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化服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化服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网络化

作为档案信息化,我认为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据报道,保存大量珍贵档案文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必备条件

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主要条件是,一要有储存和传输信息把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并传输上网的硬件设备;二要有档案信息上网、利用、组织等系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三要有过硬的编辑和操作档案信息的高技术人才。现在就对这三个条件分析如下:

1.1档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配置。档案信息上网,一要有输入、输出的终端设备计算机;二要有储存、管理档案信息的中央处理器;三要有编辑档案信息的管理软件;四要有将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扫描输入器。这是四个基本设备。这四个设备的配置,关键就是领导的认识、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开通,从大环境上讲,这些条件容易实现。但对于档案界这个小环境而言,还摆不上席位,档案工作的资金完全来源于财政,一些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本来财政资金就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就更少,根本就无法购置现代化设备。人为的因素和资金的短缺制约了高科技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中的运用,所以许多档案管理还处于手检档案的低级阶段。

1.2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第一,档案信息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极其复杂的信息源。要保证人们轻松、快捷的在网上查档,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上网目录标准。否则,形式各异的检索目录,就会影响利用者快速、准确的查阅档案。第二,档案具有保密性,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文件的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应进行全程管理,涉及到文件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对重要的、保密的程序和数据要加密并备份,随时进行病毒检测、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重要的场所(如机房、库房等)的出入规则,制定保护政策、管理规划、管理方法以及质量要求,从而建立一个涵盖档案信息资源、计算机全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第三,档案信息资源保管单位利益的保护,也应有一定的规则。因此档案信息的编辑、保管、转载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由于网上用档、利用者与管理者不直接接触,该收取的一切费用,就只好在网上进行,这样就应该建立档案信息利用收费网站。国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自动计费软件。对每次的访问收费,都必须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利用和管理人双方利益均等或不受损失。

1.3建立一支会计算机编辑、会操作计算机网络的高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对策

随着网上办公、网上用档的普及,档案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针对网上用档的条件,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档案实现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网上用档管理理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网上工作,保证提供系统、完整、真实的电子文件信息给利用者,我们必须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理论研究,其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1)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有文字存储格式、属性和文字处理平台的说明材料。(2)用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等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等如何归档的理论研究。(3)档案信息上网后信息如何管理、利用的理论研究。(4)档案信息源如何系统编辑上网的理论研究等等。

2.加强档案部门网上办公先进设备的配置。现阶段档案部门设备十分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再就是要把档案事业推向市场,让档案体现其经济价值,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经营,增加社会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档案资金的不足,以便档案界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

3.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确定事业成败,档案事业发展与否,关键在人才。网络时代,档案管理人才必须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软件的编辑开发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管理人才,争做网络档案信息源组织编研人才和其它载体形式的管理人才。

4.加强网上用档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加强风上用档工作立法和制度的建设,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加强网上用档的立法规定,对那些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形式的犯罪分子,要以法律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打击。(2)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撰写安全情况汇报的规定;(3)严格进行权限管理,包括授予完成工作所需最小特权、回收特权的规定。(4)网上查阅档案信息目录的规定。(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的规定。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共建共享;政府行为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因而,使得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联系甚少。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从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来,少数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一定性的“突破”,走出了“封闭”的大门,加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但作为图书馆——人类财富的宝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应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即向社会公众开放,读者服务社会化、公益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所谓社会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功能社会化,即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在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走出馆门,走出校门,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偿或无偿)的文献信息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个人等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1服务项目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情报服务就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将最优秀的馆员,最先进的设备用于情报服务,主要是为企业或本系统行业开发所谓的综述、述评、专题索引甚至企业决策建议、中长期规划、大型项目参考方案等,实践证明大多数情报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信息咨询机构才能胜任。近年来,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使我国图书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等多项内容。这些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1.2服务对象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教育职能,主要任务就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服务转为服务与科研(如软件开发等)的融合,其服务对象除本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外,还有社会团体,但仍局限在本系统之间、企业团体之间的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和公益上,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度仍很有限。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联合做过一次网上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他们认为,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笔者也曾在网上看到过,有的网友发帖子询问“上海哪所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跟帖是“复旦、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对外开放,但需要单位证明,阅览时间也有限制……”据调查,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以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美国学者M.E.索普(M.E.Sopen)有一个著名论断:使高校图书馆成为所在地区市民接受再教育的场所和查找专业信息知识的宝库,尽可能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消除读者客观和主观上与图书馆的距离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观念,彰显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2国外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一种观点:“敞开心扉”,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应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意在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也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2.1借鉴剑桥、耶鲁“敞开心扉”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有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且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据有关文章报道,目前,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校内服务量仅有60%,而社会服务量却高达40%。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还包括一些科技服务等。

2.2立法促进图书馆社会化

美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直接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1997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少儿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据有关文献报道,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而耶鲁大学更是树立一个理念: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当然,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首要任务。

3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措施

3.1思想观念的转变

任何一场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将自己封闭在大学校区内,把社会公众拒之馆外,这种做法同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转变那种“重学术性,轻文化性”的观念,还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其次,高校图书馆应避免在经济转型期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倾向,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尺度;再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要面向强势群体也要面向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它需要国家经济的支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经济实体的图书馆。纵观许多发达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是增进“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范围,既是满足公众对受教育权的诉求,也是为国家增强创新力积累“源动能”。

3.2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需要国家、社会、法律的支持和保护。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具有政府行为的原则,“政府行为”是指政府为使社会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在协调和处理社会系统各项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切行动,即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料这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金支持。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失去了这种依附性,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公益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3.3体制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它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目前,我国图书馆系统那种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与馆藏资源“自有化”管理方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要新的体制、新的制度来打破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体制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潜能和整体保障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图书馆体制管理;二是建立指挥灵便、运作高效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做出艰苦的努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管理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

3.4馆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的提高与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是知识型读者群,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面对的是多层次读者群,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有社会成员,其中包括社会弱势群体。这就对馆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馆员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在“才”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在“能”方面则越多越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长于知识管理与组织,善于服务,更要有敬业奉献精神,真正能从社会发展,文化普及以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去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功能。

4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主要路径——共建共享

实现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目标是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公共服务职能。

4.1“一馆一制”模式

所谓“一馆一制”模式,就是指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从性质和职能上真正合为一体的模式,体制上统一由地方教育局管理,性质上既兼有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又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这种模式多适合地方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图书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模式,经济上有地方财政拨款共同建造,建成后的图书馆具有两重性,既为高校园区内教职工、学生服务,也为社区公众服务。例如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对图书馆的投资方式、管理方式、服务对象有了明确的定位,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信息获取、文化休闲及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既避免了小而全的大学图书馆重建现象,也彻底清除了那种片面强调拥有而忽视馆际合作共享的陈旧观念,真正实现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民主、平等、公正原则,也彰显了没有“围墙”的终生大学——图书馆的理念。

4.2“一馆两制”模式

就是依附高校图书馆的建馆模式,属地与高校共建,建成后的图书馆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在馆内设公共服务部,隶属市文化局领导。服务方式是: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相互独立,实现文献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人才资源共享的特点。如安徽池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以高校图书馆来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拓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3篇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第4篇

组织文化对于一个机构的发展具有十分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规章制度为组织提供行为范式。组织内部必须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在组织成员在对信息的了解不足和处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下,指导成员根据行为范式和规范来决策,促使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其次,保证组织目标一致性,凝聚组织成员。在行为范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约束、指导和规范下,组织成员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更多的了解和体会,进而产生更多的目标行为,通过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越来越一致时,组织成员会更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再次,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得以顺畅,组织的效率。组织信息的流通是组织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和氛围,才能保证组织中信息的上传下达.组织文化影响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从而影响组织效率。任何形式的组织文化都要建立在保障信息流通的基础上,是组织工作效率得以提升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有效管理,促进机构良性循环。组织文化的良好构建,无形中会对组织中的各个方面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组织领导力的有效构建以及组织成员的规范性都有所协调,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组织无论在内部协调还是在外部发展上,都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从而促使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沙因组织文化三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埃德加?沙因是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组织文化”一词被业界公认是由他最早提出的,其代表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开创了组织研究的新时代。沙因指出,研究组织文化可以阐明一些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组织内部的运行情况.而且能向领导者指出组织中最重要的问题。沙因将组织文化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造事物和创造物。观察人为事物比较容易,困难的是了解人为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以它们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和它们的深层模式。在这一层次通常为可见的语言、行为等,在分析时,通常还要借助“ 符号学”的方法来加以分析。人为事物和创造物是文化最明显的层次,也是文化的初级层次,在这一层次显示出了文化创立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次是价值。当一个群体面对新的任务、争论和问题时,首先要提出来解决的只能是价值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时还不存在决定什么是事实和真实的共同基础。价值观强调的是“应该”,而不是真实的实际情况,只有某种价值观产生了实际效益,才能逐渐转变为信念和假设。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的组织文化是“有意识的”。

组织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基本的潜在假设。当解决问题的方法被反复运用后,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当初由于某种价值所支持的假设得以实现,后来就渐渐被当作是事实,我们就会认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的。基本假设于价值观最大的区别是“无意识”和“潜意识”,是将组织希望构建的价值观转化为组织成员自身的无意识行为和认同。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文化构建

一种组织文化的构建,不仅要有利于机构内部的高效运作,同时也要通过这种组织文化对外体现机构的价值导向,对内外要有双重的吸引力。结合沙因的组织文化三层次理论,可以从多个方面构建一种适合于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文化。

(一)外在形式

要注重组织中的行为礼仪和仪式,定时的举办会议、活动等,有组织中不同于其他的具有公益理念的宣传标语、宣传画册等显性的文化体现。制定符合组织特点的制度规范和制度,构建不同于企业的制度体系,将单纯的效益理念转化为有爱的公益理念,更加具有人性化,强化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弱化制度的强制管理力。

(二)理念系统

努力培养与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的组织使命,是员工的个人价值最大程度的接近于组织所希望构建的价值理念。构建与员工共同目标相一致的组织目标,使组织目标具体化到每一个员工能够深刻的感受并赞同,接受个体化的差异,使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更为一致。

(三)管理模式

社会服务机构更加注重民主的组织形式,其组织目标和员工的最大化接近建立在充分吸收员工建议,重视每一个员工价值的基础之上。增加潜意识中对于组织文化的逐步认同,从而使组织文化能够发挥作用。

(四)社会效应

第5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社会化编目;联合编目;外包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09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36-03

1 问题的提出

500年前,哥伦布通过航海旅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增加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往来。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世界已经变平了!个人电脑、光缆和工作流程软件使个人和团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亲密无间地进行合作,地球上的各个知识中心都统一、整合到了一个单一的全球网络中。“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有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互相竞争和合作,人们的机会会越来越平等。[1]”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表明“轴心时代”的文化演进模式已经发生彻底的变化: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发展,人们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彼此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在世界变平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使世界变平的诸因素中,上传、外包、内包、离岸经营、工作流软件、供应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人能够回避“平坦的世界”,如果我们不是主动地适应这种改变,我们就会被这种改变所淘汰。

“平坦的世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作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无论是单位内部的合作还是单位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团体的合作还是个人的合作。本文拟就学位论文的社会化编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学位论文的数量与日俱增[2]。如何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更好地发挥这批宝贵文献资源的情报价值,借鉴普通图书等编目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社会化编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编目社会化的缘起和形式

笔者以为,在管理层面编目社会化起源于公共服务社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政府开始推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西方各国战后采用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全面干预,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政策失效,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许多管理学者看到私营部门的管理精神、创新意识是卓有成效的,并将之引入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来,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节省成本[3]。

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领域和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社会化浪潮的前沿,图书馆业务外包应运而生。业务外包是源于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势的专业化资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目的[4]。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业务外包被引入我国图书馆界,一开始主要在高校图书馆应用,其中编目外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较显著的一种。编目外包就是图书馆参照企业外包模式,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签约的方式,将编目业务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化的编目机构或服务公司代为处理,以克服人员不足、降低运营成本、强化核心业务。

而编目社会化的另一主要形式则是联合编目的出现。在卡片目录时代,图书馆通过集中编目或者合作编目实现批量的数据制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文献信息机构在技术上已由手工编目成功过渡到计算机编目。同时网络的发展又使得数据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分散式个体编目转变为集中式联合编目,各种书目数据中心蓬勃发展,书目数据制作社会化已成为明显之势,这种趋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系统内的重复劳动,使系统内书目数据能充分共享[5]。

3 学位论文编目的现状

为充分了解学位论文授予机构的编目现状,笔者相继对34家高校进行了调研。从结果来看,高校基本上是从1981-1985年开始系统收藏学位论文的。2000年以前,由于学位论文数量不多,只有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了系统编目,大多数高校未正式开展学位论文编目,只是按年代简单分学科上架排列,提供本校读者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后,这些高校陆续开始了对电子版学位论文的收藏,并相继推出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进而建立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才开始采用计算机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

在调研的34家高校中,使用MARC格式进行编目的有15家,其余都是通过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自动生成DC数据提供检索服务。使用MARC编目的高校虽然采用的是CNMARC格式,但是编目标准、详细格式、繁简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分类、主题标引大多由学生个人完成,由关键词替代主题标引,标准化、专指性、一致性尚需进一步完善。但因学位论文较普通图书在著录信息源的选取和著录信息的识别上有着较高的统一性和明确性,学位授予机构普遍规定了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对诸如题名、作者、导师、学院、专业、学位、研究方向、摘要等的文本皆有统一规定,编目员在著录时不会像面对五花八门的普通图书信息源那样出现因主观判断而导致的著录差异,故学位论文编目要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较图书资源容易,只要制定统一的编目细则即可。

总的来看,学位论文提交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学位论文编目提供了便利,DC数据与MARC数据的互转换可以方便实现学位论文部分数据的自动生成,从而为学位论文的编目社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

近年来,我国以初步建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公益方面,我国已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乡镇的多级政府公益组织;经营方面,我国建立起专业分工趋于完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合作方面,目前全国已成立了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万家,在促进农技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

2.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需求

由于我国农业正面临着阶段性的新变化,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农业推广人才在“质”与“量”上的严重不足,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2.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面临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现行的公益机构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新旧力量出现断层,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部分农业经营机构缺乏对行业内涵的界定,加之涉农服务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人才从业意愿低糜,令机构难以招收符合行业规格的人才,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3]其三,在岗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农技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撑。

2.2农业推广硕士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农业推广技能,致力于农村发展服务,能解决生产、管理及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需求。

3.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源方面。①经费自筹的方式增加了报考者的学习成本,且由于招考对象多为在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有些潜在生源虽有攻读农推硕士的意愿,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放弃。②农推硕士招收单位的日益增多,造成争抢生源的现象逐渐激化。③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令生源的思维能力、对高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就对高校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推硕士是在职攻读学位,其目的仅在于取得一纸文凭,增加升迁的筹码,因此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将招收工作当成盈利创收的捷径,从而在思想上降低对学员的要求。第三,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仍将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导致农推硕士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第四,培养过程方面。①由于生源为在职人员,致使高校的教学安排难以兼顾每位学员,培养计划有时不得不进行变动,甚至出现学时缩水的现象。②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规范,未制定课程大纲、课件和讲义,考试过程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4]③因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部分校内外导师对农推硕士疏于指导,学员也同样缺乏主动性,导师负责制名存实亡。第五,论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时间精力不足为借口,跳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直接进行论文撰写,难以保证质量,且在选题时多选择大而空的内容,未结合生产实践,没有现实意义。

4.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在生源、思想认识、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以及论文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弥补现有的人才缺陷。

4.1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保证生源的“量”、“质”

高校应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政府则应以提供学费补贴的方式,为学员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学、办学资金支持;高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在坚持培养标准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政府应当同高校订立共同培养农推硕士的办学协议书,将干部培训同农推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职资格、职务晋升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进行挂钩;高校应将主要招收对象定位为农村基层中青年村干部、一线科技推广人员以及服务基层的“村官”。

4.2端正高校办学态度,提升学位认同感

针对高校自身、学员以及教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认同感较低的现象,高校应当明确农业推广硕士只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又一种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并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严格管理。要加大重视力度,完善培养环节,保证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懂科技、懂应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渐改变师生偏见,提高学位认同感。

4.3兼顾理论与实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的特殊性,决定其教育必然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充分考虑研究生及农业推广部门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内容着重放在农业推广理论、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适应农村发展实际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扩展上;要打破传统的学院式教学培养模式,聘任优秀及推广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担任授课教师,采取“到生产实践中办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4.4规范教学过程,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要严格落实学分制,督促在职农推硕士合理安排工学时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数,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不断深化任课教师队伍改革,聘任课堂教学成果显著、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采用研讨、报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案例中,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聘富有责任心,从事过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应用研究,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5]

4.5完善论文研究环节,切实提高学位含金量

第7篇

关键词 大众分类法 高频关键词 标签 共词分析

分类号 G254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7.022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Folksonomy in Recent Ten Years in China

Zhang Congyu, Zhang Yunz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word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5 in CNKI database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domestic folksonomy by using SATI, SPSS and such kinds of software. By extracting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field and conduct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ple dimen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dissimilarity matrix,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s explored and seven hot topic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olksonomy are concluded, which are the integration of folksonomy and traditional internet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knowledge discovery in folksonomy, social tagging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folksonomy in Web2.0, the integration of folksonomy and ontology, the tag cloud navigation and tag recommend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lksonomy in college libraries.

Keywords Folksonomy. High-frequency keywords. Tag. Co-word analysis.

Folksonomy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的网络资源组织方法,它于2004年由著名信息学者Thomas Vander Wal首次提出[1], Vander Wal称其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分类法”。与传统的分类方法不同,folksonomy的分类由用户自主完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习惯,以标签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分类,这种简单、灵活的分类方法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服务性网站中[2]。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则起步较晚,2006年初国内学术期刊上出现了首篇folksonomy相关研究论文[3]。Folksonomy一经引入,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对folksonomy的研究已有十年,在这期间人们不仅感受并利用了folksonomy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其固有的一些缺陷,对folksonomy的研究视角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CNKI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folksonomy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为对象,利用SATI、SPSS19.0等工具,通过共词分析法,探讨国内folksonomy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folksonomy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公寓社会化,后勤社会化,模式

0引言

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在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多数高校以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利用社会资金,以社会化方式兴建学生公寓,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带来了投资主体,利益主体,服务工作队伍主体多元化,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公寓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如何实现后勤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在比较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化运作,利用社会资金进行高校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从涉及的利益主体看,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初步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组建后勤服务企业,实行“一校两制”,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后勤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自筹资金建设并全面管理大学生公寓,同时学校设后勤管理处,通过契约形式代表学校作为甲方行使对后勤企业—乙方的监督、检查、验收、审核等职责和职能。在开发大学生公寓的过程中,政府给予各项政策优惠,使大学生公寓的开发成本得以大幅度下降,既保证后勤企业“有利可图”,又确保大学生能承受得起公寓租金。文献中经常提及的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就属于初步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上海模式中不同的是,其后勤服务企业是由多个高校共同筹建的。

模式2:半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引入外部企业,高等学校、后勤服务企业和外部企业紧密合作,土地所有权和投资权分立,高等学校出土地,由外部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并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经营一段年限,学生住宿费归外部企业所有,后勤服务企业进行物业管理。半社会化模式一般采用BOT的投资方式,即学生公寓的所有权归高校,外部企业只有经营权,合同年限一到,学校即可收回学生公寓。这种模式虽然简单,可操作性强,高校、后勤企业和外部企业之间的权责也清晰,但对外部企业来说,只具有学生公寓的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因此无法享受土地升值,企业投资热情不高。文献经常提到的武汉模式就属于半社会化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

模式3完全社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开发商自行买地,自行投资建设,产权完全归企业所有,高校保证学生入住,企业按市场开发大学生公寓社区,包括食堂,超市,邮屯,银行等。这种模式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外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也是学生公寓的产权拥有者,经营风险小、每年收入相对稳定,而且随着国民收入、租金和房产价值的增长,资产保值容易。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对高校和学生工作管理而言,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物业公司的管理没有约束力、管理上存在缺陷等。

上述三种模式是三种不同的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它们在学生公寓所有权、投资主体、服务主体、学生工作管理难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三种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的比较

学生公寓社会化模式

所有权

投资主体

服务主体

学生工作管理难度

初步社会化模式

高等学校

后勤服务企业

后勤服务企业

容易

半社会化模式

高等学校

外部企业

后勤服务企业

容易

完全社会化模式

外部企业

外部企业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行为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的不断扩张,我国酒店业早已进入买方市场,进入微利时代。如今,社会化媒体风生水起,不但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消费模式,酒店业的营销战略也悄然顺势而变,很多酒店开通了微博、微信、拍摄了微电影,说明其已意识到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将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延伸与塑造中来,同时,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酒店品牌也会被消费者逐渐认同与信赖。可见,社会化媒体已经影响到酒店企业的营销手段,而本文对于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酒店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也期望能为目前酒店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借鉴。

1.研究方案设计

1.1理论基础

1.1.1信任理论

营销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对信任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关注。Crosby(1990)指出信任是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会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行事的一种信念。Moorman et al. (1993)认为信任是合作的双方彼此对于合作伙伴有信心并乐于依赖对方的一种意愿。Morgan & Hunt(1994)认为信任是指合作双方对于彼此的可靠性和诚实性有充分的信心。本文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

1.1.2 感知价值理论

目前在消费者感知价值概念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Zeithaml(1988)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通过对感知利失与感知利得间的权衡,从而产生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Monroe(1991)认为消费者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相权衡形成感知价值。Butz(1996)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过后所感知到的产品附加价值,从而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某种情感联系。王高(2004)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从所购买到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感知利益与消费者为获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比较。本文认为酒店消费者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取酒店相关信息或预订酒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其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权衡构成酒店消费者感知价值。

1.1.3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称TAM),是Davis于1989年在研究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时基于理理论提出的一个模型,旨在研究个体接受或拒绝信息系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如图1-1所示, TAM 通过几个简单的概念,清楚地说明了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很适合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本论文将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模型作为理论基础。

1.2模型构建方案

本文的模型构建将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探寻社会化媒体对于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理论推导进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3访谈研究

根据实际访谈,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做了归纳与提炼。

1.4模型构建

基于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结合访谈研究的结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将感知价值与信任引入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将易用性、有用性、依赖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作为自变量,以消费者行为作为因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

1.5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1.5.1易用性和有用性

笔者将技术的有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使用某社会化媒体可提高搜索酒店信息效率的程度;将易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某社会化媒体易于使用的程度。同时,提出假设:

H1a: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有用性。

H1b: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c: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H1d:有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e: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1.5.2依赖性

笔者将依赖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使用社会化媒体查询酒店信息的依赖程度。同时,提出假设:H2a: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2b: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3参与性

笔者将参与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动获取、分享相关信息和积极响应相关活动的表现。同时,提出假设:H3a:参与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3b:参与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4对话性

笔者将对话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企业和消费者以对话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互动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4a:对话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4b:对话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5社区化

笔者将社区化定义为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加入某社区就酒店相关话题和其他消费者进行讨论、咨询、解答等的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5a:社区化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5b:社区化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6连通性

笔者将连通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消费者可以通过链接分享或了解更多酒店相关信息或进行酒店预订。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6a:连通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6b:连通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7信任

笔者在3.1理论基础中已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7a:认知信任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5.8感知价值

笔者在前文中已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在获取酒店相关信息过程中的综合感知偏好与评价。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8a: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6问卷设计

本论文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甄别部分,主要调查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等;二是主体部分,主要测量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接受程度等;三是基本信息,主要调查酒店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月消费水平情况。

2.数据收集与分析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观测变量达32个,按照测量问项与样本数比例1[∶]5的最低标准,笔者将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最终,网络电子问卷回收77份,纸质问卷回收141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13份。本研究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10个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 7,虽然某些变量信度较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问卷总体来说信度尚可。

2.3问卷效度分析

2.3.1自变量效度分析

本研究得出数据KMO值为0.740。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2304.971,显著性概率为0.000,各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 6个因子,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496%,说明这6个因子能较好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由于适合提取6个公因子,与本论文原模型不同,因此得将正交旋转后的各因子重新归类,将那些在不同因子间重复载荷以及因子的载荷绝对值小于0.5的问项删除,最终得出6个特性,即依赖性、互动性、连通性、有用性、对话性、易用性。由于互动性是参与性和对话性合并而得,所以对其重新定义:互动性是指酒店消费者主动参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各种营销活动以及与酒店企业相互交流沟通的表现。

2.3.2中间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582%。接着,再进行正交旋转。8个测量问项相应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8个问项。

2.3.3 应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 1个因子,1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401%。4个测量问项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4个问项。

2.4模型修正

本文根据最终因子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公因子,与之前假设的因子有别,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1所示。对假设也作相应修正,将H3a、H3b、H4a 、H4b这4项假设修正为2个假设:即H3a: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H3b: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认知信任。

2.5假设模型验证

本研究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前文已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媒体特性变量和酒店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模型运算,选取GFI、NFI、IFI、CFI和RMSEA共5个指标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假设模型的初次拟合结果如表2-1所示:

由于拟合指标与合理值之间还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

经过修正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拟合程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2所示:

3.研究结论

H7、H8成立,可得出: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认知信任越强,购买意愿就越强。

H1a、H1b成立, H1c不成立, H1d、H1e、H2a、H2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有用性越强,酒店消费者就对其越依赖,购买意愿也会越强烈。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虽然可以影响酒店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和依赖性,但不直接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H3a、H3b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越强烈,购买意愿就越强。

H5a不成立,H5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社区化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关关系。

H6a成立,H6b不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连通性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P关系。

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与建议

本论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出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有用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快捷有效的内容传播;注重网络口碑;进行“活动+娱乐”式营销;进行多平台互动营销。

参考文献:

[1]Crosby, L. A.,Evans, K. R.,& Cowles 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3):68-81.

[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20-38.

[3]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3-53.

[4]James, F. Monro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New York: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1996.

[5]Butz Howard E,Jr. Leonard D. 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63-77.

第10篇

关键词: 图书馆职称评审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

[27]张永军.图书情报学专业职称论文评审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44-146.

第11篇

[关键词]大众标注 网站 标签 服务功能 运营模式

[分类号]G250.76

大众标注(Folksonomy)的概念始创于《于2004年,但具有大众标注特征的网站却早已存在,del.icio.us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大众标注网站的建设发展迅速,有关大众标注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本文对8个典型大众标注网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大众标注网站的用户忠实度、服务功能及运营模式。

1 引 言

最初的大众标注网站主要服务于书签的网络化管理,被称为Soreal Bookmarking Website。wiki百科将SocialBookmarking界定为网络用户存储、归类、共享和检索Internet书签的方式。在一个大众标注系统或网站中,用户保存他们发现的Internet资源列表,这些列表可以被网络上的其他用户存取利用,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通过主题、类目、标签等途径浏览这些链接,当然也可以随机浏览。被称为大众标注的网站很多,浏览了部分网站后笔者发现,共享书签收藏只是大众标注网站建立的初衷,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时至今日,一些大众标注网站的特色已远不止于此。大众标注网站支持多种用户标注行为,标注的方式可以是标签,也可以是评论、注释,或者兼而有之。重视社区交流是此类型网站社会性的具体体现,它们提供社区、群组和关系网等交流方式。

很多大众标注网站的公司结合提供的大众标注服务,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插件或工具,也有由第三方专门针对某个大众标注服务网站开发的工具,这些工具扩展了网站的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成为大众标注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的网站服务甚至必须安装相应的工具才能获得完整的用户体验,例如StumbleUpon就是如此。

2 大众标注网站的服务功能分析

基于上述理解,参考部分学者对各个大众标注网站的比较研究,以网站的代表性、特色、影响、访问量、注册用户数量等作为考虑因素,本文选择ClteLrLike、del:icio.us、Digg、Diigo、Furl、StumbleUpon、Yahool MyWeb 2.0和豆瓣等8个大众标注网站进行比较与分析。

2.1 用户忠实度:凸显大众标注网站的特征

大众标注网站兴起于近两三年,就目前的用户数量而言,自然不能与那些老牌的门户网站相比,但它们的用户数量却在持续增长。在流量排名方面,虽然它们上不了TOP100榜单,有的排名甚至很落后,但流量排名与用户忠实度(又称用户黏性)并不成正比。据Alexa统计,豆瓣网在全球的网站排名是第1588位,注册用户量还未突破百万,但在所比较的这8个大众标注网站中,它拥有最大的PV(PageViews)值(Yahoo!MyWeb 2.0此处计算的是Yahoo!所有产品的流量和排名)。PV值反映出每个用户浏览某一网站网页数量的平均值。反映了用户在某个网站上停留的时间,也体现了用户对某个网站的忠实度。而用户的忠实度则关乎网站的发展前景,凭藉用户对网站的忠实度,大众标注网站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的Web2.0时代独树一帜。

从表1可以看出,del.icio.us和Furl的PV值不如其他网站高。这两者的核心服务都是对网页超链接的网络化管理,它们的标注对象以网页为主,经营的是“传统”的大众标注的服务,而其他网站的标注对象从类型和深度来看,都比delicio.us和Furl广泛深入。这反映出吸引用户驻足的是内容,大众标注网站也遵循着“内容为王”的准则。

对日均IP访问量与注册用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除Digg处,对日均IP访问量与注册用户量的差值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数大众标注网站的活跃用户只占注册用户的一小部分,佐证了Jakob Nielsen提出的网络社区用户参与度的90-9-1法则,即:90%的用户在潜水(他们只是在浏览,但从不贡献内容),9%的用户有时会做点贡献,只有1%(很多网站连1%都达不到)的用户参与度很高,他们贡献了绝大部分内容。

2.2 资源共享:大众标注网站的基本特征

在网络上保存与管理书签收藏是大众标注网站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功能。此外,共享和发现是大众标注网站共有的另一基本特征。共享和发现的内容不仅是书签,更可以是以书签为桥梁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关系。大众标注网站提供了除搜索之外的另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即透过书签和标签发现同道中人,通过他们的标注来发现新的信息。

在提倡共享的同时,大众标注网站也充分考虑到有些用户可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书签收藏行为,因此允许用户在添加记录和作标注时,设置记录或标注是否对所有的人开放,或是仅对自己和朋友开放。

大众标注网站都允许至少一种用户标注行为。用户对网页、论文、书刊、影音等标注对象所作的标签、描述、注释、评论、评级等,是大众标注网站组织信息资源的内容基础,也是它们提供的检索途径。由用户标注行为产生的元数据,有别于搜索引擎自动抓取的元数据,也有别于专家的著录和标引,它是用户的自发行为,完全是以用户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因此,用户标注数量的多少,可以成为评价网页、论文、书刊、影音等的参考指标。

2.3 求同寻异:各有侧重的服务功能

在具有大众标注网站共性的基础上,这8个大众标注网站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见表2)。

CiteULike的标注对象以学术论文为主,它会自动抽取论文的作者、期刊名、卷期、页码、摘要等信息,还可以和BibTeX或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结合使用。

delicio.us可以说是大众标注的鼻祖,目前也仍然专注于书签的网络管理服务。在标签的组织方面,允许用户使用它称为“bundle”的方式组织标签,使单个的标签群组化。这种方式类似于文件夹(folder),使得平面化的标签有了层次。

Digg以提供技术新闻起家,颠覆了传统的层层审核的编辑制度,由用户提交新闻素材,并由用户来决定新闻是否能上网站的首页,而不是由编辑来决定。它的特色在于其用户驱动机制,即由用户选择媒体素材,并由用户来评判素材的价值。

Dngo是“Diges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Groups and OtherStuff的缩写。它支持标签、剪辑、网页注释、高亮、全文检索等多种用户行为,使得可以浏览的网页成为可以“写”的网页,在纸张上“写”的行为已经延伸到网页上。

Fur是“Fil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的缩写。与delaeio,us一样,Furl专注于书签管理服务,但在导入,导出书签方面,其功能比del.idolus更为完备,而且还允许用户保存网页的拷贝,每个用户有5G的存储空间。

Stumbleupon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向用户推荐相关网页,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Web3.0的先驱。

MyWeb2.0被称为社会化搜索引擎。其特色在于:可以在联络人共享的书签收藏中进行搜索,依赖用户所信赖的人力筛选机制,更有可能找到用户想要的结果。

豆瓣首页如是说:“记录、分享你看的书、电影、博客和你听的音乐;豆瓣会根据你的口味,从百万种书、电影、音乐中向你推荐最适合你的;从841 556位注册成员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从他们那里发现更多好东西。

3 大众标注网站的运营模式分析

3.1 citeULike:“零投资”运行

CiteULike由Richard Cameron个人开发和维护,由曼彻斯特大学提供运行所需的服务器等设备,免费为用户提供服务。考虑到CiteULike在将来的某个阶段有可能突破目前的“零投资”运行模式,Richard也设想了一些如何得到资金以维持网站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如:走PubMed的路线,申请学术投资,使CiteULike得以作为非营利性的学术资源和工具来运行并提供免费服务;以用户捐赠作为资金筹措的辅助来源;以卖CiteULike服务器软件所得的资金来维持免费服务等。Richard还设想了一种隐性的广告模式,例如,雇主和员工有可能对某一领域的论文表现出相似的兴趣,论文就成了他们联系的桥梁,他们可以面谈,CiteULike向雇主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网站的运行。同样,学术会议主办方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邀请与会议议题相关的与会者。不过,鉴于CiteULike目前尚未到达运行的瓶颈,它仍处于由Richard Cameron单打独斗的“零投资”运行阶段。

3.2 del.icio.us、Furl和Stum―bleUpon:大树底下好乘凉

dekiclo.us、Furl和Sturnbleupon最初都是由个人创建的,之后被大公司收购。del.iclo.us 2005年12月9日被Yahoo以3100万美元收购;Furl 2004年被LookSmart收购;Stumbleupon2007年5月被eBay以7500万美元收购。网站做到一定的规模后,把它卖给实力雄厚的收购者,这也是许多网站的目标和归宿,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3.3 Digg:打造自下而上的网络传媒

Digg的运作模式是让用户提交新闻、视频、播客等媒体素材的网址和简介,然后由其他用户对这个素材进行评估,喜欢的话可以挖它(diggit),挖的人多了,该素材的状态就可以由“upcoming”变为“popular”,被挖的次数达到一定数,还有可能上升到首页,或是进入Top10。这种自下而上的网络新闻提交和评价机制,打造了Digg庞大的用户群,有了用户与点击数,何愁财源不会滚滚而来。

3.4 Dngo:实用与创新的发展理念

Diigo网站开宗明义;专注于“大众标注”,让浏览网页就像看书一样,可以做标记和注释。近期Diigo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WebSlides,用户可以将收藏的书签转换成幻灯片,在网络上显示。“实用+创新”带动了Diigo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发展。

3.5 Yahoo!MyWeb2.0:社会化搜索

Yahoo!已有的庞大用户群,使得它在推广和普及新产品和服务时都有了很好的用户基础。如今Yahoo!已有三个大众标注服务网站:Yahoo*MyWeb20、Yahoo T Bookmarks和del,icio.us。显然这三个网站有各自的主攻方向。MyWeb的发展模式,可能就是“搜索算法+用户社会网络”,即提供社会化、个性化的搜索。

3.6 豆瓣:提升用户体验

豆瓣的运营模式是“比价+分成”。豆瓣提供图书比价搜索服务,并与当当、卓越、99网上书城等网络书店合作,如果用户从豆瓣的链接转到这些书店买书,豆瓣就可以从中分成。现阶段靠这样的模式豆瓣已经有了维持网站生存的收入,目前更为注重的是提升用户体验。

4 结语

第12篇

>> 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个性化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社团个性化推荐系统 基于swarm平台和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仿真模型的理论构建 网络数据挖掘在图书馆个性化推荐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个性化推荐的网络营销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政务个性化推荐服务框架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智能推荐系统应用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型研究 基于免疫进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 移动社会网络中基于位置的个性化餐馆推荐建模研究 基于IPTV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研究 个性化好友推荐系统在社交网站上的应用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个性化混合推荐算法的网络推荐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推荐在SNS中的应用 基于Web使用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 基于小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推荐 基于个性化推荐学习的网络培训教学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评价研究 社会化标签系统中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婷婷. 社会化网络中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萍. 社会化网络的信息扩散研究[J]. 情报杂志,2009,28(10):39-42

第13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档案馆应为人民为全社会服务。因此,现代档案馆应力求在档案馆资源建设中实现向“社会模式”转变的目标。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档案馆能否根据人们对档案信息内容的不同需要收集档案,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丰富和优化馆藏,是实现档案馆社会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要以优化馆藏为目标,在依法做好同级机关永久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大力丰富和充实那些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与公众息息相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构建社会化的馆藏建设网络。

具体途径:一是健全征集员网络,可在民间聘请名誉馆员,将史学专家、社会名流、民间收藏爱好者、艺人等罗列其中,借助社会力量丰富馆藏。二是建立名人档案库。所谓名人,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的“历史聚焦点”,其档案信息含“金”量高,社会影响大。三是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档案的征集工作,有计划、多渠道地将散落在社会上、反映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科技发展、建设成就、珍贵文物的档案,当地作者创作或反映当地风貌的书画、摄影等艺术档案及方志、年鉴、名门望族的谱牒、乃至有价值的传单、小报、笔记、老照片、口述记录、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征集进馆。四是重视“再生信息资源”的收集。长期以来,档案馆在提供利用工作中较重视统计利用人次和利用卷次等数据,至多再加上一些利用效果的典型实例,但尚未重视利用档案著书立说等成果的“再生信息资源”。我国一些大型档案馆与一些高校签订了来馆利用档案撰写毕业论文的协议,规定凡利用档案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将答辩通过的论文交馆保存一份。这一举措既满足了毕业生利用档案资料的需求,又为档案馆丰富了馆藏,特别是“再生信息资源”得到了开发。

诚然,通过这些途径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化馆藏建设网络的全部内容,但作为阶段性目标,却是当前可以有作为的项目。

二、职能行使社会化

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过程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每一行业、每一个体都在互联互动中生存、发展并确定自身的新位置。况且,如今档案馆的职能比过去复杂得多,事业越是发展社会对档案馆的要求就越高。因此,习惯于关起门来自己做事的档案馆需要变换一下工作方式,在行使职能方面借助外力,实行社会化运作,与相关行业、相关人员开展多方位充分合作,让他们成为档案馆行使职能的外援力量。合作方式有:

1.结盟式。即基于共同目标或利益与相关领域或部门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机制性的,也可以是项目制的;可以长期的,也可以中短期。例如可与图书馆、博物馆开展业务合作,共同扩大影响,实现资源共享;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以档案为素材的教育活动;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合作举办档案展览;与研究部门合作开展档案专题编研等。这种双赢或多赢的合作对档案馆来说还应有很多可为之事。

2.吸纳式。即根据档案馆工作需要,聘请其他领域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劳务参与档案馆工作或各种活动。既可以利用外力又可以推介自己。如聘请历史专家、文献专家作为档案馆的兼职研究人员或顾问;聘请法律专家参与制定或完善档案法规;聘请系统研发和管理专家作为档案馆的技术顾问;外聘工作人员或学生从事档案整理、信息录入、档案修复工作等。

3.外包式。即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把档案馆的一部分业务转移给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员承担。如将档案管理系统研发、档案数字化、档案修复等工作包给专业公司;把档案编研、档案馆专题研究项目交给高校教师、研究机构或人员承担等。

三、服务提供社会化

长期以来,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主要表现为来馆查阅、出借、复制等,这种“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是不适应当今休闲社会的要求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档案馆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专家们提出:“在休闲社会中,档案馆的服务重心应当是当地的公民。在休闲社会里,档案馆应遵循三条原则,即档案将对所有人开放;档案馆的服务质量高低取决于档案的利用人次多少;档案馆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应更为宽广。”

由此可见,在当今休闲社会里,档案馆要真正走向社会,走进普通公民的生活,需要更新服务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变单一、被动服务为超前、主动、全方位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常规利用服务。要切实简化手续,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实现档案快速检索。二是设立档案网站,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远程档案利用服务。三是现行文件开放服务,使档案馆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四是主题展览服务。根据自身所收集档案的鲜明特色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举办各个不同主题档案展览。五是配合教学搞好服务。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和训练教师、学生应用档案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历史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教学需要,用档案编制反映地方历史的精品。六是健全档案馆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档案馆知识含量较高的科技成果、技术服务项目推向社会。

四、形象塑造社会化

“形象”是内在气质于外在形式之表现。档案馆的社会化形象主要表现为对公民亲和的公众形象。

第14篇

郑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可能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本文认为,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虽存在困难,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解决途径

引言

近日,在济南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济南市政协十三届三

次会议上,有代表提议高校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有偿开放。这位代

表指出:高校约有4 亿册馆藏图书在睡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有

偿开放,既能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增加收入用于图书馆的发展。

这一提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的讨

论。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几年人们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社

会化功能讨论较多(吕亚娟,2011;邵志超,2011;肖烨,2011;

文军,2013)。这些学者均讨论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

务功能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困难。肖烨(2011)指出:高校图书

馆社会服务存在着障碍,如社会服务意识薄弱,信息资源针对性

不强,社会服务经验不足等。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

状,对于其社会服务功能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可能性

所谓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根据吕亚娟(2011)的

表述,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在保证满

足本校的教学等正常工作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的或是网络的

途径,向广大的社会用户敞开高校图书馆的大门,开放高校图书

馆收藏的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并为社会用户提供高校图书馆力

所能及的信息服务,从而主动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资源需求的过

程。这种服务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有偿的。

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有其可能性。相对于公共

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普遍的馆藏丰富。各类图书学科覆盖面广,

数字资源也非常丰富。许多高校图书馆引进了电子图书、中国期

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等。以我校的图书

馆馆藏为例(http://sdngy.edu.cn/jxky/tsg/bgjj.html),目前,

馆藏纸质文献75.4 万册,合订本期刊2.2 万余册。年订购期刊1097

份、报纸160 余种。在电子资源方面,拥有中国知网、超星读秀

等大型数据库,电子图书300 万种。我馆还是CALIS、CASHL 的

成员馆,共享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以

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提供的外文文献传递服务。但

根据吕亚娟(2011)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得知,多数高校图

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都非常的低,资源整体的平均流通率低于

40%,还有很多甚至更少,仅仅为20%,这说明在资源利用上存

在着极大的浪费。如果把这些资源向需要他们的社会用户开放,

既可以解决社会读者读书难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图书馆的资源浪

费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

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于服务社会,加强高校与当地社会

的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存在的

困难也不可小觑。具体的困难包括:

(1)思想观念保守

人们一般都认为,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只为在校

师生服务的,很多人缺乏社服务的意识。在这种思想的桎梏下,

高校图书馆很难推动社会化服务的功能。

(2)管理制度的约束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均是为在校师生制定的。如图书的借

阅,需要有学生证或校园一卡通;电子资源的登录,也需要校园

网或者学生相应的学号。这种操作和管理模式就将图书馆的利用

率限制在了在校的教师和学生身上。

(3)经费及人员的短缺

经费及人员的短缺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试想,高校图书馆

一旦实现了社会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势必要增多,工作量也随

即增加。馆藏也需要不断的丰富,馆室也需要扩建。这些实际的

问题都导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的途径

(1)完善体系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图书馆现有的体系需

要完善。例如:借阅证应该如何完善?如何登陆电子资源?面向

社会服务的规章制度应该如何制定?图书馆开放的时间该如何

规划?等等。

(2)转变观念

图书馆应该加强对馆员服务意识的培养。目前,并无很多高

校开放图书馆,换言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还处于摸

索阶段。如若开放了图书馆,馆员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若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馆员也会缺乏服务社会的动力。转变

观念,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

该要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

(3)资金保障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资金的保障。一方

面,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

有偿的开展社会化服务,例如收取一定的年费;定期开展一些大

众科普讲座等,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例

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尽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捐赠,真正发挥

图书馆的作用。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逐渐提高。开放

高校图书馆的呼声,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主

要讨论了开放高校图书馆的可能性,并指出了开放过程中存在的

种种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困难重重,但笔者还是相信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会一步一步实现;这一条探索之路

也一定会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吕亚娟.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湘潭大学,2011年硕

士学位论文.

[2]肖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思考.图书馆,2011年第4期.

[3]邵志超.普通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24卷第8期.

[4]文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可行性探析.四川图书馆

学报,2013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第15篇

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表现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兴起,结合河南省在农产品物流主体、物流技术、节点布局以及专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推进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物流服务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

【Abstract】

The status of Hena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ervice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growing logistics demand,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began to rise.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logistics technology, node layout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problems of Henan Provinc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Hena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ystem.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1 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初具规模,呈现出物流业各方面不断壮大的格局。

1.1运输线路设施不断完善

河南省内农产品物流运输线路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内河航道。表1-1表明,截止2012年底,河南境内运输线路建设进一步加快,陆、空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12年全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2062公里,新增一级公路1027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205公里。从图1—1可以看出,高速公路里程、公路里程自2001年起均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铁路里程稳定增长,运营能力明显增强。河南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发展的机遇,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为重点,全面加快铁路建设。全年新增客运专线546公里,新开工客运专线253公里、干线铁路527公里。截止2012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822公里,在建铁路里程达到1489公里。

1.2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使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各类农产品产量的平稳增长将使河南省各地农产品物流需求增加,这就为河南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提供了市场条件。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主要出产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品、瓜果蔬菜和畜禽等农产品。表1-2表明,自2006—2012年,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长,实现7连增,年均增长1.65%,2011、2012年增长率均超过1.7%;2012年油料产量比2011年增长了6.98%;蔬菜、瓜果、烟叶产量增长除个别年分外相对较平稳;棉花、麻类产量呈下降趋势(详见下表1—3)。

1.3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兴起

经过几年的发展,部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在河南建立并成长起来,逐步具有了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功能。各类物流公司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物流主体经营分散

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各参与方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相互之间缺乏合作致使物流活动经营分散,这最终带来高度分散的农产品物流流程和物流量。其主要表现为农户农产品分散运销、专业物流商相互独立、加工企业自营物流三个主要方面。

2.2农产品物流节点设置缺乏科学性

渠道节点的设置与布局对于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将产生直接影响。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尽管经过发展已经初具一定规模,但从整个宏观角度看,其设置和布局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方面河南省内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占比较高,而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缺乏;二是农产品配送中心结构缺乏科学性,缺少专业化的第三方配送中心。

2.3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

物流技术落后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输送技术落后。农产品由田间走向市民餐桌的过程中,运输手段仍十分落后,对于现代化的运输技术使用较少。二是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由于农户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资金,绝大多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仅经过简易的捆装,部分甚至无任何包装,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较高的损耗率。三是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的初加工企业,缺乏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的深加工企业,农产品价值链条短没有充分挖掘。

2.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

由于农产品物流的起步较晚,专业化、综合性的专门人才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对于农产品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抑制作用。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但至今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教育人十分缺乏,这使得专业人才更加匮乏,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缺乏创新。

3 推进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对策

3.1改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能否改善对于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逐步开始对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加大比重。尤其是当前河南省部分山区乡间路况仍十分不理想,对于农产品的外向输送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大力扶持田间乡村道路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路网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对于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的设置和选址应当科学,不单纯追求数量,力争实现高质量的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合理中转。对于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也应加快建设。

3.2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对于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产品物流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农产品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也将大大有利于河南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农产品制定关于其质量、外观等方面的技术规定和准则。如现行的绿色标准、无公害标准等,对农产品在生产阶段就严格把关,进行标准化,对于其后期的输送和销售都十分有益。

3.3强化农产品物流企业协调合作

建立专业化、综合性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不同领域内各企业的不同物流功能。而对于此类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具体属性可不做要求,无论是资产性的物流企业,还是非资产性的物流企业皆可。

3.4培养现代农产品物流人才

物流体系的发展外在的硬件固不可缺,但有关人才建设的软性条件也必须跟得上。人才建设对于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也大有裨益,人才支撑决定物流企业能否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生命力。物流业的快速兴起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工业物流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专业可用人才缺口。因此,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供求对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平.基于供应链的湖北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06-01.

[2]姚卫.湖北省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2-05-01.

[3]孙英春,胡一波.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12-02-23.