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科美术论文范文

本科美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美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美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丰富 美术课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普及,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已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已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

一、美术课程的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无比丰富,而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导向性内容标准的制定,就是要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对旧模式的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a.图书馆资料资源。b.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许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都充分利用专门的美术展厅,利用教室的过厅、门厅、画室的墙面等,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WWW.133229.COmc.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尽量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美术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校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很广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市、县级文化馆、少年宫等);b.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c.艺术家工作室和民间艺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蜀山皇后”四姑娘山,还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着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与大山共存的农耕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服饰、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阿坝师专美术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届美术专业班,已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藏羌民族图案、装饰、建筑”,作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列为本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美术课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文化渗透到了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生活以其丰厚的积淀,丰盈艺术创造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造型艺术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将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引向艺术创作,形成了教师以美术创作,科研带动美术教学的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以美术创作激发学习与创造的热情,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近十年来,师生的美术创作成果丰硕,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大展、省级美展并获奖,学生创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协主办的专业美展中参展获奖。

所以说,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

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观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以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独生子女症”的非健康状态。在我们的“藏羌图案装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把课堂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的生存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热情、纯朴,感动着我们这些来自城里、来自内地的学生们。这种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饰方面独特的创造,同时还让学生们在与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锅庄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与创造,这不正是当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吗?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育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所以确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为了有效贯彻这样的教学目的,达到有效激发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础课中,增加“羌族图案”课程,并将课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学生们带着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图案的任务,在羌寨一边写生,一边拍照,一边收集羌族绣片、围裙、头帕上的各种图案,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组“羌族图案”变形作业,写一份相关的考查报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写、照片,打印成册,并在美术展厅、走廊艺术窗里作汇报展览。在大二开设“藏羌建筑”课堂,也是先由主讲教师简略介绍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给出任务,回来交考查报告,完成“藏式风格”或“羌式风格”的建筑手绘图(有条件有能力的也可结合电脑软件设计课,作电脑立体效果图),并作汇报展览。

通过这些有益的教学实践,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责任要明确,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变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开放性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创办特色学校。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领导管理层必须思考的问题。但要将这些思考变成行动,必须依靠一大批特色创办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不断追求创新的骨干教师。总而言之,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根本,是否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将成为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国美术教育》,2003、2004年

[3]《教与学的艺术》,(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2篇

通过对书法字帖的临摹,使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懂得了形式美是书法作品好与差的决定因素。怎样去辨别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呢?主要看它有没有具备形式美,即点画用笔美、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美。这些形式美并不是某一个书家的独创,而是历代书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它们是书法艺术的共性美感,是任何书家在创作时不可缺少的,离开了这些形式美,汉字书写就只能是实用的效果,而升华不到艺术的效果。所以,点画用笔美、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美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一、点画用笔美

从技法的角度看,点画用笔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顺与逆。在书法创作中,行笔畅达时,还需强调用逆笔和逆势,它可以使笔画具有沉涩紧劲的力度,有利于蓄势聚能,为下一步笔力、笔意的生发与延续打下基础。创作中,只有先盘郁蓄势,发势才会痛快淋漓,给欣赏着带来一波三折,回味无穷的美感。2)中与侧。书法在运笔中分为中锋和侧锋,中锋笔画主要的审美意趣是内涵的力度沉厚而圆浑,表现出万笔齐力、“中锋取劲”的艺术效果。侧锋运笔具有一种萧散、飘逸而富于变化情趣的笔致,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风貌。在书法创作中,要注意中、侧锋并用,相辅相成,才有“八面出锋”、笔趣深长的艺术效果。3)藏与露。在书法用笔美中,藏与露这对相反相成的笔法各自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露锋外纵其神,意气飞杨;藏锋内包其气,含蓄深沉。灵活而巧妙地塑造了书法的形式美。4)方与圆。方笔与圆笔是两种相对的笔画形态。方笔使人们感受到硬实、挺劲和峻利,圆笔具有用笔流畅无滞的动感、潇散超逸的韵致和厚重含蓄的美感。5)曲与直。在书法用笔中更注重曲线美即“一波三折”,如颜真卿《勤礼碑》中的各种点画,具有一定的曲折顿挫之妙。书法创作中要善于将曲线的动与柔,直线的静与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书法笔画达到一种复合的美感。

二、结体取势美

结体取势美是书法形式美的核心地位。书家在创作时,要从形象形势体貌的整体要求出发,将各种笔画与部件加以合理、美观的排列组合。现实生活中,各种建筑物、日用物、人体等,如果每个部分的结构安排取得了一种平衡匀称的形式,比例合适,那就能使我们感到美,相反就不美。书法艺术亦是如此。如果书家连一个字的结构重心和基体都把握不住,那就谈不上是艺术创作。书家还应从分讲究书法结构的艺术性,追求一种多变和崎岖的美感,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章法布局美

章法布局美是书家对字与字、行与行乃至全篇进行处理后表现出书法作品整体的美感和宏观效果,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以章法为一大事”,益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例如,行书与小草作品多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主要依靠每行内上下字之间体势与墨色的节奏变化、气韵的流贯,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对照呼应来体现一种既匀整和谐又灵动活脱的章法美。不同尺幅形式的章法也不同的特点。例如,条幅是一种窄条的挂轴形式,由于形制比较小,故一般悬挂在书房清雅闲适之处,其内容可多可少,处理方法相对自由。几个字的,多以大书书写,气势磅礴;字数较多的,则可以分列排布,雅趣横生。扇面的书写则颇为讲究。书写半扇一般讲究靠上不靠下,每字或每行均须向着扇心的方向,这样整幅扇面的行气才不至于离散。另外,用印与落款的位置也会对一件作品的章法产生很大影响。在一件书法作品中,铃印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书法章法形式的作用。同时,印章之红、宣纸之白和笔墨之黑又可以在色彩上形成极大反差,给欣赏着带来无穷的美感;落款亦是书法章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家的艺术修养与巧妙构思往往可以从落款之中体现出来。

四、墨色美

墨色的巧妙运用会丰富作品的层次,枯与润、浓与淡所构成的墨色变化会增加作品的情趣,会给观赏者带来更加丰满的艺术享受。书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书之血也。优秀的书法作品,随着书写者感情的起伏,其墨色在燥润浓淡之间呈现出千变万化,产生无穷韵味。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善用墨,非易事。贵在淡能厚重,浓不板滞,枯不浮涩,湿不漫漶,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水墨交融,神情并茂,才为高手。书之用墨,一般笔内含水不宜太多,这样用笔则苍,行笔涩重不浮滑,同时将笔内水分慢慢挤出,用笔则润。书之墨法,妙在用水。技法多样,情趣无穷。

五、内容美

第3篇

关键词:评价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对象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制的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机制相应改变,而课程评价机制的改变要以课程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并组织力量督导各级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评价测验,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然环境与学校环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测验,并开发和选用或编制学校校级课程教材。对于评价的总结果,学校要负责及时地转达给学生、家长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地反馈给有关方面,为了解学生,改革美术教学,调整课程政策,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和解决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应该转向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必须考虑:依据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来确定评价标准?某种教学活动或者产生的教学过程或结果不能具备积极的价值,即使局部来看是优秀的,或者与我们的某些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大致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业已“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判断其质量好坏;二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则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的程度,这时的评价标准就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以外。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

[2]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第4篇

关键词: 美术史课程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改革探索

在2005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又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外美术史课程做了详细说明,在江苏师范大学和济宁学院的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和方法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美术史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美术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1]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个别化教学(个别辅导)、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写生)等几种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也日趋多样化。

在美术史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教学目的,就需要美术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丰富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实行了上百年,由于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就美术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同时班级授课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二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2]作为班级课堂授课的补充,个性化教学可以发现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还能在美术史教学中因材施教,给优秀生进一步指导,给后进生有针对性地补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第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在考察地点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江苏的学生可以选择对徐州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进行考察,还可以去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的文化遗迹考察。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假期把旅游与考察相结合,既解决了课时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旅游的艺术品位。以参观访问和艺术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艺术考察真正成为美术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第三,师生合作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美术史教师讲课的重点可以放在对代表性作品赏析和美术史规律的总结上,留出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互动式的课堂讨论。在课堂和现场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组织同学们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互动讨论的主题和节奏,以便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精神。

二、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3]当前美术教学方法丰富多彩,至今也没有一个理想的标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美术史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

“根据教师如何输出信息、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可将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4]目前,美术史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其他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讲授法是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有四个优点:一是讲授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二是成本低,一堂讲授课的基本费用仅相当于大学教师的薪水,比起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少得多;三是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或学习者的变化;四是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等。”[5]

但是讲授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美术史知识的零星记忆外,相关的综合能力并不能得到全面提高。

“美术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几十年来,在基本的课时内复述—份大同小异、貌似完备的中国美术通史,几乎成了不少教师无可非议的本分了。”[6]中国美术史上下几千年,门类繁多,因此教材分量相对较重,在课程内容无法减少、课时无法增加的现实情况下,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主要美术史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讲解古代绘画史和现当代美术教育部分的内容,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画家和作品,深刻领悟现当代美术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其毕业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做好理论储备。

图像和文献的结合是美术史教学的必备资源,其中图像的直观可视性是它的一大特征。传统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美术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它的必然选择。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美术史的目的与美术史论系的学生相比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更注重理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通过学习美术史,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有时甚至希望从中寻找实践的依据。这种实用的心态,决定了他们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尽可能地提供可视性的资料,如幻灯、录像等。”[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进行美术史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美术史课堂教学由以往的“理论知识讲授加幻灯片播放”发展为“理论知识讲授加多媒体影像播放”,多媒体系统中的影像视频与教师精讲相结合,无疑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朱丹红在《美术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探》一文中概括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五个优点:“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第四,注意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上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第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8]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以上五种能力和素养都是需要培养和具备的,只有让他们在读大学期间就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在其毕业后站在中小学的讲台上,特别是在讲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继续使用和推广多媒体教学。

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转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蒋英在《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产生的三个负面效应:“第一,变相灌输;第二,降低教学难度;第三,助长教师与学生的惰性。”[9]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要熟练使用多媒体,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各地中小学的教学配备设施参差不齐,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可能暂时无法配备多媒体。所以,在美术史教学中,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也不要把教学课件变相灌输后直接拷贝给学生,而是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做教学课件并上台演讲,为自己毕业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做好准备。

李普文在《美术史教学法评议》一文中认为:“美术史教学法的改进,应该扬弃过去的观念,如果改进只是在旧有的讲授法基础上进行,那么这种改进将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它的大方向就已经错了。美术史教学法的改进,应该也必须朝着发现问题的创造性教学努力。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美术史教学中提倡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创新观念的倡导,无疑契合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所以,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符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目标,又要适合教学的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应当把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才能使得课堂生动有趣。也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朝着发现问题的创造性教学而努力,美术史课程才更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2][3]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71,114.

[4][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0.

[6]洪再新.崇尚学术与艺术创作教学——再论美院的美术史共同课改革[J].新美术,1994(1),48.

[7]杨修憬.外国美术史教学随感[J].新美术,1998(3),90.

[8]朱丹红.美术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探[J].艺术探索,2005(3),62.

[9]蒋英.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第5篇

【关键词】外国美术史教学 美术创作 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有美术史?为什么要把美术史列为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E.H.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第十五版)前言中做了精彩的回答:“假如你去看电影,发现影片已经开演,往往就难以理解银幕上的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你可能会找一位友善的邻座,让他说明前面发生了什么,你所看到的情景表示什么。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想成为这样的友善邻座……倘若你有兴趣,这就会对你有所助益……仅仅局限于时下的生活,难免会丧失生命的维度,即时间的维度。”多么生动精彩的解释。

外国美术史课较中国美术史论来说起步比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尽管国内各美术院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在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中,存在着重视美术创作、美术技法而轻美术理论的现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作为外国美术史这门课程的教师,都能达成一个共识:外国美术史在美术教育中实际功能与价值是很不相称的。笔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努力使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其功用,实现有效教学。

一、外国美术史为美术创作者提供参考坐标

美国现代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学,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构成全面、相联系的整体。教学秩序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的目的,让其尽可能多地了解与美术相关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将审美素养转化为美术创作的能力。外国美术史教学应该借鉴这一教育理念,为学生将来的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撑,才是外国美术史教学的终极目的。

靳尚谊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油画家之一,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深入欧洲艺术传统的内核,冷静而科学地思考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命题,将中国写实油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肖像画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油画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的漫漫征途,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高度回望靳尚谊的艺术实践时,他的意义与价值也就自然地凸显了出来。这是我们向国外学习实现民族化最好的例证。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顾平说:“没有美术史,美术创作的方法、技巧凭何借鉴?如何实现美术与不同时间文化的链接?没有美术史,美术创作家一味创新,没有参照对象而少了根基,必然走向‘标新立异’;同样,没有美术史,我们也无法真正去欣赏艺术品,或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无法体味通过参照而获取的文化意味。”如果不认真学好外国美术史,就无法理解国外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外国美术史为美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使其不断汲取传统的养分,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在现代社会寻求“创意”的契机,择善从新,有鉴别地吸收国外新的艺术形式,汲取传统精髓,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以史为鉴把握美术发展规律

学习美术史,仿佛使学生走在阶梯上,走的越高视野越开阔,在毕业以后能够进行独立的美术创作,学会如何“阅读”视觉文化,从而建立起冷静的历史态度。“20世纪以来的艺术历史已经表明,当代文艺思潮的两大派别包括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符合规律性的法则无论是对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对现代主义艺术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艺术既要有个性,又要有共性;既要创新,又不能完全背弃传统;艺术创造即使是曲高和寡的,最终也应为世人所认知;再神秘和隐蔽的本质,应该诉诸可视、可触摸亦即可感知的形式;再好的观念也应该通过艺术的创造传达给他人。”这段话是外国美术史教材中的一段论述,总结了美术发展规律,是指导实践的重要途径。

靳尚谊较早认识到中国写实油画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并立足西方艺术史的内在逻辑,艰苦地深入到西方造型传统的内部世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写实绘画的基本问题。靳尚谊在饱览经典大师原作的基础上,他强烈意识到自己在体积环节上的薄弱,并找到了边线处理的具体方法。他清醒地看到西方古典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内在渊源与线索,更加坚定了回溯西方本源的决心。如《塔吉克新娘》《蓝衣少女》《青年歌手》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正是有了靳尚谊等艺术家的担当意识与实践,对西方古典传统的研究也从感性、零碎走向了理性和系统。

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大量“舶来品”来不及过滤,就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毕竟形成了众多的参照系,致使外国美术史教学理念不断面临挑战,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即如何全面把握外国美术的发展动态,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何辩证地评价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如何有选择地将纷至沓来的道德批评、社会批评、形式主义等西方批评理论纳入美术史课程。外国美术史教学应抓住这种机遇,在广收博取的同时,甄别良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外国美术,并掌握其真谛,进而以新的审视角度和分析方法去接近真理,走进更多模糊或未知的领域。

三、开发外国美术史研究空间,拓宽美术创作思维

外国美术史是以探求美术的起源、风格的演变和审美的创造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教育方式,既具有世界文明史的系统框架,又包括美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吸收其他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人的情感,提升美术创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美术史学科发展迅速。现代社会的深刻变化开拓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趋向。有些学者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外国美术史学科的研究空间依然广阔,对美术历史、美术现象的观察,已逐步打破以往的单纯从哲学的认识论或政治的阶级论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出发的惯性视野,开始在广阔的世界文化背景中选取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角度,将美术历史和美术现象视为复杂的、丰富的整体展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尚有很多未开发的研究空间。例如随着考古新发现,要求我们考证过去已有的定论,不断刷新旧的理论体系,由传统的孤立地就某一国家、某一作者、某一作品、某一风格或某一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转变为从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做出系统的宏观综合,从而以有机整体观念取代机械整体观念。

外国美术史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建立起自我教学风格和学术风格;借助快速传递的信息,随时调整、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新的历史条件为外国美术史教学注入活力,这些研究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思维基础。

四、外国美术史研究与美术创作内在联系的基本途径

在美术专业本科四年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把美术史和美术表现技能联系起来。学习美术史,可以树立学生的历史观念,因为任何创作都处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并从中获得参照的意义。有些学生整天抱怨学艺术史枯燥,想多学绘画的技能。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让作品发生飞跃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美术史带给我们的眼光和思路。所以,作为美术史教师建立起自我教学风格和学术风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

具体到课堂教学,笔者学习借鉴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龙圣明老师的美术史课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即“史――论――实践”教学法,根据当下学生的具体状况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龙圣明提出的部分学生“上课时涣散、复习时认真、考试时‘冒险’的情况”。这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很常见。对照相机、电脑的依赖,使学生平时基本不画速写,速写功夫被弱化。根据实际状况,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绘图笔记作业”。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作业是在讲课和投影图片映像时,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简洁的勾勒笔法,描摹出某幅作品的构图或局部,学生作画时,教师同时讲解这幅画。每幅小构图旁边,要求他们注明画题、作者、国别、流派。课下逐一检查,也省去了每堂课的点名。下周上课时选出最好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对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这种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把作业保留下来,装订成册,随时翻看,复习时过目不忘。绘图笔记作业还有一个目的是防止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因为要及时做作业、交作业,这样也确保了良好的课堂秩序。在讲课与作业中突出画家的艺术特色和语言创造,在史与论中,同实践联系起来,点睛式地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学习外国美术史的目的是要提升受业者的艺术实践、创作水平和创作观念,学好它必将对艺术创作有所启发。

结语

总结多年的教学体验,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如果不探讨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建构,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很难与时展的节拍和美术创作者的期望值相吻合,尤其在当下强调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生产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所以,外国美术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功效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教研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法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JYWB2012-005)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龙圣明.以“绘图笔记作业”等“史――论――实践”教学法巧授美术史课[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刘晓慧.高师本科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学美术课程教学

美术课程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21世纪的今天,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综合性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传统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已经落后和陈旧,要想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改变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一种符合新时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 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美术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美术教育一直是建筑学领域的重要部分,建筑与美术是同时并进的。首先,我们来看建筑审美。人不同于动物,不仅能够按照尺寸建造房子、作坊、学校等,还能在建造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来营造,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创造出美。自从人们有意识建造房屋,这种艺术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就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了。再看建筑创作。建筑的创作需要通过美术造型训练,从视觉要素来看,造型训练在于分析形体、研究形体,从中领会到形体的一种内在美,这是建筑师的能力表现。悉尼歌剧院外形像是帆船,但又有贝壳的样子,这是建筑师从贝壳和帆船的造型中衍生出的一种再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才构建出悉尼歌剧院这座举世闻名的优秀建筑。

(二) 美术教育与建筑学专业的关系

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都属于视觉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用造型手段再现物象,绘画教学安排都有素描、色彩这两门课程,且教学进展安排也都相似。但是美术教育和建筑类美术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建筑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而不是培养建筑画家的,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美术创作型人才的,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纯美术教育是为了单纯学习美术的,因此课时量比较大,建筑美术教学是知识基础课,课时量比较小,因而两者的课程内容、学时有所不同,并且生源的美术素质有别。

(三) 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视觉审美是人的直觉对物体的感受,人们除了对建筑的功能看重之外,其次就是对它形态美的关注了。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决定了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建筑形态美是由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体现的,单调呆板的建筑是不会引人注意的,杂乱无序的建筑又让人觉得心烦气躁,所以形式美的规律即是多样化的统一。建筑和视觉艺术一样都是讲究构图的,构图过程中都讲究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符号、模式语言、均衡等等,绘画和建筑的技术部分又都是需要材料来表达的。所以,建筑和美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美术在建筑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 当前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

由于各建筑学院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院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以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还没有摆脱掉旧的模式的束缚,很多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沿袭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需要分析建筑学中的美术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种模式可以继续发扬,如果不能就要找出原因进行及时改革。

(二)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素描课沿用的是全因素素描的教学内容,总课时是462学时,内容包括素描、色彩、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美术史以及美术实习,美术教学等,总共是两年,分为四个学期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对于学制五年制的本科建筑院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仅有200学时左右的建筑院校学生就是不适合了。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继而寻找合适的教材方可。

(三)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在各个院校都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能够使教学资源共享,也能够将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形式僵化、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很多建筑院校的美术教学在阶段性的观摩和讲评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虽然是建筑院校的美术教育,但临摹和写生同等重要,临摹也是提高绘画的一种方法,不能只强调写生而忽视临摹。与专业的美术教育不同,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 建筑学学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很多建筑学学生没有弄清楚美术与建筑的关系,美术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真正的建筑工作者必须具备技术过硬的手绘表现能力方行。但是建筑学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工程,对美术和建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建筑学学生不用学好美术也照样能在建筑部门工作,很多建筑学学生认为学会建筑施工是重要的,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认为美术课只要及格就行了,不认为学好美术是建筑专业学生该做的事情。

三、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 教学内容

1.以素描为基础

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研究,感性与理性互动,全面把握对象并通过素描语言再现对象的过程。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能力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大都采用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两种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表现力和主观审美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中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设计是我们的目的地,素描是我们的出发地,设计素描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注重速写训练

速写是绘画的基础能力之一。速写能在短时间内简明扼要的勾勒出对象的形体、神态等,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之一,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速写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语言,能够主动的捕捉对象,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速写是感受生活,收集建筑素材的有力手段。速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也是记录灵感的手段。建筑学学生应该深入生活,大胆实践,加强素描基础训练,掌握一定透视原理,提高默写能力,最终提高速写能力。

3.运用色彩教学

适当减少色彩写生内容增加色彩构成内容,革新色彩构成内容的教学方法。应该着重于思维方式训练,通过思维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新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增加主题性设计内容,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突出装饰绘画的作用,装饰性绘画在处理色彩关系上有更宽阔的自由度。

(二) 教学手段

1.互动式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原则:(1)互动式触摸教学,让学生在黑暗中触摸形体,体会出黑暗中的形体的不同质感和肌理。(2)进行互动式的联想课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异想天开以及反向性思维的奇思妙想,让学生自由言说,充分讨论。(3)为进行审美素养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经典艺术品进行艺术批评和点评等。(4)结束之后让学生写讨论心得。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和解放,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宽阔的灵活空间。

2.集中授课方案

建筑专业集中授课方法,是指将建筑类专业的绘画课程部分(包括美术、设计初步、设计技法)集中时间,连续强化训练,以提高教与学双方的效能。集中授课法旨在探索一种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专业有学习兴趣和信心,集中授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教学实践中和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进行的。集中授课可以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思考,专心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会受其他学科的影响;集中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美术;通过集中授课强化训练使绘画技能技巧明显提高。

结语

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美术教学,建筑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突出的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一味沿袭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应开拓思路,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而后运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他们学习建筑专业美术课程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蔡雪辉,殷宪玲. 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的思考与构想[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7,(02) .

[2]符宗荣. 建筑美术教学改革之断想[J]. 高等建筑教育, 1999,(S1) .

[3]张妮媛. 建筑学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