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学能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情感是最好的激趣“导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源动力”.部分初中生自主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效能不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于内心缺乏“认同感”,行动缺乏“一致性”,情感缺乏“积极性”.学习对象自主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需要良好内在情感熏染.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进程中,要从情感“入手”,激趣“做起”,利用教师教学语言的激励性,融洽师生关系的促进性,生动形象教学情境的渲染性,有效“拨动”初中生内在积极情感这根“琴弦”,激发和提振学习对象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新改版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不管是教材设计,还是教材内容,都给人“扑面春风”、焕然一新的感觉.教师应利用新改版教材的特性,设置融洽、适宜教学氛围,激发和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情感.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生活性特点,利用电子白板设置“某一学生站在镜子前的影像”的现实案例,为学生展示数学“生活美”,使学生保持积极情感,增强能动自学意识.
二、强化学习技能策略传授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技能、学习策略,是学习对象深入高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保障”.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都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忽视学生主体技能方法的传授,“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实际运用时“手足无措”,效果不佳.因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习技能策略传授作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强化对学习技能、学习策略的讲解,并提供学习实践的活动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等“体验”活动,做好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讲解活动,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内涵,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方法深刻理解,科学掌握,为有效自学活动开展提供方法论.例如,“转化思想解题方法”是初中生数学解题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解题策略.教师为传授此种数学解题策略,先对该解题策略进行初步讲解,向学生指出转化解题思想方法的定义以及特点,让学生对此解题方法有初步认知,然后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方面的问题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析解答活动,初中生分析问题条件以及解题要求后,根据教师解题策略的讲解内容,认为该问题解答时应该: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方面的练习,进行有效转化.教师对学生探析思路进行指导补充,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活动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所思、所想、所解,归纳该问题解答的一般策略,学生总结归纳认识到解决这类问题应运用转化思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总结解题全过程.学生在此期间,对“转化思想”的解题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为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打下了技能基础.
三、提供反思辨析实践时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新奇、真情、悬念等方面。新奇,简而言之,就是课堂内容有新意,有新鲜感;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新奇丰富的内容,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
如《孔乙己》一文,我们抓住孔乙己这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了孔乙己既无生理毛病,不疯不傻,可时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最后认识: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又如《死海不死》,教师一开始就可发问:“既是死海,为何不会淹死人呢?”这一新奇的东西,会使学生心里掀起浪花,激起求知的兴趣。真情,主要是指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情感性。课堂教学是个教材,学生、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例子,教师是学生和教材有效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把学生引向教学目的的向导。课堂上教师灵活多变的思路,色彩多变的想象能把死板的教学法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思想沟通。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辛勤的酿造,感情的融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爱老师,自然就爱其所教的学科。悬念,就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例如《,你在哪能里》为一标题中的“你”为何不写成“您”?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经过讨论,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用“你”更能体现总理的平易近人,有亲切感。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并发挥课文的不同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巧妙设计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之时,教师应进一步激疑促思,把知识和趣味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做到:提问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还要讲求艺术,把握时机,激起学生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表现的是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她有许多农村妇女共有的可敬可爱的品质,而学生特别是城郊学生对这样的母亲形象特点熟悉,甚至他们的母亲也具备了母亲的不少美德。我们在教这一课时,先提出了作者在文中写了母亲,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哪些事最感人最亲切?这样问,学生的话匣子当时打开了,有的说母亲吃苦耐劳最亲切,有的说母亲勤劳俭朴最感人,有的说母亲态度和蔼、宽厚仁慈最真切,有的说母亲支持儿子求学、参加革命最感人。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势头下,我以课文重点突出以母亲是个好劳动的情形为例进一步诱发学生联想品味。我说:“同志的母亲去世了几十年了,可是我总觉得她还活着,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到这样好劳动的妇女,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谁的母亲跟的母亲一样?”这一问学生情绪更加高涨,纷纷谈自己的母亲干活如何卖劲,很动情。我趁势问学生,你认为你对母亲和对母亲的感情一样么?是什么感情?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一样,是爱”。这样,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审美效果。又如在讲《一面》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鲁迅先生的“瘦”?作者为什么写鲁迅先生的手“瘦”?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接连几个问题,使学生反复领会课文的含义。学生争相发言,纷纷参加释疑。有的说“瘦”,突出了鲁迅先生的辛苦,有的说那“瘦手”是战斗的手,其中表达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既树立了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又锻炼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调控艺术。
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我们还要灵活把握调控艺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教师的课堂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充分地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识及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环境,例如教学《故乡》一文,学生们很容易对闰土产生深深的同情,体会到封建制度对人们身心的摧残;但是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学生大多对她报以不屑的一笑,我就针对这一问题,重视了课文的基调,及时加以调控.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板书一个“笑”字,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有哪些地方令人发笑可鄙?当学生诙谐地读“细脚伶仃的圆规”、“拿着狗气杀、飞也似地跑了”等语句的同时,教师运用深沉抑郁的言语,来使学生冷静下来,让学生细细味是什么使这个昔日的“豆腐西施”变成今天的这副模样?这样,让学生会慢慢意识到,杨二嫂是一个令人可笑又可鄙、但更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