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一德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一德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语言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是文化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渗透文化教育。笔者首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而阐述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及文化教育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核,而语言又处处浸透出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其进化的基础。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基于这种关系,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学好文化,可以促进对语言的学习。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二、外语教学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

1 教材内容有缺陷。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教师只能零碎地介绍一些课文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这些都说明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还没受到充分的重视。

2 学习动机功利化。目前对学生英语技能评估的标准与英语学习目标严重脱节,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为“功利”。考试压力、学位要求、等级证书数量、就业市场竞争等使学生无奈地被迫接受英语学习。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

3 考试指挥起误导。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一直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学英语就是学语言。因此,在考试引导下,学生自然就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对语言所承载表述的文化内容视而不见。

4 教学环节有偏差。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而忽视运用。目前不少老师也注意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教学思路和方法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授课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教学上,忽视文化教学,把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着重词句讲解的老俗套,文化知识也就成了英语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内容。

三、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的意义

1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的大背景。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抛开英美文化而去孤立地学习英语语言,就不能使其了解英语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样是永远也不会真正掌握英语的。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可见,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仅注重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文化背景知识融会其中。所以,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2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互补的。

由于语言与文化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语言中学文化,在文化中学语言,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的片面认识和长期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学习习惯,让“英语学习”在“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更加具体、灵活、有的放矢。

3 通过文化教育培养文化素质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为特点的课程,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借助于文化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探索英语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站在文化高度,挖掘课程中文化教学内容,通过课文中所涉及和反映着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风情等等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其文化内涵,把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第2篇

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没有搞过翻译的人,往往以为懂一点英语,再加上手中有一本英汉词典,就可以翻译英语文学著作了,这只是门外汉的看法。真正专业的翻译人员,是不这么看的。英汉词典并不是翻译英文著作的万宝书。任何词典都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再详尽的词典,它的释义也不是完备、毫无遗漏的,它只是提供一个最基本释义,让使用者去运用;使用不够,就需要译者自己去引申、衍化。举一个例子:Toap-peasetheirthirstitsreadersdrankdeeperthanbefore,untiltheywereseizedwithakindofdelirum.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越饮越深,直到陷入了昏迷的状态。

第一种译法,并没有按照原著的形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打破了原文的排列形式而进行翻译,但是抓住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而第二种译法死抠原文,死抠词典的释义,反而使人无法明白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

忠实原作还体现在对原文的意译一定要适度。灵活得出格了,即使是把译文变得顺口流畅,也失去了原著的意蕴。经过译者在原文的思想内容以外添枝加叶,或者任意改变原文的风格,这就使原本朴实无华的文风,变得辞藻华丽;原文委婉含蓄,硬要翻译得直截了当;原文风趣幽默,却被译者故意翻译得平淡无味。例如:Hewantedtolearn,toknow,toteach.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

他渴望博学广闻,喜欢追根溯源,并且好为人师。这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却不容易翻译。如果把它翻译成“他想学习、知道事情和教学”,无法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因此必须顺着原文的意思加一些字,但要加得恰如其分。第一种译法加字非常适当,并未超出原文的内容,外加译者自己的想象和发挥。第二种译法加过了头。

译文流畅通顺和富有美感的原则

在翻译英文文学著作的时候,对其中的艺术语言进行处理,必须坚持使译文流畅通顺的原则。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英文著作的形式,要开放思路,从容自如地造句。一旦照搬原文句子成分、结构、形式而不能转译出原文的思想和风格的,都要按照中文文字的要求重新安排,直到其符合翻译的标准为止。

比如,furiously这个词,在一般的英汉词典的释义是“狂怒地”,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遇到这个词就对号入座:“狂怒地”。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怒气冲冲、满脸怒气、勃然大怒、大光其火、火冒三丈等,不仅为文字添加色彩,而且没有失去原文的意愿。以最简单的yes和no为例,它们在作为副词使用时,词典的释义是“是”“是的”和“不”“不是”。在我们翻译文章处理这些语言艺术时,碰到yes就翻译成“是”或者“是的”,遇到no就翻译成“不”或者“不是”,就会感到非常的别扭,更有甚者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1.Ihavereadwithmuchsatisfactionthephrasewhichyouquoteconcerningthenumberofstrongholds.Yes,theremustbefewofthem,butgoodones.我读了你所引用的关于要塞数量的话,十分满意。你说得对(……是的),要塞不宜过多,但要精工修建。

2.WhenSmithpointedoutthathehadspreadtherumour,hevehementlyretorted,“No!No!”当史密斯指出他散布了这个谣言时,他激烈地反驳说:“没有那事!没有那事!”(……“不!不!”)上两句,如直接翻译成“是的”“不!不!”,就失去了原文的味道。此外,对不易理解的语句,要尽量翻译得通俗易懂,在翻译句子较长的语句时要进行适当地拆分,以利于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有歧义的语言或者定义,一定要添加注释。这样使我们翻译出来的文章更加接近原著,接近读者。

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性

因为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英语文学的翻译,可以使读者与距离遥远的文化背景下人对话。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必须注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在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有很好的体现。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人情世态。王科一在翻译中把握住了原作中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以及书中主人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译作中构建了相应的认知环境。为我国读者勾勒出那个时代贵族之家的状况,他使用了大量的能够体现上流阶层家庭生活的词汇,如“恭侍、拜谒、屈尊降贵、赏脸”等。为了刻画MrCllins这个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王科一在翻译时很好地把握住当时与现代语言的不同,用准确和恰当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的艺术语言特征,如:他把Dearsir翻译为“亲爱的长者”;他把Mylatehonoredfather翻译为“先父”;他把promoteandestabishthebless-ingofpeaceinallfamillies,翻译为“使家家户户敦睦亲谊,促进友好”。他通过这些语言和词汇的运用,精准地处理了原作者所处时代特有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在尊重原著写作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使译文变得优美、顺畅,是我国迄今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第3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语言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The Applied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Languag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现状 课程质量 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的加强,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中文、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影响力较大的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单一母语国家的我们必须加强外语能力的学习。虽然,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不太一样,但是终归是语言的习得,都有相同之处。我们要同时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则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从英语教学大纲里就可以明显发现出翻译的地位并不高,对具体的翻译教学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大学里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中,翻译题型的分值也不大,只在5%左右。工作、生活上的需要,要求高校学子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英语能力,翻译成为越来越重视的项目。我们从主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英语翻译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并针对教学技巧、发法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

1.滞后的教学模式。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学却不同于中小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担子貌似小了不少,但是相应的配套改革却没有做得很好。大学教学氛围相对轻松,翻译基于课时较少的课堂,而且是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生而言,能力缺乏很大的锻炼,既没有氛围也没有训练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丧失了基本的兴趣,久而久之,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2.翻译理论知识不牢固。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去指导,那么作为翻译而言,同样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去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时,很少向学生进行翻译技巧和理论的讲解,最多的就是直译法的讲述。直译法的过多运用,就算掌握再多的词汇和语法,翻译也会显得没有生气。

当然,目前困惑最多的就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与结合在哪儿,很多大学生都搞不明白,面对翻译,他们很多人就会手足无措。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首先是课堂的教学行为,掌握好基本功之后我们才能逐步地深入实践。在学生学习一开始,就灌输英语翻译是跨国文化交际活动,这无形扩大了翻译的范围,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压力。

3.大学英语测试的局限性和教材编写、选择存在的问题。学生学学英语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考试而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哑巴英语的广泛存在,在英语能力上的运用非常少,然而这就是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常态。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教材编写、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没有基础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涉及也很少。课后习题也只是加强单词和语法的理解,针对翻译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就算是翻译题,也不是真正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教材对英语翻译针对性训练做得不够,基础是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较高的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翻译,现在我们连基础的都没有达到,更高要求的实现更是望尘莫及。

4.没有关注汉、英语法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语法与表达习惯上也存在很多不同。在长期母语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翻译就会显得有些别扭。比如说,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经常翻译成“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当然这句话的翻译还说的过去,虽说也是完全按照中文语法习惯来的。有的句子翻译可以说是彻底扭曲,要是外国人看到完全就是不知所云,“街上人山人海”,作为中文思维的我们就会想当然的以为是“on the street 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乍一看没错,一个个单词对应地非常正确,但是却完全不符合外语思维。这个句子里没有谓语,前面的介词短语onthe street和后面people没有任何连接词就放在一起,正确的应该是“The street wascrowded with people”。

二、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理解词义的转化。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中国语言也不例外,词语活用,词义范围的转移特别是在古文里就会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分在分析具体句子时,要结合语境,不能脱离语境单独分析。比如说,“今天我花了十块钱”和“我们家后面中的花真好看啊”这里面的两个花词性就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用,花费,后面的那个花就是名词。在英语中也是一样,have a rest,rest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却转化成了动词。在英语中,词类转化的情况通常有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在翻译时转化为动词,“She is out”,直译就是她是外面,但是读起来有点别扭,应该翻译成,她出去了,把副词“out”翻译为了动词。同样的,“She is up”就翻译成她起床了。

2.中英对比法。中文里句子成分和英文里大多一样,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在英语里也会出现倒装现象。在what引导的感叹句中就会出现,“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正常语序是“She is a beautiful girl”两者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女孩很漂亮。前一句用的是倒装式的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深,后者则显得十分平常,没有深意。

三、总结

作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掌握翻译技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翻译能力是英语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翻译技能的提升能为我们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最为普通高校而言,英语教学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准相应方法,努力提升翻译教学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褚雅芸,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第5篇

一、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第6篇

【摘要】在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当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转贴于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第7篇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第9篇

隐喻是思维的过程,用一种事物或领域类比

另外一种事物或领域,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事物的

理解。人们常常谈论或描绘实体不存在、不可捉

摸的事物,如人的情感、抽象的概念等等,如果要

解释这些事物,需要借助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

将两者放在一起,其中一个作为解释另外一个的

工具,从而使我们对两个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

因此,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

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自我意识属于人的思

维领域,人们虽然不能直接洞察不同文化中人的

内心世界,但是人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系

统以及如何利用隐喻系统来推理的,以此来理解

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行为、思考、创造都是经过自

我过滤的,人们怎样了解自我,什么决定了人的自

我意识,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受到重视的问

题。如今的社会科学没有比研究人自身的心理状

态更为重要的事情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多

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但主要的内涵包

括自我觉醒、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觉醒是指

“我是谁”的问题。当一个人照镜子时,他会对自

己的胖瘦、高矮做评判;当他分析自己的性格时,

他会对自己的诚实还是虚伪做判断,或是对自己

是属于冲动易怒型还是沉着稳定型做判断。自我

体验主要是感觉对自己的劳动、行为、成果等是否

满意,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而自我控制是对自控

能力的感受,也涉及到改变现状逐步成为一个理

想的人的问题。这三方面的综合便构成了自我的

基本概念。本文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的

隐喻表达,从不同侧面揭示出西方文化对自我的

认识途径。

一、自我意识与镜子隐喻

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意识有别于动物的基本

特征。人能够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并

把内心世界作为存在的事物看待,这不仅是人对

于存在思维的基本表现,也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自我的意识来自于人对自身本质的思考,即人把

自己想象成什么。

cooley(1902)提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

赖于周围环境里他人的反映和评价,他人就像一

面镜子反射人的自我形象,从而影响着人的自我

意识的形成,这一观点在社会学领域近乎成了

公认的通理。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所组成的,

人们首先要分析和判断交际对象的反应,然后才

决定如何做出回应,即人们常常是通过他人的反

应来思考自我的。人照镜子时专注自己的镜中形

象,打量着自己的发型、衣着、脸型、身材等等,因

为那虽然不是真正的自我,但人倾向于将镜中的

我当成真我。同样,人在社会交往中,十分注重自

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关注别人对自己所做的判

断,通过想象自己在别人看来是个什么样子,从而

影响着自己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人们感到自豪或

惭愧并不是因为自我在别人眼中的机械反映,而

是对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的判断所作的自我反

思,人们广泛的社会体验能够将社会关系的评价

知识投射到人的内心世界。

erving goffman(1959)认为,社会是个大舞

台,人人都在表演,以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自

我表现是自我向他人或是自己呈现出所希望的形

象。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总是想给别人留下

印象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形象。对于一些人来

说,有意识的自我表现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随

时监控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他人的反应,然后调

整自己的表现以获得希望的效果。他们的表现是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出及时调整的。面对他

人这面镜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时并不是

真正想法,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挥的自身

调节功能,为了有助于适应新的工作、角色或人际

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在

工作场所,他们受到同事和上司的评价,在路上他

们被陌生人评价,即使在家庭里,子女对于父母或

是父母对子女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自尊和自信。

因此,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做判断

的,个人甚至通过某些自我表现手段来影响他人

对自己的看法,以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由于人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关注,这

种关注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往往使得人们模

仿明星或其他公众人物的消费方式,以引起别人

的认同甚至羡慕。一般人虽然不能像明星那样消

费,但常常无意识的模仿明星偶像的消费行为以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反映出消费者内心的自

恋情结。而时尚杂志和商业广告利用了人们对偶

像的崇拜,把消费大众变成了追随偶像的人,从而

进一步加深了大众的自恋情结。就像希腊神话里

的那喀索斯(narcissus)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而灵

魂出窍一样,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

的良好形象,而不是体悟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恋

情结,人皆有之,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其性格

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批评的反应感到生气和羞愧,

虽然在表面上不一定就立刻表现出来;指挥别人

为自己服务,高傲自大以夸耀自己的才能从而引

起别人的注目;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所关注的事是

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事,常常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

感到沮丧;对权力、荣誉、成功等有着不可抑制的

幻想,认为自己应当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特权,渴望

别人长期的关注和表扬;缺乏同情心而有着较强

的嫉妒心理,用博得赞扬来标志身份,获得兴奋和

满足。所有这些体现出现代消费文化下,人过分

关注自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我意识过分强烈

的表现。

那么,人的自我意识为什么受他人影响如此

之深,而且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呢?究其原因是

因为现代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及

其成果对于人的心理成长和成熟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从自己

劳动中获得自尊、自信和满足。但随着社会分工

的不断细化,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产品的控制力

越来越小,个人只是社会化生产的极其微小的部

分,就像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其功能仅仅是

为了社会这部大机器的运转而已,个人所贡献的

力量微不足道,甚至对自己的贡献无从得知。由

于人的劳动成果对人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

用,劳动与产品分离就成了异化的劳动,人不能从

劳动中得到满足和自信,越来越淡漠自己的劳动

产品,其结果必然要从其它方面来寻求自我意识

的确立。于是,人便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寻求自

我、确立自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便成了现代社会

自我意识的主要来源。

二、自我意识与符号隐喻

自我意识的镜子隐喻,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

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隐喻。然而,这一隐喻对人

的被动的自我意识作了过分强调。镜子隐喻只反

映了自我意识形成的部分原因,而人的自我意识

也依赖于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效

果的行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反思的产物,更是行

为的产物。与镜子隐喻的被动自我意识不同,人

转贴于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认识环境、改变环境,也

认识了自我,发展了自我意识,这是更为积极的自

我意识。

人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人的创造性一直

是符号互动学研究的课题。自我的符号隐喻不仅

强调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人的决定因素,同时

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人类有着

与生俱来的理解事物意义的欲望,特别是通过符

号的创造和解释来理解意义。peirce(1985)认为

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思维。人类所创造的符

号种类繁多,如词语、形象、声音等,这些符号并没

有固定不变的意义,他们的意义是人类解释的结

果,即符号的意义是符号的解释者所赋予的。

自我是一个符号。自我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受传统道德内容限定的,也就是说,自我的符号是

被语境化了的。例如,杰克·史密斯是一位医生,

当他在医院时医生这一名称就是他的符号;他在

他女儿的眼里,他的符号变成了父亲;而在他自己

父亲的眼里,他的符号又成了儿子。有了符号人

们往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进入符号组成的世

界。人们不再需要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符号来了解世界,借助于想象用符号建构世界。

广义上来说,人的每一个创造、对自然的每一个改

变,都是自己的愿望、智慧、情感力量的表达,人的

自我通过他物表达出来。

自我的符号隐喻所体现的是自我能力,是个

人改变环境的能力所带来的自我觉醒。这种自我

的符号不是他人给予的,而是通过努力为自己获

得的。当然,符号隐喻的自我和镜子隐喻的自我

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重叠的:一方面,他人对我们的

赞扬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劳动成就;另一方面,我们

也以他人的赞扬作为自己能力的见证。bandura

(1982)认为,人的正面自我意识与其说取决于行

为的成功,不如说取决于人对行为成功所赋予的

意义。

自我不仅是笛卡尔所谓的个人思想的存在,

自我更是社会中的存在。自我只有既包含个体又

包含社会层面才有意义,当自我作为社会符号成

为社会网络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获得社会和谐。个

人是一个社会符号:它是解释者眼中的具有客观

实在的符号。符号所体现的自我不处在中心位

置,而是取决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每

个社会都有其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符号的自我只

有在社会符号体系中存在。由于人出生在一个并

不是由自己所创造和制定的社会秩序里,人不可

避免的受到社会的语言、法律、风俗的限制,即生

活在自己无权选择的社会里,所以符号的互动意

味着人的关系的互动。自我意识通过主观与客

观、自我与他人,以及人与神、人与世界、人的欲望

与道德规范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形成。所以,人的

自我意识不仅存在于静思默想之中,更存在于人

实际行动里,那些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行为对于

自我意识的形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发挥能动作用、改变周围

环境的天性。出生不久的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

互动,把自我和环境逐步分离开来,形成自我意

识。人通过行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来了解自

我、证明自我。在社会组织里,人的自我意识主要

是通过工作得以发展的,人通过工作创造或改变

周围环境,也改变自我意识。这种改变环境和自

我意识的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镜子隐喻所隐含

的被动的自我意识。fox(1971)认为人的行为所

形成的自我意识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环境

对于人的能动性的限制程度,二是个人对于环境

的控制力,三是获得多少资源能够使行为取得成

功。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即通过自己做决定并

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才能发展和确立自我,否则

是不可能有坚强的自我意识的。

人创造和改变事物并把它们作为自我的一部

分,这似乎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信念。人类学家

们普遍认为,物质的创造者、土地的使用者、庄稼

的耕种者对他们的劳动产品具有所有权,例如,

locke(1690)将此观点作为阐明物权和政府关系

的基础,其基本逻辑是:人拥有自我,人拥有自己

的劳动,因而人拥有自己劳动的产品。人所拥有

的物质象征性地延伸了自我,人之所以想拥有物

质,是因为人有扩大自我形象的需要,人能够了解

自我的途径之一就是察看一下自己的所有,通过

所有来寻求、表达、证明、坚定自我意识(sartre.

1943)。人的所有物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巩固起

着重要的作用。人总是把所有物看成是自我的一

部分,通过所有物,人的脆弱的自我意识得到有力

的支撑。william james(1890)指出,人的自我就

是人的所有物的总和。这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和心

理能力,也包括人的衣服、房子、妻子、孩子,祖先、

朋友,以及人的名声、成就、土地、游艇、存款等

等。如果这些所有物丰富增加了,人就会感到有

成就感;而如果所有物减少或消失了,人就会感到

失落沮丧。

人的所有物虽然有时并不是自己的劳动产

品,但却是人为自己所创造的意义之所在,是自我

符号的组成部分。通过所有物,人部分的创造了

自我,将自我向周围的外部世界延伸。“我”和

“我的”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如人对待名声、孩子

等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的名声或孩子如果受到

损害,就像自己受到损害一样,会予以反击。许多

年轻人把汽车看成是自我的标志性符号,购买新

款汽车本身意味着有意义的重要事情,在他人和

自己的眼里,自己会显得更有价值,受到更多的尊

重,感觉也会更好,因而对自己的汽车百般呵护,

汽车受损就像是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受伤害一样

而感到心疼。这反映出人与所有物的关系是非常

密切的,甚至是融为一体的。所有物就像个人的

档案或博物馆,成为个人标志性的符号,通过它们

体现出个人的发展史,获得成功感,甚至获得死后

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

三、自我意识与万物之尺度隐喻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达哥拉斯提

出,人是万物之尺度。后世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诠

释,在脱离当时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

的。但众多的解释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即价值

是相对的,是由人的主观判断而定的。毕达哥拉

斯所说的完整的句子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

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

里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都是以自我

意识、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人以意识来衡 转贴于

量万物,以意识的秩序描述万物,则会随着主体的

不同而引起判断标准的相对性。由于人灵魂的不

确定性,人们便不知不觉地将自我变成万物的尺

度。当人不能够理解世界时,便从自身出发,通过

类比来理解世界。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

说,普罗达哥拉斯认为,“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

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同样的风刮着,然而我们中间一个人会觉得冷,

另一个会觉得不冷。”

普罗达哥拉斯之前的哲学家倾向于把自然作

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自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他们所研究的哲学问题是自然的本源,如自然是

由什么所组成的这样一类问题,并根据观察和思

考而提出种种猜想以解释自然现象。当时的哲学

家们主要致力于寻找、规定自然的本源,并陷入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同时,希腊民族也是一

个具有丰富神话传统的民族,神的意志在当时具

有至上的权威,普罗达哥拉斯提出“人是万物之

尺度”,显然具有反传统神学的人本主义的意味。

他在《论诸神》中这样发表了对神的看法:“至于

神,我既不能说他存在,也不能说他不存在,因为

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因素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

寿短暂”,从而对神意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哲学

思维的逻辑发展必然要求将研究的重心从研究自

然、研究神向研究人本身的转变,以摆脱关于自然

本源和神存在与否问题的纷争而无果的局面。

普罗达哥拉斯第一次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

把人的意识当成判断和衡量万物的标准,人不是

从属于自然、受制于万物,人是自然的主人,也是

社会的主人。人作为主角占据了万物的中心地

位。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同时人的价值得到

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存在无非

是人的认识的结果。世界本没有问题,世界的问

题都是人的思考的结果,人也是人本身以及人的

社会的尺度。所以,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的自信和

希望都来源于人的自我觉醒。而社会的一切产生

于人又复归于人,社会的一切复杂的现象、形态、

特征都根源于人的存在、活动及其互动的复杂性。

人不仅具有社会历史的本体地位,而且更根本的

意义上,具有社会存在的本体性地位。

苏格拉底受普罗达哥拉斯“人是万物之尺

度”命题的启迪,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更为鲜

明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哲学命题。这是苏格

拉底对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继承和发

展。如果说智者学派把感性的人作为万物之尺

度,强调人的感觉的作用,那么苏格拉底所强调的

是发挥人的理性的作用,以理性的尺度看待和思

考一切。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

物之尺度,是因为人的理性思维,而感性所认知的

东西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是靠不住的,感性是不

能帮助人认识真理的。由理性思考而形成的自我

意识发挥着组织思想、表达感情、指挥行动的作

用,同时也有助于人记住过去、评价现在、展望未

来,使人更加能够适应世界。理性的自我意识是

衡量世界的中心,倾向于把自己作为中心思考问

题,在判断世间万物的表现时常常与自己的标准

相比较。

普罗达哥拉斯以人的感性为万物之尺度到苏

格拉底以理性为尺度认识自己,两者都是西方人

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后

来的西方认识论的发展受到古希腊哲人的主体意

识论的深刻影响。如培根所提出的“认识的全部

路程从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贝克莱认为的“存

在即被感知”,都受到“人是万物之尺度”的影响;

转贴于

而近代哲学家如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斯宾诺

莎的“唯物的实体假说”,都闪烁着苏格拉底的人

的理性为万物尺度的思想光芒。

维柯(1986)认为,在原始民的意识和思维

中,人和自然是同为一体的。人是自然的崇高的

诗人。人从开化之日起,便赋予自然特殊的意义,

当自然环境非人的能力所能理解时,人便利用自

身的经验和思维来改变和创造外部世界。西方文

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万物的量度,这一点尤

其体现在个体主义的观点上。西方哲学强调自我

的独立存在,强调自我在时间里的存在,而不是空

间里的存在,从而将自我从社会中抽象出来。西

方文化推崇的是自我独立的个性,而不是努力完

成他人希望的群体性格,对没有个性的盲从反感。

个人的身份是由自己的特性和目标所决定的,个

人的成就、权力、自由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文学作

品也反映了崇尚个性的传统,从荷马史诗《伊里

亚特》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歌

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或是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不

是为了完成他人期待的人物。

四、结语

franklin(1959)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事物最为

坚硬难克:钢铁、钻石、了解自我。本文通过隐喻

来观照自我意识,以期为研究人的自我意识提供

一个新的视角。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镜子隐

喻,所隐含的是人通过想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

形成自我意识,它强调了自我意识形成的被动状

态,而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而符号隐

喻下的自我意识意味着通过人的主动的、创造性

的行为确立自我,它所隐含的是人通过改变环境、

获得物质拥有,即从行为的经历中获得自我意识。

万物之尺度隐喻则强调了人在万事万物里的主体

地位,唯有人的思维活动,人的主观意识才起决定

性作用。所以,自我意识既是心理学、社会学的重

要研究课题,也是哲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人只有

第10篇

PDA也可以称为个人数字化助理,简称为掌上行机,它的优点是形状很小,携带很方便,可以把它放在手上或者口袋。很便于输入数据,操作结构很简单,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使用手接触或者笔输入信息,耗费功能很低,电池能使用的时间很长,通信里很强,可以使用蓝牙、红外接受发送信息,价格实惠。现在很多PDA使用windowsCE来进行操作,用来开发windowsCE系统功能,就像是在计算机的桌面进行开发软件程序一样,构建一个比较有相对性的移动设备。

2分析PDA和全站仪中的数据

2.1串口技术

使用Wicrosoftwindows开发串口系统,进行有以下方式:a.使用windows来进行通信函数.b.windowsAPI对端口进行读写或者开发其它程序,对串口实行操作步骤。C.串口中的组件通信,比如Activek控制MSCcomm。根据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比如b需要熟悉电路结构,驱动层次比较深,需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如C方式简便,不能使EmbeddedVisualC++所接受,该程序就是应用windowsAP来进行通信函数。

2.2串口施行步骤

windows的读写文件方式不一样,它主要使用windows结构中的多线程,然后再后台进行串口读写,正常使用程序就要在前台进行。进行改善1/0的速度,使用windows结构中的多线程,可以使用它来进行开发非单一系统,windows不能操作1/0的异常操作,可以使用它来进行操作串口,使用异步的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操作能力。工作效能比较高的串口是事件驱动。应用这种方法有比较高的时实性,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广泛的串口,跟查询的方式不一样,不是只对那个串口进行查询。是以中断的形式来进行,一般运行中断时,确定的事件发生变化时,windows系统就会发出信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确保数据存在。

3开发通信程序

3.1串口通信应用API函数

⑴串口进行打开关闭。在应用程序中用Create-File函数把串口打开,注意事项主要有:A.串口名后面需要加个冒号(:)。B.PDA的串口就是全部已经打开的串口,只含COM1。C.应用的参数定为零,安全没有危险性的参数定为NULL。应用Close-Handle可以把串口关闭。⑵对串口进行配置。串口配置与PDA通信中的参数进行配置一起,这样才能达到通信的效能,因此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LPDCB主要是针对DCB结构,DCB结构是对串口的进一步描述,串口的波特率主要是由DCB中的BaudRate来确定,原因是CE对非二进制不能进行输送,所以fBinary要设定为TRUE,ByteSize是指字节在进行发送时接受到的数据。Parity是奇偶校验,StopBits是停止位数,⑶对串口进行读写。串口进行读写时可以使用ReadFile和WriteFile函数实现,主要是串口进行读写时速度不是很快,⑷对串口进行异步读写,CE不能进行操作输入输出的功能,因此只能应用读写进行重复操作。第一,设定串口EV_RXCHAR要用SetCommMask函数来实现,应用WaitCom-mEvent阻拦线程,指直到把事件EV_RX-CHAR设定好,字符要应用回调函数来进行处理,续等发生事件。

3.2隔开水平角、竖直角、距离及进行组合测量

在测量过后,需要测出水平角,偏心的水平角与距离不能合在一起测量,测量时要分开进行,因此应用程序能进行水平角和竖直角及距离分开测量以及组合测量,进行测角时不能仅仅依靠棱镜。所以,可以应用水平角和、竖直角、距离重复选框来进行模拟。针对不一样规模的全站仪,使用的方式也不一样,索佳操作的模式只含有一种规模的全站仪,只需要点击按钮即可,假如选择斜距就进行输送测角距,没有选中斜距进行输送测角距,收到的数据后。在根据模块来分析与选取有针对性的数据,拓扑康是第二种模式,在选中斜距时,还要在斜距中的复选框中进行点击,在进行输送时改变测量距离的模式,进行发送时。进行驱动测量,跟读取指令是一样的。

3.3处理已经接收到的字符串

⑴ASCII编码是已经收到的字符串,可以使用MultiByteToWideChar函数转变成Unicode编码然,在进行处理。⑵测量指令在进行发送出去后,全站仪中的数据不是一次性发完,应该是分层次来进行发送,因此,字符串要直接连接到字符串,才能完成接受任务。⑶字符串的主要任务就是接收完后,要依据复合框进行有效的选择,分析全站仪的字符串,也会显示的很清楚。⑷拓扑康是第二种模式,符串后的任务就是接受,在输送时显示清楚。相反,就会把全站仪输送数据全部给PDA,造成不良后果。

4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VC++2005smartdevice的MFCsmartdeviceApplication,PDA与全站仪中的通信主要依靠多线程来完成,使他们能够稳定运行。根据太原市在进行测绘进行探索指出,外业进行采集时,效果是良好的。全站仪中的数据直接读取,防止在读、记方面存在有误差。不过,对存在有误差的数据要自动检查,防止2C差、差互差、2C互差的影响产生误差,而不能及时的进行检查,而导致返工现象的发生,工作效率的提高,PDA储存的文件就是测量的结果,外业任务完成之后把所得出的结果直接输入到PC,经过对程序的进一步分析,能直接评估精准度及计算坐标,不使用人工来进行操作,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能减少造成不要的麻烦,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5结束语

第11篇

文化既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亦是其最重要的载体。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时,从一定方面多多少少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以在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渗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重点,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不了解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文化意识淡薄,可能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误解的现象。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反对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的存在。相反,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如果提高对其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故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坚持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策略意识同步发展,这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21世纪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到应该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文化思想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及各类考试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有所体现,但怎样解决我国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用什么来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会话课教学、语篇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提出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法。

1.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同时也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然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对于词汇的教学,往往没重视到这一点。所有造成在英语教学中重词的表面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识层面的传授的现象。实际上,在英语里有很多词语,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结合其文化背景来介绍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很难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所以说语言从本身来说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中会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对于dog这一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字眼,这些词汇在英美人眼中却是褒义词。所以在一些俗语中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cats and dogs 等等常用词语。又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这一词汇往往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hes a bit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可以翻译为他在这里是一个有点飞扬跋扈的人。中国文化含义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亚洲四小龙就应该翻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不能是Asian four dragons.有如关于颜色的表述。它可以表述人们的各种不同的心情,目前的状态。比如red这一词汇,中国人对于红色会想到一些令人开心和愉快的事情,而在西方人眼中,就会把它看一种很令人愤怒的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培养大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及运用,才能够逐渐培养其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阅读的习惯。只有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了解了西方国家对于词汇的文化意识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才能够避免所谓的中式思维英语交际的不良习惯和现象。

2.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通过语篇里的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虽然大多数的外语教材主要是为语言教学编写的,但教材的涉及面非常之广,主要涉及了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等等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处处体现着文化渗透这一特色。通过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准确的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教学内容为例,他们很容易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在学习sports文章时,教师可以以西方人的足球文化为切入点,先让学生熟悉各种在西方流行的球类运动,熟悉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运动的词汇,如:volleyball,baseball等,从而开展中西球类运动文化对比的讨论,找出中西球类运动文化的差异。只有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西方球类运动文化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深层次地对课文的语篇内容加以把握和理解,学生们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运动与健康的问题。

3.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利用会话课教学设计各种文化交际情景。只要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才能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打电话的场景,教师应通过渗透一些交际文化。在对话中诸如who are you?,Hi,I am等都不符合英语交际模式,在语用方面存在些错误。所有英语教师应用正确的交际句型来纠正这些语用方面的错误。在教学中,对于语言情景对话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如:对学生表达祝福的用语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场合。可以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学生答thank you.教师说It is the last day of this term today! 学生答Have a nice holiday.又如见面打招呼和进行问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交际情景,作出正确的符合交际习惯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说:you say to Mr. Smith,How do you do,sir? He says How do you do? What do you say then? 学生回答:I am glad to meet you,Mr. Smith。又如:教师说 you are Tom. At the party,you see the famous star. You want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her. What do you say? 学生回答:How do you do? My name is Tom教师在设计与某个特定的社会场合有关系的语境时,应对学生渗透其文化交际背景和正确的交际用语,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正确表达方式。并通过文化渗透来设计和组织好会话课的教学。

4.通过多媒体教学渗透文化意识。文化信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从多方面获取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音,形,义来有效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中了解与感受异国的社会与文化风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幻灯片,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专题纪录片等。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材料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Animal这一话题时,大部分内容涉及动物的习性方面的知识。老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搜集各类动物的图片,并配以短小纪录片介绍关于动物的各方面的背景材料,然后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那些静止的文字材料能够生动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他们能够颇为深刻的去体验和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来弥补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与欠缺。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意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国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却遭遇了“瓶颈”,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我认为打破这个“瓶颈”状态的关键便是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

一、大学的精神决定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一路走来,虽然教学的中心、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对“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高等教育虽没有正式提出过“人文”这样的名词,但也一直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关键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

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文教事业和个人修养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中,高校、教师和知识失去了应有的独立和自由。大学生们考虑的不再是增加学识、提高修养,而是为出国、就业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缺失了人文关怀的大学成为了没有精神的空壳,而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绝无生命力的。

二、语言的本质决定英语课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课程中,英语课在人文教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只有从语言本身出发去学习它,才能对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是语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的语言行为中蕴藏着人类自身最重大的奥秘,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2]因此,英语也自然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次,通过语言学习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并不是为了“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文化的思辨中求得本族文化的更大发展。

虽然如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对合作的强调大过竞争,但是保存和传播本族文化的重要性却丝毫不能被忽视。具有人文意识的英语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本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能够感知那些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人生启示,又能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打开愈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在对不同文化、不同风情和不同人生等的体悟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

朱棣文先生曾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4]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不能是一个个行为和思想相似的复制品,而应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个体,只有这样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也才能为民族和社会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是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所必须的。赋予大学英语课堂以人文意识不但可以扭转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暮气沉沉的局面,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够维护和发扬自己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人。

三、《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的人文教学构想

理想的人文英语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体裁或者内容等,在保证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或者启发他们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深层含义,以最终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形成独特且和谐的人格。

以《一个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一文为例。从表层上我们必须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但是鉴于所有的文学实质上都是“人学”,因此层层剖析这个女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也成了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为此,我设计了5个问题。

1.为什么在故事一开始,得知丈夫请了他的朋友古韦内尔来种植园小住一两周时,巴罗达太太有点不快呢?

2.为什么巴罗达太太执意要陪古韦内尔散步到磨坊去,为什么一定要试图打破他这种并非有意的沉默?

3.为什么巴罗达太太在去姑妈家的前一晚,她的思绪会出现从未有过的混乱?

4.那一晚,巴罗达太太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对古韦内尔的爱慕,但在诱惑面前,她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正派的女人。那么,作为一个“正派”的女人,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喜欢上一个自己并不了解且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距离的男人呢?巴罗达太太真的是在那一晚突然喜欢古韦内尔的么?如果不是,她又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他的呢?

(在同学们对以上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5.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她说:“我已经克服了一切。”那么她到底克服了什么呢?

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最后形成的观点可能大相径庭。他们有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恋”的女人,最后战胜了自己的孤芳自赏;他们也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女人,最后战胜了古韦内尔的魅力给她带来的诱惑;在介绍了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夫权至上”的美国后,他们还可能认为巴罗达太太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人,战胜了传统道德规范对她的束缚……

事实上,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设置问题的回答很多时候都是不可预见的,或者他们的讨论可能引发一系列更多的问题和讨论,他们形成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各有说辞。这非但没有关系,反倒正是人文英语课堂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总之,将人文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热情,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构建人文英语课堂也对教师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人文英语教学的思想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0.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委婉语,交际策略

1引言

所谓委婉语,指的是“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觉得不够尊敬的言词”。在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委婉语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体现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体系巾,委婉语在交际功能和构成规律上均有其一致性和相通性,然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却往往十分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只有把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交际的失误,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因此,当前高校英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中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区别分析

(1)不同伦理观念的体现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变化的潜在机制之一。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实施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在中国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到封建帝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对于长幼之间的尊卑贵贱非常注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也仍然在造成影响。而在西方,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一种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行为,因此鼓励对于爱情的表白和追求,在性观念方面的委婉语上,往往不具备汉语的贬低色彩。如:“性病”在英美语言中往往被委婉地称为“socialdisease”(社会病);而“私生子”则常常被称之为“lovechild”(爱情之子)。

(2)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对于年老的长者往往持尊重和谦让的态度,秉承敬老的价值观。在汉语言文化中,人的“年老”往往与一些正面的涵义相关,如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深厚的学识修养、以及可靠的品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对“老”这个概念的理解却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在英美文化中,由于更加追求创新和突破,人们对“老”这个概念是十分忌讳的,因为它代表着落后的思想、迟钝的行事、僵化的理念以及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在英美的文化中,一个人的“老龄”联系着其死亡、没落和孤独。所以,“old”~词往往被许多委婉语所替代,诸如“seasonedman”(经验丰富的人)、“thelongerliving”(生活时间比较久的人)、“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等等。

(3)不同的宗教背景的体现

汉语言文化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宗教是道教与佛教两大教派。道教对于人的生死,体现出一种达观、淡泊的观点,在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基督教是起主导作用的主流宗教,注重于灵魂的罪孽和救赎,人的死亡,被视为去见上帝,进人了天堂。所以,对“死亡”的委婉语称谓有“bewithGod”(去见上帝)、“beinheaven”(去天堂)等

3英语教学基于委婉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1)使学生领会委婉语功能

委婉语功能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礼貌功能

在双方进行交际时,时时需要照顾到对方的自尊,满足双方面子需求。钱冠连说:“拣好听的说’是言语活动中一条最普通的求美策略,它表现了人对意义的追求,表现了功利目的和对不宜说的话题的补救的努力。”委婉语能够以一种彬彬有礼、令人感到愉快的交际模式来取代令人产生不觉的词语,避免了由于无礼而导致对方产生不悦。显得更有礼貌和修养。

2)避讳功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一样的语言禁忌,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在涉及到对方所禁止或忌讳的某些词语时,可以使用委婉语,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方式,来进行表达。此外,一些人类的生理现象和生理特征在某些场合提起来时,会有可能引起别人的不快情绪,或者感觉不雅。此时也可以通过委婉方式来间接、回避地表达,从而含蓄地表明意思,避免了令人难堪的、或者难以启齿的事实,也杜绝了交际过程中的唐突与尴尬,达到温和与含蓄的效果。

3)掩饰功能

委婉语本身并非是一种精确地表述方式,具备一定的模糊性。这种特点决定了用其来表达某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时,较为“中听”。有这样一个例子:Atfirst,1waspoor,andthenIhavebe.come needy,laterunderprivileged,now disadvantaged.Istillhavenotacent,andIhaveagreatvocabulary.在这个例句中,以不同的词分别来表达“贫穷”的含义,而委婉的用词则对“贫困”来讲,是一种掩饰。在英语国家里没有poor(贫困)或poorpeople(穷人)等字眼而用tobedownonone’Sluck(时运不佳的),deprived(被剥夺了生活条件的),lowincome(收入低的)来表达。

(2)使学生熟知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但是在不少情况下,这种障碍的直接原因也来自于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

1)英汉文化的差异

英汉之间存在着文化价值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能导致委婉语跨文化交际障碍。举例来讲,以下两个词汇:industry与en—gineer往往会成为被尊重的代名词,而一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步步高的人也惯于以industry或engineer自称,比如:装运工会将自己称为packingengineer,而杂务工则将自己称为dwellingengi—neer等等。

2)英汉语言的差异

英汉语义特点和构词特点均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些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了委婉语导致的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语义特点方面,英汉对应词往往有着不样的含义。对于表达相同事物的词语,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贬义的,只能用委婉语来进行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是中性的。举例来讲,在英美语言中,“哑巴”(dumb)含有“愚蠢”、“笨蛋”的意思,因此在表述哑巴含义时,往往用speechimpaired来进行委婉的表达。而另一个词“bitch”(雌性的犬)则往往含有“的妇人”的意思,因此,在表达“母狗”含义时,往往以girldog或者ladydog的委婉方式取而代之。

在英美语言中,可以使用缩略法来进行表达,这也是一种汉语难于做到的委婉的说法,比如以AIDS取代acquiredimmunedeifciencysyndrome(艾滋病);而且,英语在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也从其他的语言中吸收了不少词汇,尤其受到外来语,特别是法语的影响,常常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的含义。一些不够高雅的、容易引起尴尬的词汇,人们就常常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取而代之。

(3)培养学生跨文化委婉语使用策略

1)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层次:一是通过一些媒体,如电视、期刊、报纸、网络等了解表面的文化特征。二是在文化易发生冲突的场合感受其微妙的文化特征。三是经过分析综合和具体的体验,逐渐对文化理解和熟悉。比如形容人的死亡,中文有“去了西天”,英美文化中则有“togotowest”此外,和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也往往与宗教有联系,如: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beasleepintheArmsofGod);安睡在谷地中(tobeasleepinthevalley);去见上帝(todeparttoGod);去天国,进天堂(togotoheaven)等等。二是要对委婉语带来的文化差异有深入地理解,中文和西方的文化有着各自的审美观和视角,因此很容易会在委婉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语用差异和失误,只有具备相关经验和常识,了解委婉语特点,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

2)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结合跨文化交际时的具体语境,能够更加明晰地把握委婉语的实质。语境指的是交流的双方在进行语言交互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恰当的表达,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一个人内急,如果说“1wanttogototoilet”不够委婉文雅,而“I’m goingtothebathroom”则显得比较得体。所以,足够的了解具体放入社交语境并加以恰当利用,就能得到不错的语境效果。

第14篇

关键词:韩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启示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执着不懈地为了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了韩国的每一部电视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人鱼小姐》里的雅丽莹、《汉城奇缘》里的汉妮、《黄手帕》里的紫英、英俊……无不为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进行着执着而认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号。这一点,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领会到一种积极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韩国电视剧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魅力之一。

三、乐观态度

第15篇

关键词:文科学生;科学教育,综合素质;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高科技产品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科学素养正在变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大学的讲台上,科学技术教育已经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未来教育也必然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人才的培养改变单一型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然而,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推行狭窄的专业教育,“文科学生永远搞不清理科学生在干什么,理科学生永远搞不清医学院在干什么。”为弥补这些缺陷,对理工科大学生适当加强一些人文课程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人文高校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漠不关心和科学素养的缺乏,却还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放手创造、发现、传播科技新成果是极为不利的。

一、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那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且知识面较为广泛,基础较为扎实,在广泛领域内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水平,并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作出某种贡献的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第二,相当深厚的专门知识;第三,一般的“前沿”知识,即一般地了解所学学科和相邻学科的动态、趋势和重要的科学新成就、新问题;第四,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论知识;第五,一般文化知识,虽与所学专业无直接联系,但有利于扩大眼界,开拓思想,活跃头脑,提高文化素质的某些知识。

文理渗透,正是高等院校顺应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一项培养人才的措施。高等院校有必要适当打破有关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文理科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对方学科知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了解社会、适应性强,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搞文理渗透并不需要文科学生亲自去做物理、化学的实验或繁琐的数学计算,但是,他至少要懂得这些实验和计算的前提、结论和意义。他应该能够做到如何把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化为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来讨论。英国物理学家斯诺在其著作《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1959年)中评论说:“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这一论断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来说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造力

科学素质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民主和民主精神一起共同支撑着人文精神的全部基础。忽略了这一点,弘扬人文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今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当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实施科学教育,培养和弘扬科学的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和辩证精神,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如果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熟悉自然科学理论,不能掌握一些必须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那么全面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

人文知识注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而自然科学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文理交融,打破了各种学科的壁垒,不仅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相得益彰之妙。从学生的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既有利于养成他们以科学精神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习惯,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来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意识。适当的科学教育为学生的文理贯通、开拓视野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人文学科的综合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界变得十分模糊,两者的融合也日益明显。两种科学的相互促进、相互利用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必要。

一方面,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早已广为人知的有:考古学中利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测定文物年代;无线电技术用于文化传播等。许多自然科学的概念也被社会科学所消化吸收、改造借用,一些文科化的概念也被理科化。以经济学为例:物理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被吸收后,产生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而经济学中的贫穷程度用恩格尔系数来描述,收入是否平等用基尼系数描述,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NP度量等等。一些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所揭示的系统演化规律,不仅在自然系统中适用,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适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上研究并且成果迭出的时代里,还死抱传统研究方法不放的人,和根本不会利用这些新方法的人,是不可能走在社会科学最前沿的。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看待自身的方式,也给社会科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认识一个事物,即离开了A,就不能认识B,从而产生了哲学上的相对性原理;高能物理则使人进一步认识到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唯有激发其内部矛盾。又如过去我们认为生命活动是超脱于一切物质规律的,不能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进行研究。但现代分子生物学表明:生命活动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化学作用的结果,这就改变了原来的结论。所有这些,正是自然辩证法中还原论、整体论的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带来的研究课题并不止于哲学。今天的生物技术、器官移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已经带来了大量的有关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去解决。不难想象,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人脑研究的深入……将会给社会科学带来多少研究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要求研究者具备相应的知识。

4,有利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于1989年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1)对科学技术术语和

概念达到基本的了解;(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3)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他的这个基本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赞同。

任何人要想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接受一定的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种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中系统的科学教育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的科普教育。而我国正规教育中普通的科学教育仅限于中小学;在大学的理工科学生也只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科技知识,科普教育更被认为是黄口小儿才需要的。可实际上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前些年的水变油闹剧,天价“纳米水”、德润生天价大米等无一不是利用了某些人对科学的无知和崇拜。高校加强科学和科学课程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的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提高了的人文知识分子,尤其是记者、编辑、作家等,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限制、阻止伪科学对民众造成危害。

二、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的实现途径

1,课程教学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人才最重要的阵地,也是我们实施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剑桥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方面,就将经典的和近代的乃至现代的科学知识的研习作为基本要求之一。他们的文学士也照样学习在我国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所学的数、理、化、生物课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一批高校陆续开展了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少数师范院校还进行了开设化学选修课的尝试。近年来,按大类招生,学习一两年后再分专业,这种模式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北京大学率先于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2003年不分专业招生,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深教授任教,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领域。随后暨南大学也在文学院、医学院、华文学院等五个学院推行“大平台”招生。复旦大学从2005年起新生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到三四年级才细分专业。以上的探索与实践不失为对我国文科大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良好开端。

2,邀请专家讲学,开设专题讲座

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问题,需要有专门的以科学为职业的人员参与其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为教师与学生举行专题报告,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中聘请在科学技术专业或科普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参与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和校内的各专业的教师一起组合成专兼职的科学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定期为学生们开设专题讲座。国外各大学都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讲座,邀请校内外有成就的科技专家讲学,这方面国内的名牌大学也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有的院校因地理位置等原因,难以聘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家学者前来讲学,但无疑值得朝这方面努力。

3,形成优良传统,搞好环境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