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

地质大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质大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质大学论文

第1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绿色文科、绿色学报的办刊理念,期刊定位更加清晰,学报定位为“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二是相关期刊数据继续前移,权威文摘转载量稳中有升。学报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和CSSCI来源刊(2012-2013),其中在CSSCI同类期刊排名由2008-2009年版的第65位、2010-2011年的第42位提升到第27位。三是特色栏目“资源环境研究”荣膺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栏目。

为感谢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厚爱,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本刊编辑部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刊发的全部论文(共计119篇)。

二、评选数量

共评选10篇优秀论文。

三、评选标准

1.论文选题探讨的是本学科的前沿、难点问题,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新颖独到之处。

2.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3.被权威文摘全文转载。

4.适当考虑是否为重要基金项目。

四、评选方式

1.初选阶段。在初选阶段,作者可以自荐,读者可以推荐,但需要提供推荐理由或证明材料;同时,编辑部也将对所刊发的论文进行挑选。自荐或推荐截止日期:2012年3月31日。

2.专家评议阶段。成立由校内外知名教授组成的评审专家小组。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确定拟入选的优秀论文并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网站(省略)上进行公示。

3.省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召开

第2篇

1. 编辑单位: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xbbjb999@sohu.com

2. 编辑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ahdzxxzyjsxyxb@periodicals.net.cn

3. 编辑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社科版)》编辑部  xbskb@ahut.edu.cn

4. 编辑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mail.ahtvu.ah.cn

5. 编辑单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ahttcxb@ahttc.edu.cn

6. 编辑单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ahjy-xb@sohu.com

7. 编辑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aust.edu.cn

8. 编辑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  ahndskxb@mail.hf.ah.cn

9. 编辑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ahsd@chinajournal.net.cn

10. 编辑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sdxyxb@sina.com

11. 编辑单位: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  amcxbb@163.com

12. 编辑单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ao@aqtc.edu.cn

13. 编辑单位:《鞍山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asgt@chinajournal.net.cn

14. 编辑单位:鞍山市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assfxyxb@126.com;assfxyxb@163.com

15. 编辑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杂志社  bjwl@chinajournal.net.cn

16. 编辑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ncut.edu.cn

17. 编辑单位:《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bhdxxb@sina.com.cn

18. 编辑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btbu.edu.cn

19. 编辑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sk@bjpu.edu.cn

20. 编辑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  bhskxb@buaa.edu.cn

21. 编辑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skxb@mail.buct.edu.cn;shekexuebao@126.com

22. 编辑单位:《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编委会  bjgy@Chinajournal.net.cn

23. 编辑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bfxbsk@center.njtu.edu.cn

24. 编辑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bjjx@chinajournal.net.cn

25. 编辑单位: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bjcaimao@263.net;bjb@bjcrc.com

26. 编辑单位: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编辑部  bjgg.chinajournal.net.cn

27. 编辑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xielei@bupt.edu.cn

28. 编辑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ao_6256@sina.com

29. 编辑单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btjy-xuebao@163.com

30. 编辑单位: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woshi909@163.com

31. 编辑单位:《昌吉学院学报》编辑部  cjxy@chinajournal.net.cn;cjxykyc@sina.com

32. 编辑单位:《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cask@highway-china.com

33. 编辑单位:《长春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ccu-edu.cn

34. 编辑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xb503@ccit.edu.cn

35. 编辑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zqspc@sina.com

36. 编辑单位: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  xbbjb@ccsu.cn

37. 编辑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dlxysk8185@263.net

38. 编辑单位:《巢湖学院学报》编辑部  chxyxb@ah163.com

39. 编辑单位:成都大学学报编辑部  cddb@chinajournla.net.cn

40. 编辑单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cdjy@chinajournal.net.cn

41. 编辑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  skbjb@cdut.edu.cn

42. 编辑单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cdxuebao@163.com

43. 编辑单位: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cdzybianjibu@yahoo.com.cn

44. 编辑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zhiyansuo@ah163.com

45. 编辑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journal@cxtc.edu.cn

46. 编辑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gj@dlmu.edu.cn

47. 编辑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dljy@chinajournal.net.cn

48. 编辑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ao@dlnu.edu.cn

49. 编辑单位: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dzxyxb@dzu.edu.cn

50. 编辑单位:《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编辑部  dswkxb@nenu.edu.cn

51. 编辑单位:《东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xuebao@dhu.edu.cn

52. 编辑单位: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skxbzf@seu.edu.cn

53. 编辑单位:《鄂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ezdxxb@tom.com

54. 编辑单位: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pypxb@pyp.edu.cn

55. 编辑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edj@fosu.edu.cn

56. 编辑单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flsyxb@sina.com

57. 编辑单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jrxyxb@vip.163.com

58. 编辑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sk2002@fjau.edu.cn

59. 编辑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GSXB@chinajournal.net.cn

60. 编辑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gnsy@chinajournal.net.cn

61. 编辑单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CRTVUJ@126.com

62. 编辑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zsxb@163.com

63. 编辑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gdjzyxb@163.com

64. 编辑单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xb@gdei.edu.cn

65. 编辑单位:《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gdyoung@21cn.com

66. 编辑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JGGB@Chinajournal.net.cn

67. 编辑单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xb3260122@126.com

68. 编辑单位:《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gxql@chinajournal.net.cn

69. 编辑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gxss@chinajournal.net.cn

70. 编辑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xb@gxtc.edu.cn

71. 编辑单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gzjyxyxb@sina.com.cn

72. 编辑单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loocy-wppd@163.com

73. 编辑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gzsdxb@sohu.com

74. 编辑单位: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ao0451@vip.163.com

75. 编辑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编辑部  zhubian@bcu.edu.cn

76. 编辑单位:《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xbwk@mail.hainnu.edu.cn

77. 编辑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sunaimin@hdvtc.edu.cn

78. 编辑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hs_xb@hstc.edu.cn

79. 编辑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hsyxuebao@hztc.edu.cn

80. 编辑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hfgs@chinajournal.net.cn

81. 编辑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hbgc1886@sina.com

82. 编辑单位:河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journal-2@hebeu.edu.cn

83. 编辑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gaojiaosuo@hebust.edu.cn

84. 编辑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aobianjibu1@sina.com

85. 编辑单位: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xueb@heut.edu.cn

86. 编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shekeb@mail.hebtu.edu.cn

87. 编辑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xbbjb@vip.163.com

88. 编辑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skxb@mail.haust.edu.cn

89. 编辑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hnzfxyxb@vip.sina.com

90. 编辑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xbbjb@x263.net

91. 编辑单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hljb@chinajournal.net.cn

92. 编辑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社  hysyxb@263.net

93. 编辑单位:《红河学院学报》编辑部  hhu364821@126.com

94. 编辑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编辑部  hlbrxyxb@sina.com

95. 编辑单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dppd@sina.com.cn

96. 编辑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xb-sk@263.net

97. 编辑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hbsx@chinajournal.net.cn

98. 编辑单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exyxb@163.com

第3篇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1]。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沂蒙文化就是要把我们鲜明浓厚的红色文化彰显在沂蒙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并且通过临沂大学这所地方院校实现沂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从文化分层上分析,沂蒙文化与临沂大学文化,作为中观文化和微观文化组织形态,随时随处都在发生着相互密切的联系,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协调共生的互动关系。

1 地方大学文化能够引领地域文化发展

大学作为一个地域的独特组成部分,其文化置身于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氛围中。依据大学的第四功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由此我们可以逻辑的认为地方大学文化要担负起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内在责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2]。临沂大学作为沂蒙老区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不可推卸的承担着引领沂蒙文化发展的重任。

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1)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方向上指导地域文化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浪潮,临沂大学文化与沂蒙文化的互动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通过知识产出和人才输出不断的向沂蒙老区提供高科技的、先进的文化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沂蒙文化的创新发展。(2)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内容上引领地域文化创新。临沂大学作为沂蒙地域最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地,其自身文化的创新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所在的地方社会,成为沂蒙地域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3)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动力上为地域文化建设提供后备人才。临沂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表现出与生俱来的代际相传的优势使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持久的动力又直接传递给沂蒙地域文化建设,为沂蒙地域持续输送高尖端的技术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增强了沂蒙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二者互动发展的可持续进程。[3]

2 地域文化能够浸润地方大学文化发展

地方大学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成长于所在地域环境的熏染下,潜移默化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它的生长发展也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的浸润。

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的浸润作用主要表现在:(1)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文化自身具有鲜明地域性,大学作为成长在特定地域的一种教育机构,其自身的校园环境设计、校训校标设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都与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方大学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建设和文化创新。正如哈佛地方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一所地方大学如果不能在各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都竭尽全力, 包括对于探究人文价值、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等多种社会形态以及人类传统、文化和世界观起核心作用的人文学科领域, 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所杰出的地方大学。[4]”沂蒙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影响着临沂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定位,并以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内涵。(2)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丰富的土壤环境。大学时刻与所在的整个地域文化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地域文化对其的浸润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大学静态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大学动态文化的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地域文化不断推动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社会的聚焦和关注,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实的地域文化资源,吸引地方大学文化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沂蒙文化不仅传承着红色革命文化,还传承着具有本土特色的书法文化、陶瓷文化和酒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类型为临沂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同时也引领着新文化风尚的来袭。(3)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了多样性的发展舞台。沂蒙地区在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土化的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换角度分析这些物质资源大部分都和地方大学文化有着某种程度的关系。因此,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发展舞台,促进了地方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地方大学文化繁荣的景象。[5]

3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创新发展

基于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和地域文化涵养地方大学文化创新的分析,我们认为二者应该秉承文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关系。临沂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方面,在引领沂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晰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理念,丰富沂蒙文化发展内涵,彰显沂蒙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沂蒙文化发展层次。另一方面,沂蒙文化在涵养临沂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临沂大学文化发展理念,给养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层次,充实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内涵,评价临沂大学文化发展效能。只有文化互动主体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才能走向协调创新的互动发展过程。

总之,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他文化的精华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不断滋养和壮大自身文化成果。沂蒙文化和临沂大学文化也是在相互吸纳各自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凝练和创新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对于临沂大学而言,在地域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更应彰显对地域文化的引领价值。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2.

[2]田建国.文化建设:大学魂兮所系[N].中国教育报,2005-1-14(4).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The Possible Solution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Huang Chunchun

Abstra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we think we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figuration concept?oriented by needs; the third is to ensure the?supplying of teachers;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ecurity mechanism.

Keyword: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通过调查发现, 欠发达地区中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和城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二是配置观念不够科学、配置依据不够合理;三是师资供给量不足、质不高;四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1.1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 管理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良好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帮助学校有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吸引心理学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向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等。

1.2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加强重视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 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学校领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观念是导致欠发达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 作为学校领导,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放到与文化素质同等的高度来看待, 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才能从整体上合理部署学校的各项工作, 确保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设施、有时间, 才能扎扎实实、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2 树立以需求为主导依据的系统配置观

2.1 确立以需求为主导的配置依据

王伟清教授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应以需求为主导依据, 即配置什么种类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应依据客观需求来决定。[2]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实现工作目标必须具备的资源条件就是客观需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实施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从种类上需要制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 、财力资源 (经费) 、物力资源 (场地设施) 等。从品质和数量上看, 每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每所学校应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应起到管理、监督、评价、领导、组织实施等作用;每所学校至少应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心理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 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能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所学校要有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每所学校应设立1个心理辅导室, 并配齐相关设施。一般来说,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应以上述这些客观需求作为主导配置依据。

2.2 树立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

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要求:第一, 我们要尽量满足客观的教育需求, 如实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 这是一种客观需求, 我们应尽量满足这种需求, 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相关资源;第二,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资源当成一个系统, 对于系统而言, 关键性要素如心理健康教师是必不可缺的, 否则此项工作就无法运转;第三,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 客观上需要多少就配多少, 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 不然就会导致浪费或无法运行;第四, 如果客观需求很多, 但现实教育资源较少, 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我们就应该调整系统目标, 对现有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如现阶段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一时满足不了客观需求, 我们可以调整目标, 原来要求每所学校配备一个心理老师的, 可以改为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老师;每个县区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数量不够, 我们可以采取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由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全县或全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保障师资供给

3.1 建立专兼职队伍, 保证量的供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这支队伍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选拔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 兼职教师要选择那些有爱心、有耐心、综合素质很高的教师来担任。[3]

3.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师资质量

专业培训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其一, 普及型。培训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通过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二, 提高型。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校长、各科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主要学科教师等, 目的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 关键是要提高校长的认识。其三, 专业型。培训对象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4.1 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成立相关机构, 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第二, 各中学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指导,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4.2 确保经费到位

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并规范使用。其一, 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资金投入。其二, 要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环境资金投入。

4.3 加强人员保障

首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增加教育投入, 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逐步给每所中学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其次, 可以采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 如: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健康教师, 让心理健康教师轮流到几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强大性, 我们还可以依托高校, 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

4.4 构建督导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和有关专家,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标准, 及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调控, 实现工作目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及时进行评价, 并帮助他们纠正过失, 加强和改进工作, 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欠发达地区所有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调查的22所中学都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 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职称评定还没有明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他们不太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人更愿意改做团队干部、政治课教师等其他的工作。建议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增加学校心理教师进修的机会, 提高待遇,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表彰先进,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黄爱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潍坊三中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 2014:23.

[2]王伟清.论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J].教育与经济, 2010 (1) :46-50.

[3]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64-66.

第5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7940

国内刊号:42-1694/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6篇

关键词:BOTDA,布里渊散射, 工程监测, 标定,光纤

1. 引言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适用于桥梁工程的检测以及施工过程监控。其原理基于在光纤中传播的激光会发生布里渊散射,而散射光的频率,会随所在的点的温度和应变发生变化,这两种效应都是线性的。一般使用通讯光纤布置于工程构件,进行测量,因此,必须对光纤进行标定。标定后的光纤,其频移与相应的温度或应变有一个明确的换算系数,单位是Hz/℃,以及Hz/?ε.

为了标定光纤,我们制作了专用标定台。由钢质简支梁组成,采用砝码做四点弯曲加载,因此中段是纯弯曲段。梁的弹性模量、尺寸已知,因此可以在理论上确定弯曲应变、应力。在纯弯曲段贴应变片,测试应变值作为校验。由于本次试验目的在于检验标定方法和标定方案的合理性,采用一段已经标定过的光纤做实验,其标定值为0.051MHz/?ε,本文不做应变片以及砝码载荷下理论应变的校验分析。

2. 试验材料和仪器

此次试验同时标定的光纤有:(1)裸光纤;(2)普通紧套光纤;(3)铠装紧套光纤。

三组光纤稍微预张拉后分别粘贴在钢梁的下侧即受拉一侧,三条光纤线路分别连接好(激光笔测试光路通畅),各自编号,各自线路上对应的待测纯弯段距离范围量测准确后,即开始测试。

测试仪器为日本 NBX6050分布式光纤监测仪。图1是实验装置。

图1 实验装置

3.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文仅分析裸光纤的标定结果,另两组光纤的标定,数据处理较复杂,将另文发表。

实验过程包括加载砝码、运用光纤监测仪发出激光、读取散射光、分析频移得出数据。数字化的数据以电脑文件形式保存。图2是由数据画出的裸光纤的测量曲线。其中中段是纯弯曲段的响应,两侧有非纯弯曲段以及光纤引线的响应。

图2 裸光纤应变曲线

根据数字化的数据文件,数据导入excel绘制散点图并拟合线性直线

得出结果见表1. 拟合的直线见图3。根据直线方程,可以知道其标定系数。

表1 拟合直线的数据

图3 拟合的线性度及其斜率

拟合线性方程式表明裸光纤的标定值在0.0508-0.0514MHZ/?ε之间。与名义标定值符合较好,也符合一般光纤的平均特性。

4. 结论

通过使用标定台,对光纤进行试验性标定,确认名义应变系数为0.051的光纤,其标定系数在0.0508-0.0514MHZ/?ε之间。标定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78%. 研究表明,这种标定台性能较好,标定方法合理。

本次试验还有很多其他数据待分析,将另外撰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史彦新. 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王 静.光纤光栅多参数传感理论技术研究及在地下工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 Tarun Kumar Gangopadhyay, Mousumi Majumder, Ashim Kumar Chakraborty, Asok Kumar Dikshit, and DiPak Kumar Bhattacharya. Fiber Bragg Grating Strain Sensor and Study of Its Packaging Material for Use in Critical Analysis on Steel Structure.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2009,150:78~86.

[4] Jun hong Ng, Xiaoqun Zhou, Xiufeng Yang and Jian zhong Hao. A Simple Temperatue-Insensitive Fiber Bragg Grating Displacement Sensor,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07, 273:398~401.

[5] 陈朋超. 长输管道安全预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何建平. 全尺度光纤布里渊分布式监测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聂 俊, 李端有,梁 俊. 基于BOTDA的温度和应变测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4):67~70.

第7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导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安徽阜南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6]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 国际化

为更好的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科技创新挑战,我国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学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储备人才,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在学习期间接收国际化的课程教育,将是他们未来承担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探索研究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

根据统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只有三个学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外语学院。其他学院有部分邀请的国外专家授课,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具体情况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构造地质学专题》和《现代地球化学》固定由国外专家授课;能源学院的《渗流物理》由该学院有海外访学和任职的国内老师进行双语授课;外语学院由于长期聘请国外教师承担学校硕士博士英语部分教学,国外教师同时承担学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现有4名外教,开设有10门专业课程。其他部分学院(部)只有临时邀请国外专家授课的情况,没有开设固定的国际化的课程。

现有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要求。

二、国内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1.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根据各自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式主要为以下:

建设模块化全英文授课课程或者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学生和国外留学生。

利用暑期学校,开设小学期精品英文授课。

开设少量的英语授课课程供短期课程进修生(半年、1年)选修。

设立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聘请国外教授授课。

设立本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的国内老师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资助项目,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科研前沿和教学方法,回国后开设相关课程。

2.国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语授课体系中,开展很多专业英语、国际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做集中讲义,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育项目。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详细提出了课程国际化的规定: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里与国际方面相关的或外语课程的数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领域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国际问题[2];耶鲁大学任职教师3000多名,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教师组成[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课程国际化,具体为: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规定学生参加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需要具备国外学习经历,安排教师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学者授课,开展国际性的校际交流,扩招外国留学生等[4]。

德国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建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项目,专业涉及到工商管理,国际市场,以及部分自然学科领域,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前往学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资源

从2007年每年派出约50名学生以国家公派留学方式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选留了10多名优秀学生担任教师。

依托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行科研合作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

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名师讲堂项目,到目前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者授课。有部分国外专家连续几年来学校讲授同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学校的固定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建立的可执行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4个。项目中已有短期赴国外修课等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外合作大学选修部分课程。

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具备一些国际化资源,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让其成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方案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中逐步开设1至2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研讨或者讲座的形式。

整合学校现有国际化的资源,不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制定针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或者英语课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方式,设立选课和学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给学生更多的参加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并选择部分课程录制视频,保留教学资源。

不断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双学位或者短期进修课程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国外课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台。

制定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措施,校内老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授课的教材国际化,以及整理国外专家来学校授课的教材。

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国际性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增加国外专家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外学生,扩大学校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国外专家来学校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更好的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方式,语言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媒介工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更核心的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学校统一部署,多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及各个学院的支持才能执行。

学校现有的研究生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可执行的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还需要在有更多国外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确定可行的学分互认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开拓国际化环境。

六、结语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但同时只有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国际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学校能够更好地形成国际化氛围,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授课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 1996.6

[2]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4]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践模式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提出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种认识目前在国内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信息时代,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以“检索、获取、阅读”为主的简单信息服务,正逐步转向基于大数据的探索型个性化“信息发现、情报分析”服务。我馆2010年开始学科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主动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科技图书馆服务。

嵌入用户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高校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新生入学教育、数据库培训讲座、日常参考咨询、通识课等。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学科馆员基于用户群体而开展的嵌入式教学。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的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也有国外学者称之为“与学科的整合式教学”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等。

本课题开展了“嵌入式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中的具体实践。学科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日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切入范围,设计了“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案,分析各方案包含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嵌入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专家老师和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探索了“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

二、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一)嵌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5月对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珠宝学院大四学生进行嵌入毕业论文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学科馆员和教师沟通后,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论文选题检索中文数据库文献、专利、标准等。课程设置分为:根据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初步确定论文选题(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辅导学生进行,图书馆员讲解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根据选题确定实验方案、论文大纲(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根据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其中,论文撰写过程中由图书馆员讲解ENDNOTE等工具的使用)。

(二)嵌入专业课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2011年9月-12月将信息素养教学嵌入到环境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学科馆员和教师深入沟通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师讲授《环境地球化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环境地球化学》是针对环境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12学时的是上机实习。实习课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和专业课教师多次商讨后决定:将第一次“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绪论“和“环境中元素含量与分布”这两章课程之后,初步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技巧;重点章节“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式”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中文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同时安排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重难点章节“水环境地球化学”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外文数据库、特种文献数据库(专利、成果)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最后课程结束时安排最后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综合讲解学生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员将“文献检索基本原理”、“中文数据库使用”、“外文数据、特种文献数据库使用”这 4次课程分步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协助专业课教学。

三、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效果比较。

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参与评教的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嵌入式教学”学生人数有160人,占总人数的98%;传统组参与评教的学生有182人,占总人数的96%。参与评教的人数比例高,评价具备准确性和代表性。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和传统以文献资源使用和检索技巧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进行对比研究。“嵌入式教学”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评分。此外,多个学年的调查显示,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较能直接反映学生对参与文献检索课学习兴趣的程度和对文献检索实际能力提高效果的评价中,“嵌入式教学”组给予“非常满意”的评分都高于传统组;“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评分都低于传统组。调查结果表明,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效度,本项目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嵌入式教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分别和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10名,青年教师10名,大学生22位探讨“嵌入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等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十分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嵌入式”教学模式有效、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质,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老师们也给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二)“馆员-教师”协作模式研究。

在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时,“馆员-教师”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馆员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包括解答教师的相关问题,为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的讲座、提供直接用于课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素材等;另一方面,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团队,或参与教学大纲的编写、作业的设计、或到课堂讲授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信息检索演示等。与课程的结合以及与教师的合作使信息素养能够与研究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学术交流等的教学密切融合起来,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上述教学实践表明,“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以教学实践为重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授“检索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需求。图书馆员全过程地嵌入到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从细微做起,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员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社会变化和大学发展潮流的努力尝试。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图工委2011年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图书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馆员,博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革. 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 图书馆学刊,2013,01:60-61.

[2]高协,宋海艳,郭晶,李丽. 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2:10-14.

[3]张玲,初景利. 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3):16-19,79.

[4]欧阳峥峥,吴鸣,刘艳丽,张杰龙,宋秀芳. 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13:10-15.

第1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地震;地震灾害;抗震防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58-03

地震是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地震也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为是地壳的快速振动。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有感地震全球每年约5万次以上。一次强烈地震能导致较大区域内地面变形和位移,不仅直接使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还会次生水灾、火灾、滑坡、核泄漏等严重灾害,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生态的重大损毁。在具有地学优势的文、理、工、艺、体等的综合性中国地质大学,把《地震与地震灾害》作为全校通选课进行通识教育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实践。通识教育的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非专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地震、认识地震,从而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从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减灾几方面了解和认识地震与地震灾害知识,提高抗震防震减灾意识,达到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一、选课要求

考虑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业课程设置与基础知识现实以及选课人数限制,为了不浪费选课资源,目前还是主要是针对有地质学基础的学生开设,随着以后本课程的不断实践与总结完善会逐步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2012年春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1,2012年秋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2。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别于专业课的专业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切近实际,使“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通识”与“专业”相融合,满足地质类专业和非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素质培养需求。所以,教学内容组织以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着重传授学生地震与地震灾害基础知识、抗震防震的法规措施,提高和增强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时安排见表3。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地震与地震灾害理论与现实地震事件结合,理性认识与视觉感性相结合。

1.理论教学与案例结合。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都力争联系实际地震事件和地震灾害讲解。在联系具体事件或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2.地震实例讲解。图片、录像片段、三维动画相结合,从视觉与声音方面让学生感受地震,感受地震灾害,突出防震抗震的现实意义。以日本宫城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美国加州地震、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为代表介绍世界上板缘地震发生特点以及地震后火灾、海啸等次生地震灾害。以我国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玉树地震等近现期发生的地震为代表介绍中国内陆的板内地震发生特点及其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水灾、泥石流等次生地震灾害。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如近万名开滦煤矿工人“生死大营救”;日本阪神地震视频……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陆活动断裂(构造)的分布及其活动性,总结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震源机制类型,并进行具体数据对比说明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我国最新抗震设防标准及其在抗震设防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日本、美国抗震措施、建筑抗震结构等抗震防震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准。

3.课堂讨论。就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易于混淆的、各地抗震设防标准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涉及问题广泛具体,如建筑抗震设防的意义、地震预测预报、抗震防震对策、各地抗震防震的标准、地震前兆与民间预测、地震谣言、汶川地震中最坚固的教学楼、中小学地震逃生演习等问题。同学们自主提问、回答,教师给予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并对于是非题目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正确的分析建议给予肯定。有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地震发生情况、抗震设防烈度、抗震防震状况,并提出自己忧虑,表示有机会一定给家乡的抗震减灾作宣传。也有同学参加过抗震防震社会实践活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如何正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或等待救援的基本常识。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自主介绍,也有学生自问自答和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老师掌控课堂秩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锻炼了沟通能力,强化了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和社会责任。

四、教学效果的考核

文字报告。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院系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几个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种:读书报告。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科技论文。查阅信息资料、文献,就地震监测、预报、抗震防震等涉及某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可以当作是科技论文的练习;课堂笔试。开卷,可以带笔记参考书,但必须独立完成。平时听课记录。最后课程成绩由文字报告成绩(40%)、课堂考试成绩(40%)、平时听课成绩(20%)综合构成。

通过书面调查,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掌握了许多有关地震和地震灾害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许多抗震防震减灾的对策,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抗震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地质学知识比较薄弱或不具备的学生听课比较吃力;节假日调课使通选课与专业课、实验课、社会活动冲突。有些问题教师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务、学生、教师共同协调解决。《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既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又区别于概论类课,基础内容与专业性内容有合理比例切分,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标准,随着课程的继续与总结,一定会更有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2]周晓辉,等.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03).

[3]郑旭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3).

第12篇

一、工程硕士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招生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工程硕士教育自开办以来,招生领域及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出现一定的师资不足现象。随着近年来地质“行业热”及高校扩招,地勘行业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为例,近两年工程硕士招生人数增长了20%,合作单位也增加了50%。学员年龄结构较以往更加年轻化。如某单位工程硕士班,2004级平均年龄40岁左右,2008级平均34岁。年轻学员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突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专业过于细化工程硕士学员生源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有些是参加工作刚满3年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有些是单位的骨干,甚至是主管领导,有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可能理论知识比较生疏,因工作需要加入工程硕士行列。随着中国本科教育的专业细化,细分出许多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基础专业知识面可能不够宽泛,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很难统一。以内蒙工程硕士班为例,2008~2010年我院共招收学员50余名,其本科专业包括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和岩土工程等近10个专业,如何使每位工程硕士学员在专业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3.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员按期完成论文比例下降工程硕士培养多采取学员生源地统一时间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于学员多为生产科研单位在职人员,受工作性质等的影响,上课出勤率不理想,影响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工程硕士的学制为3~5年,按期完成论文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工作的不足。

4.专业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理念上应始终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工程硕士进行培养有时所聘请的教师为其他学位硕士教师,尽管学员受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培养,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

二、提高地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对在职工作人员进校不离岗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提升。但是,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和认知度的不断扩大,许多社会人员把其当做快速拿到硕士学位证书的一个捷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择优录取的时候,不能仅看考试成绩,更要考察其专业背景,严把录取关,做到择优、择需录取。工程硕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有3~5年的工作经验,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效率、抓住重点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求我们只有具备特色的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从而吸引广大学员。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特色专业课程高水平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聘请具有较强地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能够将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师,组建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聘请的授课教师以高级职称为主体,教授、副教授占85%以上,指导教师高级职称达100%。建立激励制度加强校、企业导师的配合,提高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的积极性[1]。主要的学位课都配备2名教师,授课期间,如果学生有意见或不满意,可以及时调换。在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应注重巩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针对学员特点优化教学课程,加强针对性、增强实践性。课程安排之前,对学员的专业知识情况进行问卷摸底调查,如毕业时间、毕业院校及专业等。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的不同及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学员工作实际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开设的课程要对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课程内容上要突出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突出专业课紧跟地质学科前沿,保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2]。根据近年专业细化的特点,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员选择相近专业的课程,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力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工程硕士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学员的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所下降,应加强实践教学,推出一系列应用型强的实践课程。如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针对地质工程硕士增开了应用构造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和综合地层学等专业课程,收到良好的效果。

2.构建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往工程硕士授课主要采取寒暑假集中授课的方式。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和合作单位的增多,集中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应提倡互动式,鼓励讨论式、讲座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工程硕士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在校不离岗”的特点,采取校内和校外共同上课的教学模式。针对学员的时间情况进行授课安排,除寒暑期集中外,增设一定的周末班,分散授课。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知识。目前,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同时加强网络多媒体教学,方便学员更好的学习。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工程硕士教学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仅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针对专业特点组织野外地质实习,而且对学员进行实地的项目指导。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以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讨论,教师将项目及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实例讲解,学员拿出单位的科研生产项目进行课堂讨论。学员长期工作在一线,知识老化,对科学领域的宏观认识和学科前沿的把握相对欠缺,应加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如聘请院士及企业的高水平专家,设置相关专题讲座,开展专家系列讲座,提高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前沿性的认识。如我校翟裕生院士曾为云南、内蒙古、辽宁等工程硕士班多次授课,受到当地厅、局领导及广大工程硕士生的高度评价。采取多样化考试方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读书报告、工程设计和科技论文等形式,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紧密结合。

3.校企联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员出勤率是提高工程硕士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出勤率不高,除了影响自身的学习效果外,也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热情,严重破坏了教学质量。学员上课出勤率不高和论文答辩率下降是困扰工程硕士培养的2个核心问题。学员出勤率不高又是影响论文答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工程硕士出勤率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首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造成出勤率不高的原因,一是单位未能给学员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这是客观原因;另外就是学员本身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这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可以通过学校与单位协商解决,主观原因则需要校企联合,加强教学监管。首先,在开学典礼的时候强调课堂纪律。其次,授课老师和单位管理人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无故旷课和缺课达到一定比例的学员作出处罚。以陕西地矿局为例,每个座位贴有桌签,所有学员按桌签就座,每次授课前,局人事处领导都会亲自前去点名。严格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班所有学员都按期完成了规定课程的学习,按时完成论文答辩的学员比例也比其他工程硕士班高出很多。

4.三位一体,加强学位论文监管学位论文是衡量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直接体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位论文质量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学位论文的监管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工作单位三方协作,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三位一体的监管,缺一不可。首先,工作单位要制订严格的奖惩措施,对未能按期完成工程硕士论文的学员要有相应的处罚条例。其次,要建立论文指导制度。导师定期在校内或学员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未能参加的学生应通过电话或网络的方式向导师提交汇报内容,每次交流均要记录备案,以便学校检查。最后,学校要狠抓论文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要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中期报告以及论文答辩均需在学校进行,规范程序,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要保证在1~1.5年以上。尤其是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中,坚持条件成熟一个,答辩一个,严肃认真,不走过场,把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同时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看齐,并实行工程硕士论文抽查匿名外审制度,开展优秀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

第13篇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4.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地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地质科教联盟,做实产学研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探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联合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长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毕业生成长情况,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将以往到企业去实习改为到企业去学习,即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和综合设计连同生产实习都放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中进行,这样既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将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权交给社会。随着教育部转化政府职能的工作推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打破管理僵化、评价名目繁多及高校办学自小和疲于应付的现状,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类专业认证为龙头,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

5.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搞好地质类专业教学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对于地质工科人才的品格修养树造尤为重要,地质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从业者常年与深山荒漠打交道,奉献精神、事业心、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强健的体格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地、矿、油”等行业性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较弱,亟须加强建设。2013年大学生原创话剧《大地之光》的公演就再次说明了行业性院校需要人文环境、也能建设好人文环境。该剧再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和严谨治学的一生,在武汉、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14篇

依稀记得小学时。英语老师让我们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理想,我歪歪斜斜地写上了“doctor”一词,老师微笑着说我要做博士,志向远大。其实,当时的我会用英文写出这一个职业,仅仅是因为它的“医生”这一个词义。

后来,我真的走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离“医生”和“博士”两个梦想都非常接近。多少次梦见大学城秀美的校园,真正走进协和。却感受到了大学的另一种内涵。协和医学院的校园很小,几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东单三条,距王府井非常近。在这样的闹市当中,协和医学院却算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在这片不大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见学生夹着书本匆匆走过的身影。我喜欢走在宁谧的校园里,看着大家奋斗的身影。

协和医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置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同时,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此外,协和还与清华保持着紧密的联合办学关系,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会盖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两个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多位医学大家从协和走出,成为各个专科领域的栋梁。黄家驷、吴阶平、巴德年、林巧稚……一个个辉煌的名字书写着协和的历史,而年轻的我们,将带上青春的热忱与医者的责任,在医学史上写下新的一笔。

中国地质大学 屈霜琳

中国地质大学为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强势专业,是一所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共同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大学。

仍然清晰地记得接到地大通知书的那天,喜悦之外,还感到了一种压力。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普遍被认为将从事比较艰苦,常年外出的工作。作为女生,我的压力尤其大。好在,后来几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

其实,在地大像我这样的女生并不少,有些在文科院系,当然也有典型的工科女。而我们,并没有太多地去想将要面对怎样的艰难旅程,更多是抓住现在的梦想。我在大二的时候决定了要考研,并希望将来能从事矿物学的科研工作。而每年,也都有很多毕业生去到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地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立于建国后的1952年,现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地大(北京)有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俄罗斯外籍院士4名。他们作为学科带头人,为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各个实验室的实力日益雄厚。目前,学校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实验室。两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矿物岩石材料开发与应用实验、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实验室,以及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个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等,这些并不仅仅是荣誉的光环,更体现了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

转眼,我在地大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时光,未来的三年,我仍然会在地大延续我的梦想。作为地道的地大人,总理提出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将时刻鞭策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更努力地去追求我的梦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卓

喜欢在初夏温暖的早晨,拿上一本外语书,在晨读园的一个角落里读课文,阳光洒在身上,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喜欢和同学坐在湖边,谈谈现在,还有未来,看着眼前秀美的校园,那一刻,你会觉得过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喜欢一个人坐在篮球场边,看男孩们卖力地打球,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那些帅气的脸庞绽放出年轻的光彩,那一刻,恍若回到了中学时代。

在北航,帅气的男生是一道风景,从图书馆、教学楼到体育场、航空馆,处处都有他们的风采。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学府,北航每年都是报考热门,承载着一代代年轻学子的梦想。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为国家航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3万人,共有26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学质量居国内前列。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吸引了无数学子的目光,分数线年年居高不下。

如果你有邀游蓝天的梦想,北航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择。1993年,北航飞行学院成立并第一届招生。飞行学院由北航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民航飞机驾驶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参加飞机构造、发动机、航空气象等专业理论课学习,还要赴澳大利亚南航西澳飞行学院进行为期12个月的实际飞行训练,在高年级返回北航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理论执照考试,之后再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进行实习。

作为工科见长的大学,北航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毫不逊色。我们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校现有一百余个学生社团,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奔波于各个社团之间。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曾经的文学小青年。我加入了凌云文学社,在北航的校报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这就是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里,梦想起航。

北京化工大学 丁健东

仍然记得去年入学时的兴高采烈,是的,我终于来北京了。

走在北化的校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实的成就感。这一年,我十九岁,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化工大学。听学长说,在北化的四年,我们要在两个校区生活,大一大二在北校区,位于昌平东关,离市里较远,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环境不错,交通也比较便利。清静的环境非常容易使刚刚进人大学的我们静下心,开始大学的专业基础学习。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则住在东校区,处于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交接处,校门口就有地铁,交通十分便利。

在北化这一年,我对北化人勤奋刻苦的精神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从早上的晨读,到晚自习图书馆的奋笔疾书,校园里处处都有我们奋斗的身影。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学校的工科实力十分突出,文、法、管、经济等人文学科也独具特色。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涵盖42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作为3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前列。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人性化与多样化的特征。考生入学时按大类招生,方便后期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做好专业选择。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并实习导师制,享受优秀生奖学金。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北化现有博士学位教师484人,两院院士9人,他们中的多人从北化走出,如今又将汗水洒在这片热土。他们书写了北化的历史篇章,而未来,还需要我们这代年轻学子去拼搏。

北京印刷学院 李薇

如今。国内以传媒见长的大学并不少,而将印刷作为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则是唯一一家。这正是我选择她的原因――地处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专业设置独树一帜。

北京印刷学院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系,可见其良好的历史传统。如今的北印,工、文、管、艺多学科齐头并进,为印刷、包装、出版等媒体与传播业培养了无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15篇

>> 基于Android手机音乐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化音乐播放器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系统的音乐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ymbian的手机流媒体播放器的实现方案 基于Android系统的影音播放器开发 基于Android平台的音乐播放器 基于Android的多媒体音乐播放器设计 基于Android的音乐播放器的系统设计 基于android 的音乐播放器制作研究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手机多媒体播放器的播放与控制的研究 基于Android系统的影音播放器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的多媒体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流媒体播放器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4.0的多媒体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在线播放器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的手机游戏设计与实现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手机多媒体播放器的研究 Android手机音乐播放最佳拍档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音乐播放器的设计与制作 基于directshow的视频播放器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百度百科.2013

[2] Bruce Eckel.Thinking In Java[M].英文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高焕堂.Android应用框架原理与程式设计36技[M/OL]. Google公司.

[4] 马越.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5] 陈利强.基于ARM芯片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开发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6] Haseman Chris. Android Essentials[M]. Apress: the Expert’s Voice, 2008: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