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供应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诉求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种依靠自然环境的绿色产业。一方面,休闲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既要求时间上园区景观四季可供观赏,体现四季生机,充分体现绿色价值,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自然农村环境为背景,在大众进行休闲旅游的过程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不断互换,其对生态环境的驱动影响比传统农业更为严重。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休闲农业园区暴露出很多陋弊,例如园区游客随意露营、野炊产生的大量垃圾、烟尘;节假日超容量的游客旅游对景区植被的踩踏,园区农户经营者对农作物化肥、农药的随意滥用等环境问题堪忧。
1.2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诉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对于生态休闲农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木、气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和先决条件。在当前各地政府大力开发农业用地进行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业经济增长,但是,盲目而欠规划的开发建设其实是在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正在等待开发的土地其实是很好的可耕地,加上园区冷热不均的经营现状,使得这些耕地一直被荒废闲置,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不少农民由于被政府征地后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怨声载道。其实在国家土地政策中,有明令规定要保护农业耕地,而现实中不少开发者罔顾土地法规,规避用地审批,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大量违规建设。这种不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是与绿色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必然要遭到大众的质疑和自然的报复。
1.3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效益诉求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形态,是当前我国振兴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经营模式来看,其实它是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休闲旅游服务等多种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发展中,需要积极研究如何实现多产业联动,使有限资源创造最大收益,以形成高效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农户的经济联合体。
2对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既关注“上游”的资源整合和最佳配置,又关注“下游”的市场反馈和客户需求,所以对生态休闲农业实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将农业生产运作过程系统化、整体化,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能力,才能更加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休闲农业的自然供给与大众的市场需求之间良性互动,提高休闲农业的资源效益。
2.1推动闭合运作的供应链构建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是“从摇篮到再现”,利用节能、低消耗、高效率的闭路循环技术,让产品报废后回收再处理还能再使用,或粗加工后作为原材料进行新利用,从“废物”到“原料”,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循环再利用系统。所以在对生态休闲农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闭合供应链的构建,这是进行休闲农业供应链优化重整的第一步,只有在这种无缝对接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将休闲农业的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充分实现,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实体,也可以优势互补,组成经营联盟,与优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导向,打造内外资源整合、闭合运作的供应链,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的科学性规划。上海多利农庄以生态有机农业为经营模式,倡导科学、低碳、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与优秀的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农业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作,从农业生产源头直至最终消费者加强全过程循环供应链控制,推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给国内众多生态农业园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2.2优化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优化生态设计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园区可以以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导向,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景观(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或者利用生态系统循环食物链、立体种植等原理设计高效农作物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对诸如园区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量控制、经营户生产生活污染、游客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景区停车场位置设置、园内环保交通工具配置等问题做好环境治理维护工作。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优化设计,才能打造园区自然、和谐、干净、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园区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政府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3督促政府技术支持与数据处理从当前实践来看,生态休闲农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多利农庄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后两次来到多利农庄进行调研,并批准建立了“上海有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因此,在构建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运作体系中,一方面需要政府与相关机构尽力营造绿色资源数据库,给于政策指导、示范推荐、数据分析等资料与技术帮助,使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物流资源、绿色品牌构建、绿色规划体系等相关资料得到共享,提高园区经营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实施严格准入制度,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规则,实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建立规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估系统,提高园区经营者规范管理水平,健康、科学、合理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1.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循环农业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政府和中介组织。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循环农业的内核是产业链延伸与生产、消费的统一,因此应将消费者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中。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影响的是链内因素和链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链内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消费者,链外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中介组织,各行为主体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见表1。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单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从而影响主体行为的选择,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同时还受到反馈行为的纠正,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1.2ISM模型建立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ISM模型法利用图形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述和阐明问题,这对于理清思路、明确问题,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都极为有用。
1.2.1确定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基于吴锴对参与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分析,并将消费者纳入其中,将表1中细分的17个因素,使用方格图分析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的相互关系。,A表示方格图中行因素影响到列因素,∨表示方格图中列因素影响到行因素,X表示两因素相互影响。
1.2.2根据方格图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方格图建立邻接矩阵,利用Warshall算法得到可达矩阵M。Warshall算法是一种求二元关系传递闭包的高效算法,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设在n个元素的有限集上关系R的关系矩阵为M(即方格图的邻接矩阵的布尔矩阵),置新矩阵。
(2)置i=1。(3)对所有j,1≤j≤n,执行如果A[j,i]=1,则对每一k=1,2,…,n,置A[j,k]A[j,k]∨A[i,k]。即当第j行第i列为1时,对第j行每个元素重新置值,取当前值与第i行的同列元素之和;否则对下一j值进行同样步骤。(4)i增1。(5)如果i≤n,则转到步骤(3),否则停止。可达矩阵表明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矩阵M中,如果2个因素之间有着直接或递推的关系,在矩阵相应位置上规定值为1,否则为0,且默认因素对其自身有影响。
1.2.3对可达矩阵进行划分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就是将影响程度不同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因素之间有一个轻重先后的框架。其步骤如下:
(1)寻找最高级要素
受要素Si影响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M(Si);影响Ri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Ri的先行集U(Si);如果M(Si)∩U(Si)=M(Si),则Si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
(2)寻找其他各级要素
找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后,从可达矩阵中划去该级所有最高级因素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以此类推,可找出每一级所包含的最高级因素集。这样逐步分析就可以将不同的因素划分出层次。根据以上步骤,求出第一级最高级因素集L1={S18},在M中去掉18行和18列,依照上述方法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集,以此类推,得到各级最高因素集如下:L2={S5,S6,S7,S10};L3={S12};L4={S4};L5={S1,S2,S3,S11,S13,S14,S15,S8};L6={S16,S17};L7={S9}。
(3)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由按级顺序排列的可达矩阵去掉单位矩阵后,可清晰看出各因素的层次关系,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1.2.4结构模型分析
可直观了解到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是一个具有多层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主要分为3个层次: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深层原因。直接因素主要和企业有关,包括技术水平、资金支持和经济绩效。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根植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动和干扰归根结底只有通过系统内因才能起作用,同时内因也有主次之分。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农业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它是管理系统内因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自主行为直接影响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性质及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当外因转化为内因时,整条供应链才会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在观念、资金及技术上是否有能力对环境压力(外因)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也是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关键。因此,企业获得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将有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此外,经济绩效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将环境压力通过供应链管理转化为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这才真正符合了链上各主体的根本利益。间接因素关系到中介组织、农户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行为。农户和消费者对绿色市场的反馈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行为,这些反馈行为受到认知、市场价格、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消费者和企业这三者之间关键的链接点就是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农户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效链接起来,并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为各方提供服务,比如知识、信息的传播、技术指导、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资金服务、监督协调等。作为绿色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一员,政府在建立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系统有效的制度环境、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绿色供应链上行为主体自利的存在,如果缺乏外部的规制者,仅仅是通过市场竞争行为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环境友好的原则与目标不能实现。此外,因为负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会导致行为主体之间产生信用危机、逆向选择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法制上的规范和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肩负着引导绿色消费的重任。
2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分析
间接因素涉及到中介组织、农户及消费者3个行为主体,他们之间行为的协调有助于绿色供应管理的实施。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间接影响因素重要度进行排序,以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的提出。AHP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其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并按照一定规则量化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
3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文献计量学;普赖斯理论;布拉德福定律;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盟与协作,形成一条利益相连、信息共享、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并逐渐成为学术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从文献上看,当前对供应链管理研究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和专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热潮,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已有一些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文章,但理论分析的多,计量分析的少。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为研究者全面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数据获取方法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更新及时,学科全面,论文质量高[2]。
由于国内最早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是1997年[3],因此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1997-2012年所刊载的文章为样本,运用CNKI的高级检索,采取“篇名”中包含“供应链管理”的检索策略,在“期刊”界面,通过精确检索,过滤筛选出5 080篇期刊论文。本文之所以选用“篇名”进行检索,是因为如以“供应链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取的数据中将会掺杂一些报告、消息、会议通知和无作者的文献,数据不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2统计分析
21文献量分析
文献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规模[4]。从图1看,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2002年,在1997-2002年期间,论文较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吸收和引进,其中供应链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内容探讨较多。这一时期的成果为国内供应链管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这个阶段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出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的一个高峰。这种研究状态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相适应的。这也表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企业及学者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该阶段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每年的发文量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微弱递减的趋势。这其实反映出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研究将更加深入。
本文只对第一作者信息进行筛选并分析,以期确定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所谓核心作者就是那些发表的论文量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5]。
23作者机构及地区分析
表2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发文在7篇以上的论文进行统计(见表2)。从发文单位看可大致细分为4类:一是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如南京大学的朱庆华,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来自企业的作者,如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佐,长期专注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学术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三是来自研究机构的作者。如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的周林洋。他们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多种角度,使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这些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表3还可以发现,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较多,高校师生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重要力量。
从机构所在的地区看,一线地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相对要比其他地区多,尤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北京市居多,其他省份较少,分布不均衡。
24核心期刊分析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从文献统计入手,对文献分布数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布拉德福定律[8]。即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直接为学科服务的期刊,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以及另外几个区。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列举刊载量20篇及以上的期刊,刊载论文数为1 796篇,占论文总篇数的3540%。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列的33种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超过论文总数1/3[9],即33种期刊处于核心区(第一区),是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物流管理类期刊上,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123%,另外经济类期刊也较多,核心期刊有8种,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071%。其他的还有工业工程类期刊、科技资讯类等。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学科综合性较强。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表4可见,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有689次,一方面因为其发文较早,2000年发表,我国供应链管理领域刚刚兴起,其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文章深刻剖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为辅助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论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协调优化、风险应急、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也有研究者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如农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应用。说明目前学界研究理论与应用并用,推动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26论文关键词分析
261供应链伙伴的选择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在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这两个阶段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高频词,选择供应链成员是组建供应链的首要任务,因此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而在2008-2012年更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更为细化。
26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问题
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物流”、“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在3个阶段均是高频关键词,说明从物流管理角度进一步研究供应链是一个核心议题。从收集的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和“虚拟供应链”。
263供应链电子化
“电子商务”在1997-2002年出现频次仅次于“供应商”,在2008-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1997-2002年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系统”方面研究,到2003-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得到更大发展后,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方面。2008-2012年“信息共享”出现频次超过“信息技术”,说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26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1]。表5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刚刚提出,2003-2007年分别出现76和51次,而2008-2012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出现频次位居第二,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的文献量分布、核心作者、核心机构、核心期刊、高被引期刊论文及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自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1997年兴起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量由快速上升变为微微递减,2012年发文总量达到5 080篇,说明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研究主体上,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员,如孙衍林、朱庆华、马士华、王佐、周林洋和宋华等,他们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 金融风险 调研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相关论述
国外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的观点有:米勒等人重点研究了价值链的发展给农业和农业综合企业带来的潜在利益及引发的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克里斯丁等人提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可以参与现代供应链,并表明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农场发展现代供应链。
国内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管理观点有:张晟义等人在《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4)一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机制,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供应链管理导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绩效,供应链管理导入农业产业化意义重大。
国内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观点有:贾彦乐在《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现代金融.2008,4)一文中将供应链金融理念引入服务“三农”中,从更宽泛的角度,阐释了服务“三农”的内涵。王影等人在《供应链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应用研究》(特区经济.2010,4)一文中对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金融开展微型金融服务的观点,加强供应链建设和管理是基础,控制供应链风险是关键,改善信用环境是保障的解决措施。贾俊萍等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供应链管理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1,7)一文提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应以客户供应链及资金流、信息流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强化资金管理的效率,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开展节点企业的融资服务,提升供应链整体流动性,逐步建立核心企业、银行、上下游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实现渠道融资一体化。马九杰等人在《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银行家.2011,11)一文中从应用角度探索了龙江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典型模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探索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樊雪志在《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人民论坛.2011,27)一文中提出: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由核心企业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农户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等四个方面构成。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概况
(一)调研背景
在农业生产格局由零星分布、单户生产,向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种植(养)、订单化转变的形势下,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为发展供应链金融贷款模式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链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拥有各具特点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链链条越长,其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价值活动就越多,融资需求就越大。为农业产业链的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融资服务意味着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进而提高各个农村产业活动参与者的收入。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依托新型农业供应链,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同供应链的内在结构特点和融资需求,向资金需求者提供灵活的融资产品和服务,使部分农村融资企业和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三农”健康良性发展,分析与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研基本情况
我们采用实地走访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课题调研小组到台州市玉环县九山联合社及其旗下合作社进行调研,参观学习了九山联合社旗下的优+农产品超市,实地考察了玉环县山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樟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过与工作人员接触,我们实地了解了九山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现状、结构和运转模式等相关情况,重点了解九山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调研过程中,我们将设计好的调研问卷发放给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相关人员,指相关人员填写。我们共发出并回收问卷100份,问卷涉及的内容及回收信息作为本文重要的分析资料。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分析
根据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提取了一些主要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户在生产生活出现融资难问题
问题1:在生产生活中是否曾经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出现过融资难问题的占70%。
问题2:出现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中认为是资金成本高的占20%,认为手续繁琐的占33%,剩下47%的人则认为是授信审批速度慢,取得资金时间过长。
由此可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农户在现实生活中融资实属不易。
(二)农户当前选择的主要理财方式及存款机构
问题1:您当前选择的主要理财方式?其中选择存款的占57%,民间放贷的占15%,购买债券、基金的占15%,购买股票的占7%,购买理财产品的占6%。
问题2:当前您的存款机构是什么?其中选择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的占66%,剩余34%则选择在商业银行存款。
可见农户的理财意识薄弱,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强,当然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敢于创新的人。
(三)农户对当前农村金融的认知分析
通过调查,47%的受访者表示农村金融的总体风险略高,但只有25%的受访者对其有所重视,且有4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金融还有很多的欠缺与不足。
(四)农户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分析
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根据数据统计,当问及当前农业供应链的实施情况如何时,有4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很好,可尽管如此却有63%的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三农”的前景持肯定态度,有40%的受访者认为实体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对于解决三农资金需求的作用很大。下图为发放调查问卷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统计。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个别农企竞争模式逐渐弱化,新的模式将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抛弃了传统的个体授信模式,它将视角放在整个农业供应链的层面上,发挥链条内的结构及贸易优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具体贸易资金的自偿性和货物的流通价值做担保,向整个农业供应链中的融资企业和农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有效的调节了贸易及资金的不平衡,缓解了农村融资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供应链中信贷产品的使用效率。整个产业链凭借核心企业的主导,配合其他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形成了高效的、持续运转的有机生产组织结构,使得原来许多不符合银行信贷标准的企业和农户也能够获得信贷资金。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晟义,张卫东.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
[2]贾彦乐.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8,4.
[3]王影,杨明娜,朱盈盈.供应链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4.
[4]贾俊萍,谢生业,李柏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供应链管理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5]樊雪志.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J].人民论坛.2011,27.
[6]马九杰,周向阳等.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J].银行家.2011,11.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 金融 模式设计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设计前提条件及思路
(一) 前提条件
农业供应链的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购销贸易公司和农户,这些涉农企业和农户产生了大量的资金流和物流。涉农产业的供应链主要可以分类为四个环节,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产销、农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的收购及加工和农产品的销售。农业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下游客户构建了农业供应链条同时也建立了农业供应链的基础。
(二) 设计思路
以往传统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银行采用的是单独个体调查、审查,对单笔贷款进行授信的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模式,而是从农业供应链整体出发,将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平台,发展当地优势的和有竞争力的涉农产业,将农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农户和消费者紧密地连接起来,为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全面的金融解决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运行方案,实现了农业供应链的转移支付作用,将信贷资金注入到农业供应链中,从整体上支持了农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节点企业及农户。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指标体系设计
(一)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在财务分析的技术中,财务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很多,不同指标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反映不同的问题。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根据某一目标客户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可以确定其上下游企业,同时,通过分析目标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的采购额或销售额的比重,也可以判断该企业与供应链的依存度。一般我们认为一家企业或农户的采购量或销售量的30%或以上在供应链中完成,那么可以视为其与农业供应链有较高的依存度,这也将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中,我们通过访谈、现场和非现场的贷前调查,来具体了解某一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的作用。如果一家企业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中起到了核心的控制作用,就可以称其为核心企业。在评价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时采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销售毛利率、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评价,除了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外,还应该有非财务指标的定性分析。首先,企业经营的品种是否有较为集中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上下游企业是否能经常保持沟通和信息共享。其运作模式是否能够或者适合农业供应链金融;其次,是否能够找到符合准入标准的核心企业,这种准入标准除了以上所说的财务指标体系外,还要看核心企业的软实力方面是否能够真正在供应链中起到核心控制作用;再次,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能够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和封闭运行,这是商业银行评估和防范风险的关键。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类型
根据农业种植、畜牧及渔业养殖、农作物加工、农产品原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各个环节不同的金融需求,LJ银行自行研究和创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五种基本业务模式和六大产品。五种基本业务模式有:“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信托”。这五种基本业务模式与农业供应链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及销售、农作物的种植及畜牧渔业养殖、农产品收储及加工、食品的生产及销售等几个环节相互联系,促进了农业供应链各环节运行的协调性。LJ银行根据涉农贷款借款人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既有抵押、质押、联保等担保方式的应用,对于特殊情况还通过信用证、保理、买方信贷等金融产品进行了满足。多元化的涉农金融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农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LJ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广及产融结合情况
LJ银行通过对省内大米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与ZL集团大米事业部、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了ZL集团的核心企业作用,以企业间的收储协议带动订单式农业的发展,降低了LJ银行的信贷风险。通过与ZL信托的合作,LJ银行开发了融信通产品,利用信托的功能解决合作社缺少合规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又巩固了ZL集团成员企业的原料基地。对ZL集团下属的ZL生化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以黑龙江省为主要原料收购地,构建了省内玉米外销渠道,提升了省内粮食贸易企业和玉米种植农户的盈利空间,为稳定产业链中的原料供应环节起到促进作用。
产融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进一步研究ZL集团全产业链上的优质客户资源,LJ银行将目标锁定在生化能源事业板块旗下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黑龙江省内的玉米代收代储战略客户群。在代收代储客户自有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有了银行专项的信贷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加工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在黑龙江省的粮食采购数量,特别是在收粮高峰时期能够保证按采购计划收好粮、收足粮。LJ银行正在积极研发和设计“粮食代收代储循环贷款模式”,依托ZL集团对产业链上游客户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对称优势,能够确保实现信贷资金的闭环运行,参与各方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帅.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2,6.
[2]王欢.供应链金融主要融资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31).
内容摘要: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产品物流对于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物流成本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主要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成本控制 组织模式
农产品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对于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已经被正式提上日程并且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刘艳靖,2010)。
物流成本与组织模式
(一)物流成本的内涵
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却经常忽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而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内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
物流成本的概念是1956年由美国的Lewis,Culhton以及Steel等3位学者在研究航空运输在物资配送中的作用时提出的。他们认为,物流成本可以被分解为固定物流成本和变动物流成本。三人提出物流总成本概念,把总成本定位于包括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需的全部支出。
(二)组织模式与物流成本的关系
企业物流控制的主体是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和机构,客体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物流成本。要从整体上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主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是经过一系列的相互调整、彼此配合,通过从运输到配送等物流各环节的信息传递,通过在微观物流运作主体之间建立的联系,把以上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构成了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在该运作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提高效率、发挥最大的潜能,需要一个主体起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优化物流模式,不能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不能够较好地发挥其物流价值。
而在实际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成本决定着物流系统哪个主体将会起主导作用,决定着农产品物流的优化方向。这是因为物流成本和物流时间之间关系密切,物流成本的加大大部分是由于物流中间环节过多导致的物流时间延长所造成的,而物流时间的长短有大部分由主导主体决定。因此,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绩效需要从缩短可控物流时间、减少物流中间环节着手来减少农产品由于运输、批发和配送所造成的损耗;同时,可控物流时间的降低也能缩短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使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时间,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而这点是由物流组织模式所决定的(朱鹂、张平,2004)。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分析
(一)行业协会主导模式
行业协会主导模式与批发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行业协会代替面向生产领域的中间商的目的和发挥相应作用,并且能够参与到批发市场中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因此,以行业协会、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模式可以形成农产品物流的的有机整体,环环紧密联系,进而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于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农贸市场的批发商来说,这种模式解决了原料来源不稳定等难题,使得公司可以拥有一部分稳定的原料来源,提高了公司的资源控制能力以及生产稳定性。同时,也为农户销售农产品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渠道,提高了下游相关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
(二)农产品物流园区主导模式
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是根据农产品物流活动集约化、一体化的构想提出并建立的。物流不但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四个基本环节,还包括物流加工、包装、仓储以及分销等诸多物流活动,更应该包括改善以及提高物流水平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基于此,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以及农产品中介组织的集约功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一体化和规模化是实现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郭丽华、张明玉,2006)。
农产品物流园区实际上是一个在农产品物流衔接地形成的具有综合物流功能的空间集聚体以及结点。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提供多种物流服务以及物流设施,具有这类服务的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中于此发挥集聚效应。这些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农产品的物流活动,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整体优势以及互补优势,具有一定的综合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园区实现的这种一体化和集约化还具有在产业集群上的规模化,在存储、运输、加工、装卸、信管以及中介等领域实现了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农业物流园区内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王新利,2003)。
(三)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源自日本的市场外流通模式。市场外流通是指绕过批发市场,通过超级市场实行产、销一体化,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形成了较低价格的一种交易方式。农产品超市的建立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借鉴其它省市的经验,建立由现在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各个经营网点改造成的连锁小超市;第二,鼓励城镇中的大型超市到农村中去开设超市,建立新型农村农产品物流网络系统。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除在产地超市向农村居民出售各类农产品外,还要及时收购产地的各种农产品,然后通过超市建立的强大的配送网络把农产品配送到销地各超市。
(四)第三方物流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实现了进一步分工,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以及流通加工的各类中间组织,这类中间组织不涉及直接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主要承担农产品物流的功能,即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运作状态,将是未来农产品物流运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张宇,2009)。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较大的行业竞争力,这是因为其组织结构清晰,能够将诸多物流计划以及运作的功能归类到同一个权力和责任下,实现了对所有的农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的战略管理,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和利益。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物流企业的横向支持部门以及纵向的运作部门被建设成矩阵形式,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各相关部门在运作环节上的直接沟通交流,使得物流活动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实现客户以及数据库的共享,而物流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为地区之间物流提供各类综合服务。虽然目前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还不完善,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依然作为其运营主体,加工、配送以及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还不成熟完善,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信息共享以及专业化等服务上存在诸多问题。
上述几种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农产品物流模式会随着不同类型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市场条件的改变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主导模式,一成不变的模式是不存在的,而只有最优和最适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其次,这几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有效运作依赖于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作业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想发挥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效率和作用,除了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处理设施的大量投资,还要完善农产品物流制度和法规,以及需要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左娜,2009)。
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设计
现代农产品物流是以市场为导向,为了满足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费者的要求并且同时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刘艳靖,2010)。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以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进行设计和完善(谭涛,2004)。
(一)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机制是指企业(组织)及其成员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以及企业(组织)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以及影响方式。在实现供应链中各个主体的利益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系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以看出,利益机制首先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从该角度讲,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是指物流主体间的利益目标一致,利益分配合理,而且共同追求整个配送系统的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约束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一套良好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保障。根据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连接关系,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约束机制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市场约束机制、交易成本内部化以及合同约束机制(刘晓红,2005)。
市场约束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与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根据市场的运行进行调节,农产品价格随行入市,交易双方没有利益纽带关系,仅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这样一种结果,必然导致在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农户的利益损失比较严重,从而影响到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
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作为一种“组织安排”,实际上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根据这种组织安排可以实现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的减少,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增强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
合同的约束机制。合同约束机制作为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产业链运转的约束机制,可以保证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之间合作关系的稳定,利用违约金,保护价格等多种条款对合同进行完善,稳定契约。
(三)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抵御机制
针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需要建立农户风险预警机构,借助专业人员分析某一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确定其风险等级并进行信息,化解农户有限的信息加工分析能力的困局,当然也要提高农户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视程度。虽然农户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有限,但是农户对风险预警信息的信任程度将影响到预警信息的利用效果从而及时处置风险。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风险预警机构的构成应是多元的,其中,政府、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主体,多元的机构构成能够提高农户风险预警信息的可获得性(贺峰,2006)。
当然,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产销以及加工等情况而发生变化。因此,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产品产销量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产品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等,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的组织模式机制也将随之变化。
参考文献:
1.刘艳靖.河北省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朱鹂,张平.降低物流成本的组织模式的选择[J].软科学,2004(4)
3.牛霞,安玉发.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及制度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1)
4.郭丽华,张明玉.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系统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6(6)
5.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6.张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优化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左娜.基于“直采”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8.谭涛.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已步入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时期,然而在新时期里,供应链管理效率较低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解决供应链管理效率较低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
确定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各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评价来确定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而为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强有力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水平代表着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水平。
一、供应链管理效率层次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效率的评价因素选取。供应链管理效率主要包括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组织效率主要是衡量供应链成员之间合作的能力,而运作效率则是指供应链管理中减少成本的能力。首先选取评价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指标,它们分别是信息化水平、物流运作水平、计划能力、质量管理。这几个指标主要衡量主导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减少成本的能力。各种指标分别代表着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一些具体情况,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表1)
另外,组织化水平、合作类型与合作密切程度等三个指标是评价供应链组织效率方面的,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主导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合作的能力,各种指标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表2)
评价目前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指标已经选取。接下来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指标制定各自的权重,并确定一个评价标准,从而为找出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二)层次分析法
1、评分制度。为具体量化评价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的各个指标,我们运用德尔菲打分法,请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表3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但并不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具体指标的评分标准分值由各位专家评定后综合平均得出。(表3)
2、制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准确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指标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德尔菲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Delphi法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打分。请每位专家对每个问题进行两两重要性打分,打分标准如表3所示,具体打分结果略。
其次,收集专家咨询结果统计。专家咨询结果统计得到平均分值。
再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3、指标权重的求解方法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建立目标树结构以后,上下层次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确定目标B的下层元素为C1,C2,…,Cn,现在比较C1,C2,…,Cn对上层元素B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构成判断矩阵A。其中aij满足aij>0,即全部元素为正;aij=1,即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为1;aij=1/aij,即矩阵左下角元素与右上角元素呈倒数关系。
A=aa…aaa…a…………aa…a
其次,用特征向量法求权重向量。n个元素对于上层目标的重要性排序,可用权重向量表示。权重向量是由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经标准化后得到的。
最后,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在构造判断矩阵时每次比较判断的思维标准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需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数CI:设λmax是n个元素两两比较后所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则有CI=λmax-n/n-1;然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其中RI的数值可通过表4查到。(表4)则CR=CI/RI。
当CR
(三)求解各指标权重。对于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两个指标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专家普遍认为这两个指标重要性对等,对各指标最终排序没有影响,所以在这里略去该判断矩阵的构造。
1、求运作效率的四个指标权重
第一,构造判断矩阵。请每位专家根据表3对运作效率的四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根据打分平均值的结果构造判断矩阵1。(表5)
第二,计算权重。其中:
=,,,
=(i=1,2,3,4)
求得运作效率指标的权重为:
=(0.288,0.256,0.235,0.221)
第三,计算最大特征值
λmax==4.002
第四,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求一致性指标CI,CI==0.0007,然后依据表4,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指标RI。
第五,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0.008,当CR
2、求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对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两两比较打分,得出判断矩阵2。(表6)同理,求得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权重为:=(0.376,0.292,0.332)。最大特征值λmax=3.010,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CR=0.009
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水平、物流运作水平、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四个因素对供应链运作效率影响大致相同,所以在设计农产品供应链时,以上几个因素都要有所考虑,没有主次之分;而组织化水平对供应链组织效率的影响程度是三个因素中最大的,因此要重点考虑主导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联系紧密度。
(作者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how to 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mmerc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third-party logistics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推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一种市场化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功能发挥对改善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链间的耦合度和农业的价值链有很大帮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
1黑龙江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农产品流通不畅一直是阻碍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难卖”现状仍然存在。同时还存在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发生滞后、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需求极不相称的问题。而要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或网络),就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这也是搞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应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技术,按照现代流通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期货交易、拍卖、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利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来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
1.2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据2006年统计,黑龙江省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 000多个,有农民经纪人领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48个,创建了各级农民经纪人协会371个。除一些地方的专业协会外,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然而,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有效的中介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缺乏高效的多种连接流通渠道,流通体系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流通阶段不同的流通主体执行的物流活动分工不明确。同时,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过程短,这样会造成对农产品流通渠道认识不足、捕捉信息能力不够,进而影响流通的效率。
1.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化程度低
到2006年末,农业信息网共各类信息150多万条,网站点击数达3 000多万次,并且黑龙江省有7个市地、45个县市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但是对于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是不够的,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基层的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生产者(农民)不能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会使他们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有时也会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浪费。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力度不够,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整体优势的形成设定了阻碍。
1.4农产品流通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单一,流通环节结构松散
流通各环节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完整流通体系应形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体流程为: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超市-城镇居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以单一对手交易和有形市场为主,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即使具备也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而成熟的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场地功能、商品组织功能、价格生成功能和信息功能。流通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部联系和沟通,很难形成以调研、计划、生产、贮运、促销、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供应网络的建设迟缓。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模式
2.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所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与最好的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收益。
2.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它是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农产品供应链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则可以说是围绕农产品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将供应链各成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物流不仅贯穿于农产品采购、收购运输和分销,还贯穿于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链,最终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2.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表现的特点:(1)信息化。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不单单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此外,在农产品物流网络设计和决策方面也将产生巨大的优势。(2)网络化。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农产品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通信提出订单过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订货过程,这些过程都可以自动完成。(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下供应链物流集约化经营的必经阶段,即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提高仓储和运输户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目标是使商流最优化,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供应链管理所处理的内容就是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原动力,使每个供应链节点都能够分享信息,达到同步和协调的运行。在整个管理流程中,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整个物流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3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电子商务发展下的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
农产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十分重要,由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实际运作中一般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金的流动,但物流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商品实体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移动,受自身性质的约束,其实施的成本和难度相对很高,成为供应链快速、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农产品客户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的形势下,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根据“木桶原理”,农产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成员物流效率的降低都会降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2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环节协调性差,整体价值链增值困难
黑龙江省还处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这样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缺乏协调、合理的物流管理流程,使得物流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物流的价值增值有限。而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可以借助现代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物流环节把提高物流效率放在中心地位,这样能有效的协同和优化各节点的物流活动。长期以来,农产品供应链上各成员组织间孤立的进行物流活动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价值链的增值也就变得困难。
3.3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内在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省内很多农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都纷纷地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活动。例如:近年来,海林市在强化农村市场主体作用和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现代物流营销理念,不断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推进网上交易,投资85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宽带网络,为123个中心村完善了网络设施,开办了海林农业信息综合网站和威虎山食用菌专业网站,农产品经营企业只需简单的注册,就可将产品搬上虚拟“货架”,并通过鼠标逛市场,了解供求信息,实现产品交易。经营者意识到网络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这样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生产经营企业同时能够掌握完备的农产品信息,对市场的需求量和价格最快地做出适时的反应,供求双方信息更加透明。
4电子商务下黑龙江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及举措
4.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中介组织。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集中产销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信息主导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超市在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拓展和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物流组织、交易撮合、协议供应等功能,使市场形态由单一有形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形态转变。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生产、消费特点和已有的市场基础,整合、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各种方式为营销主体提供销售平台。
4.2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能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在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引导下共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应变能力。供应链的农产品经营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样有利于单个经营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资源,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农产品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实时跟踪,达到全程管理和有效的控制。论文来源于 2008w.com 流星 毕业
4.3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为了迎合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它能够实现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作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此外,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规划、集成、管理和控制,降低物流作业成本,因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上都具有经济性,使其提供的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物流作业成本较低。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水平,它将优化整个的农产品供应链,使物流更可靠,更加可预测。
4.4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物流管理本身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集成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与企业外部集成供应链有机结合,发展成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应建立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之上,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实现集成。加强供应链各成员的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蒋华东.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 农村经济, 2007(10):109-110.
[2] 邓若鸿,等. 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60.
[3] 林坚,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孙衍林.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探讨[J]. 江苏商论, 2008(3):42-43.
[5] 杨路明,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how to 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mmerc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third-party logistics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推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一种市场化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功能发挥对改善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链间的耦合度和农业的价值链有很大帮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
1黑龙江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农产品流通不畅一直是阻碍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难卖”现状仍然存在。同时还存在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发生滞后、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需求极不相称的问题。而要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或网络),就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这也是搞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应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技术,按照现代流通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期货交易、拍卖、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利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来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
1.2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据2006年统计,黑龙江省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 000多个,有农民经纪人领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48个,创建了各级农民经纪人协会371个。除一些地方的专业协会外,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然而,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有效的中介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缺乏高效的多种连接流通渠道,流通体系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流通阶段不同的流通主体执行的物流活动分工不明确。同时,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过程短,这样会造成对农产品流通渠道认识不足、捕捉信息能力不够,进而影响流通的效率。
1.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化程度低
到2006年末,农业信息网共各类信息150多万条,网站点击数达3 000多万次,并且黑龙江省有7个市地、45个县市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但是对于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是不够的,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基层的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生产者(农民)不能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会使他们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有时也会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浪费。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力度不够,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整体优势的形成设定了阻碍。
1.4农产品流通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单一,流通环节结构松散
流通各环节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完整流通体系应形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体流程为: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超市-城镇居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以单一对手交易和有形市场为主,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即使具备也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而成熟的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场地功能、商品组织功能、价格生成功能和信息功能。流通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部联系和沟通,很难形成以调研、计划、生产、贮运、促销、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供应网络的建设迟缓。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模式
2.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所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与最好的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收益。
2.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它是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农产品供应链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则可以说是围绕农产品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将供应链各成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物流不仅贯穿于农产品采购、收购运输和分销,还贯穿于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链,最终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2.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表现的特点:(1)信息化。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不单单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此外,在农产品物流网络设计和决策方面也将产生巨大的优势。(2)网络化。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农产品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通信提出订单过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订货过程,这些过程都可以自动完成。(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下供应链物流集约化经营的必经阶段,即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提高仓储和运输户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目标是使商流最优化,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供应链管理所处理的内容就是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原动力,使每个供应链节点都能够分享信息,达到同步和协调的运行。在整个管理流程中,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整个物流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3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电子商务发展下的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
农产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十分重要,由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实际运作中一般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金的流动,但物流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商品实体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移动,受自身性质的约束,其实施的成本和难度相对很高,成为供应链快速、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农产品客户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的形势下,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根据“木桶原理”,农产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成员物流效率的降低都会降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2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环节协调性差,整体价值链增值困难
黑龙江省还处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这样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缺乏协调、合理的物流管理流程,使得物流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物流的价值增值有限。而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可以借助现代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物流环节把提高物流效率放在中心地位,这样能有效的协同和优化各节点的物流活动。长期以来,农产品供应链上各成员组织间孤立的进行物流活动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价值链的增值也就变得困难。
3.3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内在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省内很多农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都纷纷地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活动。例如:近年来,海林市在强化农村市场主体作用和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现代物流营销理念,不断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推进网上交易,投资85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宽带网络,为123个中心村完善了网络设施,开办了海林农业信息综合网站和威虎山食用菌专业网站,农产品经营企业只需简单的注册,就可将产品搬上虚拟“货架”,并通过鼠标逛市场,了解供求信息,实现产品交易。经营者意识到网络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这样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生产经营企业同时能够掌握完备的农产品信息,对市场的需求量和价格最快地做出适时的反应,供求双方信息更加透明。
4电子商务下黑龙江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及举措
4.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中介组织。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集中产销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信息主导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超市在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拓展和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物流组织、交易撮合、协议供应等功能,使市场形态由单一有形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形态转变。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生产、消费特点和已有的市场基础,整合、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各种方式为营销主体提供销售平台。
4.2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能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在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引导下共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应变能力。供应链的农产品经营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样有利于单个经营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资源,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农产品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实时跟踪,达到全程管理和有效的控制。论文来源于 2008w.com 流星
4.3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为了迎合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它能够实现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作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此外,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规划、集成、管理和控制,降低物流作业成本,因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上都具有经济性,使其提供的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物流作业成本较低。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水平,它将优化整个的农产品供应链,使物流更可靠,更加可预测。
4.4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物流管理本身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集成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与企业外部集成供应链有机结合,发展成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应建立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之上,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实现集成。加强供应链各成员的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蒋华东.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 农村经济, 2007(10):109-110.
[2] 邓若鸿,等. 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60.
[3] 林坚,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孙衍林.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探讨[J]. 江苏商论, 2008(3):42-43.
[5] 杨路明,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现行考试方法存在弊端,本文通过探讨课程考试方法新模式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同时能辐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如物流企业管理、配送中心设计与经营等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门课程考试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课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高校教师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突出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考试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3. 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考试方法改革遵循高职教学规律,符合学校的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4. 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由于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考核纲要”的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必然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促进考试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供应链管理考试方法改革的模式
考试不是目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考试的作用一是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二是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等功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性质和高职教学的实际,课程考试方法可采用如下几个模式。
1. 改理论考试为操作考试方式
过去供应链管理课程一般采用笔试,现针对具体的学习模块改为操作考试,学生团队通过合作完成计划,最后进行答辩考核。如在讲授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一部分时,可将企业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三个层次分配给三个学习小组进行实地操作,让他们制定简易企业计划,并进行交叉测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过程及结果评分,这种考试方式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
2. 模拟情景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改变只采用平时到课和期末考试进行成绩的评定的一贯做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模拟考核模块。具体可依据教学环节由教师设置模拟情景,情景模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如在供应链库存管理部分介绍完毕后,教师可以制订情景模拟的题目有学生分组完成,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教师将授课班级分成A、B两组,并相对而坐,围成圆圈,教师再每10分钟发放一个题目(也可以抽签),第一节由A组制定库存方案,B组分析评价方案;第二节两组轮换角色。转贴于 教师公布题目后,负责制定库存方案的一组用抢答的方式确定制定方案者,经过5—10分钟准备后提出一个简要的库存方案。库存方案提出后,另一组成员对该库存方案进行评论,指出其合理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一方本组人员可对库存方案做进一步补充和解释说明。每一个库存方案的题目大约进行10分钟,总共利用大约两节课时间。
3. 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方式
针对供应连管理课程的特点,试卷内容可设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平时到课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法无法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口试考查法,就可以很直观的考查到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口试时,让学生现场抽题,教师从表达、内容、时间掌握等方面评分。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联系非常紧密,有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5. 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这种方式考查了学生利用Internet网、光盘检索、处理资料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调查、分析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非常适宜阶段性学习或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学生的考核。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考核,不但锻炼学生能力,又会养成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赢得了广泛好评,特别是针对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问题探讨.北方经贸,2007年02期.
论文关键词:农超对接;供应链;信任缺失;信任机制;构建路径
0 前言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农超对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接过程还不够顺畅、有效。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仅占生产总量的15%左右,农超对接还存在一些瓶颈因素,其中信任缺失是一个突出瓶颈,对其危害及潜在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
1 农超对接信任缺失导致的危害和潜在风险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的实质是农超双方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协议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实现农超有效对接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和建立信任关系。从目前农超对接的实践来看,信任缺失是制约农超有效对接的一个突出瓶颈,并带来了某些危害和潜在风险。
(1)信任缺失增加了农超双方的成本,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如对交易成本本身的增加;对惩罚、监督成本的增加;对控制成本的增加。信任缺失还导致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无法取得普遍的规模经济效益。
(2)信任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一方面,信任缺失使得农户不按时交货、难以保持一贯的高质量等,而超市则不按时付款、故意抬高门槛等,双方不能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增加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增加了不必要的谈判和协商,并进而引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另一方面,信任缺失还使得双方的合作缺乏柔性,当出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往往相互推诿,随之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最后,信任缺失还使得双方的合作意愿和信息沟通效率大大降低,不仅削弱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由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和反馈,难以准确地获取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导致合作质量和效益下降,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3)信任缺失往往容易导致短期博弈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使得农超双方难以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信任缺失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着较大的合同风险和行为风险。相反,如果合作双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频繁、持久的沟通与合作,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解,也能预见对方在未来事件中的行为方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 信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信任程度不对称,二是信任程度不够高。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农超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极不平衡,存在价格、成本和风险挤压现象。农产品的下游超市已经是现代化产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实力较为雄厚,影响力大,比较有竞争优势,经常利用优势地位在谈判中要挟、损害农户利益;同时保留几个相同产品的供应商,迫使他们相互竞争,以此获利;不按时付款,或以货物充抵货款等;而上游的农户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多数农户以自然人身份单独进入市场,缺乏市场谈判力量,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存在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没有谈判的话语权。农超双方在实力、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相差悬殊是导致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超双方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不对称。超市处于零售终端,能及时、准确、充分地获取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而农户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处于市场的最底端,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较为缓慢,且信息失真严重。双方在谈判及签订协议时,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必要的诚实和开放度,存在隐瞒信息及商业欺诈行为,必然增加合作的潜在风险和矛盾纠纷。同时,由于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效率低,容易产生误解,合作关系难以实现持久和稳定。
(3)农超双方还没有形成“双赢”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容易出现短期博弈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任意损害对方利益。
(4)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违约成本低,任意违约行为严重,必然降低彼此间的信任感。
由于农超双方实力对比失衡、信息获取不对称,还没有形成“双赢”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等,农超对接面临着信任缺失的困境,迫切需要对信任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使其进入良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3 基于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下信任机制的构建路径
(1)积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农超对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抛弃短期博弈心理和行为,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超市角度而言,农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有助于供货数量保证和质量提高,需要同农民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耐心培育,舍得投入;从农民角度来看,农产品进超市是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新型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广阔且相对稳定的市场,长期合作对农户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
(2)坚持“双赢”原则,设计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其一,要重新设计有效的合作激励机制,如:价格激励、订单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商誉激励等。其二,要探索并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如,可尝试相互参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双方利益联结和捆绑,结成利益共同体;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损失及费用也应由双方共同承担。其三,鼓励超市投资自建农产品基地或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探索超市自营式对接,即超市跟农户签订种、养殖基地合同,按订单农业模式进行对接,深化合作关系。其四,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保障机制,比如严格的奖惩、制裁淘汰制度等。
(3)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机制,积极采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如internet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等,实现双方信息及时、准确、充分、有效的传输和共享,消除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4)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农超对接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点是提供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及配套服务,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鉴于目前农超对接实践中较多采用“超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政府应鼓励加快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仓储、配送中心的建设,给予政策优惠或配套的启动资金,帮助农户成立组织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能够储存和调运农产品的标准化大型配送中心或大型的合作社来承担对接工作,增强其定价权和议价权,实现农超双方平等对话。
(5)相关的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并加强企业合作机制和委托实现机制的研究,引入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农超对接行为。超市可以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与农户对接,以签约形式订购指定品种、数量的农产品,农民按照超市方面的要求种植,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供应,要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预测的事件、自然灾害或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在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下,加强信任协同,谋求维护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利益。
(6)加强农超对接供应链业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诚信和道德水平。如,通过社会和高校力量开设农超对接培训班,为超市和合作社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一方面,通过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具备现代农民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民大学生,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农业、农村,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
(7)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等级评审机制,进行竞争和优胜劣汰。信用等级评审机制是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缔结合作协议以及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合作伙伴的行为机制、风险偏好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一套经常性的、持续性的、动态性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机制。通过这套机制的运行,可得到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力、合作相容性和可靠性的综合度量指标,然后根据信用评审的结果来确定考察对象的信任类型,如高度信任、中度信任或低度信任,一旦低于考核标准,便应进行淘汰,寻找其他可信任、可依赖的合作伙伴。农超对接的初期阶段,就应充分考虑信用这一因素,对合作伙伴进行信用评审,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伙伴保持信任度,并保证对预期回报的信心。
(8)建立完善的信任保障机制。信任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监督、评估制度以及合作伙伴的敏捷转移机制等,对农超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所带来的损失。信任保障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欺骗成本、增加合作收益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一方面,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合同约束机制,使违约方因为背叛协议而必须承担违约责任,以及高额的诉讼费用超过违约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资产专用性来“锁住”对方,达到荣辱与共。当双方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商标等) 或在整个行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一定规模时,合作的收益性就显而易见。还可以尝试通过设立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增强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利用第三方服务商或服务平台,在商流、物流、信息流,甚至资金流上为农超双方做嫁接,提供信誉担保等。信任保障机制可以减少监督的必要性,强化农超双方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论文关键词:农超对接;供应链;信任缺失;信任机制;构建路径
0 前言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农超对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接过程还不够顺畅、有效。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仅占生产总量的15%左右,农超对接还存在一些瓶颈因素,其中信任缺失是一个突出瓶颈,对其危害及潜在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
1 农超对接信任缺失导致的危害和潜在风险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的实质是农超双方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而协议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实现农超有效对接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和建立信任关系。从目前农超对接的实践来看,信任缺失是制约农超有效对接的一个突出瓶颈,并带来了某些危害和潜在风险。
(1)信任缺失增加了农超双方的成本,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如对交易成本本身的增加;对惩罚、监督成本的增加;对控制成本的增加。信任缺失还导致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无法取得普遍的规模经济效益。
(2)信任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一方面,信任缺失使得农户不按时交货、难以保持一贯的高质量等,而超市则不按时付款、故意抬高门槛等,双方不能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增加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增加了不必要的谈判和协商,并进而引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另一方面,信任缺失还使得双方的合作缺乏柔性,当出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往往相互推诿,随之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最后,信任缺失还使得双方的合作意愿和信息沟通效率大大降低,不仅削弱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由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和反馈,难以准确地获取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导致合作质量和效益下降,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3)信任缺失往往容易导致短期博弈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使得农超双方难以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信任缺失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着较大的合同风险和行为风险。相反,如果合作双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频繁、持久的沟通与合作,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解,也能预见对方在未来事件中的行为方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 信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信任程度不对称,二是信任程度不够高。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农超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极不平衡,存在价格、成本和风险挤压现象。农产品的下游超市已经是现代化产业,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实力较为雄厚,影响力大,比较有竞争优势,经常利用优势地位在谈判中要挟、损害农户利益;同时保留几个相同产品的供应商,迫使他们相互竞争,以此获利;不按时付款,或以货物充抵货款等;而上游的农户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多数农户以自然人身份单独进入市场,缺乏市场谈判力量,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存在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没有谈判的话语权。农超双方在实力、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相差悬殊是导致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超双方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不对称。超市处于零售终端,能及时、准确、充分地获取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而农户或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处于市场的最底端,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较为缓慢,且信息失真严重。双方在谈判及签订协议时,由于获取的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必要的诚实和开放度,存在隐瞒信息及商业欺诈行为,必然增加合作的潜在风险和矛盾纠纷。同时,由于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效率低,容易产生误解,合作关系难以实现持久和稳定。
(3)农超双方还没有形成“双赢”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容易出现短期博弈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任意损害对方利益。
(4)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违约成本低,任意违约行为严重,必然降低彼此间的信任感。
由于农超双方实力对比失衡、信息获取不对称,还没有形成“双赢”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等,农超对接面临着信任缺失的困境,迫切需要对信任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使其进入良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3 基于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下信任机制的构建路径
(1)积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农超对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抛弃短期博弈心理和行为,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超市角度而言,农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有助于供货数量保证和质量提高,需要同农民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耐心培育,舍得投入;从农民角度来看,农产品进超市是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新型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广阔且相对稳定的市场,长期合作对农户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 转贴于
(2)坚持“双赢”原则,设计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其一,要重新设计有效的合作激励机制,如:价格激励、订单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商誉激励等。其二,要探索并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如,可尝试相互参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双方利益联结和捆绑,结成利益共同体;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损失及费用也应由双方共同承担。其三,鼓励超市投资自建农产品基地或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探索超市自营式对接,即超市跟农户签订种、养殖基地合同,按订单农业模式进行对接,深化合作关系。其四,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保障机制,比如严格的奖惩、制裁淘汰制度等。
(3)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机制,积极采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如Internet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等,实现双方信息及时、准确、充分、有效的传输和共享,消除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
(4)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农超对接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点是提供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及配套服务,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鉴于目前农超对接实践中较多采用“超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政府应鼓励加快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产品仓储、配送中心的建设,给予政策优惠或配套的启动资金,帮助农户成立组织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能够储存和调运农产品的标准化大型配送中心或大型的合作社来承担对接工作,增强其定价权和议价权,实现农超双方平等对话。
(5)相关的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并加强企业合作机制和委托实现机制的研究,引入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农超对接行为。超市可以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中介组织与农户对接,以签约形式订购指定品种、数量的农产品,农民按照超市方面的要求种植,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供应,要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预测的事件、自然灾害或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应在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下,加强信任协同,谋求维护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利益。
(6)加强农超对接供应链业务和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诚信和道德水平。如,通过社会和高校力量开设农超对接培训班,为超市和合作社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一方面,通过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具备现代农民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民大学生,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农业、农村,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
(7)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等级评审机制,进行竞争和优胜劣汰。信用等级评审机制是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缔结合作协议以及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合作伙伴的行为机制、风险偏好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一套经常性的、持续性的、动态性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机制。通过这套机制的运行,可得到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力、合作相容性和可靠性的综合度量指标,然后根据信用评审的结果来确定考察对象的信任类型,如高度信任、中度信任或低度信任,一旦低于考核标准,便应进行淘汰,寻找其他可信任、可依赖的合作伙伴。农超对接的初期阶段,就应充分考虑信用这一因素,对合作伙伴进行信用评审,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伙伴保持信任度,并保证对预期回报的信心。
(8)建立完善的信任保障机制。信任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保障、监督、评估制度以及合作伙伴的敏捷转移机制等,对农超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控制和管理,以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所带来的损失。信任保障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欺骗成本、增加合作收益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一方面,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合同约束机制,使违约方因为背叛协议而必须承担违约责任,以及高额的诉讼费用超过违约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资产专用性来“锁住”对方,达到荣辱与共。当双方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商标等) 或在整个行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一定规模时,合作的收益性就显而易见。还可以尝试通过设立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增强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利用第三方服务商或服务平台,在商流、物流、信息流,甚至资金流上为农超双方做嫁接,提供信誉担保等。信任保障机制可以减少监督的必要性,强化农超双方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关键词:烟草企业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自行招标管理
烟草行业作为特殊嗜好类消费品工业,有着明显的行业特殊性。据权威资料统计,在烟草专卖企业中,主要物资采购成本一般占70%,人工支出(工资、福利费等)占10%,营销费用与管理费用等其他费用占20%。由此可见,物资原料采购成本构成了烟草专卖企业的运营成本的主体,也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降低物资原料采购成本,可直接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一、国内外烟草企业自行招标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英美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成立于1902年总部设于英国伦敦的英美烟草集团(简称BAT)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烟草上市企业。英美烟草供应链战略与其全球发展战略相协调,将工业、商业、农业上的物流形成强大的采购及物流管理链,按照分层物流的理论,三线平行运行,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更大程度上减少成本浪费,优化了采购流程。近年来,英美烟草从自营采购及物流转向与领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相互合作,以降低英美烟草现有物流流程的复杂性,提高服务质量和灵活性,降低总成本。
(2)欧洲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欧洲烟草采购与物流供应链是一个泛欧的整体采购供应链,以创造最佳区域采购供应链,成就烟草公司世界级业绩为远景,旨在欧洲创建一个快速的供应链体系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挖掘烟草行业的潜在价值。这种全欧整体的供应链模式,可以改善客户服务,强化客户参与的过程;减少库存;减少端对端成本和流程时间,包括卷烟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流程时间;还在各环节流程、人员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整合供应链。全面实现了信息自动化和数字化,各项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数据传递更加快速,准确、彻底解决了信息断点和实时性问题。
(3)日本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日本政府于1985年宣布废除烟草专卖,1987年实行烟草零关税,国产烟与进口烟的价差迅速缩小,日本烟草进入完全竞争时代。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JT公司)为国内唯一的卷烟生产企业,是一家产、供、销高度垄断的大型烟草企业。它们的成功在于奉行这样的原则:市场营销是关键,工商协调是基础,建立网络要先行,开拓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用重锤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全国联网的现代烟草采购及物流管理系统。
日本自取消烟草专卖以来,虽经跨国公司的不断冲击,但日本烟草(JT)依然占据全国75%的市场份额,不少专家经研究后认为日本烟草的市场控制力归功于其遍布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和独立运作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研究表明,构建独立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烟草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增强烟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上述分析可知,目前英、欧、日等烟草行业均十分重视烟草采购及物流系统整合运作。其特点是:一是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烟草工业与商业的采购及物流系统整合;二是从组织、网络、信息、流程优化等方面实现烟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系统整合,其中组织整合是整合的能力保障,网络整合是基础,信息整合是技术支持。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烟草采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且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烟草商业采购及物流分析,很少关注烟草工业自行招标等方面。
(1)烟草商业方面研究
陈学军(2005)对烟草商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配送环节做了分析,指出烟草商业采购系统在信息、组织结构、运输配送以及库存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满足物流系统及时性、物流质量、成本最小化等目标基础上,提出对物流信息、组织结构、运输配送以及库存管理等合理化对策,并且对烟草商业企业在其物流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刘丽(2006)认为在工商分离后的烟草商业企业在新形势下提出了取消县级烟草公司的法人资格,设立卷烟营销管理中心的改革方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运作成本,建立大配送、大物流的卷烟现代物流体系。而且提出烟草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分为三个层次:A、系统平台(烟草行业物流管理中心);B、烟草区域物流配送中心;C、市级烟草物流配送中心。
岳芳等(2008)针对目前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以web服务为核心技术,SOA架构下的烟草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其可以集成烟草现有的多种形式的信息系统。
(2)烟草工业方面研究
于翔(2007)探讨烟草企业在商物分离基础上,提出工业企业建立基于物流与商流分离的物流系统流程重构具体做法和模式。
关淑红(2008)认为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实行多点生产、集团化运作以后,企业内部物流的整合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跨地区联合重组的发展,解决工商企业卷烟运输对接问题,搞好同一地区工商企业的物流布局是近期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工作重点。
卢子奎等(2008)主要研究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以及在大流量作业条件下存在的瓶颈问题,它们提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物流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从而提高了物流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应急保障能力,提高了成品库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减少了故障停产时间,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卷烟发货效率。
(3)烟草工商协同物流
王冬梅(2003)提出采购作业贯穿烟草行业的生产和流通整个过程,合理高效的采购体系能够通过对企业整个生产和流通的协同与完善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杨逸文等(2005)对烟草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烟草行业战略改组和改革的实际,从战略、结构功能、具体实施三个层面对烟草行业供应链再造的层次结构作了初步探索。
胡绍峰(2007)分别从供应、制造、分销网络对我国烟草供应链进行详细描述,并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集成,以形成烟草企业完整的供应链,使得各节点企业便形成了一个集成化的动态联盟,达到信息共享、作业同步目的。同时,构建和整合烟草商业企业分销网络,建立定量模型对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做出实证分析。
金常飞(2009)提出通过构建烟草物流协同体系来整合现有的资源,引入协同理论,研究影响烟草物流业务协同的各主要参数,并应用协同学计算方法,建立烟草物流业务协同的序参量方程,揭示烟草物流业务协同运作的基本机理。同时,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烟草物流协调度模型,对国家及地区的烟草物流协调程度做出定量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理论研究领域对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烟草行业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烟草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网络构建与路径优化等方面,对于烟草行业的许多领域尚未涉及,更缺乏具有操作层面参考价值的定量化研究。因此,烟草专卖行业要实现其运营效率、效益、效果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从供应链整合和采购管理整合入手,分步实现各子系统的内部整合以及系统外部整合目标。
(4)自行招标管理
我国烟草行业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等各项工作基本上是做到“能招尽招、应招尽招”,全部公开招标。对于金额小、频次高的采购项目,也基本上归类整合,变分散采购为集中招标采购,变零星采购为批量招标采购。招投标是在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中,招标人通过事先公布采购的条件和要求,吸引众多的投标人按照同等条件进行平等竞争,按照规定程序并组织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专家对众多的投标人进行综合评审,从中择优选定项目的中标人的行为过程。而自行招标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资源整合针对社会上的资源拥有者发起以通知、标书为媒介的公告,然后供购双方进行的利益交换活动。
从资料分析来看,有关自行招标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招标的流程设计;二是自行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行招标的流程设计:采购招标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买到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物资。在中国,由于政企合一的现象还存在,因此无论是委托招标还是自行招标,都遵循一定的法规。在我国,“设计+监理”型咨询服务业还不发达,另外,我国大多数承包商使用由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统一定额。
招标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具体来说,一个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涉及以下主要程序:制定采购计划、发放招标文件、只做投标文件、接受投标文件、评标和定标、签署合同,在招标过程中应注意招标方式的选择、招标文件的编写、评标和定标。招标方式上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前者适用于市场竞争性强、企业项目实施留有充裕的招标时间等情况,而后者适用于因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商业机密、施工工期或货物供应时间紧迫、只有少数几家潜在招标人等不适用公开招标项目。
二、研究评述
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加剧,外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而我国烟草业发展的矛盾却愈加突显。许多烟草专卖企业虽然开始逐步认识到企业管理模式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何调整、怎么调整、怎么评估调整的效果、怎么应对既得利益者的变革压力等问题使得我国烟草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根据研究发现,国内烟草专卖企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采购成本高、采购周期长、采购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等,且大部分存在采购计划缺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缺乏共享;部门间的职能权限不清,合同管理不规范,外部资源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对烟草专卖企业的业务进行重组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烟草采购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扩大自身应对国内外烟草企业的竞争优势。
自行招标管理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相对于委托招标而言,企业自行招标往往程序简单,所以很多大型企业或者单位更愿意选择自行招标,对此,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但由于自行招标在我国实行的时间短,还存在很多问题:(1)很多企业主观上不愿意招标,设法规避招标;(2)搞意向内定,玩虚假招标。(3)企业自行招标不如专业机构熟悉。(4)业主自行承办招标,往往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投标方的合法权益,使招标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往往事倍功半。(5)评、定标不科学,不严谨。(6)招标结果履行度低。(7)不规范问题:在国企中有较严重的规避招标及暗箱操作行为;而在民营企业或大型家族式企业中,招标采购决策权限较集中于股东或其下属亲信,操作方式简单并多为议标或直接发包,其招标范围也有一定局限性,常导致流标情况发生。不规范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西方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目标的招标过程中如果存在竞标者之间相互勾结的情况,这场招标肯定是不规范的。在价高者得的多目标招标中,招标人如果有一定的法定自由裁量权可以允许投标人在开标之前调整自己的报价,那么他可以通过滥用这一职权来获得投标人的贿赂。招标人从招标中提成的诱因和与之联盟的投标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先,相互勾结的招标传达了人的决策权的价值;其次,自利的滥用自由裁量权以抽取提成也强制形成了人与招标人之间的“合作”机制。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招标投标市场,但我国招投标方面的法规建设起步晚,招标投标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国外所说的自行招标,实际上也是找招标专业机构招标,而我国所说的自行招标是指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企业或团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招标,并不是一切均由业主自行操作的概念,与国外的自行招标有所不同。相对于委托招标而言,企业自行招标往往程序简单,所以很多大型企业更愿意选择自行招标。
烟草行业的自行招标采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案列可供参考,借鉴其他国企自行招标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开发出适合烟草行业自己的自行招标管理体系,构建其运行机制,对烟草行业实现“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目标,管理创一流,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推进烟草和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齐美生,男,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经理;章回,女,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丁芸,女,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企业管理办公室整顿办副主任;程则锋,男,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企业管理办公室整顿办主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蒙茨卡,王晓东等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0):2-5
[2]王瑞江.烟草物流系统的整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2010,6
[3]方小斌.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博士论文,2008,11
[4] Monczka,R.W,And R.J.Cross-Functional Sourcing Team Effectivenes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4:2-11
[5]许玲.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硕士论文,2008,2
[6]高爱颖.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09,6
[7]Stuart F. Heinritz. Purchas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Engle wood Cliffs,1959
[8] Rana Tassabehji,Andrew Moorhouse. The changing role of procurement: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8(3):55-68
农产品质押融资是存货质押融资的具体化,对破解涉农企业的融资困局具有重要意义。但农产品具有慢速变质、易腐蚀、难存储、难运输等特征,这致使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所以探索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防范问题非常必要。在系统梳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类型基础上,采用层次风险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企业开展业务的风险较为适宜。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农产品质押;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12
一、引言
存货质押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随着诸多学者的系统、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日渐形成并逐步完善,这对引导业务实践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现有关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研究皆把质押物认定成一般性“存货”,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业务功能的深入发挥。有鉴于此,拓展业务应用范围,丰富供应链金融理论体系并满足更多社会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探索趋势。农产品是农户、合作社、农场及农业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资产类型,定期地闲置在仓库之中,挤占了不少的流动资金,使得本就资金不足的他们更加窘迫,加之农业型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这一因素,致使这类个体或组织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所以探索农产品质押融资问题对缓解涉农中小企业及农户等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产品是典型的弱质性产品,这种特性致使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更为复杂、风险更多。有鉴于此,探讨业务风险防范问题对业务高效运行及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现有关于存货质押融资风险问题的研究集中在贷款价值比率[2][3]、物流企业道德风险[4][5]、组合质押价格风险[6][7]、风险因素分析[8][9]等问题上,与以上不同的是,本文在系统梳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给定某企业开展该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评价。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尽管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对其缓解融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开展业务过程中的风险不可回避。所以探讨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防范问题变得重要。经过对合作社自身特性、存货特征及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运作流程分析,笔者提炼出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型有: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资信水平风险、供应链稳定风险、质押物风险、技术水平风险、法规风险。
(一)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外部环境变化风险
外部环境包括的主要项目有:自然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区域环境等。自然环境变化如天气、气候、自然灾害对业务影响较大,因为农产品包括改良品(随着时间流逝存货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对天气、气候等自然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有效抵御农产品的变质损耗、引致活体农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增加,进而影响存货的变现等后续问题,市场环境变化描述的就是该类存货在市场上的供需、竞争、政策变更等情况所带来的不确定问题,行业环境变化和区域环境变化主要是指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在市场竞争水平、开发程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而造成的不确定问题。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资信水平风险
资信水平风险是指业务中参与多方尤其是借款企业、物流企业因资信水平低下发生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参与的诸多主体中,物流企业及借款企业的资信水平等级对业务整体信用风险影响较大。借款企业往往为中小涉农企业、合作社、农场主、农户等,他们在财务制度、经营管理、内部风险控制、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经营产品的弱质性、季节性等特征,使得借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整体较为低下,容易因自身或外界因素引发有意或无意违约、合谋等行为发生。物流企业在业务中扮演着中枢和桥梁的作用。农产品质押融资的特殊性决定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完善的运送方案,而且需要较高的价值评估、质押存放、监管等条件,而物流企业的资信水平低下会造成与借款企业合谋骗贷、质押物丢失、毁损等结果发生,而引致物流企业资信水平低下的关键因素来自其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供应链稳定风险
探索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无疑对涉农企业破解融资困境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农产品弱质性、慢速变质、周期性等特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接受,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借款企业需置身供应链环境中,且核心企业为其业务开展提供必要辅助对业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中且有核心企业的辅助,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但滋生了供应链稳定风险,主要体现为供应链控制风险、供应链协作风险、供应链竞争风险等。控制风险可解释为核心企业掌控整个链条力度强弱与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掌控力度愈弱,该风险愈大;协作风险可被解释为链条中企业(包括横向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协调是否畅通所引致的损失,协作愈差,风险愈大;竞争风险可被解释为该链条与一个或多个同行业或类似行业链条的整体竞争能力强弱所导致的损失,争能力越强的链条,竞争风险就越小。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质押物风险
质押物风险可理解为由于质押物品种选择有误、价值减少、违约处置变现不畅、自身变质等缘由造成的损失。经过实地调研和阅读归纳,质押物风险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风险类型:质物类型筛选风险、质物价格变化风险、质物违约处置变现风险及质物自身变质风险。
质押物是银行有意放贷的关键,但并不意味着每种农产品都适合开展质押融资业务,某些农产品因其自身结构特征使得运送和存储较为困难、变质速度较快、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处置变现较为困难等,具有这种特征的农产品是不适合作为质押物的。业务开展前,可预先设置准入机制,符合标准的质押物方可纳入,否则拒绝,这对防范业务风险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质物价格变化及违约处置变现风险是农产品作为质押物所面临的比较重要的风险类型,农产品弱质性、季节性等特征导致其价格变化较大,而价格较大的波动会给其价值造成不稳定,不稳定的价值特性又影响变现效率,进而给参与主体银行带来潜在风险。自身变质风险大小取决于质押物类型、运送条件、方案及存储设备水平等因素。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技术水平风险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诸多操作节点需要技术的支撑,而因技术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损失则为技术水平风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依赖技术支撑的业务环节点包括,质物的价值评估,质物价格波动检测、质物存储条件、质物运送方案、质物违约处置、仓单真伪辨别、质物重复质押等,在这些业务节点上,若处理技术水平低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法规风险
法规风险可被解释为因交易合同不符合法规范式和要件而无法获得法规保护所造成的损失。该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合规性风险,是指合同条款设置规范与否、仓单样式合规与否、业务操作符合法规要求与否等;另一类为质押物权属风险,是指质押物所有权是否明细、是否存在重复质押、质押物来源是否合法、质押物类型是否合规等。这两类风险构成了法规风险的主要内容,尽管存在《合同法》及《担保法》,但现有法规对这一新兴业务的规制还不完善甚或缺乏,使得法规风险的发生概率增加。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得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从表中易知,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1个,用字母R代表目标层,用字母A代表准则层,字母B代表子准则层。比较全面凸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类型。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要
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和定量结合适用开展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使用不多的定量信息让决策过程数学化,并给出量化结果,据此对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决策。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解研究问题,形成由若干层关联因素构成的结构框架;然后,对每层因素进行比较、打分获得对上一层指标权重;最后,对所研究问题的决策层依据权重大小进行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把定性问题定量化并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旨在综合评价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的复杂问题,据此可得出一般性评价结论用于决策借鉴。该方法的特点是结果明确,系统性强,适用于回答非确定性问题。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各自存在优劣,单独适用无法解决本文所谈问题,而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方能给出一个关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分解研究问题构建结构模型,然后确定关联因素对所属指标的权重,其次根据量化结果,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综合评价并给出评价矩阵,最后结合权重向量及评价矩阵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形成一般性结论。
(二)构建风险指私峁鼓P
通过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梳理,已得出指标体系如表1,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目标层、一级层(准则层)和二级层(子准则层),目标层是我们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这一预期目标和结果,将其具体化为一级层(准则层)和二级层(子准则层),一级层和二级层是为实现目标所设计的中间环节,通过对一级层和二级层的技术处理之后,将实现预期目标,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的综合风险大小。
(三)构建判断矩阵
前文已给出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指标体系,对所给指标处理的基本思路为:首先两两比较相同层级指标,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然后计算该层级指标对上层所属指标的权重,依次类推,最终得出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一级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影响权重采用1-9标度法赋值(Satty,1980),1-9标度相应值见表2。
(四)确定权重并一致性检验
1.一级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目标层指标为准则,计算一级层指标对目标层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确定彼此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得到两两比较矩阵,即以本文所研究问题为准则,两两比较外部环境变化风险、资信水平风险、供应链稳定风险、质押物风险、技术水平风险及法规风险六个指标对目标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比较矩阵R-A。然后根据判断矩阵R-A,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2.
为验证表1中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论文对此开展一致性检验。先把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向量矩阵相乘得到BW,然后利用下面公式求最大特征根。
λmax=∑ni=1BWinωi=1n∑ni=1∑nj=1aijωjωi
求出λmax值后,将其带入公式C.I.=λmax-nn-1中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I.;根据表4随机性一致性检验指标R.I.,然后利用公式C.R.=C.I.R.I.求得一致性比例C.R.的值。若C.R.
SymbolcB@ 0.1,说明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要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重新确定权重矩阵,直至满足上述条件为止。
结合上述一致性检验流程,易求得,λmax=6.265,C.I.=0.053,查表4可得R.I.=1.24, 所以有C.R.=C.I.R.I.=0.043
SymbolcB@ 0.1,说明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在允许范围内,误差能够接受。
通过计算得出一级层权重向量值为W=0.108,0.384,0.072,0.247,0.160,0.029。
2.二级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以各一级层指标为准则,两两比较所含二级层指标对一级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以环境指标为例,此时,环境指标为一级层指标,以该指标为准则,两两比较其下一级指标,如自然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环境变化、区域环境变化对其影响程度大小,构建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开展一致性检测。依次类推,计算二级层指标对所属指标的权重大小,因篇幅限制,不一一进行列举,本文直接给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计算过程略,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
WA1=0.351,0.432,0.146,0.071
WA2=0.095,0.168,0.476,0.261
WA3=0.372,0.498,0.130
WA4=0.085,0.421,0.325,0.169
WA5=0.178,0.415,0.276,0.131
WA6=0.718,0.282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模糊综合评价
结合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分析方法,以此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质押融资整体风险给出一般性评价结论,以对业务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1.确立评价等级
在已知评价指标及权重向量基础上,还需知晓评价等级及标准,才能开展风险评价。为使评价工作便于开展,论文将评价分成五个等级: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由此,可知评价等级集为H=v1,v2,v3,v4,v5 =(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至于针对不同评价等级所涉及的标准,因篇幅限制,在此不予陈述,因本文主要意图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农产品开展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状况,标准阐述与否不影响风险评价结果。
2.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以重庆市某家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的涉农企业为例,该企业以其所拥有且暂时闲置的一批农产品质押给银行,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该企业开展该项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价,邀请了25对业务熟悉的专家学者或企业负责人,其中4名来自物流企业、7名来自金融机构、10名来自高校及科研所、4名来自农业型企业,这些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经验及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对该涉农企业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业务进行评价,对21项二级指标按照五个评定等级分别打分,然后对各指标评分进行整理和归一化处理,整理结果见表4。
由计算结果可知,综合风险的最大隶属度为0.270,对应于“较高”等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企业开展农产品质押融资综合风险程度为“较高”。
五、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不断开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日益成熟,理论体系日渐完善,若进一步丰富理论体系和完善实践操作经验,拓展业务应用范围变得必要且有意义,在此背景下,把“存货”具体化为“农产品”,探讨农产品质押融资相关问题就顺应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农产品质押融资的开展不仅对破解农业型中小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融资困局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农产品慢速变质的特性决定开展该业务的风险问题必须克服和解决,所以探讨农产品质押融资风险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了给定合作社开展该业务的风险程度。JS
参考文献:
[1]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物流金融中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1):19-32.
[3]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11):587-598.
[4]李蜀湘.基于风险分担的存货质押贷款优化契约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报,2011,33(3):74-76.
[5]何娟,王建,蒋祥林.不完全信息下存货质押业务防合谋机制设计[J].软科学,2012,26(8):141-144.
[6]何娟,王建,蒋祥林.存货质押业务质物组合价格风险决策[J].管理评论,2013,25(11):163-176.
[7]匡海波,张一凡,张连如. 低碳港口物流质押贷款组合优化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6):1468-148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农产品传统的生产领域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产品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开发出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但这一领域存在的流通成本高、市场的流通速度慢成为突出问题。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已然成为了要大力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一步重要举措,也成为提高我国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的成绩,各类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①,但是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却没有相应跟上,无法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物流意识薄弱,人才缺乏
一直以来,在我国有着重工轻农和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于工业和工业品的物流相对是比较重视,但对于农业,特别是是对农产品物流认识和运作却缺乏了解。
由于对这一类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缺乏,市场上能够符合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即使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大中专院校开设了物流方面的相关专业,但基本上这些专业还是侧重于工业品物流。加上对农业、农村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特点缺乏深刻认识,能将其运用到农产品物流的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会操作的专业物流人才极度匮乏,从事农产品物流相关工作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农产品物流设备、设施与技术落后
为了适应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各地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依然存在重复建设,物流技术的落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手段也相对落后等问题需要去突破。具体表现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仓储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建国初期的所建立的老、旧仓库仍在使用;仓储保管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所涉及到的农产品的包装、分拣、搬运等物流作业还大多数是实施的手工操作;仓库的布局也存在着不合理。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当高,国内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包括:一是仓储加工保鲜成本高;二是运输成本高;三是农产品运输损耗严重。其中,农产品的运输损耗问题相当突出。
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建议和对策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快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整体规划,并且为农产品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一)政府科学引导,统一布局和规划
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是政府。
1.政府要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行统一整体规划。从国家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加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及其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研发、布局与建设,以全国为着眼点来配置物流资源;而地方政府也加快当地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完善相关的农产品运输及配套的港口、场站等基础设施。
2.政府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地方政府首先要从中指导并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制定出符合当地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行业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农产品协会的职能,规范农产品行业发展秩序。
(二)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的要实现顺利流通,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是保障。一方面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产品流入和流出的重要路径,在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物质流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另一方面要改善农场品的仓储环境和相关仓储设备的研发生产。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保障冷藏农产品的质量,必须要淘汰那些不符合公路和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我国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最终为农产品企业实现创收。
(三)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形成新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体系构成为: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分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环节――消费者。见图1。
在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采用一体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供应链上各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实现发散式的管理,对各个节点成员承担的职能进行协调,最终形成一个能有效满足客户要求又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功能系统。
(四)建立有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化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
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加工处理,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为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的需要有一个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实现单一消息,统一管理,才能使农户获得准确的、统一的信息。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由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以合作社或者协会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交易。另外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要建立和完善,提升各地区农产品市场的档次,建立各个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最终帮助农民能够按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绿色食品和建设生态农业。
注释:
①张敏.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J].中国水运,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第196页.
②赵敏(主编).农产品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75页.
参考文献:
[1]宋娟娟.农产品物流特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