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直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直播论文

第1篇

在世纪之交,全球互联产业遭遇第一次挫折。但我国上网媒体却迎来了大发展。人民日报网络版亮相“两会”,在对北约飞机轰炸我驻南使馆报道中,传播力和影响力初现。1999年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份文件和发展纲要,促进和规范网络新闻发展。同时,我国互联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是上年度的近8倍;网民人数达2.5倍。网民也不再满足于报纸图文内容的简单线上“迁徙”。纸媒新闻网站开始自己采写和新闻,利用超链接和评论等方式延展新闻信息;《电脑报》等专业报刊还创办天极网等垂直类新闻网站,开启了网站“窄众”传播的发展之路;为满足网民情绪释放和观点表达的需求,纸媒网站还开辟BBS、SNS、博客、微博等各类产品,为普通网民提供表达空间,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新闻业务;纸媒还积极利用第三方渠道拓展传播力和影响力,仅以“微博”平台为例,纸媒在媒体类法人账号人气榜和影响力榜位居前列的大有人在。业务的拓展必然带来经营模式的变化。2000年,北京和上海的媒体打破形态区隔,分别合作创建了千龙网和东方网;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更名为人民网;中青在线试行公司化运作……为纸媒网站日后完成转企改制,乃至整体上市奠定了基础。在Web2.0阶段,纸媒新闻网站受政策、技术与社会三方合力作用,在内容上有了自己独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形态上更加强调互动和社交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在经营体制上,其市场化程度已领先所属的纸媒,并反作用于母媒体,提高了纸媒的市场意识与竞争能力。

二、寻求未来,移动互联网上的新探索

纸媒堪称最早的“移动”媒介,也最早与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结缘。2004年,我国妇女报推出了我国第一份手机报。随后,一些报纸不仅对外发行手机报,还利用手机彩信功能与读者进行简单的互动。2009年,3G牌照发放和苹果iPhone手机引入,成为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纸媒又一次迅速站上潮头。iPhone手机落地我国的当月,《南方周末》便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推出了新闻客户端,到2013年,全国近2000家报纸中,共有278家报纸开发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和杂志中,开发独立新闻客户端的比例更是高达98%。纸媒还充分利用第三方移动平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订阅量超过千万,数倍于其报纸发行量。除了在“纸”外寻觅生机,纸媒也尝试在“纸”上找出路。2012年5月,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用户用移动端扫描报纸新闻区域的隐形二维码,可以欣赏到“跳”出纸面的其他多媒体内容。2013年7月,人民日报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传播形态创新,把报纸内容延伸到了移动网络空间。移动浪潮让纸媒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的玩法变了。国内外案例都说明想要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远不是一“移”了之那么简单。在采纳新技术的同时,生产方式和结构也要随之调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渗透,纸媒母体和网站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都设立了报网互动部门,开办培训班,推进媒体融合。2013年挂牌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伊始便着力整合内部资源,推出了“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客户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将各类数字化产品整合,统一交给奥一网打理。在Web3.0阶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蔓延和演化,纸媒变革风起云涌,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纸媒都没有形成可供模仿的完全成功案例。因此,纸媒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尚在摸索之中。

三、尚在路上,为下一个20年上下求索

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

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

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鸿沟表现在4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

“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SES群体获取媒介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较快,从而与低SES群体之间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以此推论大众传媒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沟研究的分析单元是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知识差异,其分析的层次主要是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或国家)或次系统(如社区),他们对“知沟”的解释更多地涉及社会结构与整个社会秩序的冲突及维系的问题。1977年,艾特玛和克莱两位学者在个人层次上对该假设作了重大修正,认为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及信息对个体的功用差异,是造成“知沟”的另一重要原因。他们提议,从个体行为者的情境需求和动机角度解释“知沟”现象,从而在微观层次上开启了“知沟”研究的另一片天地。⑷

传统的“知沟”理论主要还是针对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性,加上网络时代整个媒介构成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考察互联网对“知沟”的影响之际,原先研究的一些变量需要作适度的改变。

网民的社会结构分析

“知沟”假设着眼于社会结构,观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SES)群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差异,因此,其分析框架和社会意义也在社会结构及其制约性(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状况、社会变迁、社会冲突等)中得以展示。这一视野,同样是我们考察网络时代“知沟”问题的着眼点。

数字鸿沟主要把全体社会成员区隔为网络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两大类别,因此,在网络传播的“知沟”研究中,首先应关注这两部分人之间是否存在“知沟”现象。但是,以网民与非网民这两种身份进行社会分层,是否能反映传统“知沟”研究中的社会结构特征?传统研究主要以接受正规教育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这与网民、非网民的划分是否契合?

我们首先根据CNNIC历年的统计资料,对我国(指大陆,下同)网民的人口和社会特征作一个基本描述。在社会学领域,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最重要指标⑸,我们先从这3个方面观察中国网民的社会结构特征。

1)教育程度。如表1所示,2001年以前,将近85%的互联网用户接受过大专、本科以上教育。2001年的两次调查,出现了新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新用户有显著的增加。尽管如此,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即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仍占网民总数的60%以上。如果以高中文化程度为界线,就可以涵盖90%以上的网民。由于互联网的使用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知识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高中文化程度这一界限似乎很难突破。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互联网的发展受到复杂的相互影响的驱动,这些相互影响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后工业化。也许,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育。”⑹

2)行业结构。表2、表3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除在校学生外,其他的主流群体主要分布在科研教育、信息产业、企业和商界、国家机关,这与网民的职业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分列前二位的状况基本一致。近几年,在校学生用户比例发展最为迅速(2000年7月的统计可从“其他”一栏推断),从1997年到2001年7月增长近一成。需要注意的是,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这与表1显示的近年来这一部分网民增长速度较快的趋向是一致的。

表1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受教育程度结构(%)(1998-2001)

中专以下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1998年7月6.934.249.67.51.8

中专以下大专、本科

1999年1月1177102

高中(中专)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1999年7月212274892

2000年1月313324561

2000年7月2.512.832.845.94.91

2001年1月6.4423.4528.9738.821.910.41

2001年7月8.728.826.733.61.80.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表2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行业结构(%)(1997.10-2000.7)

行业类别1997.1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

科研教育26.11912.614.911.412.6

学生13.613.916.419.321

机关9.410.38.111.610.712.2

媒体文艺体育11.84.52.33.65

社会服务3.33.13.634.64.5

计算机行业1518.817.414.912.913.6

邮电通信6.78.68.77.452.8

金融保险54.865.36.25

厂矿企业11.111.311.918.620.417.2

农业0.20.30.6

其他8.88.410.82.51.926.4

合计1001001001009899.9

资料来源:邱泽奇:《中国社会数码区隔》()

表3中国互联网用户职业结构(%)――2002年1月、2001年7月(括号内)

国家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9.75(8.8)24.84(20.6)

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

13.43(18.6)11.43(12.0)

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0.76(1.2)5.31(4.9)

军人学生

1.03(1.2)20.92(23.0)

无业人员其他

5.33(5.7)7.2(4.0)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3)经济收入。一般说来,互联网的接入除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外,还需要以经济条件作为保障,所以个人的收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但从CNNIC的数据却很难看出这一点,2001年1月和7月的两次统计都显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网民占总体的三分之一;月收入在501—1500元的中低收入人群约占42%。这就意味着,目前中国网民的大部分(73—74%)属于中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人群。可以确定的是,其中超过20%的无收入网民是在校学生;但对于另一半左右的中低收入用户,只能从另一项(用户上网的地点)统计数据进行推测,由于有43—45%的用户主要在单位上网,所以在中国大陆,工作环境中是否拥有上网设施可能比个人收入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网民的行列。

但经济条件对互联网接入和普及的决定作用仍不容忽视,以上的统计仅针对只占总人口2%左右的网民,如果从整体看,它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当前地区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从收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基尼系数(测量收入不均的一个常用指标,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58⑺)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的阶层和行业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基数庞大的低收入阶层(人口中“下等阶层和边缘化群体占83%”⑻)可能因纯粹的购买硬件及上网费用问题被拒于网络空间之外。而且,教育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占8.68%;而甘肃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则高达25.64%。根据2001年1月CNNIC数据,我们作了一下简单的统计,上海的互联网用户占其总人口约12%,而甘肃省的网民占全省人口不到1%。可见,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地区性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

以上对网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析印证了“创新扩散”理论有关新技术的采用与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分析。“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就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言,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往往有以下特点:(1)受正规教育时间比晚期采用者长;(2)求知欲较强;(3)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包括收入、生活水平、财富拥有量、阶级归属等;(4)进取心较强,更不安于现状;(5)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其所属单位通常也较晚采用者更大,更有实力,这使得早期采用者通常对前途更有憧憬、更有信心。⑼因此,收入、教育程度与职业(包括职业前景与职业环境)这3项代表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是决定是否采纳新技术的主要因素。

还有两项人口统计学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年龄结构。2001年前,21—35岁网民稳占80%左右(2000年分类法改为18—35岁),2001年以后出现了新趋势——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7月到2001年1月这半年间增加了十几倍之多。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数量的激增和他们的网络接触与使用习惯及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另一是性别。女性网民在2000年前只占百分之十几,但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据最新一次CNNIC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女性网民已占总数的38.7%,性别方面的数字鸿沟正在趋于缩小。

至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网民群体具有下述社会结构特征:年龄在18—35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以男性为多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网民与非网民的划分,仍反映了传统社会结构分析所显示的等级差别,目前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状况确实反映在网络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区隔中,绝大多数低收入、低文化程度及从事低声望职业的人群成为漏“网”的边缘人群。社会经济地位是划定网民与非网民身份界线的主导因素,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网络传播的“知沟”假设研究中,以网民与非网民代替原来的SES二分法,依然能反映原先假设的初衷——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可能造成传播中的知识差异现象。

但是,上述网民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也说明,在网络使用与否的“知沟”测量中,原先代表SES的3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准确描述目前中国网民的社会结构特征,即使是教育程度也只能作为互联网接入与使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即主要以受教育程度作为SES的指标已不合适。网民与非网民的划分标准,是一个由人口和社会特征构成的较为复杂的综合指数。

实际上,问题远不是设定一个新的统计指标那么简单。网民与非网民阶层的出现,甚至对传统的社会分层方法造成了冲击。“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⑽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群体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关系。就此,已有社会学家提出:在工业化发展早期韦伯提出的社会结构分析的3个维度,即权力、地位和声望,“已经不能穷尽互联网络引入以后的社会结构分析,进而无法替代‘是否使用互联网络’的区隔。在使用互联网络的社会中,社会学家必须考虑互联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是否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超越传统社会结构分层标准的新维度”。⑾这确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信息就是财富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资源与经济资源具有极强的可转化性,而且信息(知识)作为社会权力的象征,在信息化时代尤为如此。互联网的出现是否导致各种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及利益重组,这将对整个社会结构调整和变化产生影响。网络传播中“知沟”现象研究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page_break]

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知沟”研究

本文主要以最近有关上海青年和市民的两项调查研究成果(杨鹏等,2000;张国良等,2000)为依据,考察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知沟”现象。

按照传统的“知沟”理论假设,高SES群体在传播活动中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数量,皆高于低SES群体,那么从理论上看,根据上述对网民SES的分析,这一部分群体的媒介知识获取能力本身就处于较高水平,问题的关键是,互联网是否使他们“如虎添翼”,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群体间的距离。

网民无疑比非网民多了一种信息渠道,但由于受时间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人的日常信息消费能力是有一定局限与边界的。也就是说,个体接触与使用媒介的总时数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发生变化的是媒介接触习惯(包括时间分配)、信息寻求模式等。中国和美国一些调查均发现,互联网的问世,使得受众对媒介接触的时间分配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网民减少了对传统媒介的接触而转向了互联网。就上海青年上网后的媒介接触情况而言,收看电视时间明显减少及有所减少的占42.4%;阅读报纸时间减少的占25.2%;收听广播时间减少的占35%;阅读杂志时间减少的占30.6%。⑿这种从传统媒介向网络空间的转型,是否意味着获取媒介知识的模式、速度、数量方面也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一、从网民上网寻求信息的目的看。上海青年上网的基本动机是学习和获取信息(共占59.7%),其中24.1%的被访青年上网目的是“了解新知识、新见解”,为上网动机中比例最高;此外,“查询各种有用资料”(14.4%)、“了解更多的时事新闻”(11.2%)、“获得传统媒体之外的其他各类信息”(10.0%)等,也是被访青年的主要上网目的。⒂但信息寻求的目的能说明的问题有限,因为坚持接触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可能以学习和获取信息为主。

二、网络在信息内容供应方面与传统媒体的差别。目前中国的网上新闻基本处于对传统媒介的整合状态,原始性新闻只是“玩球”,而且数量很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网络的使用与否对“知沟”毫无影响?情况可能未必如此。上海青年调查表明,有10.0%的网民认为,网络的优点是“可以获得传统媒体没有的信息和服务”;另有14.4%的网民则认为,网络的优点在于“超越国界,及时获取海外的信息”⒁。可见,网络信息在内容上的无疆域性为不少网民所看重,而且他们从网上获取的知识有一部分正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

媒介内容是“知沟”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传统“知沟”研究的内容,基本限定在公共事务、科学知识、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农业知识等范畴。但互联网是一个远比传统媒介更具兼容性的信息平台,随着公共图书馆上网、政府上网、社区服务上网、电子商务、网上选举、远程教育及医疗等的出现,对网上信息内容的考察也宜进一步拓宽。但根据知沟假设的初衷应选择那些与个人及社会发展、公共政策、民主化进程直接相关的信息内容,这些内容能否通过网络传播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得到均衡分配,才是“知沟”研究的主旨所在。

三、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与传统媒体的差别。这可能是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引起知识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容量大(包括新闻条数及背景资料整合);时效性强(主要表现在更新速度快,上海青年网民认为网络的快捷性在所有媒介中名列第一⒂);页面制作采用适合阅读的编排及点击、链接等主动查寻方式;以及网民即时评论等互动性,使得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可能产生多种知识差异现象。在网络传播的上述特性中,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和快捷性,正是它深受青年网民青睐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知沟”测量中,对知识的操作性定义一般分为“简单知识”——对某一事件或计划的知晓(awareness),和“深度知识”——对特定事件的关系、原因或背景的了解⒃。对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测量也应观察这两类知识的差异情况。网民在“深度知识”的获取方面可能与非网民产生极大的差异——互联网信息的搜索、链接功能,窗口弹出式信息编排方式等,极大地有利于个体对深度知识的寻求和了解,专业性网站、主页的细化(重要新闻和专题一般都专门设有主页)及个性化网上杂志的订阅,无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新闻组、BBS等网上交流形式,也可能影响上网用户的“深度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一方面,网民的社会结构分析反映出这一群体本身拥有作为高SES地位的“信息富有者”优势,这是传统“知沟”研究业已证实的;另一方面,网络的传播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势必形成或加剧互联网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新的知识鸿沟现象。就后一点而言,数字鸿沟对“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所产生的区隔,有可能对传统媒介时代的知识差距结构进行一次重新调整。

注释:

⑴2000/11/0610:42北京青年报

⑵P.J.Tichenor,G.A.Donohue,andC.N.Olien,“Massmediaflowanddifferentialgrowthinknowledge”PublicOpinionQuarterly,Vol.34,No2.1970.

⑶publicaffair(公共事务),据“美国传统辞典”,意为“大多数人关心的社会、经济、政府、军事、科学或法人活动的论题、问题或反映”。

⑷JamesS.Ettema&F.GeraldKline,“Differences,andCeilings:ContingentConditionforUnderstandingtheKnowledgeGap”,CommunicationResearch,Vol.4No.2,April1977.

⑸[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P242。

⑹2000/11/2011:40eNet硅谷动力

⑻:《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P34,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⑼金兼斌:《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观点》,P116-1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⑽[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P238。

⑾邱泽奇:《中国社会数码区隔》,

⑿《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P98。

⒀同上,P86。

⒁同14,P92-93。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生态;伦理;策略

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必须直面的一个研究课题。同样,网络信息资源中也存在着信息生态问题,也就是说,网络是人与信息的生态系统,也需要我们努力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文试就网络文化传播生态环境的危机与策略问题作些探讨。

一、网络文化传播之生态危害表现

道德伦理失范。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超乎寻常的高速发展,现实的道德规范很难适应这种高速的新环境,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道德的冲突。道德的冲突,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网络生态道德失范问题:黄毒泛滥、版权侵犯、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

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网络上充斥着信息垃圾,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遨游在互联网世界里,就会或多或少遭遇到垃圾邮件、病毒侵蚀、过时信息等的“轰炸”。

自由主义泛滥。网络突破了传播学上人际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而代之以多元联动。在网络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行事,可以较少地受到别人的压制和束拘,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王国”。由此,一些禁不住诱惑的人就开始堕入“情网”,并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

人际关系冷漠。由于网络文化的同律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人的思维简单化和直观化,致使人们的知识匮乏、审美能力下降。而人际传播关系也不断疏远,人际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入网者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于是,出现了漠不关心现实生活的情状,这样,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油然而生,进而导致人际间的亲情、友情等道德关系的破裂与沦丧。

侵犯隐私与网络犯罪。人们的一举一动会在网络上留下符号烙印,也很容易被追踪,因此让一些不法分子很轻易地获得“网民”的隐私。那些不法的数据采集商利用各种电子手段收集“网民”有关个人的点滴情况,并储存于计算机中,同时出售给违法公司。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对网络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是最为严重的破坏网络生态环境的行为。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心理失衡也有人称其为“信息综合症”,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症候群。有的因失去信息而感到精神上的匮乏,继而产生信息孤独感;有的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恐惧症”。

文化霸权危机。“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80%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却只拥有信息总量的20%,信息富裕与信息匮乏的最高比例达100:1。信息大量集中于富国的结果,使得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发达国家经由网络向目标国受众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

二、网络文化传播出现生态危机的原因

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网络的特殊性有关,也与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特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自主性、虚拟性等主要特征。它抛开了人类的肉体,抛却了限制与拘束,只留下人类自由精神的遐想与畅达。

网络生态空间观念的误区。许多人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只是把网络看成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远未把网络放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此崇高的程度,至少,在如今,还没有谁把网络看作是人类真正的“第二生存空间”。所以,即使有人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也不会像破坏自然环境那样遭到同样程度的谴责。由于对网络生存空间的淡漠和对网络虚拟性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有些人对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环境问题的曲解。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然而,人们把这种虚拟性常常看成是一种虚幻性,结果导致了理解上的偏误。这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理论相比,其自觉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信息崇拜,是指过分夸大信息的价值甚至将其神化。罗斯扎克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对信息的崇拜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滥用、误用,造成网络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乃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堵塞,从而极大地破坏网络生态环境。

传统德育教学的滞后。网络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网络单方面的原因,也与我们传统德育本身存在的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素质水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会大大减少出现失范行为的可能性。

黑客哲学的泛化。“黑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视的黑客伦理或黑客哲学。他们怀疑权威,又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由于“黑客”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于是他们成为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对象。黑客哲学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对信息垄断,蔑视权威。这些观念的极端化使黑客在网络中“耀武扬威”。

语言文化霸权的威胁。互联网络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不懂英语几乎寸步难行。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的:“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

这对于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在网上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机会被剥夺了。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强国必然会依据其网络上信息流的绝对优势,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

三、网络文化传播的生态伦理观策略

1.确立科学合理的网络生态观念。“‘生态’本是指自然界的万物依自然本来的规定而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是自然界和谐性的一种表述。由于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学界近年将‘生态’嫁接到由人的存在而衍生的‘伦理’、‘文化’、‘哲学’,乃至‘宗教’等文化的概念上,从而形成了“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等观察领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当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去分析网络与网络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环境系统。

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但它不仅是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运行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强调各因子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所以,在网络系统上,只要某些或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整个系统的生存风险,即网络生态危机。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用生态观念去看待网络运行环境,保护网络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竭力创建以及维护好网络生态运行环境,使网络运行沿着人们设想的轨迹运动,树立人与网络生态运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生态观念,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树立系统的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生态讲究的是整体性与全局性的观念,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网络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反映的是人与网络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这种整体的系统中,“网民”利益与网络利益互相依存,互为作用,具有内在的互动性与紧密的联系性。整体性、互惠性和长远性是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利益的保护与支持,实际上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网民”对网络利益的损害也即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网络生态伦理要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去指导和约束“网民”的网上行为,以便保护网络的顺利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要言之,网络生态伦理观念就是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网络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网民”应不断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公德修养和规则意识,使“网民”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按照安全制度规范操作与处理信息。作为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并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又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拓展“网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受众应该加强自律。网络主体要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约束。自律的关键方法是遵循“我为网络、网络为我”、“从我做起”等意识的培养,通过反省,检查克服自己陋习,并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境界。同时应建构网络监督机制,加以综合治理。

5.持续提高网络技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约束是防止外来信息入侵的较好方法。目前,过滤软件、分级系统、防火墙是当前主要的维护健康的信息环境的主要手段。如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反“黑客”技术等等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由于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更显迫切。

6.建立行业协会组织。2004年9月,新浪、搜狐、网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成立了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旨在为积极响应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构建繁荣、诚信的互联网”和“坚决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号召。结成同盟后,三大门户网站将共同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用户倾力打造“满意的产品质量、放心的资费标准、贴心的客户服务”,并通过此举以及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促进无线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成熟的发展。这对中国网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7.确定网络生态原则。“网络社会”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应该制定一些立网原则,“根据我们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除外,还应加上平等原则、透明原则、生态原则、伦理原则等。网络受众,必须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

第4篇

(一)对外方面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将是长期任务,在具体博弈中,我们应该避免偏激,避免激进,避免不必要的惹是生非。尤其不拘泥于一些遣词造句的表面争执,而应富有智慧,注重实质,注重利益权衡。比如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等全球都还缺乏定论,而美国固执己见的情况下,不一味强攻,更多放下字面较劲,注重脚踏实地。在ICANN管理权移交等事宜上,应该积极进取,多获得实质性权力是关键。

第5篇

【关键词】博弈论;社交网络;访问控制;SNS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应用,已经诞生了QQ、微信、微博、BBS、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这些社交服务采用了SNS模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交友、购物、学习等多种服务,扩大了人们生活交际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访问控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论文基于笔者多年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社交网络应用发展过程,探讨了基于博弈论的社交网络访问控制应用设计功能,构建完善的用户信任机制、损益机制和病毒防御机制,能够提高社交网络访问控制能力和成效。

2、社交网络应用分析

随着Web2.0的诞生,人们社交服务采用的SNS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以人为本,具有真实化、个性化、互动性等多种特征,目前已经诞生了多种SNS网站,比如LinkedIn、微博、BBS等[2]。具体的社交网络应用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型SNS平台。高校SNS平台发展起步较早,一直走在社交网络的前言,目前常用的高校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人网、BBS、Facebook等,扩展了高校学生交友、学习、就业渠道,丰富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商务型SNS平台。商务交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商务活动是企业推广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任务,构建商务型SNS平台,可以为企业构建商务圈,为企业发展提供合作交流、洽谈渠道,目前最为常用的商务SNS平台为LinkedIn,该平台拥有将近7500万家企业入住,涉及电商、旅游、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目前,随着SNS服务平台引入更加先进的推广技术,社交网络在各个领域如雨后春笋,诞生了饭否、美团、占座等多个平台,覆盖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促进了人们生活信息化、便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博弈论在社交网络访问控制中的应用设计

3.1构建完善的用户信任机制

目前,许多网络构建信任机制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网络节点操作记录,判定使用主体可信度[3]。社交网络用户信任可以利用博弈论的网络节点信任数值计算方法,确定用户的信任度,计算过程中利用的数据包括用户注册时间、发帖数量和朋友圈人数等,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用户驱动方法。用户驱动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朋友圈确定用户信任度,比如用户和朋友圈的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共同好友,则该好友的可信度就判定为较高,比较符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2)机器驱动方法。机器驱动方法可以通过SNS平台的发现机制、推荐机制进行执行,平台可以搜集用户的详细信息,利用用户的浏览记录、消费记录等行为,统计计算用户的信任值,可以迅速、客观、简单地分类用户,具有自动推荐等特点。

(3)混合驱动方法。混合驱动方法在集成用户驱动、机器驱动等方法的优点,自动计算和确定用户信任度,为用户推荐朋友圈,并且通过用户判定之后方可建立信任机制,提高了信任可识别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3.2构建用户损益机制

社交网络用户损益是通过朋友圈人数进行确定的,朋友圈人数越多,收益越大,朋友圈人数越少,损失就越大。但是,用户朋友越多,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概率就变大,为用户信息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构建用户损益机制,可以防止网络欺骗,鼓励用户之间真诚交流。基于博弈论的用户损益机制包括欺骗与非欺骗服务、诚实与拒绝服务等博弈策略。如果用户认为来访人员带来的损失超过收益,存在欺骗访问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将举报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或管理员处,通过监管对访问人员进行惩罚;当系统认为收益超过损失,判定为诚实访问,将其列入到用户的朋友圈,扩展用户的朋友圈人数,提升用户收益。基于博弈论的用户损益机制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欺骗访问、诚实访问,强化欺骗访问的处罚力度,促使用户不能使用社交网络实施欺骗行为,减少欺骗用户数量,提高诚实访问用户数量,促进社交网络能够健康运行和发展。

3.3构建网络病毒防御机制

随着社交网络服务平台的普及,其在为人们带来高质量、信息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潜在的安全威胁,造成人们的信息丢失,进而钱财、生命安全受到侵害,严重的损害了社交网络正常运行和发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病毒防御机制可以将用户进行分类,分别是合法用户、攻击威胁用户,这两种用户属于非合作性质的博弈,一方的损失必然伴随一方的获利,是一种非零和的博弈,两者之间的损失和收益是不对等的,并且博弈策略偏向维护合法用户,也就是收益时对合法用户影响较大,损失时对攻击威胁用户影响较大,这种策略可以阻止网络攻击,降低病毒对社交网络合法用户的侵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结束语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诞生,社交网络保存了海量的用户信息,因此亟需提高访问控制管理水平,以便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论文基于博弈论设计了一种访问控制方法,可以构建用户信任机制、损益机制和病毒防御机制,更加符合人们参与社交网络的应用背景,提高人们社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宪佳,马建峰,王一川,等.面向社交网络中多背景的信任评估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49(4):73-77.

[2]陈庆丽,张志勇,向菲,等.面向多媒体社交网络的访问控制模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81-187.

[3]刘娜,叶春晓.线上社交网络访问控制模型综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5):1-7.

作者简介

郝宗波,男,汉,19770528,籍贯四川,副高级,研究方向:社交网络、软件工程。

第6篇

[关键词]“微博”3G即时通讯

随着3G(通俗地说就是指第三代:TheThirdGeneration)手机投入市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微博”也应用而生。目前,“微博”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名词,“微博”的实用价值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探索“微博”营销价值对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微博”的定义与现状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3.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国际上最知名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目前Twitter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超过Digg、LinkedIn等网站,国内的“微博”网站包括:随心“微博”、做啥、滔滔、分享网、贫嘴等。

国外Twitter网站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相比传统博客中的长篇大论,“微博”的字数限制恰恰使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博客者。着名流量统计网站ALEXA的数据显示,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位,在中国也排在第140位左右。

目前,国内“微博”望站尚处于“慢热”状态。在尚无法吸引到风险投资的眼光之前,他们最需要做的,是如何靠自己的能力继续活下去。叽歪网创始人李卓桓表示,现在“微博”网站能做的就是“继续积累用户,形成规模效应,等待市场机会”。

二、“微博”兴起的原因

较之传统博客,“微博”草根性更强,操作更简单方便,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微博”这种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已经成为继传统博客,RSS,IM即时信息之外的一类有影响力的惊人新媒体。

面对这种新媒体,企业如何用它来达到其营销目标将是企业面临的营销新课题。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具有如下特点:

1.准入门槛低。传统博客强调版本布置与语言组织,因此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Blog上写文章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但是,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也就能使用“微博”。闲得无事,更新一下签名,就被记录了。

2.即时通讯的原创性。对于每篇“微博”140个字符的信息量特别适合手机上网用户使用,无论你是在咖啡厅还是在地铁站,都很容易通过手机完成自己的“微博”。因此,“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很多“微博”网站,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3.更强的互动性。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follow(跟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在手机或IM上:登录到手机或IM账户中,发送一个followusername命令,这样就可接受来自于该用户的消息了。你也可以通过发送短消息addphonenumber到40404来邀请朋友,同时你也会成为该用户的跟随者。如果该用户还没注册的话,他就会接受到邀请信息后加入进来。在Web浏览器中管理你的朋友是非常方便的,但如果你想在手机中进行管理的话同样是非常方便的,具体可查看Twitter的帮助页,可获取更多的命令及其详情。当你follow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时,两三天就会上瘾。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型博客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三、“微博”的网络营销价值

1.借势“微博”提升个人名气,同时提升公司知名度。以国外Twitter网站为例,好的Twitter用户能提高个人美誉度,他们发帖讲述有趣的故事、消息,吸引了大量跟随者阅读。随着用户个人名气的增加,其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所在公司。Twitter提供了一套提升个人信息及其所属企业信息的方案,这有助于提高这些企业的名气,因为人们认为它们雇佣了有影响力的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Twitter有关公司的各类帖子,如企业成就、新闻稿或推广网站的链接、回答Twitter用户关于企业品牌的各类问题,同样也会获得跟随者的追捧。无形中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用这种方式开展网络营销,是“微博”最直接的价值体现。

2.以更低的成本维持顾客关系。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微博”平台发表观点,读者可以发表评论,管理者可以回复读者的评论,因为“微博”的实时实地性,管理者与读者的沟通会更及时,更便捷,因此可以更好地维持与顾客的关系。

3.“微博”可以降低网站推广的费用。Baidu,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有强大的博客内容检索功能,可以利用“微博”来增加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质量,提高网页搜索引擎的可见性。利用这一优势只要在“微博”网站上开设账号即可文章,而且目前“微博”文章都是免费的。

另外,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并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此时则可以利用”微博”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

最后,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在“微博”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营销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微博”推广成本低,且在不增加网站费用的前提下,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 关键词 】 互动电视;融合网络

Broadband Interactive TV System Based on Fusion Networks

Shi Jing-liang

(TheTV station in Sheyang County of JiangsuProvince JiangsuYancheng 224300)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broadband interactive TV system based on fusion networks, and analysis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 Keywords 】 interactive television;fusion network

1 引言

互动电视是基于数字电视和网络宽带技术的一项新技术,涉及到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互动电视系统能够进行视频的直播、点播和录制,还能够对已经收看的电视节目进行回看。目前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

2 系统设计方案简介

2.1 系统设计方案简介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充分利用广电有线网络资源,通过双向的有线电视网,建立具有异域管理、扩展性强的技术方案。该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通过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然后软件在硬件系统上运行得以实现。主要目的就是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控制更加灵活的视频服务以改善用户对电视节目的收看效果。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本技术方案支持直播、点播、增值等应用,这些服务全部由同一个平台实现;此外此系统还可以统一管理机顶盒、PC以及机动设备等。在设计方案上,该方案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基于标准协议的设计,避免了供应商之间的壁垒。在传输内容的管理上,该系统使视频传输与获得区分开来,便于内容管理及传送。

该系统管理内容不仅包括直播、点播以及录制等传统视频,还包括游戏、音乐及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等新媒体内容。同一内容可以面对不同的传输网络,同一网络也可以同时接收不同的节目内容,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内容与管理的灵活性,加强运营商的可操作性。

2.2 系统方案特点

(1)视频传输自适应能力强,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网络进行传输。本系统是以网络IP为核心的传输机制,能够根据网络的部署结构、宽带以及服务质量的不同,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节目流。该系统能够检测终端网络的介入状态及节目质量,然后将检测信息反馈到前端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为了保证用户在任何网络环境中收看到流畅的节目,该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节目的播出码率,然后根据网络环境进行传输。

(2)跨多种终端开发环境。传统的应用开发是单纯的基于机顶盒的中间件开发,已经不能使用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多种终端要求。网络融合宽带互动电视系统支持基于的网络开发,支持多种视图混合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应用显示在多种终端服务器上,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

(3)与互联网业务兼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与互联网通过接口连接,系统可以将互联网中的主流应用很好的呈现出来,也就是将互联网中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进行无缝整合,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性节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此系统将互联网中内容作为独立的应用服务展现出来,如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将Windows Live功能与电视相整合,体现在电视上面,也就是Windows Live on TV。

3 系统设计技术

3.1 逻辑结构

该系统包括三个逻辑结构组,包括视频后台、分支和数据服务终端。分支主要视频服务的管理、用户的管理、用户定制视频及其他服务的提交工作;数据服务终端包含了向用户传送的服务内容。

(1)后台。视频后台主要的职责是对直播和点播视频内容的处理。后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加密以及再封装等工作。直播后台包括直播获取服务器、控制器、数据库以及直播管理接口服务器等。点播后台主要负责管理点播视频节目、导入点播视频节目、分配到数据服务中心等。点播后台的工作内容是对资源进行检查、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加密、封装等,点播后台包括数据库、视频点播控制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点播视频的存放等。

(2)分支。分支主要负责对用户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分配等工作。一个后台可能会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分支,一个分支也可能与多个后台的服务相连。分支与分支之间不能互相通信,每个分支所包含的服务器数目可以不同。一个分支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服务组,每个服务组又有自己独立的分支数据库和Web服务器。视频机电通常离用户最近,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物理节点。运营商可以将其尽可能的部署到网络的边缘,以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3)数据服务中心。分支和服务组是运营商向管理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核心部位,而数据服务中心则是能够将运营商的服务更加方便的扩展到互联网中的服务支撑部分。

3.2 方案的部署方式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技术方案部署方式灵活,不仅能够在业务模块上可以定制,在规模上通过分布式部署方式和集中式部署方式均可满足各种部署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后台、分支中的大部分以及数据服务中心都会部署在网络公司的总前端。 署结构、宽带以及服务质量的不同,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节目流。该系统能够检测终端网络的介入状态及节目质量,然后将检测信息反馈到前端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为了保证用户在任何网络环境中收看到流畅的节目,该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节目的播出码率,然后根据网络环境进行传输。

(2)跨多种终端开发环境。传统的应用开发是单纯的基于机顶盒的中间件开发,已经不能使用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多种终端要求。网络融合宽带互动电视系统支持基于的网络开发,支持多种视图混合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应用显示在多种终端服务器上,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

(3)与互联网业务兼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与互联网通过接口连接,系统可以将互联网中的主流应用很好的呈现出来,也就是将互联网中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进行无缝整合,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性节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此系统将互联网中内容作为独立的应用服务展现出来,如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将Windows Live功能与电视相整合,体现在电视上面,也就是Windows Live on TV。

3 系统设计技术

3.1 逻辑结构

该系统包括三个逻辑结构组,包括视频后台、分支和数据服务终端。分支主要视频服务的管理、用户的管理、用户定制视频及其他服务的提交工作;数据服务终端包含了向用户传送的服务内容。

(1)后台。视频后台主要的职责是对直播和点播视频内容的处理。后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加密以及再封装等工作。直播后台包括直播获取服务器、控制器、数据库以及直播管理接口服务器等。点播后台主要负责管理点播视频节目、导入点播视频节目、分配到数据服务中心等。点播后台的工作内容是对资源进行检查、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加密、封装等,点播后台包括数据库、视频点播控制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点播视频的存放等。

(2)分支。分支主要负责对用户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分配等工作。一个后台可能会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分支,一个分支也可能与多个后台的服务相连。分支与分支之间不能互相通信,每个分支所包含的服务器数目可以不同。一个分支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服务组,每个服务组又有自己独立的分支数据库和Web服务器。视频机电通常离用户最近,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物理节点。运营商可以将其尽可能的部署到网络的边缘,以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3)数据服务中心。分支和服务组是运营商向管理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核心部位,而数据服务中心则是能够将运营商的服务更加方便的扩展到互联网中的服务支撑部分。

3.2 方案的部署方式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技术方案部署方式灵活,不仅能够在业务模块上可以定制,在规模上通过分布式部署方式和集中式部署方式均可满足各种部署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后台、分支中的大部分以及数据服务中心都会部署在网络公司的总前端。

存入我的阅览室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存入我的阅览室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第8篇

有去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论文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观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所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在本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它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了解会议动态不难――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本着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国学术会议资源分散、信息封闭,交流面窄的现状,通过实现学术会议资源的网络共享,为高校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跨学科融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专业学术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第9篇

论文摘要:网上广播(1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是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停播的形态,论述了实现网上广播的技术原理。

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网上广播(1ntem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是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我国不少地区脚络用户中的昕众观众群已经出现。网上广播作为:引联网上的一项普遍技术和功能,今天任何站点都可以利用。下面就开始介绍实现网上广播的“流”技术。

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音频视频信息网上传播提供了保证及支持。其中实时播放的“串流”(SureStream)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所谓“串流”是指音频视频信息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而不必将整个文件先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上再开启应用软件观看。尽管信息内容经过高度压缩,品质不如MP3或AVI等影音格式,但能即时欣赏观看的特性,却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美国RealNetworks公司于1995年率先开发出Realaudio/videostreaming技术,其产品包括三部分:RealServer、RealProducer和RealPlayer。在进行网上广播时,由RealProducer捕获音频和视频,然后通过稳定的网络连接传给RealServer,Server再向lnternet,而用户终端只要安装了RealPiayer就可收听收看网上广播。几年来向用户提供的播放软件RealPlayer不断升级,目前通常使用的为RealHayer10.0版以RealPlayer10.0为例,提供了非常多的网上广播站点的链接,点选这些网站,就可进行收听收看。同时RealPlayerl0.0还提供每更新的娱乐头条新闻,用户随时掌握最新影音信息。微软进入这一领域虽然较晚,但以自己的实力,力图后来居上。它所推出的Widnows—MediaPtayer采用与RealI,layer不同的串流文件格式.但功能同样,可以边下载边欣赏。它还可以播放MP3、MPEG—I、MPEG一2等多种影音格式。

第10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218-02

近年来,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数量频率及其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对于传统的广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营造广播多元发展空间。

1 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简介

媒体随着时间与技术的推移,不断进行了时空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口语到书写,再到印刷、电子、网络,一步步的实现了智能化媒体发展[1],如下图所示:

图1 媒介发展史角度的新媒体结构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广播的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将其融合成整体统一,各种媒体形式集成交互的平台,采取了新的数字导播系统,力求将热线电话、微信、微博、QQ等展现在统一平台。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需要有1个总控机房、多个直播机房和备播出机房组成,才能实现系统全面数字化,实现音频频率、量化精度、传输格式、记录格式与同步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其中通过多个直播机房调音数字信号处理,将主机与总控机房组合成主用矩阵和备用矩阵,能够直接切换单元设备、总控机房对讲模块、控制PC机等,共同连接到中心交换机上,形成星形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

根据上图通过系统中心节点的交换机,就能将所有广播设备与交换机联系,简单、安全、便捷。同时该系统不会因某一点出现问题,而影响局部甚至整体网络系统,导致直播机房出现状况,即使出现极端情况,也可以通过断网来保证节点内部工作顺利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大大的提高广播的安全性,还能突出广播形式的多样,系统的全面等特点。简单来讲,就是在脱离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播音的安全正常进行。

而保证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实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以太网技术,建立互联网传输协议和用户数据协议,即TCP和UDP两种,用于实现节点信号数据的传输控制,达到资源交流共享的目的[2]。其中TCP实现数据链的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链的稳定,还能有效的验证接收数据与发送的数据的内容、顺序等信息,充分体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上图的系统中,DSP主机、总控机房的主备用矩阵同PC机间的信息传输都是通过TCP实现的,进行数据信息的编辑、检测、上传下载指令。

UDP是一种独立实现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信息数据传递的协议,它不具备TCP传递的稳定性,不能保证接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当然对于信息数据的内容、顺序也不能保证。因此UDP不能实现接收信息的及时性,一般进行DSP主机间逻辑指令的传递处理,如Global Logic、Global Potentiometer等,还能通过DSP去遥控另外的DSP主机[3]。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进行TCP/IP通讯协议建立,进行广播播控系统音频信号的,接收,覆盖整个直播机房网络,对数据信息的路由、编组、时间表进行更改、拷贝、删除,展现网络平台带来的广播播控系统的灵活多变,功能扩展等。

2 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优势分析

2.1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建设原则

根据广播总局的安全要求,所建立的播控系统必须具备安全可靠性原则,才能应对设备故障问题,将损失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技术更新的要求,对于播控系统进行经济、先进性进行考察分析,才能建立系统简化、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设备系统。当然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重点考虑资源的共享,系统的扩展性等,竭力保证网络平台上播控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原则。

当然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建设,还要考虑广播电台的特殊性,在系统软硬件设施上设计要符合国际、国家各项技术标准,统一采用标准的接口,便于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利于系统的进一步维护、扩展、升级,保证整个网络的成熟稳定。

2.2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优势

1)方便快捷的实现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与切换

根据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可知,在直播机房同总控机房间的音频信号传输,采用的是MADI光纤点对点形式。光纤内可同时实现双向传输64路数字音频信号,再进入总控机房,分配到各直播机房[4]。而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中心节点检测,就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将音频信号方便快捷的进行传输,减少了节目播出过程的设备环节,进行了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和切换,具有一定的安全稳定性。

2)利用远程遥控软件,实现直播机房工作检测、管理

远程遥控软件是用于监视、控制广播播控系统板面的软件,通过网络登陆,利用整体广播播控系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直播调音台控制面板使用的监视,精确的了解到各推子的位置、信号传输状态、面板按钮、指示灯等情况。同时还能监视到节目人员的调音台使用情况,协助进行正确设置,再出现极端情况下,还能通过虚拟界面来保证音频信号的正常传输,更甚至可以通过播控系统进行节目质量监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系统扩展功能的实现

利用该系统的网络接口通讯协议,能够对总控矩阵进行系统扩展功能,如果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高广播总控的外延扩张功能,将制播网整个也纳入总控的监控之中,实现了广播总控监控技术的全网覆盖,成为一个有新的意义的广播总控系统。如下图所示[5]:原不属于总控范围的一些业务纳入总控系统示意图。

图3 新纳入广播总控平台业务示意图

为了配合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运行,还可以在全市各地建立总控监控分站台,实现音频信号间的共享与监控,将各种网络媒体的优势集中实现。同时在录音室建立通讯设备,与总控音频信号共享,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广播的直播间工作。

3 结论

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为广播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了革命性的变革,有利的实现了信号调用、资源共享、监控、调度切换等功能,为广播中心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荣艳玲.广播电台总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70-72.

[2]王宁,王东丽.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3(7):72-75.

[3]刘建国,吴晓应,郑毅清.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播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2):56-62.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承载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2002

作者简介:郑毛祥(1964-),男,湖北天门人,硕士,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苏雪(1972-),女,甘肃武威人,硕士,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0引言

IPTV是承载于 IP 网络的一种电信级业务,按各功能操作特点,可以分成4类业务:流媒体类、通信类、游戏类和信息服务类。流媒体类包括音视频点播和音视频直播。通信类业务包括视频通信和短信。游戏类业务包括单机游戏和联网游戏。信息服务类业务是通过 STB 对信息进行浏览,提供Web 和视音频等多种方式。流媒体类业务对带宽需求较高,通信类业务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下文分析和探讨了IPTV业务承载网络解决方案和演进发展要求。

1IPTV业务承载网络结构及组成

IPTV业务系统及其承载结构如图1所示。IPTV业务承载网包括宽带接入网、城域骨干网和骨干承载网三个层面。宽带接入网部分完成用户机顶盒到IPTV业务接入控制点之间的直播/组播业务流的承载;城域骨干网完成省中心到区域中心或业务接入控制点之间的直播/组播业务流的承载,以及区域中心到业务接入控制点之间的直播/组播业务流的承载。

当前,在骨干承载,IPTV业务与互联网业务是分离承载的。在城域骨干,既有集中也有分离的组网方案。在宽带接入,是融合承载互联网业务和IPTV专有业务的。

2主要业务承载实现方案

2.1直播业务

2.1.1骨干网

全国性的电视广播节目从内容运营中心传输到省业务运营中心时其流量及流向是确定的,所以在骨干网可通过多种方式承载电视广播节目,包括应用层广播内容传输、CDN系统应用层组播、骨干网动态组播方案。

图1IPTV业务承载网体系结构

(1)应用层广播内容传输方案:利用传输线路(MSTP/RPR/裸光纤/SDH等)推送到省份中心节点。

(2)CDN系统应用层组播方案:通过CN2高性能网络承载;使用Splitter方式旁路CacheServer,提高IPTV业务流承载质量。

(3)CN2骨干网动态组播方案:如图2所示,在CN2骨干网内启用动态组播路由协议。CN2骨干网络采用PIMSM协议,并通过MBGP和MSDP支持跨域组播。

2.1.2城域骨干网

为进一步完成视频直播业务的推送,将IPTV业务直播内容从省IPTV直播中心送抵城域骨干网业务控制层(BRAS/SR),一般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①利用传输线路(MSTP/RPR/裸光纤/SDH等)推送到BRAS/SR;②利用单播推送到区域中心,再利用城域组播推送到BRAS/SR。

通过城域网组播承载时,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过各级设备启用PIM等动态组播路由协议,建立组播源到业务控制点间的组播树。在城域网汇聚/骨干层设备间启用PIMSM或PIMDM动态路由协议;在业务渗透率不高时可能引起组播树的频繁重建,产生较大延迟。适合IPTV大规模开展之后。

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静态组播配置,在城域网范围内实现组播数据的透明通道,将送抵城域骨干网边缘节点的IPTV业务内容按照静态配置的组播树路径送抵宽带接入网的业务控制点。业务接入控制点静态加入组播组,汇聚层核心启用组播路由协议建立组播共享树,避免组播路径中的单点设备故障。(适合于IPTV业务开展初期)。

现网中多采用的是静态组播配置的城域网组播方案来实现直播业务流向业务接入控制点的推送。

2.1.3宽带接入网

承载IPTV直播业务的宽带接入网实施方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BRAS作为业务接入网关方式(单边缘),一种是SR作为业务接入网关方式(多边缘)。其中BRAS接入网关方式又按组播复制点的不同分为两类。具体方案如下:

(1)BRAS接入网关方式。BRAS作为组播复制点方案:

该方案是IPTV业务部署初期选择的方案。

图2IPTV骨干层动态组图3BRAS组播复制

播承载方案业务提供方案

ADSL Modem使用单PVC上联到DSLAM设备,该PVC可同时承载用户的IPTV业务和宽带上网业务。原有的宽带上网业务与IPTV业务的分离在BRAS上实现。BRAS采用虚拟路由器(VR)的方式,不同的VR为不同的业务提供接入,实现逻辑上的业务分离,并通过各自所属的Uplink端口(或逻辑子端口)分别上联到城域网核心层。IPTV用户和宽带用户均采用PPPoE的认证方式,使用不同的PPPoE帐号后缀。BRAS根据用户帐号的后缀不同,把IPTV用户终结在专用的VR上。实现两种业务流逻辑分开,便于管理、分析、统计和QoS的实施。

OLT/DSLAM作为组播复制点方案:

随着IPTV用户群不断增大,BRAS复制点将成为流量瓶颈。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组播复制点下降到DSLAM层面。

图4OLT/DSLAM组播复制图5双PVC DSLAM组播复

业务提供方案制业务提供方案

STB采用DHCP认证方式(IPoE),BRAS作为DHCP服务器。BRAS需要完善AAA功能。直播数据流从专门的组播VLAN下发到DSLAM/OLT设备。DSLAM/OLT设备要求能实现跨VLAN组播,即VLAN1000(组播VLAN)的组播数据能送到跟CVLAN100(点播VLAN)成映射关系的PVC/LAN端口上。

(2)SR接入网关方式。如果BRAS在承担了原来宽带业务的前提下,在性能、带宽冗余、QoS能力、组播支持等方面未能满足IPTV业务的需求,建议IPTV业务接入到专有SR,同时直接过渡到远期方案,用DSLAM做复制。

ADSL Modem使用双PVC上联,一条PVC承载原有的宽带上网业务,另一条PVC承载IPTV业务。IP DSLAM把从用户侧上来的两个PVC逻辑链路分别映射到各自上联的VLAN ID。其中一个VLAN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另外一个VLAN提供IPTV业务。

STB采用DHCP认证方式,SR作为DHCP服务器。SR需要完善AAA功能。

2.2点播业务

点播业务的业务流主要分内容分发流和媒体服务流。内容分发流承载在CN2骨干和城域骨干网上。媒体服务流承载在城域网上。

全国内容运营中心通过CN2骨干网将内容通过存储CDN分发到各省级IPTV业务运营中心。内容的分发一般是在网络相对空载时进行的,对承载网的要求不高。同一般互联网业务对承载的需要一样。内容的分发采用的是单播方式,通过HTTP或RTSP控制分发流程。

省级IPTV业务运营中心通过城域骨干将内容通过CDN分发到城域网CDN区域中心节点。然后通过城域骨干,把内容进一步分发到位于城域网边沿的CDN边缘节点。分发实现方案同上。对承载网的需求和互联网业务一样。

IPTV用户通过宽带接入网接入到BRAS/SR后,就近访问所属范围的CDN边缘节点,获取VoD节目数据。城域网IPTV POP节点至用户STB,用户点播的节目应有80%在IPTV 边缘节点命中,20%在区域中心。点播用户接入方式同BTV。

参考文献:

[1]陈巧熙.IPTV承载网解决技术探讨[J].中国新通信,2006(8).

[2]刘静.组播技术以及在IPTV上的应用[C].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7.

[3]喻文学.IPTV承载网相关技术及问题研究[J].通信世界,2005(14).

第12篇

【摘要】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1.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及上网检索网上辅导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解决一般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 带着问题参加辅导、答疑和讨论, 对在预习中自己难以理解的思辨类、应用类问题, 要及时在面授辅导课上提出质疑, 听教师讲解方法, 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课后及时复习, 通过在线测试和离线作业,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 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四、下发教学进程表,明了学习进度下发教学进程表(开课前一周上传于网上),人手一份,其中明确了每次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 学习中应该参阅的辅导材料和媒体资源, 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及要求, 学习小组开展活动要求, 课后练习与自测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并有条不紊地根据辅导教师的教学进程而合理地安排、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五、浏览媒体资源,指导选择学习媒体1.介绍音像资源( 黄勤南教授主讲12 学时IP 课件和中央电大直播课堂的录像带、V CD 及D V D ) 的内容和侧重点, 沧州电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 供学生免费借阅。2.登陆电大在线“知识产权法”的三级教学平台, 浏览各个栏目, 演示“课程讨论区”和“公开讨论区”的使用方法。公布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及自己的电话和电子信箱。3.推荐优质网络资源, 分析各个网站的特色, 如国家知识产权局( ) 的法律法规比较齐全, 知识产权法国家精品课程( jpkc.znufe.edu.cn/) 有每个学习单元的自测试题和答案,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 ) 不但提供了丰富典型的案例, 还侧重于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这一环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种媒体的内容、作用及相互关系, 从学生需要与可能两方面指导学生选择媒体。目的是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如双休日加班的同学, 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 但可以借阅音像教材; 有计算机但没有网络利用的人, 可以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源;有上网条件的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辅导材料。

六、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1.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及上网检索网上辅导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解决一般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 带着问题参加辅导、答疑和讨论, 对在预习中自己难以理解的思辨类、应用类问题, 要及时在面授辅导课上提出质疑, 听教师讲解方法, 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课后及时复习, 通过在线测试和离线作业,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2.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筛选整理利用信息。查找方法: 输入关键词, 如“网络著作权”、“知识产权权利冲突”。3.提出交互学习要求, 即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的要求, 告知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但可以自己查阅资料解决; 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 在线答疑、学习小组寻求帮助; 也可通过电子信箱或电话向三级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提出等等。

七、进入教学单元导学, 注重师生互动进入第一教学单元———“知识产权法总论”和“商标法”的重点难点辅导。在备课时, 设计了六个问题的辅导, 实际操作时注重师生互动, 采取了辅导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如我讲解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 启发学生讨论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利用中国商标在线( /zclct.htm ) 的“商标注册流程图”介绍商标注册程序; 通过事前准备好的案例, 分析注册商标争议的裁定和注册不当商标的撤消这两个重要制度; 上网搜索“商标抢注现象”的典型案例, 引发学生思索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文章来源】/article/66/318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电视与时移电视的特点以及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恩德PVR的本质区别。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 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 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电视与时移电视的特点以及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恩德pvr的本质区别。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WWW.133229.cOM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功能会议;音频;数字;控制;直播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多功能会议的发展与应用,给地域分散的远程会议工作带来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多功能会议可视化信息技术在会议室领域得到空前的应用。在多功能会议室中可用互动操作的图文、声、影、画展示,大大提高会议效果,多功能会议室已成为现代化办公的必要手段,同时,对音视频质量、网络通讯、方案设计及系统集成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视频体会议系统主要由视频显示系统、音响扩声系统、矩阵切换系统、数字会议讨论系统、智能集中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组成;当前商务沟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多功能会议室的设计,逐步将音视频会议系统、环境控制系统、音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直播系统融人进去,使得会议室功能更强、更人性、更快捷。

1.视频显示系统

视频显示系统一般有LED显示屏、大屏幕电视、投影机液晶升降屏等形式。采用LED模块的无限组合,以及后端的图像处理器,形成室外型的大幅面图像显示系统。根据技术参数可分为单基色、双基色、三基色,像素的大小可调整。当前大屏拼接是显示系统的一种高端应用形式,多采用各种中、小尺寸的等离子显示单元相互拼接组成一幅大尺寸的显示画面。与其他普通显示形式相比,拼接具有高清晰度、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信息量大等优点,通过具备矩阵功能的多屏拼接控制器,还可以同时显示网络信息和各类视频信号,支持信号在屏幕上任意大小、任意位置开窗显示。

2.音响扩声系统

音响扩声系统解决听的问题,使所有与会者都能听到一个清晰、优质的声音。音响扩声系统要同时兼顾建声学和电声。建声是指房间装饰材质及房间的形状对声音漫反射所形成的声场,好的建声模式才能为电声设备打下基础,一般通过在采用吸音材质装饰材料达到建声模式。电声是通过配置电子声音处理设备,获得多功能会议室内所需声学效果,包括:音箱等声音还原设备,功放等声音放大设备,均衡器、反馈抑制器、压限器等声音处理设备,调音台等混音设备,集上述功能一身的多媒体AV管理中心为主的音响系统,结合数字音频处理器,使整个会议室扩声系统简单而强大,操作更方便,效果更完美。

3.矩阵切换系统

传输AV、VGA、RGB信号工具有射频线、AV线、S—vidio线、VGA、光纤等。其中S—vidio线传输质量和距离要比AV线的强,RGB可以传输80m,如用这些传输工具使传输距离增大,则需配置放大器,传输距离仍然受到影响,传输质量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利用光纤可以使信号传输距离增加,传输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矩阵切换器是音视频信号传输的核心设备,所有输入输出信号都在矩阵切换器中出入。矩阵切换器分为AV(音视频)和WA(电脑信号)切换矩阵。矩阵切换器将独立的RGB信号HV分量输入、输出端子各路分量信号单独传输,单独切换,实现逻辑矩阵功能,选择与之搭配的输出切换,信号传输衰减大大降低,使图像信号能以最佳效果输出。采用高性能具有缓冲功能的矩阵处理芯片,保证显示图像清晰无重影,内嵌具有RS232控制接口的智能控制及管理软件,有利于用户对控制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如下图:

4.数字会议讨论系统

过去简单的会议模式,一个麦一个音箱,一个人讲,已远不能满足现代会议的一只麦克风两只喇叭就能开一场大会,这是几十年以来一直延用会议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会议的要求,现代会议要通过各种图形、背景、表格、文字及影响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意思,生动清晰的展示自己的产品,更有利于控制多变的现场环境等。因此,多功能会议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把传统的模拟会议方式向数字多功能会议过渡,配合通讯技术、大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扩声系统,形成了现代多功能会议系统。

(1)模拟会议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会议组织形式,多只话筒一字排开都同时接入现场的电声设备,与会者通过电声设备获取信息。

(2)数字会议模式。是一种采串型接法的硬件连接方式,可选择具有多功能模块的代表单元话筒,能够同时完成表决、话筒管理、同声传译等任务。加之串型接法,可自由变换话筒的数量,增加负载方便,数字会议已经是当今标准的会议硬件组成方式,在多功能会议上得到广泛应用。

(3)讨论会议模式。是一种由中央控制器、主席机、代表机、投票器等组成,主要适用于投票器表决计票的会议场所,克服了数字会议模式的不足,采用硬件与软件巧妙的结合,代表只需在座位上便可以进行投票表决,由电脑进行统计并将结果显示出来。

(4)同声会议模式。是一种由会议中央控制器、主席机、代表机、译员机,红外语种传书部分等组成,主要实现多种外语加一种母语的多种语言的同声翻译功能,具有多功能、高音质、数据传输可靠保密等特点。

5.智能集中控制系统

智能集中控制系统是用来一并控制单个或多个会议场所内各种子系统及各种设备电源的开关、现场灯光的调节、屏幕的升降、窗帘的开合和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等中央系统。操作员可通过网络控制层、本地界面层、处理运算层、功能模块层、用户设备层在一个图形化本地或远程终端上即可实现对所有系统设备的控制操作。如下图:

6.环境控制系统 人造光和自然光对会议室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遮光设备控制外界自然光,实现自然光对室内光线的影响。人造光是通过对一个空间内所有区域、所有类型、所有线路上的灯光,配备不同的调光设备、开关设备、传感设备或触摸设备,自动调节或人为选择的光线环境系统。主要以电动设备控制不同类型的遮光设备,以控制外界光线的透入量,与人造光线形成适当的比例。

7.音视频会议系统

音视频会议系统,是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的虚拟会议,使得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实时地看到对方图像,听到声音,达到如同在同一场所开会的效果。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包扩MCU多点控制器、会议室终端PC桌面型终端、电话接入网关(PSTNGateway)、 Gatekeeper(网闸)等几个部分。各终端都连入MCU,进行集中交换,组成一个视频通讯网络。视频会议节省了人力,免去东奔西走,节约差旅费用,减少旅途消耗,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最自然的可视化交流方式。

8.视频直播系统

视频直播系统,是通过视频采集模块实时采集视频信号,将其送入播出系统,从而在DDB数据广播系统中实现视频信号的实时转播或直播,视频直播子系统主要由视频信号源和视频直播服务器组成,视频信号源用于提供实时视频信号,视频直播服务器内含视频采集卡、视频直播控制程序、时钟卡等,用于根据用户的时间设置对视频信号进行MPEG编码,并将MPEG码流送往DDB播出子系统。

各个会议室建设根据具体使用要求和投资情况,在实际建设时可以选择以上不同的功能系统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1]范玲玲.多媒体教室与会议室的音响设计[J].北方经贸,2009,(03).

[2]李媛敏,张秋华,范飞,雷鸣等.1080p高清视频会议室视频系统改造剖析.电视技术,2010,(07).

[3]崔素娅.试论视频会议室的装饰设计及施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