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心理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在内心上一直处在不自信状态,贫困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自卑的想法总是环绕自己的内心,在实际交往中,对别人的情绪以及行为过分关注,并且总将这些与自己扯上关系,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逐渐的将自己关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空间之中,拒绝与外界的人与物进行情感交流,发展成自我孤僻的状态。据有关专家研究,利用层次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显示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交流,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必须生活在以人群为单位的集体之中,而贫困大学生就是因为“贫困”处处需要遮挡自己的这个短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过多的与其他人进行接触,而这又与心理上急求需要与外界进行交往的需求相矛盾,同事实际生活的贫困状态,让他们的内心备受煎熬,郁郁寡欢的状态总是伴随他们的心里。长时间的这种状态,逐渐将他们推向了不自信以及对未来生活产生茫然情绪的状态,甚至有些人会觉得社会极度不公平,对社会产生一种畸形的看法。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时间的不自信逐渐将贫困大学生推向了郁郁寡欢的深渊。
二、内向和不稳定
因为贫困的事实导致了贫困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信心,不断给自己内心施加压力,总是认为这种现实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内心变得极度敏感,情绪上缺乏稳定性,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思维容易偏激,造成冲动的行为,而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强大,脆弱的非常容易受到伤害,长时间如此,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行为。
三、自卑
根据心里学家的解释,自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胸怀不够宽广,过分计较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得失成败,并将不好结果的原因归结到个人的能力不足,进而转化对自己进行否定、不满的情绪。贫困学生,在大学之前的中学以及小学生活阶段,因为相对封闭,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来源于学习成绩好坏,经济上的差距还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因此,在那阶段中自己能够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比较开放,大学生能够非常自由的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装扮自己,经济上的差距非常明显体现出来,而学习成绩的好坏已经显得没有中学时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无长处,与自己身边经济优越的同学比较,自己简直没有可比之处,自己身上没有闪光的地方。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自我否定情绪的影响之下,不能够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总是选择逃避,生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之处,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根据马斯洛理论,人都是需要自尊的需求。贫困大学生的敏感内心促使了自尊对自己更加重要,过分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总是逃避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平困大学生的这种经济的匮乏、特殊的心里、环境的反差,非常容易造成他们心里上的不适应,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卑心里。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传统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更应从心理上进行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激发就业主动性。所谓主动性,就是要落实到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只有肯定了自我,对自己有了积极的认知,才能内化为对未来的自信及规划从而有进一步就业的动力。网络心理教育作为针对学生心理情况开展的教育工作,能根据学生碰到的具体状况进行引导疏通,以案例分享、同伴督导等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就业的主动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其个案的梳理对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网络心理教育中大量充实着这类材料,完全可以归类整理成稿后为就业专设板块,引导大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得失利弊,以及如何处理等,强化教育效果。
二、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在地点、行业、待遇等具体方面多有挑剔,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而倾向于到管理岗位任职;二是妄自菲薄,由于生源地、成绩、口才或其他特殊原因等感觉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挑战所谓的好工作。三是频繁跳槽,始终无法确认自己的职业定位,总觉得现有的工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等。就业观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外部存在的机遇、挑战和危机把握不够充分,对客观环境与个人适配度的认知不到位。网络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形势从入学开始就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认知,使他们对客观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理性分析自身优缺点,跟踪记录他们的心理变化,分阶段予以帮助指导。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是较为可取的就业观念。网络心理教育可以从大学生过高或过低的心理预期出发,以各种实际案例作为借鉴,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结构性失业趋势严峻的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找到一份工作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在相对柔和的教育方式下,使学生意识到一味的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光鲜工作是不现实的,褪去外在光环,是否能从第一份工作中学习到足够的行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及人际关系才是决定长期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不同,能较大程度地跳出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以引导梳理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情势和自主抉择,也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收。
三、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乐观面对就业困难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选择困难,有的学生陆续面试了多家单位被录取,却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单位;第二是面试屡屡被拒绝,因此自怨自艾丧失信心;第三是不断攀比,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反复对比,总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他人,从而不愿落实单位。造成大学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很多,客观上的激烈竞争和人才相对饱和现象确实存在,但作为个人无法改变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显然是调整好自身的状态,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初次就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理性面对问题,认清形势当机立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无论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细致,身边亲友的询问如何琐碎,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就业原则和目标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不应轻易为人左右想法,影响就业心态。每个大学生遇到的就业困难都不尽相同,这也是网络心理教育效果相对明显的原因,可以针对个案的不同境况细化指导。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不仅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也能使教育效果系统性、长期化,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的就业困惑进行重点梳理,也有助于形成文档性材料便于对后续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例可循,能及时迅速的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扰却又不愿与人深谈,潜意识里存在逃避的心态,如果以网络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指导,将大大降低学生的排斥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使他们能乐观的面对未知的困难。大学生经过网络心理教育的温和疏导,将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由此获得不断成长最终实现目标。
四、结语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洪.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龚小红罗春晖等.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必要性.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