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科技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科技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科技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科技管理论文

第1篇

1.1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制定长期远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以战略高度的视角制定预期性部署,对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强化和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全力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为实际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组建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保障机制,健全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把农科研投放在公共财政保障上。要重视农业科研领域,把农业科研作为农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制定远大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农业经济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措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取得进步也必须这样做。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着想,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从而促成三个层次配置的最优化,给予我国农业由现行农业转向新兴农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努力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快速将农业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使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为实际应用涉及到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讲,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包括科技提供、转化、需求及科技条件系统等组成的大系统,包含创立、完善有关机制收入分配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调控机制等运行过程。从狭义上讲,科研成果转变主要由实验室研究、实验性试验、生产性实验、工业化生产等步骤组成,应管控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及成果实际应用接续体系。做好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及地方的科技联系,发动全体农业科教研究部门与民营企业参加多元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科学工作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生产企业部门的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转变为实际应用才能使社会增值。生产部门以自身优势研发、引进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转为创新型主体与推广技术的载体,科研部门、主导企业和农民结成紧密利益相关体。这种利益相关体是教学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推广优良品种的产业部门,发挥有力科技辐射。

1.3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水平,健全农业人才市场教育、科学、人才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将科技成果转为实际应用主要依靠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其通力配合,才能形成“政、企、校、研、资”全方位互动。所以需要组建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作为参股的机制,强化知识资本在高新技术中的作用,使知识资本准入门槛降低。另外,具备条件的地区组建地区人才储备库,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大学和科研机构要为地方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采取远程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方式,将各个最新农技项目散播于农业地区,为农村基层单位造就科技推广工作者。为防止人才流失,主管部门要给予科技工作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这样,我国的激励人才流动要素、市场选择的新型机制才能建立,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强化改革和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农技站已经形同虚设。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容忽略基层推广站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组建现代化推广体系。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既不能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交易对我国现有农业经济产生的冲击,所以必须在保证农机推广体系平稳的条件下,加深体制改革。组建符合新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把追逐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社会利益。各个地区要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地发掘地区农业的发展潜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准入资质,不能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坑害消费者。提高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指导农民抗击各种风险。

2结束语

第2篇

农业的科研技术研究设计的范围比较广,综合性强。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需要从它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气候条件、土质条件、成熟周期的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

二、新时期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归档率低

首先,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的单位研究管理工作和研究成果归档工作不协调,严重脱节;其次,因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周期性较长,因此,档案的来源较为分散,在收集整理时由于各个档案的来源时间不确定,会出现部分档案丢失现象;最后,研究者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曲解,认为研究的成果档案属于个人成果,对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存有疑虑,从而出现研究档案的断档现象。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正是因为历史较为悠久,很多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的发展形式严重“脱轨”,没有及时的更新完善,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大多采用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因此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上也有了相对应的要求,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仍然是传统的人工方式,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农业科研技术工作的深层发展。

(三)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管理方法,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档案进行正确合理的分类,为后期的档案查阅提供便利,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然而,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其自身的知识构成不够完善,学识水平不高,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薄弱,对各种研究成果档案定性不明确,出现分类混乱的现象,迟滞了规范化管理的步伐。

(四)保密工作不够深化

虽然现代网络化技术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了一定的应用,对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但是,网络化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渠道,的载体在管理上也没有强有力、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化,容易使研究成果外泄,另外,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高,对于查阅的程序检查不够严格,这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外泄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的应对对策

(一)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针对于不同的档案特点,要有合理的收集方案,对档案进行统一式管理。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档案管理体系,把研究工作与档案归档工作协调起来,对每一研究项目进行实时档案跟踪,严防因为周期长的原因,造成档案的遗失,可以有专门的人员分工进行细化管理,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归档观念的强化,灌输正确的归档意识,以确保档案的整体连续性。规避断档现象发生。

(二)完善制度建设

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更是日常管理的行为准则。管理人员要按照科学的归档程序对各种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操作,不能主观的对档案进行随意安放,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进行,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对档案管理的一些基本法规准则进行学习深化,进一步促进各种的标准化,使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的强化下更加有序。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技术和经验,对各种农业科研成果有一定的认知,在档案归类上可以进行明确的划分,按照不同档案的属性进行分区、分层放置,不断的提高完善自身的素质,与时展形势相接轨。

(四)强化保密措施

第3篇

一、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1、创新性

农业科技项目最主要的就是管理,不过其主要的就是其创新性,倘若整个项目从规划到最后的阶段没有一定的创新,那么开展农业项目科技在最初阶段也就没有动手实施的必要了,创新性是现在最能够体现科技和技术进步的标志,它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实践性等独特性能,项目科技管理在创新性上面体现的比较多样化,不仅包含的是整个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具有创新性,还主要体现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以及创新性,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会有复古式的管理模式,往往是朝着前面发展的,并且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体现的不仅是具有不一样的新颖性,还应该体现出其管理突出的效果和作用[2]。

2、明确指向性

针对性显著这是农业科技项目在现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它的指向性体现的不仅仅是在论证方面,还主要包含在开始规划和着手的几个阶段,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遇到一些不能够应对的难题上面,能够顺利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便达到之前所预定的目的和收益[3]。

3、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在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的进行全阶段,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项目不能够顺利的完成或者是完成的质量差等,这些具有风险的因素都说明了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是集创造与创新一体的工程,在完成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小偏差以及施工上的难度等而让工程终止[4],并且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都会遇到资金周转不足等一系列的风险而让项目的完成进度推迟或者失败等,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项目实施到一半的基础上由于某个数据或者某个角度不符合要求而返工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不受控制的因素往往是不能保证的,具有鲜明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5]。

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不足之处

1、在规划前期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明确

农业科技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应该体现其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先进性、差异性、质量的可保障性等其它特性,现在农业科技的项目管理并不是面面俱到,整个实施过程存在着诸多的麻烦和问题,首先就包括了整个项目的责任人对项目还未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思考,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进度的实施与安排等都没有明确的分析和研究[6],对其缺乏全面性的评估,加之项目一下来之后,很多负责人为了最终的成果往往显得浮躁,急于求成,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大的经济收益,所以总是容易造成项目漏洞,其次,对于项目的承担商根本就没有一定的了解,对其的质量、信誉以及一些方面的东西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必定也会让农业科技项目受到影响。最后就是项目负责人对自己设备能力预测过高,并且对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夸大其词,往往造成最后的质量效果失真[7]。

2、项目的开展缺乏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

由于没有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项目的相关高层部门对整个项目的开展情况并不是了解深入,一些细节上的事情也不会察觉出来,势必会造成滥用项目费用、私自动用公款的情况,以及遇到一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麻烦就不愿意返工而不按正常项目的要求进行等情况出现,并且现在在定下项目之前往往会签订合同,只有在具有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才能预防随意更改合同的情况出现[8]。

3、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

以前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死板,没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内部之间的竞争处于僵硬状态,在没有竞争的状况下,压力就会随即消失,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超越的竞争感,也没有大家齐心协力为项目的完成而努力和合作的团结感,使得大量的人才显得比较分散,没有凝聚力,加之现在我国的农业科技项目规模都比较小,并且水平有限,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导致最终的效益无法凸显出来[9]。

5、不完善的成果评定

在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和完善的整个过程,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取得的成果不能进行充分的鉴定,或者由于鉴定不到位等导致最终的效益受到影响,并且在完成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点都能够也就不能体现出来[10]。

6、没有维护合同的权威性的法律制度

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相应的客户进行签订合同之后,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维护其合同的权威性,将会导致一系列人员随意的进行更改合同的情况,并且时常出现违约的情况,加之没有相应的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对其进行防范,将会导致一系列的情况发生,造成社会混乱。

三、农业科技项目提升的措施

1、摒弃旧的观念,培养全新管理思维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高端技术普遍用于生活中,那么农业科技项目也是一样的,要将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推向实处,就需要将过去的传统的管理方法抛弃,按照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将现代技术运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12],并且管理的方法也不能够单调,而是应该呈现出多渠道和样式的管理模式,并且在管理的过程要在专家的特别指点下进行,在不同的农业项目管理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并且针对其问题想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

2、完善整个项目的监控体系

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已经规划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评价,以防一些私自挪用项目建设的费用以及一些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及时解决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要及时的给予处分,另外对于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多媒体网络体系,以便及时的传递信心和进行交流,定期选派人群进行管理培训和学习等,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相应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及时的做好每一阶段的评估和成果的预测,下级部门要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时不漏的上报给上级领导,以及时的提出建议和措施,在管理中出现的创新之处和对项目的进行有利的建议和想法都应该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其他人的竞争力。

3、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技能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不仅仅只是管理就好,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的手段和技能的高低,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倘若我们只遵循以前懂得的管理技术,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就应该定期的组织人群进行技能的培训,以便提高其管理的技能,主要就包括对进度的控制、成本的控制,以及开展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应对能力等的培养,以便能够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尽可能降低那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可能性产生,定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其管理的最终效应,还能够提高管理技术,凝聚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11]。

4、制定出项目首席负责人制

以前的项目负责人以及整个组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大家推荐的相关人员成立的,没有团队意识和经验,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并且成本等也不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使得整个项目建设返工还会出现重新返工,概算不清不楚,投资力度永远不够等,但是最终的效益却并没有突出成就,但是实施首席负责人制则能够有效的控制整个生产的成本、进度以及投资的力度等,对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5、将网络体系运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限制,往往出现沟通不及时,回报不明确的情况,但是倘若有效的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体系,则能够打破这些传统上的不足,提高效益,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上下级沟通不及时而误事的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在内部建立起相应的系统平台,倘若建立起这种系统平台,那么将能够完成高校的信息传送和数据分析,另外还应该构建相应的财务网络体系,对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其进行的开销的支出全部都记录再按,整理呈完整的信息库和财务预警系统,以防止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对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监控、预测,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在其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情况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以此来对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成一体的控制[12]。

6、健全科技项目的评估

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项目的选取在主观判断上都是依靠管理者的意见,缺乏专家的指点,也导致项目选取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在选择科技项目的时候,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开发过程中的不明确性以及在决策上的失误而引发的风险,另外,还表现在了对于技术的复杂程度、费用支出以及收益等都难以估计。所以,对于农业科技项目体系的科学评估需要从管理的发展战略作为出发点,充分的考虑市场、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等会对项目选取造成的的影响,从而让选择更具科学性,尽可能的避开选择风险,让最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效益。

7、推行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农业科技项目不是一般的简单项目,关系重大,加之他本身就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得它的风险新和不确定性因素重重出现,从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资源的安全角度来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估风险的来源和对管理的危害度,风险评估是保证其内部资源具有高的安全系数的主要措施,它将归类于资源的安全管理这一企业经营体系中。风险管理人员的目标就是在预测到风险的同时及时的发表建议并报告给上级部门,以便尽快解决目前威胁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既定目标的风险。

8、组建项目责任方信用档案

第4篇

绩效管理是作为项目可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有效的提高农业项目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成员的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学术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农业单位都忽视了绩效管理对于科技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欠缺必要的考核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从目前的绩效管理来看,主要是管理理念淡薄、不能够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发展。

2.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只为单纯的完成科技项目,为了获取奖励而奋斗。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自身的科技项目无关。使得科技项目部门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2过于注重个人评价

是绩效考过于核侧重于科技项目中对个人的绩效评价,未将个人、部门、整个项目的绩效考核进行有机联系起来。

2.3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集中在对项目指标考核上,而项目指标的考核来自于科技项目的相关数据,绩效考核就存在着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两种,加大了考核难度,不能做到良好的协调,对的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福利、奖金等的手段,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过于注重业绩考核,忽视了在工作中是否存在着不符合规定操作,是否按正常程序办事,从而会对科技项目的经营、安全重视不到位。

2.4科技项目管理安排不够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在给安排工作时,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开始时间、完成任务时间,只给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指令,让无法理解这件工作的轻重缓急,以致于最后工作绩效不佳。农业科技项目的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管理者没有明确告诉要做什么,是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件工作怎样才算做好。

2.5不能够明确工作重心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某些工作,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以致于绩效不高。农业科技项目在对员工培训以后,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测验体系,并不能知道在培训后,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的科技项目技术,是否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仅仅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农业科技项目在培训新人时,并没有去考虑一个问题,让有经验的人去带新人,这些带新人的人是否具有培训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是让有理论知识的人去培训新人,其是否有具体的实践能力?如何对进行培训,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6信息系统管理不够全面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全面,不能够满足变化多端的考核指标需要,实际操作性较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3.1采用新型的绩效考核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对其工作,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正确评价农业科技项目中的个人价值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考核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方法[2]。根据目标管理法,由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殊性,在制订绩效指标、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的项目发展及其个人规划,使得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协调一致,将个人的目标实际上融入组织的目标之中,个人为组织目标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与不断地向共同前景靠拢也就引导了员工的持续努力和奉献。基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如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所以仅仅进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结合360度反馈评价法。与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360度反馈评价法在反馈和避免考核错误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360反馈评价是一种偏重于定性的考核方法,它不能准确量化业绩,因此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360度反馈评价法的弱势予以弥补。由于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化、可度量化、可实现、现实性以及时限性,所以它主要解决的是将绩效如何量化的问题。

3.2针对目前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绩效管理

3.2.1转变思想认识,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成长成才服务,重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战略导向的理念,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为实现战略目标、落实部门和团队目标服务。三是要树立过程管理的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和双向互动,强调系统性和持续性。四是要树立齐抓共管的理念,绩效管理主体不只是人力部门,而在于各部门、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的积极参与,如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农业科技项目的有管人员的参与。

3.2.2将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效统一起来

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让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发展是依托于项目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的个人绩效必须与组织目标有效统一,加强项目文化建设,引入一些强调团队精神的绩效指标;其次绩效考核过程中,将个人绩效与所在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3]。

3.2.3完善考核指标,使用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将绩效目标分为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对业绩目标与品能目标作出了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对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作出了明细的划分,指出了制定绩效发展目标书的具体程序。绩效考核标准应坚持“四个基于”,即基于职责、基于目标、基于数据、基于事实,按照数量、质量、效率、效益四维标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考核工作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思考的,有的看起来合理,实际上不见得合理。比如考核一个人,谁给他打分最贴合实际,应是他的直接上、下级,与他有工作联系的人等。如果给他打分的,跟他一年也见不了几面,没有工作关系,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那他怎么给别人打分。因此,我们要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对谁服务由谁考核、谁了解谁考核”的原则,合理确定有权考核人范围。绩效考核应全面评价其业绩目标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尽量克服“前台唯指标,后台凭印象”的状况,不仅要“立足于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考核,还要“立足于现在看未来”,加强对未来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尤其是农业科技项目,需要对项目的未来前景进行评价。我们要重视绩效反馈工作。在现实工作中,绩效反馈经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或避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面子文化”,人们多愿当面说好话,不愿提供负面的反馈意见,这实际上是对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认为上级对下级反馈一些负面的信息,关键是要看动机,只要动机是好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即使说错了,我想都是会原谅、理解的。

3.2.4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应当明确向指明工作具体内容

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安排工作时,应当明确标准、项目开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给一个清楚的指令,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以提高工作绩效。

3.2.5重视项目过程管理,加强绩效沟通和辅导力度

持续的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过去的绩效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绩效考核不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反馈不足,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对上级的工作期望、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清楚,个别甚至连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要通过建立“三次谈话”制度,让全部都参与进来,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帮助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好之后能获得哪些激励;同时通过全程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辅导按时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

3.2.6科学地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以及分析等多种流程,这些都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提供技术支持,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更显规范化与科学化。

第5篇

专项资金设立以来,财政投入已从2007年的1500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45亿元,累计6.3亿元。支持领域逐渐覆盖了蔬菜、农作物、畜牧兽医、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加工安全等12个农业领域。7年来,项目承担单位逐年增加,全省范围内累计共有107个单位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吸纳了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省家禽所、省淡水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和淮海工学院等一大批省内主要涉农研究院所和高校,以及苏果超市、雨润集团等大型科技企业的优势科研力量。不但解决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在项目选题、立项、资金配置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释放了较为充分的科研自,真正将自身专业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1.2实施成效通过统筹实施,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标志与助推器,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等大宗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开展了蔬菜、林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生活质量提高,开展了猪、羊等畜禽和鱼类、蟹类等水产品种的创新研究。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兽用生物制品、植物病虫防治、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技术等领域成果丰硕,体系初建,并已跨入国家支持序列,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三是建立了生态养猪、设施蔬菜和秸秆利用等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依托体系整合了全省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涉农高校、龙头企业和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这些资源既保证了专项的有效实施,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后发效应。四是取得了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结构优化的明显成效。专项资金始终围绕加快创新人才和学科团队培养的主旨,力主向现代、高效农业领域倾斜,蔬菜、园艺、畜牧、加工和循环等领域已先后有8个学科团队被列入“2013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同时,设立了探索性项目,为后续重大项目、重要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兴建了适应不同技术应用主体和成果示范方式的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推进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转型。借助创新资源内联外合的组织形式,专项资金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提高了自主创新成果的显示度和应用水平。

2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集成创新的目标成果导向模糊

专项资金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专注于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逐渐形成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系类项目和探索性项目几大类别,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项目初期只是将主要成果目标定位于品种、技术等单一点上的创新,尚未实现由技术点到技术面再到全产业链覆盖的集成创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标导向并不突出。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现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于集成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与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组装集成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趋同引导的组织方式

当前,传统农业优势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叠与交叉,一些能够体现新兴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先导、前沿产业和边缘领域并不容易获得支持与重视。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组织方式相对分散,承担单位的基本科研单元又普遍较小。因此,在没有统一科研目标导向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的状态下,各申报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团队分工与层次排位,容易将项目的立项与执行定位于分“盘子”和抢占资源,进而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和信息形成保护意识,加剧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聚焦,不仅无法促成紧密的学科体系,也难以在团队建设中产生聚集优势,同质化趋势将不断降低科研协同创新效率。

2.3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待加强

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委托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并负责项目的全程管理,此举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专项资金所涉及项目的数量、领域、单位和专家的体量较为庞大,项目执行期间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监管,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外,目前专门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与目标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若对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激励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维方式将难以摆脱“重立项、轻过程”的老套路。

3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专项资金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全国科技创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据专项资金的运行现状,结合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改进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模式的一些建议如下。

3.1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明确项目管理目标

通过积极创建和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标导向机制,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培育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科研成果的意识已经在科研人员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统一。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应借助科研绩效评价、政策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调动和提升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凝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和奖项的服务支持上,要把专项资金作为推动全省重大科技产出的主要抓手,由省农科院牵头,策划遴选出重点部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化、便捷的项目管理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前就要引导科研人员先行一步,紧密围绕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需求,结合团队优势与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点积极引导,为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大项目的占位申报和主持实施能力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3.2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交叉型创新团队

针对创新专项申报主体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一是建议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学科大类结构,进行统筹分类,按照农作物、动物、生命环境、食品与信息及加工与装备五大类别设置一级学科群。再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按照领域划分设立二级学科组,每个二级学科组内部都可以选出一名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由所在团队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3~5年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成果目标方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只有通过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才有望打破单位内部各个小团体的利益堡垒,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重新组合包装全院科研力量,打破“专业所—研究室—项目组”的单一框架设置,以二级学科组为基本单元,以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多层级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机制,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有特色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和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3.3强化立项审核,规范评审机制

专项资金所支持的项目数量与资金体量在持续增加,现有科研管理力量难以确保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为降低项目风险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门应根据所划分学科类别建立专家库,旨在汇集各领域的归口专家,从源头上为项目启动把关,避免盲目立项。遴选入库的专家只负责对各自归口领域内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进行综合评判。一般项目可通过问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项目的评审则需会上讨论,并全部参加盲审。对于科研人员则要求坚决破除“分盘子、要经费”的消极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够提出明确具体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项目的最终立项必须签订合同书与成果责任状,明确界定实施的具体时间段、负责人和详细成果,同时启动责任追究与末位淘汰制。对参与的专家不设身份限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成员均可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入库。同时,为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操作性,所吸纳专家除特邀顾问之外均需参加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考核和成果产出的统一培训。管理部门可邀请专人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后方可参加评审。

3.4调整项目结构模式,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建议专项资金调整为前瞻性项目、体系类项目、产业类项目、应急性项目和推广服务类项目五大类别。设立前瞻性项目,旨在为原始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专项资金应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长期性的非项目化支持,不设置目标绩效考核,鼓励尝试,包容失败。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前沿跟踪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与冲击高层次奖项打好基础。其中,也包括设立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的软科学课题。设立体系类项目,旨在围绕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需求建立全省同类优质资源协同攻关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类项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建议将该部分项目选题完全向市场与企业开放,科研单位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给出具体命题并享有成果最终知识产权。设立应急性项目,目的在于处置农业生产过程或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或问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处置方案或政策建议。根据紧急程度,可随时成立应急课题组开展工作而不受选题范围、申报流程等常规要求的限制。设立推广服务类项目,旨在依托科研项目成果的熟化程度来设立的一种孵化与推广应用型农业项目,通过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客观、真实地评价研发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用性,从而降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使用风险。其承载着农业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资金和机制等,是沟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桥梁,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度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务实效的主要抓手。

3.5搭建立体监管网络,拓展全方位服务

第6篇

通过统筹实施,专项资金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标志与助推器,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为粮油安全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等大宗农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高效农业发展,开展了蔬菜、林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品种创新研究。围绕生活质量提高,开展了猪、羊等畜禽和鱼类、蟹类等水产品种的创新研究。二是研发了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为江苏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兽用生物制品、植物病虫防治、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技术等领域成果丰硕,体系初建,并已跨入国家支持序列,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产业支撑能力。三是建立了生态养猪、设施蔬菜和秸秆利用等产业技术体系,引领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依托体系整合了全省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涉农高校、龙头企业和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这些资源既保证了专项的有效实施,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后发效应。四是取得了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结构优化的明显成效。专项资金始终围绕加快创新人才和学科团队培养的主旨,力主向现代、高效农业领域倾斜,蔬菜、园艺、畜牧、加工和循环等领域已先后有8个学科团队被列入“2013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同时,设立了探索性项目,为后续重大项目、重要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兴建了适应不同技术应用主体和成果示范方式的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推进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转型。借助创新资源内联外合的组织形式,专项资金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提高了自主创新成果的显示度和应用水平。

2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集成创新的目标成果导向模糊专项资金始终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专注于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逐渐形成了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系类项目和探索性项目几大类别,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项目初期只是将主要成果目标定位于品种、技术等单一点上的创新,尚未实现由技术点到技术面再到全产业链覆盖的集成创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标导向并不突出。随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这一现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于集成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与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状态,难以从整体上组装集成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趋同引导的组织方式当前,传统农业优势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与学科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叠与交叉,一些能够体现新兴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先导、前沿产业和边缘领域并不容易获得支持与重视[3]。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组织方式相对分散,承担单位的基本科研单元又普遍较小。因此,在没有统一科研目标导向与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的状态下,各申报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明确的团队分工与层次排位,容易将项目的立项与执行定位于分“盘子”和抢占资源,进而对自身所掌握资源和信息形成保护意识,加剧彼此之间条块分割,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有限的资源难以聚焦,不仅无法促成紧密的学科体系,也难以在团队建设中产生聚集优势,同质化趋势将不断降低科研协同创新效率。

2.3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待加强专项资金由财政厅委托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并负责项目的全程管理,此举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但是专项资金所涉及项目的数量、领域、单位和专家的体量较为庞大,项目执行期间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监管,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外,目前专门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与目标的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若对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激励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思维方式将难以摆脱“重立项、轻过程”的老套路。

3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建议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专项资金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的光辉历程,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为全国科技创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需求,根据专项资金的运行现状,结合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改进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模式的一些建议如下。

3.1贯彻落实顶层设计,明确项目管理目标通过积极创建和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标导向机制,强化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培育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科研成果的意识已经在科研人员中初步形成并得到统一。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应借助科研绩效评价、政策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调动和提升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凝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和奖项的服务支持上,要把专项资金作为推动全省重大科技产出的主要抓手,由省农科院牵头,策划遴选出重点部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化、便捷的项目管理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立项前就要引导科研人员先行一步,紧密围绕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需求,结合团队优势与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点积极引导,为提高科研人员对重大项目的占位申报和主持实施能力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3.2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交叉型创新团队针对创新专项申报主体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一是建议在全面梳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学科大类结构,进行统筹分类,按照农作物、动物、生命环境、食品与信息及加工与装备五大类别设置一级学科群。再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按照领域划分设立二级学科组,每个二级学科组内部都可以选出一名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由所在团队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3~5年的学科发展规划与成果目标方案,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生效。只有通过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布局,才有望打破单位内部各个小团体的利益堡垒,聚集优势科研资源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重新组合包装全院科研力量,打破“专业所—研究室—项目组”的单一框架设置,以二级学科组为基本单元,以专项资金为平台,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的多层级人才培养机制与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机制,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深化有特色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构建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和支撑有力的良性发展格局[4]。

3.3强化立项审核,规范评审机制专项资金所支持的项目数量与资金体量在持续增加,现有科研管理力量难以确保过程管理的全面性。为降低项目风险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门应根据所划分学科类别建立专家库,旨在汇集各领域的归口专家,从源头上为项目启动把关,避免盲目立项。遴选入库的专家只负责对各自归口领域内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进行综合评判。一般项目可通过问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项目的评审则需会上讨论,并全部参加盲审。对于科研人员则要求坚决破除“分盘子、要经费”的消极思想,敢想敢干,且能够提出明确具体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项目的最终立项必须签订合同书与成果责任状,明确界定实施的具体时间段、负责人和详细成果,同时启动责任追究与末位淘汰制。对参与的专家不设身份限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成员均可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入库。同时,为提高项目审核的效率与可操作性,所吸纳专家除特邀顾问之外均需参加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考核和成果产出的统一培训。管理部门可邀请专人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后方可参加评审。

3.4调整项目结构模式,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建议专项资金调整为前瞻性项目、体系类项目、产业类项目、应急性项目和推广服务类项目五大类别。设立前瞻性项目,旨在为原始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专项资金应针对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长期性的非项目化支持,不设置目标绩效考核,鼓励尝试,包容失败。通过加强高新技术的前沿跟踪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与冲击高层次奖项打好基础。其中,也包括设立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的软科学课题。设立体系类项目,旨在围绕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需求建立全省同类优质资源协同攻关的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类项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具有较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建议将该部分项目选题完全向市场与企业开放,科研单位负责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给出具体命题并享有成果最终知识产权。设立应急性项目,目的在于处置农业生产过程或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或问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及时提供处置方案或政策建议[5]。根据紧急程度,可随时成立应急课题组开展工作而不受选题范围、申报流程等常规要求的限制。设立推广服务类项目,旨在依托科研项目成果的熟化程度来设立的一种孵化与推广应用型农业项目,通过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客观、真实地评价研发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效用性,从而降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使用风险[6]。其承载着农业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资金和机制等,是沟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桥梁,是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度低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务实效的主要抓手[7]。

第7篇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科技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对农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管理与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潮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技术快速普及与发展,几乎所有东西都离不开这2种介质。农业生产如能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以此来改变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种局面。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讲求的是效率与管理模式。国内在发展农业时最常用的管理是,以计划经济运行体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以市场经体制为主以来,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体制要求下的发展需求。比如,行政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机构过度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实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有助于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有关农业发展或者农产品信息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共享。

2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

什么是现代化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农业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而又具体的概念。现代化农业管理,是新时展农业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意识到对现代农业的研究理论日益深入以后,对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要求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就是伴随着农业理论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农业管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现代主流意识和现代大众的需求,通过这两者在农业发展上的客观反映进而实现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迎合现代主流意识需求,为此提品与服务,透过现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做出适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化农业管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实现人性化,把最原始透过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来进行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因为它是市场调节中得来的产物,所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原理。通过现代化农业管理,人们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搜集市场上的数据,把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意识和需求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源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管理水平的层次。

3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去管理农业科研项目

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高科技和管理创新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时候利用到电脑的便利性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数据进行适时的登记与管理,从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习性,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业科研项目中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传统农业更好地过渡到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这里还涉及到农业制度的变革。可以透过现代化手段去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比方说有一款新型可投入农业生产中的机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时对这款农技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推广模式是很难带动市场效应的。如果可以结合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再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对其进行推广,将很大程度上把这款新型农技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时性与传播速度快,而且它还能同步实现用户反馈。作为农技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反馈,客户及时反馈信息能让其他用户作为使用前的借鉴与参考。在农业科研项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广也是可以透过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此实现广而告之,引起市场上更大的反响。

3.1现代化手段在管理农业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

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可以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检索与收集。在研究一项新的科研发明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借鉴,为此提供数据的原始积累,如果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过书本上的采集或者报刊上的收集,这是非常贫乏的。因为报刊和书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具有延时性。科研成果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被中又重新的确立,确立以后再。所以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只有依靠互联网提供的即时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资料的收集。而且现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为此提供原始动力。在优化管理上大部分的运作方式都是依靠电脑、互联网为之提供技术支撑。

3.2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

关于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先要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两者可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最强大的服务系统技术支持,才能对此加以学习。现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运用操作及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度。

4结语

第8篇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5结语

第9篇

(一)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

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中,提高大家的归档意识。实行项目主持人(或项目首席专家)归档责任制,建立项目完成与档案完卷一体化的“捆绑式”责任制,使项目(课题)责任人视建档为自身业务的一部分,关注项目(课题)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与系统化,从而保证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作为有关人员职责和工作任务目标之一,用制度把它明确规定下来,档案管理部门深入到各职能部门、课题组中去,了解工作情况,并为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创造方便条件,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保证科技文件材料的完整。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以建章立制为基础,全面实行质量和目标管理,用制度来规范档案管理,并督促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课题组、兼职档案员,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维护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油料所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外,还做到了把档案工作纳入全所工作发展的轨道,坚持了“四个挂钩”,即档案工作与领导责任挂钩、与单位及个人的年度工作任务挂钩、与创建“文明处室”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改变了过去仅依靠档案人员“单兵作战”的状况,集全所工作的“合力”,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建立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网络,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油料所由分管所长领导档案工作,综合档案室隶属信息中心领导,集中统一管理全所各种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保持了专职档案人员的稳定。为了把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档案工作的目标责任下达到基层,提高部门领导和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责任感,所里要求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分管本部门的档案工作,并推荐具有一定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兼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中形成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预立卷、移交归档工作,档案室具体指导基层的业务工作。目前所里已建立了有37人组成的兼职档案员队伍,全所专兼职档案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6人,占档案员总数的43.2%,形成了完善的所级档案综合管理体系,实现了档案管理网络化,为搞好档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全面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即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服务,科技档案利用的社会价值,就是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科技档案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和创新,向收集、加工、整理、传播、研究和利用知识的知识服务行业发展,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要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面向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咨询、定题和专题信息服务、动态信息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借阅等服务。通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一是提高科研项目的竞争力和获准率,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如油料所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奖励、专利、项目验收等方面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对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丰厚回报。油料所已主持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培育油料品种160个,主持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45项,其中国家成果奖19项,高居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之首。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油料所先后引领和推动了我国油菜产业三次跨越发展,累计为社会创造效益1000亿元以上。二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科技扶贫。科技档案不被利用,扶贫工作就不会在短期内打开局面,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三是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成果管理服务,科技档案在编写参考资料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油料所为了使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级要求对建所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清理。为此,搞成果管理的同志,调阅了建所以来的所有成果档案,编写了84项科技成果目录表,并按授奖的类别进行了归类整理,列成简介表,将成果管理工作分为三阶段,写出油料所科研成果及成果管理总结报告。此项编研工作摸清“家底”,又为利用成果提供了方便。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