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实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实践论文

第1篇

1.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应用广泛

实践教学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门评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综合或各类专项评估中,都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老师个人职称评定、年终评先评估也要突出实践教学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档案纳入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与本人的科研成果、论文、教学等工作记载一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老师的个人档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我院和其它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发现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建档主动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方式和内容多样,老师在服务的过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相关工作规划、过程和结果的档案收集和整理。还有少数老师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师在农业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收取了一定的报酬,为了不让学校知道,便多年隐瞒自己实践活动的情况,尽管老师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其实践活动的档案却仍是空白。二是档案记载内容不完整。农业专业老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老师与合作方的协议,服务规划、技术研究与推广指导过程,服务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视,甚至还有实物等。笔者调研的几所农业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一致地反映,几乎没有一个农业专业老师的实践活动档案是完整的,老师提供的实践活动档案资料都非常有限。具体到每一位老师,每年的实践活动资料不齐全,每项活动的记录不连贯,提供的资料种类单一,主要是文字档案,缺少图片、影视、实物等直观档案材料。三是档案材料不严谨。目前,在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的实践档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数语,服务时限、服务内容无从查证;有的只有简单的一个表格记载了一些服务成效,给企业增加了多少效益,没有过程,说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师自己的记录,没有合作对象的材料,真实性难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师在评职称时突击填写,失去了档案原始记录的根本性质。档案材料不严谨,对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便很难真实地反映,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的总结评比也难以准确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统一管理和利用。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建立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还没有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缺少专门人员管理。比如,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每年年底由老师提供归档一次;有的由系部负责,每个学期归档一次;有的由专业教研室建立老师服务社会资料室,这些部门一般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随处放置,容易毁损。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实践活动档案没有编目、没有装订、没有入卷,更别说录入电脑,档案查阅、利用非常困难。

二、做好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老师建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除了规定老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制定老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对个人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学校,建立老师个人完整的实践活动档案。对建档积极,档案完整的老师,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反之,对刻意隐瞒实践活动,不支持建档工作,也不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老师,由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对突击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不予认可。

2.制定实践活动档案条目,增强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科研处、实训处、校企合作处以及各系部,制定各专业老师当年参加社会实践计划,规定老师应该收集和整理资料名录,形成档案条目。每位老师要根据档案条目,将当年全部实践活动,每一项活动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载体,使实践活动档案有血有肉。这样既丰富了老师个人档案,又使学院实践活动档案更加系统完整。

3.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管理,增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2篇

作者:张俊芳 单位:甘肃省安定区园艺工作站

注重科技创新,开展场院(校)联姻科技创新,就要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以其为技术依托和扶持单位,同时示范场要为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基地,通过请专家定期来示范场帮助指导,派技术骨干定期到相关院校培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更新知识,汲取新营养。对新上项目要严格论证,做到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并探索开展各种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引进、开发、试验与超前研究,搞好科技创新和科技储备,增强示范场建设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机制创新,引入现代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入世”后,农产品要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农业生产就必须要向工业生产一样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提高效益,以质取胜。

因此,示范场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建规范有效、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一是创新投资机制,转变没有资金向上要、小打小闹、不担风险等思想,树立自谋出路、自求发展的意识,通过提倡多元化,发挥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等方式,鼓励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土地、技术、设施、资金等参与入股来建设示范场。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确保示范场的自身滚动发展。三是创新管理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市场机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逐步把利益分配、经营方式等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并依据国家有关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等优惠政策,最优化配置人才资源,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充分发挥广大技术人员干事业、图发展的热情,鼓励他们到一线通过领办示范场建设来建功立业,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变成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从而使示范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真正发挥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功能。

正确定位,合理布局,走特色之路要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清技术思路,明确定位,严密组织,不能将示范场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示范场,也不能办成远离农民的实验基地,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最大化利用当地资源,取长补短,发展特色与精品产业,促进高新科技的转化与贡献。安定区示范场选址在国家科技部立项的西川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是安定区开辟的集生产示范、科技开发、辐射推广、信息交流、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是安定区旱作农业的发展缩影。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要突出“名、优、特、新”优势。

如对水的利用要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等超前性技术措施与工程措施;对农产品要求无污染、无公害、高医用价值、高保健性;种植模式宜采用立体型、经济型、生态型、通过设施条件,实行周年生产,并积极开展联合经营;技术上可采取计算机管理控制下的工程、农艺、生物等各种措施,实现技术上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种植品种要求多样化,同时抗逆性强,高产、优质、高效等。要真正发挥好具有定西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带动功能,从而把示范场建设逐步引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

第3篇

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第4篇

1.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科学研究成本和技术瓶颈的制约,农业机械产品总体上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在高尖端技术方面依然落后发达国家很大一段距离,多数农业机械设备都比较低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资金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之外,核心创新技术是制约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向高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技术水平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农业机械市场扩张的一个制约因素。

2.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应用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提高。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快速发展。

1.加快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就要在设备技术创新方面做文章。在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各项工程的研发和使用,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联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创新研究,保证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2.准确定位市场,明确产品的各项功能和客户群体

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都应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客户的实际要求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使农业机械产片能够在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目的。基于此,需要农业机械的生产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完成农业机械产品的总体市场布局,保证自身生产的设备和市场的定位都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都比较科学合理。

3.优化农机产品制造工艺,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

对于目前,农机产品销售价格偏高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产品价格的降低。首先,要不断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各项成本,提高产品技术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不断优化弄进产品生产制造的各项工艺,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最后,要建立直营的渠道,减少中间的经销环节,从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共同努力降低成本,最终降低产品的人销售价格。

三、结语

第5篇

1.1产学结合,招引农业项目集聚

2012年5月在海门市首届科技节上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12~2014年,示范园先后成功引进了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特色果蔬立体种养模式集成与示范”、江苏省农技推广项目“万年香沙芋艿高效栽培模式集成与示范”、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海门山羊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江苏省园艺“挂县强农”工程、江苏省园艺“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江苏省蔬菜生物农药补助项目、江苏省高标准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农业部万亩油菜、棉花高产创建项目、海门市科技项目“裴蕾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集成与示范”等10多个部、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吸引了各类项目资金或补助近250多万元,不仅为示范园建设注入了启动资金,也为建设“一村多品”专业村夯实了基础。

1.2科技创新,建设“六区两带一中心”

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一园多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思路,围绕万年香沙芋艿、海果黄桃、三兴河蟹、海门山羊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形成了“六区两带一中心”。

1.2.1桃园立体种养区。通过集成桃园养鸡(鸭)、桃园套种经济作物等2种适新模式,示范桃套袋、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疏花疏果、全程质量监控等5项适新技术,将原有的桃园改(扩)建成“地上鸡鸭成群、枝上硕果累累”的百亩立体种养园,建成了占地20hm2的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新景点,桃园和海果黄桃分别被认定为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

1.2.2香沙芋艿示范区。由专业合作社牵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20.24hm2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香沙”芋艿连片示范区。示范区主要集成地膜芋艿、间套作芋艿、脱毒芋艿、滴灌芋艿、病虫综防、机械化生产、仓储保鲜等多项适新技术,芋艿生产实现统一育苗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供水灌溉、统一机械起垄、统一机械壅土、统一机械收获,吸收了149户农户入股经营、200多人入园打工。

1.2.3设施果蔬生产区。结合园艺“挂县强农”、园艺“科技入户”、蔬菜生物农药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25hm2设施蔬菜生产区。园区为菜农定期提供果蔬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引进脱毒香沙芋艿、“湘研8号”辣椒、“苏椒16”、“旭日”南瓜、“苏玉糯14”、“霞晖8号”、“通蚕鲜7号”等果蔬新品种20多个,且为90多户科技示范户提供配方肥料、生物农药等,提升了设施果蔬生产的档次和效益。

1.2.4油棉高产创建区。园区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防病治虫、集中连片种植、各户分散管理的模式,在15个村民小组建成了20hm2油菜、棉花高产创建区,示范推广“沣油737”、“铜杂411”、“中棉所63”等高产抗病品种和慈溪式栽培、基质育苗等新技术,并由植保专业队全程统防统治,受益群众272户,创建区油菜和棉花(皮棉)产量分别达325kg/667m2和55kg/667m2。

1.2.5海门山羊养殖区。海门山羊是海门市独特的地方优良品种,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该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园区结合实施江苏省三新工程,通过推广高床舍饲、规模集约化、生态健康化、秸秆循环利用、精料补饲等新技术,建成了占地面积2hm2的省级海门山羊集约化标准千头羊场,规模养羊从1000头扩大到2000多头。

1.2.6农业“三新”展示区。以产业分布为基础,先后建成了10个农业“三新”集中展示区。示范果园立体种养、芋艿高效栽培、大棚设施蚕豆、棉花基质育苗、肥水一体化、专业化防治、全程机械化等适新技术、创新模式10多项,涉及果树、蔬菜、四青作物等适新品种20多个,为农民提供了看得见的示范样板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断提升。

1.2.7沟河高效养殖带。在对园内136条泯沟进行第2轮疏浚的基础上,完善了沟河承包制度,围绕“三兴”河蟹这一品牌,推广以河蟹种养为主的鱼虾蟹混养模式,将40hm2的沟河改造成高效养殖带,效益达8000~10000元/667m2,带动了沟河长效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1.2.8生态绿化林果带。为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和档次,专门邀请了南京林业大学对园区进行绿化设计,通过四旁绿化、庭园绿化、租地造林、林间套种等,园区内绿化面积达66.7hm2,绿化覆盖率达35.2%,改善了园区生态环境。

1.2.9特色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为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先后成立了海果果品专业合作社、蓓蕾山羊合作社和康洁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园区内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集中配送。通过批发、零售、礼品、净菜、专卖、订单配送等多种方式,使园区农副产品销售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2013年合作社销售收入突破百万元。

1.3注重品牌,提升农业附加效应

园区建设坚持品牌为上的理念,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通过多条途径宣传推介,不仅提高了裴蕾农副产品的知名度,还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1.3.1以品牌换效益。结合园区农产品特性和海门市人文历史,总结提炼出“千年人参万年芋艿”、“延年益寿海果黄桃”、“中华贡品三兴河蟹”、“养生佳品乐薯山芋”、“美丽裴蕾悦来越好”等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宣传口号,同时设计了专用包装盒(袋)和二维码,不断放大万年芋艿、海果黄桃、桃园草鸡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使裴蕾村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1.3.2以参展搭平台。以参加展销会为契机,不断展示裴蕾新形象。在盐城、无锡、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江苏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裴蕾村的优质农产品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品尝下单,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外,还在苏合鲜食直销店、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旅游接待中心设立了裴蕾农产品专销区,实现了农超对接,裴蕾特色农产品香飘万家。1.4.3以宣传做推手。与各级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邀请记者实地采风,围绕万年芋艿、海果黄桃,2年来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刊登报道30多次(篇)。同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加强宣传,“裴蕾”的粉丝达10多万人次,这不仅提升了裴蕾知名度,而且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1.4借园发力,推动富民强村工程

通过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建设,推动富民强村工程。裴蕾村先后被评为南通市现代农业示范村、江苏省二星级康居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农作物统防统治“五有五好”服务组织。

1.4.1调优了产业结构。示范园的建立,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万年芋艿、海果黄桃为主的特色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7762元,增长34.4%,村集体收入达60.2万元(全市排名第44位),从海门市经济薄弱村变成了海门市先进村。

1.4.2改善了基础设施。通过农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在外能人和上级部门的支持,2年累计新建村级主干道8.7km、农桥3座,改造饮用水管网20km,实现了硬质化道路和安全饮用长江水全覆盖,为下阶段的经济腾飞夯实了基础。

1.4.3推动了民生工程。示范园的建设,推动了民生工程,2年内新增绿化面积28hm2,新建功能较为齐全的便民服务中心400m2、公共停车场50m2、健身广场100m2、农产品速测室30m2、电子阅览室30m2等,推进了二星级康居村、生态村、卫生村建设,民生事业更上一层楼。

2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物质条件较为匮乏。就裴蕾村而言,由于原有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了目前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经营、科技含量偏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也是制约裴蕾村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进一步提档升级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难点所在。

3发展对策与建议

实践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是富民强村的最大动力,在村集体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不断壮大村级经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3.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只有制订一个可操作的发展规划,才能为示范园建设提供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理论依据,避免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编制规划,要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挖掘农业产业特色和自然资源,凸现科技创新;要重点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并使之形成地方品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3.2加快农业科技应用

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挂县强农、高产创建等项目,加大实用技术和专项技能的培训力度,建成一支懂技术、能战斗的村级农技队伍,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引导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合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小型农业机械机具,提高机械化程度。要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创新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为让园区内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必须在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具体做法:

(1)统一管理服务。采取“科研单位(或推广部门)+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对示范园实行统一管理服务,多形式地推进示范园建设。

(2)专家领衔制度。由农技专家领衔,建立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把示范园建成科研人员和农技人员施展才华的基地。

(3)搭建服务平台。吸引科研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进园创业,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维护示范园内投入方、村集体和农民的权益。

3.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以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市场拉动和典型带动等方式,着力在“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特色农业实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并逐步形成项目支撑、合作社带动、专业市场拉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5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第6篇

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1999年至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

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第7篇

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农业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又是最基本的要素。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各地就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以克服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发展要求的缺陷。尽管全国各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已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用,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还具体时滞性;而政府提供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则渠道狭窄,发挥的作用有限。面对过高的搜寻成本和信息费用,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人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流转,这使得土地流转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土地的分类及其标准的介绍,并对我国不同等级农业土地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描述,以便学生更全面了解我国农业土地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作为重点,详细分析各个市场主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水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和产量,水资源的匮乏还会改变农业土地的形态,使水田变成旱地,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种植的品种与结构,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污染与匮乏变得越来越严重。《农业经济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统计描述和经济分析。信息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对农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总供给是否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涉农交易能否顺利、涉农微观个体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潜力的产品、更合适的交易伙伴来获取盈利都取决于农业信息的掌握,《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信息市场的介绍,并对我国目前农业信息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农业经济学》不只要介绍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理论,还应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农民分化就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对粮食生产、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分化将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我国农业劳动力分化的内容,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分化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农业资本方面,应充分重视外国资本及农村金融的作用,外国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种子的培育、销售环节的控制力对我国的农业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将有利于缓解个体农户及农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将会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应列举具体的农业技术进步内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个农业新品种的推广、一次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具体带来了农业生产及其经济效益的多少改变,可以用具体数据展示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

二、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伴而生,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在不断分化,农村土地在不断减少,传统的家庭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家庭经营的效率也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障碍,现实迫切地需要农业组织形式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将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中心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本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家庭经营,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二是合作经营,包括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经营,包括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种养业生产环节比较适宜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将是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环节则比较适合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将是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加工、物流环节更适合采取公司制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学》应该进一步规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概念和标准,为实践发展指明方向。随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专业户、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并将逐步由政府推动型向农民自发组织转变。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路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外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更多地应该依靠国内的实践及创新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学》应该用数据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进行具体的描述,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理论和原则的介绍。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的农业经营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迅速兴起,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为人才培育的当务之急,各农业院校应该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机手和植保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置专门的学科,以满足培养熟悉农村、农业的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农业职业经理人将会是未来农村及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技术革新、农业政策等信息的充分掌握,为农业生产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农产品市场发展及价格系形成机制的新动向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将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家干预将逐渐让位于市场供求决定。农产品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而农产品的定价权问题又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核心,谁掌握了定价权,谁就控制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虽然农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并受到供求的影响,但是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国际农产品的定价具有重要影响。农产品的定价权除了受到一国农产品生产或消费占该种农产品的世界生产或消费总量的份额的影响,还与该国在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影响有关,一国生产或消费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完全与其对该种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相匹配。《农业经济学》应该通过世界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分布与地位来深入分析国际主要的农产品定价权的归属。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与争取更大定价权益的发展方向。在农产品运销方面,《农业经济学》应该重点分析过路费、运销渠道的长短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具体的数据说明过路费等交易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并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剖析运销渠道造成售价与生产成本脱节的原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2013年成立了专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待检验。《农业经济学》应该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各个微观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完善宏观管理找到突破口。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市场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市场,粮食安全也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丰富的内涵,耕地的保护、农业的种植结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等问题是影响粮食市场的重要问题,《农业经济学》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农业经营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比重下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土地的流转,部分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党的“十”和“十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随着农民收入总量的增加与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服务性支出比重持续上升,累积性消费特征非常明显,尤其体现在居住改善和婚嫁支出,将汽车作为婚嫁品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及其性质,但是消费环境对农民消费的制约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对农民的服务性支出制约作用明显。《农业经济学》应持续关注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这是关系农村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五、其他领域的新动向

第8篇

一、白见村概况

白见村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三都镇,下设板朝屯、槎山屯、龙塘屯、白见屯等13个自然屯;有1700户人家,5670人,平均每户3.3人;耕地5700亩,其中水田3460亩。该村以私营经济为主,年总产值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2500元。

作为典型的西部农村,白见村以农业为其支柱产业。历史上白见村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农民生活曾经普遍比较贫困。九十年代初,村中有部分人不甘于现状,大胆尝试,自发地开始草皮、生姜等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并率先尝到了富裕的甜头。村民们纷纷仿效,逐渐自发地改变自家的种植结构。

为了更好地引导白见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胆调整种植结构,有计划地调减粮食生产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益经济作物,并派农技人员入村入屯进行技术指导。今天,白见村已经形成了以花卉苗木为品牌农业的极具发展前景的种植结构。

二、白见村近两年农业发展数据统计

花卉苗木:由原来的两个屯发展到2004年的8个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50亩发展到2004年的1800亩(其中花卉800亩,苗木1000亩)。年内全村生产草皮150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375万元;其他花卉、观赏苗木、绿化苗木以名声在外,产品供不应求。

粮食生产:种植面积有计划地调减,2004年减至4721亩,由于品种、技术和管理的更新,粮食总产量达1849800公斤,比上年略有下降,实现人均有粮400公斤,粮食(税费)入库以完成90%以上。

蔗糖生产:面积1221亩,预计进厂原料蔗可达6500吨(售价150元/吨)。

其他作物:产量稳中有增。生姜种植面积980亩,总产量1421吨(生产成本0.3元/斤,市场售价1元/斤);蔬菜716亩;种桑养蚕87亩;其他林、果类也有所增产。

养殖方面:2004年生猪存栏1465头,肉猪出栏1938头;家禽存栏19676只,上市出售57878只;山羊存栏2502只,年内出栏6694只;水产品比去年增产5%以上。

三、白见村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白见村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走访农户所掌握的事实,可以总结出该村农业发展的若干特点如下:

(一)粮食生产仍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但产业重心正迅速向优质高效农业转移。

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粮食生产在整个产业结构里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白见村的经济作物(尤其是花卉苗木)的大规模种植最初是在一两个屯中出现,然后在县、镇政府的引导和村民中先进分子的带领下,开始迅速逐渐铺开。产业结构调整有望在三到五年内完成。

(二)产业结构调整起初属于村民自发行为,但后期政府的介入起到了关键作用。

九十年代以前,村中已经有四季豆、莲藕、食用菌、种桑养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但都没形成规模。1992年前后,个别有远见的村民开始了草皮的种植。他们算过一笔帐:每方草皮收购价2~3元,每年能收3苗,这样每亩地每年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扣除草种、农药、化肥等每年每亩500~1000元的生产支出,每亩净收入有4000元出头;而种粮食每亩每年能有2000元的净收入就已经是奇迹了。这些村民说干就干,有的还把自家的水田(秋冬季)和旱地全部用来种草,他们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紧接着又有人开始了树苗和鲜花的种植,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白见村的花卉苗木产业由此开始显现雏形。村民们纷纷效仿,种植花卉苗木的队伍也逐渐壮大。县政府经过调研,了解了这一产业的光明前景后,为了使之规模化,实现综合开发,便果断介入,大力扶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县农业局成立了“花木办”,并在经济政策上实行“补贴、保收、贴息”三大政策,并派农技人员入村入屯进行技术指导。有了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农民们便开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改种花卉苗木,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白见村的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这样,白见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完成了由村民自发向政府引导的过渡。

(三)花卉苗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比较成熟的产销机制。

首先,在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快养慢”的种植模式。有很多农户都是同时种植草皮和苗木的,草皮的收购价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旺季种下后最快28天就可以铲起来卖,一年平均能收获3~4苗,平均每个季度每亩草皮收入1500元,可见种植草皮是一种“见效快”的产业;而苗木则不一样,种植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卖个好价钱(一般的小叶榕第一年每棵大概只能卖1.2元,第二年5元,第三年15元,第四年则能达到30元),可见种植苗木是一种“收入高”的产业,但是苗木的生产周期却长的多。为了协调好“见效快”和“收入高”的关系,很多农户都采取了“以快养慢”的策略,即:种植草皮短期内迅速取得可观收入,紧接着继续把这部分资金投入苗木的生产种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苗木生产的资金问题。其次,在销售上,有一部分人从种植业中分化出来转而从事花卉苗木的技术引进、销售流通和对外园艺施工工作。我走访的村民中,就有一对颜氏兄弟成立了“柳州市板朝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白见村90%花卉苗木的技术引进以及该村板朝屯大部分草皮的销售流通。现在,白见村板朝屯已经建成“柳州市大型草皮苗木花卉基地”,许多草场已经拥有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队伍和园林绿化养护队伍。

四、白见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原因分析

应该说,白见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继续,调整过程中还有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但是就近几年该村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目前现状来看,还是卓有成效的。经过各方面综合分析,我认为白见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紧密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

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城市建设势头正盛,绿化建设所需花卉苗木供不应求,这就给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柳州市这一工业重镇重新进行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大量的园林绿化需求无疑给辖区内的白见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政府的优惠扶植政策。

县政府为了使花卉苗木产业规模化,实现综合开发,果断介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组织上,县农业局成立了“花木办”,由副局长挂帅;经济上,实行“补贴、保收、贴息”三大政策,具体说来就是,对每亩苗木收入超过1000元的农户每亩补贴300元,对每亩每亩收入不足600元的每亩补够600元,用于发展苗木的贷款第一年免除利息(由镇政府贴息);物质上,在草皮种植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免费给种草户拨发农药的化肥;技术上,派农技人员入村入屯进行技术指导,还举办各类科技种植培训班,据我所走访的一位村民说,所有的培训不但费用分文不收,而且培训期间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培训结束后还给学员发钱!政府提供这样的优惠政策,村民们的积极性怎能不被调动起来呢!

(三)村民中不乏眼光长远、文化素质高者。

经过走访农户,我发现他们都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有的还跟我大谈“市场经济”和“效率至上”……也正是由于有这些人,这些在别人种粮时却种草的人,这些在别人种草皮时却种苗木的人,这些在别人纷纷抢种花卉苗木时却转而从事技术引进和销售流通的人,白见村的花卉苗木产业才会有今天的规模。超级秘书网

五、对白见村产业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一)真正实现花卉苗木的产业化经营和集体化改造,打入国内外市场。

虽然村里已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花卉苗木的技术引进、销售流通和对外园艺施工工作,但是那毕竟是村民自发分化的结果,村民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捕捉市场动向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不可避免地给技术引进和销售流通这些重要环节带来一定风险,而个人又没有充分的能力来化解这些风险。我建议对现有的个人营销网络进行集体化改造:筹措各方资金创立一个集体经营的乡村骨干企业,专门负责技术引进、销售流通和对外园艺施工工作,从而取代现有的个人营销网络,并积极鼓励广大村民和原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村民以及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和利益分配。这样不但最大限度利用了现有资源,提高了白见村整个花卉苗木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真正实现花卉苗木的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并且从根本上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力量。集体化改造完成之后,村委会应该积极申报特色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提高产品质量,打入国内外市场。然后成立服务实体,对农业生产开展系列化统一服务。

(二)依托花卉苗木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9篇

关键词:农科院系;毕业论文;培养计划;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成立论文题目审查小组。从多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情况看,开题一直是最不受重视的教学环节,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开题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影响不大[9],以致使有些论文题目太大或太小或缺乏研究价值等严重问题。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以学科为单位,以系主任为领导,成立3~5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审查小组,负责本学科论文题目审查工作,审查不合格的要求改题或换题,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题目的“大、小、难、易、空、旧”问题再度发生,确保论文题目的科学、合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10篇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基层农行 现代金融企业 经验管理 科学管理 文化内涵 资本充足 运营安全

一、农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成功地塑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企业制度转化为全体人员的共同理念,再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产生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需要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努力。但在目前少数基层行的领导却对此没有足 够的认识 ,把简单的文体活动或基本的形象识别 、规章制度视为企业文化,其实,有了企业文化手册、制度和形象识别系统,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始。

2.发展不平衡。农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体现价值理念、服务宗旨、经营理念的法规制度;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标志;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办事风格:有了一定企业文化的雏形。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成功的塑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表现为能衍生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农行系统内,一些分支行和基层营业机构,之所以存在着思想观落后、资产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既有客观的、历史的因素,但也与管理不规范,制度文化建设不到位,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不统一有关。在一些基层单位中,现有的文化良莠共存,其文化尚未得到提炼、总结、归纳、升华,从而未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3.联动不够,合力不足。一是各级行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自上而下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基层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各有各的理解和做法,联动不够,合力不足。企业文化建设各自为政,价值观、企业宗旨、经营目标、企业愿景的提法各一,各种文化缺乏个性,趋于同质化。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短期行为。一些领导在任期内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使企业文化建设上没有连续性,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模仿多,通用理念多,真正从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的少,往往是“拿来主义”,缺少自身特色,缺乏农行个性和创意。

4.与业务经营融合不够。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实践的文化,它产生于经营管理实践,又指导经营管理实践。通过得到全体员工的共识而对企业管理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对管理要素产生协调作用,对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增效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运用企业文化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践的环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如果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规划和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与经营实践就成了“两张皮”,就不能使其转化为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还应随企业生存环境和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变化加以变革,使之有效融合企业的业务经营,才能保障各项业务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5.缺乏认同感。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缺乏一致性,没有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相结合,从而在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遵章守法、精神面貌等方面将企业的要求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加强基层农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文化。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真正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一是要认真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应着力营造一种“在不断为实现农行远景目标奋斗的同时,不断地实现自我进步”的氛围,从而,把农行远景目标的实现与个人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理想和希望变得清晰、具体,不是遥不可及。

第12篇

目前,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副教授以上职称占90%,获得博士学位者达到80%(含1人在读),老中青比例适当,平均年龄41岁。课程组拥有3个农业机械性能实验室,4个农业机械结构实验室和1个畜牧机械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齐全。同时,充分依托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电气工程实验中心的优势资源,进行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

2课程在国内外现状分析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专业课。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都开设此课程,并均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北方主要研究旱田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南方主要研究水田作业机械、园艺机械等;在东北,主要研究联合作业机械、粮食生产机械等。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都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农机化发展特色,形成了以《高等农业机械学》为主干课程农机化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新疆开设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的主要有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播种、风能转化、精准农业、旱田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等。石河子大学做为教育部和新疆兵团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更加紧密结合兵团农业机械的发展特色,形成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特色农产品加工、节能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工程、信息农业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许多新材料新工艺也广泛用于农业机械。做为农机化工程核心课程的《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也在不断充实完善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培养适应时展的农业机械专业高级人才。

3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石河子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学科,《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专业课。新疆是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如何将学科建设的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同时结合兵团的发展重点,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推动兵团乃至新疆、全国需要的有用人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一方面要从石河子大学农机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点在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要立足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工具及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的前沿。结合兵团发展的重点,同时将与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等农业机械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科研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教师应在科研的取向、课题的来源两方面下工夫。①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对农业机械典型部件进行分析和参数优化;②立足新疆“大农业大农机”的发展特点,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结束语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野猪饲养高效益确保仔猪成活率是关键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猪以其草食动物肉质醇香、鲜美和营养更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养野猪已成为中小投资者的首选项目,先期投入的养殖户普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年收入在几十万到几百万者大有人在。但提高野猪饲养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确保仔猪的成活率:

一、从产房抓起,进入产房母野猪必须全身淋浴消毒,产房用火焰消毒,确保母猪进入产房有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二、产前3天用平安混感10毫升一针保健,产后用头孢噻呋钠+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三、仔猪做好接产工作,预防脐带发炎用头孢噻呋按说明使用直用3~4天。

四、做好母猪护理,只有母猪管理好才能不使仔猪拉稀生长更快,合理给予全价营养且易消化饲料,增加青饲料及饲料。当天给1/3饲料,第3天后逐渐增加饲料量,如发现母野猪无乳的应用中药催乳:王不留行60克、天花粉60克、当归10克、黄芪60克、僵蚕30克、通草40克、淘汰山鸡1只、红糖50克、生姜50克、黑豆100克、糯米酒150克水煮拌少量饲料喂1头母野猪,1天喂2次。

五、7日龄野仔猪开始补料,一般情况下仔猪7日龄前死亡数占初生总数60%左右,原因主要是:母野猪乳汁不足,仔猪吃不到初乳农业论文,使抵抗力下降,而导致腹泻、咳嗽。另外地面粪尿会污染母野猪,根本措施是做高床产床、保育网床,栏舍潮湿阴冷是导致仔猪下痢原因之一免费论文。

六、做好仔猪保温是防止腹泻、咳嗽的关键,因此地板要垫木板加红外线保温灯,以保证动物精神好、活跃。

七、加强饲养人员的专业培训。饲养人员应认真细心观察毛色、呼吸、精神状况、吃食是否正常,一经发现立即治疗,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一般治愈率达95%以上。

八、疫苗使用操作合理,用法、用量准确。仔猪出生3日龄用伪狂犬滴鼻,30日后断奶后肌肉注射瘟细胞7头份,母猪25头份。断奶期间饲料增加奶粉200克,每天2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保持室内干净、干燥,饲料中增加适口性的红糖、抗生素预防拉稀。10天后转至断奶仔猪栏舍。60天做伪狂犬、猪瘟二免。

九、母猪断奶后至配种3天后换怀孕饲料,17天开始查情,35天第2次查确保没有的再配种,90天转入怀孕栏舍并增加饲料,产前1周转产房,使整个周期有个过渡时期,确保生出健康的仔猪才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提高效益。

第15篇

农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生产经济”逐渐取代以采猎业为代表的“攫取经济”。我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和渔猎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生产经济逐渐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采集经济、狩猎经济以及渔猎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有益补充。

二、 我国石器时代养殖业与烹饪饮食保健文化

中国石器时代养殖业与农作物的栽培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1.石器时代我国养殖业区系划分

中国养殖业区系划分在新新石器时代基本完成。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甘肃青海以东地区适合农耕,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种植棉麻、染料、蔬果、油料,采集捕捞,栽桑养猪。长城以北的蒙新高原,地广人稀。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他们拥有庞大的畜群,牲畜数动辄以万、十万以至百万计,在茫茫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食畜肉、饮乳浆、喝马奶酒。畜群以羊为主体,其次是马、骡、骆驼等[1]。

2.中国石器时代养殖业烹饪原料种类繁多且以猪为主

中国新时期中、后主要文化遗址与养殖动物。距今10000年的河北南庄头遗址文化遗存至少有九种动物的遗骸:鸡鹤、狼、狗、猪、马鹿、麋鹿等,其中猪和狗可能是家畜[2]。距今约9000年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第二钙华板下层的家猪,出土了几十个个体的猪骨,以成年猪最多[3]。仰韶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6100年至4400年,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饲养动物主要是狗和猪。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780年,误差在145年。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仰韶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庙底沟遗址26个第二期文化的灰坑出土的家畜骨骼的数量,远远超过该遗址168个仰韶文化灰坑中家畜骨骼的数量。家畜种类也有增加,猪、狗、牛、羊都时常见的家畜[4]。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7000年前的陶猪,在亚洲野猪与现代家猪形态之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的陶猪?k,形态与家猪无异。距今4000年左右的涧沟遗址一个灰坑中即有21个个体的猪头骨,多数有恒齿[5]。黄牛饲养在中国北方居多,水牛饲养在中国南方居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牛、水牛在中国南北方均有饲养。河北磁山遗址出土发黄牛的骨骼,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牛的牙齿,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16个水牛头骨,江苏吴江梅堰遗址出土了7个6000年前的水牛头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遗址、王因遗址、河北邯郸涧沟村遗址、陕西长安客省庄遗址都出土过水牛骨骼。羊的饲养遗迹,北方遗址比南方遗址多。最早发现饲养羊的遗址是浙江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形态跟家羊无异的陶羊。裴李岗遗址出土一件陶羊头,临潼姜寨遗址出土过一件陶塑器盖把纽,呈羊头状,西安半坡出土有羊骨骼,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北各文化遗址出土的羊骨骼较多。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原鸡骨骼,西安半坡出土原鸡属的骨骼,河北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山东滕县北辛遗址有家鸡骨骼出土。狗的饲养,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都出土过狗的骨骼。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陶狗?k,最具特色的莫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系列饲养动物的陶塑形象,如陶猪、陶羊、陶狗、陶马等等[6],特别是陶猪的形态,其中一件采用园雕的陶猪,形态引人注目:又园又肥,跟中国现在年画中猪的形态几乎一模一样。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几乎每个文化遗址都有饲养动物猪的信息,猪在中国石器时代养殖业烹饪原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养殖类烹饪原料与饮食保健文化

养殖类烹饪原料是中国人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优质蛋白是生命活动最基础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养殖类烹饪原料是中国人的健康之本。

三、 中国石器版平衡膳食结构的建立

现代营养学的灵魂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烹饪原料。多种多样的烹饪原料经过合理搭配、科学烹饪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中国石器时代农业文明时期烹饪原料的构成,将现代营养学平衡膳食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国石器版平衡膳食结构建立的时间

中国石器版平衡膳食建立的时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该时期农业经济已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该时期烹饪原料的特点是各类型原料应有尽有,跟当今中国的烹饪原料相差无几。

2.中国石器版平衡膳食结构的具体内容

根据我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社会的经济形态,该时期的烹饪原料分为:采集类烹饪原料、渔猎类烹饪原料、狩猎类烹饪原料、果蔬杂粮类烹饪原料、干制窖藏类烹饪原料、酿造类烹饪原料、养殖类烹饪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