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消费安全论文范文

大学生消费安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消费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消费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消费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07-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中的主要群体,本论文主要在网络消费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必要性和成因分析和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1]。

一、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消费概况

本论文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了300位红河W院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问卷调查。根据网络消费问卷反映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2]。通过对红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87%的大学生有过网络消费经历。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异常庞大。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73%的人喜欢选择在线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17%的比例,在线支付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汇款共占。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最高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31%、运动和休闲产品32%、电脑及相关产品11%、音像制品26%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大学生网络消费认为有物美价廉52%,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7%,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6%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27%。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概况的同时,不难看到一些问题也随之滋生。例如:在网络消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网络消费中风险意识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很多同学选择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有自我的独立意识(与众不同和“寻找自我”),大学生对于时尚的消费抵抗力低,有一部分同学购买大量的高额消费品,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极大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泛滥,不懂得正确区分消费需求和价值。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不理解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

网络消费中的交易方式和传统消费的交易方式存在明显问题[3]。在传统交易方式里,是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内容是可靠安全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的;而网络消费是利用互联网视图进行的交易模式,其存在很大的虚拟性。

政府对网络消费的监管力度和制度保障不尽完善。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相应的网络安全隐患随着产生,在网络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缺乏对网络商品的监察力度,缺乏对网络企业信誉的监管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网络营销及电子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网络消费的发展是广阔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存在着四个问题,根据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4]。

1.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正确的网络消费就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积累消费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主动了解消费常识;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在消费之后,应该注重售后服务的基本问题。

1.2学习消费知识,加强自身理财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消费意识。

1.3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

1.4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2.高校增强网络消费教育

首先,加强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其次,开设网络消费安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风险意识,以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欺诈中争取有效权益。最后,老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3.父母培养子女经济独立的意识

首先,家长在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子女从小事做起,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里独生子女的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最后,父母应该减少孩子的过分依赖感。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4.加强网络消费保障

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优势作用。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常识。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最后,网络消费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消费目前还处于新的领域,国家对网络消费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国家应加强法制管理,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一方面约束商家的行为,杜绝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一方面要规范网络交易规范,是在个人信息操作方面,提高网络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小红主编《网络消费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吕佳奇《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和研究》沈阳农业大学 2016年

第2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安全

本文基于网络素养视角下探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来源于2016年影响较为广泛的“徐某某”电信诈骗事件。2016年8月,某省高考录取新生徐某某的考生信息被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窃取,并假扮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名义骗取徐某某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在得知被骗后,徐某某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该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网络安全又被推向舆论的浪尖。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素养与网络安全的关系

网络素养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信息接收、信息解读、网络安全、网络利用、网络伦理道德1。网络安全与网络素养的关系是包含、融合和发展的关系。网络安全是构成网络素养的重要部分之一,网络安全进一步发展了网络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网络素养包含了网络安全,缺乏网络安全的网络素养注定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

1.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对信息判断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而言一旦遇到虚假信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如网络兼职,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是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途径,而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促使很多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兼职手段,而是涌现了部分网络兼职群体,也出现了很多网络兼职网站。虽然网络兼职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信息流通更快捷等优点,但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却增多,如个人信息被盗,骗取押金、冒充亲人骗取钱财等。同时,大学生对二维码风险、公共wifi、伪基站风险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网络成瘾

包括“游戏瘾”、“购物瘾”、“社交瘾”等网络成瘾问题。长期处于网络成瘾会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心受损等严重后果。如网络购物,虽然突破了传统商务模式的障碍,无论对消费者、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网上商品的物美价廉和便捷性也极大吸引了大学生消费群体。但是网购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虽然现在网络支付手段和环境相对安全,但也难免有不法分子投机取巧,利用不法手段窃取用户支付信息导致财产损失2。此外长期沉迷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会造成大学生超前消费,意志消沉,从而构成网络犯罪。

3.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也是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一。在刷微博、朋友圈和其他APP上获取资讯时候,“三观”尚未成熟且理性思维尚缺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尝新心理,导致错误的信息判断,网络舆论暴力、网络涉黄、网络诈骗、网络涉谣等现象出现。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规划个人消费,盲目攀比,或者部分大学生需要资金支持个人创业,如果遇到不正规不合法的网贷渠道,风险意识较弱的大学生必定成为弱势群体,倘若大学生欠下债务而无力偿还就有可能走向犯罪。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1.建立网络安全防护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要建立网络安全产业链,构筑网络安全壁垒。一是从法律保障和安全监管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推动和完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做好法律保障;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力和打击力度。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推出为保障网络安全,为信息化健康运行奠定了有法可依的基础。二是从社会监督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形成行业监管氛围;三是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企业之间都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并严格自律。由此肃清网络环境的不良行为,对净化网络环境,为互联网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拓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

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再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要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课堂教育、教材融入和科研课题研究基础上,在大学生之间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实践教育,通过正反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互动、技能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自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虽然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加之法律观念淡薄,从而导致一些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大学生自我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是现实需要。首先,学习计算机使用知识。大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计算机为个人发展服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确辨别那些是有害信息、有害软件,通过知识的学习铸造一道网络安全心理防线。其次,加强自身法制观念。因为必要的法律认知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约束,但也更是一种保护手段。再次,要提高社会实践防范能力。大学生面临着从学校过渡到社会人的关键阶段,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之一,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成熟,对危险预判的缺乏往往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现实问题,是一项紧迫且必需完成的任务。网络安全作为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网络安全引导是我们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将开辟网络素养教育更多途径,丰富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2]吴泽鹏.大学生自身网络安全问题研究,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2015.

注释

第4篇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业意向模型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灾后重建景区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就医选择行为决策过程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我国PX项目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驱动力研究 行为效能、人地情感与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改进模型 基于Ajzen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低碳消费行为形成路径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管理者可信行为产生机制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在锻炼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机理探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创新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Ajzen,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4][19]Ajzen,I.(2002).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DB/OL]..

[5]刘泽文,等.计划行为理论在求职领域的应用与评价(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18-120.

[6][14][18][21]李彬彬,孙虹.国外旅游专业就业与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进展与启示[A].第二届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4.

[7]Tracy(Ying)Lu & Howard Adler (2009). Career Goals and Expectation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in China,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9:1-2,63-80.

[8]齐昕,刘家树.基于TPB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63-165.

[9]柳绍辉.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0]刘泽文,甄月桥.计划行为理论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的验证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6):18-22.

[11]司晓悦,沃丽梅. 基于TPB的应届本科生报考公务员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5-80.

[12]Saeid Karimi?,Harm J.A. Biemans?,Thomas Lans?,Mohammad Chizari?,Martin Mulder?, (2014)“Effects of role models and gender o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ol. 38 Iss: 8,pp.694-727.

[13]刘辰.创业榜样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研究――以计划行为变量为中介[D].山东财经大学,2014.

[15]Marina Z. Solesvik,Paul Westhead,Lars Kolvereid,Harry Matlay,(2012)“Student intentions to become self-employed: the Ukrainian context”,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Vol. 19 Iss: 3,pp.441-460.

[16]辜美惜,邱龙虎.中国高校学生创业意向的TPB模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面临的困境

所谓网络购物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上的检索平台搜索所需的商品信息,以电子订购单的方式发出购物意向,再通过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支付金钱,商家通过邮购或者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消费者签收货物,完成整个交易的过程。

(一)网络欺诈成为常见的购物陷阱

“大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纯消费群体,由于受消费资金的限制经常会在网店上购买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和触摸检验商品的真实性这一弊端和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造成了一些商家非法出售劣质商品,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现象。

(二)支付安全一般难有安全保障

支付安全是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货到付款作为最安全的支付方式被大学生喜爱和认可,现实原因主要是货到付款不利于商家的资本周转同时也降低了商品交易速度,并没被大部分购物网站所采用。由于商家的限制,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只能选择网上银行付款。另外一些不良的网上支付习惯也容易产生支付安全问题。

(三)物流配送问题多多

邮费过高,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时快递的收费标准偏贵;快件损毁或丢失,原因包括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快件延误,部分物流企业追求规模效应和业务量的最大化,盲目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导致企业不能快速的收取快件;验货程序不合理,分快递公司遵从先签单后验货的不合理程序,依照正确的先验货后签单的程序进行的快递公司只占少部分。

(四)大学生隐私权在网络购物中屡被侵犯

1.网络购物中不良商家故意侵犯大学生隐私权

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一些有心的网上经营者往往会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这些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予以不正当的利用,或者以一定的价格转卖给其他网站或者企业等。由于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诈骗分子很容易把目标锁定在这一群体,因此大学生一些隐私信息的泄露对大学生很不利。

2.多数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是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在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大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五)大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

大学生因一时心动购买了一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物品,还有一些大学生贪图卖家包邮商品,在无意中买了很多原本没打算买的东西,因此花了很多的钱。

(六)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购物

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承受不住网络商家的诱惑,成为整天沉迷于网购的上班族,甚至有人对网购成瘾,他们对网购形成了心理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购物困境的原因

(一)我国的网站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网站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健全,许多网站经营者不顾广告的真伪以营利为目的向其他商家信息。很多有心的商家便利用了这一漏洞,轻而易举的在网络上虚假的商品广告,吸引网络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大学生在消费资金上受到限制,过分关注价格,对一些虚假信息容易信以为真。

(二)物流企业分散度高、部分物流人员职业素质差

中国的物流企业起步较晚,进入门槛低,这导致了中国的物流企业分散度非常高,部分物流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

(三)网络隐私保护法的缺失

“我国对互联网的法制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法”。因此,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较易遭遇侵权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乏

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安全缺乏全面的认识。

(五)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观念

部分大学生自身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的商品就抑制不住购物的冲动而买了一些无用的商品,还有一些大学生盲目消费,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他们在行为上互相影响。

(六)某些大学生网购成瘾

从网络购物来看,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使部分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购物。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商品便抑制不住购买的冲动,即使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存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部分人通过借助网络购物来舒缓压力。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要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运用经济手段提高物流行业的进入标准,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完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制定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专门法律,使网络购物消费者的隐私权得到保护。

(二)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配送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物流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物流的好坏快慢影响着大学生是否会再次选择该家商品。”物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

高校应该倡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定期开展理财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学习必要的网络消费知识,倡导文明健康消费。

(四)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包括信息传递习惯,登陆习惯,支付习惯,保护好个人隐私。在网络购物时经过多次比较后严谨的选择购物网站,选择正规的网站商家,理性的看待网站的宣传,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学习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宋朝阳.浅析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前景[J].湖南财经高等学校学报,2009(119):100

[2]何昕.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林敏晖.网络购物中物流瓶颈问题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28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市场化运作不断深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大学生群体不仅仅在就业方面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由于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也是不少商家的目标客户群体,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主体。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外观设计、提高产品性价比及融合品牌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营销策略。

一、大学生品牌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在校总人数已逾2000万,其中主要以17--22岁的本科生为主,他们大都出生在“80"以后,而且越来越多的“90"后也开始涌人大学校园: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境条件优越,并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如做兼职等,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强。据调查统计,月可支配收人(包括家长提供和自己收益)在800-1600元的在校大学生占50%-55%;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有着独立思考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逐渐趋向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个性化与极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追求新异,能够敏锐的把握时尚,希望有一种物质能够代表自己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希望通过这些物质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这样就使得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消费群体寻求与自己价值追求相匹配的即企业文化相当的产品作为日常消费的对象。

品牌不再是单纯的区分不同产品的标识,而是和质量、包装、价格一样,成为大学生消费考虑的一个属性。最新的调查表明:80%受访大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此外,越来越多的适合大学生消费的品牌不断冲击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参与到品牌消费的行列。

二、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

约37%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大学生主要是依靠父母提供的资金支持,月收入基本上是在400-1200元之间,相对来说收人水平比较低,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便是价格。

约23%的消费群体注重品牌本身,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大学生购买品牌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往、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所归属。

约20%的大学生侧重品牌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企业发展、品牌形成的基本保证,一个产品质量都不可靠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更得不到消费的认可与依赖。

近20%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认为时尚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这类消费者把品牌消费看成是彰显个性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他们追求符合其独特风格的个性符号,以此向周围的人展现自我形象。他们是“个性解放”的领导者,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其个人消费品从服装、饰品到其他用品都会尽量选择与别人不同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拍三选择品牌时更注重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品牌的文化内涵相一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属性的满足,更是情感的寄托,这也是品牌竞争已超越品牌标识与名称的竞争而表现为品牌所蕴涵的价值之争的主要原因。这类消费者选择品牌产品是为了体验蕴涵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如可口可乐所宣扬的那种年轻与活力。

三、针对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

根据对大学生品牌消费购买因素的分析,可以把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寻找需求差异,为企业确定最大现实和潜在利润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管理者和营销决策者的整合营销策略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

1.企业应该重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最高的性价比,拓宽市场。由于约50%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所以作为大学生这个无收人的或收入受到限制的特殊群体,他们比较看重性价比,在选购运动装的时候,会比较看重运动装的质量等产品固有的属性。针对消费者偏好功能性品牌,强调经济性能,企业应该把诉求重点放在功能性利益的传达上,在产品的定价方面要适度,既不能太高,让消费者不能承受,也不能太低,太低的定价消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外观设计。调查发现,即使是运动装,也有近200/的同学比较看重服装的款式和花样,他们喜欢通过品牌塑造的独特形象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较快等特点,企业除了对产品的本身设计要够新颖外,品牌的传播也要尽可能从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方面对目标群体进行冲击。对企业品牌的立意要求独特新奇、别具一格,尽显与众不同之处。要使品牌具有品牌个性,必须在品牌创意时赋予品牌以组织联想、情感共鸣和自我表现的内容来亲近顾客,保持自我独特的感性品牌地位。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市场化运作不断深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大学生群体不仅仅在就业方面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由于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也是不少商家的目标客户群体,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主体。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外观设计、提高产品性价比及融合品牌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营销策略。

一、大学生品牌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在校总人数已逾2000万,其中主要以17--22岁的本科生为主,他们大都出生在“80"以后,而且越来越多的“90"后也开始涌人大学校园: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境条件优越,并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如做兼职等,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强。据调查统计,月可支配收人(包括家长提供和自己收益)在800-1600元的在校大学生占50%-55%;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有着独立思考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逐渐趋向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个性化与极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追求新异,能够敏锐的把握时尚,希望有一种物质能够代表自己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希望通过这些物质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这样就使得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消费群体寻求与自己价值追求相匹配的即企业文化相当的产品作为日常消费的对象。

品牌不再是单纯的区分不同产品的标识,而是和质量、包装、价格一样,成为大学生消费考虑的一个属性。最新的调查表明:80%受访大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此外,越来越多的适合大学生消费的品牌不断冲击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参与到品牌消费的行列。

二、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

约37%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大学生主要是依靠父母提供的资金支持,月收入基本上是在400-1200元之间,相对来说收人水平比较低,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便是价格。

约23%的消费群体注重品牌本身,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大学生购买品牌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往、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所归属。

约20%的大学生侧重品牌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企业发展、品牌形成的基本保证,一个产品质量都不可靠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更得不到消费的认可与依赖。

近20%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认为时尚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这类消费者把品牌消费看成是彰显个性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他们追求符合其独特风格的个性符号,以此向周围的人展现自我形象。他们是“个性解放”的领导者,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其个人消费品从服装、饰品到其他用品都会尽量选择与别人不同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拍三选择品牌时更注重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品牌的文化内涵相一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属性的满足,更是情感的寄托,这也是品牌竞争已超越品牌标识与名称的竞争而表现为品牌所蕴涵的价值之争的主要原因。这类消费者选择品牌产品是为了体验蕴涵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如可口可乐所宣扬的那种年轻与活力。

三、针对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

根据对大学生品牌消费购买因素的分析,可以把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寻找需求差异,为企业确定最大现实和潜在利润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管理者和营销决策者的整合营销策略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

1.企业应该重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最高的性价比,拓宽市场。由于约50%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所以作为大学生这个无收人的或收入受到限制的特殊群体,他们比较看重性价比,在选购运动装的时候,会比较看重运动装的质量等产品固有的属性。针对消费者偏好功能性品牌,强调经济性能,企业应该把诉求重点放在功能性利益的传达上,在产品的定价方面要适度,既不能太高,让消费者不能承受,也不能太低,太低的定价消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外观设计。调查发现,即使是运动装,也有近200/的同学比较看重服装的款式和花样,他们喜欢通过品牌塑造的独特形象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较快等特点,企业除了对产品的本身设计要够新颖外,品牌的传播也要尽可能从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方面对目标群体进行冲击。对企业品牌的立意要求独特新奇、别具一格,尽显与众不同之处。要使品牌具有品牌个性,必须在品牌创意时赋予品牌以组织联想、情感共鸣和自我表现的内容来亲近顾客,保持自我独特的感性品牌地位。

第10篇

论文摘要:新放假安排已实行了一段时间,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充分享有法定假期的特殊人群,高校学生更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身处经济较发达、高校较集中的广东的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分析了新放假安排对其产生的影响及特点,并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前言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我国的公众假期 已经融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的各个层面。 从 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 日以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特别是 2007年 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 日调整方案颁布实施。新 的国家法定节假 日取消 了“五一”黄金周,只放假 1天,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我国四大传统节 日为假 日,允许周末上下移动。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 3个黄金周变成了两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虽然“五一”黄金周长假取消,但实际上全年的绝对假期天数却增加了,且较为均衡地分散在全年,组成了比较平稳的放假时间线。

大学生假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 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虽已有很多关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但鉴于新放假安排中的节假 日与一般的周六、日和寒暑假有所不同(除夕因在寒假中,本文不作考虑);而且广东作为经济较发达、高校较集中的省份,有一定代表性,本文特别就新放假安排对广东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

2新放假安排对广东高校学生的影响

2.1上课

因为每次节假 日的时问比一般的双休日多、比寒暑假少,这时选择外出的学生人数会有所不同。他们 出于避开客流高峰的考虑 ,很多选择外出的、刚好放假前一天有课的大学生会在正式放假前一两天就出动;节假 日结束后也经常会推迟一两天才回来。请假或者直接逃课是这些学生惯用的方法。很多在这几天有课 的课任老师索性调课。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上课,对于高校的教学秩序来说 ,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2宿舍管理

节假日期间,由于学生流动性大,难以监管;外出的学生时常出现夜归现象;另外,学生的亲戚朋友、旧同学、同乡等校外人员的探访(特别是 因一时找不到住处而需要留宿)也对宿舍管理造成一定难度。而假期前后的宿舍粗放式管理,缺乏假期期间的细化管理,也有些宿管人员监管意识相对松懈 ,这些相对宽松的状态都容易引发管理上的问题。

2.3度假方式

接二连三的小长假,学生 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学习、工作 、生活等安排随意性大,造成大学生在假期中呈现出不同的度假方式根据高校学生节假 日期间活动所在的主要地点 ,可分为以下几种。

2.3.1留校

选择了留校的主要是家不在学校当地的大学生,有些是为了学习、备考,包括考研 、考公务员、考资格证书或自主学习等,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有些主要是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如:体育运动、阅读休闲书籍、看影视节 目等;还有些没有计划,整天无所事事 ,过着晚睡晚起、起来后打牌或上网、打游戏的生活。

2.3.2回家

主要是家离学校较近的大学生,有些是想与家人团聚;有些是抱着在学校吃够了苦头 ,回家要好好享享的念头,他们往往安静的呆在家里;也有一些回家是与旧同学 、朋友聚会。

2.3.3旅游、访友

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由于长假 日与小长假 日相结合,为人们旅游的选择提供了时问上安排的便利。但由于假期调整,每次放假大多时间较短。以 2009年为例,5个假期(春节 7天已包括在寒假中,不计)中除了国庆节、中秋节合起来连放 8天外 ,另外4个假期都只有 3天,所以回家这一选择,很多离家较远的大学生宁愿不回家而选择外出旅游或访友。主要出于时问和经费等方面的考虑,选择这类度假方式学生活动的范围也多限定在短线的。例如,广东的省会广州聚集了省内的多间高校,这些高校及其周边地方高校之间的学生节假 日期间的来往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2.3.4兼职

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地区有较多的兼职机会 ,由于假 日经济的带动,兼职岗位也会有所增加。很多大学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已注意到了经济负担重和就业压力大的严峻形势,抱着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心态加入了假期兼职的行列 ,地点多限定在学校附近。 找工作的形式多样,有 的通过网络搜索,有的通过中介,有的通过熟人介绍等等。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岗前培训和职业教育和工作时间有限,而且兼职岗位“供过于求”,他们一般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低的促销、服务、家政、发送传单等简单工作。但在广东,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看准新放假规定带来的商机,结合 自身专业做起了具有创业意味的兼职,例如专门面向大学生的短线旅游团;往返高校之间的、生源较多的地区的包车,兼职导游等等。

2.4安全

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大学生在假期中发生交通意外、溺水、误入传销组织及其他意外事件屡见不鲜。 上文提到的“包车”正在一些大学生中走俏,对于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坐车者),由于这些车一般是私人汽车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所以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节假 日的街头往往人满为患,车辆比平 日明显增多,人的思想也容易松懈 ,存侥幸心理,安全意识差。加上节假 日酒席增多,容易饭中饮酒,酒后驾车,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节假 日交通安全也须引起高校学生注意。 大学生由于缺少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和社会知识较少,大学生假期兼职时容易掉人以下“陷阱”:一是直销、传销;二是临时苦工;三是不付报酬 ;四是遇到黑中介机构。除此以外,节假 日期间,大学生处于学校与家庭监管的相对宽松的状态,外出或回家的学生基本上不会主动跟学校联系,学校也难以掌握其动向,此时其管理就由学校管理转向社会管理和家庭管理,其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2.5健康

节假日期间,学校与家庭对大学生的监管相对宽松。有的学生缺乏自律,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如:通宵熬夜打牌、上网、喝酒、吸烟、唱K等等,再加上外出饮食不洁不按时、休息不够或日夜颠倒,生活不规律,假期结束后容易出现明显的“假期综合症”,亚健康似乎是节假日常见的附赠品。

2.6消费

节假 日时间的增多,为大学生闲暇去消费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由于广东处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特别是对于来自珠三角地 区家庭较富裕的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消费总体水平也相对较高。他们假日消费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购物、餐饮 、探亲访友、旅游、文化娱乐、学习、体育健身、信息消费 、医疗保健消费等方面。可见,大学生假 日消费的内容相当丰富,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精神型,且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多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如 :外出旅游消费、社交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和朋友之间活动、请客和送礼等。从性别来看,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消费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别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的消费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假 日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2.7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新放假安排将传统节日(如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对于受外国节日文化影响越来越深的大学生(特别是靠近港澳地区的广东高校学生)来说,是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好机会。让大学生多参与传统节 日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观看龙舟比赛、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途径。以往未有这些假期时,传统节日的庆祝气氛淡薄很多学生即使有心去接触 ,但也因学业而未能参与。因为传统节日回家后带家乡应节特产(如:各地 的粽子、月饼)回校让同学品尝这无形中就是让大学生对各地传统习俗 的接触和了解,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良好的人际关系。

3特点

从上述可以看出,新放假安排对广东高校学生七个方面的主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另外,这些主要影响面具有以下特点:

3.1多样性

首先,对大学生的影响面是多方面的。其次由于假期期间大学生的行为是独立性和群体性相结合的,每个大学生都有各 自的情况,所以他们的行为是多样性的,例如度假方式、消费形式、对传统节日认识等等。

3.2地域性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 的不同,新放假安排对于珠三角的高校与粤东、粤西的有所不同;中心城市的高校与地方高校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度假形式 、消费等方面。

3.3关联性

社会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节假日安排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是“牵一发,动全身”,这七个影响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4周期性

每个节假日形成一个小周期;若全年的放假安排没有太大的变动,今后每年还会形成一个大的放假周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节假日,网络基本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不开缺少的工具 ,在上文提到过的七大影响中互联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建议

4.1学生

保持警惕,注意人身和财物安全。随身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以便遇到麻烦时可以报警或者与家人、同学和老师取得联系,得到外界的帮助。外出时,要把自己的去向和联系方法告诉同宿舍的同学或者亲友,以确保他们随时都可以与自己联系上,防止意外的发生。节假日消费也要应量力而行,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自主得合理安排假期,充分利用好假期。依据个人的爱好、习惯、意愿和生活价值标准进行学习、文体、社会实践等适合自己的活动,并从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且反过来对课堂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为个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

4.2学校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假期管理,并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实现大学生假期管理的制度化、全程化、信息化;增强学生防火、防盗、防骗及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消除隐患。做好高校后勤工作,为留校的同学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如住宿、饭堂吃饭、热水供应等)外,还要改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 ,适当组织一些集体项目或活动,加强节假日高校学生精神文明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坚持节假日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教育性,扶持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3社会

不要将节假日作过多的经济解读,更应重视其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精神文化上的影响,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文化风气,倡导健康、文明的度假方式。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改善社会治安,规范社会秩序,为建立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节假日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王卉芳,刘俊仙.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及其在假日经济中的作 [J].山西高等学社会科 学 学报,2003,(10):35—36.

[2]丘志君.浅谈如何创新大学生假期管理工作[J].创新研究,2008,(4):32—34.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成因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导致了当代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低落,价值体系的混杂。学习上的这种偏离,充分地反映在大学生的消费上。

笔者通过抽样,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每月消费在450元左右的占68.5%,200元左右的占6.2%,600元左右的占10.5%,其他高于600元和低于200元的占14.8%。对锦州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具有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消费特征

1.大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53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3420元。锦州市大学生每年消费均值略高于8300元,其中包括学费均值4500元左右,住宿费均值900元左右。大学生的月食品支出在210元左右,它与生活费月支出(450元)比率是66%,这可视为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与锦州市人均消费支出和食物支出相比,呈现出整体上消费水平比较高的趋势。

2.消费支出种类繁多,成多元化趋势。上个世纪大学生的消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生活用具、衣物等);(2)伙食的费用;(3)学习用品(主要是书籍等)。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呈多元化趋势:(1)数码产品;(2)身体消费;(3)交际消费;(4)旅游娱乐休闲消费;(5)感情消费;(6)各种付费项目(手机话费、上网费等);(7)生活消费;(8)学习费用(购买书籍和各种学习班费用)等。

3.时尚性和超前性。从上面消费支出的种类及比例看,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呈现时尚性和超前性。一般流行的数码产品,在大学校园里都能见得到。超前消费现象也比较严重,有42.1%的大学生有负债行为。

4.追求个性化和自我满足。消费项目和消费水平看,目前大学生不再盲从于别人有什么,我就买什么,而是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因此,在目前的大学校园,追求自我喜好,树立自我品牌的意识比较强。买产品看中的是自己的感受。求新、求异、求奇。

5.自主意识强,听从父母意见的较少。目前大学生消费很多情况下是自己做主多于征求父母意见,即便征求父母意见的,在父母意见与自己发生分歧时也会变通,按照自己的想法消费,等等。

二、产生上述消费特征的原因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逻辑起点,到价值观念形态,价值追求目标,价值实现手段、价值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存;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社会责任转向实用功利;群体认同转向市场效能。这种转型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形成。

1.大学生消费特征的形成,从精神层面看,与我国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多元精神需求分不开的。根据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已经进入第三第四甚至第五层次的需求,因而表现在消费需求上,体现了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特点。

2.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追求时尚应该是青年人共有的特点。尤其是这一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身边生活,多数同学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窘和艰难,因此,不知道节俭,一味地追求时尚而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自己和家庭的承受能力。

3.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尤其是数码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日益丰富分不开的。目前数码产品更新很快,价格也逐渐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以手机为例,当一部手机价格在2千元以上时它的普及率只可能是1%或者更少,由于手机这类数码产品属于奢侈品,因而它的价格弹性高,所以,当这些数码产品足够丰富,价位适当时,就会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内容。更由于像手机这类产品具有引致消费的功能,买手机就要交话费,买相机就要打印照片;有电脑就要消费上网费,等等。因而这类消费占据了大学生消费的高比例。

4.目前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自身,因而,新的消费品种身体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身体外表包括静态外表和动态外表。静态外表包括个人的模样、体形、身高、肤色、年龄、健康状况、穿着打扮、形象气质,等等。动态外表包括个人的行为举止、仪态风度、语言谈吐、待人接物,等等。身体消费就是用在人身体上的消费。

包括:外在的脸部消费(化妆品、皮肤护理、面部整容等),头发(包括发型设计、头发的养护、染色,等等),身体(健身、修型比如减肥、局部瘦身,局部修型等);服饰(包括个性化的服装和配饰,包括手提包、手链、头饰等);还有就是内调(包括服用各种补品、营养品);还有就是为了实现自己静态与动态外表的统一,参加各种形象培训的费用。身体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正如吉登斯所认为的,“随着现代性的出现,某种类型的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明显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这也是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

5.大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消费成为部分大学生排解压力的一个途径。目前大学生面临许多压力。诸如升学的压力、求职的压力。特别是对未来的难以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使得学生把购物当作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

6.目前学校对学生的消费没有给予特殊的关注和积极引导,也是导致学生消费自由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对学生消费的思考

对学生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表面上是大学生自己的个人行为,实际上它揭示了学生的深层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是消费观直接折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句话很经典:“心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对待消费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性格乃至一生。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非常重要。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呢?勤俭是一个好的习惯,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对学生还基本属于纯消费阶层,自己还没有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追求时尚消费、超前消费应该是不予提倡的。

2.引导大学生进行投资型消费。让大学生明白,学生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以及与人交往和共处的能力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心应该是放在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所以应该鼓励对学生确定合理的支出全重,加大在消费中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让同学区分哪类支出是纯消费性质的,哪类支出是投资性质的。投资性质的支出是有丰富的回报的,而消费性质的支出只是一时的满足。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就是投资,它是大学生未来获得财富的基础,也是未来满足自身消费的关键。通过这些讲解引导大学生的消费。

3.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其实人际交往不单纯的表现在吃吃喝喝,礼品往来上。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各种礼物、聚餐的应付存在很多烦恼。同学的生日宴会以及礼物,都成了大学生消费中的巨大浪费。因为每个同学的生日聚会都会花去很多钱,而且,互送的礼物很少具有使用价值,很多同学大学几年下来生日礼物摆了一床,这种浪费应该抵制。在校园里应该提倡大家过生日自制语言大餐,如生日短信的编纂、生日贺卡的制作,不比谁的昂贵,比谁的创意新颖,比谁的祝福真诚等。

4.关心大学生的情感投资。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花费也在直线上升。一些同学除了礼物的费用,更有甚者还要支付在外租房同居的费用等。大学生谈恋爱本无可厚非,但是谈恋爱应该是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如果因为谈恋爱而耽误了学业恐怕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社会的一种行为。正确的恋爱方式不是在大学期间享受相守的乐趣,而是体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快乐,过早地进入家庭角色化的生活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都不利。因此正确的恋爱观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

5.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因此对社会还不是深刻的了解,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竞争,择业,自身定位等许多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的事情,让学生养成乐观、自信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克服恐惧和自闭心理,让大学生的心灵真正的阳光起来。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富成,全志刚,译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9

[2]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1期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购物 消费行为

在目前的研究中消费者的特征和购物行为间会形成的直接联系以及个人特征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认知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研究相对较集中的内容。关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课题,目前已有很多,大多数主要是从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究。而本文主要是以社会角度为立足点,对网购与大学生消费行为间存在的影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内容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界定

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根据其经济条件状况和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由于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目的,加上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不同,各个消费者购买行为也大不相同。不过同一般的消费群体相比较,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大多都还处在青年阶段,身体、思想还并不十分成熟,只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因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需要用在学习上,所以无法进行全职性的生产活动,因此并没有固定劳动收入来源。第二,虽然大学生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但是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当然这些经济基本都是来自于父母。也有少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会有勤工助学的经济来源,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还会有奖金。第三,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采取寄宿学校的方式,这就使得其在学习和生活上相对独立,对自己的生活费拥有绝对的使用权。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学生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使其消费行为是一种个性消费和从众消费有效结合的一种消费模式。大学生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喜欢通过装扮的与众不同或是购买与众不同商品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对潮流、新奇事物的追求,以此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消费往往会受到群体消费的影响。例如,大学里不断兴起的新鲜事物,衣服、发型、追星等,只要能在某段时间引起流行潮,必然就会引起大学生的追捧和模仿。这个属于典型的个体从众案例,可以说个体消费与从众消费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第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介于非理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之间,并逐渐趋于理性消费。大学生随着时间的累积,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大学生从刚进学校到逐渐临近毕业,其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据统计,大一、大二的在校大学生没有网购经历的相对比较多,而大三、大四学生没有网购经历的则几乎没有。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使其在消费中会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情况,量入而出的计划性消费,这样的消费行为相对而言比较理性。但是,由于受物质诱惑和群体消费的影响,加上虚荣心的作祟等因素的影响又极易让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攀比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不容否定的是,青年大学生普遍都具有贪慕虚荣和攀比消费的心理。当他人购买某种商品时,会觉得商品很优质很吸引人,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会追随购买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网络购物相关内容分析

(一)网购消费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具备高度的便利性、透明性、互动性等特征,加上其为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使得网购消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推崇。所谓的网购消费通俗来讲就是将传统实物店的商品通过网络的方式直接“搬”回家,同时它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则是一种根据现代科技操作完成的一个融入金融电子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信息化等多种因素而共同组成的一种为达到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型贸易方式。网络消费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在其既定的生活空间内对自身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从过程上来讲,这是消费者与其生存空间在信息、能量等方面的一次交换过程,而从结果上来讲,这是消费者对其自身资源的一次利用。

(二)网购消费行为过程

网络消费是属于大的消费范畴中的一种,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网络购买决策的过程和购买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消费过程。而网购消费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小的步骤,即产品的搜索浏览-产品的比较挑选-进行有关价格、物理方面信息的交谈-网络提交订单-网上授权支付-产品受到签收-购后双方评价或是及时办理退货手续。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相关内容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的基本现状

进行网购的人群通常都是较高层次的人群,高校大学生是对网络事物较为敏感的群体,对网上购物这种行为比较容易接受,已经成为了网上购物中的生力军,并且还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随着网购的普及和网购用户的人数、规模的不断增加,网络商品也越发趋于生活化,相比之下服装类的生活用品网购的群体扩大更加明显,除此之外,电子数码产品属于网购中的第二大畅销产品。

大学生网购过程中在网站地址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家独大,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的“一家独大”自然指的是淘宝网,其次就是当当网、京东商城、凡客等商品网站,当当网主要是图书购买占据优势,京东商城则是以其电子产品的良好口碑为竞争力,凡客主要是以休闲类服装相对较多。从性别差异上来看,由于男女间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社会期望、消费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二者在消费行为上也会存在不同。据调查统计,女性在网购总人数和消费金额两大方面都远远超过男性,说明女性更加倾向于网购。在商品的选择上,除商品本身的因素外,商家信誉、快递速度、好评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商品的选择。在网购退货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人都有退货的经历,此外,相对于女性网购者而言,男生的购物行为更为理智,发生退货的情况相对较少。

(二)大学生网购的决策类型

关于大学生网购决策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网络狂热型。这一类型的人对网购已经上瘾,网购的频率较大,以至于对零食、牙刷、牙膏等这类普通的日常用品都会进行网购。此外,这类症状的人除自己经常网购外,还会时常向朋友讲起其购物经历。第二种,冒险学习型。这一类则是目前对网上购物这一活动充满兴趣,但这种兴趣持久性不强,需要经过与商家采取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培养兴趣。第三,初次尝试型。这一类型主要是因为刚开始接触网络和网上购物这种新事物,电脑运用能力较低成为阻碍这一类型人员进行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急需购物型。一种是因为自己最近急需购买某种商品,但是由于存在商品价格过高、质量不合理等方面从而进行网购的行为,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在自己生活的周围没有买到所需的东西,于是采取了网络购物的方式,以便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搜索。大学的购买行为也可大致分为四类,有计划的理性购买、无计划的理性购买、冲动性购买行为、习惯性购买行为。

(三)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特征

网购消费行为因其消费行为的特殊性,使其拥有不同的网购消费行为特征。第一,网络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特点导致消费者和商家在网上交易中会存在一定程度风险,网络环境安全、网络技术、网络支付交易方式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网购消费的原因之一。第二,网络购物因为需要实施注册才能进行交易,而在注册、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会被投放到网络上,这样也就加大了信息被利用的风险,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受到影响,因而导致有一部分人会对网购持迟疑的态度。第三点,该点较为重要,主要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认知因素,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对商品实施摸、看、望、闻、试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一个全面的评判,从而更容易买到合适的商品。而在网购的过程中,因为只有视觉上效果的提供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大学生作为网购群体中较具代表性和较重要的群体,其网购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消费多元化。消费多元化主要是针对传统消费方式而言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追求时尚新奇事物、易于接受新事物、独立发展等特点使其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消费结构多样化。这点是由大学生不同需求强度和需求类型引起的,同时还受到多样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的表现主要是其在购买种类上的增多,学习、生活、娱乐这些大方面的消费比例都在逐年增加。

受价格影响较大。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价格时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限的经济能力使得其更加钟爱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对两种商品进行比较选择时,更乐意挑选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购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网络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心,此时就会担心商品价格太低会不会对商品质量带来影响。

消费的跟风性和暗示性。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容易受到广告、电视传媒等信息的影响,从而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跟风行为,此时的消费行为比较不理性。此外,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平时生活、学习较为集中导致其容易受到诸如同学、室友、同乡等身边朋友消费偏好的影响,使得消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较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出现网购消费行为是因为存在某种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就是导致所有行为发生的动机,而使大学生出现网购消费行为的动机无疑就是快捷方便的消费方式。网络给生产商和经销商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桥梁,简化了实体购物中的许多操作程序,让购物过程变得简单而方便。同时网络也为卖家和买家之间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消费者避免了因购买食物所引起的疲劳和时间浪费的不足,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

(二)个人因素

1.态度。消费者会出现购买行为主要是由于购买意愿引起的,而态度是购买意愿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态度主要也是经由购买意愿而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在网上购物中消费者受“态度”因素的影响内容主要是源于卖家的服务态度,具体表现为,在咨询商品的过程中,卖家回复问题的速度、回答问题的语气,以及发货速度、物流速度等。这些“态度”上的判断依据都会给大学生实施消费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满意度。所谓满意度是指顾客在收到商品之后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是服务的实际品质与预期间所存在的一个差异性的评价。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顾客满意度和消费者网购评价,其会对商家信誉和消费者最终购买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消费者网购满意度需要从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即整体满意度、网站满意度、商品满意度、支付满意度、配送满意度、售后满意度,而这六大方面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化的内容来实施评判。

3.安全感。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有的风险能被预知到,有的风险则是突发性的。而消费行为就是一种需要承担风险的行为,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会试图避免风险或是试图面临更小的风险,此处所讲安全感则是与风险紧密相连的。网上购物因为网络的开发性、虚拟性、数字化等特征而导致消费者相对传统购物模式而言更具备感知风险。所以当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较高的时候,需要通过寻求不同的方法来降低风险,例如,及时与卖家进行沟通,注意卖家信誉评价等。

(三)外部因素

价格因素。网上购物中,商品的物美价廉是吸引消费者网购的重要因素,这点毋庸置疑。

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在网购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品牌效应在网购消费上的影响比在实体消费的影响更大,能够有效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品牌商品可以帮助消费者减少一般商品中的认知过程,同时还能降低商品的风险性,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大学生网购的利弊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的正面影响

如今在网络上实施购物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不少大学生每天都会在网购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据调查访问发现,逛网店已经成为了部分大学生日常的一个消遣习惯,并主要以女性居多,普遍认为逛网店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有的甚至于即使最近没有想买的东西也会时刻留意网站的最新动向。网购价格相对便宜,省时省力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它的理由。在网上购物能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商品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商品的规格、外观、参数、价格、功能等,了解之后并不用着急购买,可以在充分对比选择和考虑之后再来购买。此外,网络中商品的查找也相对更加容易,除了可以避免逛街劳累,还可以买到市场难觅的商品。而购物网站间的竞争也为学生带来了更便宜的商品,加上团购这种新网购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更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二)大学生网购的负面影响

网络购物在为我们提供更多物美价廉商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同时还有许多同学对网购持有否定的态度,原因主要是在商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度、保质期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前面提及的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虚拟性、收货慢、售后服务不理想等。

(三)大学生需要理性消费

网购只是网购便利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个工具,不能产生过于沉迷的心理,在面对网购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明白学业才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逛网店必然会让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受到影响。若是把握不好,很容易就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对今后独立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应是理性消费。具体表现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价格和质量应是最先考虑的因素,在日常消费中合理利用自己的生活费。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网购的理性消费,可采取帮助大学生更全面认识网络购物;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信用度的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等措施。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帮助引导大学生在进行个人消费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潮流和奢侈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婷婷.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态度及其行为特征[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1)

2.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0

4.李玲玲.大学生校园网购物意向驱动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李巍.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6.郭莉.网络条件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商论,2011(1)

第13篇

[关键词] 信息素质;图书馆;大学生

随着高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高等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图书馆信息特征的凸显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信息素质

因特网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数据化信息时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图书馆必然是“信息仓库”和最大的信息源,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其服务更具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成为人们进行科研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地位十分重要。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总量超过原来印刷型文献的总量,从而使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界将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

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二是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三是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远程化;四是读者服务的全球化。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变化对读者尤其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校大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要求,更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学习、交流、科研等方面的形势。

美国人波尔(Paul)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关于信息素质的权威报告中则指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将内心潜在信息需求转变为明确的信息行为,在专业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能充分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信息能力是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并具有分析、加工、鉴别、评价所需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再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利用现代图书馆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和查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要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进而提高其在学习、工作中正确的治学能力和应用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信息意识较低

信息意识,表现为对获取信息时的主动程度和自觉程度。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借阅中文书刊获取信息,高年级的学生也只为写论文才查阅专业期刊,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和联机数据库几乎无人问津。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图书馆在校园网上提供的电子资源,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更是知之甚少。学生们对互联网的利用仍局限于网络聊天、玩游戏、收发邮件、浏览娱乐新闻等,很少懂得利用网络来检索专业信息。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在要做论文或是做论文设计时对信息知识的需求才显得迫切起来。由于平时缺乏对信息搜索方法和手段的了解,因而查找信息就显得手忙脚乱,获得的资料不够全面,内容也十分有限。

(二)信息能力不足

大学生已掌握了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网络搜索等基本信息检索技能的知识,能通过简单的途径查找和收集信息,以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但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或不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查找和收集信息。为满足自身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时也存在着许多障碍。他们不了解信息检索知识,不熟悉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不会运用好的检索策略,不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内容,不懂得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不会很好地分析和评价文献信息等等。

(三)信息道德缺乏

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程度不容乐观。学生对在使用信息资源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的道德准则缺乏认识和了解。信息泄密,侵犯他人隐私,复制他人学术成果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违规甚至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丧失了学术道德和尊严,往往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文章,直接拼凑成自己的需要的论文或报告蒙混过关。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的各种手段,并且它具有信息资源完备、信息设备先进、信息专业人才集中等优势。面对如上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的分析,高校图书馆更应发挥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没有一支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只能成为空谈。首先,高校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要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能在政治上、业务上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严格把关,能在预防信息违规甚至犯罪方面对大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本领。高校教师必须深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凸显出来的基本规律,以此统领大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第三,高校要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和考核机制,通过竞争、考核、评比等途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业务带头人。尤其要加大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力度,引进或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学方向、信息学方向的人才,让他们有效地示范和指导大学生检索和学习信息,真正使大学生在提高信息素质方面,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二)加快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必备条件

信息时代下,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重要渠道。首先,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投入,要购置安装一批跟得上形势的必要的基础设备,满足信息的搜集、储备、分类、检索和使用。第二,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各机构、各院系之间(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沟通与联系,将图书馆学习和搜集信息列为大学生的必须的学习内容,列入日常和年终考查考核。

(三)加大对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力度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图书馆应对学生进行主动导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信息获取方式。大学生在入学初始已接受了图书馆的入馆教育,他们对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已有所了解,已经树立了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更好地使用图书馆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须加强。

因此,图书馆要加大宣传力度。图书馆应向学生发放图书馆宣传手册,介绍本馆图书分类排架基本知识、公共目录检索系统的使用以及信息检索和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对图书资料的查询能力;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栏、报纸栏、网站及网上信息导航等工具,开展文献信息知识讲座、网上信息推荐服务等,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特征、信息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营造信息氛围,使他们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推介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中国教育网、中国知网、科研网、校园网等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及潜力,以激发大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而增强其信息意识。

(四)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图书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使用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应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设备以及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通过举办系列知识讲座和相关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与培养。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技能方法,其方向是网络教学。应培养学生在专题调研方面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学会利用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的方法;向学生评价和推荐检索工具,重点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查询与使用、检索理论和技巧、文献分布情况及简单的情报分析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其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以及信息检索的技巧、方法和网络信息检索策略的制定,网上信息查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应用等,掌握利用互联网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条件允许时,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开设相应讲座。

举办光盘检索、互联网信息检索以及检索系统的专题讲座。向学生重点介绍国内外著名的光盘数据库(如《工程索引》数据库光盘、《化学文摘》数据库光盘、《科学文摘》数据库光盘)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述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与特点,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国内外著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联机检索的步骤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收集能力。向学生介绍检索系统的组成、种类及评价标准,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检索系统,学会如何确定检索主题、检索途径选择、检索语言和检索入口,检索过程中检索策略调整和检索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

(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和防范

针对大学生在使用信息资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图书馆还应加大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这包括,重视引导大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不制作、传播、消费不良信息,不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主动参与创造理想的信息社会环境;严禁复制他人学术成果,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一些信息犯罪行为。

在此方面,只是教育还不够,还要切实加强有效的防范措施。近来为检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学术论文、学位中出现的不端行为,有关部门研制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 TMLC系统经过了大规模数据测试,针对中文学位论文中的不端文献已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达到了大规模实用的程度。鉴于我国学术不端文献的实际情况,还需继续开发能检测英文学术不端文献及从英文翻译为中文的不端文献,同时比对数据库应扩展到英文数据库与互联网文献,并建立中英文对照的规范数据库,以此完善对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检测手段和系统。

参考文献:

[1] 章晓东.信息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0).

[2] 徐晓莉.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质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

[3] 谭阳.在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及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2).

[4] 许建萍.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第14篇

【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特征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一社会浪潮的背景下,其消费也显示出了很多新特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对其消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其顺利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蒙古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主要调查地点,设计发放蒙、汉大学生问卷各500份,共1000份,回收986份,得到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98.6%,有效回收率92%,具有统计意义。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比例分别为:28%、26%、25%、21%。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农村户口大学生比例为63%。调查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人情、恋爱、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费消费基本情况,消费结构图表中不包括大学生向学校缴纳的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也不包括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的费用。因为大部分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盛乐校区(位于郊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所以调查的结果在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整体代表性上可能有所偏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2.6%。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总体在合理区间。当代大学生以“80末”、“90后”居多,在消费观念上抵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于合理控制自身的消费有了一定的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较为合理。但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攀比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追逐购买当下流行的商品,如品牌服装,iphone手机、品牌电脑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会集中部分生活费甚至借钱购买一些流行的品牌产品,这种攀比消费使得生活费用本就紧张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畸形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产日益发达,大学生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使消费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敢于和乐于消费,并把消费作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消费结构不断拓展。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与以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相比,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幅上升。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消费不再仅限于饮食、服装和学习三方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如恋爱、通讯、娱乐、旅游等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马洛斯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按照马洛斯需求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消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向社交和尊重需求拓展,并有部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断拓展,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人情消费、文化消费等的比重逐年增大,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消费也在扩大。

(三) 不同民族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同化

如表2所示,蒙、汉大学生除饮食、服装、旅游等方面消费比例有一定差别外,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一致,消费内容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消费品逐步走向统一化模式,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商品及服务基本相同,这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趋势提供了市场基础。信息传播的快捷和广泛化,使大学生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及心理逐步趋同,这也加速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化。

(四)家庭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伴随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大增长,为当代大学生宽裕的消费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与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相比,城镇户口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得到家庭提供的充裕经济支持,加之家庭消费中养成的高消费习惯,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生活费较少,只能节俭消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五)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款式齐全、价格低廉,网上购物可以节省很多逛实体店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这些优点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接受能力的大学生所关注,网上购物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方式主要是B2C和C2C。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等。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蒙汉大学生有网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和55%。由此可以看出,蒙、汉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网购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具有较大影响力

蒙古族拥有灿烂的游牧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也为蒙古族的消费特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习俗,并且待客丰盛。这些民族习俗对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依然有一定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经常结伴去蒙餐馆聚餐,奶茶、马奶酒、牛羊肉、奶制品等传统民族特色食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最喜爱的食品。在庆典、节日等特殊时间,蒙古族大学生会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定制或购买民族服饰,尤其是女同学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更加明显,穿戴民族服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特产店是蒙古族大学生喜爱出入的地方,购买民族特色的商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依然展现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整体有趋同趋势,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具体消费项目上存在不同的消费特征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蒙、汉大学生在校内食堂饮食方面消费大体一致;汉族大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比蒙古族大学生高;蒙古族大学生在校外饮食方面的消费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蒙餐馆消费的比例较高。每月请客吃饭费用在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84.5%,和83%;其中该费用在100~2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蒙古族大学生为37%,比汉族大学生26%高11%。蒙古族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请客吃饭的次数为4次,比汉族大学生的3.8次略高。这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花费总体比汉族大学生高,请客吃饭的频率也略高。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原因,蒙古族大都有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喜欢饮酒且酒量比较大。在蒙古族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对方是否喜欢饮酒作为衡量友情的一条重要标准,并通过频繁的请客吃饭来维系和加深感情。

2.娱乐消费。在包括看电影、KTV等娱乐消费方面,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40.3%和30.8%,可看出蒙古族大学生娱乐消费较汉族大学生偏高。大学生正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在日常消费中极力模仿长辈的人情消费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情消费变得十分普遍。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很多热情待客的传统习俗在蒙古族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得到传承和演化,“人情消费”更加突出。

3.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在蒙古族大学生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蒙古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买有一套或几套传统民族服饰,而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价格都比较高;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对于当下流行的服装的追求热情也很高,这就造成了蒙古族大学生服装消费较高的现状。汉族大学生则主要追逐流行的服装款式,相对蒙古族大学生此项消费低一些,但在自身消费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4.学习消费。学习消费方面(包括参考书、文具、辅导班费用等),蒙、汉大学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56.9%和60.1%,消费金额的比例基本一致。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参加培训班考取技能证书及参加考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从整个生活费用的比重来看,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蒙、汉大学生在购买文具方面的消费大体一致。蒙古族大学生购买书籍的费用比汉族大学生高,这使得蒙古族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消费比例较高。很多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双语(蒙语和汉语)学习,在购买书籍时会同时购买两种语言的相关书籍参照学习,因而在购买书籍方面消费高。

5.恋爱消费。恋爱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受享乐主义题材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追求高消费带来的浪漫和享受,无计划的大手笔消费大量存在。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在恋爱方面消费较高。恋爱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蒙古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小2%,汉族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受“面子”影响更大,恋爱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高消费。

6.通讯消费。蒙、汉大学生手机通讯费情况基本相同。蒙、汉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分别为96.9%和98.7%,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手机。蒙、汉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5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和58.8%。与亲朋好友联系、恋爱通讯、网络流量套餐费是大学生手机通讯费的主要项目,通讯消费的无计划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手机通讯方面产生了高消费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从消费总额来看,蒙、汉大学生消费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区间。蒙、汉大学生在消费的各个方面整体有趋同趋势,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仍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消费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特征,蒙古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特色的商品情有独钟。蒙、汉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攀比消费严重,消费比例中用于恋爱、请客吃饭、娱乐、赠送礼物、手机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较高,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比例较小等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引导。

(1)倡导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较为单一的消费,开始追逐社会消费的流行时尚。媒体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争相模仿广告塑造的形象进行消费。因此,端正人们的消费价值导向,应当加强广告宣传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风向标。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不法销售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提供优良的大环境。(2)加强家庭理财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首要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生活用品几乎都由家长购买,严重缺乏消费实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消费实践,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同时,家长在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吃苦而给予过多的生活费。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往往给多少花多少,过多的生活费容易养成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3)学校应当积极实施教育引导工作。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理财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以取得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消费及理财知识;举办理财方面的讲座,以较权威的教授讲解消费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兴趣;将理财教育纳入学生开学教育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提醒自己科学合理理财,并获得相关的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优势,更加全面的做好校园消费风尚的引导工作。针对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学校应当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蒙古族大学生能够认真、全面地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特点。(4)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以健康的消费观指引自身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做到不攀比、不浪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只有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 考 文 献

[1]刘艳华、斯日古楞、斯琴图雅.论农村牧区蒙古族大学生心理现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院.2010(5)

第15篇

关键词:消费水平 女大学生 大众健操

一、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妇女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增加,但女知识分子体育活动参与不足是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合理现象。女大学生是未来女知识分子群体,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未来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健美操运动分为竞技健美操和健身性健美操,本文特指健身性健美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众多女大学生的青睐,女大学生非常适合健美操运动,所以,健美操运动是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之一。因此,关注女大学生健康状况,了解她们参加健美操运动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是为了了解不同消费水平的江西省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现状,探索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特征与规律,分析影响因素,为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江西省女大学生(大学中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江西省目前大学共有6所大学,抽取4所大学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按照体育社会学研究设计调查问卷,

最大限度地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三、 分析与讨论

1、 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情况

一个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情况直接影响本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本次调查对象月生活费200元以下的占9.92%,200-400元的最多,占36.3%,400-600元占第二位,为35.0%,600-800元为11.0%,800元以上为7.78%。

2 、不同消费水平江西省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其基本含义是,动机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展望或理想等。推动江西省高校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动机不同,因此,她们从健美操运动中满足不同的愿望或理想。

健美操运动之所以吸引女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它不但能使人们迎接身体挑战时产生兴奋感以及能力提高的满足感。而且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的功能。人的行为由多种动机同时发生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多种占主导地位。对江西省女大学生来讲,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兴趣爱好是她们参加健美操运动的主要动机。

大学生的月生活费的高低代表本人消费水平。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动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排前四位的是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兴趣爱好、调节心理。月生活费在200-400元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排前四位的是增强体质、减肥健美、兴趣爱好、健身意识提高。月生活费在400-600元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排前五位的是减肥健美、增强体质、兴趣爱好、健身意识提高、追求完善。月生活费在600-800元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排前五位的是兴趣爱好、减肥健美、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健身意识提高。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上的女大学生选择的动机排前四位的是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减肥健美、打发时间。所以不同的经济能力消费水平参加健美操的动机不同。

3、不同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频度和时间

活动频度和时间是确定体育人口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制定标准主要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三次,每次活动持续30分钟以上,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统计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频度和时间,可以了解健美操运动的开展状况以及受欢迎状况。下表数据显示,江西省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频度与时间,每周1次,60-90分钟的人数最多。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频度与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月均生活费400元以下的人选择每周2次以下的频度位居第一,90分钟以上的锻炼时间位居第一;而月均生活费400-800元的人选择每周1次

以下的频度位居第一,锻炼时间选择上400-600元的人选择60-90分钟位居第一,600-800元的人选择30-60分钟的位居第一;月均生活费800元以上的人选择每周4次以上的频度位居第一,锻炼时间选择30-60分钟位居第一;频度选择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时间选择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

4、不同消费水平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喜欢内容形式

健身性健美操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因此它的动作简单,实用性强,音乐速度慢,为了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和锻炼的全面性,动作多有重复,常以对称的形式出现。 健身性健美操一般的练习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在练习的要求上根据个体情况而变化,严格遵循“健康、安全”的原则,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常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格,有拉丁健美操、减肥健美操、跆搏健美操、大众健美操、水中健美操、街舞健身操等形式。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喜欢内容形式显著性差异。月均收入2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选择拉丁健美操位居第一;月均收入200-400元的调查对象选择大众健美操的位居第一;月均收入400-600元的调查对象选择减肥健美操位居第一;月均收入800元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街舞健身操的最多。

5、 不同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场所

江西省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场所集中在校内,其中校内健身房占60.13%,学校运动场占30.06%,寝室周围占20.04%。一方面是因为女大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比较固定,活动半径较小,主要在校内,而且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对校园外缺乏安全感,对大学旁边的社区活动参与较少;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参与程度有限,这种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场所有显著性差异。月均生活费在800元以内的调查对象选择社会收费健身房的人数百分比呈递增趋势;月均生活费在600元以内的调查对象选择校内内健身房的人数百分比高达50%以上;800元以上的选择寝室周围的比例最高,差异显著。

6、不同消费水平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方式

江西省女大学生与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健美操运动的方式最高,为58.66%。与同寝室同学一起的其次,为27.56%。

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方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自己锻炼,月生活费600-800元选择比例最高,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低;与同班同学一起,400-600元选择比例最高,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低;与同寝室同学一起,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高,400-6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低;与朋友一起,400-600元选择比例最高,200元以下选择比例最低;其他,200元以下选择比例最高,6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低;差异显著。

7、不同消费水平的江西省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消费情况

江西省女大学生对健美操消费的认识有非常值得、基本值得、不太值得和根本不值得,其中选择“非常值得”和“基本值得”的占81.00%,而选择“不太值得”和“根本不值得”的占19.00%。江西省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的消费形式有观赏性消费、实物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参与型消费选择高达44.89%,而实物型消费与观赏性消费分别为29.23%和27.35%。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的消费情况中,选择不消费的高达44.05%,选择1-50元的占39.25%,选择51-100元的占10.44%,说明一方面大学女生受经济状况约束;另一方面说明女大学生习惯免费服务,对市场化有偿服务只有部分人能接受。

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消费有显著性差异。0元,200元以下选择比例最高,600-800元选择比例最低;1-50元,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高,400-600元选择比例最低;51-100元,400-600元选择比例最高,200元以下选择比例最低;101-200元,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高,200元以下选择比例最低;201-500元,600-800元选择比例最高,400元以下、800元以上选择比例最低;差异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不同月生活费的不同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动机、频度和时间、喜欢的内容形式、场所、时间段、参与方式以及消费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消费水平高的女大学生在动机更重视精神愉悦需求,而消费水平低的更重视生存健康需求,符合人的需求的层次学说。在频度和时间、内容形式、场所、时间短、参与方式以及消费情况的选择上,消费水平高的女大学生更喜欢追求新颖个性时尚,而消费水平较低的选择经济实惠。

各级领导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健身杂志等书籍及宣传品,使女大学生了解有关的各项健美操运动的政策、健身知识,介绍科学健身方法和注意事项。

充分考虑不同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的需要,在健美操运动课程安排、参与形式、场馆、锻炼时间等方面的设置安排上区别对待,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健美操学习环境。努力扩大女大学生健身的比例及养成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一小时以上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育人口比例。

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素质,及时了解健美操的新动态。在开展健美操运动中,提供专业健身指导,满足女大学生的需要。

作者单位:曹爱春 南昌大学体育系

杨晓艇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戴艳江西省体育局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等.对江苏省大学教师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2,4: 13.

[2] 马鸿韬.对北京三所大学30-40岁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有氧健身操锻炼方案研究[I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