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史学观念论文范文

史学观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史学观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史学观念论文

第1篇

【摘要】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本文主要就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改革和现状进行论述,得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健词】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启示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1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战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国占领军长达6年的控制,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Informationand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从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个性化。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进入腾飞的时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并将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变为优先发展经济。如文部省于1962年了《日本发展与教育》的白皮书,就强调教育只有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时才显示出它的价值。1963年经济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开发人的能力政策的咨询报告》为6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据统计,至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4%,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65年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比率上升到17%,1975年则持续上升至38.4%。到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学生的失业现象已经十分的严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受到了日本社会的责难。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可以说是大量地加大职业教育的数量,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专业学校。一方面给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以经济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降温,政府势必要面对如何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

第三个阶段:从7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国际化。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努力的最终目标”。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询报告,这个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的《大学院设置基准》,使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修改《大学设置基准》,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1984年日本政府设立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1985年6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1987年9月,文部省设立了大学审议会。概括起来,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强学术研究。

90年代,日本对大学课程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的一体化。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国策,并相继制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实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9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扰着日本高等教育界,据此,文部省修订了《大学院设置基准》,并出台了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全面规划了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改革方针政策。2001年6月11日,文部科学省向日本第10次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文部科学省的“大学结构改革方针”。总的来说,90年代以来大学改革主要是四项:第一,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第二,把大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大学院的教育;第三,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学习条件,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终生学习机会;第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全面展开。

2战后日本大学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我们评价日本高等教育制度,重点是启发。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即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中国大学必须在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及学校管理上进行改革。

2.1制定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

日本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多达80余种,它既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保障。高等教育的体制、运营管理及组织权限等主要环节都被纳入了民主和法治化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的详细措施,政策的连续性不强,缺乏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是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评估专门性部门规章制度,法律效力层级较低,其中有许多规范已不合时宜。因此,在我国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大学体制改革的经验颁布“大学改革法”及相关配套法律,将大学改革的各种内容、方式和目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大学改革法律保障体系,在改革中弘扬“以法治教”精神,贯彻法治的原则。改革不能单靠政策的调整,而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把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法规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高校在进行高校内部管理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2树立现代大学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己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可为世界之最。面对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我们应该如何来运营高等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视角进行考虑。

2.2.1办学自主化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大学的自。即大学校长的任免以及中期规划、目标等决定权不再由政府单方面决定,而是需要充分反映大学的意见。政府大幅度减少对大学的直接干预,经费预算和组织设置权直接划归大学所有。对大学的评估也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使得评估与审批权分离。引进理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出任理事长,同时设置教育研究评议会和经营协议会两大咨询机构,向理事会直接负责。还要聘请若干校外理事和校外评议员参与学校管理,强化了学校内部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意识。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规模迅速扩大,大学功能多样化等特征日趋显著,高等教育呈现出在多目标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提高大学的办学自是高等教育改革唯一的选择,而完善大学法人制度是落实办学自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大学的管理,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予大学充分的自。而大学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细则,结合学校的实情组织制定反映大学个性特征、体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意志的大学章程。

2.2.2大学多样化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日本高等教育形成的以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结构,以大学院、大学、短期大学、专门学校为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适应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我国90年代以来在缺乏理性的大学升级浪潮中,专科学校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致使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性的学院大量减少,造成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以及技术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的现状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教训。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迅速扩大,大专层次则已经显露萎缩之端倪。这一非正常的现象,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2.2.3课程综合化

现代大学是高度综合性的,但不是单纯的几所大学合并而成的综合大学。因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将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同时也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不是有了理工,再加人文、经管就可以变成综合大学,真正的综合大学应该是各种知识的内在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内在统一。课程体系变化是衡量大学本质特征变化的基准,适应时代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变,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大学职能的转变。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中国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着重在于合并重组,而且较偏重于管理体制、各大学资源的融合。相比之下,日本高校合并重组的内容和方式则侧重于学科专业融合及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其主导方式是由两个或多个合并主体在原有体制外重组新的实体,不强调管理体制和学校校区等办学资源的融合重组。

2.3构建灵活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的集中控制方式,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和管理自都比较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学校的自正逐步扩大。因此,大学的管理观念应该由统一管理向校本管理转变。随着我国高校发展速度的加快,应当改革校长选聘制度,扩大校长选聘范围,提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明晰校长的责任和权利,保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加强职业型校长的选拔和培养,注重政治、学术和经营管理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公开选举一批教育管理的专家到校级领导岗位上来,使校长真正成为学校的“法人”,能真正代表学校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的自,形成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党委会、行政委员会、教授会等决策机构,明晰决策程序。党委领导应对校长拟订的内部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方案、内部行政组织机构负责人人选、基本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经费预算方案和重大改革政策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必要时可采用投票表决的形式做出决定。校长负责执行党委的决定,拟订实施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大学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协调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理顺大学决策的制订与贯彻过程;另一方面要协调大学与社会、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大学办学的透明度。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授的治学权,形成以教授为主体的校内各级各类管理机构,保持着对学校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参与管理权乃至决策权,在选举校长、聘任教师、开设课程、颁发学位等方面拥有无可争议的权力。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力量,从制度上保证教授的学术地位。在教学管理上,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体制。改革培养模式,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自,将现行的刚性教学计划进一步柔性化。在人事制度上,一般对引进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较重视,但对学术环境,怎样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及怎样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单位人员的关系,研究不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更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使人才流动起来。另外在教师的再培训上应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6页.

[2]〔日〕羽田貴史《戦俊大学改革》.東京玉川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第151页.

[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编.『データからみる日本の教育[Z].东京国立印刷局2005年版,第70页.

[4]〔日〕细谷俊夫等.『新教育学大事典(5)[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90第1版,第256页.

第2篇

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最好?”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最好。”这里,教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3、师生互动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蹶而就的简单化和直线式的过程,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后形成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探究与构建。”可见,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理解——形成——反思——理解——再形成”的反复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区别于其它互动的本质特征。

二、把握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生互动是实实在在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至少有三个重要环节:

1、教师的监督与学生的自律体现在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上。

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体现在知识传输环节上。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对来自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职责。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带有极大的智力成分,所以,需要教师发挥主动实施,愿意施教的热情与自觉性,需要教师抛弃机械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到这一点,主要靠教师本身,这对于乐教且善教的教师来说对教材处理和教法的选用要能游刃有余。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趣味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要使教学互动克服枯燥、被动的局面,只有教师的善教才能激发学生的乐学的热情,学生的乐学又体现在课堂上的“四小”表现上,即“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新体现在操作训练环节上。

第3篇

【摘要】新闻史课程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外新闻事业和新闻活动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史观,充分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新闻理论课程作为产物,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实际新闻操作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做好新闻史论的教学工作,对于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新闻事业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当今新闻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推进新闻史论的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闻史 新闻理论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用人单位中,非新闻专业出身但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拿起手机皆可以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相较于他们而言,学新闻已经不再是一种极大的优势。因此,在正规的新闻教学中如何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新闻史论和实际应用的关系,是现在和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论教学观念

当前的新闻教学,存在着老师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老师与学生无沟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等等缺陷。①因此,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上,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首要之务。

在理论上,要向学生说明为何和如何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作为新闻事业工作者,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是必要的政治素质,也是区别于普通公民记者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真实准确快速消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是很难做到的。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发挥他的价值,都知道要践行新闻职业道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屡屡犯错。因此,要与社会事实相联系,将真实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让正确的新闻观念成为学生的世界观。

要重视新闻史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闻史论的教学主要是由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相对于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操作的教学而言,显得比较枯燥。对于新闻史的教学,一部分是对史实和史料的认定,这部分是纯科学的,另一部分是对历史学的理解和阐释,这方面的理解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还得有人文的价值理想。新闻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②而新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新闻观,建立新闻学学习的理论框架,探索新闻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论的教学,绝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懂得“该如何做”,让学生在拥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修养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文情怀。

二、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

搞清楚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要明白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的关系,还有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

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通过对史实的鉴定和诠释,梳理出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为新闻理论提供形成的土壤和史料证明,是新闻理论形成系统的重要来源;新闻理论运用逻辑的方法,对于大量材料进行概括,得出理论体系,在新闻史中得到体现,同时也指导新闻各项工作,为今后奠定基础。史料和精准的考据是新闻史论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的历史文化脉络与社会关怀,回归历史原点,尊重史实,才能较好地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成为克服研究中的“西方主义”膜拜倾向、完成学术“出师”、寻求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③

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新闻史论为新闻业务奠定基础,提供指导。在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活动当中,必须遵循新闻史观,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良好的新闻史论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养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底线。对于正确开展新闻实践,更好推进新闻事业和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这个层面上看,新闻史论的教学其实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担负了思想和理论教学的重任。

新闻史教学与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还有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来看,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闻史的教学当中,必然会引用新闻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佐证这一历史活动的正确性重要性和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例如讲解外国新闻史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办报活动时,《北极星报》《新莱茵报》都是早期的重要报纸,在办报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注意到了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等观点,联系到新闻理论当中新闻观的主要内容,反映出马恩的新闻思想和当前践行的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闻理论教学中,通过援引新闻史的相关知识,证明新闻理论的某一观点,同时阐述这一观点的历史来源,让其也拥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在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教学当中,两者是相互联系,互有重叠,但是互有侧重的。

同时,新闻史论的教学整体上树立了学生的新闻史论观,这是指导学生以后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基础。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树立正确的史论观,对于做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对当前新闻史论教学的建议

不可否认,当今的新闻史论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学方法多样,运用案例教学法、传媒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④等提高学生对于新闻史论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缺陷。笔者就完善新闻史论教学体系,提高新闻史论教学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合授课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闻史论授课内容繁杂,如何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中,要努力找寻其中的规律,找到可以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新闻理论教学当中,最明显的就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观念对比,新闻自由、新闻职业道德等观念的界定都有一些可对比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图表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勾勒,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某些知识点可能不能完全展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适合小组讨论的思考题,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多项思维。

2、重视分析、阐释环节,注重与学生互动

新闻史论教学当中,很多结论都是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直接抛出一个问题的结论但是忽略它产生的过程,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多有不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史论结合,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结合对于史实的讲述和分析说明为何会产生理论支撑。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提到某一个理论观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史实去证明,或者老师在讲述史实的时候,提出史实当中蕴含什么理论内容。

3、运用多种呈现方式,丰富教学的视觉化和形象化

当前新闻史论的教学多用PPT 等方式进行课程讲述,对于繁杂的新闻史论的内容,在教学当中应当努力避免照本宣科,用图片、视频、新闻片段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减少大篇幅呈现文字内容。例如在说明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可以利用美剧《纸牌屋》《新闻编辑室》的某些片段引出话题,指出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在海内外都是极为重要的,随后开始陈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增加视觉上的观赏性。

最后,新闻史论的教学绝对不是刻板不可更改的。它面对的是当前信息时代下新闻工作实践,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身体系,引进新闻工作的最新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将新闻史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提高学科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高伟伟,《互动式教学在史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1)

②李灵革,《历史理论的嬗变和新闻史教学的改革》[J]《. 国际新闻界》,2008(8)

③《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举办首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J]《. 国际新闻界》,2011(8)

④张良君,《新闻史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新闻大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