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政预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政预算论文

第1篇

(一)收付实现制局限性大

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本期已经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如实的记录。总预算会计在收付实现制度下,对未进行现金支付却又发生本期的情况,或者是需要偿还的利息以及债务本金,不能及时的反映出来。因此,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而真实的记录和反映资产、负债的具体状况,很难对财政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另一个缺陷是导致了在会计期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非配比性,影响了对收支结余的真实状况的评价。财政的重要目标就是收支平衡,但是收付实现制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难以反映出预算结余的真实状况,不利于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

与企业会计不同,目前财务总预算报表格式的标准还不统一,财务预算报告也只是单一的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情况,没有反映政府债务、债权和资产的状况,公众难以掌握与了解政府财务状况,影响了政务的公开化。从财务的内部管理上看,由于政府资产以及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能对政府具体财务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就缺乏了财政政策的预算编制依据。而在财政外部管理上看,预算会计信息传布方法比较简单,致使政府财务情况透明度不高,极易引起腐败,影响了政府威信的建立,司法机关和公众难以对政府资金的分配、运行进行监督。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政府的会计核算和日常事务,不仅要反映出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情况,展示出当期预算执行情况,还要真实反映出政府的整个财政收支状况。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不能只是当期的预算,同时还要对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大,使总预算会计可以对预算资金的运作流程情况以及资金积累结果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比如对内、外债权债务的反映、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反映、对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的反映等。

(二)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第一,和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出在会计期间的财务与预算执行的状况。因为权责发生制的标准是是否已经发生收入与支出,从而对本期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确认,能及时对采购材料、未付工资等进行入账。所以能够准确反映出政府的财务信息,并提升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第二,有利于处理年终结转账务的问题。因为存在有已经安排预算单但开支不及时的状况,而实行权责发生制便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当年的资金收入,还能实现财政部门应收款项的增加。次年也能以财政部门下达的恢复指标为依据,对财政部门的应收款项进行相应的冲减。第三,权责发生制符合财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需求,可有效防止各级政府部门在途资金与浪费闲置的情况。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映出实际的收付情况,以此加快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进程,极大提升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三)不断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健全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能让使用者掌握财务方面的整体情况,了解财务业绩的信息,以此对政府绩效以及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因此,一方面,当前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需要得到拓展,可以通过设计让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各方面的财政信息,比如政府预算执行信息、政府采购资金信息以及各项专户资金管理的财务信息等。另一方面,要做好预算内外资金的合账并表,让预算管理能适应改革的需要,统一管理核算预算内外资金,加大部门综合预算的推进力度。

三、结束语

第2篇

(一)预算会计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预算会计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130万人,占到了目前整个会计从业人员的1/3。同时,预算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的主管部门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强预算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比如开设了会计专业的培训班,一些大学也开设了预算会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在预算会计领域一些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会计人员不断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预算会计的质量。另外,在预算会计领域,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础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目前预算会计人员之间、地区以及部门之间也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联审和经验交流,这使得核算的质量以及报表的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同时预算会计的监督作用相比之前,也有了加强。

(二)目前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目前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一些原有的会计制度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审视。首先,现行的预算会计范围比较窄,很难科学的反映出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运动状况。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总预算会计中缺少对于固定资产的反映,这就意味着用来购置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就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这显然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科学有效使用,也不利于财政的监督和科学管理。其次,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基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科学准确的反映出政府的负债情况。众所周知,收付实现制主要是以现金的实际支出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依据的,在这种记账的基础下,财政支出不仅仅包含了以现金为实际支出的部分,还包含了当期虽已发生,但是还没有通过现金来支付的一些债务情况。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一些债务很有可能被隐藏,政府的一些基本的财务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因此很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结果。如政府可支配的资源很有可能被扩大,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错误影响,同时还会在政府绩效的评价中产生一定的偏差。再次,会计报告中信息缺失,缺少相应的透明度。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预算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算会计的发展仍旧不能满足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财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来间接的传达给公众和立法机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债权和债务情况就很难得到真实而全面的反映。另外在报表编制的过程中,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不统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会计的改革思路探讨

(一)建立和支出预算管理相互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财政的框架逐步完善,这使得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将会以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作为界定。在实践中,一些单位不符合这显示标准,则不应该纳入到公共支出的预算范围之内,也不应该继续由财政对其进行经费的供给,对于这些单位来讲,应该逐步的退出公共预算的范畴,进入到市场,通过企业会计的方法来进行核算。对于目前不断增加的事业单位和其他的非盈利组织,则应该明确的纳入到预算会计的体系之中,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各个组织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应当开展必要的改革,将基建资金纳入到会计单位来开展核算。

(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会计准则理论结构重要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基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原则所构筑的会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构筑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的共同要求,这同时也是日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预算会计改革,应当强化政府的会计准则研究,尽快的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有先后顺序,并且概念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展具体的体系制定工作。

(三)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和相应的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很少编制全面和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这显然不利于新形式下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每年都在召开政协和人大的会议,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这些报告除了预算执行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度预算的收支情况之外,并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全年政府财务报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群众对于政府监督的作用,为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应该完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参与有利于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督促政府官员更加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的和贪污腐化现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能够使得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审计报告毕竟要成为政府财务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政府会计中应当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账方法

第3篇

(一)会计核算范围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资形式朝着复杂、多元的形式发展,但是,政府预算的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转变,依旧保持原来的水平,方式单一,难以和现如今核算要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适应,财政预算会计方式不足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并且,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库体系,国库资金逐步走上了资本化运行的道路,许多政府资金都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然而,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预算仅仅停留在核算财政资金的支出这一方面,并不包括国有股份和资本化的有价证券的核算。由此看来,财政局会计核算的范围比较小,缺乏广泛性、全面性。目前我国政府采用这种形式简单的预算方式,并不能准确的显示政府的实际的资产流动、支出和收入等状况。政府的财务报告存在许多问题,并且缺乏说服力和约束力,这样极有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政府固定资产核算缺乏完整性

根据我国会计预算的规章要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将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准确无误地记录到单位的账本中。然而,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根据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计量只需要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记录,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进而会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报表上不能查阅到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动情况、实际价值、使用情况等信息,使得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与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相符,存在较大的出入,无法准确的反映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成本,进一步造成单位在提高服务的时不能准确的体现其消耗的资金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自身固定资产的时候,并没有将单位资产平均分摊到每一期的资产支出中去,而且相关的会计核算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问题,影响了财政会计的监管力度。

(三)收付实现存在局限性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预算方式。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内容,会计预算主要把单位本期发生的各种实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记录到账面上,没有核算单位本期应该承担的支出和本期应该纳入的收入,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及负债的情况没有被准确的记录和反映出来,会使得在做决策时形成错误的判断,从而极易产生财政风险,如果发生,也很难得到控制。例如,在会计做预算时,由于没有把单位本期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准确地记录到账面中,没有将财政负债情况显现出来,这样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可支配的收入超出了实际情况,使得政府预算管理的能力减弱。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将债务信息完全、完整地披露,造成单位财政收支不平衡,由于账面上并没有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情况,造成财政风险没有被及时地反映出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能对当前的财政风险做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并且,这种收付实现在会计每一期中造成财政资产收入与支出不具有配比性,影响了收支结余评价的真实性,从而使得会计预算信息真实性的缺乏。

(四)会计预算管理范围存在局限性

通常,财政机构会计预算的范围相对较小,往往只对政府直接拨款进行会计预算的核对,这样便导致会计预算无法完整、准确地显示政府财政资金的运作信息。但是,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单一、缺乏完整性的政府会计预算已经远远满足不要体制的要求。同时,政府的投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产生许多新形式的投资方式,针对于这种现象,原有的会计预算管理也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二、强化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会计监督新观念

财政部门应充分行使法律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管理权等,这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既是法律赋予其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财政部门应该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会计的管理工作。如果财政部门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忽视对于会计的管理和监督,这种做法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财政部门还要合理、科学地做好财政支出和收入的预算工作,这样会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节产生有利的影响。财政部门在做好财政收入等主要任务之外,不能忽略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财政部门还需强化对会计监管的力度,不仅仅要加强定期检查工作的质量,还应该在日常工作时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和监督。不断的完善各单位对于内部的调控机制,与会计的监督和管理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监管体系。

(二)明确会计监督工作的内容

财政部门对会计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明确监管工作是否与法定要求相符合。主要查看以下几方面: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真实;各

单位的记账本位币、会计年度、会计记录文字等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各单位是否有与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记录、收入、支出、所有者权益以及计量等内容。

(三)保证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同时也是会计预算的重要内容。所以,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对于提高会计预算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财政局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联系实际,在收支目标的计划中加入收入、财务经营活动,根据数据工作的需求,预算编制人员通过加强学习,合理的提出针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实记录财务经营活动中的数据信息和会计报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全面核算,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财政局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制度。这是我国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核算会计方式也应该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使用多样化的模式进行会计预算管理。并且,通过提高执行预算管理力度的有效性可以使预算管理得到强化,在预算体制得到完善后,财政部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落实,并严格的监督整个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动情况逐步透明化,明确了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减少了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预算监管力度

不断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针对财政预算超出预期的现象,首先要向相关人员指出问题,让其认真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报账工作的管理。对于没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预算工作的情况,财政监管部门必须要依据法律进行责任追究,使其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会计预算没有差错的行政事业单位,可是进行适当的奖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加强会计预算管理人员对工作积极的态度。

(六)加强会计的素质培养

根据会计预算工作的要求,会计在填报数据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会计具有极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自身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同时对提高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财政部门首先需要强化会计自身的职业道德的学习,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建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依照不同的工作需求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向,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并且财政部门可以通过会计考核和诚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三、总结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以及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于乡镇财政预算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之内需要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做预算执行的报告。但是我国乡镇政府当中,很多都是乡镇领导兼任人大的领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监督方式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乡镇财政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同时这也关系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乡镇政府作为最接近农村这一区域的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而我国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就是乡镇财政资金,如何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解决当前我国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乡镇财政需要确定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前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缺少统一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我们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就需要将具体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笔者所在的L镇为例,当前我镇的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基层财政由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领导主观性意志的影响。总而言之,规范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财政预算内以及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

要想真正解决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一般而言,乡镇财政离不开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行政机关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明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预算支出的资金严格落实。完善并规范我国乡镇的财政预算体系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必须严格将预算与资金的支持联系起来,并且要保证资金的实际支出要符合支出规范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需要进一步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减少财政机关的自主财政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乡镇财政预算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科学使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实现财务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真正的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

(四)建立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度

第5篇

绩效预算管理是指以绩效目标为指导、以项目成本为尺度、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型预算体制,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加强绩效预算体系的研究和运用,不仅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升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和缓解各级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提出建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因此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的问题:

1.预算绩效目标不明确

虽然国务院每年的预算编制和发展规划给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提出了总体的绩效目标,但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科学的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缺乏明确的目标,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基础。再者就是绩效目标的不合理,由于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在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必须要分清主次,由此便十分容易导致绩效目标出现偏差,一旦此时上级财政部门无法科学的对各部门绩效目标做出修改和调整,就势必会影响到绩效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2.预算编制体系不科学

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就是财政预算编制的不透明,一般都是由各部门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协商后进行编制,这种情况下的预算编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对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再者就是预算编制方法上一般都使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过度依赖上年度的预算编制,因此在国家调整政策、财政支出方向等情况下难以保证其合理性,最终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科学。

3.绩效监管体系不健全

绩效监督管理体系是保证绩效目标顺利落实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财政单位往往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使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受到严格的管控,同时当出现预算执行错误事件时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十分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信息难以实现动态化、透明化的公开,而社会监督机构、财政部门、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情况也是造成监督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因素。

4.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首先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上,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存在着“重产出、轻效率”和“重成果、轻成本”的形式主义作风。而在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上,一般都是由各部门、单位财政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十分容易出现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而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仍然停留在静态评价和局部评价上,对于日益重要的财务信用、环境服务等内容没有及时的更新。

5.绩效预算配套措施少

一是对于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宣传严重不足,是导致各部门对绩效预算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二是相关改革不够深入,如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收付制度等,对绩效预算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三是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省份没有设立单独的绩效预算管理部门,为绩效预算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影响。

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问题的对策探讨

1.准确设立绩效目标

财政绩效目标的设立必须严格的基于国务院每年颁布的预算编制和国民社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基础之上,然后由各部门自行确立相应的绩效预算计划,交由部门领导和上一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要科学的对各单位绩效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改,审核完成后再列入部门预算、制定预算编制、下发各单位执行。同时,各单位绩效预算计划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完成方式、具体分工、资金需求等,上级单位的审核内容中必须包括绩效目标的可行性、绩效指标的科学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等。

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有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两种。零基预算就是完全抛弃上年度的资金额度和费用项目,从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预算期内的各个项目和资金量进行逐一审议,在总体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滚动预算则是细化预算区间,根据上一时间段的预算执行情况来对下一时间段预算编制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分配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协调好各单位间的相关利益。

3.全面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管

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动态考评制度,绩效评价报告中应包括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执行差异的定量分析、对缩小差异的有效建议等内容。通过定期上交绩效评价报告实现绩效评价的动态监管,能帮助执行主体与各级管理人员实现及时的沟通,使管理人员对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能够有效的进行监督和管控,对于已经出现的预算偏差,各单位也能够及时查明原因并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积极的引入外部监督,通过社会机构的力量提高监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上一定要将产出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指标、有效性指标、成果指标等置于同等的重视地位,从而为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提供基础。而在绩效评价的层次上可以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制度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个层次上进行全面的细化,将项目绩效落实到每个岗位的每个人之上。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要进行有效的扩充,例如可以增加财务信用、财务报告、投资效益、优先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质量等,通过多个维度的评测提高整体评价效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5.重点完善绩效预算配套体系

一是要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通过将各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为财政部门的下年度预算编制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提供合理的依据。二是全面强化绩效管理意识,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加强绩效预算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有奖征文等方式加强行全社会对行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为绩效预算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整合数据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内部指标库、专家信息库和第三方评价数据库的网络信息系统,保障评价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全面性。

三、结语

第6篇

(一)乡镇事权与财权分离制定合理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职能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一是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造成乡镇在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缺乏必需的资金保证。二是可用财力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镇统筹款,乡镇可用财力明显减少,而县级财政在确保乡镇“吃饭”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实行转移支付。在此情况下,造成了财力需求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财政难以保障供给。

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薄弱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重收轻支现象十分突出,乱支滥用、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造成接待、各种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直线上升;内控制度、票据领用、支出审批权限程序、实物采购等不规范。二是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乡镇财政干部编制不到位,专职岗位不落实,制约着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预算改革,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主导环节,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预算管理上,必须从加强预算编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强化预算监督入手抓好改革。一是改革预算编制。要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并从细化上做文章,提高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运作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成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支付,实现财政性资金管理的“四统一”,建立“管钱不管事、管事不管钱”的运作机制。三是强化预算监督。县(市)及乡镇人大要定期审查乡镇的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实质性审查,确保乡镇财政依法理财、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乡镇长离任审计制度,约束乡镇领导任期的财政管理行为。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分配关系一是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根据乡镇事权范围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财权,实现责、权、利相一致,建立切合实际的财力分配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返还比例,以利于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二是建立消赤减债奖惩制度。将消赤减债作为一种指标纳入乡镇财政体制,进行考核,激励乡镇消赤减债,确保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促使乡镇树立“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长期发展思路。

第7篇

(1)地方先行。

部分地方政府在预算绩效评价事项中,体现出较强的地方先行的特点,寄望于以此促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变迁模式的发展。但由于部分试点地区的预算管理基础以及阳光财政理念已经较为完备,致使改革措施在推广中受到当地制度的制约,从而使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

(2)阻力较大。

绩效预算管理是中国预算改革进入瓶颈期时所采取的措施。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事项才能顺利开展。自2002年至今,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税费改革举措,使地方政府对财政体制演进的政策预期受到一定程度地干扰,也使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在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遇到阻力和障碍。2014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对预算法进行了修订,新预算法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债务脱离预算和监督的状况,并实现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管理,降低了相关风险。同时,对于征收“过头税”的现象也起到了规避作用,强化了国家的调控效果。

二、目前绩效评价试点中存在的弊病

1.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2005年,财政部制定《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该项制度明确了制定绩效考评规章制度以及实施该项制度的责任人,前者由财政部负责,后者由中央部门负责。简言之,使用预算资金的部门同时成了考评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责任人。因为相比财政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部门更加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开展绩效考评工作。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方便了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的同流合污,并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通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不难看出我国相关部门预算绩效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

2.不重视预算资金最终使用效果。

在绩效评价指标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是业务指标;二是财务指标。前者以结果为导向,重视最终产出,这一理念与我国现代预算管理变革的宗旨以及原则非常相符。现阶段,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指标并不完全是政府的“最终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宜把相关活动、受益结果或是产出紧密结合。但部门绩效考评试点仍将财务遵从性指标以及业务合规性指标视作重点,不够重视预算资金使用的效果,且缺少相关分析以及考核机制。

3.预算绩效改革缺乏参照借鉴体系。

当代预算管理有多种模式,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是英美模式以及欧洲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公共支出受托责任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英美模式更侧重于能充分体现公众满意度的绩效预算管理。而欧洲模式却对于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体制不甚重视,并未形成相应的体系。目前阶段,我国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主要参照的是澳大利亚以及新西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模式。然而,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体系以及组织架构、基本国情等方面,与欧洲大陆法系较为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移植英美国家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个未知数。国家相关部门宜尽早采取措施改善这一局面。

三、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建设高绩效公共支出体系近中期目标的策略。

1.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预算绩效改革。

1994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届时我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的理念,致使该项法规的制定也较为保守、滞后。现阶段,该项法规已经明显落后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综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想使绩效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然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面的法律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致使绩效评价工作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支持而遇到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此引起重视,积极建设公共预算绩效评价法律,以此为相关工作提供以“阳光财政”理念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规则。

2.实施复式预算管理模式。

复式预算制度的优点非常显著,其可以使纳税人提高自身权利意识,并对消耗性支出的非效率扩张进行有效控制。复式预算制度的基本制度构架已确立,却并未在当下的预算改革中取得预期进展,且缺少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为此,宜全力推广复式预算管理体系,其对于我国的“阳光财政”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且对于预算绩效改革也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3.推动地方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国财经改革取得了多项成就。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努力。在预算支出方面,地方政府的相关信息更丰富,在此基础之上,若能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机制,可以使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积极探索创新性的绩效管理制度,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简言之,通过地方政府在绩效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可以对我国预算绩效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坚持“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

在“阳光财政”视野下对我国绩效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首先,要推进公共预算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致力于将预算外收支并入到预算管理中,建设一个将所有相关收支项目囊括在内的公共预算体系。其次,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使预算管理事项更具透明度。最后,要注重权责发生制的预算原则以及绩效预算的相关制度的合理化应用,并建设和完善相关制约、激励机制,以此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同时,还应注重政府业绩考核等事项,以此真实、精准地反应出政府的绩效。现阶段,我国宜对会计预算引起重视,并引进权责发生制预算原则,使部门预算的绩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上是我国现阶段应坚持的“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其对于推进预算绩效改革以及建设高绩效公共支出体系近中期目标的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第8篇

(一)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乡镇财产虽然是应用于乡镇建设中,但却是由县市进行管理。县市级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部分只能根据相应的政策与乡镇工作的反馈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针对性,缺少具体的详细的处理措施。同时势必会造成会计核算程序上的繁杂,无法及时的进行核算。

(二)职权划分不明确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原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互相的监督与协调,保证乡镇财政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在基层乡镇中常常将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职责相混淆,甚至是由财政所同时完成这两项工作。职权划分不明确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会计核算工作也无法高效的进行。

(三)会计核算很难实现规范化

相比于县市级的财政部分,乡镇财政部门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种类繁多,特别是基层的存进财务管理工作中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各农村之间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管理模式都不同,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规范,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彻底的统一,因此很难实现规范化的统一管理。

(四)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低

我国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特别是农村的会计人员大多是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工作,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持。例如会计报表编写、会计账簿的规范化编写等都需要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指导。同时少数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低、缺乏法律意识,从而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的问题。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在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的短缺以及相关部门的忽视,导致监督系统名存实亡,并不能对乡镇财政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在实际的财政管理工作中“暗箱操作”、做假账的现象频出,直接危害了事业单位的权益。

二、如何做好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

(一)制定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

为改变现阶段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要针对乡镇的实践情况制定出一套规范性办法。同时,各地要在参照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考虑自身实际,将固有的会计核算规范进行合理的变通,从而在实现规范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统一。优化乡镇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直接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能够为基层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为财政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进而促进乡镇经济健康有效的发展。

(二)明确人员分工,加强资金管理

乡镇财政所要将财政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分类开来,明确的进行分工,设立专人进行相关工作,避免其混淆。聘请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核算工作,保证每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都能够真是准确的反映到会计账簿之中。同时还要将强对财务支出的审核,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财务支出,保证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加强资金管理的目的。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乡镇财政所要改变相对落后的办公条件,增加配套硬件设施,在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紧跟信息化、网络化办公的时代步伐,引进无纸化会计电算化核算,提高核算质量。另一方面,乡镇财政所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还有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技能培训会等帮助工作人员提升技能,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意识到提升工作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四)加强内外监督,保障合规运作

完善财政管理的内部监督体制机制,建立部门监管,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内外监督制度,要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数据,保证财务支出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以便于群众的监督。同时,配合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滥用专项资金等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违法违规行为,计入档案,与最终的奖金,升职等挂钩,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起到激励作用。

三、结语

第9篇

摘要:一项新制度之所以能够取代旧制度,是因为新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发展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制度下产生的效率缺失,具有旧制度无法比拟的发展潜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旧体制转换下预算执行效率的变化也正体现于此。就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所体现的预算执行效率作一简要分析并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国库;预算执行效率

1预算执行的基础效率

1.1重新构建国库机构

依据国库改革总体方案,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的要求,地方财政重构了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执行机构(即国库处〔科〕和国库支付中心),独立于预算编制部门,具体负责预算执行控制的所有方面。之所以说重构,是因为过去我们也在实施财政国库资金管理行为,但是具体管理与执行机构不独立,直接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界限不清楚,相互之间的职能不明确,这种局面不足以承担新时期下预算资金的执行管理工作。

1.2完善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地市资金的实际管理状况,地方财政部门把预算内、外资金和单位其他资金统一定性为财政性资金。为把整个资金的运作都纳入集中收付的运行轨道,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计上,除按照财政部改革方案保留国库存款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外,还在支付中心增设了财政支付账户用以归集单位通过非财政渠道取得的其他资金,六大账户构成了地市一级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而且这种账户结构还带有普遍性。

2预算执行的运营效率

2.1现金集中的调节效率

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财政部门成功地实现了现金余额的集中化管理。一是建立了集中收入制度。清理取消了各种收入过渡账户,健全收入监缴和规范退库制度,加快了财政收入入库的进度,降低了财政收入的入库成本。二是建立了集中支付制度。最核心的是取消了预算单位多头开户,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供货商或收款人。

2.2支付平台的统一效率

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总分类账设立的基础上,预算执行由过去的分散支付变为现在的集中支付,按照支付方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使资金支付处理的集中化成为可能。虽然预算资金的使用权在预算单位,但资金支付的出纳环节放到了国库执行机构,在实际运行中财政资金直达供货商,资金支付的效率大大提高,受到了预算单位和收款人的欢迎。

2.3信息监控的实时效率

预算资金的执行监控是国库管理和执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财政部门能够掌握各支出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即购买的商品或劳务、付款时间、付款对象等,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使财政部门有条件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杜绝不合理支出,保证了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

3预算执行的行为效率

3.1制度管理效率

制度既是对行为的概括,又是保障实践活动的基础条件。通过借助制度的力量约束管理行为,保证事物发展的各项因素向有利于提高行为效率方面转化。改革初期,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有效地规范了预算执行程序,确保了国库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平稳推进。各级国库执行机构也针对内部运作,制定了员工行为准则、廉政制度、保密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在额度审核、支出受理、收入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既督促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又规范了中心资金收付运作,在制度约束下提高财政收支的质量效率。

3.2人力资源效率

一项效率制度的推行主要还是依靠执行者的素质和战斗力。各级财政部门在重构管理机构的同时,短时间内都成立了一支组织放心、作风优良、素质较强的国库队伍。国库具体执行机构(国库支付中心)都处在国库改革的最前沿,队伍建设要求较高。在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行政机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从细微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精干的队伍、扎实的工作、优质的服务构成了优良的软环境,在推进国库改革、保障预算执行,特别是弥补改革初期由于制度不到位、程序不完善造成的诸多工作不便起到了积极作用。

4预算执行效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需要健全。按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要求,财政部门应首先清理取消单位原来自行开设的银行账户,这是国库改革的切入点。

(2)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需要完善。没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靠手工操作保证资金的运行效率,实施国库改革是不可想象的。从目前支付系统运行的情况看,一是集中支付系统在计划管理、资金支付、退票管理等环节还需要简化程序;二是完善软件中针对单位自有资金收支、现金管理等方面的处理功能;三是目前国库集中支付与非税收入、部门预算、财政统发工资等多个系统软件之间没有接口,大量工作重复劳动,需要拓展集中收付系统平台,对预算执行收支管理软件进行整合。

第10篇

关键词:公共预算 绩效管理 问题 改革

一、公共预算概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就公共财政而言,公共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它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预算是任何国家政府施政和进行财政管理所必须的财政手段。预算绩效指的是使用预算资金达到的产出和结果,而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以“为民服务”为理念,注重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资金的产出效率,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预算,也非一般的预算改革,而是一种制度创新,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

二、我国传统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缺陷

我国传统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缺陷首先是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制约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发展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首先,制度条款中未能明确信息公开和公开的详细程度的要求。于是,政府部门对预算信息公开的比较随意,缺乏制约。其次,公开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主体和他们之间的责任分配的表述也比较模糊,对逃避义务行为的惩处措施规定弹性较大,给实践操作增加了难度。为避免公信力受损,政府部门习惯于选择不公开财政预算信息,不公布或者少公布敏感信息。

其次是公共预算支出效率缺陷。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理方式落后等原因,我国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尚未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财政的职能范围和支出责任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以决策者的偏好替代公众的共同偏好;落后的预算管理方式是财政支出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就在于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的制度性特征,即各政府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投入而不负责财政资金的使用后果,这就导致预算的执行结果与政府政策意图总是不能一致。

三、我国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手段,绩效预算的推行和完善并非易事。加上我国改革起步晚、经验不足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绩效预算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配欠完善。大部分地区尚未设置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而设立了专门机构的财政部门也因自身素质问题无法应对绩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其次是绩效管理思想没有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投入型预算管理思想,成为推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一块短板;再次,绩效评价质量不高,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最后是绩效结果应用问题和各环节衔接问题。绩效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可能会因此出现中断,绩效结果的应用势必会有影响。

四、绩效预算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未来我国绩效预算改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预算管理工作逐步向绩效管理的轨道上靠近,但还存在很多明显不足。今后我国的预算绩效改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财政管理职能和机构,重新设置业务岗位

要调整财政职能和财政内设机构,将财务管理回归职能部门,建立起基于公共委托关系的财务关系。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政府系统自身要培养出大批懂绩效管理的人才。建设绩效评价专家库,通过公开招聘、行业协会推荐、单位推荐等形式,吸纳和聘请既懂所在行业或领域专业知识又懂绩效管理的专家,纳入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强化绩效意识,营造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社会氛围

我国目前缺乏绩效预算改革的经济社会条件,需要大力培育绩效文化,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把绩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与此同时,广泛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宣传工作,使绩效管理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得到预算单位重视和社会监督,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有责任、有效率的政府。

3、构建绩效预算法律支持系统

在绩效预算改革中,法律的保障是开展财政支出绩效预算改革的奠基石,加强有关法规建设,制定与绩效预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要结合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来进行预算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在考虑好目前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预算改革的要求下,将绩效管理理念纳入《预算法》的修订,为绩效预算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构建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指标和标准体系,使不同地区间的同类支出绩效便于比较,并逐步成立评价指标库。选择合理适当的绩效预算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方法,即机会成本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经济指标法、最低费用选择法。

5、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和应用机制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公开制度,这不仅能推进预算单位的整改,对于那些预算完成较好的部门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绩效考评结果运用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那些绩效评价结果比较好的项目,同类预算可以在下财政年度优先进行安排,积极探索绩效考评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的路径。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重要举措。以上政策措施如果能够有效实施,我国必将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优化政府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为目的的政府理财方式”。建设“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国贤.论预算绩效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8):9-13.

[2]鲍秋梅.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3):63-64.

[4]黎鹭红.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7.

第11篇

[关键词]三公消费 预算 财政支出

从政府部门高价茅台消费到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住不起会场套房,从新余市高价公务员出国考察费到美国的79元总统套餐,所有这些社会热点都使我们的目光投向了“三公消费”。那么什么是“三公消费”呢?三公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消费”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社会、对民众来说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

“三公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财政支出问题。财政支出是一项有计划的支出活动,需要国家进行预算。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它规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着整个国家政策、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的预算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称《预算法》)进行调整。我国《预算法》自1994年颁布以来,对于规范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加强我国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从《预算法》执行18年的实践来看,现行的预算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被热烈讨论的“三公消费”就可以看出,《预算法》在规制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市场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地多样化,因服务和产品的档次不同其价格自然各异,各级政府进行财政支出时选择空间不断的扩张,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从法律制度上对政府的支出行为加以限制就很容易滋生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的行为。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公消费”问题,很多学者专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而本文只立足于《预算法》本身进行探讨,并对完善《预算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政府财政报告应列明支出明细,加大透明公开度

笔者翻阅了部分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后发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内容太过于宏观、粗糙。我们从政府的财政报告里面看不出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反映了财政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财政资金宏观的去向,具体的每一笔财政预算资金如何的使用,以及实际使用的情况反馈,在政府的财政报告里面没有反映出来。因此,笔者建议,《预算法》应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编制规定细致的标准,强制要求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报告尽可能的详尽、细致,这样各级人大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就可以清楚的了解财政资金的预计安排情况,清楚的知道政府支出项目中的资金具体安排规划,从而使各级人大的预算监督更加有效,从源头上遏制“三公消费”等政府活动中的腐败行为。

二、制定相关事项的支出标准,健全预算体系

据《瞭望新闻周刊》刊登的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龙太江教授撰写的特稿称,2004年全国就公款吃喝这一项就高达3700亿元,如再加上公款出国、购买公务用车的费用,将是更为惊人的数字。笔者认为,规范“三公消费”的重要一项就是要制定出各级部门的具体财政支出标准,在《预算法》中明确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在整体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根据各级政府具体财政情况,限定三类支出的最高限额。只有明确各项支出标准,细化预算编制,才能使我国的预算制度发挥更大作用,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三、在预算法中加入惩罚制度,增加违法成本

建国以来,我国规制政府消费行为的法律较少,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党的纪律和廉政教育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当发现政府人员在财政支出中存在问题时,往往追究的是党纪政纪责任,而法律责任,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法依据常常难以追究。笔者认为,《预算法》应加入惩罚条款,违法者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重者还应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对于胆敢逾矩超标进行公务消费的官员,法律将给予多重惩戒,要严肃问责,让超标公务消费变得高风险、高成本,这样才能让官员们上至主席、部长、大使,下至一般公务员,鲜有人敢以身试法。

四、加强财政支出监督,建立多方位监督体系

在实践中许多被查出的“三公消费”事件,大多是因为举报等方式被发现的,至今还没有在各级人大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被发现的,由此看出,当前各级人大在监督环节的局限性。为了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预算法》应增设专门一章,重点规定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内容,如人大代表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对预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与质询并组织专案调查,人大常委会可以就预算审查监督中的重大问题举行听证会,对预算工作进行评议,作出有关决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发挥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功能,尤其是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用户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的力量,全方位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我国预算制度更加完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文瑞.政府日常性经费支出法律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2]愈光远.我国现行预算法修订的主要内容与对策建议.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1期

[3]邓淑莲.打开预算的暗箱.独家策划,2011年第5期

第12篇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1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1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1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角度上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是杜绝收入缴库过程中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2是有助于提高财政工作和资金使用效率。3是严格预算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促进和加强廉政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优点,1、强化了政府监督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3、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财政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大举措。但是改革也面临如下问题:预算单位和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不够完善;财政直接支付比例低;预算单位财务开支标准不统1;财务人员对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不熟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财政、银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2)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5)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国库资金支付方式是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库资金分散支付方式,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已在政府高层和国库管理部门达成共识。作为1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技术条件、法律环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和各地千差万别的财力基础诸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当考虑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以期最终达到完全规范的制度目标。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条件:

1、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及意义;

1、1 国库集中支付的含义

1、2 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1、3 为什么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1传统财务支付体系的弊端

2、2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

2、3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显著成效

3、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国库资金风险加大。

3、2 与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相悖。

3、3资金清算速度较慢。

3、4凭证传递手续繁杂,清算环节多。

3、5易诱发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之战”。

4、完善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4、2 构建财、税、库、行1体化网络。

4、3 “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

4、4 因地制宜,切实落实银行代办业务费用。

4、5 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全推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县级财政,支农投入

 

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财政对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财政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本文立足围绕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现状,着眼于全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结构的现实分析,就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支农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与思考。

一、对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基本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比例的纵向变化以及与周边相关县(市、区)的横向比较,来判断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情况。

1、从纵向比较,赤壁市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呈上升之势。近些年,赤壁市财政部门努力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九五”、“十五”时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呈增长之势。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九五”期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农投入绝对值从“九五”期间的924万元增加到2010年18026万元,支农投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从“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与预算内支农支出比上年的增长率两个指标来看,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处于逐年递增的态势。

2、从横向与其他周边县(市、区)比,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我们选择了周边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咸安、崇阳、通城、通山四县(市、区),进行了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比较。以2007~2010年四年为例,这四年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10.4%、10.6%和11.5%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而四县(市、区)平均比重达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见,赤壁市预算内支农投入的规模偏小。

3、从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判断,赤壁市农业仍处在贡献地位。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总支出)/(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财政支农投入和农业产值贡献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越高,说明农业获得的财政投入支持越大。倾斜指数为1,表明农业获得了与农业产值地位平等的财政支持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分别为0.53、0.57、0.63、0.64和0.69。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呈逐年上升的变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强,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农业经济还没有获得与其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相等的地位,仍处在贡献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赤壁市支农投入规模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及近几年的财政支农投入倾斜指数变化,表明赤壁市的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和投入能力处在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扶持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项目拓展到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因此,尽管赤壁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绝对规模有所扩大,但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支农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与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在财政支农投入规模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结构效率,提升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度,是我们建立完善现代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关键所在。

二、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壁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总量增长迅速,但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仍不尽合理。

1、农口系统事业费支出比例偏高。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基本支出,主要是维持农口事业单位的“吃饭”问题。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农口事业费支出比例的变化看,尽管财政支出中农口单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农口单位基本支出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占农口部门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1%和48%,过高的农口单位基本支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作用甚小。

2、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从赤壁市近几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实际看,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都占财政支农支出的较大比例,如2008年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达653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5%;2009年投入农村基础建设投入6791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万元,占财政支农项目总支出的67%。但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会普遍受益的项目投入比重较大,而对一些农民直接受益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动植物防疫设施建设、农业品种改良、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3、农业科技、农民教育培训投入较低。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

摘要内容。据统计,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当前赤壁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2009年这块投入只占财政支农总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赤壁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按照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的规模结构,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有效实现。

1、加大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一是确保预算内支农资金稳步增长。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和“三个主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分配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二是广辟途径,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筹资渠道。在加大财政预算内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支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支农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筹集力度。加强水利资金、土地开发资金、水资源费等预算外资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确保土地出让金的支农支出。列入土地开发成本的耕地开垦费、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农业土地开发出让金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支农支出;从安排给经济开发区、中心镇、城市防洪工程、工业功能区及乡镇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大幅提高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净收入用于支农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后,新增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用于支农支出。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业项目库,以优势项目争取省、咸宁市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各项支农专项资金上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2、科学安排,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投入,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投入的比例、产业之间的投入比例、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增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作直接补贴资本的能力,提高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密度。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二是适当稳步减少农业事业费支出。在现有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财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据各个农口单位的实际情况,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开源节流,腾出财力用于增加“三农”投入。三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农、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配套机械、乡村道路、山间林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财政支农投入总额的2%以上;加大对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业社会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3、形成合力,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市、乡镇(办、场)两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农业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方式,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投资,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自愿筹资、投工投劳。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抵御机制和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资金,支农财政投入,农村金融,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海拔高低相差极大,地貌类型多样,气候类型复杂,比起国内的其他省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欠发达。同时又由于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农业的投入少,农村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变投资结构,使投入主体、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形式更加多元化,不断完善农村产业投资体系。

一、云南省农业产业投资构成

云南省涉农产业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等。其中支农财政投入,政府担负着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职责,故应重点投资于那些风险较大、收益期长,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的大中型项目;银行等金融机构起到的是调节社会余额资金的作用,因而对农业的贷款主要应用于生产经营用的暂时周转资金;而社会投资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投资额还比较小。

目前,云南省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主要有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支农资金、基本建设资金、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农业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拿出来的,主要用于投资农田的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维持农业发展外围环境的作用。2007、2008两年全省的财政支出总额为1135.22亿和1470.24亿元,而财政支农支出分别为 127.60亿和177.77亿[1],农业支出所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是11.24%和12.09%,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略加快。

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是农业投资中另一个较大的来源。2007和2008两年,我省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分别是444.6亿元和747.2亿元[1]1,这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中对农业投资的主体论文格式范文。

农业投资中社会投资目前规模不大、影响范围较小。农户投资仅限于种籽、化肥、农机具等方面,由于资本积累额的限制,他们往往没有能力开办第二、三产业,故农户投资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所起作用不大[2]。因而要通过投资结构的变动来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主要还要依靠财政支出和银行农村信贷。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资金来源:

(一)财政投入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对农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既包括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直接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也包括政府通过其他渠道安排的间接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如各种用于农业的财政补贴支出、农业税收减免等[3]。财政投入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财政对农业的有效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历年省委省政府都将农业作为重点,采取各种投资方式,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的34.6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77.77亿元,上涨了约5.13倍,其中涨幅最大的为2007年,该年的财政支农资金较上年增长了52.16%。涨幅最小的为2005年,该年的财政支农资金仅比上一年增长了2.23%。从农业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看,财政农业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不断上升,1998年为10.57%,2000年为9.47%,到2003年这一比例降到了8.34%,2004年出现恢复性增长,为10.83%支农财政投入,到2008年为12.09%。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农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每年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小于20%,由此可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依旧较小,不能够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表1云南省历年财政总支出与农业支出对比情况

 

年份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支出(亿元)

农业支出

(亿元)

农业支出增长

比重(%)

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1998

328.00

34.66

2.48

10.57

1999

378.05

36.59

5.57

9.68

2000

414.11

39.20

7.13

9.47

2001

496.43

45.26

15.46

9.12

2002

526.89

46.35

2.41

8.80

2003

587.35

48.99

5.70

8.34

2004

663.64

71.90

46.76

10.83

2005

766.31

73.50

2.23

9.59

2006

893.58

83.86

14.10

9.38

2007

1135.22

127.60

52.16

11.24

2008

1470.24

177.77

第15篇

 

2011年,国家财政部针对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实施改革。本论文针对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展开探究。

 

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而言,虽然乡镇财务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乡镇财政改革的步伐缓慢,使得新形势下难以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管理职能。

 

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要适应地方经济和时展的需要而调整和完善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随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各种问题就会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简述及意义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产生的背景

 

中国国家财政预算划分为五个级别,即中央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预算、市级财政预算、县级财政预算、乡级财政预算,其中,乡级财政预算是最基础的预算,通过预算就可以对获得资金是合理分配,以避免盲目使用资金而使得资金大量流失[1]。在具体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乡级财政管理就难以到位,人才不均匀分布使得财政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虽然部分城镇实施了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难以使人才的价值在单位中得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将乡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容以及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使预算符合规定内容。

 

(二)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简述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乡镇财政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乡镇政府针对财政使用情况进行管理,而且还在保证所有负债和债权都没有改变的同时,实施单一化的资金账户管理。也就是说,财政资金收入直接交付给国库,由国库或者国家财政部对这部分资金集中管理,并统一支付。在具体运行中,激发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规避了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弊端。

 

(三)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及内容

 

1、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原则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就要严格按照基本原则来完成各项工作。要求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不仅要运行规范,而且各项工作内容要透明化,以提高监督效率。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支付资金,并做好备案管理工作[3]。所以的资金调动都打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账户,根据自己需要统一调配资金。这样,不仅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而且资金从一个账户仅进出,避免资金流转。

 

2、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内容

 

乡镇财政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单一化的资金管理账户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起来。乡镇财政部门的财政收入要统一上缴国库或者转入到财政部门所指定的银行账户。随着单一化的账户被构建起来,乡镇财政部门就需要根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将分类账设置出来,收入账目和支出账目分开,都要做好明细核算。按照账户管理规定,国库单一账户的建立,一些辅的账户就会逐渐取消,使得收入交付方式都会按照统一规范执行。在财政收入中,部分资金属于是非税收部分,就需要将这部分资金划拨到非税收入征收专门账户,然后经由这一账户传送到国库。

 

二、部分乡镇存在的客观原因导致财政集中支付存在的困难

 

部分乡镇在财政集中支付中,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主要在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乡镇环境相对封闭而且人才流动较为频繁。

 

(一)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不够

 

乡镇企业在信息处理上,虽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是,由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操作知识,就使得计算机的利用率不高[3]。

 

(二)乡镇环境相对封闭

 

一些乡镇由于环境的封闭性而难以与外界建立有效沟通,对周围环境缺乏敏感度。当然,乡镇经济发展中,也会由于乡镇政府对市场变化敏感度不够,而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时机。

 

三、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乡镇的财政大权与事权不够协调

 

乡镇政府往往会将财政大权与事权严格分开,结果就会在资金管理中面对各种问题而无法有效处理。当乡镇政府管理各种事务的时候,由于没有财政大权,使得事务的处理效果不佳。

 

2、区域差异而使得乡镇政府的资金使用不够均衡

 

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差异上。资金从转移到划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如果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亟需调动资金,就难以对资金的划拨做到得心应手。如果乡镇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就可以启动盈余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4]。但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不然,乡镇建设无法启动资金,而且这些乡镇在资金申请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使得乡镇之间的贫富差距被拉大。

 

(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改革措施

 

首先,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科学合理运行,就需要强化人才配置。在改革之前所存在的资金挪用以及腐败问题,通过实施集中支付管理后,就可以使得乡镇政府环境得到净化。

 

其次,针对乡镇政府的资金运用中存在着事权和财权相分离的方式,这就必然会导致各种问题存在。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在确保资金充足的同时,还要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调用,使得财政资金有效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财政部针对乡镇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意见,特别是针对账户和信息支付不够明确,支付方式没有实现多样化的问题存在,已经严重阻挠了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需要在制度应用和制度管理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具有合理性,且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