他们的公德情感淡漠、公德观念混乱、公德信念丧失。从客观原因分析,成人群体的公德缺失行为诱发了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出现。面对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前部分家长、老师及长辈等成年人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遵守上的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行为的发生、违反公共法规和准则事件的频发等现实和事件的存在与发生表明:在社会公德的遵守上,成年人群体以身作则的榜样并没有很好树立起来,正因为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才给大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超级秘书网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实途径探究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公德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国民公德状况良好改善和提高的希望之所在。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在其成年之前培养起他们明确的社会公德意识、浓厚的社会公德情感和坚定的社会公德意志,使之养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由于大学生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呈现出片面化、极端化的特点,即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实质,这便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寻求出契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首先,教育内容上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公德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适应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内容的起点不能太高,而应注重基础的道德教化,例如,以要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微观道德为主,同时隐性渗透进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等宏观价值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这个阶段学生更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震荡,因为先前所接受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教化与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更容易对社会公德产生迷惑与不解。所以此时公德教育内容上应侧重由原来的基础层次的道德教化向高层次转变,引导他们客观辩证地看待现实社会,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思考社会问题,进而形成公共道德观念,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践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教育形式上要由“灌输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变。传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和社会的规范灌输和理论宣传教育,灌输教育公德规范在集中性普及、强化性认知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值得肯定的。但从显示效果来看,还应该配合以其他形式的教学。例如养成教育方式的引入,所谓“养成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日常的实践观察思考着身边真善美的道德情感,认知到公共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并自然而然地模仿形成与道德示范者相似的道德行为。在“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中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加深浓厚的公德情感,并养成道德思维和践行习惯,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再次,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传统公德教育中的说教教育,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除了强化的说教教育外,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模仿的道德示范资源。这就需要当代的公德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无数平凡的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那就是:为人父母者要从小培养孩子善的本性;为人师者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官者要洁身自好,造福一方;为商者要遵纪守法,取之有道;为社会成员者要彼此尊重,各司其责。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同辈教育”。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变化的典型特点就是有较强烈的“叛逆意识”,对于长辈的“道德说教”和批评教育往往有逆反心理,代沟隔阂使社会公德的教化有时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大学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同龄人之间的效仿意识很强,众多人追捧的东西很容易在其群体内成为流行的时尚,这也提示我们“同辈教育”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教育资源。同辈之间沟通很顺利,互动交流也很便捷。通过同龄人交流、与同辈互动,很容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所以我们在公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优秀的、公德感强的学生自觉树立示范者的责任感,承担起其“道德领导者角色”,另一方面要引导其他同龄人向“道德领导者”的学习。同辈之间的互相感染和影响有可能会使公德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文明、友爱以及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自觉强化自己的公德意识,形成具有服务于社会和公共福利的品质,在社会事务中凸显出社会责任感、道德感。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今日美国学生精神面貌堪忧[N].中国教育报,1997-6-2.

[2]王金萍等.超越障碍: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第2篇

摘要: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来源于经济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在被引入法学领域之后,才形成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公司的社会责任自其产生伊始,国内外有关于它的讨论就从未间断,我国2006年起施行的新《公司法》第5条规定中,第一次引入了承担“社会责任”这一个概念,从而引起了关于公司社会责任讨论的又一轮热潮,本文仅以公司社会责任与营利性的关系为视角,浅析一下关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问题。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一、 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

(一)“责任”的语义解读

辨析公司的社会责任,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作出明确界定,首先应对“责任”一词的概念加以澄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的释义为:一、分内应做的事。二、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承担的过失。而在法学意义上,国内的通说认为应将“责任”一词划为两层语义:一曰关系责任,一曰方式责任。前者为一方主体基于与他方主体的某种关系而负有的责任,这种责任实际就是义务;后者为负有关系责任(即义务)的主体不履行其关系责任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适用何种语义解释更为恰当呢?此问题,涉及了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区分。所谓法律义务,是指当法律规则规定的条件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一个人出于被要求作(或不作)为的状态。而法律责任则是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法律责任以违反法律义务为前提,违背了这个义务才导致了法律责任的出现。回看我国《公司法》第5条的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其中的“必须”,表明公司处于被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状态,只有在违反这一要求(义务)时才会引起对不履行义务后果的承担的第二性义务,即法律责任。由此得出结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实质为为公司承担的一种义务,一种基于与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对社会所承担的一种法律义务。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迄今没有统一的界说。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应有角色。而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则是“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超越法律和经济要求的,公司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两种定义前者侧重强调了董事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后者则突出了公司的社会性,但都同时忽略了公司存续的根基,即公司以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两种定义是否可取仍有待商榷。

国内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也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刘俊海先生在定义公司社会责任时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们营利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朱慈蕴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从广义角度讲,是指公司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一定责任,即维护公司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居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环保利益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应界定为,公司在依法实现营利目的增进股东利益的同时应该兼顾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凡此种种。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关注,从而产生了对其概念的不同的表达。各家的观点均有其界定基点的合理之处,但也许正是因为角度不同,以致迄今对这一概念未形成统一的界说。

笔者认为,公司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标的法人,追逐利润是其根本。但公司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强调公司的资本有伦理,商业有道德。在界定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时,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在界定公司社会责任是的语境,对这一概念作出简短定义,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所承担的维护和增进股东利益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利害关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利益的责任和义务。

二、 公司社会责任正当性的理念透析——以公司本质为视角

(一)公司的本质

第3篇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规制依据规制动因责任分配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我国现行公司法虽然第一次将公司社会责任载入法律条文,但尚未对其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界定的观点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社会性、公司的经济力量、明智的公司经营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公司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公司的客观要求,是指企业应当守法、“做好自己”及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各方和社会自愿承担道德义务。甘培忠教授以经济学“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指出作为一种以国家强力维度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负外部性的弥补是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强制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与之相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企业捐赠、公共设施建设赞助等公益行为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在道德激励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同时,在讨论公司社会责任时,既要做好责任规制范围的界定。同时需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理,即:公司社会责任往往表现为政府、法律、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以此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媒介;同时,要避免把政府、国家的责任与公司责任相混淆,也不能把社会的要求过度转化为法律、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或者国家、政府、任何团体和个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权力干涉或权力的直接摊派。

二、规制依据

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分析可得,公司社会责任规制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实体法、自律准则(主要为公司章程)。由于道德的约束性较弱,所以不宜作为规制的直接依据,可作为辅助依据;实体法的直接规定具有刚性的弊端,不能体现公司自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通过公司章程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规制是合理的选择。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公司自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公司面临责任承担时,既可以直接约束股东,如果股东怠于履行责任或给履行责任造成障碍,可依据《公司法》来赋予章程强制性。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公司法》的规定可以作为裁判的依据,属于法律强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维度。但该条规定不具有裁判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确相关的操作细则,具体包括司法解释、商务部的操作规范等等。

三、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

以责任承担的驱动力为标准,可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分为,制度动因、道德动因和利益动因。其中,制度动因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对其社会责任的转嫁和政府利用其公权力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摊派。道德动因主要包括突发社会事件的捐赠(如“5.12”地震)和社会公共物品维护费用。利益动因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对社会所做的投入(把自己的产品投入到社会公共基础的建设,创出品牌,让社会更了解自己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无形收益)。在社会需要帮助时,首先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缴纳税费等);其次企业(公司)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再次,应平衡考虑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因此,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应当是:在划清公司社会责任和国家、政府的责任的界限及排斥公权力的责任摊派的基础上,以股东利益动因为基本出发点,激励股东承担社会责任动因,实现动因平衡——股东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四、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分配

鉴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主要指中小民营企业)在资产、技术、等基本经济实力上的悬殊差别和资产来源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公司社会责任的分配也应加以区分。首先,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分配。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乃至政策垄断等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换句话说,国有企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法》应当规定国有企业按照其取得收益的一定比例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强化透明度和监督措施。其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度明显强于中小企业,因此上市公司能够凭借其影响力从民众和社会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再者,上市公司占有更多的金融市场资源,耗费了更多的法律资源(现代社会中涉及上市公司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复杂且繁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分配,主要承担其所在社区的公共投入,细化到按季度分配。最后,非上市公司(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分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是第一位的,具体规制为,引导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小范围内培养该群体的社会责任理念,即消费者责任、债权人责任、直接环境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制。而在社会捐赠、道德义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作出公司的预期规划,根据自身实力承担责任。

注释:

郭秀华,等.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外法学.2008(1).

参考文献:

[1]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政法论坛.2007(6).

第4篇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社团有广泛的组织力量与成员,以这些成员为骨干可以与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与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与个人产生互动效果,从而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及社会问题的变化发展,而且同样可以增进各个区域的各种职能的社会工作者在跨领域地交流互换,提高工作效率。即“交流性”与“促进性”的功能。

    当然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社团肯定还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在人事利用,筹集资金,发起救助活动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方面。

    (二)

    进行有针对性,广泛的社会宣传

    (1)针对性宣传——即“骨干论”

    社会工作服务社会肯定要取与社会当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一部分人群经济能力较强,而另一部分人的情况则不容乐观。针对性宣传的目的即针对富裕人群,使他们乐意捐出或捐助一部分物品或钱财,用以援助贫困人群,以达到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中国社会工作目前缺少对这部分人的宣传,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要用宣传力量使私人捐助在扶贫基金中的比例增多,力求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而富裕阶层的捐助对普通阶层的偶发性,微量性,无论是捐助的稳定程度和捐助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对这部分宣传群体的宣传力度不够,需要加大宣传。

    (2)广泛性的宣传——即“群众论”

第5篇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是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个体诸如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民众,基于拥有的优势和资源,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我国转型期“小政府,大社会”新的政社关系模式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一)社会力量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公共文化在本质属性上具有公共性,表现为一定的群体共同享有这一文化。而“社会群体的平等参与是公共文化共享的重要形式特征,是实现其公益性的唯一途径。”[1]实践也证明,高效优质、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社会力量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公众是文艺作品、文化题材的思想源头,他们生活在基层,活跃在各类组织中,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来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大众喜闻乐见。其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是靠传承而延续的,社会力量则发挥着贮存、掌握、承载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活宝库”,又是文化创新的“执棒者”。再次,社会力量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不足。当前,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而“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现代公民已经不仅是公共选举的平等‘投票者’,也不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不是政府立场的反对者,而是变成了改善民生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活动者。”[2]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隐藏巨大的资本潜力,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自办文化,可以发挥拾余补缺的作用。

(二)社会力量参与是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有力监督,政府人员会直接或间接地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导致腐败活动和寻租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某些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因政府特许或公共部门垄断生产之后,就成为这一类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的唯一生产者或供给者,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3],进而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基于政府失灵的根源,社会力量参与不失为一种应对的有效手段。首先,社会力量参与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条获取公共文化部门信息的重要渠道,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廉政建设经验表明,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政府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原因。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公众能获得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行政预算、公共开支和政策实施等政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约束政府人员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公共文化部门对民意的偏离。其次,社会力量参与有助于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文化部门的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最有效方式,因为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其他途径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即群众性较强,监督具有广泛性。”[4]只有将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生产和供给的各个环节都置于社会力量强有力的监督下,才能切实抑制公共文化部门“失灵”的现象,确保行政偏好与公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的契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社会力量参与是社会文化组织和文艺队伍快速增长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推动,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各类社会文化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据有关统计显示,浙江省拥有文体团队30余万支,业余文艺骨干50余万名[5]。另外农村近年来社会文化力量的发展也能见得,目前,全省农村活跃着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1万多支业余文体队伍、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5万余名拥有教学辅导、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骨干队伍,以及51.4万余名业余文体骨干。[6]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的浙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依托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和活跃的民间组织,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体制机制的引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各地涌现了一批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实践模式和典型做法。

(一)政府+群众个体:丽水景宁群众参与的“文化自治”模式

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构建畲乡“幸福文化”,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的历史进程中,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第一导向,大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设“畲乡文化,群众主体”的服务体系。其中,以“文化自治、五权圆梦”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权”保障机制建设是成功实践之一。所谓文化自治,就是指群众文化活动由群众自己作主,自己说了算。所谓“五权圆梦”,就是实现文化自治目标的五个必要载体,“即保障人民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7]文化自治的具体举措是:一是以文化预报为载体,实现群众知情权。即每个月25日前,当地文广部门确定下月将举行的相关文化活动项目,并于月初通过当地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文化活动进行公开预告,以方便群众提早安排,选择参与。二是以“文化四合院”为平台,实现群众话语权。所谓“文化四合院”,就是文化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座谈会,主动邀请群众按照“圆桌会议”的形式对文化工作发表意见、提出要求。三是以“凤舞畲山”为舞台,实现群众的参与权。“凤舞畲山大舞台”由景宁文化部门统一设计,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组织、自己主持的文化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各种赛事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开展的群众实现表演梦想的文艺活动。四是以文化项目申报制度为载体,实现群众的决策权。文体项目申报制度以“公开透明、自主申报”为主要特征,每个文体项目各乡镇,各业余文化团体,自主包装,向文化部门自主申报,再接受省、市、县评审专家组答辩评审,最后确定项目的经费补助额度和专业指导。该制度让群众自己做主,实现了群众的参与决策权。五是以“文化项目责任上墙制”为载体,实现群众的监督权。2011年开始景宁文化部门每年年初,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确定好全县全年要实施的重点文化项目,统一公开制表上墙,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项目上墙,公开许诺,既让群众知晓一年的活动,也为群众实现监督权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二)政府+市场主体:宁波鄞州“天天演”服务外包模式

宁波市鄞州区围绕“打造文化鄞州、建设文化强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和创新。2009年3月起实施的“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为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提供了思路。“天天演”服务外包流程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一是外包承接商的确定。鄞州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局充当外包服务出资人,引进外包承接商。经过严格的评估筛选,确定和盛公司为承接商,承担产品采购、供需对接、配送以及全程监督等任务。二是需求情况调查。在政府采购之前,由和盛公司负责,乡镇(街道)文化站协调配合,向社会发放文化需求调查表,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建立演艺剧目信息库,确定“演艺产品采购目录”,在演出前通过菜单式剧目方式供群众选择。三是演艺产品采购。和盛公司公开向社会演艺需求信息,演出意向单位投标竞争。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局、政府采购中心、和盛公司负责人和专家、基层文化站以及群众代表组成采购评审小组,负责招标评审,确定中标单位和剧目,签订采购合同。四是文化产品配送。文化产品的配送由和盛公司统筹安排,各乡镇(街道)文化站负责本区域的组织实施,保障演出活动的有序开展。五是监管和考评。在“天天演”服务外包中,监督和考评是环环相扣的。和盛公司作为演艺节目的采购方在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参与下,对节目演出方进行全面监督,确保节目按采购协议完成。另外和盛公司接受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的监督和考评。在“天天演”的服务外包中,政府主导,公司运作,专业生产,公众参与是其运行的四种主要机制。通过服务外包,政府实现了职能的转变即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采取公司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了成本。天天演”面向全国进行采购,进行专业化生产,让群众享受到更高专业水平的文化产品。此外,公众的参与,让基层群众“按需点菜”,充分体现了人民公共文化的享受权和选择权。

(三)政府+社会力量:台州“1%文化计划”多方联动模式

为加快推进台州“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公共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2005年12月,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是指“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纳入该计划的投资项目包括所有政府性建设工程、所有城市临街建设项目、占地2公顷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共建筑(含各类办公楼、宾馆和商业建筑等)、居住小区(含单体高层住宅楼)等”[8]。用于“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专项资金除了提取的建设资金外,还包括财政专款、社会捐助等。“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是工作机构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推动“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的实施,2009年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决策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指导协调公共文化交流活动,制定公共文化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指导委成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专项资金的监管及具体的协调管理等工作。同时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艺术委员会,负责公共文化项目的评估,参与公共文化内容与质量的把关,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提供决策咨询等。”[9]二是建设项目的选择。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项目的申报,市建设规划局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筛选确定可行项目,分批实施。三是设计方案优化。在建设项目确定后,项目主办单位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项目的执行方案,上报相关部门。四是建设项目的管理。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台州市提出“五个同步”,即实施内容应以及同步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的维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五是项目的检查监督。“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是一项新鲜事物,各建设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以致延误项目的进展。对此,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定了建设进度的走访制度和督查制度,台州市委市政府将出台“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市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以促进该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六是评比表彰。搞好试点,树立典型,台州市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重点扶持、加强引导试点项目的建设,宣传表彰样板项目、经典工程,推动面上工作的全面开展。“百分之一文化计划”不仅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多主体参与的机制,同时首创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新理念,拓宽了公共文化实施建设的渠道,体现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建设思想。

三、启示思考: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

转变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模式,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格局,是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现实路径。浙江省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创新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供启示与思考。

(一)创新投入机制,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血脉。国外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进行投资”【10】,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一是要建立公共文化的融资平台,以各种财政手段和政府担保手段为支持,以财税优惠政策为激励,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二是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通过减免税费、资金扶持、表彰冠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赞助,引导企业、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或赞助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设立公共文化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广泛吸纳文化产业经营收入、社会团体捐赠和赞助的资金,确保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稳步发展。四是实施信贷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支持和信贷政策倾斜。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营者优化审贷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办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层次,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实行灵活的差别化利率政策。

(二)创新运营机制,构建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

实践证明,运营体制落后,供给渠道单一化,供给方式僵化等是当前公共文化设施闲置、供给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解决运营和管理的问题,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社会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的运营和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的总供给量。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可以由以下环节构成:政府根据各文化单位的职能,通过指定或政府采购的方式挑选运营机构,并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权力责任,制定服务标准,优化人事和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设立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体制等,并据此作为是否适合运营公共文化设施的依据以及文化事业单位负责人晋升依据。二是营利组织运营模式。按照营利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同环节发挥的作用以及和政府合作的方式,营利组织运营模式可以采用三种形式,即委托生产、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三是非营利性机构运营模式。基于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文化运营中所发挥的功能,通常可以采用三种模式:服务替代、拾遗补缺和协同增效。

(三)创新约束机制,有效监督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第6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以造福社会为宗旨,以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目的,所以其疏忽与漏洞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公共部门作为协调社会的机制而存在,为广大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其自身不完善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常会由于疏漏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一、道德恐慌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礼教大国,对道德礼仪的建设十分重视。尽管持有健康证并不代表持有者绝对健康,却是对一个人的道德的绝对考验。从一些企业对从业人员有这一方面的要求来说,办假的健康证便意味着道德的缺失,可能导致从业者工作丢失,甚至对其以后的就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从业者个人身上,更多的是反映这一制度的缺陷以及管理部门的失职。

 

从经济角度看,公共管理部门的这一失责,实则是对我国假证现象的一种放纵,会造成假证现象的猖獗。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市场来说是一大恶性循环,一个人因假证而牟利之后,更多的人便蜂拥而至,尽管期间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企业本是寻求健康、有能力的人才,对学历各方面会有所要求,但基于中国的现状,企业更多是对学历的要求,高学历者是首要人选,由于管理部门的这一失责,很多有能力的高学历者只能被持有假学历的从业者所替换、取代,假学历持有者尔后又因各方面的不足被辞退,造成企业专业人才泛滥而不精。尽管有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与防范,但此种现象仍活跃于中国的经济市场中。

 

从日常生活来说,人们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互通性,一个人办假证成功就业之后,会带动一整个圈子,以更小的代价去寻求更大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这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假证会以市场的方式得以生存,源于人们源源不断的需求。“健康证乱象”这一事件,会给用人单位敲响警钟,对证件的检查会更为严格,对造假人员的惩罚也会更为严谨,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要彻底解决这一现象的存在,要求公共管理部门施以更为严格的监管。

二、心理恐慌

 

“健康证乱象”引发的道德恐慌不容忽视,但心理恐慌同样也不可小觑。心理恐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紧密,这一事件的曝光,对于持假证者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被查者只能被辞退,回去走流程,老老实实地办健康证,没被查者抱有侥幸心理,或者是在没被发现之前,紧急补办证件。但这仅是对于健康证这一影响较小的证件,对于学历的假证件的处理会更加严厉,假学历者一旦被查明,工作丢失自不必说,日后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从经济角度看,“健康证乱象”这一事件被曝光,对相关管理部门是一次严厉的打击。用人单位从心理上、行为上予以重视,持假证者被辞退,会造成我国岗位的空缺,短时间内无法寻求适合的人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另外,失业人员增多,被辞退者心理负担过重,致使他们不愿再出去寻找工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从日常生活来说,“健康证乱象”这一现象对办假证的行为短时间内会有所遏制,但如果相关部门治标不治本,此现象仍会活跃于人才市场之中。这种现象同样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从业健康证明制度是不是合理以及其存与废,都可以商榷。不过,它作为一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其实是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方式,也是检验其责任成色的试纸,相关部门不应只制定制度后就放任不管,健全管理制度是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不要让自己制定的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因为失责引发的社会问题,其后解决更加不易。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

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非本市籍而在本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由于生活、学习和文化等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和城市规则格格不入,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造成各方面的不适应。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将一个自然人训练、教育、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通过与别人的接触和互动.学习并内化社会规范,而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最终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了社会群体行为方式、并将社会文化内在化了的“社会人”,这一目标使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偏差行为

对“偏差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说,主要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类:(1)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说话,小动作多,不按时交作业,考试作弊,顶撞老师,旷课,逃学,欺负低年级同学等。(2)违德行为,即不遵守社会公德。如公共场所不懂礼貌,不讲文明,说话带脏字;不爱护公物.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和废弃物,骑车出入校门口不下车,坐公交车逃票,不给老弱病残让位,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的行为,这种偏差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而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如身着奇装异服,言行怪异,离家出走,早恋.吸烟,赌博,甚至吸毒,酗酒,自杀等。这些偏差行为大多是由轻微向严重型发展.如不即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最终使城市农民工子女更难以被城市人群所接受。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前者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决定着社会化的文化目标与内容。后者是直接对个人社会化起作用的环境.即受化者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早的单位,几乎任何人都出生于某个家庭,家庭在客观上成为人生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其自身的诸多素质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是家长个人修养差。如不讲卫生,言行粗鲁,与人相处不讲究方式,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打架,有时甚至跟学校老师闹矛盾,骑车出入单位大门不下车,和门卫起争执,上公交车不买票或不给儿童买票,到超市白吃东西或顺手牵羊,赌博等。他们这些有心无心的错误,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而且成了子女模仿的消极对象.严重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是家长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农民工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更不必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了。很多家长甚至无力照顾好孩子的三餐闻题。把钱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至于孩子拿钱做了什么,家长就不闻不问了。有的孩子住地离学校较远,早出晚归,孩子学习如何,做了什么,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有精力过问。

三是家长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或因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大部分农民工高中以下学历,85%以上的家长最看重的是分数,而对其它教育根本不重视。更有一些家长从自身的处境出发有“读书无望”的错误认识,认为“学多了也不一定有用”.至于养成教育,更是根本没考虑过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动辄训斥或打骂.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深入心灵.只是表面的管教,对孩子来说这种家庭教育几近空白。

四是家长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oo元以下,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l9.67%.月收入在500元一800元的占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人超过了1500元。而子女的学费。

借读费等超过一个农民工年收入的64%,这对于一个农民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项庞大的支出。农民工在没有特别谋生技能的情况下。拖家带口进城工作.能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很不容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为减少支出,选择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中,居室狭小,条件恶劣,狭窄的空间无法使农民工子女养甫皂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无法给他们提供追求更多知的机会.如购买课外读物,参加文化活动等。

(二)学校因素

社会需要系统地对新成员进行训练.而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化手段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它是社会化的专门职能单位…。由于经济困难,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在专门开设的简易学校,这些学校收费相对低廉,但是其软件设施与公办学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弊端.例如:硬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籍管理难以统一,教学管理不规范等。即使在公办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差,会影响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业绩考核.这样就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不愿意接纳农民工子女,勉强接纳后也会不时流露出厌烦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待遇不同,在教育权利是不平等的。公办学校的同辈群体,即城市同龄人对其排斥,歧视也随处可见的。或对其谩骂、羞辱、孤立,或对其疏远、冷淡、嘲笑等。农民工子女面对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同龄人的排斥和学习上的困境,其心里支撑力相当薄弱。

(三)自身因素

一是旧有的生活习惯使然,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各方面差别都很大.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来自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家庭,他们无论是从农村转来还是出生在城市的,总是沿袭着父母旧有的生活习惯,如个人卫生脏乱差等。农村生活条件差,不可能时时洗脸洗手,更不可能天天洗澡,没有那么多衣服,就谈不上经常换洗衣服,他们把这些生活习惯带到了城市并习以为常.即使到城市后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节约的习惯仍然使家长舍不得为孩子在个人卫生和整洁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二是自卑感与抵触情绪,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父辈在城里社会地位较低,一些城市居民轻视农民工.甚至是农民工子女也会遭到歧视:再者因为农民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系统正规的学前、学校教育,在接受知识方面大多数不如城里孩子.在个人艺术特长方面,总体程度较低,相比之下,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秀面。容易产生自卑感;还有生活条件的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在穿着打扮、平时吃喝、学习用具等方面均不如城里孩子,有些情况下还会因此遭到城里孩子的嘲笑。这些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使他们在与城市孩子的交往中产生失落、自卑感,最终使他们产生白暴自弃或是逆反的心理。自暴自弃者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索性就这样了,不再进取;逆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处处和教师、学校、社会对着干,会成为问题少年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社会化,其养成教育的实施相对更困难一些。

三、对农民工子女实施养成教育的社会途径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框架下,影响青少年的发展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层系统中有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优化微观系统是基础

微观系统是与农民工子女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家庭是育人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要求家长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良好品质不需过多的说教,便可潜移默化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家长作风不正,精神上的污点也容易“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应该率先力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二是家长要关注孩子,教育孩子。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起重要作用。家长要用足够多的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转变和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做好家校衔接。教育儿童是全社会的事,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有义务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如开办家长学校.开设符合实际的授课内容,利用家长会开展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家校联系本,主动与家长电话联系等。

(二)创造良好中间系统和外围系统是主阵地

中间系统直接参与的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外围系统是不直接影响对象的环境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来说主要是指学校,学校是对全体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机构,学校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养成教育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学校和老师应本着积极地角度影响市民看待农民工子女.尊重他们的合法地位和权利,通过教育端正城市居民的认识,培育城市和农民工的亲和感,认同感,提供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交流互动交流的机会,逐步化解农民工与市民间的误解与隔阂。

二是要平等实施教育,同等标准要求。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开展的各项活动时,都要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抚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落差,让其克服自卑感,从心理上站起来。同时不能因为是农民工子女就放松要求,同样严格才能达到同样的目标,教育他们真正从自身做起,从良好的习惯做起.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第8篇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就是指档案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所具有的档案服务功能。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是档案馆的生命力之所在。从目前档案馆工作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

近几年档案部门在社会上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但这些宣传活动一般是针对档案法规及档案工作自身而展开的对档案馆的宣传却未能做到同步进行。另外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历来崇尚“默默无闻”档案馆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只满足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头脑中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取得的劳动成果加以宣传的意识从而影响到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二、馆藏匮乏

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必须有丰富的馆藏作为后盾。从目前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 馆藏匮乏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从馆藏结构上看虽称得上“门类齐全”但通常只被领导机关利用的文书档案占大多数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却很少。从档案内容上看真正具有查考价值的档案实在不多可为社会公众所用的档案就更少了。

三、服务水平不高

档案馆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档案服务上。服务质量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 利用方式单一

对于许多档案馆来说坐等利用者上门采取被动服务是主要的服务方式。而结合本区域内的中心工作提供主动服务针对馆藏档案内容开展方便、快捷的档案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利用方式仍然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二 利用效率不高

这里所说的利用效率不是针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而言的查全率、查准率而是指利用者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服务设施的不完善、阅览环境杂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的降低令有些利用者望而却步。

三 编研工作缺乏成效

档案馆编研工作起步较晚。截止目前虽有一定数量的编研产品但大部分为应付升级达标匆匆而就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范围狭窄利用效果不显著。因此编研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改变现有状况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档案馆宣传工作

一 组织宣传活动

近几年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面向公众而进行的形式不一的宣传活动此起彼伏。各级档案馆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可通过悬挂条幅、印发图片、回答公众咨询、赠送纪念品以至举办宣传周、宣传月等方式强化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

二 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

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是宣传档案馆的最佳场所是沟通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一座桥梁。档案馆与新闻工作者团结协作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向公众宣传档案馆及档案馆工作成果介绍馆藏档案内容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创办刊物加强宣传

档案馆可创办刊物在自己的宣传媒介上设立园地公布馆藏档案目录及馆藏档案史料登载档案内容简介、介绍档案馆知识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以达到宣传档案馆的目的。

四 设立宣传栏

档案馆在自家门前或选择适宜场地长期设立宣传栏将档案馆工作、馆藏档案内容定期介绍给公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大大加深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档案馆还可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各类节日期间印制明信片、贺年片、日历卡等免费向社会公众散发尽可能地宣传档案馆工作。

笔者认为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应遵循长期性的原则那种“轰轰烈烈一天默默无闻一年”的做法是收不到多少成效的。

二、做好档案馆各项业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

档案馆为社会提供服务使档案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要通过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运转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做好馆内各项业务工作是使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一 丰富馆藏、创造条件

没有丰富的馆藏“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谈。丰富馆藏任重而道远因而也一直是档案馆工作者乃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目前在丰富馆藏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二点

1丰富馆藏应注重质量

多少年来由于国情的限制、认识的不足以及有关法规的不完善“丰富馆藏”被片面地理解为只是馆藏数量的增加。量的多少成为档案馆是否壮大的标志,甚至被作为档案馆增编进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馆藏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无价值的档案被冠以“永久”、“长期”之美名多年藏于库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既无助于档案价值的发挥也给档案鉴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丰富馆藏必须克服重量不重质的缺陷在修改、完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将确实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

2做好档案征集工作

征集是档案收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从实践上看征集工作不像接收工作那样受进馆年限的限制在时间的掌握上具有灵活性。另外征集工作范围较广不只是面对领导机关还要面向社会。所以通过征集方式进馆的档案从价值上来说更具有社会性这就为档案馆发挥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

开展征集工作是很艰难的它要求征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要有正确判定被征集档案价值的能力要及时收集有关信息确定征集目标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处理与被征集者的关系还要将征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征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做好档案开放工作

档案开放就是在无损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前题下将档案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所以做好开放工作是保证档案馆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开放档案时应严格依照档案法及有关法规认真筛选、审慎鉴定符合开放条件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另外应做好开放档案的宣传工作通过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开放档案目录介绍开放档案内容以便社会公众知晓为开放档案之利用创造条件。

三 提高编研工作水平

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较高形式是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从目前实际工作来看档案馆(尤其是区县级档案馆 编研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编研力量

编研工作开展起来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一些档案馆未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在机构的设置上、人员的配备上还是职能的安排上都存在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编研工作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只有加强编研力量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编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保证编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提高编研工作的水平。

2提高编研产品质量

撰写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实用性较强易于传播的编研成品才能说明编研工作在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提高编研产品的质量要求编研人员必须坚持实用性的原则。这一原则应贯穿编研工作的整个过程。

四 运用电子计算机参与档案馆的管理与利用工作

电子计算机的高效、准确有助于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从目前来看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一部分档案馆虽然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录入了不少档案信息并编制了各种专题目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一方面是由于适用的管理软件尚未出台另一方面有些档案馆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看作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花架子”尚未认识到实现计算机检索的迫切性。因而档案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档案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并与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尽快实现电子计算机检索。

2建立信息联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进入社会的大信息网络这是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最佳手段。笔者认为目前应做到两点第一档案系统内尽快实现三级联网。即市馆、区县馆、档案室三级联网使档案信息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交流为档案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第二尽快加入公共信息网使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五 举办展览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几年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举办展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举办展览应抓住时机配合国家大事或本区域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同时应因地制宜不必拘泥于形式那种非要办出规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进一步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档案馆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素质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 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档案馆工作人员作为国家财富的保存者、守护者、档案馆的主人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业务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发挥档案的价值为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 塑造新时期档案馆工作者的新形象

第9篇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见艺术的源头都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群众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在自然、自由、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孵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代表着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方向。而这种文化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方向,这就凸现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而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顺应时代潮流的文化必将随着时间的流失消失在群众的视野当中,但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群众文化会脱颖而出。脱颖而出的群众文化必定在价值观和对文化的认识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自己的亮点,这种优秀群众文化的存在就使得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非常的引人关注。通过仔细了解群众文化和研究群众文化必将对整个文化事业和社会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1.1 促进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在群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有一大批感兴趣的能人志士志愿的参与其中。这就是很好的人才选拔的机会,在没有利益驱使下的环境中对于文化纯粹的喜好就变现出来,这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趋同性会把有相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群众文化就实现了群众的聚集,在聚集群众的基础上为基层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

1.2 弘扬社会价值观促进文化发展。群众文化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范围,这就表示在群众文化中有很多人认同的价值观和思想。群众文化的这种思想传播方式在社会价值观的传播途径上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有很广的受众群体,其次在融合群众文化不同的表现手法之后社会价值这样一种文化导向便会很接地气的为人所接受。

1.3 增加群众凝聚力促进社会资源全面利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群众,群众在群众文化中的时候没有事业,家庭,社会阶级之分。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中群众的凝聚力自然会增强,这同时在人与人的不断接触过程中使得社会的机会在增多,在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1.4 传承民族文化特色延续种族文化。群众生活在社会中,在社会一代代的传承中保留了一个民族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存在使得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国家有了不同的标签,这种标签正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主要的特征。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特色方面起到主导的作用,而这种文化的传承也将使得不同种族的文化得以在包容的文化氛围中保留。

群众文化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携带的信息也起到提升人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认识文化、感知文化。

2 群众文化在文化价值方面的贡献

2.1 群众文化在文化事业中占大比重。在人数上群众文化有着最为广的受众,在文化事业中群众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众文化在文化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成为最主要的植入方式。在意识形态的层面群众文化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又能在较为轻松的文化中得以传播。

2.2 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群众文化的影响,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的素材有很大部分都是基于社会中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繁荣无疑为广大的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博的素材,最大限度的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面貌。群众文化为文化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在挑选文化爱好时候的选择。

2.3 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国家的最丰富的形式,群众文化的展示在对外宣传我国文化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很好的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在展示的时候更加真实自然的流露出我国的社会文化。

2.4 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覆盖面。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群众文化为文化需求提供了大量的驱动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文化的发展也历经着一次变革,在全民参与的状态下,群众文化的百花齐放造就了社会丰富的现状。经济的发展也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存在多元文化差异的人类共同体是不能以民族认同来维系的。作为统一和融合的基础,民族主义缺乏价值规范的基础。提出现代国家统一的价值规范问题,是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精髓。尽管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但两德统一、欧洲联盟以及移民与全球化浪潮仍然是哈贝马斯倡导宪法爱国主义的三大主要背景。

第11篇

一、群众文化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群众文化是广泛的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从文化现象方面而言,社会主要由人、自然环境和文化组成,群众文化则是人参与最多的文化种类,它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建设方面,群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精英文化同步,与文化建设产业和民族的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所?^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指的是由当地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开展、策划的文化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也是大众化的和贴近人民生活的。群众文化活动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强烈的群众性,事实上它不仅范围广泛,而且传播渠道也十分广泛。笔者做为浙江富阳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群众文化活动不但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合适的文化舞台,还能够增进不同地方人们之间的交流。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便是群众文化活动,人们需要借助活动的方式来舒缓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从而能够有更好的精神投入到其他的生活工作中。然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止这些,其功能还体现在了多个方面。

1、娱乐与交流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忙碌,不少人还会利用原本的业余休假时间来学习专业技能,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群众的娱乐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因此群众需要通过充实自身的文化生活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多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便有利于让人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快乐,也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如笔者在组织浙江富阳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往往以太极拳、广场舞、乒乓球等活动来充分调动群众在群众活动中的自娱性以及积极能动性。

2、仪式与团结功能

我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有着相关的礼仪。人类生活中的礼仪也是千变万化的,不同地区的礼仪规矩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根据相关习俗这些仪式又是必不可少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上述的仪式,人们通过参加这些仪式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还能通过仪式参与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比如浙江富阳万人排舞大赛激情举办,这些舞蹈活动和仪式的举办不仅能够让富阳当地的人们对于舞蹈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能够很好地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3、符号与象征功能

群众文化能够最为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当地风俗,群众文化做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生活氛围。比如浙江富阳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便十分注重,尤其是笔者熟悉的文化馆建设更是如此,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能够为浙江富阳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良好的形象,并且结合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充实富阳人的精神活动和生活氛围,最终有效促进浙江富阳的整体发展。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群众文化的发源、发展、传播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社会的主导文化往往能够支配文化、领导文化并且发挥主导文化的领导作用,群众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这不仅能够有效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比如笔者在工作中对于广场舞、暴走、跑步等群体性文化活动的出现便十分重视,在工作期间也多次组织舞蹈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吸引更多富阳群众的参与,借此对浙江富阳群众文化加以推广,从而能够有效丰富富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够彰显出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价值。

2、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群众文化建设主要有以营利为主的文化产业建设和以国家公益为主的文化事业建设构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文化市场的支撑,而文化市场则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消费能力与鉴赏能力。在开展浙江富阳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公共设施尤其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有效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浙江富阳文化馆的宗旨,它不仅能够繁荣我国文化体育事业,也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

3、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群众文化是以精英文化为基础的,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区分开来,两种文化的建设都有着其普遍特性。精英文化更加注重层次感和针对少数的知识分子,而群众文化则更加注重大众文化和面向普通群众。坚持群众文化的现实和精英文化的理想,群众文化需要由精英文化来引导,从而让群众文化的现实与精英文化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满足全社会的不同文化需要和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第12篇

(一)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促进,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由于他人的在场,会激励个体表现出最有优势的回应,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它成员的影响而提高。“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反应会有增加作用,出于“评价顾忌”,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赞许,需要实现自我。而且,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从而不断改进,调整工作状态,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二)偏见。偏见是指心理上的一种预先判断。它是针对他人或者其他群体(通常是一个有不同文化、伦理的群体或者性别不同的群体)的一种不合理的、预设的、常是负面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不平等“、我们”与“他们”群体的心理界限、社会差别、人们内心的愤怒、归类等简化世界的认知模式等都会造成偏见。凯斯•R.桑斯坦认为由于“偏见”的心理,有时会使人们解决问题时更为糟糕。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群体若不讨论而是采纳平均答案,往往会做的相当不错,或者至少不会严重失误,而在恶劣的讨论环境下,人们之间协商后,平均答案变得更糟了。

第13篇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含义

医院文化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全体职工认同的信念与价值观。它不仅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也包括医院和职工在从事医疗、教学、科学和管理工作时,所养成的一种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体现了医院的主流意识。医院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的,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医院文化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医院的运作过程中这一群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对医院自身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1)管理文化:为了保证医疗活动的协调和医疗的质量,管理文化需要涵盖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文化,才能够使医院的人力、物资等达到最大的效益。(2)制度文化: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条例规定,才能够对医院更好地进行管理,加强落实医院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定出更能够使医院快速发展的制度,最终才能使医院的管理体系更为科学合理。(3)环境文化: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之中,环境文化是最为基本的院风院貌、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等等硬件,都是属于医院的环境文化环境的文化,能够给医务人员和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医疗环境。(4)精神文化:在医院众多的文化之中,医院的精神文化属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精华所在,医院的精神文化是医院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涵盖了职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精神能够推动医院的不断发展。

三、工会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职能方面的地位:工会保持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性,涉及了医院建设、维护、参与和教育等方面的职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之中,工会通过轻松型和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之中融入文化的要素,使职工积极参与到医院的文化建设当中,让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医院文化的精髓。(2)阵地方面的地位: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之中,工会在互动阵地方面有着非常有利的优势,工会拥有着许多活动的载体,工会能够充分地利用多种活动的阵地,来实现许许多多能够让职工一同参与的活动。在各种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工会要利用自身在医院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医院文化建设活动作为主要的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让职工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使精神文化得到提高,思想素质得到升华。(3)组织方面的地位:在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工会可以发挥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号召力,增加团队凝聚力,所以,能够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展开一系列创新型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提高,使其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能够开展知识竞争型的工作,使职工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能够开展送温暖的活动,使职工队伍更加地团结、使医院更加地和谐;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职工队伍具有更好的凝聚力,在文体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精神面貌;能够开展适合女性职工的活动,充分体现女职委员会在其中的重要性,开展职工乐于参与的活动,使工会为医院文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14篇

    1、工作内容简介

    在雅特印刷厂,厂长助理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每月的排班表;2.跟踪资本材料的审批流程;3.处理生产部样品领用程序;4.处理每月报销事宜;5.制定并跟踪低值易耗品的领用及使用情况;6.负责生产部入、离职人员的手续办理;7.制作生产部每月考勤、GMP扣款等;8.处理并跟踪工伤、请假事宜;9.制作每月生产能源分配的相关数据;10.协助处理物料分配事宜、及配方的整理;11.日常行政工作;12.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2、工作经历简介

    在为期四周的实践工作中,我先花了一周的时间熟悉工厂的运行流程和我的工作环境,同时在正式助理的带领下,见习了厂长助理的工作范围、职责和具体的操作。接下来我就开始逐步接手厂长助理的各项工作,从易到难,期间也得到了正式助理的帮助和指导,最终可以独立完成厂长助理大部分的工作职责。

    3、关于创业、创新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活动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现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对于创业具体内涵却不是十分明晰。作为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但是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还要直接面向市...

第15篇

    “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开展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六、七十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但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方法已经不能完满地处理这些问题,急需建立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职业化就呼之欲出了。

    这次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已受过或正在接受培训的总人数及其增长率,并椐此预测今后两、三年中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人员数量,因为这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这个调查在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展开,主要集中在属于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机构中,如社区中心、福利院、青少年中心、民政科等。其次,为这些正在从事类似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的技术基础。最后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职业今后在我国职业体系中的位置。参照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机构,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并纳入制度结构框架之中,如青少年保护中心便是这一类。另一条道路是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中,按照服务对象群体的比例,必须有一定名额社工师,否则不能开业。

    本次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第一部分的调查已经顺利完成。10月初,就会有3份有关的报告问世。10月下旬将会举行一个研讨会,研究者将和民政局、社会保障局、劳动局有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并提交建议和议案。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前景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又是推动其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