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前数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学生数学基础差,教材知识起点高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同时因为高等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不够,使得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所需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只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难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无足轻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有效性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大原因,既与学生的自身状况有关,又与教师、环境等方面有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上很少联系实际情况举例,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枯燥,使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教师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改变这种观念,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较差,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听课抓不住重点知识,学习数学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大脑里就像一盘散沙,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吃力,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4、教学方案设计不合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第一保障。但是目前数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导致了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依据教材、大纲及计划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将大量内容压缩、合并在较少的时间内集中向学生讲解,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严重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心情,导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爱上数学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们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在愉快的情绪中快乐的学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枯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度,或者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材中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变得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有教会学生会学和乐学。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主。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都要获取知识的潜能,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个人习惯,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还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习被动的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包括普遍性的素质和专业性的素质。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何种科目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技巧,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数学技能经验交流会,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接受最前沿和最有效的数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才能对学生有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4、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相关的因素,选择适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其教学方法有:第一,启发式教授法。是在启发思想的指导下,以语言为主,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为辅,使学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好各组的任务,让学生查资料和进行小组探讨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样就为每一位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合作精神。第三,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完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色,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
三、总结
创新素质表现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新规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多维度、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日常练习,实现思维多向性的基础学习。
1.1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多维度分析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应把观察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观察客体、认识客体,寻找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通过视觉观察后学生会对物体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体初步的形体特征、自身寻求感兴趣及表达的角度及主观上的认识。
1.2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将观察视点表现为思维和感觉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绘画角度及绘画表现方式。观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避免绘画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养学生不断地主动分析、比较、取舍。把“客观美”转化为“艺术美”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炼主体的主观认识,之中包含学生们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画面的艺术节奏感和张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2.1换种思维方式,打破惯有思维习惯性思维不利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理念,摆脱原有束缚,换种思维模式。如可以简单先从问题的“点”散射联想到“面”。
2.2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带来的创意灵感。这种“一题多画”,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方向扩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2.3丰富想象,以法作画,以情作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想象,以推动思维的创新。在艺术表达中,避免依靠现有资源临摹,启发学生从自身兴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点出发,引导学生主观化用色,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分析马蒂斯的主观色、强调色。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评价形式:互动——开放教师教与学生学是互动的,又是开放式的。放开教学,开放思维,有利于彼此分享交流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教学助长。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总是一言堂,没有民主气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和评价,长期不敢于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想改变学生状态,就必须努力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让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想,与同学互动,尽情阐述自己多方面的想法。在关注学生画面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互动——开放”式评价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
3.2评价内容:过程——结果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绘画技能、参与精神、合作意识、探究想象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观察感知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学生的情感和创意、个性形成与发展。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事物关系和掌控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尊重学生的自由表现,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的客观存在,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贯通性、独特性和灵敏性。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