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煤化工企业论文范文

煤化工企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煤化工企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煤化工企业论文

第1篇

1.1煤化工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安全生产是煤化工企业生产活动中一项常规性检查指导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煤化工企业建立全面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至关重要,煤化工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影响,对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环境建设也至关重要,大力开展化工生产管理工作,有效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欠缺,会导致煤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会造成伤亡事故,导致职业病,可能会危害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导致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为维护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开展煤化工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工作。

1.2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1.2.1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我国煤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足,部分煤化工行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将安全生产当作口号,并未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规范缺乏执行,思想轻忽,安全事故频发。

1.2.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大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但部分化工单位没有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些单位虽有安全管理制度但相关条目过于笼统,缺乏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并且没有相关负责人,执行偏差较大。

1.3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

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与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活动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一定差异,有煤化工企业自身的特有要求。首先,必须遵循生产工艺规程进行操作,严禁在超温、超压、超负荷的工矿下进行生产,不能擅自更改工艺指标,不能在生产系统上进行实验性操作,生产厂区内严禁吸烟喝酒、严禁将烟火带进生产区内。生产区内不能设置吸烟室,要进一步加强生产车间烟火管控力度,不能使用有明火、不防爆电热源,建设完善、安全的生产系统和生产安全指挥系统,车间生产人员在工作期间采用岗位责任制度,建立检查制度和交接班制度,明确指挥人员权责,保证其能够进行正确决策,要求指挥正确有效,不能出现违章指挥和盲目智慧。生产一线人员要坚守岗位,服从统一调度安排,禁止脱岗、串岗、睡岗,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规定配置,组织安全生产专项培训,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生产经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煤化工生产企业监督管理

2.1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

煤化工生产基地生产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使员工在工作中时刻注重安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严禁“三违”工作,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身穿紧扣工作服,穿防滑鞋,佩戴安全帽,确保各项安全措施执行到位。注意恶劣环境条件对施工的影响,遇到大风、大雨、大雾、大雪天气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确保人员安全。要保持工作和施工范围内的清洁有序,要注意保管随身携带的各项工具。

2.2严格安全规范,加强监督检查

制定作业安全防护规范,实现管理流程的进一步细化,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煤化工安全生产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监督检查工作,在化工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展安全防护工作,保证煤化工工作人员清晰认识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将安全防护工作作为煤化工生产的常规工作,专职人员每天按时到现场监督检查、不定期对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把安全问题消除源头上,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作业安全。作业人员上下脚手架应走专用通道,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在阳台等非规定的通道攀登翻跃,确保人员安全。

2.3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管理机制

第2篇

1.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不够完善。

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在内的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绩效考核得以推进的保证。但由于煤化工企业管理还没有实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经营状况不甚稳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通常不够系统、完善。

2.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被合理转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5%的企业考核的唯一目的是将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联系起来,其实这样最终会导致企业为了“薪酬”而绩效,绩效考核只作为薪酬分配的工具,没有对绩效目标起到助推的作用,从而误入歧途。绩效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此必须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

3.绩效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偏离目标。

绩效指标的设计是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应既能正确评价员工和企业过去的业绩,也能发挥绩效导向作用,激励员工和单位对现有工作持续改进,以便提高工作绩效。虽然许多煤化工企业都挖空心思建立了“先进”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指标不够科学、合理,则可能导致企业绩效管理失效。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3.1绩效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

绩效管理只有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通过员工绩效的提高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载体。但是多数煤化工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目标自上而下逐层分解得到,而是根据往年的经验和僵化的职责推导而来,导致部门和个人绩效目标的总和与企业战略目标产生较大偏差。如某化工企业市场方面的目标为产品占领高端市场,但是销售部门的绩效指标为销售收入、顾客满意度、销售回款完成率等,没有将高端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个性要求、高端客户数量、高端市场的销售份额作为绩效指标,于是导致企业战略目标形同虚设。

3.2绩效指标设计不当,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对绩效指标进行设计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因绩效考评指标设计不当对实际工作产生误导,同时要对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由于对绩效指标设计的合理性、绩效指标的关联性没有进行反复推敲和验证,最终会因指标设置不当,最终可能导致绩效考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某化工企业为节能降耗,考核供水车间循环水耗电指标,该指标与车间绩效薪酬的50%联挂,于是,车间为保收入不惜采用非常规手段降低电耗,导致下游关键设备机组出现严重故障,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3.3绩效指标设置过分追求全面、强调量化造成考核失效。

煤化工企业绩效指标设置时,由于缺乏经验,眉毛胡子一把抓,设置一个大而全的绩效指标体系,但是这些绩效指标并非全部与员工实际工作相关,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工作重点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就是要可衡量”但是可衡量并不代表一切工作均可量化。绩效考核指标有定量和定性两类,其中,反映工作结果的指标如产品产量、产品销量、销售收入等指标,通常可量化,为定量指标,反映工作过程的指标如工作及时性、工作态度等指标,通常难以量化,为定性指标。指标是否可量化主要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如果仅仅为了方便考核而一味追求指标量化,会最终导致绩效考核事与愿违。

4.计量手段不完备,绩效考核结果与实际有较大偏差。

煤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是流程化连续作业,上下游工序和各类原材物料的投入、产出需要大量的仪表器具来计量。但由于煤化工企业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为降低企业投资,在计量方面通常“偷工减料”,由于计量器具不完善,计量数据不准确,人为平衡扰乱了绩效考核的正常秩序,同时,也无法满足绩效指标层层分解的工作要求。尤其是生产波动大、系统运行不稳定时,由于考核责任无法界定,给考核仲裁工作带来了麻烦,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

二、问题的改进建议

如何彻底解决绩效考核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绩效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实效,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明确绩效考核目的,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观。

煤化工企业可对现有绩效考核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梳理,明确绩效考核目的和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观,即: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查找工作实际中存在的不足并持续改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以达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目的。因此,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应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养成战略性思维习惯,将绩效管理体系和战略与年度经营计划有机结合,发挥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作用,把战略目标从纵向上层层分解到员工的绩效指标中,以保证绩效指标能真正地落地;从横向上来讲,公司关键绩效指标的达成,需要业务部门、职能部门、业务单元之间互相协调,发挥组织的协同性。

2.营造良好的绩效考核文化氛围,创建公平的考核环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和各管理单元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煤化工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固有的企业文化,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必定会对企业文化和部分人员的利益产生冲击,会增加绩效考核工作的难度。因此,绩效考核体系要想得以有效运行,必须营造一种以“业绩为导向”的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贯穿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告诉企业员工,管理层真正关注什么、重视什么、鼓励什么,创建“追求高绩效、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将企业文化和绩效考核深度融合,实现员工和企业互动双赢。

3.制定合理考核指标,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

煤化工企业应从基础工作抓起,明晰各单位工作职责,简化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说明书作为考核依据,建立起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能够体现部门重点工作目标和个人关键绩效易于衡量的绩效考核体系与考评标准。绩效考核指标应采取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内容的不同,差异化地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

三、结语

第3篇

1.1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从煤化工企业的应用过程中,DCS控制系统在其中应用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在煤化工企业的每一个生产过程以及设备中都会涉及到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除此以外,集散控制系统还涉及到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以及经营营销等环节。总的来说,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煤化工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集散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对一些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更好的便于操作生产;另一方面,集散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使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互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比如以往一些都是通过手工控制才能实现操作的环境,现如今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得很多的控制更具实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进而更好的保障生产,促进生产。

1.2DCS控制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从煤化工企业的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来看,在很多的煤化工企业中,集散控制系统中的报警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实用性仍是我们急需进行升级和控制的环节,比如当出现紧急情况或是报警系统启动时,有时候只会存在相应的报警信号,而缺少完整的报警条目输出。因此对于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还应该在报警系统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在DCS控制系统智能化、精确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雷电保护以及接地系统

正常情况下,在DCS控制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只需要安装一定的防雷装置或是设有一定的屏蔽系统就可以达到防雷防电的目的。而对于集散控制系统的接地系统来说,其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一点接地”的基本要求以及必须要保证DCS控制系统的强大的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及参数的设置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煤化工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根据不同的客户需要和要求进行控制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安全影响因素,更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1.2.2通讯接口问题

DCS控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讯问题,实现集散控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安全通讯是保证信息传递的重要保证因素,如果通讯接口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处理和应对,那么在系统发生紧急情况时候,系统就不能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这对于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每一个煤化工企业在应用DCS控制系统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DCS的信息记录点,并根据化工厂的实际工作运行环境合理规划全部的通讯接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1.2.3DCS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集散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是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而DCS控制系统的安全问题也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核心系统也就是中央运行处理器方面,它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当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直接不足或是相关系统不够完善时,都会使得系统的中央处理器发生意外或是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在DCS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中,煤化工企业一定要对于系统的中央处理器进行定期检测和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中央处理器的安全性,防止安全问题的产生。

2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2.1DCS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分析

煤化工企业DCS控制系统不断进行故障诊断分析的过程也是控制系统管理的一个过程,以下将对于煤化工企业DCS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的基本步骤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是要监察系统的故障是否和人为影响因素以及错误的操作有关系,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控制和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就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系统的运行结果,一旦确定是由于人为影响因素引起的,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来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并进一步的人为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则是要充分利用DCS控制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诊断功能,努力实现系统内部的自我诊断和检测,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的范围,更好的明确故障故障类型,若可以通过内部自检系统检测出来的故障,则可以定性为内部故障,这时候则是要进行排查和确定故障处理方案。最后则是要确定系统是否可以进行在线下装,确定能否通过下装方式来处理和应对已经发生的故障,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直接进行在线更换,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好的保证主电源电压的稳定性。

2.2DCS控制系统在煤化工企业生产中的维护

2.2.1预防维护措施

(1)定期点检DCS控制系统的卡件,避免卡件受损。(2)及时检修DCS控制系统的控制站与操作站,并实施必要的除尘处理。(3)加强对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以及系统电源实施冗余测试。(4)及时检测DCS的接地与供电系统,并对其接地与供电能力进行测试。

2.2.2日常维护措施

(1)确保DCS控制系统所在机房的室内温度变化低于±5℃/h。(2)对DCS控制系统以及清洁系统进行定期的除尘与清洗,确保室内干净。(3)确保DCS控制系统所用软件为正版以及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4Ω。(4)采取必要的屏蔽与防静电措施,确保DCS控制系统与大功率电器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禁止使用电动工具。

3结束语

第4篇

煤制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充斥各种危险因素,无论做到怎样的安全防护,都需要员工具有危机意识,只有员工从根本上认识到危险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煤制油化工生产的安全。企业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应急措施教育培训,树立员工的基本安全意识,做到在生产中自觉保护自己和别人。员工还要掌握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了解其原理,保证在真正遇到危险时冷静对待,正确处理。企业要定期开展各种安全应急措施演习,让员工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以此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可能的保障员工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2做好事故预防措施

事故影响最小的情况就是事故并未发生,这就要做好相关事故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一般建立在员工安全意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并由相关人员对生产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消除,并制定相关的行为标准,在企业内部发行,让员工阅读,掌握相关的行为准则,并依照标准进行生产操作。对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防护改善,避免员工由于一时疏忽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可以添加一些预警设施,例如生产车间的可燃性气体检测,平时应该注意通风,在通风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设备在气体浓度达到最低爆炸极限时就发出警报,此时应该疏散全部员工,并及时打开车间内的换气装备,将可燃气体及时疏散出去。还可在车间醒目处张贴提示标语,例如对于可能出现危险的机台上贴上相关宣传标语,当员工进行操作时便能看到,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3建立应急处理系统

煤制油化工的生产过程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严重事故,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以及各种预防措施都只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系统,将已发生事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生产源的危害,对严重危害工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要素深刻了解,尤其是煤制油的原理以及各种安全隐患的诱发因素及消除方式。加强危险源的检测,并定期检查其可靠性,及时将检测报告上交管理人员。

4应急物资储备级装备配置

企业根据同类企业的教训,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况,添置适当的防护装备,例如防毒面具、防护服、隔热服、长管呼吸器、应急照明灯、对讲机、编织袋等,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满足工人在事故中的基本保护。另外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应急小组,请专业消防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应急措施培训,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控制。条件允许的话,企业可以购进大型专业的消防设备,例如干粉车、重型泡沫车等,另外可购置一些用于工人急救的设备,例如相关的药品、呼吸器、及担架等,保证受伤害员工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5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煤制油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并请专业部门给予指导,并与当地消防部门进行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系统,当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时,消防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相关信息并及时出动人员处理事故。企业内部在遇到事故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减少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并在消防部门人员到来之前将事故危害性降到最低。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员工必须对相关救治方法烂熟于心,平常的培训及演练必不可少。企业应该根据生产需求,在生产任务相对轻松时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急救知识宣导,并让员工熟悉各种消防器具的使用,增强整体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6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煤矿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c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信心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呈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员工的思想难免也会受到一些干扰,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的对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根据企业煤矿多年的生产经验告诉我们:人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企业文化研究的对象也是人。党的十七大会议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根本,这也决定了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文详细的阐述了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煤矿企业的特点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煤矿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矿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这就要求煤矿工人在工作时必须一丝不苟,聚精会神,严谨求实,严格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二是煤矿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这就要求煤矿工人必须能够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并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三是煤矿工人作业活动方式散乱。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煤矿工人必须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自觉地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四是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工作的连续性就必须要求煤矿工人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总之,煤矿企业的这些特点,要求煤矿工人们必须具有熟练的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以集体为中心的工作情怀。由此可见,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向导

煤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并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从而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煤矿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强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煤矿企业的每一步都会涉及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单纯的煤炭企业文化的建设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帮助。一些煤矿企业为了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致使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引导教育广大煤矿业主和职工明确社会主义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保障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且还可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起来,反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总之,加强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

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煤矿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而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煤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员工是煤矿企业的的主体,是煤矿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导性因素。广大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的优劣,关系着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员工的热情高低,积极性的高低对煤矿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整个企业文化建设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员工的行为是受他们的思想支配的,因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保障煤矿企业高效率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进而为煤矿企业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将科学性与时间性结合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三)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学科,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工作。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企业中形成了一支政治觉悟性高的政工队伍,这只队伍在宣传工作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而且在发展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这支队伍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极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在好的生活环境中,则会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反之,则会使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变低。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支队伍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让煤矿工人们在政治悟性高的政工队伍的长期影响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质,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总之,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煤矿企业在出台各项重大决策,改革措施时都应该先进行思想动员、宣传引导。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引导员工们正确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必然性,使他们欣然接受竞争和发展对他们自身素养的要求,另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及时的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思想动态,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灌输到他们的思想中,成为员工的精神支柱,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而搞好企业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煤矿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凝聚以及统一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被全面的体现在现代企业的日常工作当中。现代企业想要长远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煤矿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经营逐步向机械化、现代化、精细化转变,矿井的规模已由原来的年产几十万吨向年产几百万吨、上千万吨扩大,人员素质的提升、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生产环节复杂等也促使煤矿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对煤矿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反之,比较消极的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及强的负面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煤矿企业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是企业的发展精髓。

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企业安全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为宗旨,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文化中的安全文化包含很多东西,诸如安全活动,安全行动,安全环境,安全理念等。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个成功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先进的,成熟的,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煤矿企业中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追根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企业文化则是以人为基本载体。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做法,经验,表扬在学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自学成才的技术能手,岗位能手以及他们取得的学习成果,对职工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级给予充分肯定,并给予物质鼓励,帮助职工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在企业内部形成学文化,钻技术,提高素质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能力素质与待遇相挂钩的分配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鼓励机制。在用人上。实行部分上岗,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不搞论资排辈,在工资待遇分配上,职工素质能力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调动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三是坚持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途径,企业要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为重点,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短期强化性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培训相结合,坚持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煤矿企业是高危企业,安全大于天,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而安全文化则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煤矿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当做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突出以人为本,举安全工作使命,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全面强化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工伤事故主要由于矿工安全素质低,意识淡薄,人为失误所致,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普遍存在。这就要求煤矿必须结合本矿实际,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管理新思路,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安全理念,把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确立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骨髓。基层各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培训员工,组织放映安全警示教育片,和安全为天等文艺汇演等,以加深安全理念的深入人心。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有其内在联系,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安全文化塑造安全生产力历史足以证明,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必须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健全制度,创新思路。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真正从认识上重视起来,把它纳入煤矿管理长效机制,下大决心去抓。否则基础不牢固,地动山摇。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素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 才能使职工从被动服从管理制度向主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转变,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在安全宣传的时效性,连续性,可操作性上努力。因地制宜采取电视,广播,宣传专栏,井口板报,活动简报,挂图,彩旗,分发安全知识小册以及在矿区显著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劝导牌,警语牌,提示牌等各种手段,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在井口班组学习室,家属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用语,亲情嘱托等宣传牌板,扩大宣传面。也可根据各专业各工种的特点,制作安全警示牌板,悬挂在会议室,井下工作地点等,营造氛围,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重视区队,班组安全文化,做到点面结合。区队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区队安全文化是执行层,要结合区队工作性质,生产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在全矿井的安全文化共同愿景下,结合本区队特点,制定出本区队安全文化共同目标,创造性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以丰富整个矿井安全文化内涵,目的为职工营造良好生产作业环境,这是区队安全文化出发点。其主要任务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从区队管理入手,在生产,安全,经营以及区队建设等方面提炼出安全管理经验,创新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安全文化宣传的渗透力。班组安全文化是最基层,也是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组织编写安全文化手册,并大力宣传贯彻安全文化手串活动。充分利用各基层挝谎习型组织的网络优势,政治优势和传播优势,将安全文化手串宣传内容纳入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中,真正落实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赋予学习型组织贴近安全生产,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内容和现实意义。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纽带,促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安全文化建设,既要思想教育,又要适当经济处罚。把握尺度,处理好两者关系,不能夸大思想教育的作用,也不能依赖过分依赖经济处罚的作用,只有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在经济处罚中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在思想教育中合理利用经济处罚手段。

安全文化建设要干部职工一起努力。领导是关键,领导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行动到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积极投身到安全建设中去。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强化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文化,实施安全文化,把安全行为规划到日常工作中,其实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榜样和模范作用。而广大职工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依靠员工,通过广泛的,持久的安全文化建设宣传活动,让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得到不断增强,让安全文化进矿井,进区队,进班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寓,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只有广大员工在共同参与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引向深入,才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必须继承和发扬过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创造和总结的好经验好方法,使之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在安全文化手册的框架之内充分吸收安全文化先进理念,科学内涵以及丰富的营养,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安全文化,持续改进安全文化,使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

1 煤化工概述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简称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煤焦油加工和乙炔化工等。

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原料,煤化工的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被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呼声日渐高涨,使煤炭的高效和低碳化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化工再度成为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等,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2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渐从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石油替代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这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不断增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化工“大干快上”的势头正在不断谋划。其中,晋蒙宁陕疆等资源型省区甚至纷纷出台了煤化工扶持政策,以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年9月底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十部委上报的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然而,仅仅相隔十几天,国内煤化工投资规模就被刷新。10月19日,山西安泽县总投资102.5亿元,项目包括300万吨甲醇、200万吨二甲醚,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11月3日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在陕西榆林奠基,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将形成年产332万吨甲醇、122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另外,中电投集团两大煤制天然气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外,还计划全力进军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细分产业。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

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据悉,目前煤基二甲醚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在国家紧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业转而发展风险更大的煤制天然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跟风而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于是,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地方先前的煤制气及配套项目的审批权上收。据了解,目前现代煤化工拟建投资加预算,已经超过了1万亿,且投资还在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而煤化工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目前其经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认可,国内当前正在运营的项目,较大部分处于试点阶段。 转贴于

虽然国家屡屡警示,但以央企阵营为代表的各大企业近年来一直没有放慢投资煤化工的脚步,而地方政府也充分“迎合”了央企“跑马圈地”的诉求,“拿央企作为地方发展煤化工的挡箭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疯狂的投资冲动和热情呢?首先,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根深蒂固,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央企的进入能给当地的GDP增长带来好处;其次,相关企业风险控制观念缺失,“以资源为王”观念根深蒂固。再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3 我国煤化工产业该如何发展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我国煤化工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是否都能过关。现代煤化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煤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地区,适当合理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煤基多联产IGCC系统)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CCS)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通过集成优化,使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梯级利用,而且煤基热电化多联产这一集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系统,显然优于生产某种单一产品的煤化工发展思路,被专家认为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如果将这一认识拓宽至从煤的开采洗选,通过焦化、气化、液化等组成的化工产品链,与发电、供热、污水处理、建材等集成优化,就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煤炭能源化工,将全面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煤化工必须要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不顾代价地去获取终端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简单比价上的盈利性。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十分脆弱的西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尤其应遏制住攫取利润的原始冲动。

中央政府各部门近期在多个场合表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的更紧。2011年4月12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都将被禁止。 这意味着一度炒得火热的煤化工投资热潮将得到遏制,大唐一位煤化工专家称,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更加量化,而不像以往那样“模糊”。 发改委此次之所以明令叫停不符合要求的煤化工项目,是因为国内的煤化工项目投资过热,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煤化工行业门槛,对中小煤化工企业以及后来者将树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市场环境,而对已具备规模、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则是利好。另外,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转贴于

业内专家称解决我国煤化工过热现象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要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唯GDP论成败的政绩观,并平衡好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就没有发展煤化工的冲动和热情了;二要严格煤炭资源配置,不能将属于全国人民的煤炭资源让少数企业独享,只要不给煤炭资源,相信不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向“钱景”不明的煤化工项目;三要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化示范,如果我们能成功开发出更多类似于低碳甲醇制烯烃这样的技术,企业就有更多的选择,就不会“一窝蜂”,煤化工产业自然就会健康发展。另外,还应明确煤化工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其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再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其发展。

第8篇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化工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4-01

1.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老牌的专业,长久以来为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促进着经济的长足进步。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挂靠化工专业的热门方向此起彼伏诞生,专业师资的整体能力跟不上等等原因,使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异常迫切。高校要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地方资源,促进专业办学特色, 提升人才综合能力, 提振专业的就业水平与竞争力。因此高校培养既有专业理论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因此,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显突出。我校于2010年着手修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新培养方案于2011届开始实施。

2.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2.1 培养目标明确,突出专业特点,体现专业应用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知识,能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能源、医药和环保等部门从事生产、服务、研发以及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执行宽专业,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工领域工艺设计与设备设计、模拟优化方法、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专业实习等途径,紧密联系石油化工、煤化工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初步能力”。

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两个方向,即石油化工方向和煤化工方向。我校地处辽宁化工城,素有“煤都”之称,既有石油化工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又有煤化工的产业与科研依托,发挥优势,凝练特色,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强大的优势。

2.2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

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

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3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

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

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2.4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

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

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3.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

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第10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实时数据;规划设计

目前中国拥有化工企业四万多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9%,化工大致分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几大类,其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占总数的98%以上。这些企业对资源、行业技术依赖性较,多数企业属连续型大规模生产,生产流程特殊、工艺复杂。企业的生产管理较困难,很难即时有效的掌握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和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计划与调度。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特进行研究。

1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化工是一个高消耗、高能耗、高危险的行业,对于如何稳定生产、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有效进行生产调度,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大多数化工企业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生产管理需求:

1.1生产工艺监控

化工生产装置的数据仅能在现场和DCS查看,其它非操作人员要想查看生产工艺数据必须到DCS或现场看,如果查看历史数据则更难,超过一个月的数据就没有系统记录,只能查看纸质记录,且只有主要操作参数的记录。这对生产工艺异常分析、故障和原因查找不利,工作效率不高。所以需要建立生产工艺监控系统能一边处理日常事务一边监控生产系统,能浏览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实现多数据和多曲线对比等功能。通过相关图表、数据,能够实时获得充分的生产信息,即时处理异常,为生产管理提供准确、快捷的依据。

1.2生产计划和调度

很多化工企业生产计划也需要根据市场总的需求状况进行制定和调节。销售人员首先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的需求计划,报企业审批,然后再流转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现有库存情况、在途量、销售计划、设备状况、企业生产计划编制物料需求交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再根据物料需求进行招标采购,入库后生产部门再领料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后销售人员再进行销售签约、发货。这个过程较长,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偏差,客户需求着急时难以及时发货,市场发生波动时生产调整缓慢。

2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1生产工艺监控

通过系统流程图和实时趋势图实时观测生产现场的各项数据,监视生产状态,了解实时生产情况,即时处理报警信息。通过系统流程图、实时趋势、实时报警等内容,能够在同一画面看到不同分厂、装置、工段DCS的信息,掌握生产现场的最新动态,从而消除管控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对不同DCS、PLC、智能仪表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调度,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快捷的依据[4]。各个生产场所,各套生产装置、各储罐实时工艺数据和历史数据一目了然。生产监控时一旦数据发生异常,系统将发出报警信号来提醒操作人员和使用该系统的所有管理人员。提醒中的高、低、高高、低低的数值来源有二个方面,一是工艺设计时的规定,另一个方面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所得。

2.2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

生产计划:提供生产计划、作业计划、需求计划等全面管理,包括多种生产计划的制定、调整、执行、跟踪、和归档。生产计划包括中长期(年/季)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信息可以由ERP系统转入,也可以由生产调度中心录入/维护。作业计划分解成厂级计划、装置级计划和工序级计划,并落实到位。作业计划级别包括:厂级、装置级、工序级;层次包括:生产作业计划、装置作业计划、工序作业计划。系统包括对人员、设备、物料、能源、进度、安全、环保、健康、质量、成本、绩效等环节的全面管理。生产调度:根据人员、设备、物料、能源等资源和生产计划以及客户需求等多方面的要素排定生产计划,并对过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督促,系统自动记录各类信息,发现偏差立即纠正,确保按计划执行。主要功能包括:调度信息的生成、保持与;重大调度事件管理,提供生产装置协调,公用工程协调,重大调度事件记录;对升降负荷、开停车操作给予建设性指导;管理调度任务,并监控调度执行情况。

3实际应用效果

3.1生产工艺监控

工艺流程图含实时监控、趋势分析功能,用户只要在窗口新建流程图、点位、设备和图线显示窗,这个组建类似DCS组态。开启监控时可以显示工艺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和异常提醒功能。

3.2工艺数据和曲线对比

在一个实时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页下完整掌握全部生产相关信息,对于制造流程管理效率可以得到大幅的提升,当遇到制造异常时,也能实时报警,并利用实时数据库的历史数据比对分析,快速判定发生原因并排除异常。

3.3趋势分析和监控管理

系统运用后服务器将不断记录数据,数据记录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来分析各类型数据的未来趋势。一年的数据统计生成曲线后,并预计了未来一定时期的数据。生产工艺监控包括系统流程图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实时趋势。生产管可以根据趋势图判断生产各参数是否在正常运行范围之内,可以根据走势提前判断是否会发生生产异常,可以提前报警,自动语音报警,并记录,并根据报警等级自动发短信或邮件给不同等级的生产管理者,最高直接发给总经理。这个功能尤其在危化企业和联锁性强的企业非常实用,可以提前调整生产参数,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

3.4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管理

本功能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以某装置计划调整为例。考虑到此模型运算会涉及企业部分商业信息,故部分数据和关系不准确,但不影响理论运算和验证。

4结语

本文设计了可适用于国内化工企业的实时生产管理方案,可以使企业更规范、更高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到数据实时、快速、安全的采集,实现系统集成。该方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复制性,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本方案稍做修改即可在新企业应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考虑到企业已经处在大数据时代中,要做好数据基础架构、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建设以适应在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报表报告、敏捷分析、自助分析、多维分析、交互分析、挖掘预测,向数据全员利用化、数据价值最大化、经营决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健 单位: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健.RTPMS实时生产管理系统在氯碱经营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6.

[2]金炼.基于OPC技术的实时数据服务器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1篇

[论文摘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平台+模块”的实践,取得了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对新建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

新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事关学生个人前途,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学校生存和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通过与省内外化工企业合作、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机制.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化工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一、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安徽化工行业.面向北部,辐射周边。充分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为安徽省的化工产业培养既掌握化工生产一线操作规程、操作技能.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操作和维护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又具有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适应现代经济建设需要,能在科研机构、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修定人才培养计划

定期组织老师对宿州、芜湖、昆山、杭州等地化工企业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根据现代化工、医药等行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修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参与什么样的实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等等.都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上,根据近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化工设备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规范表达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尽量在实习企业中寻找课题.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以提高学生解决化工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特点.采取学校适当投入资金.为企业定向输送毕业生及培养岗位操作工等措施.吸引企业高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顶岗实训基地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等多方面工作。化工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中为学校提供场所和条件.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从而形成校企互动的良好合作机制。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建立能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室和实训基地为一体.推进案例教学、实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校内、校外、工学结合”、“教师、师傅、学生结合”、“仿真、实操、顶岗结合”、“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实习证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1、项岗实习

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是新建地方高校教育的特点.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雪枫制药厂、上海永庆药业集团宿州制药有限公司、宿州市环保局、宿州市污水处理厂、安徽中元化工集团、安庆石化总厂、马鞍山钢铁公司、临泉化工厂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顶岗教育实习关系。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充分地了解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规章制度等,还能操作仪器设备,参与工艺设计、技术改造及产品分析等,使学生的课堂知识真正转化成实际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企业对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提前“预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可实现学生、家庭、学校和企业四方受益。

2、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新建地方高校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订单培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与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安徽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了定向委培意向.根据企业的招聘人数和用人要求来确定招生人数,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的所学真正是企业所需.学生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另一方面.根据大多数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仅能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能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实现“产销连接”.使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四、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各课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课比例,在保证各专业实验课充分开出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课程见习、专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设面对市场的《化学工艺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精细化工》等化工方面“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些“实践、应用型”的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课程相互补充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以往就业意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统一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按就业意向的异同进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级进行文理交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高年级进行专业水平的提升、职业方向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按照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的育人结构,完善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即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通识课程平台。由大学英语、体育、两课、公选课、人文社科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构成,主要体现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使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制图。通识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原则上前两年完成。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包括6—8门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完成。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考研、从教、职业岗位),设立4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设置3门左右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根据化工岗位就业需求:以化工生产过程、化学检验为导向分为《煤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分析与分离》、《环境治理与监测》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构成.专业技能训练包括仿真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安排在第五、六、七学期完成。

第1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优势 策略 开发区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命名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总投资600多亿元。

一、发展优势分析

(一)地理优势。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部,环渤海湾的中间地带,西距沧州60公里,东距黄骅港口20公里,北距北京23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处于北京2小时经济圈和天津1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显著。

(二)交通优势。开发区交通便利,交通网四通八达,境内及周边有2条国道、8条铁路、8条高速。200公里半径内有京、津、冀、鲁4个国际机场。同时距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黄骅港很近,地理位置优越,具备管道、铁路、高速公路、海运等各种运输条件。

(三)资源上的优势。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拥有“海、地、盐、煤、石油”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开发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廉,可得性较强。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当前在开发区,除化学工业发展较早外,工业中其他行业的比重较小、起步较晚。虽然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和规模均很大,但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尚不成熟,未形成规模集群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方面,大部分仅各有一两个企业,竞争能力较弱,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

(二)关联配套较少。企业分散布局,配套服务能力较弱,未能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关联效应。目前开发区主要形成了化工、电力能源、钢铁及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但相互之间关联较少,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较长外,其余两大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基础化工企业较多,开发区整体产业链不够长,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之间缺乏产品链联系。

(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增项目不断增多,开发区节能压力有增无减。据统计,石油化工产业、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电力能源产业能耗占开发区总能耗的90%以上,其中化工产业所占比例最大且节能空间相对较小。另外,各产业以及所含企业间产品、副产品关联度一般,互惠互利的情况不多,资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与国内先进的开发区相比,目前开发区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产品的原料技术路线陈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有待提高,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与市场的要求。能够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还比较缺乏,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还需要加强。

三、发展策略研究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开发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钢铁及装备制造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氯、氢综合利用的两条特色产业链。依托现有基础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开发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以石油和化工产业为例,要重点考虑油、煤、盐等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以旭阳化工、东阳化工和沧州大化等大型石化项目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工轻油资源,形成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完善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引进配套项目,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利用港口优势和临港区域内广阔的建设空间、丰富的神华煤炭资源、充沛的海水和海面风能,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能源集团,在保持和增强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与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产业相结合,利用其提供的原料资源进行合理延伸,发展其他精细化工产业,增强产业聚集规模,形成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三)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通过对开发区的产业与工艺分析,识别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企业和工艺,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节能技术改造。依托钢铁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着力延伸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特钢产业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园区,降低产品平均能耗。

(四)寻求人才技术合作,打好京津冀对接牌。开发区不仅要承接京津重工业项目的转移和城市功能的拓展与疏解,还要在承接京津科技创新成果辐射方面大做文章。以物流带动人才流、信息流的汇聚与扩散。鼓励和引导开发区企业与京津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联合开发、相互参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以产业攻关和科技合作等项目为载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优秀人才落户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程艳芳.开发沧州沿海文化资源促进渤海新区发展应遵循 的几个原则[期刊论文]-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4)2

[2]曹敏然.沧州渤海新区崛起的战略意义[期刊论文]-环渤 海经济t望.2009(8)

[3]环渤海投资最佳地、京津冀新的增长极沧州渤海新区抢抓 机遇加快发展[期刊论文]-上海化工.2014(4)

第13篇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第14篇

教学资源建设是有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现的关键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教学资源建设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不能有效服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诸方面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卓越计划结合自身规律开发数字化资源,加强以优质视频、教学素材、特色专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利于推动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并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因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和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需要根据行业对化工工程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涉及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工程教育相关课程,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新世纪化工实际生产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总体建设思路如下:

2.1构建“新体系”

构建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层、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层等“三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本技能层,主要通过课程实验、上机操作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层,主要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层,主要通过化工企业轮岗实习、化工企业项目设计与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开发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突出“厚基础”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等,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7.7%,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47.5%;专业基础课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34.9%,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4.3%;专业课包括基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7.4%,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8.2%。突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厚基础,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强化“宽口径”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精细化工、能源化工和生物化工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精细化工方向课程模块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精细化工及分离实验等课程;能源化工方向课程模块中开设了煤化学、煤化工工艺学、洁净煤技术、煤化工实验等课程;生物化工方向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化工工艺学、生化分离技术、生物化工实验等课程。强化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宽口径,以满足大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2.4体现“重创新”

教材建设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选用上,以“加强基础、精选内容、有所创新、有利教学”为原则,尽量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者比较权威的高水平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出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化工专门技能、有很强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工业发展对化工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不断完善卓越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专业建设项目绩效。

3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

设存在的困难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相当丰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突破重重难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校企合作、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3.1校企合作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沟通,先后在多家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并成立了一个工程实训中心,为学生营造了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机会。但有些企业为了兼顾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不能为学生提供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3.2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不同的公司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均存在差异,如同样是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有些公司需要学生具有精细化工或生物化工方面的知识,而有些公司则需要学生具有能源化工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公司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3师资队伍的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摆脱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落实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形成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顺利、高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条件。而要改变目前师资水平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和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4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