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范文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诚信的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诚信;博弈;政策建议

一、导论

2008年,三鹿奶粉因为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双汇火腿肠又涉嫌瘦肉精。到2013年,社会上又出现了老鼠肉假冒羊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层面加大食品安全的关注力度的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所反映的社会诚信的缺失背后,又有与消费者与政府部门等相关的诸多原因。深入并全面地探究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整个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该出发点,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模型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探究。

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本文从博弈论视角,所分析的有关食品对象都设定为食品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其中优质商品中既包括高质量生产、不需要进行伪造的商品,又包括原本不属于优质产品,但通过生产过程中添加超标有害物质、对食品表面进行虚假美化等手段进行伪造而成的“优质商品”。劣质商品在本文中是相对概念,不是指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而仅仅指品质以及价值不及高品质食品,可以通过伪造进行改良的食品,且伪造成本较低,伪造的食品才存在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伪造前只是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伪造成高品质奶粉后能获取更高的价值,但因此出现安全问题)。

(一)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问题分析

在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时,食品生产厂商属于主要参与者,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分析在不考虑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食品生产厂商生产非安全食品的动机。本文将首先运用博弈论构建相关模型分析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问题。

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2.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该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较低的伪装成本能达到较高价值的食品促使生产厂商进行伪造达到高品质的概率较高。结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的结论,从生产厂商来看,通过对劣质商品进行伪装赋予其较高的价值,并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于是食品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在分析了食品生产厂商的博弈问题之后,本文将进一步引进消费者,探讨消费者与食品生产厂商的博弈。

(二)食品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基于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三)食品生产厂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群体中,除了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继续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模型对引入政府监管部门后的食品生产厂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首先做基本假设如下:

该结果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还在于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对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惩罚力度不够。而政府部门需要降低监管成本、加大惩罚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三、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博弈论知识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分别从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从消费者与食品厂商的博弈结果、从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厂商的博弈结果来看,食品安全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厂商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诚信的缺失,消费者对非合格食品的辨别能力较差,购买非安全食品的概率较高,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且对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惩罚力度不够。针对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我们相应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针对食品生产厂商的建议

1.增强诚信意识

食品生产厂商的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问题,因此,食品生产厂商应增强诚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提供安全无害的食品。

2.提高生产技艺和生产率

食品生产厂商应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艺来提高食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而杜绝采用非法手段对劣质商品进行伪造,通过切实提升自身生产能力来实现较高的利润。

(二)针对消费者的建议

1.增强对伪造商品的判断辨别能力

消费者在实际购买食品的过程中虽然有时难以辨别食品的质量,但对有些过分光鲜的水果或者诸如地沟油、硫磺熏制银耳、化学原料浸泡的食品等通过感觉器官就可以辨识的非安全食品,则要加强对辨别技巧的了解,增强辨别能力,降低购买非安全食品的概率。

2.提高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

当消费者购买了非安全食品时,应及时向政府监管进行检举,增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减少非安全食品的社会危害。

(三)针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建议

1.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政府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同时完善相关规制,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2.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增强对非安全食品的惩罚力度。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政府监管部门应重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认真按照合理的监管程序落实监管,使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无可乘之机。同时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厂商,应通过提高罚款、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等方式增强惩罚和打击力度,提高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机会成本。

第2篇

论文摘要: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正确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学生观,是实施语文新课标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具有四大特殊意义。现阶段,教师宣采用的实践策略是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学生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现今社会,大力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学校方面却存在着“两种教育的矛盾依然难解”,“许多教育变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的严重情祝,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正确实践新学生观,已经成为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育观与学生观是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前者是对学校角色性质的认定,后者是对学生角色性质的认定。实践证明,无论课程如何设计,不同的学生观决定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又必然造就不同的学生,因而,要端正教育观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WWw.133229.COM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背离了初衷,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是正确的。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领提而毛顺”,立足于此,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2.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实质改善

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虽然,学习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其作用只是“外因”,但是,由于角色不同,师生之间各种差异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一方面,“唯师为尊”,放任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学专制”,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不仅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而且,还给师生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它必然助长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滋生和泛滥,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师生的冲突和对立。对于这种情况,虽然人们一直试图改变它,如提倡“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订立“师德规范”、“实行教学民主”等,但是,由于学生观没有改变,师生矛盾一直未处理好。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在新课程中,教师最适当的角色就是代表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好的服务。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沟通、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一改“受管教”的态度,振作精神,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必须一改居高临下的作风,规范行为,做学生学习的向导、伙伴、榜样和顾问。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学活动必然成为师生在特定情景中,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过程,成为一段最能够激发生命活力、张扬个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和创造力的美好经历。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在这种情景中,师生之间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

3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关键要素。二者的品质及其在教学目的下契合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由于二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学生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要把理想的教学目的变成现实的教学效果,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课本定调,教师“主导”。加上材、统一要求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逐渐丧失了“人文性”和“语文味”,成为远离社会生活、不顾学科特点、排斥学生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的“填鸭式的灌输”,异化为“教师辛苦,学生受苦”的“时间加汗水”的考试训练。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就是“学习本位”。其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是民族的价值系统和思维系统,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汉语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综合性,祖国语文表达着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精微美妙的义理和感觉,而学习是无可替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所以,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决不是“考试范围”,或者“记问之学”,也不只是“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而是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实践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好“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决不是教师“独白”式的“咬文嚼字,句读剖析”,或者“题海战术”,也不只是“读、问、议、讲、练、看”的随机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语文课程就得以跳出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狭窄范围而进人生活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广阔天地,为教师、学生个人聪明才智和生命潜能的尽情释放提供了大好时机。有了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叮过:程”。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学责任人,教师必然会在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全盘检讨和重建,并且,通过教育创造,使之成为更加完美的教育劳动形式,在每一次新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4.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最大实现

课程目标体现着课程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要求,是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由于其成效要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来反映,既包括同一学生本学段的状况,和此前各学段状况的累积,又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有学生的相应状况,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所以,要争取课程的最大效益,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考试的“工具”,不仅想方设法使课程目标与语文考试“接轨”,还用“定升学指标”、“分层次上课”、“按考分搞奖惩”等手段,逼着学校和教师把所有学生都往升学的“独木桥”上赶。结果,只能以牺牲多数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优秀者,也难以全面发展。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对每位学生负责。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于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用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就特别注重基础,讲求实效:一是实行.‘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二是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阶段目标”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地方、学校和广大师生,根据教学情景的实际对课程建设的全面参与和自我调节。这样,既有利于摆脱“以课堂为中心”而造成的脱离实际、自我封闭,走向联系生活实践、自主创新,又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的民主化、现代化、适应性,建立语文课程健康运行、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样,必然促使不同岗位的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因地制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地辅助每位学生争取最大的学习收获,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异曲同工地满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只是些点缀风景的“大树”,而是壮丽的“森林”了。

二实践新学生观的现实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行者。没有广大教师的正确实践,再理想的教育设计,只能是一纸空文。在现今教育’‘转轨”的过渡阶段,实践新学生观与实施语文新课标紧密关联,做教师的,主要宜采取以下策略。

1.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角色意识是个体在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与价值的认识上产生的一种直接影响角色行为的思维定势。实践新学生观,必须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进人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的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才可能轻松自如地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每位学生主观意愿的自由倾吐和个人潜能的尽情释放,学生才可能正常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要蹲下身子,让出位子。要坚决摈弃“唯师独尊”的观念,不在潜意识里视学生为“被管教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权、思想情感表达权、行为方式选择权、学习时间支配权和兴趣爱好发展权等学习自主权,放手让学生做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是要启发良知,长善救失。启发良知,要从立志抓起,即启迪、激发学生“有志于学”的心理需要。要善于借助语文材料,通过正确认识人生、社会与“学习和发展”规律等途径,引导学生将自己正当的心理需要发展为坚定的成才志向,进而转换成一种为实现志向而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自我教育机制,一种源源生长的自动力。长善救失,要贯穿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即不失时机地教导学生增长其优点,补救其不足。要时时处处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要有长善救失的教育智慧和本领,达到“知其心”的程度和“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要正视差异,互教互学。要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差异。要明白,这种差异是自然的,也是变化的。从自然性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变化性看,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新陈代谢,后来居上。现今学生通过家庭、社会、同伴和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获得的知识,早就超过了语文课本,只有师生互教互学,教学活动才可能正常进行。

2.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

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承传文明、启迪思维、浸润心灵、濡染世风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张扬这种优势,使之成为激励学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实践新学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是“目标”激励。目标,是人们所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预定目标,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渴望进步,憧憬未来,追求成功的心理,结合教学情景,适时提出诸如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以及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近期目标,激励学生产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锤炼学习本领的内趋力。

二是“信任”激励。相互信任,是师生交往的宝贵情感。教师的信任和赏识,对学生是一种最好激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是十分关爱和信任的,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教师真诚期盼和由衷赞赏的,从而产生尊重感、荣誉感、责任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是“环境”激励。教学中的环境,特指由物质条件、精神状况、活动方式等形成的教育情景和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要善于利用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奋发向上精神的语文材料,将学习语文的志趣,转化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好成才基础的优良学风。

四是“示范”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直接受教师人格和教学示范影响。如果教师品格平庸、语文功底浅薄,将教学工作搞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只能损害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师品格高尚、语文素养深厚,将教学工作搞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博大内涵和无穷魅力,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特殊的价值功用,促使他们产生像追求幸福一样地向往着能够在这门功课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强烈欲望,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呢?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要通过学习能力来反映,而这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要结合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力争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效。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语文游戏、演讲论辩、作文竞赛、调查访问、专题研讨、创新设计等活动,直接从实践与生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本领,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交流、总结学习经验等途径,帮助学生将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转变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多次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有效做法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势,是一种不用随时想起、永远不会忘记的学习能力,所以,教育家一致主张,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新课标也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列入了课程的“总目标”。

一是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推出某种习惯的养成活动,要做好计划,选准时机。宜先将其作为学习常规,继而在“实行—规范—再实行—再规范”的培训中,逐步习以为常。二是要持之以恒,吐故纳新。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减而就,必须坚韧推行,方能成功。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学习习惯也需要不断完善,适时调整。

4.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创新,是信息时代人才重要的优秀品质,“是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特别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写入了“教学建议”。

由于语文富含人文性、审美性和思辨性,语文教学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由于新课程卸除了束缚教师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栓桔,提供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创造空间,所以,强化创新教育,大有可为。

一是培养创新品质。着重培养充满自信的品质、广泛关注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品质、求是求真的品质、标新立异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品质、坚韧不拔的品质、自我控制的品质,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莫定人格基础。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树立精神支柱。

三是拓宽创新视野。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问题求解、方案设计、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的新情祝、新问题等,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路。

第3篇

论文摘要: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正确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学生观,是实施语文新课标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具有四大特殊意义。现阶段,教师宣采用的实践策略是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学生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现今社会,大力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学校方面却存在着“两种教育的矛盾依然难解”,“许多教育变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的严重情祝,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正确实践新学生观,已经成为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育观与学生观是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前者是对学校角色性质的认定,后者是对学生角色性质的认定。实践证明,无论课程如何设计,不同的学生观决定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又必然造就不同的学生,因而,要端正教育观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背离了初衷,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是正确的。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领提而毛顺”,立足于此,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2.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实质改善

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虽然,学习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其作用只是“外因”,但是,由于角色不同,师生之间各种差异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管教”的对象。一方面,“唯师为尊”,放任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学专制”,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不仅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而且,还给师生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它必然助长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滋生和泛滥,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师生的冲突和对立。对于这种情况,虽然人们一直试图改变它,如提倡“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订立“师德规范”、“实行教学民主”等,但是,由于学生观没有改变,师生矛盾一直未处理好。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在新课程中,教师最适当的角色就是代表学校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好的服务。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沟通、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一改“受管教”的态度,振作精神,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必须一改居高临下的作风,规范行为,做学生学习的向导、伙伴、榜样和顾问。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学活动必然成为师生在特定情景中,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的过程,成为一段最能够激发生命活力、张扬个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和创造力的美好经历。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在这种情景中,师生之间还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

3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关键要素。二者的品质及其在教学目的下契合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由于二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学生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要把理想的教学目的变成现实的教学效果,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课本定调,教师“主导”。加上材、统一要求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逐渐丧失了“人文性”和“语文味”,成为远离社会生活、不顾学科特点、排斥学生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的“填鸭式的灌输”,异化为“教师辛苦,学生受苦”的“时间加汗水”的考试训练。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就是“学习本位”。其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是民族的价值系统和思维系统,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汉语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综合性,祖国语文表达着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精微美妙的义理和感觉,而学习是无可替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读书、听课、实践、探索等方式以获取社会历史经验和生存发展本领的全部过程,所以,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决不是“考试范围”,或者“记问之学”,也不只是“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而是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实践为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好“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决不是教师“独白”式的“咬文嚼字,句读剖析”,或者“题海战术”,也不只是“读、问、议、讲、练、看”的随机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语文课程就得以跳出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狭窄范围而进人生活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广阔天地,为教师、学生个人聪明才智和生命潜能的尽情释放提供了大好时机。有了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叮过:程”。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学责任人,教师必然会在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全盘检讨和重建,并且,通过教育创造,使之成为更加完美的教育劳动形式,在每一次新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造。

4.有助于课程目标的最大实现

课程目标体现着课程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要求,是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由于其成效要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状况来反映,既包括同一学生本学段的状况,和此前各学段状况的累积,又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有学生的相应状况,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所以,要争取课程的最大效益,必须先端正学生观。

旧课程把学生看作考试的“工具”,不仅想方设法使课程目标与语文考试“接轨”,还用“定升学指标”、“分层次上课”、“按考分搞奖惩”等手段,逼着学校和教师把所有学生都往升学的“独木桥”上赶。结果,只能以牺牲多数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优秀者,也难以全面发展。

新学生观的确立,意味着新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对每位学生负责。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于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用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就特别注重基础,讲求实效:一是实行.‘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二是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阶段目标”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鼓励地方、学校和广大师生,根据教学情景的实际对课程建设的全面参与和自我调节。这样,既有利于摆脱“以课堂为中心”而造成的脱离实际、自我封闭,走向联系生活实践、自主创新,又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的民主化、现代化、适应性,建立语文课程健康运行、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这样,必然促使不同岗位的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因地制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地辅助每位学生争取最大的学习收获,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异曲同工地满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只是些点缀风景的“大树”,而是壮丽的“森林”了。

二实践新学生观的现实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行者。没有广大教师的正确实践,再理想的教育设计,只能是一纸空文。在现今教育’‘转轨”的过渡阶段,实践新学生观与实施语文新课标紧密关联,做教师的,主要宜采取以下策略。

1.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角色意识是个体在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与价值的认识上产生的一种直接影响角色行为的思维定势。实践新学生观,必须强化角色意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进人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的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才可能轻松自如地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每位学生主观意愿的自由倾吐和个人潜能的尽情释放,学生才可能正常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要蹲下身子,让出位子。要坚决摈弃“唯师独尊”的观念,不在潜意识里视学生为“被管教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权、思想情感表达权、行为方式选择权、学习时间支配权和兴趣爱好发展权等学习自主权,放手让学生做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是要启发良知,长善救失。启发良知,要从立志抓起,即启迪、激发学生“有志于学”的心理需要。要善于借助语文材料,通过正确认识人生、社会与“学习和发展”规律等途径,引导学生将自己正当的心理需要发展为坚定的成才志向,进而转换成一种为实现志向而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自我教育机制,一种源源生长的自动力。长善救失,要贯穿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即不失时机地教导学生增长其优点,补救其不足。要时时处处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要有长善救失的教育智慧和本领,达到“知其心”的程度和“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要正视差异,互教互学。要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差异。要明白,这种差异是自然的,也是变化的。从自然性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变化性看,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新陈代谢,后来居上。现今学生通过家庭、社会、同伴和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获得的知识,早就超过了语文课本,只有师生互教互学,教学活动才可能正常进行。

2.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

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营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承传文明、启迪思维、浸润心灵、濡染世风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张扬这种优势,使之成为激励学生成才志趣的有效手段,是实践新学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是“目标”激励。目标,是人们所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预定目标,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渴望进步,憧憬未来,追求成功的心理,结合教学情景,适时提出诸如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以及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近期目标,激励学生产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锤炼学习本领的内趋力。

二是“信任”激励。相互信任,是师生交往的宝贵情感。教师的信任和赏识,对学生是一种最好激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是十分关爱和信任的,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教师真诚期盼和由衷赞赏的,从而产生尊重感、荣誉感、责任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是“环境”激励。教学中的环境,特指由物质条件、精神状况、活动方式等形成的教育情景和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要善于利用有助于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奋发向上精神的语文材料,将学习语文的志趣,转化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好成才基础的优良学风。

四是“示范”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直接受教师人格和教学示范影响。如果教师品格平庸、语文功底浅薄,将教学工作搞得枯燥呆板、死气沉沉,只能损害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师品格高尚、语文素养深厚,将教学工作搞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博大内涵和无穷魅力,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特殊的价值功用,促使他们产生像追求幸福一样地向往着能够在这门功课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强烈欲望,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呢?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要通过学习能力来反映,而这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要结合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力争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效。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语文游戏、演讲论辩、作文竞赛、调查访问、专题研讨、创新设计等活动,直接从实践与生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本领,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交流、总结学习经验等途径,帮助学生将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转变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多次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有效做法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势,是一种不用随时想起、永远不会忘记的学习能力,所以,教育家一致主张,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新课标也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列入了课程的“总目标”。

一是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推出某种习惯的养成活动,要做好计划,选准时机。宜先将其作为学习常规,继而在“实行—规范—再实行—再规范”的培训中,逐步习以为常。二是要持之以恒,吐故纳新。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减而就,必须坚韧推行,方能成功。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学习习惯也需要不断完善,适时调整。

4.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创新,是信息时代人才重要的优秀品质,“是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特别将“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写入了“教学建议”。

由于语文富含人文性、审美性和思辨性,语文教学具有多元性、模糊性和体验性,由于新课程卸除了束缚教师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栓桔,提供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的创造空间,所以,强化创新教育,大有可为。

一是培养创新品质。着重培养充满自信的品质、广泛关注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品质、求是求真的品质、标新立异的品质、勇于探索的品质、敢为人先的品质、坚韧不拔的品质、自我控制的品质,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莫定人格基础。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变革意识、审美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树立精神支柱。

三是拓宽创新视野。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问题求解、方案设计、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的新情祝、新问题等,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路。

第4篇

例如数学,可以说数学与语文的联系是很松散的,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数学家的故事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陈景润、华罗庚、熊庆来等数学家的故事经常被大家引用。大家知道数学是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写议论文也需要讲究逻辑,在作数学题时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能促进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就对写议论文很有帮助。修改病句中有一类“逻辑错误”,在“逻辑错误”中就有故意混淆三者的错误。

例如历史,历史人物可以作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历史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这样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涉及到我国现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课文所写的“”一段历史,只是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超越本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中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我们可以拿出《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上海教育版)查找有关“”的章节阅读。《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关“”的资料比语文课文《》一文要丰富得多。它不但有文字,有彩图,还有当时的实物照片,其中反映的惨状令人发指。看到这些后,我们对《》的理解会更深刻。

历史课本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可以作为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的素材。大家知道,09年山东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见证”,我们可以用这一单元的材料,说浩渺的太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写两弹一星、火箭发射见证了中华的崛起。例如广东省的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常识”,这一单元上有关于相对论的论述,其中有相对论有悖于常识,一开始遭到反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材料写《常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仔细研究,其他省的作文题也可以从历史中选取材料。古代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如政治,现在的政治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语文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与现实联系也非常紧密,因此,二者有很多交叉内容。政治课本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专题或曰“话题”组织材料的。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高考话题。例如政治上有“诚信经营”的专题,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是“诚信”。但是,当时的名篇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赤兔之死》都是采用的文学笔法,都是玩弄文字技巧,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许,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些华丽的句子,独特的构思,而没有想到以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取胜。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语文老师视野的狭窄有很大关系。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做好学科渗透。如果我们做好学科渗透,学生用政治上学的观点关照作文,我相信当年会出现很大观点新颖的作文。

第5篇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1有一件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一位女教师发现她教的高二某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了现成的材料。老师认为学生剽窃他人的劳动成功,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们反对,纷纷向学校施压重判成绩。后来,学校迫令老师屈从,老师拒绝辞职而去。我认为,女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说,诚信最重要。

楚王韩信。他曾经在落魄的时候,受过一位漂母的帮助。漂母供他吃供他住,韩信在离开之日曾说过:“您待我如嫡出,这份恩情没齿难忘,他日我能风光归来,定然不会忘却与您。”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就回到漂母的地方,报答漂母的恩情。韩信的诚信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人的恩情,说要报答就要报答。诚信更可贵。

华盛顿曾在小的时候犯下了一个错误。这是一个在美国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在小的时候不慎误砍了他父亲最喜爱的一颗樱桃树。父亲勃然大怒,愤怒地问:“这是谁干的?”华盛顿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说:“爸爸,这是我砍的。”华盛顿以为父亲要打他的时候,紧紧闭上了眼睛。但到来的是父亲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孩子,你很勇敢,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我很欣慰。”后来,华盛顿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谅解,还得到了父亲的信任。以至于他长大当总统后,取得了全国人名的爱戴。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可以广交好友。

有一个童话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国王膝下无子,便收了七个义子。有一天,他要在这七位义子中选一个来当未来的国王。于是,便给了每人一粒种子,让他们在一年后带着成果来见他。一年后,每位义子都带来了成果。只有其中一位只带来了种子说:“父王,就算我怎么供养它,它都是不开花,我也没辙了!”国王听了很高兴,说:“那是炒熟的种子,怎会有果实和花朵呢?”后来,这位诚实的义子当上了国王,其他六位义子没有得到一分好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能带来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事也还有很多。假如每个人都能诚实守信,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假奶粉,假药品的事件啦!

诚实守信有利无弊,假如每个人都好像那28名学生那样,那教育水平岂不是越来越差?做人要有诚信,成绩固可贵,诚信价更高。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2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拍卖会上,主持人厉声问道:“接下来要拍卖诚信这样东西,起价是无价,开始!”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了!

就从我们身边来看吧,若是朋友与朋友间没有了诚信,那么这朋友间就没有了信任,会决裂?不,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会反目成仇,更有可能因为中间闹得一点的小小的不愉快而将你置身于死地。我们口中所经常讲的一个词是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什么一个意思?我想恐怕不外乎两个词:诚实、信任。诚实其实与信任是两个好朋友,手挽手而行的。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请我去吃零食,我十分纳闷地问她:“你家长不是不让你买零食吗?这。这哪来的钱啊?”她小声地告诉我:“没有啦,是我偷偷带出来的,你不要告密。”那时还小,见她不好意思再说,我也不好意思再问,并发誓一定不会告诉她的家长。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她便哭丧着脸对我说:“呜。我完蛋了,我的行迹一不小心被我妈发现了,现在啊,连奖励都没有了!还要我做完那几张练习卷呢!”随后她好像想到了什么,问我:“你有零用钱吗?”“no”脆地告诉她,并告诫她:“没关系的,你回去你爸妈肯定会原谅你的!”果然,过了几天,她爸妈就“勉强”原谅她了。不知道在哪里曾经看过:“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承认的勇气。”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说得十分得对啊!纸是包不住火的,只要你肯承认了错误,痛改前非,我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美国总统华盛顿与他父亲和他父亲樱桃树的故事。虽然华盛顿不小心砍倒了父亲的樱桃树,但面对愤怒的父亲,不但没有说谎话,说了实话:“父亲,是我砍倒了您的樱桃树,对不起,我只是想试一试斧头利不利。”华盛顿的父亲却转悲为喜:“儿子,虽然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但你肯说实话。知道吗,我宁愿损失一百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我立即想起了自己。虽然有时候家人骗我说游戏机带去另外一个地方了,但我知道,我的游戏机在家里,也不去找,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不想我因为玩游戏机而耽误学习。这是善意的谎言,这种谎言是最不会失去诚信的。诚信,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但有人却能永远拥有,视乎你有没有好好把握住诚信的机会。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3有人说诚信是金,的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诗人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都足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诚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

如果每个人讲诚信、每个商家讲诚信,每个政府、国家讲诚信真正做到一诺千金,那么长此以往,人们生活定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气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讲诚信的事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依靠着自己为人正直、讲信用拉拢了大批人才为他效力,而且还在诸国树立霸主之位。晋文公重耳也正是以诚待人拉拢人才,还在明知战场上讲诚信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仍然做出退避三舍的举动。晋文公也正因此获取名声与威信,继齐桓公后又一个当上霸主!而“退避三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赞。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不讲诚信的结果吧:如果一个政府不讲诚信,那么公民的权利将得不到保证;如果一个商家失去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这个商家又怎会不一步步走向破产?如果就连朋友之间都无法讲诚信,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毫无信任可言,友情也会变成一个空壳,整个世界被冷漠所笼罩……失去诚信之后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大多数不正是因为诚信与金钱、利益所发生冲突时,无法抵挡-选择了金钱、名利,放弃了诚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这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导致了将自己置于一个不诚、不信之地。

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不正是为那些无信誉之人敲响的警钟吗?在朱自清的《论诚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这段话将诚与非诚分别进行高度概括。虽然世上有善意的谎言,但并非所有都是善意的,因此我们既要将诚信,也要分辨出他人的话是否可信。

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风气。让我们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不说空话、大话,携手共进建立一种诚信之风,让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得以发扬!诚信——一件无价之宝!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4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诚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但生活中有些人却不讲诚信,破坏了生活中的美好。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件不诚实的事让我至今后悔难忘。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海边玩。那天阳光明媚,大海碧波荡漾,在沙滩上的人快乐地追逐着、嬉戏着,我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一个小男孩从我眼前走过,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贝壳,五颜六色,各种各样,漂亮极了!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走过去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那串贝壳真漂亮!我很喜欢,送我好吗?”那个小男孩听了使劲地摇了摇头。我又说:“那我买下来吧!多少钱?”那个小男孩说:“我这串贝壳不卖!”我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有什么好神气的,不就是一串贝壳吗?”我想:沙滩这么大,也许我也能找到一串漂亮的贝壳呢!可是,天不随人愿,一个上午我也没找到几个像样的贝壳。

我失望极了,又遇到了那个小男孩时,我乘那个小男孩不注意,把他的贝壳拿走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那个小男孩站在海滩上哭,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呜呜……妈妈,我对不起你,呜呜……”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不就是一串贝壳吗,干吗哭哭啼啼的?”我去问那个照顾小男孩的老奶奶:“他丢了一串贝壳,为什么这么伤心呢?”那个老奶奶听了,流下了眼泪,说:“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爸爸又在广东打工,那串贝壳是-妈去世前给他的遗物,他看得比生命还重,每天都要到海边去清洗。”我听了,不由得呆住了,“什么,那串贝壳居然是-妈给他的遗物。”我走开了,再看着那串贝壳,心情像针刺一样难受。我拿起贝壳,跑去把它还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到贝壳,开心地笑了,我也从心底笑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时时提醒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正如文学家高尔基说:“人类最不道德的就是不诚实”。生活中唯有讲诚信,才会和谐美好,我永远记在心里了。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5所谓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现代新型社会的基石。但近年来,不少人把它遗忘了,甚至丢弃了,结果许多人的心灵被污染了,行为中的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泛滥了。身为一名小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呼唤诚信,寻找诚信,携起手来在身边共同种植和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讲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五彩纽带。任何一个守信用的人都将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长大,要成才,首先就应该努力做到守时,守信。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可信、可靠,讲信用的人,在祖国的大地上筑就诚信的森林。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像某些伟人那样做到,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可以用自己的笔尖抒写、歌颂他们的光荣事迹。在湖南就有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的人,他就是湖南省委书记郑培民。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也很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郑培民书记那许许多多值得赞颂的事迹中,有一段往事令湖南百姓永生难忘。那是1998年7月24日,洪水肆虐下的湖南常得市安乡县即将发生大溃堤,18万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危在旦夕,而郑书记却不顾个人安危连夜在雨中指挥抗洪洪水终于遏止住了,可他却病倒了!3月11日,年仅59的郑培民在赴北京工作期间突然去世,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子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我想,一个讲诚信的人,在人前人后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尊重、亲近和信任,顺境时会有人交,逆境中会有人扶。相反,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变得孤立无援。

第6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唯有背好诚信的行囊,才能步履平稳的踏过人生的一道道坎坷,走向辉煌的历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诚信的议论文高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诚信的议论文1“诚”是一种品质,“信”是一种评价。诚信可以体现出每个人的品格,也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资本。诚信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它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

生活中,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广泛的交友;学习中,诚实的人他的成绩才会踏踏实实地上升;工作中,只有诚实的人,才会事业有成。

生活实践中,我经常答应别人的要求,我也经常能做到,我是一个非常重视诚信的人。我讨厌不诚实的行为。初三的假期中,老师答应带我们出去郊游。我们很高心。三天之后在学校集合。但是,就在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们都没有去,只有我们的班主任,他一个人去了,我们都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将老师一人留在学校等我们。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这让我们十分惭愧,又十分地敬仰,中够我们敬仰一生。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及其守诚信的人。无论什么事,只要他答应,就能办到。这次活动,我悟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做人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做人之本。

诚信在生活中既显得平凡又显得普通,它不像金钱那样有诱惑力。也没有多么的娇媚。诚信是一种品质,当自己做错事时,能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就是诚信的表现。

我国古代,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话,讲的也是诚信。鼎盛唐朝,康乾盛世,还有今日的中国,能在世界中举世瞩目,其原因就是应为守“诚信”,我国正是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才使我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在日本的公司中,诚信经营是每个公司的经营理念。日本的餐馆也一样,餐具每用一次,都要洗七遍,是日本餐馆中的规定。他们都是非常注重“诚信”二字的。

当今世界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注重“诚信”二字。因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我们更应该注重诚信二字。我们也因该时刻铭记着罗曼罗兰所说的“有了诚信,人生的小船才不会被金钱荣誉的大海所吞没。”

让诚信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作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诚信而更加美丽。

诚信的议论文2“吴静,100分,第一名!”当老师喊出这句话时,我心里很高兴:原来同学说的是真的!今天第一节课,我们进行数学考试。考试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周围的同学对起了答案。可没对几道,洋溢在我脸上的笑容就一下子僵住了:怎么能忘画直角符号哪?这下可完了,唾手可得的100分又要和我说再见了!

课间操上,我还在埋怨自己的粗心大意。可不久,却听到一个学生嚷嚷道:“吴静是班里的第一名,的100分!”这个消息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一声声“祝贺”声中,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老师没看出错误,给了满分?错误那么明显,不可能!

上午第三节是品德课。我心不在焉地翻着书,心里反反复复想着这件“好事”该怎么办?想了一节课,头都想疼了,可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希望那个同学看错了。

可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我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我拿着100分的卷子不知所措地到座位上。当我仔细地查着卷子时,发现错题旁画着鲜艳的红钩钩。老师果然没有发现我的错误。

100分就握在自己的手上。只要我动动笔,在那个不起眼的地方描一下,把错误改过来,这个梦想就可以实现了,而且没有人会怀疑。有了100分,回家就可以实现任何愿望,更重要的是我的虚荣心会得到满足。

可是,这100分根本不该属于我呀!如果我拥有了它,那和作弊又有什么两样?荣誉的光环固然美丽,可想到是“偷”来的荣誉,倒让我感觉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心里空荡荡的……终于,当老师再次表扬我时,我鼓足勇气,捧起那“珍贵”的100分,向讲台走去……

那天放学,我前所未有地激动,因为在诚信和荣誉面前,虽然有过矛盾,可很庆幸,我最终选择了前者,心里是那样坦然和轻松。

诚信的议论文3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龙的传人的那些优良传统埋没,而是历久弥新,薪尽火传,古人推崇诚信者,今人厚爱诚信者,历史选择诚信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者,发乎礼,义者,发乎情,止乎心,正乎身。在儒家看来,行仁施义的先决条件为内心的向善,所谓勤心诚意者也。心中信守诚信,方能宁静安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者亦应以诚信为本。义之所存,诚信存之也,读《大学》《中庸》,一字以蔽之,诚也,诚包罗万象,诚信是它的具体体现。

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皆履行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他便要对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凡此种种,皆言诚信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诚信。

因此,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用诚信指导我们为人处事,则人生得以绚烂,事业得以辉煌!

谨记,天道酬诚信,诚信伴我一路前行。

诚信的议论文4古语常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沉淀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忠孝是成人首责,那么诚信就是为人之本。一个时常失信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生命中不可丢弃的财富就是诚信,没有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有一则寓言中的年轻人在海中遇难,他以一样精神换取上帝的帮助。如愿,他平安到达了一个经济繁华的城市,开始了他的事业,却久久没人和他交易——因为他抛弃了诚信。在许多人看来诚信并没财富来得重要,但他们忘了,没有诚信,即便现下财富再多,欺骗会把它压榨的一分不剩。丢弃了诚信,就像本该属于天空的雄鹰放弃自己翅膀,等待它的只有死亡。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试想,濒临倒闭的海尔公司,如果没有厂长张瑞敏举着沉重的铁锤用诚信砸毁76台冰箱带给顾客的欺骗,怎会有海尔现今的成功。如若他们没有秉着“真诚到永远”的信念,诚信对待每一位顾客,怎会有这般具影响力的傲人佳绩。是诚信创写了历史佳绩,是诚信树立了张瑞敏的厂长威严!有如此诚信之人,但也不乏可笑的愚昧之徒,为搏美人一笑,周幽王以国家为赌注,以诚信为笑料,数次烽火戏诸侯,终落得国破人亡的结果。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而人铮铮铁骨能傲然独立,靠的就是诚信这根脊梁的支撑!

一支泠泠金步摇,可将一头乌丝装饰得金光闪耀;一抹浓厚胭脂粉,可将一脸岁月沧桑掩盖得光鲜艳丽;一袭华丽金缕衣,可将一身单调点缀得花枝招展。可光艳的外表永远只能表于外,无法成为自身内在的魅力。人们自信的认为,外表的华丽定能夺得他人青睐的目光,而内在的美与丑无伤大雅,然而一味的做足“面子”工程,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最终得来的结论只有一个——中看不中用!诚信于人是渗透人的灵魂的美德,是为人之本。人生本就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任你在其中挥毫泼墨,欺骗就是败笔的斑斑墨迹,可将一幅画卷毁坏,因为当木已成舟,就无物可遮掩它的瑕疵了。

诚信的议论文5大家都知道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而诚信就是社会的支撑点,是社会的生命之灯。

孔子早在古时就说过:“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二字早在古时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固然,诚信的缺失对于一个人而言更是一种人性之莫大悲哀。人要讲信义,说一是一,说二就是二,俗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程颐也曾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事情要负责与对人守信是统一的。对人守信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一种对事负责的态度。对事负责是对人守信的具体表现,只有对人守信的人,才能对事负责;只有做到对事负责,才使对人守信得以真正落实,而不是一句空话。拉罗什富科说过“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出尔反尔的事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少了,信任没了,诚实还有何用呢?于是,信少,诚少,诚信自然也就少了。

而关于诚信的话题,我开始觉得沉重,我觉得现在的我们的确生存在一个缺乏诚信的时代,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人们对物质的依赖,说简单一些,一个字——钱。莎士比亚说过“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人们似乎可以为了钱,为了生存,抛弃一切钱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诚信,比如友谊,比如灵魂,但是我认为这种背叛诚信的行为,也终究会因为抛弃诚信而反被社会抛弃。那“三鹿奶粉”血一样的教训,不禁让我至今还心有余悸。

第7篇

(一)审题要准确周到。

由于限制少,许多同学审题不准,写起来跑题,甚至出现转换话题的失误。要克服这种弊端,我们可以化大为小,把话题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口小的具体新鲜话题。如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应从小处着手去思考,如叙写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表达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等。

再者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我们要.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还要.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最后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二)选好角度,拟个好题

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就能给人新颖的感觉。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其标题就可以拟为《诚信,为人的底线》《我们需要诚信》《带着诚信上路》等。这种拟题的方法,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作为话题作文,应该怎么拟题呢?

1、用化小了的话题作标题。可在话题前后加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从而把话题变“长”,成为一个恰好反映作者观点或理念的标题。如“吃亏才是福”、“多子一定多福吗?”。

2、完全抛开话题文字的标题。这种标题可以是文章所反映的中心(主题),如“一切都靠自己来把握”、“珍惜拥有”等。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假日”为话题,可拟为《假日——爱的桥梁》。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该法适用于一些有象征意义的话题,如“水”、“山”、“树”等。以“树”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拟出很多见解独到的标题,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材与非材”等等。

(三)立意创新求异。

话题作文的立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放开视野,寻求广度。如2003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以“桥”为话题,我们在立意时就不能只想到生活中有形的普通的“桥”,更应该想到文学作品中的“桥”,以及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等等。

二是有的放矢,把握精度。同学们写文章立意要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或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或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或提炼哲理,令人警醒。

三是纵横拓展,追求深度。即在立意时,要放开思想,多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如2003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记叙了婆媳之间矛盾的产生到最后解决的过程,得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的道理,使文章的立意有了深度,给人启迪。

(四)文体明确规范。

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比如: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记叙描写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逻辑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议论说理的学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感情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可以选择散文等等。

(五)点题恰到好处。

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六)语言规范通顺,书写正确美观

第8篇

我现在主要是创作小小说。近年的高考,许多考生也采用了小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我在一次讲座中,提到2001年以“诚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为《小小说乘上了高考作文这班车》。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那位学生将诚信这个要领拟人化,将表达病历化、将病症医学化,剖析、讽刺了“无诚信”的现象,写得想象力飞扬,得了满分。

高考作文,就文体而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议论文,二是记叙文。采用虚构的小小说方式,就是记叙文的范畴。我听说,许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比较倾向写记叙文,主要是散文、小小说。小小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值得尝试,它已成为中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

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稍微浏览一遍,我发现,它的命题走向发生了变化。由政治色彩的命题,转入道德色彩的命题,再进入人生色彩的命题。2001年作文题“诚信”属于道德色彩的命题。2006年、2007年,人生色彩命题加浓了,特别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关于人生色彩的命题比重明显占居突出的位置。

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出普遍的精神走向和焦点。这一点,和小说创作构成了某种层面的同步。这个瞬间万变、色彩缤纷的时代,我写小小说有个体会,就是,许多现象或故事,难以评判、判断、结论,而小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它只提出问题――问题包含在故事里,而不作结论,不作评判。我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人生的此时此境,有困惑,有追求,有向往,但是还有吃不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如果选择议论文,就容易落俗套,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判断分明,而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生成的年纪。那么,选择记叙文就是容易表达了。

我不是限定采用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我是说,你写的时候,是不是有疑惑了?作为议论文的作者,不能疑惑,必须清晰,有清晰的思想和观点。而记叙文存在着疑惑,它可以呈现“模糊”,人物处境的密码,有着神秘、微妙之处。不过,高考作文,形象呈现出单纯和明朗。

现在,我把这次交流的内容锁定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我统计了一下,全国及各省、市二十二个作文题,除去湖北、海南、黑龙江三个省之外,其余十九个作文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人生,可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关键词是:人生。

“摔了一跤”(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一步到一生”(四川卷)、“出事了”(陕西卷)、“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显然,这一系列题目,都涉及到人生的一个关口、一个岔道、一个转折、一次挫折、一种走向、一种状态。例如,“人生,得意还是失意”,与其说是逼你作结论,倒不如说要你选择何种视角。例如,把“诗意”和“失意”当作两个情节,那么,有两种故事,一种是写先失意,后诗意,在失意中进入了诗意。秋天的荷叶残败了,它的成果却在根部,那也是一种美。另一种是先写诗意,后写失意,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希望“在路上”,但是,碰到了“失意”的现实。前边一个故事容易讨巧是不是?

还有一个诗意人生的类型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北京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季节”(福建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这类作文题,可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个憧憬。表面看,它指向虚空,但是,我以为,它需要有生活的具象为基础为底子,建筑起诗意的空间,由此,到达人生美好的境界。经验(生活、记忆)是出发点。

还有一种类型,涉及到人生的沟通。关于“帮助”(全国卷)、“传递”(广东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我能”(辽宁卷)。

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诗意、人生的沟通。我大致把2007年高考作文题划分为这三个类型。这一系列考题,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向,它们给考生留下了创造发挥和想象空间。我认为,这一系列题,能够考验和考查出考生的某一方面的底气。什么底气?阅读和生活的底气。

我创作小小说,其创作资源来自两个方面,即阅读和生活。小小说创作需要经验,就是通常说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亲历过的生活。小小说必须要有世俗的材料来构筑,但是,还要有提升这些材料的能力,“从一步到一生”、写那“一步”,可以使我们看到“一生”。照亮“一生”、维系“一生”,关键是要写好那“一步”,“一步”的故事。一步错则步步错。写好那“一步”,走好那“一步”,小小说和一个人,都要着眼小处、细部。由“一步”写“一生”。重点写的是“一步”。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使我们能够想到水下的十分之七、八的底座。

阅读,不能局限在课本那若干篇范文。功夫在诗外。作文题的功夫在课文之外,你的阅读触角,你的生活体验,能够反映在你的作文里。

现在,我理出三点个人的想法,提供高考作文的写作作为参考。

第一点,热爱生活。本来,我想说关注生活。关注是个局外人的视角,而热爱的视角则是局内人。热爱了就能去关注,何况,应该从我们周围、我们本身的生活起步,不能因为要写作文了就去关注,那样,你就和生活隔离开了。当一碗米饭端给你的时候,当下雨你没带雨伞的时候,当自来水笼头哗哗流响的时候,你会有啥反应?你会想起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你以为理所当然吗?你会怨迟送雨伞吗?这些生活的细节,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试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写母亲的故事,古今中外,汗牛充栋。我写过小小说《妈妈睡觉的样子》。一个人的一生,他睡了妈妈还没睡,他醒了妈妈早起在干家务了。妈妈去逝的时候,他发现,他第一次看见妈妈睡觉的样子。你们可以仔细回忆跟父母生活的细节。你抱怨过,你撒娇过,你索要过,可是,你感动过吗?只要你反省了,那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套用山东卷作文题)。而且,那美好的记忆在你面临生活的关口时,它可能鼓励你“必须跨过这道坎”,过了风雨的“季节”,你会感到“诗意的生活”。热爱了就能感动就能发现。高考作文不是也在考你的生活吗?为人为文其实紧密关联着,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出的作文情感才丰沛,细节才真实。

第9篇

>> 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议我国高校助学金发放制度 我国助学金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分析 关于我国高职奖助学金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高校助学金使用的现状分析 高校助学金评定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思考及构想 我国高校学生助学金评定方法研究 高校贫困生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困境及诚信教育 关于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初步探索 高校助学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助学金评选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高校助学金评定公平性的对策探讨 和谐视野下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助学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助学金评定期间的心理隐患及疏导对策 现阶段高校助学金评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截止2014年12月17日的搜索结果,在知网以“助学金”为关键字的论文共有13213篇,遍及硕博论文、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多种研究层次.

[3] 方宁.高校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要加强诚信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 胡道安.关于我国高校助学金评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5] 杜焕君.当前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法律思考[J].时代人物,2008(3).

[6] 马宁.A高校助学金项目的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7] 张玉堂.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 赵姝.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复旦大学,2010.

[9] 李先军,程世新.美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实施办法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10] 丛明慧,张晓云.美国佩尔助学金为我国高校助学金评定机制提供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

第10篇

1扩写素材

所谓扩写素材,就是指把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一则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要求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个同学将其扩充生发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被捕了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早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跃马驰骋疆场,收复沦陷的失地,无奈自己被捕,失去自由,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令他心底顿起波澜。是啊,如投降了元人可以得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绝不能,我是宋朝人,我是宋朝臣!我应该为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今天,就是我文天祥血染零丁洋之时……

扩写生发后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感人了。但请注意,在扩写拓展时,一定要注重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而且要忠实于原素材的主题,切不可撇开或违背原素材主题而随意生发。

2压缩素材

压缩素材有两种情况。

其一,当碰到一则文字较多、篇幅较大,直接将它用在文中不合适,但又必须用的素材时,就必须对素材进行压缩。即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内容,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保持主题不变,保留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如下面这则素材:

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老人何海昌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小孩双手似乎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都很认真。那个小孩叫何仙童,是他在伊川县水寨镇帮别人干活时收养的。老人说,他和孩子并不是祖孙俩。何海昌说,自己对孩子一直有愧疚感,因为有一年冬天他将仙童托给别人照看,大家在烤火时没注意,小仙童摔倒在火堆上,左手留下了残疾。老人说,他想看着孩子长大,有书读,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只要自己不饿着,就要教孩子读书。老人说,四年前他开始教孩子读书,读的是小学语文、数学和孩子们的读物,书是他花钱到书店买的。

如果要求以“善良”为话题,这则素材则可以写成:

何海昌与小仙童非亲非故,但他不仅收养了孩子,还买来书教孩子读书。他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这是怎样的一颗善良的心啊!他的善良恰如滋润着一个弱小生命的那一滴甘泉,是吹拂过少年忧伤而疲惫的面容的那一阵凉爽的微风,是驱散孩子心灵恐惧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

其二,占有能够表现一个话题的几个素材,但若用其中一个又不足以支撑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此时则可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用极简洁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出来,然后以统一的表达方式罗列多个素材,构成素材排比。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的一段文字:

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为王,他便要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以上文字是对四个历史人物素材的缩写,在文末组成排比,文采斐然,文气充沛。

3拼接素材

所谓拼接素材,就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几个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诠释话题内涵,表达文章中心。这是一种借助素材快速成文的好方法,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两种方式。横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从几个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纵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则是一种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来证明主题。

4翻新素材

一些人们熟知且被习用的素材,由于运用频率过高,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有两种形式:

“旧例新用”,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用“现代”的观念将八个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素材翻新关键是要翻得恰当,有创意而不可沦为“戏说”“恶搞”。有充分的逻辑依据,才可对原作主题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处理。多年前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是成功的范例。

“常人新写”, 即借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或平常物,用一种较为少见或古朴的方式将其写成文章,以达到情理俱佳之目的的形式,主要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5一材多用

事物的本身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则优秀的作文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请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诚信之惑》中所运用的一则材料: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件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作者用这则材料来论证“诚信之惑”这一观点,无疑是准确而有力的。因为陶彩芬大姐找到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的失主后,失主不仅没感谢她,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就是诚信之“惑”,“惑”在有悖常理。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于“失主”。因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陶彩芬大姐的角度审视这则材料,那么,它还可以用来论证“诚信”“善良”“道德”“无私”等论点的议论文。

第11篇

一个人真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会作为一份成年礼不知不觉地落在你背上。它是一个使你不得不时时呵护的孩子,而他回报你的,往往只是灵魂和肉体上的痛苦。这样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给予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问挪威大使:“您是第一次到长城吗?”大使说:“我已经去过很多次了,每到星期天我都会自己开车去。长城两边的山崖上游人丢了许多垃圾,我和夫人一起去捡垃圾。”听完这则故事后,你可能会不解,按照某些中国人的逻辑,挪威大使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这不是你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你何必要自己开车、自己买门票去长城捡垃圾呢?再说了,长城又不是你自己家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要替它操心呢?大使却说:“上帝只给了我们一个地球,我们要珍惜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20世纪初有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他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被抢,导致他破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跑了。许多人承受住了,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灵,懂得带着一颗责任之心成长,让人生发出璀璨的金子般的光辉。

(指导教师赵新民)

主题点评

说到责任,我认为应当把它解释成是一种勇于承担、义无返顾的态度和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志士仁人对国家命运的责任心;四川地震中,因保护学生而牺牲自己的谭千秋老师,这是出自一种忠于本职岗位的责任感;丛飞资助一百多个贫困学生读书,比尔盖茨“裸捐”财富投身慈善事业,是出自一种关爱他人的社会道德责任;而我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就体现了一种人伦道德责任感。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负责任,教师不认真教书,员工不爱岗敬业,公务员不为人民服务,经商的不讲诚信,当官的只顾中饱私囊,人人都偏离职守,置责任于脑后,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还能够生存下去吗?

本文阐述了勇于承担责任,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文章主题揭示了责任对于一个人的特殊意义。

选材点评

为了证明论点,本文先引英国王子查尔斯的话,对“责任”一词作了解释,再用喻证法、正反论证和例证法论证。如,把责任比作一个使人不得不时时呵护的孩子;外国大使在长城捡垃圾和中国人不理解的态度对比;弗兰克还债等事例,揭示出勇于承担责任给人带来的收获,彰显主题。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思路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开头部分,从一句格言入笔,引出关于“责任”的话题。

中间部分,列举了挪威大使自己开车、自己买门票去长城捡垃圾的事,以及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因为银行被抢劫遭致破产,因主动承担了还债的责任而过了39年艰苦贫困的生活。有力地凸显了责任给人带来的人格魅力。

结尾部分,以极富哲理性的语言提出希望,愿每个人都怀揣一颗责任之心上路。

微瑕指正

文章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深入地展开就更好了。如说说当代国人的责任意识如何,说说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的责任意识如何,这样文章就更丰满了,论证就更有说服力了,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语言点评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思辨色彩,如“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概括性强,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另外文章还运用了比喻、对比、反问的表现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第12篇

关于“有文采”,《考试说明》有四点具体要求:(1)用词贴切。每一件事物,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每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每一种状态,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这就是福楼拜著名的“一词”说。所以我们要能在词汇的海洋里淘金,找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这就得有洗练语言的功夫。(2)句式灵活。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4)文句要有表现力。华丽的文句未必就有表现力,而平实的文句也可能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关键是要写出对生活的自我感受。

【秘笈速览】

如何做到用词贴切?首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比如表示“看”的词语就有很多――瞧、望、眺、见、觑、盯、睹、瞄、打量、凝视等,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此类词语,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对象,挑选最贴切的词语。其次,要锻炼自己对词语的敏锐感觉。平时要多读名著佳作,对其中用得好的词语多作揣摩,通过比较、辨析,体味它们的精微之处。还有,要养成推敲自己文章词语的习惯。

如何做到句式灵活?首先,要避免句式单一。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穿插一些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顺装句,不妨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使用陈述句,不妨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穿插几句长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其次,要善于整散结合。文章一般以散句(没有句式、结构方面的约束,随意而为的句子)为主,但适当地穿插一些整句(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反复等句式、结构比较工整的句子),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严谨、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的结合美,如朱自清《绿》:“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如何做到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借代、反语等,其中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的使用频率较高。比喻,可以增添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在使用时,不妨形式多样一些,既用明喻,又用暗喻和借喻;也可连用几个比喻,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拟人,可以增添文章的情趣性、亲切性,可一句用之,也可一段用之,还可全篇用之(即采用童话形式)。排比,可以增添文章的气势和情感,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适当在文中使用排比,可以达到文采自现的效果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说服力和丰富性,在议论文中旁征博引,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而富有文采,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如何做到文句有表现力?文句的含意有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两个层面,前者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给人的往往是表层的意义;后者则更多地注重表达者的主观意愿,给人的往往是深层的意蕴。有经验的同学总能把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富有表现力,如“薄如蝉翼的阳关洒在身上,百灵鸟在啼唱,生命走在路上,一路芬芳”。

【满分再现】

忧与爱(记叙文范例)

江苏一考生

一如既往地,母亲一头扎进厨房,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见我过来,便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

可我分明看到,在今日的微笑中,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那倦怠的眼神,仿佛向我透露出一个不眠的夜晚。那飘挂在耳边的零乱头发,也似乎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

或许是因为今日与众不同,母亲往日里十分熟练的动作在今日看来却显得十分笨拙。

是因为紧张吗?我竟不知道,一向稳重平和的母亲会这般忘东忘西。连刷牙的工夫,母亲也不忘跑过去看一眼时间。死死地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今日的交通,也像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我拿起书看着,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

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今天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过一般,猛地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红灯亮起,车辆霎时全部停止,我刚开口抱怨大巴司机的无礼,只见母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了大巴车门口,猛力地敲着车门,可是车门紧闭,只听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到绿灯亮起时,母亲才作罢回到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我笑了,夸母亲勇敢,可我分明感觉到一股暖流正汹涌地冲出我略微弯曲的眼睛。我打开车窗,望着窗外,尽量抑制着那股暖流的汹涌气势。

丝丝的雨轻柔地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视线变得模糊。是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吗?我不得而知。

微风夹带着些许寒意,可我却分明感觉到一阵温暖。

此时我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头发了……

[写作借鉴】

应该说,本文完全符合“有文采”的每一项标准。首先,本文用词贴切,比如“一头扎进厨房,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铲间来回移动”,一个个动词非常准确、传神,突出了母亲忙碌的形象,透出浓浓的爱意。其次,本文句式灵活,行文富于变化,虽然总体为陈述语气,但在陈述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夹杂着一些疑问句,如:“是因为紧张吗?”“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头遥望着我?”再次,本文修辞手法比较丰富,像“死死地盯着那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今日的交通,也像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等句子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像“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使用了生动别致的拟人。至于本文的文句,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句简洁有力,对母亲的神态、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充满行文的始终,母亲的形象鲜活而又可爱。

自律之美源于感化(议论文范例)

广西一考生

你是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像那天真的小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你是一位天真的孩子,像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世界的一切都对你充满希望。你绽放着青春的美丽!

你在出租车上捡拾了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爱心感动了你,于是,你主动把手机交还到尚先生手中。你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尚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温暖了灾区同胞.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心灵固然美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是他的感化让你的灵魂美丽起来,是他的感化让你的人格健全起来。你主动归还手机,心灵的光环何尝不闪现着青春的美丽?是的,这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感化之后造就的自律美!

什么是自律美呢?自律,就是严于律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意识。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做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你达到了美的标准。虽然起初你不愿意归还手机,但是,受到尚先生的爱心感化后,就化为一种完全自觉的行动,没有谁施加压力,没有谁劝说一句,是你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主观的、能动的约束意识。

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很复杂,充满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些纷纭复杂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律。德国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能够审视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就是自律。

只有能够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必须拒绝。凡事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说穿了,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意识美;而一旦我们做错了,该怎么办?要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行为美。不论多么高尚的人,也难免会犯或大或小的过错,而直面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会让他变得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过,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变得更加豁达。古语云: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能够具备这样的认错态度,则是气度美!

做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吧,绽放青春,因为你青春的生命里充满了自律美!

[写作借鉴】

议论文写得如此有文采,委实少见。作者大胆地采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使哲理的表达别具亲切感。文章首尾呼应,都使用了充满诗意的句子,既引人入胜,又让人回味无穷。文中句式多变,在一般的陈述句中穿插着不少疑问句、感叹句,语气富于变化。很多句子表达新奇,富有表现力,如“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是他的感化让你的灵魂美丽起来,是他的感化让你的人格健全起来”。从修辞的角度看,本文比喻新鲜,引用精当,设问有启发性。

【素材积累】

①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例如:“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下成长;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的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军人说,诚信是一个哨位,为了人民的重托,要守住边疆;学生说,诚信是一棵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要成为栋梁。”这种用他们的言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成绩、愿望等取代“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的枯燥解释,就是语言的文采。又如:“诚信不是容貌,但它使狡诈的郑袖黯然失色。”“诚信不是知识,但它胜过张仪的学富五车。”这样写,就比说“诚信是最宝贵的人生品格,它比什么都重要”要高出一筹。

②引用名句。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果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能使文章增添文采。例如:“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段话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列举祖国的名山大川,远远胜过这样一句枯燥的叙述:“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黄河长江,还有泰山庐山等”。

③活用修辞。有考生这样写道:“闻一多,不朽的名字!用生命写成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他的名字早已刻进我的心扉,他的精神早已溶入我的血脉,他的品格早已成为我终生的追求。我聆听着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慢慢长大;在《红烛》的灼灼火焰里,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感;从一潭《死水》里,我窥见了一座喷浆吐焰的火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诗人的人品和文品不正是我的首选目标吗?”这一段文字,用了呼告、比喻、排比、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对闻一多的敬仰和对其作品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和文采。

④巧变句式。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的句子:“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失在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话,于匀称之中见错落,呈现出一种参差之美,堪称景象美妙,意境深远。

第13篇

关键词: 今本《文子》 文学审美性 思想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但鉴于其诸多版本的界定性、真伪性、边缘性的复杂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流传和发展。将今本《文子》作为整体进行阐释和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虽兼承新道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却因伪书说而长期不能得到世人重视的尴尬。其书蕴含的丰富黄老道家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文艺、文学、政治等各领域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思想性、启悟性方面进行如下探究和阐释。

一、今本《文子》文本的诗化性及情辨性特征

今本《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含有大量的议论文字。其在论旨上“宗传统道家思想”而有所发展,在行文上更是“法黄老理论”而振扬其风。其语言风格既有南方楚地文学浪漫飘逸的痕迹遗存,又有早期秦汉文学说辨论理的演进特征。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一文中强调:“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所谓“泽”即光泽、润泽,或可理解为恩泽后世。的确,在诸子的著作中,文子之作的最大优点就是“论道辨理”饱含情感,《文子》不讳言“情”,且更特别强调“情”的作用,在其看来,治理天下不是靠政令制人,不是靠权威压人,而是强调真情感人,诚信服人。虽讲治国之道,但“语因情发,言为心声”的意识确有其进步意义,发言吐语、著书立说,也才更重表达真情实感:

夫水浊者鱼,政苛者民乱……影之象形,所修者本也。(《精诚》)

这段文字前面抒发了对“政苛令繁、欲多求甚”的统治者的憎恶之感,对“争斗伪诈、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痛觉之情。阐述“无为而治”思想的文字,由激愤之情渐变为激昂之情,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由于感情充沛而强烈,故“辞不繁不足以达其情,语不详不足以表其意”,文字便有了风行水上之势,洋洋洒洒,焕然成章,其富有情感的论述使人犹如看到了作者“纵论治国之道、畅谈天地之理”时的慷慨激昂抑或冷漠沉静的形象,也启发了人们对文艺的本质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且《文子》用词遣句简洁生动,准确明晰,其对字句的自觉锤炼和刻意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学意识的增强和文学创作性的进步。其文讲求对字协韵,较多采用四言句式,突出了文章的音乐化特征,易于诵读而传播广远。许多段落又富有诗歌的韵味,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以楚人惯用的语气助词“兮”字入句,在句中起到了调和韵律的作用,文句更富咏叹意味和抒情功能,有浓郁的楚歌情调,如:

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上仁》)

在对偶和排比手法方面,《文子》也运用得较为普遍。文章又多骈句俪辞组成,可与后世词句整饬的赋体作品媲美,这无疑是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艺术形式美的结果,显然更具有达意抒情的文学自觉性。

总之,在文学体裁上,《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它的诗化特征仍很明显,特别是杂有较多的议论文段落,也显示出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在艺术表现上,它借鉴了老子的创作经验,沿用了《老子》的修辞手法,且有所发展和提高,注重文章的审美化,更追求文章的艺术化,这也是该书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今本《文子》与《沧浪歌》、《诫子书》等文关系的问题

(一)关于“《沧浪歌》创始权为文子”的思索

张松辉先生在《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一书中提出:“《文子·上德》的记载证明《沧浪歌》的初创权应归为文子。”我认为此认识涉及今本文字增益性问题,有部分不可证因素,但确有较大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其既与今本《文子》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又关涉到与“《文子》为屈原思想上源文化”观点的连贯性和价值性问题。文章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其二者思想结合,作如下分析。

1.今本《文子》从尊崇道家思想传统的角度,注重“心治”,同时也主张采用“法治”。若说此书“心治”思想多是受到春秋大义的遗响,那么“法治”思想则是“明见之主必求治国之臣变法图强”的重要标志。

《文子》立法对象的界定,也反映了对君主的一种理性要求与审议,楚国的屈原时代,“法治”思想已遍地生花,屈原及其同仁在楚国奔忙,尽管各有所憾,但已显现“法治”思想同“心治”思想斗争的必胜气象,而《文子》作为前期的楚文化著作,对屈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是极有可能的。

2.《文子》和屈原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上有所一致。屈原作品对道、德、仁、义、礼各种思想因素在社会秩序构建时作用的认识,已较《文子》大大前进了一步。其将此五者认为是“美政”统治不可或缺的思想因素,这与《文子》的黄老思想有着相通的渊源性。且两者在儒家思想方面的显著特征,又都表现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

3.《文子》思想通于“刑名”之学,屈原也重视“名与实”的统一,两者的共同性是发人深省的。屈原认为有“实”才可有“名”,即“善不由处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无实而有获”。故“不干人、不屈己”的精神,也正是屈原千百年来对中国文人的人格影响之所在。

4.同《文子》一样,屈原主张变法图强。吴起变法之事相去屈原之事不过四十年之遥,楚之俊杰之士如屈原者,必将深刻认识到“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重要性,且屈原的改革亦曾部分的付诸实施,故此屈原的法家思想也可窥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列《文子》入道家类,而屈原思想中也有部分道家思想因素,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也是战国时期黄老思想最活跃的地区,屈原生长与此,耳濡目染,本族文化思想积淀的影响一定是相当深厚的。由此可见,《文子》不仅可以作为研究秦汉哲学、经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屈原的源流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材料。今本吸收了儒家思想而融会贯通,旁通于刑名之学而有所创新,由道生法,强调了朴素的法制理论,汲取了多家的思想,丰富光大了道家学说,其对屈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以上由“沧浪歌创始权的考索”引申到的对“《文子》思想与屈原思想延承性”的探究,提醒我们从文化区域性的影响和文化纵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屈原思想的内涵。这样,既可抛砖引玉地解决屈原思想中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我们对《文子》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

(二)关于对“《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的认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不免于下流矣!(《诫外生书》)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以天下之目视,……百官修达,群臣辐凑。……(《文子·上仁》)

由上文可见,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论述亦见于今本《文子·上仁》。《诫子书》、《诫外生书》等篇作为表现诸葛亮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品,其“淡泊”、“宁静”、“绝”、“忍屈伸”等理念,亦为黄老新道家所阐发。

从引文分析,两篇文字与今本《文子》语言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只是个别词语略有变化:“明德”改为“明志”,对“”用了“绝”字,对“屈伸”用了“忍”字。当然,由于今本文字的增益性问题,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断定《诫子书》等文的言论承用今本《文子》原文,但较之前文对今本成书和思想的分析,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即使其对今本此句未加引用,两者的黄老思想亦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若说诸葛亮主要是新道家思想的体认者,不仅是因为他以新道家的“宁静”、“淡泊”为基本行事风格,其也与其他所有新道家一样是积极“入世”的。“宁静”为了“致远”,即朱熹所说的:“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得十分明白,要“明志”,要“致远”,他的“志”绝非“悲守穷庐”,而是“志当存高远”。本来“躬耕”,但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是“以屈求伸”,即所谓“入世而不避世”,这也正是新道家的重要特点。

诸葛亮《诫子书》的言论及反映的根本思想及渊源,较大程度上是黄老新道家思想,可理解为是以黄老刑名为主的异端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兼采众长”。且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诸葛亮《文集》资料看,他的表、梳、书、教、论等文,也有较多反映其黄老思想的论说,甚或其本人的所作所为,亦多新道家风范。①

当然,关于黄老新道家的总体思想观念,今本《文子》与诸葛亮确有一致性,值得探索。在每一段进步开放的历史时期,黄老新道家思想对社会各阶层起到的重要影响和启悟的可能性就更加明显和积极,这应该既是黄老思想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进步性的独特魅力体现,又是其作为政治统治手段在传统中国社会不断适应管理层需要并使其不断得到发挥和完善的历史必然。

综上所述,今本《文子》在唐代成为“通玄真经”是有其历史必然原因的:该书的思想内容既与唐代初期上层阶级提倡道家思想的政治性相符,又能以它黄老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适应社会恢宏大气的时代特色和广大民众昂扬热情的进取情怀……以上即为对今本《文子》与文学审美性相关涉部分内容和思想的些许理解和体悟,其进步意义对今天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价值和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499-513.

参考文献:

[1]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黄钊.道家思想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第14篇

[关键词] 高中作文 教学方法 学会感受 思维方式 制定计划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也没什么可写,更不知道怎么写。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也没有写作的内容,更没有写作的技巧。而从教师的层面看,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加大训练量,急于求成,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规律。目前,大多数作文课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二、高中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如何解决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和没内容可写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写的困境?笔者也经过了一些思考和尝试。我们经常跟学生说,要写好作文首先要会感受生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教师经常忽视一个环节,那就是怎样教学生感受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或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不知道说什么,有的即使说了思路也不清晰。这不代表这些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和看法,而是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生活缺乏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感受和思考生活。对此,笔者做过一些粗浅的尝试,觉得下面一些方法对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是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这一点笔者基本是放在每堂课的课前导入环节,拿自己每天经历的新鲜有意思的事跟学生分享。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教师的感情真挚,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真挚的感情。而情感真挚恰恰是感受生活和写好作文的前提。每天给学生讲讲鲜活的生活小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很容易被你吸引。当然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讲老师的生活经历只是抛砖引玉,起到一个引导和示范作用,最终是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感受生活的思维方式,并习惯有条理地表达。在教师示范一段时间后,就试着让学生谈谈,他们会很自然很真实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慢慢地把课前五分钟还给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从有感受就讲到设定主题有选择性地讲,从随便讲到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讲,从表层的现象讲到事物的本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其实,感受本质上也是思考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养成对学生一辈子都受用。

(二)帮助学生跳出“自我”,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绝大多数高中生的思维跳不出“自我”的范畴,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他人、社会和人生。而对于寄宿学校的高中生平时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看主流新闻,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身边的感动”等等;还可以就某个专题专门收集资料,比如农民工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留守儿童、校车安全、教育公平,还有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灾后思考、航空航天、诚信问题等题材,在这方面网络可以帮很大的忙。通过收集专题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同时还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

每次放假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谈谈假期里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事情。这样既让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变得特别活跃,也在这样一堂分享课的引导下,学生在假期里会特别用心地去感受生活的细节,让自己对身边的得很敏感。有一次假期我布置了个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动自己身边的一个人。特别强调“用心”的意义,回校后谈谈体会。这次作业的效果非常好,好多学生体会到“付出”比“得到”更有幸福感。“心里有别人的感受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变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三)“少而精”地研读名著,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关于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有些人认为高中生看得越多越好。笔者认为,高中时代因为时间有限,读名著还是少而精更合适。“少”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名著一到二部,“精”是要读就应该读透。高中生读名著很多时候是被书里的故事吸引,而没有真正立

地去解读故事的背景、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作家创作的目的等深刻的东西。所以在引导学生读完原著之后,应帮助学生搜集与这部名著有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名家评论,再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风格。这样从书里书外真正读懂名著,同时也学习了优秀学者的分析思路和思维模式,学生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当一个人真正学会如何看懂一部名著后,他慢慢地就学会了一种探究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成熟和理性了。只有让学生在读名著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自己思想成长的快乐,他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研读下一部。而源自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教育目标吗?

如何解决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

上文主要是让学生有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主要解决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下面谈谈如何解决写作技巧的问题。笔者认为写作技巧是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既然是一种技术手段,那么任何一种技术都要经过一招一式的学习才能掌握,而要达到熟练应用,那就必须不断地练习。教师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作文教学就可按照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步骤,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高中学生的思维一般由形象到抽象,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且学生的写作实践同样有一个“事”“态”“情”“理”逐渐提高的过程。根据这些普遍规律,我们应该制定一个严密的作文教学计划。

第一阶段:记叙文训练

先训练简单记叙文,训练学生写一件事,写出起伏与波澜,即情节的单线转折、事件的升降、多层的情节结构形式等。再训练复杂的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辅的记叙文,训练记叙文的双线平行式、双线交叉式的情节结构。接着,根据散文文体特点,训练散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单项训练散文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专项训练散文的立意、取材与构思。注重感受与思考、思路与结构,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准确、形象地表述。

由点而面的写作训练。以较复杂的记叙文训练为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进行一些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片段训练,讲完小说单元便欣然命题“写一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物,要求记叙二三件事情,从几个方面表现人物,注意捕捉人物的独特细节,写出人物的个性”,那么,学生怎么也难以把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而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很难实现了。如果能够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单项训练,则会有备无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如果在整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单项训练,最后归结到一次有目标的作文训练中去,连珠成串,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能完成本单元的作文目标任务。如果写好并讲评之后,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再进行相应的单项训练,效果会更好。

第二阶段:议论文训练

训练正确审题,深刻立意,理清思路,快速成文。单项训练议论文的思路及举例、引用、推理、假设、因果等论证方法和多角度运用材料等。专项训练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和变换角度处理材料的能力,注重训练议论技巧和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与写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既方便快捷又实用有效。

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建构,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跳出“小我”的圈子,面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帮助学生从精读赏析名著中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解决他们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困难。教师应制定严密的作文教学计划,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把写作技巧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我相信通过系统地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32-01】、

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考语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内容多,要求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高效地复习,中考前的科学指导对考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筹帷幄,删繁就简,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平日教学要按教学要求保证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中考复习赢得时间。基础知识中像生字、解词、诗词课文背诵默写、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修辞、仿写等内容,要在单课学习时,就要认真学习,扎实训练;单元复习时要系统整理,查疑补漏,检查巩固。在单课学习时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注重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此外,要注重单元作文训练。单元作文都是根据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要求设计的,单元课文是写作最好的范文,学生易于模仿,如长期坚持训练,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构思立意都很有帮助。有了扎实的各项训练,在中考复习时,只要系统看一遍,再选典型试题训练检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复习要研究中考试题,精心设计,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中考语文考查内容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高。积累运用里有考查字音、形、义的掌握和运用,有文学常识、文化知识、文学名著、背诵默写等语文积累的考查,有修辞、标点、判断并修改病句、仿写、对联、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等语文能力的考查;阅读中有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等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有古诗文的释词解句、分析理解及赏析能力的考查,写作中既要考查学生三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更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认识水平、思想境界。所以,在组织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对复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各题在试卷中的分值比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课时,作专项复习。

(一)基础知识琐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分类整理和分项训练,根据历年中考的考察方式和学生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分重点训练标点、病句、修辞、仿写、改错别字等内容,而将背诵默写、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让学生重点记忆后再作专项练习来查疑补漏和巩固。

(二)文言文的复习则应紧扣课本,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重点放在九年级两册书的文言文复习上,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以课内文言文带课外文言文。侧重文言实词、古今义、一字多义、“之”“而”“于”“者”“焉”等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进行比较阅读,理解思想内容等。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捡重点篇目复习,重在疏通文义、理解思想内容上。古诗词重在背诵默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这部分是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故要花较多课时,但也要注意不能费过多课时。

(三)现代文读,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大,学生因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易失分,所以要分文体训练,教给学生有关的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和技巧,并多做阅读训练,学生是能掌握的。

(四)在写作训练上,首先要加强基本功,平时可按照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一些单项训练。要体现“六个一”:拟好一个题目,写好第一段,写一组排比句,引用一句名言名句,写一个好结尾,写一副好卷面。注重文章的整体性,体现“五个好”:好题目,好开头,好例子,好段落,好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