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化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论文

第1篇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2篇

1.转化教师角色,优化实验课堂教师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实验课上主要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只是观察到现成的实验结果,无法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究实验结果,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例如,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强光照射氢气、氯气混合体”实验,教师在实验室对氯气以及氢气的作用进行简单讲解、实验演示以及注意事项说明之后,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此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课具有很高的实验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寻化学的奥秘.若有学生存在操作错误,则应予以及时纠正,而不是对学生进行训斥或是令其不做实验.通过此种方法,不仅可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促进化学实验课堂中师生有效的配合实验.

2.开发课堂资源,优化实验课堂资源利用

有效的开发以及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有助于学生化学实验课堂的进行,同时有利于优化化学实验课堂资源的利用.加大化学实验课堂的开发,优化实验课堂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要加大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相应的化学仪器与设备应当完整,从而保障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能够有效地进行与学习.例如,在高中化学课堂实验中的“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实验内容,部分学校相关仪器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学校应加强相关实验器材的购置,使得学生可对化学实验进行充分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堂资源的优化应用,不仅可以使得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同时还能使得学生更具有探索精神.通过以上方法对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予以优化,使得实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3.开展绿色实验,优化实验课堂绿色评价

构建化学实验课堂的绿色化,进一步优化化学实验课堂的绿色评价.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绿色环保的化学理念,营造或者发展绿色的化学实验,进而减少化学实验对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污染.此外,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地了解化学实验课堂的绿色化以及绿色化的理念,增强学生绿色实验意识.例如,学校在建设化学实验课堂时,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推动化学实验课堂的绿色化.而从高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言,应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对试剂的浪费有一定认识,如三氯化铁、氯化铜以及高锰酸钾等试剂.要求在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对实验过后的相关液体泄漏情况,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从而,确保化学实验课堂的安全性和绿色化.

二、结语

第3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第4篇

目前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一言堂”、“填鸭式”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僵硬,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动性。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很少,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大多数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普遍地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等特点[3]。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知识点掌握的很牢固,但是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策略不当,忽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采用拉网式训练的复习备考方式。这种复习方式虽然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不利于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2.结合时代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是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增加自己化学知识的储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改编成网络流行的歌曲如小苹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方便学生记忆。

2.2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图文合一,动静相辅,形象直观。它能够动态的演示复杂的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原子核排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2.3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3.逐渐引导社会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心理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化学教学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位于的价值取向。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第5篇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6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学习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进行对照和融合,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笔者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化学学习理论,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就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二、对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学习给予重视

就高中阶段多数化学实验而言,在正式实验之前,我们就会相应了解其实验内容、目的、所用器具以及相关实验原理等内容,教师也会对我们的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和指导。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较为兴奋,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流程及技巧后,即开始动手实验,相应忽略了对于实验基础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导致实验连续性、完整性差,较难达到自身所期望的化学实验学习目标。就笔者自身的化学实验学习经历而言,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化学实验,均是由不同数量的基础知识组成的,只有真正掌握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实际理解实验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化学实验是很严谨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于操作规范性、连续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我们完全掌握实验操作基础知识,才能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得到实验应有的效果。

三、关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

实验是化学科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探究性和验证性。因此,在实际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实验探究目标和计划,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仅满足于简单的化学实验流程操作学习,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就笔者而言,化学实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丰富新奇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探究得出理想结果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习惯暂时忘记教师的指导和书本上的标准流程,从实验课题出发逆向思考“如果这个实验由我自主设计会如何操作”这一问题,然后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器具和试剂,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流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再与教师和书本上的标准实验进行对比,以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实验设计、提高个人能力。事实上,许多实验都有多种实验验证方法,我们实际操作的实验,多数是操作较为简单且安全的实验,按照老师和课本的指导,我们可以较好地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但这并不与探究式实验学习相冲突,笔者在两者的对比学习中,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同时化学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实际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对高中化学扩展学习给予强化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科学,生活中许多现象均与化学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学习时,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化学实验内容,应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因素,以不断提高个人化学能力。受生活条件限制,我们可能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实验操作,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练习,提高个人化学实验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对于化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如“钠在水中的反应观察实验”实验操作简单且原料易获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钠作为活泼金属的种种特性,包括存储方式、与水的燃烧反应等,同时加强对于燃烧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酸碱性是高中化学实验经常涉及的一种观察性质,而对酸碱性的判定是使用pH试纸完成的。pH试纸是一种较容易获得的实验材料,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检查,可以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于酸碱性强弱的直观认识。除上述生活实验操作之外,高中化学实验知识还可用于解决一些生活难题,包括化学方法去除生活污渍、化学防腐等,通过这样的化学生活实验应用,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重视高中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实验作为一项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除了在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用品自己尝试进行。对焰色反应来讲,尽管有学生亲手制作一些烟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学生应该有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学习的意识,寻找自己生活化实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用的材料。另外,学生还应该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化学实验的事例,并对其中包含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养成从化学实验的角度进行生活经验的思考,比如,在日常生活做饭的过程中,我们不小心将食盐撒在了煤气灶的火焰上,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明显的黄色,这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却也是一种化学实验现象,如果你知道这是钠离子在灼烧时呈现的颜色,无疑会加深对焰色反应的理解。

六、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化学实验学习经验,从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化学实验探索性学习以及化学实验生活化学习等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高中化学实验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方法,可以总结为基础知识、探索精神和生活实践三点内容,笔者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三点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和实验学习技能,进而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闵锐 单位:东营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金伊.绿色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运用[J].化工管理,2016(29):38.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应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做优化,教育效果是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在学习、摸索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使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形式、模式及其开展高效课堂势在必行的紧迫性,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还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课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比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教师具备能力是必须的,要处理好以下几点。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及是否适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课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1、查阅资料。现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是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们编写的,这些现成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合适的教材教法。另外,我们的听课记录、自己上课的课对我们备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它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后反思,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坚持多查阅资料,多听课学习,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2、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的表现形式是教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只有紧密围绕做好这些工作,写出来的教案才是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讲台的教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魅力的提升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提升知识的魅力。时刻激发和唤起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跟着老师的知识和兴趣走,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化学学习中来。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上课环节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可通过活动探究,哪些知识要通过教师教授,我们化学教师一定把握好分寸,在有效的时间内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4)有效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他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巩固练习题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题量,二是题型,三是深广度,四是是否体现本节课的精髓。一般来说,题量不能多,2到3题即可;题型多以选择、填空为主,少用综合性强的大题、计算题;难度不能过大,不要在新课时就按中考的难度来,最好要适当;题目的选取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内容、重点内容,绝不能为了练习而随意选题。只有选出了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好题目,学生才能真正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

(5)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角色转变。

高效课堂是自主的、有情感的、师生相长的、有成功体验的。因此教师必须放手课堂,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要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学,带着兴趣去学,为追求成功体验去学。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把握好学生。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课后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之,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它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作用,只有巧妙设计,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了一堂课,如何能让学生很好地巩固呢?从作业反馈中,能很好是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很好地看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效果很好。后来,我就经常这样做,通过精心设计,学生也能很好地巩固课堂上的内容,反馈的信息也比课后的练习来得全面。在这里,我就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我设计习题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记忆性的内容,主要的课本上的一些概念;二是概念的应用,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设计习题时,尽量以我们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在设计练习时,老师自己要多研究,习题不能有较大的漏洞,最好是平时资料上常见到的,再自己作一些修改。

总之,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减轻学生过分的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有收获。并且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当然,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以上三条外,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与学生主导地位的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课堂教学细节问题等等,都值得去认真研究。下面我通过乙醇教学设计来分析教师是如何做到“读懂教材”,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再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乙醇。

二、教材分析

1、乙醇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取醇类中的典型代表有机物——乙醇,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烃的基础知识,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降低难度。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以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学生可来应用这一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2、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能力与方法:本节课突出表现了用途由性质决定,性质又是由结构决定的,所以要从乙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性质。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乙醇的性质及其键的断裂方式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贴近生活为手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帮着发现隐藏的问题,具体分析,达到一种和学生共同学习的那种气氛。采用边讲边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本节为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课,而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结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性质规律。因此,结构教学在整个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般原则,按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主要运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学习和形容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七、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故事引入,采用设疑、材料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实验和视频演示实验等方式学习乙醇的重要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课

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故事和诗篇都证明了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那么,酒这怎么来的呢?由舜命令杜康造一种饮料,引出酒的由来,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制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日常生活中,讲述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有关酒精的一些性质及用途。使同学们要把握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用途和存在。

2、由简单习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结构

3、归纳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闻乙醇以及将其涂在手上的一系列活动后,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

演示动态的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乙醇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分析乙醇的断键方式。

4、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

(1)提出问题

乙醇可看成是水中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而水可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是否也可以呢?

(2)实验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3)演示课件:乙醇与钠的反应的历程。

(4)知识迁移:写出乙醇与镁的反应方程式

(5)联系实际:交警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

5、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氧化反应

(1)提出问题:乙醇可否被氧气氧化呢?

(2)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3)演示课件:乙醇催化氧化历程。

6、乙醇的用途:让学生根据乙醇的性质及生活经验再次说出用途。

7、本课小结

8、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

1.乙醇的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与Na反应

(2)氧化反应

②催化氧化

③直接氧化

4.乙醇的重要用途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正。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跃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得变,我们必须不断研究,与时俱进,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必修2(人教)》

第8篇

1,借由实验创建情景

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是比较抽象的,实验是化学的前提,很多的化学内容都是借由实验的方式获得真知的,因此,借由实验去创建教学情景,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教师在讲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转变的时候,能够先给大家展示一些由硫磺构成的东西,首先咨询学生这些是什么,知道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之后,让他们对于这种物质的颜色与外表进行细心的记录,或是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大家研究这到底是什么化学物质。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这种物质就会印象十分深刻,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真知的能力,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错的。教师借由科学实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去研究这个实验,自然而然就能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关注化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高中化学的情景教学一定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用在现实的情况中。比如,用什么东西能够很好地除去水中的污垢,答案当然是醋,那么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化学原理,借由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化学知识。教师通过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创建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就能轻松掌握化学知识,把握好化学内容和实际之中的练习,吸引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内容的好奇之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中化学的教学主动性。

3.借由旧知识创建情景

高中化学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连接,教师要依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去安排好新的化学知识的教学,因此创建教学情景也要根据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如在盐类水解的实践中,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猜想某些盐类水解之后的酸碱性质,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把握情况,接着使用ph试纸去做酸碱性测试的实验,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看到某些盐水解之后是呈现酸性的性质,某些则是呈现中性的性质,不免就会猜想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化学老师再根据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耐心的分析。

二、结束语

第9篇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高中生的“学”,导致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展开,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感受不被重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是费力的,这样培养出来的高中生是高分低能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还课堂给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感受,变高中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和高中生在课堂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只有师生的关系改善了,高中生才能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才能真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的学习。

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高中生听。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多少、怎样教。高中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不被教师所重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必须以高中生的学为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预习,事半功倍

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内容,给高中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的要求。我们所提的要求要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我们不仅要给高中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高中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高中生只有通过积极认真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高中生进行思考,并为高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并把这些内容融入高中生的预习中。通过这些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高中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高中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高中生质疑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对于这样的内容,高中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高中生厌学弃学。如何才能转变这一现状呢?我想必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生涩的问题兴趣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把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理解层次进行问题分解,让这些问题引导高中生进行思考,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最终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经过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变得容易,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三)优化课后练习课后练习

对于高中生的知识巩固和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课后练习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和起到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课后练习的把握程度。好的课后练习能够起到及时巩固提高的作用,不好的课后练习只会增加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优化,以便于引导高中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同时,培养高中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提高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三、总结

第10篇

1.生活中化学案例展示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或是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到化学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当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亲身感受的案例),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案例的教学情景当中.同时,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生活化案例的演示:首先,将文字性的资料发给学生;其次,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资料展示;再次,教师对案例进行生动的描述.展示方法的选择并非是唯一的,应当根据实际案例的特征特点来决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均应当渲染出与之对应的气氛来,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角色,以此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进一步的分析及解决问题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在江苏省某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海水中的元素———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氯气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高中化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氯气的兴趣,进而达到本课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出北京电视台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马桶的过程中使用了84消毒液,由于清洁的结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家庭主妇的需求,紧接着又使用了洁厕灵,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家庭主妇中毒,继而被送往医院.视频播放到此,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便于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采取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在生活化的案例中之后,学生的兴趣由此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立即引导学生进入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中.在设置这些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把握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以防学生出现厌学的不良心理;在设置疑难问题成功之后,教师应当采取指导个别的方法,不单单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此外还要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找到日常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基础.例如,在上述的生活案例的教学中,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化学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下述问题:在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之后为什么人会中毒?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好奇心均会被进一步得到激发,这就有助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由此得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提出答案,总结归纳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最后阶段就是教师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在该阶段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知识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结.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先,对之前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全面的评价、表扬,以及肯定在以上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其次,评价所举的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解释这样的生活案例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丰富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再次,鼓励学生时刻运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84消毒液的化学原理及使用说明,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消毒液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梳理,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具体化的认识及理解.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1.要重视案例的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的置身于学习,是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实质.生活化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做好相应的化学分析.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够恰当,就很难达到化学教学的效果及目标,也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该案例的实用性与实性,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堂当中.

2.要突出课堂实践性原则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对生活化的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展示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不再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获取呆板、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让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投入科学实践,并将所学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结束语

第11篇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第12篇

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化学现象无时无刻在上演着,高中教师应把这些生活常识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使一些并不起眼的生活现象转化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不断思考,发现化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臭氧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知和了解,暴雨过后,如果去嗅闻空气,就会感觉到无比清香.这个例子,会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存在于简单的生活中,教师再加以引导,为学生解答疑惑,雨水会让空气得到净化,空气中的粉尘会下沉,闪电过后,周围的氧气会有部分产生臭氧,臭氧可以消灭空气中的细菌,空气的质量就会提高.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的变化.

二、生活化的化学概念探究

化学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掌握一些很难理解的化学反应,化学教师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巧妙地结合知识点丰富化学概念.例如,氧化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授化学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品进行实验,如可以用真空包装铁粉,再用网包包装铁粉,这样是为了证明铁粉在真空下不易被氧化,铁粉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生锈现象.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效果.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教学,这些实验最好从生活中去获取,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日常可以见到的物品进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化学实验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真切感知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做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化学物品,让学生去挖一些泥土,让学生做水果电池,让学生用纯碱和泡打粉蒸馒头.教师要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注重生活细节,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高中化学结合起来.生活化化学教学,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不会产生畏惧感,化学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知生活中化学的能力.

四、作业趋于生活化

第13篇

(一)学生缺乏学习激情

学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样的,化学作为一门基本科学在高中课程,其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与其它基础科学一样,化学教学更加强调探究性学习,但是高中生不仅要面对各门学科的沉重的负担,而且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紧张,而缺乏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国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加之对学习紧张,学生对化学学习没有内在的动力,导致化学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学资料与教材要求不一致

对于新课程标准,很多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习题,经常出现表述与问题等方面与教材的内容要求不一致或甚至产生严重偏差的情况。而且,很多教师所用的教辅资料编写草率,质量不过关。有的教辅资料内容与标注不一致,有的是以旧教材为基础而进行的重组,因此辅助教材中的习题的难度通常非常高,学生解决起来感到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实际上,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高中化学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概念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交流对相关知识点更有效地掌握,而且也可以提升学习乐趣。对于稍显困难的知识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让学生生成问题与兴趣,再加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自学或交流中完成。对于非常深入而专业的知识点,学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时,一般无法通过自学或与同学交流完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要这时候针对所遇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是为了将传统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吸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给激发出来,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二)结合实际生活教学

化学现象以及化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地将生活中相关实例引入课程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体现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结合高中生的阶段的特点与生活经验,设计出创新而符合他们认识规律的问题。有机地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表现出教材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对自然现象与生活中未知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生活与教材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古代人们在房屋修建时,常会将木头柱子的一端烧成黑色埋入泥土中,请问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将木头烧黑后有什么作用呢?他们运用了什么原理呢?这一现象表明碳元素有什么样的化学特性呢?如此,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投入于积极地探求学习。

(三)重视实践教学

新课改对学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教学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的。例如,当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收集对自己身边或新闻中的火灾事件作为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案例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并就此提出自己就预防火灾事故的各项方案与措施。

三、结语

第14篇

随着高中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材中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创新探究性实验,可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索,让学生处在一种主动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师咋实验教学中应积极的利用这种变化,创新性演示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中《糖类》的“科学探究”栏目有一个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样具有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而根据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的醛基,而具有醛基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教材中也演示了两个证明葡萄糖有还原性的实验:一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有银镜现象;二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砖红色现象。但是用果糖溶液代替葡萄糖溶液做同样的两个试验,却可以得到同样的试验结果。这是否与酮没有还原性相违背呢,在演示这样的试验时,应利用这种非正常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的去查找资料,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根据教学试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去查阅资料、去分析思考,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沉浸在“看热闹”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到、看到,不如做到”,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亲躬,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验创新能力。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现在有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可能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H2S和CO2的混合气体。现在实验时有这样一些试剂和实验仪器供同学们使用,浓、稀2种品红溶液,浓、稀2种溴水,澄清石灰水,浓、稀2种盐酸溶液、试管气体发生装置,洗气瓶、试管洗气装置。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分析混合气的组成。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施展学生个性的平台,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第15篇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的定义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在《化学课程标准》中还对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其最主要的核心是,要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背熟几个化学方程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固有的教学方式由于其学科本身所带有的课程结构单调,学科体系封闭,课程内容过于偏、难、烦等缺陷,无法满足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立足教材,精选课题。

化学教材里的每一条理论和每一道例题,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化学的科学思路和思考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从已知的理论出发,有意识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要精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要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来源: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化学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诸多应用,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间的密切关系。

(2)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化学实验。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化学实验为主,并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化学实验,以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2.设置问题情境,探索难题答案。

教师应巧妙构思,将一个抽象难懂的化学问题,预设一个容易理解的情景模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问题。

3.多采用小组合作式研究。

采用小组合作式研究也是增加学生研究问题热情的一种有效措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小组,使学生之间能够有效交流,相互学习,互相探讨问题。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计思路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逐步改善,只有确定好教学的设计思路,才能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5.适当开拓教材外延。

除了在课堂上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之外,在学生业余的学习中,研究性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制定一套好的评价体系,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及早发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评价体系要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评价体系应该以鼓励学生研究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因为制定了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评价体系应尽可能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而对学生的失误甚至是缺陷尽量宽容。

2.平时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化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思考,而不是仅靠考试前的突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留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比如学生平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参加研究是否积极,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否能很好地完成等等。

3.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1)学生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对资料的汇总、总结等等。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参加的课题。

(3)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包括活动的态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等。

(4)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走势表。也就是为学生整个学期所参加的可行性学习所得的成绩做一张走势图,观察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高,对哪一类研究课题比较感兴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