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前数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学生数学基础差,教材知识起点高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同时因为高等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不够,使得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所需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只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难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无足轻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2、教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有效性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大原因,既与学生的自身状况有关,又与教师、环境等方面有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上很少联系实际情况举例,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枯燥,使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教师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改变这种观念,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较差,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听课抓不住重点知识,学习数学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大脑里就像一盘散沙,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吃力,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4、教学方案设计不合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第一保障。但是目前数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导致了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依据教材、大纲及计划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将大量内容压缩、合并在较少的时间内集中向学生讲解,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严重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压力,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愉快的心情,导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爱上数学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们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在愉快的情绪中快乐的学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枯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度,或者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材中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变得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有教会学生会学和乐学。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主。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都要获取知识的潜能,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个人习惯,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还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学习被动的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包括普遍性的素质和专业性的素质。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何种科目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技巧,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数学技能经验交流会,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接受最前沿和最有效的数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才能对学生有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4、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相关的因素,选择适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其教学方法有:第一,启发式教授法。是在启发思想的指导下,以语言为主,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为辅,使学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好各组的任务,让学生查资料和进行小组探讨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样就为每一位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合作精神。第三,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完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色,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
三、总结
创新素质表现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新规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多维度、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日常练习,实现思维多向性的基础学习。
1.1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多维度分析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应把观察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观察客体、认识客体,寻找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通过视觉观察后学生会对物体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体初步的形体特征、自身寻求感兴趣及表达的角度及主观上的认识。
1.2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将观察视点表现为思维和感觉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绘画角度及绘画表现方式。观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避免绘画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养学生不断地主动分析、比较、取舍。把“客观美”转化为“艺术美”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炼主体的主观认识,之中包含学生们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画面的艺术节奏感和张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2.1换种思维方式,打破惯有思维习惯性思维不利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理念,摆脱原有束缚,换种思维模式。如可以简单先从问题的“点”散射联想到“面”。
2.2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带来的创意灵感。这种“一题多画”,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方向扩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2.3丰富想象,以法作画,以情作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想象,以推动思维的创新。在艺术表达中,避免依靠现有资源临摹,启发学生从自身兴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点出发,引导学生主观化用色,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分析马蒂斯的主观色、强调色。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评价形式:互动——开放教师教与学生学是互动的,又是开放式的。放开教学,开放思维,有利于彼此分享交流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教学助长。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总是一言堂,没有民主气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和评价,长期不敢于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想改变学生状态,就必须努力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让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想,与同学互动,尽情阐述自己多方面的想法。在关注学生画面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互动——开放”式评价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
3.2评价内容:过程——结果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绘画技能、参与精神、合作意识、探究想象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观察感知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学生的情感和创意、个性形成与发展。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事物关系和掌控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尊重学生的自由表现,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的客观存在,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贯通性、独特性和灵敏性。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与一般电教课的区别在于:它除了与一般电教课一样重视图像的作用外,更重视利用简明醒目的图示、图像、图表、文字和符号,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的纲要、缩影、象征和代号,并发挥其启发思考、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引导迁移的作用。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电教课的教学方法相仿,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的播放教学法,一种是以训练学生智能为主的程序教学法,一种是以检查学习成绩为主的成绩考查法。
播放教学法分远距离播放和课堂播放两种方式。从电视机中收看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节目,其中有的利用了图示,这就是通过远距离播放方式进行的语文电化板书教学。课堂播放的方式,则大多配合教师的演播、提示和解说等交叉进行。例如我教学文言文《狼》一课时,一边放映两狼紧跟着屠夫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缀行”这个词;一边放映着狼装睡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目似暝,意暇甚”这一句,描述狼悠闲自得、极其狡猾的神态,使学生从电化图示和教师的讲解中掌握课文内容,学到文言字词知识。
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将教材分为许多小项目加以设计安排,每一项目都要求学生作出回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然后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核对,以训练学生的智力反应、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我编制了一套“语文智能速率训练”幻灯片集,便是具有语文程序教学特点的电化图示教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共准备了9张幻灯片,每张按一定顺序编号,并附有教学使用说明。如“幻灯片1”为赵州桥的外形图,使用说明为“显示30秒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形容描绘拱桥的外形,参考答案见课文”。
成绩考查法是用电教手段考查学习成绩。语文教学中目前常用声像记录和文字记录两种记录方式。声像记录是用录音及图示录像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包括利用板书、通过设计图示进行学习的情况)和读写听说能力进行记录,然后加以分析评定。平时的课堂录音录像资料都能起到考查的作用。考试时也可以借用电教的手段,如在语文考试时 ,播放一段文章的录音或图示,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和看,然后书面回答问题,用来考查学生听读能力和凭借图示理解课文的能力。
为了优化语文电化板书教学的程序,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即教师和电教工具的关系。电化板书教学少不了电教工具(机),但教师(人)比电教工具更重要。电教工具应为教师所用。电教工具虽是进行语文电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只有善于运用电教手段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电教工具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电教工具,掌握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看电影和录像,它仍然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讲,教师是主导,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的角度讲,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学习才能奏效,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直接的接触。即使有时眼前无学生(如上电视课),心里也一定要有学生,安排内容,设计图示,选择教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即课本等文字教材与视听教材的关系。两种教材各有特点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而只能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视听教材中的图示、图表、图像等应当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教材的工具。
要处理好两种教法的关系,即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教学法与电化板书教学法的关系。两种教学法各有自己不同的功用,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借助粉笔和黑板的手段作为补充,当然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述。
我国的电化教具目前以幻灯片最为广泛,许多中小学都已有这种电教的轻武器。尤其就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来说,幻灯片是最方便、最有效的电教手段,更值得我们充分利用。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不论进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听说教学,幻灯片等电教手段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幻灯片更被制成课件。我在教学初中课文《看云识天气》时,就制作和使用了下列幻灯片,这些幻灯片与彩色画面幻灯片相配合,使得电化板书教学进行得相当成功。
幻灯片一:云 天气
幻灯片二:在上片中插入“看”“识”,形成:看云识天气
幻灯片三:在上片中抽出“看”“识”,插入“象”“的招牌”,形成:云象天气的招牌
幻灯片四: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幻灯片五:逐步复合而成
幻灯片六至十九(略)
应当指出的是,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固然可以弥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的不足,但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也可以弥补电教手段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并利用两者各自的功能。我曾将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手段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的不同功能在于以下五方面。
其一,突现性和突出性的区别。幻灯片教学具有突现,瞬息之间能将各种有效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以创设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密度,训练学生的快速接受和反应能力。相比之下,传统板书优在书写的明快突出,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内容,通过板书更能明确重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其二,超前性和适时性的区别。幻灯教学具有较大的超前性,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幻灯课件易于储存与重现。教师若正确使用,可以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又具有适时性强的优点,与各个教学环节吻合得更严密,简便易用,能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其三,广泛性和示范性的区别。幻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超越了板书的限制,因而它的作用难以估量。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则具有示范的长处,有些教学内容不宜一下全部曝光,而需要逐渐呈现,就需要板书示范。板书更便于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
其四,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区别。由于幻灯片不受片数、范围、时间等限制,因此更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全面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整体观念。相比之下,传统板书更具备灵活性,它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尤其在教学与事先安排不同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其应变效能。
美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按年龄分阶段进行的:对于0~3岁的特殊婴幼儿,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进行。家长在这一阶段就是儿童的主要教师。不过家长在对婴幼儿进行干预时,是有专家进行指导的。比如,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可以进入特殊儿童家庭实行“专家上门咨询服务”,或是家长到当地的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咨询、参加短期学习或陪同特殊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活动,也可以参加各种家长协会,学习、交流抚养、教育特殊婴幼儿的方法。3~5岁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则主要通过普通幼儿园、特殊学校的学前班、特殊儿童幼儿园、小学和研究机构附设的特殊幼儿班等形式接受学前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美国家不断地在推行融合教育,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绝大部分3~5岁的儿童都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只有少部分极重度的儿童在特殊机构里就读。当然,在普通幼儿园就读,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获得不同形式的特殊教育支持,以保证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早在1968年,美国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令》,针对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早期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经费等。而1975年11月颁布的《面向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案》,更明确提出3~6岁的特殊幼儿均应接受恰当的、免费的教育及有关的特殊服务,有条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岁开始实施特殊教育。到了1986年,美国通过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修正案》,要求各州逐步建立全州范围的、综合的、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的早期干预计划,即“残疾婴幼儿早期干预计划”,以满足3岁以下残疾婴幼儿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即1986年以后,从法律上来说美国对特殊婴幼儿的教育已经覆盖了整个早期发展阶段。接下来的近20年间,美国多次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需要强调的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早期干预计划的条款,而且越来越重视这一条款。
三、多元的经费投入体系
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美国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提出了3~5岁残疾幼儿“学前拨款计划”,1986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修正案》,又从根本上加强了“学前拨款计划”。到1992年,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始全面实施3~5岁残疾幼儿的公费学前教育。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直接经费投入;二是对大型学前教育项目进行直接经费投入或是直接购买服务;三是通过固定或特殊的项目直接补助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除了政府进行拨款之外,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还会来源于各种基金会的支持,民间团体的捐赠以及学校的各项经营性收入等。这些灵活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保障了美国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也扩大了美国学前特殊儿童的受益面。
四、严谨的儿童评估体系
在美国,特殊儿童的评估,是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安置形式及相关服务的主要依据。美国法律规定,相关机构在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服务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完整、严谨的个别化评估。评估可由学校相关专家提出,也可由儿童家长提出,但是评估一定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而且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重新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儿童是否仍存在障碍及其是否需要调整目前的教育。评估的人员由语言治疗师、职能治疗师、特殊教育教师等多学科专家以及特殊儿童的家长组成,他们通过合作共同为儿童实施评估。当家长对评估的结果存在异议时,还可以申请重新进行评估。这种严谨的做法,不仅保障了儿童受教育的科学性,而且使得家长能参与和监督评估的进行,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干预的效果。
五、融合取向的复合型师资培训体系
美国是融合教育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对学前特殊教育的师资进行职前培训时,许多高等院校将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列为一个重要师资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培养方式上,采取多专业整合的双证制。例如,普通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特殊教育作为第二专业,毕业时授予“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两种资格证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通教师教育专业里会开设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相关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也注重对融合环境殊儿童教育策略的培养。在师资的职后培养上,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都有专门的特殊教育的内容,或是进行特殊教育的专项培训。而且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培训,都十分强调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
六、丰富的社会服务和支持体系
除了加强立法、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美国非常鼓励其他相关机构、民间组织和大众的共同参与,一起合作关心支持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由于其博爱、民主思想的盛行,美国大众对特殊儿童大都持接纳的态度,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信息服务机构,为特殊儿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科研机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证据;志愿者服务机构无偿、灵活的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等等。正是有了这么多丰富的社会支持和服务体系,整个美国的学前特殊教育才得以正常、顺利的运转。
七、总结及启示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和启发。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这种好奇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系统的美术知识。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想要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达到锻炼儿童能力的目的,就要依靠正确的教学举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做好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工作。
第一,构造情景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还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对课本上的知识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这样不仅只是传授了课本的知识,更吸引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画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动物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故事是一种很能打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生动的了解善恶美丑,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使得美术教学不仅停留在技法表面,而是有了比较内涵的东西。
第二,结合地域文化,借鉴当地民间艺术,把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应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实践中。例如,甘肃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粤西的木偶戏等,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普通的手工材料,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表演过程,选取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故事背景加以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段子,自己制作简单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可以在皮影戏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创作一出表现当今儿童在课堂上的可爱表现的皮影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之余,收获创造的乐趣。带领学生进行木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木偶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也可以讲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世界变迁的历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初级教育 语文因素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各科学习中所运用到的各种思维是相通的,所以,近些年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学科整合”的概念。所谓“学科整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性的指导思想,尊重原有的分科方式和习惯,在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本学科各领域知识之间进行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使教学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鸿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会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是学科间天然的知识联系,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文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
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
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这里的书写,其意义不仅仅指书写,还指小写作。汉字书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也是各科考试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障。除了要注意保持干净漂亮的卷面外,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师可以使用诗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百分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回答出在这首诗中“春”字出现的百分比例。又如,在“循环规律”一课当中,教师可让学生从“可以清心也也可以清心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中找出词语出现的规律,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语文教师中开展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摸索出古诗吟诵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吟诵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吟诵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激趣法。即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吟诵的冲动和欲望。
2.技巧指点法。诗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声朗读。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朗读吟诵的技巧上给学生以持久的正确指导。
吐字清晰,轻重音分明,节奏准确;尽量放慢语速,努力做到“声断气连”;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把准语调、语气……在范读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矮矮”“浅浅”两个叠词读的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长,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动情的吟诵中体味到诗人内心因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歉疚、悲恸之情和因台湾与大陆天涯相隔的无奈、怨愤之情。
3.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吟诵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1.师生联合背诵活动
学生和教师一起背诵,做好教师沟通工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
2.古诗卡学习升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背诵中,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每背过10首古诗,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
3.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选出优胜小组。
一 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研究意义
创新就是任何事情都需求保持持续的发展,继续存在的必要手段;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文章《大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说的是创新的灵魂,若是不可以进行创造性革新的,则避免不了灭亡,不可以进行创新的民族,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民族,举个例子,中国在清朝时期是个闭关的国家,以至于最后国家面临衰败,更让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再说个例子,一个人总是墨守成规,思想固执僵化,也不上进,那么就注定他一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纵观以前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最大可以谈及一个国家,最小可以说到一个组织,个人也是这样!从而知道创新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传播,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如果时间跳转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而教师们的教育概念还滞留在古代,其中包括讲座的方法;并且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沟通方法,仍然止步不前,或是抱着: 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决定一切,的态度,当然是不可行的!因此一定要要求老师能不断推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的改善。
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一个,即:为适应学生而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让这门学科能够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独立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学业留下过硬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诱发灵感
灵感其实是一种直觉思维。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会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点子,这就称之为灵感。在认识上它是质的飞跃。它的发生通常都带有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捉到和引发学生学习中闪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巧妙的构思,突破常理的回答,哪怕是一点点的奇想,要及时给予肯定。此外,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产生灵感,这样就可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进行引伸
在数学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举一反三,来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这是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通过某种方法或是某种途径来解答难题,而是通过数学的教育,遇到相似问题,能灵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点上应相当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要是全方位的,并不是拘泥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新是密切相关的,它可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要只是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会用新的思维解决部分问题。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掘一些问题。虽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但在严密逻辑的背后创造性问题也会出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的特点。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挖掘“数学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会每天在课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美丽的糖衣”。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维还原科学史上的人和事,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王国的兴趣之门;二是讲解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用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学到知识,更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
四、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五、赞美赏识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1、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采用先小组自评,然后再进行他评。这种评价方法有如下特点: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例如,在学习了画图软件后,我组织学生画了“荷塘月色”,并由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
1.鼓励合作交流,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Ehv教学方法指出:如果你讲我听,我会忘记;如果你做给我看,或许我会记住;如果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并应用。这说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也是人文价值教育非暴力里提倡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精神的价值观。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题、互相交流讨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表达和交流。
2.营造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等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3.让学生的个性在数学活动中飞扬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異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38-01
熊秉明先生曾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人们的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书法,这门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已越来越广泛地浸润到普通人们的心灵,继而引发了学习书法的热潮。
然而,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书法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多的问题。近日笔者对江苏省某市的小学书法教育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以斑窥豹,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当前小学书法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对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由应试教育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中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书法教育是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字如其人”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书法与人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课程计划,重视书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在落实中存在偏差。尤其是在基层,虽然表面上讲“素质教育”,但片面的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学校根本无法系统的,全面的接受书法教育。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学生个人,除了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外,还受到例如网络游戏等方方面面的诱惑,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沉下心来学习书法,这也导致了当前小学生对书法的认识都十分的浅薄。
笔者近日对江苏省某市某小学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第一个问题:“你们在学校接受过书法教学吗?”
表明现在开设书法课的学校很少。笔者又对上过书法课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小学的时候上过书法课,而他们所谓的书法课无非是一些写字课,教的是怎么样写好钢笔字,并非是我们传统的书法课。只是冠以书法课的名称。而有9人记不清上没上过书法课,说明书法课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无足轻重。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有必要设置书法课吗?”
有45人认为小学书法课程的设置是不必要的,仅有5人认为是必要的。表明当前小学生对书法并不热心。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对书法这一门国粹一点也不热心。书法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三个问题:“你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表明现在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中国书法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上,只有少部分知道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书法教育漠不关心,并不重视。
笔者认为,对书法教育的不重视,是当前书法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
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但是笔者近日在对江苏省某市的小学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些开设书法课的小学由于缺乏专职的书法老师,都是聘请一些略有书法基础或业余爱好书法的其他课程的老师担任。由于大多数兼职老师自身没有受过正书法基础的训练,缺乏对这门艺术的理解,更难说应该具备的技法和修养了。充其量是有经验型的地方书家。他们缺乏系统的书法史论知识,只有其个人追求的某一种书体的片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来上那个书法课当然是勉为其难了。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书法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一)缺乏高尚的艺德人品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正所谓“人正则书正”中国文人历来不把笔下工夫看成单纯的技艺,而看作是人品的一种折射。作为书法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正派,和气待人,富有爱心。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小学书法老师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着眼,不懂学生心理,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随意处理问题,处理问题时缺乏耐心,并且完全凭借自己的想法随意教学。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书法教师,要对书法教育事业和对学生都要持热爱之心,应该乐于献身书法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要随时关心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书法教学水平。书法教师应热爱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书法。同时教师应有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应多启发,少强迫压制;多疏导说理,少硬性灌输;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惩罚;多宽容感化,少武断屈从。做好端正人品魅力的楷模,才能把学生紧密的团结在自己周围,带领他们迈向远大前程。
(二)缺乏优秀的学业修养
孟子云:“资之深,则取其左右而逢源。”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学业修养。这是从事书法教学老师必备的基础。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小学书法老师对中国书法史没有深刻的理解,不熟悉技法理论,直接导致在给学生上课时无法清楚的描述书法史和书法理论中的知识,阻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同时无法持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学生作品予以客观的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等。而且知识面狭窄,无法了解当前学生喜欢的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无法做到引经据典,厚积薄发,讲出许多能促进书法教学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索然无味,漏洞百出捉襟见肘的状况时常发生。
(三)不规范的书法基本功
首先,教师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与技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书法教学课堂中,教师的示范书写不仅给学生以直接而形象的感受,也体现着教师的“功力”深厚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书法老师,无法做到以范帖为标准“自我”的影子很重,更有甚者直接用自己写的字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应有过硬过强的“三笔字”基本功,教学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能软硬笔并举(毛笔字、钢笔字)。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喜好与个性,让学生自主择贴,发展个性。
(四)落后的教学手段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书法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字教学单调而枯燥,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然而,当前很多的小学书法教师依然沿用私塾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不高,教学进程缓慢。
所以,笔者认为书法教师如果能恰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书法名人刻苦练习的故事;欣赏名家精美的书法作品;观赏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录像;展示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见贤思齐,与同龄人竞争的心理等。诱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和欲望.相信就一定会改善书法课堂目前形式单一、枯燥低效的现状,做到轻负、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先解决了上述问题,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教师。不过,我相信小学书法教师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小学书法教育的新突破。
三、配套设施的缺乏
目前,政府,学校对教学设施投入虽然很多,但是对书法教学设备投入较少,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乡镇级学校,书法课程教学必备的教学音响材料和教学参考书奇缺。笔者在对江苏省某市小学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师,书法活动场所和书法展览室特别缺乏等。基本上都是学校空闲的房子,陈旧的会议室来作为教学场所和展室。多数学校都是用学生上课的教室作为教学场所,这难免造成学生写字时过于拥挤,没有办法创作稍大幅的作品。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外部条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书法教学的发展。这些都是待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书法教育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充分重视当前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书法的发展。我们相信,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顽强生命力会得到延续。相信不久的将来,书法教育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