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继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继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继续医学教育论文

第1篇

1.1适应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该系统利用灵活的分级授权管理功能,使得下属二级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员都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很好地开展工作,充分适应了现有管理结构与人员分工。在开班申请、证书管理等环节引入在线审批机制,使得上下级日常审批能在本系统中便捷实现。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适应了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对我院办公室自动化的进程,实现了继续教育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1.2提升了培训质量标准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证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是控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良好手段[2]。从项目导入、项目分配、开班申请、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课表管理、证书管理、账目管理到统计查询等继教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被纳入本系统中,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大大提升了项目培训质量;并且系统能够对每一步重要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对项目执行过程起到监督的作用,对提升培训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提高了管理效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纸介”管理模式,借助一套统一的工作系统平台,将项目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平台进行,实行在线三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1.4提供了决策依据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使得大量管理数据沉淀在本系统中,逐步积累项目数据、学员数据和教师数据,不但使查询统计更为便捷,而且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今后的决策工作也提供了充实、准确的数据参考,将会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化,为今后我院继续教育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系统介绍

本系统包括系统主页和管理系统两部分。

2.1系统主页通过访问系统主页,访问者可以实时了解我院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动态,包括查看我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录和短期培训计划;了解最新招生信息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同时,访问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直接报名参加即将开展的培训项目;学员还可以通过此网站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对于我院各级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人员,也可通过主页登陆管理系统或快速链接到相关网站,见图1。

2.2管理系统我院共拥有6家直属医院和13家科研院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行院校统一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即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监督指导各个院所继续教育处,各院所继续教育处直接管理其下设各科室。这一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本系统管理员结构:本系统权限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二级单位管理员和项目管理员三个层级。系统通过权限管理实现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合作。该管理系统充分结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流程,将每个具体环节都纳入统一的平台。图2是本系统的树状图,展示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共包括七个模块:我的工作平台、信息、项目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综合统计查询和项目评价。其中,我的工作台和信息属于系统扩展功能,非项目管理的常规流程,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员日常管理。下面主要对其他几个模块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2.2.1项目管理。(1)项目导入。项目自获批公布之日起便进入计划状态。在“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中可以直接导出我院当年所有获批项目,然后由院校继续教育处(一级管理员)经过模板化处里导入本系统,系统将根据项目所属二级单位自动分配到相应的二级单位。(2)职责分配。二级管理员再将本单位的项目分别指派给具体项目管理员。已分配项目将自动转入“职责已分配项目”中,如果再分配过程中出现分配失误,也可在此子模块中更改项目管理员。(3)开班申请。项目管理员登陆后可看到被分配管理的项目,然后根据计划项目开展时间,完成开班申请。对某项目而言,项目管理员可对项目信息进行修改,其中项目学分只能改小不能改大,而且必须上传招生公告。对于项目管理员提交的开班申请,将由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便正式转为实际项目。此时,项目信息将被自动在系统主页,并可接受外网学员在线报名。若开班内容有误或未能达到要求的条件,二级管理员可驳回申请并添加“审批意见”,由项目管理员重新提交开班申请。(4)课表维护。在开班申请审核通过后,项目管理员就可进行课表的添加与维护。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课表打印和导出功能,供教师、学员或管理员下载打印课表。(5)证书管理。按照项目执行流程,证书管理处于培训结束后的环节。在培训结束后,项目管理员需要向二级管理员提交“办证申请”及合格学员列表;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通过;并在线填写审批意见。办证申请通过后,项目管理员便可通过证书管理进行证书打印相关操作。当证书被成功打印后,系统便自动记录学员证书处于“已打印”状态,将不可重复打印。通过证书管理功能,成功实现了学员学分证书在线审批、远程打印、系统管理,不仅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管理效率,规范了证书管理,有效避免了以往证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2.2.2教师管理。(1)教师导入与指派。为了使课表添加能够直接选取配置教师,一级管理员需要在项目开班申请审批通过后对相应项目进行教师导入与指派,可以批量导入、也可按项目添加。指派完成后项目管理员才能在课表添加时选择教师(项目管理员没有添加或更改教师的权限)。此项功能使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往,由于人工管理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不按原计划执行,教师更换率较为频繁,影响了培训质量。而通过该模块巧妙地将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监管机制:一级管理员按照最初项目申报时的教师安排指派教师,若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师,项目管理员必须向一级管理员提出书面申请重新指派教师方可继续开展培训。这样一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更换率;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二级单位在项目申报初期,提高对教师选择的慎重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2)教师信息管理。该模块可对教师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查看、修改教师基本信息,添加、删除教师,查询重复教师以及查看教师所负责的项目。(3)教师综合查询。通过教师导入或添加,教师信息逐渐被累积并沉淀为一个越来越大的教师信息库,为之后的综合查询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各级管理员根据自身权限与需求,自由设置查询条件进行综合查询。如:按照教师职称、所在单位类型、参加项目属性、所属二级学科等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并且在查询结果中可以看到教师参加授课的总学时。这为后期教师评价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2.2.3学员管理。在本系统中,学员分为正式学员和网上学员,正式学员是指由项目管理员自己添加或批量导入的学员,而网上学员是指通过系统主页自行选择项目在线报名的学员。对于网上学员需通过项目管理员审核后方能转为正式学员。以上功能通过“学员管理”下的三个子模块(正式学员导入导出、网上学员管理、正式学员管理)即可实现。

2.2.4综合查询统计。综合查询统计各级管理员均可使用,系统将自动根据每个用户的权限,控制每个管理员可以查询的范围。即一级管理员可以查询全院所有情况;二级管理员可以查询统计所在二级单位的所有情况;项目管理员只能查看自己所管辖项目的各类情况。由于该系统的数据是逐步累积的,因此,随着每年项目的开展,综合统计查询功能将基于一个庞大的继续教育项目信息数据库。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将为短期或中长期的项目总结、继续医学教育规划提供准确充实的统计资料,为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5项目评价。督查是保证项目举办质量的关键[3]。本系统的“项目评价”模块便起到了项目督查的功能。我院继续教育处依据以往项目管理经验,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的经验,经过调研,设计了一套对项目及教师的评价问卷,将其模板化并嵌入该系统。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要求学员及时对任课教师和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借助系统的统计功能直接进行统计分析。从中了解掌握学员对项目举办内容的符合程度、教师更换情况、学分授予、证书发放情况、教学环境等的意见和建议,这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改善项目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我们基于该系统建立了“按比例不定期抽查”和“自查”制度。各级管理员可借助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经常性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管理效率。

3系统不足与改进建议

在体验该管理系统带来的便捷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系统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1数据模板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系统对接不良我们在应用该系统的过程中,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该系统所设计的“项目信息模板”、“教师信息模板”及“学员信息模板”并不能完全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导出的数据相对接。在项目信息模板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系统的项目信息模板字段顺序、格式不完全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excel数据库一致,这就导致在项目导入前,一级管理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导出的数据格式调整为以符合本系统的模板要求,方可成功将项目数据导入本系统。而对于“教师信息模板”,由于国家级CME系统中并没有对应的数据,一级管理员必须从项目申请书中一一收集录入(工作量大),且项目申请书关于教师的信息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满足模板的信息要求。而通过其他方式收集教师信息的成本太高,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行。因此,在系统应用初期,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被推广利用程度。

3.2数据模板字段控制过严,数据信息搜集困难由于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需要丰富充实的数据为基础,因此系统开发者在设计数据导入模板时,纳入的字段不但数量多,而且对字段格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只要模板中存在一处必填信息不全或格式不正确的现象,整个数据库都将无法导入系统。然而,有些字段信息的搜集确实存在困难,如教师的出生日期、证件号,学员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历、所在单位类型等。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经过多次与系统开发者研究讨论,要求系统开发者及时作了修改:将本系统数据模板中的字段顺序、字段格式尽量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数据格式保持一致,能够使本系统的数据与国家级CME导出数据尽量实现对接。对项目管理实际意义不大的字段信息尽量取消或改为选填项,以减轻系统应用的推广阻力。

3.3综合查询统计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大的综合查询统计功能是本系统一个突出优势,然而这一功能目前还不尽完美,其功能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数据支持。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部分信息的搜集存在现实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加之,目前系统刚刚应用不久,库中累积的数据有限,还不能够使得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充分实现。

3.4个别功能模块设计不够完善此外,系统中个别功能模块设计还不够完善,不能灵活地应对处里实践管理中一些特殊情况。例如:

3.4.1教师重名筛查功能实现欠佳。在教师管理模块中,批量导入的教师重复率很高,因为一个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多个项目的培训教师,筛查出重名教师后,只能一个一个进行删除,大大影响了办公效率。如若不对重名教师进行筛查清理又会进一步影响将来的查询统计功能。对此,我们建议系统开发者在每条记录前添加勾选框,以实现一次删除多条重复记录的目的。

3.4.2教师综合查询功能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统计连接不够紧密。尽管在教师综合查询模块,管理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查询条件进行所需的查询统计操作,但这些查询仅限于教师基本信息的查询与统计,而这些查询统计结果与项目执行情况相关性不大。鉴于此,我们建议系统开发者在此模块中增加与项目执行情况相关的查询统计功能。如教师指派次数,参加的项目数、培训的课时数、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频率等,为后续的教师及项目评价奠定基础。

第2篇

1.1医院和医务人员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多“重业务轻培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临床医疗活动上,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关注,疏于管理。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只与职称晋升有关,特别是已经晋升高级职称或不想再晋升职称的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挣学分、走过场”的畸形风气,即学习只为拿学分,而不关心学习内容,甚至根本不学。

1.2医院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尚未完善医院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完善,对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政策、制度等并未严格落实,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训评价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由谁负责组织、授课质量如何保证、如何考核与授予学分管理等环节责任不明,奖惩力度不够,致使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质量大打折扣。

1.3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出于各种原因,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缺少专项教育经费的有力支撑。同时由于受到商业驱动,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学术会议等层出不穷,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也是良莠不齐,内容重复、教学质量差、学时严重缩水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会务费、学费、住宿费、差旅费等项目繁多,培训费用日益增高,使教育活动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导致医院对外派学习存有疑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大幅减少。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医院用于培训的设备设施陈旧,更新速度慢,也制约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4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机制医院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陈旧,教材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也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也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教育形式和培训手段还较为落后、单一,多数仍以学习班、座谈会等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于医院医务人员数量众多且专业不同,即便尽量顾及到各个专业,多举办一些涉及面广或新生的边缘学科项目,但仍然很难让大家满意,不能充分满足医务人员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需求。

1.5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够专业化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专业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甚至连专职负责教育培训的部门都未设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有待加强,管理方式亟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环节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2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2.1充分认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医院长远发展规划。建立院、科两级管理方式,设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科室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抓,培训部门专职负责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承担项目科室对授课质量负责,科室对参培人员进行管理,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保障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突出重点,保证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积极开展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贴合临床工作实际的培训项目,重点加强临床诊疗规范、适宜诊疗技术、合理用药等培训内容,同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学伦理、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紧跟各学科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密切结合医务人员实际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加医务人员接受、接触培训的机会,做到按需施教,开展各专业、各层次专项培训与考核。

2.3规范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①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和学分授予等环节管理,避免“走过场”和“人情分”现象。合理安排在医院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把举办时间集中在晚间及周末患者就诊量较少的时段,使医务人员能安心投入学习。对外出学习和进修的内容、人员、经费等严格把关,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学成返回后积极在科室开展工作,且在科室或学科范围内进行讲座,达到一人培训多人受益的效果。同时建立科学、可行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督查项目进展、学习安排、考核评价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注意对学员意见的收集与反馈,学员的反馈意见及对反馈意见的回应是学习班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室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完成情况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与科室年终考核挂钩。切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挂钩等相关制度,把日常考核情况与学分完成情况相结合,激发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形成正面、积极的学习风气。③积极建设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一方面便于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工作数据,大幅提高办公效率,如学分录入和审核,快捷准确;学分查询,简便详尽;达标统计,快速清晰等,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极大丰富了网上学习资源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第3篇

1.1对象分别对包头地区城市和农牧区的17个医疗卫生机构的1423名(城市851名、农牧区572名)在职医护专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参与调查的17个医疗卫生机构中,城市6个医疗卫生机构,占总数的35.3%;农牧区11个医疗卫生机构,占总数的64.7%;按照学历结构(见表1):硕士45人占3.2%,本科770人占54.1%,大专447人占31.4%,中专161人占11.3%;按照职称结构(见表2):高级职称268人占18.8%,中级职称384人占27%,初级职称771人占54.2%。

1.2方法本次研究按照城市、农牧区地域划分的不同,分别设计调查问卷。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值、百分率。

2结果

城市卫生专技人员(学历、职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需求调查表(见表3):相同专技人员按照职称调查表统计显示——希望增加医学心理学、伦理学项目学习占95.6%;增加疑难病例项目学习占96.1%;增加交叉学科项目学习占95.5%;相同专技人员按照学历调查表统计显示——希望增加医学心理学、伦理学项目学习占99%;增加疑难病例项目学习占98.8%;增加交叉学科项目学习占98.7%。农牧区卫生专技人员(学历、职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需求调查表(见表4):按照职称统计显示——希望增加医学心理学项目学习占97.4%、伦理学项目学习占97.7%;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及医院感染项目学习占98.6%;按照学历统计显示——希望增加医学心理学项目占94%、伦理学项目占98.9%;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及医院感染项目学习占100%。

3讨论

3.1改变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模式,增加互动交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包头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偏重于对专技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专技人员人文医学(包括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相关交叉学科、卫生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内容较少;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城市开展的较多,学习形式上偏重于面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术讲座缺少互动环节。建议通过增加人文医学、相关交叉学科、卫生应急事件处理等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增加农牧区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项目讲座中增加现场互动环节。

3.2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本着终身教育的继续医学教育宗旨,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机制、项目内容。通过调查分析,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专技人员对知识层次的不同需求,来调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设置,在加强专科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交叉学科、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方面的项目,将适合城市、农牧区的项目,邀请国内、市内专家举办讲座,设置互动学术讲座,使教学面对面,增加交流与讨论,共同提高,为专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选择,从而实现科学的终身教育[3]。

第4篇

1.1实用性

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而要想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也需要依靠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详细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使其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对继续医学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落实情况加以了解和掌握。

1.2灵活性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比较忙,工作时间不太固定,有的时候抽不出时间来学习,而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其不用受人数、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中,人们可根据自主时间安排完成学习,通过MBOX医学宝可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集体学习、考勤刷卡、无线互联。在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学生可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得到教师对其的个别辅导,使得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师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将学习计划、方法灵活调整,这样能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提高起来。此外,每个学习空间相对独立,可于不同时段完成学习,获取学分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并根据需要选修课程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学习卡能获得全年所需学分,学费低,也避免了外出时间与工作安排的冲突。

2信息化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第5篇

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医学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通过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理念,使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于循证医学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是指通过临床经验的推理及总结,使相关经验转化为以RCT以及系统评价等模式的新型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循证医学是医疗工作者的基本思想,通过临床实践、个人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医疗决策的核心内容。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并不是对传统的医疗理论知识进行否定,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循证医学关注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病情的优化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形成最佳的医学证明以及优秀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是科学性医疗事业的集中性体现。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取代传统的医学模式是临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传统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也与循证医学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个模式决定了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因此,在现阶段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对相关的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疗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改变发展的观念。首先,将传统的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医疗工作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合理地运用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次,相关的学习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性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型的发展观念,同时也将这种基本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再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改变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积极学习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将这种短期性的学习模式变成终身性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循证医学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医疗人员的思维模式,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模式。

2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2.1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其基本的体系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补足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型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型的教育模式三种。其中补足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没有具备完整性学历资格以及专业护理技术的人员而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相关培训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提高型的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以及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而言,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相关医护人员成为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骨干,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在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具有丰富性临床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也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了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充分融合循证医学中的基本原则,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2.2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引进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进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主要原因是,在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在病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融合临床资料,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资料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严谨性的文献评价模式,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的相关理念才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康性的医疗决策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临床医师对基础医疗行为的认识,更完整的实现规范化的医疗评价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体性的工作效率,而在这些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医学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性,因此,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巧,从而为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优化的发展方向。

3循证医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基本发展方向

3.1建立科学性的循证医学项目

通过对循证医学的项目分析,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更科学的发展方向,相关的医学领域就应该大力开展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以及推广设置专门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适用型的人才。

3.2优化循证医学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对于循证医学的师资力量的优化而言,是一项相对较为重要的任务形式,相关的专业教师是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所总结的知识精华,其基本的临床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循证医学,是一项相对较为困难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缺少循证医学治疗经验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相关的定义定理,而对于有丰富循证医学临床经验的教师而言,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应该融入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相关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循证医学的内容,为整个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3.3建立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其相关内容的建立一定要依照循证医学中的相关内容。首先应该丰富内容编写人员的知识理念,通过对循证医学内容的优化编写基本的课程内容,在内容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循证医学中的临床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建立合理性的教学系统

对于循证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言,在教育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整个循证医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找到整个发展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为整个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教学理念。而在初级人员的继续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培训人员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程序,可以简单地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的内容;对于研究性的培训人员而言,要使相关的培训人员掌握内容的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4循证医学在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医学观点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整个经验医学视为科学性的医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的医学研究全盘否定,要让培训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优化知识的分析,提高自己知识的总结能力,从而使医疗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循证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整个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解决相关的医疗问题,而不是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随机的进行对照试验,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继续教学的科学性发展。

4.2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在医学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循证医学的引入并不是一项难以实践的医学体系,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个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从而及时发现新的发展方向,为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性的发展方向,将循证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合理的运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与此同时,对于循证医学的内容而言,其基本的形式是一项相对较为开放性的教学系统,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对于基本的发展方向及时作出调整,打破传统知识运用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5结语

第6篇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三、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四、培训效果评价

第7篇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直以来均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现代记叙文以及议论文,粗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借助移动互连技术,使用移动计算设备(智能手机、PDA、移动电话等)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1]。移动的内涵包括:形式上是移动的,即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和有线网络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者也是移动的;内容上是互动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双方实时交流,教育信息、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依靠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双向“移动”,教与学相互促进,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移动学习是基于无线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它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远程学习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 。

现阶段的移动学习受技术条件的制约,通常作为高校教学的一种辅助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管理和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交互”通道,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高校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分为三大类: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以及存储移动学习模式[3]。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用低,设备普遍支持等优点,主要应用于通信数据少并且可用简单文字描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服务,可用于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考试成绩等信息,提供指导、激励和支持等作用。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和存储移动学习,需要建设WAP站点,提供能够支持移动设备访问和下载的学习资源,着重选取能够贴近学习者生活和工作同时又较为时尚和流行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存储移动学习和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将是目前在高校中最切实可行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4] [5]。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

C语言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毕业论文范文,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很多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课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越来越强,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因其较复杂的语法、编程等知识,依然是众多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

C语言程序课程知识点琐碎,概念繁多,理论不易掌握;概念抽象且复杂,包含的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需预习与复习相结合才产生较好学习效果;对应的规则繁多且易混淆,使用较为灵活,容易出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厌倦情绪;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布不均衡,导致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充分,学生编程思路不清楚;实验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自如,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7]。

C语言程序课程的这种特点,适合采用移动学习作为其辅助教学方式。针对C语言理论性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前课后发送定时短信,提示预习摘要求较高,不好的缩进格式影响其呈现效果,结构化风格使得程序占用篇幅往往较长等等,这些因素均会制约移动设备的可读性。

3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移动学习方式如下:总体原则,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移动学习方式为辅,移动学习方式充当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指导和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实现方式,主要采用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方式,配合基于连接的移动学习空间、论坛,以及存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前案例,提出驱动式问题,相关预习提示,课后设计相关重点回顾,知识点延伸,以短信形式发给学生,对于短信不能很好显示的内容可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学生,或者放在相关网站上,以消息的形式提醒学生查收。软硬件支持:考虑到学生普遍拥有设备的程度,将移动设备限定在普通移动手机,软件使用中国移动飞信校园版(EFetion_campus)[10],可以支持PC端向移动手机的短信群发,通过飞信、群、语音、邮箱、空间等多种方式实现互联网、移动网间的无缝互通毕业论文范文,还可以使用日程提醒,邮件提醒等功能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移动学习具体实现方式如图1。

图1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图

3.1功能模块介绍

移动学习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能够参与到C语言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以及实验指导等方面。

3.1.1短消息学习模块

(1)课前预习提示。可将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发送给学生,也可发一典型程序,加驱动式问题,发送到邮箱里,同时设置邮件提醒功能。

(2)课堂内容回顾。对前面课程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以短信形式发给学生,提醒其回顾。

(3)作业提示、阶段测试。也可仿照上述短信设置方式,定时群发给所有的学生。

3.1.2移动学习空间或论坛

移动学习空间既可以方便学生在线浏览,也要努力适应基于连接的移动学习访问,其资料下载模块提供的学习资源,也要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移动学习论坛,实现学生自由交流空间。在移动学习论坛上定期设置讨论专题,既可以是关于某个错误进行分析,也可以针对相关程序选题集思广益,还可以是对当前教育进行探讨等等。

(1)课堂内容延伸。可提供诸如:MSDN使用介绍,帮助学生自如设计C/C++程序等;CSDN论坛介绍,提供同资深程序员交流学习的平台。

(2)常见错误提示分析。提供调试程序基本步骤,常见错误解读及可能出错原因。

(3)课程设计选题。设计相关程序选题,使其能够体现课程各个阶段的进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测试空间。提供一些历年试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

(5)教育思考。定期对教学进行总结,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网站链接。

(6)资料下载。课程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如PPT课件、多媒体课件、部分课程的录音、录像等;有关课程的各种辅导资料,如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课程设计任务库、程序设计案例库、试题库等都可以作为下载的资料。

3.2移动学习内容设计

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同时需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在针对某一门课程实施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方式时,设计过多的短信内容,或者发送较多的次数,都将会给学生造成信息轰炸,带来过重的信息负担。配合C语言程序课堂教学,在课前课后发送两条飞信,每次不超过5页,对于无法以短信内容呈现的资源就发送到邮箱,同时以短信形式提醒学生注意查收。程序设计课程所涉及程序对格式要求较严格,一个程序案例通常占用较多篇幅,此时以邮件的方式发送较为合适,同时在相关论坛上设置讨论专题,根据学生回答设置最佳答案,统计学生活跃度,作为平时成绩参照。图2为课前预习的飞信基本内容设计。

图2 飞信基本内容设计

把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知识点”的层次模式进行组织,整理出每章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毕业论文范文,并概要总结出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若干测试题目,学习者可以通过短信息随时随地自由学习、复习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试。设计短信内容时需考虑程序格式问题,屏幕显示行数,尽量控制在8行*5屏=40行,每行8字以内,不要以图片的形式发送(涉及彩信资费问题)。

另一方面,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提供文档、PPT课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学习者只要把这些资源通过教学网站,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上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学习内容,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讯费用。但是供下载的资料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特点,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设备支持程度,还要考虑移动学习的片段性特点,对其中的部分资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使其适合移动学习方式,主要处理原则,按知识点,将文档,影音资料都处理成片段,确保一个片段一个知识点,每个片段持续10分钟左右。

4 实验分析

借助中国移动飞信校园版,上述大部分移动学习方式都可以实现,从PC端到手机客户

端可以方便的实现短信群发,只要不超过一定数量,免费且易于操作。学生也分常乐意参与到这种形式的移动学习中来,非移动用户除了在接收短信受限之外,也可以加入飞信校园版PC端,可以共享资源。实验证明,使用移动学习方式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方式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部分同学兴趣高涨,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进度甚至出现超前现象,另外一部分同学上课时也在查看手机,学习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沉迷于手机上网。这种现象提醒大家不仅应该注意实施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和危害性,能够主动的去寻求有益的资源来提高自己。

使用飞信实现移动学习还有以下必须注意的地方:(1)飞信中涉及大量广告,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2)短信数量过大,易给学生造成信息轰炸,要限制性的使用。(3)需警惕不法分子盗取飞信或手机号,进行诈骗。可以利用飞信的二次开发功能,屏蔽其他模块,使其更适合校园使用。

移动学习对学习者也要有一定要求毕业论文范文,比如说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动机等[8][9]。现阶段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应该起辅助作用,但不能排除其对研究生,博士生及在职人员充电的作用,所以还是要做好移动资源的建设工作,注意打上数字签名保护知识产权。

5 结论

当前,移动学习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将移动学习方式引入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将其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来,还属于尝试阶段。移动学习给教学改革注入新鲜活力,其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不仅依赖教师的合理使用和学生的大力配合,还依赖于软件平台的设计。本文所使用的飞信校园版,受到发送短信条数,广告绑定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课程特点,还要考虑软件的使用规则,不能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在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还要建设实施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不仅要适合移动终端在线浏览,还要能够与校园各个系统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加适应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4

[2]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

[3]王建武.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4]张珑,王建华,张军,邸佳奇.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0(6):34-37

[5]王伟,钟绍春,吕森林.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22-27.

[6]张素芹,吴连生.独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

[7]顾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概念体系及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

[8]李望秀.高校教学中的移动学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徐楠.M_Learning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efeixin.10086.cn/product/category_15.html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加拿大;医学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加拿大是世界上医学教育模式比较先进的国家,我国医学模式和加拿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比中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我国教育模式自身的不足,可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符合世界潮流,满足人们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人员。

1医学院校的比较

医学专业是加拿大的热门专业之一,在加拿大有17所公立医学院校,历来深受政府以及人民的重视[1]。加拿大著名的医学院校,主要有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渥太华大学、萨省大学等[2]。每个大学都配有教学医院来配合学校的教学,作为临床教学基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在中国,大多数是综合性的专业类院校,在学校内部设立医学院,根据2017年最新的数据显示,有超过百所院校设立医学院,2017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排行榜前几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3-4]。对比加拿大与我国的医学院校可以发现,加拿大医学院校的知名度要普遍高于中国的医学院校[5]。根据2017年的世界大学医学院排名的最新排名结果显示,多伦多大学位于第12位;素有“北方哈弗”或“加拿大哈弗”的麦吉尔大学,排名第27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排名第28位;麦克马斯特大学排名第33位,在100名以内的大学有7个,400名之内的有16所院校。中国有13所大学进入前400名的排名,其中,只有北京大学、国力台湾大学以及国力阳明大学(台湾)位于前100之列[6-7]。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科大学知名度还远远不如加拿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打造知名学府,提高世界竞争力。

2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

2.1入学条件

加拿大受美国的影响,实行北美医学模式,入学条件是完成三到四年的本科学习(也有部分学校招收本科二到三年的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进行学习。在入学时,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核,同时,加拿大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会影响学生的面试成绩,相应加减分数[8-9]。有些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常在面试时更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素养[10]。中国则通过统一的高考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学校再进行自主招生,录取相应比例的学生。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制科研型博士、5年制(临床本科)、7年制(硕士学位)、8年制(本硕博一贯制)等。本升硕时需要进行一次考试并且要符合本科学校的全部包括论文、成绩等的要求,硕升博时需要再进行一次考试,并且有相关年龄、成绩限定。部分学校会有面试环节,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等能力[11]。

2.2培养目标

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素质三个方面。从知识培养方面看,加拿大的高校更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实用性知识,例如关于加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方面的能力,这样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际生活;从技能培养方面看,主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批判式思维、临床和自主学习等方面。这样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批判式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加强了实践能力,遇到难题不放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医疗事业;从素质方面看,加拿大学校十分重视四种行为素质的培养:对待自己、对待患者和家属、对待同事和对待社会。对待自己,即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能强出头,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待患者及家属,不能出现烦闷的态度,认真为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病例,不把生活中的压力带到工作当中来。对待同事,要礼貌谦让,团结一致,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团体的优势作用。对待社会,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热爱社会,打造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12-13]。我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普标偏高,对于一所医学院来说,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打算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下,大部分学校是在按照临床医生来培养的。但是问题明显,就是需要的时间(五年本科)是完全不够的,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老师需要教授的知识多,学生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多,在课程紧密的情况下,学生缺少了反思的过程,导致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种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导致社会上对于五年本科生的水平不信任,因此医学本科生要想在未来从事医生行业就只能选择继续深造,否则就相当于浪费了五年时间。这种培养目标制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来自社会的压力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上要求大学生毕业就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大学生就要在大学期间完成这个并不容易的转变,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就只能通过加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来使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社会中。

2.3课程设置

下面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与中国的广西医科大学的ICM(临床医学导论课)课程为例,探讨加拿大与中国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渥太华大学ICM课程采用的是多学科临床的组成方式,广西医科大学是以独立课程方式呈现;渥太华大学ICM的课时是持续两年,而广西医科大学的课程时间只有一学期;渥太华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以讨论和两年轮转见习为主,广西医科大学则是授课配以临床短期见习;渥太华大学教学主要与学生为主,而广西医科大学主要与授课教师为主。相同的是课程设置时间都在第一学期,课程结构都是授课加见习的方式。由此可见,加拿大的医学课程设置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更为紧密,见习课时多,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积极,与实际的联系密切,更能深入地了解知识应用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医学高校普标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医生是社会上至关重要是一个角色,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14-15]。

3考核方式与职位分配

在加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方向等主观因素进行自主选择科室实习。在学生毕业时,要经过一次考试,不通过这次考试则不能从事医生的行业。但是,通过了考试并不代表有资格从事医生的工作,在取得了学位证明后,学生需要在医院实习,进行相关的培训,通常时间为4~9年,培训期间可以享受相关薪资待遇。待实习培训结束后,取得行医执照,方可正式入职。在中国,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进行医师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两种。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才有资格从事相关的工作。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加拿大医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在加拿大医学院中,每个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而且加拿大还高薪聘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可以在临床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加拿大学校还让学生提早接触患者,跟随医生出诊或者进入手术室,学习到与患者相处时的言谈举止技巧,熟悉进手术室时的流程与气氛。实习期间还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见识到困难问题的处理办法,更好的加强与患者、同事以及医师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中国的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由于进行实验的地点、授课时间等的限制,实验做的相对较少。而且中国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笔试为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靠,但学习的自主意识薄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由于临床实践少,与患者接触少,容易引发医患关系,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医院的环境之中,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4]。

5加拿大的教育体系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我国医科大学要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学校要把控招生环节、在校考核环节,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改善课程设置,增加实验的比重,组织学生系统、长期的学习,在考核时增加实验分数的比重,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实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进入到医院中去,接触患者,与病人交流,根据自己的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手术中,注意观察,善于思考,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适当安排课程,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的从医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医疗事业工作者。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医科大学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育模式,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医学临床实践,从注重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素质的养成过程,培养有技能、有想法、有专业的医疗人员。

[参考文献]

[1]HowardBergman.加拿大家庭医学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13(13):1487-1488.

[2]吴浩,郭爱民,魏学娟,等.加拿大家庭医学教育对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10):807-809.

[3]李文惠,陈校云,余中光,等.加拿大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师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22-123.

[4]周澄蓓,阮雅烨,皮如玉,等.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加拿大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196-1200.

[5]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shopes[J].Na-ture,2015,517(7536):540.

[6]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2015[J].CACancerJClin,2016,66(2):115-132.

[7]TumehPC,HarviewCL,YearleyJH,etal.PD-1blockadeinducesresponsesbyinhibitingadaptiveimmuneresist-ance[J].Nature,2014,515(7528):568-571.

[8]ZhuHuifang,LiuXianjun,ZhangYing,etal.Preliminarystudyofthebasicmedicinecurriculumreformwiththecoreoforgansystem[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3,15(7):682-685.

[9]王鹏鹏,韩冰,仰曙芬.国内外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7-8,27.

[10]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11]陈晓云,周增桓.英国、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9):884-887.

[12]GuanXiaowei,LiMin,XieGuiqin,etal.Usingtheexercisesystemasanexampletodiscusstheintegrationofbasicmedicinecourses[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6,18(4):278-280.

[13]LiuLinxia,GaoGang,YuanYuan.Discussiononthe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medicaldisputes[J].Chinesemedicalhumanities,2015,1(7):9-12.

[14]蒙艺,贺加,罗长坤.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92-96.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12篇

1 目的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沿用传统的以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方式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严重制约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工作繁忙,到课率较低。部分院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个别专业通过网络教学,一定程度缓解了工学矛盾,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经验[2]。为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生的情况,使成教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展开此次调查。

2 范围

该批学生为基层卫生人员成人大专班学员,教学方法为分散在各县级教学点集中辅导,配以一定的远程教育(网络教程),教学资源采用华医网提供的视频教材,期末考试集中在各地级市统一安排。这样既保证学员方便学习、辅导,又有比较合理的考评方式,确保教学效果。本次共200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3份。

3 方法

采取无记名问卷的形式,问题分选择题、问答题两部分。调查由成教部统一组织问卷发放与回收,然后再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4 内容

4.1成教学生概况

(1)所在单位性质;(2)单位层次;(3)原有学历;(4)目前具有的执业资格;(5)在该岗位服务的年限;(6)月收入。

4.2成教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1)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2)对专业前景了解否;(3)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4)追求的目标。

4.3成教学生对教学的认可程度

(1)目前教学方式是否适合;(2)课程设置是否合理;(3)学习内容是否对实际工作有帮助;(4)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评价;(5)对提高学历层次的必要性认可程度。

4.4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5.1 学生多来自事业单位,以乡卫生院为主,说明成教学员主要来自基层。从事临床医疗的人中多数无独立行医资格,以执业助理居多;原始学历多为中专毕业;仅55人具备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而193人中在基层工作10年以上的就有147人,占76.17%,但其月收入在1~2仟元的就占了62.18%,相对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说确实偏低。由此可看出成教教学工作面临的对象是知识层次低、基础薄弱的一个群体,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提高其知识技术水平实属必要。(见表1)

5.2问卷调查中表达喜欢自己专业的占90.68%,但对专业前景有所了解的仅占47.15%,大多数处于盲从状态;不过也明确必须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以利于就业需要。在追求的人生目标上选择悬壶济世仅占32.13%,而大多数认为自己没这么高的境界,也没有这样的能力。说明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也缺乏精神动力。但76.17%的人认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还是有必要的,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理解责任和义务是并存的。(见表2)

5.3关于教学方式,调查中绝大多数认为基层分散教学加上网络教学、统一考试的方式比较适合基层人员实际情况;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觉得比较合理;也感到学习内容对实际工作确实有一定帮助。由此说明,远程教育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方便、快捷、随时、可重复性都为人们所接受,但也有人觉得在面对面的交流方面稍嫌不足,少数人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够,投了反对票。在专业技术方面,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有提升的空间,多数人认可了学历层次提高的必要性。可以看出,顺应时展,追求能力提升,提高自我,终身学习将成为必然。(见表3)

5.4在开放型调查中,在职成教人员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医疗水平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他们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关注基层情况,加大投入力度,抓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上级派出专家指导、定期岗位培训、学历深造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以改善服务质量,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个人也必然从中受惠。

6 建议

6.1成人医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对象主要为基层、低学历层次人员。成教不是加工厂,如果仅仅只为了一纸文凭,自欺欺人,其终将被历史所淘汰。宽进严出,保证学生质量,使之学有所得,是成人高等教育得以继续生存的根本。所以,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成教事业必然蓬勃发展。

6.2面对在职人员,如何使其兼顾知识水平的提升,寻找一种方便、适用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可进行,一切在自己的从容掌控之中,这便是远程教育最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同时,对于一些文化水平偏低者,学习内容可反复回放,避免了学员的畏难情绪。当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网络教学内容亦应时刻关注最新医学动态,紧跟时代潮流,随时更新知识层面,将一些前沿性的技术手段及时传输给学习者。这也体现了医学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继教理念。

6.3针对个别学员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仍然主张面授为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可针对性地进行互动。还可预先让其在工作中收集以往遇到的难题及疑难病症,现场进行答疑解惑。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课题编号:13051132)

第13篇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病理学实验考核;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102-04

几年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无纸化考试也随之脱颖而出,并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一种主流趋势。[1,2]目前,国内外很多考试都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无纸化考核方式,如国内建立了国家医学水平考试题库系统、高等教育基础学科系列考试题库系统等[3,4],但建立并应用多媒体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医学院校并不多见。笔者所在学校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医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考核方式仍为先人工命题,再集中学生进行有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在学校的运用和开展十分有限,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的认知,使其应对今后的相关医学考试难度增大。为此,笔者所在的教研室申报了“病理学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课题,经大量的研讨与分析后,初步建立了多媒体无纸化实验考核方法。下面,笔者在分析传统病理学实验考核方法弊端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媒体无纸化考试系统在病理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传统病理学实验考核方法的弊端

病理学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构成,实验教学手段以观察为主,包括大体标本观察与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的观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考核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组织学生集中进行显微镜观察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核所有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另外,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师容易混淆学生的学号与姓名,无法合理地给出成绩。

二是统计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再把相关数据汇总得出成绩。这一方法存在很多导致实验考核难以进行的问题,如教师在实验课上过于注重实验成绩的评定工作,导致顾此失彼,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另外,不同的教师批阅时对实验报告存在着标准、工作态度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成绩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无纸化考核系统的建立及其与病理学实验考核的融合

1.无纸化考核方式的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的多媒体显微互动教学系统中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账户管理、过程管理、成绩管理及成绩查询六个模块构成。

(1)题库管理模块

题库管理模块包括导入试题、题库管理及题库统计三个子模块。导入试题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试题的录入,试题的类别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试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题库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录入的试题进行批量管理,包括命题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各章节试题的比例、试题难易程度的划分等。题库统计模块主要用于对题库中已形成的试题类型及考核内容比例进行统计。

(2)试卷管理模块

试卷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组成试卷,组卷的形式有人工组卷与随机组卷两种。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随机组卷,即系统在已经录入的试题中根据输入的组卷要求(主要为各章节内容比例,难、中、易试题比例)随机抽取试题形成试卷,这样学生在考试时抽取的试卷出题顺序和具体试题都是随机组合的。试卷又分为考试试卷和练习试卷两种类型,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系统点选练习试卷,进行考前练习和平时自测,而考试试卷只有在教师确定的考试时间内才能够点选。

(3)账户管理模块

账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批量新建考试学生的账户,并对学生账户进行管理。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先在考试系统进行实名注册,考试时需输入班级、学号、姓名等个人信息,系统将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学生主要依靠个人账户得到身份确认,登录个人账户后系统会自动进入与该生对应的考试或练习界面。

(4)过程管理模块

过程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确定考试科目与考试日期,教师可以通过该模块提前确定考试科目与该科目的考试日期、考试时间及考试时长,一经确定,学生即可在指定的考试时间登录个人账户后,直接进入考试界面,在规定的考试时长内完成问题,当考试时间结束时,系统会自动终止考试,提前完成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点击答题完毕选项提前结束考试。

(5)成绩管理模块

由于题库中所有问题都对应有提前输入的标准答案,因此在学生考试完成后,成绩管理系统就即时完成试卷的批阅工作,并将学生成绩按照班级学号升序排列形成成绩单,自动保存。系统中的成绩分析模块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对试卷中易出错问题、回答准确率高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数据自动保存。

(6)成绩查询模块

成绩查询模块的主要使用者是参加考试的学生,在确认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查询模块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练习试卷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查询到自己出错的试题,并返回该试题重新练习。

2.无纸化考试方法在病理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1)病理学实验考核题库的建立及试卷组建

显微互动教学系统的考核题库中题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由于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试题的内容主要是器官或组织的具体病理变化,因此笔者设计的试题的题干以图片形式为主,其中包括大体标本图片和病理学组织切片镜下图片,考试时要求学生对图片中的病理变化做正确的判断,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另外,题目可按课程章节划分归类,不同章节的试题量由教师组卷时确定。教师根据各章节知识点的数量、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试题的难易程度等标准指定试题数量,使试卷根据所学内容的覆盖面和侧重点进行组卷,使其更为合理。

(2)无纸化病理学实验考核的进行和管理

W生通过账户管理新建账户,以学生学号为默认账户,此学号账户是一对一的,系统禁止多人同时用同一账户登录。学生登录后,试卷管理模块会根据教师预设的考试指令为学生随机组建考试试卷。学生考试答题时,系统会自动计算考试时间,并在考试结束前五分钟自动弹出“考试即将结束”的提醒通知,到达规定的考试时间后,系统自动终止答题,提前回答完毕的学生可以通过点选“答题完毕”指令提前结束考试。考试过程中,系统会自动保存学生的答题进程,防止出现计算机死机或卡顿导致已答试题信息丢失的现象,学生在重启后重新登录考试系统,可以继续回答未答问题。

3.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特点

(1)操作简捷,便于组织

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简洁,易于操作,便于教师组织考试。[5]其中题库管理模块、试卷管理模块、过程管理模块与成绩管理模块功能清晰,易于学习掌握,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即可熟练操作。学生主要应用的是账户管理模块与成绩查询模块,界面清晰易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应用原则,熟练操作进行练习或考试。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并将成绩按照班级学号排列形成成绩单表,自动保存,借此也解决了期末实验考核造成的实验室资源紧张的问题。

(2)随机组卷,避免抄袭,监考易操作

系统的试卷管理模块的随机组卷方式极大地体现了本系统的先进性。在教师预设了试卷中各章节试题所占比例和难、中、易试题比例后,随机组卷可以根据教师的预设比例自动组建试卷。学生在参加考试过程中抽取的试卷都是随机组建的,获得的试卷各不相同,很好地避免了相邻学生相互抄袭的作弊现象,使考试更为公正、公平。同时,对监考人员的数量要求也大大减少,缓解了期末监考工作压力。

(3)客观阅卷,公正公平

无纸化考试方法使考试的评分工作提高了客观性。计算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根据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自动批阅,避免了人工批阅可能出现的改错、算错分数、与标准答案不同等现象,保证了试卷批阅的准确性,使实验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实现了考核的真正意义。[6]

(4)设计合理,利于学习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试卷管理模块中有练习试卷和考试试卷两个子模块。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试卷模块对考核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如此反复,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些知识点。考试系统的成绩管理模块还可以分析学生整体的回答情况,总结出易出错试题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与失误率,进而便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总结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侧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应用效果

目前,无纸化考试方法已经在笔者所在学校的部分本科专业的病理学实验考核中推广应用。从使用情况来看,无纸化考试系统操作简便、使用范围广泛、实用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体现了无纸化考核方法的优势。笔者对参加考试的全部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考试方法的总体满意度高达72.93%。

讨论

无纸化考试系统不但可以添加文字性试题,还可以添加图片、音频及视频等类型的试题,这样不仅可以使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试题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直观,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实验考核的可操作性,实现更多的考核内容。[7]这一特点使无纸化考试方法满足了很多医学学科的实验考核需求,如形态学学科的实验考核多数以观察标本、组织切片、涂片为主,如果是在实验室一对一考核或分组考核,会受到实验室数量及监考教师数量的限制。而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将所有的标本、切片转变为图片形式,考试时要求学生对图片中的病理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正确答案。无纸化考试系统既简化了教师命题环节和考试的组织,同时也初步实现了教考分离的考核理念。另外,无纸化考试方法具有很大的扩展性,可应用于各种课程的考试。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无纸化考试系统因其公正性、安全性、准确性、随机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8]国内外的各项国家级重要考试都开始从有纸化考试逐渐过渡到无纸化考试。在我国,医学专业领域内的各项国家级考试,如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等,都逐渐发展为无纸化考试。这一现状,提示医学院校在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现代的医学考试模式,对应性地提高学生应对这些考核的能力。[9,10]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考试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6,163.

[2]靳伟国,付瑞萍,杜春涛,等.计算机化考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23(3):89-92.

[3]史东辉.基于网络的试卷管理与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3):6490-6493

[4]廖庆生.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探索与实践[J].陇东学院学报,2014,25(1):134-136.

[5]韦凑.高校无纸化考试实施方案浅析[J].经贸实践,2015,1(15):246.

[6]喻永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4,30(8):120-121.

[7]郑小桃,杨智,林琼莲,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实验形态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4):220-221.

[8]程华.基于局域网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及设计[J].教育论坛,2005,11(30):82-84.

第1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15篇

论文摘 要: 弗莱克斯纳是美国著名教育批评家和改革者。他在对20世纪初美、英、德大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写成《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在书中,他具体论述了现代大学的作用与职能、现代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认为大学的最重要的职能是发展学术,大学的管理活动要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了服务于发展学术的目标,他主张大学在管理上要做到目标统一,给予教师充分的大学管理权,努力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并为研究者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一、 作者与著作简介

1866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中学时代的弗莱克斯纳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学习之余,弗莱克斯纳还在路易斯维尔图书馆做兼职工作。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并且聆听到许多学人对政治、文学、宗教以及音乐、艺术等各种问题的谈论,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后来在自传中写到:“在图书馆,我看不到孩子的身影,但我接触的是甚至今天以学术和文化的观点来看都不平凡的人。……我一生的阅读都受到我在图书馆度过的两年及接下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听到的谈论的影响。”[1]1884年,17岁的弗莱克斯纳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高超的学术水平、自由的学习气氛、简明的行政管理给弗莱克斯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6年,19岁的弗莱克斯纳提前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并于1890年创办了自己的学校。1905年,他转让了开办的学校,进入了哈佛大学进一步地接受教育。在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弗莱克斯纳于1906年到柏林大学继续深造。在柏林大学,弗莱克斯纳切实感受到了与霍普金斯大学同样浓厚、自由的学习氛围,真正体会到了“大学是科学研究之所”的内涵。德国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对弗莱克斯纳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弗莱克斯纳于1909年考查了美国和加拿大155所医学院。他将调查结果整理成《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并于1910年公开发表。此后,弗莱克斯纳继续在欧洲进行医学教育调查并完成了欧洲医学考察报告。1912年,他加入美国普通教育委员会,并一直工作到1929年从教育委员会退休。

1928年,弗莱克斯纳应邀赴牛津罗德斯讲学。此后,他又到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汉堡和柏林对大学进行观摩考察,随后写成《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

1930年,弗莱克斯纳在富商班伯格(Bamberger)兄妹的资助下,在普林斯顿大学组织筹建了高级研究院,并担任了该高级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游遍欧美各地为研究院聘请一流的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依曼、沃尔特W.斯图尔特等。研究院结构简明,氛围宽松,研究中心只负责向学者提供足够的经费,不干涉学者的自由。不久,研究院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1959年,弗莱克斯纳在纽约去世,享年92岁。

二、 《现代大学论》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现代大学论》共分四章。第一章集中展示了作者对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教育中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大学的职能、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在二、三、四章,他分别描述了美、英、德大学的特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书中,作者用大部分篇幅描述和分析了美、英、德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美、英、德大学管理工作的行政效率、组织结构、教师薪酬、教师聘用等多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大学的作用与职能

管理作为一种手段,总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了解弗莱克斯纳关于大学作用和职能的看法,明确他在大学管理上一系列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的大学管理思想。

首先,弗莱克斯纳十分重视大学对社会的作用。他强调说,大学对社会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世界的复杂化,当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人类的理智、依靠科学研究才能解决,而大学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他说:“人类在长达数世纪的缓慢进化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探索道路并作细微的调整。如今长期以来束缚人类调整自我的障碍已被除去。社会必须采取行动——要么是明智的行动,要么是愚蠢的、盲目的、自私的和轻妄的行动。”[2]10 “要采取明智的行动,就必须先研究这些问题,谁去研究这些问题?由谁并且在什么地方研究?”[2]15政治家、商人因为学识有限、存在偏见等原因都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大学能担当此重任。在书中,弗莱克斯纳赋予了大学极为崇高的地位:“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10

其次,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大学的特殊的职能。他提出,大学的职能有四:“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2]4。其中,保存知识和观念一直都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它对教育和研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比起发展知识、高层次训练和批判性地确立行为价值的工作,保存知识的工作是从属性的,研究问题和发展知识的职能是大学的各种职能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他强调说,人们都重视行动和眼前的利益,曾经人们可以依靠这种方式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单凭经验办事已经不够,人们必须依靠理智和对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诸多社会问题只能依靠研究才能解决。由于大学里聚集了各种各类基础人才,因此大学正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最有效的机构,大学也因此具有社会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研究问题、发展学术的职责。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学术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那么如何理解他所说的科学研究呢?在书中,弗莱克斯纳所说的科学研究是指“纯科学”研究,这与洪堡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理解是一致的。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一文中,洪堡指出:“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其全体成员(只要可能的话)必须服膺于纯科学的观点。” [3] 弗莱克斯纳在对充斥当时美国著名大学的他所认为的假研究或伪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剖析之后,明确指出:“收集信息——即使是精确的信息——不是研究。收集大量的描述性材料——在家政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领域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不是研究。未经分析的和无法分析的资料,不管收集得多么巧妙,都不构成研究……那么,什么是研究?虽然学术合作也是一种旨在获得真理的努力,不能被排斥在外,但研究不是通过雇佣他人而是个人独自作出的静悄悄的和艰苦的努力,它是目前人的思想在一切可利用的设备与资源的帮助下能够做的最艰难的事情。课题必须是严肃的或具有严肃的含义;目的必须是没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密切,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2]

弗莱克斯纳强调,进行科学研究只需要思考而不需要对后果负责。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种不承担责任的研究方式激发了种种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他认为,只要是纯科学的研究,那么无论是研究历史的还是当下的问题,无论是做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二) 为科研服务的大学管理思想

弗莱克斯纳认为,由于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发展学术,进行“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因此大学的管理工作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活动展开。书中,弗莱克斯纳在介绍并评价美、英、德大学管理的同时阐发了自己的大学管理思想。

综合看来,弗莱克斯纳在大学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

1. 大学在管理上要有统一的目标。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一所大学在管理上要目标统一。他说:“我坚信,大学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其特点是有高尚而明确的目标,能做到精神与目的的统一。”[2]158 但许多大学由于职能过于分散,丧失了统一的目标。他讽刺美国的许多大学办成了中学、职业学校和社会事业机构。这些大学不断扩展,不断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他认为,由于缺乏统一性,美国的许多大学仅仅成为各种行政机构的集合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丧失统一性的另一种原因是各个学院各自为政,大学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 他谈到伦敦大学,并认为“缺少精神和设计的统一伦敦大学”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这是因为,伦敦大学由30多所保留自主权的学院、一些研究机构和十几所医院附属医院组成。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各个院所都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大学的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导致各个学院难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弗莱克斯纳所说的统一的目标实际是指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目标。他认为大学只有坚持这一方向,才能称之为大学。

2. 大学在管理上要给教授充分的参与权。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基础是人才,大学中的学者和科学家在学校管理方面应有充分的权利。他指出,美国大学的管理方式是董事会掌握学校的基金和财产,校长由董事会选择,学校的日常事务通常由校长和教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董事、校友和校长,而不是对学科更加了解、更有发言权的学者和科学家。因此,大学在制度上不能保证教师和校长,教师和董事之间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学的发展无法依靠机构本身的创造性和活力,而只能希望董事们决定是正确的,并且选择的校长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对此,他说:“无论如何,校长独揽大权的时代已经过去。虽然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今后他的角色应有所不同……设校长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校长不应孤立地处在教职员与董事之间。”[2]162-163

弗莱克斯纳认为,校长和教授在大学管理上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不能只看到校长的优势而忽视教授的作用。教授参与大学管理对大学发展极为重要,大学要建立适当的制度来保障教授的管理权。

3. 大学要注重给学者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弗莱克斯纳主张,大学在行政管理上不应干扰师生的学术自由,因为学者的智力或精神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他反对行政职能过重,从而束缚了师生自由的创造力的做法。在书中,他批评美国的大学过于强调组织效率,使用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严格的科层制来对教师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忽视了教育和企业的差别,不利于为科学家和学者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他说:“管理的效率与思想的丰富之间事实上并无联系——除了相互之间的摧残之外……在这样一种庞大机器的冲撞挤压之下,理念怎能产生,又怎能获得威望?”[2]164 此外,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尽量简单,以此来节约成本,并为师生的学术自由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在组织形式上,他主张大学应松散地将师生组织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个人独立的研究自由,又能使师生相互自由地交流。他指出,美国成立各种研究所来集合多科学者共同从事研究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如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中设立的刑法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设立的“教育研究所”、“学校实验研究所”,它们只是附属于院系的一些系科。他说:“知识的进步首先依靠人为的简化;系科之所以建立,不是因为生活或物质世界是简单的,而是因为不限定研究领域,就根本不能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进步。”[2]96他还认为,这样的组合无益于学术进步,思考是个人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保护研究者的个人自由,同时使他们能够自由便利地交流。

4. 大学应重视教授的工资待遇。

弗莱克斯纳指出,学者和科学家在职业上的选择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但这不等于他们就不食人间烟火,学校应该保证教师衣食无忧,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有效进行。他说:“大学的全面现代化,勇敢地解决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重要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可能性,取决于大学使自己的教师彻底摆脱校外私人津贴的能力,这么说也许一点也不过分,否则很难理解教授如何才能保持完全独立的学术态度。”[2]183

弗莱克斯纳为美国教授的工资待遇鸣不平,认为虽然近来教授薪水终于已有所提高,但还远不足以使一名学者或科学家能够籍以成家、教育子女、生活稳定、购买图书以及轻松度假。比较而言,一名大学教师还不及30年前富有。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位报酬偏低的教授不得不要么离开大学,要么——或许是无意识地——使自己屈从于校外的津贴工作。”[2]183作者呼吁社会要重视教授的工资待遇,以此来捍卫“理智的堡垒” 。

5. 大学在教师聘用上要避免近亲繁殖。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各种不同思想进行交流、碰撞的地方,各大学间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作者指出,无论是美国的大学还是英国的大学都存在学术上近亲繁殖的问题 ,哈佛人教哈佛人、耶鲁人教耶鲁人的现象仍很普遍。他十分赞赏德国大学的“编外讲师”制度和大学教师的“游学”传统。德国的大学生要取得博士学位需要通过论文答辩和特定的考试,以证明自己有从事研究的能力。当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就获得了由教授会颁发的教学执照,成为了“编外讲师”。德国的大学从所有的编外讲师中选聘副教授,从副教授中选聘正教授。这样,一个人可能在一所大学学习,而在另一所大学成为编外讲师,然后在其他大学成为副教授、正教授。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做法有利于人才流动,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纵观全书,弗莱克斯纳最核心的观点是大学当成为学术的中心,大学要通过为研究者提供宽松、便利的环境使学者、科学家能在大学里潜心研究并训练接班人,大学当以此种方式来对社会作出贡献。弗莱克斯纳对于大学管理的诸多看法都是与他对大学职能的上述看法密切联系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大学的职能在逐渐发生变化。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与培养理性。弗莱克斯纳承认大学的教学职能,但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不在教学而在科学研究。今天,大学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才以外,还担负着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服务社会等多种责任。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所言,现代大学的职能是一个由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构成的错综复杂的职能体系[4]。然而,即使今天大学的职能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研究的职能依然是大学最重要职能之一。因而,弗莱克斯纳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科研职能的发挥、大学内部的管理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Abraham Flexner. I Rememb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branham Flexner[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0:29-30.

[2]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 辉, 陈晓菲,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