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二年级语文论文范文

二年级语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二年级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论文

第1篇

一、科技馆教育的特点

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完善,但同时又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和儿童的青睐。科技馆在儿童科技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本着开放与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儿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二,在教育内容上,科技馆向儿童展示先进的现代科技成果,并解释其中的科技原理,增进儿童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提高科学素养。第三,在教育方发法上,主要有体验、动手、互动、场景、参观等方式,让儿童在亲自动手与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奥妙,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从上述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馆本着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与体验中快乐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的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让儿童了解与体验科技,学会自主学习,释放天赋潜能,有很强的教育性。其自由开放的教育形式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科技馆教育的内容和项目

1、科普展览。

互动性科普展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又可具体分为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两种形式。常设展览是科技馆进行儿童科技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馆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常设展览力求为儿童营造再现科技实践的学习情境,强调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引导儿童进入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之中。科技馆常设展览的教育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二是高新技术的内容。科技馆通过向儿童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儿童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动态。三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内容。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计算机普及问题等需要儿童了解和关注的问题。

2、教育活动。

科技馆的儿童科技教育项目除了开展科普展览之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来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夏令营、科普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专题讲座通常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向儿童普及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是为儿童而设计,让他们了解细菌的危害,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夏令营是科技馆为儿童举办的实地探索活动。通过带领儿童参观航天中心、天文台、动植物研究基地等,让儿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让儿童在动手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开展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他们的科学梦想。科普报告会是儿童科技教育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传播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现和学术观点、展示重大的科技成果来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唤起儿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启发儿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科技馆教育的方法

1、体验。

科技馆采用仿真模拟、现代化的声光技术,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且形象生动的展品演示,让儿童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原理。或者让儿童在3D、4D体验馆,通过直接参与虚拟现实游戏,来感受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一些不常见的场景模拟。这种体验性的教育方法,迎合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易于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参观。

参观是带领儿童观看科技展览来向儿童展示科学技术的奥秘以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很多展项的基本设计理念都是通过激发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让儿童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习科学知识与感受科学精神,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而且能让儿童掌握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3、互动。

科技馆对儿童进行科技教育,不像以往博物馆那样偏重静态的收藏和展示,它更注重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希望通过与儿童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为此,科技馆专门为儿童设计了一些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的科学游戏,让儿童在与家长、伙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4、动手。

第2篇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第3篇

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在课本中的注释为“有‘养’的意思”,此句则译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这样理解情理似有不通――用以安身养命的日常衣食乃百姓生存第一要务,君主是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人独占和享用的。

笔者认为,这个“安”字应对的为“乐”,有喜爱、高兴等义。此句译为:“我所喜爱(穿)的衣服,喜欢(吃)的食物,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分给周围的人。”

其实“安”字训为“乐”,在文言中并不鲜见:

《淮南子・汜论训》:“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蔽寒暑,而百姓安之”。高诱注云:“安,乐也。”

《史记・乐书》:“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张守节《正义》云:“乐,安也。”

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改革,必以信”。

课本中对“加”字的注释是“虚报”,此句则译为“祭示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但还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字应该理解成“增加”的意思。如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将这三句话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

这两种译法都有一定依据,译文也通顺,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却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指庄公要多用祭祀品,而不能以少充多;后者指庄公要按照礼制的规定来使用祭祀品,而不能超过规定的数量。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祭祀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古代的祭祀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每个阶层都要按照祭祀制度进行相应规模的祭祀。如:天子一年要进行四次庙祭,诸侯只能进行一次;天子独享祭天的权力,而其他各阶层是不可以祭天的。古代祭祀时用牲的等级划分同样严格:根据《礼记・曲礼下》的记载,天子用的祭牲是“牺牛”,是毛色纯一的牛;其次是诸侯的祭牲“肥牛”,只要求牛肥美而不讲色纯;再次是大夫的祭牲“索牛”,指临时选取的牛;最后是“士以羊豕”――士大夫因为地位低下,他们连牛也不能用,只能用羊和猪。

鲁庄公当时只是周天子的一个诸侯,虽然当时周天子势微,但鲁庄公要举行祭祀只能按诸侯的级别来选用祭品,而不能逾越自己的等级。否则便是僭越,是以下犯上,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挑衅。虽然说祭祀者为了向神灵祈福,往往会主观上认为向神灵供奉的祭品越多越好,越显示自己的虔诚,神灵越会保佑自己;但作为一个国力并不强大的诸侯,鲁庄公不会也不敢犯这样的错误而授人以柄,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最合情理的理解是:鲁庄公是对曹刿说自己虽然渴望神灵保佑自己,但是不敢随便超越自己的级别,增加祭品,一定要如实按照自己的身份来使用祭品向神祈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个“加”字,应该是“增加”的意思。

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课本对“情”的注释为“(以)实情判断”,对整句的翻译则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样岂非自相矛盾?既然明明是“不能察”,又何谈根据“实情”去判察呢?

其实,庄公所说的“必以情”不是强调客观的“实际情况”,而是声明他自己的主观努力。对此前人已有妙言要道:《春秋左传》杜注就说:“必以情”是“必尽己情”,也就是尽自己的真诚之心。笔者认为,此“情”字当作“诚”解。“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们完全可以尽心尽力,诚心诚意去做。”这很合常理,同时也与后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语义相合。课本上注“忠”为“尽心竭力”,全句意思是“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见,“情”作“诚”解,即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去做,与“忠”的注释一致,语义连贯,水到渠成。

而“情”作“诚”解,其例颇多,如:

《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义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

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课本上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是“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这实在令人生疑:怎么?鲁庄公竟礼贤下士到了这样的地步吗?不仅接见了名不见经传的曹刿,对他并不甚恭敬的问话一一回答,现在还要不顾自身安危(万一曹刿突起歹意呢,君王们不都总是担心这个吗?)和等级的差别给予非“肉食者”曹刿与他共乘一车的殊荣吗?!

再来看看实际情况是否允许。笔者查阅古代战车规制,当时一乘战车上一般有三名乘员,主将的位置居左,右侧位置是主将手下的武士,为“戎右”,是战时的主力。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即驾驭马车的驭手。一般宽在130~160厘米,进深80~100厘米之间。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这样的战车并乘三人是完全可能的,但四人的话是否过于拥挤?更何况其中还有一位国君。

所以笔者认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句中“与”字应该解释为“给,动词”;“乘”字则应该读为“shèng”,词性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那么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鲁庄公给了曹刿一辆战车”。这样似乎更合情理一些。

这里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句: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王巡虢守,虢公为宫与,王与之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