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

平民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平民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平民教育论文

第1篇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什么是教育公平?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界定为:每个人可以平等的、有选择的分享其所处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及人们此时所持有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1.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直接反映,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接触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口所在地负责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也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像流入地儿童那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及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公立学校原则上不排斥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由此看来,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的儿童不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2.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来看,主要体现在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人们无法做到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绝对平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的主要可操作层面的教育过程的平等,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差异上。面对“没有城市户口”、“收费高”两大拦路虎,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但这类学校的弊端很多。如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消防设施不具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卫生隐患、办学者和教师素质较差、学校开设科目不完整、部分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其他科目课程的教学均不能确保,学生使用的依然是以前的五年制教材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此类学校都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提并论,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质量没有保证,素质也得不到全面提高。

3.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来看,缺乏良好的正规教育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无论是教育起点公平也好,还是教育过程公平也好,教育公平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上。在现代社会中,正规教育程度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在现实条件下,一方面少数社会精英占据着国家和城市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自己的下一代能够继续他们的社会精英身份和继续他们的优越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们,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够尽快摆脱现实的卑微地位,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从而想方设法获取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部分人的“希望”只能成为“奢望”,从而陷入又一轮的贫困代际传递中,家庭收入低=没钱提供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业机会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产生。由此看来,缺乏教育既是贫困的原因,又成为贫困的结果。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的原因

1.户籍管理体制不合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对人口给予了人为划分,即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种制度人为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同时还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就义务教育领域而言,正是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才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公平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表明,户籍管理体制的城乡分割已严重落后于社会需要,不能适应在改革中急剧变化的城乡关系,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实。

2.义务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规定了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目前我国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则由乡镇政府以教育统筹的方式向农民征收,相当于农民自己掏钱解决法律要求的义务教育。但现实中,农民工离开农村后,他们流入地的城市财政中在义务教育经费里没有包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这项经费,从而使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即要增加财政的支出,还会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这必然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再者地方政府如果按照本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拨款标准,那么用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教育投入无疑会变成当地政府财政的巨大开支,仅靠当地政府筹措,压力很大。

3.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这类学校的师资人员,既无教学经历,更无教师资格证书,有的自身不过初中水平,根本不具备任何任职条件。民工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校长。”意思是杀猪卖肉的,办起了学校也可摇身变为校长。“半路出家”办教育,既无资质,又少有人“充电”进行深造,多数人只是将办学作为自己赚钱的一条“捷径”。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也是很成问题的,特别是初中,专业对口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从教的并不是他本身所学的专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更是从未接触过,之所以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只是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研究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诚然,就现实条件而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近年来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导向仍然是:放开小城镇户籍,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进行严格控制。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在于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全新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

2.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实行“教育券”制度

发放教育券是20世纪90年代

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最早提出了“教育券”(schoolvoucher)理论。弗里德曼所提出的“教育券”制度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流入。这样学生可凭教育券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同时,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采取这项制度关键是保证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落实。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也有助于打破地区和户籍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条件。这无疑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一项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3.公立学校要承担起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

在公立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公立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容量,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学校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捐赠学习用品等办法,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就学。

4.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首先要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待遇,例如户口、住房、高薪等现实问题,以便吸收到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其次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请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举办的公开课及教研活动,或者送教到校,实行校长委任制和骨干教师支教制的措施。委任公立学校的校长及多名骨干教师去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管理、教学(其工资待遇仍由原校负责)。最后政府还可与师范院校联手。各大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近半年的实习时间,政府可以倡议大学生进行义务支教活动,让部分大学生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时间上错开),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难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民工潮

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造就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仅为200万人左右,迄今为止已超过1.2亿,短短20余年间,流动人口总数增幅达60倍左右。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赵欢君,陶李刚.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探索,2005,(12).

第2篇

(一)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现状1.创办历史与规模。从幼儿园的创办历史看,样本幼儿园创办时间最长的为16年,最短的还不到1年。如图一所示,于最近5年创办的民办幼儿园有13所,占样本幼儿园总量的40.6℅;创办年限介于6年和10年之间的有10所,占31.2℅;办园年限在10年以上的有7所,占21.9℅。民办幼儿园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吻合的。从幼儿园的发展规模看,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拥有绝对优势。如图二所示,样本民办幼儿园的班级在6班及6班以下的有20所,占样本总量的62.4%;班级介于7班到10班的有6所,占样本总量的18.8%;班级在10班及10班以上的有6所,占样本总量的18.8%。样本幼儿园的在园幼儿总数在200人以下的有20所,占样本总量的62.5%;在园幼儿总数在300人以上的仅有3所,占样本总量的9.4%。2.园所布局。该地区民办幼儿园的园所布局极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如图三所示,本民族地区的61所合法经营的民办幼儿园中,仅有7所位于各乡镇,其余均分布在城区的各街道。位于城区内的民办幼儿园的园所布局也极不平衡,在城区的54所民办幼儿园中,有25所位于河西,而位于市中的仅有12所。此外,在走访调查的幼儿园所中,绝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均位于临街,外界环境嘈杂,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3.园舍情况。在调查的民办幼儿园中,有30所的主办者即举办者,拥有完全的自;有28所民办幼儿园的经费来源完全靠主办者个人出资;有13所幼儿园是主办者自己买地建筑,其余59.4%的幼儿园用地均是租赁,有园长就幼儿园用地的租赁问题表示出了担忧。统计显示,该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园舍平均占地面积为759.8平方米,幼儿人平均占地面积为4.29平方米,但是,不同幼儿园之间的幼儿人均占地面积差距较大,最高的幼儿人均占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最低的仅有1.3平方米。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即没有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4.教师队伍建设。从表一可知,该地区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比较年轻,40岁及其以下的就占91.5%。教师的教龄呈现年轻化态势,3年以下的以及3-5年分别占62.6%和23.8%,两者共计86.4%。教师的现有学历水平较低,具有初中及以下的占10.3%,高中(高职)或中专的占46.0%,两者共计56.3%;具有大专学历的占40.6%,而本科学历仅有3.1%。从教师的配置情况看,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配置严重不足,一教包班、一教一包、两教包班、两教一保的比例分别为9.5%、60.7%、9.5%、20.3%,每班配备两名保教人员的比例为70.2%,而每班配备三名及以上保教人员的比例仅为20.3%。

(二)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发展存在的问题1.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位。自《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对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扶持政策纷至沓来,在访谈中很多主办者就表示已经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对民办幼儿园的倾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有关行政部门仅是“消极”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种政策,而没有主动地、积极地制订促进本地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适宜性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各级部门没有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特征宏观统筹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导致该地区民办幼儿园的布局严重失衡,有些位于偏僻乡镇的适龄幼儿无园可上,而在闹区却是园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重在监督,没有对民办幼儿园的真实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比如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亟需解决的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2.“两极化”现象严重。从幼儿园的建筑面积看,各园之间幼儿人平均占地面积差距悬殊,最大的达到7平方米,最小的仅有1.3平方米。从幼儿园环境看,园所之间的环境创设优劣差距甚大,有省级A类一级示范园(纯蒙台梭利教育机构),环境舒适、光线明亮,玩、教具种类丰富;也存在环境恶劣的小作坊式民办幼儿园,光线昏暗,室内仅有课桌椅及简单的简单的动物卡通墙饰,二十几个孩子像小学生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全园幼儿共用1间卫生间,办园条件较为不规范。3.民办幼儿园“特色”泛滥。由于民办幼儿园的“盈利”性质,为了在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诸多幼儿园打出所谓的“特色教育”,诸如“双语幼儿园”、“珠心算实践基地”、“国学”、“艺术幼儿园”等称谓的幼儿园琳琅满目。这些泛滥的“特色教育”其实质就是让幼儿过早、过度地进行某种技能、技巧的强化训练,有或甚者会对幼儿身心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违背幼儿教育内在的价值取向,即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教师整体素质薄弱,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教师资源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从表一的统计分析来看,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年龄结构、教龄、学历、班级教师人数配置严重失衡。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呈现年轻化趋势,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化成长;班级教师人数配置少,每班配备两名保教人员的比例为70.2%,幼儿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下学历的占到56.3%,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幼儿老师在教学活动时,教学材料极度缺乏,环境的创设内容多为汉字、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等,小学化问题突出。5.本土民族文化缺失。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渗透,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地被侵蚀。地处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里面应该到处充满民族文化的“影子”,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管是隐性课程还是显性课程,在这些幼儿园里民族文化缺失现象极为严重,幼儿园课程已经被“大众化”、“西化”了。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双语教学”备受崇拜,英语老师备受幼儿园管理者青睐;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成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如此等等。相反,该地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苗、侗、土家族文化却被幼儿园课程设计者遗忘。

二、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切实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地方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责任,制订促进民办幼儿园良性发展的奖励性制度,为民办幼儿园、园长以及幼儿教师提供参与各种创优、评优的机会与平台。比如可以该地区民办幼儿园的实际发展情况提供星级考评制度,不同的星级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由不同部门组成考核小组,每三年考评一次,增强民办幼儿园的良性竞争意识。还可以为民办幼儿园教师提供各种关于教学、玩教具制作等的业务竞赛,满足幼儿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明确扶持性制度,不能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应“雪中送炭”。充分发挥示范性公办、民办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对于一些发展缓慢的幼儿园,应通过政府的宏观统筹制订相应的倾向性政策,给予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实质性的帮扶,理顺办园理念、规范办园行为,为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本地相关部门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做出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倾斜性”政策,分期、分批地使一些条件符合的民办幼儿园逐步改善办园条件、降低收费标准,达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此外,还可以为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或提供机动的教师编制,按照考核优先的原则,对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免费培训,以此推动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稳定性建设、满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三)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进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在保证儿童受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关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首先,有关管理部门应对民办幼儿园试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对新建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包括地理位置的布局、硬件建设的基本条件等。其次,对现有的民办幼儿园应规范其办园行为和收费行为,遏制泛滥的“特色教育”,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再次,加强民办园负责人的上岗培训,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提高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完善民办园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幼儿教师师德、教育方法、家园合作工作”。最后,协调统筹“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努力,应加强小学的衔接工作,减轻幼儿园面临的家长、社会双重压力。

(四)建立教师对等式交流的网络体系为民办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平等、宽松的交流、学习、研究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动载体,建立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比如组建“一对多的公、民共同体”,由公办幼儿园形成多个团队分别与民办幼儿园一对一组合,也可以由示范性民办幼儿园组建团队分别与公办幼儿园一对一组合,幼儿园的管理、教学可以经过双方的共同探讨统筹计划,教育资源亦可以统筹共享;还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有益经验,比如建立“县域姐妹型民办研究会”等,可以邀请公办幼儿园走进来,共同商讨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目前,农民工子女的就读学校主要有两种: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城市公立学校。对于在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接受的课程和教学都是与当地学生一致的;而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相对城市公立学稍有不足。此外,在教学组织上,部分学校也存在着差别对待的现象,如“分班”、“分座”、“分教师”等做法。这些做法容易使农民工子女产生排斥和隔离心理,阻碍了其融入城市教育的步伐,更容易产生情感隔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不仅要给予农民工子弟学校必要的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均衡的教师队伍配置,保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安全和教学质量。

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人,可以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工具性支持。例如,设立农民工子女奖助金制度,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学杂费减免等。笔者所在的学校,针对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监护方面存在缺失,一些孩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现象,就特别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之家”,不仅有专职轮岗教师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更为他们提供文艺课程教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环境。这种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广受好评。教师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执行人,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直接帮扶。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及时为他们释疑解难,以达到感染、培养的教育目的;课后对各班学生实行“包保制度”,建立成长档案,将学生完成学业、社会实践、遵守纪律的情况填写到“学生成长卡”,每周交由学生带给家长,及时让家长了解情况,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补偿活动。

2制定补偿政策,维护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质量优劣的集中体现,取决于政府无差别地配置教育资源和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无差别教育。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及教育结果公平时指出:“为了实现教育结果的真正公平,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不足和社会身份较低的人们”。因此,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及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已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政策,如2003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由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负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断规范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收费标准。此《意见》给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给予政策引导,但部分地区也存在将问题推给地方政府的嫌疑,在地方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无差别地接纳农民工子女,这无疑需要政府更多的补偿政策来实现。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无差别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在选聘时要严格把关,全面推进教师的聘任和考核淘汰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次,不断鼓励教师深入农村偏远地区任教,拓宽农村教师来源渠道,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质量差异。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乡村建设运动 国际背景

一、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在十五世纪以前长达一千年的欧洲发展历史上,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而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同样代表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教育水平在中世纪的欧洲也远远称不上发达,即便由宫廷和教会把持的精英教育有一定的规模,但依其所培养的对象仅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和少数精英分子,包括农民阶层在内的一般平民是没有权利和资格接受教育的。在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平民化和大众化教育的思潮才稍见端倪,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面向一般平民的初级教育才有所发展,但是这种社会大众教育仍然是简单的,在受众数量和教育水平上与精英教育相比较有极大的差距。但是,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欧洲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平民主义”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和精神影响下产生的《人权宣言》却沿袭了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理念。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裴斯泰洛齐就认为:“即使最贫困和最被人遗弃的孩子,上帝也寄予了天赋的才能——在孩子粗笨害羞和显然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华,最珍贵的能力。在这些可怜的孩子接受真诚的爱心教育中,显著的天赋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1]裴斯泰洛齐身体力行,在欧洲小国瑞士大张旗鼓推行教育运动,使瑞士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成为当时欧洲教育的典范,这一模式至今仍被称之为人类教育历史上的奇迹,而且,在瑞士模式的启发和带动之下,欧洲各国纷纷效法其成功之道,崇尚教育、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德国在汲取瑞士教育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制订了深刻影响德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法》,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并且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的教育,所有教育经费由国家免费提供,不接受教育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在“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已领先于当时世界上其他各个地区和国家。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真正开始认识到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实施全民普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是近代西方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阶段。西方平民教育运动作为近代西方国家主要教育发展趋势之一,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概念的确立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有效地实行普及教育,大多数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规定这种带有普及意义的平民教育的义务性质,这种平民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包括农民在内的一般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西方社会率先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二、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与流派的发展轨迹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关于教育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涉及平民教育的思潮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平民教育思潮不仅仅是某一个教育流派的自我发展,而是与各种教育思潮紧紧纠缠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展。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此起彼伏,其涉及内容之丰富和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民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等,这些思潮从价值理念和演进路径角度而言都具有某种共同倾向,就是均强调教育在程序和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和科学合理。各种教育思潮都有其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侧重点,但从平民教育视角出发,这些教育思潮无疑对当时的平民教育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思想补充作用,从某个角度而言,它们亦是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倡议:将成人教育变成社会生活整体的一部分,使全民在他一生的任何时候,都可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奠定了成人教育的理论基础。“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从英国首先发展起来的,然后推行到西方各国,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思潮源自于清末变法图强之时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其教育观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改革的进程,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的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3]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思潮,其关于教育的目的性、教育途径的生活化、教育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教育理念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他以经验主义价值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适应。“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提倡反映科学、民主和进步意识的民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带有实用性质的实业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旨在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以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和完整人性;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知能,使其拥有自主意识、自立精神、主动性、发动力,以及协作共业之精神;激发起献身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热情。由此,也就需要国家和全社会花费巨大代价具体实施平民教育”。[4]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改变了西方教育的面貌,使之由传统进入现代,对20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当时的各国农民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国和欧洲国家丹麦。“在西欧和美国兴起一场旨在改革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在西欧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则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5]1909年罗斯福总统呼吁发动乡村生活改进运动,试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改进,促进民众素质的进步和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支持下,国会通过乡村教育议案,主张乡村教育以“养成公民的农民”为目标。美国的乡村生活教育运动既施行一般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注意教授一般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通过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不断教化,使乡村人民成为“机警的、爱国的、思想高尚且又安于陇亩”的公民。其教育措施和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设立乡村图书馆,完善基督教堂机构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心,开设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等。丹麦的农民教育主要通过民众学校这种形式加以推行,在当时欧洲和世界教育界享有盛誉,丹麦的农民教育与当时英国的工人教育和苏联的扫盲教育并称为世界三大教育运动[6],其取得的成就及对其他国家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启示意义是极其巨大的。“以格龙维、柯尔德、施洛特为代表的丹麦教育家,提倡民众高等教育,推进乡村社会的改进与合作事业的发展。他们以历史与诗歌为媒介,着力于文化的传播,激发青年农民的心理与情绪,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7]丹麦民众学校是施行农民教育的核心机构,它和人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民众学校重视农民的职业训练,教授与农业有关的科目,比较重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但教学的最终目标却始终着力于文化的传播,以觉醒普通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宗旨,并不仅仅限于施行职业的训练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高。正是由于丹麦民众学校的有效运转和农民教育的成功实践,才造就了当时丹麦经济的飞跃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欧洲发展史中丹麦的农民教育运动被誉为“丹麦重生的命脉”。非常推崇丹麦平民教育模式的梁漱溟认为“丹麦农业之发达、合作之隆盛,皆以其教育为原动力”。[8]

三、西风东渐: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促进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的影响,自以来一直处于变革图强、寻求国家富强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自身变革的强烈愿望,西方以平民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潮一经传入,就在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旨在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素质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兴起无疑与其广泛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人格魅力和中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19年4月,杜威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应中国五大教育团体邀请来华讲学,他在中国进行了百余场讲演,并实地采访了多个省市,讲学长达两年,其思想和言论在报刊广为传播,中国社会迅速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股“杜威热”,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实践,旨在救亡图存,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在介绍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传播其教育理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归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用西方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采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即是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6.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国强,林李楠.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民主化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张之沧.论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及现实意义.“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5]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

[6]茅仲英,唐孝纯.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76.

[7]周逸先,宋恩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9.

第5篇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

当平民偶像,展党员光彩—老有所做,“退”有所为

邵建华

我是东环里社区的退休党员教师,今年六十九岁。虽年龄大,但精神不老,我思想紧跟时代节拍,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学习,及社会各项公益活动。

“退而不休,永做奉献。与时俱进,永葆领先。”这是我心中的誓言。因此,我能时刻按上级的布署,时代的需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一.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理论,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采用五种方式学习:

1.读报、看电视;

2.学理论文献,摘录句子,做专题笔记;

3.编词、谱曲、写歌;

4.写诗,演唱;

5.编写说唱材料。(说:胡总书记看得远……)

二.宣传科学发展观,促进三年大变样,以旅游立市,谋划新思路,宣传、推介我市秦皇岛。

1.自费出资,设计、印制了‘创新虎年挂历’一百余册,作为免费发送居民的新年贺礼。

此创新挂历的设计,在于宣传我市美丽风光,推介我市旅游品牌。版面设计成诗配画,山水风光选用我市风景。诗的内容:是关于宣传科学发展观、爱党颂社会、赞美大好时代,以及有关实现三年大变样、快速发展我市的宣传诗句作为推介语。

第一.诗的内容突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采用我市美丽风光及名胜古迹做插图,推介了秦皇岛;

第三.印有

日历,比较适用。(展示挂历,及送给总书记的画册)

2.通过到各地采风写诗,歌颂、赞美我市山海风光、歌颂改革开放,赞颂党的富民政策,反映景区居民的生活巨变。写有:开发区新貌、望峪美景、毛家沟大樱桃、祖山风光、花果山、水帘洞、天马湖、十里铺葡萄沟等美丽景区。

3.编写《美丽的秦皇岛》歌曲,歌颂我市改革开放,城市巨大变化,以及新时代市民的崭新风貌。(演唱美丽的城市秦皇岛)

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1.支持奥运,参加奥运安保志愿者。

(1).编、教“奥运健身操”弘扬奥运精神;

(2).谱写迎奥歌曲;

(3).写诗颂奥运;

(4).参加奥运安保志愿者;

2.弘扬社会主旋律,表扬好人好事,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撰写稿件,积极反映民情,关心百姓热点。

诸如曾见报上镜的作品有:《园丁老雷锋义务修路》、《街道路面雨后成小河》、《小广告夜袭园丁小区》、《城河护栏严遭破坏》、《井盖下陷行路危险》等。这些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及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多数都得以及时解决。

3.倡导遵守公德、宣传文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1).编写《文明十六字歌》约两万字,六十余首。

(2).编写倡导文明的小品剧本,并参加演出。如区文明办和《燕赵都市报》联合搞的,情景剧巡回演出,在海港区范围持续上演两个月之久,深受市民的好评。编写的《鱼婆卖蟹》小品剧,曾在星光乐园直播演出。

四.关心教育,奉献教育,编写教育论文、研制新型英文书写本。

1.编写《文明少年十六字歌》,近两万字。

2.编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近四万字;

3.编写英语专著《英语速记歌诀一百首》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4.为规范英文书写,发明设计了《棱格英文书写纸》,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我市教委印用;

5.编写《规则英语单词直读法》荣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现杂志社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并集书发行;

6.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诗文,曾荣获市委“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奖励并在《秦皇岛日报》刊登,部分格言获得了国家级

大奖;(展示报样,奖状,获金奖书样)

7.有关网站也多次转载我的文章和事迹。

五.创先争优出新招,文明示范进楼道,保洁护绿爱花草。

1.我为社区设计‘支部争树一面旗,党员争当十颗星’的‘创先争优’活动方案;以提高党员的光辉形象和服务能力。此方案受到市和省领导的肯定,欲将在省范围推广。

2.开展“文明行为进楼道,和谐邻里靠大家”创文明楼道活动; 共同清除小广告,自费粉刷楼道墙。达到楼道清洁,邻里和谐,维护安全,共创争当文明家庭。

3.参加护绿志愿者,义务维护园丁苑的环卫管理工作。

4.发明设计“环保两用拾物夹”倡导环保、推广低碳,并荣获“区科协二等奖”参加颁奖晚会,亮相《星光乐园》现场直播。并自费购料组装20把将进行示范推广。

5.倡导楼栋居民和谐、文明、团结、崇尚先进,关爱小区,组织举行“才艺技能实物展示”鼓励大家争创文明,爱我家园。

6.教师节期间,自费印制“教师慰问贺卡”八十份,送给《萃文及十三中》的两个学校的党员老师,进行节日慰问。

这是我自退休以来,参加社会活动的部分简介。

我经常自勉道:

第6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吉林省抚松县职教中心是抚松县唯一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只有700多人,生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来自单亲、失亲、特困、留守家庭的孩子占到了三分之一。学校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进行重点帮扶,甚至为一些学生家长提供粮食。学校离长白山很近,根据这个情况学校重点建设旅游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滑雪场、度假村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比例很高,让一些贫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根据国家政策,学校也在推行“三校统筹”,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大力推行农民培训,“把农民从麻将桌上争取过来”,在4个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在26个村屯建立流动培训站,形成覆盖全县的培训网络,仅用3年时间就培训一万多人次。

也许,从江苏的视角来看,这些数据并不完美,但想一想每平方公里48人的人口密度(江苏全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700人)、遍布全境的高山和东北特有的漫长严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非常不易的。我想起大约一百年前在中国大地上曾经进行过的各类乡村教育的实验,江苏比较有名的是黄炎培、陶行知等人在昆山、泰县(现姜堰)、江宁等地的实验,全国较大规模的有梁漱溟在邹平、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黄炎培、梁漱溟等人直接将乡政府改造成“乡学”,开设面向农村各种人群的讲习所,教文化、教农业技术,在农村开展不同于城市的学校教育。笔者一直记得一名教师在教学日志里记录过的一件事:夏天,非常热,孩子们都无精打采,教师问哪里凉快一点,孩子们说树林里比较凉快,于是教师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树林里,教学内容也临时调整为林业和昆虫知识。这位教师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教育应该教给他们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培养一群不了解农村又无法融入城市的青年。尽管很艰难,但前辈们的努力应该是取得过一定成就的,因为无论是黄炎培在徐公桥,还是梁漱溟在邹平或者是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都经历了较长时间。

这段历史经常为后来的职教史研究者所忽视,因为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属于成人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所做的才更加接近职业教育的理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是面向就业的,而在于传统的普通教育是关于知识的,职业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

把抚松职教中心的实践与百年前前辈们的工作进行对比可能是夸大了这所学校,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关注普通老百姓以及他们的子弟。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原来就是面向普通人的教育,用晏阳初的话来说,就是平民教育。只要是平民,或者平民的子弟,就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我们没有必要拔高或者扩大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因为一旦拔高或者扩大了,那就不是职业教育,而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或者其他什么社会活动了。

据说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和毕业时都会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核心的内容是:为病人谋利益,杜绝一切害人的行为。如果职教界也需要一份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话,我想它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为平民服务”。当然,今天平民的概念与百年前可能会有所区别,今天的平民应该更多地指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子弟,主要是那些无权无职、靠工薪生活的人们。由于这个群体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更需要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只有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打造的职业教育才会受到欢迎;由于家庭教育能力有限,他们的子女大多也会接受职业教育,但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升入其他层级教育深造的机会。如此说来,目前我们大张旗鼓地抓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为孩子们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的工作是做对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目前非常强调开展企业调研,有多少学校重视过面向家长与学生的调研?我们真的了解普通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希望职业教育帮他们解决什么吗?当我们热衷于宣传学校所培养的就业明星时,我们是否真的关心过那些NEET毕业生(不工作、不上学、不培训)?

第7篇

一、起步阶段:1868―1886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新业,文明开化”①三大方针。从1872年公布学制②开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泽修二赴美国调查师范教育制度,此举成为西洋音乐大量输入日本的开始。回国后的他痛感教师和教材的重要性,向文部省提出了三项提案:1.将日本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互为融合进行新教材的创作;2.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3.在各类学校实施规定的音乐教育。该案得到文部省的关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创立音乐研究所,伊泽修二任所长。其随即开始调查国内外的音乐状况,并于1880年聘请了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梅逊(L W Mason)在东京男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唱歌教学,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学。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开展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全国召募了22名音乐传习生进行培训,开启了音乐师资培养的先河。二战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乐教师的培养均由该所承担。第三项工作是把传统音乐为中心的东洋音乐翻译为五线谱,并进行两者间的比较,由此证明东西方音乐的相同性,同时设立了田中正平邦乐研究所,记录了大约300首以五线谱为记谱法的日本传统音乐③,为五线谱的推广与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最初在渗入西洋音乐时,日本人是不习惯和排斥的。当时很少有人进入演奏厅去欣赏西洋音乐会,而传统音乐如歌舞伎、能乐等则大量充斥着文化市场。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西洋音乐最初接受时的态度④。但从明治二十三年开始,出现了鉴赏意识的萌芽。鉴赏教育是日本音乐教育中迟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识到了世界上存在着美妙的西洋音乐,应该用心耳去倾听。这些观念的转变归功于收音机的普及、吹奏乐的大众化(如日比谷的公园奏乐)以及西洋音乐鉴赏的启蒙书《音乐通解》的出版等,它们为西洋音乐的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成长阶段:1886年至二战结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财务支援下,日本人对西洋音乐创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们惊讶于西洋的交响曲、歌剧、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表现形式。1903年,东京音乐学校上演了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社会思潮开始以崇尚西洋音乐为荣,日本逐渐走向了全盘西化。此时的高等音乐教育也在西洋音乐为中心的主导下发展,在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也全方位地呈现了西方化的倾向。

1898年,东京大学外聘了德国人豪斯库涅齐讲授教育学,把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带到了日本,并指出该教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学,从此教育学理论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响,除了有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裴斯太洛齐的教育学理论也慢慢得到了传播。到了明治中期,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轰动。

明治二十年,以外国教师为中心的东京音乐学校,在曾经留学德国的第二任校长村冈范为驰的带领下,改前任伊泽修二提倡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德国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相结合”⑦,即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教养。继村冈校长之后的乘杉嘉寿校长彻底地贯彻威廉•洪堡的思想体系,在其著作《社会教育之研究》中阐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每个人应得到的权利,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获得知识,从而扩大了平民学习音乐的权利,拥有了提高自身音乐教养的机会。具体措施除了在学生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之外,加强社会普通人群的音乐知识和道德修养,这些思想的产生和贯彻对日本高等音乐教育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观点是提倡“孤独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纯粹的知识,这可以在东京音乐学院师范部的课程设置变迁中得到证实。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开设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音乐史、体操,除此之外的教养课程涉及到了伦理、文学、教育、英语。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养课程,在声乐、器乐、音乐史等基本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唱歌、乐理、和声、体操、唱歌教学法等。这是因为当时学堂乐歌的出现,对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课程设置又加大了音乐专业化的力度,除上述设置的科目外,还增添了音乐通论、音乐教授法,还可选修音响学。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设了指挥法、音声学。由此可见,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纯粹的知识”的理念在加强音乐的专业性方面得到了验证。值得关注的是从1900年开始文学这门课程从此删去,但仍旧保留着英语、伦理、教育、体操。令现代人质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体操课程缘何在音乐专业中频频再现而从不忽略?原因在于师范生要求一律住宿,应向士兵一样服从集体的领导,要求培养集体观念来获得集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课程的保留与“脱亚入欧”及国粹主义的师范教育的思想观点有关。该时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开始偏离本来的方向,成为国家主义的音乐教育。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小松耕辅曾戏言:“虽然音乐教育目标仍是德性的涵养和情操教育,但音乐中添加了国防的使命,培养灵敏的听觉是为了能够正确知道飞机和潜水艇的动静,能辨明机器的故障。”

西洋音乐的大量普及是从大正时期开始的。1925年,从东京放送局开始到日本放送协会,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往往以西洋音乐为主。从1926年7月开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乐史讲座由音乐家山田耕i、堀内敬三、野村光一主讲,西洋音乐从此变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选择方面,有10家出版社对教科书作出检定,每个学校可以选择通过检定的任何一种作为本校的教材,教材内容仍以西洋音乐为主。

三、发展阶段: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第8篇

下午好!

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让我有机会在教育处接受锻炼。谈起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在座的各位是行家里手,更有发言权。回顾这一学年,学校德育工作稳定、有序,主要得益于秦校长、吴校长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体班主任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同时大家也给予了我本人许多帮助,使我顺利开展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把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职责

就是服务。学校对处室职能的定位是“督导、服务、评估、协调”8个字,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其核心就是服务。作为教育处副主任,就是要竭尽所能为学生服务,为班主任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此,我给自己和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6字工作要求:热心、齐心、用心。制定了与班主任一起共同实践的工作准则:投入、艺术、高效;确立的培养目标是:规范、创新、全面。

二、主要工作

1.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即在沿用过去好做法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修改与补充。一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下发了近10个规章制度,如《学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十要》、《学生纪律十四条》、《班主任工作日程》、《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指标》、《自主管理示范班标准》、《卫生、纪律分担区的划分及管理规定》、《学生进出校门管理规定》、《活动课管理规定》、《小周六、周日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午休管理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了日常德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目前,我们根据高中部席小宇、张晓爽等班主任的建议,正在拟订《学生德育积分条例》,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紧抓常规。学校常规往往能直观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总体看,一年来学校卫生、纪律和其它常规工作状况良好,这得益于各学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值周工作体系和各班主任的鼎力相助。为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处尝试从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加强教育和引导。拿“六不规定”来说,我们在处理个案中重视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之前,给学生讲清“为什么”,杜绝简单硬性处理,用“这是集团规定”或某种权威来强迫学生被动接受。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指导。执行之前,理念先行。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对我们的要求提出异议说明他们很有头脑。堵、压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且我知道,我们的堵、压会引起学生心理烦恼和逆反心理,这一来必会给班主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尽量作到引导到位,讲清为什么不能带零食,为什么要求不留长发,为什么要穿校服等,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认真检查,做好反馈。吴校长要求我们工作中腿要勤、眼要尖。一年来,我们往返于东、西两个校区,对午休、小班课、电视校会、周六晚、放学后等常规管理中的重点、盲点、难点实行走动管理,经常性地巡视检查,对每周确立的常规重点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引入竞争机制,常抓常新。常规工作最怕做的疲沓、拖拉,看起来是小事情,却老是做不好。为此,我们听取了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引入竞争机制,让各班在争优申报过程中提升班级常规管理水平,对优秀班级实行挂牌制,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激励别的班级争向靠拢。如除每周评选红旗班外,本学年我们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优秀值周班的申报评比活动。目前,我校共有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19个,自主管理示范班9个,优秀值周班17个。许多班级均实行了全员、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本班常规管理机构,人人有岗,岗岗有人,富有推广价值。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全体班主任在不简单和不容易中牢牢抓住常规管理不放松,取得良好成效。

3.抓好培训。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人人都需要充电。在培训方面,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班主任培训,一手抓学生干部培训。教育处在学部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培训。如本学年共开展了4次班主任培训,其中2次是新班主任培训,主题分别为“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制度培训”和“如何有效开展家校联系”;2次是全体班主任培训:一为自主管理示范班经验交流,潭菊清、徐春梅、郑晓刚、丁玉玲、李绪坤等老师做经验介绍;一为班级管理心理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伤熊事件”引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开展了4次学生干部培训,如“老带新”传经送宝会、卫生、纪律委员工作培训会、“自主管理中的苦与乐”交流会、新一届学生会干部工作动员培训会等,帮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除定期开展培训会外,我们还积极编印《德育文萃》,将一些好文章及时推荐给班主任,让处在繁忙中的班主任能快捷地捕捉到新信息,武装头脑,促进工作。针对家长、班主任反映的学生上网影响学业问题,我们专门推出“网络教育”专刊,供大家参考。

4.抓活思想教育。今天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思维活跃,单一、空洞、权威式的说教很难说服他们,触动他们的心灵,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A.加强阵地建设。学生在校园里,如果我们不用积极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心灵空间,消极的事物就会乘虚而入,并逐渐占上风。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校会、橱窗、宣传板、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工具,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就说学生看电视问题,禁止看或禁止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效果甚微,关键引导学生看。我们在本学年录播了《对话》《东方时空》《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节目,定时播放,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并从中受到了不少教育。郑华玉、黄启领等老师还积极向我们推荐好的节目。我们也开展了“每周一歌”活动,把学生爱唱歌的热情与唱好歌的导向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成效。 C.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针对我校实际,我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即以“六不规定”为主要内容的平民化教育,以爱校教育为先导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万里精神为灵魂的万里文化渗透教育,以育人在于育心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育学生爱国首先就应从爱校、爱家乡做起,为此,我们启动了“发扬万里精神、建构人文万里”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唱校歌、读万里创业史、听董事长专题报告、讨论“如何学万里精神,如何做一名优秀万里学子”等,增强学生自豪感、自信心和爱校、创新、拼搏等意识,提升学生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5.加强德育研究。本学年共召开10次德育研究会,把问题当课题,研究讨论。努力办好《德育简报》,力争使之成为具有万里国际学校中学班主任特色的简报。目前,我们共编印5期,报道学校德育工作动态,开辟班主任工作论坛,介绍德育管理新理论、新观点,武装德育工作者头脑。本学期本着“发现典型、推广经验”的目的进行了一次班主任工作调研,对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推广。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正在努力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促进了德育科研氛围的形成。我们也开展了班主任工作论文的小型征集和推荐活动,彭林虹、周艺、程东文、倪志成等老师的教育论文纷纷获奖。本学期我们还启动了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课题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经验不足,所以工作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一年来,我始终处于探寻、摸索中,竭力想为班主任服好务,但事实上服务不够,敬请原谅。

2.常规管理中,说教痕迹重,教育方法、模式上仍显陈旧。

3.学生管理上,表扬的少,批评的多,没有做到两手都硬。

4.工作中,本想抓两头,促中间(调研、布置、服务、总结、反馈),但总觉布置任务多,关心了解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难度不够。

5.在发挥学生会作用,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有待加强

6.工作预见性、前瞻性有待加强

四、下学年工作设想

1.总体要求:艰辛的劳动和科学的艺术(举例:教育学生不穿拖鞋的不同处理办法)。

2.学生管理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同学中大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一是对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影响恶劣的给予劝退,绝不姑息迁就,促进校风、学风上台阶。我们将在高中部试行《学生德育积分条例》。

3.班级管理上,坚持规范与特色并重。规范即要达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底线,特色即班级管理的个性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主管理也好,躬亲型管理也好,严管型管理也好,只要利于学生成长,家长满意,就是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各班高效发展。

4.校园文化建设上,重点抓好三块:学生社团、学校舆论宣传工具和校园活动。内容上将更加具有层次性、连续性、丰富性、开放性,学生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5.德育研究上:开设班主任工作论坛,就共性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如个别生教育问题、老万里为什么难教问题等;继续办好《德育文萃》、《德育简报》,推出我校校本德育课程,初步设想推出《主题班会集》;、继续开展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课题的研究,积极参加市教委“首批校园文化示范学校”申报评选活动。

第9篇

我们通常说的幼儿教育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幼儿教育论文是指三至六岁的儿童接受的幼儿园教育,广义上的幼儿教育是指三至六岁的儿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的总和。陶行知认为,六岁以前是形成重要习惯、人生态度以及关键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好好培养,只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调教,即可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若没有进行好好的培养,一旦你有些习惯和毛病在幼儿期养成,是很难改变的。陶行知先生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的指出,教育要从小抓起,而幼儿教育则是根本。我们要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不可忽视小孩子的天性和能力,更不能漠视了对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让我们明白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创新幼儿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技巧地启发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只有意识到了儿童的创造力,才能重视儿童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先生认为封建教育的弊端是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没有言论自由,更没有动手的机会,学校仿佛是一个鸟笼,而孩子就是小鸟。 

2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开始关注并重视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密切关注国内的教育事业,关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与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比较,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因为幼儿教育是开始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生可能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成长的这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儿童个性和习惯的培养。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够保证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儿童若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则发展得好,儿童若得不到好的教育,国家则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强弱的关键就是能够得到好的教育。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根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对幼儿教育进行普及,尤其是农村,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走进课堂,接受教育。保证儿童接受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对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让妇女能够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明辨善恶,在早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1)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教学中,其理论思想和现实意义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的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兴办幼儿园不仅可以解放妇女劳动力,还可以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陶行知还提倡在农村多多建立幼儿园,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普及到农村,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机会能够接受应该受的教育。在农村扩建幼儿园,也使儿童有了更多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机会,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情操,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性格。陶行知这种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关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如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首先,使我国更加关注国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渐向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化教育转变,逐渐从重视城市幼儿教育向农村幼儿教育转变,并逐渐普及化。陶行知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地光顾着学习别人的东西,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列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有太多的未接受教育的儿童,这个国家是无法实行社会主义的。可见,幼儿教育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很好地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大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化的意义,由专注城市幼儿教育事业向注重农村幼儿教育及建设相应幼儿园的道路上转变。

4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提高幼师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是一件事,主张寓“教”于“学”。做老师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知识并不是可以使用终生的。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幼师的待遇和地位低都很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师相关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师就更少了,可能也与男性很难与幼儿相处和沟通有关,这就导致幼儿园中男性幼师严重缺乏。城市是如此的境况,农村的幼儿教师就更不受重视了,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当老师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师的地位,给予他们以肯定,要切实地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并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幼师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幼师行业,才能不断壮大幼师队伍,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当务之急。所以,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幼师的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幼师的经济待遇,才能够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幼儿教育中。 

(2)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无论是幼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对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行有效的保护。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会马上对老师和家长进行提问,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时候作为幼师或者家长切记对孩子说“不懂就不要问”这样的话,这样只会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实,很多幼师或者家长由于没有耐心,在无意间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使得孩子下次再有疑问时,已经不敢说出口,这就导致孩子们的好奇心被一点点地扼杀,甚至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可悲的,是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现象。作为幼师和家长,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宝贵的财富。当孩子有疑问,充满好奇心时,作为幼师和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答,千万不能默不作声,要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3)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玩耍的阶段,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找到与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最好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到知识,在玩耍中有所感悟。但是,目前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心只追求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小小年纪就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补习班,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作为幼师和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开发他们的智力。此外,还有很多老师和家长经常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觉得别人的孩子永远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学会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更要学会尊重他们和鼓励他们。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远离压力,远离厚重的课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很容易导致幼儿教育的“西化”,这是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所鄙弃的。但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存在并热衷于西式管理和教学的幼儿园。而家长们总觉得“西式”教育相比于“中式”教育是先进的,家长们希望孩子上最好幼儿园的这种心态,也将“西式”幼儿园推向了,尽管这种幼儿园的教育投资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些幼儿园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甚至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困难,根本上不起幼儿园,使这些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成为了困难。所以,我国应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而不能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外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从目前的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创办真正适合我国的幼儿园,同时还应该加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5 总结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他的幼儿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不仅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还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幼儿教育需要幼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努力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建立陶行知先生期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平民的幼儿园,实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26. 

第10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我们采用请领导专家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外出培训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本年度,我们利用教师每周四沙龙的学习时间,聘请了进修学校徐慧颖和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郭德凤主任为教师进行《生态体验式班会的培训》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职业道德》,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校教师共撰写98篇学习心得。张黎明和徐春丽两位老师参加了全国传美说课比赛双双获得特等奖。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区进修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我校已有32名班主任参加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师们共撰写教育叙事125篇,教育论文70多篇,多篇发表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

3、为了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我校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关于《如何做班主任》讲座录像,每位教师撰写了观后感102篇。开展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班主任把班组管理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过实例讲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通过培训,提高了班主任老师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少先队员敬队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胸前的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如今学生红领巾佩戴率达到92%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中华魂”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全校学生上交征文1846篇

2、安全教育

(1)通过校园电视台,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护知识。学校一年来共制做10多个和教育短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与全体班科任教师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开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

(4)为提高师生避险抗灾能力,学校每学期一次组织了安全疏散演习活动。通过演练,全校3000多名学生经过训练能够在3分多钟全部出楼在操场上站好,广大师生掌握了应急疏散、正确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师生们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自救能力,从中积累了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践经验。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活动,现在学生如果看到操场上有纸张,都能主动地跑过去拾起来,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4、抓好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花园好孩子歌》为内容,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花园好孩子示范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星级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5、本年度,举行两次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活动课,参赛班级80余次,本次活动课形式多样,有校园剧、小品、歌曲、诗朗颂、访谈、相声、辩论会、论坛、谈话、才艺表演、游戏等,班班都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附以相关声象资料,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了实践课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自己编剧、自己扮演角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体验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塑造了他们完善的人格,提升了道德素养。

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使班主任老师从传统式的班会向生态体验式班会过度,真正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三、“园”汁“园”味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工作中落实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的脉络,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校情”为基准点,以“生情”为切入点,以“体验”为渗透点,开展“园”汁“园”味的具有花园特色的教育活动,让花园的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搭建花园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

学校教育通常有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们得到充分地展示,我们学校就立足从常规教育活动中,搭建学生舞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让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工作中强调三个变即:变常规升旗为平民化,变花园电视台为常态化,变行为示范管理儿童化。

学校49个班级本年度有32个班级参与升旗,班级参与率达到65℅。学校花园电视台节目由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反映校园新风、校园新动向。本年度参与花园电视台节目录制演出的学生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21℅。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管理成立“花园好孩子示范岗”,培养“花园好孩子示范员”共计508人次,占全校人数的17℅。大队、中队干培训、儿童公园铁路员工培训、花园小记者培训使特色学生脱颖而出使32℅。在这些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主动修补国旗的“小旗手”,学生们找到了自我,成为小舞台中的“主角”。

2、“花园好孩子”的特色养成教育,让队员在体验中求进步。

学校少先队习惯养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园好孩子”是花园少先队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们把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园好孩子歌》,力求以歌为纲,以歌激情,以歌导行。特色好习惯活动,深化队员习惯落实。“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绘画比赛”、“创编好习惯童谣比赛”、“寻找身边的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短剧比赛”等系列活动使队员完成从体验到感知再形成内化的一个过程,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求进步。

特色有效评价,为队员行为内化提供动力。“花园好孩子光荣榜”、花园好孩子相册都是队员们的目标。精心设计的“花园好孩子成长卡”奖给有成长中有良好的习惯孩子。兑换活动,每月一次,共兑换2557张。在这一年中有85℅的学生成为“花园好孩子”,这一朵朵小花在花园的沃土中静静的开放

在少先队的教育中,出现了主动承认错误的小男孩、替别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锋”刘佳烨。还出现了一个被我们称为“木糖醇”的小队员:一个周一的早上校长走进水房巡视,只见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水房。当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时,突然看见校长在里面,她有了一丝忧郁,转身就走了。校长当时想,这个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东西。凭着职业的敏感,校长想她一定是看见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长就赶紧和蔼的说:“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没关系你可以扔啊!”这个孩子红着脸说:“校长,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学的路上我没有发现垃圾箱,我又没有面巾纸所以我一直没吐出来,我想到了学校吐在垃圾箱里。”说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听孩子这么一说,校长感动极了,这个看上去年级不大小女孩,有这样的好习惯,多么令人欣慰。这不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逐步养成的好习惯么?于是,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队大队部表扬了这名小女生,从此学校就知道了这个“木糖醇”女孩,一直影响和教育的其他的学生。

3、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

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两千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6℅。今年是建队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学生代表新队员讲话,在上台前我拉着他的手。他激动得和辅导员说:“老师你知道么,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二年级的新队员在入队后上交了371份入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了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并决心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抓住重大节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好孩子学雷锋,红领巾伙伴互助”主题活动、“给妈妈一份爱”教育活动、“好孩子学会劳动”、参加“歌唱祖国庆六一活动”、“废纸再用,捐废还绿”、主题教育活动。《学雷锋伙伴互助,好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学写的雷锋日记并收集整理。全校上交雷锋日记共计1071份。“我的好习惯”征文收到1377份。校合唱队参加了哈尔滨市改革总结会、校舞蹈队《猴戏》参加了南岗区艺术展演。学生在南岗区小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读国读国学读书汇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得到锻炼,受到熏陶与教育。

本年度我校少先队被评全国优秀大队、哈尔滨市特色大队,我们花园小学校被评为省级“48个好习惯示范学校”,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报道的我校特色少先队的情况、《家庭教育报》、队刊《小雪花》杂志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大队辅导员王岩代表哈尔滨市团市委参加了黑龙江省“48个好习惯”经验交流会得到团省委领导的好评,花园小学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11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我们采用请领导专家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外出培训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本年度,我们利用教师每周四沙龙的学习时间,聘请了进修学校徐慧颖和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郭德凤主任为教师进行《生态体验式班会的培训》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职业道德》,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校教师共撰写98篇学习心得。张黎明和徐春丽两位老师参加了全国传美说课比赛双双获得特等奖。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区进修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我校已有32名班主任参加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师们共撰写教育叙事125篇,教育论文70多篇,多篇发表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

3、为了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我校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关于《如何做班主任》讲座录像,每位教师撰写了观后感102篇。开展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班主任把班组管理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过实例讲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通过培训,提高了班主任老师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少先队员敬队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胸前的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如今学生红领巾佩戴率达到92%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中华魂”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全校学生上交征文1846篇

2、安全教育

(1)通过校园电视台,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护知识。学校一年来共制做10多个和教育短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与全体班科任教师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开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

(4)为提高师生避险抗灾能力,学校每学期一次组织了安全疏散演习活动。通过演练,全校3000多名学生经过训练能够在3分多钟全部出楼在操场上站好,广大师生掌握了应急疏散、正确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师生们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自救能力,从中积累了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践经验。

3、 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活动,现在学生如果看到操场上有纸张,都能主动地跑过去拾起来,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4、抓好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花园好孩子歌》为内容,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花园好孩子示范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星级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5、本年度,举行两次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活动课,参赛班级80余次,本次活动课形式多样,有校园剧、小品、歌曲、诗朗颂、访谈、相声、辩论会、论坛、谈话、才艺表演、游戏等,班班都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附以相关声象资料,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了实践课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自己编剧、自己扮演角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体验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塑造了他们完善的人格,提升了道德素养。

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使班主任老师从传统式的班会向生态体验式班会过度,真正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三、“园”汁“园”味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工作中落实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的脉络,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校情”为基准点,以“生情”为切入点,以“体验”为渗透点,开展“园”汁“园”味的具有花园特色的教育活动,让花园的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搭建花园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

学校教育通常有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们得到充分地展示,我们学校就立足从常规教育活动中,搭建学生舞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让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工作中强调三个变即:变常规升旗为平民化,变花园电视台为常态化,变行为示范管理儿童化。

学校49个班级本年度有32个班级参与升旗,班级参与率达到65℅。学校花园电视台节目由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反映校园新风、校园新动向。本年度参与花园电视台节目录制演出的学生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21℅。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管理成立“花园好孩子示范岗”,培养“花园好孩子示范员”共计508人次,占全校人数的17℅。大队、中队干培训、儿童公园铁路员工培训、花园小记者培训使特色学生脱颖而出使32℅。在这些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主动修补国旗的“小旗手”,学生们找到了自我,成为小舞台中的“主角”。

2、“花园好孩子”的特色养成教育,让队员在体验中求进步。

学校少先队习惯养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园好孩子”是花园少先队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们把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园好孩子歌》,力求以歌为纲,以歌激情,以歌导行。特色好习惯活动,深化队员习惯落实。“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绘画比赛”、“创编好习惯童谣比赛”、“寻找身边的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短剧比赛” 等系列活动使队员完成从体验到感知再形成内化的一个过程,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求进步。

特色有效评价,为队员行为内化提供动力.“花园好孩子光荣榜”、花园好孩子相册都是队员们的目标。精心设计的“花园好孩子成长卡”奖给有成长中有良好的习惯孩子。兑换活动,每月一次,共兑换2557张。在这一年中有85℅的学生成为“花园好孩子”,这一朵朵小花在花园的沃土中静静的开放在少先队的教育中,出现了主动承认错误的小男孩、替别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锋”刘佳烨。还出现了一个被我们称为“木糖醇”的小队员:一个周一的早上校长走进水房巡视,只见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水房。当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时,突然看见校长在里面,她有了一丝忧郁,转身就走了。校长当时想,这个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东西。凭着职业的敏感,校长想她一定是看见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长就赶紧和蔼的说:“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没关系你可以扔啊!”这个孩子红着脸说:“校长,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学的路上我没有发现垃圾箱,我又没有面巾纸所以我一直没吐出来,我想到了学校吐在垃圾箱里。”说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听孩子这么一说,校长感动极了,这个看上去年级不大小女孩,有这样的好习惯,多么令人欣慰。这不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逐步养成的好习惯么?于是,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队大队部表扬了这名小女生,从此学校就知道了这个“木糖醇”女孩,一直影响和教育的其他的学生。

3、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

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两千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6℅。今年是建队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学生代表新队员讲话,在上台前我拉着他的手。他激动得和辅导员说:“老师你知道么,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二年级的新队员在入队后上交了371份入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了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并决心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抓住重大节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好孩子学雷锋,红领巾伙伴互助”主题活动、“给妈妈一份爱”教育活动、“好孩子学会劳动”、参加“歌唱祖国庆六一活动”、“废纸再用,捐废还绿”、主题教育活动。《学雷锋伙伴互助,好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学写的雷锋日记并收集整理。全校上交雷锋日记共计 1071份。“我的好习惯”征文收到1377份。校合唱队参加了哈尔滨市改革总结会、校舞蹈队《猴戏》参加了南岗区艺术展演。学生在南岗区小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读国读国学读书汇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得到锻炼,受到熏陶与教育。

本年度我校少先队被评全国优秀大队、哈尔滨市特色大队,我们花园小学校被评为省级“48个好习惯示范学校”,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报道的我校特色少先队的情况、《家庭教育报》、队刊《小雪花》杂志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大队辅导员王岩代表哈尔滨市团市委参加了黑龙江省“48个好习惯”经验交流会得到团省委领导的好评,花园小学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12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我们采用请领导专家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外出培训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本年度,我们利用教师每周四沙龙的学习时间,聘请了进修学校徐慧颖和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郭德凤主任为教师进行《生态体验式班会的培训》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职业道德》,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校教师共撰写98篇学习心得。张黎明和徐春丽两位老师参加了全国传美说课比赛双双获得特等奖。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区进修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我校已有32名班主任参加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师们共撰写教育叙事125篇,教育论文70多篇,多篇发表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

3、为了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我校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关于《如何做班主任》讲座录像,每位教师撰写了观后感102篇。开展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班主任把班组管理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过实例讲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通过培训,提高了班主任老师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少先队员敬队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胸前的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如今学生红领巾佩戴率达到92%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中华魂”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全校学生上交征文1846篇

2、安全教育

(1)通过校园电视台,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护知识。学校一年来共制做10多个和教育短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与全体班科任教师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开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

(4)为提高师生避险抗灾能力,学校每学期一次组织了安全疏散演习活动。通过演练,全校3000多名学生经过训练能够在3分多钟全部出楼在操场上站好,广大师生掌握了应急疏散、正确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师生们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自救能力,从中积累了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践经验。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活动,现在学生如果看到操场上有纸张,都能主动地跑过去拾起来,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4、抓好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花园好孩子歌》为内容,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花园好孩子示范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星级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5、本年度,举行两次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活动课,参赛班级80余次,本次活动课形式多样,有校园剧、小品、歌曲、诗朗颂、访谈、相声、辩论会、论坛、谈话、才艺表演、游戏等,班班都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附以相关声象资料,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了实践课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自己编剧、自己扮演角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体验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塑造了他们完善的人格,提升了道德素养。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使班主任老师从传统式的班会向生态体验式班会过度,真正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三、“园”汁“园”味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工作中落实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的脉络,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校情”为基准点,以“生情”为切入点,以“体验”为渗透点,开展“园”汁“园”味的具有花园特色的教育活动,让花园的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搭建花园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学校教育通常有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们得到充分地展示,我们学校就立足从常规教育活动中,搭建学生舞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让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工作中强调三个变即:变常规升旗为平民化,变花园电视台为常态化,变行为示范管理儿童化。学校49个班级本年度有32个班级参与升旗,班级参与率达到65℅。学校花园电视台节目由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反映校园新风、校园新动向。本年度参与花园电视台节目录制演出的学生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21℅。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管理成立“花园好孩子示范岗”,培养“花园好孩子示范员”共计508人次,占全校人数的17℅。大队、中队干培训、儿童公园铁路员工培训、花园小记者培训使特色学生脱颖而出使32℅。在这些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主动修补国旗的“小旗手”,学生们找到了自我,成为小舞台中的“主角”。

2、“花园好孩子”的特色养成教育,让队员在体验中求进步。学校少先队习惯养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园好孩子”是花园少先队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们把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园好孩子歌》,力求以歌为纲,以歌激情,以歌导行。

特色好习惯活动,深化队员习惯落实。“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绘画比赛”、“创编好习惯童谣比赛”、“寻找身边的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短剧比赛”等系列活动使队员完成从体验到感知再形成内化的一个过程,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求进步。特色有效评价,为队员行为内化提供动力.“花园好孩子光荣榜”、花园好孩子相册都是队员们的目标。精心设计的“花园好孩子成长卡”奖给有成长中有良好的习惯孩子。

兑换活动,每月一次,共兑换2557张。在这一年中有85℅的学生成为“花园好孩子”,这一朵朵小花在花园的沃土中静静的开放在少先队的教育中,出现了主动承认错误的小男孩、替别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锋”刘佳烨。还出现了一个被我们称为“木糖醇”的小队员:一个周一的早上校长走进水房巡视,只见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水房。当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时,突然看见校长在里面,她有了一丝忧郁,转身就走了。校长当时想,这个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东西。凭着职业的敏感,校长想她一定是看见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长就赶紧和蔼的说:“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没关系你可以扔啊!”这个孩子红着脸说:“校长,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学的路上我没有发现垃圾箱,我又没有面巾纸所以我一直没吐出来,我想到了学校吐在垃圾箱里。”说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听孩子这么一说,校长感动极了,这个看上去年级不大小女孩,有这样的好习惯,多么令人欣慰。这不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逐步养成的好习惯么?于是,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队大队部表扬了这名小女生,从此学校就知道了这个“木糖醇”女孩,一直影响和教育的其他的学生。

3、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两千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6℅。今年是建队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学生代表新队员讲话,在上台前我拉着他的手。他激动得和辅导员说:“老师你知道么,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第13篇

【关键词】网络化/大学教育

【正文】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充满梦幻的新世纪。这个新世纪将以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全球网络化。人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并非梦想的现实:“地球上每一个人将随时随地都可以同另一个人自由地进行联系。正是这个简单的事实,犹如工业革命把农业的中世纪改造成为过去的二百年的工业文明一样,将使整个的世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1]如果说,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曾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人们一个令人“虚幻”的技术世界,那么,今天,站在世纪末的门槛前,人们已毫不怀疑计算机和电信革命对人类正在或将要产生的深刻影响。大学教育也在这一影响之中。现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革命对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一、网络化的革命性意义

在讨论信息技术革命对大学教育影响之前,有必要认识这场革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及其本质特征。

(一)网络化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数字化、多媒体)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又称网间网。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

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已成为因特网和微软的代名词,也成为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言人。他创造了一个进入梦幻世界的捷径,把人们带入充满想象与现实结合的电子时代。尽管我国目前尚有23.6%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51.7%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网络[2],但由于大学生们对先进知识和技术特有的直觉和敏锐,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网络化时代的追求。

美国《商业周刊》1999年8月2日一期文章中认为,因特网的使用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美国研究网络业的eMarketer公司预测,至2003年全球经常使用网络者将达3.5亿人,比1998年底的9540万人增长26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9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当年6月30日,中国使用国际网络(互联网)的用户数已达400万(1997年,只有64万人上网)。据国际数据公司预计,到2001年,中国的网民将达到2700万人。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革命正在通过“1”和“0”组成的一串串“比特”所代表的数字化,静悄悄地进入我们的生存空间。它对社会的震憾将视如18世纪第一台蒸汽机那样,以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其著名的“数字地球”概念中对信息时代的本质作出了精辟的论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推动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是一场革命性的变迁。”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技术能像“网络化”这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显然,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革与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1.在经济生活上的影响。

(1)经济增长理念的改变。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将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和进入信息时代将使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使人们奢望的“收益递增”成为可能,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新选择过程。社会将进入一个以知识生产、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经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产业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龙头产业。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从一个全新角度重新考查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合作企业、竞争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重新选择经营方式、竞争形式和生产途径。

(3)经济组织形式的全面改组。企业外部如供销关系、用户关系、合作关系等,企业内部如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都将发生质的改变。虚拟企业诞生和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将把人、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优化配置为最理想状态,以适应全球市场环境的突变和富有个性需求的竞争挑战。全球网络将使新型跨国企业和“超国界经济”的企业战略联盟组织成为全球经济的垄断,使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组织充塞整个世界市场,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运行机制网络化。

(4)经济的消费方式和财富的分配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以实体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参与财富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而后者参与的比重将趋于增大。网络使得企业供货商、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以及传播媒体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消费者有可能直接参与产品的策划与生产、销售;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

2.在政治生活上的影响。

(1)政府运作方式由于信息的流动、传递与交换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双向信息传递使公众意愿的表达更直接、准确、广泛;缩短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众的自主性和团体的自治性增强,决策过程更加多元化;政府机构的设置在层级上更为简化,综合性增强;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治家的监督检查更具体,更透明。

(2)原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威模式正在受到挑战:一国政治制度受全球化信息的牵涉和互动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权力的组织结构、管理范式将发生质的改变,政治家将日趋平民化,社会分权化趋势将日趋明显,并逐步向社会的分层化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新的变化。

(3)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程度加快:人们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看到世界任何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既是目击者,又是监控者;既可以自由表达不受限制,又可以对国家重大决策进行直接干预。

3.在文化生活上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将促使一个新的行为特征、互动规则和思想意识的新质网络文化诞生。这一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导产业。它从为少数人欣赏的曲坛走进成亿上千万个家庭,成为百姓文化餐桌上的每一道精神大餐。其中,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研究的“虚拟文化学”正在诞生,人们既要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再造,又要对人类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理论阐释。新质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正在改变人的生活,可以预言,人类思想文化进程将出现跃进式的变革。娱乐产业将大幅增长,成为闲暇人们的精神需求。

(2)由文化团体和主办者支配读者的时代成为过去。在网络时代,他们将以读者的口味来决定产品的内容、生产的周期和形式。读者自主选择、自由欣赏文化内容并支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形式的格局正在形成。

(3)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和角色界限日益融合。过去的文化部门和单位(如文艺团体和出版业)彼此间的概念和界限很清楚,当他们的关系和产品都变成了数字的单元,其各自角色就显得不再重要了。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由于产品内容、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融合和变通。

(4)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各国的文化整体流正在成为现实。通过网络正在消除种族隔阂、民族成见,但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文化挑战的危机已经出现,使得保存、传播、继承和弘扬最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精品文化的任务日趋紧迫,大众文化与个性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将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兴奋点。

上述领域的变革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看社会的历史化进程,社会技术变迁必将引发社会形态变迁并由此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当我们步入信息文明的社会形态时,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主要包括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等。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人类生存方式的最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沟通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时空概念淡化,人们的交往、工作、学习、娱乐将不再受时空“异步”障碍的影响,人们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人们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

第二,由于人们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相对减少,自由闲暇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由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日益增强。网络自身所显示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这种追求和选择得以实现。人们的生存质量由于多样化和丰富性而不断提高。

第三,由于“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人们将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控制。作为信息技术的创造者——人再次转化为信息技术的异化物,而成为“人—机”对话中的情感迫害者和生存孤独者。人作为征服自然的胜利者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战利品——虚拟技术的奴隶。

(二)网络化对人的影响

信息革命对人的影响除了上述已涉及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影响变化外,其本质影响可归纳为三点。一是人对自然的影响力。人是自然之子,人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为人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的大小,而人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和挖掘开发是与之相伴随而不断深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是人征服自然的又一成功标志,体现了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以及由这种体验而产生的自信。二是技术对人的影响力。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物质世界都可以简化为数字“比特”,而人也将被数字取代,成为数字化的“人”,数字化的“社会”。这种简化从审美角度上看是一种简洁,而从哲学意义上看则是人性的虚无。难怪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早在70年代就预见:“人类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又是对自我的截除。”技术就像一根梦幻的魔杖,它既顺从于人又可能给人以假象;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给人们幸福,也可能带去意想不到的灾难。它制造虚拟世界,使人们沉湎于失真的生存空间,并由此产生一种虚幻的虚拟情感和体验。人对自身价值的崇拜被对技术(机器)的崇拜所取代,以至于人对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物(机器)成为人的主宰;人们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有可能对自身力量产生动摇和失望,由此导致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发生危机。三是人对超自然的影响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逼真性和再现性,即虚拟世界的可视性,使人们似乎难以分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这种生存状态将强制人们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理想王国的同时,因一时得不到现实的成果而沮丧,或迫使自己成为虚拟世界的一分子,试图摆脱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或以一种超自然的生存状态对待现实世界,抗拒逃避,甚至不负责任。人可能再度陷入神秘主义怪圈中,成为技术世界的现代异化物。我们不能不担忧,人的存在将被人所虚构的超自然影响力所淹没。

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说:“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性和危险。”“从根本上说,人的所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工作和创造性活动,都是为了让生命有一种存在的需要和感觉。但现在,电脑和网络将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去人类的这种生命个体的独立性知觉。她正在制造一种潜在的人的生命知觉危机。她用高速运转、变幻和无限的“海量”比特,制造出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煽动性和诱惑性的,让人一接触到她就不顾一切地一头栽进去,失去理性和自我。她的危险在于,她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他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她利用所有人类的交流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3]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

根据何明升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4]。美国学者称之为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俄国信息专家格莉米扎认为:“在全世界组建全球性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的人类共同体——就是信息化”。何明升把这种信息化的技术特性归纳为四点:(1)数字化——称之为“信息DNA”;(2)网络化——目前人们熟知的国际互连网就是全球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干线;(3)大容量——计算机将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4)高带宽——光纤通信技术是解决信息通道带宽问题的有效手段。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技术特性在社会过程中的普遍使用而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并由此引发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社会”或“网络化社会”将与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意义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革命性——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而信息技术产生的信息沟通方式的这场深刻革命,将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的概念框架一样具有革命性,它们会引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网络功能无处不在。

不可逆转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所特有的革命性的技术特性,它将迅速扩散为全球性的一场巨变,它将改变所有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或将传统改造为一种新形态框架之下的东西,“回到过去”或躲避这种影响已成为不现实。网络化像时间不可倒流。

无法抗拒的魅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像潘多拉盒中的魔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引诱人们不断地追寻并探求这一技术的无限性。网络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网络世界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生存方式的冲击力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都表明它必将对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身处在教育的所有的场景中,已经并正在深切感受这一冲击之下的结果,同时充满着对未知影响的憧憬。

二、网络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府对全球网络化的反应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对教育的影响,除因深刻变革的全球经济对人才资源的重新认识而引发的人才争夺战外,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的根本变革,使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政府和首脑都把超常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划拨巨额预算以支持与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人员的计划,作为参与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各国政府敏锐捕捉到对于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战略中致胜的关键法宝:优秀人才,并迅速、积极地作出反应,成为率先变革者。

一是作为时代转折。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对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生存空间的共同认识是:这是别于人类已有社会形态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别于人类传统生活意义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即这是人类生活在面临21世纪新纪元的一种具有时代象征的转折。为此,从自然资源和资金大战中转到以人才资源和智力大战的新的起跑点上来,这是各国政府顺应时展,在社会生活转折的重要时刻作出的明智的战略抉择。去年卸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称:我们需要一个与信息社会相匹配的学习社会。美国总统克林顿则断言:信息时代首先是教育时代。可以说,各国对“教育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选择是这一时代转折的历史必然。

二是作为战略重点。人们对人才争夺将成为新世纪来临的首要竞争焦点已形成共识,但信息革命首先反映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竞争则有其特殊性,即这是创新的、顶尖的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推拥有了这样的一批人才,谁就占领了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对此,各国首脑把经济战略定位为一种新的,即教育领先与顶尖人才领先的战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瞻性的共识。

三是作为国家投资。在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发展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宏大计划的同时,不惜余力拨出巨额预算,投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成了一种不谋而合的行动。他们把这一投资作为国家超常规地对未来战略发展的投资,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基于既然未来竞争的焦点是国与国综合国力的比较,那么,现在的竞争就是看谁投入最早,投得最多。

从各国政府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这一事实,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刮起的这股飓风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不可小视。各国政府争先恐后筹谋投资“建路”并首先重视教育信息化问题,这充分表明了21世纪各国发展、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能源、资金等,而是“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第二,计算机通讯技术是20世纪人类思维能力得以飞跃和升华的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启动的将是全新的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运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争取起跑线上的同步,都是为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失去这一机遇,就失去了在21世纪参与竞争的资格。

这两点启示应该是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对大学教育必定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包括本文前述的相关内容)和逻辑基础。

(二)教育对全球网络化的呼应

各国教育界在继政府决策之后已纷纷有所行动,并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教育面向信息革命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虽然目前对这种推广和应用的对象、范围、途径、形式、目标等等尚未形成定论,但从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向看,主要体现为教学辅助、科研服务和虚拟教育等方面。按照祝智庭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阶段划分,随着PC机、计算机网络(局域网)、Intennet以及未来的无线联网(泛在网:UN.UbiquitousNetwork)依次进入教学领域后,相对的教学形式将发生重大调整,依次发展为从众体教学、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虚拟教育到学习型社会5个阶段[5]。从现状看,现代教育信息化还只是不完全的初级阶段。在目前教育领域里,许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教育的辅助作用上。仅“从视听广播教育到计算机化教育,从众体教学到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从在校学习到网上虚拟空间中的学习”[6]这一最低目标看,教育信息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如果按祝智庭的观点,将人与计算机看做一个“人机共生”的社会,人机形成将经过“多·一”、“一·一”、“多·多”、“一·多”对应关系[7],那么,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后两种人机对应关系将会很快普及。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化环境是否适应这一对应,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是否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社会的互动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几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8]。“重塑”是一种新质意义上的因素整合。从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看,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一些重大改变,而这些重大改变是基于一种外生力量的影响,即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足以使其变化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知识产业的兴起,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都显现了这样一些特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与增长的趋势,在时空界限中无限制渗透的趋势,在主体选择上的高度制约性趋势(在多样性选择中的条件制约)。正因为全球化、知识产业和网络化具有这些特征,它们才在20世纪末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对教育的影响。而这一影响的本质技术特征即网络化,它使全球化和知识产业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当今高等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打破传统年龄和学制界限的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可能。这三大趋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将取决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教育信息化与社会网络化的关系是:前者受制于后者,对后者产生影响,后者决定前者,两者具有连动作用。它们之间的互动无疑已对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这一挑战面前,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对未来大学的“重塑”进行一次充分地估价?

三、网络化与未来大学的发展

(一)大学在历史中的抉择

仅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网络化给当今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面对未来将会引发的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对21世纪人类的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我们已经看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由于网络化的推波助澜而变得更加突出。由此,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能够对网络化在大学发展趋势和特征上的影响有所预见和把握,当我们的大学为如何实现跨越,赶超世界一流而寻找捷径时,网络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何尝就不是这样的一种捷径?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大学的存在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志。作为一座精神家园的象征,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不断探索、征服自然之路和不断挑战、超越人类自我的发展史。

追溯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基本把握这么一条相互依存发展的线索,即大学因社会需求而产生,又因社会需求而被不断改造。它在不断调适并适应社会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影响手段作用于社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大学作为知识、科学与技术传播、创造和服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广者,而且自身也在不断变革之中。从时间跨度上看,它由传统大学、近代大学演变为现代大学,进而发展为当代大学(注:这里所指的几种类型的大学是以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和以功能变化为主的一种划分。传统大学,主要是指中世纪(12世纪初)在西欧出现的以科学、法学和医学为主要专业,被教会所控制,以培养封建统治和教会所需的骑士和神职人员为主的附属教会的机构。近代大学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初期发展(15世纪—19世纪)阶段以研究和追求科学、人文和哲学领域最高境界为对象,以培养资产阶级特权阶层人才为主的自治机构。现代大学一般指资本主义兴盛发展时期(20世纪—)在各类学科不断分化和新学科不断产生的基础上,以通晓传播高深学问,以纯粹学术研究至上,以培养社会智力精尖的英才教育为主的单一学术研究机构。当代大学指二次大战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以知识探求和传播、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导向,以强调机会均等,扩大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多样、贴近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众化教育的社会机构。),经历了不同时代和社会变迁,经受了各个集团、各种流派、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观念碰撞,以及道路选择,甚至脱胎换骨的改造。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当社会和历史对大学的存在形式发出一种挑战时,尽管向来以学术自由和自治自傲的大学决不会为世俗化而轻易放弃什么,但它在作出某种郑重承诺时,有可能却经历了一种痛苦但又是必需的理性抉择。回到我们的话题,不管当今的大学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未来的技术世界中,大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面的挑战,它势必再一次作出抉择,并以一种与社会相呼应的全新的存在形式出现。

(二)未来大学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本文将绕开可能涉及到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众多理论性问题,通过至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学存在形态的一般特征的比较,从宏观(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角色、大学的目的),中观(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组织结构、大学的管理模式),微观(大学的办学模式、大学的教学形式、大学的课程内容)三个层面,描述和勾勒一幅在网络化之下的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以及可能留给我们的某种耐人寻味的结论(见表1、表2、表3)。

从上述大学基本特征的变迁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学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大学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使人们对大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刻。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变革总的来说都是源自大学本身的一种不断生长和丰富的变化,它们似乎没有质的方面的显著区别,只是在发展演变阶段上的量的差异。但是,当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将其网络的触角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延伸时,我们所预见的未来大学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正像网络必将深刻影响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一样。尽管这种变革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甚至包括过去人们曾经作过的旧有选择。假如旧的选择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了事物本来运动的趋势和规律,那么,这种变革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运动阶段改变了它的表现方式,换句话说,是以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来体现那些根本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哪些必定要发生的某种变革是事物“质”的改变?或是借以实现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或是事物自身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并导向事物发展的另一轨道?网络化下的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否可以表述为这样四个方面的趋向。

1.大学的地域性消失,代之为“核心地带”与“地带”。

以往大学多以所在城市命名,大学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映成辉,构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现象。特别是知名大学,更成为众人仰慕的科学殿堂。但能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这种状况,它可能形成这样两种趋势:一是由某种学科组成的虚拟课程成为全球在学人员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制作将由来自数个大学的全球最好的教授、专家、设计人员来完成。他们的制作基地和教学论坛交流密集处就成为其“核心地带”。这一“核心地带”可能是一种松散联盟的形式,可以在某个大学校园内,也可以不在大学校园内。二是如果把这种类型称为一个教学单元的话,谁拥有这样的单元数量多,谁就将成为主导全球学科和教研交流与服务的中枢站。可以认为,谁先拥有这样的中枢站,谁将是未来大学的雏形。同样如此,以科研项目组成的网间网学术论坛作为一个科研单元,它的实验基地有可能并不在大学区域里,而可能设在技术园区或跨国集团所在的某个地区,这样的集合体也就构成了“核心地带”。这种情形意味着未来大学不再具有当代大学地域上的“中心”意义,它将在教育、科研网络的支配下进行全球的战略性重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当今最知名的大学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地带”,如果它依然按照传统模式和理念办学的话。

2.大学的高深性趋弱,代之为世俗化与多样化。

除了中世纪大学笼罩着一层神学的神秘主义面纱外,至今为止的所有大学都以其高深学问为基本单元构成了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门槛。世俗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现实性和普遍受益性的内在取向,也是推进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基本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类型的分化,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和社区大学的普及,高等教育世俗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学不再以智商和精尖划界,上大学也不仅仅只为学习一门技艺或专门知识;它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权利,学习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乐趣或“成为利用闲暇的最高目的”[9]。当网络化将这种潜在的权利和乐趣变为现实时,对更多的社会成员来说,大学原有的以学习高深学问为核心的单一价值取向就将逐步退居其次。同时,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看,世俗化就是将神化的人转变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它强调一种以人为本位的取向,尊重人的意愿,主张以满足现实社会中的人的需要为目的。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和知识享受,更加重视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质量问题,更加重视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和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正如洛韦尔对大学之所以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这一需要是什么?就是社会所有成员的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大学”将真正名副其实地变成“大家学”。为此,未来大学的理念将发生重大改变,它将重新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合谐统一,在新的层次上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个性多样化的自由发展提供服务。这将是未来大学角色和目的与当代大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3.大学的综合性丧失,代之为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

其一,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清晰表明,20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出现了各分支学科不断融合和渗透的趋势。为了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学生的通识教育,由单科性学院过渡为综合性大学的趋势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征。但是,这一特征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在教育领域的开发而不断减弱,或者说,网络化将解决因地域的局限所带来的单纯综合性问题。网络化将把无数的学校、研究和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商店、医院、办公室和家庭等都联系起来,以解决知识和技术共享,以及科学探索和发现所涉及到的综合性问题。人们不再需要在同一个校园内设置所有的学科,以呈现出综合型功能。20世纪末全球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并战略是为了想在大竞争时代取得优势互补和效率化,但事实上并没有事例说明它“对取得竞争优势作出贡献”应该看到,“竞争的真正对手是剧烈变化的市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能否建立起与顾客进行双向交流的渠道,以及企业内是否有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涉及的是企业机能问题,与企业的规模和实业的数量等结构性问题无关。”[10]虽然,当代的企业重组现象与当前我国进行的某些大学的合并并非一个性质,但其出现的共性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其二,未来大学为满足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多种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功能将不断泛化,逐步向多样和分散化发展,即由原来少数单元所承担的功能改由多个子单元去承担,这些子单元之间的学科综合将主要依赖网络和新型集合系统的协调(指未来大学的整合功能)。当这些子单元经网络半游离开原有大学的组织系统时,便具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原则。从组织系统的宏观角度看,这些子单元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的状态,而且将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状态。因为这些子单元可能将以跨校际、省际、国际的形式存在,这将导致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上的重大突破。其三,未来大学的高度分化(指上述的多个子单元)使得大学之间的学术观念和思想交流更加迅速、更加开放,也更为充分,同时也使得那些分化的子单元或其之间的教学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知识的更新、融合和传授工作。这将意味着大学未来的组织结构需要一种不同于现有的科层结构和教授自治结构,它将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整合功能。这种功能体现为一种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它不仅将形成有利于激活各个子单元的创新潜能,而且持续不断地激励各个子单元在国际大学间保持独特优势的学术竞争实力。同时,这种整合功能将具有一种粘合剂作用,把众多的子单元优势整合为一个充满个性活力,使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之间的沟通更为协调融洽,并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学术集合体。谁的整合功能强,谁就将成为众多子单元的集合体,即未来大学。

4.大学校园淡出,但大学精神依存。

大学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其生命力之久远,之顽强超过了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机构,原因何在?历史告诉我们的无非是这样两个属于大学特有的品质:一是“它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11],二是“始终致力于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断建立和维持平衡”[12]。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面前,大学从它的社会角色、功能、目的以及组织形式到教学模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革,有的变革将会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但是,如何使大学这座人类精神的圣殿继续存在?这两个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学独有的品质将给予未来大学以某种启示:

——当学生不再受时空限制,以多种方式出入无围墙的大学时,大学作为知识之泉的传递功能就不再是唯一的了。但是,作为探索“天地万物之源”并建构人类所需的知识大厦,同时将人类探索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后人这些功能则是大学独具的。

——一方面,网络化将使大学更趋向世俗化,它将更贴近社会,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它可能会在迎合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失去其方向。长此以往,大学也许将与世俗同流合污,失去个性。因此,大学在不断世俗化的趋势中要找回它赖以长存、永葆魅力的生命点,这就是大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的神圣就在于它具有追求完美理想的使命,保护真、善、美的权利,共享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以及享有尊严的批判精神,这是大学之灵魂。因此,未来大学的学术自治和自由的保持,将是它胜任社会赋予它多种角色和责任的“过滤器”。

——当大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和国”[13]时,由于网络化,人们在瞬间可以领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人们可以同时观赏到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当网络文化(尤其是当它被某种文化强国领先占据主导地位时)作为一种世界语和世界文化渗透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将被淹没在一种单一世界语的通俗文化之中。未来大学的责任就在于当它自身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者共同体”时,它将清醒意识到大学在继承、发展、丰富、创新多元文化上对维系这个原本就丰富多彩世界的平衡的深远意义。

——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研究负责人凯文·沃里克确信,再有50年,机器将征服人类。日本高级通信技术国际研究所硅脑制造工程的负责人雨果·德加里承认,他创造的东西可能会“把我象苍蝇一样拍死”的想法一直搅得他心绪不宁[14]。这似乎听起来像科幻噩梦,实际上,人们已经预见到,由于信息爆炸带来的这个机器世界在给予人们更多方便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强烈的精神冲击和压力。人们将更加迫切地寻找一种能够摆脱现存信息垃圾带来的精神压力的一种解脱方式。他们不仅需要有一个能够指导他们消费、利用、选择、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且他们更需要寻求一块宁静的思维空间和温馨的情感家园。未来大学应该成为这样的“精神家园”:它将满足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重塑人的自尊,张扬人的个性;它将成为未来技术世界中充满人文关怀和注重人文资源的“飞地”。

(三)我们的准备

对未来大学的命运,本文并没有作科学方法上的严格推论,只是作了一种“猜想”。如果顺着这一猜想继续探讨,可能寻求一种达成共识结论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在追寻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我们反倒会从中得到极为难得的创造性火花和探索性发现。恰恰可能是这些“火花”和“发现”对于我们意欲追求的彼岸世界,也许是跨越的一座“桥”。

当初希望能在文章的结尾给网络化影响下的未来大学一个结论。事实上,这个结论至今不知所以然。好在这一命题将会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最有意义的课题,可以肯定,它的“解”应该在它变革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萧琛著.全球网络经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网络网得住生活吗.北京晚报,1998—12—10

[3]《代用品与者》Copyright.ITWNewcorp,Inc.1997—1999Allrightsreserved

[4]信息世界,1998(2)

[5][6][7]祝智庭.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技术哲学观的透视.见: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美〕国家科技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

[9][1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89,133

[10]超大规模企业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参考消息,1999—09—13

[12][13]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招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2,10

[14]〔美〕奥蒂斯·波特.21世纪21种设想——机器比人更聪明.参考消息,1999—09—12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化/大学教育

【正文】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充满梦幻的新世纪。这个新世纪将以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全球网络化。人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并非梦想的现实:“地球上每一个人将随时随地都可以同另一个人自由地进行联系。正是这个简单的事实,犹如工业革命把农业的中世纪改造成为过去的二百年的工业文明一样,将使整个的世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1]如果说,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曾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人们一个令人“虚幻”的技术世界,那么,今天,站在世纪末的门槛前,人们已毫不怀疑计算机和电信革命对人类正在或将要产生的深刻影响。大学教育也在这一影响之中。现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革命对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一、网络化的革命性意义

在讨论信息技术革命对大学教育影响之前,有必要认识这场革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及其本质特征。

(一)网络化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数字化、多媒体)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又称网间网。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

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已成为因特网和微软的代名词,也成为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言人。他创造了一个进入梦幻世界的捷径,把人们带入充满想象与现实结合的电子时代。尽管我国目前尚有23.6%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51.7%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网络[2],但由于大学生们对先进知识和技术特有的直觉和敏锐,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网络化时代的追求。

美国《商业周刊》1999年8月2日一期文章中认为,因特网的使用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美国研究网络业的eMarketer公司预测,至2003年全球经常使用网络者将达3.5亿人,比1998年底的9540万人增长26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9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当年6月30日,中国使用国际网络(互联网)的用户数已达400万(1997年,只有64万人上网)。据国际数据公司预计,到2001年,中国的网民将达到2700万人。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革命正在通过“1”和“0”组成的一串串“比特”所代表的数字化,静悄悄地进入我们的生存空间。它对社会的震憾将视如18世纪第一台蒸汽机那样,以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其著名的“数字地球”概念中对信息时代的本质作出了精辟的论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推动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是一场革命性的变迁。”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技术能像“网络化”这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显然,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革与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1.在经济生活上的影响。

(1)经济增长理念的改变。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将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和进入信息时代将使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使人们奢望的“收益递增”成为可能,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新选择过程。社会将进入一个以知识生产、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经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产业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龙头产业。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从一个全新角度重新考查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合作企业、竞争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重新选择经营方式、竞争形式和生产途径。

(3)经济组织形式的全面改组。企业外部如供销关系、用户关系、合作关系等,企业内部如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都将发生质的改变。虚拟企业诞生和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将把人、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优化配置为最理想状态,以适应全球市场环境的突变和富有个性需求的竞争挑战。全球网络将使新型跨国企业和“超国界经济”的企业战略联盟组织成为全球经济的垄断,使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组织充塞整个世界市场,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运行机制网络化。

(4)经济的消费方式和财富的分配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以实体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参与财富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而后者参与的比重将趋于增大。网络使得企业供货商、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以及传播媒体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消费者有可能直接参与产品的策划与生产、销售;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

2.在政治生活上的影响。

(1)政府运作方式由于信息的流动、传递与交换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双向信息传递使公众意愿的表达更直接、准确、广泛;缩短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众的自主性和团体的自治性增强,决策过程更加多元化;政府机构的设置在层级上更为简化,综合性增强;公众对政府行为和政治家的监督检查更具体,更透明。

(2)原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威模式正在受到挑战:一国政治制度受全球化信息的牵涉和互动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权力的组织结构、管理范式将发生质的改变,政治家将日趋平民化,社会分权化趋势将日趋明显,并逐步向社会的分层化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新的变化。

(3)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程度加快:人们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看到世界任何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既是目击者,又是监控者;既可以自由表达不受限制,又可以对国家重大决策进行直接干预。

3.在文化生活上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将促使一个新的行为特征、互动规则和思想意识的新质网络文化诞生。这一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导产业。它从为少数人欣赏的曲坛走进成亿上千万个家庭,成为百姓文化餐桌上的每一道精神大餐。其中,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研究的“虚拟文化学”正在诞生,人们既要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再造,又要对人类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理论阐释。新质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正在改变人的生活,可以预言,人类思想文化进程将出现跃进式的变革。娱乐产业将大幅增长,成为闲暇人们的精神需求。

(2)由文化团体和主办者支配读者的时代成为过去。在网络时代,他们将以读者的口味来决定产品的内容、生产的周期和形式。读者自主选择、自由欣赏文化内容并支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形式的格局正在形成。

(3)文化部门和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和角色界限日益融合。过去的文化部门和单位(如文艺团体和出版业)彼此间的概念和界限很清楚,当他们的关系和产品都变成了数字的单元,其各自角色就显得不再重要了。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由于产品内容、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融合和变通。

(4)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各国的文化整体流正在成为现实。通过网络正在消除种族隔阂、民族成见,但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文化挑战的危机已经出现,使得保存、传播、继承和弘扬最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精品文化的任务日趋紧迫,大众文化与个性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将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兴奋点。

上述领域的变革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看社会的历史化进程,社会技术变迁必将引发社会形态变迁并由此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当我们步入信息文明的社会形态时,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主要包括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等。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人类生存方式的最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沟通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时空概念淡化,人们的交往、工作、学习、娱乐将不再受时空“异步”障碍的影响,人们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人们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

第二,由于人们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相对减少,自由闲暇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由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日益增强。网络自身所显示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这种追求和选择得以实现。人们的生存质量由于多样化和丰富性而不断提高。

第三,由于“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人们将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控制。作为信息技术的创造者——人再次转化为信息技术的异化物,而成为“人—机”对话中的情感迫害者和生存孤独者。人作为征服自然的胜利者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战利品——虚拟技术的奴隶。

(二)网络化对人的影响

信息革命对人的影响除了上述已涉及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影响变化外,其本质影响可归纳为三点。一是人对自然的影响力。人是自然之子,人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为人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的大小,而人对自身潜力的认识和挖掘开发是与之相伴随而不断深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是人征服自然的又一成功标志,体现了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以及由这种体验而产生的自信。二是技术对人的影响力。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物质世界都可以简化为数字“比特”,而人也将被数字取代,成为数字化的“人”,数字化的“社会”。这种简化从审美角度上看是一种简洁,而从哲学意义上看则是人性的虚无。难怪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早在70年代就预见:“人类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又是对自我的截除。”技术就像一根梦幻的魔杖,它既顺从于人又可能给人以假象;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给人们幸福,也可能带去意想不到的灾难。它制造虚拟世界,使人们沉湎于失真的生存空间,并由此产生一种虚幻的虚拟情感和体验。人对自身价值的崇拜被对技术(机器)的崇拜所取代,以至于人对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物(机器)成为人的主宰;人们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有可能对自身力量产生动摇和失望,由此导致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发生危机。三是人对超自然的影响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逼真性和再现性,即虚拟世界的可视性,使人们似乎难以分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这种生存状态将强制人们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理想王国的同时,因一时得不到现实的成果而沮丧,或迫使自己成为虚拟世界的一分子,试图摆脱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或以一种超自然的生存状态对待现实世界,抗拒逃避,甚至不负责任。人可能再度陷入神秘主义怪圈中,成为技术世界的现代异化物。我们不能不担忧,人的存在将被人所虚构的超自然影响力所淹没。

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说:“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性和危险。”“从根本上说,人的所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工作和创造性活动,都是为了让生命有一种存在的需要和感觉。但现在,电脑和网络将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去人类的这种生命个体的独立性知觉。她正在制造一种潜在的人的生命知觉危机。她用高速运转、变幻和无限的“海量”比特,制造出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煽动性和诱惑性的,让人一接触到她就不顾一切地一头栽进去,失去理性和自我。她的危险在于,她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他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她利用所有人类的交流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3]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

根据何明升的观点,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4]。美国学者称之为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俄国信息专家格莉米扎认为:“在全世界组建全球性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的人类共同体——就是信息化”。何明升把这种信息化的技术特性归纳为四点:(1)数字化——称之为“信息DNA”;(2)网络化——目前人们熟知的国际互连网就是全球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干线;(3)大容量——计算机将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4)高带宽——光纤通信技术是解决信息通道带宽问题的有效手段。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技术特性在社会过程中的普遍使用而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并由此引发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社会”或“网络化社会”将与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意义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

革命性——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而信息技术产生的信息沟通方式的这场深刻革命,将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的概念框架一样具有革命性,它们会引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网络功能无处不在。

不可逆转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所特有的革命性的技术特性,它将迅速扩散为全球性的一场巨变,它将改变所有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或将传统改造为一种新形态框架之下的东西,“回到过去”或躲避这种影响已成为不现实。网络化像时间不可倒流。

无法抗拒的魅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像潘多拉盒中的魔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引诱人们不断地追寻并探求这一技术的无限性。网络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网络世界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生存方式的冲击力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都表明它必将对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身处在教育的所有的场景中,已经并正在深切感受这一冲击之下的结果,同时充满着对未知影响的憧憬。

二、网络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府对全球网络化的反应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对教育的影响,除因深刻变革的全球经济对人才资源的重新认识而引发的人才争夺战外,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的根本变革,使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政府和首脑都把超常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划拨巨额预算以支持与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人员的计划,作为参与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各国政府敏锐捕捉到对于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战略中致胜的关键法宝:优秀人才,并迅速、积极地作出反应,成为率先变革者。

一是作为时代转折。许多国家政府首脑对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和生存空间的共同认识是:这是别于人类已有社会形态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别于人类传统生活意义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即这是人类生活在面临21世纪新纪元的一种具有时代象征的转折。为此,从自然资源和资金大战中转到以人才资源和智力大战的新的起跑点上来,这是各国政府顺应时展,在社会生活转折的重要时刻作出的明智的战略抉择。去年卸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称:我们需要一个与信息社会相匹配的学习社会。美国总统克林顿则断言:信息时代首先是教育时代。可以说,各国对“教育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选择是这一时代转折的历史必然。

二是作为战略重点。人们对人才争夺将成为新世纪来临的首要竞争焦点已形成共识,但信息革命首先反映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竞争则有其特殊性,即这是创新的、顶尖的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推拥有了这样的一批人才,谁就占领了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对此,各国首脑把经济战略定位为一种新的,即教育领先与顶尖人才领先的战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瞻性的共识。

三是作为国家投资。在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发展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宏大计划的同时,不惜余力拨出巨额预算,投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成了一种不谋而合的行动。他们把这一投资作为国家超常规地对未来战略发展的投资,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基于既然未来竞争的焦点是国与国综合国力的比较,那么,现在的竞争就是看谁投入最早,投得最多。

从各国政府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这一事实,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刮起的这股飓风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不可小视。各国政府争先恐后筹谋投资“建路”并首先重视教育信息化问题,这充分表明了21世纪各国发展、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能源、资金等,而是“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第二,计算机通讯技术是20世纪人类思维能力得以飞跃和升华的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启动的将是全新的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运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争取起跑线上的同步,都是为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失去这一机遇,就失去了在21世纪参与竞争的资格。

这两点启示应该是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对大学教育必定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包括本文前述的相关内容)和逻辑基础。

(二)教育对全球网络化的呼应

各国教育界在继政府决策之后已纷纷有所行动,并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为教育面向信息革命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虽然目前对这种推广和应用的对象、范围、途径、形式、目标等等尚未形成定论,但从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向看,主要体现为教学辅助、科研服务和虚拟教育等方面。按照祝智庭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阶段划分,随着PC机、计算机网络(局域网)、Intennet以及未来的无线联网(泛在网:UN.UbiquitousNetwork)依次进入教学领域后,相对的教学形式将发生重大调整,依次发展为从众体教学、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虚拟教育到学习型社会5个阶段[5]。从现状看,现代教育信息化还只是不完全的初级阶段。在目前教育领域里,许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教育的辅助作用上。仅“从视听广播教育到计算机化教育,从众体教学到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从在校学习到网上虚拟空间中的学习”[6]这一最低目标看,教育信息化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如果按祝智庭的观点,将人与计算机看做一个“人机共生”的社会,人机形成将经过“多·一”、“一·一”、“多·多”、“一·多”对应关系[7],那么,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后两种人机对应关系将会很快普及。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化环境是否适应这一对应,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是否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社会的互动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几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8]。“重塑”是一种新质意义上的因素整合。从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看,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一些重大改变,而这些重大改变是基于一种外生力量的影响,即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足以使其变化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知识产业的兴起,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就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都显现了这样一些特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与增长的趋势,在时空界限中无限制渗透的趋势,在主体选择上的高度制约性趋势(在多样性选择中的条件制约)。正因为全球化、知识产业和网络化具有这些特征,它们才在20世纪末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对教育的影响。而这一影响的本质技术特征即网络化,它使全球化和知识产业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当今高等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打破传统年龄和学制界限的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可能。这三大趋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将取决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教育信息化与社会网络化的关系是:前者受制于后者,对后者产生影响,后者决定前者,两者具有连动作用。它们之间的互动无疑已对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这一挑战面前,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对未来大学的“重塑”进行一次充分地估价?

三、网络化与未来大学的发展

(一)大学在历史中的抉择

仅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网络化给当今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面对未来将会引发的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对21世纪人类的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我们已经看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由于网络化的推波助澜而变得更加突出。由此,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能够对网络化在大学发展趋势和特征上的影响有所预见和把握,当我们的大学为如何实现跨越,赶超世界一流而寻找捷径时,网络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何尝就不是这样的一种捷径?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大学的存在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志。作为一座精神家园的象征,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不断探索、征服自然之路和不断挑战、超越人类自我的发展史。

追溯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基本把握这么一条相互依存发展的线索,即大学因社会需求而产生,又因社会需求而被不断改造。它在不断调适并适应社会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影响手段作用于社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大学作为知识、科学与技术传播、创造和服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广者,而且自身也在不断变革之中。从时间跨度上看,它由传统大学、近代大学演变为现代大学,进而发展为当代大学(注:这里所指的几种类型的大学是以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和以功能变化为主的一种划分。传统大学,主要是指中世纪(12世纪初)在西欧出现的以科学、法学和医学为主要专业,被教会所控制,以培养封建统治和教会所需的骑士和神职人员为主的附属教会的机构。近代大学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初期发展(15世纪—19世纪)阶段以研究和追求科学、人文和哲学领域最高境界为对象,以培养资产阶级特权阶层人才为主的自治机构。现代大学一般指资本主义兴盛发展时期(20世纪—)在各类学科不断分化和新学科不断产生的基础上,以通晓传播高深学问,以纯粹学术研究至上,以培养社会智力精尖的英才教育为主的单一学术研究机构。当代大学指二次大战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以知识探求和传播、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导向,以强调机会均等,扩大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多样、贴近社会为主要特征的大众化教育的社会机构。),经历了不同时代和社会变迁,经受了各个集团、各种流派、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观念碰撞,以及道路选择,甚至脱胎换骨的改造。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当社会和历史对大学的存在形式发出一种挑战时,尽管向来以学术自由和自治自傲的大学决不会为世俗化而轻易放弃什么,但它在作出某种郑重承诺时,有可能却经历了一种痛苦但又是必需的理性抉择。回到我们的话题,不管当今的大学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未来的技术世界中,大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面的挑战,它势必再一次作出抉择,并以一种与社会相呼应的全新的存在形式出现。

(二)未来大学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本文将绕开可能涉及到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众多理论性问题,通过至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学存在形态的一般特征的比较,从宏观(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角色、大学的目的),中观(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组织结构、大学的管理模式),微观(大学的办学模式、大学的教学形式、大学的课程内容)三个层面,描述和勾勒一幅在网络化之下的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以及可能留给我们的某种耐人寻味的结论(见表1、表2、表3)。

从上述大学基本特征的变迁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学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大学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使人们对大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刻。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变革总的来说都是源自大学本身的一种不断生长和丰富的变化,它们似乎没有质的方面的显著区别,只是在发展演变阶段上的量的差异。但是,当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将其网络的触角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延伸时,我们所预见的未来大学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正像网络必将深刻影响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一样。尽管这种变革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甚至包括过去人们曾经作过的旧有选择。假如旧的选择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了事物本来运动的趋势和规律,那么,这种变革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运动阶段改变了它的表现方式,换句话说,是以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来体现那些根本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哪些必定要发生的某种变革是事物“质”的改变?或是借以实现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或是事物自身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并导向事物发展的另一轨道?网络化下的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否可以表述为这样四个方面的趋向。

1.大学的地域性消失,代之为“核心地带”与“地带”。

以往大学多以所在城市命名,大学的发展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映成辉,构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现象。特别是知名大学,更成为众人仰慕的科学殿堂。但能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这种状况,它可能形成这样两种趋势:一是由某种学科组成的虚拟课程成为全球在学人员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制作将由来自数个大学的全球最好的教授、专家、设计人员来完成。他们的制作基地和教学论坛交流密集处就成为其“核心地带”。这一“核心地带”可能是一种松散联盟的形式,可以在某个大学校园内,也可以不在大学校园内。二是如果把这种类型称为一个教学单元的话,谁拥有这样的单元数量多,谁就将成为主导全球学科和教研交流与服务的中枢站。可以认为,谁先拥有这样的中枢站,谁将是未来大学的雏形。同样如此,以科研项目组成的网间网学术论坛作为一个科研单元,它的实验基地有可能并不在大学区域里,而可能设在技术园区或跨国集团所在的某个地区,这样的集合体也就构成了“核心地带”。这种情形意味着未来大学不再具有当代大学地域上的“中心”意义,它将在教育、科研网络的支配下进行全球的战略性重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当今最知名的大学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地带”,如果它依然按照传统模式和理念办学的话。

2.大学的高深性趋弱,代之为世俗化与多样化。

除了中世纪大学笼罩着一层神学的神秘主义面纱外,至今为止的所有大学都以其高深学问为基本单元构成了一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门槛。世俗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现实性和普遍受益性的内在取向,也是推进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基本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类型的分化,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和社区大学的普及,高等教育世俗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学不再以智商和精尖划界,上大学也不仅仅只为学习一门技艺或专门知识;它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权利,学习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乐趣或“成为利用闲暇的最高目的”[9]。当网络化将这种潜在的权利和乐趣变为现实时,对更多的社会成员来说,大学原有的以学习高深学问为核心的单一价值取向就将逐步退居其次。同时,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看,世俗化就是将神化的人转变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它强调一种以人为本位的取向,尊重人的意愿,主张以满足现实社会中的人的需要为目的。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和知识享受,更加重视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质量问题,更加重视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和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正如洛韦尔对大学之所以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这一需要是什么?就是社会所有成员的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大学”将真正名副其实地变成“大家学”。为此,未来大学的理念将发生重大改变,它将重新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合谐统一,在新的层次上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个性多样化的自由发展提供服务。这将是未来大学角色和目的与当代大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3.大学的综合性丧失,代之为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

其一,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清晰表明,20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出现了各分支学科不断融合和渗透的趋势。为了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学生的通识教育,由单科性学院过渡为综合性大学的趋势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征。但是,这一特征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在教育领域的开发而不断减弱,或者说,网络化将解决因地域的局限所带来的单纯综合性问题。网络化将把无数的学校、研究和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商店、医院、办公室和家庭等都联系起来,以解决知识和技术共享,以及科学探索和发现所涉及到的综合性问题。人们不再需要在同一个校园内设置所有的学科,以呈现出综合型功能。20世纪末全球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并战略是为了想在大竞争时代取得优势互补和效率化,但事实上并没有事例说明它“对取得竞争优势作出贡献”应该看到,“竞争的真正对手是剧烈变化的市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是能否建立起与顾客进行双向交流的渠道,以及企业内是否有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涉及的是企业机能问题,与企业的规模和实业的数量等结构性问题无关。”[10]虽然,当代的企业重组现象与当前我国进行的某些大学的合并并非一个性质,但其出现的共性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其二,未来大学为满足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多种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功能将不断泛化,逐步向多样和分散化发展,即由原来少数单元所承担的功能改由多个子单元去承担,这些子单元之间的学科综合将主要依赖网络和新型集合系统的协调(指未来大学的整合功能)。当这些子单元经网络半游离开原有大学的组织系统时,便具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原则。从组织系统的宏观角度看,这些子单元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的状态,而且将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状态。因为这些子单元可能将以跨校际、省际、国际的形式存在,这将导致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上的重大突破。其三,未来大学的高度分化(指上述的多个子单元)使得大学之间的学术观念和思想交流更加迅速、更加开放,也更为充分,同时也使得那些分化的子单元或其之间的教学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知识的更新、融合和传授工作。这将意味着大学未来的组织结构需要一种不同于现有的科层结构和教授自治结构,它将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整合功能。这种功能体现为一种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它不仅将形成有利于激活各个子单元的创新潜能,而且持续不断地激励各个子单元在国际大学间保持独特优势的学术竞争实力。同时,这种整合功能将具有一种粘合剂作用,把众多的子单元优势整合为一个充满个性活力,使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之间的沟通更为协调融洽,并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学术集合体。谁的整合功能强,谁就将成为众多子单元的集合体,即未来大学。

4.大学校园淡出,但大学精神依存。

大学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其生命力之久远,之顽强超过了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机构,原因何在?历史告诉我们的无非是这样两个属于大学特有的品质:一是“它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11],二是“始终致力于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断建立和维持平衡”[12]。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面前,大学从它的社会角色、功能、目的以及组织形式到教学模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革,有的变革将会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但是,如何使大学这座人类精神的圣殿继续存在?这两个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学独有的品质将给予未来大学以某种启示:

——当学生不再受时空限制,以多种方式出入无围墙的大学时,大学作为知识之泉的传递功能就不再是唯一的了。但是,作为探索“天地万物之源”并建构人类所需的知识大厦,同时将人类探索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后人这些功能则是大学独具的。

——一方面,网络化将使大学更趋向世俗化,它将更贴近社会,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它可能会在迎合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失去其方向。长此以往,大学也许将与世俗同流合污,失去个性。因此,大学在不断世俗化的趋势中要找回它赖以长存、永葆魅力的生命点,这就是大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的神圣就在于它具有追求完美理想的使命,保护真、善、美的权利,共享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以及享有尊严的批判精神,这是大学之灵魂。因此,未来大学的学术自治和自由的保持,将是它胜任社会赋予它多种角色和责任的“过滤器”。

——当大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和国”[13]时,由于网络化,人们在瞬间可以领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人们可以同时观赏到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当网络文化(尤其是当它被某种文化强国领先占据主导地位时)作为一种世界语和世界文化渗透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将被淹没在一种单一世界语的通俗文化之中。未来大学的责任就在于当它自身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者共同体”时,它将清醒意识到大学在继承、发展、丰富、创新多元文化上对维系这个原本就丰富多彩世界的平衡的深远意义。

——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研究负责人凯文·沃里克确信,再有50年,机器将征服人类。日本高级通信技术国际研究所硅脑制造工程的负责人雨果·德加里承认,他创造的东西可能会“把我象苍蝇一样拍死”的想法一直搅得他心绪不宁[14]。这似乎听起来像科幻噩梦,实际上,人们已经预见到,由于信息爆炸带来的这个机器世界在给予人们更多方便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强烈的精神冲击和压力。人们将更加迫切地寻找一种能够摆脱现存信息垃圾带来的精神压力的一种解脱方式。他们不仅需要有一个能够指导他们消费、利用、选择、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且他们更需要寻求一块宁静的思维空间和温馨的情感家园。未来大学应该成为这样的“精神家园”:它将满足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重塑人的自尊,张扬人的个性;它将成为未来技术世界中充满人文关怀和注重人文资源的“飞地”。

(三)我们的准备

对未来大学的命运,本文并没有作科学方法上的严格推论,只是作了一种“猜想”。如果顺着这一猜想继续探讨,可能寻求一种达成共识结论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在追寻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我们反倒会从中得到极为难得的创造性火花和探索性发现。恰恰可能是这些“火花”和“发现”对于我们意欲追求的彼岸世界,也许是跨越的一座“桥”。

当初希望能在文章的结尾给网络化影响下的未来大学一个结论。事实上,这个结论至今不知所以然。好在这一命题将会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最有意义的课题,可以肯定,它的“解”应该在它变革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萧琛著.全球网络经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网络网得住生活吗.北京晚报,1998—12—10

[3]《代用品与者》Copyright.ITWNewcorp,Inc.1997—1999Allrightsreserved

[4]信息世界,1998(2)

[5][6][7]祝智庭.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技术哲学观的透视.见: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美〕国家科技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

[9][1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89,133

[10]超大规模企业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参考消息,1999—09—13

[12][13]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招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2,10

[14]〔美〕奥蒂斯·波特.21世纪21种设想——机器比人更聪明.参考消息,1999—09—12

第15篇

本年度,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把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我们采用请领导专家做讲座、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介绍、外出培训等不同形式,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本年度,我们利用教师每周四沙龙的学习时间,聘请了进修学校徐慧颖和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郭德凤主任为教师进行《生态体验式班会的培训》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职业道德》,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校教师共撰写98篇学习心得。张黎明和徐春丽两位老师参加了全国传美说课比赛双双获得特等奖。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参加区进修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我校已有32名班主任参加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师们共撰写教育叙事125篇,教育论文70多篇,多篇发表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

3、为了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我校组织教师观看魏书生关于《如何做班主任》讲座录像,每位教师撰写了观后感102篇。开展班主任教师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班主任把班组管理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小方法通过实例讲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通过培训,提高了班主任老师的育人能力及管理水平。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加强学生常规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听见国歌声要驻足肃立,少先队员敬队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红领巾,我为你自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胸前的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组织。如今学生红领巾佩戴率达到92%。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中华魂”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全校学生上交征文1846篇。

2、安全教育

(1)通过校园电视台,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了安全自救的基本防护知识。学校一年来共制做10多个和教育短片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与全体班科任教师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开展《安全是生命的保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

(4)为提高师生避险抗灾能力,学校每学期一次组织了安全疏散演习活动。通过演练,全校3000多名学生经过训练能够在3分多钟全部出楼在操场上站好,广大师生掌握了应急疏散、正确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师生们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自救能力,从中积累了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实践经验。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电视台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活动,现在学生如果看到操场上有纸张,都能主动地跑过去拾起来,使校园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4、抓好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花园好孩子歌》为内容,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花园好孩子示范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星级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纪律、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周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班级评比制度的建立,学生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变化,出教室能够有序的上下楼,站队做到快、静、齐。

5、本年度,举行两次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活动课,参赛班级80余次,本次活动课形式多样,有校园剧、小品、歌曲、诗朗颂、访谈、相声、辩论会、论坛、谈话、才艺表演、游戏等,班班都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附以相关声象资料,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了实践课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学生自己编剧、自己扮演角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体验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塑造了他们完善的人格,提升了道德素养。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使班主任老师从传统式的班会向生态体验式班会过度,真正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三、“园”汁“园”味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工作中落实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的脉络,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校情”为基准点,以“生情”为切入点,以“体验”为渗透点,开展“园”汁“园”味的具有花园特色的教育活动,让花园的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搭建花园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

学校教育通常有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们得到充分地展示,我们学校就立足从常规教育活动中,搭建学生舞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让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工作中强调三个变即:变常规升旗为平民化,变花园电视台为常态化,变行为示范管理儿童化。学校49个班级本年度有32个班级参与升旗,班级参与率达到65℅。学校花园电视台节目由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反映校园新风、校园新动向。本年度参与花园电视台节目录制演出的学生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21℅。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管理成立“花园好孩子示范岗”,培养“花园好孩子示范员”共计508人次,占全校人数的17℅。大队、中队干培训、儿童公园铁路员工培训、花园小记者培训使特色学生脱颖而出使32℅。在这些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主动修补国旗的“小旗手”,学生们找到了自我,成为小舞台中的“主角”。

2、“花园好孩子”的特色养成教育,让队员在体验中求进步。

学校少先队习惯养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园好孩子”是花园少先队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们把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园好孩子歌》,力求以歌为纲,以歌激情,以歌导行。特色好习惯活动,深化队员习惯落实。“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绘画比赛”、“创编好习惯童谣比赛”、“寻找身边的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短剧比赛”等系列活动使队员完成从体验到感知再形成内化的一个过程,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求进步。

特色有效评价,为队员行为内化提供动力.“花园好孩子光荣榜”、花园好孩子相册都是队员们的目标。精心设计的“花园好孩子成长卡”奖给有成长中有良好的习惯孩子。兑换活动,每月一次,共兑换2557张。在这一年中有85℅的学生成为“花园好孩子”,这一朵朵小花在花园的沃土中静静的开放在少先队的教育中,出现了主动承认错误的小男孩、替别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锋”刘佳烨。还出现了一个被我们称为“木糖醇”的小队员:一个周一的早上校长走进水房巡视,只见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水房。当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时,突然看见校长在里面,她有了一丝忧郁,转身就走了。校长当时想,这个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东西。凭着职业的敏感,校长想她一定是看见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长就赶紧和蔼的说:“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没关系你可以扔啊!”这个孩子红着脸说:“校长,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学的路上我没有发现垃圾箱,我又没有面巾纸所以我一直没吐出来,我想到了学校吐在垃圾里。”说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听孩子这么一说,校长感动极了,这个看上去年级不大小女孩,有这样的好习惯,多么令人欣慰。这不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逐步养成的好习惯么?于是,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队大队部表扬了这名小女生,从此学校就知道了这个“木糖醇”女孩,一直影响和教育的其他的学生。

3、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

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两千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6℅。今年是建队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学生代表新队员讲话,在上台前我拉着他的手。他激动得和辅导员说:“老师你知道么,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二年级的新队员在入队后上交了371份入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了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并决心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抓住重大节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好孩子学雷锋,红领巾伙伴互助”主题活动、“给妈妈一份爱”教育活动、“好孩子学会劳动”、参加“歌唱祖国庆六一活动”、“废纸再用,捐废还绿”、主题教育活动。《学雷锋伙伴互助,好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学写的雷锋日记并收集整理。全校上交雷锋日记共计1071份。“我的好习惯”征文收到1377份。校合唱队参加了哈尔滨市改革总结会、校舞蹈队《猴戏》参加了南岗区艺术展演。学生在南岗区小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读国读国学读书汇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得到锻炼,受到熏陶与教育。本年度我校少先队被评全国优秀大队、哈尔滨市特色大队,我们花园小学校被评为省级“48个好习惯示范学校”,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报道的我校特色少先队的情况、《家庭教育报》、队刊《小雪花》杂志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大队辅导员王岩代表哈尔滨市团市委参加了黑龙江省“48个好习惯”经验交流会得到团省委领导的好评,花园小学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学期来,由于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努力,学校德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扎实,成效显著。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频频获奖,一学期来,无一起校园伤害事故及重大责任事故发生。以上是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务实创新,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关于教学工作总结报告5则(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能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它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关于教学工作总结报告5则(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年级一班有学生56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6、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于教学工作总结报告5则(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第二阶段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校紧锣密鼓地转入反思评议阶段工作,学校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自查,通过自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热爱教育,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反思评议阶段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好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

认真做好“反思评议”工作,是巩固和扩大第一阶段学习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为了把此阶段的工作做好,我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参加的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校长就我校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对反思评议阶段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动员大会,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反思评议阶段工作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同时打消了思想障碍,端正了态度,增强做好照检查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严格按照要求,切实抓好反思评议的各项工作。

1、自我检查,自我剖析。

全体教职工紧密联系各自的实际,对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基本要求,全面总结自己近几年来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自己在常规教学、工作纪律、师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进行深刻的个人反思。

2、认真开展谈心沟通活动。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之间,校长与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员工和教职员工之间积极开展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的谈心活动。谈心活动中大家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通过谈心活动,继续征求和听取意见,及时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

3、认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向学生发放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

我们及时的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并印发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问卷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对学校及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在师德师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做了梳理汇总。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和班主任,督促其认真整改。

4、重视民主生活会,做好“三满意”“五比五看”评议工作。

为使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结合我校的实际,本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召开了自查评议会,会上,逐人剖析和评议,大家广开言路、直言不讳,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对职工反映出来的学校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和认真的研究,并制定了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认真查找问题,拾差补缺。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以前从教的实际情况,找出不足和差距,根据大家反思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缺乏事业心。个别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权钱交换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教师这具崇高的职业,以教谋私。有的上课心不在焉,使用通讯工具,没有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有的对所带学科不负责任,不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认真,有的上课醉意浓浓。

(2)、缺乏进取心。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思学习,凭老经验办事,不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观念陈旧教法呆板。

(3)、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教师体罚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4)、缺乏师表。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言语脏污。有的在社会上参与赌博。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泛滥。

通过学习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唱响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主旋律,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四、撰写师德师风教育个人反思材料,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每个教职员工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深入查找问题、自我反思、反思评议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师德方面存在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撰写了自我评价材料。

我校反思评议阶段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果,教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明显加强和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形象赢得社会家长的普遍称赞。

总而言之,通过学校、教师个人的剖析,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明确目标,建立和完善了许多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而教师个人亦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这对学校和个人而言,均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但愿此项活动的经历是今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坚实平台。我们将努力打造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和严谨治学的师风,为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台阶、教学管理上层次而不懈努力!

关于教学工作总结报告5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今年是我校教学质量年,我们教学研究室在学校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统一、强化教学管理为突破口,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人勤春早,刚一开学的月日,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就在学校小会议室召开工作会议,在会上,所有教学管理人员纷纷发言,就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检查等方面言计献策,通过讨论,统一了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质量是关键。

教学检查是落实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及时的教学信息,便于我们更好地加强教学管理,为此我们分别在开学初、期中及学期结束分三个时间段,采用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手段,检查了教师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经检查,总体状况良好,尤其在教案编写、教学进度、作业批改等方面,90%以上教师做得较好。在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与提高。在学科组长教学常规会议上,通报了检查情况,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考促教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管理手段。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这是教学的本质;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这是考试的功能,也是教学的特点。我室坚持月考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月考制度。三年级及一、二年级综合高中班每月月考试一次。在月考中我们做到了每个年级的月试题统一,改卷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过程中开考时间统一,终了时间统一,严肃考风考纪统一。评卷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都及时将成绩交到我室备案;并及时对学生讲评试卷,讲评时,不仅要指出学生错误的结果,还要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做题方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又回过头来带动了教师的教学。月考成绩与奖金挂钩,表彰了先进,激励了后进,为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以考促教不是一种奢望。

二、各学科组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

各学科组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积极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

数学组注重培优辅差,采取人盯人的战术,效果较好。

英语组发挥集体智慧编写的校本教材在职高班中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理工组在加强师生动手能力上下功夫值得肯定,理工组有六位教师动手组装了万用表,机电专业学生组装万用表成功率达百分之百,理工组还充分利用学校拆除的18台废旧电扇和36架废旧灯架作为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体育组狠抓体育考生的规范化管理和训练,并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效果良好,在全州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荣获男子第二名,在我县趣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政史地组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30多篇,经认真评选送州参赛五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忠、孝、雅、诚”为主题德育教育活动,现以收集整理材料20多篇,高考备考中发挥集体智慧,关注热点问题。

生化组全体教石团结一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实用生物知识、实用化学知识的教学,组织编写了《免疫学知识简介》、《硅酸盐产品》、《生物的新陈代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