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消费情况论文范文

中学生消费情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消费情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消费情况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参考。

中学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走向。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加上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很普遍,这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抽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徐州市第一中学、撷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等13个市区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男50人,女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翻阅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中学生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徐州高校体育理论界和经济界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结构、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 300份,回收1 268份,回收率为97. 53%。其中有效问卷为1 238份,有效率为97. 63%。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ASS11. 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现状

体育消费是指个人购买或使用体育物品与体育服务产品用以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活动,其水平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通过调查,发现徐州市城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方面的花费为平均每年276. 39元(经区间估计, 95%置信区间),体现了他们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具体消费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据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自身并无收入的中学生群体已成为城市中仅次于白领高薪群体的体育消费群体。过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基本上是无消费的,现在这种状况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足球、篮球、网球、健身器等体育器材已经进入家庭,穿戴宽松方便、美观大方的运动服装鞋帽,骑各色款式的运动自行车,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时尚。

2.2 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总体现状

“体育消费结构是体育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调查显示(见表2),在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高于观赏性消费。其原因在于实物性消费的产品,如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营养、体育器材等,其特质能够满足消费者运动和生活的双重需求。而这一点恰好适合目前我国城市的消费水平和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另外,在观赏性消费中,比赛门票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已经商业化,有的比赛还特意针对中学生采取大幅度优惠,所以能够吸引大批中学生到场观看。

2.3 影响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2.3.1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消费文化方面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日常消费和购买中,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多属于节俭型和务实型的,超前消费的意识还不太强。因此,中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上或多或少要受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2.3.2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的影响 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还受到所在学校和所生活的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徐州市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武术、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开展的红红火火,社区群众体育运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行为肯定会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但我们也意识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还有不足,比如,承办的体育比赛不够,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这势必会影响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2.3.3 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每个家庭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这些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或成员。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习惯和观念产生影响,其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家庭收入高的中学生有一定的钱可以自己支配,这样就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家庭收入低的中学生自己可以支配钱较少,体育消费的水平就相对较低。同时,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的体育消费行为相对较好,而且体育消费的水平较高,参加消费的结构比较多。

2.3.4 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 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有时有攀比的心理,周围同学、朋友的体育消费水平高的中学生,他的体育消费的水平相对就高。中学生具有追求时尚和新颖的消费特点,反映在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就是希望所购买的物品符合时代的潮流。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购买理想的体育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款式,然后才是价格和质量。日常生活中,在穿着名牌运动服装的时尚潮流中,城市中学生成为首当其冲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款式和风格的追求,甚至超过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在中学生周围的同学朋友中,如果谁是“追星族”的话,其他的同学也会一起响应,成为各类体育明星的主要崇拜者,谁有好看的体育用品,其他的同学也会去争先购买。调查中,有21. 5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购买体育用品主要受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

2.3.5 商品广告的影响 商品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对象,商品本身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选择、购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商品的款式。同时,中学生对商品的广告具有“好奇”和“模仿明星”的心理。调查表明, 18. 95%的学生购买体育用品受广告的影响,有20. 31%的学生是受体育明星的影响,可见商品广告是吸引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有效途径,他们也就成为各种体育信息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2.3.6 中学生本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在消费中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消费观念、态度等还不成熟、不稳定。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对体育消费的动机方面有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如购买体育服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穿着的比例最高为48. 06%、参加体育活动为35. 21%、学校规定为16. 73%。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引导他们,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育消费心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这于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有关。(2)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最高,达到53. 58%。(3)江苏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家庭的经济及成员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商品广告的影响、本人心理特征的影响。

3.2 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全面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2)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观赏性的体育消费。(3)部分中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日趋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4)城市中学生群体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群体,针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商家应进行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商品的开发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曹可强.体育产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97~113.

第2篇

1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研究性学习其实相当于大学里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只是研究课题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凡研究都要通过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几个步骤。这就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中学生则几乎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所以在初期确定课题时就迫切需要指导。课题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如何确定课题在此不赘述。单论初期确定课题时研究计划的完整性。 

如“青岛楼山”课题,学生事先没有到楼山实地考察过,只知道楼山是重工业污染区,想到山上取些标本,考察楼山受污染的情况。对于在山上能取到什么生物标本,取了标本如何处理、观察,能不能查阅到楼山前些年的环保资料都非常模糊,也没有要取得什么形式的成果的打算,对如何进行整个调查研究心中没底。不搞清这些问题而急于下手去搞研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预料研究的结果。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上一堂研究方法课,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步骤,和学生一起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学生自己回去再进一步地讨论,确定了整个计划的关键步骤:比如先到楼山实地考察1次,并且可以到当地环卫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整个过程要注意留取资料,如出门一定要带照相机拍照等。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做到了对整个研究计划心中有数,对完成研究性课题充满了信心。后来学生在第2学期做“进化论”等课题时,事先就能制定出大致的研究过程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等,表现了长足的进步。 

2研究过程的监控 

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如果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不注意日常监控,则很容易造成组员忙闲不一的局面,甚至最后使研究课题流于形式。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日常监控不够严谨,5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其实基本上是2个学生在忙,有违于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也不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按照初期确定课题时组员的分工认真做好每周鉴定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注重过程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研究性学习。 

3成果的形成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包括论文、模型和标本等各种类型,展示成果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其中课件是有效而且常用的一种,但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由于课件的可视性和良好效果而被当作学习的成果来下功夫,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如到学期末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由于时间紧迫,不少学生不自觉地把课件当成了最后的主要成果。不少课题都是先做课件进行展示,然后再慢慢写论文。有些小组甚至把课件上的文字直接取下来当作论文,导致论文存在口语化、用第1人称、不严肃等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先整理出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再制作课件来介绍研究成果,这样既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 

4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个研究性课题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对于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顺利开展下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基础。学生往往刚结束上一个课题就急于着手下一个课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比如在“卫生”课题中由于没有注意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研究过程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导致最后在制作课件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整个小组分工不清,没能很好地进行合作研究;“青岛楼山”课题中因为样品的破坏,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脱节,造成巨大的漏洞,不可弥补。但在“青岛楼山”课题中由于一开始就注意了研究过程的记录,所以整个研究过程:上山、采样和访问专家等有具体记录。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学生对做好下一个课题更是充满信心。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52—01

一、为什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目前,学校对老师业绩的评价总离不开考试成绩,所以老师总会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占用学生课内外很多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于此类原因,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要么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这些情况正反映出了认识上的局限性。因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要看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趋势,全国上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好;二是学生缺乏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弊端不解决,学生就会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一旦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就会无所适从。其次,要看到高中语文教材的很大变化,特别是突出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新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数量是旧教材的几倍,凭借教材中的这些典范作品和相关知识简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中国古典诗歌的桥梁——分析陶渊明诗歌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类课题。通过这类课题的完成,学生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再次,要看到高考试题的变化,如诗歌欣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其目的就是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和研究能力;现代文阅读增加了推理能力的考查,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主要能力;高考作文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部分,由限主题作文变为话题作文,特别在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指出,“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所有这些都紧扣着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学艺术类,如“李白性格及其诗歌中数词的应用”“红色——中国人的色彩情结”等;社会调查类,如“关于我校学生的阅读状况的调查”、“高中学生家境状况和消费状况的调查”等;学术类,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异同”“关于‘匕首’与‘投枪’——鲁迅杂文语言浅析”等。在确定具体的课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人手。例如,学生总喜欢追赶时髦,崇拜明星,在衣着上要么是乞丐装,要么是F4,据此可确定“中学生偶像崇拜情况调查”课题。

第二,从教材入手。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优秀散文24篇,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中国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浅析”“从中学语文看古代文人的坎坷仕途”等课题。

第三,从地方文化入手。如“甘谷方言与普通话之异同”等课题。

第四,从人文教育入手,不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一致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也就是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学生写作文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2.指导学生研究。第一,研究性论文的撰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都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类东西,教师不指导学生便无从下手。语文研究性论文,除一些特殊情况外,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就是收集资料,如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片资料等;第二步就是对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基本确定了论文思路;第三步就是分析,要归纳推理出一个结论。如学术性论题“女字·女子·文化”,先让学生通过词典统计“女”字旁的字有多少(大概400多字),然后根据表达的意义进行归类,一类带有褒义的,像好、妙、娇等;一类带有贬义的,像妨、妒、妖等;一类表示血缘家族关系的,像姑、姨、婶等;一类表示妻妾等妇女地位的,像婢、姬、媵等。归类以后再去分析中国妇女与文字和文化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妇女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影响着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艺术欣赏课 文化比较教学 教学方法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曾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之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高中艺术欣赏课给中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不同文化艺术的窗口,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激活中学生主体的智慧和情感的创造,使中学生由文化的自发状态提升到文化的自觉状态,这一自我追寻的教育旅程,可以说是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关键。相较而言,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都是建立在严密、统一的范畴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心智长期在封闭、抽象的概念中成长,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的状态。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艺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它以浓厚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继承、热爱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形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它以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认同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形成文明的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品质、生活方式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笔者在高中艺术欣赏教学实践中,深刻感知到教材中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立意,体现了编者的专业水平和良苦用心,但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科本位进行的,如果照本宣科或作浓缩截取,则只能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尝试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以四个不同的文化艺术的比较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文化解读,以期学生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

一、中国艺术对比西方艺术

现行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关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介绍占了绝大的篇幅,有关这些知识我认为不是不重要,而是不可以过分重视学科本位的系统知识。事实上,没有一个艺术教师是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全才,系统、深刻的专业知识一定是讲不了的,同时,中学生也不需要掌握那么广泛的艺术知识,他们也只关心感兴趣的艺术门类和相关的一些艺术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教,另一方面,一定要让学生有选择地学。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一两个自己熟悉的中国和西方的艺术领域,特别是能结合当下学生艺术审美感知和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文化艺术现象,进行个性化的专题教学介绍,并从中筛选、提炼和设计出若干课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自行确定自己的艺术视角,利用网络自己进行探究学习,撰写论文或制作PPT。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巴黎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规划,苏州园林与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中国平面裁剪与西方服装立体设计,四君子画,中国画的渔父形象,优美的钢琴音乐与忧郁的“蓝调”,中国古琴与布鲁斯吉他,阿宝、民歌与地域文化,赵本山小品与东北二人转,玫瑰窗、圣母和灵乐,摇滚乐的四大天王与香港音乐四大天王,好莱坞电影类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和第六代电影导演,台湾新电影,等等。

教师通过示范课向学生展示其独特的艺术和人文视野及个性化的审美,许多中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在课后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各种感观、综合各方信息,撰写出不少高质量的艺术审美的小文章。制作出精彩的课件,让人耳目一新。实践证明,这样有选择地探究学习,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了,个性化的审美得到了尊重,审美变得多样化,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艺术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师与生的交流、对话、渗透和融合的过程。

二、大众艺术对比经典艺术

现行的高中艺术欣赏教材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固执地无视大众艺术的价值,同时也一直无视大众艺术的存在。

可现实呢?当代中学生平时接触的文艺作品几乎全部是大众文化(时尚、流行音乐、广告、大片、选秀、NBA、畅销书、爱情片、肥皂剧、粉丝等),他们和普通市民一样,甚至程度更深地沉浸在大众文化的海洋中,大众文化已然成为中学生参与最多的文化活动形式。中学艺术教材无视这一情况,掩耳盗铃式地排斥大众文艺作品,这就造成了课堂与生活脱离、现实与理想背离的教学的尴尬局面。中学生在课后都极其喜爱大众艺术,在课上面对经典艺术昏昏欲睡。

第5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可以运用于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何根据初中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一般地说,要把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拓展知识。例如,根据初三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状况及作用”“为自己设计合理的消费方式”“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等。又如结合当前中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现状,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合理消费观念”。此外,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者查阅收集其他相关的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尽管不少学生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注重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结论与过程并重,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初三《关注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的政策态度”作了如下表述:“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没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结合本地经济模式实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发现的困难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可见,要学得实际的学问,就必须从生活出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根据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设计课题,例如“台湾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思考”“我校学生的消费观”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史料,或者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小论文。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上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尽管学生的论文比较浅薄,但通过研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如自己选题,设计活动计划、步骤,设计调查问卷,亲自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充分通过对所在村居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以课题分为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互动合作探究;同时又在论文报告会、辩论会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体现的。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①选题的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题目为课题。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必须考虑其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如在学习初三《学会合理消费》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XX学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选题的切入点比较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包括能力、兴趣、需要);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又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于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部分学生选择“潮汕文化的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社会价值大,但可行性小,因为这个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大,按初中学生的能力、精力、知识一时无法完成。因此建议学生把课题缩小,选准一个切入点去探究,后来学生确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艺术的探究”等,最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给予选择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②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工。首先,结构要合理。教师必须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题类型等进行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就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异质分组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是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其次,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第6篇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 “传道、授业、解惑”, 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其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再次,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7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98年,2014年6月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这类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我院结合实际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系统过程管理的理论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环节,我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效、动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计划阶段: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及实施方案。实施阶段:各学科专业根据总体要求和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阶段:按照计划分为三阶段,检查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前期主要检查各学科专业指导教师的选派、选题、开题等情况;中期对教师指导论文情况、存在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检查;后期检查答辩安排情况,如答辩组成员的资格、答辩记录、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定等。处理阶段: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总结成功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应该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赋予高校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我院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1.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责任和义务。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如同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管理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受到专业实践训练,成为教育最直接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在社会中得到体现。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我院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体系,完善了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就学生专业知识系统科学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此外,我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才、研究设备等资源,结合实习内容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提高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

2.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中,质量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的。

由一开始对顾客基本需求的一致认可,发展到顾客开始根据是否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品位选择产品,到目前依据顾客的潜在需求来设计新的产品的服务。为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评审标准,我院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统一了开题报告格式、写作格式和装订格式,并根据各专业特点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指标体系。各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系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检查、监控及质量评估工作,对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论文选题、撰写、答辩、评分等提出统一规范和要求;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遇到的问题;向学院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工作总结,及时检查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原理决定了它的特点是“三全”模式,即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质量管理。

鉴于此,我院实行多层次质量评估和监控,一方面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考勤、学习工作态度、查阅资料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艺论证及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工程绘图技能、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答辩小组对论文(设计)工作量、论文或计算正确性、设计方案先进性、推理严密性、图纸质量、数据处理、论文(设计)特色、独立见解与创新、文字表达、附件水平等进行评分。力图全员、全过程、全范围检查监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全过程,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英国学者辛姆斯说:“全面质量管理关注每一个过程是如何改进的,并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标准和评价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不断改进对自己和整个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竭的功力之源。我院改变由单一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方法,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由高职称教师、中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轮换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明确指导教师资格,各系选派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设计经验、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员担任。此外,鼓励各系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水平、能力的人员担任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学习积累实践指导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5.为选拔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表彰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指导教师

我院每年将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表彰工作,并编印《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编》,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获得者,由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以此激励教师更好地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会调查、收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策略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过紧张的中学生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满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喜悦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根据多年带大学新生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学在为各位新生展现一个全新面貌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困惑和不适,不少学生莫名的感到孤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无所适从。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能否在这个起点上顺利前进,对其一生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方面,这一起点的能否适应,将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这一起点适应的好坏将成为大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对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在不适应方面的主要表现

上大学之前,受到老师、父母、亲朋对大学生活的过分渲染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学新生对大学满怀憧憬和梦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学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新天地,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美好的前程。而当真实的大学生活全面铺开时,紧张激烈的竞争、单调枯燥的学习和生活、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陷入沮丧和迷茫中。面对大学生活,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在中学学习期间,大多数同学居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较为独立的生活空间。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家长包揽了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琐事。加之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独生子女,生活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孩子亲自动手,家长自会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而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得自己操心,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远离家门求学的同学来说,很多同学缺乏自理能力。在每年的迎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长在宿舍帮孩子铺床单,挂蚊帐,整理东西,而孩子在一旁无所适从的情景。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为吃饭、洗衣、整理宿舍等生活问题而烦恼;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基本上是从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即使住校生也是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特长爱好,更很少参加业余活动。而大学的生活领域大大拓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有的同学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不愿参加,有的同学想参加却由于缺乏特长而只能望而兴叹,导致生活内容单调;从生活习惯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各地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语言交流都有差异,特别对于在中学时代从未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要住在嘈杂的集体宿舍中,每个学生的个人作息制度、卫生习惯、脾气爱好等各不相同,不少同学感到很不习惯,造成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能安心学习。

2.学习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这一主导活动没有改变,但学习方式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重点基本是围绕中考、高考进行的,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重点内容,直到学生弄懂为主。而大学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大学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第二,学习内容及方法发生了变化。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增强,课程门类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且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还需要课外查阅资料、现场调研等才能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发生了变化。科技论文。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而大学相比较有更多的自由,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得学习时间很零碎,有的同学就不会科学地支配时间,总觉得很忙,但是又感觉什么都没干,把自己搞的很累;第四,自我评价发生改变。科技论文。大学入学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凡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同学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而来到群英荟萃的大学中,中学时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已不存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单纯凭借学习成绩,不少同学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人际交往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它是学校到社会重要的过渡阶段。大学以前,同学们大多处于同一地域,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窗好友、父母亲朋和师长之间,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简单。但到了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共同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例如,我们所带的新生中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不能融入宿舍和班集体的现象,有个别宿舍同学更是冲突不断。我们发现,大学新生一方面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卑、害羞、性格内向等原因,或者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不敢或不会交往,从而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导致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使一部分学生整日沉湎于过去或幻想之中,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与同学和集体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二、应对策略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要解决好大学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问题,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给新生介绍大学集体生活的基本要求,从日常生活着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主、自立、自制。第一,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自己打水、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洗衣等生活琐事,学会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第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掌管了“财政大权”,普遍会出现开支无计划,月初往往出手大方,挥霍无度,而月底又陷入“经济危机”,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定好月、周、日的生活支出计划,并尽量按照计划进行,杜绝超前消费;第三,引导学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在与宿舍、班级同学共同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谦虚宽容,并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第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科技论文。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充实生活。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区别于中学学习过程的最显著特点,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习自由度就更大。因此,要帮助新生适应由较封闭的应试填鸭式的中学教育模式到开放式、自助式的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第一,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请本专业的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有经验的教师等开展专业教育讲座,组织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设置、本专业的特点及本专业的现状等,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结合学生情况,从个人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摸索出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和网络等查阅相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由被动依赖型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建立有效的以奖为主的、以积极的正面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习诱因,并以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自己主动的学习。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自觉的目的,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坚定的毅力努力拼搏。尤其是对有专业情绪的学生来说,更要帮助其尽快消除专业情绪,端正其专业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在新的班集体建立之初就要创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重在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联合会等,增强同学之间接触、了解的机会,促使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和相互了解,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还增加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增强,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服从他人与善于领导他人、善于帮助他人与乐于接受他人帮助的良好品质;第三,加强大学新生交往技巧的指导,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对大学新生开展大学生交往专题讲座,介绍大学生交往的特点、交往障碍及防治措施等,帮助其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和善谦逊的个人修养,以诚恳的态度与周围的同学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1.

[2]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3-55.

[3]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19-21.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尝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操。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在导入第一框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设计了一个“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山本地的学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例如。在学习《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以昔日中山人的骄傲——“威力洗衣机”更名为“东菱威力”设疑,导出曾经连续六年国内产销量第一的中国洗衣机大王——“威力洗衣机”被民营企业“东菱凯琴”收购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企业兼并和破产的重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二、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

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回归生活。这样,强化教学和生活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然后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可从中感知到生活的生动。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出高中政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3-01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科学性加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是创设情境的开放,自主探究的开放,合作学习的开放,教法与学法的开放,思维的开放,课前的开放,课上的开放,课后的开放等。然而,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1.开放教学内容,加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强调在生活中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使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U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八年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开放教学内容,并且要努力做到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使课内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内容的开放,加强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2.开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学生带着已学过的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必过多干预,除对活动设计适当地加以指点外,整个过程均要由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辩论会、报告会、模拟法庭、知识擂台,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展示个性才能。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他们举办时政演讲会、社会实践评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学到许多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其次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工厂采访真人真事,了解实际情况。当学生收集到一些材料后,教师可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支持他们写出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见解和不同意见,激发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对周边的环境、人口、资源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深入实践活动之前,就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做了专题详细讲解,对环境、人口、资源问题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知识进行了认真辅导。由于学生具有了相应的必备的调查知识,他们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获得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再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受更深。于是他们就能写出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这些小论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不仅提高了思想觉悟,同时也检验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开放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以"教"为主线,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活动过程的主要依据。课堂活动的全程是适时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公益劳动以及举办展览、壁报、专栏等都属于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具有声、光、色齐备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苦学"变"乐学"。互联网成为学生学校教师之外的又一新教师,学校之外的又一新课堂,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来获得,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4.开放学生作业,设计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和探究性的题目

第11篇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绍兴人的‘菜篮子’”这一课题研究中加以阐析,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得到真正的实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菜篮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过,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初中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选修课,当作学校课程改革尝试的一项内容,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作为初级中学,应考虑学生与高中阶段学习的衔接,结合本校实际逐步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本人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初中教育教学的特点,从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以“绍兴人的‘菜篮子’”为例,就在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一、课题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的饮食状况、家庭成员的地位、人们的消费理念、环保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绍兴人的“菜篮子”里面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复杂了。一滴水里看世界,菜篮子虽小,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大。结合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选题,使身处其中的中学生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到强烈的社会参与感、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加强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同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亲身体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二、课题的实施

1、知识的补充与资料的收集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会碰到原来课堂中没有学过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指导老师能及时、适当地加以补充。譬如“饮食结构”、“消费理念”、“环保消费”、“社会角色”等,学生可能概念模糊,教师这时就应适当加以解释、补充。同时,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途径,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本,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教师则主要起引导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多地获得资料呢?

途径一是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本课题中我们可与绍兴市统计局、市场管理部门等单位联系,请相关专家来作辅导报告,或由学生提问通过谈话的方法来获取相关的资料。

途径二是查阅文献。在研究资料的收集阶段,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查阅文献的工作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如《齐景发副部长在全国十大城市第十一次“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途径三是充分利用因特网查阅资料。在网上查阅有关“菜篮子”的相关资料及与绍兴同类型城市的资料,同时加以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绍兴与它们的差别,并初步探究其缘由,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杭州的马大嫂们的菜篮子拎得比绍兴的马大嫂们要轻松,原因何在?从中能反映出什么?

2、深入市场、社区,获取第一手材料

参观市区各大菜市场、超市,了解食品的价格、品种、质量、环保性、买菜人员(性别),了解绍兴“农改超”的发展情况,了解各经营商家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好又多”、“乐客多”等外来商家入驻绍兴后)等,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

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看看居民吃的内容、吃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解居民的切身体验、想法以及要求。

适当讨论我国入世后对我市“菜篮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绍兴人的“菜篮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实践性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生主体性原则。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制定问卷调查表、查找资料、归纳整理材料、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4、综合性原则。“菜篮子”这一课题要运用到婚姻家庭、环境保护、乡土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四、课题的总结

通过专家的辅导报告、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以及实地的考察调查,学生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观点,都会觉得有话想说,教师则可及时介绍小论文撰写的格式,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论文完成以后,可以进行答辩交流,也可参加评比,甚至还可推荐好的小论文投稿发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Ⅰ、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坚持把课题研究的方向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只有更好地设计新颖多姿、丰富多彩的课题,才能适合各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可发号施令、横加干涉甚至越俎代庖,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同一课题组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同学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则应对其进行多深度引导;而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腼腆、拘谨,虽口讷而心慧,教师则应多给予关爱,多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2、有效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对象,主要根据选题原则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提供咨询和建议。教师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学生,相反应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克服困难、坚定执着、不懈进取的精神。

3、联系家长和社会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讲座、参观、访问、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

4、评价重过程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应该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即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5、不断充实自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教师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挑战,与传统的照本宣科显然不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能查到的资料学生也能查到,有些学生甚至比教师查到的更多,这时,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在下降,如果不懂装懂地搪塞学生,那肯定不行,也有损教师形象,那就只有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本专业外,对其它学科也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将能更好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Ⅱ学生应注意的的问题

1、亲历实践、多提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学生应避免“旁听”、“旁观”的被动地位,而应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自学、学会表达、学会做“学问”,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究、多提问题、防止浅尝辄止。

2、学会合作与分享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就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中先进者帮助后进者,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这时就应彼此尊重和理解。既要善于倾听别人,也要善于表达自己、乐于合作、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只有这样,每个同学才都能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

3、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12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确立,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问题,包括知情权被侵犯,参与权被侵犯,隐私权被侵犯,控辩权被侵犯,学习自主权被侵犯,主要从五个方面即文化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了这些问题得以存在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加强学生自身维权意识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十五大”上得以确立。作为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校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缴费上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样,教育消费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在拉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赋予了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相应的权利。然而,在我国高校管理实践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起了社会、家长、媒体的广泛关注,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侵犯其受教育权案”等。还有一些学生权利如知情权、学习自主权被浸犯。迄今为止,这些现象并未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为不利。本文试图揭示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探寻保障学生权利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依法享有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程序性权利包括告知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权、起诉权和上诉权等。笔者认为,在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几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情权被侵犯

知情权被侵犯主要指各项收费不对学生进行说明,处分决定、处分意见不与学生见面,综合素质测评或评先选优不公示,学生干部选举的民意结果不宣布,学年评语或毕业鉴定不让本人签字,等等。近年来,高校学费越来越高。依照高等教育法和教育契约之规定,学生应向学校缴纳学费。学生在按规定要求向学校缴纳学费时,有权要求学费价格制定或审批部门对学费项目的构成和计算依据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属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审批的学费价格,有权要求这些部门举行学费价格听证;如属学校自定的收费项目,则需向学生说明收费理由、计算依据、开支用途等情况,并取得学生或家长的同意!可是我们的学生一人学就要交纳校方规定的费用,一般高达四位数甚至五位数,仅以学费、住宿费、水电费等大类公布,却没有关于各种支出的明细账目。事实上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有些收费项目的用途与去向并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

2.参与权被侵犯

参与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拥有的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没有落实。

如在后勤社会化中,要正视学生在公寓中的权利,凡是涉及学生收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应该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建立反馈机制和学生民调机构,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管理,行使与校方对等的谈判权,以及住宿问题、收费工作、后勤服务和履行合同义务的监督管理权利,赋予他们与学校各级部门进行沟通的权利,促使校方做到服务与收费公平,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合理性要求。但据笔者对某校学生调查表明,几乎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后勤服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他们只是被告知要怎样,如果违纪要遭到何种处罚。

再如,大学生每年都要进行综合测评,结果对于评奖学金、评优、评干起决定作用。但目前的测评方式为学习成绩加德育分数,德育加分主要是以是否当干部、参加各项活动为准则。校干部加分最多,其次是系干部、学生会成员。这样一来,即使学习成绩第一,如果不是干部也无法排上名次,获得奖学金。据笔者对某校本科生访谈的结果,对于此项规定大多数学生有意见,不赞成这种评比标准,然而他们不能参与到奖学金评比标准的制定中,只能沿袭传统方式,这严重打击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隐私权被侵犯

隐私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纯粹与个人有关的隐私受到高校干涉,并在受到侵犯后,得不到保护,主要表现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开除“非法同居者”,等等。

近年来,多所高校因开除“非法同居者”屡遭败诉,这正是校方忽视人权,过分滥用权力的后果。大学生都已步人成年,生理和心理已经渐渐成熟,爱一个自己爱的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他们享有的权利,只要不是触犯非法同居这条红线就行。再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又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地作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表述,学生与社会上其他公民一样有权享有婚姻自主权,学校其实不必也无权禁婚”。

4.控辩权被侵犯

控辩权包括控诉权和申辩权。控诉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有关部提出请求不予理睬或口头答应以拖延时间。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管理中存在着服务态度不好,效率低下的问题。学生到各部门去办理事情,要多次请求才能给办理,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更有甚者,有的人员在办公时间忙于个人私事,对于学生的到来视而不见。对于类似情况学生很是不满,但却控诉无门。

申辩权被侵犯主要指学生对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辩得不到认真考虑,反而还可能加重惩罚。如重大的学籍处理决定作出前不进行听证,学生不服向有关部门申辩和辩解却不予考虑。

5.学习自主权被侵犯

学习自主权被侵犯主要指大学生拥有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的自主选择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权受到侵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为获取知识来到学校,学生几乎无发言权,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在培养模式上只注重单一僵化的“继承式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今天,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缴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做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再有,目前学分制虽然成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仍不够彻底与完善,表现为学生选课的自由是有限的。有的课程授课教师水平较低,但是年复一年还是能够站在讲台上。此外,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如在英语学习中,有的老师发音准确、地道,授课风趣幽默,学生们都喜欢选他上课,但很多人却因班级人数有规定,而被拒之门外。

二、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归因分析

我国高校管理中之所以存在上述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归因于如下诸因素。

1.文化因素

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是权力至上,政治、行政意味很浓,重伦理道德轻法制教育,重人治轻法治,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其显见的后果从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涉及到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日常生活管理的案件可见一斑。在中国教育管理史上,始终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和单向意志,即重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主导、影响与决定作用,而忽视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管理实践中表现出被动与服从,缺乏主动性与创造力。再有,高校管理者一直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结婚,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否则就是违反纪律,辜负父母的期望,愧对老师的培育。这就成为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法律因素

尽管我国现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却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之间没有形成上下有序的体系,下位法与上位法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语言空泛,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于高校学生的权益仅仅有一个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合法权益包括哪些内容?高校管理人员不得而知,高校学生也不得而知。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章程内容不完备,缺乏程序性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大学生享有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等程序性权利,但符合法制精神的申诉程序、调查程序、执行程序等都没有得到规定。这就成为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另一重要原因。

3.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教育领域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各高校由教育部和各部委统一管理,学校各项经费由国家拨款,学校不用为自己发展所需的资金投人大量精力。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后,国家教育部下放权力,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经费的筹集也改变了以往国家统包统揽的局面,转而由各高校自己解决政府拨款外的经费。所以有的高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索要各种费用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后,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物业公司要求学生交纳较高的宿费;食堂饭菜价格昂贵,质量低劣等。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又一原因。

4.教育因素

我国从1978年以来,呼吁实行学分制的迭起,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大学先后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学分制。学分制的优势在于:学生对课程、教师的选择等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在选课中向着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的目标以不同的步调前进,必然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同和研究风格的各异,这有利于造就一批知识结构不同的各类型人才。学分制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在坚持培养目标和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步伐较缓慢,至今仍然没有实现完全学分制,校际间能够互相承认学分的就更少,选修课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学们大部分时间还要上很多必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有的学生修完了规定的学分,想申请提前毕业也很困难,学校不给举行论文答辩,严重阻碍了优秀学生的发展。这就成为学生学习自主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5.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我国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大学。因此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私下抱怨,生气,发牢骚,而不能找相应的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主张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造成很多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汇报和处理,所以学生维权意识不强,也是其权利被侵犯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管理中保障学生权利的具体举措

1.树立高校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即把学生当做学校的管理之本,强调学生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种种合理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这是未来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主要采取行政管制手段,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服从,学生们对于完善管理制度的一些反馈意见不能在制度安排上得到重视和实施,学生会及团委更多地表现为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没有体现非行政行为的服务特点。结果不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不高,自己安排的时间少、自我拓展的空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当做独立、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各项权利。

第1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上海;高中生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消费是知识产权的衍生概念。综合相关研究,本文将知识产权消费定义为通过合法渠道为购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而进行的消费。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法起步较晚,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自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视频付费,网易云、QQ音乐等各类音乐软件提供了付费音频,App Store也规范了苹果手机软件购买渠道……使各种“盗版”和“山寨”横行得到有效遏制。对知识产权消费及其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就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还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研究会偶然涉及到这个领域,也主要是以成人的眼光设置议题和开展研究。本文是以在校中W生的身份开展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情况研究,笔者不仅在设计问卷时就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特点,同时也以一个在校高中生的身份和立场上对调研中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对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趋势、规律、特点及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了问卷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开展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

1.问卷调研法

围绕着当今高中生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现况、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普及等方面,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组包括20个问题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查问卷》(具体见本文附件),并于2016年8月通过“问卷星”这一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本次调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为228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真实情况。

2.数据分析法

为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以及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笔者对调研中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时,笔者对受访者的排序进行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在第一位为5分;第二位为4分,以此类推。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倾向于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其次,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时,笔者对答卷问题的选项进行了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赋值如下:选项“很合理”为1分;“无感”为0分;“不合理”为-1分。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认同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二)研究样本与调研内容的选择

1.研究样本及其的典范性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笔者以228名上海市在读高中生(受访者)作为样本,其中男生为125人,女生为103人。男女比例较为平均,能够代表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性别差异。

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市民容易接受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高中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具有开阔的眼光和视野,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国内大多数城市强,并容易形成属于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因此,他们的答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上海在读高中生作为研究样本,能够代表中国社会新生代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知程度。

2.以著作权消费现状为对象

本调研的研究样本为高中生,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产权消费对象基本不涉及工业产权等,因此本调研主要围绕高中生的著作权消费展开,并结合中学实际情况划分为以下五类:

A.文学作品

B.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C.音乐作品

D.计算机软件

E.美术、摄影作品

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现状进行重点观察和系统分析,并有助于了解和总结其消费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二、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及分析

(一)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关于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在228名受访者中,占比情况依次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占比约为85%,排在第一;其次是通过读书的渠道,占比为49%;排在第三的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占比约为37%;排在第四的是通过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占比为32%;排在第五的是通过听演讲或讲座,占比为25%。

(由作者根据问卷资料整理)

(二)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反映出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各类知识产权消费支出的相对大小。对此开展研究有利于解释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见图2)由此可知,在上海高中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知识产权消费是文学作品,其次是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而美术、摄影作品的消费倾向最低。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等。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经济尚不独立、受父母管束等原因,影响他们消费倾向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将兴趣爱好、经济情况、父母管制、闲暇时间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原因在于: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原因,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潮流。经济情况是客观因素,限制消费者必须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做出选择。闲暇时间是客观因素,限制着消费者的时间、精力。父母管制是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对学生的强制要求,并反映出父母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确定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后,笔者方面据此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有92.54%认为兴趣爱好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44.74%认为经济情况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34.21%认为闲暇时间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14.91%认为父母管制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首先,文学作品最受欢迎无可厚非。读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所在,也符合学校和家长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个兴趣爱好的经济成本不高,不需要大把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和其他几类相比,文学作品的消费倾向最高是理所应当的。

音乐作品位列第二。“乐”在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之后,周公以“礼乐”治天下。战国时孔子更是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音乐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同时它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同样比较低廉。

排在第三、第四的分别是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是消费社会的新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不多。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与之相关的兴趣爱好,如追韩剧、打电脑游戏等,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和父母的价值观有冲突,同时与文学和音乐相比,它们的经济成本相近但时间成本却偏高,所以只能屈居在文学、音乐之后。

排在最后的是美术、摄影作品。美术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摄影作品是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消费。它们的主要问题是受众较小,经济成本较高,所以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消费倾向最低。

由上可知,影响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同龄人和父母的价值取向。客观因素主要有时间、经济成本,是我们在推广知识产权消费时需要充分注意的。

(三)各类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现状及分析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

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显示出消费者认为该项消费是否合理。由图4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文学作品认同度为71%,美术、摄影作品为63%,计算机软件为51%,影视作品为40%,音乐作品为34%。

为找到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原因,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您认为付费不合理的原因是?

A.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

B.付费太烦

C.钱不够

D.其他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看,A、B、C的三个选项占比较为平均,其中,选项A占比为30%,选项B占比为23%,选项C占比为30%。“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体现了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付费太烦”体现了付费繁琐、付费渠道不便等问题。而“钱不够”则体现出经济成本的制约。对此加以总结,影响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而客^因素方面主要是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在当前,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付费程序和渠道、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几乎具有差不多同样的影响力,要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需要同时从这几个方面

抓起。

(四)关于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影响因素的比较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消费者认同某商品的价值,就会去购买它。但从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情况看,消费倾向与认同度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影响消费倾向和认同度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相近。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已经消费的人未必认为该消费是值得的,另一方面,那些认为该产品有消费价值的人也未必会去消费该产品。

根据问卷调研,上海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从最倾向到最不倾向)排序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而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从最认同到最不认同)为:文学作品>美术、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在这两项排序中,位置变动最大的是美术、摄影作品与音乐作品。这是因为,对于美术、摄影作品,尽管受访者认可它的价值,但却较少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摄影作品的价格相对高昂,对于经济尚不独立的高中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音乐作品,受访者主要觉得花的经济成本不值得。一方面,这表明付费音乐作品已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刚性需求。相对于弹性需求,刚性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小,一般是指“必须品”。换句话说,音乐作品对上海高中生十分重要,即使它从免费(原先的盗版产品)变成了收费产品,也不影响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受访者尽管认可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又觉得为之付费不值得,这与整个社会的音乐消费态度有关。据《中国音乐盗版研究、影响、成因及行动》,目前只有12%的受访者会购买音乐CD,而高达86%的受访者则直接从网上下载免费音乐。受此影响,在回答“您认为为音乐作品付费不合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15人次选择了“其他”选项。其中包含有“大家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却强制付钱才能听”、“音乐是大众的”、“不应该付费”等答案。

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中,书从古至今都能用钱衡量,而音乐与钱的转换关系就比较暧昧,致使人们普遍不把音乐当作商品,由此形成了虽看重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却不愿为之付费的现状。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松巴音乐就将版权音乐的概念引入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型音乐平台才出现了付费音频。而大部分中国音乐平台的音频仍是免费的。要真正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文化消费公司改变轻视版权的经营方式。

(五)关于上海高中生与其他群体知识产权消费认知的比较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有没有听说过知识产权消费”这个问题,有22.8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7.19%的表示“有”,显示出上海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和实践并不陌生。(见图5)201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曾借助《中国知识产权报》开展过“社会公众认知度调查问卷”。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1.3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有36.19%表示“听说过”,仅有11.16%“相当了解”。相对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更加专业,这表明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加上比较开阔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上海高中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并不亚于一般的上海市民。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是否认为某类知识产权消费合理”的问题,认为“很合理”的占比不足77.19%,而认为音乐作品付费合理的占比仅为51.75%。(见图6)这表明,知道了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不一定就会认同知识产权消费的意义。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上海高中生。一份《杭州地区大学生知识产权调查问卷》显示,法律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甚至还不如非法律专业学生。在面对“一部你想看的最新大热的电影,你一般会选择在哪里看”这个问题时,选择在“在网上下载免费资源”的法律系学生占比为37.93%,而非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占比为30.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对知识产权消费宣传的不足,也是相关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三、关于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及所反映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这个调研对中国其他城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参照价值,笔者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深化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提高其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宣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但在“深度”上有较大欠缺。由于高中生课业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很大,因此在普及宣传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新模式。

在“线上”,应丰富宣传形式,深化宣传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网络平台,增添新的活动方式。比如,创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有关知识产权消费的内容;拍摄制作相关微电影、公益广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线上问答、线上研讨会。

在“线下”,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各类活动,重点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消费的重大意义所在。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对知识产权消费的介绍,就此内容举办辩论、分享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相关企业,调查采访知识产权受侵犯的人群等。

(二)提升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

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化市场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品销售的途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市场意识培育上,改变中学生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意识,树立健康的知识产权消费观,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前者,市场上盗版作品唾手可得,正规的产品购买渠道不便利,是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X性较低的直接原因。以音乐作品为例。在中国数字音乐盗版率超过99%。横向对比欧洲,数字音乐的盗版率约为18%。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商品的销售,是提高高中生知识产权的第一步。

在后者,主要是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知识产权消费方式。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版权意识被认可,而音乐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等新兴消费品认同度较低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音乐、计算机软件和影视作品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类文化产品的审美情趣,正确认识各类作品的价值,以便发自内心地认同知识产权消费。

(三)运用互联网+学校的方式创新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由调研结果可知,互联网已成为高中生培养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和更便捷地开展知识产权消费教育,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

互联网传播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获取相关内容,而问题是这些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时会存在各种问题。高中生记忆力强、获取新知识的动力足,但在判断和鉴别上存在不足,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上的知识。一般说来,网络与学校是学生接触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要渠道。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考虑搭建一个“互联网+学校”的平台,改变高中生和同龄人、老师交流等占比较低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应白雪,苏茜茜,方芳,李潘迪,曹妤琪.《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基于杭州若干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新校园(阅读)》,2016年第4期.

[2]《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上海社会公众知识产权认知度不断提高》,法律快车在线,2011-6-28.

第14篇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第15篇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绪高涨起来了,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就好。而有的老师上课情绪平平、语言干瘪、语调平缓、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小,如同听“催眠曲”般“浑浑然”,不能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语言幽默,课堂上充满激情的教师。而这恰恰是许多课教师,特别是一些从事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所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本身语言单调,缺乏幽默感。二是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掌握不住火候,影响课堂效率。因此,要想吸引住学生,教师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提高语言表达艺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情调,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课堂教学要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例如我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以家庭收入为例,了解自己的父母一年能挣多少钱,自己一年花多少,这样即让学生了解了父母亲劳动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样合理消费,又让学生明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如在上“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我采用小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逼真临境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并且在老师的现场点评后对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把生活融入思品课堂

生活中的尤其是身边的的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感性认识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越是身边的事就越有说服力,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小事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教学知识和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了;而且,思品课堂可利用的生活资源非常丰富,要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例如在讲到《维护社会公平》时,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你具体怎样做到公平合作?”来设问,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从小事做起,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进而关注课本知识“为什么要树立和怎样树立?”的问题;同时也进行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更不应该是“一言堂”,而应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群言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我在讲“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这个知识点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经过他们讨论,形成了一致的观点。中学生上网吧的危害主要是:一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二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容易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同时,这样做也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要善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