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教学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一次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对人生的的意义与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的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熏陶的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乃人文之本,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2、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创新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些改革为国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结束语: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新连绵不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灿烂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2]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3]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2
[5]袁英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汇2008.7
[6]余伟民历史教育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历史课教学教改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与宗旨,为社会培养有历史知识和正确历史观的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的动力应始终是教学管理着和教师的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改进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状况,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进一步或两步的想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校应加大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上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高校历史课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历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师课程内容体系,强化道德与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以适应高校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校历史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强化分析历史鉴别历史和应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学技能,为其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本来就对这门课不喜欢,感觉没意思;二是头脑中对学习历史课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认为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兴趣,一是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设计好和应用好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强学习目的与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兴趣;三是要做好课程内容设计,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力。例如,在美国的某个大学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师只起到指导答疑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写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论文。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各种文献,从中了解到了各种事实和一些个人的各种观点,经过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得出有自己独见的结论。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能力,熟悉了学习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亦应借鉴美国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理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各方面的专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也跟中国普遍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关。教师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完善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内容规划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强化基础、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来设计。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制度优劣加以鉴别,说明历史变革的原因与动力。要学会从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今天社会制度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要学会应用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演变原因。教学时避免让学生记忆那些于能力提高无补内容。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坚持思想独立的原则下适当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程,丰富历史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习中国当代历史时,对取得胜利的原因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或写成论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养成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2、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也包括认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或多种手段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并有因特网还能搜索各种资料和传递信息,就连个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了。这无疑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创造了方便条件。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中国近代史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点,如,在黑板上难以布置大量的作业题,可以通过建立QQ学习群来帮助解决,网络不仅在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利用来改进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提高。历史课的成绩评定应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的的分析、评价和借鉴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必要的历史知识多少。能力考本应以面试和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满分可占总分数的60%以上。对必要的历史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的方式,闭卷考核成绩应占总分的40%左右。关于历史专业课成绩的考核设计,也可以分成过程考核和最后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数比例也应为6:4左右。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疑问的能力,即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释、分析、评价的能力和应用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能力。使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要把课堂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语言表述、对问题探究的深浅度等发言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把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课堂纪律状况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得出全面、系统的学生成绩总评。这样,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学习纪律,激发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