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翻译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本理论范畴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一、引言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萨里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视广泛采纳视为翻译教材。本文作者将分析与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相关的两个方面:(1)文本理论范畴;(2)以作者为导向的语义翻译和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并且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概述

纽马克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唤或指示或劝导型(即‘你’型),而语言的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

三、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汇排序上语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力求达到与原文文本接近的效应,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力求达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文本类型,在实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两张翻译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四、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和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个性成分及个人的习语或者个人方言构成了这类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指出这类文本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及“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赞同本雅明从来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观点,认为在表达型为主的文本中“译者应该忠实于艺术家,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因此,针对典型的文学语篇,他提出语义翻译的方法。那么,在表达型文本中,怎么样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呢?纽马克指出“在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个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颖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特别是独特的形容词;超出常规的句法;新造词;奇异的词汇(古体词,方言,生僻的术语),这些常常是作者个人习语的标志……这些个人成分是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的一部分,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将他们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常规。请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来强调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综上所述,该例文以表达功能为主,属于纽马克分类中的表达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建议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应努力再现作者在语篇各层面所创造的意蕴,不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传情达意的手段,而且要调动各种文学词汇来营造类似的审美效果,给目的语读者传达同样的意蕴,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爱玲译文:

“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边去―感谢上帝。”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的祷告时,张爱玲倾向于原语文化,如实彰显《老人与海》中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张爱玲将“Christ”翻译成“耶稣”体现了海明威的深层用意,即老人与受难耶稣的相似之处。由于耶稣,上帝已经为广大中国人所了解,所以此处采取忠实原文的直译,语义翻译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上帝”即“耶稣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无上和崇高的。

在纽马克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该译文成为同样具有表达功能的文本,实现了原文的表达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同样的美和感动。纽马克文本分类和针对表达型文本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结语: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必须在权威性言论和非权威性言论的界定等问题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打破文化、语言及思维上的壁垒,在经济、贸易、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交流。这一发展趋势也对各种类型的翻译(文献编译、合同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数量及质量上的要求。因此,合格译员的培养日渐成为大学外语系及各类培训机构教学工作的要点。对于德汉译者的培训而言,科技文献的翻译训练又应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我国在机械、电器、汽车制造等行业可借鉴德国经验之处尤多。作为一名主讲“科技翻译”的德语教师,笔者认为“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理论十分适合德汉科技翻译教学,值得介绍推广。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的主要提倡者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是一位曾任教于欧洲多所大学翻译系的德国女学者,她教学经验丰富、理论著作等身,影响广泛,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旗手。诺德认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能“给应用文本及文学作品的翻译戴上一顶理论性—教学法的帽子”(Nord 1993: 8)理想的译文应当同时符合两项要求:“功能性”(Funktionsgerechtigkeit)与“忠实性”(Loyalitaet)。也就是说,相对于原文,译文虽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译者的翻译行为也必须受到先定的、基于文化规范的译文接受者期待的约束(Nord 1993: 1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4]乔虹.“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

第4篇

关键词:古汉语;“A而B之”句式;“而”、“之”的职能;A、B项的词类活用;A、B项的扩展形式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常说到:“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广而言之”、“简而言之”、“推而广之”、“总而言之”等等,这种“*而*之”句式是人们从古代汉语中承袭沿用的一种很有生命力的语言格式。探索并掌握它在内容及形式上的规律及特点,对于正确分析和运用这种语言格式,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肤浅的探析。为便于说明问题,这里把这种形式称为“A而B之”式。

一、“而”、“之”在句式中的职能

在古汉语中,“而”的基本职能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之”字常常用来做代词、助词等。当“而”与“之”被用在同一个句子中构成“A而B之”格式时,“而”就只做连词用,“之”只做代词用。下面根据“而”字做连词所连接A、B项的关系分别举例说明这种情况。

(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韩愈《原毁》)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

(3)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上举四例中的“而”字连接的A、B项为并列关系,A和B项没有偏正主次之分,意思是平列的。例(1)“而”译为“并且”,其余三例中的“而”可不译。“之”在各例中均做代词,例(1)“之”代“吾说”,例(2)“之”代石声,例(3)“之”代“丘”,例(4)“之”代荆州。

(5)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李渔《芙蕖》)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7)亚夫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8)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史记・项羽本纪》)

(9)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

(10)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2)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上举诸例中的“而”字连接的A、B项是顺承关系,句中的A和B构成一个连动式,意思是相承或相关。例(5)中“而”译为“并且”,例(6)(7)(9)(10)中“而”可不译,例(8)中“而”译为“着”,例(11)(13)中的“而”译为“就”。“之”字在例(5)中代荷花,例(6)中代朽木,例(7)中代楚人,例(11)中不成列的敌人。这些均可译为“他们”。例(10)(12)中指代的事物,可根据上下文意翻译。

(14)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说苑・奉使》)

上例中的“而”字连接的A、B项为假设关系,“而”用在前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它所在的分句具有假设意义,后一个分句表示推论结果。“而”译为“如果”、“之”的指代对象可根据上下文意翻译。

(15)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墨子・奉使公输》)

(16)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1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史记・项羽本纪》)

上举三例中的“而”字连接的A、B项是转折关系,A和B意思相对或相反。“而”译为“反而”。“之”字在例(15)中代宋国,译为“它”,在例(16)中代东郭先生,例(17)中代刘邦,译为“他”。

(18)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蒲松龄《促织》)

(19)舟人大恐。徐而察之……(苏轼《石钟山记》)

(20)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1)樊哙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2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梁惠王上》)

上举诸例中的“而”字连接的A、B项是偏正关系,连接状语A和中心词动词谓语B,A修饰B。例(18)(19)(20)中的“而”表示动作的情态,译为“得”,例(21)(22)(23)中“而”表示动作的方式,译为“着”。“之”字在例(18)中代蟋蟀,例(19)中代恐惧的声音,例(20)中代酒,这些均译为“它”。

二、A、B项的词类活用

一般地说,在“A而B之”格式中,连词“而”的前项A和后项B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A、B项是名词或形容词,那么它在此格式中将被活用为动词,其中B项活用的词,往往表示使动或意动用法。

(24)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25)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6)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上举三例为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例(26)A项译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7)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

(28)进城梯而下之。(司马光《李塑雪夜进蔡州》)

(29)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

(30)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3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32)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上举六例,为B项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前三项的B项为名词、形容词使动用法。例(27)“腊之”译为“使蛇成为肉干”。例(28)“下之”译为“把他引下来”。例(29)“小之”译为“使木材变小”。后三例中的B项为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例(30)“陋之”译为“认为它陋”。例(31)“药之”译为“把他看成药”。例(32)“师之”译为“以他为老师”。

三、A、B项的扩展形式

在表现形式上,“A而B之”格式中的A、B项都是一个字的,这是它的原型,这里称之为基本式。如“取而代之”(《史记・项羽本纪》),“仰而视之”(《庄子・秋水》)。上文所举的例(2)至例(14),都是这种基本式。此外,它还有三种扩展形式:A项扩展式,B项扩展式,A、B项扩展式。扩展后的A、B项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如:

(3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3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

(35)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6)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梁启超《谭嗣同》)

(37)集诸将而语之曰……(全祖望《梅花岭记》)

(38)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一》)

(39)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列子・说符》)

(40)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上举诸例为A项扩展式。例(33)(34)(35)的A项为偏正词组,例(36)(37)(38)(39)(40)的A项为动宾词组。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3)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黄宗羲《原君》)

上举三例为B项扩展式。其B项都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

(4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5)初不欲入而不得去之者,禹是也。(黄宗羲《原君》)

(4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亦相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7)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举四例为A、B项分别为偏正词组。例(46)的A、B项分别为分句。例(47)的A项是偏正词组,B项是主谓词组。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已把这种“A而B之”格式承袭沿用下来,而这种袭用则以A、B项是偏正关系居多。如本文开头所举诸例。可见,“A而B之”是古汉语中形成的一种较固定的句式。这种古汉语句式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

作者简介:

第5篇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从业人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虽然国内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教改论文较多,但是未见关于其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东南大学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学生、教师、教材、素材等方面挑战,总结教学团队、教学材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房地产经济学;教学改革;小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产经济学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产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学校众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凯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国富顿、美林集团等海外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我国绿地、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房地产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国内高校(如东南大学)抓住这一契机,开设了双语或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但是,以“房地产经济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查询教学论文,仅有14篇左右,主要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案例教学[2]、教学方式[3]、实验教学[4-5]、考试方法[6]、教学实验室建设[7],未见其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总结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兄弟院校的双语或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面临挑战

(一)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建设,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学生适时开设,其他院系学生亦可选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按照培养计划的调整要求,东南大学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语言

从中文改为全英文,课时仍为32学时。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力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选修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没有房地产方面的基础,所以选课学生在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素养有较大差异。此外,选课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全英文教学带来较大挑战。

(二)教师方面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听、说、读、写等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以便查阅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材料,准备授课讲义,在课堂上清晰和准确地传授课程内容。其次,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以便从不尽相同的房地产经济学教材中,梳理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最后,由于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房地产市场变化又非常快,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使选课学生快速掌握较为晦涩的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难度较大。

(三)教材方面

国际上,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题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虽然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多有重叠,但是其知识结构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侧重于国际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则侧重城市发展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另外,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页,众多的专业词汇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最后,虽然这些英文原版教材数据详实,强调案例教学,但是选用案例基本上均为作者所在国家的案例。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内学生对英文教材中所举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不仅难以举一反三,甚至无法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上涨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同时,带来了“房奴”“蚁族”“房地产泡沫”“学区房”“短命建筑”“居住隔离”等问题,给居民的住房消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开发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带来诸多挑战,也为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授课素材。考虑到全英文课程的要求,需要将搜集到的授课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甚至是媒体上常见的习惯用语翻译成英文,经过中文译为英文,学生再将英文译为中文的两次翻译,可能产生信息丢失,降低授课质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学团队

2012―2014年的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房地产学科带头人许智文教授主讲,笔者负责其助教事宜。许教授长期从事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担任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编、区域主编等职务,并于2012年7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硕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师,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许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课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过硬的英文授课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首次开设时,许教授选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经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V泛认可。第二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译为中文版《不动产经济学》,并于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对照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第三个原因是该教材内容比较详尽和全面,从房地产基本要素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再到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一一进行了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有所侧重和选择,也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另外,考虑到成本问题,教学团队将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辅助材料制作成册,便于修课学生循环使用。

(三)课程内容

借鉴前述英文原版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综合考虑课时、学生专业背景等因素,并尽量减少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重复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经济学理论在房地产中的具体应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时,精选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点话题(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应的案例,安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课堂教学还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一是在课堂中播放关于中国房地产的英文短片,他们大多来自于英文媒体(如CCTV-9,凤凰卫视,CNN)的采访和电视节目。这些英文短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紧扣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政策变化。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也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而在看完每个短片之后,都会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别发言。这样不仅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国际房地产机构的专业报告和英文报刊上的报道和评述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近些年,这类的英文报道,尤其是与中国房地产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在选择上除了选择热点话题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学生始终有兴趣并主动地进行课后阅读。

(五)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一次期末考试或一份课程论文的考核办法,取消课程考试,改为过程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都是个人完成,单独考核,而第三次作业是需要小组(一般5~6名学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业中,每个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组完成的总体情况占30分,强调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作业是小组作业,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个城市(建议为江苏省内城市)的市场分析报告,要求能反映该城市某一段时期内(如“十二五”)的总体和细分房地产市场情况,具体包括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房地产总体情况、住宅市场发展情况、非住宅市场发展情况、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宏观调控情况、知名开发商和(或)知名房地产项目(仅针对小组人数超过6人的时候)。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撰写一个部分,如“XX市的房地产总体情况”、“XX市的住宅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起来即形成第三次作业的小组大报告。

三、结语

经过四年来的改革与建设,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效果显著。首先,已经设置了符合学生专业背景、语言水平和我国国情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基本稳定,教学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授课、作业、研讨等学习环境,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锻炼了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较为深入地探讨房地产经济与管理相关学术议题。最后,通过三次作业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学会利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房地产相关实践问题,并形成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但是,课程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讲授全英文课程时,多次语言转换可能导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国房地产案例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解决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来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主编一本高质量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参考文献:

[1]甄朝党. 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11): 84-87.

[3]杨巧. 对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张洋, 李瑞. 房地产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2): 149-151.

[5]张洋, 张红, 李恒. 房地产经济学领域实验研究的方法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 35(6): 13-17.

[6]杨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张洋, 张红, 薛永基. 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acceler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s a result,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re offered in some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al estate economic course, none of them is found focusing on its pur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To fill in this gap, the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fter analyzing challenges in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respects of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an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第6篇

尽管缺乏对翻译教师的系统研究,但是与教师相关的讨论仍散见于翻译教学研究文献中。下面分三个发展阶段来梳理。

1.1第一阶段———教学经验的分享

翻译教师研究的第一阶段是教师经验分享。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翻译实践型的口笔译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版了一系列的翻译教学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原则(Weber,1984;Gile,1995:239-263;Dollerup&Loddegaard,1992)。国内的翻译教学研究在1979-1988这10年间的翻译教学论文也“大多是经验式、点滴式、感悟式的随想杂谈”(许钧、穆雷,2009:330)。这些文献对一线教师具有一定价值,来自同行的教学观点和实践经验,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反思,从而加固或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产生新的教学理念(Gile,1995:252)。但是这类文献也因其缺陷受到批评,例如,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作者所声称的具有“普遍性”的理念和方法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缺少与同行的沟通以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借鉴(同上)。尽管教师经验介绍不能称之为系统的研究,但是它们构成了教师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翻译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2第二阶段———用翻译理论指导教师行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理论指导的翻译教学研究成为向教师提供帮助的主要来源。有学者提出“为了提供真正有效的翻译教学,就必须将翻译实证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中去”(Kiraly,1995:11),而另外的学者则进一步将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结合起来,“向非研究者、翻译教师、职业译者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使得研究成果进一步为课堂教学服务,并借此构建翻译教师培训课程”(Colina,2009:ix)。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在1989-1998这10年间也特别关注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许钧、穆雷,2009:330-331)。第二阶段的文献将有关翻译过程的认知研究、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能力研究、翻译教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翻译的社会性研究等成果吸取到了翻译教学中,在主体上仍然是为翻译教学提供原则指导,尽管研究者将其作用拓展为为翻译教师教育和发展提供基础,但由于其方式是通过向教师输入理论以及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来发展教师,因此仍然属于“教师应该学习什么”的范畴。

1.3第三阶段———以翻译教师为核心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尽管翻译教学法仍备受关注,但从近年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翻译教师研究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关注教师的教育和发展,并从教师的角度认识教学。目前这样的研究数量极为有限①,大体关注四个方面:教师的知识或能力构成、教师的状况、教师培训以及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1.3.1翻译教师的知识/能力①构成研究

对教师知识的探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模式而对教师提出的知识要求(Coli-na,2009;李明、仲伟合,2010)。例如,近十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知识或者能力:设计课堂教学并提供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发展学生对翻译社会性的认知和把握;能够作为职业译者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Colina,2009:54))。这类讨论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并不真正属于第三阶段的研究,但是对翻译教师知识构成的思考已见端倪。另一类是以教师发展为核心,探讨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或能力。较早关注该问题的学者有DorothyKelly,她提出翻译教师能力由职业译者能力、翻译学知识、教学技能三个方面构成(2005:54-56,151)。后来(2008)她借鉴了《英国高等教育协会职业标准框架》(UKHigherEducationAcade-my’sProfessionalStandardsFramework),将教师能力的第三方面———翻译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细分为教学活动(areasofactivity)、核心知识(coreknowledge)、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value),并把“理解教学职业”、“理解教育环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与同事的合作能力”等新的概念引入对翻译教师的要求中,使学界对翻译教师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Li(2011)为了考察翻译教师职前培训如何发展教师知识,基于外语教师的知识构成而提出翻译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知识基础,即具备翻译教学知识、翻译研究知识和翻译行业知识。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鲍川运,2009;何刚强,2007)。

1.3.2翻译教师状况调查

了解翻译教师状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从研究目的出发,此类研究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状况,一种是为了服务于教师教育和发展。前一种调查具有翻译教师研究的性质。如胡家荣、廖柏森(2009)采用问卷调查了42位台湾的口译教师,并对其中六位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调查维度包括教师的背景资料、课程规划、教学目标、教授的口译技巧、教学方法、教学困难和教学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教师的数据。但是作者仅运用教师作为考察口译教学状况的手段,没有意识到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据。后一种调查基于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的认识,明确服务于教师的教育和发展研究。Kelly(2008)认识到翻译教师培训课程应该在教师需求基础上制定明确目标,因此在2007年领导AVANTI研究小组对西班牙翻译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西班牙23所大学在职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师,研究工具为网上问卷。调查分为5个维度:大学教育背景、笔译和口译的职场经验、教学经历、教师培训经历、自我需求分析。这一研究不仅提出了基于实证研究的翻译教师培训理念,其调查维度和发现也为今后在职翻译教师研究提供了好的基础。

1.3.3翻译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博士培养被公认为职前翻译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Li(2011)为了考察翻译学博士生教学知识的发展状况,采用案例考察,将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调查了香港的九位在读博士生和两位新毕业的博士。他通过建构翻译教师教学知识框架,确立了4个主要的调查维度,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支撑性知识。他发现:(1)博士生和培养机构均不重视教学技能的发展;(2)招生和毕业一般并不强调翻译实践水平,博士生翻译实践水平有限;(3)没有针对博士生开设相关翻译学课程,博士生对翻译学的了解并不系统。针对博士培养内容与博士就职目标严重脱钩的现象,Li提出:应该将发展教学能力纳入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但是如何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Li的研究使我们对职前翻译教师的培训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较为正式的翻译教师学位教育(职前教育)仅有日内瓦大学1996年设立的口译教师研究生课程(CertificatecourseforInterpreterTrainersatETI),但是该课程主要是依靠网络的远程教育。Moser-Mercer,Class&Seeber(2005)运用了五级量表的调查问卷来考察了21个参与者对该项目的满意度,经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学员对该课程所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维度很满意、所学课程与职业相关等结论。尽管该研究仅采用了问卷方法、样本也不够大,但是作为翻译教师教育评估的较早文献,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逐渐出现在职翻译教师短期培训。关注翻译教师培训研究的学者主要有Gabr(2001)、Pym(2001)和EnglundDimitrova(2002)①。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对培训内容进行描述,Gabr偏重对培训项目的批评,例如,缺乏对培训对象的筛选机制、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资料和学员的需求脱钩、培训时间过短,而培训内容过多、缺乏对培训的评估机制。但是究竟什么是有效的翻译教师培训课程还有待研究。Pym(2001)则提出对教师培训项目的评价必须考虑到培训班所处的具体环境,同时强调为入学标准和教学组织提供实证基础。EnglundDimitrova发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师培训的优点在于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并激发教师思考,并且认为:因为缺乏翻译教学方法、翻译能力习得方面的实证研究,所以该培训无法有效回答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问题。因此,该论文仍然认为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习得翻译能力的知识是教师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而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历、教学环境尚未引起关注。中国近期翻译教师培训(2010-2012年)考虑到学员的多样化背景,对学员分组授课,培训内容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包括讲座、参观示范教学单位、邀请企业介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有关翻译师资文献还停留在培训应该包括什么内容(鲍川运2009)、受训教师的感言和培训机构的纪实报道,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总体上,现有翻译教师研究还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有待深入。未来的翻译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借助实证研究的手段,深入培训现场和一线教师的课堂来调查受训教师的现状和需求,由此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模式,并进一步关注培训项目的评估,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发展,以及引进外国教师培训师与本土化的问题(张莲等,2008)。

1.3.4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关系研究

探究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Borg,2006)。目前翻译教师研究领域刚刚开始关注这个主题。例如,Pokorn(2009)研究了教师的译入语是否为母语对译入非母语教学实践的影响。这是一个以四位笔译教师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其中两位的母语为斯洛文尼亚语,另两位的母语为英语。研究者采用了课堂录像和课后教师访谈,来调查两类教师的教学特征。该研究从

(1)对翻译工具的依赖;

(2)对语言直觉的依赖;

(3)译入语的合适性三个方面对比了四位对象的课

堂数据和访谈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译入语是否是母语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建议在译者培训的低级阶段启用译入语为非母语教师,在高级阶段启用译入语为母语教师。该研究通过调查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背后的教师认知,为认识和改善译入非母语教学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尽管关于教师认知部分的数据薄弱,也未涉及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研究探讨了教师知识和背景对其教学实践的影响,因此可以视为翻译教师专门研究的初步尝试。

根据对翻译教师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目前翻译教师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对教师的探讨仍然以“教学任务”为中心,未能以“教师”为核心来研究教学,例如教师与教学任务的关系(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教师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机构等因素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因此翻译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并未完全形成。

(2)关于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始。

(3)研究主题有限,研究方法单一。整体研究脱离课堂教学,缺乏实证基础。

2.关于翻译教师研究

参照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进展,我们认为,翻译教师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2.1明确“翻译教师研究”的独立地位

目前翻译教师研究刚开始第三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方向,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应用翻译学”学科下面的“译者培训”中,确立“翻译教师研究”的地位,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使教师探究不再依附于翻译教学法、翻译课程、翻译教材、翻译能力等研究。

2.2重视翻译教师教育研究

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正规的翻译教师学位教育(Kelly,2008),尽管博士生被公认为是培养翻译教师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翻译博士层面实际培养的是研究者,而非教师。如何将教师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当前翻译学博士或者硕士课程?是否应该在博士层面或者硕士层面专门设立翻译教师学位?在翻译教育大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是应用翻译学领域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职翻译教师因为背景多样,迫切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素质。虽然目前已有短期在职教师培训①,但是根据前文分析,这类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有待加强。在职翻译教师培训的实践及其研究,有必要在考虑自身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积极地从外语教育领域借鉴经验(Burns&Richards,2009;张莲等,2008)。无论是职前和在职翻译教师教育和发展及其相关研究需要建立在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工作环境的了解基础上(Freeman,2002)。外语教育领域的实践已经证明,以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lity)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观为背景的,以课程为基础,以知识讲授为特征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并不理想(Schon,1983;钟启泉,2001,引自张莲、吴一安,2008:4),因为这种培训方式与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脱离,缺少教师内心体验的融入。根据前文分析,目前的翻译教师培训仍然还是这种方式,因此未来的翻译教师教育(职前和在职)的实施目标、内容、方式、培训师的资质要求以及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及其相关研究)都应该以对一线教师的研究为基础,即全面深入探索教师与教学任务、学生、环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上圈代表教师培训中的四个因素,下圈代表翻译教学中的四个因素,既然下圈的核心参与者———教师构成上圈的核心参与者———参训教师,那么教师培训的设计及其研究不能不以一线教师与翻译教学的其他三因素的关系为基础。图1教师培训四因素与翻译教学四因素的关系

2.3拓展翻译教师研究的课题和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专业课;原子核物理

多年来我一直主讲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原子核物理课程,形成了一套自己熟悉的教学模式。站在讲台上,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我的职责就是把本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清楚无误地传授给他们。以前我在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精力花在如何选好教材和更新教材,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使学生容易听懂。近几年,通过学习校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我也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结合素质教育讲授专业基础课。在200张课件幻灯片中专门配合素质教育的就有15张,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鉴科学伟人力量,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原子核物理是近代科学的原动力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门学科百年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成就,是众多杰出物理学家辛勤劳动的创造性成果。这些科学伟人的事迹和言论常常是我们最宝贵的思想素质教育材料。我给同学们讲的课不时要涉及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如果稍稍用一点时间(有时可能只用两三句话或一二张照片)顺便介绍一下他们的思想言行,本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光电能量转换、高能核反应等内容时涉及爱因斯坦的相关成果,我就在多媒体课件适当处插入了爱因斯坦的照片和名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如果对名利的追求超过了对科学的追求,科学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伟人的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是有机地融合在核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之中,使听课学生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贴切在理,这从课堂上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与窃窃私语中可以看出。我在核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借鉴科学伟人的名言佳句和高大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伟人达到的高尚思想境界,有利于启发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觉得,杰出物理学家言行典范的力量在素质教育中可能胜过我们教师自己的一般性说教:伟人的箴言和形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影响是无形的、难以估量的,这种影响的分量甚至可能超过一堂专业基础课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本身的分量。

二、结合各种创新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准备“核力的本质”那堂课时,我特意查找到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于1935年发表的原创性论文“关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的英文稿,并扫描到幻灯片上。一上课我就请坐在第一排的某同学站起来把关键的几句英语翻成中文讲给大家听。大家通过讨论纠正翻译欠妥欠佳之处,同时加深了对主题物理内容的理解:“电磁力是交换虚光子传递的,核力也应该交换某种粒子来传递”。这是典型的“科学比拟”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之所以能够创立核力的介子交换理论和预言介子的存在,正是由于使用了这种“科学比拟”的创新方法。最后,我半开玩笑地对同学们说,“照猫画虎”在某种意义上不见得不好,“创新”常寓于“画虎”的过程之中。但如果照猫画猫,那就大可不必了。

此外,在讲授原子核的β衰变和李政道、杨振宁首次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这一课题时,我着重说明了李、杨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创新贡献(1957年诺贝尔奖)。指出在李、杨之前,人们认为“物理过程与其镜像过程服从相同物理规律”(宇称守恒定律)对各种相互作用过程是普遍成立的。李、杨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认真审视前人的工作和分析当时面临的难以解释的矛盾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宇称守恒定律只是对电磁作用过程和强作用过程经受过严格的实验检验,而对弱作用过程是否成立并未经过严格的实验检验。他们建议了新的实验并由吴健雄精准高超地完成了实验,从而了“弱相互作用宇称守恒”的说法。这个创新实例告诉学生: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务蒙住眼睛,要保持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来自那些司空见惯或一般人容易放过的线索。

三、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正面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我有时也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传媒中的反面教材进行正面的素质教育。一次我讲完超重元素知识后留的课外作业不是计算题,也不是问答题,而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到Science和Nature联合新闻网站,下载2002年8月号的简明新闻稿并译成中文。什么内容?原来是,在向超重元素“稳定岛”进军的国际性浪潮中,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的“实验发现了最重的118号超重元素”被权威的科学检察组证实是假的,过去曾成果累累的首席科学家尼诺夫因伪造实验数据被立即开除。通过这个科技翻译小作业,同学们惊讶之余,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这样的印记:“诚信是科学家的灵魂”。

四、介绍学科前沿新进展,不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了原子核物理前沿介绍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充分保证传授本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前下,我注意在恰当的章节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点本学科前沿的新进展、新成果或正在探索的热点问题。原子核物理基本上是一门实验科学,对原子核的认识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深化要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来越高,分辨本领越来越强,新型探测器和加速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实验数据和新物理现象,不断推进着核物理学科前沿的发展。我把上述情况中的典型事例挑选出来,及时地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予以讲解。当同学们知道,新一代探测器能够探知核和粒子的新性质和新形态并发现新的核子与核;新发明的实验方法可以把以前认为是没有变化的直线数据放大100倍,从而看到相应的复杂变化的曲线及其背后潜在的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讲课中适当介绍学科前沿新进展,不仅补充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战斗在科学前沿的物理学家们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特别是学习前沿科学家们在提出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新思想和思维方法。

五、介绍大科学工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当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前沿研究往往与“大科学工程”相联系,这通常是指实验装置的规模大、合作研究人员的团队大、资金耗费大等等。例如,美国纽约州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耗资若干亿美元、于2000年投

入使用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其加速粒子的环形管道直径约4公里,一个测量实验要数百名科学家合作去完成。大科学工程是现代高新科技的综合集中体现,包括例如高能量、高束流强度的加速器或对撞机,高精度、响应快、分辨本领强的新型探测器系统或探测器阵列,以及快响应的电子学系统和大规模快速数据处理系统等。在课堂上讲到核物质的新形态一高温高密度物质一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给出了上述RHIC的STAR探测实验合作组的照片。400名科学家在几层楼高的探测器系统装置上通力合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6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类似的大科学工程在我国越来越多。国家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新技能,而且还要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团队精神。

六、小结

近几年来,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探索由单一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很不够,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自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自己多年教学工作形成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上总是倾向于轻车熟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总觉得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事,不是物理教师的事。努力改变自己上述传统观念的束缚仍是自己今后的任务。

第8篇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应该主要侧重于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改进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侧重策略分析。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舞台,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在回应这种要求时,应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回应社会对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探究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应着力于研究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而因材施教,通过策略分析,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来达到这些要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已具备的和尚欠缺的条件与因素来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生成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探讨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及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某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以金融、经济专业为主。大学英语覆盖大学一、二年级,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普遍期望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或加强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训练,或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或加强翻译能力方面的训练,或拓展文化视野,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或根据自己的专业侧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学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与基本要求,对构建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综合体系、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在实施“质量工程”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适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指导。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储备、批判精神与自由发展的个性、较强的探究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靠教学活动来实现,高校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在不断改善师资深造和进修培训条件,积极拓宽国际化交流交往平台,扩大教师知识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对西方文化和教学理念好的方面加以借鉴,以学生为主体搞好教学活动。

 

大学英语是一门跨学期、跨院系的基础学科,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其内容从单一的学科取向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网络化自主学习相结合,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回应社会对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改进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为主

 

任何科学的成果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来进行制约,在及时了解教学执行效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最终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听说和读写两门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测试体系以考查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借鉴四、六级考试形式,阅读30%,翻译与写作占30%,词汇结构与完形填空各占20%,题型主要侧重能力考核,主观题比例比过去增加了50%。平时成绩占总考核内容的20%,强调课堂表现和平时的作业成绩,加大考核力度,避免了使考试成为教学指挥棒的负面效应,也使教师能更好、更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提高基础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注重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的培养。

 

学校的大学英语测评以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具有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特色,从各学期考试结果来看,成绩均呈正态分布,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强调过渡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课堂上的互动、回答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等,这些活动要求用明辨思维进行思考,评价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以提升,使评价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侧重策略分析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倡的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它强调基于课程与网络的现代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新教学模式不但注重传承传统模式中好的教学方法,而且更能组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朝着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迈进。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以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托,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现状加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制订、方法选择以及使用策略技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兴趣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策略分析及其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多样性。商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其中有一部分来自内蒙古、宁夏、甘肃、贵州、云南、江西等边远省份,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学生普遍反映听力口语对话能力较差,缺乏对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他们虽然有学习的热情,但缺乏自主性;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不很理想。通过策略分析,得知学生自我激励总体策略水平较高,有制订计划、选择方法等意识,但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能力稍差,因此建议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以学生为本,因人而异,难易兼顾,既能鼓励好的学生向较高要求努力进取,又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障碍,把基础知识打牢。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感受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树立更新的努力目标。教师既是知识的引导者和传授者,也要扮演好“对话者”的角色,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

 

2.注意培养协作性。在对母语依赖、孤立词汇和联想词汇策略进行分析后发现,四级成绩与前两项呈负相关,与联想词汇呈正相关,这说明有些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者,在英语学习中过多依赖母语,孤立地记忆词汇,影响了英语成绩的提高,因此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设计各种场景和话题,让学生组织对话、进行演讲、做小组讨论,采用联想词汇策略,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语言知识记忆单词。小组成员的能力与学习成绩要有一定的差异,使彼此具有互补性,小组成员的个人能力与成绩是其他成员学习与实践可利用的资源,小组的目标是总体成绩的提高。

 

3.擅长激励式。通过调查发现,进入大学一年后,商学院金融、经济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意识,但水平较低,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并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克服焦虑情绪,鼓励自己,及时调整好状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合理安排时间;鼓励和教会学生使用联想词汇扩大词汇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布置各种课外和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营造出互助、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进行听说口语练习,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

第9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一、演讲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英语演讲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生思辨能力、知识面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虽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英语、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都需要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仅有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内容涉及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演讲课程教材的比较等。同时,对“英语演讲教学”进行检索,也只有十来篇相关文献,内容主要涉及翻转课堂,语类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说等相关教学论文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等。笔者经过整理分析,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开设问题简述如下。

(一)课程时间少

整体而言,英语演讲课程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分支,该课程一学期有且仅有32个学时,一般设计为一周2节,共计16周,课程时间短,且课程内容多。英语演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师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演讲环境,且不能兼顾知识的普及。

(二)教材难度高

《TheArtofSpeech》是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的通识教材,更为誉为中国高校演讲教学的“红皮书”,针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TheArtofSpeech》教材的教学过于集中,且难度大,因此在短短的16周内,教师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差异性太大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强,且学习动机和个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中,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往往都能够“展现英姿”,获得教师好评,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光不能听懂教师的教学要求,反而在英语演讲课程中收获不了知识。以上问题直接干扰着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相关经验,针对英语演讲教学要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高校英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借助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其能够结合网络课程和线下课程优势,优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成果。

三、高校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对高校英语的演讲教学提出以下教学设计重点。

(一)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教师在设计英语演讲课程时候,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课程和学生制定一定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去体现自己的演讲能力,在课程目标设计时候,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二)明确教学原则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基于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上,建议英语演讲课程多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英语远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担任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都能够围绕着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明确一下教学原则。首先,生本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个性,注重其全面综合发展。其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供一些有效地学习手段和策略,让其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和特色。最后,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学习舞台,让其拥有更多地实践机会。

(三)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学演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和会话能力,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能力。建议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备演讲的课题,包括对演讲内容的分析,课题题材资料的准备,学生活动的预设,以及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其次,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分析学生在演讲课程的肢体语言和演讲能力,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启发式教学,建议教师采用不同的演讲教学技巧,对学生讲解英语演讲知识和重点,并为学生做出特色化的示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当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借助网络教学、课堂面授等教学方式,分析混合式教学特色,以实现创新化教学目标。首先,建议教师在网络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好的交流环境。借助微信群、校园公开网页等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以此让其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乐趣。建议教师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在授课之前,为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一些学习材料。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在课堂面授方面,建议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教学课堂的特征,针对课堂的核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平台。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只有借助大量的练习和展示,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设置时候,多为学生提供线下课程实践机会,以此来优化其教学质量和任务。

(五)考评分析

由于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议教师采取“实践教学+综合评估”的考评模式,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演讲课程的评分对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同时,分析该项课程的必要性,在选修课程基础上,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措辞措句过分深究,应当以引导性为重,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听说教学 行动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 有效输出假说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特别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根据该《课程要求》的规定,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是: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语教学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学习兴趣的下降、动力的不足”常常是大学里尤其是英语课堂上的普遍情况。学生在学了多年英语之后,却依旧张不开口,听不懂别人嘴里的英语,来自其他专业的老师也常常发出这样的质疑,“大一大二,所有的教学工作都给英语让步,结果学了这么多年,关键时候,怎么还是拿不出手呢?”

二、实践与探索

我这学期教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开学之初,我曾经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与学生探索英语应该怎么学的问题。看得出来,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但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和他们语言储备的不足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有思想,自尊心也特别强,当他们在英语课上,囿于语言水平,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多学生可能会碍于面子,或者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而选择无言的放弃。如此以来,在开学几周的新鲜感之后,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学校的英语课大部分是在上午,我发现周一上午上课的效果尤其差,因为学生普遍的精神状态不佳。大部分学生都是匆匆忙忙赶到教室,以防备老师点名。但是,铃响之后,等课堂安静下来,就会发现有学生开始打瞌睡,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个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未必仅仅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我突发奇想,我可不可以用音乐来唤醒他们的注意力呢?于是,我开始了以下的探索之旅。

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也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候。我顺手打开了一首歌曲――“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歌词写下来。后来,我才发现,“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只是这首歌的第一句话,它的名字实际上是“Forever”,是芬兰Stratovarius(灵云)乐队的一首主打曲目。其歌词如下:

Forever

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

To days I still recall

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

I’m still there everywhere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ve never stayed anywhere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我独自伫立在黑暗中

生命的寒冬来得如此之迅速

童年的回忆充满馨香

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哦!那时我是多么欢快!

没有痛苦,没有哀愁

漫步在翠绿无垠的田野里

阳光跃入我的眼眸

无论身在何方,我心依然停留在那个地方

我是风中的一粒尘土

我是北方天际的一颗星星

天涯海角无处停留

我只是穿越树梢的一缕清风

你是否会永远等着我?

我首先完整地播放了这首曲子,然后,再逐句播放,以便学生能够记下歌词。意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兴趣盎然,甚至连听写这种平时觉得枯燥的事情,也似乎没那么反感了。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可不可以把这首歌作为口语训练的材料呢?因为学生对歌词已经听得很清楚了。事实上,我也是第一次听这首歌,而且,认真听了两遍之后,反倒觉得不明白这首歌曲的含义了。尽管我的电脑屏幕上有歌词显示,但是,我真的感觉不懂。

我给学生提了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e singer tries to express in this song?”(歌者通^这首歌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大部分学生也是第一次听这首歌,经我这样一问,他们也开始思索。有一个女生直接了当地说,“I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我觉得这是一首反战歌曲。)我忍不住问她,“Why do you think it is an anti-war song?”(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一首反战歌曲呢?)她说,她说不上来,只是觉得这首歌非常忧伤。

很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搜索他们的智能手机了。其中,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这首歌是芬兰灵云乐队的主打歌曲,是重金属音乐云云。显然,这是他从网上读到的句子。我先是追问他,“What does it mean by ‘heavy metal music’?”(重金属音乐是什么样的音乐?)他说不出所以然。我告诉他,“I don’t care who sings this song, nor what the website says about this song. I want to know how you think about this song, your feeling about this song, here, at this moment.”(我并不在意这首歌是谁演唱的,也不想知道网上是如何评价这首歌的。我只想知道,此时此地,你是怎么理解这首歌的。)

听我这样一说,大部分同学都放下了手机,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竟然过去了,下课铃响的时候,一个女生还跟我约定,“老师,下节课我要发言。”我觉得学生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的听说课堂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考虑到很多学生似乎并没有完全听懂这首歌,我在第二节课上,又开始一句一句地播放这首歌,并加上我自己的解释。前面两句,“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学生都没有异议。接下来的两句话,“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To days I still recall”,语言上也没有问题。可是,当我问他们,“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and these two sentences?”(上面两句话和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的时候,同学们都沉默了下来。其实,我这样问他们,是因为我也很困惑,只不过,现在这个谜底已经解开了。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is a setting of this song, while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tells you the singer’s current situation.”(第一句话点明了这首歌的场景,第二句话则告诉大家歌者现在的状况。)然后,我又接着启发他们,“What would you like to think about when you are painful or in the low mood?”(人在痛苦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能会想到什么?)有些学生已经悟到了我的启示,脱口而出,“happy things or the past”(快乐的事情或者过去)。

接下来,我又让他们重新去领会下面的四句话,“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的含义。我说,“Memories of the childhood are usually nice. ‘The green fields’ and ‘sunshine’ are both positive, which constitute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darkness’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winter’. In this situation, one cannot help reflecting about oneself.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exactly how the singer thinks about himself. ‘The dust in the wind,’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and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all emphasizing his being insignificant, humble and ignorable. Only in this situation, would one think about where to anchor his soul? Yet, where could he anchor his soul? Perhaps,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绿色的原野”和“金色的阳光”与“黑暗”和“冬日”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在这种境况下又会忍不住反思自己。接下来的几句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反思。“风中的尘土”“北方天际的星辰”和“树梢吹过的一缕清风”都在强调歌者自己的渺小、卑微和微不足道。而只有@个时候,人才会想有一个维系灵魂的地方。那么,哪里可以维系他的灵魂呢?也许就是“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这句话中的“you”了)。

最后,我又问学生,“Who do you think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 to?”(你觉得最后一句歌词中的这个“你”指的是谁?)大家重又开始了话匣子,有的说是母亲,有的说是恋人,也有人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经过这样一番鞭辟入里的讨论之后,我又问刚才说这首歌是反战歌曲的同学,“Do you still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你现在还觉得这首歌是反战歌曲吗?)她说,是。我回应说,“It is OK you still think so. This is what classics means. A piece of classic can always provide people different angles of thinking. For me, this song is more like a growing song.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ould never cherish the person who would like to be with you. Only after you have suffered, experienced the world and the defeat, would you think of and begin to value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or had been waiting for you. The sad thing is when you are back, that person may have gone. This is a cruel but universal thing.”(也好啊!经典就是经典。经典总是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触。在我看来,这首歌更像是一首表现成长的歌曲。年轻的时候,总不会珍惜那个愿意跟你在一起的人。只有在闯荡世界,历经磨难和失败之后,才会记起并珍惜那个一直等你或者曾经等你的人。令人悲哀的是,当你浪子回头的时候,那个人可能已经走了。这个事实本身有点残酷,但是,到处都在上演。)

至此,由一首歌曲引发的思考才算告终。可以看出,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似乎依然若有所思,言犹未尽。不管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提高了多少,这节课对他们来说,至少是难忘的。

三、理论思考与课堂教学的延伸

近些年,在国外的英语教育界似乎兴起了一股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热潮。简而言之,“行动研究”就是教育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研究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可以推而广之的理论概念,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教学情境的独特性。正如Johnson和Christensen(2008)所指出的,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尝试新的行动,来改善教学效果,“行动研究”也正是为了完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的价值也在于,它可以使研究者个人的教学实践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且,研究者也正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研究价值获得认可。

在看了这些关于“行动研究”的论述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我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实际上暗合了“行动研究”的套路。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只是我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完善。

在这次教学实践之后,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比如,音乐或者歌曲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运用。众所周知,音乐或者歌曲被运用在第二语言习得活动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听力教材中,也常常穿插一两首流行歌曲。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奉为经典的《听力入门》一书中,就选有卡朋特兄妹演唱的“Sing a song”;现在我们学校通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中,也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收录了“Thank You for the Music”和“Lady”这两首歌曲。只是在教材中,歌曲只是为了调剂课堂气氛,或者用来做听写训练的材料,而很少被用作口语材料。实际上,从事英语教学的人都知道,听说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只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和课程安排为了方便起见而有所区分。Stephen Krashen(1985)很早就提出了“输入假说”的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该理论强调的重点就是,语言学习者应该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是提高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唯一办法(而他后面说的,“语言输出则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影响”这句话则需要商榷)。因此,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技能(即听和读的能力)来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做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十分盛行。当前各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主要以精读和听力为主,单独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个别高校已经将精读课调整为读写课,听力课调整为听说课,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花在培养学习者说和写的能力上的功夫还是不够。

相对于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Merrill Swain(1993)提出了语言输出理论(the output hypothesis),这种对语言的有效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自己第二语言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感则会促使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Swain认为,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清晰地注意到自己的语言问题,而这种注意则会进一步刺激他们的认知C制,从而巩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尚未理解的内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多种策略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简言之就是,语言的有效输出能给学习者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了解自己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比便重新修正那些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从而产生出准确恰当的语言。Swain(1995)认为,语言的输出与输入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同等重要,输出同样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这也是他不同于Krashen的地方)。二者对学习者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同样受到重视。

我现在采取的这种从听英文歌曲入手,进而扩展到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既不违背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也印证了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从听写训练――即有效的语言输入――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课堂讨论――即有效的语言输出――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音乐和歌曲所营造的惬意和闲适的氛围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减少了学生由于英语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伴随着这种思考,我又在其他班上做了尝试,每次选用的歌曲都不同,讨论的话题也因为歌曲内容和课堂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效果都非常满意。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讨论中学生说了什么,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开了口,他们在说英语。

四、结语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我相信,每一首歌就像一扇大门,可以为我们开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我们用得好,那么,用英语歌曲不仅可以做听力材料,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作为guided discussion(引导性讨论)的原材料。何况,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大学生,又有哪一会不喜欢这些流行文化呢?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的思考,设计和开发出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A].外语教育求索――戴炜栋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Bassey,M.(1995).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A global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the 21st-century.Newark,NJ:Kirklington Moor Press.

[4]Johnson,B.,& Christensen,L.(2008).Educational research:Quantitative,qualitative,and mixed approaches(3rd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

[5]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London:Longman.参阅http:///wiki/Input_Hypothesis。登陆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

[6]Swain,M.and Lapkin,S.(1995).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6,371-391.参阅http:///wiki/Comprehensible_output.登陆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

[7]Whitehead,J.(1989).Creating a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from questions of the kind,“How do I improve my practic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5,3-17.

第1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合作办学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双语一般指代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可从大的方向归纳为3种模式:浸入式、过渡式和保持式。“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使用第二语言讲授语言知识及非语言类学科课程。这种模式下,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我国大学的英语专业教育,或小语种教育,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讲授。“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教学。这种模式为一些高校打造以英语为教育优势所使用的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竞争力,学生入学时,就以母语和英语相结合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到学生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过渡为使用英语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种模式为现时很多国内高校所采用的模式。例如会计专业,选取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和管理会计等科目进行英语教学,选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其它学科,例如经济数学、统计学、税法等仍为汉语教学。设置这种模式,是考虑到部分学科在国外的研究较为深刻,希望学生能吸收世界上一些先进领域的实践成果,补充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是满足双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双语教学的成功是建立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之上,缺一不可。而且,我们要明白,学生必须要过好语言关,才能掌握以第二外语为教学手段的专业学科内容。也就是说,学生要英语基础扎实,才能掌握英文教材所阐述的内容。这个关键点的把握不仅体现在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中,也适用于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

一、双语教学-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过程中展现的矛盾问题

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一般选择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经过国内学者重新编辑的删减版英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会计体系和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承认存在的矛盾。但是往往学生到了大学的专业阶段,会计知识体系仍未完整,学生对于中西方会计差异的认识是模糊片面的,更缺乏辨识差异的能力。这就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会在课堂上面露惊讶之色,甚至于教师讲授知识点时,就热烈地提问某个计算题的程序和方法为什么不能用他们以往的方法处理等。作为教师,便要列举例子,既要说明中国会计的方法,也要详细解释西方会计的处理方法,最后,还要将差异点明确指出,方为解答完满。课堂上耗费的时间不少,甚至会扰乱原来的教学进度。教师要克服这样的教学难点,必须延长备课的时间和准备更多的材料去说明问题。否则,教与学都会停滞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另外,学生的英语水平,单词量也是一个要攻克的难点。不少学生反映英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单词不懂,预习和复习都基本上在查单词而不是理解和使用知识点,耗时甚久。因此,双语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往往还要承担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学生的专业单词英语教师。然而英语单词的掌握属于基础阶段的学习,现在却要占用专业学习的时间。更进一步来说,国内缺乏相配套的中文翻译教材,学生要看懂英文段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积极的学生会于课后主动提问,懒散一点的学生也就得过且过了,造成学生无法活用中英文对应的知识点。这些矛盾的存在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急待完善。

(二)缺乏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低

国内学生长期接受“灌入式”教育,也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令教师的讲授积极性大受打击。曾感受过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洋溢地讲授,下面的学生神情呆滞,甚至老师连连发问,学生也疲于回答问题,乐于等待答案,然后抄录。这与国外提倡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相去甚远。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大纲和评分标准等,就要求学生能与老师互动,积极讨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掌握知识点,体现书本中的案例和课后习题的设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

(三)学生“羞于启齿”,英语口语锻炼少

如前文提及,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浸入式双语教学”或“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中,口语课程的训练比例究竟又占多少呢?语言是教学的基础,这里的语言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基础上不去,双语教学就成空中楼阁。特别是在提倡互动教学的模式当中,学生如果英语口语水平差,羞于启齿,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分组讨论解决案例的模式也难以使用,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国外教材还提倡学生根据知识点和难点进行(Presentation)也即是自我演讲的模式做PPT,梳理知识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急待提高,以融合到双语“教与学”的需要当中。

(四)教学“一刀切“,学生难接受

双语教学是现时很多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体现之一,全国各地的高校相继开展双语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双语教学的目的和特色,盲目追求全英教学,国际合作办学、出国办学,出现了很多本末倒置,追求形式而轻视教学效果的问题。例如采用全英文教材,设置全英文考试模式等。有时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造成学生压力沉重,无法克服语言障碍等,诱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厌学、逃课等后果。所以教学不能“一刀切”。高校可以认真研究并探索,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英语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认真设置双语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和英语的使用比例多少才合适?以怎样的互动模式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这些问题都是各高校双语项目和出国项目面临的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二、完善双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建议

(一)认真考虑双语课程的设置

要从根本上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不能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照搬某一国外课程。本着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拟定适当的课程体系。可以单独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分离为一个双语学系,认真研究学系里面哪一个科目需要设置双语教学,并且负责追踪国际最新教学动态及与国外高校沟通联系等事务。特别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要立足国内实际,结合国外资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思想

双语教学或合作项目教学都要特出其先进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学的核心应为帮助学生打好第二外语的基础,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双语教学的研究可定位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上。在教育手段方面,应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例如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PPT的展示,还可以通过视频专辑,网络邮箱、虚拟光盘和微博互动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由于国外教材还有很多深奥的词汇和计算公式,教师应设法进行情景教学,如案例模拟、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使双语教学摆脱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成功。

(三)合理规划教育资源

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所涌现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援。首先在教育体系方面,国家应有政策扶持,鼓励办学的多样化,给予专项研究和奖励资金,高校才能在这样一个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创新理念,积极发展教育。其次,学校方面,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完善图书馆资源,为双语教学提供优秀的软硬件设施。再次,教师方面,招聘和发掘优秀人才,例如聘请外教为学生的口语教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外教的语音语调;聘请高素质的海归人员为专业教师,双语教学就有了实质的保证。学生在接受第二外语为主的专业教育时,针对某一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母语教学为补充,提高学生辨识问题的能力,突破由于语言不懂所带来的学习瓶颈。最后,交流学习方面,给予部分优秀学生出国游学访问的机会,切身感受异国文化。因此,必须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做到软、硬件的配合,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扶持,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四)学生的分级教育培训

学生能否吸收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的新知识、新理念,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言的感受力不同,参与解决问题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本文所提及的分级教育主要是体现在第二外语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选修双语科目前,英语成绩的考核应该达至中上水平。以我国的英语考级制度来看,学生起码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才能选修双语课程。有雅思或托福成绩也可。第二外语听、说、读、写过关,以保证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不至于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如果高校希望在专业阶段,学生都能接受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大一、大二阶段的基础学习就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分班分级教育。具体可设为1、2、3班,难度分为高、中、低,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进行考核,过关即跃上一级。考核不能过关的学生,再集中培训,调整难易程度,使学生整体第二外语水平的基础培训压缩在大一、大二完成,以便大三、大四再接受专业阶段的双语教育。另外,在外语基础教育阶段,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渗透专业阶段的外语词汇,减轻学生过渡至专业双语学习的负担。

(五)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和合作项目办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教师。在这个目标上,应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例如让这些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到达外国院校交流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增强双语教师的国际视觉。然后将外国的先进教育方法引入国内,大力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模式。此外,双语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学校应给予特殊照顾,提高双语教师的工资奖金待遇,给予工作补贴等。如果条件允许,一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还可以选派外教讲授,使学生接受更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接受西方文化的思维冲击,达到不同以往的教学效果。

(六)优化现有的考评机制

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和合作项目教学应该优化现有的考评制度,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最后考试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可根据任课老师的考虑,例如考勤、课堂发言、课堂解答、小测验、期中考、课后作业等给出一个适当的分值。期末考试也可设置灵活的考试形式,不局限于单选、多选、计算等题型。可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题目,供学生开卷作答,或给出一个案例,拆分多种情形,让学生以小组成员的形式承担不同的角色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学生成绩的体现是一个综合的加总,而不是简单地以期末成绩作为该科目的学习结果。教师也可于这种考评机制中获益,通过平时作业的布置,教师可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项目办学不仅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给国内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希望双语教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不断研究,不断拓展,借鉴外国的经验,去粗取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有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傅淑玲等.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3,(4):72~74.

[2]彭庆华,杨志雄,雄光红.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看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全球视觉下的中国双语教学:加拿大浸入式教育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论文集,2009,152.

第12篇

还记得那伴随声声爆竹应来的一年,而转眼间,那已步满了我们无数的脚印,如作日在脑海中山国,如朝霞在晨辉之中划过。那么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该怎样写呢?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学校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1十月份的工作忙碌充实,班级管理、数学教学、读书学习等方面的工作头绪繁多。教室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纪录了三十一天的忙碌与收获,天复一天,每天在重复的工作程序中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学情和工作内容。从中选取一天作为一个月的缩影。现将十月份以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8点开始的,班上规定:学生7时40分之前不到校。但教师都早早走到学生前头,7点刚过,我随着同事来到教室,准备今天的上课内容,思量今天该和学生们做些什么活动,晨会学习《卫生评分细则》,突出桌箱卫生、文明使用厕所等新增内容。协商制定班级图书角使用办法;第一节上课;第二节批改作业;体育大课间,要带队进出,行进过程拐直角弯,个人自由活动增加1分钟跳绳。

7点40刚过,起早的孩子就陆续到校了,静静的教室热闹起来,值日生各就各位打扫教室内外。我巡视一圈,见学生打扫的比较积极,放心回到教室,督促学生抓紧时间收交作业,安排没事可做的学生。

楼梯值日组长走来,告诉我:祥又没有做值日,而且不听从组长的劝告。常有耍懒的学生被组长告到我这里,对轻者说服教育,对重者不仅说服教育还要弥补过失。经了解祥属于后者,我按惯例进行处理。

预备铃声响了,杨跑上讲台放下16元钱,回位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课问他交钱做甚,他说要订刊物。我苦笑不得,订刊物的钱昨天已经清点上交,订书的明细表电子稿也做完、核对完毕发给吕老师。今天再交,要把上面的工作重复一遍,唉!谁让咱是教师呢?

第二节课批改作业,同平常的每一天一样,欣赏学生的认真书写;为学生的进步激动;为学生的失误惋惜……,逐一批阅完毕,照旧例分类,书写认真的而且全对的、书写认真的但没有全对的、书写不认真的但全对的、书写和知识都有问题的,分类整理后分析学情找出面上的问题和点上的问题。整整一节课,心60多份作业起伏,喜怒哀乐五味俱全。

打点好作业,应该是看书的时间,但想到聚常瞅准我看作业纪录单的时候,挤过来看,飞也来凑份子,看来他们非常重视积分情况。怎样强化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呢?我决定,在板报上设立“群星灿烂”栏目,对积分多的学生进行表彰。接下来,设计字体、颜色、字号,打印、张贴……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虽然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也实在。

一天、一个周、一个月,就这样由一件件细微的小事穿缀而成。想起一句话:把简单的事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作好眼前的点滴小事。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2过去的一年,在马总的亲切关怀,伍经理的殷勤管理与认真指导,软件研发部的团结协作,以及在公司这充满奋斗的环境下,我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努力的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在软件研发、团队协作和个人成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公司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特向公司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 工作总结

一、软件研发

根据公司的安排,项目的需要。在自身的努力、伍经理的帮组,团队的合作下,克服重重技术困难,增长了工作经验, 收获丰盈

1、asp.net

开发

以前我在其他公司也做过一些开发,但是底层和架构与页面样式我都是没有涉及到的。通过这一年在本公司的的这些项目程序中的锻炼,我成长了,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首先,面向对象语言的收获。对于当前编程的主流思想是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以前理解这些话很费解都是从表面上理解,没有从深入的体会,通过这次asp.net项目的深入,不管是数据还是外部一些条件我们都可以抽象成对象,都可以用对象来表示,具体可以用语言中的类方法等。asp.net如此,c#如此java也同样如此。

其次,具备独立完成vb.net知识方面的能力。以前没有做过vb的东西,加上这次深入的做,这次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常用的重要的都有涉及,并且还补充_ml,javascript实际操作中空白的部分。通过这一年的开发,在.net方面我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能独立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再次,c#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通过c#这次软件的开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编程整体思想。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完善和改进的。

2、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是伴随着项目以来用的最多最平凡的技术。以前对数据库只是会一些简单常用的操作,经过这一年项目的实战,对数据库的操作增加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和经验的积累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项目中还用到了oracel与access数据库,这是我的收获·

优点:能熟练的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对sql数据库的操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基本上能合理的设计和新建数据库,同时在数据结构上也加强了对数据库的理解。通过项目的实践现在能熟练使用和编写多种sql语句。还掌握了一些关于数据库优化sql语句优化的方法,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优化。

缺点:数据是一门比较先进的技术,并不是你会写一些sql语句,能建几个数据库你就是数据库工程师。要成为一个好的数据库管理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积累。针对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接触,多运用新的知识点。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二、团队协作

上面的成功与收获,除了自身努力外,以及公司的支持。是这个团队铸造了我。我们这个团队也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拼搏协作的队员,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务实、拼搏、创新精神的团队。我与软件研发小组是一个整体,这里的团队总结也就是我在这个团队中的收获。

务实:公司下发的任务,下发的工作,件件都是用心去做的。我们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做了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做跟工作相关对公司有益的事情。相信在伍经理的带领下现在是这样,以后同样也是这样。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3教务处并学院领导:

2009-2010学年在系领导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督导下,我们东语教研室全体教师通力合作,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学年既定教学任务。现将主要教学情况、工作特色、问题反思、今后改进思路等做如下汇报。

一、本学年主要教学工作回顾

1.完成教学任务情况:

我们教研室,承担10个本科专业和8个高职专业的教学工作。本学期共13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含兼职教师1人,外籍教师2人),完成51门、总课时的工作量为5909课时。人均授课时数455课时/人/年,人均授课门数4门/人。本学期新开设课程8门,新聘教师2人,采用新教材的课程2门。

2.毕业生论文(报告)指导工作:

本学年度共有本科毕业班1个,11名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班2个,41名高职毕业生。本教研室完成上述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的选题、开题、指导和审阅工作,并出色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3.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针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操作可行性强的课程,东语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主持下,进行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韩语播音)?基础韩语?课程,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应用韩语专业?基础韩语?课程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规范化建设包括:管理规范和教学规范。管理规范内容主要从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积极探索新的实践管理体制,加强实训教学评估体系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规范。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四双制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举的?双大纲制?;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以及?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队伍;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加强实训教学评估体系是指:建立系、教研室两级管理制度。由系教学副主任兼任实训中心主任,教研室主任为执行委员的管理机制,每个实训项目都配有专职实训教师负责。教学规范主要是对课程使用的教材、实践课时、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实践项目的主题设计、实践步骤、教师的指导内容、实践教学组织要求、成绩考核标准及评定、实践成果保存等详细地作了规范。

4.提高日常教学管理实效:

(1)坚持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提升教学质量。坚持新教师每周两次听老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的课,教研室主任每周两次听课、查课两次的制度。新教师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学情,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研室主任通过听课、查课了解学生听课和老师授课的情况,拿到第一手材料后,在每周的教研日活动上,有的放矢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目标。

(2)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日活动制度。在开学之初制定教研日活动计划,根据不同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再适时调整,进行活动时尽可能把每周遇到的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等问题及时解决。坚决贯彻学院及系里的?上传下达?政策,及时地召开教研室会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保证本教研室上交的各项任务及时且保质保量。

(3)秉承以教研室主任为首的本教研室各位老师,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以专业发展为中心,一切以学院发展为中心的精神,工作时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承担学院及系里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及时而高质量的完成。

5.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1)10级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

2009年寒假期间,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崔林杰、宁雅南、李善英、孟范志四位老师对在连的日企和韩企进行调研,撰写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调研大纲、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再对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出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群,从这些岗位群当中归纳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中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这些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典型工

作任务,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即对应设置的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开发,体现了完成工作过程所选择载体,根据选定的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设计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中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那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适用性强的课程。增加了?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一览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和?课程设置与实训项目安排?表,这一培养方案中真正体现出了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

(2)深入研究学科专业未来5年规划,申报新增专业(方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日经济关系不断密切和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日资企业越来越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急需大批的商务日语人才。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日语+商务?、?日语+IT?等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针对这一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东语教研室及时地调整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适合目前市场需要的商务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7月申报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并于2009年11月予以批复,对将来日语专业的发展壮大,提升日语专业的知名度打下基石。

(3)精品课建设:

教学工作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品的课程建设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提升学院和专业知名度的标志。以本教研室主任柳娜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的《商务日语》精品课程,2009年3月被评为大连艺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经过2009年寒假期间进一步收集、补充、整理申报材料和制作录像,经过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10年3月经过教务处组织的专家进行评审,在院级精品课评选的基础上,被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评选,而后又经过学校申报、网上公示、专家组网上评审、会议终审等环节,2010年4月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省级精品课程,是我院唯一一门被评选上的精品课。

(4)教学团队建设:

以柳娜主任为团队负责人的日语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3月被评为大连艺术学院本科教学团队。经过一年多得建设,日语教学团队有了长足发展,2009年寒假期间,教研室主任撰写了日语专业教学团队三年(2010-2012)建设规划和2010年建设实施计划。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团队建设步骤等方面做了长远规划。2010年建设实施计划主要内容为:2010年全体日语教师拟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拟完成的成果(教材编写计划、课题完成及拟计划);2010年拟培养的骨干教师具体实施项目(骨干教师主要参与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商务日语口译、商务场景口译实训室、日文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的建设)等,现在正逐步完善。2010年3月进一步补充完善教学情况(主要授课情况、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教学改革特色科研项目)、科研转化教学情况、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团队今后建设计划)、团队基本情况等模块资料并上网,实现了资源共享。

6.教(科)研工作:

本学年,我们教研室教师共公开10余篇,其中柳娜发表的论文?高职商务日语教学模式之探索?,2009年11月荣获2009年度辽宁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立项有2项。

7.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

(1)、2009年7月14日---2009年8月5日,柳娜参加了辽宁省高职教育师资培训,获得了?商务日语?

双师证书。

(2)、2009年8月,崔琳杰、徐烟霏、李善英、安宝华参加200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艺指委青年

骨干教师培训

(3)、2009年7月至今,陈馥郁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主攻教育学原理专业。

(4)、2009年8月,宁雅南、徐烟霏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教职员工岗前培训,2010年6月通过了教师资

格证说课,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

(5)、2010年5月,柳娜、李善英、宁雅南、徐烟霏、邢莉、崔琳杰参加了商务日语翻译师的资格培训,

并取得了相应证书。

获奖情况:

(1)柳娜2009年11月获得了大连艺术学院2009年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竞赛优秀奖。

(2)柳娜2009年9月被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

(3)崔琳杰2009年9月被评为优秀教师。

(4)徐烟霏2010年4月荣获大连艺术学院首届?工会杯?青年教师课堂授课竞赛一等奖。

(5)李丹2010年5月荣获大连艺术学院国际商务系?第一课堂实践?竞赛一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配合学院的三项活动

1.积极响应和参与学院各种相关活动。

为配合2010年6月学院举行的?三项活动?,即?服装展示大赛?、?高峰论坛?、?十年校庆?的要求,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和参与了各种相关活动。三项活动期间积极参加了学院?三项活动?开幕式,观看了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服装类专业教学成

果展示活动?颁奖晚会、?十年校庆?演出和2010年6月26日的?高峰论坛?闭幕式。特别是实践周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和比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根据学院实践教学周活动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实践周期间为学生举办系列有学术、艺术价值的讲座,本教研室主任邀请了日本语言专家笈川幸司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2点在美术楼四楼,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做学术报告。

2.积极配合网站建设工作

为了完成好学院更新网站内容的工作,在系主任下达工作任务之后,2009年12月柳娜主任带领徐烟霏老师,为国际商务系网站建设收集、整理有关?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实践教学活动?五个模块的信息资料。?就业指导?中设有?就业动态?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项内容,两位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联系毕业生,掌握他们的就业情况,整理出近三年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收集2009年主要就业信息和2010年就业动态,为在校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日语、韩语)。?师资队伍?中设有?名师风采(柳娜、范例)??外国文教专家(全秀卿、仲条桀)??行业专家(高虹、金万哲)?三项内容,汇总了在我院任教的各位名师专家的专业特色,为学生同以上专家网上交流提供条件。为将来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方便设有?合作交流?模块,提供了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韩国大庆大学?的信息。?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活动?模块中,详细列出了本教研室各位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省级及校级立项的课题,专业建设中的?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实习基地?、?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提供条件。

三、本年度教学工作主要特色

1.按照我系专业发展规划,切实狠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1)重新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有关精神和我系部署,在日企和韩企进行行业调研,于2010

年4月制定最符合岗位和职业要求的?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改造和新专业申报。为适应商务日语人才需求增加这一趋势变化,本教研室及时地调整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适合目前市场需要的商务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7月申报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并于2009年11月予以批复。

(3)精品课程建设。以本教研室主任柳娜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的《商务日语》精品课程,于2009年3月院级精品课程立项,经过一年的建设,于2010年3月被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评选,2010年4月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省级精品课程,是我院唯一一门被评选上的精品课。

2.以教科研工作引领专业和课程发展,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指导下,本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科研意识不断提高,平时注意总结经验,把日常授课积累的材料应用到科研工作中,把科研成果又应用到教学中,起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本学年本教研室教师共公开1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立项有2项,通过科研工作既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又体现了自身在教研室以及系里的重要作用。

3.实践教学建设有重大突破。

本教研室编写了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韩语播音)?基础韩语?课程、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和应用韩语专业?基础韩语?课程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规范,编写了各自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课堂授课教案。两名教师参加了学院举办的第一课堂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一名教师参加了学院的第一课堂交流观摩活动,举办了国际商务系?第一届‘翰墨飘香’外文书法大赛?、国际商务系?第一届日(韩)剧模拟大赛?、国际商务系?第一届日(韩)文歌曲大赛?等专业大赛。

4.日常教学管理不放松。

本教研室注重教研日活动,使之系统化、连续化,并与眼前重点工作相结合。防止走形式、没内容。实行阶段性布置教学、科研任务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度。如: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布置的任务。实践具体实施安排;撰写本(专)科毕业论文和毕业报告格式规范的安排;院级精品课评审汇报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安排等,做到了任务责任细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本年度教学工作主要问题

本年度教学工作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1、第一课堂实践内容、形式有待改进。

由于受条件限制,第一课堂实践效果距离理想的预期目标还有段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考虑和改进的地方。实践周中还存在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的现象,因此让每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实践周的活动中去,实践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后又一新的课题,现在我们主要立足于第一课堂的完善。而第二,第三课堂的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充实还需每位教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现在年轻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没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图片和音像资料,缺乏多样性。讲课时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没有完全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不重视教学效果,学生取得的专业成果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相差很远,这也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3、教师不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评比。

教师只是在乎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在论文选题及内容方面有待进进一步提高,对所参与的课题要认真领会其实质,有针对性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每次课题结题时要注重总结,注意积累经验、资料,争取把每次的课题都能申报成教学科研成果。这也需要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五、下一年度教学工作对策

1、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组建日、韩社团

为补充第一课堂不完善的地方,组织鼓励学生组建日、韩社团。以建立外语角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提高日语水平及综合能力。针对本次实践周中出现的问题,对下学年的实践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可以通过民意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积极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开展第三课堂开发校企合作项目

为了真正做到将三个课堂结合起来,不仅在第一课堂实践上加大力度,而且需要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第三课堂的实践机会,在内容上更需进一步充实,完善。把企业引进来,把学生带出去,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了解社会所需,掌握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化,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垒成

教学方面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利用ppt、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使用图片和音像资料,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改进授课方法,逐渐加强学生的主导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锻炼。根据教师自身日本生活经验,加入日本风俗文化和社会礼仪,让学生增强学习热情等。教师不但要重视的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努力在论文选题及内容上有所创新。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4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二年级两个班的美术课。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听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较大型的文艺表演活动,“英语周活动”,大型“英语剧”表演,“小学部师生手工制作发明展览”等等;同时还有许多的宣传海报、展览橱窗、各科的课件制作等任务。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本来想在美术选修课开设“儿童水墨画”兴趣小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实现,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

教学工作会总结报告5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14-15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