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化学实验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第1篇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演示实验,发挥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合理改进和补充实验,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并将其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促进探究能力的培养[1]。同时,教师需扩充分组实验,扩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找到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实验中探寻更多未知原理和规律。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室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全面了解,合理组织演示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实验前教师需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出现此种化学现象的原因,最后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2]。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让高中生回顾已学的次氯酸的漂白性和药用炭的吸附性,积极思考漂白的不同原理、实验现象的异同;其次开始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讲解为什么会得出此种实验结果,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

2.2培养高中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高中化学教材所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虽然可以有效验证某些实验现象,但学生无法明白其中化学原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并将高中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探索实验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使其学会知识迁移,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未知问题,进而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问题[4]。例如,在配制100mL1.00m0L/NaCl溶液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只介绍高中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分组操作实验,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则需加以指导[2]。实验结束后,每组学生都让教师对自己配制的溶液进行评价,此时教师需针对性地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并结合实验中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对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回顾和思考,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

2.3挖掘高中生的创新潜能

高中化学实验中包含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若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需根据高中化学相关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扩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从而挖掘高中生的创新潜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5]。如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比较各种实验方案,总结自己的设计方案存在哪些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通过分析和总结,学生可以体会到设计的原则和要点,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验证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3.结语

第2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学习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进行对照和融合,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笔者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化学学习理论,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就高中化学实验学习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二、对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学习给予重视

就高中阶段多数化学实验而言,在正式实验之前,我们就会相应了解其实验内容、目的、所用器具以及相关实验原理等内容,教师也会对我们的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和指导。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较为兴奋,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流程及技巧后,即开始动手实验,相应忽略了对于实验基础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导致实验连续性、完整性差,较难达到自身所期望的化学实验学习目标。就笔者自身的化学实验学习经历而言,无论是简单或复杂的化学实验,均是由不同数量的基础知识组成的,只有真正掌握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实际理解实验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化学实验是很严谨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于操作规范性、连续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我们完全掌握实验操作基础知识,才能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得到实验应有的效果。

三、关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

实验是化学科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探究性和验证性。因此,在实际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实验探究目标和计划,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仅满足于简单的化学实验流程操作学习,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就笔者而言,化学实验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丰富新奇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探究得出理想结果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习惯暂时忘记教师的指导和书本上的标准流程,从实验课题出发逆向思考“如果这个实验由我自主设计会如何操作”这一问题,然后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器具和试剂,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流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再与教师和书本上的标准实验进行对比,以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实验设计、提高个人能力。事实上,许多实验都有多种实验验证方法,我们实际操作的实验,多数是操作较为简单且安全的实验,按照老师和课本的指导,我们可以较好地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但这并不与探究式实验学习相冲突,笔者在两者的对比学习中,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同时化学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实际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对高中化学扩展学习给予强化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科学,生活中许多现象均与化学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学习时,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化学实验内容,应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因素,以不断提高个人化学能力。受生活条件限制,我们可能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实验操作,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练习,提高个人化学实验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对于化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如“钠在水中的反应观察实验”实验操作简单且原料易获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钠作为活泼金属的种种特性,包括存储方式、与水的燃烧反应等,同时加强对于燃烧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酸碱性是高中化学实验经常涉及的一种观察性质,而对酸碱性的判定是使用pH试纸完成的。pH试纸是一种较容易获得的实验材料,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检查,可以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于酸碱性强弱的直观认识。除上述生活实验操作之外,高中化学实验知识还可用于解决一些生活难题,包括化学方法去除生活污渍、化学防腐等,通过这样的化学生活实验应用,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重视高中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实验作为一项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除了在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用品自己尝试进行。对焰色反应来讲,尽管有学生亲手制作一些烟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学生应该有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学习的意识,寻找自己生活化实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用的材料。另外,学生还应该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化学实验的事例,并对其中包含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养成从化学实验的角度进行生活经验的思考,比如,在日常生活做饭的过程中,我们不小心将食盐撒在了煤气灶的火焰上,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明显的黄色,这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却也是一种化学实验现象,如果你知道这是钠离子在灼烧时呈现的颜色,无疑会加深对焰色反应的理解。

六、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化学实验学习经验,从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化学实验探索性学习以及化学实验生活化学习等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高中化学实验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方法,可以总结为基础知识、探索精神和生活实践三点内容,笔者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三点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和实验学习技能,进而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闵锐 单位:东营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金伊.绿色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运用[J].化工管理,2016(29):38.

第3篇

随着高中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材中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创新探究性实验,可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索,让学生处在一种主动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师咋实验教学中应积极的利用这种变化,创新性演示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中《糖类》的“科学探究”栏目有一个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样具有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而根据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的醛基,而具有醛基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教材中也演示了两个证明葡萄糖有还原性的实验:一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有银镜现象;二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砖红色现象。但是用果糖溶液代替葡萄糖溶液做同样的两个试验,却可以得到同样的试验结果。这是否与酮没有还原性相违背呢,在演示这样的试验时,应利用这种非正常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的去查找资料,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根据教学试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去查阅资料、去分析思考,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沉浸在“看热闹”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到、看到,不如做到”,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亲躬,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验创新能力。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现在有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可能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H2S和CO2的混合气体。现在实验时有这样一些试剂和实验仪器供同学们使用,浓、稀2种品红溶液,浓、稀2种溴水,澄清石灰水,浓、稀2种盐酸溶液、试管气体发生装置,洗气瓶、试管洗气装置。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分析混合气的组成。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施展学生个性的平台,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演示实验 问题 优化

演示实验是有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基础环节。根据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演示实验的价值为取向指导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资源,对演示过程、手段、效果等各个维度进行积极的优化创新,以使得演示实验教学的最佳功效得以实现。

一、演示实验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器材不足

实验室里并不是所有的演示实验所需设备都能够配齐,有的演示实验设备只有一套,究其原因,主要是办学经费紧张,学校为了节约资金,在订购实验器材的时候就只征订了一套,这样就造成了实验器材不足,例如有时某一节课会出现两个班的物理课重合,这时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导致只能有一个班级可以使用演示器材进行上课,而另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只好不用。另外,有的实验器材由于使用时间太久,次数过多,部分仪器或部件出现损坏,而实验室里由于条件所限,又没有必要的备用部分来加以替换。现在普通高中的物理实验员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担任,而任课教师由于平时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一般没有多少时间能到实验室对仪器进行检查,对于一些工作原理较为复杂的演示实验仪器,实验员没有必要的维修设备,很多情况下也没有所必须的维修技能,因此导致有的演示实验仪器出现损坏后就只好放置在实验室里,导致演示实验不能开展。

2、照书演示分析而忽略实践

当前高中教育把追求升学率放置在了首要的位置,为了有个好的升学率,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限于条件,教师普遍参照书上的实验插图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于书上的演示实验,一些物理教师采取将其画到黑板上,以黑板上的实验图像代替真实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法,他们认为这样做能节省做演示实验的时间,可以着重讲解注意事项和原理,继而提高上课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避免演示实验仪器导致的分心问题。

3、演示过程简单

教师在上课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多数人都是匆匆了事,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做、学生在讲台下观看的形式,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一,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演示实验的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来抓,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例如某个公式或者定理)之后,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所讲授知识的结论。每次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导思想,纯粹是为了做演示实验而做实验。

在课上演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时候教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讲解员和演示者的角色。演示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而且演示实验开始之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向学生们提出观察的要点和需要思考或注意的问题,当演示实验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很大程度上就好像在看表演或变魔术演出,当演示实验做完了,“戏”也就结束了,纯粹就是看一个热闹。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把所有的实验过程都自己包办,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讲、观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偏低,其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得不到训练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效果反而也不会很理想,最终影响的其实还是物理教师本身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物理如何进行演示实验的教学优化

演示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使其取得理想的效果,则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素质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多做演示实验,有时还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胆的对课本里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使其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物理教学工作。

1、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教学,解决实验教学资源匮乏

演示实验的教学需要数量众多的教学仪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里配备的实验仪器也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的演示实验现在在网络上都有了多媒体视频。在现在的物理教学当中,即使实验室里没有演示实验所需的器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相关的视频录像和模拟动画,并通过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省略了自己的动手演示。

2、引导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教学

在演示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内容,如果有的同学看不清楚,例如后排的同学,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得不到锻炼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正确认真的科学态度,无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应尽量吸引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化身于上几个世纪的科学家,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从而总结出所要掌握的物理规律。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使得学生在演示实验进行的时候,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会把有关的知识掌握的更为牢靠,同时也会使得自己学会科学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关高中物理演示教学问题如何优化及未来展望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和示范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承担。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每天都有很多功课要学习,学习任务和压力较大,很难有太多时间能参与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因此,从另一方面给我们物理教师提示:如果想要学生们也能参与进演示实验的开展,有时必须要提前通知他们抽时间做好仪器或设备的准备工作,这对他们的作业时间势必要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学习时间的分配,甚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规划和统筹能力,能够安排合理学习时间,提高主动探索能力。另外,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时不限于教师自身采取的教学策略,还与演示实验的合理准确性和学生学习状态密切相关。但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钻研,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上肯下功夫,则演示实验的教学肯定会对教师的教学带来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学改革后化学知识的教授,更是为了培养高中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看重的只是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操作的规范性,教学思路完全禁锢在书本内。而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教师则应该在积极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化学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训以及创新思维的开拓,以学生为实验课堂的主体,确保学生能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学生为“老师”,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结合客观实际,创新化学实验方案。例如在目前的一些教材实验案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实验并没有从书本演示实验中分离出来,这样,学生便能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情感思维独立的个体,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优于成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塑性极强。因此,在高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特别要注重与学生的共创共生,热情地对每个学生给予关心、帮助、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创新“共同体”。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和目标时,两者在化学实验学习上也就越发趋近于朋友关系,整个课堂的氛围也就由紧张逐渐转向平等、和谐、民主。学生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同时,其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性也就越高,对化学实验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就越牢靠。除了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产生影响外,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也是促进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必要的运用实施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教学视频、图书馆资料等等,或者将学生呢过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的同时,提升合作探究性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要多加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所思、自己所想,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实验氛围。

三、改进创新探究式化学实验过程

将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向探究式形式进行转变,就必须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体系流程,并参与及时的实施。下面将以“硫酸亚铁铰的制备”为例来对探究式化学实验的构建来进行说明解释:首先是要提出化学实验的探究主题,让学生准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完成的意义。教师还要对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操作技巧进行说明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目的实现的高效率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相关问题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性,以提升学生实验参与的热情。教师可以在“硫酸亚铁铰的制备”课堂实验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收集资料并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为防止2价铁氧化和水解,制备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怎样确定制备实验所需的硫酸铵的用量?等等。在围绕探究主题的同时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尤其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的化学实验用品和物质材料,在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案。为防止2价铁氧化和水解,可以进行一系列对比性实验探究,根据Fe+H2SO4=FeSO4+H2↑的化学方程式得出硫酸添加要过量,反应的pH要始终保持在1~2。而在确定硫酸铵的用量上,则可以进行1:0.75、1:0.80、1:0.88、1:1的四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结论。最后便是对实验探究的归纳、思考。一方面可以形成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回顾,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成学生形成全新问题和思考的生成。

四、结束语

第6篇

1.1注重演示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实验演示,演示能力的高低就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了要达到配合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水平,要求教师演示的成功率、可见度必须要高。因而,除了注重思想,在上课之前,还要认真的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还要设计好整套实验演示的过程等。切记: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自己先熟悉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并思考在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以及该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主要是为了确保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能万无一失,促使课堂教学程序的井然有序。

1.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教材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关的问题,积极的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该堂课所要研究的对象上去,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实验完成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该实验的原理、方法、思路等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例如:演示“氨的性质”:第一,氨的喷泉实验;第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首先,教师在演示之前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HCl等也能形成喷泉吗?2)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3)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2]。该策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数据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2.1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认真的预习

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内容、仪器、方法等进行预习,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会对部分原理、实验仪器感到陌生,因而,做好课前预习,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的特点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如若学生不动手、教师过多的讲解,减少学生亲自操作的时间,那么必然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新课程强调要多让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在实验完成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3)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实验在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等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总结,找出问题的原因。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形式,同时也是化学课堂的眼神和补充[3]。

3.1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实验的实用性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实用性的课外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技能。这样教学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3.3实验的巩固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部分具有巩固化学知识作用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水与过氧化钠和CO2之间发生的反应既能放热还能生成O2,在设计上可以使用脱脂棉花将过氧化氢包裹住,接着使用玻璃管吹气。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对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解的方法来制取Fe(OH)2、采用套管的方法来比较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的验证等。

4结语

第7篇

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辅助,更是他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精神动力。化学实验多表现为有趣、神奇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这个特点,将一些小的化学实验作为一个课前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课堂引入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让学生由现象出发,去探究本质。这也就要求化学实验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一方面提问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将问题设置得有开放性,不能够随意抹杀每个学生的看法。甚至可以给出学生多个假设,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向着更多方向去思考。如果学生在理解实验主旨时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做出纠正。因为课堂导入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事与愿违了,甚至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实验的生活实际性

在很多人看来高中化学实验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敢让人靠近,别人也休想轻易地了解他。这种表面现象让很多人对化学实验“又爱又惧”。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化学知识的高中生,也许他们内心很想去尝试做化学实验,可是繁琐的步骤、复杂的实验原理、种类多样的实验药品都成为阻碍他们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时,特别是一些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记忆化学知识的一些实验,一定要简单化、生活化,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去做这些小实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例如,在教学金属和非金属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这两类物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拿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和石灰石等来和酸做实验,然后通过反应现象的不同,或者是辅助产物验证的方法来将产物和现象做比较,从对比中对这两个知识都能够加强记忆。而且在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时,可能会因为铁锈的原因而出现不同的现象。而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最后要对这些实验现象做一个比较、整理、总结,这样才能够保证表观的实验现象成为学习的一种途径,成为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

三、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第8篇

没有规范的操作就不会培养出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在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典型示范和让学生反复练习,让学生本人在多次实践中体会一些基本操作.如持试管的“三指法”,振荡试管的“抖腕法”,使用滴管的“悬滴法”等.我们也可以用“比赛法”、“相互纠正法”等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简单的基本操作熟练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基本操作,如“溶解”、“过滤”、“蒸发”等.当然基本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应该贯穿到以后的每次化学实验中.此外还要在平时加强培养学生对现象描述的语言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各种基本能力,就能在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二、问题意识是实验探究的源泉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首先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据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我们学习过卤族元素的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卤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容易使学生想起食盐,再根据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加碘盐提出“怎样检验碘元素的存在和含量”这一探究课题,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各组确定具体探究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讨论,再大组交流,最终确定了以下几个探究的问题:①食盐中为何加碘?②食盐中的碘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如何验证?③如何测定食盐中的碘含量?(反应原理、方法)④实验方案如何设计等.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外读物、调查、实验操作等方式去探究.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发现问题.

三、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途径

在有了明确的探究问题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动脑筋、想方法,通过合作讨论确定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再集中起来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通过集体的讨论选择最优实验方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例如我在介绍了硫酸的性质后,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设计方案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最后提出了许多方案:①用手掂量等体积的两份硫酸;②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后再滴入两种硫酸;③用温度计分别蘸取两种样品置于空气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④用两块铜片分别插入两种硫酸样品中;⑤用两块铁片分别插入两种硫酸样品中;⑥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硫酸样品于白纸上观察;⑦在白糖中分别滴入硫酸样品.这些充分表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设计步骤、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在实验前应该先让学生设计好实验报告.注意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药品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问题讨论等.

四、实验是化学探究的最高法庭

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争论,提出许多不同的想法.其中可能有一些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实验中去验证,让他们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在做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时,室温下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有的同学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还有的同学认为铜和浓硫酸室温下反应很慢,所以看不到明显现象.我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在加适量浓硫酸,稍等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片表面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蓝,证明了铜在浓硫酸中没有发生“钝化”现象.实验过程是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现象的过程.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确保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例如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试剂的浓度是否符合要求,怎样避免学生的危险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尽量不要再强调某些问题,这时学生正集中精力做实验,教师的讲话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反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五、反思总结是实验探究的新起点

第9篇

直观形象的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感性认识的启发下顺利的进入理性的探究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创设情景中,实验是最好的素材,学生被鲜明的实验现象所吸引,从而顺利地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提升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氯水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氯水的成份和性质进行猜想,学生们都一致认为有酸性,教师就可以顺势利用紫色石蕊试液进行检验,从而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不仅看到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会逐渐褪色,学生纷纷询问:为什么会褪色?针对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有的同学认为氯水中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有的同学认为生成的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学生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各持一词各不相让,这时就有同学提出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转而让学生讨论怎样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下,学生细致的研究了实验的各个环节,最终设计出先让干燥的氯气通如干燥的有色布条中,再接着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中,学生对这个实验都认可,从而积极地进行了学生实验,在鲜明的现象面前,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氯水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情景建立,使学生在实验情景中找到了“疑点”,顺利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来进行思考探究,使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实验引导,渗透科学方法

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方法的提炼和思想的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实验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步的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的思维层面获得提升,真正实现“启发-探究”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学习有关“溴苯的制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规范认真地对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获得成功的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藏在心中的疑问,学生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来解释实验的各个环节,将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表达出来:生成的溴苯中的溴单质如何除去?为什么说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就要进行分类整合,将其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的逐级讨论中,其思维得到了螺旋式的上升,认识到了溴苯中溴单质除去的方法和步骤:水洗、加氢氧化钠溶液、水洗、分液、蒸发;学生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可以延伸到硝基苯中二氧化氮的除去,使学生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在验证反应的类型上,学生根据在导管口看到有“白雾”生成,而采用了验证产物的方法,利用硝酸银溶液来验证生成的产物为溴化氢,得到了该反应为取代而不是加成.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导,根据学生对实验中问题的发现来诱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在学生深层的探究中获取了学习化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体验实验操作,发挥学生自主

实验具有很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都非常喜欢实验课,在操作中也会非常的积极主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点出疑点,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银镜反应”的实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实验,利用学生的亲手操作来思考实验中细节的重要性,学生在经过了银氨溶液的配制以后,了解到了其中的“沉淀恰好溶解”;然而在接下来的制备银镜中,有的学生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纷纷思考其中的为什么?在学生的逐渐讨论中,了解到了“银氨溶液要新制,不可久放”,同时还注意到了“试管要洁净”、“实验过程中试管不可震荡”,正是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思考和总结,学生才会看到自己制备出的光亮的银镜,学生们顿时欢呼了起来,纷纷相互击掌庆贺.在实验结束后,兴奋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做完银镜的试管怎么才能清洗干净呢?学生就会从这是什么开始思考,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讨论怎么将银单质除去,在学生的逐一排除和方法整合中,最后采用了稀硝酸来清洗试管.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了学生想要成功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讨论每一个细节,使学生的操作更为准确规范,更深层地理解了实验原理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改进实验创新,实现能力升华

实验的启发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印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方法和经验,来对实验进行改进,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时,传统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时间太短,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察要求,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观察到持久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诱导学生从原理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到沉淀的关键在于:未被氧化的氯化亚铁溶液和不溶有氧气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且在制备后也不要与氧气接触.学生在对原理有了深层的分析后,开始讨论如何不让氯化亚铁溶液被氧化?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如何巧妙地避免与氧气接触?学生积极地进行了讨论交流,从而选择了利用铁粉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利用生成的气体将硫酸亚铁压进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试管上层用植物油液封.学生对实验的创新,使得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每个学生都很兴奋.通过这样的实验创新,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巧妙地利用了物质的性质,领悟到了实验成功的精髓,是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创新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实现了学生能力的飞跃.

五、结语

第10篇

 

在师范高校,化学教学论实验是教学论专业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实验基础课,它不仅体现化学专业的师范特色,还集初高中化学实验研究和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为一体,以中学化学实验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教学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锻炼学生中学实验教学的传授技能及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在培育新一批中学教师上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化学教育进入一个复杂多元化的时代,中学化学教育新课程体系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观,全面、不断地刷新着师范高校化学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初、高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更高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体系的教育接班人,是近些年化学教学论实验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化学教学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论实验课教学模式大多为以教师示范性讲解为主,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根据内容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实验时容易机械的复制实验步骤,照方抓药,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缺乏独立思考和灵活变通的能力,如在演示浓硫酸脱水性实验时,教师称取10g研细的蔗糖(5-10g均可)加入100mL烧杯中等,学生在做时就完全是在拷贝教师的操作步骤,教师用什么、称多少,学生就用同样大小烧杯称取多少,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和选择,这样在自己联系教学论实验时比较被动,对实验印象不深,没有将准教师的角色融入到实验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在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养成一些不良实验习惯,主要有:实验中乱放药勺,实验后没有及时清理药勺;试剂瓶盖乱放,瓶盖弄混淆以致污染药品;使用托盘天平后,游码没有归零,洒落的药品没有清理;抹布没有洗净,以致于没有擦净桌面;水池中随意丢弃杂物等。

 

这些细节问题充分暴露出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过程中对待操作十分认真;实验结束后,对待所用的仪器、药品处理问题往往随意或者不在意,实验做完就万事大吉,没有认真负责的将实验进行完善。

 

第三,在实际教学论实验中,实验内容枯燥、单调,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中学新课改教材内容了解不够透彻,在实验时比较被动。此外,还存在有污染、废弃物处理困难的问题,如何保证整个实验过程的绿色环保仍然是教学论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关于学生实验安全常识教育,缺乏系统全面的介绍。往往是分实验讲解,这样导致一个现状,准教师自身对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和重视,实验中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易犯低级错误。

 

综合以上问题,教学论实验教学需要变革与创新,用更加直观和便捷的手段来进行实验,使教学论实验与新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从教材角度来分析研究实验内容,明白自身在进行实验时的角色,培养和锻炼教师应有的实验素养。为此,可从以下几点来改变:

 

一、普及正确规范的基本操作知识和实验安全基本常识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之前的一些准备知识、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的常识、常见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办法等,向学生们展示常见的错误操作及可能引起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求学生要具备熟练掌握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且会用实验安全常识,在可能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淡定的心态及正确的对策。

 

其次,中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是从模仿一个老师的基本操作开始,要向学生们强调正确规范操作对以后教学的影响,作为准老师要在教学论实验中从自身做起,从一步一步开始塑造良好的规范的实验操作,以两人为一组,互相监督学习和纠正,并做好习惯记录日志,定期检查、反思和改进。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实验的了解,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并在进行实验时分享、讲解准备的实验及个人心得。

 

二、启发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期刊及查阅资料的方法,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运用多媒体将实际生活和实验课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兴趣。在进行基础实验技能规范操作训练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灵活运用自己查阅的知识,进行验证实验,探索更加绿色环保的实验方法。课前挑选几名学生参与准备实验,写好自己的备课教案,实验课开始时选取部分实验试讲,教师进行点评,对实验进行重点补充、完善;在实验进行中,学生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分析实验,教师要不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实验结束时,另选取学生试讲,教师点评,分析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足和优点,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根据自身的实验情况总结心得体会,设计相关的中学实验教课方案,并选择优秀的案例进行展示。在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要做好整理工作,如回收制取氢气或二氧化碳的废盐酸,回收部分药品、打扫卫生等。

 

开设开放式实验,给与实验室、时间、药品支持,使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学实验进行研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学院、学校、省内以致全国的教学技能大赛中都有突出表现。

 

三、加强实验创新,不断改进实验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教师要培养中学生学会探究和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模式。为了使未来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变化,教学论实验要不断改进实验内容,用不同的手段和技术来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精神,如加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趣味实验:各种颜色的叶脉书签;如意神壶得到啤酒、牛奶等饮料。在实验中,要学会转变角度去做实验,如彩色温度计实验时,氯化钴溶液随着加热逐步失水,颜色由粉红色变为紫色再至蓝紫色。用酒精灯加热氯化钴溶液时,酒精灯焰温度变化较快,颜色变化间隔短,不能很明显区分颜色变化。换个思路来想,怎样才能使升温体现出逐步变化的过程。对此实验的改进是用水浴法,即将试管置于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烧杯中的水,水逐步沸腾的时间段即是温度由常温升至100°C,升温过程因为较缓慢,可很清楚观察到钴的颜色呈现出的变化,在溶液自然冷却时也可明显观察到颜色变化。

 

此外,要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情怀,具备为人师表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实验精神。

第11篇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第12篇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化学实验论文范例赏析: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三、总结

第13篇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